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2024-06-19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精选十篇)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篇1

自进入新世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无论在国家地方的政策层面,还是学校本身的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舆论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具体表现在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截止至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4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改善了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与招生规模扩大同步,毕业生就业人数也相应增加,就业压力凸现,据据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的最新报告《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的统计(下称《报告》),2009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6.6%,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率为85.2%。

1 就业者的职业变迁是经济社会的常态

在首次就业有压力的情况下,就业后再次择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据《报告》[2]的统计,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远高于“211”院校的22%,非“211”本科院校的33%。“离职类型”分为主动离职、被雇主解职、两者均有(离职两次以上可能会出现)三类情形。其中主动离职的占88%,在离职毕业生中,有31%的人是因为感觉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而辞职,有25%因为薪资福利偏低辞职,还有13%因为想改变职业和行业。此外,离职理由还包括工作要求和压力太大;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适应等。

2010年年初“用工荒”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据报道2010年珠三角缺工的人数激增到了200万,缺工的种类从技工蔓延到普工,缺工的区域也深入到了内地甚至边远的省份。然而据多家专门机构的深入分析,“用工荒”其实正在促使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08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各个国家都积极应对,中国在加大投入,拉动内需的同时,提出了加快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企业而言,面对“用工荒”必须提高工人工资才能招到人,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为了保证利润,企业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增加产品附加值,或者增加机械操作,减少用工人数,两者都逼迫企业技术升级。特别是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许多企业,乃至行业都在进行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加快加剧了就业者的职业变化和岗位变化。据《报告》[2],200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三年内平均工作单位个数这2.2个,每个单位平均工作时间为1.2年,可见职业转换比较频繁。

无论是由于个人的选择,还是环境改变所导致的离职换职,职业或岗位变换作为一种社会常态而存在,尤其在经济社会有较大波动时,表现尤为明显。由此,我们必须思索一个问题:怎样的职业能力才能支撑一个人,使得在较长一段甚至一生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能适应其主动或被动换取的岗位?笔者认为,一个人要适应职业岗位的变换,要拓展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而这主要依赖于个人自身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支撑职业生涯的核心能力是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支撑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是职业者的学习能力,这是因为职业环境是发展变化的,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是不断提高的,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而更迭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企业行业也会随之变动,如金融危机的出现,迫使许多金融业领域的职位数锐减,许多从业者不得不另谋出路,再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又使许多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不得不转行。要适应变化,就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新岗位与新环境,而此时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职业人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效率与质量,所以学习能力就自然成为职业能力的核心。

学习是可以持久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的人的倾向或能力变化,这种倾向可能是能力提高,也可能是态度或兴趣或价值的倾向变化(加涅)[3],按照加涅的学习理论,学习的结果具有五种性能: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学习能力是指衡量通过学习导致这种变化的效率。显然,凡通过学习一定会发生变化,但所发生变化的程度与侧重各不相同。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环境,所得的学习结果在这五种性能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职业院校中的学生与一般的普通本科学校或普通中学是有不一样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环境,因此他的学习结果侧重也不一样。

学习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核心能力,也决定了企业单位的发展。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新的知识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而且传播与更新的速度也快,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同时由于人本身经历的局限性,所拥有和掌握的知识也是沧海一粟,况且在职业生涯中会不断变动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会不断要求新的知识与技能,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须有较好的学习能力。

3 职业技能教育中需要职业核心能力

正如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下称纲要)中所提出的:“要建设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通过“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来培养技能人才。非常明确,职业院校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门场所,是获得与提高技能的专门场所,学生抱着学习专门技能而来,学校为培训专门技能而配置环境(包括设备及教师等)。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学习,促进人们有目的的学习,职业教育也如此: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职业教育想在上述三个方面为学生的学习作出努力,为了实现这一努力,“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设计系列工学项目模块与单元模块→设计工学单元模块项目任务、融合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与教学资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显然重点放在了针对现有的工作岗位与工作技能上了,更多地体现了掌握与运用现有专业技能的方面。

4 职业教育应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然而,现有的职业教育多数纯粹地以现有技能为培训内容,且占据绝大部分教学时间。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看,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都是以技能掌握为主,是以针对现有工作岗位为培训目标,针对现有技能为培训内容,从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培养内容中可以看到,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上,确保能以“零适应期”状态进入岗位,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强化等手段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按照加涅的理论,这种习得的结果中动作技能的性能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相关的知识与理论的铺垫准备,相关人的各种素养如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学习时间比较少,而这些是作为人终身发展所需要不断积累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另外,这种技能教育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其一,学校的教学中所教授的技能是以现有的成熟技能为主,这是因为这样做的教学成本比较低,大多数学校不可能有这个技术与资金的实力来为学生创设领先于企业的学习环境。其二,企业所采用的技术技能的变化是比较快的,因为企业为了保持它的竞争力和领先地位,一直在进步,学校总是赶不上它的发展。其三,虽然职业院校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样一种培养模式,但真正有多少企业愿意或有能力将它的先进技术教给基础尚未打好,经验尚未获得的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未来的劳动者很难获得职业发展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是基础,创造性劳动才是根本,而创造性的能力不是靠单纯的技能训练所产生的,它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并归结为“1221”模式,即一个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两个系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两张证书,一个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可以认为,这是在重新审视当前职业教育中过分重视职业技能的倾向。

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的从业者,会更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能促进技术进步与发展。因此学习能力才是促进人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空洞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载体,而载体形式的不同,学习能力的表现会有所不同。

学习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应该有一定的先决条件,职业院校以技能培养为取向,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以技能为基础,因此,在进行专门技能的培训中要加强关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其它的知识与能力项目,要在动作技能训练之外,特别注重提升学生认知策略水平,加强智慧技能的学习。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的设计时,要以专门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以提高认知策略水平为目标来设计。

要提高学习能力,应该关注三个方面的培养:第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者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学习者的意愿决定了学习能否成功,是否有效,只有学习者具有了强烈的学习意愿,才能刺激学习行为的产生。第二,正确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和发现适合个体的学习方法。第三,要加强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是体现学习能力的重要维度,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的载体有关,但不被学习载体所完全决定,职业院校在技能训练中应该加强上述三个方面。

不可否认,当前职业教育在解决就业与为企业快速培养技能型劳动者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但对于从根本上提高从业者的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来看,如果不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这会隐藏着较大的风险。面对未来社会,职业教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R].北京,2009,4.

[2]王伯庆.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3][美]R.M.加涅著,皮连生,王映学,郑葳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篇2

学号:姓名:

【摘要】: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之所以要进行修养,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重任。大学生,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的重担,因而加强自身的修养更显得重要。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大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取得职场成功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需要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加以重视和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 提高 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

当我们踏进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都应该把握好所愿与所能的关系。所愿是我们想做的工作,想获得的职位。所能是我们现在拥有的技术、能力、素质、实践经验等等。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往往是美好的,但依靠现在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却可能暂时实现不了美好的愿望,因此,大学生很有必要在校学习期间了解职业生涯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日积月累,以便将来更好更快适应职业的需要,最终获取职场成功。

一、拥有良好的职业技能是站稳职场的保证

每个职业都需要一定特殊的能力,如行政人员要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销售人员要有优秀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外科医生要有突出的眼手运动协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如果说职业兴趣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决定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大小。

职业能力主要是指认知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空间形知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我们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竞争,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也逐渐会成为一般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将来职业选择的空间和灵活性。一般职业能力是每位职场人士都需要具备和不断提高的能

力,是职场成功的基础,故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积累提高。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就工作与专业的关系而言,有专业对口型、专业相关型和专业无关型。专业对口型是从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故工作对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一般以工科居多;专业相关型从事与专业有一定关系的工作,以文、史、哲、语言类居多;专业无关型指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几乎毫无联系,以经济、管理类居多。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如果立志从事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技术性岗位,则在校学习期间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培养将来胜任岗位的专业能力。

二、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实践能力

人的一生之中,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与之相适应。如果我们对某项职业有兴趣,但缺乏从事这项职业的能力,将来即使做这方面的工作,完成工作任务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达到优秀绩效的可能性就更小。例如一位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对广告比较感兴趣,也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但他缺乏设计的创新能力,虽然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学习得不错,工作也很努力,但总是设计不出有创意的作品,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因此,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自我职业能力进行测试和分析,作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就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并在选定的职业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优势

需要强调的是,职业能力虽然会受到先天遗传、大学前教育的固有影响,但职业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大学期间的学习以及将来长期从事某一专业劳动,能促使人的职业能力向高度专业化发展。例如:计算机文字录入人员,随着工作的熟练和经验的积累,手眼协调能力会越来越强,录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准确性会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向大学生说明,大学的教育培训、知识积累就是促进职业能力提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是职业能力形成的理论基础,学到的技能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实践基础,在校期间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环境适应也都对以后更好地胜任工作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大学生还必须明白,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即便毕业以后,也要时刻“充电”,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三、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职场位置的高低

职业素质是指职业人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简单地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态度、职业个性等方面。

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与此同时,一个单位(部门)取得成绩关键也在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说过“制度制定得再完美,没有优秀职业素质的队伍去贯彻执行无异于一堆废纸。企业要靠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在于铸造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

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有着天然、内在的必然联系,二者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职业素质是上位概念,职业能力则是下位概念,是职业素质中的具体内容之

一。职业素质的特点是“内化”,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非对象化的结晶,而职业能力是“外显”,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对象化的呈现。因此,职业素质是根本,职业能力的大小是由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的。同时,职业能力又是构成职业素质的核心,离开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

职场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因素,但职业素质的高低绝对是职场成功的重要基础。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因此,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拓展将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课题。

自2002 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下发以来,全国各高校都纷纷制定了详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规划,积极构建教育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真正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也切实帮助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一席

之地。针对前面所述的十项职业素质,高校需要逐一进行目标分解和落实:推行健身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心理素质;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素质;强化思想疏导,提高思想素质;弘扬仁爱精神,提高道德素质;倡导求真务实,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行人文熏陶,提高审美素质;加强学风建设,提高专业素质;搭建交流平台,提高沟通适应能力;培育钻研精神,提高学习和创新素质。总之,围绕着“求真、求实、求善、求美、求特、求强”的原则,帮助大学生挖掘个人潜力,培养在社会主义道德框架下和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条件下所需要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帮助大学生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职业人才。世纪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中国将进入一个崭新的“职业化时代”,职业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乃至个人的第一竞争力。大学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文化的旗手,是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理应成为高素质职业人才的表率。加强对大学生职业化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视培养,不仅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生将来职场成功的基础,更是我国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Ⅲ .高教探索,2007(6).

[2]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R1.新华网,2006—07一l7.

[3]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fJ1.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篇3

[关键词]旅游职业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到2009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达313.4万人,与本科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工作模式的不断变革,人们的职业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及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从其内涵和特点分,职业核心能力可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

方法能力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一般有具体和明确的方式、手段的能力。它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知识、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职业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三、旅游职业院校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现代的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岗位的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的精神力量。

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整个活动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立足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

(二)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中国加市场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中国旅游业也将从产业化向国际化发展。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六倍,如此富足的旅游客源,无疑给中国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机遇。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已逐步走向成熟。旅行社业由于外资与合资旅行社的跨进,客源结构由单一入境游变为入境、出境、国内游三大业务板块;饭店业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与世界接轨的管理模式;旅游的主题也从单纯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转变为涵盖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层次和各种文化背景人群的旅游主题。这些发展变化决定了在人才需求层次方面需要大批掌握一技之长、有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旅游业的大量人才缺口也正在于此,人才需求的变化给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重申了一个原则: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感受能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竞争能力、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让每一个职业人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单纯培养岗位的动手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科学院和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体能、技能、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则分别是1:10:100。相对于技能而言,这里的“智能”更多表现为“智慧”、表现为“核心能力”的范畴。智能(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取正是人们获得自由和发展的基础,是获得成功的钥匙,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获取财富的关键。没有职业核心能力,不可能在急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生活中获取应有的财富,就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不可能获取“满意”的职业和拥有“幸福”的感觉来源。同时,个人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也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

四、旅游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策略

(一)由重视专门技能向重视职业核心能力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重视专门技能向重视职业核心能力转变。由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承担的山东省人文社科项目“旅游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以100家涉外旅游企业(国际品牌酒店60家,国外酒店20家,国际旅行社20家)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旅游企业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重视程度。通过调查发现,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关注度,突出表现在“良好的职业素养、语言交际能力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

nlc202309040209

(二)重视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科技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过多地依赖教材,不重视课程开发,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此,更加重视课程开发环节,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改变传统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教学案例,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法、项目工作法等来体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知行合一,教、学、用一体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强调校内外实训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形成了以“需求导向的专业课程、双师双证的师资队伍、工学结合的教学情境、校企合一的实训基地、供需一体的订单培养”等为主的教学体系,把专业课程实训、校内生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紧密衔接,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建设有四星级标准的酒店和具有全资质的国际旅行社,可提供学生校内实境教学,在国内外建设有近百家实践教学基地,涵盖了80%的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基本实现了我院教学与实训零距离、实习与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特色。

(四)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在课堂外与人交流、沟通的不可或缺的平台,已经成为学生展示才艺、才华的舞台,对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校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专题素质教育讲座,从分发挥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作用,指导开展与专业活动相关的实践活动,更好的将专业技能与才艺相融合,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体现行业色彩,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旅游行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和窗口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敬业、爱岗、服务大众的职业精神。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坚持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格的合格公民的基础上,塑造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与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旅游服务精英人才,提炼出“我们是绅士淑女,我们服务绅士淑女”的核心办学理念。学院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倡导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形成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与品牌文化五大系统彼此呼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把校园打造成为“没有客人的宾馆”,使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逐渐养成旅游业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五、结束语

为满足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对旅游类高职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更好的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旅游职业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旅游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学校,核心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每年学生毕业时都会面临如下情况: (1) 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毕业, 可是能进入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人数较少, 而各行各业又急需大量人才; (2) 职工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 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三年甚至五年却仍然不会, 即使在许多设备充足的院校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因此, 如何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接起来, 缓解就业压力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 最主要的是解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目前, 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叫法很多, 如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称之为“关键能力”, 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 但无论“职业核心能力”叫法如何, 其实质内涵基本一致, 它是指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具有相同性的职业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并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需求, 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借鉴了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报告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 包括与人交流的能力、数字应用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革新的能力、外语应用的能力。

从职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层面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既包括在职业岗位现场直接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 又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心等隐性能力。

从职业核心能力活动指向层面分析, 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五种能力。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 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培养目标有层次、类别、范围的限定。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对于中国各类各级教育都是适用的, 都需要达到的目的。而各类各级教育又有它特定范围的培养目标。1995年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 会议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 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这类人才一般可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1999年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提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演变, 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实用人才或适用人才, 到应用型人才, 再到技术应用性人才和技能性人才, 反映了中国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本质认识的不断明确、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肩负起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 而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从事职业的能力, 也要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高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为主线, 以实训实习为主要培养途径, 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为主要目标。

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后, 更主要的是对课程改革模式的构建。在教学实践中,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主要采用的是“岗位主导、项目带动”课程模式培养策略。这是一种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是通过研究选择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的项目, 并将其有机的融入到课程内容的一种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是典型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课程模式的设计上, 我们是以项目为载体整合组织课程内容, 以项目带动教学的实施, 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 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岗位主导、项目带动”课程模式, 在课程观、人才观理论方面与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不同, 它更重视岗位核心能力结构, 整个课程设计将围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展开, 把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核心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立足点, 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来实施项目。受教育者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 最终实现岗位所需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项目的设计则按照“动画工厂”模式构建, 集中体现“以校为主、企业为辅、师生参与、项目引入”的教学原则, 与此相应, 实践教学将依据企业动画创作、制作的组织方式与业务流程, 采取“五位一体化”, 即工作室与教室一体, 实现实训环境“双元化”;教师与师傅一体, 体现教学主导“双师化”;学生与学徒一体, 使培养主体“员工化”;教学与生产一体, 使学习过程“生产化”;作业与产品一体, 实现运行方式“市场化”。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钓鱼”的方法, 通过培养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 以实现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占年.高职教育核心职业能力分析[J].职教通讯, 2008 (1)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5

一、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特别是在长期以考试考核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下,简单地认为将学生招进来、再毕业就是整个教育过程,然而却大大忽视了学生是否有能力胜任职位,以及对于学生自身潜力的挖掘等方面都缺乏较高的关注,也就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二)不合理的课程设置由于受到传统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陈旧观念的影响下,我国高校教育至今都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化课程体系。而课程的合理开设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如果高校缺乏职业化课程,那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则是一张空头支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也就毫无任何意义。

(三)形式化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应用技术类型大学中,实践教学处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但是,由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实践型教师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不规范,导致高校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实践教学脱离内容、止于形式,进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对策

(一)教学教材注重更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容

应用技术类型大学的教材内容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合理科学的调整。教材内容应该着重凸显实践应用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尤其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将社会实践与职业化教学过程紧密连结在一起,进而建立健全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应用知识深厚、职业能力较高的.应用技术类型教材体系。另一方面,在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加强对教材内容系统性的把握,依据各个学科发展规律,将学科内容的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和系统性。再者,高校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保持一定的针对性,摆脱过去盲目、被动的教学模式,教材应该注重满足各个学科自身的独特性和教学效果的要求,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更好地将教材中的基础、重难点凸显出来,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高校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化水平

教师的职业培训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培训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整体上提高职业化教学能力和素质;另外,应该依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高校可以进行校企联合,通过聘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士壮大教师队伍,建构专职和兼职二者相结合的双师型队伍,充分发挥当前教育科技与网络途径,给教师开展实践型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从根本上做到将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的发展要求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给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去,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完善应用技术型教学的考核体系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97-01

一、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自身、教师、政府、学生等多方条件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但是目前从各高职院校培养情况来看,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方面,还是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都还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认识,有的只是零散的基于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上,在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问题上还没有科学的认知,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效果不佳,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比如职业核心能力包括的八个方面这个基本内容,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认识都存在一定差异,学生了解的更少,甚至有些学生对此一无所知。

(二)国家政策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1998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个体的能力划分三个层面即专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其中职业核心能力又分为八项,称之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国家对核心能力内容的界定,为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纲要》提出:要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从上述内容看,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要不仅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更加重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契合时代潮流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

(三)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1.学校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定位不准。

学校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定位不准,这是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学校的定位不准,直接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制定和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重理论,轻应用”,导致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取不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自然和社会脱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太大,满足不了社会和单位的需求。

2.学生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淡薄。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特别是受到当今社会价值觀念的影响,高职学生缺少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多数学生认为,来到高职学校就是学技能,只要技术掌握娴熟了,通过学习拿到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是最高的目标,认为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顺利的就业,其他的人文方面的课程都是无用的,更谈不上注重培养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了,因此学习兴趣也不高,进而忽视了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3.学生实践实训的实效性较差。

实践课程重要性已得到学校普遍重视,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训、实习中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并且内化为职业核心能力,但是学校在运作中不能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各环节的运作上,各行其是,没有真正的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实践的各个环节当中,缺乏整体意识,导致学生实践实训的实效性系统协调性较差,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差。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在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高职教育不仅要摆脱“重理论、轻应用”倾向,还要走出“重技能,轻能力”的误区,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二)探究适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基于高职教育育人目标,围绕企业、行业用人要求及岗位任职标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将职业核心能力贯穿于始终,并以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为前提,在教学模式上要打破必修课选修课的界限,必修课以培养职业能力行为为根本,同时开辟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选修课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要通过实训基地训练及实践活动、专业渗透、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探索,以期探究适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三)建立多元性、动态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所以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促进职院校发展的迫切需要,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目前缺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识现状,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来促使学生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情况建立包括评价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的、动态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也要多元化,要采用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总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多元化评价,注重在学生技能形成过程中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采取弥补措施,职业核心能力评价要与时俱进,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李霞.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D].陕西 2011:5

[2]靖德云.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 2012:24-30

[3] 吴泽宇 刘亚妮 潘 越.浅谈多元评价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运用[J]. 科技风. 2013(12):181-181

注:本文为2015年度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践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编号为:15ZD008

作者简介:杨华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探究 篇7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 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 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以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 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势在必行。

1 高职学生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意义

当前, 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结合近几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实训场地和实习条件的限制, 使得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中厂、厂中校”变成了一纸空谈, 过多的流于形式。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是优秀的好学生, 而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和在顶岗实习阶段就凸显了自身的许多弱点:无法适应岗位要求, 动手能力弱, 缺乏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再加上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目标不明确, 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环境, 对自己的评价过高, 在顶岗实习及初次就业一般都是在公司 (企业) 生产经营的第一线, 再加上缺乏工作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灵活应变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否则, 就难以适应岗位需要。因此, 除了掌握好专业技能外, 个人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对顺利就业至关重要。

2 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几个途径

2.1 优化专业设置, 服务区域经济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学院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要注重本地区、本行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不能脱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首先, 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 要区别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 要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动态, 结合行业、企业及社会需求深入调研, 有针对性的调整专业设置。其次, 要充分考虑到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 结合区域特色,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有自身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以新疆兵团某高职院校为例, 兵团特色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 学校办学特色和兵团精神相互融合, 逐步形成具有兵团特色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特色专业的建设, 结合兵团经济的发展, 紧跟主导产业, 实行重点突破, 突出高职院校在兵团范围内的文化引领作用。通过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 进一步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2.2 建立完善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作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 必然伴随学生在校的整个阶段, 建立完整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提升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意义。初步建立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训练结构模式, 成立专门的指导机构或团体。从教学资源库建设到课程辅导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 进行动态管理, 定时追踪, 不断反馈实践效果,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 教师根据工作过程或岗位标准为依据设计符合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灵活的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要素, 鼓励教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融入时间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逐步解决在现实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学会使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来解决问题。职业核心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培养与锻炼, 自然会逐渐提高。因此, 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最好平台。

2.3 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一是要不断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把企业中的“能工巧匠”搬到学校, 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的融合起来。二是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熟悉、研究企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 积累企业在处理特殊业务和重大业务时的方法和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拓宽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的提高, 适时组织职场训练、交流, 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稳步发挥专业带头人、业务骨干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要有计划的组织专业教师, 专业带头人参加技能性培训活动, 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 提升专业教师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2.4 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关系, 深化校企合作,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就业环境。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 集团化办学思路已初步成熟,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整合有效资源,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和提升作用, 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逐步转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多方平台分析学生的职业活动中的实际效果, 并通过反复的评估和完善促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逐步建立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多方联动的评价机制是促进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

3 结论

综上所述, 结合目前的市场环境和社会需求, 通过优化专业设置, 建立完善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体系, 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估体系, 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必将是促进高职学生成功择业、顺利就业的法宝。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各个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掌握好专业技能外, 个人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对顺利就业至关重要。因此, 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靖德云.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 2012 (29) :189, 233.

[2]邵艾群.论英国核心能力开发的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3) :130-132.

[3]李霞.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篇8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由三个层次的能力组成,分别是岗位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其中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需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可迁移性,是伴随劳动者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最早由德国提出,并注重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加以培养。目前,德国的职业教育正由企业主导的技能培训模式向素质培训模式转变,其素质培训的主要能力由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组成。在英国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中则将职业核心能力划分成:数字、信息技术、现代语言、问题解决、交流与人际关系几种。美国职业教育推行的是MES模块,该理论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个人品质(诚实、交际、自我管理)、基本技能(读、说、听、写、算)与思考技能(想象、推理、解决问题、创新)。

在我国,将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由八个能力模块所组成。即: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包括方法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在当今的人才市场,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了用人单位考核应聘者的关键点。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认为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具体体现在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主要是开设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课程,如现代礼仪、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还有就是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举办各种知识竞赛与技能竞赛、专家讲座以及开设各类选修课程。这些措施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他们希望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少会有高职学生有目的、有规划地去训练提高自己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这也就造成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普遍比本科学生差的局面。

正是由于大多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不强,因此,虽然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同,就业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总的来说,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就业率、改善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 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某种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目前,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都非常注重对岗位特定能力与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描述,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往往是放在能力培养的最后,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常都不会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最后导致学生职业能力的欠缺。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显得尤为必要。另外,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有明确的能力目标要求,而不是笼统地描述为“具有良好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与人交流的能力”,例如与人合作的能力目标要求就可分解为协商合作、互相配合、调整合作方式等多个模块,并明确各模块能力点的具体要求,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真正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构建全过程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完成任务过程中应用某些技术的执行能力。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学习,而是一种行为能力的训练与养成。严格来说,任何课程的开设都能有助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构建一个全过程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显然更有助于全方位地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这种课程体系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立体的,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设置专门的训练课程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强化,例如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强化信息处理能力,开设《演讲与口才》强化与人交流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例如改革教学方法,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主导,就有助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三个层次是将课堂教学以外的第二课堂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各类社团活动、讲座、公益活动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每一名教师应成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引导者与执行者,作为引导者,教师的师风师德、个人素养与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造成极大的影响;作为执行者,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明确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并掌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当我们的教师都能用非凡的个人魅力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同学,并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到每一个教学设计中,那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将变成易事。

4. 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以职业化的标准来设计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普适性。在教学中积极开发来自生产现场的教学项目,在教学方法上推行项目教学的五步教学法,即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Action)、评估(Eval-uate)。在实施过程中,可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再将典型生产项目任务交给每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进行学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强调项目任务要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进行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搜集和应用信息并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方案时也应从解决问题的成效、自主学习的效果、团队合作的情况等多方面给予评价,并着重提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不足,以期在后续的项目中逐步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都有极大的效果。

5. 以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新型合作教育模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行学生第一、三、五学期在校学习;第二、四、六学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模式。在这种集中学习、集中实习的工学交替模式中,由于学生是长时间在企业中工作与生活,他们会逐渐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融合到企业中去,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而勤奋的工作态度,会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团队意识,会学习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会感受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会掌握岗位的操作技能,这种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6.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融合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时不应只以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体系更注重的是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与提高,通过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以突出评价的科学性与发展性。

7. 构建更多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平台

除了要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全方位地融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课后也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于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平台。这类平台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创业活动与各类竞赛等。这些平台通常既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也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既是学生获得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为学生构建一个培养全面发展的平台,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能力与素质,才能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文章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01).

[2]原宪瑞.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9(15).

[3]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

[4]刘朝晖.新职业主义下高等职业教育核心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08).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篇9

近年来, 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据教育部公开信息查询, 截止2013年, 我国高职 (专科) 院校有1321所, 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2%。国家也接连出台多项政策加大扶持高职教育发展的力度, 但随着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 却出现了尴尬的状态: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一直处于饥渴状态, 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并不高。文章通过对企业的走访发现, 根源在于毕业生专业技能不强, 综合素质一般, 到岗后并不能立刻胜任工作。同时, 他们认为当前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 还要具备职业核心能力, 即创新、学习等能力, 这样即使从事非自身专业, 因职业核心能力也能适应融合进工作。

关于职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解。国内有学者将职业能力定义进行了归类:心理学角度认为职业能力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个体心理特征;职业能力是完成某一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职业能力是由完成某一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全部能力单元构成;职业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 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 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的类化迁移, 而不断发展和整合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表述, 各国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美国采用的是“职业必要技能”, 英国采用“职业核心技能”, 德国采用“职业关键能力”。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涵义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劳动者所拥有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 从事任何岗位的工作都应当具备的, 决定一个人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首先, 主观的重视和观念转变, 包括高职院校和学生本身。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过程中, 学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认识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执行, 从而决定了能否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置于应有的位置。学生的价值观及对社会、自身的认知, 也会影响到培养效果。其次, 客观条件也会影响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如师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施等。最后, 高职院校创新意识。如何创新, 体现自己的特色, 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二、实证分析

笔者在2015年3月对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 并走访了部分校企合作企业, 学校领导及相关专业教师。一共发放问卷500份, 经剔除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4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1.6%。

通过问卷调查及走访发现:第一, 企业和学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涵义理解存在差异。企业非常看重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学校层面有35%的人对职业核心能力缺乏基本的认知, 学生层面有88%的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全面, 64%的学生认识存在差异, 20%的学生一无所知, 只有16%的学生认识基本一致。第二, 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 学校层面92%的人认为自我获得为主, 系统培训为辅是最好的方式。学生层面60%的学生认为以系统培训为主, 自己获得为辅;26%的学生认为以自己获得为主, 系统培训为辅;10%的学生认为只要系统培训就可以了;4%的学生认为自己获得是最好的方式。第三, 高职院校不论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层面, 对于将职业核心能力单独考核和培养是排斥的。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有:高职院校从学校到学生, 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就是职业能力, 体现到学校就是人才培养体系中, 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资格考试所占比重是非常大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够。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在从理论到实操转变, 同时受制于实训场所、设备等的短缺和落后。另一方面学生的危机处理能力欠缺, 如果工作按部就班, 学生尚可适应, 而一旦出现危机, 大部分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有很多理论型教师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的, 而引进的行业企业人员欠缺教学经验, 这就导致了现有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仍旧停留在专业技能培养上, 忽略了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专业技能培养还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效果, 更加无法顾及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比如实习实训的经费欠缺, 校企合作的形式化等。

三、研究对策

1.需要政府的支持。高职院校由于理论水平不及高等学校, 社会地位, 认可度都无法与高等学校抗衡, 同时由于其培养方式的特殊性, 对实训设备、场所投入比较大, 普通投资人很难介入, 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加大财政支持;另一方面, 协调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 可能的话介入三方合作也是不错的选择, 引导三方产学研的开发, 以此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吸引投资,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高职院校一定要定位准确。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 培养的人才是专业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而不是理论型科学家, 这一点是必须要定位准确的, 弄清楚自己是谁, 才知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不会导致功能错乱。同时, 高职院校要切实际, 紧密联系企业, 弄清楚社会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自己的实力、能力, 创新, 培养合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合理设置专业。高职院校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那么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效果。这就需要学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基础, 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 充分调动企业为学校专业设置献计献策的积极性, 因为他们是社会第一线, 最清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创新, 形成自由特色, 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能够立足于社会。

4.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停留在对专业技能培养的依赖阶段, 这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需要学校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更加具有针对性。

5.师资队伍建设。根据目前师资队伍存在的普遍问题, 有针对性的调整结构, 缩小理论型教师的比例, 扩大企业导师的比例并帮助他们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换。对已有的理论型教师, 定期送他们去行业一线去挂职锻炼, 参加各种技能培训, 取得企业一线资格证书, 加大双师比例。

6.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在已有的条件下, 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增加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 能够让学生第一时间对专业技能有所感受和学习;另一方面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落实顶岗实习的内容和过程,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确保校企合作更加务实。

四、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解偏差, 学生自身认识也不够, 技能操作水平相对也较薄弱, 职业核心能力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培养和重视。文章就是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以更好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燕逸.职业心理学[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0:247.

[2]邓泽民, 陈庆合, 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 :104-1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郑红梅.个人发展规划 (PDP) :英国大学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9) :73.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篇10

2005年至2008年间, 受大环境影响, 我校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交通专业招生困难并且流失率比较高。针对这种情况, 交通专业于2008年进行调研并于2009年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2012年来交通专业多位老师参加了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后发现, 采取的很多改进措施正符合童山东教授、吕革新教授他们提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观点。现将交通专业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上的一些初步探索和做法和各位职教同行分享, 以期共同提高。

1 问卷调查及反馈

交通专业先是对流失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研, 后调研对象扩大到全体学生和能来学校的那部分老生家长、本专业老师和学生去实训、就业的企业。调研的其中一个内容是让被调研对象写出对我专业最想说的三句话或三条看法。

2008年调查时, 学生441人, 老师26人, 受访家长11人, 企业18家。下面为票数靠前的反馈, 右边括号里为我们针对反馈所提出的问题。

1.1 学生的反馈

1) 学不到东西。284票 (想学什么, 怎么教学) ;2) 学校的设备太少、太旧。280票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3) 做工累而薪酬少, 前途看不到希望。215票 (就业范围小不能择业) ;4) 对学习没兴趣。183票 (想学什么, 怎么教学、如何提高学习兴趣) ;5) 流水线岗位用不上太多的课程知识。177票 (各岗位需要哪些专业知识) ;6) 基础太差, 课程太难。58票 (想学什么, 怎么教学) ;7) 只是想学会开车, 毕业后就业首选开车。147票 (开车需要哪些专业知识) ;8) 理论课太多, 实践课太少。129票 (老师的观念问题, 怎么教学) ;9) 班级和宿舍管理混乱, 受到影响。85票 (该如何管理) ;10) 老师上课时照课本念书。62票 (老师的问题, 怎么教学) 。

1.2 老师的反馈

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6票 (想学什么, 怎么教学, 如何提高兴趣) ;2) 学生不听话, 管理困难。19票如何进行管理;3) 学生没教养。8票 (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 ;4) 学生不能吃苦。18票 (如何锻炼学生的意志) ;5) 学生做事没耐性, 坚持不下来。13票 (如何锻炼学生的意志) ;6) 没养成好习惯, 反而有不少不良爱好。11票 (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7) 学生的基础太差。7票 (想学什么, 怎么教学) ;8) 学生处理事情能力太差。7票 (如何加强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9) 学生的心理素质脆弱。6票 (如何锻炼学生的意志) ;10) 部分学生孤僻, 不合群。5票 (如何锻炼学生的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

1.3 家长的反馈

1) 小孩说学不到技术。11票想学什么, 怎么教学;2) 网瘾很大。8票 (如何正确对待网络) ;3) 学会抽烟。6票 (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4) 生活开销很大。6票 (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如何让学生做好规划) ;5) 人贪玩, 放假时不回家帮忙。5票 (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 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

1.4 企业的反馈

1) 不能直接上岗, 必须重新培训。16票各岗位需要哪些专业知识;2) 不能吃苦。14票 (如何锻炼学生的意志) ;3) 不能在一个岗位上坚持, 流动性很大。11票 (如何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4) 不能和其他同事打交道。10票 (如何锻炼学生的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5) 不服从管理。7票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上司的关系) ;6) 做事没有责任感、不认真。5票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 ;7) 不能很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5票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8) 平时不注意学习, 临事学习新事物慢。 (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9) 没有组织、管理新进员工的能力。4票 (如何锻炼学生的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10) 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4票 (如何锻炼学生处理问题能力) 。

2 反馈分析

学生所提的反馈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 共6条, 占60%;老师、家长、企业提出的反馈集中在如何锻炼学生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如何加强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锻炼学生的意志、如何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等非专业能力方面, 共22条, 占88%。也就是说社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而不只是专业能力。

3 解决问题的思路

董山东教授认为, 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数字运用能力、外语能力八个模块。这些能力只能是在完成某个具体任务而获得经研究决定, 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学生管理等“软件”着手改进, “硬件”的改善由学校领导负责。

后来学校给交通专业增加了一个汽车仿真模拟实训室;增加了25套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增加了若干个总成示教实训台以及一大批总成。这给我们开展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学校领导的解决问题能力真是可以评上100分!

4 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措施

4.1 教学内容方面

1) 注重安排如:调整刹车、排空气、测量车身电路、测量示教板故障开关、汽车二级维护作业等注重配合的项目。2) 通过让学生收集一些行业调查及车辆数据, 锻炼他们的沟通、处理问题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3) 选用实用的课本教材。如语文课以应用文为主, 专业课本选用理实一体化教材, 甚至使用自编的校本教材。

4.2 教学方法方面

1) 教学上以项目教学法为引导, 使用情景教学法为主。一方面增强真实感、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 加强实践课的比例, 凸显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地位。

4.3 教学组织方面

1) 在教学上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每个专业老师挑5至10个学生作徒弟, 这些徒弟随时准备参与各级技能竞赛, 这是第一个层次;平时开展各种技能提高班、兴趣班, 组织学生参与, 这是第二层次;其他学生是第三层次。在老师安排下, 徒弟帮助甚至代替老师管理及培训兴趣班、提高班;而兴趣班、提高班的学生在实训课时一般会被选为小组长, 负责小组的学习和组织。通过这种分层次地管理, 即提高管理的力度, 又解决了师生比较小的难题。2) 实训时以小组为单位, 让组长帮助后进的学生;同时开展小组间的竞赛。一方面锻炼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组织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4.4 教学评价方面

实训考核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完成老师交给的一项情景项目, 同组同分。迫使每个成员都要学会分担与合作, 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5 学生管理方面

1) 以老生带新生:每个老生班选出几个思想成熟, 表现优秀的代表 (主要是班团干或是学生会成员) 到对口的新生班级作副班主任, 每人带几个老乡。课余带他们参观兴趣班、提高班, 平时跟他们聊天, 谈思想。使新生思想尽快成熟起来, 积极引导新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同时帮助他们开阔视野, 增强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2) 专业老师带徒弟, 从实习到就业都给以全方位支持。尽量丰富徒弟们的社会阅历,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开展各种技能提高班、兴趣班、社团活动, 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一是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 丰富他们的阅历, 开阔他们的眼界以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4) 每周校园卫生、宿舍卫生分由安排的劳动班级、宿舍维持和管理。通过这种辛苦地劳动, 锻炼他们的身体与意志, 养成一些良好习惯。

5 反馈及比较

经过5年的教改, 几位老师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后, 2013年我交通专业又做了次调研, 调研对象同上次一样。为了可比性, 这里我选用学生流失比和企业反馈两组数据来对比。

1) 学生流失比 (指从注册到毕业间的数据) :2006年04届学生, 注册143人, 毕业112人, 流失比21.83%;2007年05届, 注册131人, 毕业98人, 流失比25.19%;2008年06届, 注册156人, 毕业119人, 流失比23.72%;2011年08届, 注册688人, 毕业575人, 流失比16.24%;2012年09届, 注册861人, 毕业783人, 流失比9.06%;2013年10届, 注册906人, 毕业833人, 流失比8.06%。流失比从05届的25.19%下降到10届的8.06%。

2) 企业反馈 (共32家企业, 调研方案同上) : (1) 坚持不下来, 流动性太大。29票; (2) 不能吃苦。25票; (3) 不能直接上岗, 必须重新培训。18票; (4) 不能很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11票; (5) 心理素质脆弱。6票。

分析:1) 其中第一、二点反应了90后年轻人的共同问题, 可以通过职业规划和平时锻炼学生的身体及意志来减轻这个问题。这是全中国都普遍存在的情况。2) 可以看出其他问题在反馈中所占的比例已经明显下降。3) 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纪律性和心理素质方面的锻炼。

6 得失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这5年来的改进成果对于提高我交通专业内涵建设的作用是显著的, 这可以从学生的素质, 流失比, 企业反馈看出来, 也从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2) 通过对学生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训,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

所以这5年的改进是成功的。

经过2013年的调研, 对照董山东教授他们提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理论, 我们发现许多不足之处, 主要是我们对学生开展的培训层次太低, 内容过于简单。以下是对照董山东教授理论给出的改进方向:1) 与人交流能力方面:开设的课程不够。如可以开设:《汽车金融》、《汽车销售》、汽车办证流程、《汽车损伤勘察及理赔》等与实际业务相关的课程。难点:这些业务范围比较广而杂, 老师没实际操作过就讲不清楚。解决方法:请相关公司的业务员作兼职教师开设讲座的方式来解决。2) 与人合作能力方面:现有的合作的层次比较单一 (无非就是几个同一类型的没有任何资源的学生一起合作分工) , 缺少学生与某个拥有不同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合作类型;缺少学生根据需要, 自己组建合作团队这种形式。解决方法:多参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两个假期实习。3) 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 团体;指导老师在各项任务中总结类型、特点及介绍解决方法方法。提高学生的经验储备量。4) 自我学习能力方面:帮助学生搞好职业规划,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工作兴趣班、提高班。在这些学习班的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根据需要, 自行去寻找资源。5) 数字运用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多搞各种社会调查, 加强平时的学习阅读量。6) 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增加校外实训的机会, 增加创新创业方面信息的收集量, 学会可行性分析。

上一篇:十个关系下一篇:单位集体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