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吗啡

2024-06-20

硬膜外吗啡(精选八篇)

硬膜外吗啡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实施的术后镇痛所选病例为857例(2003年3月~2010年3月),均为ASAⅠ~Ⅱ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及下肢手术。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0.1 g,阿托品0.5 mg,选L2~3间隙或L3~4间隙穿刺置管,术毕吗啡2 mg+氟哌啶2.5 mg加入5 ml生理盐水中从硬膜外导管一次性注入,然后拔除导管,患者安返病房,术后24 h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呼吸幅度、末梢循环状况、血氧饱和度(SpO2)和生命体征。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有满意的镇痛效果,但3例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患者1,女,49岁,子宫次全切除术后5 h突然出现呼吸有鼾声、出汗、口唇发绀,唤之不醒,呼吸深而慢,为6~8次/min, SpO270%,瞳孔小,呼吸渐弱,立即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静注纳洛酮0.4 mg,患者清醒,呼吸变为8~12次/min,又静注纳洛酮0.2 mg,呼吸加快,到12~14次/min, SpO2在95%左右。第2天随访,患者平稳。患者2,女,29岁,剖宫产术后5 h嗜睡,吸氧后呼吸7~8次/min, SpO280%,给予面罩吸氧、纳洛酮0.2 mg后好转。患者3,男,79岁,疝高位结扎修补术、硬膜外麻醉,术毕吗啡2 mg+氟哌啶2.5 mg硬膜外镇痛,术后6 h患者嗜睡,呼吸频率和幅度均降低,突然呼吸停止,紧急行气管插管,查瞳孔针尖大小,给予纳洛酮0.4 mg、多沙普仑50 mg,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生命体征正常,2 h后拔除气管导管,患者无意外及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硬膜外麻醉方法对胎儿呼吸循环无不良影响,可解除宫缩痛,对宫缩无明显抑制,肺部并发症少,术中易于观察和管理,设备要求不高,且费用低廉,因而成为产科剖宫产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4]。然而硬膜外应用吗啡进行术后镇痛,造成呼吸抑制已经日益受到重视。国内报道吗啡硬膜外镇痛引起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为0.25%~0.50%,而延迟性呼吸抑制并低氧血症的发生则更为少见,发生率为0.09%,在给药后4~8 h发生,持续24 h,致命的呼吸抑制可发生在用药后12 min或延迟到12 h,但极为罕见,其表现为:呼吸频率减低,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也随之降低,肺泡和血浆中的PCO2增加[5]。严重者昏迷,严重呼吸抑制和瞳孔针尖样缩小,此外还有血压下降、体温下降以及缺氧所致的抽搐,其机制为:吗啡注入硬膜外腔后,渗透并扩散到脑脊液中,镇痛主要作用于脊髓前角的阿片样受体之亚型受体,产生镇痛作用,并在脊髓内上升,作用于第四脑室,抑制呼吸的调节中枢,使呼吸中枢对CO2的反应性降低,产生呼吸抑制作用[6]。硬膜外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显示,诸如吗啡等水溶性药物硬膜外给药后药代动力学与脂溶性药物相差较少,可以被血管吸收进入椎底丛,早期传输到脑室可能引起早期呼吸抑制;但是药物将会穿透硬膜进入脑脊液,然后脑脊液流动使药物向头部扩散,这时椎底丛的血浆药物浓度便可忽略,引起第二脑室浓度增高和迟发性呼吸抑制。血管的重新分布在第1小时内导致脑室内药物浓度增高。在第1、2小时椎底丛血浆阿片类药物下降,脑室内药物浓度也相应下降。阿片类药物在脑脊液循环中到达大脑室,脑室内第2个血浆浓度高峰便出现了,这一般发生在2~3 h后[7]。其他影响呼吸抑制的因素还包括老年患者、一般状况差、硬膜外麻醉时的追加麻醉以及静脉给予阿片类药物、肺功能减退、虚弱的患者经历较长时间的手术,还可能与给予阿片类药物的脊髓节段有关[8]。本文患者均在5~12 h后出现呼吸抑制,表现为呼吸频率降低、血氧下降、意识消失,对于这类患者的处理,应迅速发现,尽早及足量应用纳洛酮,迅速解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使脑缺氧时间缩短,减少脑水肿程度[9]。总结吗啡用于术后镇痛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吗啡硬膜外给药,可在术毕前15~20 min给药,以便观察患者对吗啡的反应。 (2) 对患者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 (3) 使用纳洛酮拮抗要注意纳洛酮的有效作用时间与吗啡药物抑制时间的差异性。 (4) 麻醉医师随访。患者硬膜外给予吗啡镇痛一定要跟病房值班医生或者护士交接班,以便出现呼吸抑制时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遇到异常情况时,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和氧供,迅速判断病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抢救,完善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用吗啡术后镇痛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的处理。方法:选择进行下腹和下肢手术的857例病例, 术后均给予吗啡2 mg硬膜外镇痛, 术后观察生命体征。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有满意的镇痛效果, 但3例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结论:硬膜外应用吗啡术后镇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但延迟性呼吸抑制非常危险, 应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吗啡,术后镇痛,呼吸抑制

参考文献

[1]韩秋梅.吗啡用于术后镇痛两种给药方法的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1) :42-43.

[2]郭威凯.吗啡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4) :55-56.

[3]陈绍洋, 曾祥龙, 贾秋云.不同剂量和不同容量吗啡硬膜外腔注射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998, 4 (2) :78-81.

[4]王剑平, 许野, 徐明, 等.剖宫产手术后如何降低吗啡在硬膜外镇痛中的不良反应[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2) :134-135.

[5]赵俊.新编麻醉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325.

[6]滕金亮.术后镇痛对呼吸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 2000, 21 (2) :160.

[7]杨藻宸.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655-681.

[8]王士雷, 曹云飞.麻醉危象急救和并发症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674.

硬膜外吗啡 篇2

关键词 术后镇痛 硬膜外 吗啡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2007年3月选择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60例,年龄22~3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均无产科严重并发症及凝血机能障碍,无药物成瘾史。两组病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孕次、剖宫产手术指征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均未用镇静药物。

方法:两组均用腰-硬联合麻醉,麻醉选择L2~3穿刺并置管。置管成功后,蛛网膜下腔1次注射0.75%布比卡因1ml,拔出腰麻导管、保留硬膜外导管,视麻醉效果,硬膜外酌情给予2%利多卡因。阻滞平面控制在T6以下。观察组于手术结束前10~15分钟,硬膜外腔一次性注射吗啡稀释液4ml,含吗啡2mg、氟哌啶1mg(稀释液由10mg吗啡、5mg氟哌啶加生理盐水至20ml组成)。术毕拔出硬膜外导管。对照组术后常规采用平痛新及氟哌啶联合肌注的方法镇痛。

观察内容:术后24小时镇痛效果、阴道出血量、肛门排气、泌乳时间、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标准:按WHO疼痛分析法将术后疼痛分为4级。0级:无痛;1级:轻度可忍受疼痛,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2级:中度持续疼痛,睡眠受干扰,需用镇痛药;3级:强烈持续疼痛,睡眠严重受干扰,需用镇痛药。镇痛效果:0级为显效,1级为有效,2~3级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

结 果

两组镇痛效果:观察组0级20例,1级55例,2级3例,3级2例;对照组0级6例,1级19例,2级42例,3级13例;两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

两组产妇术后监测24小时阴道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泌乳时间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两组生命体征平稳,无尿潴留、发热、切口不愈合等情况。观察组:恶心、呕吐5例(6.3%),皮肤瘙痒3例(3.7%);对照组恶心、呕吐1例(1.3%),无皮肤瘙痒。

讨 论

硬膜外一次性注射吗啡镇痛,只要恰当地把握好剂量,镇痛效果满意。

吗啡为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可选择性有效地缓解或减轻各种疼痛。氟哌啶是典型的神经安定药,亦称安定镇痛药。具有增强镇痛及止吐作用,二者合用可以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及抵抗吗啡引起的呕吐。稀释液由硬膜外腔弥散,透过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与脊髓后束阿片受体结合,阻断伤害性疼痛的传入而发挥镇痛作用。一次性注药有效时间可达20~36小时,呕吐及瘙痒等不良反应较轻,可用艾茂尔、苯海拉明对症处理,该剂量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呼吸抑制[1]

我院采用一次性硬膜外注射吗啡、氟哌啶稀释液进行术后镇痛。结果表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平痛新、氟哌啶联合镇痛(P<0.01),与对照组比较,24小时阴道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泌乳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总之,硬膜外腔一次性注射吗啡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对产妇阴道出血量、排气时间及泌乳时间无明显影响,并能改善产妇对术后疼痛的恐惧紧张心理。

参考文献

硬膜外吗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或急症孕足月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40例,年龄22~36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硬膜外持续吗啡镇痛组)和对照组(术后按需肌内注射杜冷丁组),每组20例。

1.2 镇痛方法

两组孕妇入手术室后选择L1-2椎间隙硬膜外穿刺,向头置管4 cm行硬膜外麻醉。于手术结束前15 min,两组均从硬膜外导管注入0.375%布比卡因5 ml作为负荷量。然后,试验组将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上海怡新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YX-2型),配方为:0.01%吗啡+0.1%布比卡因+0.005%氟哌利多。2 ml/h持续注入。对照组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采用按需肌内注射杜冷丁50 mg/次的镇痛方法。两组分别记录术后4、24、48 h疼痛、镇静评分,记录初乳、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

1.3 镇痛及镇静评估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分。0级为无痛,1~2级偶有轻微痛,3~4级常有轻微痛,5~6级偶有明显疼痛但能忍受,7~8级常有明显疼痛尚可忍受,9~10级疼痛难以忍受。镇静评分:0级为无镇静,2级为中度镇静,3级为重度镇静。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无统计学差异,术中麻醉效果均满意。两组间各时点VAS镇痛、镇静评分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试验组初乳时间以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试验组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注:两组比较,△P<0.05,△△P<0.01

注:两组比较,△P<0.05

注:两组比较, P<0.01

3讨论

剖宫产术后24 h内疼痛较为剧烈,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痛苦。用硬膜外持续吗啡镇痛,操作简便,副作用小,效果确切。吗啡进入硬膜外腔,渗透过硬膜后作用于脊髓相应节段的吗啡受体上,阻断了向中枢传导的通路,同时吗啡和受体相结合,激发内啡肽的释放而产生镇痛作用。在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阻滞了相应传入神经和疼痛刺激的传导,也阻断了传出神经的传导,抑制和消除了机体的疼痛刺激的应激反应,同时也阻断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反射,所以硬膜外持续镇痛既发挥了镇痛作用,也可阻断机体的应激反应[1]。PCEA镇痛作用确切、持续而稳定,特别对患者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影响小,阿片类药物、局麻药剂量小而浓度低、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较低。近年来在临床上使用较广泛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阿片类药与局麻药合用,两者起协同作用,既可以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又可减少阿片药物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氟哌利多具有较强的镇静止吐作用,已被临床广泛证实[2]。

有效的镇痛使患者由于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被抑制,剖宫产术后硬膜外布比卡因或吗啡镇痛能促进血清泌乳素的分泌,并增加产妇泌乳量,国内外均有报道[3]。本次试验组初乳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可验证之。

本研究试验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表明硬膜外持续镇痛可促进胃肠蠕动,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充分的镇痛可减轻患者术后的恐惧心理,减少应激反应进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2)低浓度局麻药可促进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局麻药吸收入血液后可直接兴奋肠道平滑肌,促进其蠕动;(3)低浓度布比卡因既可阻滞感受伤害的传入神经又可阻滞交感神经,从而使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加速肠蠕动。

总之,硬膜外持续吗啡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镇静效果良好,并且可促进泌乳和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硬膜外持续吗啡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的效果以及对泌乳、肠蠕动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行剖宫产术的孕妇,年龄22~36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硬膜外持续吗啡镇痛)和对照组(术后按需肌内注射杜冷丁)。通过观察其镇痛、镇静的效果以及对泌乳、肠蠕动的影响。结果 两组各时点VAS镇痛、镇静评分,泌乳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硬膜外持续吗啡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效果满意,且能促进泌乳和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利于新生儿的早期母乳喂养。

关键词:吗啡,硬膜外镇痛,剖宫产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08.

[2]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50.

硬膜外吗啡 篇4

关键词:镇痛,吗啡,喷他佐辛,PCEA不良反应

喷他佐辛是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苯吗啡烷类的衍生物[1], 是一种对阿片受体兼有激动和拮抗作用的药物, 主要激动阿片κ受体, 较大剂量时可激动σ受体, 对μ受体具有部分激动或较弱的拮抗作用, 其镇痛强度约吗啡的1/4~1/2[2,3], 无成瘾性、无欣快感, 且不良反应少[4];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和癌性疼痛的治疗。而传统的吗啡在术后硬膜外镇痛中头晕嗜睡、恶心、皮肤瘙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较多[5], 本文比较观察喷他佐辛与吗啡在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手术180例, 其中女137例, 男43例, 年龄18~68岁, 体质量在46~85 kg, 平均体质量 (58.3±13.5) kg, ASAⅠ~Ⅱ级, 术前无心、肺、功能明显异常, 无偏头痛或头疼及药物过敏史, 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禁忌证, 手术部位在下腹部、盆腔、会阴及下肢。其中, 剖宫产129例, 子宫肌瘤及卵巢病变8例, 股骨骨折及胫腓骨和关节骨折43例。所有患者均能正常理解镇静、镇痛并自愿接受术后自控式镇痛泵 (PCEA)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喷他佐辛组 (C组) 和吗啡组 (A组) , 每组90例, 两组年龄, 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麻醉与镇痛方法

(1) 麻醉:患者于手术开始前30 min肌内注射鲁米钠0.1 g, 阿托品0.5 mg, 在病房已建立静脉通道, 常规吸氧 (3.5 L/min) , 术中监测HR、RR、BP、Sp O2、ECG等, 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手术, 方法如下:患者取右侧卧位, 选择L3~4间隙做穿刺点, 见脑脊液后注入麻醉液1.5~2 m L (0.75%布比卡因+10%葡萄糖1 m L) 。留置硬膜外导管改平卧位, 调节床位使腰麻平面达到手术要求, 术中必要时用0.894%罗哌卡因+0.75%左布比卡因混合液硬膜外给药。 (2) 术后镇痛:手术结束前5 min, 采用从硬膜外注入3 m L镇痛药, 然后接PCEA泵, 喷他佐辛组 (C组) 配方:0.894%罗哌卡因10 m L+0.75%左布比卡因10 m L+喷他佐辛90 mg+0.9%氯化钠注射液共100 m L;吗啡组 (A组) 配方:0.894%罗哌卡因10 m L+0.75%左布比卡因10 m L+吗啡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共100 m L;维持量均为2 m L/h, 加PCA每次0.5 m L锁定时间15 min) , 按PCEA泵连续镇痛48 h。

1.3 临床观察与评估

PCEA后专人巡视, 观察患者术后镇痛效果, 1次/小时记录HR、RR、BP等指标。分别于2、4、8、16、24、48 h行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 统计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等) 。疼痛评分 (VAS法) , 镇静评分 (Ramsay) 的具体评分规则参考已公开发表文献。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用所有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并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与C组均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对RR、HR、MAP的影响也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3, 其中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达38%。头晕嗜睡发生率20%, 皮肤瘙痒发生率16%;尿潴留高达81%。

3 讨论

手术后疼痛是一种恶性刺激, 常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和有害的应急反应。如术后疼痛不适, 患者不敢咳嗽, 不能自由地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动, 由此延缓了胃肠, 膀胱功能的恢复等等。术后镇痛可缓解或消除患者疼痛, 减轻不良的过度反应, 益于患者康复。术后硬膜外镇痛以阿片类药物最为常用, 阿片受体广泛分布于人体各个部位, 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却不均匀, 主要集中在脑室, 脑内, 丘脑内侧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等区域。阿片类药物可以使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 多巴胺及P物质等神经递质减少, 阿片类作用于受体后, 引起膜电位超极化, 使神经递质释放减少, 从而阻断冲动的传递而产生镇痛等各种效应。

喷他佐辛是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苯并吗啡烷的衍生物, 是阿片受体的激动-拮抗剂。其作用机制与吗啡相似, 其30 mg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4~1/2[1,2], 为哌替啶的3倍。肌内注射15 min后血浆浓度达高峰, 静脉注射后2~3 min血浆浓度, 半衰期约2 h增加剂量其镇痛和呼吸抑制作用并不成正比增加[6]。其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静脉或肌内注射后呈一过性的头晕嗜睡、多汗、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等。吗啡为天然阿片生物碱, 生理学研究表明, 吗啡激动u受体而产生脊髓以上镇痛, 引起呼吸抑制, 对极后区催吐, 化学感受区的兴奋可致患者恶心、呕吐等。据报道, 吗啡硬膜外镇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80%[7]。通过我们应用PCEA方法观察喷他佐辛和吗啡的镇痛效果, 认为喷他佐辛是一种比较理想和安全的术后镇痛药物。比传统配方中的吗啡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嗜睡, 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等明显减少。从观察结果来看两组药物术后镇痛作用都很明显, 但吗啡和喷他佐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着的差异。综上所述, 喷他佐辛和吗啡可产生相似的镇痛效果。但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吗啡, 是用于PCEA镇痛比较理想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Fukuda K.Opioids[M].Miller RD.Anesthesia.7th ed.Philadelphia:Churchill Livingstone, 2010:769-824.

[2] Armstrong SC, Wynn GH, Sandson NB.Pharmacokinetic drug interactions of synthetic opiate analgesics[J].Psychosomatic, 2009, 50 (2) :169-176.

[3] Prasad VermaPR, Chandak AR.Development of matrix Controllrd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 of pentazocine:In Vitro/invivo performance[J].Acta Pharm, 2009, 59 (2) :171-186.

[4] Reisne T, Pasternak G.Opioid analgesics and antagonists[M]//Hardmanjg, Gilmana G, Limbird LE.Goodman & Gilman&apos;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New York: McGraw-Hill, 1996:141–160.

[5] 断世明.麻醉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4-65.

[6] 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21.

硬膜外吗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择期在硬膜外腔麻醉下行腹部和下肢手术患者180例。年龄18~67岁, ASAⅠ~Ⅱ级, 其中上腹部手术47例, 下腹部手术81例, 下肢手术52例;男87例, 女93例。随机分为吗啡组 (M组) 和曲马多组 (T组) 每组90例。有精神异常、癫痫、甲亢、长期服用抗凝血药、镇痛药物病史以及术后使用其他镇痛药物的患者排除在该观察之外。

1.2 方法

麻醉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 阿托品0.5mg。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 面罩吸氧, 所有病人监测HR、ECG、BP、RR和SPO2。在手术结束前10min, 吗啡组 (M组) 经硬膜外腔导管注入0.15%罗哌卡因5mL (含吗啡1mg) 作负荷量, 再将硬膜外腔导管连接镇痛泵, 以2mL/h速度持续恒量注入镇痛液 (0.15%罗哌卡因100mL加吗啡2mg、氟哌利多2.5mg) , 曲马多组 (T组) 经硬膜外腔导管注入0.15%罗哌卡因5mL (含曲马朵15mg) 作负荷量, 再将硬膜外腔导管连接镇痛泵, 以2mL/h速度持续恒量注入镇痛液 (0.15%罗哌卡因100mL加曲马朵300mg、氟哌利多2.5mg) 。分别记录术后6、12、24、48h各点疼痛、镇静评分, 观察并记录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在镇痛期间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

1.3 效果评价

(1) 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 0为无痛, 10为剧痛。 (2) 镇静 (OAA/S) 评分[2]。 (3) 监测镇痛期HR、ECG、BP、RR和SPO2, 并记录有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手术种类、手术持续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术中麻醉效果均满意, 2组镇痛期间HR、ECG、BP、RR和SpO2均在正常范围。镇痛期视觉模拟评分 (VAS) 镇痛效果M组优良率为96.7%, T组为76.7%,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M组较T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P<0.05) , 2组间皮肤瘙痒、尿潴留等其它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见表1。镇静 (OAA/S) 评分M组低于T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中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酯胺类局麻醉药, 其酯溶性大于其他同类局麻药, 故对脊髓Aδ和C神经纤维的阻滞更为广泛, 对运动神经的影响极少并为非进行性且对心脏毒性低, 尤其适用于术后镇痛[2]。本组结果显示M组与T组比较, 吗啡组镇痛效果更满意, 镇静程度相对较轻, 且不增加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小剂量吗啡复合罗哌卡因、氟哌利多是用于硬膜外腔镇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控制医疗费用, 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的今天, 吗啡与其它昂贵的镇痛药相比价格低廉, 值得基层临床医生推广应用。在镇痛期间还应注意密切观察和进行必要的监测, 其作用机制和更好的效果尚须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吗啡复合罗哌卡因、氟哌利多用于硬膜外腔镇痛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80例患者分为2组:吗啡组 (M组) 经硬膜外腔导管注入0.15%罗哌卡因5mL (含吗啡1mg) 作负荷量, 以2mL/h速度持续恒量注入镇痛液 (0.15%罗哌卡因100mL加吗啡2mg、氟哌利多2.5mg) , 曲马多组 (T组) 经硬膜外腔导管注入0.15%罗哌卡因5mL (含曲马朵15mg) 作负荷量, 以2mL/h速度持续恒量注入镇痛液 (0.15%罗哌卡因100mL加曲马朵300mg、氟哌利多2.5mg) 。分别记录术后6、12、24、48h各点疼痛、镇静评分以及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结果M组比T组镇痛效果好 (P<0.01) , 镇静轻 (P<0.05) , 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P<0.05) 。结论吗啡组镇痛效果更满意, 镇静程度相对较轻, 且不增加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吗啡,罗哌卡因,氟哌利多,曲马朵,硬膜外腔

参考文献

[1]杨吉武, 古妙宁, 徐建设, 等.妇科术后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的药效学[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4:312.

硬膜外吗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需要硬膜外麻醉镇痛的孕妇80例, 这些孕妇在手术前都没有恶心、呕吐以及皮肤瘙痒等症状。年龄22~40岁, 体重50~80kg, ASAI~Ⅱ级, 然后将80例孕妇随机分成2组, 每组40例。布托啡诺组40例 (A组) , 镇痛液为0.18%罗哌卡因加0.006%布托啡诺;吗啡组40例 (B组) , 镇痛液为0.18%罗哌卡因加0.005%吗啡。

1.2 麻醉方法

在孕妇进入手术室后开放上肢静脉, 接监护仪, 均施行L1~2连续硬膜外麻醉。头向置管4cm, 局麻药为0.6%罗哌卡因加0.67%利多卡因, 用量11~17m L, 阻滞平面控制在T7以下。术中麻醉效果良好, 手术顺利。胎儿取出后5min后硬膜外分次给予镇痛首剂, 两组镇痛液配方:A组为0.18%罗哌卡因4m L加布托啡诺1mg, B组为0.18%罗哌卡因4m L加吗啡1mg。2组均在手术结束后将硬膜外导管与镇痛泵连接, 给药速度2m L/h, , 镇痛时间为48h。

1.3 观察统计

根据记录人员对产妇术后4、12、24、48h镇痛期间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情况进行镇痛评分。镇痛采用视觉模拟镇痛评分法 (VAS) , 对产妇所术后产生的反应进行评分, 无痛为0分, 剧痛为10分。VAS<3分为镇痛效果良好, 3~4分为比较满意, ≥5分为镇痛效果差。然后让产妇根据其自身在术后48h的感受, 对镇痛进行评判, 详细描述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情况。

2 镇痛结果

A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 (5%) , 没有出现皮肤瘙痒者。B组发生恶心、呕吐1 2例 (3 0%) , 皮肤瘙痒1 0例 (2 5%) 。

3 讨论

由于吗啡作为一种阿片类药物在硬膜外镇痛中镇痛效果良好被, 因此被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吗啡在术后镇痛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 具体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皮肤瘙痒等症状, 而且这些症状发生率还比较高, 恶心、呕吐症状在很大程度上给产妇带来了不便, 而且皮肤瘙痒就更增加了产妇的不适, 容易使产妇产生焦躁等情绪, 这对产妇身体的术后恢复和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皮肤瘙痒, 会诱导产妇对皮肤进行搔抓,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皮肤的感染, 同时还可能使患者上瘾, 对吗啡形成依赖。因此, 吗啡已经不能满足麻醉医师和广大患者的需求, 迫切需要一种镇痛效果良好, 并且副作用少的药物。而布托啡诺是吗啡喃的衍生物, 可以用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手术后的疼痛, 其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时, 既可以兴奋脊髓胶质区的κ受体而发挥镇痛镇静作用, 又可以拮抗μ受体的兴奋而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分别通过布托啡诺与吗啡对随机选择的孕妇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观察分析和比较, 布托啡诺主要激动κ受体, 对μ受体有拮抗作用, 布托啡诺作为选择性的κ受体激动剂可以起到良好的镇痛和镇静作用, 而且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低于单纯的μ受体激动剂吗啡。在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以及皮肤瘙痒症状不仅少, 而且程度也比吗啡所带来的副作用小, 很少使孕妇在术后镇痛中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 便于产妇术后的休息和身体的恢复, 而且人们基本不会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 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综上所述, 布托啡诺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与吗啡相比, 镇痛效果相当, 但是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现象明显低于吗啡, 是剖宫产术后镇痛治疗的更好选择。

摘要:目的 通过将布托啡诺与吗啡分别用于剖宫产手术后硬膜外镇痛, 对其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选择需要硬膜外麻醉镇痛的孕妇80例, 将其随机分为2组, ASA均为Ⅰ~Ⅱ级, 布托啡诺组40例 (A组) , 镇痛液为0.18%罗哌卡因加0.006%布托啡诺;吗啡组40例 (B组) , 镇痛液为0.18%罗哌卡因加0.005%吗啡。观察在手术后48h内产妇出现的恶心、呕吐以及皮肤瘙痒等情况, 然后采用视觉模拟镇痛评分法 (VAS) , 对产妇所产生的反应进行评分, 无痛为0分, 剧痛为10分。VAS<3分为镇痛效果良好, 3~4分为比较满意, ≥5分为镇痛效果差。结果 A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 (5%) , 没有出现皮肤瘙痒者。B组发生恶心、呕吐12例 (30%) , 皮肤瘙痒10例 (25%) 。结论 :布托啡诺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与吗啡相比, 镇痛效果相当, 但是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现象明显低于吗啡, 是剖宫产术后镇痛治疗的更好选择。

关键词:布托啡诺,吗啡,镇痛

参考文献

[1]胡永明, 孔明健.布托啡诺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8) .

[2]文亚南.吗啡皮下病人自控镇痛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6, 12 (3) :178.

[3]李宝华.布托啡诺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2) :88~89.

[4]刘镭, 徐军美, 杨昭云.布托啡诺与吗啡用于患者自控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17) .

[5]苏继英, 朱敏捷.布托啡诺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静脉镇痛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5) :595~596.

[6]陈旭素, 孙来保, 李苑萍.术后镇痛副作用的观察与护理[J].广东医学, 2000, (2) .

硬膜外吗啡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下腹部手术、妇科常规手术,如子宫切除、子宫肌瘤剔除术、卵巢肿瘤切除、卵巢囊肿切除术;疝修补术、下肢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心肺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年龄18~60岁,体重45~80 kg,随机分为0.238%甲磺酸罗哌卡因组(Ⅰ组)和0.2%盐酸罗哌卡因(耐乐品)Ⅱ组,麻醉效果欠佳及术中出血大于500 ml者不入选。

1.2 麻醉与镇痛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 min均肌注阿托品0.5 mg及苯巴比妥钠0.1 g,入室前先建立静脉通道并监测生命体征。行腰-硬联合麻醉,左侧卧位取L2~3椎间隙常规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向头侧注入0.5%布比卡因3 ml(0.75%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注射液1 ml),退出针内针,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并固定,术中根据需要追加0.85%甲磺酸罗哌卡因5~10 ml。术毕,静注雷莫司琼0.3 mg,接镇痛泵行PCEA,镇痛药配方:Ⅰ组:0.238%甲磺酸罗哌卡因100 ml+吗啡6 mg;Ⅱ组:0.2%盐酸罗哌卡因100 ml+吗啡6 mg,负荷量均为吗啡2 mg稀释到5 ml硬膜外腔注入。两组镇痛泵参数设定为持续输注2 ml/h,单次给药0.5 ml,锁定时间15 min。术后均持续48 h。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PCEA开始后2、4、8、24、48 h各时点进行镇痛评分及下肢运动阻滞程度评分。镇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痛;4~6分为中度痛;7~9分为重度痛;10分为剧烈疼痛。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评定运动阻滞程度:0分,正常肌力,无下肢运动神经阻滞;1分,不能直腿抬高,但能屈膝关节;2分,不能屈膝关节;3分,不能弯曲活动脚踝、足和膝部。记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肛门排气情况。观察术后镇痛期间MAP、HR、SpO2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ASA分级、腰麻布比卡因用量、硬膜外总用药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8 h Bromage评分显著低于术后2 h、4 h(P<0.01)。两组间各时点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各时点及组间静卧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与术后2 h比较,*P<0.01;与术后4 h比较,△P<0.01

术后镇痛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低血压及呼吸抑制,心率在正常范围内。但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Ⅰ组6例(15%),Ⅱ组7例(17.5%);皮肤瘙痒:Ⅰ组8例(20%),Ⅱ组7例(17.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均插有导尿管,未发现尿潴尿,术后第2天均可观察到肛门排气情况。

3 讨论

术后自控镇痛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避免血药浓度波动,镇痛持续、有效、安全,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肺功能,降低应激反应,减少血栓形成,促进胃肠道恢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甲磺酸罗哌卡因是一种国产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离解常数与罗哌卡因盐酸盐相近,在化学结构上将盐酸罗哌卡因盐酸根改为甲磺酸根,仅改变其理化性质而未改变其药理作用[1],两药的麻醉作用起效时间、麻醉作用持续时间相当,说明两种药物的麻醉药效基本相同[2]。

朱波[3]报道,仅单纯使用0.237%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腹式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其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0.2%盐酸罗比卡因相似。术后镇痛采用局麻药物与阿片类药物合用,可减少两种药物的应用剂量,维持或增强镇痛强度,减少阿片类药物和减少局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吗啡是FDA最早用于椎管内注射的阿片类药物,几乎可以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Royse等[4]报道,术后镇痛采用小剂量吗啡复合罗哌卡因,效果优于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且副作用并无明显增加。杨立群等[5]研究认为,术后镇痛辅助阿片类药物时,罗哌卡因0.125%~0.25%的浓度即可满足要求。由于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分子量大于盐酸罗哌卡因,0.238%的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2%盐酸罗哌卡因所含的罗哌卡因分子数大致相当。本研究采用0.238%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2%盐酸罗哌卡因,分别与吗啡复合镇痛,均获得较满意效果,且镇痛强度相似,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现严重并发症,表明两组镇痛安全性及有效性相似。本研究患者术后8 h内出现的运动阻滞与腰麻用药布比卡因的残余作用有关。两组患者术后运动阻滞相似,说明0.238%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2%罗哌卡因一样不会加重运动阻滞。

参考文献

[1]邓玫,李剑刚.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麻醉效果比较.昆明医学学院报,2008,29:345-346.

[2]吴新民,许幸,贾乃光,等.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690-692.

[3]朱波,徐建青,叶铁虎,等.腹式子宫切除术后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比较.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 25:572-575.

[4]Royse CE,Royse AG,Deelen DA.An audit of morphine versus fentanyl as an adjunct to ropivacane 0.2%for high thoracic epidaral analgesia. Anaesth Intensive Care,2005,33:639-644.

硬膜外吗啡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结肠癌手术患者60例,年龄47~71岁,体质量40~77kg,男性29例,女性31例,无心肺系统疾病、肝肾功能正常,无长期使用镇痛、镇静类药物史,自愿要求术后镇痛,理解镇痛评分并能配合。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所有患者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

1.2 方法

全部结肠癌根治手术患者入室后选择T12~L1行硬膜外穿刺,成功无误后注射2%利多卡因3m L作为试验剂量,以确认硬膜外麻醉效果,所有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完成手术。麻醉诱导用咪哒唑仑0.05mg/kg,异丙酚1~2mg/kg,芬太尼4µg/kg,维库溴铵0.12mg/kg静脉注射。维持麻醉用瑞芬太尼、异丙酚持续静脉推注,维库溴铵间断推注。手术结束前30min停注肌松药,结束前5min停镇静、镇痛药。手术结束后呼吸恢复拔除气管导管,静脉注射昂丹斯琼8mg以预防呕吐,硬膜外导管内各注射负荷量含地佐辛或吗啡各3mg的生理盐水5m L(随机双盲法),术后镇痛相应分吗啡组和地佐辛组。地佐辛组(D组)地佐辛5mg+1%罗派卡因10m L+生理盐水至100m L;吗啡组(M组)吗啡5mg+1%罗派卡因10m L+生理盐水至100m L。设置硬膜外镇痛泵持续剂量2m L/h,患者自控剂量2m L/次,锁定时间10min,全程观察48h。

1.3 观察指标

(1)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在术后0h、4h、8h、12h、24h、36h、48h镇痛评分。0分为无痛、<3分为镇痛良好、3~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镇痛差、10分为疼痛难忍。(2)患者在48h内自控镇痛次数。(3)不良反应,患者在术后48h内出现的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皮肤瘙痒,呼吸抑制(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无尿潴留)。(4)血流动力学MAP、HR、Sp O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n=30,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时段与M组对比D组MAP、HR、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 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M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48h PCA按压次数的比较见表2。

注:与M组比较,*P>0.05

2.3 与M组对比D组恶心、呕吐、镇静、皮肤搔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与M组比较,*P<0.05

3 讨论

完善的术后镇痛是当前手术患者迫切要求,是提高围术期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手术后早期的疼痛才是围术期患者的主要痛苦所在[2]。术后疼痛可能是他们一生中可能经历的最严重的疼痛,同时也对患者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而良好的术后镇痛能使患者早期活动,减少下肢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也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从而减少了手术的并发症和病死率[2]。目前虽然术后镇痛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然有不少患者术后疼痛并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控制,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包括:尽管使用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医师、护士及患者对于使用阿片类药物所致呼吸抑制、嗜睡心存恐惧[2,3]。而呕吐、尿潴留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使部分患者提前终止术后镇痛。吗啡作为经典的阿片类镇痛药,主要激动μ受体、δ受体产生强烈的镇痛作用和呼吸抑制:(作用于脊髓、延髓、中脑和丘脑等痛觉传导区阿片受体而提高痛阈,作用于极后区化学感受器,可引起恶心、呕吐),吗啡有显著的呼吸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分钟通气量亦随之下降,大剂量可导致呼吸停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的主要致死原因。吗啡对呼吸的抑制,主要在于延髓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降低;其次在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受抑[4],随着脊髓胶质区中阿片受体的发现,临床更多选择椎管内给药的途径[5]。研究证实:小剂量注入硬膜外或蛛网膜下间隙,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应,适用于术后镇痛和癌症患者镇痛。此种给药途径的常见并发症是尿潴留和皮肤瘙痒,最重要的并发症仍然是呼吸延迟抑制,虽然发生率不高(0.25%~0.5%),但难以预防或预测,且有时可造成严重后果,以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种镇痛方法的应用[1,3]。吗啡作为阿片受体激动药,长期、广泛应用于椎管内术后镇痛,镇痛效果确切,完善,但不良反应如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延迟,成瘾,给临床带来困扰。本实验吗啡组一患者术后12h呼吸抑制须注射纳络酮拮抗,2例患者大流量给氧缓解。尤其是由于术后镇痛过程在病房完成,呼吸延迟抑制,通常脱离麻醉医师视线,假如病房监护不到位,一旦发生,可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我们有理由去寻找不良反应更小、更安全的药物来替代吗啡应用于椎管内术后镇痛[3]。地佐辛作为一种新型阿片类镇痛药[3,6],我们尝试应用于椎管内镇痛[7]。其药理特点:地佐辛是混合阿片激动-拮抗剂;对κ受体产生激动作用;对μ受体具有激动和拮抗双重作用,使呼吸抑制和成瘾的发生率降低。产生吗啡样的呼能吸抑制,但抑制程度明显低吗啡;对δ阿片受体活性极弱,不产生烦躁焦虑感。地佐辛是混合阿片激动-拮抗剂,激动κ受体产生脊髓镇痛、镇静和轻度脊髓抑制。地佐辛对κ受体完全激动,在人体内吸收、分布迅速,半衰期长,所以镇痛作用强、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另外地佐辛对μ受体具有激动和拮抗双重作用,μ受体相关的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心率减慢)较少,无典型的μ受体依赖性,成瘾性小。对δ阿片受体活性极弱,不产生烦躁焦虑感,近年来地佐辛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取得良好效果[6],但相当部分的患者感到头晕、嗜睡。临床中应用地佐辛作为椎管内术后镇痛药尚鲜见[7,8],本研究提示低浓度地佐辛(0.005%)应用于椎管内术后镇痛,其镇痛(VAS评分)效果与同等剂量(0.005%)吗啡相当(P>0.05),各时间段血流动力学平稳(P>0.05),不良反应如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少于吗啡(P<0.05),而嗜睡较吗啡组明显,未见神经毒性,术后镇痛满意程度高于吗啡。本品含有焦亚硫酸钠,高浓度有可能损伤脊神经,尚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椎管内用药应慎重。

摘要:目的 观察地佐辛用于结肠癌根治手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方法 60例结肠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组)地佐辛5mg+1%罗派卡因10mL+生理盐水至100mL,(M组)吗啡5mg+1%罗派卡因10mL+生理盐水至100mL。观察2组患者48h VAS镇痛评分、自控镇痛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镇痛评分、自控镇痛次数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佐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吗啡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佐辛(0.005%)应用于椎管内术后镇痛,其镇痛效果与同等剂量(0.005%)吗啡相当,而不良反应如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少于吗啡。

关键词:地佐辛,吗啡,镇痛,硬膜外

参考文献

[1]Ronald DM,曾因明,邓小明,等.米勒麻醉学[M].6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751.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临床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73.

[3]徐建国.成人术后疼痛治疗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3):299-301.

[4]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药物临床信息参考[J].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372.

[5]史永胜.对椎管内吗啡导致呼吸抑制的探讨[J].中国麻醉与镇痛,2003,5(4):310.

[6]Stambugh JE Jr,McAdams J.Comparison of intramusculardezocine Winth butorphanol and placebo in chronic cancer pain:a method to evaluate analgesia after both single and repeateddoses[J].Clin Pharmacol Ther,1987,42(2):210-219.

[7]谷新荣,吴书宝,翟小猛,等.地佐辛在全髋置换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76-77.

上一篇:级联保护下一篇:八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