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方式

2024-06-05

老年人生活方式(精选十篇)

老年人生活方式 篇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5月—9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调查了常年居住在南阳市社区的5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问卷法结合面对面访谈的方法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93.00%.

1.2 方法

研究工具:采用Walker等的健康促进生活量表Ⅱ(HPLP-Ⅱ)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6个分量表,分别是自我实现、健康职责、体育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和压力处理。已发表文献证明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α=0.94)[1]。HPLP-Ⅱ共包含52项条目,每个条目包括“从不、有时、经常、总是”四个层次,计分分别为1, 2, 3, 4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生活方式越好。最低分52分,最高分208分。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分为四个等级:52~90分为差,91~129分为一般,130~169分为良好,170~208为优。良好和优为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一般和差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Ⅱ.资料收集方法:调查人员由南阳医专预防医学教研室的老师及部分学生组成,正式调查前集中培训,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统一指导用语,调查方式是问卷法和访谈法同时进行。

统计分析:检查核对原始数据,双机输入法输入数据。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分量表及各条目用总分、平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通过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HPLP-Ⅱ各个分量表得分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回收465份,回收率93.00%.男210名,女255名,年龄60岁~69岁有296人(63.65%),70岁~79岁128人(27.53%),80及80岁以上41人(8.82%)。有伴侣的368人(79.1%),无伴侣的97人(20.9%)。接受调查的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不等,高中水平最多(24.09%),均已退休或离休。家庭人均收入500~1 000元居多(57.63%)。

2.2 南阳市城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况调查结果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得分的范围是52~208分。实际测量值最大值为208分,最小值为84分,平均值131.84分,标准差18.56分。52项条目得分排序见表1.以每个分量表的平均总分除以该分量表的条目后得到各分量表的平均分,经排序后看到以营养得分最高,其次为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健康职责、压力处理,体育运动得分最低。南阳市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56.99%在良好及以上水平。各分量表得分方差齐性检验后方差齐,故以方差分析(ANOVA)比较各分量表的得分差异,各分量表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平均值=分量表的平均总分/该分量表的条目数。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量表标准化得分为63.38分,单项平均分为2.54分,介于“有时如此”和“经常如此”之间,表明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属于中等。与国内文献报道不太相符[2]。

调查中营养分量表得分最高,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们开始重视营养对健康的影响,但该条目中得分较高的大多是有关饮食习惯,而合理营养方面的条目得分较低,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老百姓的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以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营养需求。

分量表中得分最低的是体育运动,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器官系统功能退化、多病导致不能坚持体育运动,也可能是由于城市缺乏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场所以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喜静不喜动”[2]。而科学锻炼知识的欠缺也是导致该量表得分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调节情绪,舒缓心理压力。我们应该营造全民锻炼的氛围,鼓励老年人积极锻炼,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次调查中压力的处理和健康职责得分排序也靠后,说明南阳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很多的,如何教会老年人学会应对压力,调整心态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今后工作的方向。健康职责得分较低与国外报道不同,在回答“参加健康保健的教育课程和活动”这一条目中选择“从来没有”的占了56%。究其原因可能是国内外不同的经济、文化、教育背景等使我国的老年人缺乏主动需求健康的行为,在加上当前社会上一些重治轻防的思想,社区卫生服务大多以治疗为主,而缺少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因此如何提高老年人健康意识,主动寻求健康行为是有关部门和医务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4 结论及建议

南阳市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营养水平较高,其次为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健康职责、压力处理,而体育运动得分水平最低。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实现“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政府要大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政策、经济、社会支持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使广大的老年朋友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

摘要:目的了解南阳市城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现状, 为提出健康促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南阳市社区465位老人为调查对象, 在自愿的基础上, 统一指导用语,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Walker等人设计的健康促进生活量表Ⅱ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 进行调查 (该量表包括6个分量表, 分别是自我实现、健康职责、体育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和压力处理) 。结果465位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总得分为131.84.各分量表经标准化排序以营养为最高, 其次为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健康职责、压力处理, 体育运动得分最低。南阳市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有56.99%在一般及以上水平。结论南阳市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中等水平, 其中营养水平较高, 其次为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健康职责、压力处理, 而体育运动得分水平最低。

关键词:城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Wilson M.Health promotion behaviors of sheltered homeless women[J].Fam Community Health, 2005, 28 (1) :51-63.

老年人生活方式 篇2

注:本调查选项可根据您的情况多选

1.被调查人情况

(1)您的年龄岁(2)性别男女

(3)您的文化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其它

(4)您原来从事的职业干部职工经商办企业其他

2.现居住地街道(镇)社区(村)

3.您一天从事的主要活动?

A家务劳动B看电视C看书看报D听广播E到公园或广场F老年活动室G其他

4.平时参加户外活动吗?A每天都参加B偶尔参加C不参加

5.您是否了解老年大学?

A非常了解B基本了解C略有了解D不了解

6.若您参加老年大学学习,您喜欢什么样的项目?

A书画B歌舞C棋艺D武术E摄影F保健 G其它

7.若您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一周能抽出多少时间学习?

A一个半天B一天C两天D有足够空闲时间

8.老年大学的位置对您来说有影响吗?

A有影响B影响不大C不影响

9.老年大学的场地、设备设施、教师队伍对您来说重要吗? A非常重要B无所谓

10.您最希望的养老方式是?

A与家人一起享天伦之乐B与同龄人相处轻松而充实C其它

老年人生活方式 篇3

[关键词]生活方式;健康长寿;农村;老年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期望寿命逐渐延长,老年人的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张江华等学者(2012)从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心理状况、运动情况以及吸烟情况等方面对百位长寿老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他得出结论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健康长寿的保证,想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就必须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1]。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做过大量研究,提出影响健康长寿的五大因素包括生活方式(60.0%),社会因素(10.0%),气候环境(7.0%),医疗条件(8.0%),遗传因素(15.0%),由此可见生活方式对健康长寿具有重大的影响。温州市永嘉县作为浙江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是目前浙江省拥有百岁老人最多的县。因此,笔者通过对永嘉县93位健康长寿老人(指80岁以上)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入调查,以此来探讨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枫林镇和岩头镇健康长寿老人(指80岁以上)为调查对象,共發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3份,其中男55例,女38例;年龄范围为80~104岁,90岁以上占27%。访谈对象25例(90岁以上),包括3例百岁老人。

1.2方法

制定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老年人生活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状况、膳食、运动、吸烟饮酒以及心理状况。

2、调查结果分析

2.1健康状况

进入老年期以后,人体组织结构老化,各器官功能逐步出现障碍,身体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但其中许多慢性疾病都是一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的退行性疾病。调查中68.8%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类型的慢性疾病,其中以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疾病为主,大部分老人还表现出耳背,老花眼、白内障等眼部疾病。虽然患有慢性疾病,但61.3%的老年人仍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他们心态良好,乐观地看待疾病与死亡,平静地接受衰老带来的一系列退行性疾病。

2.2饮食习惯

姜华(2014)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百岁老人三餐都很有规律,荤素有度,定时定量,咸淡适宜,且大都吃到七八分饱,合理膳食造就了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之道[2]。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就餐时间都比较规律,他们早餐时间是在5:30~7:00,午餐时间在10:30~12:00,晚餐时间在16:30~18:00。根据老年人早睡早起的作息规律,老年人用餐时间较年轻人而言会提早一点。由于老年人肠胃消化功能已大不如年轻人,睡前吃夜宵会增加肠胃负担,危害健康,因此建议老年人睡前不宜吃得过饱。此外,合理的饮食习惯除了就餐时间规律外,还要充分考虑饮食口味和营养搭配,调查对象中51.6%的老人日常饮食中荤素搭配都比较合理,大部分老人口味都比较清淡,很少吃煎炸油炸高热量食物和辛辣的食物。但是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普遍会自己腌制咸菜,大量研究表明腌制品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对身体危害极大,因此并不提倡食用腌制品。科学研究表明,老人想要身体健康,应该注意食物种类的多样性,这样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才能齐全。

2.3生活方式

2.3.1身体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对于65岁及以上的成人,身体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活动、步行、工作以及家务劳动等[3]。调查对象均为8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大部分老年人的身体活动主要为交通往来(如步行或散步)、家务劳动、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时间活动。全部老人每日身体活动时间都达0.5小时以上,达到每周至少210分钟以上身体活动的目标。

2.3.2睡眠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所患慢性疾病也不断增多,疾病不仅造成老年人身心的痛苦,导致老年人睡眠质量下降。调查对象中有60.2%的老人表示自己的睡眠状况较好,39.8%的老人认为自己睡眠状况一般或差。尽管老年人夜间睡眠质量大不如前,但事实上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并没有减少,许多老人都会选择在中午睡个午觉,将晚上少睡的时间“补回来”。

2.3.3吸烟饮酒情况

调查对象中有20.4%的老人会吸烟,而且都是男性,有一些老人表示自己年轻时抽烟,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逐渐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因此现在已经成功戒烟。值得关注的是,调查发现岩头镇许多老人还会自己种植、制作并吸食土烟,有一位老人表示自己从年轻开始就一直抽自己做的土烟。种植烟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普遍,但现在已经逐渐淘汰,虽然没有研究表明吸食土烟对身体健康有极大危害,但笔者仍不提倡吸食土烟。21.5%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饮酒,主要为男性,他们大部分都是喝白酒和自家酿的米酒,也有一些老人会喝点药酒调理身体,养生保健。他们每日摄酒量大部分都在50ML左右,均在健康饮酒范围之内。

2.4心理状况

86.0%的老人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觉非常满意,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子女较多,大部分都在5个以上,子女十分孝顺,时常会来看望他们。许多老人家里甚至已经是四世同堂,子女孝顺,老有所养,尽享合家欢乐。另一方面,老人自身性格比较开朗随和,邻里关系和睦,人际关系和谐。同时他们的心态都比较乐观,对疾病和死亡坦然接受,不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现代医学也发现,人类许多疾病都与心理状况有关,紧张、愤怒、悲观等不良情绪容易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尤其是对老年人影响更大,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4]。因此老年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显得格外重要。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永嘉县93位健康长寿老人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健康长寿的秘诀:

3.1合理膳食

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遵守“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不暴饮暴食,每餐7分饱,晚餐也不宜吃得太晚,在下午6时左右完成为宜,这样有助于老年人肠胃消化,营养充分吸收又不会发胖引发高血脂;睡前不宜吃得过饱,否则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加重肠胃负担;饮食要荤素搭配,咸淡适中,保证营养均衡。另外,老人不宜吃得过于清淡,应该适当吃点肉补充蛋白质和脂肪,以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首选为鱼肉和鸡肉。

3.2适量的身体活动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不用剧烈运动但是要保持每天0.5小时以上的运动量,可以选择散步,家务劳动和种花草等休闲活动。爱劳动、爱运动在长寿的后天因素中起重要作用,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3.3充足的睡眠

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10点以前入睡,早上6点以前起床为佳,这样有利于身体机能和细胞修复,自我调节,充足的睡眠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

3.4戒烟限酒

吸烟不仅使人成瘾,还会引发高血压、冠心病,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坚决杜绝烟草,要从年轻人开始做起,因此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与引导。如若戒烟较困难,可以慢慢减少吸烟量或者借助烟草代替物直至完全戒除。酒可适量饮用,但切忌过量饮酒,过量饮酒容易伤肝。此外,还应该有选择的饮酒,注意不要喝高度烈性酒,低度白酒、药酒、水果酒(如葡萄酒、杨梅酒)等要有节制。

3.5心态平衡

人到晚年要做到心胸开阔,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性格,不发脾气, 少与人发生争执;要平静乐观地看待疾病与死亡,不患得患失,不杞人忧天,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此外,还要积极搞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上下辈关系和邻里关系,和睦的人际关系是老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江华,刘昆,王景新.生活方式与健康长寿相关性研究——文登长寿之乡百位健康长寿老人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荟萃,2012,27(12):1083-1085

[2]姜华.山东省乳山市百岁老人长寿因素调查与分析[D].山东:山东大学,2012.53-68张玉琪.老年人的心理与健康[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6):194-195

[3]刘丽芳,曹璐.亚洲国家不同人群身体活动现状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9-123

[4]王成德.健康的基石:心理平衡及其策略[J].甘肃联合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104-108

老年人生活方式 篇4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 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 整个社会的形态及运转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无论从宏观的社会层面还是微观的家庭、个人层面, 都必须适应这一大的趋势。同时, 由于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针对老人用户的产品也将会大量研发, 因此对于中国城镇老年人生活模式及生活状态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中国老龄化的基本状况及特征

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不同, 我国老年人的年龄界定标准为60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截至2015年底,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 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 占总人口10.5%。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 2015年~2035年将是我国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 老年人口年均增长一千万左右, 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28.7%。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状况而言, 我国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在其经济发达的背景下发生的, 由于经济发达, 通用性的公共基础设施较为普及, 相关的服务体系也较为完善, 使得发达国家在对应老龄化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较小。而我国尽管经济体量巨大, 但人均收入不高, 且与养老相关的公共设施并不完善, 同时老龄化速度相当快, 适应及缓冲时间相对短, 因此对应的难度也就更大。

独生子女问题是中国面临老龄化社会过程中的又一个难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被确立下来, 自此中国城镇家庭结构基本上成为了4-2-1结构。目前80后一代的父母已经陆续步入老年人行列, 而80后本身已经成为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主力, 担负着抚养老人、教育子女、支撑家庭的责任, 由于没有兄弟姊妹能够帮助分担, 使得抚养老人的责任变得较为集中, 压力也随之增大。

“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观念。城市化进程是目前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和任务, 但是“养儿防老”这一典型的农业社会思维依然是中国人对于养老问题的主要看法。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 任何人都无法凭一人之力兼顾工作及家庭双方面, 在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老年公寓及相关的公共服务就是针对这一特点产生的。而在中国,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 使很多老人及其子女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院或相关专业机构, 因而养老的压力基本上都是由家庭承担的。

总体说来, 中国的老龄化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三、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家庭模式及特点

中国城镇家庭模式受到人口结构、政策、工作、收入、迁徙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情况较为复杂,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 年龄层次、配偶状况、子女数量、收入状况等因素则是更为直接的影响因素。

1.421模式

421模式即俗称的三代同堂家庭。目前中国城镇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家庭, 因此构成了以中青年夫妻为纽带的两个家庭的结合体——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在实际的生活中, 通常夫妻双方的父母不会同时与儿女共居, 因此一般会以2-2-1的形式出现。这种家庭模式在硬件上通常对住房面积有一定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 家庭成员的关系较为紧密, 相互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助及依存关系, 例如:年老的父母常常会负责卫生、餐饮等日常性家务劳动, 特别是在子女上班无暇分身时帮忙接送孩子;而同时子女在父母生病或出现意外时更容易照顾他们。另外, 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上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交叉依存关系。例如, 在日常基础生活开支方面, 收入较高的老人们通常会给子女一些经济上的支援, 范畴包括:买房、孙辈教育费用、医疗、旅游、娱乐等, 一些媒体上称之为“啃老”;而收入较高的子女也会通过经济方面来表达孝心。但由于年龄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不同代际家庭成员也会出现一些矛盾, 例如:常见的婆媳矛盾大多出现在421模式家庭中。

2. 老年夫妻独居模式

这类家庭在目前中国城镇中较为常见。通常由于子女成年、结婚、外迁或死亡等原因, 老年夫妻自愿或不自愿的与子女分开居住, 在彼此的生活中交叉点较少。老年夫妻独居模式与42家庭模式并不冲突, 其中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421模式, 但由于代际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许多老年人主动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 形成了这一模式;也有的是因为子女在外地工作或其他原因导致分离, 而老年人不愿意离开家乡随子女生活。这类老年人虽然身边没有子女照顾, 但由于有配偶相伴, 因此生活上并非无依无靠, 精神上也不会非常空虚寂寞。他们与子女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 但是由于是分开居住, 因此家庭关系并不是非常紧密, 同时, 他们与子女居住地的远近也影响了彼此之间的交流。节假日通常是家庭团聚的时候, 除此之外, 老年人与子女住在同一城市的情况下, 一般子女会定期看望老人;而对于居住地较远的家庭来说, 由于青年人往往要工作, 无暇分身, 因此通常是老年人去看望子女。

3. 老年夫妻分居模式

这类家庭较为少见, 形成的原因大多为以下几种:a、老年夫妻由于感情问题导致分居, b、子女奉养的特殊情况, c、特殊的生活习惯。其中第二种状况有较为明显的年龄倾向, 通常出现在子女为70后及以上年龄段的家庭, 这些家庭没有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老人通常有多个子女, 在赡养老人的过程中, 由于经济能力、住房状况、人力安排等因素的影响, 老年夫妻被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子女家中, 形成一种特殊的分居状态。总体来说, 处于分居状态的老年夫妻, 精神上的需求往往会大于物质的要求, 尽管有的并不缺乏子女照料, 但仍更加希望与配偶在一起;而由于感情问题或生活习惯导致的分居中, 老人则常处于一种强烈的偏执状态, 拒绝与配偶进行交流。

4. 丧偶独居模式

由于年龄、疾病或其他意外原因而导致丧偶的老人部分与子女共同居住, 部分自愿或被迫独居。独居的丧偶老人除少部分是因为不愿被子女干扰生活之外, 大部分都是因为子女身在外地而被迫选择独居的。这些老人由于无人照料, 因此往往有组建新家庭的意见, 但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老年男性往往比老年女性具有更强烈的意愿, 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的数据, 女性老年人一人户的比例高于男性, 但二人户的比例却低于男性老人。其原因是老年男性的自理能力通常不如老年女性, 因此希望通过组建新家庭获得一定程度的照料。另外, 此类老人并非孤立无援, 尽管子女身在外地不能随时照料, 但在经济上通常能够为父母提供一定的支援。

5. 无子女模式

由于终身未婚、未育或子女早亡等原因导致老人没有子女照料的情况也是目前社会较为关注的。其中特别是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 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家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根据我国卫生部的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人口学家预计, 我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无子女模式下的老人, 经济状况较好的可以通过养老机构或雇佣护工来获得照料, 而对于经济状况一般或不好的老人来说, 在生活上基本上只能依靠自己, 其中特别是单身的无子女老人, 生活上更为艰辛。在中国城镇养老主要靠家庭的背景下, 这一群体面临着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以上的中国城镇老年人家庭模式并不是单一纯粹的, 很多家庭是多种模式交互存在的, 因此具体情况也是非常复杂的, 例如有的失独家庭中, 祖辈和孙辈生活在一起, 老人需要担负起抚育下一代的重任;421家庭中可能也包含着老年夫妻分居的情况。同时,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 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 因此可以说, 空巢化是城镇老人家庭的普遍趋势。面对这些复杂的状况, 需要抽丝剥茧, 将共性的、核心的问题发掘出来才有利于立足实际解决老年人问题。

四、中国城镇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及其需求

尽管城镇老年人的家庭模式相当多样化, 且具体的生活状况非常复杂, 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共通性, 对这些共性的研究有助于从多角度对老龄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 经济状况及消费习惯

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直接决定了其生活质量的高低, 影响着他们的居住、饮食、医疗、娱乐等要素。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1年度中国老年人状况追踪调查的结果显示, 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比较好, 且高于同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养老金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三个方面, 其中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 因此城镇老年人的经济独立性较强。同时,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低龄老年人的收入较为稳定且较高, 而随着年龄增长, 低收入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

从这些基本经济状况我们可以发现, 我国城镇老年人中, 低龄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较强, 同时, 不同于以往老年人不舍得花钱的状况, 目前在60~69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由于其受教育情况好于高龄老年人, 对互联网、电子消费等事物接受度较高, 因此有着较强的消费意愿, 特别是在旅游、保健及医疗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而这一趋势将在未来的老龄化过程中呈现出更强的倾向性。

2. 基本生存状态

目前我国城镇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保障, 其基本生存需求能够通过自己的收入及社会服务得到满足, 但从总体上说,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随年龄增长呈不断下降趋势的, 其生存是越来越依靠他人扶助的, 对于与子女同住或在养老机构生活的老人来说, 基本生存保障是比较稳定的, 但对于大量出现的空巢老人群体来说, 其生存状态则令人担忧。例如:在日常起居方面, 空巢老人身边缺少照料, 饮食不规律, 洗浴如厕无人照看, 生病时无人问津, 甚至死在家中多时也无人知晓;在出行方面, 由于无人陪护, 加之城市道路环境复杂, 走失或遇到其他意外的几率远远高于年轻人。

同时, 在我国老年人口中, 生活不能自理的约占全国老年人口的3%, 大部分都能进行自我照料。同时城镇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环境相对较好, 有一定的公共服务体系及设施作为保障, 因此老年人具有通过使用硬件, 如:日用产品进行自我照料的条件。而无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则更加需要人工护理服务。通过我们发现, 老年人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辅助形式即包括由日用产品所提供的功能, 也包括人工看护所提供的服务, 二者相互依赖且不可相互替代。

3. 心理状态

老年人大部分已经处于退休状态, 较少参与运营性、事务性的社会活动, 因此其精神状态通常是比较松弛的, 但由于年龄增长带来的体能、精力及健康状况的下降, 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焦虑不安。特别是对于空巢老人, 由于身边无人照料、少人交流, 其不安、空虚的心理状态就更为明显, 例如:社会存在感低、被遗弃感等。另外, 由于老年人的社交圈通常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因此更加剧了他们的负面情绪。

实际上城镇老年人的社交欲望并不低下, 许多老人仍然希望认识新的朋友、接触新的事物, 只是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使得他们对于陌生环境及事物感到排斥。同时, 由于中国城镇布局小而全的特征, 公共场所 (如:公园) 中老人较为聚集, 使得他们更加容易在一定区域内以某些固定的方式 (如:广场舞、相亲会等) 相互结识、交往。另外, 由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 老人们相互联系的方式也更为多样化。但需要注意的是, 中国老年人极少通过互联网结识陌生人, 交友的方式仍然以传统的面对面为主。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城镇老龄化问题非常复杂, 同时老年人有着非常广泛的生活需求, 仅依靠社会养老机构及政策导向来解决这些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城镇养老模式的主流, 而根据目前中国城镇青年人口迁徙由工作岗位进行导向的现状来看, 老年人更多的还是不得不依靠自己来解决日常的生活问题, 因此, 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特别是依靠具有优良功能及体验的产品来满足其生活需求将会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企业针对老年人的切身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将会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双方面取得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姜向群, 杜鹏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李洪心.人口老龄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关系研究[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刘燕.制度化养老、家庭功能与代际反哺危机[M].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写老年人生活句子 篇5

1、幸福生活是什么:是秋天看见漫天红叶飞舞,拉着长长的影子在夕阳里散步。

2、往事是尘封在记忆中的梦,而你是我唯一鲜明的记忆,那绿叶上的水珠,是思念的泪滴。

3、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4、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类对人行观开的玩笑。

5、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6、谁的指间滑过了千年时光;谁在反反复复中追问可曾遗忘;我等你用尽了所有的哀伤;而你眼中却有我所不懂的凄凉。

7、面对生活,我们应该快乐。人生在世,也不过百年,不快快乐乐地过,却忧愁悲伤地活,这有什么意思呢?当你钱包掉了,不要悲伤,你只要想到,如果捡到你的钱包的人把它送回了,那你又多一个朋友了;当你病倒时,不要为躺在床上而厌烦,因为你得到了更加细致的关爱;当别人借了你钱却不还时,不要气恼,因为你得到了一个教训,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总之,当你遇到麻烦时,只要想着好的一面,那么你的生活就快乐了。

8、浮华一生,淡忘一季。空有回忆,打乱缠绵。笑容不见,落寞万千。弦,思华年。那些年华,恍然如梦。亦如,流水,一去不返。不泣离别,不诉终殇。

9、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10、融入银河,就安谧地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这样才算善待生命,不负年华。

11、选择最淡的心事,诠释坎坷的人生。

12、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秋霜。已穷极,M疴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庶及盛年时,暂遂情所望。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促促岁月尽,穷年空怨伤。——伍缉之《劳歌二首》之一

13、年是新旧交替的分界线,是前进路上的加油站。年是最轻松、最温柔、最快乐的时刻。到了这一天,过去的一切都结束了,一切可从头再来。

14、当爱丽思丢失了通往仙境的钥匙,她是应该难过的往回走,还是蹲下来哭泣?

老年人生活九禁忌 篇6

禁忌之一:睡眠过多。

由于年龄和生理原因,老年人爱犯困,有的老年人有睡懒觉的习惯,中医认为久卧伤气,睡眠过多,无病也会躺出病来,因为久卧会造成新陈代谢下降,营养障碍,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僵硬不舒,身体亏损虚弱。老年人既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又要防止睡眠过多,一般每天睡眠8小时即可。也不必过于追求数量,而关键是睡眠的质量要好。

禁忌之二:吃饭过快。

据调查,不少老年人仍保持着年轻时狼吞虎咽的进食习惯,由此而致进食时易咽噎,严重者可致窒息危及生命,吃饭过快也不利于消化吸收。

禁忌之三:站着穿裤子。

众所周知,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一旦站不稳摔倒了,易导致骨折。所以老年人穿裤子不宜站着,而应当坐在椅子上,这样才安全。

禁忌之四:热水浴过久。

有些老年人喜欢热水浴时间泡得很长,殊不知,这样太危险了。因为人体受热水的刺激,体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从内脏“转移”到体表皮肤,造成心、脑、肝、肾等脏器缺血、缺氧;加上浴室内水气爆满,氧气稀少,在用力搓洗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因而极易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即使不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浴室地面湿滑,摔倒后易发生骨折。因此,老年人热水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意外。

禁忌之五:说话速度过快、太大声。

老年人说话不要高声大嗓、频率过快。应保持稳定情绪,否则易导致血压升高,也易使心脏负担太重。

禁忌之六:过分仰脖。

老年人较喜欢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与人聊天,时间一长易压迫颈动脉,使血流不畅,导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出现。

禁忌之七:猛然回头。

如果遇熟人呼叫或听到异常声音、巨响,若猛然回头,易造成颈骨急扭转而压迫血管,引起头面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摔倒。

禁忌之八:过于用力排便。

老年人应保持大便通畅,如有不畅或便秘习惯,应当尽早请医生处理。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如高血压患者,可因为排便时血压升高,过分用力,致晕倒休克甚或脑溢血。

禁忌之九:裤带过紧。

老年人裤腰带最好用松紧带或穿吊带裤,不宜裤带扎得太紧,因为太紧易使下身血流不畅,严重者可致双下肢浮肿。

(编辑汤知慧)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讨 篇7

据联合国最新统计, 目前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29亿, 超过人口总数的10%, 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预计到2050年,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0亿, 占人口总数的21%。同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到2004年底, 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4亿, 2006年6月为1.47亿, 预计到2014年达到2亿, 2026年达到3亿, 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21世纪上半叶, 中国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也迅速增长, 截止2006年6月, 高龄人口数为1619万, 与2000年第1次抽样调查相比, 老年人口比重由10.2%提高到现在的11.3%, 高龄老年人口的比例也从9.2%增加到10.7%, 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全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从2000年的15.7%增加到目前的16.4%, 并且在今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 因此,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积极应对, 未雨绸缪。

2 老年人的需求

老年人群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年龄的增长, 这种弱势效应还会进一步放大, 故他们十分依赖家庭、组织、社会, 希望得到家庭、组织、社会的关心, 爱护和尊重。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 一个强大、成熟、负责的政府, 有义务更有责任做好这项工作, 要从道义上, 伦理上来大力宣传尊老、养老的意义, 更要从制度上, 法律法规上来保障, 维护老年人的权益, 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老年人的需求可分为基本需求和精神需求2方面

(1) 基本需求:主要是指衣、食、住及基础医疗。即涉及到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作者认为, 这一块主要应由政府来承担, 政府需逐年加大投入, 民政部门应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可以建立慈善机构或相应组织, 大力募捐社会资源共同作好这项工作, 据调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青年人, 生活物资的更换速度也很快, 如能合理的收集、整理、再利用, 既可帮助他人, 也能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改革开放前, 特别是解放初期, 我国执行广就业, 低收入的分配制度, 故现今有相当部分的老年人没有相应的资金, 住房, 健康等方面的储备, 能否让这部分老年人相对体面, 有尊严的安度晚年,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稳定和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凝聚力和政府形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今天社会对老龄事业的投入, 是对当年老年人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回报, 是他们的劳动所得而不是恩赐, 对于目前社会财富在部分人群中积聚, 社会二极分化明显的趋势, 政府应加强二次分配的力度。

(2) 精神需求:主要是指依存、和睦、支配、尊敬、求偶等基本生存以外的需求, 即更加富裕、小康、丰富的生活需求, 这一块作者认为应该由个人储备和家庭来承担, 政府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维持社会进步, 稳定的同时, 只作宣传、教育、协调工作。今天的中、青年人也应该积极进行资金、亲情、文化知识、健康等多方面的积累。作者认为:“月光族”、“丁克族”、“单身贵族"等生活方式值得商榷。生命是一个过程, 不能重来, 一旦青春不在, 而没有相应的储备, 凄凉、悲哀可能就接踵而至, 老来苦是真正的苦, 因为已没有机会, 没有希望, 因为再强大的政府也不能提供完善的满足精神需求的服务。

3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

通过大量文献报道及社会调查, 目前, 中国老年人口处于以下3种状况。

(1) 老年人口基数大, 且增长迅速, 整个21世纪, 特别是近25年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后, 我国将面临巨大的社会养老压力。

(2) 老年人收入的总体水平较低, (根据我国的国家贫困线, 目前全国贫困人口约4800多万, 如果根据国际上每人每天支出不足l美元即为贫困人口的标准, 按照世界银行的最近估计, 目前中国约有1.35亿人还处在国际贫困线以下, 其中相当部分为老年人口) 。

(3) 中国有相当部分老年人处于无人赡养或家庭无力赡养的情况

近几年国家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有了大幅提高, 但仍有相当部份老年人享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老年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 导致众多的空巢家庭及孤寡老人。

4 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 加大政府投入:这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老年人如果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又没有储备, 经济上不能独立或相对独立, 天长日久, 会有朝不保夕, 寄人篱下的感觉, 常导致忧郁、悲观, 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空巢家庭, 遗弃老人在部分地区已是常态, 触目惊心, 能否做一设想:对60岁以上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老年人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

(2) 大力宣传尊老养老的人文理念及法律知识, 树立典型、弘扬优良的民族传统, 同时制定详细且易于操作的保护老年人基本权益的法律法规, 并强化其执行力度, 对于赡养比例较高的家庭, 给予政府补贴, 对于有赡养能力而拒不赡养者, 予行政处罚及舆论监督。

(3) 制定优惠政策, 利用闲散资源, 动员社会力量, 大力举办托老、养老机构, 成立老年人俱乐部或互助社, 让他们了解国家大事, 了解中国已进入老龄化, 社会的养老比例逐年递升, 养老条件的改善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适当降低他们的期望值, 让他们参与托老、养老机构的部分管理, 体现老年人的自身价值, 满足其精神需求, 鼓励他们互相帮助, 互相慰籍, 共同安度晚年。

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研究 篇8

1.1 生活状况及其经济环境

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一方面受其以前工作收入的影响, 同时与其子女的扶老能力和扶老意识正相关。我国老人现在的生活状况与其以前的职业和经济收入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以前为农业的, 步入老龄后, 生活水平一般较低, 而以前收入较高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普遍偏高, 即老人生活状况与其以前的经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除了受到自身经济保障能力的影响外, 还与其子女的经济能力和综合素养密切有关。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 他们的养老主要依赖子女的自觉赡养。子女经济能力和扶老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保障情况。倘若子女缺乏扶老意识, 则可能拒绝或不主动赡养父母。当前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子女是否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但通常认为子女是否与父母同住以及子女的住处与父母的远近与其是否充分履行赡养父母义务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离开农村, 而老年人极少随子女迁居, 导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增加, 使老年人难以稳定地获得赡养费用或难以得到子女的照料。

1.2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对老年人生活保障的影响表现传统孝道文化的丧失, 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许多稍有能力的年轻资源都涌入城市,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 只是过年或者特别的日子回去探望, 父母则留守家中, 帮忙料理家务和照顾孙辈, 得不到应有的物质支持和身心照料。主干家庭的减少, 老人资源占有量以及权威的下降, 这种保障变得极不稳定,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传统孔孟的“百善孝为先”的文化逐渐淡化, 家庭养老的孝道基础有所动摇。在乡村, 为父母养老名义上是儿女的责任, 但实际上从来也没有形成过明确的制度, 村庄社区中也没有专门的组织干涉这个事情。子女能否较好地承担这个责任, 完全靠自己的良心, 或者村庄社区舆论的压力。如果这两个因素都不起作用了, 养老也就成了问题。靠什么来保证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尤其在老年人身患疾病的时候?在家庭养老日益解体, 农村老年人口增加, 医疗费用日益增多的现在,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1.3 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与医疗卫生环境

在农村低消费方式下, 如果身体还行, 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这些老年人的生活是可以过得下去的。但是对那些身患疾病, 老伴去世, 多子女互相推脱养老扶老义务的老年人, 既难以从子女那里获得生活来源, 也难以从国家集体那里获得资助, 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农村老年人由于长年劳动和从事重体力活, 60岁以后, 发病率在90%以上, 而就医率只有57%, 治愈率就更低了, 不到8.5%。由于农村对医疗卫生投入的限制, 占总人口70%的农村只有20%的卫生资源, 同时由于农村保障制度的缺失, 看病基本都是自掏腰包, 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而农村老年人已丧失劳动能力, 无固定收入, 其生活质量无法保证。

2 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收入缺乏保障

养老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是养老问题的核心。收入保障是农村人口养老的核心所在, 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之下, 农村的绝大多数老年人在经济上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在此种前提下, 他们很大程度所依赖的只能是自我经济支持和子女的经济扶持。目前我国老年人的自我经济支持力相当有限。收入来源狭窄, 就业水平、储蓄水平“两低”是造成目前老年人个人经济支持力薄弱的主要原因。农村老年人由于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以及缺乏离退休金和医疗保障, 个人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由于年老体弱, 以及农业收入的相对不稳定性, 往往使其养老自我经济支持的能力相当脆弱。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扶持则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子女自身的经济状况, 另一个就是子女扶老的意识。姑且不论子女扶老意识的高低, 从经济角度来说, 由于农村收入的普遍偏低, 子女满足自身生活保障的能力尚显不足, 扶老对于他们来说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前农村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 但是由于教育程度较低和职业技能缺乏, 他们的工作极不稳定。对于这部分远离父母的人来说, 一方面无法稳定的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 另一方面无法给予父母以更多的生活照料。

2.2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 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唯一可行的养老模式, 也是我国尊老重老孝道思想传承的重要体现, 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前, 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最普遍的养老模式仍然是家庭养老。但随着计划生育制度的执行、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孔孟思想的淡化, 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 其功能和影响正日趋弱化。

2.3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长期游离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边缘, 政府对农村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 养老保障政策很少惠及最广大的农民, 各种待遇照顾也是寥寥可数, 农村老人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农村的低保制度也尚未全面建立。目前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还是极少数人, 而这些人往往不是贫困的, 那些大量真正的特困老人反而因种种原因得不到保障, 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农村基于集体建立起来的传统“五保”制度因受到承包责任制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冲击而丧失其应有的功能, 甚至是应保无保。

3 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和保障水平的可行性措施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如前所述, 养老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个经济问题。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 农民收入增加了,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养老的经济支撑力。从宏观层面来说, 财政应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让工业切实“反哺”农业, 城市真正“反哺”农村。同时鼓励并采取一些优惠措施推动一些企业到农村因地制宜地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从微观层面上来说, 应提高个人经济的独立性。目前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现状受其所处时代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其储蓄情况和条件已经成为定局, 土地已成为其目前拥有的唯一资源, 必须由国家出面, 无论是在土地政策上, 还是年老农民的土地收益上, 想办法使这一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经济自我支持力。

3.2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 强调“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 继续加以认真解决”, 并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因此,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 完善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一方面, 逐步完善已有的敬老院、福利院的设施, 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以保障孤寡老人的生活;另一方面, 积极建立和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工作。开展敬老爱老活动, 为高龄老人、病残老人和身边无子女的老人提供生活、医疗护理等服务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其次, 全面发展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农村实际出发, 低水平起步, 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 (家庭) 、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 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 地方制定具体办法, 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最后, 落实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各级政府对合作医疗组织的管理职能, 采取因地制宜, 民办公助等原则逐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加快农村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步伐, 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 培训医务人员, 提高乡镇卫生服务水平, 建立村级卫生服务站, 使老年人得到及时可靠的医疗保障;定期免费为农村老年人做检查, 解决老年人看病晚, 病情恶化的问题。

3.3 完善法律制度, 以德养老和以法养老并行

老年人生活方式 篇9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

《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 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3) 深入社区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健康状况。护理人员是老年护理的设计者、指挥者和提供者,要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依赖于老年护理知识的普及。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可通过举办专题专场讲座、随机性教育或示范性教育等形式,让老年人学会一些简单正确的自我保健知识。

综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护理、中医护理、慢性病护理的社会需求量日益增加,需要必要的养老机构及大量的护理人才。同时,护理人员也需要掌握相应的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因此,加强养老卫生机构的设置,加大老年护理、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力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老年及中医护理课程,将成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重要举措。

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与老年中医护理现状, 为护理人才的培养及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走访相关单位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安顺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迫切。而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 (包括老年护理、中医康复护理的机构及人才) 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及打造长寿之都的需求。结论 边远地区的老年中医护理工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启示加快老年中医护理人才培养, 改革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模式。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老年中医护理,调查,分析,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彭炜.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材[M].广州:广东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02.

[2]杨玉水.贵州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特点及对策[J].贵州文史从刊, 2004 (4) :86.

老年人生活方式 篇10

关键词:体育锻炼,老年人,应对方式

1 前言

中国正进入老年社会,中国的老龄化过程具有绝对规模大,速度快,女性老年人多于男性老年人的特点。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好坏,身体和心理健康与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老年人的体育也开展得十分的火热。体育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织部分已得到了诸多老年人的喜爱。

应对是心理应激过程的主要中介因素,与应激事件的性质以及应激结果均有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或不愉快的应激事件,而他们必须去应对。他们可能会直接面对或解决它,也很可能去逃避一些问题。体育运动除了对老年人的身体有好处外对他们的应对是否也有影响呢?本文通过对部分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他们应对应激事件的方式,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他们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以上,每次1小时左右。他们平均年龄为66岁。

2.2 调查方法

采用Folkmen 编制,并经国内修订过的《老年人应对问卷》。 发放调查问卷47份,收回的有效问卷38份。其中男24份,女14份,有效率为80.9%。

该问卷有66个条目,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部分。积极应对又包括“面对”(F1)12条目、“淡化”(F2)8条目和“探索”(F3)7条目3个亚因子;消极应对又包括“幻想”(F4)9条目、“逃避”(F5)8条目共2个亚因子。各条目在问卷中有相应的题号并且按0—3四个级记分。

2.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计算采用Excel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

3 结果

3.1 老年体育锻炼者总体应对方式的特征

由表1我们发现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老年人在“淡化”指标上与常模差异显著,在“幻想”和“逃避”指标上差异非常显著,这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遇到应激时总体上会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

3.2 老年体育锻炼者中男性应对方式的特征

由表2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5个指标上和一般人没有显著差异,但其中的“面对”指标有上升的趋势,“淡化”和“逃避”指标有下降的趋势。这提示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老年人在应对应激时总体上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3.3 老年体育锻炼者中女性应对方式的特征

由表3 我们发现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性老年人在消极应对方面和一般人差异比较显著,特别是在逃避上差异十分显著。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性在F4(幻想)和F5(逃避)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也就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性老年人遇到应激时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这提示女性老年人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应对应激的能力。

3.4 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男女之间的差异比较

由表4我们可以发现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老年人之间的差异不是很显著。

4 分析和讨论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常模中的男女老年人之间在消极应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老年人之间在消极应对方面的差异性不是很显著。可见,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应对应激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女性消极应对方面的影响很大。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性在应对事件时出现逃避和幻想的现象大大减少了。而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在应对应激方面的影响却没有女性那么显著。两者的差异在于:第一,女性重情,男性重智。在情感方面,女性感情细腻含蓄,对幸福、欢乐、愉悦的表达较男性多,对困难、压力的逃避也多,常表达消极的情感。第二,女性被动,男性主动。男性遇事常常会主动出击去应付解决它,乃至有时带有抵抗对立的情绪。女性则常常顺从迁就,遇事妥协退缩。 第三,女性属于追随型。男女在遇到困难时的反应不同,女性偏重于寻求帮助和支持,男性偏重于采取行动,自己解决。参加体育锻炼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困难的应对。女性老年人遇事常表现出消极的情感,当她们在寒冷的冬季,面对着刺骨的寒风运动时,她们付出了比一般同龄女性更大的勇气,克服了比常人更多的恐惧。久而久之,她们对困难的逃避和幻想就大大减少了。男性老年人喜欢争强好胜,遇到困难时一般都能积极应对,尤其是在众人面前他们会更加积极,所以体育锻炼对他们的应对方式的影响较女性小得多。

4.1 老年人的身、心现状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功能都在减退,表现在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方面,如眼睛老花,听力降低,动作迟缓。肌肉也逐渐开始萎缩并失去弹性,骨骼变短变脆。大脑和心脏功能开始减退。老年人对环境变化和生活习惯变化的适应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差了。因此老年人在应对生活压力时常会表现出消沉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

此外,心理老化对衰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比生理老化更严重。人一旦步入老年后心理方面会有很大的变化,他们往往在情感上很不稳定,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变少,加上可能丧偶或者和子女分居两地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心理上变得空虚,情绪不稳定。此外由于脑功能的衰退,老年人在思维方面易出现障碍,遇到挫折常出现精神不振,悲观,痛苦和失望等不良心理,对周围事情都表现出无动于衷和漠不关心。不仅如此,当老年人承受生活压力或者是遇到困难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道信心和怀疑的“心理分水岭”,信心就意味着努力,怀疑就很可能意味着放弃。老年人由于情感上的不稳定和身体器官功能的下降,他们常常会情绪消沉,寡言少语,应对困难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为了弥补体力和精力的下降所以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作出决定,恰恰周围的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缺乏对老年人的理解而常常给他们白眼或嫌弃他们的做事速度慢、反应迟钝。这会给老年人带来心理上的阴影以致于他们面对困难时考虑过多,疑这疑那信心不足,甚至出现逃避问题的行为。

4.2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应对方式的影响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他们在冬季参加的体育锻炼,那种冷应激可使人体血管先收缩后扩张,这一张一弛的血管运动保持了血管的弹性。寒风、冰水暂短的强烈刺激,就像千万支银针对肌体各个穴位进行高强度按摩、针灸、刺激全身器官,使肌体代谢水平不断跃升到新的高度。所以,体育运动能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功能得到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全身得到极大地振奋和调整,除垢纳新,生命自然焕发生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比起那些缺乏运动的中年人来说器官功能更强一些。体育锻炼还促使人体生理活动有张有弛,精力旺盛,能保护与提高对外界适应能力,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心、意志品质、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应对困难的决心也增强了。

在心理上,体育锻炼首先给人一颗年轻的心。特别在冬季,锻炼者必须有朝气蓬勃的精神,无所畏惧的胆识,惟此,才能在寒风面前气定神闲,坦然自若。体育锻炼还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人际环境,使他们能够和许多愿意交往的人共度光阴,从中享受一种幸福感,感受家庭和社会的温暖。运动还会使他们忘掉一切忧愁烦恼,遇事不躁不怒,心境从容坦荡。所以当他们应对困难时就会象年轻人一样很有朝气和自信的去面对解决它。

体育锻炼使老年人的应对方式得到改善。面对困难或生活事件时,他们减少了逃避和幻想的行为,相反他们能够更为积极地去应对。这样老年人可以培养那种不服老的性格并且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态度和情绪。他们一方面对生活更加充满了爱,有了自己的生活伙伴和奋斗目标,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并且能够发挥主动性。另一方面他们也有了安定感,不是终日惶惶恐恐、疑惑不解。健康的标准不仅是身体上不得病,还必须保持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而言体育锻炼让他们做到了这点。

5 结论

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应对应激时总体上较为积极,特别是女性老年人在消极应对中的“幻想”和“逃避”两个指标与常模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性老年人在应对应激时会采取比同龄女性更为积极的方式去应对。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应对方式有良好的影响,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

6 存在问题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所抽取的样本量较小,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了本调查的典型性和推广性,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舒陪丽,胡近.女性与情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德敏.中老年心理健康顾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4]Lawrence A.Pervin Oliver P.John.黄希庭,主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理查德.A.波斯纳,周云.衰老与老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高中数学复习策略下一篇:企业加强存货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