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版权问题

2024-06-15

电子书版权问题(精选十篇)

电子书版权问题 篇1

电子出版物的产生是人类的信息传播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 它不仅是可以利用磁光电介质对数字信息进行记录, 还可以同时把图像和声音以及文本结合为一体, 形成出版的多媒体化。但是在电子出版物带给人们便捷生活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关于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电子出版物版权维护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二、电子出版物的特点

电子出版物就是指用数字的形式存储在光和磁等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或者远程信息对出版物进行阅读。电子出版物具有以下的特点: (1) 电子出版物主要是以计算机可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可读的数据是经过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 电子出版物的重要的特点就是机读的数据。 (2) 电子出版物的主要的信息载体是光学信息或者磁性信息的存储介质。 (3) 电子出版物里的信息有一定的结构, 信息是经过了一定格式处理后的信息的集合体, 也就是说电子出版物是有数据库结构的。 (4) 电子出版物具备对应的检索软件, 各种出版物的软件会因为不同的文本结构和用户的特定需求而不同。 (5) 电子出版物依赖计算机而生, 出版物的文本机读数据只有计算机才能进行识别, 在浏览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一定的软件, 而软件的运行是离不开计算机的。

三、电子出版物版权维护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电子出版物的版权是受到我国的著作法的保护的, 非法电子出版物是指没有经过原著作权人的许可计划复制发行电子出版物。我国早已出台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法》, 但是对于著作权的管理机构来说, 这些法律规定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 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计算机的程序进行复制十分便利, 只要用鼠标进行轻点就可以完成整个的复制过程, 所以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就随时可以进行非法的复制, 这种状况给软件的著作权的保护带来许多的困难, 因为我们无法有效地阻止复制的行为, 能阻止的只是小部分。 (2) 计算机程序是一种新出现的知识形体, 它同时具有作品性和工具性, 工具性主要是体现在思想和原理以及计算法等软件内容是无法得到著作权保护的, 版权法规定只对作品的表达进行保护, 而保护的内容是不包括程序的技术性内容的, 但是这个程序又是整个的电子出版物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3) 我国软件著作权保护的时间期限是25年, 但是目前软件更新换代的速度飞快, 所以目前对版权的保护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4) 著作权中给予著作权人独占修改软件的权利很明显是一种对其软件修改进行垄断的行为,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软件技术的发展。 (5) 从已有的版权保护法来看, 如果著作权人把软件售出给别人之后, 就没有权利干涉他人的销售行为, 这就让不法的盗版软件的经营分子钻了空子。

四、电子出版物版权维护中遇到法律问题的解决途径

电子出版物想要得到好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制条件, 信息高速公共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都必须拥有好的法规作为保障, 我国目前主要版权法律是《著作权法》, 因此要《著作权法》紧跟时代进行合理的修改。对于数据库来说, 《著作权法》应该增加对数据库的具体定义, 还有著作权的权利归属和保护时间期限等, 要建立数据库产品在制作过程中素材使用等方面的版权管理制度, 具体规定哪些类型的数据库可以受到哪些具体的保护。对于计算机软件来说, 这个保护法要增加对程序概念和算法等技术内容的保护, 还可以适当缩短软件的被保护的时间期限, 而对于软件的修改权可以进行合理的放松, 还要将对复制行为造成的侵权行为进行详细的解释。对于网络形式出版的电子物, 应该在《著作权法》中明确说明网络型出版物的具体定义, 把复制形成的侵权法进行具体合理的解释, 将合理利用的定义范围进行合理的修改, 把合理利用的定义进行延伸, 把“作品进行私人的传输和企业内部的传输”等行为划分为个人使用的范畴内, 还有将别人的作品进行下载需要支付一定的报酬给著作权人, 放到网上或杂志上进行发行时要得到作者的许可。

五、结语

电子出版物是一种数据型的软件性产品, 主要是用于各种知识与信息的提供, 虽然我国的电子出版物已经得到快速的发展, 但是还是要重视发展带背后带来的问题, 特别是对电子出版物版权维护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要给予重视, 相关的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我国电子出版物的版权维护提供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郑胜利.软件法律保护制度评析[J].中外法学, 2011 (5) .

电子书版权现状考察及其保护策略 篇2

电子书这一名词来自于英文中的E-book,是指以磁性或者光学材料为载体,采用数字代码的方式,以数字化形式出版,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读者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的大众传媒。它与纸质图书和传统出版物相比有许多优越性,几乎所有纸型出版物的知识信息都可以以电子书的方式实现,其数字化特点为其复制提供了异常廉价、简便、快捷和准确的使用方式,从而大大促进了数字作品的传播。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的电子书出版业都呈快速增长态势,而我国电子书的出版总量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一)与传统阅读相抗衡,有超越传统出版物的趋势

电子书正在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品位,并开始冲击、蚕食着传统阅读领域。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年底公布的第5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以36.5%首次超过34.7%的图书阅读率。据普华永道调查预计,2012年,全球电子书的销售将达到96亿美元,至2018年,电子书的销售将会超过纸质书。以上海图书馆为例,统计显示,2007年和2008年上海图书馆纸质书刊借还量的数值均在1300万至1400万之间,但网页点击率却从2200多万猛增至3600多万。中国图书商报社与读吧网发布的《2009-2010年度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电子图书读者总数突破亿人大关,销售收入逾3亿元。2010年,中国的电子书阅读器销量将从2009年的80万台跃升至300万台,达到全球市场的20%。

(二)电子书的发展面临版权困境,侵权事件频发,盗版现象严重

2008年年初,北京BEIJINC,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诉称,天津津科电子有限公司在其网站上为购买“津科翰林S2电子书”的用户设置了专用通道,用户专门使用该电子书专用通道下载涉案作品。于是,中文在线以侵权为由,将天津津科电子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2009年11月,盛大旗下的起点中文网诉福建云霄阁网侵权,被媒体称为“网络文学第一案”。

2009年12月11日,因广州市花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诉广州得翔科技有限公司和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侵犯其著作权,相关执法部门共查扣了26部涉嫌盗版的“汉王电纸书阅读器”。

2010年6月30日,中华书局起诉电子书“老大”汉王科技公司侵犯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著作权。电子书产业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却是版权纠纷频频引发,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国内外电子书版权保护良性模式,代表了未来电子书正版化的趋势

美国亚马逊一方面出售电子书终端Kindle,一方面通过亚马逊网站销售电子书内容获利。电子书的售价尽管较纸质书低,但高销售量所带来的利润却远超纸质书。Kindle的成功关键在于其背后30万种图书、30多种报纸和25种杂志的强大内容支持。随之增长的是亚马逊的电子书销量:2009年圣诞节前后,该网站宣布,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纸质书,现在每卖出100本纸质书,便有接近180本Kindle版电子书同时售出。国内盛大文学电子书产品“锦书”和旗下的云中书城实现无缝对接。云中书城累计拥有近600亿字原创文学内容、300万部版权作品、1100余种电子期刊,60家传统出版社、200多位中国当代传统作家和编剧、110万名盛大文学旗下作家辛勤写作,每日新增1亿字。这种模式迥异于亚马逊将传统实体书转化成电子书,而是主要依靠其具有相当规模的网络文学书库,既可给读者充足的内容,同时又可通过技术加密手段有效绕过盗版问题,保证自己网络文学资源只在“锦书”上独享。

亚马逊的Kindle3和盛大的“锦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实现未来电子书正版化的趋势,即卖服务而不是卖终端。亚马逊和盛大超低价推出电子阅读器,恰恰是基于自己所拥有的正版书库,而超低价销售则可以快速占据市场,形成一个拥有最广大读者的网络化电子阅读器读者平台,这一庞大的读者群体都将最终吸引出版社变消极为积极,将自己手中的实体书转换成电子书,在平台上售卖,从而获取更为广阔的利润,这都是破解盗版问题最希望看到的前景。

二、电子书盗版泛滥原因探究

(一)版权保护意识薄弱是盗版电子书泛滥的罪魁祸首

电子书的版权保护面临着非常不利的大环境。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张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大家从互联网上免费获取信息已成习惯,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具有开源性和开放性特征。”网络时代,免费与信息共享让部分网民产生了“网上看书不花钱”的意识和习惯。在这种形势下,让大家自觉维护版权、主动交纳版权使用费有一定难度。互联网毫无争议地成为图书版权的重灾区,绝大多数提供电子书免费下载的网站往往并不拥有书籍版权。免费盗版电子书吸引了很多用户,各类提供盗版电子书下载的网站数量也在日益增加,整个社会版权保护意识薄弱是盗版电子书泛滥的罪魁祸首。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在2010年6月29日“2010新文化·新媒体·新版权峰会”致辞中指出:“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原来的版权问题还没有解决,现在又出现新的版权问题,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版权问题又显得非常突出。”

(二)缺乏清晰的版权权利归属制度和版权保护制度

在西方电子书市场,电子书出版商多是通过与出版机构签约的方式获得图书和有关作品的电子版权,这是因为多数出版社、期刊社都会和作者签署细致规范的版权协议,从出版机构手中获得权利的真实有效性就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如果出版机构不具备转授权的权利,电子书厂商也可以通过清晰的版权流转记录,快速找到作者或相关权利人取得授权,从而解决版权问题。清晰的版权权利归属制度和版权保护制度,造就了电子书厂商与权利人的和谐产业链,也成就了亚马逊这样世界瞩目的数字出版企业。

近年来,我国电子书厂商也希望通过与出版机构签署授权许可协议彻底解决作品的版权问题。但在我国真正实践起来远比想象得更复杂。原因表现在:

一方面是产业链的问题。在国外,出版社与电子阅读器技术商一般联合组成出版集团。而在我国,出版社和电子阅读器技术商之间相互独立,技术商只提供软件,内容需要从出版社购买,内容受限约束了电子书整个行业的发展,双方能否进行资源整合与合作成为巨大挑战。另外,电子书厂商面对拥有海量专有授权的数字图书馆,同时还需要与千千万万的作者,甚至文化公司打交道。面对商业利益的诱惑,电子书厂商急于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授权,急功近利的做法就是把关

注和“死磕”的对象定位为出版商或数字图书馆,而多数出版商或数字图书馆也看到他们的心理,面对电子书厂商抛出的橄榄枝,大都保持着居高临下的强势姿态,这就造成了目前电子书市场尴尬的版权合作局面。

另一方面,著作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授权成本高、授权瑕疵多、授权效率低。我国著作权制度起步较晚,2001年修订时提出数字版权理念,之前出版的图书,如无再版,其数字化复制和信息网络传播的权利一般都在作者手中,很多图书出版社无权可授,电子书厂商要合法使用作品,还是需要找到作者,特定情况下,还需要作者和出版社的双重许可,这就极大地抬高了授权成本,并降低了授权效率。不仅如此,在实践中,很多数字图书馆雇佣或外聘大量人员前往高校、科研院所等作者集中单位,与作者签电子版权,或者长期派人员驻出版社联络授权。由于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以及版权审查能力不足等原因,许多作品授权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瑕疵,更有甚者,私自伪造作者印章、作者签名或者出版社公章来完成个人业务量。大批机构和个人不规范的版权采购与合作行为,不仅造成作者与出版机构间、作者与数字图书馆问的极度不信任,也造就了很多授权不清、许可事项不明、含有大量瑕疵的版权协议。

三、从技术和法律层面加强电子书版权管理

版权问题是影响数字产业链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完善电子版权登记制度,以及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电子书”产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一)技术层面

1.构建版权认证体系,确立版权审核主体,及时出台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规范电子书产业链。

版权认证和审核的主体,应当是在作者、出版单位、数字图书馆、运营商等不同利益群体问都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版权服务机构,此类机构能够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设计多方认可的权利审核工作模式,并获得广泛的信任,从而帮助电子书出版商对版权购买进行客观和权威的把关,出台系统、完整、科学的技术标准规范,开发全套的软件工具,在电子书厂商取得授权的流程中,嵌入版权认证和审核的工作内容,建立权威的电子书内容版权交易和结算平台,并充分保障其公正性和透明度。

基于以上构想,从电子书版权保护角度考虑,最具可行性的产业联盟方案是:由拥有海量受众的网络发行商提出标准,并向各大出版社发布;出版社委托其销售纸质书的同时提供电子版,由发行商嵌入版权形成电子图书,进入网上销售渠道;读者通过购买发行商指定的终端设备实现在线购买和阅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纸化图书发行过程。一旦图书发行摆脱了纸张、印刷和物流的桎梏,必将以低价、快速的竞争优势形成对市场推动的爆发力。这不仅对于传统的图书发行业是一件大好事,同时也顺应了技术革命的历史潮流和国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方向。

2.加强版权保护的后端技术。

目前,盛大文学与数十家传统出版社开展了合作,帮助其已有的出版内容电子化,放到“云中图书馆”。尽管如此,图书作者和出版社的权益仍难保障,毕竟电子书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传播起来却方便快捷。电子书厂商应采取技术手段进一步保证电子书终端内预装的图书或者从网站下载的电子书不能向其他同类产品传输,使自己的产品不成为盗版工具,电子书的作者和出版社才能得到相应的收益。

对于电子书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通过加密等技术保证电子书的安全性,对电子书进行合理授权后才能阅读,电子书不能被非法拷贝,电子书的内容不能被随便修改,电子书在流通过程中应做到可计数。

(二)法律层面

1.我国关于电子书版权的主要立法。

1999年国家版权局45号文件《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已废止)提出“数字化制品”的概念,我国2001年修订之后的著作权法,加入“信息网络传播权”定义,增加了关于“信息网络”的规定和说明,对电子图书的版权归属问题作出分析,并对电子版权授权方式和保护措施提出建议,自此,网络侵权案件的审理有了明确的条款依据。2005年5月30日,我国第一部网络著作权行政管理规章《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正式实施,填补了我国在网络信息传播权行政保护方面规范的空白。2006年7月1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发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也开始施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著作权中关于信息网络传播保护的不足。

2.立法明显滞后于数字网络环境,需及时修改和完善。

尽管国家已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但与电子书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还应进一步完善。目前,电子出版物的版权授权不规范,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尤其是经济权利很难得到合理保障。现有法律在适用数字网络环境时明显滞后,需要及时修改和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和外延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因此,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的颁布,明确指出了大力发展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等新业态的方向。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帮助业界进一步明确数字出版、手机出版、互联网出版的概念,修订调整部分已明显滞后的法规和规章,规范数字出版市场秩序,从源头上规范出版单位与作者的数字版权归属,设立数字出版资质准入机制,鼓励建立国家级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和国家级数字版权内容平台。有必要从立法上考虑对网络侵权制定专门条款,针对性地制止网络侵权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因为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网络侵权不易取证、隐蔽性强、侵权者往往没有直接非法经营收入,这些特点使得网络侵权案件中著作权人难以伸张应有权利。所以,有针对性地立法是有效遏制网络侵权的必要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书乐,电子书遭遇版权瓶颈[J].法人,2010(09):52-53

[2]马力海,张波,电子书背后的著作权困惑[J].出版参考,2010(11):16-17

电子书版权问题 篇3

近年来, 电子书产业蓬勃发展, 但电子书侵权盗版案件越发突出, 如何保护电子书的知识产权杜绝盗版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电子书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关键的问题。数字版权管理 (DRM[1,2,3],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是通过数字内容的制作、发行、安全许可和计费等一系列手段防止数字内容的非法使用, 确保数字内容在公平、合理、安全许可框架下的条件使用和消费。

公钥基础设施PKI[4]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 是一种遵循标准的利用非对称密码算法原理来实现并提供安全服务的具有通用性的安全基础设施。主要是一个核心的机构来产生数字证书, 并按一定的安全规则颁发证书, 对其签发的证书进行事后的管理, 诸如撤销、更换备份等。

现有DRM系统存在很多问题以及用户消费的体验, 主要体现在, 许可证管理[5,6]上无法实现动态的管理, 许可证与用户的敏感信息绑定, 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许可证、数字产品和密钥放在一起, 增加了密钥被破解的可能性, 因此结合现有的PKI技术设计一种电子书版权保护系统。

2 系统设计及实现

系统框架组成如图1所示。

2.1 内容加密与打包模块

该模块使用许可证管理模块提供的密钥对电子书按照非结构化加密方法进行加密, 之后按照系统相关规范对加密后的内容进行打包。

2.2 业务服务平台模块

主要负责电子书信息的查询、电子书内容的下载、费用支付、许可证申请、许可证编号的发放、许可证挂失、许可证转让等。

2.3 许可证管理模块

该模块是一个CA系统, 为每个用户的智能卡生成密钥对和提供签发、撤销等管理数字证书的服务, 同时提供身份认证、信息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安全服务。

2.4 客户端模块

客户端模块主要包括客户端软件和用户智能卡, 客户端软件是阅读电子书的媒介, 对电子书的使用起到限制作用。而以USB-key为载体的用户智能卡, 存放着用户的公私密钥对以及设备证书, 用于进行用户身份的验证, 通信加密和签名验证。

系统的业务流程如下:

S1用户购买USB-key并下载客户端软件, 可以通过许可证管理模块重置用户口令来激活智能卡, 实现用户的注册;

S2用户访问业务服务平台, 购买电子书, 许可证管理模块接收业务服务平台的用户订购信息, 包括用户信息、内容信息以及权限信息等, 生成用户许可证, 存储在数据库中, 许可证的编号发送到业务服务平台, 编号ID是用户阅读电子书的凭证;

S3电子书的阅读, 用户打开客户端软件, 插入USB-key实现用户的登录, 导入加密后电子书, 发送许可证编号ID发送到许可证管理模块, 许可证模块认证用户确定许可证权限后, 从数据库中提取解密密钥CPK, 发给客户端软件解密电子书。

3 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1) 服务的授权和密钥的获取建立在PKI体系之上, 各个模块之间都需要具备可验证的CA签发的证书, 通信过程中都利用双方的公私密钥对进行加密并签名, 同时还采用了挑战响应的认证机制, 服务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2) 系统中将受保护的电子书内容和用户的许可证分离, 用户许可证由许可证管理模块保存, 不提供给用户, 使用时在许可证管理模块完成验证, 方便对使用权限的修改, 避免攻击者对许可证的破解;

(3) 智能卡是用户认证的依据, 智能卡中有设备证书和用户口令, 设备证书是由许可证管理模块签发的, 攻击者很难伪造带后门的智能卡。用户口令可以保证在智能卡被盗用的情况下, 对方不知道口令无法与其他模块认证, 不能使用受保护的电子书;

(4) 每一个用户拥有由许可证管理模块签发的设备证书, 用以验证用户的身份, 不需要提供用户的个人信息或计算机信息给许可证管理模块, 不会对用户的隐私造成侵害。

4 结语

本文介绍的设计方案, 是采用PKI作为基本框架, 通过智能卡、证书认证、通信加密传输、挑战随机数等安全策略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该系统设计了具体的业务流程、协议规范, 在权限控制方面, 采用对用户数字许可证进行动态的管理, 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 增强了系统应用中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摘要:公钥基础设施PKI[4]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 是一种遵循标准的利用非对称密码算法原理来实现并提供安全服务的具有通用性的安全基础设施。主要是一个核心的机构来产生数字证书, 并按一定的安全规则颁发证书, 对其签发的证书进行事后的管理, 诸如撤销、更换备份等。针对当前网络电子书侵权案件屡禁不止, 本文利用当前PKI技术设计了一种电子书版权保护系统, 介绍了系统的组成框架和系统的业务流程, 分析了系统的安全性。使用数字证书实现认证, 保护用户的隐私。用户许可证由系统保存, 实现对用户许可证的动态管理。

关键词:PKI公钥基础设施,DRM数字版权管理,电子书

参考文献

[1]俞银燕, 汤帜.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 2005, 28 (12) :957-968.

[2]魏景芝, 杨义先, 钮心忻.OMA DRM技术体系研究综述[J].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8, 30 (3) :746-751.

[3]OMA DRM[EB/OL].http://www.openmobilealliance.org.

[4]关振胜.公钥基础设施PKI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5]钟勇, 秦小麟, 刘凤玉.一种面向DRM的责任授权及其实施框架[J].软件学报, 2010, 21 (8) :2059-2069.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其版权保护探析 篇4

[关键词] 电子图书 出版模式 版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6-0089-03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ublishing models of e-book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utl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braries-oriented, personal services, as well as hybrid publishing models. Secondly, it summarizes two new publishing models of e-book: on-demand print, instant issue. Lastly,it discusses the methods and properties of copyrights protection, such as legal means, open license agreement and technical measures.

[Key words] E-book Publishing model Copyright protection

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我国网民人数迅速攀升。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38.3%,居世界首位。而据CNNIC每半年一次的调查,令网民最不满意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排名第一的总是“缺乏电子书”。由此可见,电子图书还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导致“缺乏电子书”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数字出版尚处于探索阶段,出版模式、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二是我国电子图书盗版严重,使出版社缺少出版正版电子书的动力。有些公司未经出版社授权就扫描制作电子图书进行销售,电子图书的质量和版权得不到保障,出版社利益受到损害。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以数字版权保护为核心的技术来规范产业链各环节,使出版社能够放心地出版电子图书,从而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1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现状

电子图书是一种以数字形态存储的出版物,通过计算机网络海量存储、管理、高速传递,并通过计算机终端或其他电子设备阅读使用的数字内容产品。电子图书出版产业涉及电子图书的生产、发布发行、信息服务等环节,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具有政府监管、市场主导、多方协同运营等典型服务业态。

典型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具有“术业有专攻,联合推动发展”的特点。以美国市场为例,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基本包括以下五大元素:①内容提供方,即出版商。如培生教育出版集团、麦格劳-希尔公司等出版机构。②电子图书销售平台。如英格拉姆数字集团、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店、苹果电子书店等。③硬件生产商。如以Kindle、索尼 PRS系列为代表的电子墨水阅读器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等设备的生产者。④技术提供商。如Adobe、微软等为代表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提供商等,主要为电子图书销售平台提供版权保护技术和相应服务。⑤电信或移动运营服务商。提供数据传输服务和传输工具如AT&T 3G上网卡、Sprint数据卡等。

国内电子图书产业链结构还不太清晰,市场分工不明确,因此还未形成成熟的市场运营模式。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的电子图书出版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形式为:①试探型。因尚未出现可颠覆传统业务利润模式的商务模式,大多数出版单位对开展电子图书业务持非常谨慎的态度。②储备型。出版机构因受同类竞争、市场萎缩、销售回款、盗印盗版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开始在转化、整理和储备内部资源的同时积极建设自有的跨行业人才梯队,并根据产业政策和标准进行规划和阶段性实施。③全面介入型。目标是打通数字图书全产业链,实现内容生产、销售、终端多位一体的全流程解决方案,以保证出版集团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出版模式。

1.1 面向图书馆的模式

该模式采用典型的B2B商业模式。代表如NetLibrary公司携美国国内众多出版社提供12万余种电子书,向全球8000家图书馆提供服务,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在内的众多世界名牌大学的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由图书馆购买,读者访问图书馆指定的网页即可阅读。图书馆可以指定购买哪一本书及其复本量。购买的每一个复本在同一时间之内只能供一个读者阅读。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把图书借出(Check-out),读完后再还回(Check-in);如果超过规定时间没有还回,系统会自动将图书还回;如果读者需要继续阅读并且此时没有其他读者借阅,可以重新借出该书。

1.2 面向个人的模式

该模式采用典型的B2C模式。代表如Overdrive公司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个人读者可以直接到公司网站上选择喜欢的电子图书,并通过信用卡支付购买图书的费用,购买的电子图书只能在指定设备上阅读。此外,微软公司也是电子书的技术提供商,提供的电子书阅读器称为微软阅读器(Microsoft Reader),为个人读者提供服务。

1.3 混合模式

该模式采用B2C和B2B混合的方式。面向个人读者和数字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借阅服务,如Libwise和Overdrive公司。除上述面向个人用户的服务,Overdrive公司于2002年推出数字图书馆服务,使用Adobe Content Server、Microsoft DAS等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系统,支持电子图书借、还操作服务。Libwise使用专利技术,支持复本控制模式。

与国际上电子图书出版现状相比,国内电子图书出版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如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的方正阿帕比(Apabi)电子图书系统同时支持对个人和对图书馆按“本”销售电子书。目前,全国约有400多家出版社和方正合作进行电子书的出版,出版正版电子图书20多万种[1]。

2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新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电子图书出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用户可以在网上电子书店购买电子图书,或在图书馆借阅电子图书;用户对于短版书和断版书等提出了新的需求,按需印刷出版、即时发行等出版模式于是应运而生。

2.1 按需印刷出版模式

按需印刷(on-demand printing )指按照用户要求直接将所需资料的文件数据进行数码印刷、装订,又称“即时印刷”和“闪电印刷”。按需印刷能满足零库存、即时出书和可选个性印书及印刷品一步到位的要求。

按需印刷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读者购买图书以后才通过快印店进行印刷。为了保证出版社利益,需要解决版权保护的难点。用于印刷的电子图书文件应得到保护。数码快印店不能随便拷贝,快印店印刷图书需要得到授权,印刷的册数要有公正的计数机制,以便与出版社进行结算。

按需印刷系统还要解决的难点是,通过流程管理科学地控制对从接收订单到快印店印刷的全过程,使数码印刷机能够直接输出装订好的、符合要求的图书。

2.2 即时发行模式

电子图书的即时发行需要打通电子图书产业链出版、版权保护、发布发行、网络销售、电子图书信息服务等各环节,实现快速、顺畅的电子图书即时发行流程。电子图书从内容策划、定稿、发行、销售,直到最终送到读者手中阅读,期间需要很多工序。快速、安全、准确、批量地发布、传递电子图书是实现即时发行的技术难点。

3 电子图书出版中的版权保护

版权保护是电子图书出版发行面临的核心问题,涉及法律机制、技术保护措施、标准化等层面。通常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如下。

以法律为手段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我国与数字化作品相关的主要版权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权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国际上与数字化作品相关的版权法规中较著名的有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DMCA) 、欧盟《关于协调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利的指令》等。这些法律法规为电子图书的版权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

基于开放许可授权协议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这种保护方法于19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大规模兴起。国际上有影响的开放项目包括:日本的免费电子书项目青空文库(Aozora Bunko)、意大利电子书库GNUtemberg[2]、美国的M IT OCW、中国的CORE 以及OCW联盟[3]等。这些项目建立在免费文献许可(GFDL)开放出版物许可(OPL)、开放内容许可(CC)等授权协议基础上,实现版权保护和公共获取之间的平衡。

采用技术措施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国际上许多著名计算机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在进行数字权利保护系统(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的开发并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著名的有Intertrust的DigiBox和Rights System、微软的WMRM、IBM的EMMS、苹果公司的iTunes等。目前的版权保护技术主要采用加密、数字权利描述、许可认证、数字水印等实现版权控制下的浏览、借阅和拷贝等使用权限。

4 小 结

数字出版的核心问题在于出版运营模式及其对应的数字出版技术体系,重点在于打通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电子图书是数字出版的重要形式,它简化了图书出版程序,降低了出版成本,没有“物流”和库存;就印数少但具有学术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的图书出版来看,大大降低了出版社的经济风险。对于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版权保护的探索研究有利于数字时代传统出版社的转型,有助于出版社完成内部资源的转化、整理和储备,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的良性发展。

注 释

[1] 余平,祝智庭. 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与访问许可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09,15(6):42-47

[2] 刘青.信息法之实质:平衡信息控制与获取的法律制度[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3(4)

[3] 陈传夫.开放内容的类型及其知识产权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149)

电子图书的版权困境及解决思路探究 篇5

一、电子图书当前存在的版权困境

电子图书虽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其在初入市场时就陷入严重的版权困境, 导致发展进程长期受局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电子图书的出版链条发展不平衡, 作为电子图书内容的原创者通常收益很小, 而终端用户、图书服务平台及网络运营商的收益十分可观。电子图书行业存在的这种利益分配扭曲的情况不仅无法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 同时使其出版产业链无法打通, 导致各种内容原创者与出版链的利益纠纷问题频频出现。

二是与电子图书相关的政策法规跟不上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 从而导致其版权问题陷入困境, 在实际司法追究过程中无章可依。

三是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网络传输速度的加快使得电子图书被随意复制, 盗版现象肆意, 同时由于在网络上对非法行为无法有效取证, 电子图书内容的维权工作难以进行。这些情况使电子图书的版权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维权难度大大增加。电子图书的版权困境成为其发展道路上难以克服的瓶颈。

(一) 转变出版纸质图书的版权困境

1.转变已进入共有领域的纸质图书的版权困境。将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纸质图书转变为电子图书是一种非常高效、经济的方式, 能够使电子图书的内容量大大增加。在图书进入公有领域后虽已不在著作权保护期内, 但仍存在版权保护问题, 在其转变为电子图书的过程中仍需要对原作者的修改权、署名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进行合法维护, 而现实中却频频出现电子图书商侵犯原作者人身权的现象。

2.转变处在版权保护期的纸质图书的版权困境。处于版权保护期的纸质图书是电子图书需要进行大量转变的对象, 而使用版权图书必须支付版权使用费并且获得版权人的许可。在实际中部分电子图书商为了谋取更高的利益, 漠视图书版权人的权益违规操作, 并且通过重新加工版权作品或者盗用部分内容等方式在未经版权人许可的情况下自行将图书内容上传到网上或阅读器中;部分电子图书商还在未获得版权人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先使用版权图书, 随后发表版权声明并声称自己尊重原作者的版权。

同时, 这类图书大部分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之前就已经出版, 而图书作者与出版社之间没有对转让信息网络的传播权进行相关约定, 对版权许可也未进行商定, 电子图书商应在与原创作者签订转让合同并支付版权费用, 在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授权后再进行图书转变, 否则很容易导致诉讼纠纷发生。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之后, 大多数纸质图书的原创作者通过与出版社签订转化为电子图书的许可协议, 这样使电子图书商可以通过正规渠道, 与出版社签订授权协议并支付相关费用就可以。而这种正规获权途径使电子图书商的成本增加, 这也是促使部分电子图书商采取非法途径的原因之一。

版权保护期内的纸质图书在转化过程中常常存在效率低、大量授权成本高以及授权程序烦琐等问题, 从而导致获取图书版权的机制不健全、盗版等非法现象频发。

(二) 电子图书在移动终端上的版权困境

由于不同电子图书商对图书的版权获取途径不一, 导致电子图书在移动阅读终端或网络上的版权问题突出。版权困境使电子图书行业的发展几近停滞。网络盗版现象使图书版权保护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同时频发的盗版现象也是网络原创作品面临的严峻情势。如何在电子阅读器或网络上对随意复制、转载以及防止盗版现象等问题加以解决仍然是图书版权困境的关键。同时, 如何证明广大网络写手的作品是原创对电子图书商与网络运营商也有很大影响, 无法保证网络写手作品是非盗版的会导致运营商背负侵权的连带责任。

二、面对电子图书版权困境的解决思路

(一) 转变已进入公有领域纸质图书的版权困境的解决思路

进入公有领域的图书作品是人们共同享受的精神财富, 不经过原创作者的授权即可免费使用。但是, 虽然原作者的发表权、与图书相关的财产权等已经不在版权保护范围内, 但其保护作品完整权及署名权等仍然受法律政策的约束并属于作者的人身权范围, 同时对于公有领域的图书应尽量保持作品的原貌。对图书原作者的相关版权充分保护才能在避免版权纠纷的同时满足电子图书对海量内容的要求。

(二) 转变在版权保护期内纸质图书的版权困境的解决思路

首先, 在保护由在版权保护期内转化的电子图书的版权时可以通过著作权管理机构有效解决授权问题。对作品进行版权调查时可以利用著作权管理机构的信息查询系统, 在确定作品版权实际情况后落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 著作权管理机构都设立了图书版权信息查询系统以方便使用者对图书版权进行确证。图书作品的名称、权利种类、授权管理的期限及图书权利人的名称等都会被录入著作权管理机构的信息查询系统中, 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电子图书商利用著作权管理机构的版权信息查询系统可以提前对作品的版权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并且通过机构解决相关版权问题, 这种一揽子式的版权解决途径不仅高效、便捷, 同时对图书的版权能够进行有效保护, 简化图书作品授权程序为电子图书商降低了版权纠纷事件发生的频率并提高了其获取图书版权的速度。

其次, 要加大跟出版社的合作力度。针对那些并未委托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作品, 电子图书商可与出版社合作, 以取得有效的版权许可。目前, 许多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都在与作者进行直接合作。双方签署出版合同的同时, 出版社可直接取得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如此一来, 出版社就可取得版权授权代理机构的资质。当做者将某一作品与出版社合做出版时, 也就将该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等权利一并交由出版社代为行使。因为出版社拥有丰富的出版系统上下游资源, 并且与作者以出版合同为链接有着紧密的关系, 因此电子图书商可以出版社为渠道, 直接获得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复制权, 从而把纸质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转换为电子图书。如果加大跟出版社的合作力度, 电子图书商在需要此种图书时, 只需要跟出版社进行磋商合作, 即可方便地取得图书的版权授权。这样既节省了检验权利人身份的无形成本, 又减少了授权磋商的费用与时间, 因此可大幅度提高授权效率。此类做法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又方便简单。通过加强与图书出版社的此类合作, 出版社与电子图书商可以达到双赢的目标。

(三) 移动终端上或网络上原创电子图书版权困境的解决思路

原创电子图书在移动终端或网络上的版权问题是电子阅读器商及电子图书商在发行图书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图书网站发行原创电子图书的过程中通过采取签约作者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版权纠纷问题。通过买断网络写手的著作权并且与作者共享收入的方式既合法又可以很好地对电子图书版权进行保护。电子阅读器商及电子图书商可以通过在作品上传时就进行审查以确保其是否原创, 同时可以采用筛选部分作品进行审查的方法减少工作量。由于电子图书在抄袭及盗版问题方面比传统纸质图书更容易出现非法行为, 因此, 需要电子图书商通过加密技术等有效保护版权的手段减少非法现象出现, 通过不断开发新技术保证网络作品的原创性及作者的权益保护。

三、结语

通过阅读电子图书可以使广大读者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阅读及查阅等, 同时电子图书具有代价低廉的特点, 可以为读者减轻阅读带来的消费量, 其未来发展很有潜力。因此, 电子图书商在为大众提供阅读享受的同时, 更应自觉主动地对电子图书的版权问题进行保护, 并且尊重图书内容原创作者的各项权益, 这样才能使电子图书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姜明芳.适用于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的可逆可见水印方案[J].现代情报, 2014 (2) .

[2]朱颖, 樊锐.谈电子图书的质量问题[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 .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其版权保护研究 篇6

1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研究

1.1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现状分析

电子图书是一种以数字形态存储, 通过计算机网络、终端设备以及相关电子设备, 实现对信息的存储、管理、传递的出版物。电子图书出版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活动, 其涉及到电子图书的生产、发布、运行以及信息服务各个环节, 并在市场、政府、社会等多方参与下, 实现图书的知识价值和人文价值。就我国电子图书出版模式来看, 由于我国数字出版处于起始阶段, 这方面的研究很不成熟, 因此, 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差距。如美国形成了专门性出版机构、对应的技术提供商和硬件生产商以及专门的电子图书销售平台和服务平台;而我国电子图书产业链结构并不清晰市场内部分工不明确, 大多电子图书出版仍停留在初始阶段, 这就不利于实现电子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现阶段,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1 集中面向图书馆的模式

B2B商业模式是该模式常用的模式。如N et-L ib ra ry公司与美国多家出版社合作向全球多家图书馆提供专门性的服务, 其中包括很多世界名牌大学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将电子图书购买, 在购买过程中, 图书馆可以确定购买哪一本书及其复本量购买后, 向读者提供专门网页, 读者通过访问指定网页实现阅读和学习, 但是一个复本在同一时间只能提供给一个读者。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将图书借出或是归还若超出规定时间未归还, 系统将会自动还书, 若读者需要继续阅读且在这一时间内并无其他读者, 则可再借。

1.1.2 提供个人服务模式

B2C模式是该模式的典型。如Overdrive公司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 到公司网站上选择相应的电子图书, 通过信用卡付费后, 获得相应电子图书的阅读权, 并在指定的设备上进行阅读。

1.1.3 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面向图书馆和个人提供电子借阅服务, 如Overdrive公司和Libwise公司。Overdrive公司在2002年推出面向图书馆的模式, 并采用Adobe C ontent Server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系统;Libwise公司采用专利技术来支持复本控制模式。

从我国电子图书出版来看, 电子图书出版产业取得了重要成就。如方正阿帕比电子图书系统能够同时实现个人服务和图书馆服务, 并按电子图书数量来销售电子书。鉴于方正集团该模式的优越性, 很多出版方与其合作, 出版的正版电子图书数量高达20多万种。

1.2 更新电子图书出版模式的途径

1.2.1 按需印刷

按需印刷模式是出版社按照用户所需的资料及其数量进行数码印刷、装订的出版模式。由于按需印刷在读者购买图书后由快印店进行印刷, 因此此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而且能够实现零库存、即时出版以及个性化印刷。

按需印刷模式具有自身优势, 也存在一些隐在问题。其一, 电子图书文件保护。按需印刷是在互联网交易后, 由快印店根据购买者要求进行印刷, 因此, 必须要求数码快印店必须在授权后进行拷贝, 未经授权, 不能进行随意拷贝, 印刷数量必须符合规定或是要求, 以便于实现出版社结算。其二, 由于按需印刷涉及到接受订单、读者购买、网上交易、图书印刷等环节, 其工作程序较多, 因此, 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 使数码机能够直接输出装订好、且符合出版社要求的图书。

1.2.2 即时发行

电子图书即时发行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 其要求实现电子图书出版、版权保护、发行、网络销售以及信息服务各环节相链接。电子图书从策划到销售, 直至读者阅读, 需要经历多种工序, 每种工序内部都存在不稳定因素, 这就容易造成电子图书出版的版权受损, 因此, 要实现电子图书即时发行, 首先要保证电子图书安全运行。

2 电子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

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 电子图书出版安全性是出版商重点关注的问题, 实现版权保护, 促使正版电子图书发行和运营, 是出版业经营的重要途径, 因此, 必须充分利用法律、技术、协议等各种方式, 来实现电子图书出版的版权维护。

2.1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实现电子图书版权维护的重要方式, 如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要推行正版图书和保护创作、著作权, 如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对数字化作品的出版版权进行规定;这些法律的规定和实施, 为电子图书正版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2.2 采用技术措施

技术保护是面向电子图书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 其不仅能够实现电子图书版权保护, 而且能够维护电子图书安全性。现阶段主要采用许可认证、加密、数字水印等权限设置的方式实现版权保护。现代很多计算机公司以及相关研究机构都着力于开发数字权利保护系统, 并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案, 如微软的WMRM, 苹果的i Tunes等。

2.3 开放许可授权协议

在20世纪90年代就采用许可授权协议的方式, 进行电子图书版权保护, 影响较大的项目有意大利的GNUtemberg, 中国的OC W联盟, 日本的Ao zo ra B un ko等。

3 结语

电子图书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产物, 是数字出版的重要形式, 其不仅实现了无纸张出版, 降低了出版费用, 而且要求资源供应商、营销商、印刷行业等相关行业合作, 要求图书设计、出版、销售、服务等环节链接;要实现电子图书出版业持续发展, 必须转变其运营模式, 并对电子图书的出版版权进行保护, 而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出版行业转型, 促使电子出版产业健康发展。

摘要:电子图书的出版模式及其版权维护是实现电子图书出版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本文介绍了现阶段电子图书出版的主要模式和按需印刷、即时发行两种新模式, 并简要分析了实现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电子图书,版权保护,出版模式

参考文献

[1]袁河, 杨洋.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著作权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2) .

[2]余平, 祝智庭.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与访问许可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1 (4) .

[3]陈传夫.开放内容的类型及其知识产权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 (3) .

微博版权问题初探 篇7

一、微博版权的概念界定及特点分析

2011年7月, “童话大王”郑渊洁发表了一条新浪微博:“我写围脖一年多, 脖文几乎一字不改被带V的人拿走署上自己的名字发出, 这是头一次:@方雨007 http://t.cn/a0LEzm (2011年7月7日) 。我的原文:http://t.cn/a0Lz6S (2010年9月8日) 。拜托您百忙中哪怕改一个标点符号啊。”很快这条微博被李开复等不少“大V”转发及评论, 纷纷斥责微博平台中的“微抄袭”现象。一般说来将他人的微博博文擅自占为己有发表并且未标明出处, 即属于“微抄袭”。但是也有人质疑, 微博博文仅仅140个字, 微博内容也大都是博主漫无目、随心所欲发表的心情、评论以及每日流水账等, 这样的文字内容能否和《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等相提并论呢?此刻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微博博文是否拥有版权, 如果有, 那么微博版权的范围又该如何界定呢?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 必须有文学、艺术或者科学的作品;第二, 必须有独创性;第三, 必须以物质的形式固定下来。毋庸置疑的是微博是具有可复制性和固定性的, 但是博文内容是否具有独创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独创性, 我国版权法要求作品首先是由作者本人独自完成的, 其次是要求作品的创造性要达到最低限度以表现出创作者的独立个性。微博的字数限于140字之内, 不少内容或许就是博主对个人心情和日常生活的记录, 而这样的文字并不具备任何的创造性, 因此版权也就无从谈起。当然, 微博作为一个公共的意见的平台同样也不乏赋有创造力的观点、评论亦或是博主自创的诗词、散文、微小说等。这些文字内容显然是微博作者智慧的结晶, 也是其智力成果, 无论字数多少都是应该拥有版权并受到版权保护的。随着微博平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微博还推出了许多新的功能, 例如新浪微博推出的“长微博”将微博内容转换为图片发布, 突破了140字的字数限制, 这就为更多的具有独创性的微博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 微博还推出了发表图片、视频、音乐、投票以及微话题等功能, 这些项目都是具有版权特性的。由此可见, 并不是所有的微博内容都享有版权, 但是对于某些版权特性突出、具有极高独创性的博文内容, 我们必须承认其享有的版权并给予相应的法律保护。

因此, 不难看出微博版权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 版权界定复杂性

2013年最新发布的《CNNIC第32次调查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称“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 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 增长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 较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1]微博使用规模高速增长也会催生更多的博文内容, 是否每一条博文都有其独创价值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下结论的。这既要考虑各条博文的传播价值, 又要涉及博文内容的表达创意, 因此在界定微博版权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二) 实际操作模糊性

2013年第一季度, 新浪微博管理员就接到1526条线上举报和60多封涉及知识产权的律师函, 多是投诉原创内容被其他微博抄袭。随着微博用户的激增以及网络平台的开放, 不少用户被“转载”和“转发”这两个词给难倒了。在很多的微博侵权事件中, 不少用户并未意识到微博版权的存在, 仅仅觉得某条博文内容有意思便直接复制发表了。而有些博文内容未标注原始作者, 便会在某种程度下对其他转发用户产生误导, 从而诱发各类的侵权事件。可见微博规范的践行具有很大模糊性, 用户有可能一不留神就侵犯了他人的权益。

(三) 版权主体多样性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 (版权) 主体亦称著作权人, 即依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 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在特定情况下, 著作权的主体也可以是国家。那么微博的版权主体是谁?除了博文内容的第一作者以外, 同时还包括某些转引者。在微博转发功能中也包含了评论的功能, 微博用户在引用他人博文时也会添加自己具有独创见解的评论, 而转引者往往对其个人发表的评论享有版权。与此同时, 现实中的个体也是版权所有者。在实际操作中不乏一种特殊的网络现象———一个人可能同时拥有多个微博“马甲”, 即网络上的多个微博账号。这些“马甲”可以被视为虚拟人格。目前我国并不将虚拟人格作为诉讼主体对待, 所以那些在网络上扮演“僵尸粉”的用户所发表的微博内容, 其权利依旧是为现实中的人拥有, 在诉讼程序中他们也会成为一方当事人。

二、微博版权侵权的类型化分析

随着“微抄袭”一词的出现, 微博版权侵权的种类也开始层出不穷。就目前的网络技术发展水平来看, 已经存在大量可直接截取页面或者屏幕的软件, 它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信息内容的复制。因此这为微博版权侵权大开方便之门。之所以出现“微抄袭”是因为互联网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流量是实现网络商业价值的必要条件。微博通过舆论传播实现无尽的商业价值, 而这也逐渐变成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手段, 尤其是在网络营销、品牌推送、形象建立以及危机公关中。因此在很多情况下, 微博版权的侵权已经从普通用户无意识的侵犯发展向商业组织或者企业的有意为之。具体来说,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 普通用户侵犯微博版权

微博最突出的一个功能便是“转发”, 通过转发用户可以分享他们感兴趣或者是有意见的博文内容, 但是转发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转发内容的同时也会连带转发博文的原作者。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复制粘贴一段140字左右的博文简直轻而易举, 因此为了提高关注度、增加粉丝数量, 不少用户会将其他人的博文直接复制过来以吸引更多的眼球。这些用户往往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混淆了转发与复制的差异, 从而侵犯到了他人的微博版权。这种行为将完全阻断人们认识真实作者的路径。同时, 该行为还会使用户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该内容的原始作者就是复制者。这种心理暗示“除了在误导预期读者的意义上具有欺骗性之外, 还造成了预期读者对他的信赖, ……采取了如果他知道真相就不会采取的行为。”[2]

当然微博转发功能中也有权限设置, 例如如果不允许他人对某条微博进行转发, 那么这条微博就相当于设置了一道门槛。大部分的微博用户很少会这么做, 一来是缺少版权意识, 二来是微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平台, 大部分人在微博上发博文也都是为了与其他用户交流和分享信息, 设置这么一道门槛有时候会降低自己微博的关注度。

(二) 跨平台领域侵犯微博版权

如果说前一种侵权行为中存在无意之举的话, 那么跨平台领域的微博版权侵权行为就是一些个人或者组织用户有意为之了。跨平台领域侵犯微博版权一般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甲微博平台上的用户通过网络技术生成大量的“僵尸粉”将乙微博平台上的博文内容大量复制并转发;第二种情况则是设置“山寨用户”, 即将甲平台上的某用户从头像、用户名、个人说明、微博内容等资料都批量复制到乙平台上, 并且所有内容都与原平台上的内容保持一致、同步更新, 不少粉丝甚至会信以为真。跨平台抄袭曾使得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多家门户网站纠纷频发。例如腾讯微博用户指责新浪微博用户抄袭其微博内容和照片———入驻腾讯微博的刘翔、莫文蔚的相关新闻内容, 在新浪微博上搜索会发现大量相同名人用户。有网友戏称微博上“刘翔和莫文蔚有几百个”。复制这些内容的往往都是一些“僵尸”账号或者不活跃的用户。

汇编权, 是指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断进行选择或者编排, 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 包括注释权、整理权和编辑权。汇编者对汇编所形成的作品享有著作权。而以上的这些侵权行为其实就是对微博原作者汇编权的侵害, 这些侵权行为背后往往能牵扯出一个巨大的黑色产业链。2013年因网络造谣而被抓的秦火火其实是一个名为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的员工, 该公司是一个利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 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公司。该公司通过大量生成僵尸粉复制转发甚至篡改他人微博, 尤其是知名人士的微博内容, 在网络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正是因为像这类的网络推手公司以及黑色利益的存在, 跨平台领域的微博版权侵权行为才会如此之猖獗。

(三) 跨媒体领域侵犯微博版权

跨媒体领域侵犯微博版权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介在不经微博原作者版权授权的前提下复制、出版并传播博文内容的行为。微博以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以及观点发布能力, 吸引了大量用户的眼球, 其中不乏睿智的点评、风趣的段子亦或是图片集锦。不少传统媒介在看到了其对受众的吸引力后, 擅自攫取博文内容并进行汇编制作出版。

例如广东某教育服务公司于2012年通过新浪微博发布的企业招聘信息中, 未经授权使用了华盖创意图片, 协商无果。2012年11月, 华盖创意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开庭前, 被告方主动协商, 愿意在赔付华盖创意经济损失36000元人民币的同时, 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公开道歉声明。该公司在版权上的维护为其他微博用户树立了榜样, 但也有不少反面案例。在碎片化阅读影响大众阅读习惯的同时, 不少出版机构不约而同将微博视作新的开发领域并将微博内容编纂成纸质出版物, 而这个行为却未得到微博创作者的授权, 如最近面市的《我呸》、《俗话说》就属于其中几种, 这些所谓的“微博语录”没有原作者的署名, 更不谈向原作者支付相应报酬。传统媒介的这种商业出版行为往往能为他们带来不小的商业利润, 可是却也让其在侵权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些主要归因于网络上个人的大量复制转发误导了传统媒体, 让他们将别人的博文内容“拿来”得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自身版权意识的匮乏以及商业利润的驱使。

微博这一新兴网络平台已成功吸引不少商家目光。微博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同时却屡屡出现买卖粉丝和有偿转发及评论的情况, 复制篡改知名人士博文内容更是不足为奇。以上三种侵权行为都是微博平台上最为多见的, 而后两种所带来的影响则更为恶劣。因为无论是跨平台还是跨媒体的微博版权侵权行为, 其背后都藏着一条黑色利益链。他们所复制抄袭的对象往往都是微博上的“大V”, 在传播学中这类人群也被称为意见领袖, 他们所发布的信息更能影响普通用户并产生名人效应, 因此也成为了抄袭者关注的对象。于是, 各大微博运营商通用的竞争手段基本都是争夺名人资源, 甚至和名人签订合作协议以获得独家版权。但是名人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当其所谓的“独家”控制信息和话语权流通时, 抄袭这种灰色竞争就成了家常便饭。

三、结语

通过对微博版权概念的界定、微博版权特点以及微博版权侵权类型化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微博版权的界定不能一概而论, 最显著的特性包括版权界定复杂性、实际操作模糊性以及版权主体多样性。日益增长的博文内容充斥于微博平台, 可是如何去区分这些内容的原创性和创造力却亟待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 而非三言两语就能断定。同样的, 微博平台极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提醒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划定哪些微博内容具有版权、哪些行为属于侵权。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还需要一个更为规范的操作准则, 来引导用户去维护他人以及自身的微博版权。与此同时, 随着版权主体多样化趋势的呈现, 我们在主体的区分上可能存在愈大的困难。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模糊性以及版权主体的多样性, 我们才更应该就事论事, 针对微博版权开辟出新的法律法规。

当前“微抄袭”愈演愈烈, 当微博平台的商业价值逐渐浮出水面以后, 微博版权侵权的类型逐渐由普通用户无意识的侵权向商业组织或者企业有意识的跨平台、跨媒体侵犯微博版权转变。这也逐渐变成了商业组织或者企业的一种全新的营销及获利手段, 在网络营销、品牌推送、形象建立以及危机公关中已经司空见惯了。鉴于以上的种种侵权行为不断发生, 大众媒介、微博平台以及各类微博用户都需要共同努力, 在增强版权意识、杜绝侵权行为方面加强自身素养、严格要求, 共同监督。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社交平台飞速发展的将来, 微博版权会有一个更为合理的界定体系, 人们的版权意识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从而为杜绝更多的“微抄袭”及微博版权侵权现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151.

[2] .邹举.微博版权冲突及其治理[J].国际新闻界, 2012 (3) :6-11.

[3] .张卓娜.微博版权保护初探[J].华章, 2012 (19) :46.

[4] .朱巍.“微博版权”及加强微博监管评析——以“微博第一案”为例[J].中国广播, 2012 (4) :7-12.

[5] .朱巍.“微博版权”如何认定[N].北京日报, 2011-04-27.

[6] .理查德·波斯纳.论剽窃[M].沈明,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3.

[7] .吴学安.微博版权保护知易行难[N].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2-01-18.

[8] .黎沃源, 胡昆.微博版权问题初探[J].学理论, 2012 (11) :117-119.

自媒体版权问题探讨 篇8

一、自媒体传播中存在的版权问题

便利的传播渠道、 稀缺的内容资源以及人们对于知识文化产权、自身利益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微信侵权事件频繁发生。 当下自媒体传播中出现的版权问题,既有平台与用户的版权争夺,也有不同平台间的版权纠纷。

(一)微信运营平台与用户的版权争夺

媒体运营平台深知版权归属对市场影响力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些自媒体运营商在积极吸纳众多用户的同时,也试图用一些捆绑协议争夺版权。早期的《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 知识产权声明中写明:“腾讯在本服务中提供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网页、文字、 图片、音频、视频、图表等)的知识产权归腾讯所有, 但腾讯用户在使用本服务前对自己发布的内容已合法取得知识产权的除外。 ”该协议一出即引起人们的质疑,认为这一协议中存在霸王条款———创作者一旦把内容上传甚至无法拥有自己微信作品的版权。 腾讯相关负责人解释道:“协议主要是针对腾讯作为平台提供内容的知识产权声明,但是仍然会保护依法拥有内容知识产权的用户的利益。 ”但业界人士则认为该条协议用的是排除法, 在逻辑结构上存在着争议。 根据这个声明, 若用户依法拥有发布信息内容的知识产权,版权属于用户;若没有,版权就会归腾讯公司所有。 此后经过协调, 腾讯公司将这一条款改为 “用户在使用本服务中所产生的内容的知识产权归用户或相关权利人所有”。

这一争执并不仅仅出现在微信公众平台, 新浪微博用户发布内容的版权问题也一度引发争议。 某杂志因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作家六六的微博内容而被告上法庭, 这一关于微博内容版权归属争议的解决,也形成了“版权归微博原创者所有”的共识。 此外,国外社交媒体也出现过类似的版权争论。 Facebook(脸书)早期也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的条款 ,“即使用户删除账号,Facebook对已注册用户上传的资料仍拥有永久许可授权”。 该条款引起了用户的强烈不满,经过很大的纷争之后Facebook才把该条款删除。

这一类版权问题体现了自媒体平台对版权资源的觊觎之心。 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法规,一旦作者发表有独创性且具有价值的内容后,著作权是自动生成的。 之所以还会出现这些争议性条款, 或是出于自我保护,或是商业利益的驱使,或是体制的不健全等,但归根结底,这些公众平台无非是想趁机拥有作品的版权。 这更多地体现了自媒体平台早期野蛮生长阶段对创意市场占有的渴望,随着市场的逐渐规范,寻求平台与用户利益的相对平衡也就成为常态。

(二)微信公众号转载他人作品

作为向微信用户发布信息的平台,微信公众号自身内容缺乏时,就会选择“转载”一些现成的作品。 自媒体传播虽不同于传统的互联网传播,但其实质仍然是信息网络传播,“转载”这种传播行为依然应该受到现行著作权法的约束。 有学者指出,当下微信公众账号未经授权的转载行为都属于网络侵权,因此应当承担侵权责任。[2]

1.微信公众号抄袭其他自媒体

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自媒体形式,常常因抄袭其他自媒体而引起版权争议。 2015年1月10日凌晨, 凤凰新闻客户端的主笔王路声讨微信公众号 “罗辑思维”,发出帖子《罗辑思维,你讲点职业道德好不好? 》,指责“罗辑思维”用了他的两篇文章却没有加上文章来源也没有作者署名。 随后,“罗辑思维”便发出了一封道歉帖,在王路没有具体索赔要求的情况下, 罗胖自己开出了“罚单”。[3]这一版权争执最终没有进入司法程序,而是按照文人的“隔空喊话”得到解决, 但这一争执最后的解决方式已经证明“罗辑思维”显然存在侵权行为。 根据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在微信作品中转载传播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的他人作品的行为已构成侵犯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2.微信公众号之间互相抄袭

自媒体平台运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微信公众号之间的互相抄袭行为也愈演愈烈。 2015年年初,有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年签”,即微信用户回复随机数字,系统将自动推送给你一句心灵鸡汤。 当“新年签” 这个小创意在朋友圈迅速传播时,却因首创究竟属于哪家公众号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议:2015年1月4日,公共订阅号“一味”图文并茂地发表声明,指责另外两家粉丝众多的微信公众号“假博士”“深夜食堂” 抄袭其2014年“新年签”的创意。 而此纷争竟然源自 “ 假博士 ” 的一个原创声明 , 声称 “ 新年签 ” 是自己2015年的原创,并指责其他微信公众号。[4]“李鬼”的打假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事实上有很多微信号也都在用“新年签”这个创意。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某一平台原创内容的相对匮乏,而网络特有的开放性使得一些商家会选择未经许可的“全盘借鉴”,这也促使在微信公众号领域“1人原创,99人抄袭”的现象成风。

3.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擅自转载

随着自媒体市场影响力的扩大,对优秀内容的需求也使得微信公众号的侵权对象扩大到传统媒体。 2015年2月12日,微信公众号“楚尘文化”向其用户推送了作家莫言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的片段, 其页面并没有注明出处。 公众订阅号“话剧司令部” 也曾在没有标明出处的情况下分两次推送白先勇的 《游园惊梦》。[5]而莫言的经纪人和白先勇先生都表示,并未将作品授权给任何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订阅号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做精品,但随着公众账号关注人数的增多,加之公众号运营者自身能力的限制,内容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 微信自媒体在整合传播第三方优质内容,解决用户获取信息问题的过程中,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版权纠纷问题也愈加显现。

二、自媒体版权问题出现的原因

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出现抄袭等版权问题,表面看是版权意识无法适应新媒体传播的需求,但从深层来看,主要是因为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版权利益失衡。

(一)表面原因:用户版权意识未能适应媒介技术的快速变迁

媒介技术的快速变迁使得转载似乎成了微信公众平台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时,版权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然而我国互联网用户长期以来形成的信息资源 “免费”的价值观,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彻底改变。 如微信公众号 “果仁小说” 未考虑作品牵扯到的版权问题,时常向其用户推送一些中外现当代名家的作品。 该公众号主编甚至辩解称:“我们不依靠这些国内外大师前辈的作品赚钱, 推送作品只是为了让读者阅读到一些有价值、有营养的东西。 ”[6]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这种做法属于微信平台传播中的侵权行为, 侵害了原创者的合法权益。 此类行为的一再出现及相关责任人自认有理的态度,体现了当下用户版权意识未能适应媒介技术的快速变迁。 由于自媒体环境下抄袭成本低、信息盗版传播具有极大的便捷性,而一个小小的侵权行为将给版权人造成巨大的利益伤害,因此,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合理转载他人作品必须先加强人们的版权意识,牢固树立“先授权后传播”的观念。

(二)深层原因: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商业逐利行为造成版权利益失衡

新媒介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一个时期内版权利益的失衡,寻求版权各方利益的平衡是媒介发展的必经阶段。 在自媒体传播环境下,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动摇了传统版权各方的利益平衡。

当今自媒体传播中版权利益关系(见图1)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各个权利主体在实现其自身权益时受到一些因素的困扰:授权不便、维权成本高以及技术的滥用和限制。 自媒体环境下,各个权利主体的身份都已经开始转变:作者从精英转向全民,传播者从专业走向全民, 使用者既是使用者又是创造者。 同时,创作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现在自媒体流传的经典桥段大多不是一人所作,而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加工生成的,加之传播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到最后或许都找不到原创者。

良好的版权环境下, 各个权利主体的利益都会得到体现和尊重,更容易获得长远的发展。 如果要建立理想的自媒体传播版权环境,平衡各方利益,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消除权利主体在实现其权益时所受到的“噪音”干扰,强化“先授权后传播”的意识,最终形成一种理想的自媒体传播版权利益关系(如图2)。[7]作者通过创作对作品享有创造权; 传播者在获得作者授权的条件下,把采取了技术性措施的作品传播到社会; 使用者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或者获得许可这两种途径使用作品。 只有在这样一种合理的模式下,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才能按照约定完成自己的创造、 传播和使用。 作者的创作才能够实现其价值,传播者才能因在社会推广中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而拥有邻接权,使用者也才能最大化地使用作品,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推动、互相完善的动态版权利益平衡关系。

三、解决自媒体版权问题的路径

自媒体版权的问题可以从制度和市场两个层面去探求解决的方式。

(一)强化法律层面的制度支持

自媒体传播与版权保护之间的利益平衡需要法律层面强有力的支持。 在我国现有的国情条件下,自媒体传播不仅需要法律层面版权制度的支持,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有力的行政支持。 然而,在现有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执行条件下解决微信等自媒体传播版权纠纷问题时,我们仍体会到制度层面的相对滞后、执行层面的相对无力。

制度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出台附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之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其提交与修改的程序相当复杂和严谨。 因此,版权法及其实施细则等制度的出台必然在实体和程序方面十分慎重, 在时效上较难及时针对微信公众号传播中的一些新矛盾提供保障,无法与自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为适应媒体格局的变化,为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2015年4月22日 ,国家版权 局颁布了 《关于规范 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 但国家版权局发布的这九条通知,内容上主要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遵纪守法, 自觉树立版权意识,对自媒体版权实践仅能起到宏观的指导作用,对解决具体版权争议的作用相当有限。

鉴于自媒体作品侵权具有取证难、 侵权主体不易确认及版权归属不易判定等特殊性,现阶段我国的法律条文对微信等自媒体著作权的保护还没有特别细化的规定,显然还不足以适应现代媒体的发展环境。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完善和细化《著作权法》 《侵权责任法》《信息传播权保护条例》 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府部门执行力,从法律和行政层面共同坚守我国版权保护的底线。

(二)增强市场层面的平台管理

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自媒体传播的版权问题,就要平衡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商业逐利行为,维护各方的版权利益。 商人的逐利本能必然会促使微信公众平台热衷于加强版权管理, 探讨如何在自媒体环境下实现版权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进而平衡各方利益,建立和谐的传播环境, 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所以,从市场层面来说,平台是重构版权利益平衡的主力。

在商业趋势的催促下,2015年,微信公众平台试图进行严格的版权管理:1月22日面向认证的媒体类型公众号发布公测新上线的原创声明功能, 致力于维护作者权益, 鼓励优质内容产生;2月3日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的公示 》, 做作出处罚规定(见图3),并规定了封号以及其他处罚的细节范围;2月10日新增手机端抄袭举报流程;4月28日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打击抄袭工作的说明》。 微信公众平台一步步的详细规定,把原创声明、公示、手机举报以及其他一些功能汇集成一个系统。 4月29日微信团队称,在《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的公示》 发布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微信公众平台已累计删除侵权作品32000余篇,处罚497个公众账号,其中29个公众账号被收回原创声明功能使用权限,14个不是举报内容的权利人但确认举报他人抄袭的公众账号受到封号处罚。[8]可见平台加强版权管理有助于版权问题的规范化。

三、结语

虽然微信运营商等自媒体平台通过积极采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版权问题仍将存在。 版权领域“维权成本高、惩罚力度低” 的现实也将成为考验一些自媒体平台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一位名叫苏菲的知乎用户举报微信公众号“东京新青年”侵权时就遭遇了这种困难。 《读者》也是被众多微信公众号盯上的“大户”,该杂志相关负责人表示, 微信公众号原原本本复制我们的文章这样的侵权现象实在太多,很难进行一一追究。 此外,账号被关闭也并不能实质性阻挡侵权行为。 现在很多职业营销公司掌控着一些拥有众多粉丝的公众号,通过关联号猛推, 很快就能达到被封公众号的粉丝数量;甚至在账号被封后,侵权者还可以再注册一个。 这些现象都需要市场去不断探索解决版权问题的新方式。

虽然面临诸多版权问题,但总体来看,自媒体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 市场的健康前行也将伴随一个新的版权利益平衡。 寻求版权利益平衡是媒介变迁的必然阶段,需要制度和平台双管齐下, 平台运营商将成为重构版权利益平衡的主力。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一些积极的动向:给原创的微信平台提供受众打赏功能,用户觉得文章好了可以进行打赏; 技术层面上, 一些微信平台利用技术识别系统剔除重复率高的上传作品等。 对一些自媒体而言,这些努力源自市场动力, 而这种动力也在驱使它们创造重构版权利益平衡的新历史。

摘要:自媒体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但泛滥的转载侵权等版权纠纷让自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自媒体版权问题,既有平台与用户的权属之争,也有平台之间相互抄袭转载而引发的版权纠纷。这些问题出现的表层原因是版权意识无法适应媒介变迁,深层原因则是新媒介环境引发的各主体间的版权利益失衡。而规避版权纠纷,需要从制度设计和平台管理两个路径去探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电子书版权问题 篇9

对于熟悉欧美版权贸易合同的版权经理来说,第三方版权并不是一个生僻的概念。绝大多数版权合同都会有这样的条款:图片、表格、引文等授权方没有权利的内容不在本合同授权范围之内,需要引进版权方另外联系版权,否则不可以在中文版中使用这些内容。第三方版权问题在引进版的图文书、理工科图书中比较多,有些人文社科类教材中因含有期刊杂志的引文,也会涉及到这个问题。不仅引进版权图书中涉及第三方版权内容,输出版权的图书也有这个问题。随着中国版权保护的加强和出版国际交流的增多,图片、文章等小篇幅作品的版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保护我国作者的版权、帮助作者获得应有的版权收益也是版权经理的职业使命之一。这就是版权贸易中不容忽视的第三方版权问题。

在我国版权引进数量激增的早期,第三方版权问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国外出版社也没有特别强调这一问题。直至2008年前后,某些国外出版公司遭遇图片公司的起诉,并且以败诉赔偿告终,他们才开始特别重视第三方版权问题,要求严格执行第三方版权的条款。然而有的图书中,图片、表格、引文有上百幅,涉及的权利人也数以百计,这确实给版权贸易带来巨大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如果不解决第三方版权,会导致违约以及侵权;如果逐个联系权利人,会耗时很长,不仅为版权经理带来巨大的工作量,而且也会错过出版的最佳时间。最重要的是,即便版权经理费尽周折,完成联络工作,编辑也不得不放弃出版,因为多个第三方版权授权费用累加起来,数额巨大,这个选题根本不可能盈利。

在引进版权的实践中,笔者曾经遇到两个重点引进项目涉及第三方版权问题。一个是经管教材,涉及上百篇引文和图片;另一个是理工类学术书,涉及很多图表。这两个项目都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没有因为巨额授权费而放弃出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一系列针对第三方版权内容的解决办法:首先,优先考虑没有第三方版权的引进选题,现在多数国际出版集团在出版时也会考虑销售国际版权时遇到的第三方版权问题,并且尽量获得图片、表格、引文等内容多语种的全球权利。其次,能删掉的尽量删掉,能替换的尽量替换,以压缩经济成本,经济成本过高的选题,及早放弃。再次,我们可以考虑通过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CCC)等著作权交易平台来清理第三方版权。最后,对于确实需要自己联系版权的内容,可以按照权利人进行归类,优先联系内容比较集中的权利人,对于那些内容分散的尽量联系,不能落实的就删掉或替换。

在输出版权的实践中,我们也要重视第三方版权问题:首先,要核实哪些图片我们可以授权,哪些不可以。其次,对可以授权的内容,要帮助图片作者争取应有的版税收益和版权声明。再次,对于不能授权的内容,我们应该采取对等的方式,要求外方自行联系权利人或者删掉。我们不能授权的情况居多,可以借鉴国外出版社的做法,在本版书组稿出版的时候,对于外向型选题应该尽量解决输出版权时的第三方版权问题。

视频分享网站版权问题探析 篇10

所谓视频分享网站就是指那些提供信息内容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 供用户上传、在线欣赏或下载视频文件的网站。视频分享网站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You Tu Be网站, 2005年2月, 美国人查德.赫利和史蒂夫.陈创建了这家网站, 其创建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与朋友分享聚会录像的文件传输问题, 该网站创建初期的主要功能就是共享网民们各自录制的家庭录像。然而随着You Tu Be网站点击率的增高尤其是2006年被搜索巨头Google收购后, 该网站的发展理念由“发布”视频向“分享”视频转变, 由共享家庭录像的网站逐步向向主流娱乐提供商转型。如, You Tu Be现在已经与美国华纳等多家唱片公司达成合作关系, 每天为网民免费提供多种音乐电视节目。

You Tu Be网站的运营模式是以“用户产生内容”为特征的开放性视频分享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网友或者网站自己上传视频内容, 上传的内容被存储在网站服务器上, 用户分享该视频时直接点播该视频文件即可。由此, 视频分享网站为了维持正常运营便对服务器和宽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种运营模式为广大网民带了便利的同时也容易使网站陷入版权纠纷,

二、我国视频分享网站版权保护现状

随着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 我国的视频分享网站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在网站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版权问题, 权利人针对视频分享网站的维权行动有愈演愈烈之势。

2006年便出现了新传在线诉土豆网案。但是新传在线诉土豆网案仅仅是拉开了视频分享网站版权纠纷的序幕, 此后又出现了慈文公司诉我乐网案、北京优朋普乐科技有限公司诉优酷网、酷6网等案件。仅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2008年海淀法院审理视频网站案件114件, 2009年达到了596件, 2010年更是达到了676件。我们看到围绕着视频分享网站的版权纠纷越来越多, 网络版权现状令人担忧,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更加需要法律法规发挥应有的规制作用, 肃清网络环境, 保护网络版权。

2001年, 我国《著作权法》首次将“信息网络传播权”引入立法并明确了其概念, 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 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就是信息网络传播权。2006年我国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确定了信息网络传播领域的“避风港规则”。

为了更好地审理网络版侵权纠纷案件, 统一各地审判标准, 更好地指导各地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审判, 2012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征求意见稿) 》, 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由此可见, 网络版权问题已逐步引起了法律界的高度关注。

三、视频分享网站版权侵权问题解决方案

(一) 创新经营模式, 解决版权问题

创新视频网站经营模式首先要注重加强视频分享网站与相关方的合作。 (1) 加强与影视媒体的合作。内容正版化是解决版权问题的根本出路, 影视媒体手中拥有大量版权, 视频分享网站通过与其合作不仅可以获得正版授权解决版权问题, 更是为自身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而影视媒体通过这一合作不仅维护了自己的版权利益, 也通过参与视频广告分成的方式拓展了新的盈利方式, 可谓实现了双赢。 (2) 视频分享网站之间加强合作。视频网站在运营的过程中个体采购版权成本太高, 经常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部分网站之间合作购买版权, 既可以缓解资金压力, 又可以赢得与版权人协商价格时的话语权, 同时网站间的资源共享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客户。总之, 网站之间加强合作有利于版权运作和版权保护。

(二) 正确适用“红旗规则”

“红旗规则”是“避风港规则”的例外适用, “红旗规则”是指如果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事实时显而易见的, 就像是一面红旗一样飘扬, 网络服务商不能装作看不见, 或以不知道侵权的理由来推脱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移除链接, 就算权利人没有发出过通知, 也应该认定这个设链者是知道第三方侵权的。“红旗规则”在实践中经常作为判断“避风港规则”的“应知”或者“明知”的标准, 具体就是通过看视频上是否有网站标识以及该网站是否对上传视频进行了分类和推荐。但实际上这种判断方法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因为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都会对该网站上的视频加注标识, 这是网站自动加注的。同时, 网站不可能对所有的视频一一筛选, 有些视频是用户上传时自己选择类别, 然后根据点击率高低侵权视频自动生成了推荐项目。所以, 不能单纯根据网站标识及分类推荐项目判断网站是否侵权, 而要明确一个合理的判断标准。现在各视频网站随着纠纷的增多也逐渐有意识地避免推荐项目中出现侵权视频, 但许多网站还会保留活跃用户的排行榜, 这些用户大多上传的是没有合法版权的视频。所以, “红旗规则”对类似的用户排行版应有所适用以规制广大用户, 避免侵权事件, 清理网络环境。

摘要: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 视频分享网站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网络视频平台在提供信息储存服务丰富网民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视频版权纠纷, 本文通过对视频分享网站的界定, 对视频分享网站版权保护现状的分析, 进一步明晰了视频分享网站的相关内容, 并提出了有关版权侵权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视频分享网站,版权,“红旗规则”

参考文献

[1]聂振华.视频分享网站侵权问题成案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2]王迁.视频分享网站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J].法商研究, 2008, 4.

[3]毛钊.国内视频网站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记者, 2007, 9.

[4]左玉茹, 刘敏.拨开视频分享网站著作权纠纷的迷雾[J].电子知识产权, 2010, 8.

[5]汪峻岭.视频分享网站侵权行为探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9.

上一篇:书籍包装下一篇: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