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婚恋观教育

2024-06-18

高职学生婚恋观教育(精选七篇)

高职学生婚恋观教育 篇1

一、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 在接受调查的443位学生中, 约一半的大学生谈过恋爱或正在谈恋爱。具体情况为: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学生有174人, 占被调查者的40%, 正在谈恋爱的学生有147人, 占被调查者的33%, 谈过多次恋爱的有27人, 占被调查者的6%。

(一) 恋爱观:恋爱动机单纯感性, 恋爱前景缺乏信心。

恋爱动机上, 43.4%的人认为“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 以共同生活为目的”, 认为“恋爱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的有11.3%, 选择“以恋爱做跳板, 谋求发展”的有7.5%。只是“跟着感觉走, 没什么理由”的占37.7%。这也说明部分大学生恋爱生活缺少规划或无力规划。恋爱愿景上, 只有很少大学生认为自己和恋人的感情一定会有结果, “看好校园爱情, 最后能够组建婚姻家庭”比例低, 仅为11.7%。大部分同学认为只要两个人感情好还可以继续下去 (45.9%) 。

(二) 择偶观:男生重外貌品行, 女生“裸婚”难以接受。

统计结果显示, 大学生择偶的首要因素是外貌、其次是性格、收入、人品, 地域在择偶条件中排末尾。统计结果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女生最看重配偶的受教育程度, 其余依次是人品、外貌、收入, 年龄因素女生最不看重。男生统计排序依次为外貌、性格、人品、收入、发展前景、年龄, 地域差异排末尾。 在指向婚嫁条件的选项中, 女生的选择值得关注。仅9%的女生接受“裸婚”, 42%愿意“双方共同奋斗, 贷款购房”, 27%“希望配偶提供住房, 负担轻一点”。在访谈中了解,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在女生中具有一定的认可度。

(三) 性爱观:婚前性行为能接受, 婚外性行为难容忍。

在“如果有爱情, 您认为恋爱中的双方可以发生性行为吗?”的选项中, 选择“当然可以”的占8.65%;选择“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49.44%, 选择“无所谓, 爱与性完全是两码事”的占8.35%, 选择“不可以, 这是不道德的”占22.42%。 对于婚外性行为的态度, 87%的学生选择“不道德、应坚决反对”, 9%的学生选择“说不清”, 4%的学生选择“其它”。对于配偶发生婚外性行为, 选择“难以接受, 但仍希望对方回心转意”的占18%, 选择“无可挽回”的比例占39%, 其余选择“说不清”, 男女生并无显著差异。

(四) 婚姻家庭观:经济基础不可或缺, 一纸婚约难保终生。

结婚时间的选择, 9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在毕业后工作几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结婚;体现婚姻忠诚度的选题中, 39.1%的同学态度谨慎, 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 绝对不能马虎”。选择“婚姻是一种契约, 关系好了可以继续合作, 关系不好则可以解除合约”占21.1%。若配偶出现了婚外恋, 42%的被调查者选择与配偶真诚交流, 共同度过危机;37%选择离婚。

二、成因分析

(一) 社会方面。

1.严峻的社会婚姻问题冲击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009年中国有246.8万对夫妻离婚, 比上年增长了8.8%。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有7, 791, 911对夫妻办理了结婚登记, 另有1, 310, 377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 平均每天有4, 800多对夫妻离婚, 74%的夫妻结合不到一年。2009年我国7.2%夫妇相识不足3个月。在中国, 北京、上海有30%的适婚青年选择单身, 深圳目前正生活着20万28岁以上的未婚女白领。中国传统的婚恋伦理价值观念受到剧烈冲击。

2.功利的择偶观念混淆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010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反映出“男性无房结婚免谈”、“对象职业首选公务员”、婚前财产公证、婚后家庭消费AA制等新的婚恋问题。目前最火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里的女嘉宾“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 也不要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欢笑”一语惊人。外经贸大学教授梁蓓的言论:“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 80后的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 。80后的男人如果有条件了, 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样争论激烈, 这些都成为了当今婚恋观念功利契约主义盛行的缩影。

(二) 家庭和学校方面。

1.古板的家庭教育误导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据杭州市一项调查显示, 34.6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有可无或没必要, 33.20%的家长持“无师自通论”, 12.01%的家长持“诱发论”, 5%的家长持“封闭保险论”, 还有7.33%的家长认为“和孩子谈性, 羞于启齿”。 本次问卷调查有87%的学生选择“家长明确反对谈恋爱, 该以学业为重”, 23.8%的单身人士的父母在到处帮他们找对象 (《2010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报告还显示, “80后”在择偶中更遵从父母的意见, 会因父母反对而与恋人分手。子女婚恋过程中, 中国的父母常常处在缄口不言和大包大揽的两个极端, 误导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失位的学校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各类媒体是大学生获得婚恋知识最主要的来源, 其次是朋友和同伴, 第三位是学校, 第四位是家庭。有关婚姻和家庭生活教育的内容在各类学校教育中特别罕见。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还没有专门培养性教育师资的院系, 多由生物课、体育课、政治课教师、大学辅导员或校医兼任。婚恋教育涉及生理、心理、伦理、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 兼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一般很难胜任。婚恋教育师资的缺乏已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

三、改进意见

(一) 社会教育。

一是净化和丰富大众传媒出版物。开设青春期性教育的银屏节目和专题网站, 出版有关婚恋知识的翻译书籍与科普书籍, 性学的著作和科普读物等, 合理把握电视相亲的尺度和导向, 严控低俗、苦情、色情、暴力等出版物。二是提升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度。大学生是最庞大的“追星”群体, 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成为大学生盲目效仿的对象, 新闻单位要加大对公众私人生活曝光和猎奇的审查力度, 还原常态的社会婚恋氛围。三是广泛开展多方参与的各类婚恋教育和宣传活动。

(二)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方面一是要积极“充电”, 与时俱进。家长要注意弥补新的婚恋思潮及性知识理论方面空白, 避免不懂装懂, 能够胜任教育职责。二是要平等民主, 和谐交流。避免动辄以批评、惩罚代替教育, 将恋爱和性问题看作大逆不道, 粗暴干涉, 引起孩子对立情绪, 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三是要以身示范, 言行合一。四是要摒弃“应试”, 合理疏导。

(三) 学校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婚恋观教育的主渠道, 通过组织讲座、主题班会、讨论会、读书指导、网络教学及同伴教育等方式, 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管理是主阵地, 特别要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 情感相融, 辅导员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最大也最有效果。通过心理咨询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纠正错误观念, 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消除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恐惧和焦虑, 减少精神病发生率。加强婚姻家庭的法律教育, 用法律法规推动学生遵守婚姻道德规范, 促进大学生良好婚恋观的形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充实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研究发现, 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的孩子较少发生性行为。

摘要:一直以来, 高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及调查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区。本文通过问卷及访谈调查, 探讨了目前大学生婚恋观形成成因及应树立正确婚恋道德价值观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婚恋观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探析 篇2

摘要:受社会变革和时代冲击,加之高校关于大学生婚恋制约制度的放开,大学生婚恋观较之传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必须主动创设良好校园生态,尤其要切实构建学校针对性教育体系,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校园生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社会变革和时代冲击,加之高校关于大学生婚恋制约制度的放开,大学生的婚恋现象逐步从隐性走向了显性,其婚恋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高校因大学生恋爱而引发的次生现象也逐渐增多,如:大学生校外租房同居,未婚先孕,失恋自杀,因感情处理不当引发的打架斗殴、致人伤亡、学业成绩下降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业,其身心健康也遭受巨大伤害。面对近几年大学生婚恋现象的迅猛发展,高校在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上一时间显得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也显得苍白无力,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强制性地禁止大学生谈恋爱,更不能对大学生不良的婚恋现象给以默许或视而不见的态度。因此,探讨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势在必需。

一、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家庭是学生情商的培养之重地,家庭的和谐与否是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直接因素。家长的思想观念和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所以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婚恋观,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婚恋观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偶观,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失恋问题,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好他们的引领人,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价值观。

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不良婚恋行为绝大部分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由于大学生的鉴别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社会上一部分人的不良行为和部分媒体特别是一些不良网站在其中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大众审美文化的倾斜和人文精神的失落,对大学生不良婚恋观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社会风气不是某几个家长和老师个人所能左右和改变的,也不是几个学校或其他机构所能左右和改变的,只能在国家层面通过整个社会舆论和相关法律,依靠社会各部门联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在婚恋观问题上要敢于揭露和批判丑恶的婚恋行为,相关部门要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向治理人类生态环境那样治理社会生态环境,为大学生科学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主动创设良好校园生态

一是优化学校地缘生态。大部分高校都位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省市中心城市,这些地区人口密集,流动性大,人员构成复杂,容易产生不良文化和不良行为的场所如网吧、酒吧、歌舞厅等随处可见。作为高等学校首先需要清理校园内外属于学校产权的所有社会性和营利性娱乐场所,对于学校周边不属于学校产权和管辖范围的娱乐场所也必须协同当地政府予以清理,对于地处城市娱乐中心的高校可以考虑迁校,因为学校属于教书育人的场所,不是产生经济效益的机构。

二是优化校园文化生态。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约束力,珍视快乐人生的良好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婚恋观。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要体现在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次数频繁上,而且要体现大众化,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显示才华、发展自己才华、展现自我价值及自尊心得到尊重的机会,尽量给所有大学生情感满足的机会。提倡建设健康向上的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各个社团作用,激发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陶冶个人情操、丰富课余生活。

三、切实构建学校针对性教育体系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和理论水平,建立婚恋观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渴望在性知识及性心理方面得到正确引导。由于我国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重视程度和实践运用都起步较晚,尤其在性学方面更是几乎空白,因此,相对于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需求就显得非常滞后。根据调查了解,大学生在入校后一、二年级时,对婚姻恋爱的态度大多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社会环境及高年级学生中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同时又缺乏学校正面的引导,于是很多低年级学生开始逐渐效仿社会上及高年级学生中的不良行径,随波逐流,开始游戏人生、游戏感情。因此,应及早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婚恋观教育和引导。为此,首先应建立科学、系统、易于接受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课程体系;其次,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其自身素养和理论水平。

重视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缺乏对事物的辩证思考能力,也缺乏驾驭爱情的能力,因此在恋爱过程中,很多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正确的婚恋观,对出现的问题不知如何应对或处理,往往会“盲目求医”或产生心理压抑。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开设心理咨询热线,让学生通过大胆诉说缓解其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同时由资深的心理教师或专家给予开导、建议或解答,帮助大学生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及时解决其婚恋问题,避免因错误选择所带给自身的伤害。

开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专题讲座。首先是爱情观教育。首先让大学生明确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的欲望,是人性的展现和升华;其次要明确人类爱情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社会性,人类真正美好的爱情婚姻的实现与社会历史的进步紧密相联,引导大学生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路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个人遇到的情感问题。同时让大学生认识到爱情的社会属性还在于恋爱产生一定的社会责任,健康的恋爱能给双方带来积极上进的精神动力,能强化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更为直接的是恋爱的结果要产生婚姻家庭,而家庭属于自己又属于社会,家庭的文明和睦幸福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紧密相联。通过讲解,使大学生对爱情及恋爱应持慎重态度,为填补一时精神空虚,甚至寻求刺激、玩弄异性则更是受到道德和舆论谴责的行为。

婚恋观教育的其他内容还包括,让大学生理清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在校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恋爱服从于学习,学习是为将来的事业打基础,爱情虽然很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没有事业和物质基础的爱情是虚幻的,这是大学生在处理学习与恋爱关系上的一条重要准则;正确的择偶标准对恋爱和婚姻的幸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也是婚恋观教育的内容之一;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对婚恋上的丑恶现象做出正确评判,分清丑恶好坏,这种评判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大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家庭取向。

恋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也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行为和感受,它具有社会属性,少数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不尊重对方感受或不尊重在场其他人感受的过分亲昵行为,反映出了他们在婚恋观方面的肤浅和不成熟。高校在进行婚恋观系列教育中应该教育大学生在恋爱行为中,言谈文雅、行为大方、动作高雅,避免粗俗化,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粗俗的亲昵动作不仅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也有损于爱情的纯洁和尊严。

在高校因恋爱挫折而引发的自杀、报复等恶性案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异常也常常与恋爱挫折有关。对此,应格外关注。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就能很好的应付挫折,否则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提高大学生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关于这方面可以从生命伦理学视角进行引导和教育。失恋后的抑郁现象会严重损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报复行为不仅会让对方的身心受到伤害,同样也会让报复者受到法律和纪律的惩罚;而自杀行为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漠视和对父母的不敬不孝。开展性健康和性道德教育。据调查,68%的大学生希望校方开展多种形式的性知识讲座、生理和心理咨询,这无疑反映了大学生要求接受性教育,包括婚恋教育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性知识来源复杂,对性知识的掌握不够完整和准确,对性心理知识、性生理知识、避孕知识、性病防治知识等缺乏系统了解,使大学生的生理成熟与性知识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性知识和性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要以学习性生理知识为起点,让大学生了解必要的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和避孕知

识。性心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要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性心理,性心理困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有效的性心理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能够自我化解矛盾;性生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大学生了解和性有关的生理知识,消除性神秘感。

针对当代大学生目前性观念开放、性行为随意的趋势,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性道德教育。不可否认,非婚性行为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一系列危害,如担心感染性病,担心怀孕而备受压力,因为感到违背了传统道德而感到羞愧悔恨,觉得自己低贱而失去自尊与自重,因难以抹去以前的阴影而困扰以后的婚姻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性行为之后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要远远大于性行为本身的危害,特别对女大学生伤害更大。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女性身上,引导他们自重、自爱、自立、自强,学会理性地控制自己,不做感情的奴隶。性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防止在校大学生发生性行为,对已经发生的性行为甚至怀孕,应该保护她们的隐私,同时采取人性化的措施进行引导,以防止大学生在性行为之后出现的其他心理问题。与此同时,高校还应高度重视同性恋问题。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同性恋非病非罪,而是个人的性价值取向,对同性恋者应采取接纳和宽容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同性恋行为及其价值观念,防止部分学生受同性恋影视的影响,把同性恋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其次应该严格区分同性亲昵行为与同性恋,并区别对待。对同性亲昵行为者采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防止他们转变为同性恋者;对真正的同性恋者要采取尊重接纳和保密态度,主动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人际环境和内心环境,积极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李蓓.浅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1年第1期。

[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志,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第4期。

[4]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10期。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 婚恋教育 心理健康 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53-02

为了建设和谐校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这同样是高等院校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和责任。2005年3月发布、2005年9月1日实施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在校期间大学生允许结婚。这一规定从侧面反映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教育迫在眉睫。

1 困扰和矛盾是大学生婚恋观的问题所在

1.1 单纯的盲从是恋爱的原动力

根据以往相比,大学生恋爱率比较高并且倾向于低年级的明显特征。恋爱年龄的低年级化必然导致恋爱的盲从与跟风化,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不会谨慎考虑,甚至没有做好充足的恋爱准备和精力的时候,选择了快速进入恋爱模式状态。由于大学生活的孤单,寂寥而选择有人陪伴度过枯燥的大学旅途,这就是明显的跟风行为;还有少数大学生完全受影响于周围学生正处恋爱的状态,自认为自己没有处于恋爱状态则说明自己不够好或者缺乏魅力的心理而选择步入恋爱;同时,还有些大学生同时交往数名异性朋友,或者与异性朋友处于模糊关系。这种行为的动机本来就很复杂,有些大学生完全是为了彰显个人魅力,有些大学生根本无法区别友情和爱情。恋爱的盲从,就会导致在双方缺少了解的情况下走进恋爱,以致发生矛盾和冲撞,还可能酿成爱情的苦果。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和价值观取向是单纯的。他们多数只是为了找到专一的情感,或者有人只是想找到婚姻的归宿。这足以说明保持恋爱的单纯,免受社会功利的爱情观影响,当代大学生会把爱情当做婚恋的真谛。

1.2 理想中的恋爱与现实的冲撞

在过去的年代里,恋爱的最终归宿是婚姻,同时婚姻是每个人向往的结果。从这个视角来说,当代大学生已经明白婚姻和恋爱的密切关系,对于爱情的归途——是充满希望的婚姻生活,所以就应该认真的、正面的对待恋爱,这才是顺应道德规范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代大学生会很理智的对待婚姻与恋爱的不同之处,他们大多数认为婚姻就是肩上的重担也是责任,他会受到外在的物质,工作,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但是在大学校园期间,大学生往往没有维系家庭婚姻的经济实力,对于未来多有变化。即使大学期间可以允许结婚,可是真正选择在校期间完成婚姻的不到3%。所以对于恋爱的归宿,他们更看重的是恋爱的过程,当理想中的恋爱和现实物欲发生冲撞时,因此给恋爱蒙上了一层悲观主义的色彩。

1.3 恋爱感情基础不稳定,矛盾重生

没有目的盲从的恋爱结果必然是矛盾重重,感情不稳定,快速进入恋爱模式,必然导致快速分手。分手的原因无非是思想价值观不同、性格爱好不相投,甚至是其中一方喜欢他人而发生争执矛盾,最终导致分手。大多数大学生是会理性看待分手,也会从中发现不足,吸取经验教训重新开始。但是不乏有些学生不善于疏导自己的心情,在恋爱中投入过多感情,过于依赖对方而不能走出失恋的阴影。恋爱期间如果得知对方做过违背自己的事情,8%的大学生表明要以报复的形式对待;13%的大学生表明如果恋爱中对方提出分手要求自己会感到很难过。然而就是大学校园里为数不多的学生存在偏激以及不理智的想法,就构成了不稳定的校园因素。目前各大高等教育学院频发大学生自杀事件,其绝大多数原因是与此相关联的。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基础也成为了婚恋观中双方考虑的主要方面

即便感情还是未婚男女结婚的重要基础,但是随着金钱地位的不断提升,就会不断提高婚恋的含金量。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加速了人们对金钱地位的向往及渴望,在实际的恋爱婚姻中,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它的力量;另一方面,生活的压力与商品需求的诱惑也迫使人们追求更高的品质生活。所以,年轻的一代在恋爱或者婚姻中不仅追求的是感情需求,更多的是对金钱物质生活等硬件基础的追求。婚恋本以感情为基础,却被房子,车子,票子,地位等感情之外的物质所牵绊,甚至左右了在婚恋时的理智判断。

1.5 在开放中固守的性观念

当代大学生对待婚恋的观念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就是对待婚前的性观念及行为。他们认为现在处于一个开放自由的年代,可以不对双方负担任何责任,但是在要求自己婚恋对象时却要求保持纯洁。对于这种负向关系现在的女大学生应该要更加注重。

2 应对众多问题,给出正确的教育对策

2.1 人格教育

所谓人格教育就是对个人本身进行有利于内在和思想上积极健康的,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白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及人生意义。正确的引导他们要把人格作为综合婚恋的根本,正确认识人格在婚恋过程中的表现,这样才能培养自律,顽强,独立的道德观念,才能促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加理智负责任的对待婚恋。

2.2 爱情教育

最美好的事物其一便是爱情,它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所以对待当代大学生爱情教育就应指引他们了解爱情是高尚的并且神圣的,应该学会正确的处理爱情和其他外界的关系,这也是在为以后的婚姻生活做打算。

2.3 择偶教育

爱情是由恋爱开始的,进而发展结合步入婚姻,所以选择配偶是建立在爱情之上的,所以要引领大学生认识到选择配偶时应该要考虑的事情。对方的个性,品德,智力以及健康都会影响到以后的生活甚至下一代的状况。指出男生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的弊端,也要引导女生向往借助嫁个有钱人就不必奋斗的想法。重点明确女大学生对婚姻的理智判断。

2.4 道德教育

在婚恋中双方是有责任和义务的,而不是单纯的只是为了性欲。在婚恋中不仅要互相信任,诚恳,支持还要负责,不然婚姻生活就失去了安全感。所以要让大学生了解性别差异下的社会责任。婚恋是不能儿戏的,所以更要培养大学生对以后家庭的重视,加强自身责任感,提高自我做到健康发展成一个独立者。

2.5 性的教育

过去的教育很封建,对待这个问题通常选择避而不谈,这便使许多学生缺乏对性的理解与正确认识。大学生常常因为自己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反应产生对自己否定进而心生困扰。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性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法制教育的普及。在学生入学后聘请讲师进行科学的教育指导,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性道德观念,使自己变得更加理智。

3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婚恋观念中存在着大量问题,他们在婚恋观上采取多样化的选择方式。从过去传统观念到现在大势所趋的婚恋观中,我们发现在恋爱择偶标准及动机、婚姻生活前的性行为和对待婚恋结果的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就更加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态度,以及怎样摆脱这些矛盾和冲撞,真正从行为上引导他们正确的恋爱观念。

参考文献

[1]刘鑫.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及其教育对策——以西安市部分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为例[J].知识经济,2011(14):74.

[2]谭飞燕.论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目标[J].企业家天地,2011(9):113-114.

[3]常青.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评选活动揭晓[J].中国版权,2012(3):56-60.

[4]王肖蓉,王聪,宋明宇.高校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功利化倾向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1):24-25.

当代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篇4

一、正确婚恋观及其对人生的影响

婚恋观是人们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对待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所持有的态度和观念, 是对婚恋本质和婚姻幸福的认识和反映, 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恋爱、婚姻方面的具体反映, 是人们调整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的价值导引和评价标准。

正确的婚恋观, 首先把握爱情的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 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相互倾慕, 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这种感情最终成为稳定婚姻和家庭的基础;其次在恋爱过程中要讲究恋爱道德, 懂得恋爱与婚姻是统一的, 增强婚恋责任意识。恋爱需要用爱呵护, 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 扛起一份应尽的责任, 方能建造一个温馨的家庭;要学会宽容, 宽容让爱情永恒, 珍惜令生活弥香;最后双方要自觉地履行责任和义务, 多一份付出, 少一分索取。彼此能够为了对方的幸福而适当的自我牺牲, 两个人可以在爱情的道路上互相鼓励扶持, 相伴一生。

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 婚姻是人生幸福的港湾。婚姻家庭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幸福和人生质量, 能给人带来一生的幸福与欢乐, 也能给人带来终生的痛苦与不幸。大学生群体正值恋爱阶段, 他们的婚恋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 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 能否在这一过程中享受人生的幸福, 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是重要因素。

二、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一) 择偶观

择偶标准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择偶更加实际, 以功利为择偶条件的趋势日益增强。视对方家庭条件为感情的基础, 过分看重物质条件, 把爱情的基础建立在金钱、财富、学历和社会地位之上。

(二) 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把婚姻家庭看作谈恋爱的终极目标, 他们恋爱的主要目的是寻求精神寄托和感官享受。恋爱观念开放, 传统道德淡化, “宁当‘二奶’, 不嫁穷人”, 不惜一切代价傍富的心理也在社会上开始蔓延。性观念开放度增高, 校外同居现象日渐增多。有些同学谈恋爱很盲目, 将其视为儿戏, 看到别人谈, 自己也蠢蠢欲动;还有一些人因为空虚, 为了排遣寂寞, 找一个陪自己说话的对象, 导致多数大学恋情无疾而终。

(三) 婚姻观

当今社会正在转型, 作为社会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婚姻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以自由恋爱为主, “我的婚姻我做主”, 已不再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网婚、裸婚、闪婚、毕婚、试婚、独身、丁克等主流婚姻观之外的时尚婚姻观。

三、影响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因素

(一) 个人因素

价值观是一个人发展的主要动力,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恐怕就会出问题。“做得好, 不如嫁得好”“傍大款是靠本身赚钱”“宁嫁黄世仁, 不嫁80后”“只要有房子, 甘做小三”, 这些过去被人不耻甚至唾骂的观点在校园兴盛, 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没有明确的是非观, 不懂得人生的价值所在, 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

(二) 社会因素

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西方社会的性解放以及自由开放的婚恋观, 给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婚恋节目低俗之风、相亲节目物质至上、感情游戏的观点和争论也带到了大学校园里。部分影视作品中“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穷人做事难”的现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不良现象使年轻的心随之跳动, 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埋下隐患。

(三) 学校因素

在学校有限的婚恋教育中, 婚恋观教育内容较少且滞后, 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创新。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没有明确的态度, 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 使教学内容流于形式, 不能对学生正确婚恋观教育给予实质性的指导, 是大学生不正确婚恋观的催化剂。

(四) 家庭因素

父母的情感态度、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态度, 这是大学生不正确婚恋观的直接导火索。

四、当代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一)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婚恋观实际上是人生观的反映,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 就不会有正确的婚恋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就会偏离正确的轨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逐步形成的, 西方文化产品的立体炒作, 很容易使大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 在恋爱过程中, 难以准确把握正确的婚恋观。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主要是要引导大学生明确人生目的, 端正人生态度, 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 考虑婚姻的严肃性及家庭角色的认同度, 真正树立起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二) 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大学生婚恋观的责任意识教育和引导, 要让大学生懂得爱情的归宿是婚姻家庭, 选择了爱情也就是选择了责任。让学生们明白爱情在缔结婚姻关系后, 不仅要承担道德义务, 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要培养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忠诚品质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三) 建立婚恋观教育课程体系, 拓展婚恋观教育的渠道

婚恋观教育课程要内容丰富, 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 解决大学生婚恋困惑。从大一思修课开始讲婚恋专题,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都要围绕加强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开设必要的专题讲座、辅修课程, 循序渐进地加强大学生的正确婚恋观教育, 不同年级讲课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老师要与社会热点问题对接, 使大学生理性对待婚恋行为。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网络论坛、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开展婚恋观教育与引导, 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婚恋观。

(四)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 坚持弘扬主旋律, 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 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共筑大学生婚恋教育立体网络

大学生婚恋问题不能简单靠学校来解决, 应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家长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婚恋观教育引导, 使他们认识到恋爱是人生的必修课, 但不是大学的必修课,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学校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运用多种途径开展婚恋观教育;社会要为大学生正确婚恋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与舆论氛围, 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合力, 共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文美荣.2010当代大学生婚姻意向及婚恋观教育.中国校外教育.[1]文美荣.2010当代大学生婚姻意向及婚恋观教育.中国校外教育.

[2]承浩.试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文教资料, 2009, 5.[2]承浩.试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文教资料, 2009, 5.

[3]向欣.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 2010, 3.[3]向欣.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 2010, 3.

[4]薛存科.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探析.新西部, 2010, 6.[4]薛存科.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探析.新西部, 2010, 6.

[5]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李志.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0, 4.[5]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李志.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0, 4.

[6]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10.[6]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10.

高职高专女学生婚恋价值观调查研究 篇5

1 影响当代大学生择偶意向的因素分析

1.1 个人条件

(1) 自身素质。男女生在择偶首选条件上绝大部分都看重对方的道德品质和脾气性格, 对对方的文化素质和谈吐举止要求较高。在学历和工作条件方面, 学历的差距对女生来说几乎不受影响, 而男生中则有一部分比较在意, 同时也显示出现代大学生很在意双方学历和文化素质的同步性。就工作状况及能力而言, 双方的期望值都较高, 希望对方工作越稳定、收入越多越好, 同时女方对对方的要求普遍高于男方。另外, 女生对对方兴趣爱好的关注度较男生高。择偶对象的生理条件问题上,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年龄差距不宜过大;女生较注重对方的身高, 而男生则普遍挑剔对方的身材和外貌。

(2) 家庭背景。男生对对方的经济条件要求不高, 而女生在这一问题上态度游离, 尤其女生很注重对方是否有房, 有足够的存款。学生普遍对择偶对象的家庭子女数无特殊要求, 大多数还是希望对方能有兄弟姐妹陪伴。关于家庭与事业, 从调查结果来看, 大多数学生提倡应该同时努力, 而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也赞成“先立业后成家”的观点。

1.2 外在因素

据调查, 大多数青年学生认为爱情基础还是走进婚姻的首选, 大学生依然提倡在自己熟悉的人当中寻觅自己的另一半, 与过去父母包办的婚恋观相比而言, 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择偶观念更加强烈, 但同时由于涉世之初, 在这样关键的人生大事面前, 仍然需要父母的参与和帮助。关于当前住房这一热门的话题, 多数学生还是赞同俩人共同奋斗买房,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女生要求男方必须提供住房。

1.3 其他

关于男女谈婚论嫁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些敏感的话题,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 不论男女双方几乎都不愿接受对方有过婚姻史, 更难以接受对方有孩子。而关于俩人以后生育孩子的问题, 都抱着谨慎的态度, 视情况而定。在性方面的, 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明显开放和宽容了许多, 同时也与受教育的程度有关, 从答题情况来看, 高职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要比本科生更加开放。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在择偶标准的问题上, 大学生普遍重视人品性格、个人能力。而以往大学生普遍重视外貌的现象有所减少。通过男女比较, 发现女生比较注重身高, 男生比较注重学历。男生对女生的选择受传统影响较大, 普遍希望对方贤良淑德。女生普遍对对方的事业要求比较高, 希望在经济上能够依赖对方。

2 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由于受到当代各类媒体、思潮的影响, 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婚恋取向等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 他们的婚恋观也着社会思想的变化, 较之以往有明显的改变, 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通过归纳和总结本次调查问卷所显示的结果, 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方面具有下述特征:

2.1 择偶标准更多元

“择偶标准”是人们在选择婚恋对象时所确立的价值取向, 表现为对婚恋对象各方面条件的要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最为看重的是思想品德、脾气性格和能力发展这三项, 相对不受重视的三项标准是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家庭的背景和社会地位。由此可见, 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婚恋对象时更注重感情和个性, 对婚姻生活带来的处理不同的家族关系、社会背景、将要共同面临的经济状况等等并未足够的重视, 因此, 大学生的恋爱、择偶关系中, 浪漫、幻想的成份多于理性。

2.2 择偶方式自主性强

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 男女之间的婚姻往往是没有自主权的, 封建社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自由恋爱观”和“婚姻自主观”成为当今社会婚恋观发展的主流观点。根据本次对高职高专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更多主张自主选择, 自由恋爱。45%的大学生主张的择偶方式是“通过自己寻觅获得”, 25%的学生认为“在朋友、同学间自主发展”, 只有3.33%的学生选择由“父母介绍或包办”。可见, 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自主择偶, 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强的自主性, 不愿受到其他人的支配。

2.3 开放的婚恋观念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受着封建文化的束缚, 在婚恋价值方面尤为保守, 中国传统讲究“从一而终”、“名节贞烈”, 但随着改革开放, 西方的一些价值观的侵入, 当代大学生对待婚恋问题已经不再受到传统的束缚, 尤其对待“婚前性行为”之一问题已经越来越宽容。只有23.33%的学生坚决反对婚前性行为, 还有一大部分同学在这一选项上选择了“无所谓”, 由此可见, 对这一问题持有包容心态的学生比例高达71.6%。所以, 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取向和性行为取向更加开放和自主。

2.4 婚恋更趋于理性

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 大学生的婚恋观、择偶观在就业、生存、发展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及当前社会巨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下, 显得更加现实。譬如学生们在工作、住房、经济状况、择偶要求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 对这方面问题的考虑更加的全面, 大多数学生不再盲目追求情感上的满足, 为了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婚姻道路上少走弯路、避免为一些现实的状况所绊倒, 更多人表示愿意在一定程度上听取和接受父母与家中长辈的意见。大学恋爱是一种情感现象, 真正走进婚姻的比例并不高, 更多的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校园美丽记忆。总体来说, 恋爱是浪漫的事, 婚姻是世俗的事, 需要考虑的现实因素不少。以情为重是恋爱的基本守则。如果把恋爱以平常心态来对待, 双方把持一个度, 不要越轨, 同时又不荒废学业, 这何尝不是一种责任感的培养。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婚恋价值观, 它对大学生的恋爱择偶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老师在学生的教育中要以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加以引导,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正确的性伦理道德意识, 对青年恋爱观中一些不负责任的观念应充分重视, 要以高层次的恋爱生活方式作为恋爱指导思想, 提倡对待爱情要认真严肃, 感情专一, 明确婚姻的本质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伦理关系, 其根本点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 从而促进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婚恋问题。

摘要:本文以宁夏两所高职高专学生为样本, 从学生对另一半的家室背景、性格品行、兴趣偏好等方面的意愿进行了调查 (以问卷调查为主) , 以此归纳和总结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在择偶标准方面的新特点, 引导高职高专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择偶标准,爱情观,婚姻观

参考文献

[1]李志, 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0 (4) .

[2]薛娟.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J].河南教育, 2007 (9) .

高职学生婚恋观教育 篇6

近年来在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上学者们对大学生婚恋现状的准确描述让我们对当前大学生的婚恋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提出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和学校教育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可行性, 但笔者认为婚恋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模式更能促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深入持续地发展, 本文试图从婚恋观教育的校本模式及其构建做一些探讨。

一、校本模式的内涵及构建的理论基础

1.校本模式的内涵。

高校婚恋观教育要取得切实的成效, 实践的模式是很关键的。运用模式的方法研究婚恋观教育活动, 可以使原本复杂的活动得到简化, 便于教育工作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校本的根本含义是“以校为本”, 校本研究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1) 基于学校。学校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 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挖掘学校潜力, 整合学校资源, 让学校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 (2) 为了学校。校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促进学校个性化、人本化的建设和发展, 要服从学校的利益, 适应本校学生的个性特点, 满足本校学生的兴趣需要。 (3) 在学校中。每一所学校都具有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特质, 学校自身的问题, 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 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中实施。所以,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校本模式, 就是指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以学校为本, 整合学校已有资源, 把婚恋观教育融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 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婚恋观教育模式, 切实促进学生婚恋能力的发展。

2.校本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教育学, 任何科学的教育模式都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才能从本质上保证婚恋观教育的有效性和发展性。婚恋观教育校本研究的操作模式应该在学校内部生成, 在教师的实践和探索中生成;校本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应该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加以构建和完善。

二、校本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如前所述, 近年来学者们对大学生婚恋现状的准确描述让我们对当前大学生的婚恋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就是尽管大学生婚恋观从总体上看是端正的、积极的, 但所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不容忽视的: (1) 在恋爱观念上:首先表现为人生目标不明确, 恋爱动机不纯正。大学生恋爱的主要目的不是婚姻, 而是寻求寄托和精神享受, 或者为了追求时髦、新潮、体验浪漫和寻求刺激。在大学生的观念中, 恋爱和婚姻的链条正在发生断裂, 感情的结果变得不再重要。其次择偶标准上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或者太过理想化, 不切实际。 (2) 在婚姻观念上:表现为大学生只谈爱情, 不谈婚姻, 对爱情的前途不去考虑, 对婚姻的看法还处于一种迷茫和无知的状态, 也表现为大学生对爱情婚姻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淡漠婚姻, 对婚姻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正在日趋减少。 (3) 在两性观念上: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性与爱的分离、性与婚姻的背离、性贞洁观的迷失等现象, 传统的性道德对大学生婚恋的约束力在减小, 不少男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有双重标准。也有女生认为社会在性观念上的标准对女性的要求高于男性, 从而对恋爱和婚姻态度过于消极。

2.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

婚恋观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爱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具体体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影响其恋爱的动机、择偶的标准以及对恋爱、婚姻的态度, 因而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才可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反过来一个人的恋爱经历、观念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终确立又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没有正确的婚恋观, 就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会偏离人生的正确轨迹。因此, 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和性的观点和态度, 保持健康向上的婚恋心态,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3.高校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极其薄弱。

从近五年对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综述来看, 学者们一致认为现在的学校缺乏系统的婚恋观教育, 难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婚恋和性爱观的引导。云南大学的杨南丽对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专门的调查, 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主要因素是父母和朋友, 而他们对爱情认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和朋友, 学校教育在其中的影响则非常小。这就说明高校薄弱的婚恋观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显然不适应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婚恋观引导教育的需要。从另一方面来讲, 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不够, 教育精力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中前瞻性和引导性欠缺, 既缺乏传统道德灌输, 也缺乏现代婚恋的把握。同时, 高校也欠缺婚恋观教育的主阵地, 只是穿插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个别章节中, 在教育过程中也只谈德性, 不讲人性, 只谈原则, 不讲技巧。这表明学校在婚恋思想上包容度不够, 对新事物的反应能力不强, 并直接造成大学生婚恋行为能力薄弱。

众所周知, 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 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影响, 在爱情婚恋观上采取了越来越开放、自我的态度, 呈现出婚恋观的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多样化的趋势, 但另一方面他们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 使得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种种矛盾和冲突, 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特别是注重婚恋观教育校本模式的研究, 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定发展便非常必要。

三、校本模式构建的框架

构建高校婚恋观教育校本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出发点是将婚恋观教育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 使之成为高校整体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更应重视校本模式的研究, 使之成为高校婚恋观教育的有效实践模式。

1.校本目标体系。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建立清晰的目标体系对科学地开展婚恋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目标应在素质教育总的宗旨的指导下,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婚恋特点和心理需求, 分别提出各年级婚恋观教育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 使婚恋观教育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开展下去。 (1) 总体目标: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常的婚恋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性社会适应能力;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身心和谐统一、积极向上的具有自我全面发展的能力是婚恋观教育的最终目标。 (2) 具体目标:婚恋观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对高校婚恋观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 由于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婚恋观呈现不同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就应该指引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制定一套符合大学生情况的具体目标。一方面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实施婚恋观教育提供明确的方向, 使婚恋观教育重点突出, 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婚恋能力的参照标准, 使学生明白在不同年级对自身的具体要求。

2.校本内容体系。

高校应该结合时代特点, 围绕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为社会发展效力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联系学校自身专业特点, 科学规划婚恋观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具体可以划分为: (1) 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及交往能力教育。行为规范不但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 更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由于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异性交往有许多不足, 如果我们的大学生缺少了文明、坦诚、自然大方的异性交往, 必然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婚姻家庭和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2) 恋爱动机和择偶标准的教育。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的指向性不强, 恋爱动机不成正, 择偶标准有理想化及功利化的倾向, 致使大学生的恋爱成功率不高, 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影响到今后家庭的组建和事业的发展。 (3) 性生理与性心理教育。由于大学生性生理机能成熟而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 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大学期间相当明显, 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教育和有效的疏导,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的完成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4) 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由于传统性道德对大学生婚恋的约束力在减小, 在恋爱过程中大学生显得过于自主、开放和随意, 致使性道德观念薄弱, 常常做出违背性道德的事情, 对于婚姻的理解肤浅或迷茫无知, 婚姻家庭责任感不强。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是多么的必须。 (5) 爱情教育与婚姻教育:由于大学生对美满爱情和婚姻的理解是肤浅的, 常常不能摆正爱情在大学生活和在整个人生中的重要位置, 致使耽误学业和今后的事业, 最终不能获得美满的爱情、婚姻。所以必须加强爱情和婚姻教育。

另外, 在进行爱情婚姻教育过程中必须进行婚姻风险教育, 由于现代社会使爱情婚姻家庭经受的风险随时都可能降临在自己的身上, 每个人都要有迎接风险的准备。因此, 进行婚姻风险教育就成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告诉大学生要解脱风险, 就要进行婚前风险预算, 想想自己能否承受失败, 同时, 也需要双方恪守道德和责任, 掌握方法和技巧, 把婚姻当作一项事业终身经营。当确实要面临失败婚姻时, 就要把失败化为事业的动力, 及时解脱去追求一种新的生活。

当然, 校本教育研究就是要立足学校, 把追求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 提倡以学校为本, 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那么高校在规划婚恋观教育的内容时就应该考虑高校自身的实际, 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实际, 其内容应该有所侧重。

3.校本原则体系。

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规律和高校自身的实际, 制定高校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原则体系, 规范高校婚恋观教育实施的基本要求。原则的制定对教育工作者自觉运用教育规律, 掌握婚恋观教育的技巧, 提高婚恋观教育工作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婚恋观教育的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整体性原则: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既是对全体学生的教育, 也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既是宏观的教育, 也是微观的教育;是学校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参与的教育;婚恋观教育从目标、内容、形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来说都是互相统一的整体。 (2) 差异性原则: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婚恋观特点, 婚恋观教育就应该是一项差异性教育, 在制订方案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时间、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策略与方法, 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有效的帮助与发展。 (3) 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我们都知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婚恋观教育工作中, 教师的教育活动属于外因, 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属于内因, 教师的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内在自觉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 在高校婚恋观教育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导向性、指导性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在婚恋观教育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参与性等方面。婚恋观教育效果的好坏, 最终体现在学生是否受到好的影响, 学生的人格是否得到最大尊重, 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只有在婚恋观教育与教学的实践中,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理解, 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尊重, 学生才能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受到“心灵”的启迪, 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 (4) 自主发展性原则:婚恋观教育不是辅助的教育, 也不是间接的教育, 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直接的教育。用发展的思维贯穿高校婚恋观教育的一切工作, 既是高校婚恋观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其成效的具体工作方法。自主发展是婚恋观教育的最高境界, 要求在实施婚恋观教育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另外, 高校婚恋观教育的原则还应有阶段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新教育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等。

四、校本模式的实践及应用

1.校本课程模式。

高校婚恋观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要突出强调婚恋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校应该立足本校, 以本校教师为主体, 以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 从高校婚恋观教育内容的整体框架出发, 结合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 充分考虑学生的婚恋心理特点, 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 建立一套理论明确、思路清晰、体系完善、网络健全、高效运行、形式灵活、评价科学, 渗透教、学、研各个环节的科学体系, 并以公选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开设。在开设校本课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去, 把学习和研究、学习与提升自己的婚恋能力和性爱选择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相关教师更是要注重性科学研究, 不断整合各时期各高校大学生婚恋与性教育的内容, 把大学生婚恋与性教育建设成为一门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完全从满足学生需要出发, 既不超前, 更不滞后, 既对他们进行爱情、婚姻教育、性道德教育, 又对他们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教育, 同时还要进行性法律教育, 从而引导他们加强内在的自我道德修养, 为提升他们全面发展自我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校本渗透模式。

高校婚恋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等基本渠道和环节中去, 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婚恋观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所以, 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婚恋观教育, 是学校开展婚恋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爱情、婚姻、及性教育的专业人员极少, 教育力量薄弱, 高校婚恋观教育的本位化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成为婚恋观教育的实施者, 所以这就要求高校管理部门要投入包括心理学专业教师、专兼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全校的力量, 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切实把婚恋观教育当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积极创设符合婚恋观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 要注重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的作用,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努力寻找婚恋观教育的契机, 无论在课堂教学、德育工作、团队工作、校园文化活动还是环境建设方面渗透婚恋观教育。

同时, 高校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婚恋观教育的校本培训, 通过理论学习、案例探析、咨询研讨、学术交流、讲座观摩等方式, 增强全体教职员工婚恋观教育的观念、能力、责任感和自觉性, 为婚恋观教育的全面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婚恋观教育通过全面渗透的模式, 最大限度集中教育的人力资源, 给学生以全面的影响, 培养他们独立、理性、自律、负责的道德人格, 增强学生在婚恋观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使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

3.校本辅导模式。

婚恋观教育的校本辅导包括校本心理辅导和朋辈教育指导。校本心理辅导是由心理专业人员主持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的婚恋与性的问题十分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所以有必要把校本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每个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难免遇到心理困惑和烦恼, 高校要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婚恋与性心理问题,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辅导活动, 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服务。辅导的形式可以有专题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训练等;辅导的内容可以有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性道德、性爱选择等诱发的心理问题;辅导应该遵循自愿原则、交友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和坚持性原则等基本要求。朋辈教育指导是指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通过发展自助群体, 在各种团体、集体内开展朋辈教育, 发挥群体效应。朋辈教育是利用朋辈间的影响力, 强调参与式的互动, 助人自助, 使面临同样问题的学生, 一起分享婚恋中的烦恼和挫折、喜悦与欢乐、抵御各种消极影响, 并着眼于婚恋能力的提高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作用。朋辈之间, 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经验体验, 有利于坦诚平等的交流, 是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4.校本咨询模式。

校本咨询就是立足于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学生个体的现场、书信、热线电话、网络聊天等咨询服务形式, 以向学生提供的经常、及时、有效的帮助。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于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实施教育, 学生则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被动地接受教育, 校本咨询则能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中学生的被动地位,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及实际情况, 因此校本咨询, 是高校婚恋观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高校婚恋观教育的校本咨询要重点做好心理咨询室和专属网站的建设, 必须加强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内容、形式和原则等的研究, 使心理咨询室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 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让学生形成心理健康的观念, 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婚姻中的问题,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高校可设专属网站, 介绍恋爱、婚姻和性的有关知识, 并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 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这样, 学生不仅能够接受正确的婚恋知识, 而且可以大胆提出自己关心或困惑的问题, 提高婚恋观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民菊.近五年我国大学生婚恋观研究述评[J].巢湖学院学报.2008 (10)

[2].杨骞.校本研究:认识及策略[J].北京: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6 (1)

[3].余玉花, 徐磊.道德人格与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3)

[4].贾宝先, 郑伟, 欧阳文峰.当代大学生婚恋观透析[J].中国教育前沿, 2006 (9)

[5].曹红梅, 赵娟.地方高校大学生性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J].中国性科学, 2008 (17)

[6].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 2007 (18)

[7].董晓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茂民学院学报, 2006 (16)

[8].苏红, 任永进.大学生婚恋观特点研究[J].中国性科学, 2008 (17)

高职学生婚恋观教育 篇7

一、当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当前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延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没有能够跟随形势的变化进行必要的改革, 使得婚恋观教育浮于表面, 缺乏实效性。

(一) 教育方法简单, 过于强调灌输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原则和客观规律的反映和具体体现, 正确运用各种教育方法, 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 在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者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始终没有太大的突破, 仍旧延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灌输教育。“灌输教育在性质上, 它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在目的上, 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在方法上, 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这种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 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 目中无人的教育。”[1]教育方法改革的严重滞后降低了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对婚恋观缺乏科学认识的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 教育随意性强, 缺乏学时保障

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的锤炼, 有序地推进。目前, 各高校很少开设有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专门课程, 婚恋观教育的开展往往是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专家讲座、专业咨询等方式进行。专家讲座、专业咨询一般都随机性较强, 举办的时间、中心内容等事先都不确定, 缺乏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内容完整、规范, 但是涉及到的内容太多, 不可能在婚恋观教育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后, 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中专门讲授大学生婚恋观内容的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基础”课) 的第六章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在学时分配上, 该部分计划学时一般被安排为两学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 要帮助学生培养、树立攸关学生一生幸福的科学婚恋观, 其难度可想而知, 其实际教学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综上, 当前的婚恋观教育在教育渠道上普遍存在随意性大、缺乏体系、学时不足等问题。

(三) 专业人员不足, 师生比例失调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前提, 是保障。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开展。由刚才的论述可知, 目前从事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人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员、讲座专家等专业人员。三类人群中, 学生工作人员因为存在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教育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心理咨询员与专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 但由于教育频率较低, 也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往往是思政教育相关专业毕业, 在教学中承担着婚恋观教育的授课任务, 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 是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主体。但是, 目前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配备往往是按照师生比1:350—400的标准配备的。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他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 而且要开展必要的科研工作, 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小范围乃至“一对一”的辅导。因此, 在人员配备上, 当前的婚恋观教育存在着专业人员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

二、朋辈辅导概述

为破解当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必须对原有的婚恋观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 引入更为科学的、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新观点、新理论。笔者认为, 可以在婚恋观教育中尝试运用朋辈辅导的方法, 借助较为成熟的朋辈教育理论, 提升婚恋观教育的实效。

何为朋辈辅导?目前, 学者们对其有不同的认识。

姚斌、刘茹认为朋辈咨询是在朋辈之间进行的一种互助式的心理辅导活动, 是经过一定培训的朋辈咨询员向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的心理咨询活动。[2]该观点在国内学者中的认同度较高。

学者王利敏、李永山的观点也颇具代表性, 他们认为“所谓朋辈教育, 就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相互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 交流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和看法, 借以见贤思齐、激发上进, 从而促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教育活动。”[3]

综合所述, 笔者认为, 朋辈辅导是一种自助式的朋辈心理咨询, 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 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 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三、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实行朋辈辅导的优势

笔者认为, 在当前婚恋观教育效果欠佳的情形下, 可以借鉴朋辈辅导的前期实践经验, 尝试将朋辈辅导引入当前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将朋辈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优势:

(一) 有利于差异化教育的实施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正是个体的差异性造就了世界的多样性。对大学生而言,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也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要注重个体的特殊性, 采取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育。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叫“因材施教”。而传统的婚恋观教育模式要么是“大班化”的课堂教育要么是集中的讲座形式, 照顾到了面上的需要, 却忽视了个体的特殊要求, 难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朋辈辅导中, 朋辈辅导员与辅导对象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 相互之间比较了解, 能够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关系。辅导对象出于对朋辈辅导员的信任, 更易向朋辈辅导员吐露自己的心声。朋辈辅导员对辅导对象也相当了解, 能够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从而为及时彻底地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 有利于主体性教育的展开

传统教育观认为,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主导权, 拥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是教育的对象, 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绝对服从教师的要求。这种观点将学生看成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物”, 而不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人”, 否定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随着人们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渐意识到,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双方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教师在教育中的任务就是尊重教育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通过师生双方平等互动交流,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朋辈辅导首先就要求朋辈辅导员将自己与辅导对象置于平等地位, 通过平等交流赢得辅导对象的信任, 只有这样辅导对象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信息传递给朋辈辅导员, 也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 有利于自我教育的实现

道德教化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受到感悟, 对教育的内容产生认同感, 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道德教育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道德教育最优化的方式是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而进行的自觉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 发展自己的道德活动能力, 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意识, 使良好的品质同臻完善, 使不良的品质得到克服。”[4]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朋辈辅导是实现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朋辈辅导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学习, 相互进步, 相互提高, 实现着从“他助”到“自助”继而“互助”的过程。

(四) 有利于教育力量的充实

如上所述, 当前高校中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亟待加强。在学生中培养、选择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师资缺乏的困境, 减轻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中小学教育中, 一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时常存在简单、粗暴等问题, 这使得中小学生对“教师”这一角色产生潜意识的逆反、抗拒心理, 并将这种心理带入高校。学生对教师的这种疏离与排斥, 使得教师的教育很难有效开展。朋辈辅导员可以很好地避开这个问题, 他们来源于学生, 与学生朝夕相处, 有着年龄相近、兴趣相似等优势。只要培训到位, 方法适当, “半专业”的学生朋辈辅导员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亚于专业人员。

摘要:当前, 大学生在校婚恋已经相当普遍, 因婚恋所引发的各类问题也层出不穷。严峻的形势迫使高校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传统的婚恋观教育模式, 改革原有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在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进行改进的过程中, 可以尝试引入朋辈辅导理论, 通过科学合理的朋辈辅导提升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差异化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主体性教育的展开、有利于自我教育的实现、有利于教育力量的充实。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朋辈辅导

参考文献

[1]谢登斌.德育新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4) :30-34.

[2]姚斌, 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08 (9) :126-127.

[3]王利敏, 李永山.构建大学生朋辈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91-94.

上一篇:教会学生细节描写下一篇:批生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