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胸腺的X线诊断

2024-06-04

小儿胸腺的X线诊断(精选七篇)

小儿胸腺的X线诊断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27例进行X线胸片拍摄的患儿, 患儿平均年龄 (3.5±2.7) 岁, 男15例, 女12例,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患儿平均体温 (38.9±0.5) ℃, 存在咳嗽、咳痰表现。

1.2 一般方法

患儿仰卧位, 常规仰卧前后位、侧位X线胸片拍摄, 其中有6例患儿加拍呼气、吸气透视下点片。对患儿胸腺的类型、大小、形状以及肺野分布进行观察、测量。

2 结果

患儿胸腺影像表现:小儿胸腺主要分为三角形、圆形、帆形、长条形、巨大形5种, 不同类型的胸腺大小、密度、形状、分布以及边缘位置均不相同。

3 讨论

胸腺位于胸腔纵隔上部, 通常呈现扁长条状。胸腺借结缔组织相连, 上端在胸腔上口, 下端在心包上部, 前端被肺叶和胸膜包裹, 后面紧贴心包[1]。胸腺是一个大型的淋巴器官, 具有调节内分泌的功能。胸腺的网状上皮细胞能够分泌胸腺素, 能够促进骨髓中的原始淋巴细转变为具有免疫能力的T细胞, 而后将T细胞输送到各处淋巴结和脾脏中, 使其能够参与到机体的免疫活动中。

胸腺在胚胎发育到第六周时开支发育, 新生儿的胸腺重量约为10 g, 到2个月时, 胸腺重量会增加到20 g。幼儿2~5岁时, 胸腺重量会增加到25 g;在6~11岁时, 胸腺重量会增加到30 g, 青春期时期, 胸腺重量到达顶峰。而后逐渐开始萎缩, 到老年时, 胸腺重量会与新生儿时期相似。对于新生儿来说, 心脏重量为20~25 g, 胸腺重量为心脏的1/2, 因此, 胸腺在检查过程中显影良好。有研究显示[2], 小儿在感染、发热时胸腺会增大, 随着患儿病情逐渐好转, 胸腺也会随之变小。

小儿胸腺增大与成人不同, 成人胸腺增大多为病理性、实质性增大, 通常是由疾病引发的。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节病、严重感染、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内分泌疾病等等。患者CT影像可见胸骨后软组织增生, 有片状放射性浓缩影[3]。而小儿胸腺增大则需要与大叶性肺炎、胸腺囊肿、胸腺瘤、胸腔畸胎瘤等疾病进行鉴别, 而不能单纯根据患儿表现进行诊断。

胸腺囊肿部位主要为胸腺上皮, 形状非常不规则, 囊壁非常薄, 很容易导致溃疡、炎性反应发生, 严重时会导致疾病恶性发展。本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肿胀, 疼痛不明显, 或可出现嗓音沙哑、吞咽困难表现[4]。通常来说, 胸腺囊中属于先天性疾病, 主要因为胸腺囊肿均在儿童发育线上发生。胸腺囊肿可以继发于先天性没毒或者结核病中。患者影像表现主要为:囊肿体积小者, 多隐匿与纵隔阴影中, 较难发现。体积稍大者, 可呈现半圆形或弧形阴影, 密度较大, 可存在钙化表现, 囊肿边缘清晰。囊中非常大的患者, 可见肺野内有半圆形或者圆形阴影, 边缘光滑清晰。

胸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在中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胸腺瘤会对周围的器官进行压迫。体积较小的胸腺瘤不会引发特异性表现, 诊断率也较低[5]。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 患者可出现胸闷、咳喘、胸痛等表现, 影像检查可见胸部纵隔有肿块阴影存在。若患者病情短期内恶化, 还会引发剧烈疼痛、严重咳嗽、呼吸困难表现, 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骨骼疼痛, 若发现上述情况, 则提示为胸腺癌症或恶性肿瘤。X线检查是胸腺瘤诊断的主要方式, 患者影像表现主要为一侧纵隔增宽或一侧胸腔后凸出圆形、椭圆形致密影。

胸腔畸胎瘤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 X线可见肿瘤内有骨骼、牙齿以及异常钙化影[6,7]。而在我院的调查中显示:小儿胸腺主要分为三角形、圆形、帆形、长条形、巨大形5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胸腺大小、密度、形状、分布以及边缘位置均不相同。医师在临床中不仅要熟练掌握小儿不同时期胸腺发育特点, 同时还要掌握不同类型胸腺的影像表现, 做好鉴别诊断, 降低误诊发生率。

总的来说, 不同年龄的患儿胸腺表现不同, 不同类型的胸腺其大小、密度、形状等特点也不尽相同, 医师在临床中要做好鉴别诊断, 必要时可采取活检来明确诊断。

摘要:目的:对小儿胸腺的X线表现以及分类进行调查, 并整理相关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间27例进行X线胸片拍摄的患儿, 对其影像资料进行调查和整理。结果:小儿胸腺主要分为三角形、圆形、帆形、长条形、巨大形五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胸腺大小、密度、形状、分布以及边缘位置均不相同。结论:小儿胸腺与成人不同, 小儿胸腺增大要与胸腺瘤、胸腺囊肿等疾病进行鉴别。

胃癌的X线诊断分析 篇2

【关键词】 胃癌;X线诊断;影像表现

早期胃癌如能及时发现和得到有效的治疗,预后明显优于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术后5年的生存率在90%以上,总体复发率在1.5%~13.7%,复发时间为术后1~20年,复发病死率为2%~4%。因此,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1]。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仅10%左右。对2013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30例X线诊断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胃癌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2~70岁,平均48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5年。主要症状表现为腹胀、呕吐、吞咽困难等表现20例,上腹疼痛20例,呕血、黑便等9例,消化不良、贫血、消瘦等表现7例。

1.2 方法 均经胃肠造影检查发现病变,经X线病理诊断。

1.3 结果 30例患者中局限胃壁伸展不良征7例,隆起征3例,浅凹陷征16例,黏膜纹集中像4例。

2 X线表现

2.1早期胃癌 隆起型(Ⅰ型)表现为小而不规则的充盈缺损,高度超过5 mm,边界清楚。表浅型(Ⅱ型):表现为胃小沟、胃小区破坏呈不规则颗粒状,轻微凹陷小龛影,僵硬边界尚清楚。①表浅隆起型(Ⅱa型):癌肿突出高度不超过5 mm;②表浅平坦型(Ⅱb型)病灶几乎无隆起和凹陷;③表浅凹陷型(Ⅱe型):病灶轻度凹陷不超过5 mm。凹陷型(Ⅲ型)表现为形态不规整,边界明显的龛影,深度超过5 mm,可见黏膜皱襞中断,呈杵状或融合。但早期胃癌的诊断还有赖于胃镜活检。

2.2中晚期胃癌

2.2.1浸润型胃癌:开始时常较局限。如位于小弯(常见)或大弯,钡餐造影见胃壁局限性柔软度减低或消失、僵硬,蠕动消失。常表现为病区过分平坦与光滑,形状不改变,如不注意或无经验很易漏诊。有时浸润型病变表现为局部胃轮廓的凹陷,呈浅弧形,类似外压性改变。双对比造影对浸润型癌的诊断很有帮助,表现为局部的“双重边缘”,内缘常平坦而稍不整齐,代表癌瘤浸润所致的胃壁增厚,外缘则代表周围基本正常的胃壁的投影。浸润型胃癌的另一重要表现为黏膜纹理的改变,表现为皱襞异常增粗,排列紊乱,形状固定,颇似慢性胃炎的改变。在有的患者则黏膜皱襞变为平坦甚至完全消失,其上有些颗粒状毛糙的表现或有些浅小龛影[2]。位于胃前后壁和贲门区的浸润型胃癌常不造成轮廓的改变,尤需注意上述的黏膜表现。癌瘤发展较大时引起胃壁僵硬、胃腔狭窄,诊断不难。

2.2.2增生型胃癌:X线表现为突入胃腔的充盈缺损、轮廓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其上的黏膜皱襞中断、破坏,或完全消失。如累及大小弯者可造成胃轮廓的残缺或胃腔狭窄与变形,若仅位于前后壁则不造成胃轮廓的改变,钡剂多时还可被遮住不见,需用加压法或双对比法才得以显示。胃壁僵硬和蠕动消失和梗阻。

2.2.3溃疡型胃癌:X线表现主要在于龛影形状不规则,特别是龛底(向外的一面)平坦而龛口(龛与胃腔的交界处)向内凸而有尖角;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以及龛周有明显的环堤,已如上述。形成这种表现的原因不是龛本身呈半月形,而是类圆形的龛正好骑跨在小弯前后壁,成为相对折叠投影而成。如龛完全位于前后壁则不构成这种“半月综合征”的表现,而显示为边缘不规则的类圆形龛影。周围黏膜皱襞有时可有聚拢表现,但近龛影处增粗呈结节状,或有指压迹样改变。

3 讨论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男性比女性多,其比例为2:1。一般发病在40~60岁,但目前青壮年发病也不少见。早期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食欲不振,厌恶肉食;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常吐出棕褐色食物残渣等。晚期出现贫血、上腹部肿块、恶病质、粪便潜血持续阳性等。

X线检查方法的恰当选择及检查前准备 胃癌和早期胃癌影像学检查多以钡餐造影检查为主。胃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早期胃癌的发现和诊断更有价值,可显示黏膜面的细微结构的破坏;单、双重对比造影对中晚期胃癌的诊断都有很大价值。但定性诊断还需结合内镜活检。

胃部X线检查前的必要准备是患者空腹。检查前禁止饮食至少6 h,以保证胃内空虚和干燥。这是使钡剂黏附在黏膜上和病变上的必要措施。如患者空腹潴留较多或有幽门梗阻,禁食期还需延长,或者检查前放胃管将潴留物抽出[3]。检查前3天内不服含有铁、铋、钙高原子量的药物,因为它们能显影而干扰诊断。对明显的便秘患者可适当通便。充分了病史及临床要求,取得患者的配合,是检查成功的必要环节之一。

不同位置胃癌的X线特点胃癌除具有上述的基本X线表现外,不同位置的胃癌还有某些特殊点,其检查方法也不尽相同,贲门癌这是胃癌中较常见的一种,3种病理类型的胃癌均可在此发生。及时发现贲门癌有赖于仔细的检查,掌握正确的方法,熟悉正常X线解剖以及认识癌瘤的X线表现。贲门癌的X线征象为:①贲门区块影,可位于贲门上或贲门下,在含气的胃泡内显示为软组织块影,可呈结节状、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必须转动到一定的体位才能显示,而在其他位置可能见不到。双对比造影时钡涂布在肿物表面,显示更为清楚。服钡后检查可显示充盈缺损。②钡剂走行异常,可沿贲门或贲门下肿物分流而下,或被抬高成角成7字形,在肿瘤之上绕过,称为“绕流”现象。有时钡流通过贲门呈喷射状。③胃底变形、增厚。这是肿瘤沿胃壁向腔内外发展的结果,呼吸气观察形状不改变。胃底与膈面距离加大(大于1.5 cm有诊断价值),但这并不常见且不是早期征象。④黏膜皱襞破坏、杂乱,与正常时迂曲连续的皱襞不同。但由于检查本身的困难,这种征象不易良好显示。⑤贲门下区胃壁僵硬,与正常胃壁分界清楚,其上下方出现小的凹陷切迹;有时贲门下区轮廓不规则。⑥贲门胃底轮廓不规则,呈多个浅弧形,需转动体位才能发现。⑦龛影;贲门癌溃疡很常见,大小深浅形状不一,常位于贲门下区,但X线片不易显出。它可表现为杂乱的皱襞上有一团不规则钡影;可表现为贲门下半月形或V形龛影,龛底平坦与小弯平行,其上下各有切迹凹陷,龛口有环堤;少数龛影表现为囊袋状深龛影,酷似溃疡或憩室。⑧食管下端受累,出现狭窄、僵硬、变形、充盈缺损和黏膜破坏。这些现象是贲门癌向上侵犯所致,是病变进展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陈棣华主编.消化道肿瘤影像诊断与病理对照.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9.

[2] 胡军武. 医学数字成像技术.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1-77

婴幼儿胸腺影增大的X线诊断与鉴别 篇3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近年来婴幼儿右叶胸腺影增大胸片22例。其中男13例, 女9例。年龄最小9天, 最大3岁。各年龄段分别为9天~3个月2例, 4~6月5例, 7~12月8例, 2~3岁7例。所有病例均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发热 (38℃~38.5℃) 而摄仰卧前后位胸片, 根据诊断需要, 其中3例加拍了侧位胸片, 10例做了胸部CT平扫检查。

2 结果

2.1 22例中1例曾提示右肺中叶综合征可能, 另1例不能除外纵隔肿瘤, 此2例进一步CT检查均证实为胸腺影。全部病例X线胸部正位表现分3类: (1) 如右上叶肺大叶实变, 15例; (2) 如纵隔肿瘤者1例, 表现为右上纵隔边缘光滑之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肿块大小上下于第1—6后肋间, 外缘最突出点位于肺野外侧带, 几乎占据了2/3上肺野; (3) 如右肺中叶综合征者1例, 表现为基底紧贴右心缘, 尖端向外之三角形密度增高影。

2.2 胸部侧位表现为前纵隔上部气管前方密度增高, 主动脉与心影分界不清。l例密度增高影伸向前肋膈角略偏后方, 并见弧线形后缘。

3 讨论

正常胸腺位于前上纵隔, 在主动脉弓、升主动脉、肺动脉流出道前方, 左侧头臂静脉下方及心脏、大血管根部以上。

观察胸腺的方法应当首选CT, 然而, 在实际诊疗过程中, 应用更多的还是X线平片。因此, 应熟悉婴幼儿胸腺的各种影像表现, 尤其是X线平片表现, 胸腺是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器官, 正确认识婴幼儿胸腺的影像特点, 是诊断与鉴别胸腺影或是其他病变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儿胸腺的X线诊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2011年12月对我院经临床、实验室和X线影像资料分析诊断明确的小儿肺结核24例, 其中男20例, 女4例, 年龄5个月至5岁12例, 6~10岁8例, 11岁以上4例, 均为初治病例。症状及体征:咳嗽12例, 发热13例, 盗汗9例, 咯血2例, 消瘦10例, 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4例, 有明确结核接触史2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X线表现明确诊断初诊时结核菌素试验19例, 其中强阳性12例, 弱阳性10例, 阴性2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胸部正侧位摄片, 取常规胸部平片。全部病例均经抗结核化疗, 胸部X线照片复查。随访时间最短者6月, 最长者2年。

2 结果

2.1 治疗前X线表现

(1) 原发性肺结核12例 (左侧4例, 右侧6例, 双侧2例) , X线表现为片状或带状浸润阴影的9例, 双极哑铃阴影3例。浸润性肺结核12例。粟粒性肺结核2例。 (2) 全部病例表现以“三均匀”为特征的X线表现, 即结节大小、密度和分布均匀。

2.2 治疗后X线表现

本组患者于化疗后, 均得到跟踪随访, 于化疗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胸片, 其中6例3个月后渗出性病灶明显吸收好转, 1年复查时完全吸收。胸内淋巴结缩小9例。本组24例, 均取得较好的治疗疗效。

3 讨论

3.1 病因、发病机理

小儿肺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初次侵入机体而致病的, 其原发病灶多在肺部。在感染后4~8周, 由于致敏淋巴细胞的作用, 表现为迟发型变态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肺部的病变以渗出、坏死为主, 伴全身淋巴结肿大。可通过血行、淋巴道或支气管引起肺内广泛播散。

3.2 临床表现

临床各症状多是非特异性的, 往往在相当长病程中, 才引起重视, 最终仍有赖于X线胸片作出早期诊断, 并随访其病情变化对比临床疗效。患儿的早期症状不典型, 主要表现精神不振、易激惹、也可有盗汗、脸潮红等症状。查体可见患儿慢性病容, 消瘦, 全身浅层淋巴结可轻或中度肿大。如治疗不及时, 病情严重, 继而可出现咳嗽、咯痰、高热、寒战、昏睡多已属于浸润进展期或播散期。

3.3 小儿肺结核x线表现

小儿肺结核的共同表现与主要特征。 (1) 部位:病变原发部位主要为上、下肺叶的上部。 (2) 形态:熟悉正常肺门阴影形态结构、大小和密度, 正确判定肺门异常病变。肺门、气管周围淋巴结肿大为结节状高密度阴影。肺门阴影, 结构模糊紊乱, 其中央夹杂小点状、小结节状阴影的不典型表现应予以重视。 (3) 胸内淋巴结肿大:小儿肺结核常累及淋巴系统。掌握胸腔内淋巴结分布、回流和增大的X线表现, 是小儿肺结核主要的依据, 胸部X线片最具特征性的异常改变为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 特别在胸内各组淋巴结更是其感染的高发部位。一般肺门炎症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消失较快, 而结核性淋巴结肿大消散缓慢, 应把胸内淋巴结的增大的间接征象, 做为肺炎与肺结核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4) 胸膜反应:文献报道胸膜渗出征象在小儿原发性肺结核并不多见, 多见于青春期或成人肺结核, 对年龄大于6岁者, 叶间胸膜增厚对小儿肺结核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必要时应进行动态观察。 (5) 原发性肺结核分为原发综合征与胸内淋巴结结核。婴幼儿以大叶型及肺段型多见。早期常被误诊为肺炎。如果临床上发现持续胸内淋巴结肿大应视为原发性肺结核的重要表现之一。特别当CT发现淋巴结, 无论大小均应视为异常。 (6) 浸润性肺结核:表现为肺野内的斑片状或片状浸润灶, 右肺多见, 以中、上肺野发病多, 有时可形成空洞。儿童浸润性肺结核发生率较低。 (7) 粟粒性肺结核:其x线表现为两肺野均匀分布, 大小相等, 密度一致的粟粒状致密影。因此应重视肺野内病变。肺门周围的小结节, 索条状阴影应注意。特别是当患者x线出现中等量的积液时应首先想到肺结核的可能。

3.4 鉴别诊断

由于肺门结构的复杂, 摄片时体位偏扭或呼吸相差, 曝光时间掌握不严, 胸片呈现虚影而显示肺门增大模糊以及仰卧位摄片使纵隔和肺门阴影增宽均易造成误诊。胸部X线片又缺乏特异性, 常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1) 慢性支气管炎: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而且无结核一般的中毒症状, X线上仅见肺纹理增强及肺气肿的征象。 (2) 肺炎:急性肺炎的发作应有典型的发病症状, 如高热、寒战、病程不长, 1周左右, 当遇到咳嗽经久不愈, 胸部X线检查不难鉴别。 (3) 间质性肺炎:X线检查肺部阴影多在肺门周围, 无空洞形成, 痰培养和结核菌素试验可以排除。 (4) 支气管扩张:患者往往有反复症状发作慢性咳嗽、咳脓痰、间可咯血, 一般不发烧, 只有在并发感染时发烧, 病程长者可有柞状指, X线检查无相应肺实质病变的发现。 (5) 肺脓肿:有感染、咳嗽、咳大量腥臭黄绿色脓痰, 与肺结核不难鉴别。 (6) 肺肿瘤:X线检查肺肿瘤阴影与肺结核阴影截然不同。当小儿原发型肺结核只有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时应与淋巴瘤鉴别[1,2,3,4]。

3.5 小儿肺结核X线影像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X线检查能指出结核病的范围、性质、类型和病灶活动的进展情况。其临床意义在于能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在X线片上不能显示胸部淋巴结, 包括胸壁、横膈、纵隔、气管、支气管肺等组淋巴结, 因此如果在胸片仔细观察发现各组淋巴结所在解剖部位有助于发现病变和估计预后。

综上所述, 小儿原发结核尤为多见, 但大多为支气管淋巴结核, 该病特点为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发病率高, 起病可急可缓, 结核中毒症状常不典型, 常伴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最多见的是颈淋巴结肿大, 肺部阳性体征少;临床表现不典型;x线胸片显示原发病灶及周围絮状密度增高影, 肺门淋巴结阴影增大;双肺弥漫分布大小、密度一致的粟粒样结节、结核菌素试验多为阳性反应。诊断结核病主要结合临床详尽的病史、全面的体检以及适当的X线动态检查、以及卡介苗接种史、结核病接触史、PPD试验等综合判定, 必要的可结合胸部CT或MRI以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一时不能确诊者应随访跟踪观察肺部X线变化。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肺结核的X线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4例经临床、生化、X线以及治疗随访证实的小儿肺结核病例的临床与X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4例中原发性肺结核17例, 继发性肺结核4例, 粟粒型肺结核2例。结论 小儿肺结核的X线表现是复杂多变的, 虽然诊断上比较困难, 但只要掌握本病X线变化的规律, 可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目的。

关键词:小儿肺结核,X线诊断

参考文献

[1]吴恩惠.放射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

[2]张建平.小儿肺门淋巴结核临床X线表现[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 2002, 4 (4) :71.

[3]宁新礼, 杨卫民, 吴慧珍, 等.小儿肺门阴影增大的临床X线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5) :554-555.

小儿胸腺的X线诊断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2008年有关病例87例, 其中男59例, 女28例;2~6岁22例, 7~12岁48例, 12岁以上17例。主要表现为:睡眠打鼾、张口呼吸、鼻塞、流涕、咽痛、听力下降、中耳炎等。

1.2 方法

受检者均行耳鼻咽喉及全身常规检查, 再摄屏气时标准鼻咽X线侧位片, 以正常颈骨解剖学为准, 进行测量记录[1]。

2结果

87例患儿咽部顶后壁软组织均增厚, 并呈弧形或半圆形或波浪形凸向鼻咽腔, 其厚度1.60~1.90cm, 其中1.60~1.70cm 32例, 1.71~1.80cm 37例, 1.81~1.90cm 18例。A/N比值0.62~0.93, 其中0.61~0.70中度增大患儿32例 (36.8%) , >0.70病理性增大患儿55例 (63.3%) , 并可见鼻咽腔呈局限性或不规则状狭窄, 有的呈细线状狭窄, 甚至闭塞。

3讨论

增殖体又名腺样体或咽扁桃体, 为鼻咽腔顶后部的一团淋巴组织。鼻咽是呼吸道的一部分, 位于鼻腔后方及软腭上方。咽部向前与鼻腔相通, 向下与口咽相通, 其侧壁有一对咽鼓管开口,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腔的通道。所以增殖体肥大时常引起上呼吸道通气受限、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增殖体发生于胚胎第4个月, 小儿出生后逐渐长大, 约在6岁时达到最大程度, 之后逐渐退化, 14~15岁后达成人状态[2]。由于小儿身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功能发育不完善, 容易患流行性感冒、麻疹、腥红热等急性传染病, 这时增殖体可迅速增大。当上述疾病得以控制或被治愈时, 增大的增殖体也缩小到以前的程度。但如果长期反复的炎性刺激, 会导致增殖体病理性肥大, 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刘刚[3]研究表明增殖体肥大在儿童时期较为常见, 尤其在地处高海拔, 氧分压低的高原地区, 由于增殖体肥大, 使得通气受阻, 患儿缺氧症状更为明显, 可导致儿童喘息性疾病, 影响正常免疫功能甚至由于感染和体位因素导致严重通气障碍使血氧分压急剧降低, 二氧化碳分压急剧上升引起脑水肿、脑疝。因此, 为了减弱鼻咽部的局部免疫反应并减少手术所产生的并发症, 增殖体肥大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有报道:增殖体和扁桃体含有各个发育阶段的淋巴细胞, 既有体液免疫功能, 又有细胞免疫功能。还有报道:增殖体刮除术可并发鼻咽腔狭窄[4]。为了不减弱鼻咽部免疫功能及避免手术所产生的并发症, 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那么测量增殖体大小则是关键。Wang[5]推荐应用纤维内镜检查, 它可直接观察增殖体, 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但内镜很难取得小儿配合, 所以常需依赖鼻咽侧位X线摄片来明确。鼻咽侧位片可以直接观察增殖体肥大, 了解增殖体对鼻咽腔气道压迫的程度, 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该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满意, 应属诊断增殖体肥大的常规方法。邹明舜[6]提出以翼板和颅底结合点作定点测量, 认为A/N比率≤0.60属正常范围;0.61~0.70为中度增大;>0.70为病理性肥大, 即为手术治疗指征。

通过对本院患儿X线片的研究发现, 本院87例患儿的鼻咽顶后壁均见软组织明显增厚, 呈弧形或半圆形凸向鼻咽腔, 增殖体厚度为1.60~1.90cm (正常为1.50~11mm, 平均5.20mm) [7], 并见A/N比率为0.62~0.93。鼻咽部侧位X线平片及A/N比率的测定, 不但能测量增殖体大小和形态;同时又能了解鼻咽腔受压情况, 给增殖体肥大手术刮除提供可靠依据, 是目前测量增殖体肥大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 比CT或MRI更经济实用。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鼻咽侧位X线测量具有以下意义: (1) 可显示上气道软组织结构形态, 有助于鼻咽腔厚度及阻塞平面的确定; (2) 可显示后气道间隙的宽窄, 从而可结合软组织形态的改变, 判断上气道狭窄程度, 并在手术后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和评价。增殖体肥大的诊断及增殖体刮除术的手术指征对于临床手术治疗增殖体肥大导致的一系列的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指导意义, 并应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研究与增殖体大小相关性最强的症状, 进一步手术和验证测量方法和标准, 使之简单易行, 更好的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刘月华, 曾样龙, 傅民魁, 等.正常人群上气道结构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J].口腔正畸学杂志, 1997, 4 (1) :10-14.

[2]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46-354.

[3]刘刚.增殖体肥大的X线诊断及临床意义 (附52例报告) [J].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 2003, 2 (5) :577.

[4]杨艳梅, 肖志军, 王铁钢, 等.增殖体肥大的临床评价方法及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 1999, 21:492.

[5]Wang DY.Pertubal akenoidetomy[J].Laryngascope, 1993, 103 (1) :1291.

[6]邹明舜.儿童增殖体-鼻咽腔比率测量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杂志, 1997, 31 (3) :190.

小儿胸腺的X线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7例患儿, 男112例, 女65例, 年龄1.2~5.8岁, 平均 (4.57±1.03) 岁, 病程2h~11d,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 其中33例伴有声音嘶哑, 2例出现呼吸衰竭。有明确异物吸入史107例, 异物吸入距离进行检查时间最短38min, 最长2h。异物种类:果冻58例、花生25例、黄豆17例、鸡骨17例、西瓜籽26例、哨子15例、其他异物14例, 5例未见异常。检出部位, 左支气管异物86例、右支气管异物37例、气管异物49例, 均经支气管镜或气管切开或咳出异物证实。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X线与CT检查, X线采用由德国飞利浦公司生产的X线机进行透视摄片。CT采用s ie me ns公司生产的somatomemotion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 扫描参数:电压120Kv, 电流75~200m A, 层厚1.25~2.5mm, 螺距1.2, 扫描范围从咽部、胸廓入口至膈顶, 以支气管隆突为中心进行冠状面重建。患儿取仰卧位, 在小儿安静的状态下进行扫描, 对不能配合的患儿, 扫描前应口服水合氯醛100mg/kg, 待熟睡后在进行扫描, 扫描时间为0.5s/圈, 一次性完成容积扫描, 重建层厚1mm, 螺距1.0, 将薄层图像传至工作站, 进行图像分析, 以表面阴影显示、透明成像、多平面重建等获得气管内部图像, 观察支气管管腔内异物的形态和位置。

2 结果

2.1 检出结果

177例患儿中X线检出14 3例, 检出率为80.8%, 螺旋CT检出172例, 检出率为97.2%, 有5例未检出, 漏诊率为2.8%。

2.2 征象表现

2.2.1 X线表现直接征象:

可在气管、支气管腔内发现有致密影, 异物可随呼吸在气管内上下移动、或阻塞呼吸道, 边缘清楚。间接征象:出现纵膈向健侧摆动, 被阻塞的气管或支气管下段可出现轻度扩张征象, 肺部可出现密度不均匀的片絮状模糊阴影, 透亮度增高。

2.2.2 螺旋CT表现直接征象:

可直接显示出异物的形态、位置, 边缘清楚, 呈斑点状、条状或不规则形, 在气管或支气管腔内显示呈高密度影, 附着或嵌顿于管壁、管腔内[2], 42例显示管壁出现局限性增厚, 53例显示管腔内局部充盈缺损。间接征象:由于异物的种类、位置、阻塞及感染程度不同, 所显示的征象也不同, 本组有42例患儿出现患侧肺野透亮度增高、纵膈向健侧移位, 15例患儿出现双边征, 膈肌上显示出一条浅淡条纹状阴影;或在肺叶或肺段可呈斑片状高密度增高影。

3 讨论

由于小儿时期各器官、组织发育不健全, 喉头保护反射性差, 进食硬物时容易使异物进入堵塞气管、支气管, 造成患儿呼吸困难、窒息, 在加上小儿及其家属对病情和异物叙述不清, 常导致患儿因呼吸衰竭死亡。因此, 进行及时、必要的检查, 快速确诊为有效的治疗提供重要意义。

X线与螺旋CT是临床上重要的检查方法。X线透视对金属异物可清楚现象, 而对非金属异物不能显示, 对肺阻塞、纵膈摆动不易发现, 只能间接显示出异物的形态、大小和部位, 并容易因呼吸运动和患儿躯体位置改变而影响检出, 造成误诊、漏诊。多层螺旋CT以其强大、快速的容积扫描, 从不同层面清楚的显示气管、支气管情况[3], 不仅扩大了观察扫描范围, 还能使图像更为清晰, 更清楚的显示出异物的种类和部位;而且通过调节透明度, 对异物本身区域内和邻近气道、气管近远端的情况进行清楚、直观的显示, 减少了因患儿呼吸运动造成的伪影;而且螺旋CT对直径小、复杂的异物可很好的显示出, 对病情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为制定正确有效地治疗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大大提高了确诊率。

总之, X线与CT检查都是确诊小儿气道异物的重要、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CT检查以其高分辨率、清楚的显示出异物的形态、位置和与气管之间的关系, 是确诊小儿气道异物的首选检查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X线与CT检查在小儿气道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77例气道异物患儿进行X线与CT检查, 并对其进行征象分析。结果 177例患儿中X线检出143例, 检出率为80.8%;螺旋CT检出172例, 检出率为97.2%, 有5例未检出, 漏诊率为2.8%。结论 X线与CT检查都是确诊小儿气道异物的重要检查方法, CT检查以其高分辨率、清楚显示出异物的形态、位置与气管之间的关系, 是确诊小儿气道异物的首选检查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X线,CT,小儿气道异物,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永丽, 段晓岷, 彭芸.螺旋CT扫描在小儿气道异物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适用范围[J].放射学实践, 2011, (2) :76~79.

[2]时正义, 熊文明, 螺旋CT和X线检查对小儿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的诊断价值[J].华夏医学, 2009 (3) :105~108.

小儿胸腺的X线诊断 篇7

关键词:螺旋CT,X线,小儿气管异物,诊断,比较

小儿气管异物作为临床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多发生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1,2];小儿器官发育不完全,吞咽功能不完善,进食时常导致食物进入气道,引起气道堵塞,如不及时治疗,窒息死亡概率较高[3]。早期诊断,明确异物大小,形状、位置等对于小儿气管异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5]。螺旋CT作为一种新型影像学诊断技术,经年来以其快速、无创、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气管异物诊断中[6]。笔者回顾性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经临床纤维支气管镜确诊为气管异物患儿135例影像学资料,探讨并比较螺旋CT与胸部X线检查诊断小儿气管异物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经临床纤维支气管镜确诊为气管异物患儿135例,其中男93例,女42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为(5.2±1.3)岁;就诊时间为2h~12d;其中具有明确异物吞入史86例,无明确异物吞入史49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呛咳、声音嘶哑、喉鸣、气促、阵发性咳嗽、吸气三凹征,发绀甚至窒息等。纤维支气管镜确诊及治疗前均行螺旋CT及胸部X线影像学检查。

1.2 影像学诊断方法

(1)胸部X线:全部患儿先行胸部X线透视摄片,取仰卧位,吸气呼气相分别拍摄。(2)螺旋CT:全部患儿完成胸部X线摄片后再行螺旋CT拍摄;对于不配合患儿可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使之安静;患儿取仰卧位,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机摄片,电压120k V,电流80-200m A,图像层厚及采集层距为1~2mm,依次扫描咽部至膈顶采用多平面成像,重建气管内影像,明确异物位置及形态。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临床诊断符合率比较

螺旋CT组患者中诊断与纤维支气管镜符合135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100.0%,其中直接提示气管异物126例,占总数93.3%,间接提示气管异物9例,占总数6.7%;胸部X线组患者中诊断与纤维支气管镜符合112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3.0%,其中直接提示气管异物41例,占总数30.4%,间接提示气管异物71例,占总数52.6%;螺旋CT组患者异位妊娠临床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胸部X线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0.05

2.2 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征象表现

(1)胸部X线征象:患儿气管内可见致密影像,边缘较清晰,随呼吸上下移动;肺部可见密度不一致絮状阴影,模糊透亮;同时可见支气管轻度扩张,纵膈向一侧摆动移位等。(2)螺旋CT征象:患儿气管内异物经图像重建可明确显示位置及清晰形态,可见条状或不规则影像,附于管壁或嵌顿于官腔;部分患儿出现膈肌阴影、双边征、肺部片状高致密影、以及纵膈一侧摆动移位现象。

3 讨论

上一篇:韩国语学习下一篇:水稻优质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