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减压术

2024-06-30

钻孔减压术(精选十篇)

钻孔减压术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以本院2009年至2012年收治的102例椎体骨内高压致腰背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3.2±6.3)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6±2.3)年。

纳入标准[3]:患者均表现为静息状态下腰背疼痛,尤其夜间加重,患者咳嗽、加压呼吸时疼痛加剧;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CT、MRI检查发现患椎。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术后未能接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患者。

1.2 治疗方法

患者保持俯卧位,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准确定位患椎椎弓根正侧位,常规消毒。穿刺点为皮肤至患椎椎弓根骨膜,使用9G骨穿针通过一侧椎弓根穿刺至椎体后缘至椎体中线前1/3处,且沿针芯穿入空心针,拔出针芯,空心针口则会自动出血、减压。此时也可以使用注射器抽吸减压,再拔出空心针。按照同样操作过程换角度再次穿刺。骨穿刺会带有少量骨组织,术后送往病理检查。术后患者卧床1-3d休息,静脉注射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的疼痛评分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

术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请患者在一条长10cm的软尺上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标记处位置,软尺一端10分表示疼痛难忍,一端0分表示无疼痛;由同一位医师读出数据并作好记录。

疼痛疗效结果采用WHO评定标准:完全缓解(CR):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能够完全自理;部分缓解(PR):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无需口服止痛剂,偶有症状,大部份生活能够自理;轻微缓解(MR):时有疼痛症状,口服止痛剂可止痛,部分生活能够自理;无效(NR):术后患者疼痛无缓解,口服止痛剂不能止痛,需要强力镇痛剂止痛。有效率=(CR+PR+MR)/本组样本量×100%。

对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后采用WHOQOL-BREF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分,该量表由28个条目组成,包括6个方面:自身生存质量总的主观感觉、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每一个条目按照程度评分为1~5分,患者根据自身近两周的感受进行评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高。

随访方式主要通过患者随诊、电话及登门随访。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在SPSS17.0中进行。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VAS疼痛评分变化情况

本组患者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1.2±0.7)个月,无患者失访;术前患者的平均VAS疼痛评分为(7.1±1.6)分,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2±1.2)分,(1.7±0.8)分,(1.2±0.6)分,(0.9±0.5)分,(0.9±0.6)分,均显著的低于术前(P<0.05),变化趋势见图1。

2.2 末次随访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情况

末次随访,102例患者中治疗效果达到CR的有83例(81.37%)、PR的有15例(14.71%)、MR 4例(3.92%),治疗有效率达到100%。

2.3 患者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的生活质量差异

术后末次随访患者的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较术前均显著的提高(P<0.05);在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方面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骨髓腔内正常状态是其注入的动脉血与回流的静脉血平衡,且骨内压稳定。当受到各种原因侵袭后,打破了平衡,导致注入与回流发生障碍,骨内形成淤血或充血,产生骨内高压[4]。椎体骨内压增高时,酸性代谢产物反应,促使骨内毛细血管开放,髓内动静脉压差减少,血液处于瘀滞、渗透状态,增加了髓腔内容,加重骨内静脉引流障碍,导致血液淤积引发骨内水肿。临床研究得出[5],椎体骨内压增高,会增生骨髓内毛细血管,血管扩张,刺激痛觉神经纤维释放神经递质,引发腰背疼痛。恢复椎体腔内血液循环、释放骨内压是目前临床治疗椎体骨内高压致腰背疼痛的原则[6]。本文对经皮经椎弓根钻孔减压术临床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进行分析。

经皮经椎弓根钻孔减压术治疗椎体骨内高压致腰背疼痛的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8]:(1)减压孔处形成新血管,增加骨内外血液流通,改善骨静脉引流与血液流变学状态。(2)减压将骨内高压所参与的恶性循环打破,恢复骨内血液循环与代谢水平,缓解椎旁窦椎神经内血管运动纤维功能,减少椎旁窦椎神经的不良刺激,减轻腰背疼痛程度。但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9,10]:(1)骨穿针穿过椎弓根至椎体后缘,应拔出针芯,继续将空心针穿刺椎体内,减压时应带出减压道内骨质,保障减压效果最佳。(2)1个减压通道无法达到充分减压的效果,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在同一椎体内再钻1~2个通道,达到充分减压。(3)骨组织取出后应及时进行病理检查,排除感染性疾病或肿瘤。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的低于术前(P<0.05)。经皮经椎弓根钻孔减压技术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松解关节压力,促进关节液流通,加快软骨的新陈代谢与炎性物质吸收,恢复椎体正常功能。通过减压孔有效保障骨内压处于正常水平。

胃肠减压术操作规程 篇2

【评估】

1、患者病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胃肠减压的目的

2、患者鼻腔情况,有无鼻中隔偏曲,鼻腔粘膜有无炎症、肿胀,有无息肉等。

3、患者有无人工气道。

4、患者有无食道及胃肠梗阻或术后情况。

5、患者有无凝血障碍。【准备】

护士: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物品:治疗盘内盛:一次性杯子(内盛凉开水或生理盐水)、治疗巾、一次性胃管、一次性20ml注射器、消毒弯盘一套(内有纱布2快)别针、消毒润滑剂、棉签、胶布、压舌板、听诊器、胃肠减压器、PE手套、手电筒、快速手消剂、软尺、污物缸、必要时备血管钳。环境:清洁、安静、光线适宜 体位:患者取半坐位或仰卧位 【方法】

处置医嘱→评估→转抄至治疗单上→携用物(电筒、手消、治疗单)评估

核对床尾卡、姓名→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患者:张宁。护士:张宁,你好,你看你马上就要进行手术了,在进行手术前呢我们根据医嘱要给你进行胃肠减压,胃肠减压呢就是将胃管从你的鼻腔放入到胃内,通过胃肠减压可以吸出你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这样可以增加你手术的安全性,也可以增加你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护士:你以前做过消化道手术吗?有没有什么凝血障碍疾病?有没有做过鼻腔手术?患者:没有。

手电筒检查鼻腔→嘱患者吹气(双侧)→手消。环境安全、安静、清洁,光线适宜,适合操作。

携用物到床旁→再次核对并解释(张宁,你看用物已为你准备好了,现在我就给你进行操作了,在操作过程中你有什么不舒适请你一定要及时告诉我)→测量胃管应插入的长度 →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 →手消→取棉签→清洁鼻腔 →颌下垫治疗巾→检查并打开弯盘放于患者嘴角→准备润滑剂 →打开一次性胃管、注射器放入弯盘 →戴手套,检查胃管是否通畅并夹闭胃管末端 →润滑胃管前端 →左手托住胃管 →右手持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轻轻插入(张宁,我现在就要给你插管了,在插管过程中你要是恶心,可以张嘴哈气或者深呼吸)→插至10~15cm(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插管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呼吸)→插胃管至所测量的长度 →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三种方法:回抽胃液、带听诊器放于胃部,同时向胃内注入空气,听到气过水声、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有温水的杯子内,如果无气泡逸出证明在胃内)→脱手套 →妥善固定胃管 →手消→检查胃肠减压器外包装,连接胃肠减压器(先连接别针,连接时反折胃管末端)→固定胃肠减压器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元 →手消 →交代注意事项(张宁,胃管已经为你放好了,有没有什么地方不舒适?患者:没有。护士:在胃肠减压期间要禁饮禁食,注意不要使胃管滑脱,翻身时要避免使胃管折叠、受压、扭曲,下床时要妥善固定胃肠减压器,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注意扶住胃管,好的,你还有什么需要吗?患者:没有。护士:如果你有什么不舒适请你按床头铃叫我,我也会定时来看你的,谢谢你的配合,祝你手术成功)推车回治疗室 →处理用物 →洗手,脱口罩 →记录。【理论提问】

1、胃肠减压的目的是什么?

答、利用负压作用,将胃肠道中积聚的气体、液体吸出,减轻胃肠道内压力。用于消化道及腹部手术,增加手术安全性;通过对胃肠减压吸出物的判断,可观察病情变化协助诊断。

2、为昏迷患者做胃肠减压时应注意什么?

答、为昏迷患者插入胃管时,应将患者头向后仰,当胃管插至咽喉部时(15cm左右),左手托起其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加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使管端沿后壁滑行,插至所需长度。如插入不畅,应检查胃管是否在口腔中。

3、插管过程中发生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时如何处理? 答: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插。

4、测量胃管置入长度的方法。答:(1)鼻尖到耳垂及剑突的距离。

钻孔减压术 篇3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髋关节Harris评分:优15髋,良12髋,可4髋,优良率为83.87%。结论:采用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活血养骨汤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花费低,创伤小,疼痛症状缓解明显,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及推迟髋关节置换时间。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活血养骨汤;细针;钻孔减压;疗效观察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是以致残率高、病情进展快为主要表现的骨科常见病,多发于中青年。早期发现时若未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常在1~4年内发生股骨头关节面塌陷,导致髋关节功能活动受限并伴有间断性疼痛,使患者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晚期则必须置入人工关节来代替原有关节的功能活动[1-2]。

ONFH保髋治疗种类繁多,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股骨头血运,阻止骨坏死的发展,促进新骨再生,防止关节软骨面塌陷[3]。笔者采用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平乐郭氏经验方活血养骨汤治疗ONFH ARCOⅠ、ⅡA期患者27例(31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髋部损伤中心住院治疗的ONFH 患者27例(31髋)。男19例(22髋),女8例(9髋);年龄20~55岁,平均(38.1±

5.6)岁;病程2~14个月,平均(7.3±3.6)个月。

病因激素性7例,酒精性11例,外伤性2例,无明确因素7例。术前均按照股骨头坏死国际分期(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标准:ⅠB期7髋,ⅠC期9髋,ⅡA期15髋。

2 方 法

2.1 手术方法 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15°~20°,常规消毒铺巾后,采用C型臂透视定位,在大转子正下方约2 cm的范围内进针,使用直径3.0 mm的细克氏针经电钻向股骨头坏死区钻孔减压,至股骨头软骨下5 mm处,术中透视确保克氏针未穿透关节软骨面,改变方向共钻3~5个孔。

2.2 术后处理 术后嘱患者主动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拄拐站立不负重行髋关节主动屈曲、内收、外展及内外旋活动[4]。治疗后每

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骨盆正位、蛙式位X线片,并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的功能

情况。

2.3 术后药物及服用方法 术后采用郭氏平乐正骨的经验方活血养骨汤口服治疗,活血养骨汤由当归、白芷、肉桂、延胡索、郁金、陈皮、伸筋草、骨碎补、牛膝、黑狗脊、川续断等组成。根据患者证候辨证施治,气虚者加紫河车、黄芪、白术;寒湿者加威灵仙、独活、苍术;气滞者加土鳖虫。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3个月为1个疗程,共服药2个疗程。

2.4 疗效评定标准 ①X线评价:按照ARCO分期标准评价ONFH有无进展及分期变化。②Harris评价:采用髋关节Harris评价方法,分别从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3个方面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客观评价,评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 70分为差。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5~3.0年,平均2.3年。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15髋,

良12髋,可4髋,优良率为83.87%。影像资料评价按ARCO分期标准,有4例(5髋)患者病情出现发展,其中2髋由ⅠC期发展为ⅡA期,2髋

由ⅡA期发展为ⅡB期,1髋由ⅡA期发展为ⅡC期,发展率为16.13%。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患者在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等方面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4 讨 论

ONFH是骨科最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病因多为创伤、酗酒、激素的滥用及感染等。股骨头局部血运受阻导致骨质缺血缺氧是ONFH发生的根本原因,且本病具有发病隐匿、发展迅速、致残率高等特点,因此早期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保髋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保髋治疗既可以缓解疼痛、改善髋部功能,又可以延缓或避免人工髋关节的置换[5]。保髋治疗种类多样,目前总体来说可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大类,随着中西医结合在骨科治疗中不断发展,术后联合中药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

钻孔减压术可以使股骨头颈内高压解除,刺激减压孔周围血管的形成,减轻骨髓水肿,增强坏死区域骨的爬行替代,为股骨头内再骨化创造有利条件,有效阻止ONFH的继续发展[6]。笔者采用

3.0 mm的细克氏针钻孔减压(小孔径多通道钻孔减压),既给予股骨头有效的减压又不破坏股骨头内部的力学支撑结构,且可以避免股骨头塌陷、股骨颈和转子下骨折的发生。

ONFH属中医学“骨蚀”“痹证”等范畴,病机主要为各种因素导致的气血不畅、肝肾亏虚,加之药毒、酒毒所伤,或跌仆闪挫致筋脉损伤,瘀血阻滞不通。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亏虚为本,经脉痹阻为标。钻孔减压术虽使血溢脉外之淤血得以消除,股骨头因经脉痹阻所造成缺血的恶性循环得以缓解,阻止坏死的病理进程,促进骨的修复和转归,但根本病因肝肾亏虚并未给予解决[3,7]。因此,笔者在钻孔减压术后给予患者口服活血养骨汤,活血养骨汤[9]是在平乐郭氏正骨传统方剂治疗的基础上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方,该方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补益肝肾、壮筋骨的功效,方中当归、川断、牛膝等补血活血;肉桂、骨碎补、黑狗脊等补益肝肾、壮筋骨;陈皮、独活、白芷等健脾祛湿,行气止痛。在临床中,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辨证施治、加减应用,以促进坏死骨修复,推迟股骨头的塌陷,避免早期行髋关节置换。本次研究患者在细针钻孔减压术后口服活血养骨汤,

1年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活动明显提高,疼痛显著缓解,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应用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平乐郭氏经验方活血养骨汤治疗早期ONFH,具有治疗花费低、创伤小、疼痛症状缓解明显、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及推迟髋关节置换时间等优点,患者疗效满意,特别适用于中青年患者,但研究也发现该方法对激素性ONFH疗效不理想。由于本次研究随访时间相对较短,病例数量相对较少,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

5 参考文献

[1]王帅,张宏军,范克杰,等.小切口打压支撑植骨治疗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38-39,42.

[2] 顾一帆,韦标方.中药联合病灶清除减压植骨术治疗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0):34-35,72.

[3]裴金乐,孙永强,阎亮,等.钻孔减压自体腓骨支撑术治疗股骨头坏死40例54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5):40-42.

[4]王帅,张宏军,张延召,等.细针多孔道钻孔减压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41-43.

[5]石晶晟,夏军,魏亦兵,等.多孔钽金属棒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短期临床疗效[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1):44-47.

[6]叶钧联,梁发树,冯骥.细针钻孔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5,7(4):225-229.

[7]王义生,徐宏辉,李军伟,等.细针钻孔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166例疗效观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4(2):257-258.

[8]范克杰,张宏军,郭艳幸.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股骨头坏死60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8):44-45.

收稿日期:2016-06-07;修回日期:2016-07-22

钻孔减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所有患者病情均由头颅CT扫描确诊, 均与颅脑损伤相关诊断标准[2]相符, GCS评分均≤8分;瞳孔变化:54例单侧瞳孔散大, 26例双侧瞳孔散大;伤后58例伴有持续昏迷状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22~55 (35.2±3.0) 岁;7例为弥漫脑水肿, 13例为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 12例为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 8例为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观察组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24~59 (39.5±3.1) 岁;8例为弥漫脑水肿, 12例为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 13例为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 7例为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骨瓣减压术, 经额、额颞或者颞顶骨瓣开颅, 于切口处作马蹄型皮瓣并将硬脑膜呈弧形剪开, 彻底清除血肿并行去骨瓣减压处理, 骨瓣面积约为8cm×10cm。

观察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处理, 取额颞顶大弧形切口, 于颧弓上耳屏前1cm, 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顶骨正中线, , 然后沿正中线向前至前额部发际下, 骨瓣采用游离骨瓣或带颞肌骨瓣, 顶部骨瓣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3cm。咬除部分颞鳞及蝶骨嵴外侧缘, 使骨窗前缘尽可能靠近前、中颅窝底, 骨窗大小约12cm×15cm, 去除骨瓣, 并做好止血处理, 悬吊硬脑膜并将硬膜外血肿清除, 然后将硬膜剪开, 将硬膜下血肿、坏死脑组织、脑内血肿彻底清除。对于急性脑膨出或者脑挫裂伤病例可采取切除颞极与额极, 行内减压处理, 硬脑膜解剖复位缝合, 若因脑张力大硬脑膜无法缝合时, 采用筋膜或人工材料修补缝合硬脑膜[3]。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d及术后2d颅内压变化, 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格拉斯哥预后分级 (GOS) 评估两组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颅内压变化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3 两组预后对比

观察组患者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而言, 颅内压恶性升高是其主要病理改变, 所以临床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颅内压有效降低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关键所在。常规骨瓣开颅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额颞瓣、额瓣或者颞顶瓣的局限, 可视为局部减压, 难以收到满意的减压效果。与之相比,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具有较大的骨窗范围, 同时位置较低, 可有效利用去除额、顶以及颞的颅骨以及减张缝合硬膜来实现有效降低颅内压的效果。此外, 减压后更有利于脑疝还纳, 因此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并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研究表明[4], 采取双侧或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时, 患者颅内压降幅约在30%~70%, 因而成为一种安全、简单且有效的颅内高压控制方案, 且较少并发症。另外一项临床对照研究表明[5], 在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且合并颅内压恶性增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效果明显比常规颞顶瓣开颅术更优 (P<0.05)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颅内压在术后有了显著改善, 与术前以及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降低颅内压方面效果更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 这与既往文献报道相符[6]。这主要归功于: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骨窗位置相对较低, 范围较大, 其从颞叶底面减压, 并咬除蝶骨嵴, 充分减压外侧裂静脉, 有助于脑疝还纳, 保持脑脊液的引流顺畅, 有助于急性脑膨出的预防;此外, 标准大骨瓣减压还可充分显露前中颅窝、顶叶、颞叶及额叶, 对挫伤区、脑内血肿、额颞顶硬膜下坏死脑组织予以有效清除;通过去除额、颞、顶的颅骨和硬膜的减张缝合达到充分降低颅内压的目的。另外, 由于术野暴露充分, 可以在直视下对出血来源进行止血, 且可更彻底地清除坏死脑组织及冲洗硬脑膜下腔, 能有效地缓解颅内高压[7]。

常规骨瓣开颅术由于骨窗面积相对较小, 导致坏死脑组织难以得到彻底清除, 无法彻底减压, 同时还因骨窗缘脑组织嵌顿而发生切口疝;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则由于骨窗面积较大而确保充分减压, 可有效预防切口疝。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中4例发生切口疝, 而观察组中则无1例出现切口疝, 同时观察组癫痫、脑积水以及颅内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 (P<0.05) ;得益于对并发症的良好控制, 观察组预后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值得注意的是,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往往由于切口较长而较常规骨瓣开颅术更容易出现感染症状[8],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未出现感染病例, 说明观察组颅内感染控制较好。

综上所述, 在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方案中,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效果确切, 可充分减压, 同时术野开阔, 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 改善预后,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昌龙, 孙晓川, 贺学农, 等.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J].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 (8) :739-742.

[2]张仲, 郭建雄, 吴日乐, 等.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28) :3109-3110.

[3]江基尧.介绍一种美国临床常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4 (6) :381.

[4]王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5) :2769-2770.

[5]王健平.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 (8) :502-503.

[6]段中华.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2例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 (4) :499-502.

[7]孙文栋, 刘振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和控制性减压术防治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731-4733.

钻孔减压术 篇5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7月~2011年7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12例,此为观察组,其中男74例,女38例;年龄12~78岁,平均37.2±8.7岁。伤后至就诊时间35分~7小时,平均1.1±0.4小时。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59例,高空坠落致伤29例,打击伤17例,其他原因致伤7例。着力点:枕部着力57例,颞顶着力55例。并以同期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12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13~77岁,平均38.1±8.3岁。伤后至入院时间20分~6.9小时,平均1.2±0.4小时。致伤原因:交通伤61例,坠落伤26例,打击伤19例,其他伤6例。着力点:枕部着力62例,颞顶着力50例。两组性别、年龄、受伤到开始诊治时间、伤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行比性。

方法:接诊后首先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措施,包括纠正休克、止血、给氧、脑保护等治疗,为进一步手术治疗争取时间。两组均采用全静脉麻醉,麻醉完成后开始手术。对照组均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切口自中线旁3.0cm发际处呈弧形向后直顶结节前转向颞部,顶部骨瓣旁开正中线4.0~5.0cm,向下至于颧弓中点。形成以下界平颧弓,前至颞窝及髂骨隆突后部,后达乳突的骨窗,将颧突后方髂骨和部分蝶骨咬除,以充分暴露前颅底。根据手术需要可进一步充分暴露中颅底和后颅底,形成骨窗面积(9cm~10cm)×(10cm~12cm)。余后处理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相同。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效果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疗效判断标准: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价分为恢复良好、中残(GOS 4~5分),重残、长期昏迷(GOS 2~3分)和死亡(GOS 1分)。

统计学处理:采用SAS8.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组间采用X±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显著性检验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患者术后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比较:见表1。

两组GOS评分及治疗效果分级评价比较:见表2。

两组手术期并发症比较:观察组112例患者围手术期发生手术并发症4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61%,对照组54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48.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79,P=0.029)。

讨论

颅脑损伤是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冲击患者头部引起的头部软组织、颅骨及脑组织急性损伤,患者多表现为颅内压急剧升高、颅骨骨折、软组织挫伤等一些列症状,病情发展急剧,临床致死致残率极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恢复脑组织微循环是抢救生命的关键。以往多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但是临床实践表明,标准去骨瓣加压术存在以下不足:①手术无法对前颅窝和中颅窝的底部进行彻底减压;②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③由于减压不均衡导致并发症高发,影响治疗效果;④术后遗留的颅骨缺损面积大(12cm×15cm),加大了Ⅱ期颅骨修补的难度。其中术后并发症高发是导致治疗失败和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手术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2~3]。

本研究通过对手术进行改良有效保證减压效果的同时,避免了减压不平衡导致的手术并发症高发问题,通过缩小骨瓣面积,为Ⅱ期修补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治疗效果大大提高,这与国内研究基本一致[4]。

综上所述,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可有效弥补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中存在的不足,保证前、中颅凹底减压更充分,术后颅骨缺损面积更小,有效改善了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如同,谷佳,张根堂.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与术后脑积水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6(10):880-881.

2 沈佳,殷怀明,杨渭林,等.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9):1270-1271.

3 黄欣,金晶,黄红光.去骨瓣减压术并发症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5):403-405.

4 蔡文华,郭协力,蒋宇钢.改良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2):139-142.

钻孔减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标准去大骨瓣减压组共65例, 男39例, 女26例, 年龄8~71岁, 平均4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3例, 摔伤17例, 坠落伤10例, 打击及砍伤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5~12h, 平均4.4h。传统去骨瓣减压组共70例, 男41例, 女29例, 年龄10~67岁, 平均42.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5例, 摔伤13例, 坠落伤14例, 打击伤5例, 砍伤3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2~14h, 平均4.2h。

1.2 入院时意识状态、瞳孔改变

标准去大骨瓣减压组GCS3~5分20例, 6~8分45例;一侧瞳孔散大18例, 双侧瞳孔散大10例。传统去骨瓣减压组:GCS3~5分22例, 6~8分48例, 一侧瞳孔散大20例, 双侧瞳孔散大11例。

1.3 CT表现

标准去大骨瓣减压组:1例额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29例, 其中伴有脑肿胀8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7例;一侧额顶部广泛性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36例, 其中伴脑内血肿15例;对侧额叶脑挫裂伤10例。中线结构移位6~17mm。传统去骨瓣减压组:一侧额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27例, 其中伴有脑肿胀7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9例;一侧额颞部广泛性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43例, 其中伴脑内血肿20例;对侧额叶脑挫裂伤17例。中线结构移位5~18mm。

1.4 方法

标准大骨瓣减压组采用美国临床常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传统去骨瓣减压组采用传统骨瓣开颅术。2组术中均有不同程度脑肿胀, 均去骨瓣;前者硬膜用骨膜作扩大缝合, 后者硬膜敞开。

2 结果

伤后半年随访, 以GOS评价疗效。标准去大骨瓣减压组65例, 63例获随访:恢复良好33例 (52.38%) , 中残10例 (15.87%) , 重残9例 (14.29%) , 植物生存2例 (3.17%) , 死亡9例 (14.29%) 。传统去骨瓣减压组70例, 66例获随访:恢复良好23例 (34.84%) , 中残9例 (13.64%) , 重残14例 (21.21%) , 植物生存1例 (1.52%) , 死亡19例 (28.79%) 。运用成对资料χ2检验分析, 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 2组中恢复良好者, P<0.05, 两者间有差异;2组中病残者, P>0.05, 2组间无明显差异;2组中死亡者, P<0.05, 2组间有差异。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 恶性颅内高压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死亡率高达42%~70%[2~5]。脱水, 过度换气, 巴比妥类药物, 亚低温等保守治疗方法难以控制, 传统去骨瓣减压术由于减压不充分易导致脑膨出及脑组织嵌顿, 脑水肿加重, 脑疝。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减压充分, 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骨瓣开颅减压术[6]。本研究结果, 2组对比, 标准去骨瓣减压组恢复良好率高, 死亡率低P<0.05, 而病残率无明显差异, P>0.05, 故标准去大骨瓣减压疗效优于传统骨瓣开颅减压术, 与上述报道一致。

在采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过程中, 我们有如下体会: (1) 骨瓣大, 手术显露范围广, 可以显露额叶、顶叶、颞叶、前中颅窝, 清除95%以上的单侧幕上血肿; (2) 骨窗大且位置低, 颞叶底面减压充分, 同时咬除蝶骨嵴, 解除侧裂静脉压迫, 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脑肿胀, 由于减压充分, 术后利于脑疝自行回复; (3) 能较好地控制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底出血, 彻底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 (4) 对中颅窝底暴露充分可以抬起颞叶利于颞叶沟回疝复位; (5) 能够有效打开侧裂池, 释放血性脑脊液, 减轻血管痉挛; (6) 硬膜修复有利于预后[1], 如防止硬膜外渗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和脑组织自切口膨出等。但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也有其不足之处:手术时间延长, 创伤大, 有一些并发症, 如迟发性颅内血肿, 硬膜下积液等[2,7,8,9], 势必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本组残废率与传统去骨瓣减压组相比, 没有明显差异, 可能与此有关。

为了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患者的疗效, 必须掌握其适应证, 我们认为, 以下情况可以作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 (1) 严重广泛脑挫裂伤; (2) 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挫裂伤, 已有脑疝者; (3) 弥漫性脑肿胀经多种降压措施无效者; (4) 血肿清除术中脑波动差或急性脑膨出经多种降压措施无效者; (5) 恶性型大面积脑梗死[10]。

综合起来, 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与传统去骨瓣减压术相比, 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 有其优越性, 虽然有一些并发症, 但只要掌握手术指征并注意防治各种并发症, 一定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基尧.介绍一种美国临床常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4 (6) :381.

[2]Guerra WK, Gaab MR, Diet ZH, et al.Surgical decompression forfraumatic brains welling:indication and results[J].J Neurosurg, 1999, 90 (2) :187~1962.

[3]Jiang JY, Gao GY, Li WP, et al.Early indicators of prognosis in 846cases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 Dtrauma, 2002, 19 (7) :869~874.

[4]Youmans TR.Neurological surgery[M].Znded Philadephia:Shuncer, 1992:1877~2187.

[5]江基尧, 李维平, 徐蔚, 等.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0 (1) :37~40.

[6]关永春, 赵保钢.大骨瓣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2 (9) :530.

[7]Messing-Junger AM, Marzogj, Wobkergt, et al.Decompressivecraniectomy in severe brain injury[J].Zentralbl Neurochir, 2003, 64 (4) :171~177.

[8]吕立权.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 2002, 29 (3) :204~206.

[9]王喜国, 宋保新, 金大战, 等.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6) :463.

腕管开放松解减压术 篇7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开放式手术,小切口

腕管综合征 (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 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 也是手外科医生最常进行手术治疗的疾患。如果保守治疗方案不能缓解患者的症状, 则要考虑手术治疗。1924年, Herbert Galloway做了第一例腕管松解手术。之后, 出现了多种手术方法, 包括各种切开手术、小切口减压及内窥镜手术等。尽管手术目的是松解正中神经, 但也可能因医源性原因造成一束甚至几束正中神经损伤。因此, 无论偏爱何种手术方式, 都应当以可以充分显露正中神经为前提, 以免伤及神经。对于腕部结构有损伤、有占位性病变、有滑膜病变、需二次松解减压者, 最好还是做切开松解减压, 而且长切口, 以便能实施附加手术。使用短切口出现问题时, 如操作困难、难于直视等, 也应该延长切口, 变短切口为长切口, 以免发生意外。现对腕管开放松解减压术分析, 总结如下。

1 掌腕前臂开放松解减压术 (经典术式)

优点: (1) 显露充分, 直视下切开, 不易遗漏或伤及穿经支持带的鱼际支。 (2) 可视正中神经、鱼际支以及尺神经和掌浅动脉弓, 予以保护或松解。 (3) 可检视腕骨底部。 (4) 可以做附加手术 (切除滑膜及肿物) 。

缺点: (1) 瘢痕醒目。 (2) 容易伤到正中神经掌支, 出现疼痛性瘢痕——神经断端长入到瘢痕内。 (3) 鱼际和小鱼际疼痛——墩柱区疼痛。 (4) 康复治疗时间甚长, 一般为12~16周。

2 腕部开放松解减压术

1955年Paine[1]率先使用此术式, 切口于掌长肌腱尺侧, 沿腕横纹做横切口, 约2.0 cm。应用特制刀具切割腕横韧带。行459例, 89效优, 无神经并发症, 但有切断不全的病例。先后由Pagnanelli、Abouzahr、Lo Verme、张高孟、De Tullio、Panciera等进行方法改进。

优点:效果优、恢复时间短、无并发症。

缺点:操作较复杂, 保护正中神经、韧带切断不全

3 掌近、中部开放松解减压术 (经典术式切口的远端1/2)

1977年Ariyan一人提出, 掌近中部, 纵行口, 位于掌长肌腱尺侧, 一是保护掌支, 二是避免瘢痕醒目, 429腕, 效果好, 复发率1%系正中神经受到了周围瘢痕卡压所致。2002年Trumble[2]曾对手掌近、中部切开松解减压术与腕部切口窥镜松解减压术进行了比较, 95对97例, 在年龄、性别、手别、发病时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前提下, 比较了腕管综合征症状评分、功能状态评分、握力捏力、瘢痕敏感性等;后者从腕横纹处做切口, 插入窥镜, 二者手术时间及费用无差异, 也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大的并发症;术后3个月内症状缓解、功能恢复、患者满意指数均是后者好, 捏力及握力减少, 瘢痕疼痛、瘢痕敏感性也是后者轻于前者;1年后二者相同, 但都遗留轻度瘢痕疼痛。Ariyan认为, 前者握力、捏力及瘢痕疼痛逊于后者是掌短肌和掌腱膜被切断之故。

4 掌中部开放松解减压术 (经典术式切口的远端1/4)

Strickland设计此手术术式:手掌中部纵切口, 约1.5 cm, 位于腕横韧带远侧。Strickland提出3条禁忌: (1) 腕管做过松解者——各种组织结构移位, 易误伤。 (2) 腕管有过破损者, 如腕骨骨折等。 (3) 神经损伤严重者——肌萎缩明显, 感觉消失, 须腕管探查。2003年Wong[3]将掌中部切开将松解减压术与掌、腕双切口窥镜松解减压术进行了比较, 发现二者在手术时间、疗效、握力、捏力、感觉恢复等方面相同, 并无并发症, 第2、4周时切开者墩柱部疼痛轻, 但1年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掌中部开放松解减压术效果好。

5 掌近部开放松解减压术 (经典术式远端1/2的近端1/2)

1994年Bromley最先报道, 掌近侧部——腕横韧带掌侧中央, 1.5~2.0 cm切口, 近端不到掌横纹;切开皮下组织、掌腱膜, 显露腕横韧带, 直视下切断其远侧部分, 保护好掌浅动脉弓, 再用剪刀剪开韧带的近侧部分及前臂筋膜, 探查神经及其结构。优点:此法可直视, 切断完全, 可检视腕管内容物, 创伤小。1995年Hallok[4]将其与掌腕双切口窥镜松解减压术比较, 71对66腕, 在患者年龄、职业、性别、双侧发病率以及医疗保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的条件下, 二者的康复期、并发症及复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疼痛性瘢痕前者多一些, 墩柱部疼痛后者多,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时间 (11.7~13.0) min对 (21.6±5.9)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掌近侧部切开松解减压术兼有经典术式及窥镜松解减压手术之优点, 既可直视下切开, 还可探查腕管内容物, 操作也简单。Campiglio[5]行该术2000余例, 效果同传统的切开减压手术, 术后无需制动或支具。

6 掌腕部双开放松解减压术 (腕部开放松解减压术与掌中部开放松解减压术的结合)

1992年Biyani[6]率先提出此术式手掌尺侧纵行切口, 长2~3 cm, 直视下切开腕横韧带远侧半, 然后于腕部、尺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腱之间腕横纹做横切口, 钝分皮下, 见腕横韧带近侧部切断。先后由Wilson、Bowers及Atzei等进行术式改进。

综上所述, (1) 开放式腕管松解减压术式多, 终效及并发症相同, 不同的只是并发症的重与轻, 康复期的长与短。 (2) 切口短, 创伤小, 瘢痕轻, 疼痛消失快, 康复期短。 (3) 腕部有伤、病及再次松解者, 最好开放减压, 并且是长切口, 以便实施附加手术。 (4) 短切口, 操作困难、难于直视, 应延长切口变短切口为长切口, 以免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

[1]Paine KWE, Polyzoidis KS.Carpal tunnel syndrome:decompression usingthe paine retinaculatome.J Neurosurg, 1983 (59) :1031-1036.

[2]Trumble TE, Diao E, Abrams RA, et al.Single-portal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2 (84) :1107-1115.

[3]Wong KC, Hung LK, Ho PC, et, al.Carpal tunnel release:a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endoscopic versus limited-open meth-ods.J Bone Joint Surg, 2003 (85) :863-868.

[4]Hallock GG, Lutz DA.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minimal incision openand lwo-portal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Plast ReconstrSurg, 1995 (96) :941-947.

[5]Campiglio GL, Pajardi G.Carpal tunnel release with short incision.Hast Reconstr Surg, 1998 (101) :1151.

胃肠减压术患者60例护理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诊治121例胃肠减压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 和观察组 (护理干预) 。61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36例, 女25例, 年龄38.0岁~85.0岁, 平均年龄 (56.0±5.0) 岁;60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39.0岁~84.0岁, 平均年龄 (56.5±5.0) 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 维持清洁、安静的病房环境, 将温度、湿度调节到适宜状态。胃肠减压期间, 液体石蜡润滑口唇, 做好口腔护理, 勤擦身, 做好皮肤的清洁、干燥, 协助患者翻身, 减少术后体位不适等症状。鼓励患者咳嗽, 指导患者进行深吸气、浅咳嗽, 促进患者排痰, 必要时, 应用药物及雾化吸入治疗。

1.2.2 观察组

采用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多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况, 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 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和压力, 使其保持良好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加强宣教[2]:详细讲述疾病相关知识、胃肠减压术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对胃肠减压术的认知能力和程度, 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 (3) 固定胃管:检查胃管插入深度, 并做好有效的固定, 交接班时, 仔细检查, 并做好相关记录。为了避免胃管脱出或意外拔管, 夜间加强巡视, 针对躁动不安等不配合治疗患者, 做好床旁看护, 必要时, 可进行肢体约束; (4) 不适症状护理:针对恶心、呕吐、口干、鼻咽部疼痛等不适症状, 针对性给予处理, 缓解患者不适症状。

1.3 观察指标

对2组不适症状 (恶心、呕吐、口干、鼻咽部疼痛、排痰不畅) 、自行拔管发生率, 进行观察和比较。同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 焦虑自评量表总共20项, 每项以1~4分评分, 总分20~80分, 标准分=总分×1.25。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不适症状、自行拔管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不适症状 (恶心、呕吐、口干、鼻咽部疼痛、排痰不畅) 、自行拔管发生率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组SAS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SAS评分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3 讨论

胃肠减压术作为比较常见的临床基础护理操作, 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插管、拔管技术, 胃肠减压期间, 密切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报告主管医师, 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胃肠道术后多采用胃肠减压术, 其可有效减轻胃肠道内的压力, 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及患者的预后。胃肠减压术治疗的同时, 也会相应增加患者的不适症状及焦虑情绪。护理干预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并讲解胃肠减压术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预后情况等, 增加患者对胃肠减压术的认知能力,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做好胃管的有效固定, 避免自行拔管的发生[4]。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不适症状、自行拔管发生率、SAS评分均明显降低。总而言之, 对于胃肠减压术患者,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减压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艳, 郑旭初.225例胃肠减压患者的护理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12) :345-346.

[2]陈谦.普外科胃肠减压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4) :139.

[3]付俊, 付成华.舒适护理在腹部手术后胃肠减压的应用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 2012, 41 (6) :653-654.

胃肠减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3~2010.3期间86例行胃肠减压术的患者, 男44例, 女42例;年龄5~76岁, 平均年龄40.5岁。其中, 肠梗阻患者35例, 胃溃疡患者23例, 胃癌患者17例, 急性胰腺炎8例, 结肠癌患者3例。置管期间, 自行拔出者2例, 中途脱落1例。

1.2 方法

1.2.1 胃肠减压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斜坡位, 消毒鼻腔, 以润滑油涂抹于胃管前段, 以止血钳夹闭胃管末端, 沿鼻腔下鼻道缓缓插入。待胃管入至咽部时, 嘱患者头稍向前倾并作吞咽动作, 及时将胃管置入。如恶心严重, 可指导患者深呼吸, 待平稳后持续插入至已量好的深度。先以注射器抽净胃内容物, 继而连接胃肠减压器。胃管为双腔管, 待管吞至75cm时, 如腔内抽出液体显示碱性时, 则提示胃管已进入幽门。此时经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20ml空气, 夹闭管口, 其管端即靠肠蠕动滑至肠梗阻近段。如抽不出胃液, 则需观察胃管是否折叠屈曲于鼻咽部, 如未发生屈曲, 可注入少量盐水冲洗, 观察通畅与否。亦可注入少量空气同时听诊上腹部, 以确定管的位置是否已插入胃内。插好胃管后用胶布将管固定于上唇颊部, 连接胃肠减压器, 持续以负压吸引, 直至腹胀消失[2]。

1.2.2 胃肠减压术护理方法

置管前护理:置管前护理人员需检查胃管的通畅情况, 确定双腔管气囊容量及是否漏气。许文患者的进食情况, 并结合患者的年龄、疾病情况选择适合的胃管。患者对胃管常存在恐惧心理, 其紧张的情绪会造成插管过程的障碍,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置管方法, 利用认知心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使患者了解紧张情绪会增加术中痛苦, 从而争取患者以放松的心情, 正确的体位接受胃肠减压术[3]。

置管中护理:置管中将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的长度与鼻尖到发际的长度相加得到胃管插入的长度, 注意插管深浅适中, 插管成功后需固定好减压装置, 避免体位变换时, 胃管发生位移、折叠及脱落影响减压效果, 避免因胃管被牵拉引起的对咽部的刺激。

减压过程护理:减压过程的护理是胃肠减压术护理的关键环节, 护理的重点首先是保持胃管的通畅、保持有效负压。对于患者因不恰当行为及负压吸引力过大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症状, 应根据不同原因加强护理。其次是注意对引流物形态和总量的观察, 从而判断有水电解质是否失衡, 是否发生胃出血, 以便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再次是观察加压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 包括肠鸣音是否恢复、是否发生肠麻痹、腹胀, 肛门是否排气等[4]。

拔管护理:胃肠手术后3d左右, 患者的肠蠕动功能可基本恢复, 如患者无腹腔明显胀气, 且已出现肛门排气可实行拔管。先告知患者及家属, 取得他们的配合, 在患者情绪稳定时, 可先分离胃管与负压吸引装置, 分离使患者保持屏息, 护理人员捏紧胃管末端向外缓慢牵拉, 待接近咽部时迅速拔除。

2 结果

置管期间, 86例患者中除自行拔出者2例, 中途脱落1例外, 其余83例患者胃肠减压均顺利完成, 无其他意外和并发症情况发生。

3 讨论

肠减压术常用于各型肠梗阻患者;胃部疾病需要排出胃内容物者;胃、食道、肠道手术后以及腹腔内或腹膜后的手术导致暂时性肠麻痹者。胃肠减压术是外科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娴熟操作和必备的一项基本技术。护理质量直接关系着胃肠减压术的最终疗效和并发症情况, 因此护理人员应从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阶段进行有效护理。术前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在了解自身病情和减压术操作方法的基础上, 能努力克服紧张、排斥的情绪, 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实行胃肠加压术。术中护理人员应本着服务于患者的人性化护理理念, 时刻注意胃管通畅与否, 保持4h以生理盐水冲洗胃管一次, 避免胃管折叠、漏气等事件发生。同时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插管过程中, 定期清理鼻腔并保持2次/d清洗口腔, 1次/d雾化吸入, 以保证口腔清洁, 预防呼吸道和口腔感染。清醒患者可适当饮水,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长期使用胃管的患者应1次/w更换胃管, 并改变插入位置, 防止鼻腔黏膜及软骨发生坏死。护理人员需不断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总结经验, 不断探求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插管成功率的方法。同时, 加强人性化的护理, 体现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意识。从整体化、个性化和人心化的角度, 通过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达到让患者及家属满意的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减压术患者胃内积液、胃肠道内积气及减轻腹胀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本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期间86例行胃肠减压术的患者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置管期间, 86例患者中除自行拔出者2例, 中途脱落1例外, 余83例患者胃肠减压均顺利完成, 无其他意外和并发症情况发生。结论 采取合理插管深度, 胃肠减压与有效的临床护理, 能够加快患者功恢复, 减轻或者痛苦。

关键词:胃肠减压术,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冯建新.普外科患者行胃肠减压的护理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 2008, (01) :55~56.

[2]林梅芳, 张文兰.胃管留置长度与胃肠减压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06) :114~115.

[3]金家琼, 陈荣荣.急诊病人胃肠减压的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 2008, (01) :142.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手术配合体会 篇10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血管减压;护理配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3-01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疾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病人,其剧烈的颜面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我院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治疗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本院2009年至今运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9年至今收治1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在22-78岁,平均年龄43.8岁,病程时间为10个月至30年,平均病程为10.2年。其中15例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成功率达到100%。治疗后无并发症发生,而且无再次复发疼痛。

2 术前护理配合

2.1 用物准备 手术显微镜、显微外科器械、开颅电钻、特殊缝针、脑棉、骨蜡、止血海绵、双极电凝、单极电刀、护皮膜、套管针等。

2.2 心理护理 由巡回护士术前一日看望病人,给病人介绍手术过程并加深了解,尽量减轻病人紧张情绪,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正确对待手术。向患者讲解手术的配合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及时解释患者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对于患者的思想顾虑及时解除,使患者最好的状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2.3 患者准备 ①体位准备:患者取侧卧位,需备肩带、髋部约束带、侧卧位体位垫、双层托手板、头圈、开颅双托盘、单升降台。②建立静脉通路,至少两路静脉通路,留置导尿,红霉素眼膏保护眼睛,护皮膜辅助固定耳朵。③术前半小时给予肌肉注射鲁米那0.1mg,减轻患者精神紧张以保持情绪稳定。

2.4 术中护理配合

2.4.1 协助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体位,各项操作时态度和蔼可亲,动作轻柔。向患者讲手术后可能出现不适或疼痛症状,术后会有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安慰患者告知症状会很快消失[1]。

2.4.2 协助手术治疗的医生固定头部,采取全身麻醉方式。常规消毒铺巾,固定电刀吸引器加盖无菌金,贴护皮膜,清点器械、敷料、缝针、脑棉等。与乳突内2CM处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枕骨,做直径3-4cm骨窗,暴露术野,切开悬吊脑膜,电凝止血,牵开小脑半球外上角,暴露术区,上手术显微镜暴露岩上静脉,电凝后切断,于静脉前内方打开脑桥测池,暴露三叉神经,分离神经根的血管,分离开神经根动脉内外支的动脉攀,放垫棉,电凝止血,缝合脑膜,冲洗后缝合手术野,清点器械、敷料、缝针、脑棉,覆盖伤口。

2.4.3 护士在操作中要与医生密切配合,在操作的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主要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患者的面色等改变,发现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向医生报告,并给予有效的处理措施。治疗完毕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患者回病房休息,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2.5 术后护理

2.5.1 体位及饮食护理 患者术毕入监护病房监护治疗,按全麻术后护理常规,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清醒后给予头高位,以利于头部静脉回流和降低颅内压。30度头高位具有降低颅内压效果,又不致影响脑供血,是术后最合适的头位[2]。清醒后即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恢复胃肠功能,增强体力,促进手术切口愈合。

2.5.2 病情观察 患者手术后观察有无呕吐、恶心、头晕和头痛等症状,注意观察并及时监测患侧痛觉以及触觉的情况。对于患者一周内患区疼痛是否仍存在。如仍有疼痛症状属于痕迹反应[3]。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其中原理,消除顾虑和急躁等不安的心理状态,一般患者一周左右患者疼痛症状消失。严格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发生。

3 結 果

15例三叉神经痛病人,14例痊愈出院,1例病人出现并发症,经过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半年内随访无复发。

4 体 会

通过15例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配合,我们从中体会到,手术护士应该掌握手术的全过程,各项设备应在手术前摆于适当位置,并事先调整,以利手术顺利进行,注意体位摆放,充分暴露术野,保持病人舒适,熟练掌握显微镜及层像系统的使用方法,及各种器械的性能,加强手术器械的保养和保管,密切观察手术进展情况,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程宗燕,胡平.神经外科导航辅助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3(2):107-108.

[2] 邹立冬.中国汉族成年人孤星眼眶的应用测量[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21(3):295.

上一篇: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下一篇:实验考核方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