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基本能力培养

2024-06-21

医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精选十篇)

医学生基本能力培养 篇1

众所周知,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 临床医生练好基本功并不断地在临床中应用是服务好患者的基础。然而医学院校的扩招、医院各级医师对各种检查化验手段的依赖, 导致医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实践。许多实习医院都人满为患, 一位带教教师要带几位甚至十几位学生, 导致带教质量下降。很多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后无法独立完成病史采集、全面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常规基本操作、医患沟通等基本工作, 不出错、无医患纠纷成了最低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大量的医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读博深造, 而医学硕士、博士的培养更侧重于做研究、写论文。因此, 医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多年临床带教的体会。

1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要提高认识。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 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 同时, 医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较重, 学生埋头于医学专业知识学习, 忽视了思想素质及职业道德的培养。然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除生物学因素外, 其他因素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如心理、社会因素等。因此, 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当今医学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求医学生除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外, 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及社会责任感。

要使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1], 引导他们规范职业行为,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使医学生关爱患者, 以高尚的医德对患者施以整体而具人性化的治疗, 维护患者的人格和尊严, 最大限度地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尊重, 改变紧张的医患关系[2]。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样也要求医学院校在教育理念、方式、内容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2 回归临床, 加强临床基本功训练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陈灏珠院士曾呼吁:临床医生要先打好基本技能的基础, 再来掌握高尖技能。尽管目前现代化的辅助检查对疾病诊断起了重要作用, 但要做到对一位患者整体、全面、客观的评价, 完整的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 医学生的临床基本功包括:病史采集、全面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对疾病做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制订恰当的辅助检查和治疗计划等。

2.1 病史采集和书写

临床首要基本功就是病史采集和书写, 要注意其可靠性和完整性, 接诊患者的首要步骤就是询问病史,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询问病史要全面, 经常见到有些学生和住院医师病史采集不全面, 造成病史遗漏或书写病历时多次返回询问; (2) 询问病史要注意技巧, 对可疑的问题要刨根问底, 不要听而不闻, 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地询问, 避免暗示性问诊和逼问, 要注意掌控患者或患者家属所谈内容, 一定要紧密围绕病情, 不要离题太远, 耐心地启发引导患者; (3) 病史书写内容要客观、准确, 重点突出, 条理清晰, 语言通顺, 概括全面, 让阅读或听取病史汇报者能迅速了解问题所在。

2.2 要重视体格检查的训练, 避免过度依赖辅助检查

目前医疗辅助检查手段日新月异, 造成了医生对辅助检查手段的过度依赖, 忽视了基本的体格检查, 这在学生中也普遍存在, 容易造成临床思维单一。体格检查是临床医生最基本的检查手段, 医学生最常见的是“眼高手低”。检查时要注意“以患者为中心”, 要关心、体贴患者, 态度端正, 举止大方, 程序正规, 避免重复和遗漏, 避免反复翻动患者, 根据病情可调整检查顺序, 有利于及时抢救和处理患者, 避免影响检查结果及加重病情等因素, 应注意左、右及相邻部位等的对照检查, 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复查, 以利于病情观察及补充和修正诊断。准确、流畅的全面体格检查非一日之功, 平时要严格要求、勤学苦练, 通过视、触、叩、听基本功的严格训练, 熟练地掌握各种检查方法。

3 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是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目前大多数医学生为独生子女, 长期受到家庭的呵护, 离开校门后的医学生常与环境、社会不协调, 缺乏人际沟通和适应能力, 在与患者或患者家属交流中普遍存在着紧张、焦虑、缺乏自信、语言生硬、缺乏耐心等现象。良好的医患沟通离不开真心、耐心、细心的情感交流。一位哲学家曾说: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患沟通体现的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关怀[3]。

沟通也是一种能力, 医患沟通不仅仅是简单地与患者说话, 因此医护人员讲话必须真诚、简洁、慎重。一句不恰当的语言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或导致医患纠纷, 医学生需要重视这种专业的沟通训练。学习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和道理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缺乏高尚的品质、没有爱心, 医患沟通教育就是“纸上谈兵”。因此, 医患沟通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修养。医学院校和实习医院首先要教会医学生如何关心和尊重他人, 培养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4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缜密的思维能力需要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基石。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以下3个环节: (1) 临床理论课程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学生为应付考试, 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目前各医学院校也相继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 但收效甚微, 大多只是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改革, 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这不单是某个学校的问题, 而是需要我们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 需要我们构建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利于临床能力培养的临床教学体系, 包括教材的编写、课程的编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等。教师不要把“教”和“学”分离开来, 要多开展课堂讨论,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临床见习。目前医学生的见习比较盲目, 见习病例的选择存在随意性, 教师与学生大都没有提前准备, 见习学生盲目地跟着带教教师看、听带教教师讲, 收效甚微。有效的见习需要带教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完成, 教师要提前做好病例的筛查和准备工作, 学生要事先熟悉相关的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 带着问题来, 避免走过场。 (3) 临床实习。根据多年的临床带教经验发现, 带教学生时要“放手不放眼”, 放手让学生独立管理患者, 从病史采集、查体、得出诊断到制订相应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案, 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引导,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来, 而不仅仅是抱病历、看查房、贴化验单。只有深入进去, 才能更全面地与患者接触, 才能对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及理解。

综上所述, 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学习和临床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 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社会所需要的是人文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4]。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迅速适应。

参考文献

[1]诸凤英.以人为本:道德建设的根本思维方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 25 (4) :16-18.

[2]吴海峰.浅析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医德教育[J].重庆医学, 2009, 38 (9) :1124-1125.

[3]郭建新.医患关系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23 (4) :51-52.

医学生基本能力培养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强化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方法 建立完善而有规范的技能培训机制,和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医教研相结合稳定的临床师资队伍,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分析、评估,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拓展培养途径和力度。

结论 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执业医师的考试通过率。

【关键词】技能培训 师资建设 医学生素质

医学临床实践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现对患者进行的规范诊断、治疗、操作、服务,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1. 2]。

临床实践是本科医学生五年中学习关键的一年,是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到临床实践中的一年,也是临床医学教学核心的一年。

因此,本院结合了、二届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培训与考核情况,就进一步强化临床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医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了探讨。

1 临床技能培训考核结果分析

我院在和10月分别对二届临床医疗、急诊、影像、放疗整形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其中2004级有113名,进行了二周培训,2005级有108名,进行了三周培训,我们采用客观结构性临床培训。

首先制订计划――培训老师――规范操作,其次确定具体时间――场地――培训前动员,然后进行培训――集体与个体培训相结合――自我训练,最后考核――人人参与――人人合格。

培训内容包括:DVD观摩整个规范化体检、操作过程。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循环系统检查、呼吸系统检查、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随机抽考2项)内科四项操作(腰穿、腹穿、胸穿、骨穿,随机抽考1项)外科七项操作(清创、缝合、换药、洗手、铺单、识别器械、取用无菌物品抽考2项)妇产科的产前检查、双合诊,影像读片、心电图判断等。

参加技能操作考试的2004级113名医学生:内、外、妇、儿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9.2分、85.1分、70.7分、78.5分,心电图判断74.3分,影像读片70.9分。

2005级108名医学生内、外、妇、儿的平均成绩分别为95.1分、93.4分、90.1分、83.7分、心电图判听75.6分,影像读片76.8分。

考核结果显示:内、外、妇、儿操作成绩相对较好,而心电图判断,影像读片分数偏低,而且个体中分数差异也较大,提示医学生对心电图、影像读片掌握情况较差,儿科体检成绩相对也薄弱了点,外科操作的标准差也较其它科大,提示部分医学生技能方面的基本功不扎实,待强化提高。

同时,我们也对二届实习生的技能成绩进行了比较,2005级明显高于2004级,提示培训时间的长短、培训前动员和规范对技能质量的影响,同时也提示学校、实习医院已越来越重视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技能了。

2 从考核成绩结果分析中发现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技能考核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实习生的真实技能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较真实、公正地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和亟待我们解决和探讨的。

2.1医学生重理论,轻临床,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把实习作为考研的一个充实点,整天把头埋在书本里,无暇顾及临床学习和临床实践,还有的医学生整天奔波于找工作、就业,认为有了工作再掌握技能也不迟,还有的学生对学医不感兴趣,只想有个毕业文凭,在临床实习中,没有主动意识,老师在旁指导也不愿意动手或多动手,明显淡化了临床实践。

2.2带教老师方法陈旧、单调,一些老师依然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临床实践,不善于利用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的能力,有些老师对医学生要求不严,教学激励机制也不到位,许多老师都是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来做这项工作的,教师间缺乏竞争力。

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挫伤了好的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出现了“吃大锅饭”现象,此外,临床带教费时、费力,责任大,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法律知识越来越强的今天,给医学生动手实践的几率就明显降低了,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发生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因此,有些带教就出现了敷衍,应付的态度。

2.3操作技能训练量化标准缺乏统一,如外科的手术衣、老师在教学中是用现在的新式无菌手术衣,而在考核中(或到学校去考核)还是沿用传统的手术衣,实习生没见过,就不会穿也影响成绩。

2.4轻视细节训练,不少学生在问病史、查房、诊疗操作中,不善于与病人交流沟通,询问病史带有暗示、审问之意,行为拘谨,诊治过程中既不交待病情也不安慰病人,不了解患者的心理,使患者对其没有信任感,这些均说明学生缺乏临床技能的训练。

3 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对策

1、加强临床实习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医师考核通过率

由于今年起执行了卫生部、教育部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实习生在对病人进行相关诊疗操作须征得对方同意,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等因素,造成了愿意让实习生实践锻炼的病人越来越少,因此,我院加强并扩大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又增加了人体模型、妇产科模型、外科缝合模型、心肺复苏模型,对医学生制订训练计划,每季都组织教研室对同学们进行规范的技能培训,平时每天开放培训中心,使同学们有机会在模型上多练习,以此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从而尽快适应临床,为提高执业医师考试奠定了基础。

2、强化教学意识、激发教学动力

临床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医师又是教师,既是临床技能操作者,又是医学知识的传授者[3],因此,院领导、科教科经常对他们进行教学意识的教育,在教师中牢固树立以教促医、以教促研的思想,同时加强教学投入,保证有足够的临床教师和教学经费投入教学工作,建立教师教学档案,把教学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目标,年终评优考核,激发教学动力,形成长期而持久的教学氛围。

3、加强医学生的素质培养

医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医学伦理与交流沟通等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贯穿在医学教学的全过程,在临床上,带教老师要教学生认识疾病,更要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医患、医护之间的交流沟通技巧及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能力[4],努力使学生具有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严格出科考核、打好职业基础

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科教科在每年的教学安排以及临床技能出科考核中强调规范、注重考核实践能力,各科负责带教老师在命题、技能操作以及评分标准上都做到统一要求,教学办老师亲自参与,让同学们感觉出科考核不仅是一次考试,还是一次与老师面对面沟通、手把手学习的好机会。

年11月份,科教科还组织所有临床实习生参加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的情景模拟考试,让同学们进入角色、自我评估,找出差距,以便更好地努力。

总之,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医院、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丁尔迅,仇明,王来根.日本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现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4:21-22.

[2]刘学政,高书杰.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4.

[3]杜雪艳.换位教学与素质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4,(1):47-48.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3

【摘 要】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让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每一名大学教师的基本责任。本文从自主学习的发现、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方面讨论了如何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医学生;医学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肩负着传播知识的高校教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其在学习行为中的主导性角色[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他们能否以成年人的心态对自己负责,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也是每一名大学教师的基本责任。

1.自主学习的发现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奖赏或惩罚而作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包含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则从行为、环境、个体的内在因素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自主学习。他们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学生基于学习行为的预期、计划与行为现实之间的对比、评价来对学习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具体的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近年来,也有人认为,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有效性等特征[2]。

2.医学学习的动机

医学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理论学习离不开实践,由于五年的医学基础学习,医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所以时常抓不住要点,久之对学习临床专业课失去兴趣,而且因没有临床概念而难在较短的学制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3]。

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多属于证书动机,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为了得到某种证书。如,心理咨询师证书,营养师资格证书,执业药师,执业医师证书等,在他们的学习动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虽然在临考前有自主学习的需求和行动,但考完试或获取证书后就不再有进一步的自主学习。针对这种晴况的发生,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引导学生把考试动机与其他动机相结合,以专业技能提升为特征的自主学习行为,比如,举办家兔基本手术技能操作,锻炼学生的基本手术操作能力,将最终成绩列入档案,为求职增加硬性条件。如每星期安排医学生用一个下午或一个上午的时间见习,见习内容为与最近学习的基础知识相关的内容,可以巩固基础医学知识,为以后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增强长期学习的自主性。

在大学生教育中,生涯教育是核心要素。我们可以在高校自主学习模式中,宏观导向以学生未来就业做为纵贯线,通过提高学生职业生涯价值认识,从而严格定位阶段性自主学习目标,加强生涯理论与自主学习融合。通过将生涯教育作为自主学习的纲领性理念[4],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其实效化的进展。微观导向[5]以学生知识学习及能力发展为方向,发挥教育者引导监督作用,促进素质能力提高。如早期了解接触临床医生的工作体系,激发医学生对书本知识深入探讨的热情,加深学习效果。使医学生尽早受到医院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病人的责任感,能激励医学生认真学习,坚定医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决心,能使医学生将来行医时保持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6]。

3.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学习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不断尝试适合自身发展自的自学能力,激励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方向及课程类别。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均应该理解这种需要,时时以学生发展为主。基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根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可以对医学生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3.1“双早”教育对医学本科生自主学习的激励作用

“双早”教育是一种让医学生在本科阶段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的医学教育新模式。

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如9大系统体系下(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系统、血液及风湿免疫系统)的理论学习需要医学生有基础知识和临床思维。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能有效解决传统课程设置体系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脱节的问题,训练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鉴别诊断能力[7],避免因单一地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而感到枯燥,有利于激发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医学学习的兴趣。在积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进行临床实践之外,医学生还需了解医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进而开拓视野。早接触科研,能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医学生动手能力,文献检索及阅读的能力。通过文献的搜索及阅读,培养医学生提出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当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已经把医学生早接触科研列入教学计划。如,新疆医科大学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创新计划项目(SRTP)和石河子大学针对大学生创立的(SRP),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寻找指导教师,填写申报表。课题通过学校审核后,可以得到一定的科研经费,如果项目新颖,完成顺利,可进行答辩,进一步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科研能激发医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激励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医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小心印证的能力。

3.2 PBL自主学习教学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动性,加强创新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已成为国内医学院校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为适应新教改在医学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案,开展PBL自主学习在教学课程中的应用,可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对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PBL的教学,尤其是与临床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等),以临床案例切人,围绕临床将基础理论与之相结合,使理论知识从抽象化向具体转化,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7],开展学生“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临床技能培训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从单纯的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除了教学大纲的实施,还根据临床医学发展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在课程的传授、临床技能训练、临床实习的各个环节开展以PBL为基础的小讲课、病例讨论等,吸收教学理念的精髓,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启发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8]。

自主学习不是新的教学方法,而是学习者把握自己学习的能力。更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者能够独立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和方法,并确定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的能力[9]。因此,在改革教学方法时应分析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最终逐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

3.3 教师角色的转变

通过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医学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一直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问题,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教师自主的一个过程,因为教师自主会影响学生自主。教师应改变师生互动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学会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学会学习、终生学习的目的。

自主学习绝对不是一种没有教师的学习,恰恰相反,教师在帮助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有调查研究在某医学院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中对334名医学生采取参与式5种教学方法中发现[10],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为案例式教学。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学生课前主动预习知识点,运用数据库及网络查阅文献扩充了知识面。课堂讲课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增强。从“使学生学到知识”转变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的引导性,避免学生自主性过强、自由过度、达不到良好学习效果这一误区。

总之,高校课改理念下,大学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未来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创新型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革.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7).

[2] 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3] 戴玉英,王爱君,廖鸿灵,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前接触临床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医学教育,2006,5(3):18-20.

[4]李礼建.浅谈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8).

[5] 尹振东,高校课改理念下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53 (5):152-154。

[6] 刘凯杰,李翠兰,廖一名,等。“双早”教育对医学本科生自主学习的激励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4):593-595.

[7] 刘 丹,张亚男,张俊等.PBL自主学习教学在系统整合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4):182-184.

[8] 李春艳,王莺燕,刘丹,等.案例教学法结合PBL模式在医学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6):126-128.

[9] Little,D.1991.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ems[M].Dublin:Authentik.

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 篇4

1. 社会背景

现代医学模式与新型医患关系对医师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提出新的考验和要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的进步,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社会—心理”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病人逐渐从被动的接受治疗转变成主动参与诊疗过程, 在此情况下, 医患关系由传统的“医生主导”的单向模式向“医生—病人”共同参与型转变。

近年来, 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医疗纠纷出现并不是由医疗技术过失引发, 而是由于医患沟通不畅, 引发病人及其家属对医师不满意引起的。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新医改”明确提出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增进医患沟通。面对新一轮的医改情势, 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促使其树立较强的沟通意识, 学习沟通技能已经不容忽视, 这不仅能够预防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而且能够促进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

2. 必要性

(1) 医疗行为特殊性的要求。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每一位合格医师不可或缺的素质。在医疗过程中, 医患双方需要互相信任与默契配合, 才能很好地达到共同目标。而这种信赖合作关系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效地沟通。

(2)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应具备四要素: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良好沟通能力和熟知医疗法律法规。当前, 非技术性的医疗纠纷增多, 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与病人如何相处与沟通的教育迫在眉睫。

3.卫生法制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 面对各种复杂的境况, 医务人员应如何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法律未作详细说明, 这需要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具备丰富的沟通理论为依托, 同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

英美国家医学生沟通能力教育的成功经验

1.医学生沟通能力纳入职业资格考核制度

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在英美国家医学教育部门被普遍关注和重视, 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医学会早在1987年就将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师资格考试的一部分。除此之外, 英国医院专门设立专职的医患沟通人员, 被称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具有相当的专业医疗经验和沟通技巧, 参与医师查房。如发现病人对医疗行为产生疑惑或不理解, 便会马上与之沟通或进行有效的解释。医院各个病区均设立专门的医患沟通室, 为医师和病人提供单独沟通交流场所。

1999年, 美国医学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把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 列为所有住院医师必备的六项技能之一。同时, 美国许多参与医师资格认证机构都把医师的沟通技能纳入其考核体系, 而美国内科专业委员会已经要求所有内科医师必须具有合格的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自2004年起, 医患沟通技能考核正式成为美国医师执业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

2. 医学生沟通能力教育的成功经验

(1) 明确沟通能力培养的目标。美国医学院学会制定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教育目标, 但是目标不具有强制性, 仅供给各个医学院参考。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教育目标是根据学习进度制定, 主要包括:前两年培养目标和后两年培养目标。前两年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识别阻碍医患交流的人际和环境因素, 熟悉医师的沟通工作内容, 掌握沟通工作内容有关的技能及策略;后两年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医学生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技巧与策略, 掌握如何处理临床实践中出现的沟通障碍局面及尴尬或敏感话题。

(2) 专门开设沟通教育课程。开设专业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在美国, 高等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医患沟通艺术》等专业课程;而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也开设《医患沟通》、《坏消息告诉》等课程。这些课程着重从医患双方的心理、语言、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讲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技巧以及如何艺术性处理临床实践工作中的争议性问题, 提高医学生沟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美国许多医学院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考核机制, 主要包括学校考核、教师考核和学生自我考核。学校考核主要采用“客观结构临床考试法”, 制定专门的指标评价体系, 通过对学生每项操作和沟通技能进行评估, 最后给予综合评定;教师考核是指任课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沟通技能课程前后对沟通技能发生的改变进行比较, 并给予评估;还有学生自我考核, 相对前两种考核方式比较灵活。

(3) 建立沟通能力培养方法和手段。国外医学生沟通教育方法较多, 手段比较灵活。沟通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采用沟通理论讲授、沟通专题讲座、沟通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和沟通经验交流相结合等方式;实践教学主要是指临床实习时, 学生仔细观察带教老师如何与慢性病病人沟通, 和病人谈病情与达成治疗方案等,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沟通技能。

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目标定位及路径

1.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目标

沟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致力于引导医学生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树立人文医学理念, 促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专业技能的同时, 学习如何建立医患相互信任关系以及达成治疗关系, 努力提高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和策略, 进而使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沟通能力。现阶段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应服从于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流及“新医改”的推进, 要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进行社会、道德、伦理等人文知识及心理、言语、行为等沟通艺术技巧等方面的培养, 沟通能力培养内容能够体现医学专业的倾向, 使学生沟通能力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

2. 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路径

(1) 开设人文医学课程, 丰富学生沟通知识与理论的储备。开设相关的人文医学课程, 并且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医学生人文医学课程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 而是融和医患沟通学、伦理学、医事法学、社会语言学与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总称, 对于医学生来讲, 它是与医学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衔接与渗透, 共同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的提高。较强的沟通能力不仅需要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而且需要其具备心理、社会、伦理和沟通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2) 增加沟通实践, 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沟通能力培养方式应该灵活多样, 在提高理论的同时应重视实践教育。国外医患沟通教育方式可以大胆移植, 但必须记住任何制度都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与一般意识形态与观念的集中体现, 因而必须注意国外沟通教育制度本土化研究。结合医学教育实际, 建议采取下列教学方法:第一, 开展专题讲座。定期举办沟通专题系列讲座, 邀请国内资深专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第二, 采用案例教学法, 选取实践中典型病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与评价。第三, 情景模拟法。通过真实案例, 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实现“医生”与“病人”的直接交流, 可以采用视频形式, 使学生有机会观察自己与他人行为差异, 进行比较评价, 从而改进沟通方式和技巧。第四, 尽早让学生进入临床接触病人, 让学生了解病人的愿望, 强化医学生与病人交流的能力。

医学生基本能力培养 篇5

1.1重理论知识轻临床实践

在1~2年级缺乏早期接触临床、了解医学的机会;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会背操作步骤,不会动手实际操作[3]。

1.2重临床技能轻人文素养

临床实践能力不仅包含临床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医学人文精神,也就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患沟通技巧等[4-5]。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只注重操作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2]。

1.3重实训训练轻临床培养

由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病人的保护意识增强等原因,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只重视实训训练,而缺乏床边教学。实训只是床边教学的补充,绝不能完全取代床边教学与考核,其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差距极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

1.4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培养

由于模拟技术的发展,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单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就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操作,而忽视了思考,也就是忽视了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1.5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医学生基本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医学生;科技创新;科研素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76-02

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使大学生成为实现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是摆在我们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种形势下,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

一、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高、更严。高等教育是教学和科研、学习和创新的结合,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通过科学研究不但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完善了知识结构,而且还培养了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在毕业后的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中实践运用。这样医学院校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医学人才,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的。

二、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的现象,加上医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学科门类繁多,学时数多,教师“灌输式”教授,忽视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考研的压力下“接受型”学习,没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习惯和创新性意识。除少数真正有兴趣想了解科研整个过程的学生外,多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漠,即是有极大的科研兴趣也因氛围不够浓厚、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原因而放弃。据统計,有近86.2%的学生把业余时间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而国外对医学生的培养较重视在本科教育早期就提供融入科研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实行UROP(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计划,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MIT有70%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参加过这个活动。

2.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由于医学院本科教育主要以“教”为主,学生没有从事科研的经历和规范的科研训练,绝大多数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较低,文献检索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没有科研课题设计和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而通过科研训练,教医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文献、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运用新技术、分析数据、撰写科研论文等的能力,而且科研经历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进行科研的兴趣和动力,在方法论上对以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把至少3个学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的科研训练上,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基础科研活动,造就了该院学生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实力。

3.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机制和保障措施。尽管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项目的执行,但还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时间上,由于教学计划中的课时数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学校的实验中心、实验室虽然向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开放,但实际操作上存在很多困难;创新活动缺乏足够的经费;指导教师和学生相互脱节,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指导教师,教师指导的项目学生不愿参加;指导教师和学生花费了时间、精力参与课外学术活动,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种种因素都限制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的竞争力。

三、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科技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科技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创造原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承担着民族发展和强盛的历史重任。医学生还肩负着解决病人疾患、推动医学发展的重任。针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加强对医学生在校期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为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医学人才夯实基础,积蓄后备力量。

1.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生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医学生具备科研能力,不是对某些学生的培养,也不是对学生某个方面的培养,而是对全体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科研培养。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众多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因此需在教学中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教师除传授书本知识外,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主动性,及时介绍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如教师课题组科研活动、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综合性实验活动等。同时,开设基础科研能力培养课程,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收集资料、采集和统计数据、撰写科研文章等基本科研技能。学生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善于学习,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良好的学风给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

2.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载体,其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医学院校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教育观,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革创新。同时,要求教师掌握全新的知识结构,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和调整授课体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阶段,在临床教学中授课教师在狠抓医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应从多方面增强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为医学生最终成为创新型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高校科研条件建设,改善学生科研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在政策上、经费上、保障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修订和完善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实施管理办法,建立了从征题、审题、申报、立项到结题、报奖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努力调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积极性,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全力配合。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开拓进取”作为学生科研创新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营造“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科研作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全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这将是医学院校追求的目标。

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篇7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必须注意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具有科研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面对新形势, 注重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既符合医学行业对人才创新性实践的特殊要求, 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医学生科研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科研是以训练学生的学术品格、科学探索的精神、创新思维及初步的科研实践能力为目的,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 教师是其学术上的指引者, 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资源去主动探索和学习, 从而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手段,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种勇敢尝试[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传统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医学类院校在这方面表现却差强人意, 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重临床轻科研

不少用人单位只看重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 导致大部分学生不重视科学研究, 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 未能明确科研创新能力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集中体现, 缺乏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发展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在科研创新活动过程中, 往往一碰到困难就停步不前, 甚至放弃正在从事的科研活动。

(二) 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 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的现象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培训, 未能足够重视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意识, 忽略了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方式未能实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的转变, 研究型与开发型的教学学习方法很少在教学中应用。

(三) 高校对鼓励科研创新制度建设的力度不够

很多高校关于学生科研活动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 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科研创新活动管理的需要, 现有的制度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此外, 现有的某些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 大多数高校对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为忽视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科研立项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行政拨款方式, 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阵地人均可使用面积小, 专门用于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的设备数量极其有限。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在现实的高等医学教育体制下, 普遍存在着医学本科毕业生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不了解、科研水平不高、科研创新意识不强等现象。此外, 科研条件限制、经费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都影响了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期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实践, 使学生获得胜任科研工作应具备的多方能力。

(一) 抓好早期教育

医学生的早期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 是增强自我创新意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医学生早期教育必须从入学教育开始, 开展基础理论教育和医学专业课的学习, 使医学生入学后能及早了解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为了使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 应在学生刚刚走进大学或学院时就开设基础科研课程, 供学生选修, 使学生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科研写作等基本技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尽早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涉及相应的学习领域, 查阅相关资料, 有意识地参加与自己学习课题相关的学术研讨, 从而使科研思维能力得以培养。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 及时补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 开阔学生科研视野, 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医学生入学后可以在教师和学校的安排下到与自己学习专业相关的科室轮转学习, 从而拓宽知识面, 活跃思维, 制造闪光点,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二) 学好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科研创新的基础, 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是科研创新的着眼点。虽然先天素质是科研创新能力形成的条件之一, 但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对医学生创造性的形成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医学专业理论和科研基本方法的学习是医学生开展科研的基础, 对医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一个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平。医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也决定了其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不断拓宽知识面, 形成核心突出、层次分明的蛛网型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增进医学生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了解, 开阔视野, 寻找不同学科、课程和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这样相互依托、相互渗透, 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在多科知识的结合点上发现联系, 衍生新的知识点, 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 树立科研创新质疑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 创新就是对前人理论基础辩证的否定,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必须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3]。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各学科之间出现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高度综合。医学生除了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外, 还要拓宽知识面, 活跃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敢于辩证地否定权威。医学学术规范的教育应当从学生刚刚走进大学、学院或学术领域就开始, 它也是独立思想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保障, 怀疑精神便是独立思想得以形成的一个主要的内在动力。医学生质疑精神的培育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理念的形成。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论, 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4]。树立自主学习理念, 是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它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学术修养的不断提高, 而且对于医学生科研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 营造科研氛围, 激励科技创新

高校应通过学生科技文化节等形式, 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科技活动, 包括科技实践、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等, 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 并对科技成果进行评比和交流。既给医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舞台, 又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 浓厚了学院的科技氛围。开展调查研究、知识竞赛、医学小论文、课程设计等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活动;规范成立专门探讨医学学术问题的社团组织, 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办学习班, 组织学术论坛等方式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另外, 高校要充分发挥“创新教育激励机制”的正面引导作用, 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及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各种科研创新专项基金, 支持和奖励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 使医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得到资金保证, 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要有效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质量和层次, 必须发挥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首先, 要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落实指导工作量。科研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以往的监督型管理改为服务型的管理, 以达到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科研潜能[5]。对于研究方向接近的教师组成导师团或课题组, 通过评奖评优等途径提高教师参与科研宣传、科研讲座、科研指导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一方面将科研信息、医学研究成果、进展和尚待研究探索的问题渗透到教学中, 提供与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科研知识, 使教学与科研相互融通;另一方面可采取讨论式、案例式、课题式等教学法, 使医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文献查阅等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习中, 指导教师应尽可能对每种疾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定介绍, 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结合实习的具体内容, 让学生就某专题设计相应的研究计划, 然后就其合理性、可行性展开讨论。高校应在指导教师中大力开展“教书育人”思想教育工作, 增强其在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科研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因此, 医学生对增强其科研创新能力, 必须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不仅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注重创新, 而且要加强对科研创新本身的认识和研究。唯有如此, 才能在知识经济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并以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林晓冰, 汪玉梅.论中医药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5) .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农晓琳等.医学研究生创新思维及研究能力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9) .

[4]肖伦友, 蒋智慧.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医学生基本能力培养 篇8

关键词:医学生,信息能力,医学专业教育

随着医学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对信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把信息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致力于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1 信息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和信息的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使用计算机系统有助于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因此,医学生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用途和局限性,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为此,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1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将信息管理作为七大基本要求之一。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到: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检索、收集、组织和分析有关卫生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医学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④懂得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局限性;⑤保存医疗工作的记录,以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因此,医学生对各种信息(主要是医学信息)的获取、分析、转化能力是衡量其将来能否更好开展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更是其将来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具备了较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占有大量医学信息及其信息知识的人才能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解决医学疑难问题,进行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创造。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不可能是任何几门独立学科的学习结果,需要在一定环境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和内化。波伊尔委员会在《重整本科生教育》报告中提出,可令学生积极“构思一个或一系列问题,积极地研究和创造性地寻找答案,并具备阐述结果的交流能力。”在此基础上构造的课程创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不断询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点,判断思维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有信息素养能力[1]。因此应该把信息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各学科课程中,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过程,优化教学信息交流方式,强化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 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2.1 在教学目标上,着重培养医学生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深入挖掘专业课内容中的信息能力目标。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基本线索与概念、原理与规律,另一方面还应从能力和方法等方面深入挖掘,注重达成以下目标: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2 在教学模式上,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探究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主体的成长和发展。教育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决于是否给予学生自发的、自主的、独立的、手脑并用的活动过程。给予其独立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信息思维的重要前提。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实施时,要改变过去教学只重结果的简单做法,要把教学的重心由原来以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变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求知上来。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在知识发生过程中展开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与训练,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自由和机会。

2.3 在学习方式上,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的学习,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拓展知识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技能,即学生通过从搜集零散的信息到形成相关主题系统知识体系的过程,成为自我发现的学习者。同传统的学习模式比较,基于资源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形成良好的个性。基于资源的学习中,资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核心的内容,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所能获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创设基于资源的学习情景,给予医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自由和机会,教师不必替学生整理好全部的学习资源,而是放手让医学生自己去信息源中检索信息、评价选择有用的学习素材,教师只是提示信息源的大致范围,引导医学生制定合理的检索策略。通过让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检索信息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医学生的自我管理。

2.4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

医学是一门以形态学和机能学为依托的科学,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需要大量的形态与经验性的知识内容、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生理的过程性知识内容贯穿于教学中。如人体解剖、组织胚胎、病理切片,临床上的CT片、B超,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学科机能学实验中机体功能改变过程的记录和模拟等。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图形、声音、三维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网络交互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实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促进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而且还能较好地实现教师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能培养医学生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实现能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对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5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打破“课堂教学即课本教学”的传统观念

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教材,也不应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可由学生主动参与选择教学内容,从他们的世界中挖掘更适合于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介绍专业新动态,培养学生敏捷的信息意识。医学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更新,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有很多新技术已经运用于临床,但教科书中未涉及。为此,在教学中,除了讲解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外,还应把本专业当前的发展概况及新技术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安排适量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强化医学生的信息需求,推动其学会利用图书馆等信息机构,掌握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在存在争议的医学问题上,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参考给学生讲授,鼓励学生课后查询其他观点,并进行比较分析,回到课堂中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吸收包含在各种观点中的科学因素和真理价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

3 重构基础医学实验课堂,渗透信息能力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在医学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理论体系,医学理论又进一步指导医学实践活动。医学实践课包括课程实验课和临床实习。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之比近1∶1,因此,医学实验课是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将信息能力的培养融入医学实验教学,需从实验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方法上重构基础医学实验课堂。

3.1 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实验

实验内容上,尽量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即由两个以上教研室联合开展,包括多个学科知识的联合应用,使得学生在实验中的思维不限于单一学科的单一实验方法,而是将各学科知识实验技能复合应用。比如,病理、生理和形态学教研室一起设计综合基础医学实验。

3.2 加强学生课前实验设计环节

实验指导教师提前将实验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材、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各种资源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在实验设计阶段中,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与同学互相讨论,向指导教师咨询求助,设计正确实验方案,并以书面的形式与实验报告一起递交教师进行批改。

3.3 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操作

实验中要求学生共同参与,自由组合,小组协作。各自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与小组成员分享,互相补充,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把收集的资料整理充分,分享学习的收获,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协作能力。教师及时了解进度情况,并给与相应技术理论上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知识深化和拓宽,为理解、记忆知识,获取、发展知识打下基础。

3.4 注重实验报告的撰写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提出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改变传统的纸质实验报告的书写,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形式的电子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重构的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工作,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验操作中,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EB/OL].http://www.ala.org/ala/acrl/acrlstandards/InfoLit-Chinese.pdf,2006-12-25.

[2]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R].Chicago:American LibraryAssociation,1989.

[3]姚红,黄紫华,王士才.医学生学习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7.

[4]周健,张静波.高校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探讨[J].情报杂志,2006(10)∶133-135.

浅谈医学生临床复合能力培养 篇9

临床实习是学员从单一理论学习到实际处理病人、实现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重要时期。如何在此过程中, 不仅提升学生的临床技能, 同时全面提升其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是临床代教的重点。

1 临床业务能力

临床业务能力是医生的基本工作素质。优秀的医生应当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包括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 简而言之, 就是“望闻问切”应当样样精通。因此不论何时何地, 业务素质的培养都是临床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内容。其培养应当包括:

1.1 执业技能

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是业务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实习学员能否达到训练要求, 直接关系未来临床医疗队伍的水平。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 医学学科本身对于基本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以心脏内科为例, 从最基本的听诊器判断病因到体外叩诊确定心界, 从日常的心电图检查到紧急情况下的心包穿刺处理, 都需要经过多次实践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因此在临床实习的教学中, 带教教师要认真做好每一次治疗和操作的示范, 在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进行各项临床技术操作的机会。同时在日常的临床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提醒实习学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 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并结合具体病例, 通过对发病病因、诱因、病理生理变化、诊断治疗依据的分析, 加深学员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培养和引导学员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

1.2 语言能力

医患间良好的沟通是医疗质量的保证。患者从医生处了解自己的病情, 明确后续的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 能够降低患者的恐惧感,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而医生从患者处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波动, 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诊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这一切都可以通过语言沟通来实现, 所以, 学员在实习期间就应有意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与患者多沟通多交流, 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1.3 文字水平

医疗文书的书写也是对一名医生的基本要求。熟悉和掌握临床医学文书的书写格式与要求是临床医学培训的重要内容。临床实习过程中, 带教教师对于学员病例的书写应严格把关, 及时修正, 提高学生书写医疗文书的效率和质量。实习学员自身也要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 通过不断练习, 熟练掌握其中的技巧, 同时, 通过业余时间的阅读等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2 临床科研能力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科研能力已成为一所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医疗工作的新生长点均来自于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 可以说, 当今世界, 搞不好科研的医院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医院, 搞不好科研的医生也很难成为一流的医生。因此, 在对实习学员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 还必须注重对其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要鼓励学员们积极参加科室内的各项科研活动, 及时掌握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 培养他们对于医学科研的兴趣, 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初步的科研技能, 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

3 良好的职业道德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 体现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和“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对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医生本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它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被人民群众称为白医天使, 但是近年来, 部分缺乏职业道德的医生在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见利忘义, 做出许多违反医生职业道德的行为, 严重损害了医生队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实习是医学生进入临床的第一步, 白纸上的第一划必将对其今后的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 应始终强调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 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爱伤观念, 树立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宗旨[1]。具体措施方面, 可以多用身边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教授的先进事迹作标杆, 以带教教师的实际行动作表率,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4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其核心是人文精神。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时代要求临床医师必须把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临床医疗实践的整个过程当中。英国著名教育家弗列克斯说过[2]:“把医学作为一种技术来掌握是非人道的”。可见, “人是主体”的原则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在临床实习教学中, 带教教师要提醒学员将心比心, 换位思考, 多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 多一些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要求学员在询问病史、诊治疾病的过程中, 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 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3], 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只会变得越来越不关心人, 其发展必然会滞后。

5 创新能力

合格的医学人才, 不仅仅需要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 更应具备学习、掌握、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若要在事业上不断进步, 就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要让实习学生明白, 主动学习首先是保证医生本人不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的前提条件, 明白生物医学领域迅猛发生的态势, 明白知识更新的重要意义, 使他们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另一方面, 要通过多种形式, 如病例讨论、学术进展报告等,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并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生基本能力培养 篇10

1 转化医学与医学生科研现状

1.1 转化医学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指以病患为中心,将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把临床问题转化为基础研究,再将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的科学[1]。作为强调理论和实践双向反馈的科研思维方式,转化医学的核心是实现实验平台与临床治疗(Bench to Bedside,BtoB)、抽象理论思维与具体临床实践双向整合,从而促进临床医生、基础科学研究人员、生物技术专家的协调合作[2]。

我国的转化医学在2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建立了近百个转化医学研究机构[3]。转化医学科研工作者通过建立模式生物、研究离体细胞,在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收集了大量科学可靠的数据;同时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应用明确了转化医学研究在临床诊疗个体化发展中的巨大意义。但是,一些研究者发现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诊疗转化的转化率只有15%左右[4]。大量的研究成果仅仅以论文发表的形式存在,而没有真正实现其应用价值。换言之,我国的医学科学研究者仅仅解决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没有进一步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因而研究成果的临床意义尚未完全体现出来。

1.2 医学生科研及发展现状

医学生科研是指医学生进行的科学性的探究或调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医学生可以对学科的发展做出原创性的、理智的贡献。对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来说,科研活动不仅仅是简单地探索未知的自然科学世界,还需要探究人文思想在医学活动中的作用。因此,医学本科生需要培养的是科研管理素质,即通过高等医学教育,使医学本科生具备科学的学习态度、求实进取的科学精神、创新性的学习习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并具备较强的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医学生科研教育理念首先由美国博耶委员会提出,其确立了美国本科生“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的教育原则[6]。我国医学生科研教育以清华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为开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医学生科研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开展了本科生创新性科研训练活动。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本科生的科研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类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存在来自学生、老师和学校的问题:就学生而言,部分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自身科研能力有限、缺乏持之以恒的科研态度和足够的时间及精力;就教师而言,由于精力和能力的限制,缺乏对学生的指导,甚至认为科研不在本科生的学习范围以内;就高校而言,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将医学生科研活动纳入日常工作轨道。

2 转化医学对医学生科研管理和科研素质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本科教育是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加强培养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综合型大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疾病谱的不断更新要求医学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因此当代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发现临床问题和利用基础医学研究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基础科学研究对于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情况下,加强和完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当前研究背景下学科交叉与边缘学科的发展正逐渐成为不同领域研究者的研究热点,转化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关联性学科,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因而运用转化医学的研究平台和研究思路实行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值得广泛推崇的。转化医学研究所具备的双向整合的特性对于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指导性和促进意义。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来说,转化医学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素材和临床研究背景,使其真正实现了临床和基础的快速转化和有效沟通。对于医学本科生而言,转化医学起到了一种启蒙教育的作用,能够引导本科生探索疾病和病患、临床诊疗与病理生理、临床和实验室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锻炼本科生实施科研管理的能力并且指导医学本科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因此,转化医学不仅在学科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同时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储备科研的后备力量。

3 转化医学思维指导医学生科学地实施科研管理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世界科学发展趋势的影响下,转化医学的交叉性和关联性思维正逐渐成为未来课题申报及国家或者地区之间交流合作的主流。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病理与生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的交融混合构建起了转化医学的研究体系。转化医学的研究体系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研究的医学本科生来说是复杂和难以接受的,因此医学生首先,需要一个引入转化医学思维的具有学术氛围的课堂教学,其次,需要在优秀的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具体来说,转化医学指导医学生科研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立学术导师制,鼓励和引导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青年老师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与课外科研指导的教育方式[7]。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科研实践是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相连接的纽带,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应作为研究性大学教学法的基本原则[8]。在高等医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时期,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高等医学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9]。开展科研实践训练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有效促进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0]。因此,作为本科生教育的一线教师,学术导师应该在日常的班级工作、教学与科研工作等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此激发学生建立创新意识,提升科研素养和科研实践能力,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不断培养高质量后备人才[11]。

3.2 建立合理的结构和制度,将转化医学理念渗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

转化医学研究平台为医学本科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学习材料和科学研究途径,在双向整合思维的引导下,医学生可以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主线更新课程内容,努力获取宽厚、扎实基础知识,并学会如何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制与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还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转化医学思维还具有延伸性和拓展性,除了课堂教学研讨,医学生科研管理能力的锻炼还来自广泛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开辟为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完善创造了条件。来自世界各国不同学术领域研究者带来的高水平课外学术讲座活动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还拓展了医学本科生的视野,激发了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管理和学术活动的兴趣。此外,一些高校的选修课中也融入了大量的科学前沿动态,为学生掌握初步从事科研工作的技能,提高本科生对医学科研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了条件。

3.3 运用科研质量管理促进医学生科研进程

质量管理是推进科学活动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转化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科研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能否恰当地运用到临床中去。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求团队中每一个成员,尤其是项目管理者,必须树立高度的科学责任意识并坚决贯彻质量管理规范,以达到提高科研质量和学术可信度的目标。以项目管理人为中心的纵横式管理模型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性、双向整合性和转化性的思维模式:即项目管理人首先根据项目的要求将具有不同特长、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员合理有机地聚集起来,在项目进展过程中最大程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及时跟踪、反馈遇到的问题;同时团队成员以既定的项目管理人为中心,积极配合不同领域成员之间的工作。因此,该管理模型的核心思维方式与转化医学的核心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医学生科研活动中引入此管理模式不仅能恰当地引导医学生制定具体的可量化的实施方案,而且可以促进医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由此可见,以项目管理人为中心的纵横式管理模型为转化医学研究的团队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式,不仅能推动科研进程,还能促进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转化医学团队提升整体的“软实力”。

4 展望

本科生教育是我国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科技进步需要依赖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活动和学术思维,同时本科生是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本科生的科研启蒙教育。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医学生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基本专业知识和进行通识教育,还需要挖掘医学生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潜力,加强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转化思维训练。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高等医学院校应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将转化医学的思维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和实践紧密结合,在本科阶段运用转化医学思维进行科学研究管理的指导,从而进一步培育具备敏锐思维和全面素质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转化医学将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把临床问题转化为基础研究,再将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的基本属性强调了双向整合和学科交叉,因而转化医学思维对于提高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指导性和促进意义,应该在医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大力提倡。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提高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成为评价医学本科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的医学生科研能力参差不齐,不利于高等医学院校快速有效地完成科研项目,因此本文从运用转化医学思维指导医学生科研管理和团队合作两个方面阐述医学生科研活动的意义和措施,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备敏锐思维和全面素质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管理,转化医学

参考文献

[1]徐幻,刘玉秀,杨国斌,等.转化医学: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2536-2538.

[2]Woolf SH.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why it matters[J].JAMA,2008,299(2):211-213.

[3]陈丹霞,汪楠,安嘉璐,等.国外转化医学研究发展经验与启示[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2,9(5):384-387.

[4]陈志男.转化医学的发展与未来[J].转化医学研究,2011,1(1):1-6.

[5]耿希峰,马丽枝,曲贵海.教学型大学本科生的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3):148-150.

[6]温伟力.“博耶报告”影响下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10,9(37):79-82.

[7]周亚利,阿娜尔古丽·塔西铁木儿.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4-6.

[8]李晓霞,汪晖,郑丹,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问题分析与改进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128-129.

[9]吴丹桂.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5(17):902-903.

[10]曹建,王海欣,朱若珊,等.以本科生科研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田[J].中国高校科技,2013,(21):16-19.

上一篇:增加效益下一篇:自来水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