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流参数

2024-06-23

脑血流参数(精选七篇)

脑血流参数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脑梗死治疗组) 25例和观察组 (常规脑梗死治疗加乌司他丁组) 25例。对照组25例患者中,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39~74岁, 平均年龄 (61.4±7.0) 岁, 病程0.5~15.5 h, 平均病程 (3.3±0.4) h, 梗死部位:基底节16例, 脑叶6例, 其他3例。观察组25例患者中, 男16例, 女9例, 年龄38~75岁, 平均年龄 (61.6±6.8) 岁, 病程0.5~16.0 h, 平均病程 (3.4±0.3) h, 梗死部位:基底节17例, 脑叶6例, 其他2例。两组的男女比例、年龄、病程及梗死部位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的脑梗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主要给予患者改善脑水肿、溶栓等方面的治疗, 另外给予改善神经功能状态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进行治疗, 主要给予患者乌司他丁10万U静脉滴注, 每天滴注3次, 连续应用2周。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参数 (RV、DR及CP) 进行检测及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的RV、DR及CP水平分别为 (96.36±6.36) k Pa·s/m、 (41.21±4.52) k Pa·s/m及 (10.54±0.68) k Pa, 观察组分别为 (96.38±6.33) k Pa·s/m、 (41.22±4.50) k Pa·s/m及 (10.56±0.66) k Pa, 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对照组的RV、DR及CP水平分别为 (80.75±6.37) k Pa·s/m、 (36.46±3.98) k Pa·s/m及 (9.20±0.55) k Pa, 观察组分别为 (71.27±2.86) k Pa·s/m、 (30.51±3.60) k Pa·s/m及 (7.37±0.39) k Pa, 观察组治疗后的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是近年来发病率直线升高的一类心脑血管疾病, 此类患者的脑部血供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 因此对于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重视对脑血流参数的改善[2]。临床中对于本病的治疗用药较多, 近年来, 临床采用乌司他丁用于本病的治疗, 效果较佳, 但对于本药对患者脑血流参数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对此方面进行探讨, 探讨结果显示, 乌司他丁在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参数RV、DR及CP水平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说明脑部血供得到了有效改善, 有效肯定了乌司他丁在改善微循环中的作用[3], 因此从此方面肯定了其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乌司他丁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参数的影响较大, 有助于早期改善患者的脑梗死疾病状态。

参考文献

[1]赵良梅, 周长文.乌司他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 :31-32.

[2]王春霞.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10) :1225-1226.

脑血流参数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了我院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男45例,年龄在53-71岁,平均(54.2±3.6)岁,女39例,年龄在56-73岁,平均(55.1±2.4)岁;患者均患有程度不一的高血压疾病,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为脑力工作者;大多因头晕、头痛等症状就诊,且符合临床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将40例体检健康无脑血流图异常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年龄52-72岁,平均(53.8±2.7),女19例,年龄54-73岁,平均(54.0±1.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脑血管功能检测仪GT-3000进行检测,且操作医师不变。检查当日晨,所有检查者不得服用任何血管收缩或血管扩张药物,保持室内温度在18-24摄氏度;检查时,患者均取仰卧位,闭目勿眨眼,保持室内安静,嘱咐患者注意放松,不要紧张,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检查前使用酒精将电极放置部位清洁干净,检查部位选用枕乳导联及双侧额乳导联,并对脑血流图进行常规描记[3,4]。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血管弹性重搏波、波形以及脑血流量的波幅等作为观察指标,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方法均根据跟陈国田编著的《简明神经电生理诊断学》进行。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图1、图2

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流变图可以得出,对照组患者中的陡直波多于观察组;转折波在两组患者中所占比例较大,但在观察组中更大;圆顶以及平顶波在观察组中发生的比例为对照组患者的5倍以上。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波形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重搏波是反映血管弹性的重要指标,对照组患者以存在和明显为主,仅有极少数为隐见,并未出现一例消失者;而观察组患者中以隐见以及消失为主,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另外,在观察组患者中,上升时间要长于对照组,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峰谷深度也较低,而其血管阻力则明显比对照组高,血流流入及流出容积速度则低于对照组。通过以上检查结果可以得出,高血压患者血流图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血压的升高以及血管弹性的减退,从一开始的转折波逐渐成为圆顶以及评定波,与此同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但对照组患者的记忆力并无明显改变,特别是高龄70多的老年患者其脑血流图中仍有重搏波可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高血压患者的脑血流图存在着显著变化,这种变化的相应结果就是,患者脑血管弹性降低、阻力升高以及脑部供血的减少。

3 讨论

高血压指的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目前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一般为收缩压≥140mm Hg,舒张压≥90mm Hg。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民族、城乡及地区的差异,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患病率高于较其他地区。高血压疾病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其中女性更年期之前的患病率要低于男性,更年期后则高于男性。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会影响到人体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其功能衰竭,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其中脑部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脑部血管硬化,血管弹性变差是硬化的开始,也是急性循环障碍如脑梗死、脑缺血等发病的主要基础,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且女性患者多于绝经期后发病。

脑血管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其中之一,常常合并有高血压,且晚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且一旦出现则病情进展较快。国外文献报道,在观察患有动脉硬化的男性患者中,脑动脉硬化患者有将近一半的患者患有高血压疾病。脑血管硬化的患者会有陈旧性梗死灶出现,脑质量减退,脑血管腔变窄或粗细不匀,管壁内膜变厚且有钙质形成,均会导致脑部血流速度变慢,出现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且一旦有硬化斑块或凝块脱落则易导致患者突发梗死或脑卒中。

脑血流图又称脑电阻图,主要是利用电阻变化来描绘出伴随心脏跳动而变化的脑部波形图。其作用机制是因为机体动脉弹性与心脏摄血,动脉内血液流速与其血容量的变化,再根据动脉变化和血液导电的原对监测电极之间的电压或电流变化的波形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了解该部位范围内血液的动力学变化情况。它所观察的是电极之间范围内的全部血管,如大、中、小动脉等;根据血液动力学原理,我们得知中、小、微动脉是保持和影响机体血流速度、血压以及血液容积的根本所在,因此脑血流图所观察的是区域性中、小、微动脉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能有效反映机体脑部血管的弹性及紧张度,对脑血管的生理、病理研究及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主要用于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偏头痛、眩晕、血管神经性头痛、颈椎病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但是脑血流图对于局限血管以及脑部深层血管病变并无灵敏反应,对脑缺血的观察也无特征性的变化,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应结合其他检查,进行全面考量和判断。

本次研究中,观察两组患者脑血流图可以发现,健康组患者的陡直波多于高血压组,转折波较高但低于高血压组;高血压组患者的圆顶以及平顶波所占比例是健康组患者的5倍左右,两组患者波形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健康组患者重搏波以存在和明显为主,无一例消失者,而高血压组患者则以隐见以及消失为主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患者波幅要明显低于健康组,上升时间较长,峰谷深度也较低,而且其血管阻力要高于健康组患者,血流流入和流出容积速度则低于健康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高血压患者的脑血流图存在着显著变化,这种变化的相应结果就是,患者脑血管弹性降低、阻力升高以及脑部供血的减少。通过对患者脑血流图的观察和给分析,能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从而控制脑血管硬化的发展,改善预后[5]。此外,预防和治疗高血压也是控制脑血管硬化的关键因素,有文献报道,脑血流图在反映脑血管硬化方面有着重要价值,与其眼底改变相一致。因此在诊断脑血管硬化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动态监测患者高血压对患者脑血管功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翔虹,李增平,郭丽娟.脑血流图对脑血管硬化诊断的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0:1083-1084.

[2]赵玉芬.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流图(TCD)特点分析4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6:256.

[3]邹长翠,李曦,林燕平,叶郁辉.健康体检人群中脑血流图异常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13:21-22.

[4]吴玉萍,刘洁,周月玲.152例高校中年教师脑血流图检查分析[J].医学伦理与时间,2013,23(4):490-492.

脑血流参数 篇3

关键词:脑血流图,中年教师,分析

中年教师 (一般为45岁左右) 担负着大量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任务, 面临不断进修、深造、职称晋升等挑战, 竞争压力大, 更是学校的中流砥柱。由于职业特点, 长期持续低头伏案以及操作电脑。长时间伏案工作会导致脑血流量下降, 从而影响脑部供血[1]。又因为疏于运动和锻炼, 使颈部长时间处于一个被动状态, 导致颈肩肌疲劳, 椎间盘关节发生继发性改变而诱发颈椎病形成。颈椎病患者颈椎骨赘侧压邻近的神经血管引起神经功能异常、脑血管痉挛,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2]。而41~50岁这个年龄组为脑血管动脉硬化的转折期, 也是动脉硬化形成的关键时期[3], 如何观察脑血管动态变化, 及时防治血管硬化以及颈椎病形成, 最大限度保障中年教师健康显得尤其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2例, 其中男79例, 占51.97% 女73例, 占48.03% <40岁29例, 占19.08%, 41~50岁75例, 占49.34%, 51~60岁48例, 占31.58%。

1.2 检测方法

采用广州白云蓝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BS-REG2100数字化血流图仪, 自动定标。检查者取闭目静坐位, 局部皮肤以95%酒精脱脂, 电极板外包裹双层纱布并用生理盐水充分湿润以增加导电性。采取双侧额-乳导联和枕-乳导联, 常规描记脑血流图。

1.3 诊断标准

随仪器附带正常参考值, 取标准波形进行自动分析, 主要观察以能反映脑血管紧张度和弹性的波形、阻力指数 (转折高/主峰高×100) 、流入时间、重搏波、弹性指数 (重搏波高/主峰高×100) 和能反映脑血流量大小的波幅等为常用指标, 参照郑豁然主编《临床血流图学》的诊断标准[3]。初期脑动脉硬化:波形第一峰略园或呈转折形, 重搏波隐约, 流入时间延长。中期脑动脉硬化:波形变圆或出现平坦波, 重搏波隐约或消失, 流入时间明显延长。后期脑动脉硬化:较轻度和中度减退更明显, 波形明显变圆或呈正弦型, 重搏波消失, 流入时间明显延长。将获得各种参数记录分析归纳为:一是脑血管紧张度异常;二是脑血管弹性异常;三是脑血流量异常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0软件分类统计。

2结果

在75例中年教师中 (41~50岁组) 脑血管异常共41例, 占54.67%:其中紧张度异常41例, 占54.67%;弹性异常38例, 占50.67%;脑血流量异常共32例, 占42.67%, 其中颈内动脉供血不足3例, 占4.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2例, 占42.67%。见表1。

注: (1) 脑血管改变:大部分表现为紧张度增高和弹性下降, 部分为紧张度增高, 弹性尚可。 (2) 脑血流量:大部分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部分兼有颈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3讨论

3.1 脑血管紧张度、弹性情况

以波形、阻力指数、流入时间、重搏波、弹性指数等指标来观察脑血流图异常情况, 本组152例中, 脑血管正常73例, 占48.03%, 异常79例, 占51.97%;在41~50岁组中脑血管紧张度增高为41例, 占54.67%, 脑血管弹性下降38例, 占50.67%, 51~60岁组中脑血管紧张度增高38例, 占79.17%、脑血管弹性下降36例, 占75.00%。检测中41岁以上组波形以转折形为主, 转折高比值多数小于正常值, 并随年龄增长出现由高位转折逐渐发展为中位或低位转折趋势, 阻力指数逐渐降低, 其次为圆顶形, 平顶和倾斜形少见, 流入时间开始出现延长。重搏波以隐约或隐约-消失为主, 弹性指数下降, 其中41~50岁组中, 重搏波隐约者38例, 占50.7%。表明脑血管弹性开始下降 (并有年轻化趋势) , 符合我国41~50岁这个年龄组为脑血管硬化的转折期, 也是动脉硬化形成的关键时期。通常脑血管硬化较主动脉、冠状动脉硬化出现晚, 且一旦发生则进展迅速, 通过观察, 部分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从而延缓脑血管硬化的进展, 提高生活质量[4]。另外, 现代社会人们高脂肪, 高胆固醇的饮食和少运动的生活方式, 无疑加快了动脉硬化形成的速度, 尤其应引起中年教师的重视。

3.2 脑部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系统供血情况

本组152例中, 脑部供血正常93例, 占61.18%, 脑部供血不足59例, 分别为颈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者8例, 占5.26%,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59例, 占38.82%。其中41~50岁组颈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者3例, 占4%,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32例, 占42.67%;51~60岁组颈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者5例, 占10.42%,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25例, 占52.08%。椎动脉由左、右锁骨下动脉发出, 穿行于椎间孔内至第六颈椎枕骨大孔入颅腔, 于延髓上缘汇合成基底动脉,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的血液。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关节退行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倾向, 椎动脉型是颈椎病临床常见类型[5], 随着年龄的增长, 颈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变, 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退变, 椎间盘萎缩变性, 椎间隙变小, 鈎突关节和横突孔骨质增生, 突入椎管或椎间孔, 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基底动脉, 引起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6], 当患者原有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时更易发生本病[7]。高校教师由于职业需要, 担负着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 面临不断进修、深造、晋升职称等挑战, 竞争压力大, 尤其是中年教师更是学校的中流砥柱, 由于职业特点, 长时间低头伏案以及操作电脑, 疏于运动和锻炼, 使颈部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状态, 导致颈肩肌疲劳, 椎间盘关节发生继发性改变而诱发颈椎病形成, 从而可能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临床实践发现, 脑血流图作为一项简单易行、快捷经济、对人体无创伤的检查方法而易被检查者所接受, 它能客观反映脑部供血情况, 脑血管功能状态和血管弹性变化等信息, 作为判断脑血管硬化的一项辅助指标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中年是脑血管硬化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教师体检中, 建议为40岁以上教师增加脑血流图检测项目, 以便观察脑血管动态变化, 及时发现脑血管、脑血流量改变以及颈椎病, 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 及时提出干预措施加以预防、治疗, 注意运动、休息和饮食, 减缓血管硬化形成的速度, 防治血管硬化以及颈椎病形成, 最大限度保障中年教师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爱国.伏案4小时健康青年男性脑血流图的变化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46) :9145-9148.

[2]谢锦棋, 张时娥.颈椎病200例脑血流图分析 (J) .实用新医学, 2001, 3 (1) :43.

[3]郑豁然.临床血流图学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92-99.

[4]高翔虹, 李增平, 郭丽娟.脑血流图对脑血管硬化诊断的观察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2 (10) :1083-1084.

[5]俞爱华, 苏有新, 黄济炎.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推拿治疗前后脑血流图观察 (J) .福建医药杂志, 2000, 22 (3) :96.

[6]林燕平, 邵桂霞.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脑血流图分析 (J) .罕少疾病杂志, 2006, 13 (6) :13.

脑血流参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头晕患者, 男22例, 女40例, 年龄23~71岁, 中位年龄43.91岁, 病程1~11年, 发作性眩晕36例, 头晕26例。54例头晕发作与头/体位改变有关, 伴颈部不适及颈枕痛31例, 左或右侧肢体麻木或无力27例, 恶心呕吐15例, 黑蒙、视物模糊或晃动者12例, 头痛9例 (6例为枕部痛) , 耳鸣者5例。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颈椎 (符合颈椎病椎动脉型) :X线摄片或CT, 颈椎骨质增生, 椎间盘突出, 椎间隙变窄, 临床表现为体位性眩晕、恶心、头痛, 眼球震颤等;排除标准:排除耳源性、感染、外伤及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的头晕, 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1.3 检测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以2MHz脉冲波探头, 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 、大脑前动脉 (ACA) 、大脑后动脉 (PCA) 、椎动脉 (VA) 和基底动脉 (BA) , 观察患者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脉动指数 (PI) 及音频信号等。

1.4 诊断标准

以正常人TCD检查结果为标准, 对本次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血流速度增快/减低 (以Vm为标准) 、动脉硬化等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速度

正常10例 (16.13%) , 男6例 (60%) , 女4例 (40%) , 年龄31~70岁, 以60岁为多数。

2.1.1血流速度增高:V-BA增高者27例, 男12例 (44.44%) , 女15例 (55.56%) , 年龄25~70岁。3条动脉增色增高者14例, 各动脉流速均增高者6例, 另4例伴PCA流速增高, 3例伴前循环动脉流速增高, 3例伴前循环流速减低。单纯前循环动脉增高11例。

2.1.2血流速度减低:V-BA减低25例, 男4例, 女21例, 年龄25~71岁。3条动脉均减低者16例, 各动脉流速均仅3例, 另9例伴PCA流速减低, 8例伴前循环流速减低。单纯前循环减低仅2例。

2.2 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

男女间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年龄段间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眩晕包括头晕、头懵、头沉、头重脚轻, 伴或不伴有旋转感[4]。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 排除耳性眩晕及全身性疾病、眼疾等所致眩晕后, 老年患者病因多为脑动脉硬化、VBI等, 而中青年患者多缺乏定位体征, 多项检查如CT等, 均未发现异常, 以往临床上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疗, 效果多不明显。李鹏等[5]通过对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研究发现:>45%的CV患者为脑血管病患者, 而其中62%的人有颈椎病, 且有眩晕症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CV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黄丽雅等[6]探究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结果显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变学等指标。

综上所述, 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为V-BA血流改变, 提示颈性眩晕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之间具有相关性。

摘要:目的 观察眩晕 (颈性) 与脑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2012年7月-2013年11月门诊及病房收治的头晕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TCD) 探测双侧MCA、ACA、VA及BA。结果 血流速度增高者27例 (43.55%) , 男12例 (44.44%) , 女15例 (55.56%) , 年龄2570岁。血流速度减低者25例 (40.32%) , 男4例 (16%) , 女21例 (84%) , 年龄2571岁。且性别与不同年龄间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头晕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有关, 提示颈性眩晕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之间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脑血流动力学,眩晕,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宗秋, 荣根满.TCD对高血压脑动脉损害的检测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8 (5) :61-62.

[2] 郑雪丽, 徐迎梅, 荣根满, 等.经颅多普勒对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3, 9 (3) :301-303.

[3] 崔玉国, 荣阳, 荣根满.TCD检测高血压对防治脑血管病的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7) :18-20.

[4] 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9-12.

[5] 李鹏, 江蓉星.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 35 (1) :70-72.

脑血流参数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组为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 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颞叶癫痫患者。其中男17例, 女15例, 年龄 (16~72) 岁, 平均年龄 (50.45±9.10) 岁。入选标准:根据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关于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类标准[1]。临床及脑电图资料确诊为颞叶癫痫;头颅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结构性异常;无其他神经内、外科及精神科等疾患。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 (25~68) 岁, 平均年龄 (51.04±10.31) 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病例组相匹配。

1.2 认知功能的检查

对入选患者采用Mo CA量表中文版进行认知功能的评估。在总分、视空间、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8个方面评分。评分时需要参照文化程度进行, 对于受教育年限≤12年者, 在得分的基础上加1分, 校正教育程度的偏差。本研究中所有量表皆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有资质医师进行测查。

1.3 TCD检查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TCD检查,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TC-8080型TCD超声诊断仪, 2 MHz脉冲Doppler探头, 探测深度为 (55~65) mm。经枕窗探测椎动脉 (vertebral artery, VA) 和基底动脉 (basilar artery, BA) , 经颞窗探测大脑前动脉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 、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及大脑后动脉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 , 并记录血流速度, 包括峰值流速 (peak flow velocity, Vp) 、均值流速 (mean flow velocity, Vm) 、收缩-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 (systolic-diastolic ratio of blood flow velocity, S/D) 、搏动指数 (pulsatility index, PI) 以及阻力指数 (resistance index, RI) , 观察频谱形态、血流方向, 监听血流声频信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颞叶癫痫 (病例组) 与对照组比较, 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文化程度方面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2 认知功能比较

颞叶癫痫 (病例组) 和正常对照组的认知功能进相比较。通过Mo CA量表评分后比较, 在总分、视空间、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8个方面评分, 颞叶癫痫 (病例组) 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TCD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比较颞叶癫痫 (病例组)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CD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ACA、MCA的Vp、Vm减低, PI、RI及S/D增加 (P<0.05) , 结果见表3。

a为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颞叶皮层具有复杂而重要的认知功能。颞叶癫痫可能对认知功能造成影响, 有研究表明70%的颞叶癫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障碍, 30%的颞叶癫痫患者智力低下 (IQ<85分) [2]。考虑原因可能为颞叶癫痫的发生多与海马等病变有关, 而海马参与了记忆、学习等认知功能的形成;其次, 癫痫发作本身, 包括癫痫发作的病因、发作类型、发作频率、发作病程以及起病年龄都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另外, 临床上癫痫样放电、抗癫痫药物的使用、甚至手术治疗等都可能对患者认知功能造成不利的影响[3,4]。有研究表明[5], 长期癫痫发作可以引起海马和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再生、苔藓纤维芽胞形成和神经环路的再建等。这些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结构性改变可能与癫痫发作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颞叶癫痫引起认知功能损害, 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 还有言语障碍、注意力分散、思维缓慢及劳动技能下降等。我们对入选患者采用Mo CA量表中文版进行认知功能的评估。在总分、视空间、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8个方面评分, 经比较, 颞叶癫痫 (病例组) 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颞叶癫痫患者的认知领域损害较广泛, 强调早期筛查、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TCD是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简易、有效的检查手段, 目前国内外关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及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a D) 、阿尔茨海默氏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的TCD研究较多, 江波等[6]通过VCI患者进行TCD检查, 发现患者存在明显血流动力学异常, 可能与其认知功能障碍有关。顾克金等[7]研究表明TCD动态监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Vm和RI, 对早期发现患者的认知障碍有重要价值。Vicenzini等[8]采用TCD研究AD及Va D患者的脑血流及血管反应性, 发现该类患者的血流速度减低而PI增高。而关于颞叶癫痫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尚少。

我们针对颞叶癫痫认知障碍患者的TCD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检测,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显示:ACA、MCA的Vp、Vm减低, PI、RI及S/D增加, 而PCA、VA、BA的血流参数无明显差异。考虑颞叶癫痫患者存在前循环区的额、颞、顶叶的脑血流动力学紊乱, 可能为其认知损害的潜在原因。TCD检测对于颞叶癫痫患者认知障碍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颞叶癫痫患者发生认知障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上若能针对影响颞叶癫痫认知功能的因素进行早诊断、早干预,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检测颞叶癫痫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 同时应用经颅多普勒 (TCD) 检查患者的脑血流改变, 并分析患者的认知障碍与脑血流改变的关系。方法:病例组为2007-2013年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颞叶癫痫患者, 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应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 (Mo CA)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同时进行TCD检查脑血流改变情况。结果:1.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两组进行Mo CA量表评分后比较, 在总分、视空间、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8个方面评分, 颞叶癫痫组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颞叶癫痫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CD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大脑前动脉 (ACA) 、大脑中动脉 (MCA) 的峰值流速 (Vp) 、均值流速 (Vm) 减低, 搏动指数 (PI) 、阻力指数 (RI) 及收缩-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 (S/D) 均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颞叶癫痫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及血流动力学异常, TCD检测对于颞叶癫痫患者认知障碍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颞叶癫痫,认知障碍,TCD

参考文献

[1]Proposal for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epilepsies and epileptic syndromes.commission on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 of the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J].Epilesia, 1989, 30:389-399.

[2]Helmstaedter C, Kocbelmann E.Cognitive outcomes inpatients with chronic temporal lobeepilepsy[J].Epilepsia, 2006, 47 (suppl2) :96-98.

[3]Giovagnoli AR, Avanzini G.Quality of life and memory performance inpatients with temporal lobe epilepsy[J].Acta Neurol Scand, 2000, 101 (5) :295-300.

[4]Kwan P, Brodie MJ.Neuro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epilepsy and antiepileptic drugs[J].Lance, 2001, 357 (9251) :126-127.

[5]Homes GL.Seizure induced neuronal injury animal data[J].Neurology, 2002, 59 (9suppl5) :3-6.

[6]江波, 孟晓落, 舒刚明, 等.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头部磁共振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改变[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9, 6 (7) :343-346.

[7]顾克金, 李跃群, 李宪章, 等.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对多发性脑梗塞认知障碍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18) :13-14.

脑血流参数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窒息患儿336例 (符合第三版《实用新生儿学》中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1]) 。其中不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按韩玉昆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分度标准[2]) 197例;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39例, 轻度77例, 中度49例, 重度13例。同期随机选择我院分娩的正常足月儿34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符合: (1) 胎龄37~42周。 (2) 出生体质量2500~4000g。 (3) 母孕期无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4) 无先天性畸形。 (5) 无明显感染。 (6) 生后18~24h。

1.2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GE公司的LOGIQ Book XP便携式彩色超声机, 探头频率5.0MHz。入选对象于生后18~24h安静状态下仰卧, 由经专项培训的持证医师对其经前囟和侧囟进行检查, 测定大脑前动脉及左右大脑中动脉的阻力指数 (RI) , 因大脑前动脉常难分辨左右, 而且研究表明新生儿窒息后双侧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是一致的[3], 一个患儿只测一个大脑前动脉RI值, 统计时1例患儿有3条动脉值。

2 结果

因RI最能准确地反应脑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程度, 197例新生儿窒息不伴HIE患儿RI (0.66±0.5) , 与正常足月儿RI (0.67±0.6) 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 。139例新生儿窒息伴HIE患儿RI (0.54±0.6) , 与正常足月儿RI (0.67±0.5) 及新生儿窒息不伴HIE患儿RI (0.65±0.6) 相比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0.05) 。且伴HIE的程度越重下降越明显, 轻、中、重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0.05) , 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Levene等[4]及van Bel等[5]认为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障碍是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在新生儿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特别是新生儿窒息患儿。多个研究表明, 窒息新生儿特别是伴HIE者存在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脑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程度跟HIE程度直接相关。而RI能准确地反应脑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程度。中国医科大学研究显示出窒息后脑血流的演变规律, 即重度窒息后12h内脑血流明显减少, 以后逐渐增加, 在24~120h, 脑处于多灌注状态, 病情越重, 脑血流速度增加越显著, 伴明显的阻力指数降低[6]。Ball等[7]发现窒息新生儿生后6~12h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下降。Kirimi等[8]发现生后12h内HIE患儿脑血流速度明显降低, RI明显升高, 两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相似, 且HIE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 脑血流速度降低越明显, RI升高越明显。van Bel等[5]等发现, 窒息后8~12h脑血流明显下降, 随后脑过度充血, 脑血流增加。Ilves等[9]研究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窒息后12~120h所有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快, RI降低。刘敬等[10]研究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较, 生后24h内HIE患儿阻力指数增大或减低, RI越低预后越差。

本研究表明伴HIE的窒息新生儿生后18~24h, 脑血流动力学紊乱常表现为脑血流过度灌注:脑血流速度增快, 以舒张期流速增快为主, 表现为RI降低, HIE程度越重, RI越低, 预后越差。13例重度HIE患儿中3例RI<0.40, 其中2例死亡, 1例家长因1周后患儿仍处于昏迷状态而放弃治疗后死亡。国内多家报道包括刘敬等[10]提示生后24h内HIE患儿RI增大或减低, 而本研究RI单一减低, 考虑其他研究的研究时间跨度大 (生后24h内) , 包含了生后12h内脑血流降低期及12h后脑血流增加期, 并无冲突。

本文结果进一步证实测定RI有助于窒息新生儿HIE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且能反映严重程度, 有助于判断预后, 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RI简便无创、客观,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新生儿窒息患儿脑血流阻力指数 (RI) 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生后18~24h内对33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行RI检测, 并与同期345例正常足月儿对照。结果 新生儿窒息不伴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患儿RI与同期正常足月儿相比无明显差异, 新生儿窒息伴HIE患儿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 RI降低, 降低的程度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新生儿窒息患儿RI, 有利于HIE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判断, 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阻力指数,彩色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动力学

参考文献

[1]石树中.新生儿窒息[M]//.见: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00-412.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 1997, 35 (2) :99-100.

[3]曹海英.脉冲多普勒超声对新生儿窒息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7, 3 (2) :128-130.

[4]Levene MI, Fenton AC, Evans DH, et al.Severe birth asphyxia and abnormal cerebral blood-flow velocity[J].Dev Med Child Neurol, 1989, 31 (4) :427-434.

[5]van Bel F, Dorrepaal CA, Benders MJ, et al.Changes in cerebral hemodynamics and oxygenation in the first24hours after birth asphyxia[J].Pediatrics, 1993, 92 (3) :365-372.

[6]周丛乐.缺氧缺血性脑病[M]//.见: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62-772.

[7]Ball RH, Espinoza MI, Parer JT, et al.Regional blood flow in asphyxiated fetuses with seizures[J].Am J Obstet Gynecol, 1994, 170 (1Pt1) :156-161.

[8]Kirimi E, Tuncer O, Atas B, et al.Clinical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measurements of full-term newborns with perinatal asphyxia and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in the first12hours of life and long-term prognosis[J].Tohoku J Exp Med, 2002, 197 (1) :27-33.

[9]Ilves P, Lintrop M, Talvik I, et al.Changes in cerebral and visceral blood flow velocities in asphyxiated term neonates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J].J Ultrasound Med, 2009, 28 (11) :1471-1480.

脑血流参数 篇7

关键词:高血压,脑血流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随着高血压年限的增长, 易合并为较多的合并症。我们仅对合并脑动脉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等脑血管病变的TCD改变进行分析, 进一步的研究它们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并运用TCD对256例患者进行了血流速度及PI指数进行测定、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1998年3月至2000年12月来我院做TCD检查的患者中, 有256例患者患有单纯性高血压 (即高血压Ⅰ期) 、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 其年龄在35~72岁之间, 男性:女性=3.6∶1。

1.2 病例标准

(1) 高血压: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 (2) 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均经脑CT、MRI确诊的患者; (3) 单纯性高血压除符合高血压标准外, 并排除所有的并发症即Ⅰ期高血压。

1.3 仪器和方法

用德国公司生产的TC-2020型TCD仪, 按常规方法检查, 用2MHz脉冲多普勒超声探头, 在左右颞窗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 、大脑前动脉 (ACA) 及大脑后动脉 (PCA) 的平均血流速度 (Vm) 和脉动指数 (PI) 。经枕窗分别记录双侧椎动脉 (VA) 和基底动脉 (BA) 的Vm及PI。

2 结果

根据TCD检查的血流频谱、平均流速及血管脉动指数判断各组脑底动脉的变化。其中256例患者共2304根血管, 正常的52例;异常的204例中有1433根血管异常, 异常率达78%, 高血压Ⅰ期有75例, 合并脑动脉硬化有69例, 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有60例。其分布情况见表1。

(1) 血流速度加快的有905根血管。其中高血压Ⅰ期有257根血管, 而脑动脉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分别有303根血管和345根血管, 显示一根或多根血管节段性血流速度升高。高血压Ⅰ期除Vm增高外频谱形态基本正常。

(2) 血流速度减慢的有528根血管, 主要以脑动脉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为主, 分别为249根血管, 266根血管。高血压Ⅰ期只有13根血管。腔隙性脑梗死主要以前循环减慢为主, 有201根血管而后循环仅有65根 (与有关报道相符) 。脑动脉硬化前后循环没有明显差别, 分别为102根及147根, 除高血压Ⅰ期没有频谱改变, 脑动脉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频谱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其表现为频峰园钝S1峰与S2峰融合。

(3) 脉动指数 (PI) 异常主要以PI指数增高为主。脑底动脉内在收缩期由于血压明显升高, 致使血流速度较高, 而舒张期血压降低, 则血流速度骤然下降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

3 讨论

高血压主要是由于心搏出量与总周围动脉阻力两大因素平衡失调引起的, 而早期高血压主要是心搏出量增加, 周围动脉阻力正常或轻度增加, 因而在高血压Ⅰ期TCD测定颅内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脑动脉硬化是由于脑血管弥漫硬化、管腔狭窄及小血管闭塞致使供应脑实质血液减少, 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

高血压是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有资料报道, 约有60%~70%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有高血压。由于高血压使血流冲击动脉壁致动脉壁承受较大的机械性压力, 并且动脉张力增高也可引起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和弹力纤维断裂变形, 可由疏脂性变为亲脂性物质, 使LDL在壁上沉积。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内膜增厚、畸形、肿胀及糜烂。血压增高也可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 产生更多的胶原及弹力纤维。高血压患者的血肾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增高, 这类物质作用于内皮细胞使其收缩, 内皮细胞间隙增宽, 使脂蛋白易进入动脉壁, 大大地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动脉顺应性明显下降, 此时心搏出量减低, 外周动脉阻力增强, 颅内脑底动脉可出现流速轻度减低, PI指数升高。

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为脑血流障碍。当一些病因引起脑局部失血时, 大量吞噬脑组织, 形成腔隙, 直径约为2~20mm。好发于脑深部, 特别是基底节区。TCD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测是通过观察血流速度的变化, 来判断腔梗的范围。

高血压小动脉硬化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有资料报道, 约90%的腔隙性脑梗死与高血压有关, 其病理基础多系颈内动脉深穿支闭塞而产生的微栓塞所致。

通过对颅内各主要动脉的检测, 发现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TCD表现为双侧血流速度对称性下降, 但单发性腔隙性梗死由于侧支循环建立, 常不引起血流速度的变化。没伴有高血压的腔隙性脑梗死颅底动脉速度减慢, 而高血压引起的腔隙性脑梗死所致的血流速度加快通常是由于高血压造成的脑血管局部痉挛、管腔狭窄所致。综上所述, 高血压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 对脑底血管有着明显的影响, 其TCD对判断高血压脑底病变程度有较大的帮助, 并且TCD对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的检查是无创伤、无痛苦、且又经济的较好检查方法。凡有高血压中、老年患者都应做TCD检查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的脑底动脉速度频谱形态和PI指数, 对临床的治疗有着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3001~4500.

[2]陈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脑血流参数】相关文章:

脐血流参数06-19

参数方程04-08

参数调整05-03

电解参数05-01

系统参数05-02

参数调节05-05

时域参数05-06

图像参数05-09

定位参数05-11

常用参数05-12

上一篇:高校办学职能经济效益下一篇:统一信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