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发展剪纸艺术

2024-06-29

民间工艺发展剪纸艺术(精选十篇)

民间工艺发展剪纸艺术 篇1

剪纸艺术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之一, 在社会民众的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剪纸通过用刻刀或者剪刀在纸上剪刻纹样, 是一种镂空艺术。剪纸艺术可以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 如墙花、灯花、窗花等, 能给人视觉上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作品用途广泛, 在逢年过节或者新婚喜庆的场合都有运用。剪纸渗透于中华各民族的生活中, 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在的生活中, 都有剪纸的影子。另外, 剪纸艺术中传承赓续的造型格式和视觉形象,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表达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社会认知和审美情趣, 具有很重要的社会价值。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 早在汉代就存在。唐代是剪纸艺术的大发展时期, 剪纸手法趋于成熟、并且风格多样, 画面构图已经完整, 工艺水平极高。宋代的时候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还有宋代造纸业成熟, 纸品名目繁多, 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明清的剪纸艺术已经逐渐成熟, 并且达到鼎盛时期。剪纸虽然是一种来自于民间, 但是在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但是在当代社会中, 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一些阻碍, 出现了一些问题, 下面详细分析并且提出解决措施。

二、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构成

民间剪纸艺术内容丰富、图案精美、手法精妙, 总能给人视觉的冲击。每一幅剪纸作品还暗示着不同的意义, 这些都与它独特的艺术构成密不可分。

1.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构成因素

剪纸艺术作品构图精美, 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 这些都与剪纸艺术的构成有密切的联系。第一, 从剪纸艺术作品的整体构图上来看, 剪纸艺术注重作品的整体美观, 强调协调统一, 是统一与变化的结合。另外, 剪纸艺术注重形象美, 韵律美, 都是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第二, 从剪纸艺术作品的局部构图上来看, 剪纸艺术作品由不同的局部图案构成。从整体到局部, 充分展现了剪纸艺术的美感。而且纹路线条对称均匀, 清晰连续。在纸张的空白部分也会剪出花草虫鱼等图案稍加修饰, 确保每一个局部都完美无缺。剪纸艺术是整体和局部的内在统一, 互相作用形成。

2.我国剪纸艺术的构图形式

剪纸艺术在构图上也有章法与规律, 主要有以下几种构图形式。第一, 对称式。对称式剪纸作品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 也是剪纸构图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对称式广泛应用于传统艺术的构成, 比如建筑、工艺等。对称式剪纸较方便, 将纸张对折剪出一半就可完成。对称式剪纸图样美观、感觉强烈, 图案的装饰性强, 极具艺术魅力。第二, 自由式。自由式剪纸随心所欲, 但又主题明确、重心平衡。均衡的构图可以给人以稳重的感觉, 在静态中感受到动态的变化。但是这种方式不适用复杂的、大型的剪纸技术, 只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图案制作。第三, 填充式。填充式构图在民间剪纸艺术中非常常见, 但是难度较大。填充式构图可以看作是一种嵌套式构图, 就是“花中套花”的构图方式。比如剪纸时在花瓣中嵌套蝴蝶或者蜜蜂等小动物, 剪其他类型的事物都可以嵌套一些事物在里面, 使剪纸更精美玄妙。

三、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探析

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必须加以传承, 使其与时俱进,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进而不断发展。但是现在剪纸艺术在传承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剪纸艺术传承缺乏必要的条件, 剪纸作品市场狭小, 民间剪纸艺人稀缺, 很多剪纸绝技濒临失传、后继无人, 缺乏有创意的剪纸作品, 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当前, 我们必须重视民间剪纸艺术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做好传承工作, 以推动剪纸艺术不断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 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加强对剪纸艺术的宣传, 使其受到人们的重视

剪纸艺术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有中国特色, 有中国魅力。当今我国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西方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所以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也受到影响。社会民众的普遍重视是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群众基础。我国应该加强对剪纸艺术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了解并逐渐重视, 扩大剪纸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另外, 剪纸艺术本身就来源于民间, 与普通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 加强宣传必然引起群众与剪纸艺术的共鸣。只有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重视, 民间剪纸艺术才能不断发展。

2.国家加强相关的剪纸艺术发展的相关保障, 健全保障制度

民间剪纸艺术虽然来源于民间, 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其发展必然离不开国家的相关支持和保障。现在国家强调建设文化大国, 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为剪纸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丰富的传统文化, 值得传承并且发扬。国家的保障应该包括政策、资金、人力等多方面的保障。首先在政策方面, 应当对剪纸艺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保障剪纸艺人的权利, 提高剪纸艺人的福利。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剪纸艺术保护方案, 让剪纸艺术得到保障。在资金方面,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进行传承与发展。要整合各地的剪纸艺术优秀作品, 建立丰富的剪纸艺术作品的资料库等。在人力方面, 应该不断培养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人, 让更多的人接受这项技艺传承, 促进其发展。而且要不断推进剪纸艺术的创新, 在其中融入时代精神。

四、结语

民间剪纸艺术善于把多种物象根据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 并产生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向往和追求。这项艺术具有很强的教化、抒情、娱乐、认知等社会功能。促进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必须加以重视。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 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重视, 共同努力。

摘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民间剪纸艺术在任何时代都有独特的魅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基础和利益。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传统文化中很多部分都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剪纸艺术也是这样。本文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的构成及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剖析, 为促进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发展,群众,文化,构成

参考文献

[1]许煦.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构成及传承分析.美术教育研究, 2014 (15) .

[2]赵雨洁, 庆阳.民间剪纸艺术的构成形式分析.大众文艺, 2012 (20) .

民间工艺发展剪纸艺术 篇2

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并享有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文艺成果,彰显着5000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闽南的民间文化艺术有着独特的内涵和魅力。丰富的艺术种类,精彩的民俗活动,精美的民间工艺等都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闽南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深刻地影响着整个闽南文化区域的思想、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此意义上来说,保护闽南文化艺术,就是保护闽南人的根(陈耕)”。厦门拥有许多优秀的闽南民间文化艺术,但传承的状况令人担忧,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闽南文化面临着“断层、碎片”的状况,很多较边缘的闽南民间艺术更是濒临绝种,抢救、保护成了当务之急。许多学者、专家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保护闽南民间文化艺术刻不容缓。福建省在2004年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第二批实施的省份,现已全面开展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2005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和省文化厅又下发通知,将2005年1月1日定为“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日”,并同时启动了“2005年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年”活动。福建省成为全国第三个由省级人大常委会立法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省份。

一、保护闽南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厦门地处于祖国东南和海峡西岸的重要位置,明清以来一直是闽南文化的汇集地、传播地。在闽南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包括有大量的民间故事、闽南歌谣、闽南方言谚语和歇后语、戏曲、曲艺、民间舞蹈、民间阵头、民间美术、民间工艺,还有民俗、婚俗活动等。因此,保护闽南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厦门民间文艺事业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作为开放的特区,厦门当之无愧为闽南文化向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交流中心。在新时期构建厦门海湾型城市宏伟蓝图,以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强市的目标下,厦门在发展高度发达的经济同时,始终不忘艺术之城的建设,文化艺术在经济的促进下得到很大的发展,发展厦门的文化艺术, 离不开闽南民间文化艺术。

同时,发展闽南民间文化有利于沟通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为完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大业贡献力量。海峡两岸同根、同宗、同文、同语、同风、同俗。闽南更是台湾河洛人(闽南人)、客家人的祖籍地。数百年来,闽南文化一直是作为入台的闽南移民怀念故土、不忘祖家心愿的表达方式,在台湾被较为完整地传承和保存下来,她成为一种风俗,涵盖面广,群众基础深厚,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语言、建筑、饮食、生产劳动,到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人的性情行为等,无不浸透着浓重的闽南文化色彩。在今天,闽南文化、风俗依然是新一代台湾同胞维系与大陆亲情的重要桥梁,闽台两地民众的生活与民间文化相互交汇、相互融合,所以说闽南文化是两岸人民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见证。厦门作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地区,发展闽南文化在沟通海峡两岸文化认同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闽南民间文艺现状

本的四至八月,我们就厦门市民间文化艺术现有资源进行了摸底,并重点到漆线雕、石雕、木雕等民间工艺厂,民间剧团,民间艺术社团进行了参观考察,也到厦门周边闽南地区的民间文艺活动及民俗活动进行了调研。在此期间共召开3场专题座谈会,邀请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就厦门民间文化艺术的建设及成立民间艺术协会献言献策。经初步调查及搜集整理,闽南民间文艺的种类多样、技艺高超、表现力丰富,有属于国际一流、国内优秀的艺术门类,也有濒临失传或已不见的种类,以下为对厦门及周边地区闽南民间文艺的初步调查及搜集整理出来的主要种类和项目。

(一)闽南民间文艺主要种类

1、闽南戏曲:

如梨园戏,高甲戏、南音、打城戏、北管戏、布袋戏(又名掌中戏)、提线木偶(古称嘉礼戏)、铁枝木偶戏、皮影戏等。

2、闽南曲艺:

如锦歌说唱、荷叶说唱、方言讲古、答嘴鼓、大广弦说唱、月琴说唱等。

3、闽南音乐:

如南音、北管、歌仔、闽南语歌谣和现代闽南语歌曲等;

4、闽南民间舞蹈、:

如拍胸舞、贡球、车鼓、海底反、嗦啰连、跳火群、大鼓凉舞、舞龙、弄狮、扛阁、公婆背、踩高等。

5、民俗阵头:

如宋江阵、蜈蚣阵、鼓吹阵、八音阵、牛犁阵、八家将等。

6、闽南工艺

如漆线雕、石雕、影雕、木偶雕刻、彩扎、漆篮、漆器、水仙花雕刻、泥塑、面塑、珠绣等、竹编、草编、纸扎、花灯、瓷器、瓷灯、瓷壶、剪纸、刺绣等。

7、民间美术

如漆画、木版年画、漳浦剪纸、漳州棉花画、同安农民画等

8、民间文学、口传文学

闽南民间文学和口传文学中有谚语(如俗语、歇后语、冠头语等)、民谣(如童谣、情歌、劳动歌、生活歌、故事传说歌、习俗歌、劝善歌、乞食歌等)、民间故事(如妈祖、保生大帝成仙成道的传说,陈三五娘的传说,郑成功的传说,陈嘉庚的传说),以及新编民间故事(关于闽南或厦门)的山川日月,豪杰英雄,以及反映他们生活、爱情的种种传说,故事、掌故等。

9、闽南民俗

(1)岁时节俗:如正月初一的“开正”活动;正月十五的观灯,吃“上元圆”活;三月清明节,;五月端午节的划龙舟,吃五月粽活动;八月十五日中秋吃月饼,博饼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山活动;大年二十九(或三十日)过年活动等。

(2)婚俗活动:如换庚贴、下聘、送财礼、迎亲、送嫁、逗新娘等活动。

(3)农耕活动、宗教活动、神明节俗等

10、闽南服饰

闽南服饰,如斗笠,草帽,凉帽,虎头帽,雨伞,短裤,裙子,凉鞋,木屐等等。

(二)厦门民间文艺的主要生存状况

厦门自古以来就是闽南民间文化的汇集地、传播地,许多民间文艺虽不是原生的,但这些民间文艺传入厦门后,经历了长期的孕育与繁衍,都因为有着浓厚的本土特色而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民间文艺源自民间,民俗活动是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是民间文艺的载体,但民俗活动在闽南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到自己的舞台,现在民间文艺的生存状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有的甚至不为人所知或已失传。

厦门民间文艺的生存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戏剧类的有国家专业剧团,如歌仔戏剧团、高甲戏剧团等,这些剧种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有一些民间的职业剧团活跃在基层;曲艺类的基本上是业余爱好者组成的民间社、团在基层小规模的活动;工艺类的产业化发展比较好,如漆线雕;民俗类的大多濒临绝境;美术类所剩无己。

三、加快厦门民间文化艺术建设的建议及对策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于本的11月成立了厦门民间文艺家协会。但是,单就传统的、优秀的民间文艺保护而言,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比如说启动厦门民间文化艺术普查、成立民间艺术团,创建厦门民间文艺家广场,举办较为大型的厦门民间艺术节等,集中来讲还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抢救本土优秀民间文艺。民间文艺的保护工程,不能只停留在填表造册,收集文字。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有些民间艺术就不再在民间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本土民间文艺就逐渐缺乏传承人,这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威胁。建议文化部门掌握各地的重点艺人,可以有目的去依靠老艺人带班示范,传授表演技艺。有些艺人年岁已高无法动弹可口头指导,尽量的去保持其艺术形式的原貌,不让其失传。

2、建议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部分资金分批对重点项目民间艺人给予一次性艺术补贴。这项措施能让老艺人真切地享受到保护工程为他们所带来的关心和鼓励,使他们乐意传承,乐意奉献。而我们不仅完成了抢救,收集了民间艺术精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民间艺术新的传承人。

3、建议定期举行本土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舞蹈展演。通过展演的形式来激活原生态的艺术。原生态是传统的,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不断继承、发展中丰富创造的。展演的目的是为了实施保护、发现人才、铸造品牌。

浅析方正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与发展 篇3

關键词:方正民间剪纸;艺术特色;传承与发展1方正民间剪纸简介

方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隶属于哈尔滨市,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共同生活着多个民族,他们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黑龙江民间文化。方正剪纸以其生动质朴的造型、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方正民间剪纸的起源与发展

1909年至1913年四年之间,满族移民大批落户方正。满族人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将天地、山川、河流、动植物都看作神灵而进行膜拜。在诸多的宗教活动中,剪纸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不仅承载着满族先民们的信仰与崇拜,也是重要的祭祀道具。随着时代的变迁,宗教信仰逐渐退淡化,但是满族民间文化中粗犷、热烈和亲近自然的观念得以传承延续、深深扎根在方正这块黑土地上,成为东北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初期,大批的关内移民“闯关东”来到东北落户,方正县人口猛增至40倍。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开始在方正这片土地上落户生根、开花结果。每到节日,当地妇女都喜欢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来装点气氛,剪纸作为妇女们喜闻乐见的民俗表现形式在这片黑土地上得以传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爱好剪纸的人数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与满族萨满剪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方正剪纸艺术。

近代方正剪纸具有黑土地特有的淳朴气息,在题材内容上,主要表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出当地民风民俗的各个方面,民间剪纸艺术家倪秀梅创作的剪纸作品《东北大豆乡》,以展现浓郁的东北风情获得中国民间民俗博览会山花奖金奖,作品立意别致、构图饱满浪漫,充分体现了传统民间视觉元素与现代构成形式的融合之美。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的表现题材越来越广泛,在剪纸爱好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方正剪纸打破传统固有的创作模式,作品更富趣味性、感染力,创作内容紧跟时代主题,地方风格与乡土气息更加浓郁。由方正民间剪纸艺术家程文霞创作的《和谐中国》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黑龙江馆中展出,引起各方面关注,整幅作品长约16米,画面上一条巨龙奔腾跃然纸上,作者在有限的画面中,以线条的形式展现出56个民族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作品极富感染力,体现出各民族和谐团结的美好寓意。

3方正剪纸的艺术特色

(1)内容特征——乡土气息浓郁。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文化,是淳朴民风的体现。方正民间剪纸在融合民俗生活的基础上,打破了剪纸的传统模式,在创作中融入了生活情感符号,展现出黑土地特有的民风与民情。如《东北三大怪》《回娘家》等作品,趣味性强、自然大方,将黑土地人特有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地方艺术特征体现在剪纸画面中,在形式和内容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也是方正人民智慧和民间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2)造型特征——大气简洁、形神兼备。方正剪纸结构布局大气、完整、一气呵成,在造型处理上,抓住形象的重要部分,省略次要部分,简洁明朗、概括力强。在体现出东北人特有的粗犷豪放的作品《硕果累累》中,人物形象没有做具体修饰,而是抓住了大的动态特征,将怀抱果实的喜悦心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显示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让观赏者也能够真切体会到金秋丰收时节的美好心情。

(3)技法特征——以剪为主、不断创新。生活在民间的能工巧匠们对剪纸的各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改造,方正剪纸在制作工艺上主要以剪为主,为了得到精巧的效果,将传统剪法与掏剪、局部折叠相结合,艺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良工具并突破材料局限,在单色、套色等传统样式基础上又创新了“双面贴”的新形式,增强了观赏价值,提高剪纸的艺术品位。

4方正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方正民间剪纸主要以家庭式传承为主,家庭式传承是方正剪纸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黑龙江特殊的气候决定了在漫长的冬季农闲期里,劳动妇女们聚在一起交流剪纸技艺打发时光,外婆将一手绝活儿传给母亲、母亲又传到女儿,依靠心口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传达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守护着这方黑土地。在这个只有20余万人口的小县城,拥有剪纸爱好者1万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还在读幼儿园。剪纸在民间的不断成长得益于当地政府多年来的重视与支持,如今,在方正县实验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开设了剪纸课,大批的民间艺人们走出去交流学习,《方正剪纸报》也开办的红红火火,作品的档次更是达到了参加国际展览的水平,在传承和弘扬民间剪纸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朝向产业化发展。

综上所述,方正民间剪纸根植于方正这片沃土,作为民俗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继承并发展自己特色的同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正是那些生活在这里的普通劳动农民用她们的智慧巧手,谱写着民间艺术的精彩乐章。本文通过对方正民间剪纸艺术特色与起源发展的分析,旨在阐明方正民间剪纸特有的文化价值,为更好地守护好这方黑土地的精神家园,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1] 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7).

[2] 宋词.东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与价值传播[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3] 徐德润.东北民间剪纸的渊源及其艺术特点[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3(07).

[4] 董晓畔.浅谈黑龙江民间剪纸艺术[J].教书育人,2009(15).

民间美术与艺术家发展 篇4

关键词:民族文化,美学观念,艺术家,造型,艺术语言

在文化的殿堂中,打开任何一扇窗子,都会展现出瑰丽多彩的世界——丰富、深邃、博大、精深,只要你深深地去体会……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中国,除中国之外,三大古国都相继沉寂了。历史的断裂,造成民族文化的中断或流散,时间的延续,留下的只是曾代表一时兴盛的古文化的残垣断壁,留下的只是后人伫立良久的沉思。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其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创造了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民间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文化是人类生存的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发展的精神文化,也可解释为一整套共有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历史的产物。历史形成的完整的民族文化,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条件、生活方式、习俗、观念、信仰和使用的语言长期作用的结果,它具有相当的稳定型和适应性。

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派生物,它既是独立的,又是民族文化的有机体。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的审美形态和形式种类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深远丰厚,与远古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并且两者有着渊源嬗变的血缘关系,它的许多造型图式可以上溯到华夏民族与中国文明的源头;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就是从民间文化上溯到原始文化,才能找到其源头踪影。历史的发展可以改变某些民间美术的某些形式内容,却难以改变存在和特殊性的本质,它在应变整合中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它向我们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它的造型方式,同时还有这种造型所透视的创作方法、社会背景及内涵,肤浅地把民间美术理解为随心所欲的夸张和异想天开的想象,对于民间美术认识的不足,大加贬损,其原因只能归咎于个人修养狭窄的偏执。

民间美术来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农村特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它蕴含着淳朴、善良和人类一切美好的愿望,讴歌着真善美。在人类有史以来的各个阶段,各民族在不同地域所创造的各种风格流派的艺术之间,并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只是有文化观念的差异及形成的美学观念的区别。

西方绘画从原始洞窟壁画,到宗教题材的拜占庭绘画,到写实主义风俗及宫廷绘画,艺术的巅峰一个接着一个。至近现代,科学文化技术及社会经济的进步,艺术思潮活跃,艺术风格多变,使艺术得到空前发展。

启蒙运动家卢梭(1712-1718)提出了复归原始的思想,原始艺术给西方绘画艺术带来灵感。西方艺术通过对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研究与效仿,来展现着人的自然本质的天性。塞尚、高更、凡·高、毕加索、马蒂斯、莫迪里阿尼,他们从原始艺术中汲取营养,以纯真自由的情感,用色、形语言创造着淳朴的诚挚、返朴归真的艺术。毕加索受黑人艺术影响,艺术风格不仅仅是形式的猎奇;而是用心灵确理解部落艺术的寓言功能,用心灵感应去和原始艺术对话,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发现黑人艺术中“生命”主题的永恒性,成为他一生创造的源泉……

西方艺术的魅力,历史已给其带上美丽的光环,永久地载入史册。东西方文化艺术虽不尽相同,生活环境、宗教、文化传统、思想意识决定了两者的差异,但在包容与发展上却体现着相同的个性。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崛起使其终于和东方绘画思想走到了同一结合点上,都真正追求着庄子所云“大美不言”的境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发展不是凭空的臆造,有它特有的传承性;历史进程中,古老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民间美术是这个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长期根植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它是数千年来深受奴役和压迫的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长期挣扎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民间美术反映着他们的真情实感,是他们内在心灵的写照。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发展、继承、再发展,“生殖”和“生命”成为他们追求希望的永恒“母题”,这个母题贯穿于民间美术创造的全过程。民间美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仅高扬着生命与生殖意识的主题,同时还肩负着驱灾除疫、祈祷迎祥的特殊功能,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憧憬和真挚追求。

在艺术上没有个性就没有社会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美术家学习民间美术、借鉴民间美术,形成自己的面貌,形成自成一格的艺术语言,这也是个人艺术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一条途径。学习传统绘画,首先要有扎实的功底,深厚的修养,必须领略中国艺术精神的精华所在,才能掌领其神韵于笔下。艺术语言的成熟是对传统的继承和自我塑造的过程。对待民间美术,要对其蕴含着我们自身艺术个性的那些因素,进行选择、借鉴,充实自己进行创造、升华,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艺术家不等同于民间手工艺者,民间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对血统族类的爱心,以造型的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他们用心血和智慧将自己前程的信念和希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亲手创造的形象上,用剪刀、用画笔、用具有宗教意识代表生命生殖内涵的瑞吉符号,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艺术家学习民间美术首先应从情感上、观念上理解和抓住民间艺术的特质、精神、内涵、文化意义;研究其造型观念、表现形式、技术手段,即在吃透民间美术语言的基础上,把民间美术的艺术精神、艺术语言沉浸在自己的审美心灵中,进行再创作。艺术家学习民间美术,不是延续巧手农妇的艺术革命,或者再现一个辉煌的传统民间文化,而是重建反映我们时代特色的一种新文化,去汲取一种艺术本源中的活力,把它灌注到新的创造中去,与此同时,也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精神世界的语言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地下出土的周、秦、汉、唐文物,还是地上留存着的民情民俗、民歌戏剧、剪纸石刻,无不贯串反映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精髓。民间美术还大胆地打破了事物的许多常理,赋予其东方高层次的艺术品质,这在艺术史上是一种奇特现象,又具有艺术上的卓越见地。只有对民间美术如痴如醉的情怀,才能使民间美术的精神、营养自然滲透到自己的艺术血液和创造的灵魂中,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表露真情实感,进行突破性创造。

发展农村美术教育传承民间泥塑艺术 篇5

张 弘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三中学)

摘 要:古老的大地湾文化给人类带来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是我国艺术的瑰宝,同时,也给当地民间艺术的开发和艺术教育产生了有利影响。借助大地湾文化彩陶艺术,对学生进行泥塑制作的学习与探究,对传承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价值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大地湾文化;泥塑制作;民间艺术;素质教育

白银市地处甘肃省中西部,处于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心。大地湾丰厚的彩陶艺术文化深深地陶冶着这里的一代代人民,同时也孕育了一代代技艺精湛的泥塑艺人,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泥塑艺术文化。大地湾泥塑艺术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古朴风格。笔者认为对民间艺术的传承,首要的是要发展农村美术教育,加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继承,扩大民间艺术的传授面,把民间教育渗透到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育中去,在美术课中开设泥塑、彩塑和民间剪纸、民间建筑艺术等课程;音乐课开设花儿小调、秧歌等其他民歌;体育课开设民族舞蹈、跳秧歌等。对学生进行全面性教育,使民间艺术得到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打破以前对民间艺术只局限于近亲传授和师徒传授的狭隘的传承方式,因为这种传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放弃传统性的传承方式,用现代教育方式对民间泥塑等进行继承发展,使之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对民间泥塑进行挖掘、发现、整理和抢救。为了收集民间泥塑的教学资料,更好地把民间泥塑引进课堂,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民间艺术品的收集,去过许多地方进行考察,农村集市上泥塑艺术品样式极多,并且古朴、大方、美观。这些都是来源于民间的传统泥塑制作。把收集来的作品陈放在学校的陈列室里,便于学生参观、学习和临摹,既借以营造一种学习气氛,又使学生理解泥塑作品的内涵所在,了解先辈们怎样通过一件件陶艺作品表达他们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把民间泥塑引入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1)农村绝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根本无法购买美术用品中的水粉、水彩颜料及所需的纸张等。而民间泥塑所需材料简单、经费较少,这恰好符合了农村学生的经济条件。(2)民间泥塑来源于民间,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农村学生有较好的.基础,有的学生从小得到长辈的传授,学校开展这类课程教学,使他们有大显身手的机会,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上泥塑教学可分以下几步教学:(1)让学生通过走访民间艺人,了解泥塑最基本的制作方法,使之胸有泥塑、情有泥塑。(2)让学生带一团泥和一块小木板。从简单到复杂,首先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物象造型,如,小鸡、小鸟、小花瓣等。学生只要动手,就能制作出漂亮的泥塑作品,并且效果良好,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3)让学生塑造一些稍微复杂的物象并作一些花样装饰,使泥塑作品变得更美观。(4)首先让学生把心中的“作品”画在纸上,然后选出他们最心仪的“物象”,把学生分成小组,并利用牙签和刻刀等辅助工具进行合作制作,逐步训练学生的泥塑造型。为了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把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放在展示台上让其他学生参观、相互学习。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技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通过泥塑的学习,学生更加热爱他们身边的艺术,也使他们产生了对剪纸、蜡染的热爱之情,使他们产生了对民间艺术的责任感。

为了给教学带来良好的导向作用,各地相应建立了民间博物馆,因为博物馆是一部最生动的教科书,特别对于本来条件差和缺少参观机会的农村学生来说,更显的非常重要。通渭县建立了博物馆、秦安县专门建立了大地湾遗址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陈列了出土的彩陶和民间的泥塑、刺绣、服饰、民间绘画及剪纸等许多民间艺术精品。地方性博物馆是民间美术教育的宝库,为民间美术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促进了地方美术教育的发展。

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泥塑艺术大赛,横向交流,同时聘用民间艺人传授技艺,借以扩大辐射面,使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在笔者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性美术比赛中,共有20人多次获得金、银、铜奖,有12幅学生作品编辑出版,鸡川中学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艺术教育特色单位”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让学生体会到自身价值,更激发了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使整个校园形成了浓厚的气氛,并带动了周边学校,促成了一股学生学习民间文化的热潮,壮大了学习队伍。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少年儿童泥塑爱好者不断进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同样也是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只有把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结合起来,让年青一代对民间文化有深刻认识,树立他们对民间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更好地开拓民间文化的精髓,也只有在他们身上,民间文化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另外,我们一直贯彻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学科的教育。《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三十条关于“中小学应当将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的决定,给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正在大力开发的大地湾文化遗址,“繁衍生息”的泥塑文化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只有将民间文化同中小学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民间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民间文化才能永放异彩。

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歌曲的发展与艺术特征 篇6

关键词:民间歌曲历史发展艺术特征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民歌是最早形成的音乐体裁之一。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步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音乐体系,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各民族在历史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明和奇迹,在民族大家庭中也流传着许多光辉灿烂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这些诸多的文化中民间歌曲这种艺术形式便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帜。

民歌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的作用,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变异的特点。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精炼,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寓意深刻。从结构形式来说,它是民间诗歌、语言文字(字、词)与民间歌曲曲调相结合的音乐类型。

我国的民歌体裁极其丰富,按演唱形式可分为:劳动号子、小曲、山歌、儿歌等。按地域不同可分为:东北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新疆民歌等。按民族不同又可分为:汉族民歌、朝鲜族民歌、蒙古民歌、哈萨克族民歌等少数民族民歌。

我国古代民歌的表演形式“歌”“诗”“舞”三者结合为一体。如《乐记》中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到了现代,由于民族声乐体系日趋完善,其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但“歌伴舞”还是民歌在大型文艺演出中主要表演形式之一。

关于民歌的起源,是世界上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极感兴趣的课题。曾经有过多种学说:劳动说、情动说、本性说、神说、鸣响说、情爱说、宇宙超人说等等。在中国音乐的各种类型中,民间歌曲是其中起源最早的门类之一。鲁迅先生曾在《不识字的作家》一文中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出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他当然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在人类生产力不断进化,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歌伴随历史的步伐,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生产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民间歌曲这种艺术形式也随之日渐发展完善。

在历史文明长河的发展之路上,民间歌曲自诞生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人民的口头歌曲创作虽无乐谱可寻,但却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古代民歌的精华。

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入的时代,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走向大发展的时代。它在文化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标志之一,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或者确切地说,它从藏于宫廷王室的典册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民间,成为受教育者必读的教科书。《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的著名诗集。其中大部分是屈原、宋玉等楚国诗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工作,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较《诗经》更为活泼,文辞较华丽,大胆运用想象、夸张、象征和虚拟等手法,富于浪漫色彩,体现了我国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它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到了唐代,在李氏王朝大力开展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并广泛吸收其周边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下,民间歌曲仍然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其形式有较大的发展。从敦煌发掘的“曲子”资料中可知,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歌曲调已固定下来,采用新词配旧曲的方式予以传唱,并广泛用于说唱、歌舞中。到了宋元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激烈,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民歌中颇多哀怨、悲愤之情。如《月子弯弯照九州》。

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封建社会面临瓦解,新兴的资本经济因素开始萌芽。在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斗争中,产生了为数甚多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间歌曲。如明代民歌“吃他娘,穿他娘,打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就是直接歌颂农民起义的作品。应该指出建国以后收集到的大量传统民间歌曲,其中大多数是明清时代流传至今的,其所反映的内容相当广泛,语言朴实生动,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为丰富了。

1840年以后,從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作为历史的见证,在民间歌曲中也有着鲜明的反映。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民间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赋予民间歌曲以新的生命。使它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鲜明的革命立场,明确的革命目标,表现了无产阶级领导下人民群众高度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民歌成为革命人民的思想武器,劳动人民运用民间歌曲这一艺术形式,唱出了人民对革命的向往,对党和新社会的无限热爱,也唱出了以自觉的革命精神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雄心壮志。

例如《东方红》、《秋收起义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翻身道情》充分发挥了革命文艺的教育鼓舞作用。新民歌的艺术形式,在旧民歌基础上有所变化,发展了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时代音调,使中国民歌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展示了新的精神风貌中国民歌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沧桑。民歌随历史车轮不断进步演变。一般称反映旧时代人民生活的民歌是传统民歌,反映革命生活的是革命民歌,反映建国后人民新生活的民歌是新民歌。它们的内容形式都是一脉相承的,但在不断的演变,历史之河不断,民歌也随之不断发展演变。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新中国民歌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使中国民歌艺术不但在作品上,而且在教育与教学体系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涌现出吴雁泽、李双江、郭颂、阎维文、彭丽媛等一大批歌唱家。在作品上如《赞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乌苏里船歌》、《十五的月亮》等。

民歌的社会功能性主要表现在礼仪功能性和祭祀功能性上。民歌的礼仪功能贯穿于人生的四个阶段,即诞生、成年、婚姻、死亡。如:我国的傣族人民在婴儿降生时就要唱《接子歌》。而广西的壮族人民在男人18岁时要到山顶上歌唱《18岁之歌》,代表开始拥有成年人的权利。婚礼是各族人民都很重视的终身大事,有些民族更有专用的歌曲及规定。如:生活在云南的普米族的婚礼,男方去女方家迎亲时要唱《迎亲调》,新娘离家前要唱《上马调》,接到新郎家时主婚人要唱《关门调》、《开门调》。而在葬礼上我国各民族都有唱丧歌的习俗,丧歌可唱亡人、历史故事或爱情故事等。民歌的祭祀功能主要是一些民族用于祭祖活动和祭神、驱邪、除病、免灾的仪式。

民间歌曲的音乐形象准确生动,结构短小,手法洗练。凝练的音乐语言,极为经济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民间歌曲是浸透了人民群众心血的艺术作品,是发自人民群众肺腑的声音。同时也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养料。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深刻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走西口》表达了离乡背井、生离死别的亲人间的凄婉、依恋之情;《牧歌》短短两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辽阔、宽广的草原景象。

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而丰富多彩的。其中民间歌曲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民间歌曲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歌曲对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也有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的音乐文化,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时代的音乐文化中的积极成果,必须继承民族音乐的优秀遗产。但是,这种继承和利用,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的创作,丰富社会主义的音乐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喜看今朝,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在经济文化繁荣的今天,我们的文艺领域呈现出振奋人心的变化。民间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活动,必将出现更加繁荣向上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江明 :《汉族民歌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

[2] 中国各民族音乐集成总编辑部:《中国各民族民歌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

[3] 吴超:《中国民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民间工艺发展剪纸艺术 篇7

在农业、手工业文明已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潮流中, 开封灯彩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 在身处当代的国际文化潮流变革中, 也难免面临着市场激烈的生存挑战。

一、开封民间灯彩发展模式的现状与不足

21世纪的中国是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为了发展经济, 各地都对民间美术原生态生存环境进行了日甚一日的改造。如今我省原生态的民间美术正呈现衰落与蜕变态势, 开封灯彩也不例外。目前开封灯彩产业现状如下:

(一) 开封灯彩艺术产业发展已经后继乏人

目前, 开封民俗灯彩原生形态的衰落是整体性的, 主要是因为社会文化变革瓦解了开封民间灯彩古风承传的基础。开封民间灯彩艺人精神世界的“科学化”, 已如同釜底抽薪, 使民间灯彩原生形态不可挽回地丧失着它的创造主体。在开封市, 相当部分优秀文化遗存的保护依靠的仍旧是痴心不改的老艺人。现在还能承传几分古风, 保持些许纯粹的传人, 已是凤毛麟角。

灯彩是一种综合性的工艺品, 想要技术掌握成熟较难, 而且需要长期实践才能得心应手。因此继承人要想把传统制作灯彩的技术学好学精并不容易, 而随着灯彩老艺人衰老或相继去世, 年轻后辈更是难于承启。更令人担忧的是传承方式竟然回归到子承父业, 儿子学习只是靠耳濡目染, 并不以制作灯彩作为毕生的谋生手段。开封灯彩的传统技艺显然面临着传承危机。街市上偶尔出现的叫卖灯笼的身影, 似乎在提醒着我们, 那些零星存在着的从事灯彩活动的民间艺人的执着, 他们依旧保留着简单的老式灯笼模样。但同时也许受经济利益的困扰, 其作品显示出了心情的浮躁。其制作越发的粗糙, 不讲究质量了。如今似乎无人潜心研究开发灯彩艺术, 将其做精做大。灯彩技艺被搁浅, 就更谈不上发展了。开封灯彩艺术发展现状乃至民间美术的现状, 已被从整体上和根本上视为一种非科学的发展体系模式。

(二) 开封灯彩艺术处于被凝固性保护状态

传承了六代的“开封灯笼张”于2006年顺利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享受到了最新出台的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的扶持。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政策支持对“灯笼张”这样的老艺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仅仅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打个比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象是珍稀动物大熊猫, 不但要科学的精心饲养, 还要有计划地进行野外培训, 以便将来放归山林, 使其融于自然。由于开封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 目前“开封灯笼张”的灯笼产品品种单一, 并没有形成一定产业化规模, 再加上销售渠道不够畅通, 只是在元宵节前生产用量比较多, 其它日子灯彩的用量很少。一时间经济效益捉襟见肘, 无法自给自足, 更无法加大投入研发新产品。因此, 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单单是凝固的保护, 应该科学地看待它们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 积极地找出保护和其自身发展协调起来的办法。

(三) 开封灯彩产业结构零散化

碎片式的民艺商品的开发已经近20年了, 这种支离性, 分裂性的蜕变无法与一片繁荣景象的现代商品经济相媲美, 号称所谓“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地方灯会、庙会, 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会场粗陋的电光花灯, 临时学艺的艺人捏着面人, 五色斑斓的粗制挂缀把玩, 还有热烈的声色刺激吸引着八方来客, 一片娱乐声中留下了可观的票房收益和产品订单。很显然, 这并不意味着原生态民间美术的复苏或重振, 民间美术产业发展的生存空间实际变化不大, 这些仅是造成错觉的假象, 只是一些人通过利用民间美术的价值转型来追求自身实际利益的一种做法。他们调动起各种方式甚至工业化方式, 随意地、大批量地复制传统民间美术的碎片, 这种做法使这些民间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同时会使一些非专业人士认为民间美术是肤浅、粗俗的艺术。它们可能随着功利价值而萎缩和消失, 同时丧失许多重要的美学品质。

二、关于开封民间灯彩产业发展模式的构想

通过对设计管理理论的粗浅学习研究和对开封传统灯彩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笔者认为对传统灯彩手工艺要采用创新管理办法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创新管理要与时俱进, 发挥优势

开封灯彩有传承了六代的“开封灯笼张”的知名品牌, 曾上过《人民日报》, 并且经常接受央视等多家大型媒体的采访, 获得了许多高规格的特等奖项, 为开封市争得不少荣誉。“开封灯笼张”足以显示其深厚的历史价值, 无论是其文化价值, 还是历史价值及科学价值, 均体现出了它的资源优势, 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如果不利用不发展, 实在可惜。因此我们要借助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创新管理, 与时俱迸, 发挥其自身优势。开封灯彩产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潮头, 首先就要进行灯彩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推陈出新, 当然这离不开科学的创新管理办法。灯彩产业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自身品牌优势求振兴求发展, 要有创造精品产业的设计理念, 坚持自主创新, 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 汲取高新技术优势提升传统技艺, 从设计管理的战略层面完成传统手工艺产业的振兴。在调研过程中, 第六代传人张金汉先生多次向我表示, 虽然“汴梁灯笼张”场地和资金都是难题, 面临着生存考验, 但他立志知难而进, 将倾注毕生精力弘扬宋代彩灯艺术, 将中原的彩灯文化发扬光大, 令我感动不已。

(二) 以人为本, 抓紧培育民间灯彩艺术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先要通过物化栽体、文化空间栽体、产业化载体来一步一步实现, 灯彩传承人不能再拘泥于有血缘关系的传承, 要防止传承链条的脱节。我省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开封灯彩也可与高校民间美术课程体系结合, 开辟多元化的传承模式。相信雄厚的教育资源加上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能使传承链条得以维系。与此同时, 非物质文化也可以丰富校园文化, 拓宽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

另外, 开封民间灯彩发展, 还要汲取外地先进经验。以陕西民间剪纸开发为例, 陕西文化部门专门为陕西民间美术出资进京办展览, 扩大宣传, 举办全省范围的剪纸培训班, 培养和推出了一大批民间剪纸艺术家, 有效地解决了新老艺人交替的问题, 在短时期内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当然, 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仅是简单的某几个人保护与技能开发的问题, 真正的目标应该遵循着本真原则、整体原则、协调原则、人本原则和教育原则,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到城市空间和市场当中来, 对城市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进行重构, 再现其所需要的文化环境氛围, 由此暗示、引导并促使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

(三) 打造“民艺、民俗、旅游”一体化的知名文化品牌

实际上, 开封灯彩产业化发展已具备良好的条件。开封是历史文化名城, 淳朴的民俗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其具备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环境, 旅游市场活跃, 为创建推出灯彩文化品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开封的文化线路与城市景观线齐头并进, 仅人文旅游点就有百余处之多, 而且它不仅保存了一批古朴典雅的建筑群, 朴实无华的民房街道, 京味儿四合院, 还有中国书法、中国绘画、朱仙镇木版年画, 及“开封灯笼张”、“开封风筝宋”、“宋代陶模”、“开封剪纸”等一批民间传统手工艺。它们都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各自拥有独特的、耐人寻味和鲜为人知的文化历史故事, 早已成为开封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于开封民间灯彩产业发展十分有利。

打造“民艺、民俗、旅游”一体化的文化品牌, 需要挖掘传统手工艺产业的企业文化, 而打造优势品牌又是传统手工艺产业创新管理的策略之一。开封的灯彩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 它鲜明的地域传统特色必然能打开我市工艺品旅游市场的新局面。开封的旅游业发展很快, 显然旅游纪念品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如能抓住机遇, 大力加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就可以让开封的灯彩作为旅游业的一项高附加值产业。努力发展地方经济, 让人民生活丰富多彩, 传播弘扬民族文化是开封灯彩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 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想要振兴开封民间灯彩手工艺产业, 就不能无视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 不能把开封民间灯彩视作毫无生命力的历史文物, 忽略其重要的现实价值。我们需要做方方面面地长期努力和奋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产品是否能迎合现代人的心理和消费偏好, 管理是否能跟得上经济发展的趋势, 这些都是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能否再创辉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伍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5)

[2]洪映红.民间立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集美大学学报, 2009 (2)

[3][英]布鲁斯著.宋光兴译.用设计再造创业[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7

民间工艺发展剪纸艺术 篇8

民间美术是一种地域性、民族性、群体性的文化形态, 体现更多的则是非物质的内容, 是普通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日常的民俗中创造、应用并与生活相融的一种美术形式。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都与民间美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余载, 现代文明的高度成就令世界各国所瞩目。然而, 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文化艺术能完全同步。新的生存方式和文明氛围, 使人们日益在职业技能、社会地位、生活行为、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方面发生巨变, 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新的威胁, 民族民间文化形态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衰退。中国民间美术的创造主体, 由于自身社会心理的变化而日趋萎缩。鉴于民族文化艺术面临逐渐消亡的形势, 国家适时地出台了抢救非物质遗产的政策, 不少民间美术得到及时“抢救”。保护不是目的, 必须传承才能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高等艺术教育承载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但从教育形势上看, 高等艺术院校美术教育教育中的民间美术依然没有摆脱危机, 从高等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教学大纲、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中民间美术作为高等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尤其不容乐观, 发展十分缓慢, 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到了“真正的边缘”。民间美术是哺育滋养华夏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艺术, 理应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有利于促进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 有利于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高等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是高等美术教育的应有之举, 当地丰富的民间美术教学资源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坚实的办学基础, 同时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

一、民间美术的特性

高等艺术院校要把民间美术教育工作做好, 首先应该了解地域民间美术的特征。总的来讲, 中国民间美术具有传承性、民俗性、多元性的特点。

1. 传承性

中国多种多样的民间美术形式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是数代艺人经过传承改良完善发展之今, 形成较成熟的面貌展现出来。如木板年画, 取材神话、历史故事、传说中的人物, 就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发展, 同事也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使木板年画充满了浓郁文化艺术气息, 逐渐的演变成为民间绘画的一个分支。也体现了民间的美术传承性。木板年画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繁杂的制作工艺也都是经过了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而来。

2. 多元性

中国地大物博, 民间美术更是表现为一种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形态, 地域的多元化使得中国每一个不同的地域形成了自己具有鲜明特点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如山东潍坊的风筝, 河南浚县的泥咕咕, 西北的剪纸艺术等。同时不同的的地域中的同一种艺术形式, 也根据自身的历史发展特征呈现出具有鲜明特点表现形式。

3. 民俗性

民俗性在民间美术的三个特性中应该说是最为主要的。民俗既是指的民间风俗, 是一个民族中众多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历经传承的生活文化。只有具有民俗性才能使得这种美术形式称之为民间美术。

二、高等艺术院校民间美术的传承

高等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研究, 结合高等美术教育的体质及民间美术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寻求高等艺术院校的民间美术教育应结合各地的实际。积极利用校内和地方资源, 多方位、多角度探求新的高等美术教育形式。

1. 推进高校民间美术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高等美术教育是培养专门美术高级人才的基地,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该是现代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质, 造就一代爱祖国、爱人民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专门人才。

2. 探索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中民间美术的课程设置, 传承民间美术。

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实施美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形式, 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及教学的实施,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民间美术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同时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如:公共选修课和讲座, 进行有效的时间教学, 建立各类工作是, 提供学生必要的实践场所, 建立校外民间美术实习基地, 聘请民间美术家担任实践指导等, 形成了解、熟悉、亲近民间美术的氛围。

3. 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科研支持, 推进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创新。

科研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民间美术得以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高校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作为民间美术的教学和研究基础, 设立专门的民间美术美术研究机构, 是高校推进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为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

4. 民间美术研究结合地域特点, 促进民间美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民间美术大的地域上来说, 所指的一般是我们整个中华大地。但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 这也必然产生千差万别地域性, 不同地区根据地域特色结合高等美术教育, 形成地区文化, 共同形成了民族美术的多元化发展, 共性中突出个性。

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承载着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有效的促进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使民间美术得以有效的保护, 不仅仅是对民间文化的负责, 对自己负责, 也是对后代负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 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们接触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和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家乡和祖国深入了解,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了解民间美术的历史和现存状态, 加强了学生们对于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更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

另一方面通过民间美术教育传承, 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 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 同时, 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 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

民间美术立足于本土, 反应民俗习惯, 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艺术特色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在文化和艺术上有其深刻的内涵, 是一种无法被同化或取代的教育资源。因而从这个意义上, 该课题对抢救、保护、发展土家族文化有着重大的作用, 同时, 有力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有力地促进和推动高等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

摘要: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余载, 现代文明的高度成就令世界各国所瞩目。然而, 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文化艺术能完全同步。新的生存方式和文明氛围, 使人们日益在职业技能、社会地位、生活行为、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方面发生巨变, 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新的威胁, 民族民间文化形态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衰退。

关键词:艺术教育,民间美术,传承性,民族性,多元性

参考文献

[1]程浩.浅析民间美术在云南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大舞台, 2011, (03)

[2]胡俊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02)

[3]韦静涛.中国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9)

[4]谭宏.构建民间美术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视角[J]民族艺术研究, 2011, (03)

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篇9

一培养幼儿的民族文化意识

民间艺术教育是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 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 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是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在幼儿教育阶段, 开展民间艺术教育, 不但使幼儿初步了解民间艺术的形式、风格与社会的文化背景, 而且开阔文化视野, 对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增强对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感性认识, 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及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从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有利于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二培养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当幼儿对审美体验还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时, 他们可以在活动中倾诉对大千世界的感触。民间艺术之所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是因为民间艺术品种繁多, 五彩缤纷, 它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中, 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 它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三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 由于双手的活动, 手指上的神经细胞便会将信息上传至大脑, 所以说手的活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同时, 对幼儿来说, 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靠的是双手。幼儿期是幼儿双手动作和躯体动作发展的最佳时期, 幼儿的手越灵巧, 大脑就会越聪明。民间艺术作品本身和创作过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 鼓励幼儿运用民间艺术的技巧和形式, 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情景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作, 是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是民间艺术最基本、最主要的特征。民间艺术蕴含着创作者对自然、宇宙和人类的情感和种种认识, 传递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识, 这对幼儿的审美感知显然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教师在活动中给予恰当的引导, 诱发幼儿丰富的联想, 使幼儿能把自身的情感自然地与审美对象建立起某种必然的联系。教师从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基础和已有经——————————————————————————验出发, 把握好这一审美距离, 能有效地拓展幼儿的审美视野, 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促进幼儿对民间艺术形式美和内在美的内化与逐步认知, 并潜移默化地引起幼儿在态度、情感方面的变化, 让幼儿充分体验审美所带来的乐趣和愉悦。

五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想象的特点是从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 主要是再造想象。特别是幼儿初期, 想象没有预先的目的, 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 自然而然地想象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所以, 幼儿生活内容越丰富, 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 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民间艺术教育以各种形式为幼儿提供多方面的感知材料、素材, 理解作品、认识作品、创造作品的机会, 提供给幼儿锻炼的机会, 为幼儿提供多种问题, 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多种能力, 让幼儿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与观念, 在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考水平和能力, 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 民间艺术中体现出特有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能拓宽幼儿的审美认知领域,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时, 应引导并支持幼儿自主地探究、学习, 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 从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学习志向;富于激励的评价能让幼儿增强自信、体验成功, 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民间艺术活动对耐心、专心、细心的要求, 能培养幼儿的专注性、抗挫性和坚持性;在参与民间艺术的过程中, 幼儿还能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教育, 养成懂礼貌、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行为习惯, 并学习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如何与同伴分工合作。

综上所述,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初步了解了民间艺术的形式风格, 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 而且在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 孩子们对剪纸、音乐、画画等的知识技能有所提高, 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形成感受形式美、意境美的能力。

摘要:本文阐述了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民族文化兴趣、意识、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个性以及创造力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民间艺术教育,幼儿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楼毕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民间工艺发展剪纸艺术 篇10

首先, 安阳地域剪纸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存在着宏观上的危机, 我国有着比其他国家都丰富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宝藏, 当今却面临着赖以生存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小农经济基础的解体, 工业商品经济的无情冲击, 必然影响着与传统民间艺术相关的民俗的改变, 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美术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安阳地域剪纸也正在经受着这种严峻的考验, 民俗意识的潜移默化、日益淡化, 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工作者不能不为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危机而忧心重重。

其次, 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基层文化馆、专业美术家乃至全社会认识民间剪纸的文化意义、认识它的多元价值和地位, 还不能很好的作为媒体对民间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正常发挥其创造力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民间传统的剪纸, 它不只是与民俗, 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造型有关, 更重要的是它牵涉到历史考古的广泛领域, 是历来未被发现的富有学术性的一门艺术学科, 比如古老传统剪纸中的蛙、虎、龟、鱼、鹰、龙、人面蛇身等造型与氏族部落图腾的关系, 在山西侯马发现的有关战国时期的晋国传下来的“十果鞋剪纸样”和可能与古代部落联盟有关的“龙生虎养雕搭扇”图腾传说剪纸等等, 都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民间史论素材, 要对传统民间剪纸作考古性的研究, 即考证发现和破译传统纹样图式的古文化涵义, 及原始宗教意识和民意美术的历史, 如滕风谦对民间剪纸中常见的主题纹样与“物候历法”关系作出具体的有意义的考证, 他认为绝大多数的主题纹样就是我国古代物候历法作为他们抒发“种族繁衍”的酵母和媒介, 以“鹿鹤同春”为例, 从古文献中查出孳茸记岁法, 即古人借助鹿叉角自然脱落, 或随即孳生鹿茸的现象, 作为记岁、计时的方法。麋, “冬至得阳气而解”即麋鹿的解角, 孳茸是以“太阳”为依据的, 它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 鹤, 即“玄鸟”亦为“开生之候鸟”, 古人把它作为“生命的象征去看待的”, 它们所以是“物候”的反应, 是由于“阳气动万物滋”, 表现“侯兽、候鸟”实际是歌颂“太阳”歌颂“生殖”。所以他认为“鹿鹤同春→物候历法→太阳崇拜→生殖崇拜”, 是中国古代“物候历法”的基本内容, 也是“鹿鹤同春”这类主题纹样的深层含义。他的考证与美国哈佛大学亚历山大·马沙克的研究殊途同归, 后者以原始艺术为对象, 证实他提出的艺术起源于“记录季节变化的符号”的理论, 前者受其启示的民间美术为对象, 找出与中国古代“物候历法”的密切关系。考古性的研究, 更显示出民间美术的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的价值, 从而赋予人们看待民间美术以历史文化的眼光, 和哲学的、美学的、文艺学的眼光, 如靳之林最早提出民间美术以“哲理”观念造型的独立体系, 继而研究它的哲学体系, 他认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哲学观, 核心是原始阴阳八卦, 阴阳五行观念, 并且作了大量的论证和对照, 提出中国原始阴阳哲学源于人类的生殖崇拜, 中国民间艺术体系是以生命生殖崇拜为中心的中国原始阴阳哲学观念所决定的“观念题材”“观念主题”“观念造型”“观念色彩”统一的完整体系的论点, 这些多学科, 多层面, 多视角地深入研究, 必将对保护, 促进民间艺术的健康发展, 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对民间美术理论队伍的建设, 对民间艺术家几乎是空白的民间美术理论的普及及自我意识的觉醒, 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既要能够接受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工作, 又能够把高深的理论化解于民间艺术家的创作, 使民间艺术家贫瘠的理论土壤积极的活跃起来, 并能逐渐使其感悟到自己艺术劳动的审美效应和价值, 从而激励创作的热情与进取心。安阳地域剪纸艺术的发展, 也必然有此重要的环节, 也必须在此重要环节上下大工夫, 在收集整理民间艺术品;发现、组织民间艺术家, 激活他的创造力, 请民间剪纸高手传授技艺;或者给经济困难的作者以物资材料的支持;出版民间美术作品, 宣传民间美术家等。我们相信, 通过一系列的相关部门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将对民间剪纸艺术逐渐刮目相看, 并给予经济物资上的支持及有关方面的优厚待遇, 从而使人们更多地去认识民间剪纸的审美价值和人类学价值, 积极的、更多的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和研究, 那么安阳地域剪纸艺术的发展前景可望。

上一篇:三维立体可视化下一篇:后进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