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合

2024-06-06

意合(精选十篇)

意合 篇1

批评的过程是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双方思想、情感沟通的过程。因此, 批评的双方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所以批评的成功与否更多地取决于教师。批评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积极的批评犹如春风化雨, 不但给学生以无限的启发、温暖与享受, 还可以给学生以极大的鞭策与勉励, 使学生为之振奋;消极的批评犹如狂风暴雨, 会使学生感到无比的烦恼, 可能会挫伤学生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而使其一蹶不振。

就心理学而言, 积极批评与消极批评的分水岭在于对被批评者人格的尊重与否。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人类最强烈的渴望就是自尊, 受人重视。”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 当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理解时便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 否则就会抵制和排斥老师的批评, 用一个词来表达概括这种关系, 那就是“情投意合”。只有“情投”才能“意合”。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用“情投意合”一词来描述两个人感情融洽, 思想一致, 甚至关系如胶似漆。在进行批评时, 我们也要重视“情投意合”的作用。“情投”是“意合”的基础;是“意合”的催化剂和先决条件;“意合”是“情投”的目的, 是“情投”的自然结果。要实现“意合”的目的, 使学生接纳我们的批评, 认同我们的观点, 首先就要满足“情投”这一先决条件, 要达到“情投”须通过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来实现。

具体来说, 我们对学生进行批评, 是为了让学生及时认识并改正其言行中的错误, 更好地成长。为了使我们的意见更为中肯、贴切, 我们需要认真地了解学生当时的处境, 感受其情感体验, 并尽量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 我们的批评才有道理, 合乎情理, 易于得到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这一过程即是一个“情投”的过程, 它要求我们通过积极地尊重、理解对方来建立师生之间思想与感情上的沟通, 为学生认真考虑教师的批评意见创造条件。

就心理学而言, “情投”的过程是一个关系契合的过程。关系契合指人们由于彼此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相近而形成的十分融洽的情感关系。在进行批评时, “情投”是打开对方心扉的钥匙, 是忠言不逆耳的先决条件。这大概就是“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意义所在吧。

既然“情投”如此重要, 它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呢?在批评过程中, 它主要是通过批评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来体现的。这些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友善、尊重、真诚、同感和勇气, 等等。

1. 友善

友善是人相互交往的基本条件, 也是人相互尊重的基本需要。友善充满了关切、爱护与尊重, 它是人际思想交流的前提。

在批评过程中, 友善是积极批评还是消极批评的试金石。友善的批评完全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处境, 关心学生的成长。它不含私心杂念, 也不强求学生接受。因此, 即使表达不够中肯, 言词较为激烈, 也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因为它的出发点不是要伤害学生, 而是要帮助学生。

就心理学而言, 友善的意义在于肯定对方的价值, 强化对方的自尊与自信。任何批评, 只要是本着友善的目的, 都会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及建立“情投意合”的关系。所以, 友善中包含了充分的尊重、理解与友爱。

人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寓言:风与太阳争执谁是强者, 比赛的方式是看谁能最快让老人将大衣脱掉。风越吹越凶, 老人却将大衣越裹越紧;而太阳从云中露出笑脸, 一会儿工夫老人就把外衣脱掉了。卡耐基对此的解释是:“太阳的温暖可以使人脱去外衣, 而风的冷峻却使人裹紧外衣。同样, 亲切、友善、赞美可使人摒弃成见与私心而面对理性, 这是人性的自然表现。”

教师在对学生批评时, 友善的批评就会像太阳那样, 可以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开放自我, 放松自我, 并尽情地享受阳光的温暖。

总之, 友善是人性之本, 友善是尊重理解的直接表现。一个善意的批评, 即使其形式有时过激, 也总能为人所理解。

2. 尊重

在心理学中, 尊重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人格及其思想、行为方式的充分理解与认同。卡耐基曾说:“无论别人是否表示他的反对意见, 我们都要十分关心, 倘如细心备至, 我们就不容易失败。如果有可能的话, 我们还应设法预料到这种阻抗, 并要预先谋划好对付的策略。这是唯一完善的方法。”卡耐基此番话的意义在于告诫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要随时准备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 并做自我改进。这种无条件的准备状态是教师和学生建立“情投”关系的关键, 它是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最直接表现。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 要摒弃师道尊严、不容分说的态度。欲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批评, 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把学生看成个性独立、与教师平等的人,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言行方式。具体地说, 当我们对学生进行批评时, 应给学生以充分的考虑时间与申辩权利, 甚至是无法接受的自由。教师只有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积极理解学生当时的思维与情绪状态, 才能有效地与学生就其错误和自己提出的批评意见展开讨论, 借以促进学生对批评意见的思考和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这样以积极的形式进行批评, 就能促使学生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这即是“无条件尊重”的意义所在。

3. 真诚

真诚, 就是真实诚恳。在心理学中, 真诚指一个人在别人面前愿意充分地、毫无保留地开放自我并与别人共享个人感受的愿望, 使人与人之间增加透明度。

人和人相处只有以诚相待, 才能彼此沟通,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只有打算彼此开诚布公的人们之间, 才能建立起心灵上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 要抱着真诚的态度, 以真诚为出发点, 真诚地、实事求是地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以求学生的理解。不要虚情假意地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或完全封闭自己, 要和学生交心, 不单是思想上、感情上的交流, 还包括生活中喜、忧、悲、愁的分享和交流。

所谓“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三国演义中, 张辽能成功地游说关羽降曹, 关键就在一个“诚”字。张辽在关羽面前, 没有以势压人, 也没有隐瞒自己的目的。他对关羽都是实话实说, 并尽量替关羽着想, 为关羽想得周到备至, 最终打动了关羽使其“降汉而不降曹”。

诚实是上策, 这个例子突出地说明, 真诚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诚”字也是识别积极批评与消极批评的试金石。

4. 同感

在心理学当中, 同感指一个人可以设身处地体验感受另一个人的内心活动, 与之产生思想与情感上共鸣的能力。它要求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讲话, 竭力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并领会其喜、怒、哀、乐。罗杰斯把它定义为“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 如同自己的一样, 这就是共鸣同感了”。因此, 同感是心理关系中的首要因素, 而同感实则是理解的同义词。

在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中, 建立同感, 是“情投”的首要任务。它要求教师尽量地尊重学生, 了解学生, 理解学生。它敦促教师在进行批评以前, 尽量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 体会学生当时的心情, 揣摩学生对错误的认识程度, 设想他对批评可能有的反应。它还要求教师对学生以诚相待, 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 同感中凝聚了尊重与真诚, 是两者的统一。

据说, 在美国南北内战时, 每当林肯太太和其他人责骂北方将领无能时, 林肯常会说:“不要批评他们, 如果我们身临其境, 恐怕也会像他们一样的。”林肯的高度同感心是他博得众人爱戴的原因之一。而在中国历史上触龙成功地劝说赵太后, 使之认识到对长安君的溺爱, 最终会毁了长安君, 并不是真正的爱。触龙的劝说是非常成功的, 这一成功, 可谓巧用同感来进行批评的最好例证, 它突出体现了同感与“情投意合”对积极接受批评意见的作用。教师在批评中, 只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同感的作用, 就可以变忠言逆耳为“忠言顺耳”。

5. 勇气

批评者的勇气, 是指要敢于对别人的错误和缺点进行严肃认真的规劝和批评。在师生之中, 主要是指教师不能通过迎合学生的消极情感和错误认识赢得学生的所谓好感。

要知道, 无论尊重, 还是同感, 都不是通过迁就学生的过错而体现的, 何况尊重、同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批评, 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不断地完善自己。教师要勇于真诚地、清楚地, 有时甚至是严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这样的批评, 如醍醐灌顶, 往往可以使学生悚然醒悟。严厉的批评也许会暂时引起学生的不满, 或暂时引起学生的误解, 但只要心怀赤诚, 善意的批评总会被学生理解, 自然, 学生对教师的一番苦心也会心存感激。相反, 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 姑息迁就, 只会害了学生, 使之在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事实上, 这样做虽然有可能一时得到个别学生的好感, 但最终会彻底失去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情投意合造句 篇2

1、他俩结婚多年,仍是情投意合,十分恩爱。

2、这对情投意合的爱侣,决定下个月要完成终身大事。

3、他们年纪相差虽多,谈起话来却是情投意合,于是结为莫逆之交。

4、然而他们都十分重视礼貌,何况他们确实感到情投意合。

5、他们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结为知己。

6、在个人方面,由于日本男人不愿意分担家务,同时也由于这个国家在一些事情上起步较晚,比如产假日托以及孩子家长的弹性工作时间,所以更难找到尽善尽美情投意合的婚姻伴侣。

7、他俩从小就在一齐长大,青梅竹马,自是情投意合。

8、他们曾是情投意合的一对爱侣,如今却因为金钱的纠纷对簿公堂。

9、这对情投意合的爱侣,决定下个月要完成终身大事。

10、也许在遇到情投意合的人之前,上天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的人;在我们最终遇见心仪的人时,才会珍惜并当心存感激。

11、宇文云英品行端淑,深受元钦爱重,两人情投意合,相爱甚欢。

12、他们相处日久,情投意合,决定厮守一生。

13、这种愉快的竞赛使我们立刻情投意合,坐在一齐,共饮潘契酒。

14、乔治安娜此刻长住在彭伯里了姑嫂之间正如达西先生所料到的那么情投意合,互尊互爱,甚至融洽得完全合乎她们自我的梦想。

15、这对情侣情投意合,很快就要结婚了。

16、在个人方面,由于日本男人不愿意分担家务,同时也由于这个国家在一些事情上起步较晚,比如产假日托以及孩子家长的弹性工作时间,所以更难找到尽善尽美情投意合的婚姻伴侣。

17、茫茫人海独自走,有缘才能聚聚首,人生知己最难求,愿将千斤换美酒,人逢知己千杯少,情投意合忘烦忧,不管多少春与秋,庆幸有你做朋友。

18、这种愉快的竞赛使我们立刻情投意合,坐在一齐,共饮潘契酒。

19、乔治安娜此刻长住在彭伯里了姑嫂之间正如达西先生所料到的那么情投意合,互尊互爱,甚至融洽得完全合乎她们自我的梦想。

20、他俩情投意合,水乳交融,是对人人称羡的恩爱夫妻。

21、用心去发现,再找一个跟你情投意合的女孩吧,不要试图去让她改变她的信仰,这样做是绝对不好的。

22、七仙女和董永情投意合,克服了重重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23、你没法博得希刺克厉夫的爱慕你不能把他当作情投意合的人。

24、然而他们都十分重视礼貌,何况他们确实感到情投意合。

25、他们年纪相差虽多,谈起话来却是情投意合,于是结为莫逆之交。

26、他俩情投意合,经得家长同意,定于本月十五日结婚。

27、他俩结婚多年,仍是情投意合,十分恩爱。

28、这对情侣情投意合,很快就要结婚了。

29、我俩情投意合,经得家长同意,定于本月日结婚。

30、然而他们都十分重视礼貌,何况他们确实感到情投意合。

31、他们相处日久,情投意合,决定厮守一生。

32、他们两人情投意合愿结为秦晋之好。

33、小红和王刚有共同的爱好和情趣,一向情投意合。

34、我俩情投意合,决定步上红毯,期望诸位亲友也一同来分享我们的喜悦。

35、他们曾是情投意合的一对爱侣,如今却因为金钱的纠纷对簿公堂。

36、用心去发现,再找一个跟你情投意合的女孩吧,不要试图去让她改变她的信仰,这样做是绝对不好的。

37、在不夜城里,人们能够打工赚钱交友聊天购物炒股学习,在生活工作和娱乐中结交到情投意合的朋友。

38、在女人情投意合的地方,男人只能把彼此的怨恨一笔勾销。

39、怀着无边欢乐的年轻人以为别人的太太都是为他们天造地设的这种天真的信念,罗斯托夫没有离开过那位夫人,并且友好地有点默契地应酬她的丈夫,好像他们虽不言明,但心里知道,他们情投意合,是多么美妙的一对,他们即是尼古拉和这位丈夫的妻子。

意合 篇3

关键词:形合,意合,术语

中图分类号:N04;H059;H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1-0035-03

Abstract: “xinghe”and “yihe” are important Chinese term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but opinions are still divided on corresponding English versions. Some scholars regard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as their corresponding English terms, while some others take morph tactic and semo tactic as their English terms. Based on a close study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morph tactic and semo tactic are the appropriate English versions for the Chinese terms of “xinghe” and “yihe”.

Keywords: hypotaxis (morph tactic), parataxis (semo tactic),term

形合和意合一直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学界对什么是形合、什么是意合仍有含糊不清的地方[1],因而对其相应的英文术语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译法。

学界对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是王力先生首先提出的,王先生对它们的形式特征做了以下描述:“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接成分并非必要;西语多用形合法, 联接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少的。” [2]后来潘文国先生将形合和意合的概念进一步细化,分别定义为:“所谓‘形合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3]这一定义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在这段定义里潘先生将形合和意合的英文分别译为hypotaxis 和parataxis。

曹成龙先生也对形合和意合做了定义:所谓“形合”,是指造句时,要求词和句的形态变化符合规律,要使用明显的形式标记,如屈折变化、介词、连词等,将词组、句子甚至段落连接起来;所谓“意合”,指的是话语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的结合主要是凭借语意上的关联进行的,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形标记,读者对语句的理解须借助自己的语感和上下文的意义脉络[4]。曹先生将形合和意合的英文分别译为morph tactic 和semo tactic。

以上两种有代表性的形合和意合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都表明形合是指要靠词法、句法等外在结构形式来体现某种语用意义,从而使上下文连贯起来;意合是指上下文的衔接和连贯是借助意义脉络来实现的,不注重语言结构的组合形式,而是注重意念形态,用上下文的语境意义来弥补其逻辑松散、语义层次不清等不足,它的语义层次和一些语用意义是通过上下文的“意会”来取得的[5]。

虽然以上两种定义是一致的,但其术语却有两种不同的英文译名,那么究竟哪种译名正确呢?是hypotaxis和parataxis, 还是morph tactic 及semo tactic?下面首先分析英文词典对hypotaxis 和parataxis的定义。

关于hypotaxis和parataxis的界定,英美原版词典对其有着明确的定义,如《威氏国际英语语言综合词典》(The New International Websters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有以下定义:hypotaxis:采用连接成分来实现词组或分句等之间的从属或依附关系的排列;parataxis:不依赖连接成分的情况下,分句或词组等之间的排列。(Hypotaxis—subordinate or dependent arrangement of clauses, phrases, etc. with connectives; parataxis—independent arrangement of clauses, phrases, etc. without connectives。)[6]我们应该澄清几个概念:第一,connectives表示“连接成分”,它包括并列连词、从属连词和句接连词[7],句接连词又包括连接副词和起连接作用的成分如连接关系从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第二, 这里connectives被限定在“实现词组或分句等之间的从属或依附关系排列”的范围之内,它指的是能体现“从属和依附关系”的连接成分,而起到这种功能的连接成分有:从属连词、关系代词、连接副词、介词以及引导从属依附结构的非限定性分句(nonfinite dependent clauses)等。第三,这些连接成分正是从属结构,因为从属结构可以是一个限定分句、非限定分句或无动词分句(verbless clause),也可以是一个词组, 主要是介词词组[8]。endprint

《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中,hypotaxis定义为“从属排列(the subordination of one clause to another)”;parataxis定义为“不用连接成分连接的并立排列(the placing of clauses or phrases one after another, without words to indicate coordination or subordination)”。也就是说,人们一般把hypotaxis与parataxis同从属与并立看成是两对彼此相当的术语[9]。

由上述梳理分析可以看出,hypotaxis表示“从属排列”关系,而parataxis表示“并立排列”关系,如将hypotaxis及parataxis 所代表的意义与以上形合与意合的定义对照,可以看出,虽然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吻合。无论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还是根据该词前缀和词根的意义,均与汉语中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形合与意合的意义不一致,它们表示的“从属排列”和“并立排列”只是形合和意合所表现出的外在形态中的一种,因此将术语形合和意合英译为hypotaxis和parataxis可能是不适合的。

接下来分析morph tactic和semo tactic:morph源自希腊语,意同英文“form”即“形态、形式”;semo源自于希腊语sema,意同英文sign,英文中取其引申义,即“意义”,如semology(意同semantic) [10]。因此,morph 一词表示“形式”,则morph tactic的核心意思可表述为“重形式的手段”;semo一词表示 “意义”, 则semo tactic的核心意思可表述为 “重语义的手段”。它们既具有抽象的概括性,也有直观的释义性,能够概括重形合与重意合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语言现象,同时也能较好地表达形合与意合的意义与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hypotaxis与parataxis按照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应分别译为“从属排列”和“并立排列”,与汉语的形合和意合的意义有较大的差异。而morph tactic和semo tactic较好地表达了形合与意合的意义及关系。因此,汉语术语形合和意合应分别译为morph tactic(重形式手段)和semo tactic(重语义手段),以避免学界误将形合和意合与“从属排列”和“并立排列”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参考文献

[1] 王菊泉. 关于形合与意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412.

[2]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310.

[3] 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334.

[4] 曹成龙. 试论文化对语法形成及特点的影响[J].外语学刊, 2009(2):56.

[5] 袁晓宁. 谈形合与意合研究中存在的不足[J].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5):106.

[6] Read. The New International Websters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Trident Press International,1996: 623; 919.

[7] Hartman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 London: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 1973:74.

[8] 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553.

[9] Quirk.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85: 919.

汉字意合特点初探 篇4

传统的“六书”, 即汉字的六种造字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现在普遍的观点是前四种是造字法, 后两种是用字法。因此, 本文的造字法主要讨论前四种。

一、象形字的意合特点

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象形字, “象形者, 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象形字是通过描摹客观实体来表达字义的。比如, “羽”、“刀”、“叉”、“牙”, 这些独体象形字的每一个字的所有的笔画合起来就是该字所表达的客观实体的形状, 这是最直观的意合。再比如, “眉”“果”“巢”“瓜”这些合体象形字, 描摹的往往是事物的分体, 通过附加背景, 以相邻近、相关联的事物加以烘托、陪衬来表意。

二、指事字的意合特点

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指事字, “指事者, 视而可识, 察而见义, 上下是也”。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指事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形性符号, 如用三条线表示“三”, 用弧度向上或向下的两条长弧线 (或长横线) 为基准, 上边和下边各加一短线表示“上”和“下”。另一种是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 如“本”原义是树根, 在“木”下部加一个点, 表示树根所在;“末”原义是树梢, 在“木”上部加一点, 表示树梢所在;“朱”原义是赤心树, “木”中间加一点, 表示赤心所在。

三、会意字的意合特点

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会意字, “会意者, 比类合谊, 以见指挥, 武信是也”。即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 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会意字的几个部件在组合成字时, 会建立相应的意义关系。据分析, 会意字内部的意合关系有下面几种类型:

1、并列式

组合成会意字的各单字的意义并列相合而表达新义。如“明”甲骨文由“日、月”组成, 用日、月的光芒表示“明亮”的意义。又如“斩”, 甲骨文、金文、战国古文中无此字, 小篆则有。《说文·车部》:“斩, 截也, 从车从斤。斩法, 车裂也。”《史记·商君列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可见战国时已有车裂之刑。“车”与“斤”均是截断人肢体的工具, 所以并列合成新义。这种并列意合关系在同体会意字中更为常见, 如:《说文·林部》:“林, 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用两个并列的木字表示丛木之林。《说文·水部》:“淼, 大水也。从三水。”三个水并列合成新义表水大。《部》:“, 羊臭也。从三羊。”三只羊并列表示羊的特殊气味。值得注意的是, 并列式的异体会意字中, 各单字的意义本不相同, 但构成新字时, 具有了相互解释、说明、限制的关系, 意义指向趋同, 因此, 有的会意字需要仔细推敲其意义指向, 才能判定是并列关系。如《宀部》:“安, 静也。从女在宀下。”“宀”和“女”是并列关系, 表示有女人在房屋下家才能够安定下来。

2、主谓式

组合成会意字的各单字的意义有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即对行为主体进行叙述、描写或判断。如“睡”, 《说文·目部》:“睡, 坐寐也。从目垂。”“垂”是对“目”的叙述, 即眼睛低下了。再如“化”, 甲骨文是一正一倒的人形, 《说文·人部》:“化, 教行也, 从匕从人, 匕亦声。”意为通过教育, 人有了变化, 以颠倒的人形表示人的变化, 是对正立之“人”的陈述说明。有时陈述部分是一个支配性的动作, 其所支配的对象也连带而出, 形成主谓宾式的意义结构, 如“年”, 甲骨文的字形象人背禾, 《说文·禾部》“年, 熟也。”用人背禾表示庄稼成熟, 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都出现了。

3、动宾式

构成会意字的各单字中, 有的表示动作行为, 有的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或涉及的对象。如“弄”, 《说文·廾部》:“弄, 玩也。从廾持玉。”表示用手把玩玉器。又如“戍”, 《说文·戈部》:“戍, 守边也。从人持戈。”表示人拿着武器戍守边防。在这种动宾式会意字中, 表示动作行为的部分本身往往不是动词, 而是由一个名词的部分来表示, 如例子中的“又”“廾”。这种现象与名词常引申为动词或用如动词是一脉相通的。

4、偏正式

构成会意字的各单字意义中, 有表示修饰、限制的意义部分, 有被修饰、限定的中心意义部分。如“赤”, 《说文》:“赤, 南方色也, 从大从火。”释义为“疑为颜色, ”“大”修饰说明“火”。又如“枭”《说文·木部》:“不孝鸟也。日至, 捕鸟磔之。从鸟在木上。”“木”作“鸟”的说明, 表示“在木上不动的鸟”。偏正式的中心意义多为名词, 但也有以动词为中心的, 如“吹”, 《说文·口部》:“吹, 嘘也, 从口从欠。”即从口中吹气, 又如“招”, 《说文·手部》:“招, 手呼也。从手、召。”即用手召唤。

5、补充式

组成会意字的各单字意义中, 有的表示动作行为, 有的对动作进行补充说明。如“莫”, 《说文·部》:“莫, 日且冥也, 从日在中。”“莫”即“暮”, 就是黄昏时分。从造字者的意图看, 黄昏时太阳在草丛中, 故以此构字。又如“杲”, 《说文·木部》:“杲, 明也。从日在木上。”用太阳升到树梢之上表示明亮。再如“杳”, 《说文·木部》:“杳, 冥也。从日在木下。”用太阳落到树下来表示幽暗。

四、形声字的意合特点

许慎《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形声者, 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形声字的形旁表义, 表该字表达的事物的一个范畴, 比如“诽”“谤”“讥”都有形旁“讠”, 表示它们都属于“言”的范畴;“岗”“岭”“崩”都有“山”作形旁, 表示它们都与“山有关, 这自然也是一种意合。

摘要:汉语是一种典型的意合语言, 其意合的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探讨造字法,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中体现的意合关系, 并以汉语的基本结构类型相比附。

关键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意合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中华书局, 1955.[1]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中华书局, 1955.

情投意合成语含义及造句 篇5

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

二、情投意合成语近义词

志同道合 [ zhì tóng dào hé ]

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明归有光《题仕履重光册》:“大司寇箬(ruò)溪顾公、大司空南坦刘公,方与石翁为湖南社会,志同道合,其称许之固宜。”

如鱼得水 [ rú yú dé shuǐ ]

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同舟共济 [ tóng zhōu gòng jì ]

大家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在艰险的处境中团结互助,共同战胜困难。《淮南子·兵略训》:“同舟而济于江,卒遇**,百族之子,捷捽招杼船,若左右手,不以相德,其忧同也。” 济:渡河。

心心相印 [ xīn xīn xiāng yìn ]

形容彼此不待语言说明而感情相通,心意完全一致。印:合。

情同手足 [ qíng tóng shǒu zú ]

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亲兄弟一样亲密。

三、情投意合成语造句

1、骨肉相连舐犊情深情同骨肉老牛舐犊情投意合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2、今天我们俩谈得非常投机,彼此情投意合,对许多问题看法都是一致的。

3、在女人情投意合的地方,男人只能把彼此的怨恨一笔勾销。

4、小红和王刚有共同的爱好和情趣,一直情投意合。

5、我俩情投意合,决定步上红毯,希望诸位亲友也一同来分享我们的喜悦。

6、他们两人情投意合愿结为秦晋之好。

7、这对情侣情投意合,很快就要结婚了。

8、他们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结为知己。

9、你我两家的孩子既然情投意合,我们成为二姓之好,这也是一件好事。

10、这对情投意合的爱侣,决定下个月要完成终身大事。

11、你没法博得希刺克厉夫的爱慕你不能把他当作情投意合的人。

12、我俩情投意合,经得家长同意,定于本月15日结婚。

13、七仙女和董永情投意合,克服了重重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14、他们曾是情投意合的一对爱侣,如今却因为金钱的纠纷对簿公堂。

15、然而他们都非常重视礼貌,何况他们确实感到情投意合。

16、他们相处日久,情投意合,决定厮守一生。

17、他俩情投意合,水乳交融,是对人人称羡的恩爱夫妻。

18、他俩结婚多年,仍是情投意合,十分恩爱。

19、我们两个要不要这么情投意合……

20、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

21、他俩从小就在一起长大,青梅竹马,自是情投意合。

22、他俩情投意合,很谈得来。

23、他俩情投意合,经得家长同意,定于本月十五日结婚。

24、玉莲和杨娜刚认识就情投意合,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

25、只要你我情投意合我们就是幸福的。

26、这种愉快的竞赛使我们马上情投意合,坐在一起,共饮潘契酒。

27、其实我觉得不是我们要求太高,而是真没找着那个情投意合的人。

28、他们年纪相差虽多,谈起话来却是情投意合,于是结为莫逆之交。

29、当真正遇到让你心动,情投意合的另一半时,一定不要轻言放弃。

30、结婚后,卡扎菲和沙菲特情投意合,形影相随,如胶似漆。

志同道合与情投意合 篇6

1923年8月,23岁的冰心从上海启程乘坐轮船到美国留学,同去的有100多位中国学生,他们需要在大海中航行近半个月。枯燥的旅途中。冰心想起已先期到关国的中学同学吴搂梅曾告诉过她,吴搂梅的弟弟吴卓也在船上。冰心请同学许地山帮她找吴卓,结果把吴文藻给找来了,一问名字才知道找错了人!

随即,冰心就和吴文藻闲聊起来,问他到美国想学什么?他说想学社会学。冰心说自己想学文学。吴文藻继而列举了几本英美评论家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问她看过没有?冰心摇了摇头。他说:“如果不趁闲暇多看一些课外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冰心!她在出国前已发表了一些作品。还出版了诗集《繁星》。别人对冰心都很客气,像吴文藻这样首次见面就坦率进言,他还是第一个,冰心当即把他视为诤友、畏友!

到美国后。冰心就读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吴文藻则在达特默思学院社会学系读书。两校相距非常远,但两人时不时地通过书信联系。

每次吴文藻买到一本文学书,看过后就会寄给冰心。她收到后就赶紧看,看完后就写信向他述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像看老师指定的参考书一样认真。老师问冰心为何她的课外阅读如此广泛,冰心却笑而不答,她把这个秘密藏在心头。

冰心入学不久肺病就犯了,她住进疗养院休养。吴文藻从学校出发,坐了七八个小时的火车前来看她。

1925年夏,冰心到康柰尔大学补习法文,让她感到无比惊喜的是,吴文藻也在这里。每天课后,两人在一起散步、畅谈、游玩,渐渐地,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地吸引。一天,在湖上划船的时候,吴文藻向冰心吐露了心迹,他愿和她终身相处。经过一夜的考虑,第二天冰心对他说,自己没有意见,但最后的决定权在她的父母那里。

1926年夏,冰心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取得了硕士学位,应邀回母校燕京大学任教。吴文藻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还附了一张照片,让她带回国给她的父母。1928年冬,吴文藻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第二年年初回到北京,他已接受了燕京大学的聘请。

吴文藻回国没几天就赶到上海冰心的家中拜见她的父母,两位老人很高兴地接待了他。随后,两人举行了订婚仪式。

1929年6月,冰心和吴文藻在燕京大学的临湖轩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客人只有双方的同学和燕京大学的同事,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主持了婚礼。据冰心回忆,那天接待客人的蛋糕、咖啡和茶,只花了34元。

婚后,冰心和吴文藻情趣相投、性格互补。两人历经了爱情甜蜜、家庭温馨、生活坎坷等之后,1985年9月,84岁的吴文藻辞世。

英汉语言的形合与意合 篇7

1 基本概念

英语重形合是指英语表达符号和句法之间逻辑关系较紧密。也就是指, 英语句子中各个意项、成分的逻辑关系都用适当的连接词来连接, 比较注重句子结构表面形式上的一致性与完整性。

汉语重意合是指汉语句子主要是通过字与词的意义相联系, 很少使用或不用连接词, 其连接与主谓关系主要是通过语气, 重音, 词序而间接地表达出来。并不强调形式上的对应往往只求意义的吻合。

比如:“My mum is beautiful.My dad is handsom.We are a wonderful family."这是个溶合旬, 3个句子用逗号断开, 与汉语句式一模一样。地道的英语应表述为;“The beautiful mothe and the handsom husband form a wonderful family.”由于英语和汉语结构不同, 学习者往往会不自觉地用使用已经深入他们思维与语言中的汉语结构, 作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一个思想的模式, 当他们被要求用英语来表达某种思想时, 说出的英语句子就往往含有汉语的痕迹, 出现所谓的“翻译腔”。

2 英汉形合意合现象探析

那么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是文字的起源决定, 另一个是受思维, 及文化的影响。

汉语起源于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运用和发展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 通过汉字的形象来表意, 所以人们可以从汉字中自然地推意, 连接就存在于字词之间, 所以很多时候不需要连接词。而英语是拼音文字, 其中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是基本的表达符号, 这些字母从形式上并不传达任何意义, 词的拼写与发音按一定的发音规则形成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组合, 组合而成的词语也只是一些拼音符号, 从形式上不表意, 因此在英语句子结构中, 句子的各个成分通过各种连词、介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等连接起来, 特别强调句子形式上的从属、修饰、平衡、对比等关系。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也受中西方思维模式及文化的影响。英语国家的人往往注重个体的独立性, 强调个性自由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注意句子形式及结构的完整, 以形达意;而中国人处理事物往往习惯于概括综合, 整体把握, 注意隐性的连贯, 重在达意, 而不求表面一致和逻辑推理。比如汉语中“他来我就走。”而英语则为“If he comes, I will go.”

再比如汉语“深秋, 冷雨霏霏, 屋里静悄悄的。他们看了一

个下午的书。”英语并非“In the cold November day, the cold rain fell from the sky, and the house is quiet.They read the whole afternoon.”而是“They read the afternoon through while the cold November rain fell from the sky upon the quiet house.”由

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句法的这种由主到次的逻辑连接和汉语的横向铺叙之间的差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英汉两种语言所出现的结构与用法的种种不同, 引起我们对两种语言的文字所涉及的相关文化的思考, 意识到这种差异, 并且在使用时加以注意, 可以使我们较快地融入另一种语言当中, 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道的英语表达。

摘要: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 而汉语则重意合。该文基于这一现象对英汉形合与意合现象进行探讨认为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文字的起源和思维、文化作用两方面的影响。通过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是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两种语言现象。

关键词:英语,汉语,形合,意合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英译时汉语主题语的转换[J].外语研究, 1995 (4) .

[2]王满良.英汉主语比较[J].外语教学, 1999 (1) .

[3]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英汉互译中的“形合”与“意合” 篇8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这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之一。英语句式结构常以SV为主干构成全句中心, 以动词为焦点控制句中各成分, 动词的形态变化, 涵盖句子的大本分结构信息、功能信息、甚至语义信息, 全句围绕SV这一中心主干进行空间搭架, 因而句子语义层次分明, 显性形态标记准确清晰, 结构严谨, 形态上自足, 可称为空间静态形结构。

汉语多个分句线性铺排句式结构充分体现了汉语重“意合”的构句特点。汉语的这类句子按时间事理、逻辑理念顺序平行铺排, 结构轻短且松散, 各分句以意相连, 形式上看不出明显的语义形态标记, 句中的各语法成分隐含在词语铺排的线性流程中, 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或承上启下, 互为呼应, 或语气连贯, 层层递进, 形成“形态上松散, 内容上完整”的格局 (申小龙《历史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 1989年) , 其视点不是机械地固定在句子的某一点上, 而是按照逻辑事理顺序散点展开, 句子的表达功能及结构信息就蕴含在这种独特的铺排律中, 不滞于形而以意统形, 辞约义丰。汉语没有形态变化, 断句不严, 句子结构上没有焦点, 强调时间顺序和事理排列, 内容上自足, 可称为时间上动态结构。

英汉两种语言这种不同的句式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 在英语中, 句子的从属关系、并列关系大多用and、but、if、because、but、so that、although等连接词明确表示出来。在汉语中, 同一概念, 却可以用意合的方法, 即通过句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表达出来。如:

The doors were opened and the audience came crowding in.

大门开了, 观众一拥而入。

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跑了和尚, 跑不了庙。

I'll go as soon as you come here.

你来了, 我马上就走。

Whatever you like to eat, just tell me.

想吃什么, 只管告诉我。

I can't trust him, because he is not honest.

他不诚实, 我不能信任他。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the green mountains are there, one should not worry about the firewood.

天气寒冷, 河水都结冰了。

It was so cold that the river froze.

明天天气好, 我就去公园。

If it is fine tomorrow, I'll go to the park.

When I was reading a book, he came.

我正在看书, 他来了。

When one drinks water, one must not forget where it comes from.

饮水思源。

The task entrusted to you is heavy and your road ahead is a long one.

任重道远。

以上各例中, 英语的复句主句与从句之间是靠连词连接的, 而汉语的复句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靠意思连接的。我国著名语法家王力在其著作《中国语法理论》中谈到“汉语复合句往往是一种“意合法”, 在汉语句子里连词可用可不用。”又说:“句子里分句是靠语气联系起来的。”并举一例说明, 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三十四回里, 贾宝玉对林黛玉说的一句话:“你死了, 我做和尚。”句中未加“如果”二字, 但含义却在其中了 (陈定安《翻译精要》2004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 。

英语和汉语都把表示“结果”的从句置于主句之后, 因此翻译这类从句时可采用“顺序”译法, 不拘泥于引导结果状语从句的连词that, so……that, 等词义, 如果一律译成“因而”、结果”、“如此……以至”等, 会使译文过于欧化, 翻译时应少用连词或省略连词。如:

The world's natural resources are being used up so rapidly that there would not be enough to provide an adequate standard of living for everyone within the next two centuries.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消耗的很快, 在未来的两个世纪内将没有足够的资源保障人们相当的生活水平。

Newton's head was usually so full of ideas that he was quite lost in thought.牛顿的头脑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想法, 他常常想问题而出神。

The sun is so much bigger than earth that it would take over a million earths to fill a ball as big as the sun.太阳比地球大多了, 得有一百多万个地球才能填满像太阳那么大的球体。

The snow fell so fast that our footsteps were covered up in a few minutes.雨下得很急, 我们留下的脚印没有几分钟就被盖住了。

由于汉语句子的意合倾向, 如果英语定语从句结构复杂, 句子较长, 从句本身独立意义较强, 译成前置定语难于安排, 会造成意思不清, 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时, 可以采取分译法, 译在主句之后, 原文中的定语从句, 译文中成为复句中的分句。有时除重复先行词的意义外, 还可加上指示代词“这”、“该”、“其”等, 或把关系代词译成人称代词“它”、“它们”等。如:

These negotiations gave birth to a joint venture, which drew on German capital and expertise and utilized the cheap labor of China.这些谈判的结果产生了一些合资企业, 这些企业利用德国的资本和技术, 使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

He managed to raise a crop of 200 miracle tomatoes that weighed up to two pounds each.他种出200个奇迹般大的西红柿, 每个中大两磅。

The volcanic eruption of Vesuvius in 79 AD killed many people in the ancient Roman cities of Herculaneum and Pompeii where we may still see some of their remains.公元79年, 维苏威火山爆发, 使古罗马的赫尔库拉内姆和庞培两个城市许多人丧命, 在那儿, 我们仍能看到其中的一些遗骸。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group of boys whose plane crashed on an uninhabited island.这时关于一群男孩子的故事, 他们的飞机坠毁在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上。

He lent me a thousand pound, which was exactly the amount I needed to solve my problem.他借给我一千英镑, 这笔钱正好解决我的问题。

Bill is a mature young man who is no longer dependent on his parents for decision.比尔已是个成熟的小伙子, 不再依赖父母替他做主。

Toward evening, we stopped at an inn, where we passed the night.傍晚, 我们投宿在一家旅店, 在那里过了夜。

The airline has a booklet, which will tell you most of the important things about a trip to Europe.这条航线备有一本小册子, 告诉你去欧洲旅行的大部分重要的事情。

Westminster Abbey, which is one of the oldest churches in Great Britain, contains the graves of many famous Englishmen.西敏寺, 大不列颠最古老的堂之一, 里面有许多英国知名人士的坟墓。

以上各句中, 汉语句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是靠意思连接的, 而英语句与句之间都少不了一个连词。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 是明示, 所以句子各成分间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连接词语, 以表示其结构关系, 句法结构比较严密, 枝蔓横生, 互相攀附。汉语句法重意合, 是隐含, 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用意思贯穿起来, 没有一定的连接词, 因此, 结构形式比较松弛。在翻译时, 我们必须掌握这一特点, 要摆脱英语原文结构的束缚, 适当地使用意合的方法, 才能使译文达到明白晓畅, 通顺易懂的要求。了解英汉语言的表现形式的这一差别, 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消除“翻译腔”的一个重要手段。

汉语的意合句往往需要译成英语的形合句, 否则会导致病句。如:

小国人民敢于起来斗争, 敢于拿起武器, 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 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

译文: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 if only they dear to rise in struggle, 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分析:小国人民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 是以敢于拿起武器以及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为前提条件的, 所以在译文中增加了if only和and这两个连词。

又如:车辆横冲直撞, 严重地威胁着城市生活, 路上行人无不提心吊胆。

译文:The present onslaught of vehicles poses aserious threat to urban life and pedestrian peace of mind.

分析:译文中增加了并列连词and, 连接并列宾语, 但在中文里省略了。

另外, 汉语许多词语重意合, 其外形不完整, 其含意靠人们的语言习得去感悟。比如,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等都是浓缩的意合词, 应译出完整含意。如:

这个车间既做来料加工, 也做来样加工。

This workshop processes raw materials on client's demand and processes according to investor's samples as well.

但是,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英语重形合, 但又不乏意合手段。英语句子也有形形色色的意合手段。本文所说的英语的意合法并不是指英语句子结构上的意合, 而是指逻辑上含有从属关系的句式。比如:

1.形名短语

这种“形名短语”在句子中做主语时, 句子的主谓语之间常常形成“因果关系”, 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汉语的因果复句来处理译文。如:

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Because the carpet was thick,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were killed. (因为) 地毯很厚, 我走在上面一点声音也没有。

Poor acoustics spoilt the performance.=Because the acoustics was poor, the performance was spoilt.

音响效果不好, (所以) 演出大为逊色。

2.祈使句+and…

当and前为祈使句时, 则表示条件, 相当于一个ifclause, and的作用相当于therefore或as a result, 等。如:

Press the button and the machine will stop. (如果) 按动按钮, 机器就会停下来。

Come earlier and you will see him. (如果) 你早点来, 就会见到他。

3.成语

A fall in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When you have a fall into the pit, you had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 长一智。

4.定语从句

英语中有些定语从句在形式上是定语从句, 但在作用和意义上是状语从句, 说明原因、结果、目的、假设等关系。翻译时应找出这种暗含的逻辑含义, 然后译成汉语的相应的分句。如:

Premier Chou who was busy all day long never knew what fatigue was.周总理虽然整天很忙, 却从不知疲倦。

Out teacher, who is getting old, will soon retire.我们的老师 (由于) 越来越老, 不久就要退休。

Men become desperate for work, any work, which will help them to keep alive their families.人们及其迫切地要求工作, 不管什么工作, 只要他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就行。

5.名词

若干英语名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取代从句, 这是一种言简意赅得意合句。如:

Beggars must not be a chooser.=Since he is a beggar, he must not be a chooser.

(既然) (他是) 要饭的, 就不该挑肥拣瘦。

其实, 汉语的表达十分讲究启转承合。对照一些优秀汉译, 我们不难发现, 英语的一些意合句竟被“反其道而行之”地译成汉语的形合句。比如:

Admonish your friends in private, praise them in public.

在私下要忠告你的朋友, 而在公开场合要表扬你的朋友。

译文中增加了“而”字, 似乎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一个复合句内部, 英语重形合, 汉语则重意合;而在两个独立句之间, 似乎汉语更重形合。英译汉时要留心意合, 以免译文呆滞死板;汉译英时要留心形合, 以免译文失去圆润与自如。

参考文献

[1]《翻译精要》陈定安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

[2]《英汉比较与翻译》陈定安编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年

[3]《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年

从意合形合看汉英思维模式差异 篇9

意合、形合是语言学习法中两个基本的概念, 许多学者都为此做出过界定, 比如, 刘宓庆对形合意合作了这样的界定:“形合”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 (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 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 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 (刘宓庆, 1992:18—19)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知意合重意义, 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的一种过程, 重“形散而神聚”, 形合重形式上的连接, 即用连接词把句与句连接起来的一种方式。

意合形合是汉英两种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 表现在句法上呈隐性, 即它基本上不需要类似于英语上的那些形式上的连接符号, 而是通过语义, 逻辑或者是语序使得各句意之间层次分明、自然连贯。而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 表现在句法上呈显性。因此, 句与句之间靠一些连接词来连接, 而且必不可少得还会出现像性、数、格、时态等形态标记。

此外,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讲, 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因此, 意合形合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而不是绝对的, 它是整个语言的共性, 只不过在不同的语言实际运用中侧重点不同罢了, 或以意合为重, 或以形合为重。汉语在几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风骨、重凌虚的哲学和美学传统影响下, 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和隐含关系的语言结构。英语在科学主义、原子主义、二元论和人与自然对立等的影响下, 形成了注重外部结构的语言, 即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

二、意合形合与汉英思维模式差异

2.1意合形合与悟性理性思维

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 语法呈隐性, 注重句意逻辑上的连接, 其文章脉络全靠着这种“悟性”来体现。中国的传统哲学主要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的影响, 因此, 中国人在思维上强调“悟”字, 形成了中国式的悟性。“悟”即“领悟”, 凡是不直接言明, 含蓄而不外露, 言外有意。中国人做事似乎都不想让人马上知道, 而是要先让人想一想然后再“悟”出来。

与汉语截然不同的是英语具有严谨的组织形式, 丰富的曲折变化以及形态变化, 主谓语等成分不可或缺, 注重句与句之间在形式上的连接, 存在着大量的连词, 是典型的形合语言。这种形合语言强调的则是科学的实验, 形式的论证, 主张的是主客体分明的理性思维。因此, 在汉译英时要极其注意的是从意义到形式上的转换, 比如要把一些文字中没有却有其意的省略成分添上, 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必要的屈折变化以及时态语态上的变换。

2.2意合形合与整体个体思维

汉语重形合, 英语重意合所反映出的另外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便是汉民族的整体观思维与英美民族的个体观思维。中国传统哲学习惯上把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个整体, 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 而正是由于这种整体观的思维导致汉民族习惯从总体上把握事物, 不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因此, 汉语中要求语言的表达要全面, 周到, 突出整体性, 注重句意与句意之间的连贯。比如, 从中国人造字就可以看出这种整体上的思想, 凡是与水有关的都须加上“水”字旁, 与木有关的则通常会加上“木”字旁, 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汉民族的这种整体性思维, 注重“以意统形”以及“普遍联系”。

与之相反的是西方人强调个体性, 但又不是个体之间的堆积, 他们习惯于把个体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并认为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之间是相互对应的。这一切都得于古希腊的原子论, 并由此引发出了更多的哲学思想, 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 逐渐形成了英美民族重个体的思维倾向, 表现在句法上呈显性, 重形合, 形态明确, 主谓分明, 句中各意群成分的结合都用适当的连接词和介词来表现其相互关系, 形式严谨。从造词上看, 也是遵循着一种“原子主义”, 即一个事物一个名称, 并没有从整体以及事物的联系上来命名的习惯。其次, 英语的构词法以加缀法为主, 词干就像是原子核一样, 而其前后缀就像是核外电子, 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英美民族重形合的个体性思维。

2.3意合形合与具象抽象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整体思考、事物本身及其外表, 常常借助直觉体悟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比如, 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就与具体事物的形象紧密相关, 以形象符号替代其意义。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象”, 注重思维的表象作用, 以感觉、知觉、表象为依据, 习惯于形象思维, 汉语的意合就与这种具象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用词时常常以实代虚, 以具体代抽象, 注重意义的接应。

与之对应的是英美民族的抽象思维,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 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 然后对其本质进行总结、归纳和挖掘其规律。这种抽象思维是经过感觉、知觉、表象的感性阶段后, 逐步上升到概念、判断、推理的理解阶段, 即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英语的形合与这种抽象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说英语中存在着许多表示抽象概念的后缀, 正是这种大量屈折变化的形合特征更加有利于抽象词汇的使用。三、结束语

意合形合是对汉英两种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 意合形合这两种不同的语言特征又反映出汉英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汉民族的这种悟性, 整体性以及具象性思维使得汉语不管在构词还是句法上都注重意义的表达。而英美民族的这种理性, 个体性以及抽象性使得英语更加注重形态、形式上的完整性。了解汉英语言各自的特征以及所反映出的思维模式的差异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 有助于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 减少汉式英语的出现, 从而习得更加地道的英语。

摘要:众所周知的是汉语是重意合型, 英语是重形合型语言。汉语重意合, 这就导致其语法成隐性, 在隐性的语言中, 主要是通过逻辑和语序在起作用, 要求“形散而神聚”。而英语重形合, 其语法呈显性, 要求形式上的一致。意合形合是对汉英两种语言的高度概括。思维是语言的灵魂, 语言体现思维, 是思维的载体, 我们从汉英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意合形合,汉英民族,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浅谈英汉翻译中形合与意合 篇10

形合是借助于形式的变化,形态词汇的衔接等将语言符号由“散”(个体的词)到“集”(词组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英语重形合,它的句子结构是语法的,比较注重语法运用的规范得体。在英语中,如果不讲究语法那整个句子就不知所云,整篇文章就会杂乱不堪。在英语句子当中,对句法形式的要求相当严格,形合就显得非常重要,毕竟英语对于语法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英语重视形合的原因是在英语中句子的组合手段多样且灵活多变。重形合的语言通常会以它的外在形式表达主旨思想。所以在英语中有各式各样的连接词和关联词来帮助英语实现严谨的句子结构和表达。英语重形合,在句子的组成部分之间大多有确切的关系词和连接词,表示相互间逻辑关系,结构比较严谨。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的连接副词。英语的形合会运用丰富的词汇还有严谨的语法结构来组成完整的文章和句子间的继承和联系,从而达到篇章的完整性。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它有较丰富的形态标志和多种多样词类分别。英语通常以限定动词为中心,然后体现出种类繁多的语法结构。在言语交际中,英语对于句法形式的要求相当多有明确的规定。英语句子紧凑严密,呈树型结构,这是因为有各种连接词起粘合剂的作用。英语句子结构一般不会显得特别松散,这样的话也就使得英语不能像汉语那样灵活多变。对于英语语言来说,它的组织性和逻辑性特别强。对于句子结构上的删除或者省略,对于形态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因此英语的灵活性不够。

二、意合

汉语句子关系往往是平行的,在句子的各个成份之间往往没有连接词而是通过其内在逻辑意义关系合在一起是意合的。汉语是重意合语言,讲究意义的连贯和通顺。汉语没有像英语那样形态变化没有诸如动词,名词等具体的分别。汉语的词语蕴含意义丰富,各部分之间相互制约不充分,词语之间非常自由,可以相对随意地碰位组合。相互交流中,说汉语的人能够依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促进和对方进行交流。王力先生因此有这样的归纳:“中国语的结构好象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地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的。”汉语各部分之间的制约性比较弱,汉语在表达它的主题内容时采取的策略是比较直接的,而英语比较采用间接的表达方式。汉语的句法关系没有明文的规定,主要依靠直接性的联系和连接只要语序表达上顺畅得体即可。意合是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手段。意合的汉语句子结构比较注重语义的理解和内在的把握。汉语就是它的主旨意思需要围绕整个句子的意境去理解的,需要依仗意义即内在逻辑关系来理解和把握。汉语的词语和句子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标志。汉语的句子和句子关系主要靠词序和隐含的语义关系来表达,它并不要求追求外在完整而往往希望达到意思表达出来即可。汉语句子结构一般均按时空顺序和事理的逻辑关系排列、语序固定、关系明确,不需要英语那么多的连接词语来表示相互间的语义关系。汉语是介词贫乏的语言,故大量使用动词。语的语法结构常常是隐性,在表达主题思想时候只需要运用连词,过渡句,时间关系层层递进表达出来即可。

三、英汉翻译中形合与意合

这部分将会就英汉翻译中实际例子来说明英汉翻译中形合和意合差异。英语中常会使用连词来表达相互的逻辑关系,比如As for when the fitness buses will actually launch,it all depends on whether the plans get signed off by the government,but 1Ride claims Ride2Rebel will hit the city streets later this year.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词but表现出来的。汉语句子是靠内在的逻辑关系来组合连接的,比如“如果苹果洗干净了,就可以吃”,汉语句子中经常省略代词,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英语句子有强制性和严谨性。上面的例子翻译成英语就是”If the apple has been cleaned,it can be eaten.”在汉语中省略了“它”指苹果。在英语中可以用”it”代替。汉语句子语义结构的意合性也表现为汉语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将次要部分原因放在句子前面,主要部分结果放在句尾。从而形成了后中心。英语则相反英语主句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形成前中心。翻译时我们要把握这个特点照顾目的语的重心位置实现理想的语用对等。如“因为现在正在下雨,所以我们不能出去”,翻译成英语就是”We cannot go out because it is raining now.”在这个句子中译者把表示原因的状语放在前边,把句子的主旨放在后边,翻译成英文把主旨放在句子开头,即把表示结果的成分放在句首,实现理想的语用对等。

四、结论

形合和意合的概念差异使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句子表达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因为中西方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和发展历史不同,使得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口译人员在口译实践中,要充分认识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和意合上的差异才能完成高质量的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意合】相关文章:

上一篇:老年活动用地下一篇: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