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超重肥胖

2024-06-10

儿童超重肥胖(精选十篇)

儿童超重肥胖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选取北京市海淀区2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和2所小学二 ~四年级学生下发知情同意书, 根据自愿结果, 共1 311名进行了基线调查 (健康体检及生化指标检测) , 并筛选超重肥胖学生。选取小学二 ~四年级7~ 9岁超重、肥胖学生和初一12 ~ 13岁超重、肥胖学生, 由家长填写知情同意书, 经过医学筛选, 排除有心、脑、肾等器质性病变者, 最终确定干预对象216名, 其中超重94名, 肥胖112名; 7 ~9岁112名, 12 ~13岁104名;男生139名, 女生77名。

1. 2方法于2006年12月对所选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及空腹采血生化指标检测, 严格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细则测量身高 (cm) 和体重 (kg) , 计算体质量指数 (BMI) ;以中国肥胖工作组 (WGOC) 制定的标准筛查超重、肥胖[4]。

1. 2. 1测定方法及质控身高、体重测量按照《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标准》执行, 体重用杠杆体重秤, 身高、坐高用标准的身高坐高计, 身高准确到0.1 cm, 体重准确到0.1 kg。血样采取及测定: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5 mL, 静置30 min后, 以3 000r /min离心15 min, 取出上层血清, - 70℃保存, 测定血糖 (GLU) 、血三酰甘油 (TG) 、血胆固醇 (TC)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日本Olympus Au 400) , 酶法检测。

1. 2. 2综合干预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2 a的干预, 具体干预措施包括 (1) 有氧体育运动:除正常体育课外, 每周训练2 ~3次, 训练时间40 ~60 min, 对不同程度超重肥胖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运动方式 (如投篮、扔球、跳绳、拍球、仰卧起坐、攀爬活动、相互合作手倒立等) , 运动强度以心率达到120 ~ 160次/min为宜。 (2) 合理营养膳食:专家指导家长进行膳食结构调整, 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减少高脂食物摄入等。 (3) 健康教育:每学期初召开肥胖儿家长会, 以提高家长对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 指导家长实施合理的饮食行为, 制定减肥方案, 要求家长落实执行。 (4) 心理教师进行心理矫正:对有自卑感、性格内向的同学及时沟通, 分析其行食行为的特征, 采取心理干预措施纠正导致肥胖的不良行为, 培养有利于减肥的饮食习惯。 (5) 监督检查:由课题组成员、校医、体育教师、运动医学和食品营养卫生学教授、心理学教师等对试验的全部过程实施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1. 3质量控制为保证测量数据准确、可靠, 检测前所有仪器均经过北京市计量中心检测认证。正式测量前对所有仪器再次进行校正, 所有现场测量人员经过严格培训。

1. 4统计分析利用EpiData 3. 1数据双录入核查和逻辑检错, 建立数据库, 导入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干预前后比较采用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 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干预前后肥胖程度变化经过2 a的综合干预, 有13.4%的超重、肥胖儿童恢复正常体重, 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1. 83, P < 0. 01) 。干预后超重率为42.6%, 较干预前 (43.5%) 下降0.9百分点, 肥胖率 (44. 0%) 较干预前 (56. 5%) 下降12. 5百分点。

2. 2干预前后体格检查指标比较干预前后身高、体重、坐高、BMI、腰围、胸围、臂围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1) 。皮褶厚度、腰臀比干预后均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1) 。见表1。

2. 3干预前后生化指标比较如表2所示, 干预后儿童静息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值均 <0.01) ; 儿童血液中的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较干预前都有降低, 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比干预前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1) 。

注:部分学生未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3 讨论

本研究采取健康教育、家庭、学校共同参与的模式对超重肥胖儿童进行干预, 肥胖儿童的形态发育指标、生理、生化指标明显改善, 达到了预期效果, 与国内外研究报道的一致[5,6]。

干预后儿童超重、肥胖率明显下降, 提示对于生长发育中的肥胖儿童来讲, 控制饮食不是主要的手段, 本研究主要是由家长参与调整饮食行为习惯, 学校专设体育教师负责肥胖儿的干预活动, 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每周进行2 ~3次的体育运动锻炼, 定期有课题组成员及校医监测各项指标, 同时有专家为家长培训营养膳食行为。研究表明, 各种针对高危儿童青少年的以学校为基础的肥胖干预计划是成功的, 并且普及到大量需要预防肥胖的儿童。在运动方式干预上, 应选择长时间、全身参与的有氧运动项目, 如长跑、散步、游泳、踢球、跳绳、接力跑、骑自行车和娱乐性比赛等[7,8]。但有的儿童通常对剧烈运动难以接受, 所以, 在干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的情况, 使运动量保持在合理适宜的水平,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也达到了能量消耗的目的。在整个健康干预过程中, 建立每个孩子的健康干预档案, 记录每次检测数据, 进行连续、细致、全面观察, 然后针对每个孩子观察的指标变化, 给出相应的建议。

饮食干预是改变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状态的最佳途径之一[9]。干预后, 高能量饮食摄入减少, 活动量 (消耗) 增加, 使血压、心率等得到了改善。本次干预在生理、生化指标方面获得较好效果。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是涉及公共卫生、医学、体育、心理学、社会学的综合性问题, 需要各学科、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区等的支持和配合, 使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10]。及时、及早地控制肥胖儿童, 可避免像发达国家那样因肥胖流行而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巨大的健康代价[11]。本研究还发现, 血脂、皮褶厚度、腰臀比是干预肥胖儿童的敏感和有效指标, 值得今后继续研究探讨。

摘要:目的 了解单纯性超重肥胖儿童的各项体检指标干预前后变化, 为探讨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海淀区216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其采用适宜的有氧运动、健康教育、合理营养、医务及家长监督、心理疏导等综合措施进行干预。结果 干预后, 儿童超重、肥胖率明显下降, 13.4%的超重肥胖儿童恢复正常体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83, P<0.01) 。儿童形态、生理、生化指标改善明显, 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等多项指标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结论 健康教育, 适宜的运动方式, 家长、学校共同参与的综合干预措施是控制儿童肥胖有效、方便、无副作用的方案。

关键词:超重,肥胖症,干预性研究,儿童

参考文献

[1]JANSSEN I, KATZMARZYK PT, BOYCEW F, et al.Comparis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in school-aged youth from 34 countries and their relationsh ips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etary patterns[J].Obes Rev, 2005, 6 (2) :123-132.

[2]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社会经济差异[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2) :106.

[3]邬盛鑫, 马受良, 马军, 等.超重肥胖与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皮褶厚度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12) :1109.

[4]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1) :125-128.

[5]王荔.超重及肥胖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干预实验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05.

[6]JACOBSON MS, COPPEMAN N, HAAS T, et al.Adolescent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A rational approach to management[J].Am NY Acad Sci, 1993 (699) :220.

[7]陆大江, 张永强, 平杰, 等.肥胖儿童学校运动俱乐部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11) :1339.

[8]WANG LY, YANG Q, LOWRY R.Economic analysis of a schoolbased obesity prevention program[J].Obes Res, 2003, 11 (11) :1313-1324.

[9]杨江丽, 王春.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干预研究评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2 (3) :143-145.

[10]陈春明, 李艳平, 马冠生.儿童肥胖的防治:从美国的经验教训谈起[J].国外医学卫生分册, 2006, 33 (5) :281.

儿童超重肥胖 篇2

摘 要 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具有极大的健康隐患,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不良的心理负担,这将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因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四个不同因素进行分析。分析三个不同环境以及自我健康意识的养成对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A防。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的分析,联合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遏制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比率持续上升。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超重 肥胖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根据美国北卡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12~18岁的孩子有19%患有糖尿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可基教授表示:中国已经有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而儿童超重所占12%。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肥胖具有极大的健康隐患,有45%~50%的小学生肥胖者和60%~70%的中学生肥胖者在成年后仍然延续肥胖,包括肥胖体型的延续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延续,延续到成年的肥胖又导致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加大发病的危险。麦肯锡报告指出:全球每年因肥胖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8%,经济数额损失巨大。肥胖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给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巨大的负担。另一方面,与正常体重的同龄人相比较,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情绪低落,形成自卑心理和自闭性格,这将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关注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

父母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学历对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方今女的调查显示,父母的社会经济水平和学历首先会影响着他们自身的饮食行为、营养观念和对肥胖知识的了解程度等多方面,进而影响着子女的饮食行为、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和子女对待肥胖的态度等;父母的学历对儿童青少年的饮食也至关重要,有1/2到2/3的儿童青少年的饮食来源于家庭,家庭的饮食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食物偏好和饮食习惯;在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及父母学历较低的状态下孩子出现肥胖的概率往往要高很多,在如今“高压”的学习环境中,父母一直怕孩子营养不足,拼命地为孩子补充营养,过多摄入就容易造成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一个人的饮食行为的发展和形成主要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而饮食行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父母,饮食习惯一旦形成往往会持续一生,而不好的饮食习惯会对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学校因素

营养教育及身体活动的开展不足。根据臧坤的研究显示:在干预前,小学生普遍存在饮食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学生会有常喝含糖量较高的饮品、油炸食品以及晚上睡前吃东西等不良饮食习惯,并且平时缺乏体力活动和锻炼不积极;而干预后,对于营养知识的掌握以及身体健康指标都有所增加。学校开展的身体活动也不够充足,由于传统的思想中,还存在着所谓的主副课之分的思想,大量占用学生的体育课,以及阳光体育时间。健康营养知识的普及以及身体活动展开的不足,这都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因素。

1.3社会因素

零食和含糖饮料等非健康食品摄入过高。根据马冠生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调查显示,食用零食和含糖饮料食用的数据在逐渐上升。儿童青少年在选择某种零食或饮料时,会受味道、营养价值、包装以及广告宣传影响。产品好的包装以及广告宣传效果对于儿童青少年选择零食或含糖饮料时有很大的影响。产品制造商为求每一种产品的市场最大效应――需求数量的最大化,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借助明星效应带来的粉丝经济,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而大多数儿童青少年对于偶像有着狂热的追崇,这就会产生盲目的食用。零食和含糖饮料虽然含有一定的能量和营养价值,但过多的食用易造成超重与肥胖,并且会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

1.4自身因素

贪吃心理的形成及缺乏健康意识。有研究表明,当人在紧张时,咀嚼可以降低脸部的紧张度,而达到缓解紧张的效果。吃便成为了矛盾冲突,内心焦虑,恐惧等心理行为障碍的最好缓解方法。吃的食物当中,而以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居多,因为心情不好时,人体会缺乏B组维生素,而糖不仅可以满足脑部的能量需求,还可以促进B1、B12的摄入,对精神上有一些安慰或满足。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青少年长期处于家庭、学校的学习压力之下,常借助吃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及焦虑,而焦虑时爱吃就变成了一种学习而来的不良习惯。过多的能量摄入而较少的身体活动就导致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而肥胖者往往存在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幸福感与满足感差、内心抑郁及社会适应力降低等心理问题,这些肥胖导致的心理行为障碍又常以借助食物进行缓解,然而大量的进食及少量的运动又导致肥胖,形成了恶性循环。

2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预防

2.1家庭环境

提高家长的营养知识以及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饮食方面,家长应多了解营养知识,而学校及社会应该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组织活动对营养知识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进行普及与讲解,让家长对于饮食与健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确保三餐的膳食营养基础上,家长可用同类单位热值低的食物取代高热值,如用鸡蛋、面包等代替高热能的甜点心做早餐,用禽肉、瘦猪肉替代肥肉和脂油,用牛奶、豆浆和白开水取代甜饮料等。

正确引导儿童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不断鼓励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和尝试新的身体活动项目,并限制他们看电视和玩电脑/平板的时间,减少儿童青少年静态活动的几率。并且家长因抽出大量休闲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父母的陪同下,可以提高儿童青少年运动的积极性和运动程度,有助于预防和降低肥胖的危险。

2.2学校环境

改善学校膳食、营养教育方式。学校膳食的搭配主要来源于食堂工作人员,所以对于食堂工作人员对营养膳食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为了使学校食堂的饮食更加合理营养,食堂工作人员应持证上岗,具有相关营养知识储备;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保证食品来源的质量,科学搭配。课堂中,改变营养教育的方式,加大课程中营养知识教学的配比,在不同的科目中都可加入营养知识。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营养素与疾病、饮食行为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掺杂在课程内容中,进行形象地讲解;在数学课教学中,可以将食物中营养素的比例运用在百分比知识点的教学中;在美术课教学中,可以在学习食物与食物色彩的搭配,同时,还可以学习食物与食物之间的平衡饮食。总之,将营养知识生动、有趣地渗透到学生的每个科目中,让学生时时都能接触到这些知识,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营养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加大学生的身体活动的机会。在学校管理制度中,应加强课程管制,不得强行占用学生的体育课,体育理论课时,教师应丰富课程内容,将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如“双龙戏珠”、“手脚并用――剪刀石头布”等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喜欢游戏,主动参与游戏;课后时间,除去我们常有的大课间操,学校应开展大量互动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定期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校园趣味性运动会。大量增加有趣的课外团队活动,玩中动,动中乐,乐中学,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身体活动量,并且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意识。

2.3社会环境

严格控制非健康食品的销售及不同食物热能表的透明化。李可基教授认为:超重与肥胖不仅和过多的饮食摄入有关,还与我们的公共环境以及社会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在倡导我们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增加身体锻炼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针对超重与肥胖采取相应措施来进行预防和控制。政府可对食品和饮料等行业提出要求,立法限制学校对于高热量的食品和饮料的销售,对于学校收入的损失可进行补偿;限制一些不适当儿童青少年的食品广告,因为不适当的食品广告会错误地引导儿童青少年对食品的消费。食物生产商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应该将每一种食物的热能标明,特别是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店。例如一份100g的蒸蛋糕有320千卡,鸡块(6块)有286千卡,而一份100g的番茄有19千卡,等等。在消费者了解不同食物的热能时,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份更加健康的食物,而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热能更高的食物。

政府应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努力实现运动生活化。增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策法规执行力;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各级体育组织和体育设施;多举办体育赛事,形成激励机制;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健身知识、普及科学健身方法、宣传体育赛事,营造浓烈的社会氛围;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坚决杜绝体育课、阳光时间被占用的情况,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鼓励社会捐赠、投资体育事业等。

2.4自我健康意识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减少含糖量较高和高热量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B、C、D的食物;减少热值高的饮食,多摄入豆类、豆制品及蔬菜等纤维素多,饱腹感强,热值低的食品;在固定地方,坐着吃;不边吃边看书报、电视;吃饭时,速度尽量放慢,细嚼慢咽,不狼吞虎咽。细嚼慢咽,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过多的摄入;吃的过快,血糖上升的速度过慢,会有种吃不饱的感觉,进而导致多吃。

3分析与讨论

问题的形成主要可从内外因进行分析,内部原因主要是自身因素,而外部原因可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因素进行探讨。自身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重要因素,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自身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和自身采取预防措施的结合对减少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有一定的影响。而此时最重要的是如何联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为儿童青少年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以及一个健康的营养环境?又如何克服困难更好的去实施这些预防措施?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X2016B522)。

参考文献

儿童超重肥胖 篇3

摘要: 【目的】了解包头市蒙古族儿童超重和单纯性肥胖的三间分布,对比研究蒙古族儿童超重/单纯性肥胖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控超重/肥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包头市蒙古族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分别对性别、城乡学生的肥胖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包头市蒙古族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为26.30% /13.15%。超重肥胖率:男生31.64%/17.23%,女生21.27%/9.31%,市区22.19%/10.62%,牧区29.51%/15.12%,父亲肥胖、母亲肥胖、学生偏食、家长对学生进食的种类和数量能否有效干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频率是影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包头市蒙古族小学生超重肥胖率较高。

关键词: 蒙古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0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普查方法于2014年9月对达茂旗一所,包头市市区三所蒙古族学校的小学生进行调查。剔除由内分泌紊乱、脑外伤、及肾脏疾病等既往疾病引发的超重和肥胖的小学生。共调查730人,包括男生354人,女生376人,城区320人,牧区410人。

1.2研究方法

包括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两部分。体格检查参照王玲等研究进行[1]。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父母体重、文化水平和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独生子女、出生时体重、母亲的分娩方式、婴儿期喂养方式、易致肥胖食品摄入频率、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日常生活作息时间等。

1.3评价标准

使用BMI作为评价个体超重/肥胖的指标(BMI=体重Kg/身高m2 ),根據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体质指数分类标准按照年龄段和性别划分判断超重和肥胖[2]。

1.4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

使用Epidate3.1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本研究应了Χ2检验和回归分析。不同组间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α=0.05;问卷资料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采用了logistic回归分析α=0.1。

2结果

2.1超重和肥胖现状

在对730例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状况分析中,分别按性别、城乡进行分析。发现超重/肥胖在性别、地区之间的差别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牧区高于市区。超重肥胖率:男生31.64%/17.23%,女生21.27%/9.31%,市区22.19%/10.62%,牧区29.51%/15.12%。

2.2超重/肥胖危险因素

本次研究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父亲肥胖、母亲肥胖、母亲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学生偏食、家长对学生进食的种类和数量能否有效干涉、高热量食物摄入频率、上学期间晚睡8项p<0.1有统计学意义。计算获得OR值可知父亲肥胖、母亲肥胖、高热量食物、是否偏食、能否有效干涉五项为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3讨 论

3.1 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

包头市蒙古族小学生超重肥胖形式较为严峻。超重/肥胖率牧区高于市区,男生高于女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牧区蒙古族家庭居住地比较分散,食物来源主要靠自给自足,而且主要以牛羊肉、奶食品等动物性食物为主,日常植物性摄入较少,导致牧区学生能量摄入更高;市区学生多以走读为主,上下学运动与业余时间更自由的活动可以加强更多的能量消耗。男生高于女生,现代审美趋向于以瘦为美,在审美舆论导向的作用之下女生竭力保持自我窈窕身材,以此女生会刻意改变自己的饮食行为习惯以保持较好的体态,所以肥胖率相对男生较低。

3.2 危险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发现父亲肥胖、母亲肥胖、高热量食物、是否偏食、能否有效干涉是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王国祥以儿童是否肥胖作为因变量,以学生营养、运动等行为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肥胖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肥胖家族史、食欲、进食速度、吃零食、油炸食品、甜食、对待运动态度、课余锻炼、体育特长各因素与肥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4]。

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9~18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的报告率仅为22.7%,远低于国外儿童青少年[5]。方初玉认为儿童肥胖与儿童对运动的喜欢程度相关,越不喜欢运动发生肥胖的危险性越大,而肥胖儿童行动迟缓 “对活动失去兴趣”更会加重肥胖。此外“看电视时间长”使儿童体力活动减少也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5]。 本研究全面和深入地反映了包头市蒙古族小学生肥胖的发病和其危险因素的情况,研究结果提示在超重/肥胖预防的过程中,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小学生采用不同侧重点营养宣教。加强对儿童和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和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危险因素的暴露对中小学生的肥胖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包头地区蒙古族小学生超重和单纯性肥胖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王玲, 李晶晶, 杨淼, 吴旭龙, 马军, 李榴柏. 超重肥胖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饮食及相关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8):1163-1169

[2]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1):125-128

[3]王国祥, 严永军. 影响学龄期儿童肥胖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 搏击·体育论坛. 2014, 6(3):1-2,54

[4] 姬志清. 安阳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相关因素分析[J]. 江苏医药. 2014, 40(12):1436-1438

仪征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状况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仪征市省优质园、市优质园、合格园中各随机抽取5所幼儿园,回顾性统计各园内2006年出生儿童3 ~ 6岁时即2009—2012年入园入托、“六·一”健康体检资料,分析超重、肥胖的变化情况。纳入统计的儿童共4 513名,其中男童2 501名,女童2 012名; 3岁组儿童有994名,4岁组1 185名,5岁组1 357名,6岁组977名。

1. 2方法根据WHO推荐的儿童身高标准体重,进行0 ~ 6岁儿童肥胖症的诊断、分度。按身高体重数值等于或超过同性别身高体重标准20% ,诊断为肥胖。按照( 实测身高体重 - P50对应的身高体重) /P50对应的身高体重×100% 进行肥胖分度: ≥15% 为超重; ≥20% 为轻度肥胖; ≥30% 为中度肥胖; ≥50% 为重度肥胖[1]。肥胖超重比( OOR) = 超重率/肥胖率。

1.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 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年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情况比较

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肥胖检出率逐渐升高,分别从3岁组的0. 91% ,3. 52% 上升至6岁组的4. 4% 和10. 2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8. 617,42. 290,P值均 < 0. 05 ) ; 肥胖超重比 ( OOR ) 先升后降,3 ~ 6岁分别为0. 26,0. 44,0. 52,0. 43; 各年龄组均以轻度肥胖最多,中度肥胖次之,重度肥胖最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轻度肥胖构成比呈下降趋势,从3岁组的68. 27% 下降至6岁组的48. 00% ; 中、重度肥胖构成比呈升高趋势,分别从3岁组的25. 71% ,5. 71% 上升至6岁组的39. 00% ,13. 00% 。

2. 2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情况比较同一年龄段男女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超重χ2值分别为1. 503,0. 131,0. 066,0. 026,肥胖χ2值分别为0. 593,1. 556,0. 016,0. 406,P值均 >0. 05) ; 男女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5)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

2. 3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肥胖程度比较各年龄组轻、中度肥胖检出率男女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5) ,重度肥胖检出率男童总体大于女童,且6岁组男女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4. 096,P <0. 05) ; 同一年龄段轻度肥胖检出率 > 中度 > 重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轻、中、重度肥胖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9. 602,35. 007,11. 603,P值均 < 0. 05) ,6岁组轻、中、重度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岁组的2. 16,4. 38,6. 65倍。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

3 讨论

自20世纪末,肥胖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学龄前儿童中流行,其发生率不断上升,随时间推移,逐渐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出现且日益蔓延[1,3]。仪征市作为长江三角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亦遵循上述规律。

学龄前儿童经历3 ~ 4 a的幼儿园生活,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从3岁时的0. 91% ,3. 52% 上升到6岁时的4. 4% ,10. 24% ,分别增长了3. 84,1. 91倍,超重、肥胖检出率增长幅度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5],达大中城市水平[6,7,8,9,10]; 肥胖构成以轻度肥胖最多,中度次之,重度最少,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7]; 轻度肥胖检出率上升幅度 < 中度 < 重度,中重度肥胖构成比从3岁时的31. 42% 上升到6岁时的52% ,肥胖治疗的难度、肥胖对儿童健康的损坏程度也随中重度肥胖构成比的上升而加大。与家长对儿童肥胖认识的传统观念有关[11,12],未能在儿童超重及轻度肥胖阶段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导致肥胖人数大幅上升,肥胖程度不断加剧。

肥胖超重比( OOR) 在评价群体肥胖流行趋势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参数。某一年龄段该比值越大,预示人群中发生肥胖的比例将会增加。本次调查中不同年龄儿童超重肥胖比较发现,前一个年龄组的OOR越高,则下一个年龄组的肥胖检出率升幅越大。OOR在4岁组升幅最大,5岁组达到峰值; 肥胖检出率从4岁组由低值走高,6岁组升幅最大,达到峰值。这不仅证明了OOR和肥胖检出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提示了本群儿童肥胖呈现低龄化趋势。

本次调查显示,各年龄组超重、肥胖检出率男女童间差异不明显,这有别于国内外的相关报道[13,14,15,16,17,18]。可能与本调查所取样本为一相对固定人群有关,亦或是样本量不够大导致,确切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逐年显著上升,男童6岁组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是3岁组的7. 70,2. 73倍,女童6岁组是3岁组的3. 48,3. 13倍。证明了3 ~ 6岁是儿童的脂肪重聚期,是肥胖发生的高危年龄,应将学龄前儿童作为肥胖干预的重点人群。男童超重检出率的增长幅度是女童的2. 70倍,预示男童发生肥胖的比例将会超过女童。从肥胖程度比较,男童重度肥胖检出率大于女童,6岁组男童是女童的4. 10倍,可能与家庭、社会对男女童肥胖所持态度不同有关。

儿童超重肥胖 篇5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6月至8月对河南省四个城市的3000名中年人进行调查,测试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按超重与肥胖的.诊断标准提取出超重与肥胖者1683人,并对他们余暇时间支配方式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作 者:唐烨芳 陈姗阁  作者单位:唐烨芳(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陈姗阁(开封教育学院体育系,河南,开封,475004)

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2009 8(5)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中年人   超重与肥胖   体育锻炼   余暇时间  

★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论文

★ 高校学生治安信息管理分析论文

★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航海专业学生诚信度的调查与分析

★ 校园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的调查与分析

★ 中学生突出心理问题与调查分析论文

★ 我市税源调查分析报告

★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报告范文

儿童超重肥胖 篇6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状况;肥胖超重;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快速增长的阶段,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直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等方面的关注和重视。肥胖、超重、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是目前威胁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通过对廊坊市区中学随机抽样,就中学生肥胖、超重、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廊坊市区中学生的体质状况及肥胖与超重原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在廊坊市广阳区、安次区随机抽取6所中学6个年级总计8837名学生。

2研究方法

对学生就肥胖和超重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测量,采用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制定的“中国学生7至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为参考,评定健康发育状况。

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率的卡方检验。

二、研究结果

1总的体质状况

调查8837名学生,初中部分总人数4826人,男生2426人、女生2400人。高中部分总人数4011人,男生1667人、女生2344人。初中部分中正常体重者占总人数的39.39%,营养不良者占8.60%,较低体重者占39.64%,超重者占4.14%,肥胖者占8.23%。高中部分中正常体重者占总人数的39.22%,营养不良者占4.41%,较低体重者占41.24%,超重者占5.16%,肥胖者占9.97%。见表1、2、3、4。

2不同性別学生的体质状况

高中学生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女生高于男生,超重、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中学生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超重率、肥胖率女生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6.55,P<0.01)。见表1、2、3、4。

3高、初中学生的体质状况

调查初中生1368人、高中生4012人,高中部学生营养不良的为177人(占其总数的4.412%)、较低体重者671(占其总数的41.25%)、正常体重783人(占其总数的39.23%)、超重者96人(占其总数的5.14%)、肥胖者181人(占其总数的9.977%)。初中部学生正常体重者94人(占其总人数的25.95%)、营养不良者22人(占其总数的11.18%)、较低体重者185人(占其总数的49.12%)、超重者16人(占其总数的5.044%),肥胖者18人(占其总数的8.699%)。超重率、肥胖率、较低体重率均为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率为初中生高于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体重率初中生与高中生在总体上大体相同,与全国同一指标相比其所占比率均较低。

4同一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质状况

在高中学段随着年级的升高总体上其超重率、肥胖率、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正常体重率等指标均处在下降水平,尤其以高考升学率排名在前的学校尤为突出。在初中学段随着年级的升高总体上其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等指标均处在下降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其正常体重率、超重率、肥胖率也在不断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73,P<0.01)。见表1、2,3、4。

三、讨论

1对廊坊市区部分中学生体质状况调查的调查结果表明,廊坊市区初中和高中学生,正常体重者比例低于2006年全国相对应学生比例。初中学生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全国相对应学生比例。廊坊市区高中学生中,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2006年全国相对应学生的检出率(X2=46.55,P<0.01)。

初中学生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比较高的原因:①在此年龄段学生正处在身高快速增长期,学生基础代谢率高、相对运动量较大,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多,并且要求营养要均衡合理,热量的摄入量要大。②每日睡眠时间少,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睡眠时间逐渐减少。肥胖率高的原因:①运动时间每天不足1小时,饮食结构不合理,热量的摄入量过大。通过问卷调查得知肥胖学生喜欢甜食、肥肉、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及喝含糖饮料。②肥胖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部分学生父母三代超重或肥胖率较高。廊坊市区高中部分学生中,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高的原因均与高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突增阶段——新陈代谢旺盛、不良饮食习惯、学习负担加重、女生进入青春时期后更加注意个人形象、社会舆论导向有关。就学生的超重率、肥胖率高而言,与此年龄段的生理发育特征有关。另外,不同性质学校间的超重率及肥胖率也有明显差异,这和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忽视学生体育锻炼有关,这种现象在升学率较高的中学尤为突出。

2高中男生的超重及肥胖率均高于女生,是因为高中年龄段的男生从生长发育的规律看正处在体重快速增长阶段,体内激素的分泌促使早发育类型的男学生超重率及肥胖率升高,也是食物热能摄入量过多和运动量不足以及健身意识差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中学生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女生高于男生,原因是:①高中学段的女生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各个系统的发育正处在围度和充实度发育的快速增长阶段,对于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更为明显。②受大众媒体对肥胖认识的错误引导,女生为追求苗条存在刻意节食现象,而男生为追求健壮比较偏好摄入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和含糖饮料。初中学生超重率、肥胖率男生均高于女生的现象符合14岁以后,男生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超过同年龄女生的生长发育曲线规律,这部分男学生中以早发育类型的学生表现最为明显。学生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男生高于女生,也明显高于初中男生正常体重率。而此学段女生正常体重率高于男生。从动态发育的眼光看。在此阶段男生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是主要问题,总体表现为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和超重率、肥胖率双向增长而正常体重率的增长弱于其他4项指标,并且,男生在此方面明显大于女生。

3超重率、肥胖率、较低体重率均为高中生高于初中生,营养不良率为初中生高于高中生,正常体重率初中生与高中生在总体上大体相同,与全国同一指标相比其所占比率均较低。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①高中学生中女生人数多于男生人数0.7倍,高中女生从生理发育年龄上讲又正处在围度和充实度快速增长的阶段中,再加上学习时间紧,运动量小或不运动,而初中男女生人数基本相等。所以超重率、肥胖率为高中学生

高于初中学生。②高中学段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比初中大,使得较低体重率高中学生高于初中学生。

4在高中学段随着年级的升高总体上其超重率、肥胖率、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正常体重率等指标均处在下降水平,尤其以高考升学率排名在前的学校尤为突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升学压力造成的。学生从身心上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是超负荷的,这对学生的身心影响巨大。而在初中学段随着年级的升高总体上其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等指标均处在下降水平,其正常体重率、超重率、肥胖率在不断升高。此种原因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高中轻,以及他们正处在青春发育的中期(青春期从10开始到20结束)各个机能系统的发育特点有关系。超重率、肥胖率随年级的升高而增高的原因从生理特点看是:此阶段人体在下丘脑的调解下生长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素以及其他激素分泌量增加,促使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组织分化,如果此阶段热能和蛋白质摄入过量,而运动量不足,热能的摄入量大于消耗量,就会使得肥胖的遗传因素作用得到激发从而过快过早地表现出超重和肥胖。

四、結论

1廊坊市区初中和高中学生,正常体重者比率低于2006年全国相对应学生的检出率。初中学生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全国相对应学生检出率。高中学生中,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2006年全国相对应学生的检出率。这个结果与他们个人的生活方式、锻炼情况以及合理膳食等密切相关。

2高中男生的超重及肥胖率均高于女生。高中学生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女生高于男生。男学生超重率、肥胖率、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均高于女生。初中学段男生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是主要问题,总体表现为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和超重率、肥胖率双向增长而正常体重率的增长弱于其他4项指标,并且男生在此方面明显大于女生。

3超重率、肥胖率、较低体重率均为高中生高于初中生,营养不良率为初中生高于高中生,正常体重率初中生与高中生在总体上大体相同。

儿童超重肥胖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 2013年3—6月对合肥市区96所幼儿园 (15所公立幼儿园, 81所私立幼儿园) , 共17 984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 其中男童9 759名, 女童8 225名。

1.2 方法

儿童的身高、体重由有资质的、经过培训的儿童保健医师进行测量, 测量工具为:载重50 kg的儿童杠杆秤;直式身高计。

1.3 诊断标准

以身高、体重为参数, 根据WHO标准评价儿童体格发育, 用身高别体重评价超重和肥胖, 凡身高别体重超过中位数的10%~19%者为超重, 超过20%以上为肥胖[10]。肥胖分度: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 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 ≥50%为重度肥胖[2]。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 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

在2~6岁儿童中, 超重儿童占11.89%, 肥胖儿童占5.57%, 超重+肥胖儿童占17.45%;随着年龄的增长, 超重儿童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χ2趋势=23.068, P<0.01) , 肥胖儿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χ2趋势=44.178, P<0.01) , 但是, 超重+肥胖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没有增长或下降趋势 (χ2趋势=0.007, P=0.936) , 因此, 超重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变成肥胖儿童。见表1。

2.2 不同性别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

在2~6岁儿童中, 男童和女童的超重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χ2=3.740, P=0.053) ;肥胖发生率男童高于女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629, P<0.01) 。见表2。

2.3 不同年龄段儿童超重和肥胖程度分布

在2~6岁儿童中, 超重和肥胖儿童的构成比见表3。

2.4 不同类型幼儿超重和肥胖的状况分析

在2~6岁儿童中, 公立和私立幼儿园儿童超重无显著性差别 (χ2=2.918, P=0.088) ;肥胖儿童公立幼儿园高于私立幼儿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75, P<0.01) 。见表4。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与2010年 (0~3岁儿童超重率为21.2%、肥胖率为5.5%) 相比[11], 儿童超重率明显下降, 儿童肥胖率基本未变, 但是2~3岁时, 儿童肥胖率最低, 从而说明预防肥胖应从婴儿期开始。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 与父母和祖辈的喂养观念有关, 认为男孩子胖点可爱。肥胖发生率公立幼儿园明显高于私立幼儿园, 通过调查发现, 公立幼儿园饭菜种类和点心分量比私立园多。笔者2次调查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均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2~6岁儿童肥胖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可能是由于对部分超重儿童未能及时干预, 随着年龄的增长从而转变成肥胖儿童。在世界范围内, 超重和肥胖儿童近年来均成上升趋势, 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刻不容缓, 儿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0~3岁, 因此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应从婴幼儿抓起, 并且干预得越早越好[11,12,13]。

通过调查发现, 儿童户外活动少, 进餐速度快, 喜爱油腻食物, 家庭饮食习惯, 父母的育儿观, 祖辈过度喂养, 父母对男女童审美观不同, 人工喂养, 过早、过度添加辅食, 婴儿期体重增长过快, 父母遗传, 母亲妊娠期间体重增长过快等, 与儿童超重和肥胖密切相关, 与国内外研究基本一致[14,15,16]。

儿童超重肥胖 篇8

肥胖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如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心理疾病等,同时还会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若不干预,60%~70%儿童肥胖症将会延续为成人肥胖症,故从儿童期着手预防和控制肥胖十分必要。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研究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完成对更多学生的干预,并且干预一旦被学校接受,并以制度化的方式保留下来,那么这种干预会延续下去,惠及更多的学生。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除遗传外,主要和运动、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2],本文综述了基于上述因素干预的研究进展,分析评价不同干预方式的特点、效果,为今后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超重肥胖研究提供依据。

1 干预方式

1.1 运动为中心的干预

采用的干预方法包括:增加体育课时间,调整体育课形式、内容,调整课间活动内容,额外增加课后活动时间,运动习惯相关教育,提供更多学龄期儿童喜欢并适合的体育器械等。运动强度主要是以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长距离步行、自行车、游泳、健身操及其他根据儿童身体、年龄、兴趣等设计的游戏等。很多国家均在不同层面开展了运动为中心的干预,如TAKE10项目、PLAY项目、SPARK项目、Go For Health项目、FAB项目、Girls on the Run项目等。这些干预项目,降低被干预人群超重肥胖率的增长速度,或降低了体脂百分含量,但也有研究并未得出此结论[3]。

1.2 饮食为中心的干预

饮食干预不仅指对摄入热量的控制、有选择的进食或避免进食特定食物,还包括对摄食行为、食物烹调方式等进行调整。以学校为基础的饮食干预,通常采用健康宣教、同伴教育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行为习惯。近年来,一些国家制定了基于营养健康的强制性学校饮食标准[4],如对进入学校食堂、超市、自动售货机销售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制定销售等级,对于一些高热量、高饱和脂肪、高钠食物禁止出售,增加水果蔬菜供应,升级学校食堂设备,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健康饮食培训并设计改进食谱,全校范围开展健康饮食教育课堂,在食堂等饮食售卖区绘制健康饮食宣传画等,将其引入学校涉及饮食的各个环节。Stevens等[5]的研究发现学生在校摄入的饮食热量较标准引入前降低且食物营养结构更合理。

1.3 生活习惯为中心的干预

研究显示看电视等屏幕时间约占静态时间的1/3,静态时间越长,发生超重肥胖的概率越高[6]。Van Grieken[7]进行的一项系统性回顾Meta分析也显示34项以学校干预及学校环境设置改善为基础的研究可以减少久坐时间并减轻肥胖儿童的BMI。同时,睡眠时间不足及睡眠障碍也是引起肥胖的因素之一。针对自觉睡眠障碍学生进行睡眠卫生教育后发现学生的久坐时间减少,并且体重更趋向理想体重[8]。

1.4 多方面综合干预

能量摄入和消耗的不平衡是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如果能量摄入长期高于消耗量,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最终导致肥胖发生,是运动、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多方面的综合干预。这些干预研究包括:进行以学校为基础的关于运动、饮食、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改变学校提供的食物结构,使其更健康;增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提供更多的适合游戏及体育活动的设施等多个方面。结果显示在干预前后与对照组相比超重肥胖率、BMI、皮褶厚度等多个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并提示建立记录日志、健康教育、运动课程、教师培训、与家长联系为肥胖综合干预的积极影响因素。刘素芹等[9]的研究显示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调整、运动疗法在内的综合干预降低了干预组儿童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收缩压。

除在校时间外,其余大量的时间为家庭时间,饮食的摄入、生活习惯的改变都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因素是决定儿童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因素,饮食多由家长准备,饮食习惯也受家庭的影响。以学校为基础,辅以家长支持的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0]。Mazzeo等[11]学者开展了一项关于父母参与儿童肥胖治疗过程的干预评价研究,其干预效果表明进行合理膳食干预,使之保证营养结构均衡的家庭,可以有效降低儿童的BMI。

2 干预时间

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时间长短不一,多为3~6个月,部分研究干预时间超过1年。体内脂肪的沉积是逐渐形成的,要清除这些脂肪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大多干预时间较短的研究,未发现显著差异[12],合理的干预时间(1~2年)是提高干预效果的有利因素[13],但也有一些干预时间超过1年的研究未显示差异,可能与干预人群特征、干预方式、干预内容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3 干预效果评价体系

超重肥胖的干预效果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人体测量指标(身高、体重、BMI、皮褶厚度、体脂含量)等超重肥胖直接相关指标,也包括血生化指标(血脂、血糖等)、营养与健康知识、健康态度、饮食结构变化、零食摄入量、蔬菜水果摄入量、高脂高糖饮食摄入量、含糖饮料摄入量、参加运动次数、运动量、运动能力和体质情况、静坐时间等超重肥胖间接相关指标。一些研究干预结果虽未显示受干预人群超重肥胖率增长速度低于对照学校或有所下降,但大多数研究均发现受干预人群有营养知识了解度的提高、运动能力提高,或者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蔬菜水果摄入量增多等)。

4 远期效果评价

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具有不同程度的远期效果。研究显示干预改变了被干预人群的运动习惯、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这些影响在一定时间内并不会随干预的结束而消失。Kafatos等[14]在干预终止4年后对项目的参加者进行随访,结果发现原干预组儿童的平均BMI显著低于对照学校儿童(P=0.019)。Simon等[15,16]在干预结束2.5~4年后对干预组儿童进行随访和人体测量,主要项目包括体脂含量、BMI、每周连续15 min以上运动的次数、步行次数、观看电视时间。发现干预组的BMI增加低于对照组,超重肥胖增长率低于对照组,电视观看时间有所减少,而运动时间增加,体质状况趋向优化。

儿童超重肥胖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成都市城区2所小学一~六年级全体小学生(年龄为6~12岁),测量其身高、体重。依据相应的超重肥胖诊断标准,并且排除其他疾患引起的病理性肥胖,筛查出超重和肥胖儿童261名作为研究对象。7岁及7岁以上儿童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3年“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标准Ⅱ[4];7岁以下儿童采用WHO推荐的Z评分标准,以23为肥胖。

1.2 方法

1.2.1 体格检查

身高:使用TZG-Z型身高坐高计,精确度为0.1cm。体重:使用XK 3100-B 2称重显示器,精确度为0.001kg。然后计算体质量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腰围:使用带mm刻度的无伸缩性的软皮尺测量,精确度为0.1cm。血压:使用水银柱血压计,精确度为1mmHg。

1.2.2生化检查

所有调查对象均隔夜禁食12h,于次日清晨抽取调查对象空腹血检测空腹血糖(FBG)、血浆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Selectra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指标。血糖采用GOD-PAP法,血浆三酰甘油(TG)采用酶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直接法。

1.2.3 儿童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采用Sarah等[3]提出的儿童青少年MS诊断标准,符合以下5项中的3项或3项以上即可诊断MS(腰围百分位表采用北京儿童青少年数据[5],血压百分位表采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城市儿童血压数据[6])。(1)腰围升高:腰围>同年龄性别人群的第75百分位值(P75);(2)血压升高:收缩压或舒张压>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第90百分位值(P90);(3)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浆葡萄糖≥6.1mmol/L;(4)血浆TG升高:空腹血清TG≥1.1mmoL/L;(5)血浆HDL-C降低:空腹血清HDL-C<1.3mmol/L。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代谢综合征各指标异常情况

由儿童MS判定标准得出儿童代谢综合征各指标异常率,见表1。2组儿童均以腰围增长率最高,其次为血浆TG升高、血压升高、血浆HDL-C降低,而空腹血糖升高率均较低。肥胖组儿童腰围、血压及血浆TG异常率均明显高于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超重组与肥胖组的异常率比较,*P<0.05。

表2所示,总体来看,95.02%儿童至少1项MS指标异常,49.57%儿童至少2项指标异常。肥胖组100.00%儿童至少1项指标异常,70.00%儿童至少2项指标异常,均高于超重组(分别为91.93%和36.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儿童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

3项或3项以上代谢综合征指标异常即可诊断MS。由表2可见,儿童MS总患病率为11.50%,肥胖组患病率明显高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迄今为止,尚没有诊断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统一标准。尽管各国学者采用的诊断标准各异,但几乎都包括腰围或BMI、血压、血浆TG、血浆HDL-C和空腹血糖5项指标,只是具体的诊断界值有所不同。目前应用较多的2个标准是2003年美国学者Cook等[7]和2004年Sarah等[3]根据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ATPⅢ)分别提出的儿童青少年MS诊断标准。由于后者血脂和腰围的标准界值比前者低,因此采用后者诊断儿童MS灵敏性更高,从人群预防的角度考虑会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了Sarah等提出的标准[3]。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儿童腰围参考值体系,本研究中诊断儿童MS采用了北京儿童青少年的腰围数据[5]。腰围是诊断儿童MS中重要的指标,因此进一步研究我国儿童腰围及其相关指标的特点及规律,建立儿童腰围及其相关指标参考数据库,对于制定我国儿童MS的诊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对象虽然MS患病率为11.49%,但95.02%的儿童至少有1项MS指标异常,54.41%至少2项MS指标异常,提示即使是未诊断为MS的超重肥胖儿童,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出现了MS相关指标的异常。所有肥胖儿童和绝大多数超重儿童都至少有1项MS指标异常,该结果与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8]相似。提示超重肥胖儿童均是儿童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儿童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应从控制超重入手。Cook等[7]对12~19岁美国青少年的研究显示,超重肥胖青少年MS患病率为28.7%。韩国近期研究表明超重肥胖儿童中MS患病率为22.3%[9]。本次研究对象MS患病率虽然低于美国和韩国,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仍不可忽视。

笔者研究发现,在MS各指标(腰围、血压、血浆TG、血浆HDL-C和空腹血糖)中,超重与肥胖儿童均以腰围异常为主,其次为血浆TG升高及血压升高,说明监测儿童的腰围和血压对预防和控制MS非常重要。该结果与对青春后期男孩相关研究结果[10]类似。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儿童中空腹血糖异常率很低,这与Weiss等[2]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后者研究还发现,空腹血糖正常的超重儿童已经出现胰岛素抵抗,说明胰岛素抵抗可能较空腹血糖指标更敏感。因此,从预防儿童代谢综合征的角度考虑,测定胰岛素抵抗可能更有实际意义。

关于MS患病率的性别差异,目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争议。Cook等[7]研究报道,总体儿童中男生MS患病率高于女生,而Cruz等[12]的研究没有发现男女生患病率有明显差异。本次针对超重肥胖儿童的研究中显示,男、女生MS患病率无明显差异,但在一般人群中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STEINBERGER J,DANIELS SR.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diabe-tes,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children: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therosclerosis,hypertension,and Obesi-ty in the young committe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young)and the diabetes committee(council on nutrition,physical ac-tivity,and metabolism).Circulation,2003,107:1 448-1 453.

[2]WEISS R,DZIURA J,BURGERTTS,et al.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N Engl J Med,2004,350:2 362-2 374.

[3]SARAH D,de FERRANTI MD,KIMBERLEE G,et al.Prevalence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American adolescents:findings from the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Circulation,2004,110:2 494-2 497.

[4]季成叶.中国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5]孟玲慧,米杰,程红,等.北京市3~18岁人群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分布特征及其适宜界值的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4):245-252.

[6]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3-198.

[7]COOK MD,MICHAEL W,PEGGY A,et al.Prevalence of a Meta-bolic Syndrome Phenotype in Adolescents.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3,157:821-827.

[8]IKUO S,MASAAKI M,HIROTAKAS,et al.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Young Men in Japan.J Atheroscler Thromb,2007,14:27-30.

[9]RYUSY,KWEON SS,PARK HC,et al.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Syndrome in Korean Adolescents.J Korean Med Sci,2007,22:513-517.

[10]徐轶群,季成叶,马军,等.青春后期男生代谢综合征及各成分流行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398-401.

[11]MASAO Y,SATORUT,ATSUSHI S,et al.Metabolic Syndrome inOverweight and Obese Japanese Children.Obesity Research,2005,13(7):1 135-1 340.

儿童超重肥胖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某区6所小学,在抽取的小学中用抽签随机法从二~四年级中每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2]:8岁男生BMI在18.1~20.3 kg/m2范围内为超重,>20.3 kg/m2为肥胖,女生18.1~19.9 kg/m2为超重,>19.9 kg/m2为肥胖;9岁男生BMI在18.9~21.4 kg/m2、女生19.0~21.0 kg/m2为超重,男生BMI>21.4 kg/m2、女生>21.0 kg/m2为肥胖; 10岁男生BMI在19.6~22.5 kg/m2、女生20.0~22.1 kg/m2为超重,男生BMI>22.5 kg/m2、女生>22.1 kg/m2为肥胖。共筛查出超重肥胖儿童186名。以同一学校、同性别、年龄相差6个月内为条件1∶2配对,共得到558名研究对象。其中超重肥胖组186人,平均年龄(8.89±1.05)岁,BMI为(21.33±2.24)kg/m2;体重正常组372人,平均年龄(8.88±1.03)岁,BMI为(15.91±1.53)kg/m2。

1.2 方法

1.2.1 身高体重测量

采用身高测量仪(北京鑫东华腾体育器械有限公司)和体重秤(上海衡器总厂)进行测量。身高测量时,受试者赤足、脱帽呈立正姿势站立,记录时以cm为单位,准确到0.1 cm,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 cm;体重测量需空腹、只穿贴身衣裤,精确到0.05 kg,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05 kg。

1.2.2 BMI计算及超重肥胖判断

体质量指数BMI(Body Mass Index)=体重(kg)/身高(m2),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判断研究对象是否为超重肥胖[2]。

1.2.3 进食障碍问卷调查

采用儿童版进食障碍问卷(Eating Disorders Inventory of Children, EDI-C)[3]。根据超重肥胖儿童可能产生的心理特征,采用症状量表中的3个分量表[求瘦倾向(Drive for Thinness, DT),含7个题目;贪食(Bulimia, B),含8个题目;形体不满(Body Dissatisfaction, BD),含10个题目]以及心理量表中的2个分量表[自信心不足(Low self-esteem,LSE),含6个题目;内感受缺陷(Interceptive Deficits, ID)分量表,含9个题目]。在学校统一发放问卷,由学生当场自填,回收问卷时进行检查、核对。问卷包括91个问题,每个问题6个选项(1=总是,2=通常,3=常常,4=有时,5=很少,6=从不),采用0~4级评分。按照严重程度计分,正向计分题目按“总是”计为4分,“通常”计为3分,“常常”计为2分,“有时”计为1分,“很少”和“从不”均计0分;反向计分的题目是“从不”计4分,“很少”计3分,“有时”计2分,“常常”计1分,“通常”和“总是”计0分。计算所有题目的得分,分数越高,表明相关问题越严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双遍录入数据,经核对和清理后,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用χ2检验分析组间量表得分超出正常值的比例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进而用Cox回归拟合1∶2配伍Logistic回归,分析5个进食障碍因子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问卷量表得分情况

纳入研究的558名研究对象的5个因子的量表得分的平均值分别为11.4,6.7,15.2,10.4和8.6。见表1。

2.2 量表评分超出正常值分布情况

根据进食障碍问卷量表评分标准,超重肥胖组求瘦倾向DT和形体不满BD分量表得分表现出典型进食障碍症状(typical clinic)和严重进食障碍症状(elevated clinic)比例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而内感受缺陷 ID量表、自信心不足LSE量表及贪食 B分量表得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3 各因子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用Cox回归拟合1∶2配伍Logistic回归分析,5个因子中的求瘦倾向和形体不满与超重肥胖均呈显著相关(P值均<0.01)。见表3。

2.4 超重肥胖儿童性别间得分差异

见表4。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女生形体不满量表得分超过正常值的实际频数大于期望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533,P<0.05),可认为女生更易出现体型不满。不同年龄组女生5个量表得分超过正常值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92,3.023,1.947,3.187,1.738,P值均>0.05)。

3 讨论

儿童青少年肥胖对儿童心理、行为正常发育造成的损害,决不亚于对生理功能的危害。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容易受到舆论压力和歧视,从而影响社会适应能力,严重损害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4,5,6]。因此,肥胖儿童多数伴有饮食行为偏离,进食障碍就是一种十分严重的以饮食行为问题为特征的疾病,由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因素引起[7]。

本研究所采用的儿童版进食障碍问卷(Eating Disorders Inventory of Children, EDI-C)是EDI-2的衍生版,由Garner等(1991年)编制,是目前在西方使用最为广泛的用于评估儿童青少年患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等进食障碍行为及相关心理特性的多量表自我报告工具[3]。本研究考虑到与肥胖儿童有关的饮食行为及心理特征,选取了求瘦倾向(Drive for Thinness, DT)、贪食(Bulimia, B)、形体不满(Body Dissatisfaction, BD)、自信心不足(Low self-esteem, LSE)和内感受缺陷(Interoceptive Deficits, ID)5个分量表。前三者为症状量表,用来评价与饮食、体重以及形体有关的态度和行为,其中形体不满被认为是进食障碍的关键特征,可能是进食障碍患者出现体重控制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8];后两者为心理量表,主要反映负面的自我评价、缺少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等心理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除自信心不足量表外,超重肥胖组其他分量表得分普遍高于体重正常组,其中求瘦倾向、形体不满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察觉到自己的超重体型与别人存在差异并且不符合社会文化的主流时,男孩和女孩都会表示对自己感到不满,严重的甚至会对自身形象产生歪曲认识[7],加之受到“以瘦为美”的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超重肥胖儿童往往会通过对苗条体形的追求来获得同伴乃至社会的认同,为了避免肥胖而采取补偿行为。进食障碍患者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可能是对体形的态度, 体重越重, 对体形的不满越强烈,追求瘦的愿望也越强烈。

Burrows 等[9]提出,儿童时期的肥胖是以后患神经性贪食的一个高危因素,也与神经性厌食有一定关系。本研究中的两组在贪食、自信心不足方面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有:其一,年龄可能对问卷量表的评分有影响。Strauss[10]的研究认为,在9~10岁年龄组的儿童中, 肥胖的研究对象与正常体重者在自尊心评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3~14岁年龄组女孩在自尊心方面与正常体重者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对象为8~10岁儿童,此年龄层的儿童对美的意识、自尊心等内感受意识可能不如13~14岁青少年强烈,许多个性特征仅仅在年幼时潜伏,往往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渐显现出来。其二,与原始芬兰版EDI-C[6]相比较,本研究采用的中文翻译版有些问题用词存在语句复杂、存在双重否定、与原文译意有出入等,可能会导致研究对象特别低年龄对象难以理解或产生误解。

此外,不少研究发现,肥胖儿童相关进食障碍问题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11,12]。本研究中超重肥胖儿童只在形体不满量表的得分超出正常值的比例具有性别差异(P<0.05)。提示相对于男孩,肥胖女孩似乎对体型的变化尤为敏感,更易产生相关进食障碍。而各量表结果在年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小学生,低年龄女生相关症状或特征表现并不明显,因而未能反映出得分与年龄的伴随趋势。

儿童期肥胖所导致的心理行为问题会延续至成人期,而且比成年期发生肥胖者更为严重。肥胖儿童低自我评价和抑郁症状会增加发展进食障碍的风险,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会持续到成年,因此全面的预防干预显得尤为迫切。建议适时开展针对儿童超重肥胖的体力活动和膳食干预措施,遏制儿童肥胖上升趋势;对于易发展进食障碍或已出现进食障碍相关症状的儿童应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等治疗措施来矫正。

参考文献

[1]李道莹.儿童肥胖的潜在性危害及预防.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5(4):123.

[2]陈春明.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KATJA E,JUULIA P,FREDRIK A.Factor Structure of the EatingDisorder Inventory-C.Int J Eat Disord,2005,37:330-341.

[4]王春生.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调查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05,34(5):635-637.

[5]陶佩生,霍金芝,陈柱之,等.扬州市不同体重学生饮食行为和家庭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校医,2005,19(5):481-482.

[6]孙扣红,霍金芝,赵晓宾.单纯性肥胖与儿童心理行为的关系.中国校医,2003,15(4):318-319.

[7]ADAMS PJ,KATS RC,BEAUCHAMP K,et al.Body dissatisfac-tion,eating disorders,and depression: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 Child Fam Stud,1993,2(1):37-46.

[8]GARNER DM.Eating Disorders Inventory-2:Professional manual.Lutz,FL:Psychol Assessement Res,1991.

[9]BURROWS A,COOPER M,ROWDEN HOUSE,et al.Possible risk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ting disorders in overweight pre-adoles-cent girls.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2002,26(9):1268-1273.

[10]STRAUSS RS.Childhood obesity and self-esteem.Pediatr,2000,105:15-19.

[11]SIMON H.Eating disorders:Anorexia and bulimia[EB/OL].[2003-03-31].http://adam.about.Com/reports/Eating disorders.htm.

上一篇:管理学下一篇:农民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