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方式

2024-06-27

监督方式(精选十篇)

监督方式 篇1

产品质量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 对不同市场主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经营者而言, 一般只是能否赢利;对于消费者而言, 则既有一般产品的使用性能问题, 更有诸如食品、药品、电气产品等特殊产品可能带来的人身、财产等的安全问题。对于前者, 体现的是作为商品经济最基本内容的商品交换或者说交易, 只涉及一般民事权利义务, 主要取决于交易主体的意志;而对于后者, 体现的则是对交易秩序的控制, 往往涉及公共安全。在当代社会, 一般来说有作为第三方的国家权力的介入, 因此更体现法律的强制属性。这种分野并不意味着两个方面的截然分立, 相反, 这种区分正是为了在明确其合理的权利义务的前提下确立适当的法律关系。政府监督的目的既然在于对交易秩序的控制, 则应当明确, 必须以有利于市场主体为监督的前提和评判标准。对于市场的两大主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亚当斯密的论断颇有见地:“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 生产者的利益, 只有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 才应加以注意”。按照这种观点, 产品的存在也正是以消费为前提的, 那么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的最终落脚点即在于是否促进了消费者的利益。适用性与安全虽然都是产品最重要的属性, 而对于消费者, 产品质量的适用性影响生存质量, 产品质量的安全却关系到生存本身, 安全显然重于适用性。所以为了对产品质量合目的地进行监督, 不能对两者等而视之, 尤其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发生冲突时, 这一原理要求法律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的消费者。

1 产品质量监督方式

在现行调整产品质量的法律框架下, 产品质量监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1 行政监督, 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使法定职权对产品质量进行抽查检验, 或在接到举报后对违法经营者进行查处。

1.2 消费者自行监督, 举报产品质量违法, 为政府管理行为提供线索, 或者要求生产者承担对自己造成损失的法律责任。

这两种监督在性质上是相区别的:前者的要害在于权力的界限, 即在什么范围内实施监督;后者则在于政府管理体制是否为消费者提供了辨别产品质量的足够信息。由此可以判断现行制度是否合理。实际经济生活中, 有些地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搞地方保护, 滥用政府的产品质量监督职权, 以质量监督为借口, 阻挠外地企业质量合格的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这种做法, 阻碍了我国统一商品市场的形成, 限制了公平竞争。为此, 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排斥非本地区或者非本系统企业生产的质量合格产品进入本地区、本系统。按照产品质量法的这一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采用任何手段对合格产品搞地区封锁, 包括不得以检验标准、检验方式不同为由要求重复检验;不得违法设置准入证、准销证;不得违法要求事前特许及办理其他审批手续等限制异地或不同系统的合格产品进入本地区、本系统销售。

2 目前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特点

对于因产品适用性和安全性带来的不同后果并未区分, 至少是并未作出明确的区分, 这导致了各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模糊, 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2.1 现行体制影响市场主体的必要自由, 微观层面影响产品质量的提高, 宏观层面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

从理论上讲, 市场经济的各种主体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都享有充分的自由, 包括生产的、买卖的自由, 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生产者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是他的自由, 正如毁坏自己的财物而未影响到他人时, 法律不得追究;对于公开宣称自己的产品质量不是很好的人, 只要不涉及公共安全, 法律就不应过问。而从消费者的角度, 在质量没有安全危险而对销售产生影响的几种情形中, 除了质次价高是非理性的之外, 质次价低, 质优价低, 质优价高, 正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如果消费者愿意选择质量较差的产品, 那也是其自由, 他人无权干涉。在自由竞争的框架中, 生产者的自由与消费者的自由经过博弈会达到恰当的平衡。政府强行划定的质量标准, 既不一定符合消费者的消费目的, 更侵犯了其消费意志的自由。这样, 生产者难以充分竞争, 消费者也难于得到合意的产品, 必然影响市场经济发展。

2.2 现行体制下产品安全性的相关信息, 对一般消费者而言难

于充分获取, 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辨别能力, 损害到消费者权利中最根本的安全和健康权。以电气产品安全为例, 消费者几乎不可能获知合格生产商名录, 进行相关消费时就缺少了最重要的信息。由于政府权力对经济生活干预太广泛, 对产品的众多一般质量指标的监督占去了政府主管部门的大部分精力, 而关系到保障人体健康、人身和财产安全等的事务反而被忽视或者力不从心, 使得类似情形非但无法避免, 近年来更是不断发生严重的产品安全事件。这表明产品质量监督必须作出区分:消费者自行监督的范围只应限于一般产品的质量, 涉及安全健康因素的产品质量只能由政府负责, 政府有义务为提高消费者的辨识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2.3 现行体制下产品质量评价体系难以实现自我更新, 消费者受到“合法侵害”的悖论时时发生。

技术进步在安全方面一般体现为对消费者保护程度的加强, 但高技术可能意味着高成本, 如非有特别的原因, 现行体制下经营者一般不会主动去采用高技术, 尽管对于消费者而言, 由安全性引起的损害往往较之于由适用性引起的损害要大得多, 但生产者法律责任承担方面却没有很大的区别。如, 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责任重要构成要件之一是产品缺陷, 而对于缺陷的判断, 尽管作为兜底条款有“缺陷是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的规定, 但一般情况下是以相关强制性标准为依据的, 那么生产者即可以其产品符合标准而进行抗辩, 即使对消费者造成了损害也不承担法律责任。这样, 一方面产品质量的提高缺乏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权益也难以得到充分保护。

监督方式 篇2

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既要理直气壮地依法开展监督,又要讲究监督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结合人大工作实践经验,监督工作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四个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

1.“柔性”监督与“刚性”监督相结合。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除了采取审议反馈,专题汇报,检查评议,督促决议、决定落实等“柔性”监督形式外,还可以采取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刚性”监督手段监督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执行不力,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可以运用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甚至罢免等法律手段,切实做到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既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又敢于动真碰硬,实行刚性监督,维护好决定权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

2.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相结合。人大常委会的经常性监督工作,主要规范两个内容:一是工作监督,是指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在工作中是否正确实施法律和依法行使职权,是否正确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工作监督包括专项工作监督、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等,主要是为了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二是法律监督,是指对政府作出的决议、决定或者发布的命令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所进行的监督,其目的是保证和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要实现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的有机结合,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每年确定工作计划时,应当立足实际,合理搭配、安排法律监督内容和工作监督内容,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促进法律得到正确贯彻实施,又促进工作部署得到切实落实。

3.行使监督权与行使决定权相结合。监督权与重大事项决定权,并不是在法理上完全独立的职权,而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所享有的“集合性的国家权力”的具体权能内容。因此,监督权与重大事项决定权各自的正当性依据是相互统一的,相互之间的权能区分主要在于各自的事权内涵不同。在国家事务中,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作出的决议决定具有最高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如果正确的决定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和落实,决定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确保决议决定的正确贯彻实施尤为关键;反之,监督是督促工作落实,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要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适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以决议决定的法定强制性,监督推进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的落实。就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而言,作出决定与监督执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方式探析 篇3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问题对策

前言

事业单位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是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涵义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 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之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指由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所设置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事项所进行的监督。事业单位外部监督是指政府的财政、审计、物价等机关对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监督。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事业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也是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监督体系中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久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但在实务中,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一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低效率、弱化势态。

1.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1内部约束乏力

由于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会计监督不力,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一些违法违规的事件和人员不能依法受到惩处。有的事业单位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会计管理混乱,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很多单位将审计监督等同于会计监督,而事实上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

1.2事业单位负责人监督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负责人只有尽职尽责,对事业单位内部加强管理,才能保证内部管理秩序的稳定。但由于事业单位负责人忽略了对单位内部的严格管理,对会计核算工作不重视,没有正确有效的安排好各会计岗位的工作,也没有对会计人员严格要求,因而造成内部管理的松弛。有些事业单位负责人为了迎合权力机关,还用“白条”从事业单位内部套出现金,进行“感情投资”。他们没有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没有管理好内部人员,这对事业单位而言是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提高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充分发挥其领导监督作用。

1.3外部监督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外部会计监督的乏力,导致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的蔓延,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局面不断出现。社会审计监督虽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还不相适应。并且由于社会审计人员的经验欠缺,整体素质还不高,对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和需要重视不够,在执行会计检查和监督时,经常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有些还与事业单位勾结,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对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监督更无从谈起。外部监督力度太弱。

2.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对策

2.1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合法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并根据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1)内部财务核算的基础工作制度;(2)资金筹集管理制度;(3)货币资金及其往来账户结算管理制度;(4)存货管理制度;(5)固定资产管理制度;(6)在建工程管理制度;(7)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制度;(8)对外投资管理制度;(9)成本、费用管理制度;(10)科研、销售收入管理制度;(11)利润及分配管理制度;(12)财务报告与评价制度。这些制度对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确保财务活动有章可循,保证内部监督人员有据可依。

2.2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

一是必须建立和落实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明确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单位负责人是落实内部会计监督的第一责任人,必须积极支持和保障会计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二是会计人员是开展会计监督的直接主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做到依法监督,坚持原则,履行职责;三是建立健全会计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作为或失职人员,必须严肃追究其责任。

2.3完善外部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

首先,分层次实行委派方式进行监督。由于当前我国的审计和监督能力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可将事业单位按大、中、小型分别实行不同层次和方法的监督管理,大型事业单位应委派监事会或财务总监;中型事业单位应委派财务总监或实行会计委派制。其次,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会计监督。国家及财政部门通过严格审核单位预算、检查单位的制度建立,达到事前监督;上级财务主管部门以及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促使各单位高度重视内部会计监督。第三,监督应当以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为主。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的社会经济秩序,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承担起监管的职责。

结束语

总之,在事业单位面临着体制改革的今天,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仍然是会计工作中的一项基本职能,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财经法规,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只有充分发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作用,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动员社会监督,加强政府监督,三者强有力的结合起来,必将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推动事业单位的蓬勃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实施方式探讨 篇4

一、子公司会计监督的实施现状

在我国的公司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监督以及相应规定难以贴近现有的企业运营模式, 社会中普遍有会计监督不重要的思想怪圈, 子公司会计监督制度难以得到落实。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不难发现, 造成这些的原因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外部治理结构的不成熟, 其具体包括市场的难以标配, 人才与发展的相互难协调;另一方面则是内部治理制度与结构不完善, 制度越来越流于形式, 企业发展越来越脱离既定的股权结构。

针对现有的市场模式, 我国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管模式以及监管力度明显不能适应。而目前市面上相对统一的结构则是监督者与决策者之间的相互约束, 相互规避, 两者不可以存在内在的联系。公司主体与子公司之间应该保证其主体性与领导性, 其管理理念会直接决定会计监督的体制, 所以各监督主体应该保持具体的人员分配, 优化配置。审核报告记录、债务情况、对外投资情况、资产情况、决策制度、风险制度等情况都在现阶段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二、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审查

要依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 对子公司的审核报告记录, 债务情况, 对外投资情况, 资产情况, 决策制度, 风险制度等情况进行监督审核。制度进行管理审核时, 要将会计监督列为重点的审核对象, 一方面要检查其会计监督制度与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法》是否保持一定的关联性, 还要看其是否得到真正的实施与执行。

企业现有的情况比较复杂, 所以就要真正做到落实《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会计法》的相关规定, 依据其规定对于子公司现有的资产情况、债务情况、投资情况进行清查, 对国有企业子公司会计监督更要保持严肃的态度以及更多的关注, 按《企业财务通则》的要求, 对于企业监督制度的检查要包括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等的完善度以及执行度。

参考对照法律法规对子公司的单位制度情况进行检查。首先通过单位具体实施的制度规定与《会计法》设定的监督制度对照, 对比子公司的制度规定是否符合《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其次要求子公司的会计监管制度符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企业财务通则》, 允许其在相关制度的背景下根据自身企业现状有相应的变化, 但是必须符合有相关法律制度。在会计监督审核过程中要参考单位记录, 其记录要包括子公司的各项具体财物管理制度。

除了检查外还要对子公司进行符合程度测试, 根据内部审核会计监督是否按照原定规定进行执行, 通过对比原始审批手续单来记录是否合格, 对于子公司的内部盈亏处理是否得当, 其子公司的内部监督制度是否与岗位设置合适, 会计监督是否在责任人与监督人之间存在相互牵制关系。对于内部审核制度还要参考内部的审核报告记录、债务情况、对外投资情况、资产情况、决策制度, 风险制度等情况。

三、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实施方式探讨

(一) 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监督意识

管理是至上而下的, 在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工作中也不例外, 只有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并且把会计监督放到日程上来, 才能实现全体员工的重视。一个好的企业势必会从高层上建立会计监督建设的意识, 并根据主公司以及子公司不同关系进行相应的更改。但是就目前而言, 很多企业会计的管理者对于这一部分是不重视的, 缺少起码的认知水平, 这就造成了企业在发展起初的目标性难以得到正常的掌控, 同时对于企业的健康有效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在会计工作中, 会计监督意识对于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所以, 企业的管理者要进一步的加强企业员工的监督意识培养, 构建严肃的会计监督氛围, 根据员工具体的能力进行工作的分配, 做到工作分配的合理化, 实现职位的优化配置, 在发挥个人端正态度的同时实现全体监督的整体建设, 通过政府、社会以及他人的监督共同促进自身对会计的监督行为。企业员工要清楚地认识到会计监督对于公司运营和自身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要充分的在日常的企业运行中体现会计监督意识, 认真做到将会计监督意识的培养放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而不是只落成一句空谈。

(二) 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的管理制度

所谓管理机制是一切活动的基础, 无论是公司企业的发展还是会计监督的进行, 要想保证其健康有效的进行, 完善的管理机制就显得相当重要。然而现有很多企业往往过多的看重其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多少, 而去忽视了管理机制的存在与否, 甚至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其实没有管理机制, 所有的团队建设就变得没有了意义, 只是形同虚设。而部分管理高层自身就没有办法去遵守公司企业制定的监督管理机制, 企业员工没看到管理者的, 在日常的活动中自然无法去主动的遵守什么规则, 如此就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对于会计监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阻碍。

只有严格的依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会计法》建立健全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 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有序的进行, 才能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拥有了一个合理的约束机制有利于使团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此期间, 管理者应该做好示范作用, 从每一件小事中做好先锋带头的模范, 只有从高层开始愿意去实际的操作, 旗下的团队才会更加努力的去按照行为准则去要求自己, 进而实现企业上层管理组与基层员工的团体性, 而员工也会更加的服从管理与安排。其次, 管理机制是需要一步步来执行的, 这就需要管理者真正的把加强管理机制当做长期的奋斗目标来做, 不可以急于追求效果而将管理机制片面化, 要真正把管理机制落实到每一个角落, 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

四、小结

面对如今经济市场改革背景下的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 我们要同时采取两方面的调控。宏观方面, 要推进市场优化, 加强资本主义市场的基本管理, 强化政府与社会的监督作用, 优化市场与政府监督重要作用, 加强社会与政府的监督力度与约束机制, 对于不公正的会计注册行为和不正当的竞争做出相应的处理。微观方面, 要依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企业财务通则》等法规, 要多方面提供监管, 既要有主公司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 也有要包括债务双方的监管, 提供与供应之间的监管, 服务者与客户之间的监管。优化公司内部的股权结构, 从根本上实现上市公司股权的股权结构, 优化企业责任机制与公司内部的董事结构, 同时优化内部审核部门的责任与优化管理。

摘要:随着新时代背景下的会计事业不断发展, 公司对于会计的监督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会计监督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实施更是企业不断提高其自身竞争力的方式。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一方面要保证其符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构建, 而另一方面则是要贴近自身企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市场背景。正是对子公司会计监督对于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地位, 所以本文探讨企业集团对子公司会计监督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根据我国公司发展模式以及自己多年的经验, 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实施方式进行自身的思考以及阐述, 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与纠正。

关键词:子公司,会计监督,实施方式

参考文献

[1]戴德明, 毛新述, 姚淑瑜.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有用性: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J].会计研究, 2006 (10)

[2]苏财.省内会计监督全面启动[N].江苏经济报, 2009, (2009-04-21)

[3]朱晓.要强化会计监督[N].中国国门时报, 2009, (2009-06-16)

监督方式 篇5

1月中共云南省委下发《关于在全省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的决定》。4月州出台《州人民政府部门及县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5月县出台《县人民政府部门及乡镇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试行)》,就如何开展行政问责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各乡镇、各部门也对如何开展行政问责工作出台了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对推动行政问责工作顺利开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为充分发挥行政问责制的功能和作用,使行政问责与其它监督方式更好的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今年5月,县就“关于行政问责与其它监督方式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的研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当前县行政问责工作的现状

5月推行行政问责制以来,按照省、州统一部署和要求,及时组建机构、强化宣传、制定方案,以移民搬迁重点工作为切入点,着力开展行政问责,以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为出发点,着力推动行政问责,以推动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贯彻落实为落脚点,着力提升行政问责,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着力健全和完善行政问责,行政问责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去年以来,共对23名党员干部进行了行政问责,科级领导干部12人,一般干部11人,在行政问责的人员中给予诫勉谈话6人,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3人,责令作出书面检查11人,通报批评3人。

(一)以移民搬迁重点工作为切入点,着力开展行政问责。近年来,在移民搬迁重点工作中少数抽调工作队员脱岗、服务态度生硬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未经请假,擅自离岗,造成工作进展缓慢;有的行政不作为,造成群众集体上访;个别干部饮酒后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言行,与群众发生争吵等等,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重点工作的整体推进。去年10月,我们针对移民搬迁工作中出现的行政不作为现象,及时启动了问责程序,着力开展行政问责,促使工作人员认真履职,把精力集中到移民搬迁工作上来,推动了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政令畅通。其中:因监控工作不到位、导致群众集体上访被问责1名副镇长,因工作拖拉、造成移民搬迁工作进展缓慢被问责5名副局长,因违反移民搬迁工作纪律、饮酒后与群众发生争吵被问责1名干部。

(二)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为出发点,着力推动行政问责。近年来,少数党员干部在作风上出现了“越轨”现象,有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等,由于过失或者出于故意,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则达不到党政纪处分,更达不到法律追究。因此,及时出台相关制度规定,规范、约束党员干部的行政行为,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整治那些法律追究不了、党政纪处分不了的党员干部,对充分发挥行政问责制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惩戒及教育警示功能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比如我们在县计生局主要领导违反财经纪律的案件中,对达不到党政纪处分的3名党员干部进行了行政问责,既教育了党员干部,又发挥了行政问责事后惩戒的作用。又如我们在县农业局、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大坪镇政府3个单位中,对违反规定达不到党政纪处分的3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行政问责,及时提醒党员干部,使其少犯或不犯错误,发挥了行政问责事前预防、事中监督的作用。

(三)以推动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贯彻落实为落脚点,着力提升行政问责。去年以来,我们对县委政府安排的新农村建设、林改、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贯彻落实不力或完不成工作任务的人员进行了行政问责,着力推动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提升行政问责工作。工作中开展“三问”即:一问你按时到岗了没有?二问你按时到岗后工作开展了没有?三问你工作开展后任务完成了没有?督促部门或工作人员认真履职,按时完成县委政府的工作任务安排。比如:我们对县人民政府安排县文化局“上半年必须淘汰现有网吧50%”的任务,未能按时完成的5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行政问责;对新农村建设中没有按时到位开展工作的县三乡局1名副局长进行了行政问责;对石桥水库工程建设中未能完成建设任务的县水务局局长进行了行政问责。这些问责,对推动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着力健全和完善行政问责。4月以来,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行政问责工作领导小组,在县监察局设置了行政问责办公室,相继出台了《县人民政府部门及乡镇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行政问责有关问题的通知》、《问责办法若干解释》、《领导干部问责办法》等制度规定,明确了行政问责的主体、客体、范围、程序、方式等,解决了“由谁问”、“向谁问”、“问什么”、“如何问”等问题,逐步实现了行政问责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按照中央和省、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县各级行政机关把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制作为一项重

要工作纳入议程,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告知制、追究制等各项行政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制定并实施文明服务、热情服务、高效服务、依法服务、便民服务、廉洁服务的具体措施,初步形成有权有责、用权负责、权责统一的问责制度体系。

二、当前行政问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题组通过调查和对行政问责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县行政问责工作还存在许多与上级任务和要求不相适宜的地方,特别是行政问责与其它监督方式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行政问责线索单一。9月17日对县医院医疗设备招标采购过程中履职不到位的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县采购中心3名相关责任人进行首次行政问责以来,到目前止,行政问责总人数己达到23人,其中:按上级要求和领导意见问责的达到18人,占行政问责总人数的78.26%,主动进行行政问责的仅5人,占行政问责总数的21.74%。从行政问责资料的分析情况来看,目前的行政问责多居于上级要求及领导的安排意见,主动进行问责的比例不大。比如在何种情形之下,方能启动行政问责,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行政问责的线索仍然十分单一。

(二)行政问责与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其它监督方式结合得不够好。实行行政问责制以来,我县积极把行政问责与其它监督方式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行政问责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其它监督方式结合不够好的问题。从我县行政问责的情况来看,在行政问责的23人中,除纪委办案后移交和行政监察发现的6人外,审计监督、财政监督、人事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其它监督方式移交行政问责办进行行政问责的确为“零”,行政问责与其它监督方式结合仍然比较困难。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近年来,中央和省、州反复强调问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仍然有许多部门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处理行政问责与部门业务工作的关系,有的甚至把行政问责与部门工作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行政问责会影响工作目标考核、影响评先选优等,有的认为,出了问题后部门教育一下就行了,没有必要移交行政问责机构进行问责等等,致使行政问责与其它监督方式结合不好。二是无经验可借鉴,实行比较困难。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领导干部进行行政问责,是出台的一项新的反腐倡廉建设法规制度,它对于基层来说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工作中无任何经验可借鉴,工作中的许多做法仍处于摸索阶段,“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行政问责如何与其它监督方式结合,形成监督合力方面,还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三)行政问责的程序、后续效力等不够明确。实行问责制以来,对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职工实施问责的程序和被问责的后续效力等规定都比较宏观,缺乏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操作性不强。比如被问责后干部的年终考核如何规定,被问责后的情况是否要记入个人档案,被问责干部的管理、选拔、使用等规定不明确、具体,对基层来说,不易操作。

三、加强行政问责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行政问责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本县实际,经认真研究、探索,课题组认为要按照“三围绕、三抓、三促”的措施和要求,从促进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促进行政问责制度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促进行政问责监督合力的形成上下功夫,认真加以解决。

(一)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抓问责、促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和实施有力的行政问责是确保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有效途径。前一阶段,我县坚持按照“行政问责权责统一、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和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对行政不作为、漫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了问责,有力地推动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但工作中仍然存在行政问责线索单一,主动问责力度不大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功能和作用,把抓好行政问责制的贯彻落实作为促进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一项有力措施,深入到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建设和具体工作任务安排之中,与监督检查工作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通过行政问责工作“三问”,即:“一问你按时到岗了没有?二问你按时到岗后工作开展了没有?三问你工作开展后任务完成了没有?”,督促部门和工作人员按时到位开展工作并完成任务,推动科学发展观和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

(二)围绕行政问责制度体系抓机制、促规范。目前,行政问责工作还未真正发挥监督作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建设还有许多不够健全和完善的地方,抓好体制机制建设依然是促进行政问责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要结合地方实际,对问责的相关规定加以健全和完善,形成包括问责标准、问责程序、问责范围、问责主体、问责效力等内容的制度体系,增强可操作性。一是要加强问责机构建设。将党群机关问责和行政机关问责统一,在纪检监察机关设置专职机构,明确2至3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使问责力度不断增强。同时进一步明确问责工作职能职责、问责对象、问责范围、问责权限等,为问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要规范程序,增强问责制的可操作性。结合县、部门、乡镇实际,进一步细化问责情形、内容、范围等,制定出台具体问责办法和规定,使之做到科学、严谨、程序合法,增强科学性、可操作性。三是要加强行政问责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等其它监督方式的配合。把行政问责与党内监督工作及监察、审计、财政、人事等行政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协调与配合,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进一步探索行政问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方式的配合,把行政问责融入到其它监督工作之中,用其它监督方式推动行政问责工作的开展,使之充分发挥行政问制的功能和作用,切实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从制度上保证行政问责工作落到实处。四是要注重行政问责结果的应用。对行政问责后续效力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被问责后干部的考核、管理、选拔、任用等要有明确规定,充分发挥问责制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惩戒中的作用,以及教育警示和舆论导向功能,促进行政问责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三)围绕行政问责等监督资源抓整合、促合力。在当前形势下,抓好监督资源的整合,形成监督合力,是遏制腐败现象发生重要防线。因此,在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纪委、监察、财政、人事、审计、法制等单位职能作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信息互通、移送处理等制度,形成问责工作的合力。一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纪检监察牵头,人大、政协、财政、人事、审计、司法、法制等监督单位参与的行政问责与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通报、研究和解决行政问责工作与其它监督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行政问责工作与其它监督工作的相互发展。二是要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建立行政问责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相关单位的监督信息互通制度,对其它监督工作中发现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风不实问题,及部门或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能职责的行为,要及时移交问责机构进行查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行政监察和问责工作,构建行政监督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督信息互通,及时撑握行政机关作人员行政行为,以便全程监控。三是要建立移送处理制度。要逐步建立行政违规违法问题移送处理制度,对人大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人事监督等其它监督方式中发现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涉嫌违规违法问题,除依本部门职权作出处理外,应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

民事生效裁判检察监督的思维方式 篇6

关键词:民事生效 裁判监督 证据裁判 规则 法律思维方式

一、证据裁判规则与法院生效民事裁判

随着我国审判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民事诉讼讲究的是当事人之间的对抗和法院的居中裁判。在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下,法院的主要任务是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而法院认定事实主要是依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这就涉及到民事诉讼中最核心的问题——证明责任分配。可以说民事诉讼案件的焦点问题是证据问题,证据问题的焦点问题在于证明责任的分配。

为了解决和规范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和证据证明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专门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作为指导法院进行民事裁判的基本工具,解决了制约民事审判统一性的最大瓶颈问题。

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审理过程中,围绕诉讼请求,依据证据裁判规则来分配当事人之间的证明责任并确定当事人所提交的证据的证明力的强弱,以此来认定事实,作为适用法律和作出裁判的基础。可以说,排除了程序因素,法院作出裁判所依据的思维方式就是证据裁判思维。

二、民事生效裁判检察监督与法院生效民事裁判

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国家审判机关的监督,基于对民事诉讼规律的尊重,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一般不能僭越国家审判权。[1]民事诉讼的复杂性,决定了检察权与审判权这一监督与被监督的权利关系在同一案件中因认识上的分歧而处于紧张的状态。

(一)民事案件在事实认定和适用法律上存在的相对不确定性

认识本身的相对性和诉讼证明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案件事实的认识不可能达到与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完全一致、绝对真实的程度。[2]民事案件的裁判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由于案件判断的事实标准和法律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导致案件的结果往往不具有唯一的确定性。[3]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订时,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行为的监督扩大到了民事诉讼的全过程。根据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于民事诉讼的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民事诉讼行为的监督,即程序上的监督。二是对法院生效裁判的监督,即实体上的监督。三是对法官诉讼活动中行为的监督,即对法官个人行为的监督。鉴于民事案件裁判结果的不确定性,在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监督的三个方面中,对法院生效裁判的监督,一直存在争议,被认为是影响审判独立和审判权威的因素之一。

(二)民事检察监督实务中事实认定和适用法律同法院产生偏差

在我国当前奉行当事人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下,处于居中裁判地位的法院的任务就是围绕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来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但客观事实不同于法律事实,法院依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自身的调查所认定的事实被称为法律事实。案件事实作为曾经发生的历史很难复原,法院只能结合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自身的调查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所以很多情况下存在法律认定事实不同于客观事实的情形,而且依据的证据和调查结果的不同,认定的法律事实也不相同。

在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实务中,检察机关常常对案件事实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过程收集到的能够证明法院对案件事实作出错误认定的证据提出抗诉,相对于原审中的证据而言,检察机关调取的证据亦是一种新的证据。[4]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中对于法院生效裁判的这种事后监督方式,于民事诉讼的一般原理是不相符的。

三、民事生效裁判检察监督的思维方式

(一)监督理念与证据裁判思维

在民事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方面,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寻找一种比较科学的并且能够成为人民法院民事案件裁判方法和人民检察院民事案件抗诉审查方法的共同基础的法律思维模式,被认为是解决法检对于同一案件在有关问题认识分析的一种可能。[5]鉴于证据裁判规则在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和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人民法院审判案件所适用的证据裁判规则,也应当成为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进行监督审查所共同遵循的法律思维模式。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以及作为《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民事检察监督实施细化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以下简称《监督规则(试行)》),对于检察机关在民事监督检察中规定了与人民法院审判相同的原则,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将监督的目标定位为在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情况下,监督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监督规则(试行)》第4条将“监督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作为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所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显然有监督理念调整的意蕴,恪守依法监督、客观中立等原则。[6]而且,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法院的再审条件和检察机关的抗诉条件作了相同的规定,都是规定在《民事诉讼法》的第200条。

在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是由当事人承担的,法院主要是依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来作出事实认定并适用法律进行裁判。对法院基于证明责任一般原理作出的裁判,即使裁判确认的事实与客观事实并不完全相符,也不应当以此为由发动抗诉。对按照民事诉讼一般原理应当属于法官自由裁量范围内的事项,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应当尊重法官的裁量权。[7]也就是说,只要法院作出的事实认定和最终裁判是严格根据证明规则作出的,即使出现了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不吻合的情形,检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也不能定性为是错案,不能随意根据调查取证得出的事实进行抗诉。

检察机关只要是依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设定的证据规则对法院的认定事实活动实施监督,其调查收集证据行为便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但如果越出了这一范围,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活动的正当性就可能产生问题。[8]所以,检察机关在对民事裁判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民事诉讼基本原理和民事裁判法律思维,严格依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则进行监督,这一思维方式应当转变,这也是尊重审判独立和尊重审判权威的要求。

(二)申诉理由与诉讼请求

检察机关在处理当事人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当事人申诉理由和诉讼请求的关系。

申诉理由是申诉当事人认为法院裁判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方面存在错误,申请检察机关进行监督的理由,即主要是法院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方面的错误。而诉讼请求则是当事人当初向法院提起诉讼时所要求法院予以确认的事实或者请求。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许多当事人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同时申诉案件又很少有律师代理,所以就造成了很多申诉人将申诉理由与诉讼理由混淆的情形,甚至出现了很多申诉人在申诉理由中提出新的诉讼请求的情形。如果检察机关在审查申诉过程中,围绕当事人的申诉理由进行审查,容易导致先入为主,丧失公正立场,甚至沦为申诉人的代理人。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于法院的生效裁判规定了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和人民检察院依职权监督这两种监督方式。但对于这两种监督方式在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这一诉后监督案件的适用问题上,检察机关应当遵循当事人申请监督为主、职权监督为补充的原则。[9]况且在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的民事监督案件都是来自当事人的申请,检察机关主动依职权监督的很少。这就决定了检察机关在对申诉案件中法院生效裁判的审查中,应当围绕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审查,对于申诉人在申诉理由中提出的与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不相关的请求,应当严格区别对待。

(三)监督职能与息诉服判

作为一种实然的状态,与调解结案不同,大部分法院裁判结案的民事案件都很难做到双方当事人都满意,在这一客观事实下,对法院裁判不满意的当事人就通过申诉渠道,申请检察机关进行监督,成为检察机关民事检察监督的主要案件来源。在对法院生效民事裁判监督中,检察机关通过审查法院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准确性,来履行其监督职责,通过监督和纠正法院的错误判决来实现当事人息诉服判和维护司法权威。但是,作为司法机关,检察机关除了监督职能外,一项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做好当事人的息诉罢访工作,即通过对法院生效裁判的支持或者监督,来实现当事人息诉罢访的目的。

但在检察实践中,很多情况下检察机关都是以当事人息诉服判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带着这一目标对法院生效的裁判进行监督,理念上出现了手段和目的的颠倒。在这一思维方式的引导下,检察机关在对民事申诉案件的处理中既被动又面临很大的压力。同时在实践中,在检察机关受理的民事申诉案件中,提出抗诉所占的案件仍是少数,大部分申诉案件需要做息诉服判工作。试图通过提起抗诉等纠错式的监督方式来满足当事人的申诉要求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民事申诉案件中,检察机关要将对于案件裁判行为的审查作为其首要职责,将维护司法权威作为其首要工作目标。对于法院裁判确有错误的,通过提出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的方式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对于法院裁判正确的,应当通过积极的释法说理工作,来达到当事人息诉服判的目的。

法律监督权与审判权的关系,是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10]人民检察院作为和人民法院相辅相成的司法机关,诉讼监督作为和诉讼审判相得益彰的制度设计,要求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权对法院诉讼活动进行监督和纠错的同时,应当树立协同司法的理念和遵循共同的法律思维模式,通过对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的监督和支持,在监督和纠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法院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和稳定性,维护司法公正、法制统一和司法权威。

注释:

[1]参见韩成军:《公平审判权与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载《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参见卞建林、郭志媛:《论诉讼证明的相对性》,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3]参见高晓莹、杨明刚:《从制度价值层面审视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载《法学家》2006年第4期。

[4]参见田平安、李浩等:《中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5]参见段厚省、郭宗才:《规范出发型的民事案件裁判方法与民事抗诉案件审查方法》,载《法学》2008年第8期。

[6]参见汤维建:《尊重规律: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民事检察制度的新发展》,载《人民检察》2014年第3期。

[7]参见段厚省:《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观念更新与理念重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8]参见田平安、李浩等:《中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9]参见汤维建:《尊重规律: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民事检察制度的新发展》,载《人民检察》2014年第3期。

监督方式 篇7

一、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现状

当前, 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诉讼监督方式, 只局限于审判监督程序上的抗诉, 而且必须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 这是《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明确的, 至于该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只是一条笼统的法律条文, 没有其他具体的可操作条文或司法解释相对应, 上前面提到的两条法律条文, 是构成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开展民事诉讼监督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 实践中执行起来存在太多制约。上述规定把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权力及范围, 仅仅局限于对法院确有错误的民事判决、裁定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且只能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提出抗诉, 这大大地限制了检察机关民事检察工作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如在庭审程序上、执行方面等, 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过程进行法律监督的力度, 削弱了民事法律监督工作在整个检察法律监督工作中的地位, 这与宪法确定检察机关的性质——法律监督机关是不相称的。

虽然大部分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 除按规定采用抗诉的正常模式外, 还采用再审检察建议书、检察意见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方式开展其法律监督职责, 但往往收效甚微, 某些措施在法律条文上还没有具体的规定, 操作起来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可见, 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要开展到象刑事法律监督那样的全程法律监督,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案源少、社会认知度低也是制约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监督的原因之一。目前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监督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靠律师、法律工作者和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 这是当前检察机关的主要案件来源;二是各级政府、人大、司法等信访部门的转办或上级院的交办, 这类案件不算很多;三是当事人不服法院判决主动求助于检察机关, 而这部分的案源甚少。案源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便是检察机关的抗诉成功率低。自从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开展以来, 检察机关虽然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但人民群众知道的却仍然不多, 这导致民事检察工作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事人对法院的民事判决、裁定不服的, 至今还有相当部分人不知道还可以到检察院申诉。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民事检察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二是检察机关宣传的方式方法不多, 人民群众难以知晓;三是检察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够密切, 接触群众的机会太少。这些状况也是制约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监督的一个瓶颈。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 如办案周期长、程序复杂繁琐, 某些司法部门不予配合等等。

二、民事诉讼监督方式的途径探讨

1. 法律应赋予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监督方面更大的活动空间。

为改变民事检察工作多年以来监督乏力的窘境, 达到理想的社会监督效果, 司法界、社会学者对修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检察监督条文的呼声逐渐高涨, 所以, 修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势在必行。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实施已经十多年了, 虽然两年前曾经作过某些修改, 但一些条文、规定还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法律的制定者也是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修订完善现行的《民事诉讼法》, 使之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笔者认为, 除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权以外, 还应把再审检察建议、检察意见、纠正违法等诉讼监督方式列入到《民事诉讼法》的条文规定中, 检察机关在履行监督职责中才能真正有法可依。同时, 应赋予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内容, 如参与法院的司法调解、执行和解、督促起诉、支持起诉, 对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侵权行为直接起诉及参与诉讼的权力, 这样对于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案件的诉讼更为有利, 使之真正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2. 对民事审判活动监督应有具体的操作条文, 应从立法上明确规定。

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 检察机关对抗诉程序的规定只有分则的4个条文, 且只规定了抗诉条件、抗诉效果和抗诉后再审的启动。建议增加对具体的抗诉应当怎样操作, 同级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 检察机关可以提出抗, 法院如何审理检察监督案件;检察、法院两家怎样配合的具体操作条文及相关实施办法。例如, 检察机关可否调查取证、所调查的证据法院如何认定;什么样的监督案件可以调 (借) 阅法院的审判案卷等等, 这是检察机关在办理具体的民事监督案件方面经常要遇到的实质性问题。至于增加对同级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的抗诉权问题, 可以解决民事监督申诉案件的“倒三角”问题 (即民事监督案件越往上, 案件就越多) , 这将有效地减轻上级检察院的工作压力, 有利于上级检察院集中力量办理大案、要案, 或加强对下级检察院的业务指导, 同时也可节省更多的司法成本。

3. 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活动监督中, 应在审判监督程序上可提出抗诉的监督方式基础上, 再增加上诉程序的监督方式, 使检察机关在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后, 就有权进行抗诉, 直接启动提起上诉审的法律效力。

再一个就是将目前检察机关只能在事后监督变为全程监督, 虽然《民事诉讼法》已经将上诉权赋予诉讼当事人, 但是在法院的裁判涉及到公共利益或当事人的自身利益与案件当事人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而公共利益将受到损害时, 某些当事人往往不提出上诉, 致使公共利益最终受到损害。所以, 增加检察机关上诉程序的抗诉监督方式, 一是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不受到侵害;二是可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 也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讼累;三是减少矛盾上交的程度, 尽可能将纠纷解决在基层;四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建立一个和谐法治国家。

4. 在民事案件执行方面, 目前检察机关对执行监督方面还处于空白。

浅谈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方式与技巧 篇8

1 常规执法措施

1.1 营造氛围法

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 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延伸服务触角, 用为民服务的真诚举动, 赢得广大管理相对人的支持配合, 建立起融洽的执法关系;加强相关法制宣传, 提高相对人的法制意识, 形成支持执法的大环境。在执法过程中, 不失时机地把握现场态势, 进行深入浅出、入耳入脑的宣传教育, 及时向围观者讲清受处罚者违法事实和执法依据, 取得旁观者的支持, 形成支持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良好的环境氛围, 使行为人减少受处罚的逆反心理, 增加其认罚的自责感。

1.2 揣摩心理法

心理是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的综合反应。违法行为人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籍贯以及违规原因、表现形式的不同, 其心理形态也不同。揣摩心理, 就是要察言观色, 学会“轧苗头”, 透过违法行为人的言谈举止, 面部表情, 衣着体貌等现象, 窥测行为人的内心世界。例如:对无证运输、贩卖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等违法案件处理中, 通过调查询问笔录和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可以了解违法当事人的基本面貌、心理状况、违法原因、违章行为的认识态度。针对层次不齐、脾气性格各异的违法行为人, 处理方式方法区别对待。对脾气暴躁的, 以和风细雨式的耐心教育说服;对爱钻“牛角尖”的, 不厌其烦地反复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等;把握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脾气性格, 对症施略, 弱化其受处罚的逆反心理, 掌握执法的主动权, 从而提高执法成功率。

1.3 礼待感化法作为受处罚者, 在一般情况下, 其心

态是抵触的。礼待就是文明礼貌, 平等待人, 体现出对受处罚者人格的尊重。当行为人深切地感觉到这种尊重存在时, 会唤起其理性的思考, 促使其抵触情绪的弱化, 乃至消除。

1.4 互相配合法

在监督执法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队员要互相配合, 明确各自的角色, 担负共同执法的“搭档”。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 要掌握主动, 不失时机的“帮腔”, 劝散围观群众, 一唱一和, 配合默契, 得心应手地实施执法工作。

1.5 缓和矛盾法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活动中执法机关与被处罚人之间的矛盾是永恒存在的, 有时即使执法人员尽到了各种努力, 但由于被处罚人的不理解、不配合, 仍会导致矛盾激化。对于已激化的矛盾, 执法人员不能因此乱了阵脚, 要积极主动、冷静地全面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 及时找出缓和矛盾的方法。对于一些可以缓一缓处理的案件, 不妨试试以退为进的方法, 以缓和相对人的对立情绪, 相信矛盾能得以顺利解决。

2 其他有效执法方式

(1) 拔“钉子”式:有特别难缠、屡教不改的, 就要坚决清除掉; (2) 档案式:情节轻微, 认错态度较好的, 责令其写出限期改正的书面保证, 以作日后再次违法查处的证据; (3) 集中整治式:集合各级力量, 联合作战, 综合治理; (4) 拉网式:平时不间断地巡逻, 及时杜绝违法案件的发生。

3 执法艺术与技巧

监督方式 篇9

一、企业集团对子公司进行会计监督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一) 企业集团对子公司进行会计监督的意义

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 一方面, 有利于实现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乃至企业的核心战略。一方面, 也可以有效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打击会计造假行为, 保护企业集团以及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成为企业集团进行宏观管理, 促进企业集团财政管理改革、确保企业集团财务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强化企业集团内部的经营管理。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子公司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二) 企业集团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十一五”期间, 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取得了成绩, 这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更应该看到我国企业集团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不足, 目前, 企业集团对子公司会计监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头领导, 职能分割不明确

企业集团的会计监督作为一种制度, 其监督效果的好坏, 取决于监督权安排得是否得当。而我国企业集团的现实情况是, 会计监督的安排在诸多部门中都有体现, 在实际行使会计监督权利的各职能部门中, 由于相关的制度并没有对监督权利进行层次上的合理划分与安排, 这种职能分割的不合理势必造成多头监管, 造成重复检查和资源浪费, 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 还可能导致不同监督主体各自为政, 各取所需, 滋生部门利益的现象。

2、监督手段单一

监督与奖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有效的奖惩结构, 监督的作用和效力就会随之削弱。但是目前各种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和效力远远落后于需要, 而且企业集团监督手段单一, 难以有效地执行, 这就导致了监督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将会增加企业集团的损失, 有失公平, 体现不了会计监督的本质。

3、企业集团会计监督制度体系不完善

从一定程度上讲, 企业集团的会计监督体系是企业集团运行的“免疫系统”, 为企业集团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的防范和纠偏保证。然而我国企业集团会计监督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难以将问题发现和解决在萌芽状态, 未能实现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

4、监督结果执行体系不完善

虽然有些企业集团的监督能有效执行, 但是在监督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呈现出来, 形成透明化的信息,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腐败, 危害企业的正常运行。

二、提升企业集团会计监督效果的方法

针对前文阐述的企业集团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意义, 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相应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 完善企业集团会计监督体系, 建设透明的监督平台

在企业集团中, 会计监督的职能部门再分工中各有侧重点, 但实际上相互重叠的地方很多, 另外由于利益驱使, 也使企业集团的各个职能部门对于有利可图的子公司, 都争着去管理, 这导致了很多企业出现多头监管等问题。但是还有一些企业没有人管理, 这样对企业集团的会计监督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破坏, 其根源还是没有形成会计监督协同监管机制。

解决这个多头管理和没人监督的问题, 企业集团各监管部门应该形成有序的、规范的协作关系, 这就需要企业集团内部建立一个透明的信息平台。一方面, 解决了多头管理和无人监督的问题。另一方面, 对企业集团的资源也能进行有效的利用和配置。建立这个平台最主要的是明确企业集团会计监督体系的职能, 形成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整体监督体系。建立透明的信息平台, 以企业集团财务部门监督检查为主导, 在会计信息检查数据库的基础上, 结合其他职能部门的自有数据库, 探索进一步的优化和处理技术, 解决接口技术、数据对接等问题, 早日实现数据库的共享。

(二) 提高违规成本, 提升企业集团会计监督的效率

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的效果之所以不好,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效率问题, 企业集团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或者实施相应的手段来达到解决效率问题的目的。在企业集团会计监督中既要强调企业集团的利益, 同时也要兼顾子公司的利益, 如果企业集团会计监督有失公平, 同时配套措施落后, 就往往会导致一些子公司铤而走险, 以最低的违法成本, 弱化会计监督的效力。而且, 由于各个职能部门缺少一个透明的合作平台, 对于在会计监督中出现的违规问题, 处理力度以及处理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处罚力度低, 违规成本低, 会助长子公司对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的根本性损害, 同时也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此外, 监督主体处罚力度的不一致, 就会导致被处罚者产生不同的反应, 滋生矛盾, 进而影响企业集团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 建立防惩结合的企业集团会计监督机制, 提高监督与整改执行力

基于资源和能力的有效配置出发, 企业集团能够实施的监督检查执行力有限, 所以企业集团要在监督的前、中、后三个时间段实施不同的监督方式, 除了监督进行阶段, 监督的前阶段和后阶段都比较重要。在监督的前阶段要着重于预防,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 使监督的主体和客体真正了解到会计监督的重要意义, 使监督的主体和客体都具有会计监督的意识, 这是最重要, 也是节约企业集团资源的有效方法。在监督的后阶段要注重会计监督的反馈, 提升违法成本, 注重反馈效果。因此, 企业集团要将“预警——检查——反馈”结合为有机的整体, 共同发挥监督作用。

(四) 完善企业集团科学的制度体系

企业集团管理制度的完备、规范、统一, 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首先, 制度化有助于组织的规范化和人们行为的协调性, 对企业起控制的作用。其次, 制度化能将组织内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加强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从这个角度来说, 企业集团会计监督也应该制度化, 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

建立科学的制度, 应遵循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原则。首先, 应根据企业集团监督检查的总体部署和安排, 并结合监督检查的规划来确定被监督检查的子公司。其次, 通过调阅档案、网上搜索, 实地了解观察、召开座谈会、书面调查等方式收集子公司的基础资料、管理资料和外部资料等信息, 了解子公司的情况。再次, 在分析子公司资料的基础上, 形成初步的可行性方案, 包括子公司的总体情况;发现的主要疑点及对报表的影响程度;检查的重点;时间安排;人员要求;检查模式;检查可能存在的风险或困难。

综上所述, 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 是行使其基本职能, 也是有效发挥企业集团职能, 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亚琼.浅谈如何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改革与开放.2011-06-25

[2]罗晶晶.会计监督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开展.中国会计报.2010-12-24

[3]吴茜.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7-25

[4]罗晶晶.会计监督研究应重点关注基础理论、创新机制等五大问题, 中国会计报, 2010-08-13

[5]刘珊.透视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10-24

[6]高兰英.如何强化会计监督.改革与开放.2011-05-25

监督方式 篇10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 “民生在勤, 勤而不匮”。这里的“民”, 是百姓的意思。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话语语境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生活中, 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 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 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所以, 民生可以解释为民众的生计。即是公民的生存状况。民生问题, 简单地说, 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什么是民生新闻?这个问题业界和学界众说纷纭, 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 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 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 但在内容是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2) 民生新闻是指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 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 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 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3)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 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4) 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 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 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5)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 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 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 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本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黔西南广播电视台开设的民生新闻节目——《金州新视线》是一档录播节目, 节目为日播, 每期节目时长为30分钟。从开播以来, 栏目的主要做法如下:

(1) 科学监督, 化解矛盾。《金州新视线》栏目在关注民生的同时, 以构建和谐这一社会责任为己任, 在节目中科学监督, 调解纠纷, 化解矛盾。例如, 2011年6月28日, 栏目接到小包工头丁家勇打来热线, 称他们在兴义市一工地做工的工程款迟迟得不到结算, 为他们做工的农民工天天上门催要工钱, 而他们多次讨要工程款并向相关部门反映未果。在讨工钱无路的情况下, 几个小包工头正采取过激的方式, 在小区张贴告知书, 拉来沙石, 要堵断小区通道。同时, 给《金州新视线》栏目打来热线电话, 希望得到栏目的帮助。在接到热线电话后, 栏目记者一边做包工头们的思想疏导工作, 希望他们不要采取过激行为, 一边赶到现场, 并联系该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和房开商, 前来协商解决此事。在栏目记者的帮助下, 这件事情有了眉目。但是, 房开商对付款的期限一直没有明确的答复, 记者随即在栏目中播发了《农民工催工资上门包工头讨工钱无路》的稿件。而后, 根据协商进展, 播发了后续报道《三方协商工钱有望解决》。稿件播出后, 引起了房开商的高度重视, 立即与栏目联系, 并在一周之内兑现了工程款。因为栏目记者的出面, 阻拦了包工头们欲采取的过激行为, 避免了事态的扩大。同时, 帮助包工头们讨到了工程款, 化解了矛盾。在《金州新视线》栏目播出的这类事例很多, 也有我们记者到现场, 解决了矛盾, 而没有播发的稿件。虽然我们没有做成节目, 但是, 化解了矛盾, 实现了栏目的又一价值, 树立了媒体良好的社会形象。

(2) 关注热点, 加强引导。突发事件是民生新闻关注的又一重点, 每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 《金州新视线》栏目记者得到消息, 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忠实记录新闻事实, 把握报道方向和角度, 引导舆论, 客观报道。例如, 2011年9月14日, 有出租车司机聚集兴义市内环路, 造成内环路多条街道堵塞。传言说是因为有一名国家机关公务员乘坐“霸王车”, 不但不付钱, 还打伤了出租车女司机, 更有甚者说将女司机的手扭断了等等。获取新闻线索后, 《金州新视线》栏目记者及时赶到现场, 拍摄现场画面, 真实记录新闻现场, 了解事件实际情况。经核实, 这件事的真相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与一名乘客因行驶路线问题发生口角, 继而抓扯, 导致出租车司机手指被轻微抓伤。并且, 这位出租车司机是男性, 那名乘客也不是国家机关公务员, 事实与传言大相径庭。事情发生后, 兴义市政府和公安部门也及时出面, 公开处理了这件事情, 平息了事态。当天的《金州新视线》栏目就及时播发了《乘客要逆向遭拒绝起祸端政府依法公开处理平事态》的稿件, 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 澄清了事件事实。此类似的稿件, 增强了栏目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3) 贴近生活, 服务群众。贴近生活是民生新闻节目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州新视线》栏目在科学监督、引导舆论的同时, 还加大服务类节目的采编。特别是在季节变化、流行病高发时期, 节目中开设版块, 加强提示性报道, 更好地为群众做好服务。同时, 关注群众的所需、所盼, 急群众之所急, 用媒体的力量, 积极为群众解难。例如, 2011年6月, 受特大洪灾影响, 望谟县新屯镇弄林村的400多亩杨梅遇到销售难题, 农民经济将受到损失, 老百姓十分焦急。14日, 《金州新视线》栏目及时播发了《望谟灾区:近百万斤杨梅滞销农民盼客商》的新闻。在19日的节目中, 再次编播了这条消息。后来, 经过媒体的大量宣传, 弄林杨梅找到了销路。服务好群众,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是《金州新视线》关注民生的又一体现。

上一篇:人事档案材料下一篇:数码摄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