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会计相关问题

2024-06-27

电子商务会计相关问题(精选十篇)

电子商务会计相关问题 篇1

一、电子商务会计产生的必然性

电子商务作为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和商务运作方式, 代表着21世纪网络应用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环境下, 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特殊的变化, 这使传统会计面临更多的问题与冲击, 这些问题与冲击推动了电子商务会计的产生。

(一) 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任何会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会计的运行环境, 也必然对会计理论带来影响。如电子商务中交易一方可能是由两个以上企业组建的一个新的经济组织, 但无论从组织上还是地理上都是一个虚拟企业, 且在内部成员的组成和整个组织的存续时间上存在不稳定性, 这给会计主体的认定、是否持续经营的判别带来困难。

(二) 对相关会计法规的冲击。

传统商务活动从签约、履行合同到款项结算, 伴随业务过程的信息流、资金流等一般均以书面形式出现并由经办人签字确认, 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结算制度、审计制度等均离不开这些原始资料。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数字签名代替了纸面签名, 这必然对传统的适应于纸面交易的现行商业法规 (包括会计法规) 带来冲击。

(三) 对传统货币及其结算体系的冲击。

电子商务对企业传统货币及其结算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支票、现金的主导地位将逐步被数字货币所替代。与数字货币相对应的金融机构, 则是没有银行大厅没有营业网点只有Internet站点的网上银行 (或称虚拟银行) 。数字货币的出现也造就了新的金融犯罪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舞弊行为的出现。如何保证自己的某些数据不被窃取, 怎样保证对方的真实性等安全问题将成为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最突出问题。

(四) 数字产品的会计核算问题。

在传统商务活动中, 诸如计算机软件、报刊影视产品等是以实物产品形式出现, 在会计上作为存货以历史成本原则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进行进、销、存数量金额核算并反映到会计报表上。在电子商务环境中, 数字产品已超越了资源限制的约束, 数量和内容可无限制地复制, 按实物产品方式反映资产价值失去意义。因此, 会计界需要从会计理论到实务 (包括会计准则) 对数字产品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

(五) 建立网上实时会计报告模式问题。

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一般指企业对外提供会计报告方式, 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揭示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中,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Intranet (企业内部网) 、Extranet (企业外部网) 和Internet基础上的, 不管是提供定期信息还是实时信息, 提供综合信息还是明细信息, 向债权人、投资者提供还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 技术限制已不复存在, 建立网上实时报告模式成为可能, 这给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六) 内部控制职能的扩展问题。

传统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属于企业财产管理制度, 控制的重点是内部职能部门和人员, 这与传统企业营运场所和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有关。在电子商务环境中, 每个企业都是网上的一个点, 其开放程度大大提高, 尤其是网上公司和虚拟公司, 已没有地域和时空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和重点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 电子商务环境下, 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资金风险将成为内部控制的重点。

二、电子商务会计的概念及特点

(一) 电子商务会计的概念。

立足网络环境, 适应电子商务活动的电子商务会计或称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中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从实质上来说, 电子商务会计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 电子商务会计的特点。

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电子商务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较, 应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1、实时化。

当业务事项发生时, 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以及互联网直接采集有关的数据信息, 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这样会计核算就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转化为事中的动态核算。凭借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和网络的传输能力, 信息使用者只要点击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

2、多元化。

传统会计一直把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统一采用标准模式提供。而现实情况是, 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决策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企业不仅可以提供规范的最低标准会计信息, 还可以提供所有可能的会计方法作为基础的多元化会计信息。

3、降低成本。

网络经济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边际成本递减原则, 即网络用户越多, 成本越低。随着网络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网络会计作为网络经济的一部分, 也将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网络会计能够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收集成本、交易成本、审计监督成本和纳税申报费用, 从而实现利润最大, 财务状况最优,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客户。

4、开放性。

在网络环境下, 会计信息将有更大程度的开放和公开, 大量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 而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也可根据授权, 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信息。

5、商业性。

会计信息作为商品走向市场, 其供给更多地取决于市场需求, 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借助于网络,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与支付能力取得所需的各种会计信息, 市场可根据需求加以提供, 形成真正的所谓“以用户为导向”的网络会计模式。

6、灵活性。

网络环境下, 会计软件将提供多样化的功能。使用者利用模块化的会计程序, 灵活选择各种信息, 选择不同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决策模型中, 形成最终会计信息与使用者之间一对一的关系, 实现信息的定制。

三、发展电子商务会计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 电子商务立法问题。

首先, 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解决电子商务中出现的各类综合性问题, 规范电子商务活动, 使其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 鼓励竞争, 防止垄断。其次, 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也必须有法律保障, 对计算机犯罪、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与金融机密等行为都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以逐步形成有法律认可、法律保障、法律约束的电子商务环境。

(二) 会计信息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电子商务会计发展的首要问题。电子商务环境中, 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 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 会计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特征和本身的资源缺乏, 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因此, 必须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

(三) 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问题。

传统会计在空间、时间和操作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业务一般较单一, 与其它业务联系较少。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 网络环境使得会计核算简单化, 整个财务成为企业业务链中的中心环节之一, 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 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 会计国际化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遍应用, 使人们已经能够在几秒钟之内将几十亿美元甚至更巨额的资金在世界各大城市之间相互流转。从资本流转的程度和广度来看, 地球正在变小, 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而进行国际贸易必须首先要了解企业的信用和财务状况, 因而有必要了解外国企业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制度, 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即会计的国际化发展。

(五) 财务软件问题。

目前开发和应用的财会软件都是以模仿手工系统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主要内容的核算软件。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 会计的反映职能淡化, 会计的参与经营决策职能增强, 原有的核算型财会软件无论是功能范围还是信息容量都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 而带有决策支持功能的管理型软件将是发展趋势。同时, 新一代的财务软件还必须打网络牌, 采用最新的、商业领域流行的技术方案。基于网络的计算模式, 对Internet/Intranet的全面支持、最新的C/S模式、Web.Server应用等最新技术都将被引入到新一代产品中。特别是全面采用面向对象方法、组件技术, 并在设计方法上引入最新的弹性化设计和安全设计, 可保障会计信息更加安全、可靠、及时。

目前, 电子商务在我国刚刚起步, 与之相应的电子商务会计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概念和框架上的探讨, 具体的运作形式和操作方法, 还要在实践中摸索和完善。特别是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 电子商务活动也会出现更多的新的情况和特点, 电子商务会计也必然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调整, 以适应电子商务活动会计核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许永斌, 《电子商务影响传统会计的十个方面》,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0年第8期:35-37;

[2]、毕波、杜漪, 《网络会计21世纪会计发展的新模式》, 《财会研究》, 2002年第9期:24-26;

[3]、葛家澍、杜兴强, 《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年第2期:4-5;

[4]、王丁江、薛军荣, 《关于发展电子商务会计的思考》, 《财会月刊》, 2003年第10期:63;

合作建房相关会计处理问题 篇2

合作建房相关会计处理问题-1

案例背景:

通常所称的合作建房业务,实际上包括两种法律上的合作合同,即“合作建房合同”和“合作开发合同”。“合作建房合同”,是指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提供资金,合作开发经营土地,建造房屋,根据事先约定分配新建房屋的一种协议。“合作开发合同”,即房地产联营合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合作开发合同,共同进行开发经营,获取开发利润的一种民事协议。

合作开发合同与合作建房合同的主要区别为:

(1)合作开发合同通常要组建以房地产开发经营为目标的企业法人或临时性的项目建设指挥机构,而合作建房通常不会组建任何性质的联营体,只以契约形式存在;

(2)合作开发合同出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仅仅是一方以土地使用权、一方出资金作为出资的方式,还包括各方共同出货币资金等其他方式;

(3)合作开发合同的各方都具有营利的目标,开发项目完成后,联营法人或联营机构通常将房屋进行销售以换回货币资金作为各自的利润;而合作建房的各方通常将建造完工的房屋按照事先已达成的分配协议予以分配,各自成为相应部分的初始登记产权人。合作建房合同、合作开发合同的具体安排及相关程序,必须符合《合同法》、《公司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否则将被视为无效合同,会计处理也就无从谈起。

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具体合同安排及运营情况,实务中,当双方单独设立法人主体运营相关房地产时,账务处理较为清晰,主要按《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子公司、联合和合营企业,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但是,当双方未设立单独法人主体运营房地产的建设开发时,其账务处理较为复杂,可能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

一、合作建房合同相关处理

案例1.1

甲公司为城投公司,乙公司为房地产开发公司。2014年1月1日,双方以乙公司名义设立非法人项目公司,甲公司以土地出资合作,该土地经评估价值为1亿元,账面价值为8000万元,由乙方办理房地产开发相关手续。项目的设计、建设、管理,以及项目后续所需资金由乙方全权负责。开发过程中对外签订合同等均以项目公司的名义进行。甲乙双方约定,项目完成后,甲方获得固定面积的房地产,其余房地产由乙方负责对外销售,销售所得归乙方所有。

2015年12月31日,项目建设完毕,甲公司获得约定面积的房地产,该房地产按当日市价计算,价值为1.3亿元。甲公司拟将该房地产用作办公楼对外出租。

问题:不考虑相关税费,甲公司如何对该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案例1.2

甲公司为城投公司,乙公司为房地产开发公司。2014年1月1日,双方以甲公司名义设立非法人项目公司,甲公司以土地出资,该土地按评估作价1亿元,账面价值8000万元;乙公司以现金出资1亿元。项目的设计、建设、管理由甲乙公司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乙公司负责具体执行。开发过程中对外签订合同等均由甲方授权以项目公司的名义进行。甲乙双方约定,项目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由甲、乙公司按投资比例共同享有及承担;项目完成后,按出资比例分配所建成的房地产。

2015年12月31日,该项目建设完成,共建成房地产共计2.6亿元,产生负债1亿元。甲公司拟将所享有房地产对外销售。

问题:不考虑相关税费,甲公司如何对该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案例分析

一、合作建房合同相关会计处理

案例1.1

案例1.1的情况,甲公司实质上已丧失了该土地使用权的控制权,由于转让对价为固定面积房地产,因此,该交易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同时,由于转让对价是未来分回的固定面积房地产,所以,在转移时点,该业务属于未完成的资产转让交易,不应确认相关处置损益,待交易完成,即分回固定面积房地产时才能确认相关处置损益。甲公司的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2014年1月1日,甲公司仅应将土地使用权以账面价值转为一项其他非流动资产:

借:其他非流动资产——合作建房资产

8000

贷: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8000

2015年12月31日,确认所收到房地产,以及终止确认其他非流动资产: 借:投资性房地产

13000

贷:其他非流动资产

8000

营业外收入

5000

案例1.2

案例1.2的情况,甲乙公司属于共同控制了该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开发。同时,根据双方约定,在建设期,双方直接共同承担和享有相关资产、负债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以项目净资产来进行分配,也未成立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单独主体,该项目属于共同经营。在项目建设期间及建成后,甲公司应按约定比例确认相关资产、负债及费用。

2014年1月1日,甲公司应将所投入的土地使用权转为一项投资资产: 借:其他非流动资产——合作建房资产

8000

贷: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8000

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应按比例确认相关资产、负债: 借:存货——库存商品

13000

贷:其他非流动资产——合作建房资产

8000

其他应付款等

5000

合作建房相关会计处理问题-2

案例情景

一、合作建房合同相关会计处理(续)

案例1.3

甲公司为城投公司,乙公司为房地产开发公司。2014年1月1日,双方以甲公司名义设立非法人分公司,甲公司以土地出资,该土地按评估作价1亿元,账面价值8000万元;乙公司以建设服务出资。项目的设计、管理由甲公司派驻人员负责,乙公司根据甲公司安排进行项目建设。开发过程中对外签订合同等均由甲方授权以项目公司的名义进行。甲乙双方约定,项目完成后,乙公司按全部房地产销售收入的20%分成。

2015年12月31日,该项目建设完成,房地产发生成本共计2.6亿元(包括土地使用权成本,不包括乙公司建造服务成本),建成房地产1000套,当年对外销售共计800套,取得销售收入3亿元,应按合同约定向乙公司分配销售收入6000万元。

问题:不考虑相关税费,甲公司如何对该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二、合作开发合同相关会计处理

案例2.1

甲公司为城投公司,乙公司为房地产开发公司。2014年1月1日,双方共同设立A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甲公司以土地出资,该土地按评估作价6000万元,账面价值5000万元,占A公司实收资本的60%;乙公司以货币资金4000万元出资,占B公司实收资本的40%。A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由甲公司派驻;项目建设总监由乙公司派驻。甲乙公司按出资比例享有A公司相关权益。问题:不考虑相关税费,甲公司如何对该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案例2.2

甲公司为城投公司,乙公司为房地产开发公司。2014年1月1日,双方共同设立A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甲公司以土地出资,该土地按评估作价6000万元,账面价值5000万元,占A公司实收资本的60%;乙公司以货币资金4000万元出资,占B公司实收资本的40%。A公司经营相关事项由甲乙公司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执行。甲乙公司按出资比例享有A公司相关权益。问题:不考虑相关税费,甲公司如何对该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案例2.3

甲公司为城投公司,乙公司为房地产开发公司。2014年1月1日,双方共同设立A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甲公司以货币资金4000万元出资,占B公司实收资本的40%;乙公司以土地出资,该土地按评估作价6000万元,账面价值5000万元,占A公司实收资本的60%。甲公司未向A公司派驻任何管理人员,不参与项目实际开发,项目的设计、建设、管理、销售,以及项目后续所需资金由乙方全权负责。甲乙公司约定,A公司自项目建成对外销售产生收入开始,根据销售价格的一定标准,每年向甲公司分配相当于投资本金7%—10%的年化收益。自该房地产项目对外销售达85%开始,A公司有权向甲公司回购股份,回购价格按投资本金加2%年化收益计算。

问题:不考虑相关税费,甲公司如何对该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案例分析

一、合作建房合同相关会计处理(续)

1.3

案例1.3的情况,甲公司实际上并未转移该土地使用权的控制权,仅由乙公司提供建设服务,因此,甲公司自房地产建造期间,即采用合理估计确认乙公司所提供服务,并计入房地产建造成本。

(1)2014年1月1日,将土地使用权转为房地产开发成本 借:存货——开发成本 8000

贷: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8000

2014年至2015年期间,甲公司应对相关建设、开发产生费用确认房地产开发成本:

借:存货——开发成本 18000

贷:货币资金等

18000

同时,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动,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预计应向乙公司分配的房地产销售金额,并计入开发成本。假设2014年末,甲公司预计该房地产销售总收入为3.5亿元(1000套×35万),应向乙公司分配收入为7000万元(200套×35万元):

借:存货——开发成本(乙公司建造成本)

7000

贷:应付账款——乙公司

7000

(2)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确认建成后房地产成本: 借:存货——库存商品

33000

贷:存货——开发成本

26000

存货——开发成本(乙公司建造成本)

7000

确认对外销售房地产收入、成本: 借:银行存款

30000

贷:营业收入

30000 借:营业成本

20800

贷:存货——库存商品

20800

同时,由于已出售800套房产实际销售金额较原预计销售金额增加2000万元(3亿-3.5亿×0.8),实际使应付乙公司金额较预计增加400万元。因此,向乙公司分配收入时,应冲减原应付账款账面价值为5600万元,多付400万元应增加800套房产的销售成本:

借:应付账款——乙公司

5600

营业成本

400 贷:银行存款

6000

此外,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仍然应就剩余200套房产的销售收入进行估计,并调整应向乙公司继续支付的应付账款账面价值。

二、合作开发合同相关会计处理

案例2.1 案例2.1中,甲乙公司通过设立法律认可的单独主体合作开发房地产业务,涉及该单独主体控制权的判断。本案例中,由于甲公司从享有回报、派驻人员主管事项等方面,都表明其对A公司具有控制权。因此,甲公司在个别财务报表层面,应采用成本法对A公司的投资进行核算;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应将A公司财务报表纳入合并范围。具体会计处理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年修订)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2014年修订)的相关规定。

案例2.2 案例2.2中,甲乙公司通过设立法律认可的单独主体合作开发房地产业务,同时,该单独主体的经营相关事项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通过,涉及一项合营安排。此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相关规定,甲公司对A公司具有共同控制权,并且,A公司属于合营企业,甲公司应对A公司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具体会计处理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年修订)中有关权益法的规定。

案例2.3

案例2.3中,甲公司并未实际参与A公司的经营管理,且按可确定的金额享有A公司的回报,实际上不属于对A公司的权益性投资,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会计处理。根据合同约定,甲公司应将对A公司投资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由于甲公司无法持续可靠取得A公司投资的公允价值,故采用成本法对该投资进行后续处理。

案例小结

涉外会计相关业务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 涉外会计 业务问题 处置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逐步深入及会计环境的更新转变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实现了规范化建设并逐步融入世界经济领域范畴,进一步令我国履行的涉外业务呈现日渐放开、日趋多元化趋势。加之经济体制更新转变步伐的深入、科技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各类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持续更新,为快速、良好的适应经济环境、会计环境的不断丰富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于报告衍生工具问题,将理论知识视为基础的各类无形资产也逐步变为未来企业市场价值与现金流量的关键所在。而原本一些从属于企业自身的特有会计业务问题则会变得更具有普遍大众化的意义。因此本文对一些企业涉外会计业务中需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展开进一步深入探讨,意图在类似问题上能够良好的形成相对成熟、科学的会计业务规范,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处理外贸企业抵减差额增值税问题

依据现行我国有关税法规范规定,对于加工进料复出口的企业进口材料应主体实行海关备查登记制度,同时一般来讲企业相关进口材料应予以缴纳的各项增值税实际上可不进行缴纳,而是由国家税务部门与海关实施登记,直至通过该进口材料的应用生产完成的产品实施复出口时,将其直接与出口退税进行抵减。例如,出口退税大于进口环节增值税时给予退税,反之则将其差额计入出口销售成本。基于海关部门对各类进口材料成本与数量具有较严格的监管机制,在核销抵税与进口登记环节中一般不会在冲减核实价款额环节出现问题,然而在我国现行多重出口不同退税率统一并存的模式前提下,经过进口材料的加工并产出成品后,其出口现行退税率相比于应缴纳进口材料的具体增值税率则很有可能产生动态变化,由此引发的增值税欠缴数额超出应收抵减的出口退税具体差额,到底应是与销售出口产品的成本相冲减还是应与材料进口成本相冲减,在涉外会计实务中则呈现出标准不一、方式不同的做法。一般来讲增值税从属于价外税范畴,其增值税的欠缴并不直接关联于实际进口材料的成本,引发增值税出现差额抵减的主体原因则在于各类外贸企业现实经营中划分为出口产品与原料进口两层次业务后,其实施计税的对象与依据将会产生相应变化。由另一层面进行理解予以我们则可明确出口产品涵盖了进口原料,由于没有进行增值税缴纳,那么也就不涉及出口退税了,即不会由于不足退税进行销售产品成本的调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外贸企业在加工进料而后复出口形成的抵减增值税差额应进行出口销售产品成本的冲减,这样才较为适宜。另外我国企业在货物进口中支付价款结算及增值税缴纳环节由于实施收款主体的差异性,虽两者间包含一定的客观联系性,然而却未必一定有所衔接,一旦由海关确定的个别增值税计价不同于实际进口货物结算价时,则依据进口货物标准价形成的差额增值税则在所难免。而后我们需注意两类要点问题,首先是纳税申报增值税阶段,为有效保障抵扣联与申报表的良好一致性,我们应按照海关明确的数额进行货物购进价款的统计。另一个问题则属于较为特殊的状况,当海关明确的货价计税高出实际货物的销售价格时,从单项货物来讲体现了进项税超出销项税特征,然而考虑到同商品正常削价在原因和程序上包含的实质性差异,笔者认为该类倒挂进销项仅能由他类销项高于进项的销售商品实施良好的抵补。

2.信用证问题

当前,我国会计制度明确要求信用保证金应列于核算他类货币资金科目之外,对已经开出且没有到达期限的各类企业信用证应否按会计规定实施处理则尚未形成统一明确规定。一般来讲企业通常不会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同时也较少将适当披露体现于会计报表附注事项中,而是仅仅将其备查登记至备查簿中。然而由会计信息有用性决策与要素定义角度来看,该类处理方式显然包含一定不妥性,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商讨。企业首先向银行提出信用证开设申请,并依据一定比例信用证额度进行保证金缴存,一方面我们可将其视为履行的涉外合同承诺,而从另一层面则应认为其实际上是履行合同的开始,不仅会即时引发资金实际运动,还会隐含资金的未来运动。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申请开证本身属于实际发生的一项业务经济事项,应依据科学会计核算原则实施如实全面的综合反映。同时,依据现行惯例,在信用证收取的供货方不仅可面向所在区域银行进行抵押信用证贷款办理,还可于会计层面进行预收账款、银行存款增加的反映,由对称性与均衡性会计核算统筹考量,在开具信用证阶段供货方实施相应会计处理则是较为适当的。另外由目前状况来讲,没有到期的各类信用证在未来对企业现实流量产生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重大性与现实性,在银行分户核算企业逾期信用证贷款与正常贷款以及企业可进行多头开户状况下,信用没有到期仅应用帐外登记备案的方式显然会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系统完整表述产生了不良影响,并会为其会计报表粉饰埋下伏笔。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伴随我国各企业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会计制度在处理开具信用证等环节做出诸如应付票据相关规定,或直接规定并入核算应付票据,并明确规范披露报表附注要求,对客观完整的进行企业财务经营状况的真实反映是不可缺少的。

3.生产阶段减免税产生的外销产品影响

由严格会计制度定义层面来讲,企业生产阶段减免税产生的外销产品影响并不从属于会计业务相关问题,其仅仅是通过会计履行解释的相关行业问题。在我国履行增值税体制下,位于专用增值税发票之中开填的具体增值税额主要是由所有货物流经的各个流转环节进行全部增值税缴纳,同时主体依据专用发票实施实际计算并对出口货物退税进行完善合理的确定,主要推行的为一种全面退税管理制度。在该类退税体制综合影响下,外贸企业作价出口货物应主要以非含税成本为完全基础,并应科学遵循相应国际贸易标准规则充分展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结语

总之,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逐步深入,各行业企业赖以发展生存的会计环境与市场环境势必发生较大的动态变化。当前我国企业会计财务报告主要包含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与财务状况综合说明书等。外贸企业只有科学令会计财务报告全面遵循特定行业会计准则,应用通用、科学与规范的格式实施有效编制,才能体现会计业务的规范性与综合性等优势特征。各行业企业只有树立战略化、动态性、长远化发展眼光,进一步规范企业涉外业务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置,有效强化企业预防控制经营管理风险意识,才能真正确保企业会计财务报告与会计报表决策信息的全面性与实用性,最终令涉外企业在良好的会计业务管控处理中真正提升综合竞争力,解決面临的各类运营管理难点问题并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芬,涉税问题处理的探讨(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蒋树宽.试析金融衍生工具对涉外会计审计理论方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2(3).

[3]徐梅,郑海东.对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几点看法[J].涉外税务,2006(4).

[4]龙健.会计执业环境对涉外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研究[J].财经界(学术),2010(18).

电子商务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 篇4

财务会计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会计

一、电子商务会计的定义

电子商务会计, 是为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我国, 由于网络发展不健全, 软件开发和应用经验不足, 企业中尚未有完全成功运用电子商务会计的范例, 这也导致学术界对电子商务会计的研究难以深化, 至今还处于探讨之中。尽管如此, 从长远来看, 企业实行信息化, 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是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电子商务会计的特点和优势

从会计角度看, 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会计和网络信息的自由流动。电子商务会计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一) 商务会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电子商务会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商务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性。电子商务会计信息充分共享后, 大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 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搜寻、等待、联络费用。同时, 通过电子商务会计传送大量会计信息资源, 最大限度的披露其所要发布的会计信息, 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下, 会计信息资源的自由流动。

(二) 书写电子化, 传递会计信息数据网络

日常会计工作中, 所有的账务处理从凭证的取得、填制到有关的账项调整, 再到最终会计报表的生成、财务报告的发布等均在网络上进行, 最大范围的实现书写电子化, 将有关会计人员从繁忙的手工记账系统中解脱出来。有关会计信息数据的传递均通过供需双方收发电子邮件或由需求方登录供给方的网站进行访问, 以获得充分的会计信息, 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三) 周到的智能化会计服务

电子商务会计为经济主体提供的服务特征为:智能化为我服务, 开放式资源共享, 模块化动态组合。财会人员可以充分的利用电子商务所特有的先进的电子服务技术, 查找、跟踪各电子商务网站的会计信息资源, 与其他客户进行应用间的相互沟通, 充分利用Web共享信息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电子商务会计所提供的智能化服务, 完全实现了网络的自我服务。

(四) 交易费用大幅度降低

在电子商务会计中, 节约有关交易费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了有关搜寻会计信息的长话、电传以及财会文件的邮递费, 所有的一切均在网络上进行;2.减轻了财会人员对会计信息的搜寻成本、等待成本、以及与其他有关单位、个人的联络费用;3.节约了有关的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 减少了低素质劳动者的数量;4.存货实现了零存货, 大大减少了库存费用, 使得更多的资金应用于盈利活动中;5.节约了能源、资源, 包括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的耗费。

三、电子商务会计所面临的问题

全面计算机网络化, 在会计方面表现为会计系统与企业的其他业务计算机系统化实现无缝联结, 由此产生了下面几个问题:

(一) 传统会计理论对电子商务会计的阻碍

传统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基本假设前提的基础上的。但由于电子活动自身的特点, 造成传统会计所赖以运行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使得传统会计假设前提已经很难满足电子商务会计发展的要求, 这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 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现阶段, 我国有关电子商务活动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难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的所有的新问题、新纠纷, 再加上新颁布的会计法中, 也未就电子商务会计处理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这就为会计人员正确记录、反映电子商务交易的实质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报告, 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电子商务会计的不确定性、风险性。

(三) 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电子商务是人和电子工具结合的有机系统, 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财会战线上, 既懂电子商务, 又精通财会理论, 而且还熟悉电子商务财会软件的开发、设计、维护、保养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电子商务会计发展的客观需求。

(四) 财务会计软件尚不成熟

网络是电子商务会计的载体, 而财会软件则是财会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工具。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财会软件, 无论是从性能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 都与电子商务会计发展的客观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开发商开发出的财会软件适应性差、应变能力不强、相互兼容性不好、抗病毒能力差等弱点。已使广大的财会人员苦不堪言。电子商务会计软件的不成熟, 严重的阻滞了电子商务会计充分发展。

(五) 电子商务会计市场环境不稳定

电子商务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以及电子商务活动所依赖的网络平台自身的不完善等诸多原因, 造成目前整个电子商务会计市场环境的不稳定。电子商务活动很多时候还是处于一种独立的状态, 很难找到一种统一规范的标准, 这种不规范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四、面临问题所采用的对策

发展电子商务会计应有以下几点的对策:

(一) 加强电子商务会计理论的研究

在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 对传统会计假设进行扩充和修正, 不仅允许实体主体的存在, 而且允许会计服务对象中存在虚拟的主体对象;对货币计量的限制放宽, 允许在电子商务会计中以虚拟电子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单位;会计报告没有必要采取分期报告的方式, 允许在网络上采取随时报告的方式, 增加财务报告中有关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内容的披露;只有加紧对传统会计理论研究和修正, 才能为电子商务会计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 加强电子商务立法措施

加强电子商务立法措施, 为电子商务会计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电子商务其内容、内涵和涉及的方方面面而言, 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 而且是当今社会的龙头系统。所以, 加快电子商务立法非常重要。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解决电子商务中出现的各类综合性问题, 规范电子商务活动, 使其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 鼓励竞争, 防止垄断;其次, 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也必须有法律保障, 对计算机犯罪、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与金融机密等都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逐步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财务信息管理高效运行。逐步形成有法律许可、法律保障、法律约束的电子商务环境

(三) 大力培养全方位、复合型电子商务会计人才

电子商务是一个社会系统, 这个系统的中心是人。由于电子商务是信息现代化与商贸的有机结合, 所以能掌握并运用电子商务技术与财会理论的人必然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我们必须营造出一个全社会普及电子商务会计的社会氛围, 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强对电子商务会计理论的认识、理解、培训。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会计人员将完全走出“事后诸葛”的困境, 适时参与综合经营、管理活动, 为加强全方位实时管理提供会计服务。

(四) 加大电子商务会计软件的开发力度

加大电子商务会计软件的开发力度, 加强电子商务会计网络建设。电子商务财会软件是电子商务会计的基本环节, 只要加大对会计软件的开发、评审、验收力度, 使电子商务会计软件系统更安全、更可靠、运算更准确, 编报更及时、更清晰, 才会被广大财会人员所接受。在软件系统开发中, 应注重开发管理功能和防病毒破坏、防止黑客袭击、侵入、篡改数据的功能。在管理上, 电子商务软件要能实现企业整体管理、业务协同的管理能力;在财务上, 实现桌面财务软件所有账务功能,

(五) 加强电子商务会计市场环境建设

电子商务会计要得到快速发展, 还必须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电子商务会计市场环境。无论是从商务管理活动, 还是银行资金结算环境, 都必须建立一定的标准, 使得商务活动规范化、银行结算快速安全。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 建立电子商务会计网站。

五、结论

作为电子商务与传统会计的结合物, 电子商务会计将会对传统会计理论框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也孕育着会计应用领域内一次划时代的制度变迁。在某种意义上, 对企业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来说, 网络财务电子商务会计在电子商务时代是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周芬胡联华何俊锋浅谈电子商务会计商场现在化[J]2006-6 (469) 55-56.

【2】吕博电子商务会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 51-152

【3】庄明来电子商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9 (1) 53-54

【4】佚名电算化会计和电子商务会计[D]中国论文中心

【5】许永斌电子商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08

【6】薛慧丽现代会计[M]中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92-194

【7】吕组垂我国电子商务会计的重大变革与对策研究[J]财贸研究2003 (4) 8-9

【8】王霞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J]会计之友2002 (2)

电子商务会计相关问题 篇5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日益扩大,迫切要求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全国人大财经委已经召开电子商务法起草组会议,明确了立法指导思想、原则、框架设想和主要内容,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法立法工作正式启动.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需要以电子商务的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整为主线,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立法需求,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一、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现状

为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了一系列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规章. 年颁布的《合同法》第一次承认了数据电文的效力.20 9 月,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以规范电信市场秩序,加强对互联网内容服务的监督管理.

年 1 月,信息产业部发布《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在我国境内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申请、审批和管理.2002 年 8 月,信息产业部出台《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从 20起,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直接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年 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这是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第一部法律. 3 月,信息产业部发布《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要求所有的非经营性网站进行备案.月7日,信息产业部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 年 1 月2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 年2 月 4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 年 5 月 31日,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发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2011 年 4 月 12 日,商务部颁布《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 4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20 11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 年 7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

二、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电子商务立法的位阶尚需提高

我国尚未制定《电子商务基本法》,只有《电子签名法》等特别法.在行政法规层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与交易安全做出了规定.主要通过部门规章对电子交易、电子支付、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等领域予以规制,位阶相对较低,权威性不够.

(二)政府部门间立法协调机制尚需健全

尽管国务院部委出台了一些监管与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的规章,但缺乏统一的立法指导,部门之间的立法缺乏协调.我国电子商务监管涉及部门繁多,国家各部委及地方围绕电子商务陆续出台相关规定,但这些法规内容较为零散,有些法规缺乏行业深度.目前工商部门负责网络经营手续的登记注册,商务、信息产业、质检、海关等部门均有监管职能.监管部门职责分工不够清晰,部门之间管辖权划分不够明确,重叠和疏漏并存,跨部门的合作监管机制运行不畅,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可见,完善电子商务立法,迫切需要解决电子商务监管政出多门的问题,明确职责,加强协作,提高法律法规间的统一性与协调性.

(三)监管的全面性与有效性尚需提升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立法不全面,存在诸多空白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有所缺失.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消费者投诉日益增加,反映出电子商务监管法律体系的不足.我国迫切需要健全网上产品质量监管法律制度,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以保障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供给跟不上电子商务行业迅猛的发展,留下许多法律法规空白与漏洞,影响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交易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电子认证、在线支付、信用体系、安全防范、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等方面,亟待构建电子商务安全保障规范体系.

三、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完善路径

(一)创新电子商务监管理念与治理模式

一是贯彻电子商务安全与效率原则.贯彻安全原则,保障电子商务安全,是现代电子商务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既要保障电子商务市场安全,又要保障商品本身的安全性,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权益.要贯彻效率原则.提高电子商务效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家与政府促进电子商务组织合理化,推行电子商务标准化,鼓励现代技术的应用,促进流通方式和管理创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二是发挥政府治理作用与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加强与改善电子商务市场的规范监管,遵循国际惯例原则、鼓励促进原则、交易载体无歧视性原则、安全原则和效率原则,加强协同监管与共同治理,科学配置监督管理职责,创新监管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综合运用政策、服务、资金等手段完善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环境.三是发挥政府电子商务监管与促进领域中的导向、协调、制约作用.围绕着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稳定市场供给、规范经营活动、撬动社会力量、实现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共同治理等方面设定政府的职责.完善电子商务设施的规划与公益电子商务设施建设保障制度,提高电子商务效率和社会效益.

(二)制定电子商务基本法

我国科学制定立法规划,形成电子商务基本法的整体思路,加速推进电子商务基本法制定,以建立健全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保证电子商务立法的统一与协调.可借鉴新加坡《电子交易法》立法经验,制定电子商务基本法,从宏观上构建电子商务法制框架,从而全盘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引导和鼓励电子商务所依赖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设计电子商务法的立法目标、基本原则与具体制度,完善电子商务监管与促进法律制度.

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重点发展零售、跨境贸易、农产品和生活服务领域电子商务.推动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跨国、跨地区电子商务合作交流.具体制度框架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制度、主体制度、秩序制度、信息规则、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信息基础设施与相关标准制度、电子商务金融规范等制度体系.例如,电子商务交易规则应当涵盖电子商务合同的订立、执行与修改,违约责任及相关法规,电子票据,单证条法规,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生效条件.主体制度涵盖主体性质、准入资格与退出.市场秩序制度涵盖电子商务市场上的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信用,产品质量,价格、广告等法律规范.信息基础设施制度涵盖基础设施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对不正当使用的限制,技术标准;互操作性、因特网管制条例等.

(三)完善电子商务配套法规体系

我国应当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在电子商务基本法基本原则与制度框架之下,建立健全电子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现行法律法规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对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物流、供应链协同、融资服务等环节,制订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开放性、兼容性的法规、规范、标准,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秩序,防范交易风险.完善现行的电子商务法规规章体系,健全电子商务条件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机制.加强电子商务网络上保护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法规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税务法律政策框架,健全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机制.完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法律制度,鼓励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交易活动,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安全与高效运行.加强对我国跨境电商平台及电商企业的规范与监管,打击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假冒伪劣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强化电子商务经营者维护商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构建一个可控、可追溯的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

综上,我国应当完善电子商务立法体系,明确政府在组织促进、技术促进、信息化促进等方面的引导、促进职责与措施,构建多元共治的电子商务监管体制.政府管理部门对保障电子商务市场供给平衡、稳定运行、安全高效的职责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完善电子商务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制度.电子商务行业监管要实现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各类主体之间的协同监管,推进电子商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涛,王亚男.北京市电子商务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市场,(3)

[2]魏卓飞.B2C 模式下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完善的必要性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2)

电子商务契约相关法律问题之研析 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网络交易安全 Web-wrap contract

一、电子商务契约相关当事人

1.ISP 业者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系因特网的服务提供者,亦即指提供联机服务主体的因特网服务业者。国内的ISP 业者,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如:阿里巴巴,易趣等。这些业者均提供计算机联机,互动信息以及商业买卖服务。

2.网络客户 (使用网络的客户)

此系包括如你我一般个体及其它公司专业体等,成员有特约商店、提供网络商品服务公司、消费者以及银行。欲在在线交易,即必须与ISP 业者订立网络连线服务契约,方可达成电子交易的目的。

3.网络银行

是以因特网对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又被称为虚拟银行,存在于传统银行之下,成为其业者之一,亦可单独以因特网的形式存在。网络银行是利用目前全球使用普遍的因特网,只要是因特网的使用者均有可能进入其网址,依其个别条件使用其服务,使用者只要能以个人计算机连上网际网络,不需购买特定软件或升级软件,即可与网络银行联机。

二、ISP与网络订户之间因特网服务契约的法律问题

1.因特网服务契约的效力

(1)对因特网服务业者的效力。

①提供服务的义务。提供服务系为因特网服务业者的主给付义务,而其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则须视不同的契约约定内容而定。惟联机服务应是其中最基本的服务。

②瑕疵担保责任。

1)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可分为权利存在的担保及权利无缺的担保,权利存在的担保系指出卖人应担保买卖标的权力存在;而权利无缺的担保则系指出卖人应担保买卖标的的权力完整无缺。就因特网服务契约而言,因特网服务业者对消费者担保契约标的,即其所提供的服务完整无缺且确实存在。故因特网服务业者对消费者实应负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不论系权利存在的担保抑或权利无缺的担保。

2)物之瑕疵担保责任。就因特网服务契约而言,由于因特网服务业者对消费者所提供的契约标的仅系无形的服务而非“物”,故物之瑕疵担保责任于此情形下与因特网服务契约的性质不符。故此因特网服务契约对消费者即无须负担物之瑕疵担保责任。

(2)对于消费者的效力

①给付报酬的义务。消费者对于因特网服务业者所提供的服务,自应依约定负担给付因特网服务业者报酬的义务。

②遵守约定条款的义务。消费者既与因特网服务业者订立因特网服务契约,则对于因特网服务契约内容所应负担的义务,自负有遵守的义务。且因特网服务契约一般复系由因特网服务业者为与消费者订约的目的,而单方预先拟定的契约,故因特网服务契约应属合同法所规定的格式条款。则合同法中有关格式条款的规定,于因特网服务契约中亦有适用的余地。

2.联机中断时ISP 业者的法律责任

(1)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当发生因特网服务业者所提供的服务因未具通常可合理期待的安全性而使联机中断时,因特网服务业者自应对消费者负担因特网服务契约不履行的债务不履行责任。且须依此债务不履行类型究系属给付迟延、给付不能或不完全给付等不同,而依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对消费者负担损害赔偿等责任。

(2)瑕疵担保责任。当发生因特网服务业者所提供的服务因未具通常可合理期待的安全性而使联机中断的同时,如同前述,自会发生瑕疵担保的问题,在此不予赘述。

(3)消费者保护法的无过失责任。在消费者因因特网服务业者所提供的服务未具通常可合理期待的安全性而致联机中,因之造成消费者除了无法使用联机服务外的其它消费者原有财产的损失,此时因特网服务业者即应负担消费者保护法的无过失责任。

三、消费者与提供网络商品服务公司的法律关系

在网络上进行交易时,通常网络商店在网页上预先载明契约的条款,经由电脑程序的设定,消费者必须以鼠标按下同意键后才能进入购物网站。这些在网页上的条款称为网站包裹契约(Web-wrap contract)。

1.网站包裹契约的法律效力

美国法院早期在Step-Saver Data Systems ,Inc .v. wyse Technology 案中认拆封授权契约。嗣后被告以拆封授权条款限制自己产品的瑕疵担保责任,表示除因磁片瑕疵而负更换的责任外,排除其他所有责任,法院认为这项条款并非双方契约的一部分,因此不发生效力。

然而拆封授权契约在Pro CD v. Zeidenberg 案中,有截然不同的见解产生。原告Pro CD公司将住家与商店的电话簿数据编辑成计算机数据库,并制作成数片光碟配合一本实用手册以Select Phone 的产品名称出售。Pro CD公司将这款软件区分为个人使用版和商业版两种版本,利用拆封授权约款限制禁止将个人版使用于商业用途上。本案中拆封授权约款除印刷在内包装盒上,外包装盒只用小字注明内含授权契约,使用者无法从盒上看到授权契约的详细内容。当该软件安装时在屏幕会出现提醒使用者必须遵守授权契约的条款,使用者必须在点选同意接受的对话框之后,才可以继续使用程序。被告Matthew Zeidenberg购买Pro CD公司的Select Phone个人使用版数据库光盘,却违反禁止商业使用的拆封授权约款,将光盘内的程序安装到硬盘后,透过自己所写的检索软件将数据提供到本身所设的网站供人查询。

联邦地方法院认为在Pro CD产品的外包装上并无任何限制使用的规定,被告无法从盒上得知拆封授权契约的内容,因此Pro CD 单方面的约定并无法发生效力。但是第七巡回上诉法院推翻一审法院的判决,确认拆封授权契约的效力。

二审法院认为,美国统一商法典并未明确禁止拆封授权契约,除非拆封授权契约条款违反法律规定或显有失公平,或是诈欺胁迫等情形,否则拆封授权契约仍属有效并可执行。由于产品包装盒外有适当的拆封授权告知条款,在开封后使用前被告Zeidenberg 仍有机会阅读详细条款以及在不接受拆封授权契约条款时,可以退回商品取回所付价金,因此这项拆封授权契约是有效的。

2.网站包裹契约法律效力的演进

学者认为从美国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就Pro CD案的判决来看,再使用软体时,如在计算机屏幕上列出授权约款全文由使用者以点选授权方式,在屏幕上点选同意接受授权约款的对话框,始能继续执行程序,这种契约仍然具有较效力。同时点选授权方式一样可运用于Internet上的计算机程序交易与运输。从此可知网站包裹契约基本上应可适用拆封授权理论。再者,另有学者指出在网络环境中,若未明确按下同意键,几乎无法完成交易,拆封授权条款自然成为契约内容的一部份,契约相对人无法再主张因不知悉拆封授权契约内容,而不授其拘束。在进行网络交易时,大多数的网站也都会将网站包裹契约条款列于网页上,并要求消费者确认接受,甚至在设计上采取多重确认的方式,以确保消费者有检视契约的机会。经由拆封授权契约类推解释来处理网站包裹契约的情形,在美国北加州联邦地方法院做出确认网站包裹契约效力的判决后,有进一步的发展。在Hotmail Corporation v. Van Money Pie Inc.一案中,原告Hotmail 是网络上提供免费电子邮件账号与服务得著名业者,被告VanMoney Pie Inc.则是利用Hotmail所提供的电子邮件账号作为其散发未经请求的电子商业广告信件回信之用,并在美封电子邮件附上Hotmail的商标。由于被告利用原告所提供的账号从事滥发spam等不当行为,原告根据被告上网所同意的网站包裹契约的规定停止提供其服务而引发诉讼。原告认为被告未遵守禁止从事或促进散发spam契约条款,其次被告的行为涉及侵害商标与构成商标淡化以及违反计算机诈欺与滥用法与不公平竞争等。法院在认为有充分证据显示被告违反服务契约条款,即Hotmail 与Van Money是有效契约的双方当事人。法院的意见显示,根据UCC2-204规定,不论形式如何只要有包括足以显示契约存在的行为都可构成契约。当被告有机会检查契约并按下同意键后,便表示愿意受契约的拘束,Hotmail这份网站包裹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并非所有网站包裹契约有效,仍须依据传统契约法的准则判断契约条款是否具有效力。此次判决显示网站包裹契约若具备一般构成要件,不因其电子形式的问题而导致契约无效。

参考文献:

[1]黄茂荣:《电子商务契约的一些法律问题》,载《植根》,第16卷第6期,2000年3月

[2]王泽鉴:债法原理(一)基本理论债之发生,2000年10月

法务会计相关问题探究 篇7

法务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很快, 欧美各国会计界已开始对法务会计开展了广泛研究, 加拿大国家已经推出首个法务会计资格及相关培训项目。世界著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加强了对法务会计的重视程度。从法务会计在西方近二十年来的短暂发展历史看, 诉讼会计的主要工作在于它以独立于诉讼或仲裁双方的第三人身份, 针对经济纠纷、经济过失及经济犯罪等经济案件中涉及的经营、财务事项和经济损失部分, 运用专业知识, 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进行调查、计算和分析, 最终以报告的形式说明鉴定结果, 从而为法庭或仲裁机构的裁决提供具有专业性、客观性及说服力的会计分析证据。其业务领域涉及经济犯罪案件的调查, 股东、合伙人或经济合同双方经济纠纷的审查, 交通、医疗等事故损失的求偿, 保险、经营中止、财产损失等的求偿, 职员层或经理层舞弊、欺诈案件的审查, 以及婚姻纠纷的财产审查等诸多方面。法务会计是会计学和法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型的边缘性学科。目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务会计实践体系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强调现代经济秩序的规范, 不仅要建立、健全各种法律保障体系, 而且更主要的是关注己经颁布实施的各种法律制度的规范状况和执行力度, 并对这种执行结果进行归类量化, 认真确认;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加以分析检验, 判断定性, 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处理, 以保障现代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良性竞争;监督权利人在获得合法财产权益和既定利益的同时, 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各种义务。

二、法务会计产生的背景

(一) 会计知识的局限性使得现代会计控制力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两种职业最为重要, 一种是律师, 另一种是会计师。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是在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双管齐下才能健全发展的经济社会。律师执业是利用法律手段对案件进行监管, 会计师执业是利用财务语言进行监管。如果市场经济没有这两个职业, 市场经济会是什么样子是无法想象, 法务会计恰好满足了需要。传统会计只对会计记账、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法务会计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对财务问题的确认和解释更加清晰和准确,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案件中, 法务会计可以很快辨认出财务事项的要害所在。协助律师从会计的角度看当事人是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在会计问题上制定出诉讼策略, 使诉讼顺利进行。在现代企业中, 经营环境的日渐复杂变化, 使得经济案件的特点也十分复杂, 有些案件甚至涉及到了法律和会计两个方面。而传统的会计人员面对这一复杂情况, 也有力不从心之处, 使得会计控制力不足。

(二) 现代审计功能的不完善也需要法务会计补充

现代经济十分复杂, 这种复杂性也同时加重了企业破产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舞弊和企业自身造成的失误。从“银广夏”到“德隆事件”, 诸如此类上市公司造假丑闻被逐一披露。这些企业的破产常被中小投资人归罪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利造成的。近年来涉及到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诉讼也日益增加, 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成为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实注册会计师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都各有苦衷。注册会计师认为他们的责任是保证自己出具的意见是合法的并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因此, 只对被审计公司的报表的公允和合法性, 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 只对不遵循公认的审计准则而带来审计失败的结果承担责任。作为审计报告的使用人即投资者, 希望注册会计师能出具这样一种报告, 即可以让他们看懂, 又可以明确表示这家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否舞弊、是否符合真实情况, 并告知这家上市公司的前景是否光明、是否有投资价值。这样社会公众的期望与注册会计师责任的差距拉大, 投资失利也在所难免勉。为了缩小这种差距, 满足社会需要, 需要一种更为独特的调查方式, 以第三人立场来予以解释, 法务会计便应运而生。法务会计在解释财务信息时必须力求排除偏见, 并使其解释能为所有普通民众所理解, 运用调查技巧, 搜集事实证据, 鉴别证据的可信度, 将主要证据呈送给法庭, 做到客观公允, 保证诉讼过程顺利开展。投资者在对德隆公司的诉讼时, 也同时对负责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一并告上法庭。

(三) 市场经济要求会计领域加强与法律的沟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法制观念要增强, 经济的发展都要求有法律的保障。伴随上市公司的增加, 企业会计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 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已不是纯粹的会计问题, 而是与法律紧密相关的问题。如涉及证券民事赔偿的纠纷比较复杂, 很多法官对审理涉及证券的纠纷欠缺有关专业知识, 且又无先例可循, 在损失的计算方法上也存在不同的意见。在银广夏案件中, 原告的代理律师之一就表示, 之所以选择和解,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继续诉讼判决金额不能确定, 因为中小投资者方面是按加权平均法计算实际损失, 而银川中院已判决柏松华案 (2001年对银广夏提起诉讼的原告方) 是按算术平均法计算损失。在类似经济纠纷中, 涉及到经济与法律相结合的案件还有很多。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导致这类问题会越来越多, 如何在复杂的会计与法律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 便成为当务之急。法务会计的诞生解决了会计与法律之间的沟通问题, 为妥善处理与会计有关的法律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工具。

(四) 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法务会计

我国加入WTO后, 随着企业跨国经营公司和引进外资的明显增加, 虽然使我国的经济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国家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建立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使得一些经济活动缺乏法律的规范与制约, 随之而来的就是产生了与发展的大环境不相和谐的音符。其中较为突出而且影响比较恶劣的就是经济案件的大幅增加, 甚至于经济犯罪已经逐渐成为危害社会的诱因之一。在实际处理案件时, 必须综合运用会计和法律的相关知识对这些案件进行全面分析。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 在规模、注册会计师人数、独立性、执业质量等方面都远弱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而且没有专门的法务会计人员和机构, 所面对的挑战是相当巨大的。

三、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法务会计理论研究急需加强

目前法务会计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实务中也有了一定的运用, 但是从总体看, 由于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 理论研究成果仍十分匮乏, 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如法务会计的研究基础、理论体系构成、研究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工作程序如何运转, 经济损益如何度量, 现阶段法务会计的发展有何特点等。

(二) 法务会计实践尚待拓广

我国法务会计某种程度上已经在现实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开展, 但与西方国家相比, 还相差甚远, 存在着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法务会计的服务项目较少。目前我国的法务会计实践主要集中于司法会计、保险赔偿、海损事故理算等较为典型的业务上。开始法务会计并未被人们所认识, 当经济发展带动了海上航运业和保险业的发展之后, 海损事故损失理算和保险理赔才渐渐产生, 才将会计与法律相结合的业务推到了会计实务的主要地位, 涉及的范围窄是我国法务会计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使法务会计应该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 如国际反倾销法务会计必然成为国际法务会计研究的新成长点。二是从事法务会计业务的人员缺乏。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正规的法务会计教育体系, 而研究法务会计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我国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多数是“单一型”的, 他们只是掌握了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对其它方面的知识却涉猎不深。法学专业中未能涉及到会计相关知识教育, 会计专业的学生, 却又对相关法律、法规方面了解较少, 这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甚远。未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 缺乏对现有人才的挖掘和深层次教育, 不利于迅速解决法务会计人才匮乏的问题。三是法务会计制度建设方面有待完善。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法务会计的需求日益增加。从司法需求而言, 在法制建设的过程中, 诉讼证据的确凿性、公允性要求日益明显, 而在诉讼的过程中, 往往涉及到许多与会计相关的法律问题, 法官鉴于会计知识的缺乏, 需要委托法务会计提供司法会计服务;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而言, 社会主义法制越健全, 法制观念越深入人心, 在职工舞弊、企业纠纷、个人财产纠纷诉讼案件中, 为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也需要法务会计服务来提供诉讼支持。不管是法官还是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其所能获得服务质量的高低, 不仅取决于法务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 更重要的取决于法务会计制度及其完善程度。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完备的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制度、见证制度, 以及从事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定规范和法务会计业务规范体系, 这必然会严重阻碍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

四、法务会计建设的思考

(一) 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法务会计市场体系

市场的主体是卖方和买方, 具体到法务会计的市场体系中, 买方就是会计鉴定服务的需求方, 而卖方就是会计鉴定服务的提供方, 卖方必须依靠自己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 针对买方不同的会计鉴定需要, 提供专业的、权威的服务。法务会计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因此, 应借鉴国际惯例, 将司法会计鉴定的任务交给会计师事务所, 这样会计师事务所就可以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向会计鉴定服务业务转化。否则, 入世后的法务会计业务将被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 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要依托会计师事务所雄厚的专业理论功底, 为市场的需求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一方面国家应出台有关法律, 准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务会计业务, 允许一些有条件、有实力的事务所在其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开展法务会计业务, 扩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执业范围, 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 事务所不能消极被动的等待, 而是积极主动做好准备工作, 注重对注册会计师、律师的培训, 拓宽视野, 使其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大量汲取其它相关理论,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 加强法务会计的制度建设

完善的法务会计市场体系需要良好的制度支撑。笔者认为, 应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 着手进行法务会计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诸如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定制度、法务会计专家证人制度、法务会计咨询制度、法务会计鉴证制度、法务会计操作规范等法规制度, 各级会计主管部门、会计学会应主动与法律界、社会公众沟通, 使会计法规、会计思维、会计观念能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和有效遵循, 逐步扭转社会对法务会计师的片面认识。首先, 建立法务会计资格认证制度。当前我国对于从事司法会计鉴定的人员缺少资格认证制度和年检制度, 这无疑会影响司法鉴定的质量和结果。我国在建立法务会计制度时, 应规定从事法务会计业务的事务所必须取得资格认证, 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必须通过法务会计资格考试, 定期进行年检。同时提高法务会计人员和所在的事务所的独立性和从业时的权威性。法务会计人员必须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及证券从业资格, 有两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 并同时具有以下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则有助于法务会计人员借助于会计审计知识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认定虚假陈述的相关知识及辨别舞弊知识;必须精通法律法规知识, 尤其是证据规则知识;高度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对人的心理和动机的理解力;是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理解。法务会计必须具备以上专业技术, 通过职业道德品质的考核, 经有关部门考核认证, 获得相应的资质证书, 才能从事相关的法务会计鉴定工作。其次, 建立和完善专家证人制度。作为专家证人出庭作证, 是法务会计人员的重要义务, 为证券民事诉讼, 司法判断的正确性提供了专业基础。专家证人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专家证人资格的审定以及专家证人作证的具体程度两方面予以规范。已经取得法务会计认证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可以直接作为专家证人, 也可以聘请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的会计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部门有丰富会计工作经验的会计师担任专家证人;同时有条件的逐步建立法务会计专家鉴定委员会, 以防止单个专家作证可能存有的片面性和不公正性。同时制定专家证人作证的具体程序, 保证专家证人作证的有效性。最后, 完善民事赔偿机制。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 特别是相关经济法规中, 普遍存在重行政及刑事处罚, 轻民事法律的弊端。在美国让违规的上市公司最为胆怯的不是刑事诉讼或行政惩罚, 而是由小股东提起的民事诉讼要求的民事赔偿。民事责任可以有效地动员广大投资者来参与监控。民事责任赔偿的提出可以鼓励投资人积极的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揭露种种违法行为。因此, 完善民事法律责任, 也有助于法务会计的发展。

(三) 大力推进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

加强理论研究, 以理论指导实践。在理论研究方面, 可以借鉴西方法务会计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我国会计理论界工作者应重视并加快有关法务会计的研究工作, 在开展法务会计业务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工作程序与方法、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等完备的规范体系, 使法务会计的开展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四) 加强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需要, 应加大力度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目前美国已经有多所高校设立了法务会计专业, 这一点很值得我国借鉴。根据我国的国情, 应该从法务会计学历教育和在职培养等方面入手, 既解决目前急需, 又从长远考虑。首先, 学历教育。应该鼓励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辅修法律第二学位或法律专业的学生辅修会计学, 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法学自学考试。同时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法学课程, 鼓励学生毕业后直接攻读法学双学位。其次, 在职培训。由于法务会计应用的广泛性, 单靠高等教育的培养是不够的, 这就要求在职会计人员补习相关法律知识, 从单一型人才成长成复合型人才。并且, 因为在职会计人员业务能力较强, 有实践经验, 能够很快把所学知识消化吸收。目前在职培训的途径很多, 有社会办学的, 还有面向寻求知识的业余大学等。再次,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保密、自律是法务会计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 法务会计解决的大部分问题都会涉及到不同单位或者相关的商业秘密或执法秘密, 所以从业者对委托人负责, 只能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报告给委托人, 在法律规定的保密期内, 不能私自将涉及的相关内容, 有意或无意泄露给与委托人无关的单位和个人, 更不得未经允许私自保留与报告相关的证明材料。独立敬业的精神。这也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 独立与保密是密切相关的, 为了保密的需要, 从业者不能与他人商讨、磋商目前正在委托解决的具体问题, 也不能与解决同问题的其他执业者商讨同一问题。最后, 从业资格认定制度。同注册会计师、律师的从业资格认定一样, 法务会计师的资格认定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认定:一种方法是对已取得律师资格的人员, 鼓励他们参加注册会计师的“会计”和“审计”两个科目的考试, 待其取得了合格证之后, 连同律师证一起, 认定其法务会计师资格;对于已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员, 鼓励他们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司法考试, 待其取得合格证后, 同样认定其法务会计师资格。这种方法对于尽快形成一支法务会计师队伍很有帮助。另一种方法是着手准备法务会计师的资格考试工作。要建立法务会计师的资格认定管理制度, 设立法务会计师的考试科目 (可以考虑会计学、审计学、经济法和法理学等科目) , 逐步过渡到规范统一的法务会计师考试及资格认定上来。

参考文献

[1]成慕杰:《法务会计及其人才培养初探》, 《财会通讯》2005年第2期。

[2]张苏彤:《法务会计的要素浅析》, 《财会通讯》2005年第12期。

[3]金雁:《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前景初探》, 《河北大学》2005年第5期。

[4]郭强华:《论法务会计发展误区与学科建设难点》, 《财会通讯》2004年第5期。

[5]纪茂利:《法务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财会通讯》2004年第11期。

[6]冯萌、李若山、蒋卫平等:《从安然事件看美国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 《会计研究》2003年。

[7]Edwards, forensic Accounting:older than you think Jamal of Forensic Accounting, 2001.

法务会计相关问题初探 篇8

关键词:法务会计,司法会计,财务会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政治经济要想健康快速的运行, 就要有效的抑制政治领域里的贪污腐败、经济领域里的欺诈违规操作的现象。为了促进整个社会法制化的逐步完善, 会计将法律纳入自己的范畴, 从而进一步完善其自身, 促进了法制会计的产生于发展。探讨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关系, 更有利于法务会计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法务会计的必要性

1. 法务会计的概念及特性。

(1) 法务会计的概念。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将会计、审计、法学知识与调查技术、证据规则相结合, 处理涉及经济案件或纠纷中的财会事项, 用于法律鉴定或法庭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或专业领域。它也是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 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法定经济标准和经济界限规范过程和报告结果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的运用型学科。

(2) 法务会计的特性。 (1) 法律服务性。法务会计是一种服务性活动, 它为法律事项的处理或解决服务, 是会计工作者对法律工作者或当事人的专业支持, 是将会计语言翻译成法律语言, 以帮助解决法律问题, 因而具有法律服务性。 (2) 法律事项性。法务会计是就事论事, 它围绕法律事项开展业务, 因法律事项的发生而引起, 并随着法律事项的解决而终结。

2. 法务会计的产生原因

法务会计最早出现于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从会计实践的演变历程来看,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诉讼中出现了许多令法官, 律师等法律工作者难以理解和判断的“科学证据”或“专业证据”需要求助于会计专业技术人员。从法律实践过程来看, 司法实践的需要催生了法务会计,

3. 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1)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完善我国法制建设的需要。 (3) 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二、法务会计和司法会计容易混淆的问题

法务会计是会计学与法学相互交叉, 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 它要求法务会计人员都需要有较强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 同时还要具备审计、调查、证据等多种知识。法务会计在实务中都要用到调查, 审计、财务分析、抽样等技术方法, 采用的程序也基本相同。同时容易混淆的地方主要有:

1. 性质不同

司法会计是法律诉讼活动。它是指司法机关在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的侦查, 审理过程中, 为了查明案情, 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务进行检查, 或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定的。而法务会计是会计咨询服务。它是指特定机构接受委托, 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 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 并向法庭提供相关证据, 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 还是民事方面的。

2. 在刑事诉讼中应用的混淆

(1) 侦查阶段。无论是从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初查到侦查破案, 还是从证据收集到赃款赃物的追缴, 司法会计技术的应用都非常重要。公安机关在查办经济犯罪案件过程中, 需要查清一些相关的财务会计事实, 这时需要法务会计的帮忙, 但是这些财务会计事实所涉及的司法鉴定内容往往超出了法务会计范畴, 此时司法机关侦查人员就要依据经济活动规律、法律规章等, 对获取的线索在因果关系、动机手段、事实过程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和假设。

(2) 审查起诉阶段。公诉机关在审查起诉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案件事实认定相关的财务会计等专门性的问题, 需要通过法务会计来解决相关的事实认定问题, 但是在这个阶段主要借助于司法会计的检查职能和鉴定职能来帮助公诉机关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达到法定的起诉标准。

三、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问题

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属于会计学分支中的应用会计学, 并且财务会计是法务会计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但同时它们在主体、职能、目的、内容、工作程序和方法、执业规范、报告、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总体来说:

1. 主观上具有的素质和能力

会计人员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法务会计人员道德素质方面与审计人员的要求基本相同, 业务素质方面要求高于一般会计人员, 兼顾会计、审计方面有关知识和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税法、诉讼法和证据规则等各种法律的相关规定, 同时还需要了解心理学常识, 才能提供有助于法庭判决的有效证据, 实现会计事实与法律程序的对接。

2. 客观上需要的执业规范

法务会计不是通常的像财务会计为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服务, 而是为法律工作者处理法律事项服务, 它服务的部门主要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 (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 ;司法机关 (检察、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等) 以及政府审计部门、纪检部门。

工作的具体内容也不是像财务会计对企业所有正常业务的处理, 而只包括: (1) 税收理算会计; (2) 债权、债务理算会计; (3) 保险赔偿理算会计; (4) 社会公正会计; (5) 物价会计; (6) 基金会计; (7) 司法会计; (8) 海损事故理算会计; (9) 社会保障会计。

在工作程序上没有走财务会计通用的凭证、帐表的会计核算程序, 而是: (1) 会见委托人, 明确受托责任; (2) 初步调查, 收集有关资料;对受托任务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 (3) 制定行动计划, 包括实施的策略、步骤、方案等; (4) 获得证据材料; (5) 计算、分析; (6) 报告, 即将法务会计工作的最终结果以报告的形式系统表达出来。

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法务会计报告是法务会计工作者根据有关的财务会计资料、卷宗材料, 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等, 对案件或纠纷等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问题进行解释、说明, 并作出专业判断所形成的一种书面结论性文件。

参考文献

[1]杨德利:《会计学基础教程》[M].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008年版

[2]李宗民、张欣:《基础会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会计法》相关问题探讨 篇9

一、《会计法》实施环境的变化

(一) 《会计法》实施宏观环境的变化

(1) 会计主体所有制形式的变化。2003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投资主体多元化, 会计主体所有制形式也呈多元化。不同所有制会计主体由于资源提供不同, 经济活动后果不同, 利益诉求也不同, 即剩余收益索取方式或者说收益分配方式不同, 导致经济生活中“少缴一点、多留一点、灵活一点”的倾向十分明显, 财务舞弊案件不断出现。

(2) 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2005年10月,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公司法》修订案。修订后的《公司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明晰了公司法律关系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注重平等保护公司、股东以及与公司交往的第三人 (即公司债权人及社会公众) 的合法权益, 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得到广泛认同并逐步确立, 会计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会计作为公司控制权的核心日益引起重视, 外部监事、独立董事、会计委派等制度措施深入实践, 《会计法》实施主体的治理结构明显变化。

(3) 公众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扩充, 民主意识的增强, 会计信息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关注的焦点, 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 会计信息公开披露需求激增。同时, 新型媒体使得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可能, 网络等新兴载体丰富了信息传播渠道, 扩大了信息传播效应。要求各类会计主体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涉及会计理论、会计标准、会计技术、会计实践以及会计监督体制和机制等各个方面, 《会计法》实施面临越来越多的新课题。

(二) 《会计法》实施制度环境的变化

(1) 企业会计制度的变化。2006年2月, 财政部第33号令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此后, 财政部相继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第4号,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 已逐步扩大到所有大中型企业。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从“准则+制度”模式全面转向“准则”模式, 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2011年10月, 财政部发布《小企业会计准则》, 自2013年1月1日施行, 《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至此, 大中型企业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小企业施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同构成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 行政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变化。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进程加快, 政府会计的概念成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为配合政府收支分类、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政府采购、政府资产管理制度以及政府预算监督体系等一系列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在我国预算会计领域, 以满足政府预算管理和发布政府会计信息为目标的探索和实践审慎展开。为建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近年来, 财政部相继发布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工会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等会计制度;以及《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会计核算有关事项的通知》、《利用住房公积金发放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相关业务会计核算办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公益性项目债务核算暂行办法》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等专项会计核算办法。

(3)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变化。2001年6月, 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和相关具体控制规范;2010年4月,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财会[2010]11号) , 连同2008年5月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共同构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12年11月, 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财会[2012]21号)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三) 《会计法》实施基础环境的变化

(1) 会计人员队伍的变化。近年来, 会计从业人员快速增加, 据统计, 截至2012年底, 浙江省会计从业资格持证人员107万人, 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2%;其中, 初级职称19.5万人, 中级职称7万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7930人, 正高级职称40人。数据显示, 会计从业人员无论是学历、还是职称, 呈明显的金字塔状, 高端会计人才少。此外, 会计从业资格实施考试制度, 浙江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数每年有30多万, 超过全省高职以上院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其中大量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参加考试, 这些人学历层次不低, 虽然通过了考试, 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 在会计专业领域难免“滥竽充数”。

(2) 会计技术支撑的变化。1996年, 财政部发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和《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此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基本普及, 并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渗透和融合, 实现了从单机应用到网络应用的跨越。2009年, 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年, 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同时, 联合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发布《可扩展商业语言报告语言 (XBRL) 技术规范》, XBRL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跨平台操作、用于财务报告编制、会计信息应用和披露的计算机语言, 在财政部的积极推动下, 实施试点迅速展开。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 促使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会计岗位设置, 会计信息的生成、传递和保存等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一系列变化。

(3) 会计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在新形势下, 新兴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不断出现,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会计代理记账、财务外包等新型会计业务在探索中逐步兴起, 会计工作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对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制度体系、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核算流程、会计核算和作业方式, 乃至会计监督方式和监管模式等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进而对《会计法》实施带来巨大影响。

二、德国会计模式的借鉴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德国采用社会市场经济制度, 国家通过法律干预经济。德国会计属于日耳曼会计体系, 总体而言, 德国会计较为稳健保守。

(一) 会计管理体制以行业自律管理为核心

德国实行行业自律管理为核心, 政府监督、公共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会计管理体制。

(二) 会计处理与法律规范一致

德国会计强调立法和规范管理, 会计处理通过《公司法》、《税法》、《商法》等有关法律作出详尽规定, 确保会计处理与法律规范一致。如:1965年公布的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作出了许多会计规定, 其基本目的在于防止企业虚报净资产和净收益, 规范了会计应遵循的原则、计价规则和会计报表的结构与内容。1985年公布的德国《商法》详细规定了簿记、财产清单、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计价规定、会计资料的保管与提交等, 对公司的会计义务、资产负债表格式与项目、损益表的结构与项目、会计报表附注、合并报表等作出规定。

(三)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一致

德国税法规定, 应税利润必须与公开的会计报表中所列报的收益相等;企业编制财务报表所使用的会计程序和账务处理方法与基于计税目的而使用的会计程序和账务处理方法必须一致, 公开的会计报表应披露税务上所要求的任何特殊会计处理。

(四) 会计核算极为稳健

在德国, 银行是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无论是《公司法》还是《税法》, 都把稳健性作为企业会计的基本原则, 具有明显的保护债权人导向。因此, 德国会计在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方面极为稳健。流动资产采用严格的低值原则, 固定资产采用宽松的低值原则, 负债采用高值原则;允许企业计提各种类型的准备金, 并作为报表项目单独列示于资产负债表内等。此外, 德国公司信守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稳健性原则在德国会计所占的支配地位。

(五) 会计标准国际趋同采取分层策略

德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采取分层策略,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实施范围, 仅限于采用编制财务报表的上市公司的合并报表层面。

三、《会计法》完善建议

会计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在工作中往往称之为“会计法规”, 究其原因, 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会计规范性文件不多, 更多的是部门规章, 法律层次相对较低。《会计法》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会计规范性文件之一, 对于会计界而言, 意义重大。

(一) 关于《会计法》的立法宗旨

第一部《会计法》关于立法宗旨的表述为:“为了加强会计工作, 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特制定本法。”此后, 《会计法》两次修订均有改动, 1993年第一次修订改动不大;1999年第二次修订改动幅度较大, 明确《会计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制定本法。”会计资料只是会计信息的载体, 笔者认为:应该理解为“保证会计信息及其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将“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一会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简洁明了地表述出来, 是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制度上的重要创新, 对会计工作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 会计工作必须将保证会计信息及其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作为唯一目标, 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均应围绕此目标进行规范。

(1) 以保证会计信息及其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为立法宗旨。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采用专门的标准、技术、方法和程序, 通过对经济交易事项进行确认、计量, 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 用通用的商业语言反映财务状况、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 是建立社会信用的根基。《会计法》就是要规范“记账、算账、报账”等会计行为, 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行为的各项规范, 均以保证会计信息及其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为标准, 并以此为《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和会计行为的终极目标。文字表述建议为:为了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及其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制定本法。

(2) 会计行政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会计信息质量负总责。现行《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明确财政部门是会计行政机关。但没有落实其对会计信息的责任。建议增设“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归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信息, 并对其归集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总责”的条款。

(3) 会计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建立会计信息统一报告平台。《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和行政机关确立以后, 针对会计信息“三有三无”的现状 (即:法律法规有规范、准则制度有标准、社会公众有要求, 无工作机制、无工作抓手、无会计信息) , 从会计信息管理入手, 在立法层面和制度设计上建立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建议《会计法》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会计信息统一报告平台, 归集本行政区域全社会的会计信息”, 以强化会计信息管理, 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统一报告平台可借助现代电子信息技术, 与财政部推行实施的XBRL会计信息分类标准相结合, 形成县、市、省乃至全国的会计信息管理体系,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宏观决策基础数据。

(二) 关于会计行业管理

会计行业管理要实现三个转变:会计行政管理从针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管理向引导会计行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转变;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工作重心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工作着力点从各项会计资格的事务性管理向建立高端会计人才市场遴选机制转变。

(1) 引导会计行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按照十八大报告关于“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 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的要求, 建议在《会计法》层面, 增设确立会计行业组织法律地位的条款, 引导会计行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依法建立会计行业协会, 并授予其行业自律管理的职责, 与已有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总会计师协会构建起分类管理的会计行业自律管理体制。在政府行政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 由各会计行业组织对相应会计人员的准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继续教育、行业惩戒等进行自律管理;形成政府监督指导、行业自律管理、社会监督约束和单位内部控制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会计行业管理体系。

(2) 完善总会计师管理体制框架。总会计师制度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现行《会计法》第36条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任职资格、任免程序、职责权限由国务院规定”。据此, 国务院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随着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 建议在《会计法》层面, 进一步完善总会计师管理体制框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总会计师岗位的设置。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涉及社会公共资源的经济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参照设置总会计师;县级以上行政主管单位和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经批准可以设置总会计师。二是任职资格。应该是任职条件、准入标准和能力框架的综合, 总会计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具有一定的财会专业领域的管理工作经历和资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专业水平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等。三是职责权限。依法授予总会计师重大事项的表决权、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权、大额资金支出的联签权、财会人员配备的人事建议权等。

(3) 依法管理外来会计资格。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各种外来会计资格和会计机构陆续进入我国, 且影响逐步扩大。但管理这些“洋资格”的法律规范缺失, 建议修订后的《会计法》, 从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高度, 加强对“洋资格”的监管。在各种外来会计资格和会计机构进入我国时, 按照国际交往的对等原则, 由相关会计行业组织接洽进行对等谈判和磋商, 并依法管理, 为促进会计行业做大做强、会计国际趋同和实质等效, 全面提升我国会计行业竞争力, 实施“会计强国”战略提供法律保障。

(三) 关于会计制度

现行《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 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军队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 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1) 提升会计制度 (准则) 的法律层次。我国虽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 但在法律地位上仅为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法律层次较低, 由于其制定涉及范围小, 在时效性强的同时, 随意性也比较大。从实践看,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制度变化太快, 实务界疲于应付, 制度实施成本高。建议借鉴国际经验, 会计制度 (准则) 的制定, 先是依法授权行业组织起草, 经广泛征求意见后, 按照立法程序, 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提升其法律层次, 有效发挥会计制度 (准则) 对会计行为规范的明示作用、预防作用和校正作用, 促进建立适合市场竞争机制的良好的会计标准。

(2) 制定会计制度 (准则) 应吸纳更多民间智慧。目前, 我国会计制度 (准则) 的法律层次不高, 起草制定机构均为政府行政部门, 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是官方机构, 这对于吸纳民间智慧是一种阻碍。放眼看世界, 各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基本上是民间非营利组织, 如德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是民间非营利机构, 被依法授权制定会计准则;发布《COSO报告》 (即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的COSO委员会 (全美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机构) 也是民间非营利机构。笔者认为, 在提升会计制度 (准则) 法律层次的同时, 依法授权民间机构或行业协会承担制定会计制度 (准则) 的起草工作, 以期吸纳更多的民间智慧。

(3) 采取分层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颁布的、各国公认的跨国经济往来时执行同一标准的制度, 用于规范世界范围内企业会计标准的指导性原则, 使各国企业的经济利益在同一标准上得到保护, 不至于因参差的会计准则导致不一样的计算方式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致力于满足公众公司投资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 而对于非上市的中小企业, 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利于与本国税法协调, 统一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过于复杂且实施成本太高。建议通过立法规定, 我国采取分层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庞大的非上市中小企业群体的会计标准尽量与我国税法协调一致, 降低制度实施成本;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合并报表等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样, 也能做到对外维护国家利益, 对内保障企业、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各方利益。

(四) 关于会计监督体系

单位内部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及其资料真实、准确和完整的基础, 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是会计信息及其资料真实、准确和完整的屏障。要依法构建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相互依存的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

(1) 单位内部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在会计监督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侧重于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 是保证会计信息及其资料真实、准确和完整的关键环节。建议《会计法》在明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负总责的同时, 对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任职资格、工作要求、职责权限、法律责任等明确列示, 促进各会计主体恪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准确计量、忠实记录和完整反映本单位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事项, 为保证会计信息及其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奠定基础。

(2) 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具有“客观公正”的特性, 由社会中介机构实施, 如会计师事务所 (注册会计师) 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依法审计, 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 主要侧重于揭示会计信息质量。建议《会计法》明确法定审计事项、中介机构接受法定审计项目的资质条件和法律责任等, 特别是组织形式上应当废除有限责任公司, 普遍采用合伙或特殊普通合伙, 促进会计师事务所 (注册会计师) 坚持操守、独立执业、客观公正地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依法审计, 据实做出评价, 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祸害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 政府监督。政府监督, 又称国家监督, 具有强制性。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对相关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 它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建议《会计法》厘清各行政监管部门的监督权力和责任边界, 避免管理上各自为政, 职能上相互交叉, 监督对象疲于应付的现象, 有效发挥行政监管部门的整体监督效能。

(五) 关于法律责任

会计违法行为以行政责任为主不适应会计实践的需要, 民事责任 (主要指“经济赔偿责任”, 下同) 的缺失难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刑事责任太轻不足以遏制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1) 行政责任。目前, 我国会计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是行政责任, 包括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从实践看, 会计主体会计违法所承担的行政责任与其违法收益相比较, 威慑力严重不足, 收效甚微。因此, 《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体系应以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为主, 行政责任主要适用于会计主体的轻微违法行为或行政部门监管的过失行为。

(2) 民事责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基于会计信息作出判断的经济交易事项越来越多, 提供会计信息一方违反会计法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可能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 要求违法一方承担经济赔偿责任顺理成章, 民事责任必须成为会计法律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 建议在《会计法》中规定, 任何单位和公民对会计违法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可以依法诉求民事赔偿;并对诉求民事赔偿的情形、民事赔偿请求人的范围、举证责任、诉讼时效、赔偿标准以及责任分担等作出明确规定。

(3) 刑事责任。加强刑事责任是一项威慑力很强的惩罚会计违法行为的有效措施。现实中种种会计违法行为, 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损害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应当加大刑事惩罚力度。笔者建议, 对故意伪造或者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 通过财务舞弊进行证券欺诈等会计违法犯罪行为处以重刑。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法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在会计工作监管过程中,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有社会重大恶劣影响的行政违法行为,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高一斌:《我国<会计法>的制定与发展》, 《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企业分立相关会计问题探讨 篇10

一、会计视角下企业分立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企业重组的类型多种多样, 我们一般把合并、兼并、收购、标购等重组方式统称为会计上的企业合并。与其对应, 本文提出企业分立的概念, 即将某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分立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的交易或事项, 具体可通过出售、分立、剥离等多种方式实现。按照原独立法人资格是否继续存在又进一步分为新设型企业分立和存续型企业分立。新设型企业分立是指企业分立后原法人资格被注销, 重新注册成立两家 (或两家以上) 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公式为A公司=B公司+C公司。存续型企业分立是指企业分立后原法人资格继续存在, 只是将原公司中的某一或多个业务通过出售、对外投资、置换等方式剥离, 形成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公式为A公司=A公司+D公司。

我国准则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并分别对其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国际准则只明确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规范, 没有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在我国,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实例是一直存在的, 我国准则的这一规定不仅弥补了国际准则制定中的空白, 还避免了上市公司利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这一企业重组的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同理, 企业分立也应该被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是指参与分立的企业在分立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 (持股比率分立前后未发生变化) 的最终控制, 并且这种控制是非暂时性的 (分立前后控制期均超过12个月) 。不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企业分立即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例如, 被分立企业所有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 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均未改变原来的实质经营活动, 分立前后股东对企业的实质控制均超过12个月, 这种分立就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其他条件不变, 如果只有被分立企业的部分股东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 这种分立则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

二、新设立企业取得相关资产负债的初始计量

企业分立后, 新设立的企业面临的最大会计问题是取得的资产、负债按原账面价值还是评估后的公允价值入账的问题。目前在我国的实务处理中两种选择均存在, 采用成本计量的参照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颁布的《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 通知中规定被分立企业所有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 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均不改变原来的实质经营活动, 且被分立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分立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 可以选择按以下特殊性税务规定处理:分立企业接受被分立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以被分立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被分立企业已分立出去资产相应的所得税事项由分立企业承继;被分立企业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的亏损额可按分立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进行分配, 由分立企业继续弥补。采用公允价值则是国际和我国会计准则首选的做法。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形成的新的独立法人企业, 取得的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入账, 无论从理论视角的解析还是在实务中的选择上基本达成了一致。但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取得的资产和负债, 本文认为应该也选择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首先, 资本市场需要可比、相关、可靠和中立的财务信息, 公允价值比原账面价值更能反映新设立企业的实际会计信息。其次, Wyatt (1963) 年曾提出一种新的企业合并方法———新起点法, 当合并的实体在规模, 运营规模和潜在盈利方面与参与合并的各方都非常不同时, 应以“新起点”为基础确认各并各方的资产:合并成的实体的资产应该在合并日按照公允价值入账;合并成的实体开始运营时不应该有任何收入盈余。虽然没有像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一样被广泛认可, 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公司改组, 特别是对于新设立的机构或企业, 可把改组日作为“新起点”, 按照相关资产和负债评估确认的公允价值计量, 被分立企业原有的留存收益也不应该在新企业继续保留。

三、同一控制下被分立企业的会计处理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 被分立后的企业组织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其经营活动、股东权益并未发生变化, 分立的动机仅仅是基于税负、分拆上市或管理层意图等方面的考虑。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 分立前后实质上控制的资源未产生实质性变动。参与分立的公司不存在公平交易过程, 其交易价格往往是由最终控制方决定的内部转让价格, 而不是公平交易价格。因此对于被分立企业的会计处理原则是剥离的业务、分公司或资产组的相关资产负债按原账面价值转出, 得到的补偿 (表现为货币或非货币性资产增加, 或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也按照原账面价值核算, 二者之间的差额不计入被分立公司当期损益, 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企业分立后, 如果部分资产和负债被剥离, 原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并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具体情况:一是从被分立企业的股东处获得货币资金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作为补偿。被分立企业应该按照取得的货币资金的实际金额借记“货币资金”, 或按照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账户, 按照被分立的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借记相关负债、贷记相关资产, 差额计入被分立企业的“资本公积”。二是被分立企业直接获得分立后新设立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股权作为补偿。被分立企业应该按照新设立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持股比例借记“长期股权投资”, 按照被分立的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借记相关负债、贷记相关资产, 由于新设立企业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是按照评估确认的公允价值计量, 二者一定会存在差额, 该差额同样应计入被分立企业的“资本公积”。三是被分立企业的全部股东通过放弃对被分立企业的部分所有权作为补偿, 分立后各股东对被分立企业的持股比例未发生改变。被分立企业按照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申请中的金额, 借记“实收资本”, 按照被分立的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借记相关负债、贷记相关资产, 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冲减留存收益。例如, 甲公司股东根据协议将甲公司分立, 按照分立基准日甲公司资产负债表余额, 划分给分立后设立的乙公司的资产总额为720万, 负债总额为420万。经评估确认, 划分出的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820万元, 负债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均相等。分立基准日甲公司的净资产为800万, 其中实收资本600万, 资本公积50万 (全部为资本溢价) , 盈余公积130万, 未分配利润20万。甲公司共有三个股东A、B、C持股比例分别为40%, 30%, 30%。分立后, 甲公司的注册资本金经股东协商减少150万元, A、B、C三个股东的持股比例仍然为40%, 30%, 30%。A、B、C共同拥有乙公司, 持股比例分别为40%, 30%, 30%。经分析该分立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 则甲公司的简化会计分录为:

企业分立后, 如果被分立企业被注销, 重新注册成立两家 (或两家以上) 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被分立企业则应该按照企业清算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被分立企业的股东应按照新设立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持股比例借记“长期股权投———新设立企业”, 按照付出的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 贷记“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被分立企业”等账户, 差额同理计入“资本公积”。

四、非同一控制下被分立企业的会计处理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 分立后的企业不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最终控制, 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 相当于新成立企业的股东购买了被分立企业的某一业务、分公司或资产组, 企业分立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交易对价相对公平合理。基于此, 被分立企业的会计处理原则是剥离的业务、分公司或资产组的相关资产负债按原账面价值转出, 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处置非流动资产组的偶然所得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得到的补偿 (表现为货币或非货币性资产增加, 或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按照剥离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剥离负债的公允价值入账。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企业分立后, 如果部分资产和负债被剥离, 原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并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具体情况:一是从被分立企业的股东处获得货币资金。被分立企业应该按照取得的货币资金的实际金额借记“货币资金”, 按照被分立的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借记相关负债、贷记相关资产, 借方差额计入被分立企业的“营业外支出”, 贷方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二是被分立企业直接获得分立后新设立企业的部分股权 (不具有控制权) 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作为补偿。被分立企业应该按剥离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剥离负债的公允价值总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账户, 按照被分立的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借记相关负债、贷记相关资产, 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三是被分立企业的股东通过放弃对被分立企业的所有权作为补偿, 分立后各股东对被分立企业的持股比例发生改变。被分立企业应借记“实收资本”等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按照被分立的资产负债的原账面价值借记相关负债、贷记相关资产, 相关资产减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前例中其他条件不变, 分立后甲公司的注册资本金经股东协商计算减少300万元, 其中B、C两股东的注册资本金分别减少150万元, A股东的注册资本金不变。A、B、C三个股东的持股比例变为80%, 10%, 10%。B、C共同拥有乙公司, 持股比例均为50%。经分析该分立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 则甲公司的简化会计分录为:

综上所述, 本文从会计视角下对企业分立概念进行界定并分类的基础上, 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中被分立企业、分立企业的会计处理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特别是提出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分立,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差异, 其存在的必要性有待商榷。同时, 企业分立的具体会计处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简介及与我国会计准则的比较》,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王华:《财务会计研究前沿》,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3]盖地、吴珊:《终止经营的确认与计量》,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年版。

上一篇:产业洗牌下一篇:放射诊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