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

2024-05-19

牛市(精选十篇)

牛市 篇1

有人看跌, 说广电事业如日薄西山, 早无往日雄风, 迟早会被重组;有人看平, 说广电市场难有作为, 慢牛缓行, 趁早“割肉离场”;其实, 广电行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整合, 如今恰恰到了一个巨变的关键时刻, 无论从基本面还是技术面, 广电行业将迎来一个高歌猛进的快牛时代。

从基本面来看, 今日多利好消息。

首先, 奥运年题材带动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全面提升。为办好北京奥运会, 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以建设新大楼为契机, 引进了新一代新媒体制作设备, 重新构造高效率节目制作工作流程, 不但可以更好的服务奥运, 更成为广电行业未来发展的模版, 这必将带动中国广电行业新媒体网络化节目制作的高速发展。

其次, 高清板块发展迅猛超乎想象。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使许多家庭的财富有了快速的积累, 从高清液晶彩电的热销和脱销, 我们不难看出, 高清节目的受众市场已经形成, 而高清频道、高清节目的匮乏日益备受关注。中国高清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形成与发展速度超乎大家预料, 所以, 高清节目制作与播出必须快速跟上, 否则我们将再一次错失商机。

第三, 3G创业板势头正劲。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正逐步替代英特网成为挑战电视媒体的新生代。广电行业如果能够在守住传统的电视媒体前提下, 利用成熟的节目生产平台、常年积累的节目素材、既熟悉广播电视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一代广电人才, 迅速拓展新产业, 必将成为广电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广电总局宣布将对CMMB产业链的企业, 在2009年内将免收专利费。从2010到2012年, 对CMMB企业也只会象征性地收取1元专利费。这对国内广电行业研发、生产、应用、节目提供等行业开拓面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多种移动终端的视音频系统, 利用S波段卫星信号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 会起到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新增的25套电视节目和30套广播节目可以更加强化广播电视行业的信息传送主导地位。

从政策面来看, 广电行业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

首先, 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绿色经济支撑点。依托广电行业, 发展影视产业、动漫创作、文化宣传, 成为全国各省GDP新的增长点。而现代电视技术为此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次, 在今年CCBN展览会上, 广电总局领导再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张海涛副总局长的讲话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明确地要求“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的协调发展”。他提出“依靠数字、网络等技术, 来巩固广播电视主渠道、主阵地地位, 谋求广播电视跨越式发展, 开辟和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同时要求“大力发展网络电台、网络电视, 占领网络阵地;同时积极开展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等新业务的运行试点”。这说明, 广电总局领导希望广电行业能够不要拘于传统工作方式, 要开阔思路, 积极开拓进取, 全面发展与广播电视相关的业务, 广电事业与广电产业要齐抓并举。

用数字说话, 广电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与1982年相比, 全国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从164个增加到去年的2544个, 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从230套增加到去年的3730套。电视节目的年播出时间从9万小时增加到1361万小时。全国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计2070家, 去年生产的电视剧13847部集、电影故事片330部、影视动画片8万分钟。全国有25个城市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266万。去年, 我国经批准开播的付费电视节目有117套。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1099亿元, 首次突破1000亿元, 比上年增加168亿元, 增幅18%。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广电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已经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部分。这个增长仅仅是一个开始, 我们会迎来广电行业新一轮更快更强更持久的大发展。

看国际环境, 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 海外广电市场同样在拓展高清、新媒体等新市场, 媒体之间的整合、融合引导着技术与市场的发展。作为已经与国际广电市场接轨的开放的中国市场, 我们不但会看到不断涌入中国的外国热门技术产品, 更应该看到, 走出国门, 参与国际文化产业交流的新商机。

收入倍增计划成就日本大牛市 篇2

2013年02月06日 01:16第一财经日报郭兴艳

从1960年12月27日的1346.41点到1989年12月29日的38957.44点,日经225指数经历了29年上涨28倍的大牛市。而正是在1960年12月27日那天,日本推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再次腾飞的起点。

日本经济学者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书中指出,通过对1960年到1973年这段日本高速增长时期的前后对比发现,日本国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形象、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整个日本列岛的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日本“倍增计划”实施前后

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由其1957年~1958年的经济萧条所触发。招商证券[微博](14.00,0.13,0.94%)研究报告指出,萧条暴露出日本经济存在双重结构、个人消费不足以及过度依赖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等诸多结构问题。而出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原因无外乎在于化解国家经济中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铸造了日本经济的黄金年代。计划规定到1970年GNP较1960年度翻一番,实际结果是增加了2.12倍,日本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了近

1.7倍。日本国民生活和社会文化指标,如各种家庭耐用消费品彩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热水器、立体声音响等普及率甚至达到90%以上,消费服务业开始加速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橄榄形社会”逐渐形成。收入的全面提高,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高龄者与年轻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由于消费内容趋于均衡和一致,使本国国民具有的“中流阶层意识”开始形成,逐渐形成人口接近1亿的中产阶层,成为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大牛市年涨近一倍

招商证券研发中心投资策略研究主管陈文招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支持下,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股市理所当然地大涨,虽然70年代尤其是1973年~1975年间市场出现较大调整,但1976年后日本股市重又进入牛市直至1989年,而80年代中期之后的股市上涨跟当时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有关。

历史数据显示,1960年12月31日日经225指数最高报1356.71点,1970年12月31日最高报2534.4点,10年上涨86%。而1989年12月29日,日经225指数涨到最高点38957.44点,29年上涨了约28倍,成就了日本股市的超级大牛市。

四大投资机会

招商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期间和之后五年资本市场的表现主要围绕四个投资机会。

一是受益于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改善的低端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行业,以及消费服务业的爆发。消费结构在趋向汽车、住房等耐用品消费的同时,开始加速趋向医疗保健、文娱休闲等服务消费,必需消费品如食品饮料等则延续了稳定增长态势。

二是产业高级化以及劳动生产率提升带来的机会,主要体现为机器替代人、机械设备更新投资等方面。上世纪60年代日本机械设备存量增长迅速,到1970年,通用机械、电气机械、交运设备、精密仪器在制造业内部上升到34%,这主要得益于机械对高人力成本的替代以及产业升级对设备更新的需求。

三是政府对农户的转移支付以及农产品(6.03,-0.06,-0.99%)涨价带来的机会,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以及农产品提价带来的机遇。

四是产业和企业大型化带来的机遇,企业为化解高工资压力出现产业兼并、重组机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如钢铁、纺织、批发零售等领域。数据显示,国民收入倍增十年内日本企业并购蔚然成风,合并数量高达6371宗。

借鉴

上述行业的投资机会被日本资本市场的表现所证实。生物制药、零售、传媒、食品饮料、科技等行业的市值持续扩大;而钢铁、有色、化工、采矿等行业的市值持续出现缩小;汽车行业的市值在转型初期扩大后期缩小;银行地产的市值在转型前期缩小在转型后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扩大。

陈文招认为,迄今为止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在很多方面与日本“二战”后的情况类似,很多方面确实可以借鉴。而中国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相应的经济转型,都是经济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面临的必然问题。

他认为,投资者布局“收入倍增计划”,重点的投资机会应该集中在大众消费品和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械设备更新领域。这些行业包括机械装备以及商业零售、医药、服装、酒店旅游、休闲娱乐、食品饮料、家电等。

杠杆牛市波动加大牛市未完小心摔伤 篇3

关于牛市的进程,先看看市场中主流研究机构的观点,比如新财富策略第一名的张忆东,认为A股牛市趋势未变,本轮牛市有三个阶段,即牛市----盘整市——牛市,下半年将换挡进入第二阶段,即季度性甚至年度性的调整、震荡。张忆东认为牛市趋势未改变的理由有,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叠加下的货币宽松、被利用的牛市政策拐点未现、并购重组的结果的正反馈、存量财富再配置仍有较大的空间、改革有序的推进以及对外开放趋势的不可逆转。引发牛市换挡调整的因素包括,股市出台防止过快形成资产价格泡沫的政策,比如融资去杠杆、注册制等;筹码供给压力上升;消化透支的预期等。目前A股总市值占GDP比重接近100%,本轮牛市资产证券化率很可能超过上轮牛市2007年的150%的历史顶部。同时从全球财富配置的角度看,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大概100万亿美金,中国GDP占全球的比例大概是12%,那么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未来大概有10万亿美金的资产配置到中国市场。

国泰君安的任泽平指出了牛市的三种结局,三种前途给出的概率分别是30%、50%和20%。第一种,如果经济是L型的话,牛市是有顶部的,不能实现风格的切换;第二种,如果经济是U型或者弱U型复苏,牛市没有顶部,会攀登珠峰,而且会出现大的板块切换和轮动;第三种,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重回熊市。

我们的观点是,牛市没有完结,从资金角度,国内的其他资产向股市搬家的趋势没有结束,从国际角度,虽然本次没有被纳入MSCI,但资金未来配置中国的趋势不变;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国企改革才刚试点,第一批的央企改革试点企业,旗下的上市公司纷纷停牌,且涨幅巨大,那么接下来一定会在其他央企推广开来,国企改革没有完之前,牛市不可能结束;另外中概股的回归是一个重大的趋势,除了暴风科技拆散VIE选择境内IPO,分众传媒、如家酒店已经借壳登陆A股,而360最近也选择私有化退市,可以预见主流的中概股特别是互联网中概股的回归是会引爆大行情的,目前A股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在行业内排不上号的。

即使牛市未完,牛市中的调整也是要回避的,上轮牛市的5·30,相当多个股四个跌停板,本轮带杠杆的牛市,调整起来幅度一样不会小,牛市是跌起来很快,涨起来慢慢涨,要想在市场中长期生存,风险意识还是要放到第一位。回到市场来看,本轮下跌虽然本周跌幅巨大,但仍没有下跌结束迹象,下周仍要小心,等市场企稳再入不迟。

股灾拯救了超级牛市? 篇4

但是这个定义也不一定准确,比如1989年10月19日(著名的黑色星期一),美股道琼斯指数暴跌22.61%(史上最大单日跌幅记录,记录至今无从打破),照理说美股应该进入熊市了,但是1989年底道琼斯指数高达2753点,随后进入1990年代,美股继续上涨了整个1990年代。美股这个超级牛市从1982年启动,在1987年遭遇历史上最血腥的暴跌,之后保持上涨,一直延续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长达18年,成为百年难得一见的超级牛市。不管股灾还是任何灾难,放在当时当地这样一个二维世界里也许是切肤之痛,但如果放入漫漫时间的长河里,形成一个三维的世界,很多灾难其实不值一哂。

目前,中国A股自6月12日至7月3日的这一轮暴跌是过去25年最严厉的三周暴跌,但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中国超级牛市的框架还在。

中国超级牛市

中国超级牛市的框架是什么呢?

自2008年全球金 融海啸以 来到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的银行总资产几乎增加了20万亿美元,而同期美国的银行总资产只增加了区区2.7万亿美元。美国在连续搞了3轮量化宽松的情况下,银行资产才只增长了2.7万亿美元,而中国央行虽然没有搞量化宽松,但其银行资产的增加几乎是美国的9倍。中国的银行资产总规模在2008年金融海啸前远小于美国,到如今已快是美国的一倍。

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银行资产。 银行资产就是银行借给消费者和商业机构的贷款,包括房贷、车贷、信用卡贷款、个人贷款、地产开发贷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因此银行资产规模增加过快绝非什么好事,不要以为全世界最大的几个银行都是中国的了,是如何值得国人骄傲的事。因为银行资产规模增加过快,就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债务规模增加太快,债务杠杆太高,到一定程度势必触发系统性的债务危机。

读者到这里是不是有些困惑?谈中国A股牛市的未来怎么聊起银行来了? 因为在你们的心目中,你们往往只在乎股市的顶在哪,底在哪,好逃顶,好抄底,然后通过这个高抛低吸的过程套利。股市充其量就是个套利的投机工具。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对股市先入为主的看法,由此他们就忽视了股市的本质:股市和银行一样,是融资渠道。因此要了解A股牛市的未来,就必须了解A股作为融资渠道的未来,而要了解融资渠道,就必须了解银行。

银行垄断中国投资市场

再说银行,银行几乎是垄断了中国的融资市场。银行贷款是间接融资的最主要形式。目前在中国的社会融资总量中人民 币贷款 ( 间接融资 ) 占比在80%左右(其中银行贷款占比在60%左右),而直接融资(以股市和债市为主)占比只有百分之十几。这和美国的情况刚好相反,美国的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比在70%以上,美元贷款占比只有20%多。这种融资结构的巨大差异是导致中国融资贵、融资难的最大一个原因。中国企业融资难不能再执着于埋怨银行偏心央企国企了,因为企业融资的主要管道本就不该是银行,而是股市和债市。

银行不能通过扩张信贷来解救中国企业,这并不是把央企国企和私企一视同仁视如己出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现实的问题。在2008年到2014年间中国银行总资产/GDP占比从201%飙升至269%,增速惊人,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清算银行做过一个研究项目,通过对现在14个发达国家在过去140年左右的这样一些债务数据和货币发行数据做了一个研究,发现了这么一个规律,一旦银行资产对GDP的占比增速过快,且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它预示着超级去杠杆化(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就相当高了。所以,中国在宏观经济层面的杠杆也已经到了可以引发严重金融危机的地步了。在这种情况下,强迫中国银行业通过激进的扩张其信贷资产规模的形式来为中国企业解决融资困境,其结果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银行与企业难免玉石俱焚。

未来中国的银行总资产/GDP占比需要显著 降低 , 至少需要 回到200%附近。所以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不动产构成的抵押品链条和以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管道支撑中国融资活动的模式已无以为继,所谓旧常态将死。中国要顺利度过超级去杠杆化就必须依赖以股市为代表的直接融资管道。这就是新常态的金融本质。

说得直白点,过去十几年房地产为什么火?因为过去的融资活动主要是被银行信贷垄断的间接融资,而银行放贷是需要抵押品的,房地产就是银行最主要的抵押品。银监会的数据表明2013年底中国最大的几个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及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为38%。而如今银行信贷规模已到了触发严重金融危机的边缘,直接融资无法承担主要的融资活动,因此就必须把以股市为主要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做起来。这个转变有多迫切呢?让我们继续来看数据。

中国企业通过股市融资

中国目前的非金融企业债务总额是102万亿元,这么大的债务靠银行信贷增长已无法支撑了。那么股市融资的潜力有多大?目前A股总市值约三分之二是国有股,股市作为融资渠道几乎是被国企吃独食了,因此股市实现IPO注册制后,会有更多的私营企业借上市大大缓解债务融资压力。根据十八大报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来估算,2020年中国GDP可能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假设届时中国达到印度的证券化水平(年底股市总市值对GDP的占比)——135%,那么A股总市值将高达135万亿元。目前是70万亿左右,还有差不多翻一倍的空间。这一切都表明未来中国企业特别是私企通过股市融资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股市不但可以给企业提供成本远远低于银行的融资渠道,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给企业资产以公平合理的定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降低企业日后发行债券融资的成本。可以说,股市起来了,企业债券市场也就容易做起来了,整个直接融资的渠道就会从银行手里接过融资活动的主要负担。这样一来,中国经济的融资结构就会得到根本的改善,融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就可以顺利度过超级去杠杆化。

超级去杠杆化一般是十年左右,中国应该是2013底进入超级去杠杆化,将在2022年左右完成这一进程。股市要做的就是从房地产和银行那里接过融资增量的任务。超级牛市从去年8月开始, 到2022年左右结束,保守估计有6年左右,与顶无关,与底无关,与超级去杠杆化时间有关。

房地产做融资抵押物支撑中国向前快跑了10几年 ,现在跑不动了,下一个融资抵押物红旗手就是包括股票在内的债务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证券。还有别的出路吗?没有。包括股市在内的直接融资管道是中国超级去杠杆化突围的最终途径,这就是中国金融陷入重围下的突围逻辑,不管付出多大的牺牲也要把超级牛市这面红旗插上突围之路上的高地。这和八年抗战一样,无数次血流成河,不是累计成失败,而是终极决战的胜利。否则,走投无路的通过银行信贷解决债务融资的问题,中国经济就会困坐围城,爆发金融危机便不可避免。

中国牛市并未终结

这一次的股市和以往不同,以往的中国有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说的虚一点还有改革红利,可以牺牲股市,不需要过度倚重股市的融资功用,但今天债务重围下的中国要想去杠杆,想靠土地和银行融资来解决,已经不可能了,以股市和债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管道成为中国去杠杆的必经之路。中国经济有点像战争中的军队陷入重围,只有一个突破口——那就是以股市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

我在前面分析中美银行资产的对比时已经讲得很清楚,中国的债务负担非常沉重,让搞了三轮量化宽松海量印钱的美国都小巫见大巫。现在的中国在债务的重围之下,就像当年长征路上彻底被蒋介石包围的红军,唯一的突围方向就是泸定桥。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以股市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

目前IPO注册制还没实施,股市融资基本上还是被国企央企吃独食,绝大部分私 企还在焦 急地等待 着 。 因此IPO注册制才是A股超级牛市的主角,主角没出场,却讲牛市已经终结是可笑的,这只是牛市的前场。

股市暴跌救了中国牛市

世界上能形成超级牛市的国家寥寥无几。目前预测股市的模型大多以时间和资金为变量,但是超级牛市确实是由国家综合国力各大组成部分为变量决定的,因此以往的那些预测理论包括宽客的金融模型是无法看清跨度这么大的超级牛市的。决定超级牛市的综合国力变量是:央行的世界影响力和相对水平, 货币的世界地位,外交的世界地位和影响力,制定国际金融和贸易游戏规则的影响力,金融创新人才的升级和储备, 金融监管的创新和突破等等。

看看这些变量,你会发现这些都是习近平政府倾尽全力突破的领域: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美联储之后最为世界瞩目的央行,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亚投行的大获成功,一带一路大战略等等,不胜枚举。这一切才刚刚启程,许多人却在大喊中国进入熊市, 有点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其实中国爆发这个股灾是个再正常不过的小插曲,因为中国股市的参与资金杠杆太高,而金融监管部门对杠杆资金的监管严重不足。奥巴马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成立次贷危机调查委员会, 其结论就是金融创新最大的风险就是监管制度、人才和资源的缺失。连金融超级大国的美国都在这方面摔跟头,遑论现在蹒跚学步的中国金融市场。我在股灾爆发前看到一个数据,那就是日交易额里有25%左右是两融资金,股灾爆发后的一个周末央行幅度惊人的降息降准,结果A股开市后依然暴跌,这使我大胆推测股市参与资金的杠杆要远远大于两融资金所揭示的规模。

除两融外 , 人们还通 过恒生Homs系统搭建的伞形信托,以及互联网P2P平台融资炒股。为了融资炒股,恒生Homs系统,互联网P2P平台这样的技术创新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创新都是目前的监管框架无法有效监控和监管的。 因此央行双降后,我大胆推测包括两融,伞形信托,P2P平台融资等等借款对日交易额的占比应在50%左右。这么大的杠杆,再加上没有有效的监控和监管不暴跌才怪。

这次暴跌是天大的好事,这么高的杠杆如果一直往上炒,炒到美联储9月份加息再跌那就惨了。所以这次暴跌就像给高度中暑的人放血一样,是救命的,救了谁的命?救了超级牛市的命。

上海国企改革股成就新一轮大牛市 篇5

国企改革“六部曲”。从改革开放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六次变革:1,确立现代企业制度;2,国有企业战略新布局;3,国有企业实现经营解困;4,股份制与公司制的推进;5,国有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6,国企改革与深化市场经济。

国资委国企改革迈出实质一步央企“四项改革”试点的第一批名单公布。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等6家公司作为第一批试点企业。这标志着国资国企改革进入顶层设计与试点同步推进的阶段。

地方纷纷响应国企改革的号召。目前已经有上海、贵州、天津、湖南等23个省市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意见或方案,改革的集中体现表现为:1,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引入其他属性的社会资本;2,成立国资投资平台,将资本注入其他社会资本;3,国资逐步退出部分竞争性领域、或效率低下的领域;4,实现市场化的人事制度。各个地区所属上述领域的上市公司标的将在本轮改革之中最先获利。

投资机会云集在新兴产业。具体来看,投资概念云集在以下六个方面:1,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中国;2,大健康与医药改革;3,土地改革与食品健康;4,战略新兴产业与中国制造;5,国企改革与混合所有制;6:国家安全与改革开放。

央企改革带来的投资机会:资产规模较大的央企主要看激励机制和反腐带来的效率提升;资产规模较小的央企主要看资产重组和并购;行业层面还要重点关注军工企业的改革和资产证券化。

地方国企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产业布局,将资本集中到优势产业、从不具有优势的行业中退出,有利于提升效率、盘活存量资产、推动经济转型。

未来几年,地方国企的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将非常频繁,从而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投资机会。

改革释放红利。本轮市场行情由改革推动,改革盘活经济要素、释放经济动力、促进经济健康增长,改革越深,行情越好。从时间窗口来看,我们认为随着明年国企改革全面铺开,国企改革带来的市场机遇将进一步爆发,相关领域将取得较好的回报。

投资风险:经营风险、管理层风险、行业周期风险、资金链风险。

债券牛市持续发酵 篇6

首先,对政策放松的预期。9月份CPI为6.1%,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7月份为本轮CPI高点似乎已经被市场所认同,并且预期CPI将会逐月下行,年底将会下行至5%左右。因此货币政策继续从紧的动机不足。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1%。低于市场的预期,再加上温州民营经济的资金链断裂影响较为广泛,对经济下滑的担忧开始浮出水面,猜测政策放松的声音也开始渐渐多了起来。整体来说,政策继续从紧的可能性很小,政策结构性放松的可能性开始加大,特别是财政政策放松。

其次,回购利率近期快速回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7天回购保持在3.1%附近,隔夜回购率跌破3%,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则是央行公开市场的操作。从7月18日当周开始,央行连续十二周总共向金融体系净投放货币5930亿元,10月份公开市场到期4270亿元,大部分集中在前两周,即便本月5 日和15 日共计需要补缴法定准备金2200 亿元,但对整个货币市场影响较小。根据投行中金估算数据,银行超储率已经从6月份的0.8%回升至1.5%,这也将会进一步增强银行间的流动性。

流动性的恢复首先会体现在债市方面,一旦政策放松的预期变得更加强烈,流动性将会体现在其他的资产方面,如股市等权益类资产。需要注意的一点风险是,一旦在目前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政府开始推行财政政策,将会有引发利率上行的风险。

本次的行情与8月中旬的债市反弹有所类似,市场把过大的希望寄托在政策方面。8月底存款准备金基数的上调直接导致了上次行情的结束。所以,从后市来看,如果政策继续维持没有太明显的利空消息,行情也许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2015年生猪市场或将“牛市” 篇7

2014年下半年, 根据生猪供需情况, 可判断猪价上涨局势已基本确立, 2014年下半年均价14.8元/千克, 环比上涨18%, 高点可能出现在消费旺季, 有望“破16”。但2014年整年生猪市场乐观度依然不高, 大部分月猪价仍将在26~28元/千克徘徊, 2014年年度生猪均价将为13.5元/千克, 较2013年生猪均价15元/千克或再降1.5元/千克;下半年仔猪和二元母猪价格会紧随猪价上扬而有所上行, 但整体涨幅不大, 2014年下半年仔猪均价或为25元/千克, 环比上涨10%。2015年生猪市场“真正上涨周期”或将启动, 高点有望“破18”。

中长期盈利可期, 暴利可能性不大。

牛市跨期套利交易分析 篇8

关键词:商品期货,跨期套利,正向市场,反向市场

一、牛市跨期套利交易概念

期货市场套利交易的种类主要有四种:跨期套利、跨商品套利、跨市套利和期现套利。跨期套利是指在同一交易所买入 (卖出) 某一交割月份的某商品期货合约的同时, 卖出 (买入) 另一交割月份的同一商品期货合约, 以期未来在有利时机同时将两种期货合约对冲平仓的交易方式。根据所买卖的交割月份及买卖方向的差异, 跨期套利可以分为牛市套利、熊市套利和蝶式套利。

牛市套利就是买进近期月份合约的同时卖出远期月份合约的套利交易策略。市场处于牛市上涨阶段, 由于较低的商品库存水平, 直接导致现货和期货近期合约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于期货远期合约, 或者现货和期货近期合约价格下跌的幅度小于期货远期合约。

我们知道, 期货市场状态大致可以划分为正向市场和反向市场两种状态, 简单讲, 正向市场就是远期合约价格高于现货和近期合约价格的市场;反之, 就是反向市场。在一般情况下, 在正向市场条件下进行牛市套利的交易风险相对有限, 因为期货远期合约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期货持仓费用的限制, 不大可能超出期货近期合约价格太多。但是有些情况应当注意, 主要是针对农产品期货品种, 跨年度的两个期货合约, 一方面是期货市场相关交割制度的特定要求;另一方面是农产品跨年度的基本面状况会有很大不同, 因此两个期货合约价格的相关性较低。在这些情况下, 进行牛市套利是存在较大交易风险的, 所以牛市套利交易对于可以储存的商品并且是在同一作物年度最有效。在反向市场条件下进行牛市套利, 其在分析、判断、操作和风险控制方面与普通单边投机交易本质上没有差别, 主要是当市场发生近期月份合约挤仓或逼仓, 以及近期月份合约逼仓之后, 向远期月份合约抛货的情形下, 套利交易者可以主动采取买强卖弱的牛市套利策略顺应价差的趋势。

二、牛市跨期套利交易影响因素

在理论上牛市跨期套利无风险, 但是在实际市场环境下, 在现实操作中, 这种套利方式会受到现行期货交易所相关交易、交割和风险控制等制度安排的影响, 下面详细分析和讨论与其有关的问题。

1、增值税问题。

在实盘跨期牛市套利投资中, 由于要发生实物交割, 相应也带来了增值税的问题。按照目前的交易所交割规定, 增值税发票上的开票价格是该期货合约到期的交割结算价加减升贴水, 这样会出现实物交割买卖价格差与我们实际的期货买卖价格差之间存在差异。因为买入交割与卖出交割之间存在时间差, 在买入交割之后, 如果市场价格大幅上涨, 这样卖出交割时, 我们所缴纳的增值税也要相应的增加。很明显, 增值税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盈利的不稳定, 所以我们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增值税风险。增值税风险源自买入交割价与卖出交割价的不确定变化, 在现实操作中, 我们通常采用控制期货头寸的方式来回避增值税风险。

2、仓单有效期问题。

期货交易所标准仓单管理办法中均有可能涉及仓单有效期的问题, 尤其是针对农产品期货, 农产品在存储期间品质会有明显的下降, 基本上是存储期越长, 品质下降越明显, 因此期货交易所除对农产品期货规定有时间升贴水以外, 均在仓单退出方面有制度安排, 也就是仓单的有效期问题。在设计实盘跨期套利组合的时候, 应当避免套利交割中所接仓单不能用于下次交割。以棉花期货为例, 我们应当避免或减少9月合约和11月合约之间的实盘跨期套利, 以及棉花期货跨生产年度合约之间的实盘跨期套利。

3、期货交易风险控制问题。

当市场出现极端风险的情形下, 例如期货市场价格单方向连续3日涨停或跌停的情况下, 按照期货交易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规定, 期货交易所将使用风险控制措施, 强制减仓就是风险控制措施之一。强制减仓的基本原则是先从历史最好盈利持仓开始, 把期货盈利持仓逐级 (从盈利多到盈利少的分级) 拿出来分配给符合期货交易所规定的亏损一方实现对冲平仓。这些设计上有利于市场稳定, 减缓市场价格波动的制度安排, 对于实盘跨期套利组合来讲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系统风险, 我们应当尽量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方法是通过买进平仓, 然后再卖出开仓的方式来降低卖出开仓价格, 这种操作过程是把期货持仓浮动盈利转化成实际盈利, 降低当前卖出持仓的盈利, 这样在强制减仓的时候, 我们的空头头寸被强制减仓的几率下降, 尽量确保套利组合的完整, 做到同时进出, 不留风险敞口。

三、正向市场条件下对冲牛市跨期套利交易案例分析

2008年国际商品价格实现了牛熊转换, 整体商品价格出现类似股票市场那样的“崩盘”式的暴跌行情, CRB指数从年中的最高点473.97大幅下跌至年底的最低点208.58, 累计下跌56%。棉花市场不可能在价格风暴中独善其身, 也出现了快速大幅的下跌行情。

2008年9月中、下旬, 棉花905合约与棉花901合约的价差基本上维持在600元/吨左右的水平, 通过对历年棉花5月合约与棉花1月合约之间价差的比较分析, 以及对棉花价格未来可能继续下跌的分析判断基础上, 我们认为, 棉花905合约与棉花901合约的价差将会缩小。于是, 在2008年9月26日, 我们买入10手棉花901合约, 价格为13, 080元/吨, 同时卖出10手棉花905合约, 价格为13, 640元/吨, 以期望在未来某个有利时机同时平仓获取利润。2008年11月21日, 我们决定以11, 020元/吨价格卖出10手棉花901合约, 同时以10, 980元/吨价格买进10手棉花905合约, 套利结果是棉花901合约亏损2, 060元/吨, 棉花905合约盈利2660元/吨, 最后净盈利= (2660-2060) ×5×10=30000元。

套利机会分析:棉花是典型“季产年销”的品种, 远期月份合约价格一般保持对近期月份合约价格的升水结构, 距离作物收获上市时间越远的月份合约价格就越高, 这主要体现了持有棉花库存的时间价值。

我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后可知, 一是这些年棉花5月合约与棉花1月合约之间价差的波动区间大体是从100元/吨至800元/吨, 价差的峰值出现在2008年1月7日, 价差达到790元/吨;二是这些年, 随着1月合约到期, 棉花5月合约与1月合约的价差基本上在波动区间的相对高位收官;三是这些年, 由于棉花期货仓单整理、注册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棉花这种商品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实现十分通畅的流转, 只要现货市场棉花供应充足, 那么制成可用于期货市场交割的棉花期货标准化仓单的数量也是可以保证的。因此, 棉花远期月份合约价格受到来自期现套利和实盘跨期牛市套利这些无风险套利活动的作用限制, 故5月合约相对1月合约没有出现异常的波动。我们选取2005年10月份以来的棉花901、905合约收盘价数据 (数据来自富远软件) , 并剔除1月至5月之间不同年度合约数据, 样本总计463个。对棉花901、905合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者相关系数为0.975527, 相关性较高, 具备套利交易的基础。对二者价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价差最大值790, 最小值150, 平均值为459, 标准差为137.6111, 偏度为-0.0526, 峰度为1.9603。由价差的详细描述可知, 价差分布偏度-0.0526<0, 具有较弱的左偏现象, 价差分布峰度1.9603<3, 说明价差分布的尾部比正态分布的尾部细, 与正态分布形态相比, 价差分布形态相对较缓。另外, 根据价差分布频率统计, 棉花901、905合约价差处于200~600之间的概率为80%。因此, 当价差高于600时, 近期合约价格偏低, 远期合约价格偏高, 这样存在买入901合约、卖出905合约的套利, 套利成功的概率大于80%。

通过上面的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价差600元/吨左右买入棉花901合约、卖出棉花905合约进行牛市套利, 虽然不一定能够获利, 但是交易的风险是可以预期和控制的。从交易策略的层面来讲, 风险是可以预期和控制的, 盈利是不可预期和模糊的, 仍然可以实施交易, 并且是不错的交易。

参考文献

[1]薛宏刚, 徐成贤, 徐凤敏.股票指数期货———投资、套利与套期保值[M].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8.

中国股票市场2015年牛市探析 篇9

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 至今已有2800多家上市公司, 这不仅为公司提供了一个直接融资的机会, 同时也丰富我国的金融市场, 维护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在这20多年的, 中国股市经历了数次暴涨暴跌。那么, 作为普通投资者, 如何从股票市场里获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014年6月20日, 上证指数2013点, 从这一天起A股开启了一场壮阔的牛市。上证指数从2000点涨到5178点。

二、本轮牛市的过程

首先, 2014~2015年这一波牛市的上升过程。2014年6月20日, 上证指数2013点, 而到2015年6月12日, 上证指数5178点, A股走完了近一年的大牛市, 指数上涨了1.5倍, 个别股票上涨了10倍。

(一) 牛市的启动阶段

2014年6月20日, 上证指数2013点, 上证指数经历了三个波浪上升, 到14年11月19日达到2450点, 上涨了21.7%。

(二) 牛市的第一波浪

2014年11月20日, 上证指数2450点, 经历了一波快速拉升上涨, 到15年1月7日达到3373点, 上涨了37.5%。这一波上升, 是以大权重的券商股为领头, 蓝筹股快速的上涨。

(三) 牛市的第二波浪

2015年1月8日, 上证指数3373点, 这一阶段上证指数处于调整阶段, 到15年3月6日微跌到3241点。

(四) 牛市的第三波浪

2015年3月7日, 上证指数3241点, 又是一波快速的拉上, 到4月27日达到4480点, 上涨了38%。

(五) 牛市的第四波浪

2015年4月28日, 上证指数4480点, 经历了一系列调整, 到5月7日跌至4112点, 下跌了8%。这波调整是在市场极度兴奋的情况下, 到5月7日, 上证成交量5400亿, 与4月28日1.06万亿缩减49%。地量之后必有反弹, 之后上证继续开启了上涨模式。

(六) 牛市的第五波浪

2015年5月8日, 上证指数4112点, 之后迅速上涨, 到6月12日上涨到5178点, 本轮牛市的最高点。

三、牛市开启的原因

从技术面来说, 上证指数从上一波2007年大牛市顶部, 到2014年已经有7年了, 除了中间有一波从1664点反弹到3467点的小级别牛市, A股没有像样的上涨, 从时间上, A股应该有一波牛市。毕竟漫漫数年的熊市, 往往会磨掉在暴跌时深套的普通投资者。时间会让他们卖出股票, 交出自己的筹码。股价上涨的阻力是套牢盘的解套和获利盘的止赢。时间消磨了套牢盘, 没有了套牢盘的压力, 股票就会如失去缰绳的野马, 飞速的狂奔。在上涨途中, 上证指数月线级别站稳, 使得一些技术派投资者认可大牛市到来, 大量的买入股票。

从资金面上来说, 源源不断的杠杆资金流入股市, 造就了一波行情的展开。虽然, 融资融券业务推出已经有好几年, 但是真正大发展确实在2014年。从2014年6月底融资总额4064亿, 到2014年12月19日融资总额达到10001亿, 上证指数从2010点到3018点, 大盘指数上涨了50%。在A股站到3000点后, 市场开始疯狂, 源源不断的资金进入股市, 银行的理财资金, 通过3倍, 4倍杠杆资管计划入市, 更有民间的5倍, 10倍杠杆的配资资金快步跑入股市。再加上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的推波助澜, A股近乎开启了一浪又一浪的高潮。此时的A股已经不再是几年的没有杠杆资金的股市, 它变成了如期货市场一样的投机市, 所有的人都看涨, 直到股价涨不动为止, 最后一个接盘的投资者, 成了这波大牛市的牺牲品。

从政策上来说, 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 迫切的希望股市能够成为一个价值的投资地, 希望股市能够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平台, 出台的各种政策, 支持股市的健康发展。在国有上市公司改革方面, 新一届政府, 希望能够让市场成为决定力量, 不断放开管制, 大力推进国有资产兼并重组。希望, 股市能够像国外一些成熟市场, 开启慢牛征程, 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投资的, 与收益地。往往事与愿违, 政策的希望与结果相反, 股市快速上涨, 之后更以更快的速度暴跌。

技术, 资金, 政策, 三者共同推动了2014~2015年这一波大级别的牛市。

四、本轮牛市的经验与投资总结

(1) 就A股而言, 一波大牛市的形成, 大致需要5到10年。股票上涨的动力是套牢盘的止损以及获利盘的止盈, 用数年时间消化套牢盘, 用逼迫套牢投资者割肉止损。

(2) 一场牛市的到来, 需要在底部走出一波反弹, 从技术角度, 就是让大盘指数站上月线, 并且用一波反弹吸引市场人气。

(3) 牛市前的启动浪, 往往是创业板权重以及主板权重的一波普涨。

(4) 牛市第一波浪, 主要是券商股的集体暴涨, 尤其是大盘券商股翻2到3倍, 如中信证券, 国海证券等, 这一波主升浪, 中小创往往并没有大涨。券商股的翻倍, 给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型号, 促使资金大批量进入股市。券商是市场的晴雨表, 它上涨多少, 股指就能上涨多少。

(5) 牛市第二浪, 往往是在春节前, 进行一波调整, 主要是因为到年关, 多数上市公司会将回笼资金, 就会将资金从股票市场抽出, 造成市场暂时“缺水”, 股票下跌。

(6) 牛市的调整浪, 往往都是创业板先于主板调整, 之后主板进入调整, 主板下跌, 创业板止跌时, 调整就将会结束, 创业板领先主板上涨。

(7) 科技类创业板权重股, 往往与大盘同步上涨, 当指数涨到顶部时, 这类股票也到顶部, 如东方财富, 同花顺这类股票。

(8) 在当前拥有巨量杠杆资金以及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A股市场, A股市场指数很难能像07年那一样指数形成双头, 而是一个单边山峰。但同时, 一些个股却能形成双头。

(9) 大牛市的顶部, 往往是某一只大的权重股暴跌开始的, 07年的中国石油, 进入下降通道, A股牛市结束。15年中国中车, 连续性跌停, 也宣告者A股股票市场结束牛市。一方面, 因为权重个股的跌停, 本身就会使股指下降0.1点到0.5个点, 上升趋势的顶部, 股指连续几天不涨, 会吓坏投资者而使他们抛盘离场。另一方面, 作为前期上涨的龙头, 它的连续性跌停, 会使其他机构投资者认为市场进入调整期而离场。

(10) 就社会公众情绪而言, 当媒体上, 宣传农民, 普通工人, 从股票市场里挣钱时, 往往大牛市已经达到了第五波浪。

(11) 在牛市的第五波浪, 可会出现突然一天的无厘头放量暴跌, 这一天暴跌往往是5月倒数第二天的A 50股指期货交割日 (2007年5月30日也是5月的交割日) 。之后大盘继续上涨, 但是这种上涨, 却是缩量了, 同时, 这类上涨往往会有长长的下影线, 这已经说明主力投资者可能出货离场。

(12) 优质股票与大盘同步, 当经历了多年调整, 权重券商股暴力上涨, 此时, 可以粗略判断大级别的牛市已经形成, 此时, 建议购买中小板, 或者创业板龙头股, 例如本轮牛市的龙头西部证券, 东方财富, 同花顺, 并一直持有到某一只大的权重 (中国中车) , 连续暴跌, 就应该卖出所有股票。

摘要:股票市场的上涨与下跌符合自然规律, 本文对2014~2015年A股市的暴涨进行探析, 描述本轮牛市的过程, 解析其中的股票上涨原因, 从技术, 资金, 政策, 三个方面分析探讨。最后, 通过对股票市场的分析得出牛市的部分规律, 为投资者以后的股票投资提供参考。

关键词:股票市场,牛市探析,股票投资

参考文献

[1]仝晗, 朱世武.中国股市2006年牛市形成的经济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2]黑马王子.量柱擒涨停[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4.

[3]安阳.冲浪涨停板[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0.

牛市 篇10

2011年,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将是极为关键的一年。“通胀”或将成为全年的热词, 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也似乎将逐步落实。产业结构的调整, 必将使资本转向于更多的新兴产业, 其中, 拥有中国近半数人口的人数基础的互联网行业, 或将是资本不错的选择。

网民的消费潜力是无穷的。2011年, 互联网行业的经济规模仍会继续昂扬, 但资本的盛行, 将难免催生局部泡沫的泛起。哪些子行业将红火, 哪些将衰败?哪些又将成为过眼云烟或者还远在天边?哪些细分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纷争和洗牌背后, 哪些虚假繁荣需要我们警醒?局部的泡沫又会否危及到整个行业?

2011年, 中国互联网精彩中将充满变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牛市】相关文章:

牛市口街道办事处网吧整改报告04-16

上一篇:大学生的膳食营养调查下一篇:色彩教学的主体与主导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