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甘肃农业发展方式

2024-06-13

转变甘肃农业发展方式(精选十篇)

转变甘肃农业发展方式 篇1

1 发展成效

1.1 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数量效益同步增长

2010年, 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3.42万头, 比2006年增长17.4%;出栏5.1万头, 同比增长35.9%;牛肉产量4773吨, 牛奶产量1.2万吨, 同比分别增长35%和7.1%;人均养牛纯收入360元, 占畜牧业人均纯收入的35%, 初步显现出肉牛产业发展在农民增收中的主导地位。

1.2 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程度显著提高

全县具备一定规模的养牛场 (户达到5898户。其中:养肉牛5~30头的农户5265户, 百头以上的养牛场83个, 300头上的5个, 500头以上的3个, 1000头以上的2个;建成养牛小区36个;养牛万头以上的乡3个、千头养牛村19个, 规模化饲养程度达到31%以上。

1.3 养牛业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数十年的长足发展, 肉牛杂交改良比重不断提升, 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县肉牛良种化程度达到90%以上, 比全省高24%;出栏牛平均产肉量129公斤,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公斤;牛的出栏率达到54.5%, 高于全省20%。

1.4 产业化经营程度进一步增强

目前建成加工企业2个, 形成年屠宰3万头肉牛、10万只肉羊和3万吨乳品的生产能力。依托龙头企业成立了高台县肉牛养殖贩销协会、高台县奶业协会, 入社农户达680户,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牛肉、牛奶产品远销广东、浙江、青海等地, 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2 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强化组织领导, 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肉牛产业发展, 是高台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举措, 也是该县依托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县上成立了肉牛领导小组, 明确领导, 并将牛产业发展纳入县域经济考核范围。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奶牛养殖基地建设的意见》、《高台县草畜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意见》、《高台县优质肉牛产业开发建设规划 (2009-2012) 》, 并制定出台了发展草畜产业的10项优惠扶持政策。在2009年制定的《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中, 把发展牛产业的定位从农业的支柱产业提升到经济的主导产业。县乡村各级各部门积极做好肉牛养殖政策宣传, 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及时总结推广典型, 为农户提供市场、技术、销售等服务。同时, 积极引导群众在牛产业发展上实现“四个转变”, 强化“四种意识”:一是由农本型向商品效益型转变, 强化“牛经济”支柱意识, 把养牛作为增强全县经济实力的重要措施来抓;二是由粗放型、小规模经营向大群体、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 强化产业发展意识;三是由传统饲养向科学饲养管理转变, 强化科技意识, 提高品牌质量;四是由被动接受向自求发展转变, 强化市场竞争意识, 引导农民增强驾驭市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确保了全县牛产业跨越式发展。

2.2 整合资金,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采取政府扶持资金为引导、金融贷款为补充、企业和社会资金为主题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是统筹调度农业项目资金, 加大财政对牛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对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户、青贮氨化池建设、良种引进、饲草料加工机械购置等进行补助和奖励;二是加大金融对肉牛生产的支持力度;三是优化投资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元化吸纳社会资本;四是推行良种母牛保险。2008年以来, 用于牛产业发展的资金累计达到3.83亿元。2010年县农村合作银行已为符合养殖贷款条件的1147户农户发放贷款5245万元, 妇女小额贷款530户、发放贷款1630万元, 县财政补助资金将达到620万元。各类资金的不断注入, 为该县牛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3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品种、统一服务”的要求,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引导农户参与养殖小区建设。到目前全县建成肉牛养殖小区36个, 育肥出栏肉牛8300头;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思路, 大力扶持以“十头牛”为主体的肉牛养殖户, 扩张了规模,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积累了资金, 推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积极发展专业化肉牛养殖村。按照集中连片, 整体推进的原则, 县上把饲草丰富、养牛基础良好的南华、骆驼城、巷道等8个乡镇作为牛产业发展的重点进行扶持。骆驼城乡新建村委会积极引导群众户户养肉牛、家家搞青贮, 全村肉牛发展到1.26万头, 出栏4300头, 养牛收入占家庭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实现了牛产业优势区域开发, 形成“一乡一业、数村一品”的生产经营格局。

2.4 强化基础建设, 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开发饲草资源。按照“立草为业、草畜同步”发展原则, 积极调整种植结构, 引进优质牧草品种, 推广饲草复种、套种, 全县人工种草总面积达到12万亩, 其中紫花苜蓿留床面积10万亩。同时, 加强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三年修建青贮池3508座, 推广饲草料加工机械4.2万台, 青贮农作物秸秆10.8万吨, 占秸秆总量的25%;二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该县建成黄牛冻配改良站点28个, 冻配技术人员42人。通过良种引进、冻配改良与推广, 年授配母牛2.5万头, 冻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在品种改良中, 统一引种, 严格选优淘劣。目前, 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辛等优质肉牛已成为全县的主打品种;三是扩张繁殖母牛群体。采取良种补助、购买保险等措施, 加大繁殖母牛引进。2008年以来, 累计引进母牛1.6万头, 存栏母牛达到5.37万头;四是改善养牛设施条件。按照“五良”配套的要求, 建成各类标准化牛舍3.8万间65.6万平方米, 养牛业的基础设施和饲养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5 加快科技推广, 提高养牛业的科技含量

加快优质肉牛开发, 核心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是加强技术培训。采取现场培训, 科技宣讲, 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等方式, 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 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养牛能手;二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坚持开展以“西杂”牛为母本, 夏洛莱、利木辛牛为终端父本的经济杂交, 推广全株玉米青贮、肉牛强度育肥和标准化养殖技术, 提高了肉牛的生产水平;三是典型示范, 以点带面。县乡业务部门每个技术人员联系3户规模养殖户, 积极抓点示范, 认真总结和推广典型, 有效带动了广大农户发展牛产业的积极性, 加快了产业发展进程;四是加强疫病防控。去年以来, 该县将防疫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经费保障机制, 在全县实行“零费用免疫”, 提高了防疫密度和质量, 确保了牛群的健康发展。

2.6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龙头企业上联市场, 下联农户, 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的特殊功能。采取招商引进与改造培育并举的策略, 加快龙头加工企业建设, 延伸产业链条。同时积极培育壮大养牛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了产业的组织程度。由新疆冶金建筑九公司投资兴建的甘肃博峰肥牛开发有限公司, 是集肉牛养殖、繁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标准龙头企业, 拟在3年时间, 投资1.3亿元, 开发饲草基地5000亩, 建成年育肥出栏优质肉牛1万头、屠宰加工肉牛15万头的示范基地, 现已投资3000多万元, 建成标准化牛舍30栋, 饲料加工等配套设施2万平方米, 饲养肉牛2000多头, 带动农户1000多户。同时兴建的10万头优质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项目, 投资2.63亿元, 于今年初开工建设。

转变甘肃农业发展方式 篇2

领导方式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只有转变、转快、转好领导方式,才能有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此,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深刻变革;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时代的命题、实践的命题,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现实经济发展的挑战。就渑池而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转变领导方式更是刻不容缓。

怎么认识转变领导方式

转变领导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支撑。领导方式是执政党对执政规律把握的外在表现,是各级党政机关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阶段性中心任务的组织及施政方式。从科学内涵上讲,领导方式是观念理念,是思维方式,是体制机制,更是方法举措和干部作风表现。省委提出这一命题,抓住了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导方式不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或在落实效率、效果上大打折扣。不同领导层级有特征不同的领导方式,不同阶段中心任务有方法不同的领导方式。现阶段,中心任务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因此,领导方式必须随之转变。

转变领导方式是推动县域发展的引领因素。渑池是资源大县,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已到了不转不行,非转不可的地步。十多年来,渑池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完成了原始积累,但资源工业的粗放

发展也带来了种种弊端。一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大而不强。二是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压力加大,环境约束趋紧。三是三产过于弱小,导致社会就业不足,城镇化进程缓慢。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必然面临资源枯竭的风险,产业发展停滞,产业困局、生态困局、发展困局将积重难返。另一方面,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矛盾叠加,这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发展为民的目的背道而驰。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因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需要转变领导方式。

如何转变领导方式

一靠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纵观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凡是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显著的地区,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就高,眼界就宽,思路就广,办法就多,其共同特征是,不只是个别领导干部,而是整个干部队伍的思想解放程度都高。渑池是建制2000多年的历史名县,历史遗址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仰韶文化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北部山区、黄河沿岸,山水秀美,景观独特,然而渑池的三产却做不大。因此,转变领导方式应着力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抓起。

二靠科学决策转。现代决策涉及的要素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单靠领导本身的智慧难以应对。作决策时应注重领导与群众结合,政府与专家结合,用程序的科学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注意充分听取班子的意见、基层单位的意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立信访评估制度,听取广大群众对重大决策的意见,避免决策的盲目性、片面性。

三靠强化责任转。近年来,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传导快,安排部署清晰、具体,但一些好的决策还是落不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在基层干部。为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一是建立分级负责的责任体系。二是明责无缝隙。三是评议面对面。四是强化问责,加大对不作为干部的问责。通过建制、明责、评议、问责,努力解决中梗阻、下梗阻的突出问题。

四靠转变作风转。转变领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有针对性地戒“浮”求“实”。要多学习勤思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要加强实践,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要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在渑池形成清正的党风、清净的政风、清纯的民风。要讲究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发展的规律、尊重群众的意愿,通过持之以恒的积累实现量变到质变。要讲究实在,工作措施要具体扎实,要把工作部署变成具体的项目,一件一件抓好。要讲究实效,干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实际效果,以此带动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

五靠体制机制转。机制的支撑,体制的保障,是转变领导方式长期的决定性因素。这应该是县域当前最具现实针对性和执政挑战性的问题。去年以来,我们成立了渑池商会、仰韶文化研究会、传统文化研究会、社区自治组织和铝工业、建材耐材产业协会及渑池县新能源发展促进会,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第三方社会力量、中介力量,构建行业协会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服务企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与此同时,组织成立渑池科学发展促进会北京、深圳、郑州分会,整合渑池籍在外人员及在渑工作、服役的外籍人员资源,构建外部力量收集信息、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合作交流的平台。以体制机制的完善,在更广领域整合资源,支撑转变。

六靠政策制度转。在常委班子自身建设上,渑池研究制定了《县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关于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的意见》。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制定完善了实绩登记制、末位淘汰制和干部任前公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规章制度,试行公推直选乡党委书记,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建立了重大项目稽查制度、行政效能监察制度、政府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尝试

探索县委及县委书记权力的规范化、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运行。在产业发展上,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产业聚集区发展基金,并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了项目准入、节能减排、平安建设、信访稳定等一系列工作规范。通过政策和制度引领,推动领导方式转变。

转变甘肃农业发展方式 篇3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湖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四化两型”发展战略,大手笔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之年。国土资源工作面临保发展、保红线、保民生的多重压力和艰巨任务。

国土资源工作面临多重挑战和考验

从土地管理方面看,主要面临四重压力: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未来10年湖南省只有8万hm2的用地空间。而“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用11万hm2的土地支撑了3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翻倍。未来5年湖南省GDP将再翻倍,投资总量将达到10万亿元,即使考虑现有土地储备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提高等因素,仍需新增建设用地8万hm2以上,规划和年度计划缺口很大。

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未来5年全省建设占用耕地预计在4万hm2,随着建设占用耕地日益增多、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减少以及开发成本不断提高,要完成4万hm2耕地事先补充任务,难度日益加大。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全省农村人均建设用地188m2,比规划确定的150m2的上限高出25个百分点。城镇人均用地面积达139m2,大大超过100m2的国家标准。城市平均容积率仅为0.4左右,低于全国0.51的平均水平。园区地均投资和地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

执法监管形势严峻。用地单位希望多用地、快用地、低成本用地的要求十分强烈,与国家控制用地总量、规范用地程序、提高用地成本的政策形成矛盾,非法占地用地现象屡禁不止,在招商引资中未批先用、超批准范围征用以及违法违规供地现象仍然存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领域引发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居高不下。

从矿产管理方面看,主要面临三大考验:

矿产开发秩序尚未根本好转。一些地方乱采滥挖、非法采矿现象时有反弹,超层越界开采、以采代探现象屡禁不止,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现象依然突出。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亟待提高。矿山数量多、规模小、采选冶技术水平偏低,采富弃贫、采厚弃薄等浪费资源以及无视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矿种平均资源回采率只有60%左右,综合利用率只有45%。

地灾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亟待加强。湖南省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达19.3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91%,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36%。矿山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全省约有16%的矿山(共1152个)曾因矿业活动引发过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业开发占用破坏土地2.3万hm2,矿坑排水影响破坏地下水系统,造成190万人饮水困难、1.2万hm2土地灌溉困难。

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四化两型”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的基础保障作用和宏观调控功能,统筹保发展与守红线、稳增长与调结构、优服务与严监管、惠民生与促和谐的关系,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意识。要加大对资源国情省情以及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共识。要严格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和供需双向调节,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以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确保“四化两型”建设和民生项目用地。加大用地指标争取力度,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尽量把湖南省的战略性重大工程纳入国家规划,挤进国家计划。加强省内计划调控,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计划安排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项目、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民生项目倾斜。进一步规范发展地产市场,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提高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

全面提升耕地保护水平。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履行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法定义务,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高效率、高质量实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

切实加强地质工作。湖南省发展对资源有巨大需求,又有找矿的巨大潜力。要抢抓国家加强地质工作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稳定增加省内投入,有效引导社会投入,以发展急需、省内具有一定优势的煤、铀、铁、锰、铅等为主攻矿种,在南岭、钦杭、湘西鄂西三大成矿区域,部署一批整装勘查区,争取发现一批大型矿产地,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替基地。完善政策、资金、信息等支持体系,积极推进境(省)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进一步加大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力度。继续对重点矿区、重点矿种以及乱采滥挖、超深越界、无视安全、破坏环境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维护良好矿产开发秩序。全力推进开发整合,积极推进资源深度开发和就地转化,做大做强一批探采、选冶、加工一体化的核心矿业集团,依据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矿业经济园区。

扎实做好地灾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应急处置体系,全面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险能力,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组织重大灾害隐患治理,严防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严格落实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矿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建设数字湖南。加快推进以一网(湖南省全球卫星导航综合服务系统)、一库(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一平台(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测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数字湖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构建全省地理空间框架和统一、权威、通用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全力维护群众合法资源权益。稳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严格执行征地区片综合补偿标准,探索实行多元补偿安置模式,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切实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坚持依法行政,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推进土地管理“一张图”工程,构建覆盖批、供、用、补、查全程的统一监管平台。加强卫片执法检查,完善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约谈与通报制度。

加强国土资源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抓好班子建设、素质建设、行政效能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大力整顿干部作风和机关作风。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的监督。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此系作者在湖南省委经济工作务虚会上的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转变甘肃农业发展方式 篇4

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且随着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使得我国外贸发展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在制成品、中间品以及整个生产环节全面融入国际分工链条,同时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我国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使得我国外贸发展呈现出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相互影响实证分析,能够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分析

(一)经济发展方式为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基础

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方法、途径以及具体模式。对于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党已经基于经济结构方面进行了战略调整,并重新定义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由此可知,想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目标,需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协调以及和谐的发展,基于传统增长型角度向着和谐增长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发展方式当中的重要组成内容,经济发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良好环境,是外贸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性内容。经济发展方式当中的经济结构、经济方式以及经济增长观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外贸发展方式内容。但究其根本内容,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外贸发展方式的影响较为深远,并且呈现出逐渐深化的过程,致使外贸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下实现转型。

(二)外贸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在国际分工较为明确的大背景下,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在外贸发展中的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以及贸易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在开放性的国际分工条件下,外贸发展的节奏影响着国内产业结构,既促使我国产业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的发展途径,也使得我国企业面临严重的压力。进一步推动我国商品经济产业结构方面的优化以及各项生产要素之间高效配置。

由于技术创新与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外贸发展能够促进技术的转型,引进新型技术手段,实现技术方面的进步。技术的创新使得贸易结构能够实现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经济方式依赖资源以及投资成本,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使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劳动力水平的提升,使得内部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变成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培养高科技尖端技术人才[1]。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突出经济发展的转变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加强现阶段对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力度

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外贸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整体产业格局中呈现出领头地位,通过外贸发展的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外贸发展方式呈现出一种高质量的发展状态,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促改革以及促发展的根本性需要,也是提升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内容。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呈现出一种多重效应因素,要求加强现阶段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均衡发展。在加强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性政策手段,加强开发水平优化内部的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的经济治理以及贸易结构,控制外资比例,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2]。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实证分析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实证分析方面,主要是采取格兰杰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等相应的方法,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与相关性验证。同时,在外贸发展方式的具体评价过程中,需要选取相应的指标,其中包括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效益、贸易竞争力以及贸易可持续发展力作为一级指标。并且在以及指标下分为10个二级指标以及35个三级指标。

(一)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上述各项指标的检验,其检验原假设(1)Z不是F的格兰杰原因;假设(2)F不是Z的格兰杰原因。其中Z代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F代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在假设(1)当中,F统计量为13.1317,P值为0.0016,结论为拒绝;假设(2),F统计量4.47081,P值为0.0410,结论为拒绝。在具体数据分析方面得知,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3]。

(二)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当中的内容,可用于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以及未来取值方面的影响[4]。由于在整个脉冲函数当中能够较为直观的刻画出某一种冲击对于系统动态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证研究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基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一个标准差冲击的相应研究,能够得出二者的冲击产生了正向发展响应。在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外贸发展方式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效应可以得知,在短期内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存在一定限制,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基于长期角度进行分析,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与脉冲响应函数当中的分析内容较为相似,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描述的针对对象主要是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对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方差分解方面的内容则主要是对变量的冲击内容进行描述,分析动态变化的重要性因素。因此,在运用方差分解2015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577期)时代T im es的过程中,主要是将系统当中的预测均方差误差进行成因划分,按照成因构成分解为:自身冲击,变量冲击贡献度以及模型内生变量等内容。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对两项内容进行实证分析中发现,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取得初步发展成效,并且二者在实际分析中,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以及二者的变动成因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相互之间的影响较为强烈,并且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每提升1%,外贸发展方式水平提升1.4314%。可见,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发展方式相互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朱启荣.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10(12):165-170.

[2]孙佳佳.出口商品结构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3.

[3]陈海波,魏啸.外贸结构升级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3,11(09):114-123.

转变甘肃农业发展方式 篇5

——“何平九论”学习心得体会

署名“何平”的九篇评论文章浩然大气,精采异常。讲思想、讲理论高大深远,内容丰富。但又通俗易懂;讲矛盾、讲问题实事求是,切中要害,毫不掩饰,针贬时弊;讲出路、讲措施、讲前景又那么让人为之提振精神,信心倍增。

说句实在话,九论文章中写的那些问题,就发生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或者说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出现在我们自己的工作中。

我们感同身受,自觉很多不足:

一是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大好机遇,把握、利用不到位,工作推动上不尽如人意;

二是在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评价上,看成绩的多,看不足的少,看表面问题的多,挖深层次矛盾的少,缺乏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是在工作的推动上,凭着印象跟着感觉走,主动研究探索工作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有意识地按规律统筹规划,推进工作的主动性差;

四是虽然在本职岗位上确实做到了履职尽责,但又深感缺乏担当重要责任开拓性地拓展工作的领域和空间的勇气和胆略;

五是满足于各项工作全面普开,样样都做,缺乏脚踏实地,抓住重点工作,实实在在地干出个样子,抓出个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六是虽在自己的工作言行体现了平民情结,但如何把这种平民情结上升为以人为本的为民爱民的具体制度、措施不力,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尽可能地为群众,为我们的被管理对象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自身的工作中,说到底都是领导方式的问题,只不过是没有深挖细查,想来这也是应该为之忧患的事情。

卢展工书记到河南工作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曾先后发表了一些非常切合实际、非常中肯相实、非常解决问题的提法。如他在同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时,曾盛赞河南人是“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指出在河南人身上体现了“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心”,他还先后提出“四个重在”、“三具两基一抓手”等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结合实际,学习好、运用好、落实好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提升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篇6

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对江苏提出的战略要求,为贯彻这一战略,依据科学发展的精神,江苏既注意到发展速度的率先,又注意到发展质量的领先,注意“好”和“快”的兼顾。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是江苏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时期。经过五年的奋斗,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保持高位增长,2001至2006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11.7%、13.6%、14.8%、14.5%和14.9%。年均高出全国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发展比全国快,是江苏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特色,是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能源、环境、土地的约束日趋严重,发展中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粗放的增长难以为继,针对这一现实,十五期间江苏即着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质量的提升,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又快又好得到了较好的兼顾。正是注意到快与好的兼顾,使国际上工业化加速时期最突出的环境矛盾在我省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十五以来,江苏共完成造林634.9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8%,比九五末增长了23.3%。全国共评出6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江苏占有17个,全国6个生态市,江苏占有4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打破了国际工业化进程中普遍经历的“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阶段性“拐点”。在经济发展阶段进程中,生态环境由随经济增长的恶化,到一定发展阶段开始好转,这个转折的“拐点”,在美国是人均GDP1.1万美元,在日本是8000美元,而在江苏苏南发达市县,这一“拐点”是人均6000美元。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可以看出我党在领导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到对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借鉴,同时又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又好又快,要求江苏经济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开拓发展新途。当前,江苏经济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保持相对快的速度仍然十分重要,没有经济增长的快速度.就会失去发展的基础,失去“两个率先”的基础。但是如果不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不突出“好”的发展指向,很可能会加剧经济“粗放式?的增长,加剧环境质量的恶化,加剧土地等资源瓶颈的约束。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江苏经济正处在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推进这一重大历史性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省委明确提出了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重要战略方针,提出了要加速实现江苏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又明确提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总的奋斗目标,建设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江苏,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平安和谐进入新境界,创新创业呈现新活力,文化建设实现新提升,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建立以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和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群体的利益为重点的利益协调机制。又好又快,为实现“四个优先”、“三大转变”与“五个兼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动力。

又好又快是一个新的战略指向,什么是又好又快?如何实现又好又快?根据中央的精神,结合江苏的实践,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思路和实践取向应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好在结构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通过加快产业结构的提升与优化,再创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二是好在效益上。江苏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期。这一时期最典型的特征是经济总量持续快速扩张,节约增长、高效增长的要求更为迫切。三是好在质量上。江苏正在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快、动力强,而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四是好在生态环境上。又好又快发展,既包含着经济发展质量之好,又包含着生态环境之好;而经济发展质量好,又必须依托于生态环境好。五是好在体制、机制的活力上。体制、机制是发展的动力,深入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为江苏科学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制度保障,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应有之义。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是顺应进一步更好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出的适时调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主题在指导思想上的飞跃,在发展理念上的提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新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又好又快”是指引江苏经济社会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关键的发展阶段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指针。我们要按照这一指针,推动江苏经济社会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篇7

会议指出, 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提高能耗和排放标准等准入门槛, 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实施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费环境入手, 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十二五”时期, 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011年是开局之年, 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 认真做好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一要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不放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目标, 要抓紧把目标任务分解下去。我国能源资源短缺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 既要打攻坚战, 也要打持久战。二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抓紧制定标准, 细化具体扶持政策,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完善政策措施,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三要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改善民生, 改善消费环境, 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四要正确处理内需外需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 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 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发展。

转变甘肃农业发展方式 篇8

正确地认识到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这对于“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全面实现资源利用的供需平衡”的战略思想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 这也是立足中国的实际国情的基础之上所做出的战略判断, 这就需要我们要能够加强对国土资源的创新管理,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发展,

1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战略构想

落实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 这是鉴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科学规划的准确把握, 同时这也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的瓶颈, 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发展, 这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 资源的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发展态势, 如果我们还是沿袭传统的现行资源利用方式, 这就很难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甚至还有可能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从短期来看, 我国的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之间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并且从资源的短缺将很难改变, 也就意味着人们资源的短缺正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地少人多的情况, 我们就必须要能够逐渐转变国土资源的利用方式, 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此, 需要加快各种建设资源的管理方式转变, 就必须要能够加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管理方式的有效转变。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 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但是, 这种传统的资源开发观念和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发展需求, 亟需要对资源利用方式进行彻底改革和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为经济资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1.2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 实现资源的节约发展

在今后的一段发展时间, 实现资源的管理工作重点就要实现战略上的转变, 为此, 就需要实行优先发展的战略, 不断提高资源节约利用率。并按照科学发展的指导下进行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在清晰地认识到本国的国情基础上, 要能够切实根据不同的地区发展规律实行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这样也就符合“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 同样的, 要能够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作为当前资源建设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并能够将资源的高效利用当成当前的今后资源发展的趋势, 改变传统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现象。从而能够实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树立全新的资源管理和开发系统。

2 建立资源开发利用高效观念

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尤其是我国资源开放所得的经济效益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对于资源的管理意识还不是很强, 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为此, 这就必须要能够创新节约有效的发展战略, 树立科学的资源节约发展观念。

2.1 加强对各种矿产资源科学管理意识的培养

一方面, 我们要能够树立全新的资源管理机制, 在另外一方面, 我们还要能够加强对于资源科学管理意识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发展。但是, 我国还有一些矿产开发企业至今都还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开发方式, 没有意识到资源稀缺的重要性。这就必须要能够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着手落实, 并不断加强对于各种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管理。还要能够加强和改进资源的供需方式, 让资源的结构调整来持续推动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等全方位的调整, 实行差别化的资源管理方式, 相关的领导者要根据产业的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资源需求实行差别化的供需方式, 从而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2.2 加紧树立整体观念

在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必须要能够加强对资源利用的整体观念, 充分意识到国土资源是数量和质量以及生态三方面的结合, 这就对现代的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要能够加强对于资源的监督和管理, 从制度设计、市场调节、宏观管理等方式进行改变, 严格控制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 领导者要能够重视农田质量建设、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资源质量的管理, 不断拓展资源的利用和服务领域, 从而更好地协调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 在对资源的后期过程中, 切实注重国土资源生态建设, 对相关的矿山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引领资源创新发展方向, 更好地发挥好资源生态的功能。

2.3 树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观念

在以往的传统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要能够切实转变资源单向管理的方式, 逐渐转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转变, 树立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 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持续推进资源、资本、资产等三方面的管理创新, 全面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益和资产的收益以及资本增值的功能, 同时, 还要能够加强市场化的改革, 相关的企业树立市场经营的观念, 不断拓展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益, 推进城乡的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 不断建立健全开发的资源市场体系, 以及科学有效的矿业权市场, 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

3 全面建立国土资源科学管理体系

3.1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 确保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

一方面, 要能够贯彻落实好相关的法律政策, 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水平, 从而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矿产资源生产储备体系。不断深化基础地质调查研究, 对我国的各种资源丰富地区开展有效的科学探查, 实施地质矿产保障工程, 从而能够形成一批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后备基地, 并详细做好矿产资源的开发规划, 有效地融合矿产资源。抓紧建立地质找矿工作的推进, 加紧地质勘探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并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并确立全球化的资源战略观念, 从而实现资源的多元化供应渠道。

3.2 加强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并健全市场化的机制管理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并抓紧落实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措施, 从而能够形成土地节约的倒逼机制, 一方面, 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来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和范围, 抓紧落实好城市开发边界, 同时, 还要能够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 不断调整和加强资源的结构优化, 并严格遵守相关的土地政策, 从而能够进一步发挥好土地宏观调控的作用。并实施区域性的资源开发管理, 对城市用地规模要能够严格控制, 抓紧落实和制定科学的农村用地规划, 持续推进国有化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完善一系列的矿业产权, 持续深化资源性产品要素的市场化改革, 并建立科学高效的市场供求体系, 并对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机制。

4 结语

在对于资源节约的发展战略上, 要能够加强对资源节约和管理, 是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所以这对于国土资源的整体发展水平对于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要加强对资源节约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地质勘查, 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 还要能加强对资源节约的利用, 并健全市场化的机制管理。在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素养, 从而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摘要:在新时期下, 如何通过国土资源的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发展成为当前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此, 我们就必须要能够对国土资源的创新, 构建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的体系为此, 本文就需要从国土资源的利用方式为出发点, 加强国土资源的节约型管理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 持续推动国土资源的科学发展,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资源方式转变,发展创新,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课题组.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践历程[J].中国土地.2007 (06) .

[2]张琦, 金继红, 张坤, 许再超.日本和韩国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及启示[J].资源科学.2007 (02) .

[3]刘玉峰, 张亮, 刘丹.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形成机理与区域性特征[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 (04) .

[4]曾红霞, 张岳君, 曾向阳.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机理与防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02) .

农业综合开发促发展方式转变 篇9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新格局形成

鱼台县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 是全国“棉花百强县”和山东省“十大淡水养殖强县”之一, 鱼台大米享誉全国。鱼台县委、县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鱼台县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高标准农田,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 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发展区域主导产业,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民增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鱼台县水多、草多、粮多, 以往因为规划不当而导致土地、水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由于缺少资金, 土地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挖掘耕地潜力, 鱼台县申报了鱼城镇土地整理项目, 并被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定为国家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通过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大力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林网工程及其他配套工程等,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05.1公顷, 占项目区总面积17.21%。

鱼台县还针对王庙镇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 经过多方的研究论证, 把“旧城海子”土地整理项目作为鱼台县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申报立项, 进行全面整理。通过综合治理, 该项目区新增耕地237公顷, 占项目区总面积55%。

如今, 这两个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 农田、蓄水池成方, 绿化成行, 排灌畅通, 路渠配套, 成为防洪、排涝、蓄水、灌溉为一体的高产、高效农业园区逐渐形成农作物、水产养殖基地。同时, 项目区内的地貌、水文、土壤肥力、农业生产均得到根本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显着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短、见效快, 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能很好地发挥示范和扩散效应。为此, 鱼台县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抗灾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目标,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 推进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鱼台县按照“示范带动、典型引路、规模发展”的思路, 重点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排灌站更新改造工程、灌区配套工程和井站双配套工程“四大工程”。对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 优先安排修复, 确保饮水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减少水面污染源, 以河道、湖边为重点, 建设林草生物缓冲带, 发挥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 维护河道及湖边的生态环境;突出抓好灌区综合治理和配套改造、排灌站维修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工程, 使灌排体系得到加强, 灌排能力得到提高, 大大改善灌排水网;大力发展各类节水灌溉工程, 大搞渠道防渗工程建设, 沿湖有条件的乡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重点修建了小区域调水工程;坚持高标准, 严把质量关, 做到有水“能引、能蓄、能提、能灌、能排”,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为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顺利推进, 鱼台县按照“政府引导组织、水利规划指导、乡村组织实施、农民出工受益”的办法, 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投身水利建设, 及时协调解决水利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强力推进乡镇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认真抓好水资源费的征收, 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及其他相关资金按规定比例足额用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水利, 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把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 集中力量抓好跨乡、跨村水利工程和综合受益重点工程采取户办、联户办、股份制等多种形式, 广泛融资大力发展民营水利, 推动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实行综合量化评分, 并以奖代补, 多干多补、少干少补,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仅2009年全县就投资1208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951项,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 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 排涝面积18万亩, 抗旱面积6万亩, 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探索科技推广新模式

鱼台县依靠科技创新机制,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 探索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实施“阳光工程”培训, 举办农民辅导员班、科技示范户培训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 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民技术培训, 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 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 制定了10多项地方标准, 逐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基础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成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技术支撑。新增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和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各1处, 面积2万亩。

转变发展方式应优先发展农村职教 篇10

“感谢母校的培养, 让我学会一技之长并顺利就业, 更给我增添了成功的自信。”云南省腾冲第二职中一名农村学生, 因为身体有残疾, 家庭贫困, 初中毕业后他毅然走进了职业学校的大门。毕业后, 他到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工作, 很快使家庭脱贫致富。

这一幕, 给当时在该校调研农村职业教育的民盟中央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盟中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了一份书面发言, 提出要转变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 必须重视和优先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3月3日, 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成贵, 请他们介绍了调研情况, 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把职业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调研现状】

完成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性任务, 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依靠完善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

据初步测算, 目前我国35岁以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亿人, 并以每年1300万人的速度递增, 但其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不足10%。

【李成贵委员建言】

如果八成以上的农民从未接受过相关教育和技能培训,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 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必须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使职业教育成为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方式,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向现代化农业和二、三产业转移的当前之需尤为重要。

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 我们应特别注重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 避免教育资源分散, 促使职教规模、专业与当地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相适应。

明确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的切块比例

【调研现状】

自2004年国家扩大中职招生以来, 我国中职教育办学规模快速发展, 2009年招生超过860万人, 在校生人数达到2200万人, 但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投入的份额仅有8%。

据测算, 由于中职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及购置设备投入较大, 中职学校生均办学成本约为普通高中的2.6倍, 但政府拨付的经费平均仅为同级普通教育的60%, 许多中职学校的生均经费、实训条件、师资水平等办学条件, 仍达不到基本标准。

【徐辉委员建言】

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调研中, 我看到不少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是“粉笔加黑板”, 这种情况让人十分痛心。我们应统筹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发展, 切实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建议对于当前农村中职教育,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机制。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 应明确对职业教育的切块比例, 并做到中职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尤其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应力争近期内中职学校生均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学校。加强农村中职学校实训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教师培训和校企合作的开展。另外, 要通过市场方式, 进一步拓宽农村职业学校经费来源。积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去年,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的学生读中职已经免费了, 希望国家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向免费教育发展, 优先在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以及三峡库区等移民聚居地区实现。

打通一线技师到农村职校兼职的通道

【调研现状】

云南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生师比竟高达50∶1。即使在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广东, 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的教师也仅占15%。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同于一般学校的教师, 应是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现在的职业教师, 很多是从普通教育转行, 甚至是淘汰出来的。

【徐辉委员建言】

教师数量不足, 素质不高, 待遇偏低, 这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我曾在云南一所农村的中职学校看到, 汽修专业的教师不懂电路。凭这样的教师队伍, 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我们应尊重职业教育的独特规律, 采取专兼教师结合的模式, 明确增加“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的比例。改革职校教师的选拔标准和职称评定办法, 打通一线技师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到农村职校兼职的通道。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二三下一篇:留学生专业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