预防性化疗

2024-06-26

预防性化疗(精选十篇)

预防性化疗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二院妇科2007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子宫颈癌患者142例,患者诊断明确入选后随机分为综合组及对照组,每组71例,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系统进行肿瘤分期,综合组患者年龄(32~51)岁,平均(41±6.4)岁,鳞状上皮癌59例,腺上皮癌12例,肿瘤临床分期,0期5例,I期19例、Ⅱa期24例、Ⅱb期23例,综合组患者年龄(30~52)岁,平均(40±7.2)岁,鳞状上皮癌63例,腺上皮癌8例,肿瘤临床分期:0期6例。I期21例、Ⅱa期26例、Ⅱb期18例,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分期,婚育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所有参与者或代理人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化疗及手术方式

患者术前常规CT检查,对照组依据临床分期及影像学表现确定手术方案,0期以及I期有保留生育要求者行宫颈锥切术,Ⅱa、Ⅱb期患者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包括主韧带及宫骶韧带及其附着处,切除病灶周围4cm范围内宫旁组织,清扫盆腔淋巴结,整块清除髂总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及各组闭孔淋巴结。依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扩大淋巴结清除范围。综合治疗组手术结束后第二天,治疗组患者术前采用顺铂+环磷酰胺方案预防性化疗,卡铂75mg/m2,环磷酰胺400mg/m2,两周序贯给药各一次,术前预防性化疗结束后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同对照组,术后采用术前化疗方案化疗2周,综合组及对照组均采用规律术后放疗,放疗总剂量及疗程两组间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根治切除率、术中阳性淋巴结数目,三年内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包处理,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综合组术中根治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阳性淋巴节例数及转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三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同治疗组相比,P<0.05

3 讨论

子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宫颈癌与宫颈糜烂、生育习惯、性行为及病毒感染等有关[2]。我国是宫颈癌高发国家,全世界约30%的宫颈癌发生在中国,近年来,伴随筛查手段的进步和普及,早期宫颈癌诊断率明显提高。宫颈癌恶性程度较高,多采取综合治疗,手术切除辅以放疗是基本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部分患者随肿瘤较小,无远处转移,但局部分期已达晚期[3],小复发率较高,分期较晚的宫颈癌癌复发率超过15%,孕期生存率低于50%[4],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宫颈癌手术治疗前后辅以化疗,能够改子宫颈癌的预后[5],改善或者生存率。我们对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前采取CP方案化疗,同时在手术以后给予两周的化疗,在术中发现,患者的肿瘤根治切除率提高,其可能同化疗对肿瘤局部浸润的抑制有关,在淋巴结清扫时发现,局部的淋巴结阳性率降低,但总体维持在20%以上,同既往的研究结果相近[6]。局部淋巴结阳性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在清除过程中,要做到完全无瘤化非常困难,对淋巴结的清扫容易造成瘤细胞脱落,而预防性化疗对于淋巴结的转移及残存的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淋巴结的阳性率降低,使局部瘤污染的风险大为降低。宫颈癌是容易发生微转移的恶性肿瘤,及时局部淋巴结无明显表现,也可能转移至宫旁组织及盆腔临近器官及组织,并且常规病理组织学无法确定存在于血液中微量肿瘤细胞,而血循环及淋巴系统中微转移病灶的存在,提示肿瘤已不再局限于原发灶,有发展为远处转移的可能。肿瘤转移是一个序贯的过程,而微转移病灶常规的病理检查很难发现,早期的预防性化疗,能够抑制或杀死微转移的癌细胞,降低术后复发率。对于本组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在预防性化疗后尚无明显改善,其可能同随访期短或者样本过小有关,其对生存率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Chan PG,Sung HY,Sawaya GF,et al.Changes in cervical cancer incidence after three decades of screening US women less than 30 years old.Obstet Gyneco 1. 2003;102(4) :765~773

[2] Lang JH.To reiceive the global chan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preventing cervical cancer[J].Chin JobstetGynecol,2002;37:129~231

[3] PLANTE M,RENAUD MC,HOSKINS IA,et al.vaginal radical trachelectomy:a vluable fertility-preserving op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Early-stage cervical cancer.A series of 50 pregnanci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Gynecol Oncol,2005;98(1) :3~10

[4] 李庆水,张锡芹,李大鹏,等.子宫颈癌放疗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2) :83~87

[5] Maneo A,Colombo A,Landoni F,et al.Treatment of stage Ⅲb cervical carcinoma,A comparison between radiotherapy,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and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Minerva Ginecol,2005;57:141~15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护理 篇2

摘 要 本文总结及探讨预防化疗药外渗得各种措施,提出了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护士的专业培训,使护患双方掌握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以最限度地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机会;发生后,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外渗药物危害,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化疗药物 外渗 预防措施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37 文献标识码:A

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的使用挽救和延长了无数肿瘤患者的生命。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药物外渗。外渗能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溃烂,严重者需清创,植皮,部分患者可能不出现上述症状,等发现时已发生皮肤组织受损,甚至丧失肢体功能。为避免化疗药外渗采取以下措施:

1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1.1给药前准备

评估患者:血管等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药的基本知识,让他们配合。

1.2选择静脉

(1)正确地选择、有计划地使用静脉。应尽量避开关节处的静脉,防针头因活动而脱出血管,尽量选择较粗直或前臂弹性好的静脉。

(2)避免在手术一侧的肢体静脉穿刺;避免在之前穿刺点远端穿刺;穿刺点24小时内避免再次穿刺。

1.3提高穿刺技术

(1)提高静脉穿刺的准确性 用药前应先检查针头是否在血管内;避免因穿刺技术致化疗药的外渗。

(2)避免重复穿刺。

(3)留置针的使用。留置针在补液结束当天拔针;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应延长按压时间),禁用化疗药穿刺。

(4)置管。必要时深静脉置管,加强其护理。

1.4加强饮食指导

嘱患者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1.5加强责任心

化疗药物外渗的首发症状:输液部位疼痛,故护理人员应常巡视化疗患者,观察静脉输液部位有无肿胀、疼痛症状,早发现化疗药物的外渗,及时做有效处理。特殊人群,应勤观察。

1.6特殊药物

靶向药与化疗药联合,先用靶向药。

1.7其他

治疗原发病。

2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2.1基本处理

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化疗药液的注入,保留针头强力回抽3―5ml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评估并记录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液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局部使用解毒剂: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2.2局部封闭方法及注意事项

也可局部用2%的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或者生理盐水在穿刺部位和肿胀范围做环形及点状封闭,既可以减少各种刺激反应,还可以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封闭液的量可以根据需要配制。

2.3外敷

局部封闭后给予外敷4~6h,然后将外敷药撤掉1~2h,暴露局部。继续给予外敷4~6h,外敷同时可给予冷敷15min。间隔30min/h后,再给第二次冷敷,根据病情与渗出情况可以给冷敷2~3次。外渗24小时内局部给予冷敷,以减轻疼痛和预防组织坏死,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热湿敷是一较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是利用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体表皮肤,达到局部和全身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外渗局部肿胀严重时,可用40―50度的33%~50%硫酸镁湿敷,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湿敷时间保持24小时以上,如果药物外渗后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清创换药等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奥沙利铂外渗后不能冷敷,因为奥沙利铂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感觉迟钝和感觉异常。遇冷会使这种感觉加重。禁止用冷水漱口和进冷食。外渗部位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周围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外敷药成分: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妥布霉素、MgSO4、利多卡因。上述药物具有消炎去肿的作用。

2.4抬高患肢

发生外渗肢体要尽量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如在溃疡或坏死的皮肤进行清创换药或植皮,渗漏24h后进行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指导病人患肢不要用力、受压,以防增加药物外渗。

2.5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

如损失量>原药量10%,在重新输入时应遵医嘱补足损失量。

2.6?食指导

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15天~1个月之内禁食鱼、虾等食物。

2.7禁止洗热水浴

患肢更不能热敷,热敷不仅使药物渗出面积增大,而且局部疼痛感更加剧烈。因热敷使局部温度增高代谢增快,耗氧增加,加速组织坏死。

3心理护理

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多沟通。癌症患者潜意识里畏惧疾病,平时医护人员应多与他们交流,讲解疾病有关知识,缓解其压力,积极配合治疗,防止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4结论

口服酚酞片预防化疗中便秘临床观察 篇3

关键词酚酞化疗便秘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65

资料与方法

2006年7月~2008年6月收治经病理学确诊实体肿瘤需要化疗患者106例,化疗方案有NP、TP、DP、TE、CE、DF、FOLFOX4等,全部患者均在化疗第1天起至化疗结束联合应用格拉斯琼预防呕吐。10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1例,其中男38例,女23例,年龄17~75岁,平均58.3岁;对照组55例,其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18~74岁,平均5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KPS评分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①化疗前>3天未解大便;②有习惯性便秘;③椎体转移排便异常者;④肠道手术后大便改道者;⑤使用麻醉性止痛药者。

方法:实验组化疗同时口服酚酞片,每次0.2,每晚睡前顿服。对照组未服用。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均接受同样饮食健康指导。指定专人负责询问急搜集资料从化疗当天至化疗结束。内容包括首次排便时间,每日排便次数,排便时伴随症状,是否使用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是否采用了手抠大便或灌肠,是否有肠梗阻或肠麻痹症状。

便秘程度标准判定:0级无便秘(本实验中,超过原先排便习惯日数1天以上视为便秘);Ⅰ级需要用大便软化剂(如开塞露)或食物调整;Ⅱ级需要用缓泻剂;Ⅲ级需要用手抠大便或灌肠;Ⅳ肠梗阻或中毒性肠麻痹;Ⅴ级与便秘相关的死亡。

便秘的判断标准:①排便次数减少;②排便困难或有排便不尽感;③粪便干结坚硬[1]。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便秘发生发生率比较:结果见表1。

讨论

化疗患者便秘发生率高,有报道高达71.6%[2],化疗药物如长春碱类(最常见)、泰素帝、米托蒽醌等均可引起便秘。化疗时为了减轻呕吐反应,一般使用格拉斯琼等之止吐,而止吐会引起便秘,其机制为拮抗外周中枢神经元5-羟色胺β受体,从而阻断因化疗引起的小肠5-羟色胺β释放,而神经反应迟钝不能引发便意,致肠不能蠕动;加之肿瘤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进食少而缺乏维生素,更加加重便秘。便秘的发生可导致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口臭、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及头痛、头晕等症状,又会加重恶心、呕吐,甚至肠梗阻,被迫中断原计划的治疗,这将加重患者躯体痛苦及精神紧张,故预防化疗中便秘是很重要的。酚酞片是刺激性泻药,口服后在肠内碱性环境中形成可溶性钠盐,刺激结肠而导泻,其泻下作用温和,服药后4~8小时可排除软便,不良反应很少,偶可发生变态反应,表现肠炎、皮疹及出血倾向等。本试验中有2例发生腹泻,经停用果导片后停止,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根据本次临床观察,服用酚酞片可预防化疗患者的便秘,减少便秘发生率,降低便秘程度,而且方便又实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丁训杰,廖履坦.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1816-1818.

预防性化疗 篇4

1 外周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性护理

1.1 正确的健康教育

(1) 化疗前给患者讲解化疗方案、化疗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使其对化疗有正确的认识, 同时给以心理疏导, 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顺利开展化疗工作。 (2) 叮嘱患者在输注高危药物时, 尽量减少活动, 以免针头移位, 造成外渗。 (3) 询问输注化疗药物时患者的感觉, 输注过程中有无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 如有上述感觉立即向护士汇报, 以便尽早发现药物外渗的情况。 (4) 护士操作时让患者身着宽松外衣, 告诉患者在输注化疗药物时, 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 以免影响血液回流, 造成药液外渗。

1.2 治疗用药的预防性护理

治疗期间, 给药浓度、方法、输入速度必须正确掌握。含有化疗药物的针头不能直接用来穿刺血管或拔针, 穿刺时先用生理盐水, 见回血无渗漏后再接续化疗药;输注完毕后等渗液充分冲洗输液管中残余药液, 之后拔针。联合用药时, 应先先输注低浓度化疗药, 再输注高浓度化疗药, 两种药物接续时用等渗液快速冲洗。输液期间, 护士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直到化疗输液完成为止。

1.3 静脉血管的合理选择

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 要有计划地选择静脉血管, 对大静脉要注意加以保护。一般来说, 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输注时因选择小血管, 并遵循由小静脉到大静脉, 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交替使用的基本原则。输注发疱性、刺激性药物时, 为防止渗漏后所致肌腱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除非必要一般不选用手足背小血管, 并将肌腱、关节和神经部位避开, 选用位于前臂的静脉或在关节上下2~3cm处的血管进行输液治疗。值得注意的是, 输注前, 应正确判断选择血管的位置、回血情况、通畅与否等, 将其基本情况如实告诉患者及其陪同人员, 使其确认静脉穿刺是成功的, 一旦出现药物渗漏之现象, 必须正确面对, 降低责怪护士操作原因, 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对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的患者, 患侧上肢血管尽量避免作为穿刺点,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避免选择上肢静脉输注。

1.4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为提高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穿刺前将血管热敷, 促使静脉扩张。一旦发生穿刺失败, 为避免药物从前次穿刺血管处外渗, 其远端不得作为穿刺点。如血管脆性较强, 要用小角度, 小力度, 缓慢平行进针的方法, 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穿刺成功后, 为避免针头滑脱和刺破血管壁, 必须正确固定针头;为避免药液沿针眼外渗, 拔针后要准确按压2~5min针眼, 有出血倾向适当增加按压时间[3]。

1.5 药物输注方法

静脉穿刺时, 选择针头不宜太粗 (除盖诺遵医嘱要采取9号针穿刺之外) , 多采用6号半至7号静脉针。先用空注射器抽10~20mL生理盐水, 将头皮针予以连接, 确认穿刺成功且无药物渗漏后, 接续滴注化疗药物。根据化疗药物特点进行稀释, 穿刺时应至少冲入20mL生理盐水, 静点速度应比较缓慢, 化疗结束时再加入10~20mL生理盐水冲洗后方可拔针。拔针时, 先将输液器调节开关关闭, 穿刺点用无菌棉球轻按压4~6min左右, 再将针头迅速拔出, 以防药物带入皮下组织, 引起针眼局部瘀血。

1.6 输液期间的观察

护士巡视患者的频次为1次/15~30min, 检查穿刺点有无回血及外渗。输液后2h可出现液体外渗, 如果外渗出现在输液后1~2h, 其发生原因可能为穿刺手法或血管细小所致[4]。还要注意做好化疗患者的交接班工作。

2 临床处理和护理

2.1 急救护理

一旦出现药物外渗, 应立即停止输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判断药物外渗的范围和程度, 将药物吸出, 并根据化疗药物的不同, 采取相应的措施: (1) 解毒剂的合理使用:采用激素+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 冰袋24h (最长3d) 冷敷, 氢考可的松、MgSO4、2%~4%NaHCO3湿敷, 金黄散、六神丸+蜂蜜湿敷等方法进行处理。 (2) 抬高患肢, 清创溃疡和坏死的皮肤, 并常规予以换药或植皮;渗漏发生后24h, 可选用超短波、红外线等仪器进行理疗;待炎症消退后, 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积极的个体化功能锻炼活动。

2.2 临床护理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时, 如为非发疱性且对组织血管刺激性较弱的药物所致, 可湿敷硫酸镁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也可采用冰敷的方法, 以促使血管收缩, 化疗药物吸收得以降低, 也可起到促使疼痛缓解, 局部炎症得以抑制, 局部温度及耗氧量得以降低, 局部组织坏死速度得到缓解之目的。如为丝裂霉素等发疱性且对组织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所致, 可湿敷硫酸镁, 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等药物封闭。因利多卡因的作用为止痛, 轻微扩血管, 疼痛介导得以阻断;地塞米松可降低炎症扩散, 炎性细胞肽合成和磷酸酯酶活性受到抑制, 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得以中断, 从而发挥镇痛作用[5]。

2.3 药物外渗后的健康教育

对化疗药物外渗来说, 多数患者后缺乏知识认知, 知晓率较低, 认为热敷可以降低外渗肿胀的程度。但是这是错误的, 除了如长春新碱、鬼臼类等植物类抗肿瘤药可以用硫酸镁热敷, 其他药物均需冷敷, 以达到细胞毒性药物吸收得以延缓之目的。

3 做好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性和临床护理的注意事项

3.1 必须明确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以便对因开展护理工作

临床中使用化疗药物时出现化疗药物外渗, 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永久的伤害。出现化疗药物的外渗, 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的因素: (1) 药物因素:如药物的pH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配置药物浓度过高等; (2) 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 肿瘤压迫、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血管栓塞、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可增加上游血管阻力, 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外周静脉化疗可能会出现外渗; (3) 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 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牢,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 (4) 其他因素:如淋巴水肿、输液量大、患者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患者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

3.2 要明确药物外渗后对机体产生损害的机制

化疗药物一旦外渗, 则通过以下机制对机体造成损害: (1) 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如蒽环类渗出后嵌在DNA链, 引起的慢性的、严重的组织反应、坏死, 因为存在正常细胞吞噬坏死细胞的链性反应, 所以愈合很慢; (2) 抑制炎性细胞的生成, 造成局部坏死迁延不愈; (3) 引起成纤维细胞的受损, 组织修复困难。

3.3 明确药物外渗的临床分期和表现, 以便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分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3期, 根据药物的损害程度和方式分3类临床表现: (1) 非发疱性, 轻度损害, 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药物。 (2) 刺激性, 中度, 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 (3) 发疱性, 严重, 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参考文献

[1]戴勤, 刘丽华, 龙国美.化疗过程中预防静脉渗漏的系统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9) :749-750.

[2]Khan MS, Holmes JD.Reducing themorbidity from extra vacation injuries[J].Ann Plast Surg, 2002, 48 (6) :628-632.

[3]董桐俊, 柳美玲, 王建华, 等.化疗药物外渗/漏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1 (8) :771.

[4]林荷梅.30例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肿瘤医学, 2004, 12 (1) :76.

乳腺癌化疗副作用的预防及护理 篇5

【关键词】 乳腺癌;化疗;预防;护理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化疗是“以毒攻毒”的全身性治疗方法,是治疗肿瘤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一般来说,化疗可影响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皮肤毛发﹑泌尿系统等,其中消化系统的症状最常见,主要是可逆性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口腔溃疡﹑腹痛﹑腹泻﹑便秘等。

1 化疗中消化系统常见副作用的预防与护理

1.1 恶心呕吐 恶心引起的营养丢失首先是水分而不是食物,所以呕吐期间不宜急于大量进食,而首先应补充水分。可用温和淡盐水稍加白糖,少量多次饮用,糖尿病病人除外。呕吐停止后可先喝小米汤或稀藕粉,之后可以喝米粥或面汤加肉松等,以易消化和刺激小为宜。莲藕有止血作用,如呕吐物中有血丝,应首先和藕粉或鲜藕汁。对于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指导其调整饮食:①起床后每隔数小时吃一些干的食物,如面包﹑吐司或面包条等,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进食,进食速度要慢,细嚼慢咽;②在食物选择方面,不要选择味道浓烈的食物,每日要多次少量地喝白开水和其他饮品,如果汁、汽水、运动补充饮料﹑清汤﹑草木茶等流质饮品,清凉的饮品较太惹火太冷的饮品更加容易入口;③进食前后用苏打水漱口,每天至少刷牙2次,以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异味,进食后1小时内避免平卧位。

1.2 腹泻 对于患者出现腹泻者,我们指导其调整饮食:①尝试一天里少食多餐和多次进食小吃;②饮用大量水,果汁﹑运动补充饮料等,有助于预防脱水,如果喝牛奶加重腹泻情况,可以用低乳糖牛奶或豆浆代替;③选择汤﹑饼干和椒盐脆饼等含有高盐分的食物,来补充因腹泻而流失的钠;尽量不要吃有天然导泻的食物,如梅及梅汁木瓜等;④选择香蕉﹑番茄﹑果汁机运动员补充饮料等含钾高的食物,以补充流失的钾;尽量避免吃果仁,瓜子仁,干豌豆等;选择含不溶纤维较少的食物,如白面包和面条,精致麦片,家禽肉和鱼类等。

1.3 便秘 便秘是可以预防的,在饮食中应注意:①饮食中必须有适量的纤维素。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苹果﹑香蕉等。②主食不要過于精细,要适当吃些粗粮。③晨起空腹饮1杯淡盐水或蜂蜜水,配合腹部按摩或转腰,可加强通便作用。

对于出现便秘的患者,我们指导其调整饮食:①很多食物都含有高纤维,如全麦面包和麦片﹑水果﹑蔬菜﹑干果﹑果仁等;②饮白开水﹑果汁﹑蔬菜汁﹑茶和柠檬水等;③进食50g的梅或饮用125ml的梅汁,以刺激肠蠕动,其它含有天然导泻作用的食物,如木瓜等;④尽量保持活跃,多做运动,增加肠蠕动。

2 化学性静脉炎

防止出现化学性静脉炎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化学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注化疗药物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化学性静脉炎首先是局部不适或有轻微疼痛,进而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按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压痛不明显,严重者穿刺处有脓液,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结合临床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为了预防静脉炎,我们常采取以下措施:

①我们要掌握患者的血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操作时选择粗﹑直血管,交替使用;②使用安全型套管留置针,当日液体输完后拔出;③化疗前应检查回血确保通畅方可给予化疗药物;④化疗前后和输入不同化疗药物时,都要用生理盐水50—100ml冲洗血管,可稀释残留血管壁上的化疗药物,减少对局部组织刺激,有效预防静脉炎;⑤做好宣教:a、输液过程中出现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感觉时立即关闭输液开关;b、尽量不要提输液瓶如厕,输入化疗药物时要减少穿刺侧肢体的活动,输液肢体勿负重受压;c、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后不要用热水清洗穿刺部位:d、向患者讲解保护好血管的重要性和发生静脉炎的严重后果,使患者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减少静脉炎发生,一旦出现静脉炎,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尽可能回抽药物,用注射器抽取地塞米松5mg﹢0.25%利多卡因5ml在外渗部位处进行封闭注射,然后用冰袋或硫酸镁局部冷敷12—24小时以减轻化学性静脉炎,恢复血管的弹性。

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现状 篇6

1 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1.1 血管因素

主要是指输液局部血管的粗细、舒缩状态, 淋巴循环状况以及患者的营养等全身状况。

1.2 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持续时间、压力, 超过了血液缓冲应激的能力, 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 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而导致静脉炎[2], 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3]。

1.3 化学因素

主要是药物因素, 如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的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以及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

1.4 其他因素

直接毒性作用, 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类药物, 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正常的组织和细胞亦有一定的损伤作用[4];药物引起血浆值改变, 干扰了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出现与变态反应有关的过敏症状, 如阿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引起的过敏反应, 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药液外渗, 导致静脉内膜炎。

2 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与分级

2.1 临床表现

首先是穿刺局部不适或有轻微疼痛, 进而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并出现沿静脉走行的条索状红线, 按之可触及条索状及硬结, 严重者还可出现局部溃疡、坏死[5]。

2.2 化疗性静脉炎分级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 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6], 将静脉炎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不可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不可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

3 预防措施

3.1 合理选择穿刺血管

血管的好坏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宜选择弹性好, 血流通畅, 管径较粗, 避开关节、神经、韧带处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静脉, 避免使用有病变的部位及淋巴回流障碍的肢体, 不宜选择手足背小静脉及下肢静脉。静脉要交替使用, 使受伤的血管有足够的时间修复, 否则易使血管损伤、纤维化, 导致循环不畅, 药物滞留刺激血管造成闭塞性静脉炎。

3.2 确保精湛的静脉穿刺技术和规范的护理操作

静脉化疗给药必须由穿刺经验丰富的护士执行。化疗护士相对固定, 定期换班, 有利于熟悉患者的血管走行及特点, 保护患者血管, 达到长期使用的目的。加强穿刺前后的常规护理, 穿刺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确保一次穿刺成功, 不要在穿刺过的静脉下方穿刺, 防止渗出, 注意保护针眼处敷料严密、无菌、固定牢靠, 以减少污染。同时严密观察静脉回血是否良好及局部皮肤有无红、肿、胀、痛, 静脉走行方向有无肤色变化等, 注意询问患者穿刺部位有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改进拔针方法, 减少渗漏发生。据报道采用新法拔针 (即迅速拔出针头, 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 比旧法 (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 迅速拔出针头) 能较少引起渗漏。

3.3 静脉置管的使用

PICC置管、中心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颈外静脉置管等深静脉置管以及浅静脉留置针等的应用, 可有效避免反复穿刺, 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及损伤, 尤其是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宜采用深静脉置管。沈建华等[7]对139例患者的对照试验发现, 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注化疗药物可以起到保护血管, 减少静脉炎的作用。严芳[8]报道PICC置管能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而且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在国外文献中已有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的报道[8], 这可能与国外化疗药物采用PICC置管、中心静脉置管等输注方式有关。

3.4 输液器具的选择

精密输液器比普通输液器增加一层生物膜, 输液器上的过滤器可以有效截留大于人体微循环血管内径的各种不溶性微粒, 达到分离、净化、纯化药液的作用。郭奕萍等[9]采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对30例肿瘤化疗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提示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可有效减少化疗药物中不溶性微粒对血管的刺激, 防止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3.5 调节药物浓度、输液速度和pH值

调节药液pH值, 可以有效地预防静脉炎, 但要注意滴注多种药液时, 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 先滴注非刺激性药液;滴注刺激性大、浓度高的药液要适当减慢速度,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6 引路注射及化疗后冲洗

化疗药使用前用等渗液50~100 m L冲管, 确保无渗漏时再用化疗药物, 两种药物之间用10~20 m L生理盐水过渡, 结束后输注等渗液50~100 m L, 以减轻残留药物的刺激。引路注射和化疗后冲洗能有效避免化疗药物的外渗,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10]。

3.7 药物预防

3.7.1 局部预防用药

尹红等[11]在给患者化疗时选用2%利多卡因5 m L与25%硫酸镁20 m L混合液, 将9层6 cm×20 cm的无菌纱布浸湿外敷, 经临床观察静脉炎明显减少;丁玉霞等[12]通过应用50%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硫酸镁和维生素B12湿敷可有效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 明显降低疼痛的程度, 缩短疼痛时间, 而且未见不良反应;吴修荣[13]在静脉注射及静脉输液过程中用利多卡因加盐酸山莨菪碱外涂或外敷, 能明显降低疼痛及静脉炎的发生率;高柏青等[14]在化疗前将2.5 cm硝酸甘油贴剂贴在穿刺点血管上约2 cm或3 cm处24 h, 用于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取得满意效果。

邵红梅[15]将麝香壮骨膏剪成2 cm×5 cm大小, 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近心端沿血管走行贴好, 24 h更换1次, 可减少静脉损伤, 延长静脉针留置时间;戴勤等[16]采用美得喜乳膏沿静脉穿刺走行半径10 cm~15 cm范围的表皮上涂擦, 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Berardi等观察初次应用5-氟尿嘧啶 (5-Fu) 化疗的40例患者, 试验组将5%酮基布洛芬凝胶外涂于局部输液处, 对照组单纯行化疗, 结果外用5%酮基布洛芬凝胶可有效预防浅表性静脉炎,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05) 。布洛芬是环氧化酶2 (COX-2) 抑制剂, 可抑制血栓形成, 加快血液循环, 降低静脉炎的发生[17]。赵桃月[18]予艾洛松软膏外敷沿穿刺点以上长15 cm~20 cm, 宽6 cm~8 cm的皮肤, 厚度约1 mm, 每4 h重复1次, 直到化疗结束, 对化疗性静脉炎的早期预防作用效果显著。

3.7.2 中草药预防[19]

使用由大黄、五倍子、黄芩、黄连、黄柏、冰片组成的四黄乙醇膏, 在患者穿刺血管的近心端, 距离穿刺点3 cm~5 cm沿血管走行贴好, 24 h更换1次, 至疗程结束, 能有效预防静脉炎;赵丹凤[5]将红花和当归等组成的红归酊涂擦于准备穿刺的血管上可软化、扩张血管, 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胡华莉等[20]报道1 510例恶性肿瘤患者, 1 000例患者静脉穿刺后将新鲜芦荟叶片在穿刺点上方2 cm处剖开外敷, 剖开外敷的芦荟大小为长15 cm~20 cm、宽6 cm~8 cm、厚0.5 cm, 纱布覆盖后用胶布固定, 2 h更换1次, 直至化疗结束。结果发现使用芦荟后早期预防效果好, 能大幅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李文燕等[21]报道, 将黑墨草外敷于穿刺处的近心端可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用于预防静脉炎。

3.7.3 静脉预防用药

付春华等[1]报道, 静脉输注25%硫酸镁预防诺维苯所致的静脉炎, 可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静脉炎发生时间推迟以及疼痛程度降低。谢德荣等[22]用肝素盐水间断推注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隔1 h推注肝素盐水稀释液, 可维持肝素在血管的作用时间并起到对局部血管定期冲洗的作用, 达到预防或减轻静脉炎的目的。杨慧等[23]报道, 使用诺维苯时静脉推注七叶皂苷钠能够预防和减轻诺维苯引起的静脉刺激症状。侯天萍等[24]报告160例癌症患者, 80例用生脉注射液50 m 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在化疗前静脉滴注, 滴完后从原静脉应用一般化疗药, 化疗完毕再给予生脉注射液50 m 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原静脉输入, 发现生脉注射液可有效预防化疗所致浅表静脉炎。其主要机制为扩张血管, 加快血流, 缩短化疗药物在静脉停留时间, 抗凝, 阻止血管内血栓、瘢痕形成。李其英等[25]用灯盏花素注射液30 m 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化疗前静脉点滴, 滴完后立即推入含有血管刺激性化疗药物, 继之推注一般化疗药物, 应用完后, 再给予灯盏花注射液静脉点滴, 结果发现灯盏花预防化疗性静脉炎效果显著。灯盏花具有扩张血管, 增强心肌收缩力, 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 减少心肌氧耗, 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4 小结

化疗药物导致静脉炎的预防 篇7

1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09年4月, 我院共接受化疗病人1 060例, 其中乳腺癌400例、食管癌306例、骨癌203例、肺癌151例, 共发生静脉炎32例, 其中男12例、女20例, 年龄最大85岁, 最小10岁。

2发生机制

2.1 恶性肿瘤患者易出现继发高凝状态

由于绝大多数肿瘤释放物质能激活凝血系统, 导致患者凝血机制异常, 同时化疗药物又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 纤溶活性受抑制, 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又加重了肿瘤患者静脉血栓炎症的形成。

2.2 机械性损伤

在输液中未遵守无菌技术操作, 穿刺技术不熟练, 选择血管不当, 反复损伤血管内膜或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 同时会有血小板在受损部位及针管尖处聚集, 形成血栓致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2.3 化疗药对静脉的刺激

在肿瘤化疗过程中输入任何有刺激性药物, 特别是抗肿瘤药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内膜化学损伤, 造成广泛的炎症改变并发血栓的形成。

3化疗患者静脉炎的预防

3.1 合理使用静脉血管

一般由远端静脉开始, 左右交替, 不在肿胀、手术侧肢体输注化疗药, 化疗时应选择较粗直、血运良好的静脉注入, 药物要充分稀释。

3.2 选择适宜的静脉留置针或外用中心静脉置管

穿刺时力求一针见血, 选择留置针穿刺针直径应与被穿刺静脉相匹配,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90%首选右贵要静脉, 此处静脉瓣少易达上腔静脉, 血流量大使药物得以迅速稀释, 避免对血管的刺激, 可避免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3 正确输注化疗药或液体

输入化疗药物前, 先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建立静脉通道, 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接化疗药, 两种药物之间或给药后均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冲洗静脉, 避免直接拔针将化疗药漏于皮下, 加重静脉内膜损伤。

3.4 化疗药稀释要严格配置

根据每种化疗药物的药理、性能及副作用, 选择正确的溶媒对保护化疗药的稳定性、酸碱度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有明显的影响, 所以正确选择溶媒很重要。如阿霉素、甲氨蝶呤要用葡萄糖水溶解, 而紫杉醇、奈达铂、长春地辛要用生理盐水溶解。

3.5 控制给药速度

根据药物的药理性质作用机制及刺激性不同掌握最佳的给药速度, 对于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至关重要。如5-FU一般滴注4~6h, 过快会影响其疗效, 加重对血管的刺激。而阿霉素、长春地辛、泽菲则要20~30min内注入。

3.6 控制输液微粒

选用精密输液器, 可减少输液微粒对静脉的刺激, 不产生药液的吸附, 而具有良好的化学和生物稳定性。膜上无异物脱落, 可滤过≥5μm的不溶性微粒, 在生物安全柜内配置化疗物, 从而明显减少静脉炎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7 化疗期间加强宣教

输液中加强巡视, 以防药物外渗, 用纱布湿敷穿刺点上方或用金黄膏湿敷, 并抬高输液侧肢体从而促进静脉回流。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输液, 用50%硫酸镁湿敷、喜疗妥外涂、超短波理疗及康惠尔透明贴外贴。

收稿日期2009-08-15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篇8

1 心理护理

患者在化疗期间除由癌症引起的心理问题外, 还会有对化疗反应引起的思想顾虑。应耐心详细讲解有关化疗的知识, 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用疏导方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2 化疗常见毒副反应的护理

2.1 骨髓抑制的护理

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 有自发出血的可能[1]。出血观察:化疗1周左右观察血常规变化, 有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发生。 (1) 牙龈出血: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 勿用牙签剔牙, 牙龈出血可用冷水漱口或止血纱布, 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2) 大便出血:观察患者粪便的颜色、量、性质, 有无柏油样便及各种出血表现, 保持大便通畅, 定时观察面色、血压、脉搏、呼吸等变化[2]。预防感染: (1) 医护人员查房应戴口罩, 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 尽量减少创伤性操作, 操作后要按压5 min~10 min[3].口服中药四物汤加减, 以补血止血。

2.2 消化道反应的护理

恶心、呕吐是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毒性反应[1]。呕吐物的观察: (1) 密切观察呕吐物的时间、次数、颜色、质量, 准确记录出入量, 注意水电解质紊乱; (2) 呕吐严重者应卧床休息, 不可过多翻身, 吐后用温水漱口[2]。止吐护理: (1) 止吐药物的应用。常用的止吐药物有胃复安、格拉司琼等, 其能有效地预防急性呕吐, 此时应注意止吐药起效后方可使用化疗药[1]; (2) 掌握用药时间。在睡眠中给药可预防化疗所致的呕吐[2], 对呕吐频繁者可采取午睡时给药。静脉化疗于餐后3 h~4 h用药较适宜, 此时胃充盈度小, 胃内压力低, 发生呕吐症状少[3]。饮食的护理:呕吐严重暂予禁食, 病情好转后宜少量多餐, 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等,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稀饭、清汤、粥等, 并根据患者进食和呕吐的情况适当补充水分如:果汁、糖水、盐水等, 忌辛辣、肥甘、生冷等食物。

2.3 心脏毒性反应的护理

可引起心肌退行性病变和心肌间质水肿, 出现心律失常。 (1) 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心率、心律的变化, 出现心律失常时给予对症治疗;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若出现心悸、汗出肢冷, 应立即报告医生; (3) 备好急救的药品、物品、器械等, 做好急救准备。

2.4 口腔炎的预防和护理

护士应指导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常规使用生理盐水和口泰漱口液在清晨、饭前、饭后、睡前漱口, 用软毛牙刷刷牙。指导患者戒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注意加强营养。对于原因不明的黏膜溃疡, 可于患处撒敷冰硼散等药物, 疼痛较重时可于漱口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局麻药, 如利多卡因等缓解疼痛。干细胞移植者大剂量放疗后出现溃疡时, 可涂1%龙胆紫, 每日3次;若溃疡较深, 可于口腔护理前加用1%~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口腔情况, 指导患者识别和预防口腔炎症的发生。

2.5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护理

2.5.1 患者的宣教, 签署化疗同意书, 讲解化疗方案、副作

用、药物外渗的原因, 叮嘱患者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 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躯体移动, 避免注射针头移位, 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 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

2.5.2 正规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认真做好一人一针

一管一用一灭菌, 输注前严格消毒皮肤, 预防感染。合理使用静脉, 制订静脉使用计划, 左右臂交替使用。选择充盈、弹性好、易固定且粗大的上肢静脉, 先远端后近端, 避开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 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射, 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否则易使血管受损, 纤维化形成瘢痕后循环不畅, 药物滞留刺激血管造成闭塞性静脉炎, 乳癌患者应健侧给药[3]。掌握输注技巧: (1) 减少机械损伤。针具应选用22~24G静脉留置针, 针尖小对静脉的机械切割小, 同时利用留置针可减少静脉直接穿刺损伤次数, 能有效地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2) 化疗与化学药物在静脉局部浓度、酸碱度、直接毒性有关。因此在输入或推注化疗药物前后, 抽药针头不要直接接触患者, 先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作为引路注射[4]。联合用药时, 先输入一般刺激性药物, 再输入强刺激性发泡性药物, 中间用少量生理盐水间隔。隔天对留置针处皮肤用0.5%碘伏消毒并更换3M敷贴。化疗结束应尽量减少残余量[5]。 (3) 药物推注时浓度不宜过高, 速度不宜过快。加强巡视, 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回血及外渗。

2.5.3 药物外渗后的护理

药物外渗一旦发生, 立即停止输注, 抬高肢体, 注意休息, 以尽量选用冷敷或冰敷, 以灭活外渗液, 时间多为24 h, 保留注射针头, 回抽残留药物, 立即行局部封闭。用0.5%的利多卡因5~10 m L加地塞米松5 mg环形封闭, 局部涂肤轻松软膏或硫酸镁湿敷。一般不宜热敷, 但有人报道, 外渗经处理并冰敷24 h后可做热敷。

综上所述, 化疗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其并发症多, 对患者的身体损伤很大, 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责任心, 掌握与观察各种药物的性能、颜色、形态、使用方法及副反应。在给初次化疗的患者化疗时, 一定要耐心做好解释, 消除其恐惧感。只要我们从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 就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保证治疗手段顺利进行和提高治疗率, 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在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万勇, 枢复宁.预防由顺铂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报告[J].中华肿瘤杂志, 2002, 14 (4) :273.

[2]谢毅, 付越榕.睡眠中给药预防化疗所致的呕吐[J].国外医学.肿瘤分册, 2006, 23 (4) :254.

[3]毕丽云.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0:355.

[4]张兰蕙.静脉引路注射法在晚期肿瘤病人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1992, 8 (7) :12-13.

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篇9

1 化疗药物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1.1 患者因素

长期、反复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内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致使血管壁变薄、弹性下降、血管脆性增加, 静脉萎缩变细, 皮肤沿静脉走向色素沉着, 引起静脉炎。

1.2 药物因素

化疗药物可引起血管pH值改变, 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 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 血管损伤导致静脉炎。据化疗药物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 可以将化疗药物分为两类: (1) 发疱性化疗药物, 外渗后可以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如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瑞滨、长春新碱等。 (2) 非发疱性化疗药物: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烧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 如足叶乙甙、卡氮芥等;无明显刺激作用的药物, 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顺铂等。

1.3 技术因素

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后针头固定不牢, 对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 对化疗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选择血管不当, 选用了局部血管有病变的肢体或选择了肘窝、手腕、脚踝等关节处穿刺, 这些部位由于感觉异常, 早期渗漏不容易及时发现, 容易导致血管神经损伤而出现肌腱挛缩。

2 静脉炎临床分型标准[1]

(1)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2)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出现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感; (3)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疼痛, 形成瘀斑达皮肤肌层; (4) 闭锁型:静脉不通, 逐步形成机化。

3 静脉炎的预防

3.1 提高专业技术

加强护士的业务学习, 掌握各种化疗药物的特性, 化疗时应先输入发疱性药物后输入非发疱性药物, 负责化疗的护士须经过专业训练。

3.2 严格无菌操作

提高穿刺技术, 力求一针见血, 穿刺后正确固定针头, 如果穿刺失败, 不能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 认真做好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输液前严格消毒皮肤, 预防感染。

3.3 合理选择静脉血管

化疗时选择管径粗、弹性好、回流顺畅的血管, 尽量避免双下肢穿刺, 血管交替使用, 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要先远端后近端。输液过程中应勤巡视、勤观察, 注意调整输液滴速, 保证输液通畅, 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刺激而受损, 严密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酸、麻、热、痛等现象。

3.4 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给药方法

化疗药物应现用现配, 浓度不宜过高, 给药速度不宜过快, 使用化疗药物前先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 确保通畅无渗漏后再使用化疗药物, 两种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 化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可有效避免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2]。

3.5 合理选择输液器

输液针头不宜过大, 一般选择6号~7号, 以针身短、针头斜面小为宜, 以免损伤血管, 对刺激性大, 输注时间长的药物宜采用深静脉置管。

3.6 药物预防

3.6.1 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后使用生理盐水100 m L+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静脉推注。联合用药应先给刺激性大的药物, 中间以生理盐水间隔滴注。

3.6.2 在输注化疗药物前用50%硫酸镁纱布或2%利多卡因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纱布沿静脉走行湿敷至化疗液全部滴完, 拔针后1 h~2 h停止湿敷, 能大幅度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4 静脉炎的治疗与护理

4.1 化疗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输入, 拔针后按压针眼处2 min~3 min, 局部肢体制动, 用注射器尽量回抽残留药物, 如果静脉通畅可更换输液器, 输入生理盐水, 嘱抬高患肢, 局部间断冷敷或冰敷, 时间为24 h左右, 之后改热敷。

4.2 外敷清热解毒药膏, 例如京万红和如意金黄散软膏, 另外文献报道, 阿霉素引起的外渗用云南白药粉制成糊状外敷效果较好。

4.3 局部封闭常用药物。化疗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采用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 阻断局部恶性传导。常用生理盐水5~10 m L+利多卡因2 m L+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 以注射点为中心, 做扇形或局部多点封闭, 封闭范围应超过渗漏部位3 cm为宜, 可减轻或阻止液体和药物的外渗以及疼痛等不良反应[3]。

4.4 有局部皮肤破溃时不要涂抹任何膏剂, 应采用无菌换药的方法处理, 清理创面后也可用高渗生理盐水纱布湿敷, 上面覆盖透气的溃疡贴, 如果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或坏死, 可请外科会诊, 做清创处理。

4.5 高渗糖外敷。复方高渗糖主要成分为50%葡萄糖、维生素B12和地塞米松湿敷, 其渗透压大可减轻炎症渗出, 缓解局部肿胀等炎症反应, 有利于创伤愈合;维生素B12则可以通过局部神经感受器及痛觉中枢阿片受体达到镇痛作用。维生素B12可降低多柔比星的毒性, 减缓多柔比星外渗所致的皮肤炎症反应和静脉炎性反应;地塞米松为肾上腺皮质类激素, 对细菌、化学刺激和各种物理刺激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能减轻炎症早期所引起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 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反应。也可抑制炎症后期毛细血管增生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延缓肉芽组织增生, 从而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

4.6 硫酸镁是临床上常用的外用型消炎止痛药物, 可以33%~50%硫酸镁液湿敷经皮肤吸收, 至皮下后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解除血管痉挛, 扩张毛细血管, 改善微循环, 从而缓解局部炎症反应, 恢复血管正常功能。

4.7 湿润烫伤膏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连等,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止痛、抗炎、抗感染、生理性再生修复皮肤、促进愈合、减轻损伤等作用。

4.8 喜辽妥软膏具有消肿、祛瘀、消炎、止痛的功效, 可以更好地抵抗药物外渗所致的炎症反应, 改善输液渗漏的临床表现。

4.9 芦荟汁外敷, 其成分为芦荟多糖, 具有杀菌消炎、抗病毒、抗癌、调节免疫、护肤美容等多种功效。

4.1 0 土豆片外敷。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后切成0.2 cm~0.3 cm薄片, 贴于穿刺静脉上方, 并用纱布包裹后胶布固定, 每2 h~3 h更换1次, 可促进血液循环, 起到较强的消肿止痛作用。土豆片含有大量淀粉, 具有高渗作用, 能缓解局部肿胀, 并且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 具有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及抗神经炎的作用。

5 心理护理

加强护患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化疗的目的和意义、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有效的应对方式, 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化疗, 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树立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静脉炎是输注化疗药物的常见并发症, 治疗化疗药物外渗所致静脉炎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护理人员在执行化疗时一定要加强责任心, 积极消除危险因素, 加强护理, 勤巡视, 勤观察, 尽量避免药物渗漏, 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出现静脉炎的患者进行如土豆片外敷或京万红软膏外敷, 效果显著。我科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均获得痊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孟玉兰.肿瘤病人化疗静脉炎的发生及预防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5) :1376.

[2]李建云.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 (68) :1041.

预防性化疗 篇10

方法:给化疗患者以心理护理、静脉穿刺时的护理、化疗药物输注过程的护理、化疗药物输注过程的护理、化疗药物输注过程的护理、化疗药物输注完毕的护理等。

结果:63例患者通过化疗全过程的细致护理,使他(她)们的化疗得到顺利实行,并有效地保护了化疗静脉血管,预防了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结论: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实施的全面护理,提高了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生活质量,提升了患者对医护的满意度。

关键词:恶性肿瘤 患者 化疗性静脉炎 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9-01

肿瘤患者应用化疗药物化疗时,对患者浅静脉局部有较强的刺激性,药物进入血管后,使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变性疼痛,血管变硬,甚至机化、阻塞,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即化疗性静脉炎[1]。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造成病人身心痛苦加重。为了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我们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加强护理,效果较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医院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63例为观察对象,他(她)们遵医嘱需完成5-6个疗程的化疗患者,年龄29-76岁。女性40例,男性23例。病种包括: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直肠癌等。静脉输入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卡铂、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紫杉醇、阿雷素、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等。

1.2 化疗药物输注方法。采用四肢浅静脉滴注或静注给药。

2 结果

63例患者通过加强护理,使他(她)们的化疗得到顺利实行,并有效地保护了化疗静脉血管,预防了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提高了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提升了患者对医护的满意度。

3 护理

3.1 患者化疗前,要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注意人文关怀。因为患者在化疗期间,除有恶性肿瘤引起的心理问题外,还存在对化疗副反应的思想顾虑,所以我们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化疗的特点,让他(她)们了解主动配合和保护静脉系统的重要性,讲明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缓解患者紧张及恐惧心理,使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2]。及时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可以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机能,增强对心理紧张状态的承受能力。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刺激性,化疗当天向患者交待清楚哪一代是一般刺激性的药物,哪一代是刺激性强的药物,并嘱患者勿自行调节速度。患者在输入强刺激性药物时尽量少去卫生间、就餐或其他躯体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肢体勿负重受压。

3.2 抓好护理人员操作技能训练及专业知识学习,加强护士责任心,提高穿刺成功率。防胜于治,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输液安全[3]。因此我们要掌握过硬的技术,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在尊重患者个人意愿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血管。秋冬季节或血管显露差的季节,穿刺前局部热敷10—15min,使静脉充盈扩张,提高穿刺成功率。根据化疗药物的刺激性和毒性选择型号合适的穿刺工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针头和穿刺部位。通常使用最多的是套管针和普通一次性使用穿刺针。穿刺部位多为单侧上肢,要有计划使用静脉,一般应由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多部位交替使用静脉,保证每根血管得到休息和恢復,避免在肌腱、关节、神经丰富处、静脉瓣处穿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避免穿刺失败和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穿刺时做到稳、准和快,减少疼痛刺激带给患者的不适。穿刺成功后,教会或协助患者变换穿刺手臂位置及体位的方法,勿过度伸展使肌肉紧张与牵拉,避免输液时肢体疲劳,要以诚挚的爱心保护患者静脉,帮助其放松肢体,取舒适卧位。

3.3 静脉推注化疗药物时,稀释浓度要适当,一般一次量用稀释液不得少于20ml,用多种药物化疗时每种药物间输注5%-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不少于10ml,间隔时间不少于15min,以减轻对局部血管壁的刺激,强刺激性药物给药前后要用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溶液冲洗静脉。注药过程需加强观察,若有滴速明显减慢及穿刺部位异常感觉,教患者应及时告诉护士,不可勉强忍受。工作人员每15-30min巡视一次,检查直射部位有无回血及外渗,局部皮肤有无改变,询问有无疼痛。护患共同合作保证输注过程顺利。在输入强刺激性药物时要安排一名护士观察输注全过程。化疗过程要严格交接班,交班内容包括:化疗药物名称、注射部位、输注时间、药物余量、输注通畅情况等。并做好血管保护,输注过程可沿穿刺血管走向在30cm×10cm范围局部做冷敷,也给予持续50%硫酸镁加利多卡因冷湿敷。治疗过程中多巡视,询问观察患者的主观感受,及时给予处理和疏导,使其情绪稳定,以提高患者化疗局部舒适度,减轻化疗药物对局部的组织损害,降低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

3.4 输注当天化疗药物量完毕,如为使用留置针应妥善封管并固定好针柄。如为普通一次性使用穿刺针应拔除,针头未拔出前,不能用棉签紧压针头,防止针头受压后贴住血管壁产生刺激性疼痛及增加血管壁、皮下组织、皮肤对针头的阻力而致使局部组织受伤。准备拔针时应用左手拿棉签轻轻放在需压部位,在针头拔出,刚要离开皮肤时的瞬间,迅速用棉签压住针眼,力量要适当,过分用力也会引起局部疼痛,用力过小会出血,致“淤血”形成引起组织受伤。拔针后用指腹按压皮肤处和血管进针处两个穿刺点5min以上。拔针后24h内最好不要洗热水澡,局部皮肤勿烫洗,如果局部皮肤有异常反应或疼痛,可指导患者冰敷或遵医嘱涂抹药膏[4]。拔针24h后,教育患者经常按摩肢体末梢血管,搓揉手背、参与功能锻炼和适当体育运动,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使血管弹性恢复,保护好血管。

参考文献

[1] 李其英,孙艳,王永平.灯盏花预防化疗所致的浅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3,25(5):377-378

[2] 钱丽萍.盖诺所致静脉炎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04,10(1):75-56

[3] 田丽丽,卞玲玲,翟清华.浅谈静脉输液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10,12(24):96

上一篇:设岗定责下一篇:盐渍土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