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插管

2024-06-28

动脉插管(精选八篇)

动脉插管 篇1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超选择眼动脉插管溶栓,显影时间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科急重症。起病急,病情发展快,阻塞导致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造成视力严重下降[1]。在临床治疗中,传统常规治疗方法有使用血管扩张剂,行眼前房穿刺、眼球按摩、口服乙酰唑胺等降低眼压,吸氧,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解痉等,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些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导管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超选择眼动脉插管溶栓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21例(21眼)的研究,探析超选择眼动脉插管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21例(21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其中女6例,男15例;年龄34~69(56.2±4.3)岁;发病时间1~72(32.1±3.5)h。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视力骤然下降到无光感、光感或者眼前手动;(2)病程在1周内;(3)年龄不到70岁,血压不到170/100mm Hg;(4)近3个月无脑出血、脑梗死及外科手术史;(5)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动脉期充盈迟缓;(6)无全身脏器严重病变[3]。

排除标准:(1)伴有血管畸形与血管内膜炎者;(2)伴有外伤、眼部异常、心脏病、急性脑卒中者;(3)近期接受过静脉或者局部注射溶栓,及症状自行减轻者;(4)伴有严重肝、肾、凝血功能异常者;(5)导管插管路径不理想者;(6)合并有严重感染性疾病者[4]。

1.3方法溶栓治疗前,给予患者常规检查,即视力、眼底镜、裂隙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眼动脉充盈时间延长30~120s显影。经患者同意后,检查凝血功能与血压,在显示正常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局麻,采用Seldinger技术予以右股动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之后给予全身肝素化,剂量为1mg/kg,利用5F造影管对全脑血管予以造影,进而对全脑血管情况予以全面了解。通过导丝交换,把6F动脉鞘置入患侧颈动脉C2水平,然后用同轴微导管超选患侧眼动脉进行造影,对眼动脉及其分支的血供状况予以全面了解。将(20~50)万U尿激酶,以每10min(5~10)万U的速度泵入。在完成手术之后,持续使用肝素钠48h抗凝。此外,在使用阿司匹林(100mg/d)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同时,还要进行活血、扩容等治疗,治疗时间为10d。

1.4观察指标观察与记录患者溶栓前后的视网膜中央动脉显影时间、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臂-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疗效评价标准术后3个月,根据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划分成显效、有效、无效。以国际标准视力表为判定标准:显效:患者视力从无光感、光感或眼前手动提升到0.05及以上。有效:患者视力从无光感、光感或眼前手动提升到0.01及以上,但未达到0.05,或从无光感变为光感。无效:患者视力无明显提升或达不到上述标准。临床总有效率是显效率与有效率的总和[5]。

1.6统计学处理将患者观察数据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予以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溶栓治疗前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影时间比较溶栓治疗48h后再次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显影时间、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臂-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明显短于溶栓治疗前,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48h内患者溶栓总有效率是93.8%,48h后患者溶栓总有效率是40.0%,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对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治疗期间,出现1例下肢麻木,1周后症状消失,未出现颅内及其他脏器感染与出血症状。

3讨论

视网膜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而眼动脉又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系统与睫状动脉系统[6]。由于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终末动脉,如果出现阻塞,就会引起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严重损害视功能。根据临床调查显示,在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时候,很少出现血管完全性阻塞[7]。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多显示动脉充盈迟缓或者充盈不足。此种残留性视网膜供血,导致视网膜处在相对缺血状态,这使视网膜视神经在一定条件下,一旦血液供应恢复,就有可能恢复视功能。造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是血管栓塞与形成血栓,选择溶栓治疗就有可能使视网膜恢复血供,使视功能得到恢复。

对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全身静脉用药(溶栓、活血、扩容、解痉)及眼部局部用药等方法,效果较差。并且静脉内全身应用溶栓药物,用药剂量难以很好掌握,效果不一,并发症较多且严重[8]。而超选择眼动脉插管溶栓,通过用动脉插管的方法,将小剂量溶栓药物直接送达受阻动脉处,使受阻动脉局部形成一个较高的有效浓度进行溶栓,缩短了溶栓时间,提高了血管再通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9]。此外,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显影时间、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臂-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明显短于溶栓治疗前,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内患者溶栓总有效率是93.8%,48h后患者溶栓总有效率是40.0%,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本研究中21例患者的结果分析,患者插管溶栓治疗时间越早,视力恢复的程度越高。治疗期间,出现1例下肢麻木,1周后症状消失,未出现颅内及其他脏器感染与出血症状。由此可见,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治疗中应用超选择眼动脉插管溶栓治疗,是可行且有效安全的,越早启动溶栓治疗越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10]。

总而言之,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早期(48h内,越早越好)施行超选择眼动脉插管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状况,提高临床疗效。超选择眼动脉插管溶栓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红伟.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药物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31):69-70.

[2]刘岩.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9):131.

[3]朱远军,金敏,高宗银,等.倍他洛尔滴眼液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治疗中应用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14,45(4):36-38.

[4]刘太平,梁卫丰.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失败1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10):1560-1561.

[5]张兰华,赵鸿玉,苏艳,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1-112.

[6]陈丽娟,郑玄中,柳建军.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9-10.

[7]黄洲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6):39.

[8]田锦林,杜亚辉,罗军,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比较[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0,7(4):367-369.

[9]陈丽娟,黄克伟,柳建军.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0):1181-1182.

动脉插管 篇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model of hepatic artery(HA) catheter and detain the catheter in vitro in rats, and approach the skill keys and value of establishing the model. Method Under the operation microscope(10×), a self-made catheter with 0.5mm ID, developed by peridural anesthetic catheter, was intubated into hepatic artery, through gastroduodenal artery, then the catheter was retained and fixed in rats. Result 20 rat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model, in which 17 rats model were successful, the ratio was 85%. Conclusion The improved model is much easily established and achievement ratio is higher than others, which may be used to study on targeting administration in curing liver tumor or hepatic failure.

〔Key words〕 Model; rats; HA catheterization; detaining in vitro; improvement

肝固有动脉插管的动物模型建立早有报道,但原有的方法易造成肝脏损伤、死亡率高,技术难以掌握。在实验研究中我们改进造模方法,掌握了技术要点,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实验方法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健康SD大鼠20只,清洁级,体质量(300±50)g,雌雄各半。由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k(湘)-0003。

1.1.2 手术器械 止血钳4把,有齿镊、持针器各1把,12.5 cm显微镊1把,14 cm显微剪1把,系线镊2把,小动脉夹数枚,缝合针数枚,0号、4号缝合丝线各数支,自制内径0.5 mm动脉插管数根(由硬膜外麻醉导管加工而成)。

1.1.3 仪器 Z20P5 10倍手术显微镜: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ES-1100型电子天平:长沙湘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1.4 药品 戊巴比妥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F1117,25 g/瓶,肝素钠注射液:江苏万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2 500 u/(mL·支),青霉素钠注射液: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80万u/支。

1.2 方法

拟参考Lindell肝动脉插管法[1]及赖力英等人的方法[2]进行改进,具体步骤如下。

1.2.1 术前准备 术前1天停止喂食,自由饮水;将硬膜外麻醉导管置于60 ℃恒温水浴箱中,预热拉长为内径约0.5 mm的导管,插口处剪成锲形,管内插入0.5 mm动脉介入导管的金属导丝;于手术前30 min经大鼠尾静脉注射50 u/mL肝素钠溶液2 mL进行手术前血液肝素钠化;以2%戊巴比妥钠45 mg/kg腹腔注射麻醉。

1.2.2 造模方法 剑突以下的腹部剃毛后,络合碘消毒皮肤,手术按常规无菌手术规程操作。在腹部正中用手术刀切开皮肤切口2.5~3.0 cm,用无齿镊提起腹肌沿腹白线剪开腹肌,用止血钳钳夹切口两侧的腹肌,暴露肝脏;于胃与肝交界处用棉签钝性分离肝脏乳头叶,在其下方肝门区找到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管三者并行的Glisson系统,以最底下管径较粗的肝门静脉定位,中间外径较圆且有搏动的管道为肝固有动脉,下行分出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右动脉,右行为肝总动脉。去除血管外壁的结缔与脂肪组织,将各血管分离; 胃十二指肠动脉与胃右动脉交界处用0号丝线结扎血管,近心端用丝线套起备用,小动脉夹夹闭肝总动脉,在血管己经结扎处前方剪开血管壁约1/3~1/2(见图1),剪口前短暂松小动脉1次使胃右动脉血管充盈;将特制导管经胃、十二指肠动脉剪口入动脉血管,逆行到达肝固有动脉开口处,将导管内金属导丝退出,确认管腔通畅后,近心端用已经套起的丝线结扎并固定,松开动脉夹; 从腹壁引出导管并固定,连续缝合腹壁肌层。皮肤切口以75%乙醇消毒后用丝线缝合,引出的导管潜行于皮下至颈背部引出,用50 u/mL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封管,导管末端在乙醇灯下烧灼封口;术后大鼠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钠20 000 u/100 g,1次/3~5 d,防感染;隔天用生理盐水通管,并用50 u/mL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封管;每只大鼠单笼饲养。

2 结果

术中2只大鼠由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剪口处血管断裂无法插管;术后20 h 1只因伤口渗血、便血而死亡;其余17只全部存活,成功率达85%,且术中出血量少,肝叶没有出现明显的损伤。术后0.5~1 h完全清醒,术后8 h可以行走,12 h饮食、活动逐渐恢复正常,伤口4 d完全愈合。术后留置管能顺利导入药物入肝,并能长期维持此功能(见图2)。

动脉插管 篇3

关键词:动脉,纡曲增宽,开口变异,插管技巧

肝脏病变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中, 遇有腹主动脉纡曲增宽、受压推移, 腹腔动脉分支异常, 肝动脉开口变异时, 按常规方法插管较为困难。笔者对经血管造影证实的30例肝动脉变异或腹主动脉纡曲、移位的插管技术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28例, 女2例;年龄27~70岁。原发性肝癌18例, 转移性肝癌8例, 胆管癌4例。其中腹主动脉纡曲17例, 从造影片上测量纡曲的腹主动脉距脊柱中线水平距离3~8 cm;肝动脉变异并腹主动脉纡曲3例;肝动脉变异10例, 其中肝固有动脉或肝右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 分别为2例和5例;肝右动脉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2例, 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4例。

1.2 方法

用4F或5F CobraⅢ型导管, 按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插管, 以成袢倒钩法或直接插入法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腹腔动脉、肝固有动脉或变异的肝动脉插管造影、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1]。插管过程中若遇髂动脉纡曲进管困难时, 用硬导丝不出导管头支撑法;腹主动脉纡曲致管端转向困难者或腹腔动脉分支角度特殊, 致插管过浅者用成袢法;肝动脉变异者, 按解剖变异时肝动脉异常开口的发生率高低, 顺序寻找。

2 结果

30例肝动脉造影中, 用成袢技术插管成功26例, 占87%, 利用导管原有塑形弹性直接插入4例, 占13% (其中2例在高压注射造影剂时弹出靶动脉而改用成袢法插管) 。

3 讨论

肝脏占位性病变时往往使腹腔动脉受压移位, 老年人的腹主动脉及分支存在着不同程度纡曲增宽。此时导管进入血管内除受到血流阻力外, 还受到不同方向变形血管壁的推压力, 造成进管和管端转向困难或不能深入靶血管。采用硬导丝不出导管头支撑法, 即可使导管的硬度和弹性增强, 又不影响管端的塑形形态, 可解决进管困难问题, 但找到靶血管开口后, 往往因插入过浅, 无力支撑导丝深入而反复弹出, 用成袢法可解决导管转向困难和插入靶动脉过浅问题。

成袢法很多, 笔者采用经髂动脉成袢技术是因为此处形成的导管袢反折段较长, 约10~15 cm[2], 原则上把塑形段导管全部反折, 管端以基本垂直于血管壁方向的弹力紧贴于血管壁上, 旋转管杆使之与反折段形成“8”字形, 此形状的导管管端预置方向恒定, 横向转向灵活, 易于操控, 在下拉过程中很容易弹入腹腔动脉干, 继续从不同方向试探性旋转并下拉导管即可进入肝总动脉或直接超选择进入肝固有动脉。进管过程中若发现管端受阻, 可嘱患者缓慢深呼吸, 在呼吸运动中, 导管常因血管形态和分支夹角的改变而弹入下一级动脉。当此法仍不奏效时, 可在管端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将袢拉小或解除, 经导管送入“J”形软头导丝, 直到导丝硬段进入肝动脉, 再沿导丝推入导管。

腹主动脉纡曲增宽、移位变形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甚高, 其中多数增宽至3 cm左右, 瘤样扩张者约4%[3], 原因主要是动脉硬化、弹性下降的同时血流持久冲击形成, 另外妊娠、高血压、腹主动脉感染、创伤、发育不良等因素均可导致动脉硬化扩张。介入治疗所用的各类导管预先塑形均与正常宽度的动脉内径为设计基础, 当血管变宽达一定程度时常常超过导管欲塑形态的弹性范围, 即使导管端已位于靶动脉开口位置, 也已无弹力进入靶血管。采用髂动脉成袢技术, 实质是使导管在易成形基础上, 在患者血管内二次塑形, 随着不同宽度的血管即不同扭曲移位的血管, 导管袢的长度已随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使导管的整体形态向个性化方向改变, 以致更有利于插入并深入靶血管。

腹腔动脉是腹主动脉最大最早的分支, 一般分型以3个脏支为基础, 分为胃肝脾干型, 占85%[4];两支型 (即肝脾干、胃肝干和胃脾干3种亚型) , 占7.3%;无干型 (即3个脏支独立起自腹主动脉或肠系膜动脉) , 占0.4%。当行腹腔动脉造影, 发现肝动脉缺失或肝脏供血不全时, 提示有肝动脉变异。变异的肝总动脉63%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5], 其次起源于腹主动脉或与胃左动脉共干, 提示寻找变异的肝总动脉应以肠系膜上动脉为重点。当肝右动脉变异时, 70%起源于肠系膜肝固有动脉干, 少数起源于腹主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左动脉变异则多起源于胃左动脉, 少数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寻找时应分清主次分别对待, 以最大限度减少操作的盲目性。在异位肝动脉的寻找性插管中, 笔者应用了常规导管导丝法, 预成形肝动脉导管交换法, 导管成袢法等插管技术, 经实际应用表明, 髂动脉成袢法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明显优于其余插管方法, 本组成功率占93%, 优点是成袢较大, 安全可靠, 操作技术易掌握, 管端的旋转、进退操控性强, 常常不用导丝即可进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时导管不易弹出, 可提高插管成功率, 缩短诊疗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放射线对医患双方的损害;需要多支血管造影治疗时, 可一管多用, 节约成本, 降低医疗费用。但成袢操作必须小心谨慎, 动作轻柔, 否则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或导管打结, 拔管时应先在透视下解袢后再拔出导管。另外在遇到右髂动脉极度纡曲时, 导管直接插入左髂动脉将非常困难, 故需要先在肾动脉或肠系膜上、下动脉内做成小袢, 再在髂动脉做成大袢, 操作稍显繁琐。

参考文献

[1]张孟增.介入放射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5-50.

[2]欧阳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56-266.

[3]张金山.现代腹部介入放射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40-48.

[4]张年甲, 钟世镇.腹盆部血管解剖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 1987:106.

动脉插管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患者68例, 其中男39例, 女29例, 年龄23岁~78岁, 共进行穿刺透析1 628例次。原发病:慢性肾炎32例, 糖尿病肾病8例, 高血压肾病7例, 慢性间质性肾炎4例, 梗阻性肾病6例, 狼疮性肾炎2例, 肾肿瘤1例, 肾结核1例, 急性肾衰竭4例, 急性药物中毒3例。

颈内静脉插管患者26例, 男12例, 女14例, 年龄17岁~62岁, 共进行透析368例次。原发病为:慢性肾炎9例, 糖尿病肾病5例, 高血压肾病4例, 梗阻性肾病2例, 急性肾衰竭2例, 急性药物中毒4例。

1.2 方法

1.2.1 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

患者静脉回血通路建立后, 将与动脉血路管连接的穿刺针内的肝素盐水用手挤出, 使针管内无肝素盐水或少量肝素盐水, 形成针后探测气泡。严格无菌操作, 左手指摸清穿刺动脉, 确定穿刺点, 右手持穿刺针缓慢进针, 发现气泡搏动后及时调整进针角度, 将针略水平提起, 平稳地将穿刺针送入血管, 用胶布固定穿刺针, 开始引血透析。

1.2.2 颈内静脉插管

患者去枕平卧, 头略偏向一侧, 充分暴露穿刺处皮肤, 局部消毒后取胸锁乳突肌内缘与喉结水平交点处为穿刺点, 摸到颈内动脉搏动后向内推开,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并探查颈内静脉。然后用套管穿刺针沿探查方向缓慢进针, 回抽有暗红色静脉血时, 置入导引钢丝长约10 cm~15 cm, 固定导引钢丝拔出穿刺针, 用扩张导管扩张皮下隧道, 然后置入透析用导管, 拔出钢丝, 用肝素盐水进行动静脉封管, 戴无菌管帽[3]。穿刺过程须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心律, 预防导管进入心房诱发心律失常。导管固定后需摄X线胸片了解是否有血、气胸及导管顶端位置。

1.3 透析血流量和透析效果观察

两种通路方法各抽取100例次作为完整观察病例, 主要是对比需要充分透析时的血流量, 要求每次透析需达到200~240 m L/min, 根据每次透析记录的血流量数值, 作出统计。透析效果主要是化验每次透前血肌酐、尿素氮和透后清除效果, 根据数值作出统计。

1.4 感染统计

动脉穿刺观察穿刺针周围发生的局部炎症, 如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列入统计数据。颈内静脉插管除局部红、肿、热、痛外, 出现导管与皮肤入口处化脓现象, 并且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全身感染症状, 考虑到与留置导管相关时均列入感染统计次数。

1.5 动脉穿刺和静脉插管形成的血肿统计

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可减少穿刺并发症, 但可发生血肿形成, 我们将血肿大于2 cm列入统计次数。颈内静脉插管主要指每次建立导管通路时误穿动脉或损伤静脉形成的血肿, 因为穿刺部位较深, 较小的血肿很难列入统计, 故将血肿范围大于4 cm列入统计次数。

1.6 建立血管通路费用

包括材料与操作收费。针后探测气泡建立血管通路包括耗去的穿刺针数、止血包扎纱布垫、绷带和穿刺操作费用。颈内静脉插管包括留置导管材料、操作费用、肝素封管液, 每次透析均需进行导管与皮肤入口处的消毒处理, 更换消毒敷料, 导管发生栓塞时的处理, 以及更换导管费用。两种方法均不包括发生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时的消炎处置费用。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建立血管通路方式操作方法和使用的耗材均不同:

针后探测气泡操作简单, 建立通路快捷, 穿刺并发症少, 只需正常透析时的内瘘穿刺针即可进行。颈内静脉插管需留置导管的特殊耗材, 操作过程较复杂, 有时误穿动脉和损伤静脉会影响即刻透析使用。

2.2 透析血流量和透析前后化验指标分析见表1.

两种通路均可获得较稳定的血流量。透前血肌酐、尿素氮化验值动脉穿刺高于静脉插管, 可能由于有部分病例透析间隔时间过长所致。而透后结果动脉穿刺好于静脉插管, 可能是留置导管引、回血入口在上腔静脉形成小量重复循环所致。

2.3 两种通路临床应用及常见并发症比较见表2、表3.

2.4 建立血管通路费用比较:

采用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穿刺并发症, 使用穿刺针及相关材料的费用会降低。颈内静脉置管需留置导管的特殊耗材, 每次透析需肝素封管及导管消毒包扎处理, 导管栓塞需溶栓处置, 所以其费用支出显著高于动脉穿刺。

3 讨论

从设定的评价项目中观察到两种方法获得的血流量都比较稳定, 均可作为急性肾衰竭、药物中毒等需要紧急透析和慢性维持性透析患者内瘘术前或术后成熟前常用的血管通路。

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使用普通内瘘针即可进行操作, 只在穿刺针后用手挤压形成探测气泡, 利用穿刺针进入动脉产生的气泡波动来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穿刺并发症, 同时为动脉血管的重复使用了提供条件。其材料费用低廉, 适用于透析次数少且经济困难的患者。每次透析结束后即可拔针, 无需换药, 不影响患者生活起居。

颈内静脉导管通路, 一般可在半小时内建立起来, 需要留置导管的特殊耗材和插管技术。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能减少局部血肿、损伤等并发症。透析结束后需用纯肝素封管, 导管和皮肤入口处需经常更换无菌敷料和消毒包扎处理。患者透析时无穿刺痛苦, 也不破坏造瘘动脉, 但留置导管却给患者带来了不适感, 给生活带来不便。

动脉穿刺操作过程简单, 只要做好穿刺部位的局部消毒处理, 感染率会很低。静脉置管时间短的留置数日, 长的可维持数月, 由于导管外露, 因此易合并局部感染, 甚至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 需要局部消炎和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严重时需更换导管或拔除导管。

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也会受动脉血管条件的制约和穿刺技术的影响, 应细心按摸穿刺动脉, 找到最佳进针点和进针角度[4]。出现血流量不足, 需重新穿刺动脉或转动针面位置。颈内静脉置管时出现导管贴壁、导管栓塞等会影响血流量, 需做相应处置, 方可解除。

两种建立血管通路方法各有其临床特点和适应病例, 可根据患者适应证的状况进行选择。针后探测气泡提高了动脉穿刺的成功率, 减少了穿刺并发症, 具有经济、操作简单、感染率低、血流量稳定等优点, 更有其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振华, 于瞳兴, 任玉卿, 等.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在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的体会[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3, 19 (6) :380.

[2]姜振华, 贾江武, 刘建林, 等.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作为血液透析的通路[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7, 23 (6) :399.

[3]何长民, 张训.肾脏替代治疗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2.

动脉插管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来本院治疗晚期卵巢癌的50例患者设为研究对象, 年龄44~69岁, 平均年龄 (58±3.76) 岁, 随机的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化的癌症护理。干预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1手术前护理:在进行化疗前要向患者讲解动脉插管热灌注化疗方法的过程、目的、注意事项、疗效等, 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消除焦躁抑郁的情绪。灌注前患者需要排空膀胱, 严格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腹围等, 调节好手术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2手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台旁协助医生进行手术, 建立静脉通道, 使用止吐免疫的支持药物[2]。在灌注时要时刻关注患者的诉求和感受, 对患者的脉搏、心率、血压、面色、滴速等进行严格的观察, 重点关注患者有无腹痛、局部有无肿胀等情况, 一旦出现异常, 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3术后护理: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消化道是否有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的进食量、呕吐量和性质, 避免发生电解质紊乱。患者要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例如羊肉、蟹等辛冷、麻辣、油腻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 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食物, 主食以清淡为主。化疗药物中含有顺铂, 顺铂的代谢产物由肾脏排泄时会引起肾小球的坏死, 出现蛋白尿、少尿等, 所以在进行动脉插管热灌注化疗时要给予静脉水化, 护理人员要严格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尿液的颜色, 可以指导患者多饮水, 稀释尿液, 避免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化疗后都需要留置导管, 导管的放置一律采取无菌处理, 需要用碘对导管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 导管需要及时的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 并且保持通畅。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容易引起感染, 所以一般的留置时间不多于3个月。

1.3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3]:采用SDS、SAS在干预前后分别评定。SDS评分标准:标准分<50分为无抑郁;标准分≥50分且<60分为轻度抑郁;标准分≥60分且<70分为中度至重度抑郁;标准分>70分为重度抑郁。SAS焦虑自评量表得到的分数越高, 表明这方面的症状越严重, 焦虑分<50分为正常, 51~60分为轻度焦虑, 61~70为中度焦虑, >70为重度焦虑。

2结果

经干预护理后, 干预组患者在评分结果方面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患者均有轻度的恶心、呕吐症状, 经过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 没有发生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和重度不良反应。

3讨论

卵巢癌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对妇女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卵巢癌的发病比较隐匿, 但是病情发展较快, 当患者到医院进行治疗时, 已属于病情晚期,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卵巢恶性肿瘤生长部位隐蔽, 无法直接看到, 早期卵巢恶性肿瘤症状不明, 同时缺乏简便实用的诊断方法。导致卵巢癌发病的因素尚不明确, 其发病可能与年龄、生育、血型、精神因素及环境有关, 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的发病几率比较高。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腹大或下腹部包块、疼痛、发热、贫血、无力等恶病质的病变。

本院就动脉插管热灌注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护理体会这一课题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 在改善抑郁、焦虑的同时,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动脉插管热灌注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50例晚期卵巢癌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的患者进行相关基础卵巢癌疾病护理, 干预组进行综合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在经综合护理后评分结果方面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有轻度的恶心、呕吐症状, 经过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插管,热灌注化疗,晚期卵巢癌,护理

参考文献

[1]佟丽波, 李春艳, 孙盛梅.卵巢癌患者静脉与腹腔联合化疗的管理.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3 (2) :142.

[2]朱丹, 王杨, 李楷槟.手术加顺铂腹腔灌注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观察.中国肿瘤临床, 2009, 29 (4) :265-268.

动脉插管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9月住院治疗的宫颈癌患者, 筛选出晚期 (Ⅱb期) 以上患者33例, 全部病例治疗前均行妇科三合诊、B超或CT以确定肿瘤大小范围等。肿瘤直径5 cm以上为巨块型, 均经宫颈活检病理检查结果确诊, 年龄39~65岁, 其中30例为外生巨灶型, 1例为溃疡型, 2例为颈管型。所有病例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1998年修定的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所选患者入院后即行腹壁下动脉插管术。手术方法如下:① 采用硬膜外麻或局麻, 麻醉、消毒等同其他腹部手术常规;② 准备插管用的导管。采用硬膜外导管, 于硬膜外导管23~24 cm处缚以4号丝线作标记, 并以此线在关闭伤口时缝合固定于皮肤上;插管前在尾部插入7号针头, 并由此推注抗凝剂肝素或枸橼酸钠;③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连线中1/3偏内侧腹股沟韧带上1.5~2 cm作3~4 cm长与腹股沟平行的斜行切口;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剪开腹外斜肌腱膜, 分离内斜肌及腹横肌后, 可在腹横腱膜的腹膜外脂肪中, 分离或寻维行的腹壁下静脉, 再在其外侧找到腹壁下动脉, 将其游离2~3 cm, 在其远端结扎后切断, 结扎线留作牵引;⑤将近端血管用无损伤血管钳夹住, 并将血管向耻骨方向牵引, 使之该血管进入髂外动脉之锐角变为钝角, 以利于插管进入;⑥在动脉钳夹上方剪一小斜口, 插入硬膜外导管 (已备好的管) , 待导管插到近无损伤血管钳处, 取下该钳, 将导管插进到23~24 cm处, 边插边推注抗凝剂至所需要长度预计到髂内动脉, 向管内注入造影剂76%泛影葡胺, 经C型臂摄片证实至髂内动脉;⑦将动脉连同导管同时结扎;⑧再将②准备导管时缚的丝线两端穿出皮肤, 缝合固定, 测试导管回血良好, 取下针头, 封闭管腔, 覆盖纱布, 留待以后注药用;⑨常规缝合切口各层, 手术完毕;⑩注意:推注化疗药物时需用止血带帮扎两大腿, 注完后15 min取下。术后5 d即开始区域化疗。给药方法:给药前以碘酒、酒精擦拭塑料导管, 用消毒剪刀剪去封闭端, 按上7号针头, 先注入0.4%枸橼酸钠液少许, 再注射化疗药物。注射完毕, 再以0.4%枸橼酸钠溶液充盈后封闭导管尾端。本组患者采用的化疗方案:MMC 8~10 mg动推, 第1天, PDD 40 mg+生理盐水40 ml动推, 第2天、第4天、第6天, ADM 30 mg+生理盐水40 ml动推, 第2天 第6天。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妇科检查并结合术后病理检查。妇科检查按照1978年12月全国抗癌药物研究协作会议制定的通用标准评定。显效:症状改善, 病灶缩小50%以上, 无新病灶出现, 维持一个月以上者。有效:病灶之两个相互垂 直的最大径乘积缩小<50%或>25%不足50%, 无新病灶出现, 持续超过1个月。无效:症状加重明显, 病灶之两个相互垂直最大径乘积增大>50%以上者, 为无效或恶化。

2结果

经过2~4个疗程的区域化疗后 (化疗的疗程受家庭经济状况约束) , 行妇科检查, 发现大多数患者宫颈局部病灶都有明显缩小, 具体见表2。

显效和有效的患者, 2~3周后再行宫颈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结果证实有3例患者未见到癌灶。

3讨论

3.1 腹壁下动脉插管区域灌注化疗的优点

腹壁下动脉插管区域灌注化疗, 可以缩小肿瘤体积, 为晚期宫颈癌患者增加了手术切除机会。该方法属于介入治疗的一种方法且具有如下优点:①在于留置导管, 可避免多次穿刺股深动脉而造成股深动脉的损伤;更重要的是导管留置, 可以根据病灶的变化而随时采取多种化疗方案, 并以此决定导管留置的时间;②可用于各种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 以缩小肿瘤体积, 为手术彻底切除癌瘤创造条件, 另外可使某些不能手术的病例获得手术机会, 有切除癌瘤的可能性;③该导管保留最长可达5个月之久, 不易脱管;④该方法不仅可提高抗癌药物疗效, 而且可降低全身毒副反应。动脉区域灌注化疗优于全身静脉化疗, 是因为:动脉区域灌注化疗可使局部药物直接进入肿瘤供血动脉, 局部浓度高, 作用集中, 避免了药物首先经肝、肾等脏器而被破坏排泄的首过效应, 减少了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失效的机率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化疗药物的抗癌效果在一定范围内与其浓度成正比。有学者研究了动脉灌注优于静脉灌注的药物动力学, 发现动脉灌注提供的药物浓度比静脉灌注高2~6倍, 而且经动脉导管灌注可以减少抗癌药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和不同程度地减慢局部血流, 从而使疗效提高2~10倍[1];戴钟英等[2]采用髂内动脉插管化疗, 局部药物浓度高, 可起更大的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成文彩等[3]测定了不同途径 (全身、腹部及肿瘤血管) 给药者的外周血及盆腔肿瘤内的铂含量, 发现动脉插管给药者, 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比全身及腹腔用药者高;因此, 动脉插管化疗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方法。所以该组病例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2 腹壁下动脉插管区域灌注化疗的并发症

①药物对皮肤及血管的直接损害。有1例患者出现左下肢脉管炎, 可能是注药时未完全阻断左侧股动脉血管, 大量药物直接进入下肢血管造成损害, 因为发生比较轻, 发现早, 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及抗生素等治疗, 很快治愈;②插管部位皮肤感染。本组病例未发生, 术后5 d开始化疗时顺便动推抗生素, 主要是青霉素;③导管移位。本组未发生;④导管脱落。本组未发生;⑤导管堵塞。有2例患者分别于第3和第4疗程发生, 都是给予0.4%枸橼酸钠液用1 ml皮试注射器加压冲管, 即可解除导管堵塞。每天查房时都要仔细观察导管有无回血及脱落, 每疗程结束后, 患者可回家休养, 但要嘱咐患者严密观察导管有无回血及脱落;⑥动脉栓塞。本组未发生。

参考文献

[1]颜小琼.妇产科影像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324-325.

[2]戴钟英, 朱佩英, 刘佰宁, 等.超选择髂内动脉插管化疗在晚期卵巢治疗中的作用.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5, 30:373.

动脉插管 篇7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2月—2011年12月为858例病人行经股动脉插管造影术,男459例,女399例;年龄7岁~72岁,平均51.9岁;全脑血管造影术821例,脊髓血管造影术37例。858例病人术前检验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完善所有相关检查后所有病人均在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插管,成人置入 5F导管鞘,儿童置入4F导管鞘,并选择合适型号与规格的造影导管进行血管造影术。将858例病人随机分成弹力型组和泡棉型组,弹力型组421例,泡棉型组437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弹力型组使用规格型号为2733-12.5的3M弹力胶带包扎腹股沟穿刺部位,泡棉型组则使用规格型号为1528-2的3M泡棉加压型胶带包扎穿刺部位。

1.2.1.1 胶带包扎的方法

术毕协助医生拔出导管鞘,压迫穿刺点10 min~15 min后以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覆盖纱布的厚度以保证病人腹股沟区高于大腿根部2 cm~3 cm为宜,并擦净局部皮肤的消毒剂,避免胶带使用后形成皮肤刺激物。根据病人的胖瘦程度剪取一定长度的胶带,无张力地贴在穿刺处覆盖的纱布上,平滑地从中心向外轻轻按压、抚平,使其牢固贴合,呈“8”字形包扎固定穿刺部位。严禁先固定胶带的一端再用力固定另一端的做法,因会引起水疱或皮肤撕裂的创伤。弹力型组与泡棉型组均严格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包扎。

1.2.1.2 包扎后的护理要点

胶带包扎完毕两组均以重量约为500 g的沙袋压迫局部穿刺部位4 h~6 h,观察股动脉穿刺侧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如皮肤的色泽、温度,每隔15 min测量双侧足背动脉搏动1次,持续2 h[4],并注意观察局部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形成。穿刺侧下肢制动8 h,病人绝对卧床24 h。

1.2.1.3 胶带撤除的方法

胶带包扎24 h后应及时撤除。具体操作方法是将胶带条的端部边缘揭开,然后抓住胶带的整个宽度,轻轻地朝着穿刺点方向拉动胶带,尽可能地沿毛发生长的方向撤除胶带,并尽可能使其贴近皮肤表面,且要按住紧挨着正在撤除的胶带四周皮肤,避免皮肤撕裂。胶带撤除完毕用温水洗净病人局部皮肤,必要时用松节油清除胶带痕迹。

1.2.2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术后24 h内局部血肿或渗血、胶带松动、不舒适感、局部皮肤并发症情况,局部皮肤并发症包括皮肤水疱、硬节、瘙痒、红晕等。计算两组病人各种情况的发生例数。病人舒适度是根据病人穿刺部位是否有压痛、肢体麻木、肿痛及活动度来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偏差[5]。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血管内诊疗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为避免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和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采取的压迫止血方法较多[6]。近年来,经皮血管缝合器亦应用较多,但血管缝合器价格较贵[7]。我科采用人工压迫止血,然后用胶带包扎固定穿刺点的方法经临床验证安全可行,效果满意。3M泡棉加压型胶带是一种不含乳胶、低敏性的弹性泡棉背衬,涂以丙烯酸酯的粘胶。3M弹力型胶带是弹性棉布背衬,涂以丙烯酸酯的粘胶。选取此两种胶带适宜的型号(即胶带宽度),泡棉型为5 cm,弹力型为6 cm。通过观察泡棉型和弹力型两种规格和型号的胶带包扎方法,观察两组病人的穿刺点血肿或渗血、胶带松动、局部皮肤并发症以及病人不舒适感情况,结果显示两种胶带止血效果均良好,但泡棉型胶带可明显减少病人的局部皮肤并发症,并能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弊端为胶带容易松动,胶带早期松动易引起局部穿刺处渗血或血肿形成。

使用泡棉型胶带组出现20例胶带松动,14例为烦躁不能配合的病人,其中12例于造影术后2 h内躁动不安致胶带松动继而引起穿刺点渗血,即刻给予重新包扎后未见穿刺点继续渗血。另外6例胶带松动者为肥胖出汗多的病人,但未引起穿刺点渗血或血肿形成。弹力型胶带与皮肤粘贴牢固,不易松动,但病人出现的局部皮肤并发症明显高于泡棉型胶带。使用弹力型胶带组62例病人出现局部皮肤并发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水疱、硬结及红晕,其中8例为儿童病人,19例为60岁以上皮肤松弛的老年病人,12例为严重脱水皮肤弹性极差的病人,23例为皮肤薄嫩的女性病人。另外,弹力型胶带张力大,如包扎过紧,极易引起术侧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病人出现下肢麻木、肿痛、活动障碍等不舒适感。使用弹力型胶带包扎产生不舒适感有16例病人,13例病人表现为术侧下肢麻木感,3例病人术侧肢体出现轻微肿痛,给予松懈胶带重新包扎后16例病人不舒适症状均得到缓解。

根据上述两种胶带应用的结果发现,弹力型和泡棉型胶带均能有效包扎股动脉穿刺部位,防止穿刺部位渗血或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但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应顾及到病人自身的舒适度。儿童、老年病人以及皮肤弹性差、皮肤薄嫩者应尽量选用泡棉型胶带包扎。烦躁不能配合以及肥胖出汗多的病人应选用弹力型胶带较合适,以避免胶带松动引起局部渗血。故术前应准确评估病人年龄、皮肤弹性、胖瘦程度、配合程度,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胶带固定。同时,对于胶带的包扎及撤除均应规范操作,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皮肤损伤。

参考文献

[1]Seldinger SI.Catheter replacement of needle in percutaneous arteri-ography:New technique[J].Acta Radiol,1953,39:368.

[2]王希锐.介入放射学问答[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9.

[3]陈俊红,刘艳萍,张伟峰.股动脉穿刺术后不同包扎固定方法并发症的比较及处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4):2707-2708.

[4]汪沁芳,厉春林,李莉.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J].护理学杂志,2005,20(2):19-20.

[5]王静,罗萍,王霞,等.应用TRBand止血阀对桡动脉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的护理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48-649.

[6]梁仕兰.介入术后鱼形沙袋压迫止血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4):13-14.

动脉插管 篇8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门静脉癌栓,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DDS泵,门静脉化疗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年病死率仅次于肺癌, 位居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2位[1]。部分肝癌患者并发门静脉癌栓 [2], 其直接导致肿瘤肝内播散、加重门脉高压并影响肝功能。伴发肉眼癌栓的肝癌患者如不经治疗大多在确诊3~4个月内因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或肝功能衰竭死亡[3]。目前认为只要条件允许, 应行手术切除肿瘤, 同时取出门静脉癌栓, 再配合肝动脉、门静脉化疗栓塞或灌注化疗、超声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方法。本研究对比分析了肝癌肿瘤切除并取门静脉癌栓后单行TACE及联合行经DDS泵PVC和TACE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97例有手术指征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 均行肿瘤切除并取门静脉癌栓。A组30例, 其中男23例, 女7例, 年龄37~74岁, 平均年龄53.2岁, 单行TACE;B组26例, 其中男19例, 女7例, 年龄40~71岁, 平均年龄56.1岁, 单行经DDS泵PVC;C组31例, 其中男25例, 女6例, 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54.7岁, 联合行经DDS泵PVC和TACE。

病例入选条件:①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B级以上;②肿瘤单发且直径≤5 cm或肿瘤不超过2个, 最大直径之和≤5 cm且位于同一半肝内;③肿瘤未发生破裂及出血;④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

1.2 手术操作

三组均切除肿瘤, 经肝断面门静脉断端取栓并向门静脉内注入丝裂霉素10 mg;B组及C组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DDS泵的化疗管与泵体连接, 泵体埋于切口附近的皮下脂肪下, 其内推注肝素盐水抗凝。

1.3 化疗方案

1.3.1 门静脉化疗

术后3周如无化疗禁忌证, 则开始经DDS泵PVC:亚叶酸钙0.2 g, d1;替加氟1.0 g/d维持10 h持续匀速泵入, d1~5;丝裂霉素10 mg d5。间隔6周左右重复, 共4周期。

1.3.2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

术后6周左右如无禁忌证, 则开始TACE: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超选肝固有动脉后给药:表柔比星40 mg, 卡铂0.1~0.2 g, 氟脲苷1 g, 丝裂霉素10 mg, 栓塞剂为进口碘化油。药物种类和剂量根据患者年龄、肝肾功能、全身情况、术中肿瘤情况略有调整。间隔6周左右重复, 如无肿瘤复发只做4周期。化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并根据化疗反应调整疗程。

1.4 随访及评估

1.4.1 随访

术后6月内每月查肝功、AFP、B超、胸片, 适时行肝脏CT、MRA, 半年后每隔2个月复查, 1年后延长至3个月。

1.4.2 评估

影像学 (CT、MRA) 发现肿瘤复发或影像学未发现肿瘤复发但AFP≥400 ng/L均视为肿瘤复发。一旦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及时行进一步治疗。

2 结果

2.1 术后6月、1年无瘤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C组高于A组及B组, 但均无明显差异。

2.2 术后2年无瘤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C组高于A组及B组, 并具有明显差异。

3 结论

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而言, 手术切除肿瘤并取癌栓后行经DDS泵PVC联合TACE较单行经DDS泵PVC或TACE可有效提高其无瘤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 远期效果愈加明显。

4 讨论

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 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肿瘤并行门静脉癌栓取出。樊嘉等[4]报道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患者手术治疗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7%、32.3%和22.4%, 非手术治疗组均于3个月内死亡。梅铭惠等[5]报道了18例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平均存活15个月, 最长27个月。可见外科治疗可延长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

肝肿瘤具有双重血供, 中心以肝动脉供血为主, 而周边以及门静脉癌栓则以门静脉供血为主。研究表明38.5%小肝癌为双重供血, >3 cm的肝癌有75.3%为双重供血 [6]。由于门静脉压力远低于肝动脉, 血供不能深入到肿瘤中心。故TACE后肿瘤难以完全坏死。对伴有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而言其手术属姑息性, 血液中及门静脉壁上残留大量肿瘤细胞, 易致术后肿瘤及癌栓再发。Kumada等[7]认为肝癌患者术前可能已存在微小癌栓及微小转移灶。门静脉癌栓术后1年内死亡率相对较高与癌栓通过门静脉转移至对侧肝叶有关 [8]。童颖等[9]报道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行TACE联合PVC联合组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TACE组。黎洪浩等[10]报道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联合TACE和PVC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 提高术后生存率。所以可以推断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术后PVC联合TACE对预防肝癌复发及门静脉癌栓有重要临床价值。

DDS泵的应用避免了门静脉穿刺带来的创伤及出血等并发症。多经胃网膜右静脉或结肠中静脉穿刺置管, 也可再通脐静脉置管[11]。本研究选择简单易行的经胃网膜右静脉置管。樊嘉等[12]比较不同化疗模式及不同给药途径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术后化疗的作用及疗效后发现持续灌注化疗疗效明显优于推注化疗。故我们选用门静脉持续匀速泵入灌注化疗。

上一篇:棕榈油下一篇:法理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