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政策

2024-06-18

政府采购政策(精选十篇)

政府采购政策 篇1

一、政府采购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关联性分析

从稳健的财政政策来看,在政府采购制度日臻完善的情况下,作为财政支出构成的政府采购的绝对规模不可能呈现总量上的增加,不可能通过扩大规模来适应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需求。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只能随总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也就是说,应通过改善其购买支出的结构,达到适应稳健的财政政策目的。比如,在财政预算规模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减少某些公共投资(比如政府建筑),减少政府生产性支出,加大节能减排、社会福利性的采购政策来配合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减少投资性(主要表现经济建设支出)的购买支出改善需求结构,进而改善供给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从从紧的货币政策来看,紧缩的货币政策最容易导致的负面效应是投资减少,就业率下降。因此,促进就业历来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条件下首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目前人民币汇率呈现单边升值、出口减少、外资投资减少或撤离、成本推动型的通胀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条件下,就业问题就有可能会变得十分突出。正如前述,稳健的财政政策不可能通过大规模扩大预算来绝对地增加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或者只能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增长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但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必须予以解决,这就客观要求通过内生性的就业需求来解决,或者说,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效应来解决。

二、从紧货币政策下的政府采购政策的具体措施

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政府采购政策应以稳定就业为主要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部门预算编制与审核应更多考虑政府采购政策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包含政府采购预算在内的“两上两下”的部门预算管理体制。从预算的角度来讲,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权威性,但从政府采购预算的角度来看,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采购人(预算编制单位)按照规定编制部门预算时,往往只考虑本部门的利益和实际需要,很少考虑宏观政策需求;二是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很难在预算支出科目准确反映;三是由于采购商品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导致采购预算的标准难以确定,反映到预算科目中就导致其准确性存在问题。

一方面,从部门预算的角度来看,政府支出应适应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各级预算部门应扩大社保、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预算规模,减少其他预算支出。另一方面,采购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的指导,鼓励和支持符合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采购预算编制,要增强采购的计划性,采购单位也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开展采购活动,不得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也不得超标准采购。

2. 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采购力度

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品采购力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就业。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服务)物化了较多的活劳动,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采购,本质上就是对就业的支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有关中小企业劳动力就业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情况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是当前宏观经济的需要,也是今后采购政策随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需要。第二,改革评审办法和采购方式。可以借鉴美国采购法律规定,“所有预算不超过1万美元并属于小额购买的政府采购或服务合同都必须留给小企业”,对会议采购、环境绿化采购、家具、印刷、桶装饮用水等采购,可以考虑实行定向采购,允许采购部门向该类企业直接采购。第三,鼓励大型采购项目中标企业向该类企业进行分包。在制定这类政策时,应借鉴美国的做法,在采购合同金额达到一定规模时,合同条款中一定要有“最大努力条款”,说明承包商在签约时,已经最大限度地将合同的分包部分授予了它认为具备履约能力的小企业。

3.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杠杆作用,推动社会生产成本降低

目前,我国的通胀主要表现为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的通胀,某种意义上讲,从紧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不会太明显。政府采购表现为对社会最终产品的需求,利用成本传导的反向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通胀的加速上升。一方面,可以通过限制产品构成主要以进口原料为主要成本的产品采购,促使企业提高工艺水平,采用国内替代产品。另一方面,减少对生产性支出的采购需求,加大对消费型产品的采购需求。生产性支出的扩大采购,会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加大对消费型产品的需求,会有利于企业资金周转,降低生产成本。

4. 继续深化政府节能采购政策

政府是能源的最大消耗者之一,政府机关公务用车、日光照明、办公设施用电用水、建筑能耗(包括建筑装饰能耗、建筑机电设备能耗)、供暖供气能耗已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5%以上。在政府采购中,全面深入推行节能采购,对我国节约能源,规避能源造成的通胀和经济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政府采购节能清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向环保节能产品进行倾斜政策的实现,但是,政府采购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其主观能动的作用。这主要包括加强对政府采购产品的节能综合研究;利用政府采购平台,推动全社会节能;强化政府采购节能标准等具体方面。

参考文献

[1]戴步斌.发挥政府采购宏观调控作用[N].人民日报(理论版),2004-05-25.

[2]戴步斌.政府采购应有更大作为[N].中国财经报,2005-07-20.

政府采购政策 篇2

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正确处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及其他有关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的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政府采购法》以及其

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省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统称采购人)、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者采购代理机构,凡有违反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行为的,除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外,依照本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

第三条 采购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给予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内警告或严重警告,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

(一)应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计划而未编制的;

(二)不按规定内容编制政府采购计划的;

(三)无政府采购预算、计划擅自采购的;

(四)不按政府采购预算、计划采购的;

(五)应当实行集中采购的政府采购项目,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自行采购的;

(六)以其他各种理由规避政府集中采购的。

第四条 采购人、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采购代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内警告,行政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

(一)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而擅自采用其他方式采购的;

(二)擅自提高采购标准的;

(三)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机构办理采购事务的;

(四)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的;

(五)在招标采购过程中与投标人进行协商谈判的;

(六)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不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或签订合同后,故意推迟验收采购项目时间和拖延付款时间的;

(七)拒绝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的。

第五条 采购人、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采购代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内严重警告直至开除党籍,行政记大过直至开除处分:

(一)与供应商、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采购代理机构恶意串通的;

(二)在采购过程中接受贿赂或者获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三)在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中提供虚假情况的;

(四)开标前泄露标底的。

第六条 采购人不依法公布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标准和采购结果,经指出拒不改正的,给予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党内警告,行政警告或记过处分。

第七条 采购人、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采购代理机构违反《政府采购法》规定,隐匿、销毁应当保存的采购文件或者伪造、变造采购文件的,给予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内警告至撤职党内职务,行政警告至撤职处分。

第八条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者采购代理机构巧立名目向采购人或者供应商乱收费的,给予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内警告或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行政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九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政府采购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处分:

(一)采取不正当手段,违规干预正常的政府采购活动的;

(二)对违反《政府采购法》的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的;

(三)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政府采购资金的;

(四)与采购人、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者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以及评标委员会组成人员非法串通的;

(五)其他违反《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情形。

第十条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对供应商的投诉逾期不作处理的,给予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内警告,行政警告或者记过处分。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供应商进入本地区或者本行业政府采购市场,经指出拒不纠正的,给予有关责任人党内警告或者严重警告,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

第十二条 采购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干预政府采购活动的,给予党内警告或者严重警告,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对从中谋取利益的,责令纠正,追缴非法所得,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撤销党内职务至开除党籍,行政降级至开除处分。

第十三条 对违反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如何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 篇3

回顾过去10年,我国政府采购的改革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一改革也走在了其他行政改革的前列,比如信息公开透明就是其他行政改革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却发挥得并不太好。追根溯源,由于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前10年最主要的是扩面增量、规范基本程序;采购规模逐步扩大后,政策功能才被逐步体现和重视。

其实,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阶段性可以从我国出台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中得以证明。从2004年开始,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政策功能的文件。2004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及首批“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2005年,为维护信息安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无线局域网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的通知》;2006年10月,财政部、原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及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2007年,财政部印发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评审办法》、《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办法》3个文件,从预算编制、评审办法、合同履约等方面明确了政府采购优先购买自主创新产品。这些文件对于政府采购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清单更新不及时、制定过程不够透明等等。

今后如何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笔者认为,要坚持“向上靠、向下沉”的原则。

“向上靠”,指的是要将政策功能的发挥与国家经济政策、大政方针相结合,不能只在供应商、采购人、中介代理机构这个小圈子里打转。2003年《政府采购法》出台时,其实受市场自由主义理论影响很大;2007年起,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因为那时开始提倡科学发展观,不再单纯强调利益、强调节约资本。今后,我们要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放到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放在整体社会发展规划中,一定要与国家发展改革的大潮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政府采购才能避免“自说自话”,真正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才能得到社会和老百姓的认可。

“向下沉”,指的是我们不仅要出台文件,还要确保落实。落实的含义不仅有是否执行的问题,还有在执行过程中是否有偏差的问题。以被废止的3个自主创新文件为例,当时,财政部与相关科技部门准备拟定一个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即《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然而一直未出台。其实在废止之前,这3个文件并未全面落实,但在部分地区曾有试点实施。我们曾经调研过一些地方的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可以说是借立目录之名,行地方保护之实。我国的市场经济本身就发展得不够健全,竞争不充分,借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契机推行地方保护,其实这与政府采购的立法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也就是说在落实政策功能的时候就出现了偏差。

政府采购,政策牵动众人心 篇4

千呼万唤始出来

今年以来,自主品牌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352.34万辆,同比下降1.03%,市场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06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比亚迪、长安下滑均超过10%,三大集团上汽、东风、一汽的自主品牌业务也纷纷下滑。上汽自主品牌车型荣威550销量下滑幅度超过50%,一汽奔腾B70车型的销量也下滑了40%。预计随着日本地震影响的减弱和日系车销量的恢复,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下滑。

9月2日,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表示,自主品牌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竞争力下降等新压力,要让自主品牌发展起来,没有保护措施根本不行。不同于欧美、日韩市场由本土品牌主导,国内70%的市场被合资品牌占据。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出台保护自主品牌的措施,最好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给予适度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坦言,“该扶持的都扶持了,大家平等的竞争了,你怎么扶持?汽车工业已经市场化了,所谓的市场化就是少靠政策,多靠自己,多靠市场的竞争。”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表示,汽车产业总依靠国家政策补贴发展是没有希望的。中国汽车产业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应该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汽车,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如何支持自主品牌发展,在众多的议论和争执中,中央两办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新“办法”明确提出,公务车采购价格18万和排量上1.8L,以及“党政机关应配备使用国产汽车。对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可以实行政府优先采购。”财政部也立即出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凸显了政府集中采购的政策导向功能。据预测,2012年政府采购中的汽车采购金额高达千亿,根据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的要求,这意味着千亿采购蛋糕50%倾向自主品牌。2010年6月,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在“关于2009-2010年度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申明,各单位新配备、更新汽车“自主品牌汽车比例应达到50%”。同时公布的“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共38家,其中自主品牌车企21家,自主品牌车型达到60多款,包括上汽的名爵、荣威,一汽奔腾,长安悦翔、志翔、杰勋,比亚迪F3、F3D M以及吉利的金刚、远景,奇瑞的A5、A3、旗云、东方之子,长城炫丽、酷熊等。

自主品牌车企要的不仅仅是公务车市场的大蛋糕,更重要的是“官车”形象的带动作用。政府采购汽车的使用者是官员,自主品牌一旦中标,即意味着自己的品牌成为“官车”。这意味着政府对其品牌与品质的双重认可,在中国社会,“官车”对于普通消费者有很强的示范意义。自主品牌如果能在政府公务车市场站稳脚跟,依靠政府公务车的良好口碑与形象,再开拓私人消费市场也就顺利得多。

众车企各有打算

政府采购对于消费市场的示范作用外加上庞大的需求总量和金额,公务用车采购规则的任何细微变化,都拨动着汽车厂商敏感的神经。奇瑞副总金弋波称,“目前正是各地政府采购集中招标的阶段,我们也在积极参与各地政府的招标。”为此,奇瑞对旗下的不同产品进行了相应的市场细分。东方之子、瑞虎侧重工商、公安等执法部门用车,A5侧重一般政府部门用车,新推出的高端产品瑞麒G5、G6则作为省市领导用车。江淮汽车将政府公务车作为今年市场开拓的战略重点。江淮乘用车公司内部将宾悦定位为地级市、乡镇级别政府领导用车,同悦的重点是基层政府一般用车,还专门开展了针对性的展示活动。上汽荣威推出大客户专享系列活动。长安汽车总裁助理兼市场部部长王俊表示,为加大政府采购的开拓力度,长安汽车专门成立大客户部,在大客户部下面单独设立公务车采购分部,“今年大客户部的销量目标是12万辆,其中政府采购占大头。”比亚迪更是雄心勃勃,“今年是比亚迪的品牌年,我们将会推出5款10万元以上的新车,这对我们开拓公务车市场非常有利。”

奥迪一直是国内高端公务用车的主角,“官车”形象仍然深入人心。对于公务用车采购标准修改一事,一汽大众奥迪事业部负责人胸有成竹地称,奥迪的发展重心早已向私人购车用户转移,新标准对于奥迪在中国的发展不会造成不利影响。根据新规定,一般公务车排量1.8L,价格要在18万元的标准,20万元~25万元的中高级车生产企业如一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丰田、长安福特等众多合资企业将是“高危”群体。而自主品牌无疑将是“游戏规则”修改的最大受益者。自主品牌在公务车采购中所占比例将上升至50%以上,这对自主品牌是个大利好。早在今年两会时,长城汽车公司总裁王凤英、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就纷纷提出“政府采购应优先考虑自主品牌”的议案。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更直白地说:“对于自主品牌采购,政府要有一个固定的量。自主品牌已经占了全国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一,政府采购应有三分之一向自主品牌倾斜,做不到三分之一,哪怕做到20%也好,这样才能有保证。”尽管自主品牌得到明显关照,但合资品牌,尤其是高档合资品牌的动向仍旧备受关注。2009-2010年度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名单中,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赫然在目,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2009年6月9日《扬子晚报》报道,“宝马汽车南京宁宝/南京凡德总经理唐小熊表示,宝马进入政府采购是在全国区域内展开的,以他们店为例,近期已接到7宗政府订单,购买方包括财政部门、税务机关、医院、教育系统等单位。”北京奔驰方面也表示,他们已接到不少政府订单。消息一出,立即引来舆论围攻。有媒体称:“身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奔驰、宝马等豪华车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这不是反差,是反讽;不是黑色幽默,是低级错误。”有网友质疑,劳斯莱斯也很有“竞争性”,而且劳斯莱斯更体面,为何不干脆把劳斯莱斯也列入采购名单?有消息说,将来国产悍马有望降至30万元左右,将越野性能出色的悍马配给边远山区的干部,是否更有利于其上山下乡体察民情呢?更有人著文分析:奔驰、宝马成为“官车”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甚至会带来危害。奔驰、宝马是世界公认的豪华车甚至是奢侈品牌,将来干部都开着奔驰、宝马谈勤俭节约、艰苦朴素那岂不是笑话?干部乘“豪车”不能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会拉开与百姓的距离,挫伤民意。面对汹汹舆论,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有关负责人通过《人民日报》作出解释:“这次采购共有38家汽车厂家生产的834款车型中标,奇瑞、江淮、奥迪等品牌都进入了协议供货目录,华晨宝马、北京奔驰有9款车型中标,均为国内生产,并非进口产品。汽车品牌进入协议供货目录,只是一种供货资格,并不意味着采购单位就将实际采购该类车型。”“中央国家机关目前没有采购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车的计划”。这才澄清了多日来的传闻,也让国内的一些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偷偷地松了一口气。奇瑞汽车发展部部长刘志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国家对自主创新和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在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很大,各个部委对奇瑞公司的支持也非常大,尤其在政府采购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将对未来自主品牌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对奇瑞而言,东方之子车型进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名单已有近四年的时间。早在2005年,国管局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便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中央国家机关汽车政府采购协议。但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实际采购奇瑞的数量并不多,只有110辆,到2007年、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采购奇瑞东方之子的数量便开始大幅上升。

应该看到,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品牌,既是扶持国产品牌,同时也是促进自主品牌在品质上进一步提高。从政府采购的角度来看,中标产品必须满足以下各个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求产品具有过硬的品质和很好的安全性,尤其是军队、海关、公安等国家机关,对车辆的安全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第二,需要有端庄稳重的外观,能够与政府形象相称;第三,要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第四,在报价方面低于市场平均价,给政府采购优惠的价格。对于自主品牌车企而言,政府的支持既是机会也是压力,把握机会方能行得顺风船。

品牌身份惹争议

这次惹起争议的根子是,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到底是国货还是洋货?对此,相关部门一直没有出台相关的界定标准。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是宝马集团和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在中国共同组建的生产和销售宝马汽车的合资公司。而北京奔驰是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与戴姆勒股份公司、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于2005年8月8日共同组建的合资企业——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宝马和奔驰两个洋品牌在中国土地上生产,如同混血儿,虽然有了中国名字,但其基因还是“洋货”。但毕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生,合资企业也要为其争名分,更何况这牵涉到市场,关系到利益,以至于有人专门写出文章,脸红脖子粗地争论道“北京奔驰招谁惹谁了?”也有人尖锐地讽刺“合资自主就是西服外面套马甲,是伪自主”。其实自主品牌也好,合资自主也好,争去争来的就是争市场。名分之争就是利益之争,试想,如果国家采购新政没有“自主品牌不得低于50%的份额”,合资企业还会屑于与自主品牌去争吗?国家新的采购办法出台,要求自主品牌份额不得低于50%,就是名正言顺地支持自主品牌发展,但如果不将身份辨别的标准尽快拿出来,这类争执仍难以评定。由于利益的引诱,新的“合资自主”品牌仍在不断冒出来,如“传祺”、“启辰”,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争议就没完。其实,界定是否为“自主”,并不复杂,复杂在国内的大汽车企业如一汽、上汽、二汽、广汽都是合资身份,否定合资自主,意味着这些国有大企业将失去大片市场,除了合资的外方利益受损外,国家利益也会受损。自主品牌、合资企业,干儿子、亲儿子,“老子”站在中间左右为难。

政策的尴尬说明,“没有自主品牌的明确定义,有详细的比例也难以落实。”其实,早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2009年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之时就已经正式开展2009年自主创新产品的相关认定工作。《通知》要求,各省、地区科技部门须会同本级发展改革委和财政厅(局)组织产品申报,经过申报、初审与推荐、认定评审、审定与发布等4阶段的产品认定程序后,3部委将最终审定和发布《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以下简称《产品目录》),并向全社会公告。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产品目录》的基础上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进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可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享受政策扶持。

《通知》的下发,得到了政府采购业界的一致肯定。他们认为,这将打破政府采购扶持国家自主创新产品政策有制度无目录的尴尬局面。但时至今日,两年多过去了,“但听楼梯响,未见人下来”,这一《产品目录》却始终未能出台,个中原因让人玩味。

让政策尴尬的还不止于品牌身份的界定,品牌比例的界定也让人担忧。政府采购资金50%的比例如何界定?是按照金额还是按照数量?在每年的政府公务车采购中,虽然轿车占大头,但也有不少数量的工程用车、皮卡、MPV、微车等车型。如果不分车型,只是总量笼统规定不低于50%,那很可能自主品牌轿车在政府采购中没有多大提升余地。如果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采购的轿车、S U V、M P V等乘用车产品采购自主品牌金额均不低于50%,才有可能保证自主品牌得到实惠。如果按照数量分配,一辆奥迪的价款几乎抵得上3辆吉利帝豪。其结果车辆数量看起来相等,但金额的大部分仍旧被合资品牌拿走了。自主品牌车企关心的是:“目前关于自主品牌所占50%的比例没有具体说明,是占数量的50%还是占金额的50%,现在没人说得清楚,是否分车型也不清楚。希望尽快有明确的规定。”

阳光政策,还需要公众监督

好的政策还需要在执行上下功夫,历年来,政府采购中“猫腻”事件屡见报端,这说明,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尚需完备。完备机制的最好办法是将整个采购过程放到公众监督的“阳光”下。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实践说明,“阳光”不到,就容易导致腐败滋生。要刹住政府采购中的“歪风”,必须在制度和程序上“阳光普照”,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条例”除了保证审计、监察机关应对政府采购过程实行全程监督外,还要以条文的形式明确公众与媒体参与监督的机制,形成“公众(媒体)监督+财政审批”的监督模式。从采购部门招标到财政部门预算都要公示,避免在“招投标”中暗箱操作。尤其是要将政府采购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向社会公示,以有效规避滥用职权行为,同时要建立严厉的惩戒机制,使政府采购成为无人敢碰的“高压线”。

链接:政策摘要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摘要)

第一章总则

第二条,各级党政机关及其所属行政单位的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适用本办法。各级党政机关包括各级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 是指为了保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的配备更新和正常使用, 对所安排的公务用车购置费用和运行费用实施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等管理工作。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公务用车, 是指党政机关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分为一般公务用车、领导干部用车、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其他用车。一般公务用车是指用于办理公务、机要通信等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领导干部用车是指用于领导干部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执法执勤用车是指用于办案、监察、稽查、税务征管等执法执勤公务的专用机动车辆。特种专业技术用车是指加装特殊专业设备,用于通讯指挥、技术侦查、刑事勘查、抢险救灾、检验检疫、环境监测、救护、工程技术等的机动车辆。其他用车是指上述四种用车之外的机动车辆,如大中型载客车辆、载货车辆等。

第五条,党政机关配备更新公务用车应当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文件规定的配备标准。

第六条,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车辆编制按照中央有关文件规定,根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工作需要等因素确定。

第七条,各有关部门根据公务用车的配备更新标准、编制数量和现状,在编制部门预算之前,编制年度公务用车配备更新计划,作为财政部门安排公务用车预算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一般公务用车和部级干部用车配备更新计划, 分别归口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机关事务管理局、全国政协办公厅机关事务管理局 (以下简称四个管理局) 负责编制。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其他用车配备更新计划,由各部门负责编制。

第九条,中央垂直管理部门所属单位的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其他用车配备更新计划,由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

第十条,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更新计划,由地方各有关部门负责编制。

第十三条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一般公务用车和部级干部用车购置费用,分别归口列入四个管理局的部门预算。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其他用车购置费用,列入各部门的部门预算。

第十四条中央垂直管理部门所属单位的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其他用车购置费用,列入各主管部门的部门预算。

第十五条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购置费用,按照地方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列入地方各有关部门的部门预算。

第十六条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购置费用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基本建设支出”类或者“其他资本性支出”类下的“公务用车购置”款级科目。预算编制没有细化到经济分类的,应当将“公务用车购置”预算单独列示。

第十七条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包括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保险费、过路过桥费、停车费和其他相关支出。

第二十条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商品和服务支出”类下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款级科目。预算编制没有细化到经济分类的,应当将“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预算单独列示。

2011年3月

政府采购本国产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摘要)财政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本国产品自由进入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政府采购市场,不得以不合理条件对本国产品实行差别或者歧视待遇。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政府采购本国产品的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与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有关的监督管理职责。

第六条本办法所称本国产品是指在中国关境内生产,且国内生产成本比例超过50%的最终产品。

第七条本办法所称国内生产成本比例按下列公式计算:

国内生产成本比例=(最终产品生产成本-非中国原产材料价值)/最终产品生产成本×100%。

第八条本办法所称最终产品生产成本,是指供应商履行政府采购合同的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九条本办法所称非中国原产材料是指进口直接用于制造或装配最终产品的原料或零部件。无法明确来源的原料或零部件,视为非中国原产材料。

第十条非中国原产材料价值是指非中国原产材料的到岸价(CIF)。

第十一条最终产品生产成本和非中国原产材料价值,应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予以核算。

第十二条采购人应当要求供应商提供本国产品参加政府采购活动。

第十五条本国产品在中国关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的,采购人应当优先采购在中国关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并在采购合同签订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合同副本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本国产品的监督检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政府采购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政府采购本国产品的监督。

第十七条采购人在验收时,应当要求供应商确认本国产品国内生产成本比例。

2010年5月26日

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文件(摘要)

国机采字[2009]13号

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预算单位2009-2010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通知》(国办发[2008]129号)要求及有关文件规定,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以下简称采购中心)通过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确定了2009-2010年度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厂商和车型,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实施范围及有效期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及其所属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包括京内和京外单位,以下统称各单位)采购单价5万元以上的轿车、越野车、面包车、大客车等各类汽车时,应严格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各单位单次采购车辆金额500万元以下的,按本通知规定的协议供货采购程序组织实施,因特殊原因需采购协议供货外车型的,须报财政部国库司审批同意后,采用网上竞价等其他方式组织实施。单次采购车辆金额超过500万元(含)的,采购单位需将具体需求(包括数量、技术指标、服务要求等,但不得指定品牌)报送采购中心,由采购中心组织公开招标采购。

本期协议供货有效期自发文之日起至2010年4月30日止。在此期间,各供应商将按照采购合同的承诺,向各单位提供服务。《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采购合同》(以下简称采购合同,附件1)、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以下统称供应商,附件2)、汽车品牌、型号、配置、市场零售价格、供货期限、服务承诺、订货及服务监督联系方式等信息详见中央政府采购网(网址:www.zycg.cn,以下简称采购网)“汽车协议供货”专栏。

政府创业政策 篇5

大学生现在成为了创业的主力军,由于近年大学生就业困难,那么创业成为了大学生的一条最佳路线,那么随着创业青年的增加,但是创业失败者就越来越多,由于现在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不用说小本创业了!大学生现在成为了创业的主力军,由于近年大学生就业困难,那么创业成为了大学生的一条最佳路线,那么随着创业青年的增加,但是创业失败者就越来越多,由于现在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不用说小本创业了,就是做个小生意也未必能做成,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部门也对此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

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思想引导,帮扶青年树立就业创业新思维。协会始终把转变青年择业观念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思想引导,通过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青年创业大讲堂,开展青年农民工创业导师团帮扶行动,成立青年农民工创业专家咨询服务团、青年企业家导师团、百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团,向广大青年介绍经济形势,解读创业政策,畅谈创业体会,帮助广大青年拓宽就业视野,树立正确择业观念;积极营造创业氛围,通过开展“天台县青年创业之星”、“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评选表彰活动,选树、表彰一批青年身边的创业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青年就业创业中的导向作用;五四期间举办了青年“创业周”活动;在梨园商场成立了“天台青年网络创业园”。解决青年就业创业资金难问题,帮扶青年寻求就业创业新机会。协会成立了总额为3500万的天台青年投资,每年将出资50万元设立青年创业基金,并制定了《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对基金的设立、管理、使用和增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基金设立以来,出资帮扶项目52个,贴息贷款帮扶创业项目38个,共计13万元。协会还联合县农村信用合作银行联合开展了“青年阳光创业小额贷款”活动,通过手续便捷、利息率低等绿色通

无本创业 知知谷 道的模式为农村青年解决资金缺乏的创业瓶颈。目前,协会已经成功为天台县80名青年提供了3-10万元不等的小额贷款。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协会党支部针对党员的构成情况及会员复杂的现状,抓好党员骨干队伍的教育培训,把合格的党员选派到会员活动点,以身作则,带领广大会员把支部的要求贯彻到每一个会员中去,增强党的的有效性。将积极及时掌握会员思想动态。协会党支部通过加强对党员以及会员的思想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了解会员在想什么,想做什么。支部对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会员的思想情况在支部中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把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或者容易发生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党支部抓住协会召开会员大会或每月例会的机会,集中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交心(谈心)活动,沟通党员与党员、党员与会员的思想。

注意事项

部门现在对于大学生小本创业不仅仅是在政策上有所调整,在资金方面也是做出了大力的支持,所以现在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局势,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要多了解创业的思路以及学习创业的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政府采购政策 篇6

会议由山西省省级政府采购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赵建新主持。中央及地方各省(市、区)参会代表分别就政府集中采购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中的体会做了简要介绍,并就共同关心的政府采购热点、焦点、难点展开讨论,针对现阶段政府采购制度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采购规范与效率的问题、管理机制与改革发展的问题、执行与监管关系问题、满足采购需求和实现充分竞争的矛盾问题、政府采购过程中相关主体责权利失衡问题,提出了各自极具建设性的解决办法或建议。

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范堆相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政府采购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一支新杠杆,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自2001年全面推行这项制度以来,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采购规模从最初的4.73亿元扩大到去年的33.27亿元,累计采购额达到92.37亿元,年均增长61.78%。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推行,不仅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明显提高,使用管理有效加强,而且对本省自主品牌的扶持培育、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政府集中采购行为正在逐步走向规范,采购效率明显提高,采购效益初步显现,公平竞争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已基本形成。下一步,要认真学习兄弟省市和中直机关的好经验、好做法、突出抓好规范操作和提高效率两大重点,积极探索更加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方式。

山西省省级政府采购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赵建新在会上发表了题为“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增强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当前政府集中采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表现在:

一、规范与效率的矛盾

政府采购行为的高效和规范是政府采购工作的两大目标。政府采购活动是一项依法组织的活动,采购程序的规范、透明是确保采购活动公平、公正的前提,但程序规范与效率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法定程序所需时间与采购人对采购物的需求时限之间的矛盾。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公开招标法定等标期要20天,加上采购人自申报、审批预算、审核技术参数等过程,到完成政府采购活动时间冗长。加上废标、重复组织采购活动等,往往不能满足采购人的时间需求,降低了采购效率。这是当前政府采购工作中较为突出的矛盾,也是影响较大的矛盾。各地为解决这些矛盾,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创新采购方式,采购协议供货、定点采购方式等;减少冗杂环节、简化办事程序等,畅通政府采购采、管、用三方联系、衔接渠道,建立政府采购专项申报、审批绿色通道,尝试建立采、用双方政府采购委托代理长期协议合作等;还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修订《政府采购法》,既要保证法律的执行力,又要满足现实需要可操作性。

二、管理机制与改革发展的政府采购事业的矛盾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现行政府集中采购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当前政府采购事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设置多元化及相应的职能定位分散化与政府采购事业日益发展之间的矛盾。

《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机构改革提出了“管采分离”的要求、依照法律规定,各地在改革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目前有的是委员会、领导组管理,有的是政府直属,有的仍隶属于财政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有的行政管理归属商务部门、国资部门等,有的为自收自支性质、有的为全额性质、有的实行了公务员管理,有的甚至转型为企业化管理。由于机构设置的不统一,一定层面上影响着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影响政府采购职能作用的发挥。当前政府采购制度已成为与财税、金融并行的宏观调控杠杆后,政府采购要发挥促进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保护民族工业等政策功能,必须有稳定的体系制度做保障。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规范政府采购管理体制,赋予政府采购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公务员管理,要在职能定位上与社会中介机构有明显的区别,充分体现政府集中采购的主体作用和公共目标功能。要实行统一的系统化管理,可实行双轨管理模式,集中采购机构在受本级政府领导和监管部门管理的同时,还要形成系统内管理,便于在系统内进行业务指导和交流、加强业务工作管理,有效地实现政府采购公共目标。

三、责权利矛盾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作为政府采购活动的实施主体,在组织政府采购活动中表现为责任、权利和义务不统一,政府采购机构要体现政府意志、满足采购人的需求,保护供应商的利益,但法律、法规赋予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权利与责任和义务不对等,突出地表现为政府采购形同专家采购。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专家享有评定权,中标结果完全依据评审专家意见而定,但专家对其意见该负何责,法律并不明确,采购活动中的质疑、投诉与不满及相应的责任要由采购中心承担。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是全方位的,来自于财政、监察、审计等多方面,而对中介机构却存在缺失,对监督行为的约束又属空白。

会议认为,解决政府采购责任与权利的矛盾,一要明确评审专家责任范围,推行逐层双向责任制,评标委员会向采购中心负责,评审专家既向评标委员会负责,又直接向采购中心负责。分层落实责任,责任落实到人。二要加大集中采购机构组织政府采购评审活动的管理力度,对评审意见存在重大偏离的情形,集中采购机构有权要求评标委员会或具体评审专家作出解释。三要制定政府采购监督行为规范,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约束政府采购监督行为,做到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四、执行与监管的矛盾

随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政府采购“管采分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机构分设后,执行与监管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一矛盾是政府采购领域的普遍问题、也是敏感话题,对政府采购事业发展极其不利。解决此问题不能躲躲闪闪、不能选择回避。

政府采购执行与监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政府采购执行与监管的越位、缺位。一些监管部门给政府采购执行工作定了很多条条框框,直接干预政府采购具体活动。譬如要求集中采购机构凡事必报,混淆“备案、审批”概念,以行代管,直接组织协议供货工作,这样集中采购机构功能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一些执行部门在行使组织实施政府采购职能基础上,任意扩大职责外延,实施了部分行政管理权,也使监管部门处于尴尬境地。

正确处理好政府采购执行与监管的关系,必须明晰管采职责,明确执行与监管机构的定位。首先,管采分设工作仍有待完善,应探索更符合政府采购实践的新的分离模式。集中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职责、职能应以法律制度或文件的形式细致明确的规定下来,使之各司其责、依法办事。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其次,政府采购执行与监管机构应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集中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政府采购这台戏里,都是主角,只是职责不同而已,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双方都应当具有服务意识,优势互补,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发展为共同工作目标,努力做大、做强政府采购事业。

五、满足采购需求与实现充分竞争的矛盾

充分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本质和核心,满足采购需求又是实现公共目标的要求,两大目标本应是统一体,但在采购实践中却往往存在着满足采购人需求与实现充分竞争的矛盾。.采购人在采购过程中往往提出个性化需求目标,如指定品牌、或虽然没有指定品牌,但所注明采购货物的具体技术指标具有明显倾向性,这样就将其他品牌排除在外,不利于充分竞争。带来的问题,一是不利于公平竞争;二是一些供应商为了追求巨额利润,铤而走险;向某些采购人实行商业贿赂;三是采购方式与执行不统一。

会议认为,对于采购人的采购需求,集中采购机构应当满足,但采购需求作为基本目标必须服从政府采购整体政策目标的实现。执行中集中采购机构必须审视采购人需求的合法性、合理性与科学性,看其需求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是否符合政府采购相关政策、是否对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有消极作用、是否有利于政府采购制度发展。原则上不应考虑具体品牌要求,部分物品确有特殊性的,可由采购人提出变更采购方式申请,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对指定品牌进行采购。

与会代表经过充分酝酿讨论,一致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集中采购工作应以着力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为重心,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采购效率、增强采购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改革,加强集中采购机构建设,加大政府采购执行力度,丰富执行手段,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府采购执行软、硬件设施,探索电子化政府采购,拓宽政府采购服务领域,发挥政府采购规模效应,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现做出政府集中采购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会议期间,结合当前大力开展地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活动,参会代表还联合签署了政府采购领域防范商业贿赂倡议书。

政府采购政策 篇7

一是坚持应采尽采, 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政府采购不同于民间采购, 它不仅具有追求经济效益的基本功能, 而且还可以发挥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诱导调节功能, 政府采购控制的资金越大, 诱导调节的功能就越强, 宏观调控的力度就越大。因此, 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必须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35号文件的精神, 不断加大推进政府采购工作的力度, 扩大政府采购管理实施的范围, 对已经列入政府采购的项目应全部依法纳入政府采购。

二是坚持管采分离, 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管和运行机制。在本轮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 各国政府都加大了财政刺激经济回暖的投入力度, 我国政府去年底也推出了总投资约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 加上每年的正常政府采购资金, 确实是一笔巨额的资金, 因此利用好、发挥好政府采购资金和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管和运行机制显的空前重要。这客观需要不断完善以下工作:一要严格采购文件编制、信息公告、采购评审、采购合同格式和产品验收等环节的具体标准和程序要求;二要建立统一的专家库、供应商产品信息库, 逐步实现动态管理和加强违规行为的处罚;三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实现采购活动不同环节之间权责明确、岗位分离;四要在集中采购业务代理活动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现有集中采购机构完全按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委托业务的格局, 允许采购单位在所在区域内择优选择集中采购机构, 实现集中采购活动的良性竞争。

三是坚持政策功能, 始终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调节功能来看, 政府采购目前及今后调节功能的发挥应当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有利于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工作的顺利推进。具体而言, 一要有利于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 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二要有利于助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以及民生的有效改善;三要有利于促进就业, 有效增加需求, 引领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快速“过冬”, 使整个社会消费早日进入“暖春”。

改进政府采购政策促进节能产品推广 篇8

1 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政策的必要性

政府采购对节能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消费使用方面, 都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政府采购因具有集中性、规模大和示范作用强等特点, 是成为引领和推动环境友好消费和绿色市场形成的重要手段, 进而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同时, 由于公共政策起着很强的政府导向作用, 因此, 制定相应的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政策可以给消费者和生产企业以明确的导向, 即加大研发节能产品力度, 积极推广节能产品市场, 积极参与到节能环保中去, 创建一个节能环保的国家。此外,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广泛宣传和推广, 还可以培养消费者和生产企业节能环保意识, 使其更加有效地参与到节能环保中去。

1.1 促进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推广

节能产品的研发成本较高, 收益短期无法显现, 没有政府的全面支持, 节能产品在市场上就会缺乏一定的竞争力。由于政府采购市场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最集中的公共消费市场, 因此易于形成一定的采购规模效益。通过政府节能产品采购制度的实施, 集中批量招标采购节能产品, 有利于形成节能产品的规模效益, 提高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益, 同时也便于摸清节能产品的市场规律, 积极应对节能采购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在国家的号召下, 个人和企业对绿色节能产品的购买意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个人来说, 由于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具有示范效应, 从而改变了群众的消费观念, 带动了全社会节能环保消费。不仅可以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还有助于实现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保目标。而对于企业来说, 加大对节能环保产品的开发, 不仅可以减少能耗和污染, 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促进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随着社会对节能环保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 众多的国内外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政府采购节能降耗产品为企业所带来的好处, 并已经跨出了研究开发节能降耗产品的第一步。他们一方面利用政府节能采购政策, 积极应对节能采购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着力研发, 加快生产, 加强节能技术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挖掘节能采购市场潜力, 力求生产出物美价廉的节能产品, 以满足公共消费需求, 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促进自身快速健康发展。因此, 实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 对节能环保企业和产品从法律法规上予以明确, 从资金上政策上予以强有力的支持, 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环保产品的自主创新, 推动其环保技术进步, 为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做出积极的贡献。

1.3 可以降低政府节能环保费用开支

政府采购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3681亿元, 年均增长39.5%, 2007年达到了4000亿元。尽管政府采购政策在不断完善, 然而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的采购, 对建立绿色节能环保政府,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采购节能产品会在政府的采购成本方面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而有所提高, 但是生产成本最多只会上升3%, 而这却能大大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 大大降低政府在能源环保费用上的支出。

1.4 可以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近30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对能源和环境也造成了巨大消耗和污染。环境一旦破坏, 不仅会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活及健康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而且治理和恢复环境还需要耗费新的资源。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 国内外政府促进节能产品的采购政策分析

2.1 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相关法律制度分析

日本于1994年制定实施了绿色政府行动计划, 拟定了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 鼓励所有中央政府管理机构采购绿色产品。2000年日本颁布了绿色采购法, 该法规定, 所有中央政府所属的机构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 并向环境部长提交报告, 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地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目前, 全日本已有83%的公共和私人组织实施了绿色采购。

美国虽然还没有制定绿色采购法, 但政府采购法中已经做了严格规定, 对于某些特定产品, 必须按照程序采购环保局指定类型的产品, 而且环保局也为此制定了相关产品目录。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 美国也已经先后制定实施了采购循环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生态农产品法案、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一系列绿色节能采购计划。

我国于2004年12月, 由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 要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属于节能清单中的产品, 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条件下, 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 逐步淘汰低能效产品。文件同时公布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 公布了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范围, 共涉及六大类100余种产品。这在政府采购方面, 无疑是创造绿色节能政府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号。2007年12月12日,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京联合召开“落实节能产品强采政策,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座谈会, 公布了新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首批政府强制采购的节能产品范围。自此, 我国开始正式实施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

目前我国虽然强制实行了政府采购节能产品制度, 但仍然缺少一系列配套法律支持, 而且从总体上看, 也缺少相关实施细则及具体操作办法, 使得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 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

2.2 节能产品的评估标准及产品采购清单分析

日本在1996年成立了全国绿色采购网络联盟 (简称G P N) , 目前已经发展了3000多会员单位, 开发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采购产品的绿色采购纲要, 建立了一个超过10000多种产品的信息数据库。

欧盟于2004年8月发布了“政府绿色采购手册”。该手册主要用于指导欧盟各成员国如何在其采购决策中考虑环境问题, 为此欧盟委员会还建立了一个采购信息数据库。信息库中有100多类产品的信息, 包括产品说明书、生态标签信息等, 还提出了一般采购建议。

我国目前使用的节能产品清单只是列出了部分节能产品, 远远不能满足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需要。而且也缺乏对节能产品的衡量标准, 仅将节能清单中所列产品作为采购对象, 限制了政府对节能产品的采购。

2.3 政府、公众对于节能产品采购意识的分析

发达国家于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发生之后, 就开始关注节能问题。由于这些国家政府采取了相应的鼓励政策措施, 尤其是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政策, 使得其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 节能产品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 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们在要求企业和公众提高节能意识、开发使用节能产品的同时, 率先在政府机构开展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行动。为了推动节能, 美国在1991年至1998年期间, 共发布了10份行政令和2份总统备忘录, 要求政府机构加强节能。白宫制订的节能计划要求政府公共设施购置和使用高效节能产品。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 美国政府每年节约了2亿多美元的能源费用支出。

而我国政府对于节能产品采购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使得公民, 甚至政府采购部门人员对采购节能产品意识淡薄。政府的节能产品采购政策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公众建立节能环保的消费观念, 使得政策的导向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2.4 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相关监督结构分析

很多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很好地实施绿色节能采购计划, 都不是仅仅靠政府政策单方面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合作机构, 来配合完成节能产品采购政策的实施。

为推动绿色政府采购行动计划, 1996年日本政府与各产业团体组成了日本绿色采购网络组织, 参与该组织的会员团体承诺, 将通过购买环境友善物品及服务, 减少采购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欧盟成员国政府、各类组织、企业以及个人都有权就政府采购的争议或纠纷问题向欧洲法庭或本国司法部门提出诉讼, 如被判违法, 将按照采购商品、服务或工程金额的10%~15%处以罚款, 并终止合同。

而目前, 我国强制实行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监督体制尚未健全, 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政府只是强制执行节能产品采购政策, 并未很好地制定该项政策的配套措施。使得政府节能产品采购政策的落实效果得不到很好的评估, 相应的惩罚奖励监督措施也得不到实施。

3 启示及政策改进建议

事实上, 我国实施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政策实施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一方面, 我国在政府采购法中第9条明确规定政府应当优先采购高科技和环境保护产品, 促进环保企业的发展, 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也具备了一定的节能产品认证水平, 目前已经有1000多家企业, 18000多种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 具备了推行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市场条件。而且, 世界政府绿色采购联盟的发展, 也为我国更好地实施政策节能产品采购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为了更好地实施政府节能产品采购政策, 通过目前我国实施现状的分析, 以及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 得到如下启示及改进建议:

(1) 建立健全促进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政策的法律法规及其配套措施。各地方政府对节能政府采购概念应该进行具体化。要大力加强相关法规建设, 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能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 解决在节能产品采购上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加快制定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 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同时, 要加强监督机制。一方面, 奖励政府机关节能产品采购行为, 鼓励各地政府机关进行节能产品采购;另一方面, 对采购高消耗、高污染以及国家明令淘汰产品或设备的行为采取惩罚措施。

(2) 尽快制定和公布节能环保产品的采购清单, 并积极由清单法向标准法转变。目前节能产品清单中所列的产品只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并不完全具有权威性。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 清单中的所列产品也并不完整。市场上所供应的产品也是各不相同, 要想十分完整准确地把所有节能产品都列入清单是很困难的。但如果由国家相关部门从节能环保等多个角度对产品、工程、服务制定明确的节能环保标准, 并且强制规定政府必须采购在所设标准之上的产品和服务的方法, 将更加具有可行性。

(3) 提高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的意识。推行节能采购, 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工作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教育。一方面, 政府专门为节能产品采购设定一套法律法规尚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 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也不可能完全靠公民意识和良知来实现。因此, 政府应加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宣传力度。利用政府采购网站, 定期公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环保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以及有关政府采购政策, 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节能环保的重要意义。相关部门所出示的节能清单上产品也应该与清单外产品形成一定的对照, 可以详细列举出耗能比、性价比等资料, 这样可以使采购人更加清晰地看出采购节能产品的好处。要让所有的采购人清楚地意识到采购节能产品既是执行国家政策的需要, 也是对自身利益的一种保护。

(4) 推行促进节能环保产品的采购政策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配合。政府采购节能产品并不单是采购部门或是能源部门的任务。而是要依靠政府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 有序推进。可以建立专门机构, 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制订相关政策。对于节能产品清单的标准设立, 也需要专业学术和咨询机构来开发研究。同时, 也要加强监督部门的建设, 利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力量, 整个各监督主题的监督力量, 形成整体合力, 对节能产品采购的实施过程加强监督协调管理。

摘要:从政府采购与节能产品的关系入手, 通过国内外采购节能产品政策的对比分析, 对我国政府节能产品采购政策提出改进建议。

政府采购政策 篇9

一、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缺失主要表现为

1. 对民族产业保护不够

(1) 国货标准长期缺失, 缺乏对国内企业的支持和保护。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自推行以来, 国货标准一直缺失。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国货标准, 通过政府采购保护民族产业的目标难以实现, 国货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采购人违规采购国外产品的行为, 《政府采购法》也缺乏对其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规定。2007年1月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路面设备招标, 涉及政府采购资金约3000万元。令人意外的是, 从开始报名甚至到招标结束, 所有国产自主品牌生产厂商只能成为“看客”。根据该项目招标公告, 此次政府采购的绝大多数路面设备必须是“洋品牌”。

(2) 外国产品“唱主角”。我国目前通过政府采购保护民族产业的措施不够完善, 导致在政府采购市场上大量充斥国外产品。目前, 我国软件市场三分之二以上是国外产品, 操作系统和大型应用软件约90%是微软产品;中国政府采购网相关信息表明, 在中央国家机关的政府集中采购中, 通过协议供货入围的18类产品中, 激光打印机、投影仪、液晶显示器等产品洋品牌占有率均超过四分之三, 数码复印机更是被洋货垄断。

(3)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没有严格执行国货采购要求。我国《政府采购法》中虽然有国货优先采购的规定, 但相当多的采购代理机构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为了保证自身利益,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中有的对采购人指定国外品牌的采购言听计从;有的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国外品牌供应商;有的用国外品牌的数据编写标书以阻止国货进入;有的协议供货偏重于国外品牌经销商等等, 这些人为因素都阻碍了国货进入政府采购市场。

2. 对技术创新推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走的主要是粗放型道路, 经济技术含量、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严重偏低。由于中国无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 多数产品 (包括服务) 在全球只能卖中、低价。有专家分析,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无处不在的贴牌生产使得大约92%的利润被国外技术、国外品牌拿走, 留给我们工厂的只有8%左右。我国现在虽然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但是对外技术依赖并没有减少, 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7 0%的数控机床、9 5%的医疗装备依赖进口。

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之后, 我国在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方面的作用发挥的也明显不够, 未能有力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以在政府采购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汽车购买为例, 中央国家机关通过政府采购中心公开采购的汽车中, 自主品牌汽车所占的比例非常低。财政部国库司2005年发布的《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分析》显示, “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小汽车总规模为154.7亿元, 国产品牌占有率居第一位的红旗轿车所占份额仅为2.2 8%。”

3. 在促进节能和环保方面作用有限

(1) 政府部门能耗高, 节能形势严峻。2004年对北京市48家市、区政府机构能源消费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这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 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9402千瓦时, 相当于北京居民人均488千瓦时的19倍。这些数据表明政府部门节能任务艰巨, 节能潜能巨大。

(2) 政府采购节能意识淡薄。长期以来, 政府采购使用的是财政资金, 盲目消费现象普遍存在。在“攀比”心理的影响下, 政府机构在采购时主要考虑的是品牌、款式和价格, 而不去考虑所采购的物品是否节能和环保。

(3)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 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技术及其产品还占很大比重, 我国企业在国际政府采购市场上经常遭到绿色壁垒和其他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的排斥, 一些产品由于达不到环保标准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或者无法长久立足。

此外, 虽然国家财政部和环保总局于2006年10月24日联合下发了《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 (以下简称《采购清单》) , 但是《采购清单》中所包含的节能、环保产品项目较少, 采购方选择余地小, 远远不能满足采购需要。另外, 《实施意见》缺乏对节能、环保产品的确定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 也影响了通过政府采购对节能、环保产品的选择。

4. 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力度不够

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与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但是, 我国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所占比例却微乎其微, 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符。主要表现在:

(1) 从政府方面看, 尽管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鼓励支持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 但都比较宏观, 缺乏可操作性。在评标时主要侧重的还是政府采购的第一目标即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因素, 而对政府采购的第二政策目标即社会经济目标, 几乎没有任何考虑。政府评标流程和机制对中小企业过于繁琐和苛刻, 在某些方面更是变相地排斥中小企业参与。

(2) 虽然《政府采购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都一致肯定了对中小企业的优先政策, 但优先政策还只处于原则性规定阶段, 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更没有具体的操作措施跟进, 许多相应的配套法规还没有出台, 导致现行采购制度缺少量化标准。

此外, 在政府采购的一些公告中, 除了对投标企业有质量、服务等要求外, 还对投标企业的注册资金作了明确限制, 例如, 规定注册资金或是500万元或是2000万元等等。这种对供应商资格的限制做法隐藏着对一些供应商的歧视行为, 受害最大的就是中小企业。

二、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1. 思想认识不足

一是对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认识不足。这主要是对政府采购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存在认识的误区, 把政府采购只看作是节约财政资金、预防腐败的一项制度创新, 一个简单的利益再调整。认识的片面性制约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二是对政府采购制度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对政府采购工作认识不全面, 不认真按照要求和规定参加政府采购;有的单位则强调其特殊性, 在采购中指定品牌、指定供应商, 借用政府采购的形式实现其原有目的, 这些消极行为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阻碍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

2. 法律基础缺失

政府采购的法律基础是指与政府采购基本法相对应、相配套的法规体系。只有建立了完备的法规体系, 才能提高政府采购政策的执行水平, 将政府采购政策的各项功能落到实处。从目前来看, 我国政府采购的法律基础并不完备。一是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实施较晚, 目前虽已形成初步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但与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律基础相距甚远。 (在美国, 与联邦政府采购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法律、法规多达4000多个) ;二是我国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了《政府采购法》, 但配套法规缺失。如《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至今尚未颁布, 使得政府采购政策只停留于原则性的规定阶段,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规范。另外, 我国目前尚未对政府采购中诸如“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做出具体规定, 导致通过政府采购保护民族产业的政策功能的具体落实无章可循;由于缺乏节能、环保“绿色产品”的认定标准, 使得政府绿色采购难以推行。

3. 采购规模小

政府采购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有效发挥。政府采购规模大、范围广, 通过运用政府采购科学合理地调整政府采购的规模、方向, 才能对经济总量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进而促进其政策功能的发挥。但在我国政府采购实际操作中, 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采购总量规模不大。虽然2006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3681.6亿元, 2007年已突破4000亿元, 但仍不能满足其政策功能发挥作用的要求。根据国际经验, 一国政府采购规模在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30%、GDP的10%时, 才能为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实施营造出必要的活动空间。2006年政府采购规模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4.9%、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8%, 政府采购规模小明显制约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有效发挥。二是政府采购结构不合理。2006年工程类采购为1763.9亿元, 货物类采购为1647.4亿元, 服务类采购为270.3亿元, 在政府采购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47.9%、44.8%和7.3%。从国外情况看, 这三类中工程类的采购规模最大, 但我国目前很多地方还没有将工程采购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另外, 从采购的品目看, 政府采购多集中在汽车、计算机、复印机、空调、医疗设备等大宗通用产品, 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非通用产品并未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4. 监督机制不健全

规范化的政府采购行为是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和持续的基础和保证。当前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度比较低,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尚未得到很好地落实。在政府采购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一是政府采购程序不够规范。如招标信息发布渠道不畅通、信息表述不明确, 致使应标供应商过少, 这不仅有失公平, 也未能充分体现竞争机制;二是供应商资质审核不规范。在实际运作中, 一些地方资格审查程序过于简单, 虚假中标或中标后违约现象严重, 还有的地方搞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达不到全面竞争的效果;三是具体评标、定标程序不规范。一些地方人为因素过重, 影响了政府采购的客观公正性, 致使评标标准执行不严, 影响了政府采购的信誉;四是供应商行为不规范, 如存在暗箱操作、恶意竞标等问题。一些商家为了打击和排挤竞争对手而采取恶意倾销价格或是以其他商家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售后服务承诺, 使其他商家知难而退, 中标以后却拒不履行义务或是通过种种手段加价;五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是实现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保护知识产权等政府采购公共政策目标的最大障碍之一。

三、充分发挥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措施

1. 提高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认识

政府采购具有多种政策功能, 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重视和采用的一种调控手段。实践已经证明, 如果运用得好, 可以有效发挥政府采购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实现其他工具一时还难以体现的政策目标。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监管者与调控者,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如中小企业发展、国内产业保护、地区发展差距以及环境、就业等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必须更多地寻求市场手段去解决。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十分有必要对政府采购这一高效宏观调控工具给以高度关注, 并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

2. 制定相应措施, 有步骤、有重点地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效能

政府采购必须贯彻保护环境、保护民族产业、照顾和扶持中小企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 实现多种社会公共目标。

对民族产业的保护措施:第一, 对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对国内已经成熟的产品领域或一定金额以上的采购项目应禁止采购进口产品, 或禁止将合同授予外国供应商, 如电脑硬件和软件;第二, 规定某些政府采购项目的准入条件。如果外国供应商要参与一定限额以上的政府采购项目, 就需要在中国国内设厂并且达到一定的产值或投资额, 或者解决了一定就业;第三, 提高中国企业中标的优惠标准。通过实施细则明确制定一个报价的优惠标准, 即在政府采购报价中, 我国企业报价即使高于国外供应商, 在限定幅度内也必须优先向本国企业采购。

对自主创新产品的优惠措施:目前, 我国对一般自主创新产品主要采用的是价格优惠法, 即明确规定一定的价格优惠率;但是对于重要领域的自主创新产品或一些特殊产品, 如自主高科技产品等, 则可以通过制定强制性的规则购买, 也可以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或竞争性谈判采购的方法。

对政府绿色采购的优惠措施: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不完善或者制度实施初期, 有必要建立政府绿色采购的激励机制, 对政府绿色采购行为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有:第一, 对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对环境有益产品的政府部门和非经营性的政府机构进行物质奖励;第二, 对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以弥补其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与设备的投入;第三, 在政府部门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或政绩中适当纳入政府绿色采购的指标和结果评定, 以此达到调动政府绿色采购积极性、推广和落实政府采购制度的目的。

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措施:第一, 可以通过在同等招标报价的基础上, 为中小企业规定一定的价格优惠率, 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第二, 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可以规定采购方在其所需采购的额度或份额中预留出一定的比例, 专门向中小企业供应商招标。

3. 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

目前,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一是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的所有办公用品都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二是继续拓展政府采购领域, 把更多的工程项目和服务性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三是在资金范围上, 将中央补助专款和年度追加预算资金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四是在采购模式上, 继续做好政府集中采购工作, 把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做深做细。与此同时, 要规范部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 扩大政府采购制度的约束范围,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政府采购新方式, 实现政府采购管理和操作电子化, 促进政府采购上规模。

4. 完善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机制

(1)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主要通过各参与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予以实现。采购主管部门通过政府采购政策原则、财政预算计划以及反馈信息等对政府采购职能部门的采购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采购职能部门通过采购合同以及采购主体所提供的信息对供应商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采购职能部门通过实物管理方式对采购主体的货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2) 完善法律监督机制。政府采购制度的存在和有效运行是建立在一整套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之上, 以法律形式规定政府采购的范围、方式、程序、政策和监督管理事项等, 由此形成刚性的法律监督机制。

(3)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政府采购具有社会公众性, 因此, 必须提高其透明度, 主要包括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透明、政府采购需求信息透明、政府采购评标方法和标准透明、政府采购过程公开透明、政府采购结果公开透明、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公开透明等。只有政府采购的充分透明, 才能使采购当事人特别是采购人的行为置于监督之下, 从而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 实现其巨大的政策功能。

参考文献

[1]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分析

政府采购政策 篇10

在20世纪70年代,政府采购对创新的作用开始在西方国家受到关注。一些研究揭示了政府采购对创新的意义。Rothwell和Zegveld[2]比较了R&D补贴和政府采购合同后发现长期看来,政府采购激发了更大的创新动力。Geroski[3]证明了政府采购政策比广泛使用的R&D补贴政策在激励创新上更有效率。Rothwell[4]指出了公共采购发挥潜力刺激创新及其扩散的、被公认的内在机理是(1)政府采购所具有的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实施购买力以创造一个创新产品的市场;(2)如果政府能向产业界表达自己的功能或性能需求,那么就能产生一种创新的需求拉动;(3)政府这一市场代表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试验场,能提供产品改进的有价值的信息。后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作为财政政策组成部分的政府采购政策,对扶持自主创新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直到最近几年,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效应才逐渐受到重视,相应的政策也陆续被制定出来。本文对我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政策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我国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方法

Jones在《公共政策研究导论》一书中提出,政策评估是“政策经执行之后,政府有关机关对政策执行的情况加以说明、量度与分析,其作用在于确认政策是否正确,推断政策之利弊,为将来改进政策提供参考[5]”。美国“都会研究所”(urban institute)在提交给联邦政府的评估报告中,将绩效评估概念引入到政策评估,提出政策评估应该包含以下的内容“(1)衡量一项政策所达成预期目标的效果;(2)区分该项政策的效力与其他因素作用的差异;(3)通过执行过程中对方案的修正,使政策得以完善”。这一观点主张除了对执行的后果实施评估外,还主张对政策过程实施评估,以使政策得以完善,充分体现了“评估不在证明,而在改进”的思想。Hogwood和Gunn[6]认为:“政策过程存在2种不同的状态,其一是应然状态,即政策应该怎样制定;其二是实然状态,即制定了怎样的政策。公共政策评估就是把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作比较,提供反馈信息,使2种状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国内在政策评估概念的界定方面,虽然见仁见智,但基本获得共识的是,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既包括政策方案的评估,还强调对政策执行以及政策结果的评估[7]。

对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方案的评估,已有诸多研究成果[8,9]。而对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的“实然状态”,即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有助于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对政策方案进行修正和完善。

2 我国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政策的执行效果

已经有相当多的省份早就制定了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管理办法和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办法,尽管我国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政策基本已成体系,但是经过调查后不难发现这些政策执行的效果仍然非常的不理想。

(1)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政策在企业界的知晓度依然很低。据一项对上海市涉及央企、地方国企、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在内的一千余家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对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产品的政策根本不知道的企业比例竟高达44%,非常熟悉的仅占5%。上海市的情况如此,其他地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果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通过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便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2)采购单位扶持自主创新的意识依然淡薄。目前仍有相当多的政府采购项目不仅没有考虑自主创新因素,反而歧视国货,直接指定国外品牌或产品,如表1所示,这显然与财政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评审办法》的规定背道而驰,因为该办法规定:招标文件不得要求或者标明特定的供应商或者产品,以及含有倾向性或者排斥潜在自主创新产品供应商的其他内容。这种状况表明: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尚未得到采购单位足够的重视,扶持自主创新的意识仍然非常淡薄。

(3)对自主创新产品的采购规模依然弱小。政府采购政策要发挥效力,倚仗于一个对企业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公共采购市场。从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目前仅有少量的政府采购项目开始考虑自主创新因素,例如北京中关村等少数地方开始了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实践。2010年,北京市发改委、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多次联合召开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签约大会,采购自主创新产品37.2亿元。在有些尚未认定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省份,则以优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式来鼓励自主创新产品,如表2所示。但是类似的项目屈指可数。相对于整个政府采购规模而言,对自主创新产品的采购金额仍然相当少。

3 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政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我国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结为监管机制的缺位等多个方面。

资料来源:某省政府采购网

(1)政府采购自主创新的监管机制的缺位。《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评审办法》中规定:招标采购单位必须在招标文件(含谈判文件、询价文件)的资格要求、评审方法和标准中做出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具体规定,包括评审因素及其分值等。实际上,这一规定由于监管的不到位而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例如在某次政府采购中,参加投标的某供应商的产品已经取得了该市的自主创新产品认证。采购结果出来后,该供应商未能中标。该供应商以该市扶持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相关政策规定作为依据提出质疑。采购代理机构理顺了所有的采购程序之后,将中标供应商确定为这家提供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原中标供应商向监管部门提起了投诉。最后经过核查,该市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决定,由于招标文件中并未规定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加分,因此原中标供应商中标的过程完全符合法律规定,其采购结果应该有效[10]。类似争议的出现,就是因为对招标文件的制定、评标过程等缺乏有效的监管。

(2)政府采购自主创新的绩效评价制度的缺失。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之初的主要目标在于节约政府采购资金,因此财政资金的节约率是评价政府采购绩效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当自主创新成为政府采购的新目标时,意味着传统的评价指标必须得到调整和改进,因为扶持自主创新通常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由于相应的评价指标与评价制度的缺失,造成政府采购人员在主观意识上对扶持自主创新缺乏应有的重视。只有把自主创新纳入到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之中作为考核和奖惩的依据,采购单位才会真正重视自主创新因素。

(3)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的范围过窄。目前,我国对于政府采购主体的限制过于严格,使得政府采购的范围主要被限定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的办公用品及设施上。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比,我国《政府采购法》所规定的政府采购范围偏窄、规模偏小,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拉动作用有限。大量由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入的公共工程项目,却通过成立项目法人的形式,以企业的名义逃避政府采购,规避购买国货、支持自主创新等政府公共政策。

4 改善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产品政策执行效果的对策

目前仅有少量的政府采购项目考虑自主创新因素,甚至有采购项目直接排斥自主创新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对政府采购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以及政府采购的绩效评价制度存在缺陷所致。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用以下的措施来改进政策的执行效果。

(1)健全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监管机制。在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中,采用何种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多大的优惠幅度,对中标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政府采购过程监管的缺乏很可能导致有损公正与公平的结果。在采购单位扶持自主创新产品的意识仍然淡薄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外力作用,尤其是要通过信息公开引入公众的监督,同时畅通公众与政府采购主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与反馈的渠道,加强上级部门对各级政府采购中心的监管,即时发现并纠正其错误,才能促使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绩效评价和奖惩制度。自主创新产品的采购金额、自主创新产品的采购金额占全部政府采购支出的比例、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合同数量、采购部门人均的自主创新产品采购金额等指标都能从某个方面反映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绩效。对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绩效评价,应由专门的绩效评估小组来完成。评估小组成员可由财政部门人员、第三方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共同组成,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评估小组与评估对象就评估结果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使评估结果更客观公正。绩效评估的结果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对政府采购中心进行奖惩的依据。绩效评估的结果只有与相应的奖励惩罚机制相联系,才能促使采购人员真正的重视对自主创新的激励,促进政府采购相关部门贯彻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3)扩大政府采购的主体范围。公用事业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企业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利益,因此将其纳入政府采购调整范围是适当的。《欧盟政府采购指令》中就规定公共当局通过所有权或财政参与而直接或间接实施主要影响的任何企业的政府采购行为应受指令的约束。为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促进作用,应参照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关于政府采购使用范围的规定,重新界定我国政府采购的适用范围,将政府投资项目、公用事业的国有企业纳入到政府采购的范围和主体中,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公共政策功能。

(4)在自主创新产品的实际使用者和开发机构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自主创新产品,特别是政府首购的产品和订购的技术,由于尚未接受市场的检验,可能还不完善。当自主创新产品或创新技术的最终使用者并不是政府部门自身时,采购部门往往不能完全了解开发机构未来提供给他们的创新技术或产品的状况,自主创新产品或技术的开发机构通常也比较欠缺真正使用者需求方面的信息。若能从一开始建立一条纽带,加强使用者和开发机构之间的互动,就能大大提高预见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和满足实际需求的准确性。为了促进自主创新产品或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各采购单位与使用单位要及时将自主创新产品的使用情况向主管部门反映,主管部门应根据反馈情况,将使用意见和建议传达给提供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的企业或科研机构,并建立供应商的信誉档案,企业或科研机构要建立自主创新产品使用意见接收机制,根据使用意见对创新产品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CLAUDE J.Public procurement and economic policy[J.]Annals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 volume,1984,55(2):151-158.

[2]ROY R,WALTER Z.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the 1990s[M.]Westport:GreenwoodPress,1981:23-25.

[3]GEROSKI P A.Procurement policy as a tool of industrial polic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1990,4(2):182-198.

[4]ROY R.Creating a regional innovation-oriented infrastructure:the role of public procurement[J.]Annals of Public&CooperativeEconomy,1984,55(2):159-172.

[5]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8.

[6]BRIAN W H,LEWIS A G.Polic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17-19.

[7]魏真.我国公共教育财政政策评估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8:5.

[8]骆建文,彭鸿广.解析与构建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绩效评价指标[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6):89-92.

[9]彭鸿广,骆建文.冲突、缺失与重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3):34-37.

上一篇:台湾动画产业发展之路下一篇:国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