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肺炎护理

2024-07-01

儿童肺炎护理(精选十篇)

儿童肺炎护理 篇1

1 一般资料

110例患儿为怀集人民医院2009年9月至2010年11月期间收治, 其中男65例, 约占59.09%, 女45例, 约占40.91%, 平均年龄 (2.25±1.87) 岁, 均有咳嗽, 气促, 发烧的症状。均合理治疗及细致护理所有患儿均顺利康复, 无并发症发生, 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 护理要点

2.1 病情监测

护理过程中, 应严密记录患儿体温、心率、心律、呼吸喘憋、胸闷等, 警惕脓胸的发生。

注意患儿胸闷、喘憋加重、烦躁不安、瞳孔的变化和肌张力等神志异常表现, 若发现嗜睡、惊厥等中毒性脑病症状时, 立即与医师共同抢救。观察有无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避免中毒性肠麻痹的出现和损害。

2.2 卫生

保持病房环境消毒卫生、空气流通及一定的湿度调节, 应定期的打开窗户, 但应注意保温, 维持正常的室温18~22℃, 保持湿度在50%~60%, 避免患儿呼吸道黏膜干燥;加强个人卫生, 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 及时清除鼻涕, 避免鼻涕多时, 倒流至喉咙内引起咳嗽;天热洗澡应冲淋浴, 不宜泡在水里, 速度要快, 迅速擦干。

2.3 良好休息

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 限制患儿过度活动, 不可四处乱动, 消耗体力, 安心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注意经常调整休息体位, 应左右调换侧卧, 经常叩背, 有助痰液排出。

2.4 合理饮食

每天补充一定容量水分, 若不能补水, 应立即请医师进行相应治疗。当患儿有食欲时, 可选择吃些奶类或他爱吃的固体食品, 尽量引起他的食欲, 且有足够的营养, 使身体快速复元。

2.5 辅助治疗

有气促发绀患儿应及早给予氧气吸入, 多采用鼻前庭导管给氧, 流量为0.5~1.0L/min, 缺氧严重者给予面罩吸氧, 流量为2~4L/min, 氧浓度控制在40%以内, 吸氧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监测患儿缺氧症状变化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教育患儿家属, 帮助患儿进行有效咳嗽, 经常翻身拍背以利于分泌物的排出, 或者使用超生雾化吸入, 稀释痰液;必要时采用吸痰器吸痰, 但每次吸痰时间应<15s且不要过频。

2.6 发热

发热患儿每2h测量1次体温。体温>38.5℃的患儿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解热药物降温, 注意高热惊厥的危象的及时处理, 脸色苍白、烦躁不安、双眼凝视、双拳紧握、肌张力增高等。持续高热不退的患儿多给予头部冷敷、冰枕、乙醇擦浴等处理, 口服退热药, 但不应体温降得过快过低, 出现大汗淋漓的症状。

2.7 药物治疗

根据儿童肺炎的病原学检测选用敏感抗生素,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索、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静脉滴注时, 注意滴速控制在30~40滴/分钟, 密切监测用药后的反应, 避免过敏反应发生,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后报告医师、调整静滴速度, 降低心脏耗氧量, 减轻心、肺的负担。

2.8 健康教育

出院时指导家长疾病防治的医学教育, 加强患儿的营养, 多进行户外运动, 及时接种各种疫苗, 增强免疫力。疾病流行期, 少去公共场所, 并且注意添衣保暖。对原发性疾病的积极治疗, 避免继发性的肺炎发生, 如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等, 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 小结

婴幼儿是小儿肺炎的高发时期, 在积极治疗的同时, 应配合整体完善的护理, 良好的护理不仅可以减轻病情, 防止严重并发症, 促进患儿早儿康复, 而且通过有效健康教育, 使家长了解了防治知识, 有效减少了小儿再次患肺炎的几率。

参考文献

早春儿童要提防肺炎 篇2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正是儿童肺炎的好发季节,儿科医生要求家长们加以关注。

儿童肺炎高发于初春季节,好发于0-5岁的低龄儿童,大多是由受凉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发展而成,因此以下几点提请家长们特别关注:

1、初春为感冒流行季节,尽可能少带小儿去公共场所。

2、如果自己的.孩子已感冒或咳嗽,并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应及时找医生:呼吸比平时加快,每分钟多于60次(小于2个月的孩子),或50次(2-12个月的孩子),或40次(1-4岁的孩子);呼吸声音粗大;呼吸有间断;吸气时胸廓凹陷;鼻翼扇动;发出哼哼声;不能喝任何液体,一喝就呛;皮肤呈青紫色。

3、家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患儿喂药,不能随意服药。

4、孩子得肺炎后,应继续喂奶、喂食,多喝汤类食物,如果患儿食欲减退,应少量多餐,哺乳婴儿应增加每天的喂奶次数,以增强营养与体力。

儿童急性肺炎36例的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儿童;急性肺炎;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18-01

儿童急性支气管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在儿科疾病中,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居首位。儿童急性肺炎为儿科医院中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因是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多种细菌、支原体或病毒联合或单独致病引起的,其发病部位早期多数位于上呼吸道、支气管感染,病变严重者可发展至肺段、肺小叶等部位的感染。其主要致病特点为发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易引起循环系统衰竭,严重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 由于患儿的表达能力差,对症状和疾病发展不能具体描述,所以合理治疗的同时配合细致的综合护理措施对患儿病情恢复十分重要,可以极大的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6例急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护理方案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分析,为临床上儿童肺炎的护理方案修订提供参考意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6例急性肺炎患儿,其中20例男患儿,16例女患儿,年龄为9个月~4岁,平均年龄1.9岁。该36例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咳痰、三凹征、四肢末梢发绀等。对选取患儿叩诊,能在肺部听见湿啰音、喘鸣音。进行X检查发现患者而均有肺纹理模糊、增粗或斑点状影等征。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于常规抗感染药物及对症治疗,如针对止咳、化痰、退热等对症治疗。并在此基础生给予综合护理。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

患儿由于年龄小,难以沟通,此时则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将该病症的临床表现、病程及预后想家长做详细介绍,每次操作前均需要详细讲解进行此项操作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同时对该操作可能出现的不适状况做说明,以此降低家长紧张、恐惧心理,从而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

2.2严密检测病情

护理过程中,应严密记录患儿体温、心率、心律、呼吸喘憋、胸闷等,警惕脓胸的发生。注意患儿胸闷、喘憋加重、烦躁不安、瞳孔的变化和肌张力等神志异常表现,若发现嗜睡、惊厥等中毒性脑病症状时,立即与医师共同抢救。观察有无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避免中毒性肠麻痹的出现和损害。

2.3保持呼吸道通畅

应及时吸出痰液,必要时帮助患儿取舒适的体位,协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指导患儿家长做好小儿咳嗽排痰的方法,教患儿家长五指并拢,稍向内全掌呈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地轻叩背部,边拍边鼓励患儿咳嗽,必要时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疗法,在给小儿使用吸痰管吸痰时注意,动作要轻,吸力不能过大,一次吸痰时间不能过长,不得超过 10~15s,以免造成黏膜损伤而发生感染。

2.4发热护理

对于有发热现象的患者2小时给予1次体温的测量若体温高于38.5℃要选择物理和药物的综合治疗在物理降温方面要增加饮水量并给予温水浴对患者的腹股沟和腋下的大动脉部位进行温水的擦拭河得到较好的散热。观察患者的症状,若有高热惊厥的情况,如脸色苍白、双眼凝视、烦躁不安和双拳紧握的现象,立即报告医生并共同抢救。若患者出现高热不退的情况河进行冰枕、冷敷以及乙醇擦浴的方法进行处理,并遵医嘱以静脉补液,积极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避免过快过低的降温及时更换汗湿的内衣裤。

2.5饮食护理

呛奶的婴儿,为了保证足够的入量和水摄入量,可采用留置喂饲管饲奶。 在两次奶之间经胃管注入温开水 40~60 mL/次,利于痰液稀释。治疗过程中常会导致患儿胃肠道不适,护理人员应指导家长给予患儿易消化、高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蛋类等,不宜食用富含脂肪的食物,严禁辛辣食物的摄入,防止痰液分泌量的增加;由于患儿肺炎影响进食,需要采用少量多餐的原则进行;在补充高蛋白能量的同时,需要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大量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增强患儿免疫力,促进其更快的康复。

2.6药物治疗

根据儿童肺炎的病原学检测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索、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静脉滴注时,注意滴速控制在30~40滴/分钟,密切监测用药后的反应,避免过敏反应发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后报告医师、调整静滴速度,降低心脏耗氧量,减轻心、肺的负担。

2.7辅助治疗

对于气促并出现发绀的患儿应及时给氧,护理人员可以采用鼻前庭导管,流量为0.5~1L/min,对于严重缺氧的患儿,可以采用面罩给氧,流量约3L/min,氧气浓度应控制在40%以内。护理人员对有自理能力的患儿或者是患儿家属进行相关护理的教育,帮助患儿进行有效的咳嗽。如果患儿无法顺利地排出痰液,可以采用吸痰器,但是时间间隔要在15 s以上。

3小结

综上所述,儿童肺炎的发病率很高,能够引起儿童肺炎的因素也有很多,所以,要加强对儿童的细心护理,合理护理措施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依从性,进而提高疗效,还可以进一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翠兰.9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13:228-229.

[2]张利.3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02:240-241.

[3]李建爱.浅谈小儿重症肺炎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护理体会[J].药物与人,2014,05:15-16.

儿童肺炎护理 篇4

关键词:儿童肺炎,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

0 引言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其所致大叶性肺炎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程长,易引发并发症,以寒战、高热、咳嗽、咳痰、气促、胸痛及肺部呼吸音减弱为主要症状[1]。特别是近年来有爆发增多的趋势。本文旨在探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自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儿科就诊的大叶性肺炎患儿179例,年龄2~14岁,平均(7±3.8)岁;第1天体温平均(39.1±0.5)℃,全部患儿血支原体抗体(MP-Ig M)阳性,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X线胸片提示大叶性肺炎。

1.2 临床表现

179例患儿均有发热现象,体温38~40℃,重症表现为败血症热型,热程2~24天,患儿最早发病3天,表现为高热不退,轻微干咳,肺部呼吸音粗糙或一侧呼吸音降低,X线胸透可发现一侧肺叶的炎性改变,此类患儿占15.67%。部分患儿早期出现干咳,后期咳嗽带痰,黄色或白色黏痰,偶有血丝,少数患儿无咳嗽而只表现高热,高热3天时X线即可发现肺部的炎性改变。患儿疾病早期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心电图ST-T改变,心肌酶谱CK-MB升高,少数患儿有肝肾功能损害及肝脾肿大。

1.3 护理

1.3.1 心理护理

多数患儿惧怕注射、服药等治疗,易哭闹,加之家长缺乏疾病相关知识,且溺爱患儿,容易出现不配合治疗现象。护士需多加强沟通,争取家长和患儿的信任,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和宽松的人文环境,注重每个患儿的差异性,并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2],缓解家长和患儿的各种负面情绪,取得治疗配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多用温和恰当的语言安抚患儿,并适当给予赞扬和鼓励,提高患儿的自信心,获得患儿的信任,使其能更好地配合各项操作,使治疗更易成功[3]。

1.3.2 基础护理

每日用空气负离子消毒机进行室内两次消毒,每次持续1小时,室温保持18~22℃,相对湿度50%~60%,病室环境需整洁安静、空气新鲜。尽量将相同病原体的患儿安置在同一病室,预防较差感染。操作前后需用含氯消毒液擦手,同时每天为患儿做干扰素超声雾化吸入,2次/天,每次10分钟,鼓励患儿多卧床休息并进行适量饮水[3,4]。早期给予患儿清淡的流质食物,待病情好转后逐步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5]。

1.3.3 发热护理

对于持续高热的患儿,需行物理辅助降温,如用冰块、凉毛巾冷敷,温水擦洗等。同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退热。整个过程中注意保暖,防止患儿再次受凉[4]。加强巡视,密切监测患儿体温,体温测量每2小时1次,观察患儿的面色、意识、呼吸、心率等,随时做好急救准备[6,7,8]。

1.3.4 咳嗽护理

操作者根据患儿胸部X线片所显示病变肺叶的位置,采取相应的引流体位。左侧肺炎时采取右侧卧位;右侧肺炎时采取左侧卧位;肺上叶病变时采取仰卧位或半卧位;肺下叶病变时采取俯卧位[9]。根据患儿耐受情况行体位引流,2~3次/天,一般选择在饭前或饭后1小时进行,叩背以患侧为主,左右侧交替进行,待痰液松动咳出或吸出,可行超声雾化吸入或遵从医嘱给予祛痰药物祛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电动吸引器吸痰[10]。

操作者协助并指导家长学会为患儿翻身叩背及体位引流的护理,教会能配合治疗的患儿进行有效的咳嗽方法。

1.3.5 口腔及皮肤护理

患儿由于高热失水并长期服用抗生素,导致免疫力下降,极易发生口腔感染。应用淡盐水含漱或用消毒棉蘸3%硼酸水轻轻擦洗口腔,早晚各1次。鼓励能配合的患儿在晨起、饭后、睡前坚持漱口,唇干裂的患儿应涂油保护[11,12]。协同家属为患儿擦汗,及时更换干净的衣服、床单,防止受热或受冷,保持皮肤清洁和床铺干净整洁。

2 结果

17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患儿中,9例患儿因肺部感染重,痰栓形成,引流不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后好转。其余全部治愈出院。

3 结语

近年来支原体肺炎大叶性肺炎患儿逐年增多,本研究表明,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给予全面、合理、有效的护理,并配合积极的治疗,对疾病的治愈起到关键的作用。不仅能帮助患儿缓解病情,促进痰液排除,减少痰栓形成,使患儿早日康复,还能预防并发症,且通过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了疾病和防治的相关知识,有效降低了儿童再次患肺炎的几率。

参考文献

[1]郝琴.儿童大叶性肺炎76例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3(8):1103.

[2]任玉红.发热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29):2656.

[3]华丽.90例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护理[J].全科护理,2014(7):608.

[4]郝美丽.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5):921-922.

[5]刘丽平,李文妍,徐雁.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1):205-206.

[6]岳保珠,吴春莲,刘丽平.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10年发病研究[J].医学综述,2010(13):2071-2073.

[7]高兰平,唐进,陈炜.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86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6):854-855.

[8]王炳秋.儿童肺炎支原体所致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54.

[9]罗作其.儿童肺炎支原体所致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2(11):88-89.

[10]蔡玉芹.肺炎儿童临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04-305.

[11]谢楚杏.儿童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J].中国医学创新,2015(18):140-142.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点及治疗 篇5

近年,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呈增长趋势,约占儿童肺炎病例的13%~20%。但由于认识不足或缺乏了解,加之症状多不典型,误诊率往往较高。据统计,个体诊所、乡镇卫生院的误诊率可达40%~67%,大都按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或呼吸道感染给予治疗,结果病情反反复复,病程延长。因此,我们需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几个临床特点有所了解,以减少误诊,避免漏诊,使患儿尽早得到合理治疗。

发病年龄有减小趋势以往肺炎支原体肺炎常见于学龄期前后的儿童,以7岁以上的年长儿居多。但近年的临床资料显示,1~4岁年幼儿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达全部病例的半数以上。

亚急性起病经过居多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经过不同于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或病毒性肺炎多为急性起病,而肺炎支原体肺炎多为亚急性起病,一般先出现咳嗽,伴有少量黏痰、38℃左右的发热和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持续1~2周后才出现高热、气促、憋喘、呼吸困难等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正是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较为缓慢,临床表现不够典型,因而去医院就诊时间往往较晚,临床统计平均延迟在1周左右。因此,如果儿童表现出以阵发性、刺激性呛咳、黏痰、面色苍白和乏困无力、食欲减退等为临床表现,且一般治疗效果差时,应考虑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可能,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年幼儿与年长儿临床表现差异大1~4岁的年幼儿病情进展较快,症状相对较重,可在数日至1周内出现高热、气促、憋喘和呼吸困难等重症表现;听诊闻及两肺满布喘鸣音和中小水泡音。年长儿的病情进展则较为缓慢,初始仅有刺激性咳嗽,3~5天后方出现发热,一般为中低热,极少出现高热;听诊时的体征较少,不够典型。因此,年长儿更易被误诊或漏诊,去医院就诊时间更晚一些,对此要特别提高警惕。

诊断依靠肺部X线和血清学检查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胸部x线检查结果往往比临床症状为重,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虽然X线可有多样性表现,但主要是以间质性改变和小淡片影改变为主,两肺可见弥漫性网状、不均匀、淡薄的浸润影,尤以肺门阴影的增浓为特征性变化。另外,肺炎支原体的血清学检查已在医院内普遍开展,凡是疑及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小儿最好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和正确治疗。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首选药物一旦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药物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麦迪霉素等,选择其中之一给予静脉点滴或口服。近年常常采用“序贯疗法”,即先静脉点滴给药3日,再口服给药3~4日,以后间隔用药,临床显示治疗效果不错。由于肺炎支原体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不敏感,故不用这两类抗生素,也不主张将这两类药物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儿童吸入性肺炎护理管理研究进展 篇6

吸入性肺炎 (aspiration pneumonia, AP) 是指食物、呕吐物、药物、钝性物、挥发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或液体进入肺部时引起的炎症[1]。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呕吐、发热、喘息, 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症状。胸部影像学呈片状肺泡渗出影, 两肺可及多发广泛病灶, 以中下肺野多见, 常表现为肺间质或实质改变、毛玻璃样改变及团块样病变[2]。目前对吸入性肺炎的护理研究多集中于成人, 儿童鲜有报道, 儿童吞咽功能、神经发育、呼吸及消化系统有自身的生理特点, 本文就儿童吸入性肺炎护理管理进行概述, 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1 护理评估

1.1 误吸风险评估

常见吸入物质有牛奶、口咽分泌物、碳氢化合物、类脂及粉末等, Karim[3]研究表明, 最常见吸入物质为牛奶和口咽分泌物。意识改变可导致患儿吸吮、吞咽不协调, 易发生呛咳或呕吐, 导致反复的呼吸道感染[4]。患儿使用镇静剂及全身麻醉后易诱发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5]。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鼻饲胃管为婴幼儿防御屏障破坏引起误吸的常见因素[6]。部分先天性畸形如腭裂或气管食管瘘、喉软骨发育不良、胃食管反流等会增加婴幼儿不伴有咳嗽的误吸风险[4]。

1.2 吞咽功能评估

吞咽困难指食物或液体不能安全有效地从口腔经咽喉部、食管进入胃内, 或吞咽过程中出现呛咳或误吸等症状[7]。由于个体差异、吞咽困难的具体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 吞咽困难的儿童经口进食存在隐性误吸的风险[8]。儿童吞咽协调功能的评估检查手段包括纤维内镜吞咽功能检查 (FEES) 、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 (VFSS) 、吞钡显像、胃食管反流显像、唾液吸入显像[9,10]等。FEES可直接观察局部解剖、咽部活动及吞咽前后的肺吸入情况[11]。VFSS可在透视下动态观察整个吞咽过程及是否有食团吸入下呼吸道[12]。吞钡显像通过口服钡剂后显影观察食管的轮廓、通畅度及评估胃排空[13]。胃食管反流显像用于逆行肺吸入的判断, 判断有无胃食管反流及反流程度[14]。唾液吸入显像用于顺行肺吸入的判断, 对隐性误吸具有诊断意义[15]。Baikie等[16]一项研究表明, 胃食管反流显像阳性率为6%、吞钡检查阳性率为39%、唾液吸入显像阳性率为56%。杨吉刚等[10]研究结果提示, 胃食管反流显像显示1.4%的患儿有肺吸入胃食管反流物, 而唾液吸入显像显示, 22.1%的患儿有肺吸入唾液。故本研究认为, 唾液吸入显像的价值大于胃食管反流显像, 如需明确是否有肺吸入存在, 可先行唾液吸入显像。

1.3 镇静评估

部分疾病诊疗及检查患儿需实施镇静, 然而患儿镇静有一定误吸风险, 为保障安全, 需对此类患儿行镇静评估[17]。儿童常用的镇静评估工具主要针对镇静深度及苏醒的评估, 包括Richmond镇静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ASA评分、Aldrete评分、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等。镇静前对患儿饮食进行适当的限制, 在患儿检查、手术及苏醒过程中对意识、循环、呼吸等方面进行动态观察, 避免长时间深度镇静, 使用长效镇静药物的婴幼儿, 应延长观察时间, 避免误吸发生。护理评估应从患儿年龄、意识状态、喂养困难史、存在某些疾病因素、家长的敏感度、有无窒息史等方面来进行误吸危险因素的评估, 但目前没有适用于儿童的误吸风险评估工具, 因此, 有必要研发儿童吞咽功能护理评估工具, 尽量在满足简单易行的基础上达到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吞咽评估参考依据。

2 饮食管理

2.1 合理饮食

婴幼儿吞咽功能发育尚不成熟易发生反流导致误吸。Weir等[18]认为最常见的吸入液为薄液体, 其次是稠液体, 最后是泥状食物。Horvath等[19]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增加稠厚度的奶粉与标准配置的奶粉相比, 可明显减少胃食管反流发生的次数。因此, 存在吸入危险的婴儿可尝试增加奶液的稠厚度, 比如在奶液中加入米粉或奶液增稠剂, 因疾病、意识改变及反复呛咳的患儿应给予鼻饲喂养, 直到可以有效吞咽流质食物。

2.2 鼻饲

对于一些吞咽功能障碍的患儿可行鼻饲喂养, 但鼻饲本身会增加误吸的风险。Noviski等[20]研究表明, 小口径胃管较之大口径胃管较少发生胃食管反流。Heyland等[21]认为, 延长胃管长度至十二指肠或空肠, 可明显降低鼻饲病人胃食管反流和误吸的发生。需长期喂养、经胃喂养有反流和误吸高风险的病人可采用鼻肠管喂养。十二指肠及空肠的容受性不及胃, 因此, 较适合持续喂养。可选择如聚氨酯材质胃管, 持续置管时间长, 避免反复插管。鼻饲液的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Bowend等[22]提出了鼻胃管位置判断的时机:初次插入鼻胃管时、每次间歇喂养前、用药前、持续喂养时每隔8h监测鼻胃管1次。喂养前评估患儿是否存在误吸的风险, 确定胃管位置。指南[23]建议, 鼻饲时床头抬高30°~45°。鼻饲结束后保持半卧位30min~60min, 防止回流及误吸。鼻饲方式有间断喂养、持续喂养及两种方式结合。间断喂养常使用针筒推注或重力滴注, 采用静脉输注用的空针, 易发生静脉管道误接, 输注速度过快会导致胃内压快速上升, 刺激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末梢, 引起剧烈咳嗽增加患儿的误吸风险。专用营养液输注管路较长, 一端旋接奶瓶或营养袋, 另一端连接胃管, 通过营养泵或重力 (可调滴速) 滴注, 匀速地把营养液输入到胃肠道, 延长了消化吸收的时间, 减少病人发生误吸、返流及胃潴留。有研究表明, 输注管路过长可导致脂肪及微量元素黏附于管道而挂壁丢失[24]。临床应根据患儿预期鼻饲时间、营养需求及误吸风险, 选择合适喂养方式并周期性评价喂养效果。

3 呼吸道管理

3.1 吸痰护理

患儿发生反流或口腔分泌物较多时, 吸痰是常用处理办法。黄霞等[25]试验表明, 吸痰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同时会加重肺组织的损伤, 提倡按需吸痰。吸痰时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及负压。研究表明, 吸痰负压越大对黏膜的损伤越大, 患儿误吸物或者分泌物较多时, 可选择带负压由外向内吸引, 避免将误吸物推向深处, 勿插入过深, 以免引起患儿呕吐导致再次误吸[26]。

3.2 纤维支气管镜

患儿在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状态时, 利用支气管镜直视下观察夹取患儿气道的异物及进行肺泡灌洗。指南[27]推荐支气管镜患儿术前禁食6h、禁水3h。术中患儿肩部垫枕, 取颈略后伸位, 使用37℃的0.9%氯化钠灌洗, 防止患儿支气管痉挛引起咳嗽。灌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心律、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术后继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2h, 患儿清醒后无呛咳者首次进食应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 无不适再恢复之前饮食。

3.3 误吸时紧急处理

进食或鼻饲过程中若患儿发生呼吸困难, 应立即停止进食或鼻饲, 将头偏向一侧, 吸尽口腔和咽喉部残余物。误吸液体类患儿可采取吸痰、叩背、体位引流、支气管镜等方法排除吸入物。误吸固体类患儿可采用Heimlich手法排除异物。应用Heimlich冲击法时注意不要盲目地在口腔寻找异物, 避免将异物推向深处, 注意力度的掌控, 操作不当对儿童会造成伤害, 常见的如横隔破裂、肋骨骨折、腹腔脏器破裂等[28]。

4 预防

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 对危险品防范意识不强, 家长应加强对危险品的管理。医护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 主要针对幼儿神经发育落后、存在基础疾病及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家庭, 早期行吞咽功能训练可促进吞咽和进食能力, 可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29]。Onur等[30]认为有效的健康教育可预防吸入性肺炎。健康教育场所应辐射至社区、学校及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 灵活运用实际案例、录像、动画、模拟应急处理等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 注重培训的可接受性, 并利用电视、广播及网络等多种传播媒介等进行广泛宣传与教育。

5 小结

吸入性肺炎在儿童中较常见, 临床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吸入性肺炎对儿童的危害, 重视存在危险因素的患儿, 加强对高危患儿的评估, 早期识别患儿误吸的发生, 一旦发生吸入积极处理以改善患儿的预后, 在家庭和公共场所普及危险物质的危害和紧急处理的方法, 以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

儿童肺炎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射洪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肺炎患儿84例,年龄6个月~3岁,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0例,两组在性别和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入院时病程3d,体温均在38.5℃以上,有频繁咳嗽,R>50次/分,胸片均显示双肺有斑点状阻影及肺纹理增粗。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以下方法:

1.2.1 心理护理

采用微笑,爱抚的语言、动作,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增加亲近感,取得信任,提高患儿和家长的依从性,使其能较好地配合各种治疗。

1.2.2 生活护理指导

1.2.2. 1 注意患儿的保暖、休息

指导患儿家长,随外界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家长在患儿发热时盲目增减衣服,随时更换潮湿的衣服,以免发生反复感染。室温一般保持在20~22℃,相对湿度55%~60%。尽量使患儿安静,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1.2.2. 2 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

每位患儿陪护不超过两人,定期开窗通风,使病室内的空气保持清新、流通。

1.2.2.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家长要及时为患儿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头应侧卧位。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空气干燥,要多给患儿饮水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2)重病患儿或小婴儿常因无力将痰咳出而引起呼吸道堵塞,应多拍背,可用手按压患儿胸部以协助排痰。方法如下:a.有效咳嗽:嘱能够配合的年长儿深吸一口气用力咳嗽,如是有痰无力咳嗽或不会咳嗽的患儿可按压胸骨上窝气管处刺激咳痰。b.胸背部叩法:操作者用五指并拢,掌指弯曲120°,曲成勺状,大小鱼际肌及指腹着落于病变部位相应的胸背部,此种方法的叩击幅度为每次叩击时手距叩击部位振动的距离不超过12cm,利用腕关节的力量在病变部位由外周向肺部方向有节奏地、均匀地叩击,每次1~3min,3~5次/d。c.体位引流:年长儿直接卧于床上,抬高床尾15°~30°,左侧头低位-俯卧头低位-右侧头低位;对于婴儿,术者可坐在椅子上,两腿一屈一伸,两脚着地,将患儿及胸部放在术者伸直的腿上,而将臀部放在另一条腿上,体位引流视患儿耐受情况而定,可2~3次/d,每次2~3min。d.超声雾化吸入,采用α-靡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生理盐水雾化吸入,2次/d,每次5~10min,雾化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突然面色发青,呼吸困难,因痰液涌出而发生的痰堵现象。(3)指导患儿家长,在患儿咳嗽时要用手帕或纸捂嘴,不随地吐痰,防止病原菌污染空气而传染给他人及造成自身再次吸入感染。

1.2.3 物理降温

鼓励帮助患儿多饮水,对于无护理知识的患儿家长讲解发烧的正确衣着护理,以消除众多家长因担心患儿受凉在患儿发烧时反而衣被过多的现象,在患儿体温38℃以上时给予温热水擦浴,方法:全身擦浴。颈部、腋窝、腹股沟、掌心等部位可反复擦拭,每次擦浴时间不宜过长,以5~10min为宜,同时给予脚部保温,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变化。物理降温后半小时监测体温变化。

1.3 疗效判断

观察患儿在体温完全恢复正常(体温≤37.5℃,并无反复),咳嗽程度、呼吸频率,住院时间上的差异。显效:体温在3d内恢复正常,咳嗽明显减轻,呼吸频率恢复正常并出院。有效:体温在3d内降低,体温<38℃,咳嗽减轻,呼吸频率恢复正常,但不能出院。无效:3d内体温无降低或的反复高热,咳嗽无减轻,呼吸频率>50次/分,无能出院。

两组比较:χ2=5.93,P<0.05,二者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在发热咳嗽及呼吸频率的恢复上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程缩短明显。

3 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有其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气管、支气管短且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因缺乏弹力组织而支撑作用差,黏液腺分泌不足而使气道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能力差,故婴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一旦感染易于发生充血,水肿导致呼吸道阻塞[1]。因排痰功能差,且年幼不能做到有效地咳嗽,呼吸道感染时易导致呼吸道阻塞容易出现肺不张。因此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有利于促进患儿康复[2]。其原因为心理雾化吸入促使患儿配合治疗,身体状况能得到较快恢复,采用生理盐水,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结合雾化吸入,能解除呼吸道痉挛,更好地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痰液排出,同时在呼吸道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有效的体位引流,有利于排菌、排毒、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更有利于改善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减轻肺炎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胸背部的叩击振动,是通过物理震动促进肺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通过振动可使黏附于气管、支气管的痰液松动易于排出。物理降温:帮助患儿减轻不适感,减少退热药的使用,从而减少了对患儿的不良刺激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研究发现护理干预组在体温恢复时间及咳嗽减轻,住院日程缩短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提出护理干预可缩短体温恢复时间,明显减轻症状,促进肺炎的转归,缩短疗程,心理饮食护理及雾化吸入、拍背,引流等综合措施能有效地促进呼吸道痰液的排出。促进炎症的吸收,促进病情的恢复。通过以上方法,观察组无1例发生并发症,缩短了疗程,且干预方法简单,易于护理人员掌握、操作,有利于肺炎患儿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童肺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对84例住院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心理饮食护理、生活指导护理及协助咳嗽、排痰等方法。观察患儿在病情恢复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44例,总有效率90.9%,对照组40例,总有效率70%。χ2值为5.93,两组在病程上,具有明显差异性。结论 全面细致的护理干预能促进儿童肺炎的康复。

关键词:儿童,肺炎,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2.

儿童肺炎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厦门市中医院儿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80例, 其中男43例, 女37例;年龄1岁~14岁 (4.26岁±2.11岁) 。纳入研究病例随机 (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两组, 观察组40例, 其中男22例, 女18例;对照组40例, 其中男21例, 女19例。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肺炎喘嗽诊疗方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的肺炎喘嗽标准。排除标准: (1) 重症肺炎合并脓胸、脓气胸、肺大疱、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 (2) 伴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者; (3) 伴有心肝肾及造血等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患儿; (4) 先天性心脏病、脊柱等畸形者; (5) 身体水肿、皮肤瘙痒、湿疹过敏及其他皮肤疾患的病儿。具备以上其中的一项均不列为选择的对象。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行常规雾化吸入、叩背、吸痰、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抗生素给予头孢噻肟钠50 mg/ (kg·d) ~100mg/ (kg·d) 或阿奇霉素10mg/ (kg·d) 等静脉输注或序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拔罐疗法:让患儿充分暴露背部, 依据胖瘦程度选择适宜的玻璃火罐, 取穴风门、肺俞、大椎, 止血钳夹取95%乙醇棉球点燃, 用闪火法在罐内闪动一周将罐吸附在病人背部, 待火罐吸住皮肤后, 拔罐者手扶罐体在病人背部上下推动, 最后将火罐在水泡音密集部位留罐5min, 每日1次, 疗程5d~7d。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症状消失, 体温正常, 肺部啰音消失, X线复查肺部病灶吸收, 血象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 肺部啰音减少, X线复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者。总有效=治愈+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例 (%)

2.2 不良反应

共有9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 包括胃肠道症状6例, 主要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状, 阿奇霉素注射部位疼痛3例。其中观察组5例, 对照组4例。以上表现均系西药之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拔罐治疗后, 治疗部位出现潮红或紫红、或紫红色疹点等, 均属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 待数天后可自行恢复。

3 拔罐治疗护理

拔罐疗法又名“角法”“火罐气”“拔火罐”, 是一种以杯罐为治疗器具, 利用燃烧借热力排出罐中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吸着于皮肤, 刺激患部致使皮肤淤紫的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治疗方法。操作前应先向患儿家属进行适当解释, 以取得合作。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拔罐方法及适应证。患儿体位要舒适, 使拔罐部位充分暴露, 冬季要注意保暖, 防止着凉。要根据患儿的年龄、需拔罐的部位, 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 乙醇棉球干湿适宜。避免棉球过湿, 乙醇滴下烫伤患儿。拔罐动作需稳、准、快, 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 以免烫伤皮肤。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 罐体有无裂痕, 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留罐期间, 应为患儿加盖衣被以免受凉[3,4]。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 既要防止吸力不够, 火罐脱落, 影响疗效, 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水泡。注意有无晕罐先兆, 如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细数等现象, 应立即起罐。

4 讨论

支气管肺炎是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 本病以发热、咳嗽、咳痰及喘息为主要表现。儿童由于服药依从性差、静滴药物疼痛及抗生素逐渐耐药等问题导致部分支气管肺炎患儿的治疗疗效欠佳, 疗程长, 恢复慢。因此国内众多学者转向挖掘中医药疗法, 以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途径。本病归属于中医“肺炎喘嗽”的范畴, 以风热闭肺和痰热闭肺为主。中医认为小儿肺脏娇嫩, 易感外邪, 外邪侵袭, 肺失宣肃, 肺气郁阻, 日久生热, 肺热熏蒸, 灼津为痰, 痰阻肺络而发本病。近年来拔罐疗法再次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本研究结果显示拔罐疗法应用于支气管肺炎患儿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提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有显著效果。机理上现代医学认为拔罐疗法属遵循经络穴位的中医外治法, 主要由负压机械作用和温热作用产生临床效果:拔罐一方面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 随即产生组胺类物质, 随体液周流全身, 刺激各个器官, 增强其功能活动, 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能使局部血管扩张,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充血状态, 加强新陈代谢, 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 最后负压对局部部位的吸拔, 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 加快肌肉和脏器对代谢产物的消除排泄。

总之, 拔罐疗法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操作简单、痛苦小、不良反应少, 又能减轻患儿的经济负担, 适合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拔罐疗法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运用常规治疗配合拔罐疗法, 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治愈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操作简单、痛苦小、不良反应少, 又能减轻患儿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5.

[2]郑筱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78.

[3]王雪峰, 董丹, 虞坚尔, 等.儿童肺炎常见病原学分析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6, 1 (3) :170-176.

儿童肺炎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PICU行机械通气治疗并发VAP的患儿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个月~11岁,平均4.1岁。原发病为重症肺炎25例,先心病伴肺炎11例,先天性肌病伴肺炎7例,恶性肿瘤伴肺炎5例,中枢性呼吸衰竭9例、意外因素4例;术后3例;原因不明1例。

1.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主要依据:(1)因非肺部感染性病变和原有肺部感染性病变行机械通气治疗48h以后,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或有新的病原菌出现。(2)临床有发热症状,查血常规示WBC>10.0×109/L。(3)X线片出现新的浸润阴影,听诊伴有肺部增多的音。

1.3 方法

呼吸机采用经口气管插管连接。机械通气期间根据其原发病和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使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采用无菌吸痰管或拔除气管插管时对管道末端行细菌培养。

2 护理

2.1 呼吸道的管理

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适时吸痰,吸痰间隔不易过频以免引起气管黏膜损伤,而这种损伤是导致VAP的危险因素。当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可在吸痰前向气管插管内滴入0.45%的生理盐水稀释痰液,然后再翻身叩背使痰液松动后再吸痰。切忌吸痰时上下反复提插而损伤气道。每次吸痰管应用l根且口鼻与气管的吸痰管不能混用。

2.2 加强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应以保持口腔清洁为主,根据口腔p H值选择漱口液,p H<7时用2%碳酸氢钠,p H>7时用2%硼酸水,p H值为中性时用1%~3%双氧水,也可用选择性消化道净化的方法减少口咽部病原体的定植。

2.3 体位的护理

如患儿条件允许采取抬高头部30°~45°的体位时,防止胃内容物及消化道病原体逆行或反流至口腔而被吸入至下呼吸道,从而降低了新生儿VAP发生率。

3 结果

3.1 病原菌分布情况

46例患儿气管插管下取痰标本110份,按时间对每份标本进行分组,共培养出阳性菌株65株,阳性率59.09%。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占78.46%,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4株(36.92%),铜绿假单胞菌18株(27.69%),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9.23%),不动杆菌6株(9.23%),大肠埃希菌4株(6.15%),真菌5株(7.69%),其它菌2株(3.08%)。

3.2 疗效结果

46例患儿机械通气时间3~31d,经对症处理和针对性的合理护理并配合细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痊愈39例,占84.78%,死亡6例,占13.04%。

4 讨论

VAP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是机械通气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PICU常见的死亡原因,属于院内感染。机械通气前4d发生的VAP称为早发VAP,而在第5天起发生的称为晚发VAP,通常二者的致病菌有所不同[2],早发性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厌氧菌,预后较好。晚发性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MRSA等,40%以上多为多重感染,且多数为多重耐药感染[3],威胁患儿生命。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认为在机械通气条件下由于小儿咽部和胃肠道细菌的吸入和定植是导致革兰阴性病原菌占优势的主要原因。同时,研究结果还提示,患儿机械通气时间越长,VAP发生率越高,这可能与机体自然防御屏障被气管插管所破坏,细菌易进入下呼吸道造成的,同时这种损伤又成为细菌繁殖的场所。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机械通气每增加1d,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增加1%~3%[4]。因此,为减少VAP的发生率,我们认为要采取以下防治策略:严格坚持无菌操作,当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室内空气紫外线消毒;重视口腔护理和肠道细菌的清除;患者尽量取半卧位以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对患者的气道充分湿化,及时翻身拍背排痰并进行体位引流;加强呼吸机接头、管道及湿化用的蒸馏水及湿化瓶消毒管理;依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早期、联合使用抗生素。同时要对患者加强营养支持,调节机体内环境;尽早拔除各种留置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

参考文献

[1]李清华,缪学琼.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713-715.

[2]Ewig S,Bauer T,Tortes A.The pulmonary physician in critical care 4:Nosocomial pneumonia[J].Thorax,2002,57(4):366-371.

[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50年来小儿肺炎诊治策略的变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2):881-908.

冬春季警惕儿童肺炎 篇10

辨别感冒与肺炎

儿童肺炎与感冒的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其实,鉴别肺炎和感冒不难,可从一测、二看、三听入手。

一测是指测体温。儿童肺炎大多会引起发热,而且多在38℃以上,并持续2~3天不退,如用退热药只能暂时退一会儿。感冒也发热,但以38℃以下为多,持续时间较短,用退热药效果也较明显。

二看主要看四个方面。首先看呼吸是否困难。儿童因感冒和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或喘较轻,不会引起呼吸困难;肺炎引起的咳嗽或喘大多程度较重,常引起呼吸困难。其次看精神状态。儿童患感冒时一般精神状态较好,能玩;患肺炎时精神状态不佳,常烦躁、哭闹不安,或昏睡、抽风等。再次看饮食。儿童患感冒时饮食尚正常,或吃东西减少;患肺炎时饮食显著下降,不吃东西,常因憋气而哭闹不安。最后看睡眠。儿童患感冒时睡眠尚正常;患肺炎时多睡易醒,夜里有呼吸困难加重的趋势。

三听是指听孩子的胸部。由于儿童的胸壁薄,有时不用听诊器用耳朵听也能听到水泡音。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安静或睡着时,将耳朵贴在孩子的脊柱两侧胸壁上仔细倾听。在吸气末期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是肺部发炎的重要体征。感冒一般不会有此种声音。

儿童肺炎的治疗

重症肺炎绝大多数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也有初期为病毒感染、以后又合并细菌感染的。因此,儿童肺炎应采用抗生素治疗,且使用抗生素要足量、足疗程。重症肺炎一定要在医院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一般用药时间应持续至体温正常后5~7天、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轻症肺炎经医生允许后可在家治疗。在家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还要让患儿多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60%为宜;饮食上应少食多餐,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多喝水,因为患儿呼吸次数较多,水分的蒸发比平时多,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糖和盐。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的痰和分泌物。

预防肺炎的日常家庭护理

为预防儿童患肺炎,家长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身体发育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护理,以增强患儿的抵抗力。

尽量少与外界接触 家人患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要尽量和婴幼儿隔离,这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

增强营养 应让婴幼儿多吃些鸡蛋黄、水果和菜汤,以补充母乳营养不足。年龄大一点儿的儿童,应给予必需和足够的营养,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及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积极锻炼 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还可以增加神经系统对外来刺激的反应能力。

穿着应适度 穿得太多、太厚,孩子活动后会大量出汗,易受凉、感冒,从而导致肺炎。平时注意提高孩子的御寒、耐热能力。

及时就诊 患感冒时及时治疗,以免炎症向下蔓延引起肺炎。孩子在2~3岁以前尽量避免患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这些疾病可使呼吸道抵抗力降低,易引起重症肺炎。

上一篇:四大新闻门户下一篇:初中语文活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