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治

2024-06-23

农业防治(精选十篇)

农业防治 篇1

“农业立体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农药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以及耕种措施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所构成的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污染。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立体污染”日益突出, 它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生态安全、人体健康和农产品质量, 还会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还会影响我国的环境外交和国际贸易。

面对这些严峻情况, 党和政府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农业污染。特别是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这就对农业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在污染防治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先后组织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示范、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等涉及农业污染防治的项目,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我国“农业立体污染”的现状

(一) 农药污染

2000年, 全国农药使用量128万吨 (成药) , 平均每公顷用量14公斤, 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 但利用率不足30%, 比发达国家低20%。农药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中, 使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威胁生物多样性。在局部高产地区, 每年施药的次数在十余次, 每公顷用量高达15公斤, 中毒、污染事故越来越多。

(二) 化肥污染

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吨, 按播种面积计算, 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安全上限, 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9.0、4.4和2.4倍, 而氮肥平均利用率仅为30~40%, 磷肥10~20%, 钾肥35~50%。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 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 影响土壤自净能力。

(三) 废弃农膜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国农业污染又一大特点。近二十年来, 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猛增, 特别是地膜的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目前每年有45万吨地膜残留于土壤中。由于农膜很难降解, 长期滞留耕地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 阻碍水肥的运移, 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 造成粮食减产。

(四) 畜禽粪便污染

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 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 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 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每年我国畜禽粪便的产生量为25亿吨, 还田率只有30%, 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4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

(五) 焚烧秸秆污染

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超过六亿吨, 而秸秆的利用率仅为54%, 其余大部分做焚烧处理。焚烧秸秆首先是造成了资源浪费。秸秆除了作为燃料、饲料、肥料外, 还可用于食用菌种植、造纸和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其次是污染了大气环境。焚烧秸秆会导致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数量明显升高, 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 对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第三, 焚烧秸秆还会使土壤表面温度增高, 烧死大量的土壤微生物, 土壤水分也会损失65%-80%, 使土壤板结不耐旱, 吸水保墒能力大幅度下降。

“农业立体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每年因不合理施肥使得超过一千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 直接经济损失约三百亿元。农药浪费造成的损失达到一百五十多亿元。污染对人民身体健康和农产品质量也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

三、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

(一) “农业现代化”恶演成“化学农业”

中国已经有7000年的栽桑养蚕历史和6400年的稻作耕耘史。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粮猪型”小农家庭, 是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生产, 农户种田兼养禽畜的同时开展家庭工副业, 其生产过程与自然合一, 本来就是“种养结合”生态化的有机农业模式, 小型农户经济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废弃物, 根本不产生当代规模化养殖对土壤、水体、大气的环境污染。曾几何时, 仅仅几十年的“化学农业”、“机械化”等随工业化带来的大生产, 虽然在农业文明长河中仅是短暂一瞬, 却已经导致了农村生态的广泛破坏。

(二) 环保重视“点状源”治理, 忽视“面状源”污染

就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推行清洁生产而言, 在人的意识中普遍认为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远胜于农业, 这种认识有一定片面性。有环保人士称, 环境污染正在转型, 工业污染比重下降, 农业污染日益突出。无论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还是污染程度来讲, 农业都不亚于工业, 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工业。而且, 因为工业污染是“点状源”污染, 而农业污染是“面状源”污染, 这使之更难监测和控制, 其治理难度比工业更大。

(三) 农业“清洁生产”相关技术落后

针对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污染严重的现状, 应通过技术创新, 重点突破农业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 加快建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以生态农业技术为基础, 提炼创新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在农业生产全过程, 通过产地环境保护修复、清洁农业投入品的替代技术研究开发, 综合应用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可持续农业技术, 配套实施耕作制度的改革、施肥施药方法的革新、农业灌溉的新手段,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支持系统。主要包括6个子技术体系, 即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安全监测技术体系、农业投入品替代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产地环境修复和地力恢复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其清洁化生产链接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

四、运用循环经济规律, 切实推进“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一) 实施引导和扶持政策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实施可减少污染, 但目前这种减污的公益效果未被市场承认, 执行者事实上是在免费为社会减污, 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予以引导、扶持。

(二) 应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

建立和完善采用循环经济机制防治农业立体污染的法规体系, 运用防治农业立体污染的循环经济新思维, 构建科学合理的防治农业污染的法规体系。

(三)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采用循环经济机制防治农业立体污染过程中, 改变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 达到利于防治农业立体污染的共赢, 从而提高农业环境的保护效率。例如, 建立农业环境补偿机制, 使农业环境的外部性内在化。

(四) 加强宣传, 提高公众采用循环经济机制防治农业立体污染的意识

通过科普和大众媒体, 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自觉参与意识, 特别是要鼓励企业和农民采取有效的循环经济措施, 推进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孙宝利.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 (6) .

黔西南州农业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篇2

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及“黔西南州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整改暨环保重点工作调度推进会”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做好我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总体要求,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以促进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手段,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谋划,系统设计,示范先行。按照绿色农业发展要求,统筹考虑各区域农业产业布局、生产要素以及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系统设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工作重点及主要抓手,打造综合防治示范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以点带面,整区推进,持续支持。以综合防治示范点(基地)为基点,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农业清洁化生产,分期分类支持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相关工程设施。

(三)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以农村环境综合整

— 1 — 治、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域、分步骤,采取工程建设、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多种措施,确保种植养殖良性循环、生产生态协调推进。

(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省市县、产学研、农企政协同推进机制,构建基于多方合作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形成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同频共振、合作共赢的良好格局。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州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水肥一体化面积3万亩,推广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5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全州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逐步提升农膜当季回收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比重达85%。

四、重点工程建设

为实现到2020年全州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目标。以各类整治为载体,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并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农艺措施节水抗旱工程。实施农田节水战略,大力推广农田节水和抗旱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滴灌、微喷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节水措施;合理安排耕作和栽培制度,— 2 — 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高产品种,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地膜周年覆盖及穴播技术、无纺布覆盖、旱地覆草和秸秆还田、选用抗旱品种等旱作节水技术。每年示范推广果蔬生态化栽培技术20万亩。到2020年,全州推广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50万亩,推广旱地间套作技术60万亩,水稻无纺布育秧技术15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3万亩。(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农推站、种子站、土肥站)

(二)化肥减量施用措施。

1、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整乡、整县行动,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引导农企对接直供配方肥,将配方肥施用范围向蔬菜、果树等优势特色作物拓展。

2、以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为支撑,大力推进高效耕作制和“绿色稻+”,推广应用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实施“稻—鱼(鸭)”生态农业模式。

3、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在设施果树、蔬菜栽培集中区域应用,通过配套建设(喷)滴灌设施,实现施肥和灌溉同步进行、一体化管理。

4、大力增施有机肥,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以集中供气项目为依托,大力推广“菜-猪-沼-菜”等模式,加大对当地有机肥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5、逐步扩大绿肥种植规模,全州绿肥年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

6、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促进施肥方式转变,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

7、加强对肥料市场监管,全面应用达标肥料。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

— 3 — 率达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4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土肥站、农推站、能源办、经作站、执法支队)

(三)农药减量施用措施。

1、全面应用优良抗病虫品种。

2、大力推进“绿色稻+”、间套轮作等高效耕作制和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3、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以特色粮食、蔬菜、茶叶、果树等为重点,熟化优化、协调运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措施,重点推广以生态区域为单元、以农作物为主线的全程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抓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5、强化高毒、高残留农药源头监管,全面建立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实现高毒农药从生产、经营到使用全过程的无缝隙监管,加大禁限用农药清缴打击力度,杜绝甲胺磷等国家禁用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

6、加强植物检疫,严格控制重大危害性生物入侵,强化预警监测监管措施。

7、探索农药等投入品包装有偿回收处置工作试点,统一规范管理,鼓励生产、经营农药的企业、农资店有偿回收包装废弃物。

8、加强正确使用除草剂的宣传力度,严格控制除草剂滥用现象,推进精准定量化施药,引导农户安全合理使用除草剂,大力推广黑膜覆盖、绿肥种植、机械除草等技术。

9、依托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新型农药经营主体等,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进程,以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重点,鼓励开展整建制、全承包统防统治服务作业,提高科学用 — 4 — 药、精准用药水平。建立农企共建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基地,积聚农业部门和企业优势资源,联合开展技术集成、产品直供、指导服务,集成示范一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加快绿色防控产品、高效低毒农药、现代植保机械及科学用药推广应用,示范带动病虫综合防治,促进农药减量控害。到 2020 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 30%以上,农药利用率均达到 40%以上,全州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植保站、农推站、经作站、种子站、能源办、执法支队)

(四)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照省农委安排部署,完成我州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详查,完善农用地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信息。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以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为重点,结合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在重金属中高风险耕地集中区域推广应用源头防控、农艺修复、化学钝化、植物萃取等相关技术。(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能源办、土肥站)

(五)清洁生产措施。

1、大力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和无纺布覆盖技术,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推广使用 0.01mm以上标准地膜,并探索进行废旧地膜回收利用试点,逐步提升农膜当季回收率。

2、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秸秆

— 5 — 还田、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青贮微贮、秸秆热解气化、秸秆种植食用菌等技术,配套建设秸秆收贮体系。重点推进秸秆养分还田技术,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推广具有秸秆粉碎、腐熟剂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复式作业机具,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到 2020 年,全州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及无纺布覆盖技术面积达30万亩,实现全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75%以上。(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农推站、土肥站、经作站、农机推广站、能源办)

(六)农业标准化工程。围绕提升品质、培育品牌的目标,加快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健全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严谨配套的地方标准体系;以园区“龙头+基地+农户”为载体,按照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的要求,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进一步加快瓜菜果茶产品、畜禽水产品的“三品”认证步伐,强化证后监管;建立健全检测体系,加大产品检测力度,加强标准化实施监督。到2020年全州建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果菜基地达25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40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比重达85%。(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质监科、经作站、园区办)

(七)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以农业部等8部门印发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为引领,在全州选取部分代表不同特点的区域,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化生产,组 — 6 — 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开展示范创建。选择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农业生产基地,集成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实现基地微循环,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3个以上。(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发展计划科、园区办、质监科)

(八)农村污水治理工程。配合环保、住建、水务等部门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实施好《贵州省新农村环境治理“百乡千村”行动计划(2017—2020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因地制宜做好生活污水分类处理,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责任单位:能源办)

五、防治计划

(一)初步治理阶段(2017年8月-2018年3月)阶段目标:在全州范围内进行宣传发动,完成调查摸底,落实分解各项具体目标任务。

主要工作:各县市区制定《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按年度任务开展相关工作。

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引导农企对接直供配方肥;探索实施“稻—鱼(鸭)”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园区水肥一体化设施规模累计达2170千米,积极开展茶、果、蔬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州绿肥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

— 7 — 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促进施肥方式转变,肥料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达37%。

2、在兴义、安龙开展农药使用风险监测,做好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建立20个以上的农药规范经营门店;进一步实施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毒农药60万亩,应用生物农药1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 24%,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达37%。

3、按省农委要求开展我州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在兴义市开展秸秆腐熟还田技术,项目区内秸秆还田率达65%以上。推广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22.5万亩,推广旱地间套作技术40万亩,推广双降解膜及无纺布覆盖技术面积15万亩,探索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制度。全州建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果菜基地达15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17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比重达 50%。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1个以上。

(二)整体推进阶段(2018年4月-2019年12月)阶段目标:通过工作措施进一步落实,以点带线,以线扩面,整体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全州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机制。

主要工作:

1、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引导农企对接直供配方肥;实施“稻—鱼(鸭)”面积1000亩;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园区水肥一体化设施规模累计达 — 8 — 2344千米。积极开展茶、果、蔬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州绿肥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全州肥料利用率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达39%。

2、继续在兴义、安龙开展农药使用风险监测,做好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建立20个的农药规范经营门店;进一步实施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10万亩,推广高效低毒农药70万亩,应用生物农药12万亩,全州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27%,农药利用率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达39%。

3、完成我州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推广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40万亩,推广旱地间套作技术50万亩,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及无纺布覆盖技术面积18万亩,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稳步推进。全州建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果菜基地达20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33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比重达75%。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1个以上。

(三)全面提升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阶段目标:对整治成果进行巩固提升,全州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主要工作:

1、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引导农企对接直供配方肥;实施“稻—鱼(鸭)”面积5万亩;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园区水肥一体化设施规模累计

— 9 — 达2451千米,全州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3万亩以上。积极开展茶、果、蔬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州绿肥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全州肥料利用率达40%,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2、在兴义、安龙开展农药使用风险监测,做好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加强农药规范经营门店监管,进一步实施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10万亩,推广高效低毒农药80万亩,应用生物农药13万亩,全州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40%,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3、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推广粮油绿色增产增效技术50万亩,推广旱地间套作技术60万亩,推广双降解膜及无纺布覆盖技术面积20万亩,稳步提升废旧农膜回收率。全州建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果菜基地达25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40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比重达 85%。到2020年,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3个以上。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各县市区农业(扶)局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组织协调推动工作。委属各部门必须按照责任分工认真抓好落实,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调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意识,保障各项措施落实。

(二)把握治理方向,明确技术措施。按照《州人民政府办 — 10 — 公室关于印发黔西南州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深入推进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开展高效植保机械示范展示,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和绿肥种植技术及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及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和无纺布覆盖技术,逐步提升农膜当季回收率;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种植食用菌等技术,配套建设秸秆收贮体系。

(三)加大示范推广,扩大宣传引导。进一步强化试点示范,不断扩大绿色增产增效及绿色高产高效示范面积,大力推进高效耕作制和“绿色稻+”模式。各县(市、新区)在春种和秋种两季均要分别设立1个以上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减量施用示范区,因地制宜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充分发挥示范点宣传带动作用;加大对双降解膜、无纺布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及示范,减少农膜的使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围绕农业节水、减量控害、资源利用、产品安全等主题,举办系列现场交流会和主题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和先进实用防治方法,广泛宣传和交流各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做法。

(四)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监测考核。我委按《黔西南州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州农委关于组建工作组到县蹲点指导脱贫攻

— 11 — 坚秋季攻势实施方案>的通知》(州农通〔2017〕141号)人员分组安排,组织9个督导组分别对全州9县(市、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督导,及时掌握任务落实、资金使用、工作进度、效果评价等情况。对管理不规范、专业人员队伍缺乏、对工作重视不够、效果不好、防治不到位的县(市、区),将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

(五)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物资保障。各县市区要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做好相关项目的申报,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投入,同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统筹用于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六)创新方法方式,提升治理成效。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分区域、分步骤,采取工程建设、农艺农机结合、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多种措施,确保种植养殖良性循环、生产生态协调推进,采取多种方式并用综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

(七)各县(市、新区)农业(扶)局应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于2017年11月10日前将联络人姓名、电话报州农委。同时务必于每季季末25日(3月25日、6月25日、9月25日、12月25日)前,将工作开展情况报送州农委。(邮箱:qxntfz_3122931@163.com,联系人:张春林、黄婷婷,电话:0859-3122931)

农业地膜污染与防治 篇3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主要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也随之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

2.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必然形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都会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而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

3.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

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房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形成“视觉污染”。

4.对牲畜的危害

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会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农田中残留的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及时清理、回收残膜是防治农膜污染的有效措施

1.适期揭膜

改作物收获后揭膜为作物收获前揭膜,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睛或早晨土壤湿润时,地膜棉花应在头水前揭膜。适期揭膜,可以减少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

2.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的回收力度

除采取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 ISQ-20 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使用效果都很好。

3.优化耕作制度

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达到增温保墒进而增产丰收的目的。但是,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会使耕地受到污染,如果长此下去,就会造成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禾苗发育迟缓,形成作物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使大片良田变为荒芜的寸草不生的土地。所以,治理地膜污染,减少残膜留量,是确保农业持续丰收不可忽视的一环。

(山西省保德县东关镇政府 王俊娥 邮编:036600)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篇4

农业面源污染发生在农业和农村区域, 没有明确排污口, 主要借助降雨或排水将地表存留的有机物、肥料、农药等带入水体, 引起水体污染。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同时, 农业 (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的集约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 客观上带来了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外部投入品使用量的增长以及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增加。同时,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 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长期滞后, 日益增多的农村生活垃圾、生活废水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这些问题都给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 2007年全国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 (COD) 排放达到1320万吨, 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 农业源总氮、总磷分别为270万吨和28万吨, 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7.2%和67.4%。这些数字说明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近年来, 农业部与相关部门一起, 创新理念思路, 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突出重点环节,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1. 化肥施用方面

自2005年开始,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7亿元,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目前已基本覆盖全部农业县, 推广面积达12亿亩。截至2011年底, 全国累计减少不合理施肥700多万吨。2006年开始, 国家启动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鼓励和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 减少化肥施用,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 农药使用方面

一是消减高毒高风险农药。农药登记管理从注重有效性向更加注重安全性转变。登记试验表明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存在安全隐患的农药, 一律不予登记。同时, 加强对已登记农药使用的跟踪、安全性评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陆续淘汰了六六六等33种高毒、高风险农药。2011年开始, 在8个省 (市) 开展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补贴试点, 调动农民使用低毒生物农药的积极性。二是推行统防统治、综合防治。为提高病虫防控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 农业部制定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意见》, 并加强行政推动, 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行动, 截至2011年底, 完成统防统治面积6.5亿亩次, 全国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15%。实践证明, 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可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上。三是提升科学用药水平。将安全用药知识培训普及纳入为农民办理的实事之一, 逐年加大培训力度。如2011年我部举办安全用药培训班350期次, 累计培训专业化统防统治从业人员、农药经销商、种植专业户等1.7万人次。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 目前, 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总体较高, 如稻米和水稻达98%以上, 蔬菜和水果也达95%以上。

3. 兽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 使用方面

近年来, 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兽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 的监管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法规制度。2002年以来先后发布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等。各省市区也加强了规章制度建设和落实工作。二是严格兽药行政审批。严格限制人用抗生素用于动物。2005年开展了兽药地方标准清理工作, 并组织查处清缴活动, 从源头上控制抗生素的生产品种和数量。三是强化用药监管。农业部每年组织实施兽药残留监控和兽药质量监督抽检计划。同时对残留超标样品实行严格的追踪再抽检制度和后续查处工作, 加强了残留监管工作。四是制定残留标准。2002年发布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截至目前, 已制定发布145个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可检测药物150余种, 为开展残留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五是推进健康养殖。从环境、饲养管理、饲料、兽药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规范管理, 减少抗生素使用。去年农业部在全国认定了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555个。

4. 畜禽粪便处理方面

针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 2006年推动颁布实施《畜牧法》, 对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建设、选址和养殖污染防治设施做出明确规定。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2007~2011年, 国家累计投入142亿元实施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项目。大力推动沼气建设, 近年来加大了大中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在沼气总投资中的比重, 2011年达27.8%。截止到目前, 全国沼气用户达到4000万户, 建成养殖场 (小区) 沼气工程7.2万处, 年处理粪污16亿吨。

5. 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方面

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2005年以来, 农业部在全国25个省 (区、市) 建成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400多个, 示范村的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三、今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合作, 坚持从生产、生活源头抓起, 转变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 坚持“种养结合”, “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 标本兼治, 整体推进。

1.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和细化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已有工作基础和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要求, 我部将积极推动、尽快颁布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农药管理条例 (修订案) 》。

2. 持续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偿机制, 激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 促进资源节约型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补贴项目;扩大实施国家标准化畜禽示范场改造和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项目;扩大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补贴试点, 调动农民使用低毒生物农药的积极性;提高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标准, 扩大实施范围;继续加强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 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建设

目前, 由于缺乏全面的调查监测, 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 需建立长期动态监测网络, 就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排放特征、迁移变化规律、防治技术及模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试验示范。

4. 编制实施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

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等环节入手, 以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节肥节药技术推广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 制定实施防治规划, 优先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粮食主产区、集约化养殖重点区、蔬菜及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区) 、重点流域, 尤其是水源保护区周边, 布局建设一批示范工程和综合防治示范区, 分阶段、分区域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5. 积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定稿) 篇5

阜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巾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因其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给我市农村环境带来的危害随处可见,必须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一、阜新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我市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肥的连年施用对环境的影响。2014年全市农业化肥施用量15.2万吨。其中氮、磷、钾的比例平均为1:0.5:0.5。我们仅以氮肥的利用为例,氮肥施用为7.6万吨,而平均利用率仅约35%,剩余部分除以氨和氮氧化物的形态进入大气外,其余大都随降水和灌溉进入水体,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流入水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生长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水色变绿、变黑,严重时会发出臭味;进入土地中,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另外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积存 在环境中,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健康。

(二)农药的过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2014年全市农药使用总量达504.4吨,利用率仅为10%一20%,而80%一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各环境要素中循环,并重新分布,污染范围极大且易扩散,从而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这些残留的农药不但大量地杀伤天敌生物,破坏农田生态平衡,而且由于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严重的甚至危害人们生命健康。

(三)地膜覆盖中农膜残留对环境的污染。我市干旱少雨,节水滴灌成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种耕作方式,由此地膜覆盖面积逐年增加。由于地膜的连年使用,而且人工清除率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不但影响农田机械耕作和作物根系伸展,造成作物倒伏、死苗、弱苗和减产,还会破坏土壤耕层结构。并且农膜残片很容易随作物秸秆进入饲料,造成农畜误食而死亡。

(四)畜禽粪便不合理排放带来的污染。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内知名畜牧业生产龙头企业。因此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不断增加,我市的畜禽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有的乡镇村屯畜禽粪便处理 不当,直接排入水系或农田,造成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成分增多,使地下水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五)秸秆大量焚烧废弃带来的污染。近几年阜新市农作物秸秆总量均在200万吨以上,除去一部分作为饲料、还田和作为食用菌基质用于再生产外,每年都有约30%被焚烧或废弃。这些被焚烧的秸秆燃烧产生大量的浓烟,不但污染大气,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也是产生火灾的隐患。

由此看来,我市的农业面源污染也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经严重危害了农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迫在眉睫!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首先要改变不利的生产方式,同时更重要的是完善和强化保障措施,要做到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同步进行。因此,结合我市的农业生产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议各级政府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充分认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农业面源污 染防治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防治意识,要加强对农民清洁生产的技术培训,逐步使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扩大公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大家共同来减少污染,关爱家园。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解决农村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因此,在确保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要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纳入各级政府工作,做到有组织、有目标的开展此项工作。建议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分工上,环保部门负责统一监管和协调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农业部门负责专业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组织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畜牧部门负责专业指导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其他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国土、卫生部门等均要各司其职,分工有序,全市上下形成紧密配合、协调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提倡和推广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 近两年,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方面,我市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着实有效的工作。在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方面,我们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4年,全市农业部门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94万亩,增施有机肥650万立方米。在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草害方面,我市组织实施了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除此之外,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和农作物秸秆处理上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影响。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把好“防”“控”两个关口。建议从生产过程入手,继续加大力度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继续提倡秸秆还田、秸秆沼气化、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以减少秸秆焚烧废弃对环境的污染;在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上,尤其要加大力度,要做到科学规划设计,新建养殖小区要实行相对封闭式管理,将生活区、管理与技术等公用活动场远离小区,而且新建畜禽养殖场要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做到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养殖场竣工需相关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同时继续加大力度推广沼气工程、生物发酵床、粪便干湿处理技术、有机肥生产等粪便综合利用模式;在生活污染治理处理上,要 结合我市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在建设沼气池、污水处理池,配备户用垃圾桶,设立垃圾箱等方面,加大示范村的工作力度,力争尽快做到生活垃圾处理和田间垃圾收集工程普及到每个村屯,从而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实现我市农村田园、家园、水源的清洁。

(四)抓好示范,以点带面。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面广,内容多,治理难度大,因此建议各级政府整合农业开发、扶贫、科技等部门资源,给予相关部门立项,根据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不同因素,分类、分地区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各农业部门要结合农业生产和农业面污染的实际情况,规定实施具体内容和预期目标,明确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序有组织推进。通过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抓好示范,为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样板和经验。

(五)完善机构,夯实能力。建议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新机制,创新城乡一体化环保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农村环保能力建设,有选择地在乡镇一级成立专门机构,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作用。

(六)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效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农业、环保、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还要有财政、发改、扶贫、开发等部门的财力和项目支持,体制上要有管理和监督,技术和资金上要有保障。建议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力量,落实责任制,制定责任目标,设立监督考核机制。在资金上,建议切实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建议政府资金实行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投入方式,予以“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支持, 重点加大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投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涉及环保专项资金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发动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要联合高校和科研部门,搞好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示范,全市上下协调配合,以保证这项工作健康持续、有序的开展下去。

农业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分析 篇6

关键词 农业;环境问题;防治对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92

农业环境,即影响农作物生存、发展的不同类型因素,既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改造过的,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和生物条件等。它们彼此作用构建出一类综合化的农业环境体系,为广大民众创造出日常生产、生活中所需的一切物质。但在现实中,我国农业环境频发引发各类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等,为了进一步维持该类生态体系的平衡状态,必须尽快制定一套完善的防治对策。

1 当前我国农业环境中遗留的各类问题

1.1 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截止今天,因为我国农业环境长期承受现代化工业发展影响,已然出现难以及时遏制的恶化迹象,相关细节将具体如下。

首先,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衍生出许多数量的废水、废气、废料,但许多工厂都未能依照国家规范要求进行适当地治理和排放控制,进一步对周边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空气质量,以及人员生命健康等,造成深入性威胁,特别是生态环境污染现象已经变得愈发不可收拾[1]。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过多的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使全球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接连衍生。此类农业化境的恶化迹象,已经对农业既有耕地资源、生产秩序,以及生产保有量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次,农民在组织生产活动期间,会毫无节制地释放农业和一系列化学药品,使农业土地资源上遗留难以清晰计数的残留药品或是工业制品。再就是包括秸秆焚烧和牲畜粪便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治,周边空气质量持续骤降,导致民众各个唉声载道。

1.2 水资源严重污染和紧缺

现阶段,我国水资源整体表现出总量丰沛,但是平均相对紧缺的矛盾状况,致使一半以上大中型的城市都深陷缺水危机,而偏偏农业用水量要维持在总体用水量的七成以上,因此农业领域中的缺水问题将愈加严重。特别是在工业水污染数量频繁暴增背景下,更加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到位问题。

1.3 水土流失状况加剧

如今,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扩展至400万km2的空间范畴,几乎占据全国国土总面积的四成,并且持续到新世纪之后,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危机效应仍旧表现出持续蔓延的趋势,如若无法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加以防治处理,将在后期引发更为严重的土地荒漠、草原退化和森林面积急速减退等困境,且会伴生农业土地资源的水土沼泽、盐渍化、土壤酸化与肥力缺失等现象[2]。

1.4 耕地资源持续增长且农民生态意识低下

第一,我国一直面临人口基数过大且耕地资源稀缺的矛盾状况,并且一直被认定是全球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而随着今后工业和城市化改建进程的持续加快,特别是在人口持续增加背景下,有关农业耕地资源会表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如若选择忽视和放纵,最终势必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崩溃和系统的丢失结果。

第二,事实上,许多农民对于农业环境认知不够深刻,主要原因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水平落后、生态意识低下,时刻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现有资源和产值高、见效快的项目上,未将农业资源科学化保护与可持续应用考虑进去。長此以往,不利于一些注重资源保护,注重土地肥力培育,注重环境污染减少项目在农业实际生产活动中的发展。

2 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

2.1 全方位治理环境污染,尽心竭力保护生态环境

在治理工业废气、废水、废料和城市垃圾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问题时,地方政府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积极动员相关机构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进一步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要求环保机构联合农业部门,重点治理农药、化工品、饲料添加剂等容易造成农业生态环境侵蚀的污染源。在尽快淘汰被污染农产品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绿色种植推广工作;之后按照现代农业生态管理机构对农业土壤环境的要求,进行传统的施肥模式与结构革新调试,最终顺利贯彻落实农业生态环境全方位保护的指标。

2.2 创建起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健全且科学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基础,各部门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尽快搭建起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控体系,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此外,在稳定耕地面积的同时,强化因地制宜、积极适应性耕种与开发等高端理念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开发、研究、推广应用等与监督管理体系科学地结合[3]。

2.3 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耕地资源是农业一系列生产活动的核心,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生命线,如果没有一定面积的耕地资源作为支持,再优质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也无法完成高水准的农业生产任务。特别是在我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下,有关工作人员务必要对有限的耕地资源进行科学地保护和利用,及时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保证耕地面积,为农业可持续改革发展助力。

2.4 强化水资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

我国农业生产一直面临水资源紧缺的危机,较大一部分原因是水污染现象频繁滋生。因此,必须强化水污染治理工作,并将其视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项关键环节[4]。例如,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争取在较短时间内锁定污染源,并制定有针对性地治理和管理方案;或者将水污染防治和治理结合起来,确保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合理数量的供应。

3 结语

如今,我国依然面临较为严重的农业生存发展危机,而这部分危机的源头便是农业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状况。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就是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治理与保护,而这也是农业生产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相信在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防范举措的日渐完善,必然保障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元.农业生态环境多样性与作物响应[J].新疆农业科学,2012,20(2):88-96.

[2]谢丽君.中国农业污染减排潜力、减排效率与影响因素[J].农业技术经济,2012,11(6):134-150.

[3]彭刚红.我国农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滕川碧.我国农业环境法制建设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农业防治 篇7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农业部门职能扎实抓好肥料管理、农村能源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农膜的合理使用和农业农资废弃物的清除等相关工作。

二、整合项目资源

整合农村能源建设、测土配方施肥、育土工程、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等项目, 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这一主题, 大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结合实施灾后重建规划, 积极争取投入, 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和乡村清洁工程实施力度, 建设“三池一站”, 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

三、突出工作重点

农村沼气建设和乡村清洁工程大力推广“猪一沼一果 (粮、菜、茶) ”、“一袋子肥料”、“四维链动”、“配方上墙”、“特色服务”等模式;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等科学用药方法;推行腐熟剂补贴、推广大田食用菌栽培等秸秆还田形式。

四、加快沼气建设

主动把农村沼气建设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把农村沼气建设重点放在主要公路沿线, 打造一批农村沼气建设亮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出台配套支持鼓励政策, 激发农民群众的建池积极性, 加快建设进度, 确保按时完成建设目标任务。把农村沼气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和“李冰杯”农业竞赛评比活动的重要内容, 实行督查与通报并举, 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五、强化宣传培训

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 篇8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中生物性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突发性强, 对农业生产威胁极大。纵观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 农业害虫以危害粮食对人类威胁最大, 其中以东亚飞蝗危害严重。蝗灾、水灾和旱灾被称为我国农业上三大灾难。据统计, 我国自1973年至1989年间平均每年因病虫危害损失粮食91.7亿公斤, 损失棉花1429万担, 其损失是十分惊人的。由此可见农业害虫是农业发展中的巨大阻力。

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是研究利用天敌治理害虫的理论和实践。是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本文就此加以讨论。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无污染, 不形成抗性, 对人畜安全。保证了对于环境近乎“零污染”, 降低了农业害虫在药物影响下逐渐选择适应增强抗药性的可能, 同时保证了对人畜的安全性, 不破坏食物链, 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 以菌治虫和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等。

1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就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 其中主要包括寄生蝇和寄生蜂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大都属于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及双翅目。效果非常可观, 完全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关系, 几乎没有任何不利影响。

1.1 捕食性天敌

捕食性天敌种类繁多, 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蟑螂、蜻蜒、胡蜂、步甲、食蚜蝇、食虫蝽象、瓢虫、草蛉、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 它们大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害虫以供其自身需求。每种害虫都可被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天敌昆虫侵害。这类捕食性天敌对于控制害虫的效果非常明显。

1.2 寄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通常在繁殖幼虫时将幼虫产于害虫体内。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宿主的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供自身生长所需, 最终导致宿主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寄生蜂是专门寄生于其他害虫体内的蜂类。目前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松毛虫、玉米螟、棉铃虫、大豆食心虫、豆小夜蛾、稻苞虫、豆荚螟、豆天蛾、苹果小卷叶蛾等害虫都可作为其宿主。被寄生的害虫或害虫的卵通常都不能完成生长发育, 全部中途死亡。

寄生蝇是营寄生性生活的蝇类。它不同于寄生蜂, 有的种类可以将卵产于植物中, 随着害虫取食进入其消化道, 从而寄生宿主。寄生蝇大多以鳞翅目害虫为宿主。

2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 (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 防治农业害虫, 其中以细菌和真菌应用最广。它的特点是剂量小, 微生物繁殖快, 无污染, 目前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应用。但缺点是有时见效慢, 需要一定的反应周期。此外有些病毒类微生物可以使害虫种群产生流行疾病, 达到长期控制的效果。昆虫的致病微生物中多数不污染环境, 对人畜无害, 形成一定制剂后, 可像化学农药一样喷撤, 所以常被称为微生物农药, 以达到以菌治虫的目的。

应用较广的杀虫细菌有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青虫菌等芽孢杆菌一类, 这类杀虫细菌对鳞翅目的害虫有极大的毒杀作用, 对人畜却无毒, 不会污染环境。真菌中有许多种类可以寄生到害虫体内。农业生产中应用比较普遍的有白僵菌和绿僵菌, 靠分生孢子接触虫体表皮, 在适宜条件下萌发, 生出芽管, 穿透表皮进入虫体, 大量繁殖并分泌代谢产物有毒的僵菌索, 2~3天后昆虫死亡。虫体内水分被吸干, 导致虫尸僵直。害虫的病原病毒防治虽然研究起步比较晚, 但由于它的特殊性和生产具有的重要意义, 发展却很快。治虫病毒中杆状病毒被认为是最有应用价值的。治虫病毒一般由害虫口眼处感染, 少数也有可能由宿主伤口或者寄生类天敌产卵留下来的开口处感染。这些病毒大多寄生在鳞翅目或膜翅目的幼虫中, 被寄生的害虫表现为食欲不振, 行动迟缓, 死亡前通常爬向植物高出, 腹足紧紧抓住植物体。虫尸体软, 体壁易破。病毒防治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能使幼虫感染死亡, 成虫可以携带病毒但不致死。而且病毒防治具有专一性, 就是说通常只寄生一种害虫, 或者极少数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害虫才可以被寄生。也正是因此, 保证了病毒杀虫的安全性。

3 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除了捕食性和寄生性的昆虫天敌外, 还有许多其他动物可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主要为食虫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包括鸟类天敌如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 可以捕食不同虫态的害虫。节肢动物中除了捕食性天敌的瓢虫、螳螂等昆虫外, 还有蜘蛛和螨类。其他天敌如黄鼬、青蛙、蟾蜍等, 都对控制农业害虫的数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 害虫的生物防治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有的方法可能不能起到杀害的作用, 却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例如昆虫的激素、体液等昆虫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的利用。利用害虫的性激素可以诱集异性害虫从而进行捕杀。使用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以干扰雌虫和雄虫的交配, 使害虫数量下降。也可应用性激素在有害生物种群监测作用估算某个地区害虫的数量。此外还可以在一个区域中使用保幼激素, 使未成熟的有害生物不能变成正常、可以繁殖的成体来减少有害生物数量。另外还有一些生物药剂, 通过播撒接触到害虫的表皮。这类生物药剂可以改变昆虫表皮几丁质外骨骼的结构, 从而使害虫不能进行正常的蜕皮, 最终死亡。

参考文献

[1]古德祥, 张古忍, 张润杰, 等.中国南方害虫生物防治50周年回顾[J].昆虫学报, 2000, 3.

[2]朱麟, 杨振德, 方杰, 等.传统生物防治中天敌利用存在的问题[J].四川林业科技, 2003, 4.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 篇9

(一) 污染源的分散性与隐蔽性

农村面源污染不像点源污染那样污染源相对集中。排放的分散性导致其地理边界和空间位置不易识别。此外, 污染源的分散性造成污染物排放的分散性, 致使其空间位置和涉及范围难以确定。如城市生活污水主要是通过统一排污口, 集中排放, 可在排污口进行污水处理, 以减轻其污染。而农村面源污染源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 将会流向不特定的土地、水体等, 其分散性造成的污染范围是难以估测的。

(二) 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大多数农田面源污染涉及随机变量和随机影响。污染受到降雨时间的影响较大, 因而其污染发生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例如, 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 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 (农药和化肥等) 对水体的污染情况。

(三) 广泛性和不易监测性

农业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者, 在给定的区域内它们的排放是相互交叉的, 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很大, 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污染者的排放量。其实, 面源污染也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具体识别和监测, 只是由于目前信息和管理成本过高。

(四) 防治的困难性

农业面源中由于这些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 将会流向不特定的土地、水体等, 在这个过程中, 各种污染物发生混合, 有可能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 而产生更复杂的新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甚至多次污染, 由于其污染的范围广泛, 这样就加大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难度。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及影响

(一) 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

我国耕地面积少,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 提高土地的亩产量盲目地过量使用化肥以及施肥不合理, 使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 磷肥为10%—20%, 钾肥为35%—50%。化肥流失量高, 未被利用的大量化肥通过径流、淋溶等方式污染了地表水环境, 更有甚者造成湖泊等的富养化。据统计, 我国每年施用的农药达50—60万吨, 其中约有80%的农药直接进入环境, 农药在喷洒时也只有小部分附着在农作物上, 大部分农药则流失在空气、土壤、水体中, 这样就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 同时农药被植物吸收之后, 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 降低农产品质量, 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二) 农膜地膜的大量使用

据统计, 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 残膜率达42%。农膜的大量使用固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也给农田土壤带来了“白色污染”, 农膜残留也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农膜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学聚合物, 其回收率又很低, 在土壤中难降解, 这样便残留于土壤中, 使土壤的结构被破坏, 造成耕地土壤理化性状恶化, 影响土地的产量。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还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

(三) 焚烧秸杆造成污染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采用焚烧来处理秸秆。由于秸秆产量的增加及燃料结构的调整, 以前作为燃料的秸秆, 现在农民则主要通过露天将其焚烧处理, 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除造成空气污染外, 还会因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中, 进而产生了温室效应, 破坏了臭氧层, 。

(四)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条件, 将粪便随意堆放, 不但产生恶臭、蚊蝇滋生, 对大气造成污染, 而且在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 大量消耗氧气, 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无法存活, 对水体产生严重的污染, 还有很多没有经过发酵的粪便直接进入田地, 粪便中的有害细菌污染土壤, 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

(五) 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近年来, 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和污染物种类有大幅度增加的趋势, 势必造成对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由于受农村自身条件约束, 很难进行统一集中排放。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给防治造成环境污染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特别是污水灌溉, 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 造成土壤、作物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影响农民的用水安全。由于受农村条件限制, 农村垃圾不能得到统一科学合理的处理, 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倒放现象尤其严重, 造成蚊蝇满天飞, 病毒得到传播, 而且通过风力作用使空气环境变劣, 造成大气污染。农村垃圾在雨雪的冲刷下污染村河及地下水, 垃圾入河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影响人畜饮用水质量。

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存在的缺陷

(一) 缺乏专门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立法

目前, 我国没有整体和系统的农业污染防治法律, 《农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法》、《土壤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农业污染的防治, 但主要针对于工业污染防治, 相对于工业污染防治法规体系来说, 针对农业污染防治的法制建设还很滞后, 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完全纳入环境控制之中, 虽然国家也针对主要污染源农药和化肥颁布实施了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但未将污染防治作为立法重点, 如《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是肥料登记的申请、审批和管理, 没有对肥料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防治;《肥料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虽然涉及肥料生产、营销、使用多个环节, 但化肥的安全使用仍是立法的空白。《农药安全使用规定》是关于农药的购买、运输、保管、使用的技术规范, 没有对防止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的规定。《农药管理条例》的核心内容局限于农药在生产、经营和使用方面的管理, 对于已经登记的农药品种投入使用以后对生态环境是否造成污染, 对人体是否造成危害, 以及现有的对生态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的农药品种如何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则很少涉及。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现状, 当务之急是建立一部综合性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 并使配套相关实施细则, 形成统一配套的法律体系。笔者认为,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 日本在控制农业生产污染方面, 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 与之相配套, 同年也颁布了《可持续农业法》, 此后又分别配套制定了《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和《堆肥品质法》。我国可以制定一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 其内容可以涵盖农业面源污染源的防治、农业生产中环境评价标准、对农业产品质量监督。

(二) 现行涉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性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 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学、畜牧学、生态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但是, 目前在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没有充分照顾到农业面源污染法律自身产生的特点, 使得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大多数法律、法规中最终沦为一种倡议、一种生态性的宣言。目前国家在《农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中涉及到农业面源污染, 但其规定过于笼统, 大部分仅限于规定, 对于违反该项规定如何处罚未有明确规定, 面对农业面源污染发生后在执行时没有处罚力, 缺乏进一步的具体规定, 法津规定不够细化。如《农业法》第五十七条对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进行了规定, 第五十八条对保护耕地、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进行了规定, 第五十九条对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也进行了规定, 但这些有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规定过于原则, 其中“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合理”规定的范围过于广泛, 应该对其使用方法及标准加以详细规定, 避免立法的最终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对农业领域的清洁生产只在第22条作了原则性规定, 即“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 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 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 防止农业环境污染。”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把农膜污染问题纳入进来, 第19条规定:使用农用薄膜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 防止或者减少农用薄膜对环境污染;该法律规定虽涉及到农用膜对农村环境污染, 但规定过于原则性, 缺少相应的配套细则实施, 可操作性不强。法律中多项条款规定都使用“合理施用化肥、农药”、“采取措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怎样衡量“合理”、如何采取措施来防止, 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是怎样的?则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

(三) 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责任认定模糊、处罚力度过轻

我国农村环境破坏和法律行为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因此, 必须通过法律强制手段追究相应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形式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保障生态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目前的法律虽对农业面源污染法律有所涉及, 却少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 或者即使有法津规定, 但对法律责任承担者的责任认定及处罚上存在处罚责任模糊、不具体。如《水污染防治法》第48条“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 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 防止造成水污染”。《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2条法规中采用了“防止水污染”、“禁止”等措词加以约束, 却没有明确规定污染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生农业面源污染时难以追求相关污染者的法律责任。有些规定的处罚力度过轻, 难以达到法律惩戒的目的, 影响法的实效。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规定, 对违反规定在秸秆禁烧区内焚烧秸秆的, 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处以20元以下罚款;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 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 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在现行经济条件下, 20元额度的罚款很难起到威慑与警诫作用。

四、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相关立法

(一) 加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设, 突出立法重点,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我国法律法规主要针对工业污染, 涉及农业面源污染的较少, 早已不能满足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国在农业面源防治领域, 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优先考虑环境效益”为立法指导思路。笔者认为, 以建立生态农业为立法重点,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以鼓励机制与处罚机制相结合, 以鼓励机制为主要手段, 通过生态补偿等多种经济补偿方式, 达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效果, 从根本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比如对化肥、农药、农膜管理的专门立法以及一些有利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化肥农药的质量标准体系。在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 同时形成配套法律机制, 制定相关法规及实施细则, 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二) 建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正式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00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则进一步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目前,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对象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建设项目;二是规划。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并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之内,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预防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同样可以在农业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建立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主管部门设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 该法对农产品的产地和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也作出严格限制, 提出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其评估的目标是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却未涉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并且其没有针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作制度化、系统化的规定。笔者认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应确立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可直接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建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不但确保了农产品质量, 可以从源头预防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三) 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责任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机制运行过程中, 完善法律责任是保证法律运行中的必需环节, 是法律实施的保障机制。我国防治面源污染的相关法律责任较少, 目前的农业面源污染法律责任规定, 仅仅限于义务性条款, 原则性过强, 很多防治面源污染的法律法规中都没有设定相关的责任规定。即使有些法律法规中设定了防治面源污染的相关责任规定, 大多没有明确问责的主管部门, 导致主管部门之间有利益争着问责, 没有利益则相互推诿、扯皮。目前法律责任针对性不强, 处罚力度不大, 起不到惩戒作用, 法律责任方面不能得到有效支持与保障作用。因此, 在今后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中, 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三方面都要加以体现, 使其有机的协调的结合起来, 并在法律责任执行过程中要有具体的执行标准, 细化、量化, 使执行部门有法可依, 执法时有法可循。

(四) 明确农业面源污染的主管部门, 科学合理划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

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涉及到农、林、牧等多个部门, 在污染防治中必然出现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交叉与重叠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造成两种结果, 一种是各职能部门争相负责, 产生权力冲突, 另一种是各职能部门互相推委, 产生权力真空, 这两种结果都不利于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需要多部门的相互合作与配合, 这种合作不仅要建立在农业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之间, 还要建立在它们与各自相关方之间,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农业部作为国家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长期以来一直主管农牧业的生产以及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管理, 是农业部门在促进产业发展和保护环境这两个目标之间, 往往倾向于前者。而国家环保部门对于农业污染问题, 又起不到直接的控制作用, 导致农业污染管理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为改变这种谁都可以管, 谁都可以不管的局面, 立法应明确农业部门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 负有防治农业污染的法律责任, 其他部门有义务配合其履行职责。因此, 我国的相关立法应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现有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划分, 划分其职能时分充分考虑到农业面源污染源具有复杂性、广泛性, 通过立法科学合理的界定出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各部门依法律赋予的职责行事, 职责明确, 权力和责任平衡。

摘要:我国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 为使农业土地资源充分得到使用与利用, 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手段。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水体 (河流、湖泊、海湾) 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污染, 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最主要诱因。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大、防治困难, 已经成为危害全球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是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基地, 是全国人民生活的源泉,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提高农产品质量, 是国民经济的根本, 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立法

参考文献

[1]陈文英, 毛致伟, 沈万斌, 孙述海.农业非点源污染环境影响及防治[J].北方环境, 2005 (4) .

[2]刘丽, 张仁慧, 柴瑜.西安市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3) .

[3]唐莲.白丹.农业活动非点源污染与水环境恶化[J].环境保护, 2003 (3) .

[4]宋秀杰, 陈博.北京市农药化肥非点源污染防治的技术措施[J].环境保护, 2001 (9) .

[5]丛英利.浅议新疆草地生态环境退化因素及治理对策[J].新疆畜牧业, 2001 (3) .

[6]郭敏, 韩鹏飞.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控制策略[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4) .

[7]刘冬梅, 李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J].世界农业, 2008 (3) .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实践综述 篇10

一、国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政策及特点

(一) 美国

美国是最早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系统控制的国家。邓小云 (2011) 认为美国以《清洁水法》为核心形成了一套面源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她在其博士论文中介绍了《清洁水法》的调控对象, 调控方法, 如最大日负荷量计划 (TMDL) 、流域的方法、最佳管理实践 (BMPs) 、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排污权交易等。并且对清洁水法进行了评价, 指出《清洁水法》体现出了命令控制性、经济激励性和自愿参与性手段的综合运用的特点, 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方法体系进行了系统、具体、灵活的规定, 对经济激励与标准管理、自愿参与进行结合, 在联邦和州之间分配水质标准的制定、面源污染管理计划的执行和管理的权力和责任, 鼓励农民进行农业最佳管理实践。

刘冬梅等 (2008) 在其文章中对美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为:美国在1972年《清洁水法》中提出“最大日负荷量计划”, 1977年《清洁水法》提出“农村节水计划”。1987年《清洁水法修正案》鼓励实施“最佳管理措施”。1974年, 美国颁布了《安全饮用水法》, 目的是为了防治面源污染从而保障饮用水的水质安全。1985年通过了《食品安全法案》, 制定了“水土保持计划”及“保护承诺计划”。国会1987年的《水质法》明确要求各州采取措施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并对其进行系统的识别。1989年布什总统颁布了《总统水质动议法》, 保护水质免遭化肥和杀虫剂的污染。1990年颁布了《海岸区法案 (重新授权修订) 》, 要求通过“海岸区管理计划”的各州制定一个“海岸区面源污染控制法”。

美国在控制化学品和农药的使用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立法, 如《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杀鼠剂法》、《有毒物质控制法》等。虽然美国没有专门的化肥法律, 但几乎每个州都制定了自己的化肥法律和类似于实施细则的法规。

除了上述立法外, 美国环保局还制定实施一系列的相关环境政策和计划, 比如邱君 (2007) 在他的书中提到的“自然资源技术补贴”、“自然资源储备计划”、“环境质量激励计划”、“畜禽废弃物的营养管理计划”等。

(二) 欧盟

张宏艳 (2006) 指出1975年欧共体制定了第一个环境行动纲领并贯彻落实, 1987年制定了“欧洲统一行动”, 为环境政策提供了法律基础。在此之后, 农业面源污染才受到重视。

欧盟防治面源污染的主要法律、法规有《硝酸盐指令》、《饮用水指令》、《农药立法》、共同农业政策2000年议程等。朱兆良等 (2006) 在分析它们的管制内容和主要措施时指出, 大多数欧洲国家比较倾向于实施“胡萝卜+大棒”的政策, 并且自愿性政策都引入了咨询系统。

邓小云 (2011) 在其论文中总结了欧盟防治地下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水体系指令, 指出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密切相关的指令主要有:《硝酸盐指令》和2000年《欧盟水框架指令》, 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指出, 《硝酸盐指令》注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监测、预防和相应的行动, 而《欧盟水指令框架》更倾向于推行流域综合管理计划, 注重对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进行一体化的管理。

(三) 日本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日本并未重视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 1992年农林水产省发布的“新的食物·农业·农村政策方向”中第一次提出了“环保型农业”的概念, 日本才开始逐渐的关注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全面发展。

1999年日本颁布《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 该法特别强调要注重农村及农业在保护土壤、涵养水源、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刘冬梅等, 2008) 同年, 日本又颁布了《关于促进高持续性农业生产方式采用的法律》, 其明确规定了农业生产必须使用堆肥或其他有机质生产资料;规定了有机质、化肥施用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对适用了此类生产经营方式的农民给予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 (贾小翠, 2010) 1999年日本颁布了《家禽排泄物法》, 其从税收方面鼓励养殖户不在野外堆积或者是直接向沟渠排放禽畜粪便。2000年日本修订了《肥料管理法》, 其对含有污泥的肥料登记制度进行了标准登记制度化改革。除此之外, 为了促进以上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的实施, 日本还在颁布了一系列配套法律, 如2000年的《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和2001年的《堆肥品质法》。

在农药管理方面, 日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专门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农药管理法》、《农药取缔法》和《农药取缔法实施细则》等。在这些法律法规中, 建立了许多与农药相关的法律制度, 如农药的生产、进口注册管理制度。其规定在申请注册时, 农林水产省必须对毒性试验、残留试验及对环境的影响试验进行审核 (李海鹏, 2007) 。此外, 农林水产省要不定期的对农药的使用时间、使用方法和安全使用标准等事项进行公布。同时, 对于违规使用农药的行为, 经常是刑罚与经济处罚并处。

除了相应的立法外, 日本还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如1994年制定的《可持续农业的指导方针》, 1999年的《可持续农业生产实践推广规范》和《畜禽粪肥利用推广及污染处理规范》等。 (贾小翠, 2010)

学者们通过比较美国、欧盟和日本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法律、政策, 总结出可借鉴经验, 主要包括: (1) 注重法律的配套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 法律法规中的惩戒措施标准明确, 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3) 管理部门职责明确; (4) 注重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公众参与; (5) 多种管理手段“齐头并进”, 从各国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的内容来看, 条款中不仅包含了命令———控制型规范, 还涉及许多市场经济激励型规范。

二、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及不足

美国和欧盟的经验表明, 水污染防治法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我国2008年《水污染防治法》也规定了相关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专门规定有“五条一款”, 然而这仅有的几条规定却只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 缺乏执行力。

除《水污染防治法》我国还有一些法律也涉及了农业面源污染。王伟等 (2008) 在文章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1989年《环境保护法》规定政府要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1998年《农业技术推广法》第15条规定了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和教育培训制度。1999年《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海水养殖厂、沿海农田、林场应当执行国家肥料、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2003年《农业法》规定要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安全使用制度, 并且需要对农业劳动者安全生产进行教育;农产品质量负责制度, 即生产者、销售者对其生产、销售的农药、化肥、农膜的质量要负责;生产者则要合理施用并尽量增施有机肥。2003年《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要防止农业环境的污染, 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农膜和饲料添加剂等。2004年《渔业法》对海水养殖进行了规定, 不得因投饵、施肥而造成海水的污染。2005年《畜牧法》对草原牧区的禽畜养殖进行了规定, 从事畜禽养殖的生产者不得违规施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了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 要求农业生产者要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工产品;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对农产品生产进行记录。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要节约使用化肥、农药并且鼓励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废农膜等的综合利用。

王莹从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角度进行了总结, 具体包括:2000年农业部发布的《肥料登记管理办法》、2001年《农药管理条例》、2002年《退耕还林条例》、2002年农业部发布的《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2003年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农药生产管理办法》、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09年12月工信部发布了《农用薄膜行业准入条件》、2010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2010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2010农业部印发《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示范县 (场) 创建工作方案》、2011年《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11年12月农业部颁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意见》、环保部2011年发布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2020年) 》、2012年《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2013年《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这些文件都或多或少涉及到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主要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合理使用进行了规定。

总的来说,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整个法律体系对防治的对象、防治的责任主体、防治的原则和措施都进行了规定;在使用命令型条款的同时, 也开始参考国外的立法经验, 将市场因素纳入其中, 注重用一些经济手段来刺激和激励环境保护型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但学者们指出其仍存在一定缺陷:

首先, 立法指导思想的陈旧和立法规划的缺失;其次, 相关的法律繁杂且分散, 各法律之间缺少连贯性、系统性。内容的规定过于原则、抽象, 许多条款像是宣誓条款, 在落实上缺乏可操作性, 缺少配套规定;再次, 还表现为法律规定下的管理手段较为单一。长期以来, 我国的环境法律立法多是以命令控制型的规范为主, 缺乏相应的补贴、税费等激励机制;最后, 法律所规定的一些具体法律制度同样存在缺陷。如:有关农业清洁生产制度的规定急需细化。行政责任制度缺失, 如行政责任主体不明确, 追究行政责任的处罚过轻;民事责任认定含糊、不具体;缺少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等。

三、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建议

贾小翠 (2010) 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行了立法重构, 认为首先要转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立法理念, 从法律上摒弃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 提倡一种可循环利用、清洁的发展模式。在立法模式上, 他认为在国家立法层面应采取综合立法模式, 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 在地方层面制定自己实际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另外还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原则, 如以共同负担, 经济刺激, 生态补偿为主等。

刘冬梅 (2008) 等认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法律法规要先行, 法律法规的内容要具体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应明确农业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 完善农业污染法律责任, 鼓励公众参与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王莹 (2011) 在文章中指出应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 应当与水污染防治法等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并分析了制定的必要性。在制度构建建议中重点提出了要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责任制度, 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三个方面都要加以体现。

邓小云从三个方面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关于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建议:首先是预防性制度。主要包括农用化学品管理;征收化肥税、农药税;进行农业环境补贴;完善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最佳管理实践等。其次是农业面源源污染的治理型制度。将农业面源污染纳入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建设农业面源源污染监测系统;以流域为尺度, 水质—水量、地表水—地下水一体化管理;重点问题, 专项行动;农业面源污染突发事件应对等。再次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的实施机制。主要有建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协同联动机制, 如构建环保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协同联动及构建地方政府间联动等。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及国际合作机制。

摘要:研究资料显示, 农业面源污染己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水污染的主要来源。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在国外最早开展, 我国起步相对较晚, 但在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上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很多学者认为, 农业面源污染如果仅仅依靠技术和经济手段进行防治, 不仅难度大, 投入成本高, 而且在现有的条件下效果也不理想。因此, 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还必须注重法律层面的规定。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法律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冬梅, 管宏杰.美、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及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J].世界农业, 2008, 4:35-37.

[2]邱君.中国农业污染治理的政策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64.

[3]贾小翠.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10.

[5]王伟, 沃飞, 刘凤枝, 姚秀荣, 王跃华.浅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与政策[J].中国农学通报第24卷增刊, 2008.11.

[6]杨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8.

[7]胡斌, 林安薇.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控制[Z].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学会研讨会, 2007.

[8]邓小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

[9]朱兆良, [美]戴维·诺斯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课题组工作报告[EB/OL].http://www.cciced.net/zlk_1/cbw/procedings/sanjiesanci/ktzbg6/200908/P020090828761505385409.htm.

上一篇:透明的红萝卜下一篇:成人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