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问题

2024-06-27

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精选十篇)

农业经济管理问题 篇1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农业发展能够对现有资源实现充分的利用;其次,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力的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再次,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可以有效的促使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2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基础设施缺少

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基础设施完善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实施。而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很多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是通过传统的手段,作业也是通过人力或者老旧机械开展。

2.2 信息化建设人才缺少

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信息采集、分析、储存、运输和计算这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才能有效的进行。而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相当的缺失,国家高校对于培养该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开设也不够,致使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由于专业人才的缺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3 信息资源开发缺少前瞻性

目前虽然网络十分发达,所蕴含的信息量极大,然而具有指导性、针对性、时令性和预测性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却相当的缺少,国家对于这样的信息资源的开放缺少相应的前瞻性。

2.4 信息化意识缺失

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的主要人员包括农民和一些基层的工程人员,其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个人收入也较低,对于计算机的接触不多。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的意识严重缺失,并且在部分的地方政府,其工作人员也没有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忽视了其作用。

3 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措施

3.1 加强信息化网络的基础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即是信息化网络的基础建设设施,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分析和传播都需要基础设施的完善。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的基础建设,只有让农民获得有效的农业经济信息,农民才能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做出相应的对策。

3.2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以保证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会出现人员不足的现象,首先需要在国家的高校专业设置上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应专业,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同时也需要注重农村当地人的信息化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让他们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自身在实际农作中的经验相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3.3 加强农业信息的开发

为农民提供内容丰富且多元的农业经济信息。比如农业生产中的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有用农业科技信息,帮助农民提高其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给农民传递具有前瞻性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4 加强政府职能

加强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职能,让政府起到主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政府需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的方针、目标和任务,同时落实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充分的发挥其作用,保障农业经济信息的时效性、可用性和全面性。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的根基行业,而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将有助于我国的农业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缺少、人才缺少,急需解决,必须通过加强信息化网络的基础建设、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的开发和政府职能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的成功建设。

摘要: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信息化建设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之中,并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几千年来国民根基的农业也需要与时俱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介绍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了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促进日后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有效建设和我国农业取得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

[1]许必莉.试析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5,(14):22-22,67.

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篇2

【1】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要想保证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就要积极利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重点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使农业经济管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利用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同时还要依靠农业经济管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农村经济在发展中也应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从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需要激发个体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是以自利行为主导的,通过个人努力来满足个体需求,同时也让社会受益。

这与马克思的劳动创造财富不谋而合,一个社会只有财富创造才能增进社会福利。

从这也不难看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从“自利性”假设前提出发,最大限度发挥农民的个体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业经济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地位。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效果,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形势确立农村经济市场经济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考虑到我国农村经济占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地位对指定具体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手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再次,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手段,不但明确了农村经济的市场经济地位,还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使农村经济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指引,保证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果满足实际要求,达到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

二、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采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制度。

经过了解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管理规范了农村经济发展行为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手段的应用,不但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还规范了农村经济发展行为,使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强有力的支撑,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从这一角度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对规范农村经济发展行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效果。

2.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了农村经济发展制度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受到的制约因素相对较多,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运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之后,不但确立了农村经济发展制度,还实现了农村经济法制度的优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所以,我们应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农业经济管理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为此,我们应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农业经济管理作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促进因素。

三、农业经济管理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

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土地问题、资源问题、环保问题和资金问题成为了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农村经济要想实现快速稳定增长,就要正确分析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手段的运用,有效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对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制约问题实现了有效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了农村发展方案的合理规划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实现了对农村发展方案的合理规划,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方案的可行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支持,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了农村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问题和资源问题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就要解决这些制约问题。

通过采取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实现了农村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

3.农业经济管理缓解了农村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目前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了有效消除这一矛盾,农业经济管理手段的运用成为了必然趋势。

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手段的优势进行分析后可知,农业经济管理有效缓解了农村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保证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运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农业机械管理的相关问题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8-48-1

近几年,农村的农业机械保有量日益增多,综合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管好用好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有效地对农业机械进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明晰农业机械管理的总体发展趋势,能够为进一步发现农业机械管理发展中的问题指引方向,为提出对策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 农业机械管理的总体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管理的总体发展趋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制造逐渐增多;第二,小型农业机械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的关键期;第三,农业机械将逐步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设备。

2 农业机械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的种类增多给农业机械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加上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相对比较高,作业量又大,并且设备移动作业频繁,这都给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旦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就会影响机械的正常使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管理不到位也给农业机械的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提升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明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组织体系十分不健全,许多的乡(镇)以及村级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有名无实,有些甚至已经被撤销或者被企业兼并,为数不多的幸存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其专业技术力量和人员力量也是十分薄弱,并不能满足农业机械管理的现实需求。农业机械服务组织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就上岗,本来就没有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对新技术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另外,服务的态度和质量跟农户的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都是农业机械管理水平不高,管理现状不乐观的体现。

2.2 宏观调控力度低,缺乏保障机制

有效的农业机械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支持,购买样机、做试验以及示范推广等活动都需要投入资金。对于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来说,政府的投入是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一旦政府投入减少,必然会导致这些服务机构的工作困难,对当地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其次,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不是十分紧密,不能从整体出发,对当地的农业机械管理进行指导各自为政,并未对农业机械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3 加强农机管理的对策

要想对农业机械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发展”的方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管理,力求实现农业机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

3.1 提高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对农业机械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培训,提高农机机械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服务意识,对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使其不仅能够熟练的操作各种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还能够更好地为广大的农民朋友提供帮助,助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3.2 构建农业机械管理体系,提升技术含量

建立健全的农业机械组织管理体系,是对农业机械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按乡(镇)、村庄分级设立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充实农村机械服务人员的队伍,构建完善的农村机械管理体系,加大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提升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研制新型的农业机械,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3.3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农业机械管理的全面发展

在对农业机械进行管理的时候,有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从整体出发,对工作任务和人员从宏观上进行调度,提高管理效率,推动农业机械管理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大发展,既是农业机械管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为农业机械管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挑战。抓住发展机遇,直面挑战,解决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助力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的一项主要工作。所以,作为一名农业机械服务队伍的人员,今后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熟练掌握新技术,熟知新型农业机械的操作方法,为农民朋友提供更全面的帮助,以便于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合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融资问题分析 篇4

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经济建设的一个重点, 而农业经济本身一直存在的融资问题却成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目前如何扩大农业循环经济的融资渠道, 改革农业循环经济的融资环境是目前解决循环经济资金出路争论的焦点。在这里, 本文以合川为例, 分析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融资问题。

2融资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经济活动与融资始终是密不可分的, 发达的融资渠道体系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而循环经济, 特别是农业循环经济更需要健全的融资体系的支撑。地方农业融资渠道本身就存在很多的不足。另外, 农业作为循环经济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循环经济技术比传统技术更为复杂, 往往交叉涉及了多个科学领域的成果, 对设备、原料要求更高, 技术更新更快, 这些都需要保证资金融通渠道的畅通、稳定以及多元化来满足资金需要。因此需要健全和建立多融资渠道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有利的金融支持。

另外, 循环经济也强调跨产业循环, 因此对于金融要发挥作用还可通过建立金融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互动来实现, 使融资作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一个环节。目前, 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实践,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下列五种:清洁生产模式、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园模式以及商业化回收处理模式。在这些已有的循环经济模式中, 农业主要以生态农业园模式为重点, 在区域农业生产中逐步建立起生态型农业基地, 以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和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针对农业企业、农户等相对较小的经济主体来发展。融入融资环节后可发展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如: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初始阶段, 引入金融手段, 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因素, 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初始融资支持和发挥金融资源配置作用, 以此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次序, 对不符合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或有损生态的产业、行业实行限制性发展政策, 通过金融手段促使其自然退出循环经济圈;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 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贯彻供给引导型为主导的金融发展逻辑, 从多方面引导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在循环经济充分发展阶段, 实行需求尾随型与供给引导型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的金融发展路径, 金融通过多方面创新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进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而循环经济发展通过不断提出新需求、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等方式促进金融总量增大和结构优化, 以此推动金融发展, 从而实现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循环发展。

3合川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现状

3.1资金总量投入不足, 无法满足发展循环经济需求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期, 必然有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 例如沼气池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造等都需要资金。而循环农业的主要施行者和受益者都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个体农户, 不仅投资力量薄弱, 而且难以满足大规模整体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资金需要。另外, 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企业由于自身的风险和资金需求规模的庞大, 也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目前, 合川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投入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 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融资支持渠道狭窄, 没有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薄弱是我区亟待解决的状况。

3.2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业务范围限定限制循环经济

一直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储机构, 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还未形成。2006年合川农村商业银行提供农业贷款余额117753万元, 占全区农业贷款的95.06%。并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本身也在经历改革, 内部业务体系也还未完善, 对于农户的融资服务还无法实现个体化、差异化, 农业经营者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相应的资金。同时金融机构在防范和处治风险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 加上农户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认识不够, 使得正规金融业务难以普遍开展。另外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 由于初期经济效益不佳, 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审批前提条件, 限制了企业在金融机构的融资。

部分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够, 没有正确认识地方循环经济建设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没有看到循环经济蕴含的巨大商机。发展循环经济, 以拉长产业链条, 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这就为金融机构贷款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甚至是将融资体系也纳入到循环体系中来。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地方经济繁荣了, 居民富裕了, 又为金融部门提供更充裕的资金, 循环经济与金融业应是和谐互动发展的关系。

另外, 在循环经济的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比较低, 过分依赖间接融资来满足需要是目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融资形式。由于直接融资以及风险投资的缺乏, 极大地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供给。

3.3有效的融资政策缺乏, 对循环经济支持有限

循环经济项目大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社会效益突出的特点。这三大特点来看, 对于循环经济投入的资金具有风险高、规模大、收益有限的特点。因此对各融资渠道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有限的收益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免税等补偿政策, 加上资金逐利避险的本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渠道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循环经济的公益性特点没有在金融政策中得以完全的体现。

4发展和完善融资渠道的对策

4.1加大财政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循环经济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价值,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对已开发技术进行全面的推广。目前沼气池的普遍推广, 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另外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来解决农用地膜再利用、农业废水循环再利用等问题, 这都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进行研究和推广。这要求各级政府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对循环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即技术研发的补贴发放, 鼓励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同时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 改善种植生态环境。另外政府要加强农业财政资金的管理, 避免出现农业财政资金预算不落实、农业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农业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慢等现象, 切实提高农业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规范性。

4.2完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运作,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另一个资金途径必然离不开金融机构这条重要资金渠道。

首先, 要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必须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本身有着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实施的义务, 因此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应发挥自身业务优势, 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 弥补循环经济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商业信贷缺位的问题。另外应该把对偏向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条款纳入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其他渠道如财政、商业银行及其他社会渠道对农业的投资全部统一由农发行负责管理。

其次, 要继续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作用, 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 重新拟定资金成本系数和利润考核制度, 通过政府以贴息和担保方式, 吸引银行把支农贷款投放的重点向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倾斜, 向农村种养殖业大户倾斜, 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同时, 各商业银行还要根据循环经济的实际, 不断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 完善对循环经济的差别化服务。通过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 进一步拉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 应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信贷担保机构, 逐步由政府主办走向商业化, 引入民间资金或外资, 扩大循环经济融资来源和总量。

4.3努力提高循环经济主体自身造血功能

由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受益人是农户和企业, 可以通过改善他们的自身造血功能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

对于经济上困难的农户, 一方面对陷于贫困的保障对象给予资金和物质帮助, 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同时动员财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部门齐抓共管, 健全综合社会救助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政策、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发展生产, 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循环经济, 促进其自食其力。为此, 首先必须做好加强对低保对象的思想教育、技术培训, 激发他们的活力, 使其具有“造血”功能。其次加大劳务输出, 使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农户能实现就业, 有一个固定的收入。再则指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搞多元化经营, 向高效农业和精品农业发展, 通过增加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 延长农业产业链, 减少农业资源污染和增值来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 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吸引民间资金投资, 实施一些优惠政策, 如信贷、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鼓励多途径融资。

5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 合川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仍然面临资金渠道单一、资金数量有限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 合川市作为重庆市最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应通过政府引导, 相关主体积极参与, 最大限度的挖掘融资渠道, 吸引资金满足合川农业循环经济资金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J].实事求是, 2008, (1) :14-34.

[2]郭文才, 薛绯.论金融支持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 2008, 26 (2) :99-101.

[3]南枫.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金融, 2007, (12) :67-68.

农业与农村经济4大问题汇总 篇5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农村正在从自然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机制逐步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村流通体系新格局,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逐步提升,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但我国的农村市场流通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着农村流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严重的流通主体地位缺失现象,尤其是农民作为重要的流通主体,经济、政治地位低下。由于农民地位低下,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在与农产品商业企业交易的过程中,谈判地位有限而使得农产品价格较低,同时在消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时也受到销售商的剥削而付出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农民收入的增加有限,严重制约了流通体系的发展。

(2)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流通的基础设施道路与城市相比相差甚远,目前广大的农村公路覆盖面很小,几乎是只有沿国道的村可以利用很小的公路优势,而进入衬里还多为坑洼小路,甚至有的偏远山村很难通车。还有与农产品流通有关的冷藏、贮藏设备不足,信息网络传递设施缺乏,存在信息无法传出和传人的困境,水电基础设施明显落后等问题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农村流通向前发展的巨大障碍。

(3)农村流通主体过于单

一、分散,规模较小。农产品物流市场没有更多的农业、商业、国内外物流企业促进物流领域的竞争来完善物流服务。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大部分是农户单独承担,消费品的销售业多是农村家庭小店经营,较分散,难以成系统,使得流通规模过于小,农村流通主体实力较弱,流通主体不健全,难以激发市场流通活力。

(4)农村市场管理滞后。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商品质量检测制度、设备和手段缺乏。再加上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有限,鉴别能力低。农村市场劣质商品流通、乱涨价、欺行霸市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消费利益不能得至Ⅱ有效保护。

(5)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落后。传统流通方式居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不足,连锁经营和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交易方式落后,“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还很鲜见,制约__了大宗农产品的交易,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

2关于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针对上述我国农村流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F建议,以加快我国农村流通提的建设。

2.1提高农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以提高农民的流通主体地位 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问题,从农民购买力提高从流通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作在研究具体的农村市场营销方式,参与农村市场的工商企业的营销战略之前,就应该确立农民在农村流通体系各主体中的平等地位。只有农民的流通主体地位得到确立,才能够使农村流通市场积 极活跃起来。

2.2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与流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这一方面尤其离不开政府的努力,不仅政府要在直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还要间接的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上的引导和优惠,比如,对实力雄厚的企业要给予税收等方面的减免,引导民间组织资金应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就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方面,要加强农村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兴建农产品冷冻储藏设备,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在农村的覆盖,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系建设和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全国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为农村流通的更好发展打造良好的软硬件基础。2.3通过改变农村流通主体的组织形式改变农村流通分散、规模小。流通主体力量弱小的问题一是变革农村原来的供销社系统,使其真正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农村合作组织,或者在没有合作组织的农村建立新的、有利于农民利益实现的合作组织。二是国家组织在农村建立龙头商业企业,或是在政策上给予社会上资金、技术、经营管理能力有优势的商业企业以优惠和引导,使其在农村建立或设立与流通有关的大企业,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2.4健全农村市场体制.完善农村市场秩序管理

加快流通领域改革,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交易秩序,打破各种封锁和垄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体系,建立新型的流通组织和交易形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促进流通企业的有序竞争,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5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实现多种流通业态的有效组合以连锁化经营推进流通现代化,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下乡建设、购并直营店通过转让特许权发展加盟店收编、改造乡村夫妻店、代销店。在业态选择上,地市龙头店主要考虑以百货商店、大型综合超市为主体,专营店和便利店为两翼,在县城主要考虑以中型超市、便利店、专营店为主,在乡镇应以中小型超市、专营店为主,而在自然村主要通过收编、改造乡村夫妻店、代销店为现代便利店为主,从而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多业态混合经营的发展态势。当前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 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 更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发展的全新要求, 农村水利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

(1)河道调蓄、抗灾能力严重不足。尽管近几年国家投入巨资, 建设了不少高标准防洪工程, 但大部分工程主要是针对城市和主要河道防洪, 而农村中量大面广的乡镇级河道, 防洪标准整体上不足10 年一遇。特别是随着农村各类工程建设、生产活动的频繁, 水土流失的加剧, 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和耕作方式的改变, 造成了河道淤积问题尤为突出, 形成旱时引不进, 涝时排不出的尴尬局面, 引排调蓄能力明显下降, 抗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高。(2)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 饮水安全形势严峻。农村水生态环境恶化, 对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 导致不少地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等一系列问题, 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素。同时, 因工业废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河道成了垃圾场、纳污池, 造成河道、湖泊水环境不断恶化, 不仅影响农业灌溉, 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到农村饮水安全。

(3)农村水利投入不足,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快。农村水利由于其社会公益性大, 自身直接取得经济效益小, 自农村

两工

取消后,农村水利建设投入锐减。面对庞大的农村水利投资需求, 虽然各级领导想方设法

包装

项目, 争取上级资金, 但因乡镇级财政实力不强, 配套资金往往难以落实。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这一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制约了农村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

新农村视角下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水利建设, 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长远目标, 采取新的对策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分析如下。

(1)由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在各项水利建设中, 突出亲水特征, 建设人水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景观。注重给洪水以出路,改变人水争地、无节制围垦河道、湖泊、湿地的做法;注重水土流失的治__理, 特别是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同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清除有害水生植物, 构建

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农村河道环 境, 彻底改变农村河道

脏、乱、差的现状,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加强科技保障, 推动节水环保型社会建设。加大节水设施、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 合理发展喷灌、滴灌工程, 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各地相关部门应依据区域实际情况, 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使它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广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应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有针对性地选择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微机测控和专家系统技术, 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3)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对于农田水利建设, 必需建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形成固定的、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同时要规范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建设。

(4)高起点进行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在新的历史时期, 农村的水利建设, 必须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础上,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 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 特别要重点做好水库保安工程规划。

(5)建立灵活高效的农村水利管理体制。首先要明晰所有权, 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 盘活存量资产, 形成滚动发展, 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其二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和机制, 大力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自主管理体系建设, 积极支持和鼓励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民间管理协会, 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主体, 自主决策, 民主管理。特别要依靠科技进步, 充分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 对在建和已建的工程进行检测, 获取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 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 减少和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水利工程应有的效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对农村水利建设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各地应抓住机遇, 找准切入点, 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同时转变治水观念, 依靠科技进步, 强化水利工程质量管理, 建立新型的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模式, 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

三农问题

一、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 小农经济是中国的一大历史遗产。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变革程度之 小加以佐证。建国后, 通过合作化运动, 实现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从而避免了小农的两极分化, 但小农经济的“以农为本, 耕地而食”的“低层次平面的垦殖的农耕方式”却固化下来, 从而形成了单一封闭式的经济结构, 使农民仍然处于贫困之中。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 社会形式则是生产关系。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一)生产力角度: 关键在于农业要素结构 生产力可以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三方面要素来考察。劳动手段当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沿用着, 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锄头、镰

刀、犁还广泛使用, 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普及率很低, 劳动工具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相当有限, 是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发达农业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因素。劳动对象是指被劳动直接加工或者改造的对象。在农业当中, 农业土地和被培植的动植物就是最主要的劳动对象。一方面,农村可耕地是农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和载体。但是, 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的土地承包制度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直接影响到了土地要素的利用。依据吴敬琏的观点,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局限性主要是:(1)农民通过承包所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仍然是残缺不全的。由于承包农户并不具有法定的永久使用权, 使农民感到对土地进行投资存在很大的风险, 因而对投入缺乏热情。(2)土地的产权不明确, 不能实现土地使用权符合比较优势的自由转移, 使农业的规模经营难以在土地财产优化重组的基础上进行。(3)农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 没有法定的要求取得合理补偿的权利, 农民的利益往往受到侵害。所以,以土地为依托和基础的农业发展的步伐自然就受到土地产权的限制。另一方面, 被培育的动植物的品种、数量、质量、效率等方面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区的提升和发展速度极其缓慢, 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国农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缺乏物质、知识、技术充分积累和发挥作用的条件下, 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上面临着重重困难。在农村, 农业劳动者指的就是农民, 其所具备的关键因素包括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劳动经验以及现代农业意识。农民是农业生产力构成要素中决定性的因素。从现实来看, 植根于小农经济的小农意识是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根本因素。此外, 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导向下, 转移出去的主要是具有相对较高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青壮年农民, 留守的却是素质较低的且年龄结构严重老化的劳动力。即使有最佳的农业生产资料, 在没有较好知识结构的农民为生产主体的情况下, 要素的优化配置根本无法实现。于是, 在城市与乡村的比较中, 造就了乡村在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交换、使用的不利地位。这种状况实际上也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与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矛盾。用小农经 济占主体地位的农村与现代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来比较, 我们也就比较容易接受城市与乡村差距存在和进一步拉大的事实了。

(二)生产关系角度: 核心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当前中国农村在生产关系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在我国特定的发展时期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可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复归。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持续不断地加速发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了,其自身缺陷和弱点在现实经济条件下不断暴露就是最好的例证。

具体来说:(1)组织形式松散, 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刚性。现代化大生产必须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在这里无从谈起。在要素结构既定的情况下, 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比大规模农业生产更早地受到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的影响, 直接造成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有起色的不利局面。(2)资源配置分散, 生产资料浪费严重。生产资料的交易、运输、流通等的成本对于家庭无疑是昂贵的。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涨与资源配置分散有很大关系。有数据显示: 在市场上,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高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上涨幅度。前者的供给者主要在城市, 后者的主要供给者在农村, 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产品价格变动比例极不协调的情况下, 大量农业资本浪费于非农业生产本身的其他环节中, 导致农业投资严重不足。(3)信息流转不畅,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信息流转简单来说有提供、传递和接受三个环节。在中国, 农业信息科学的提供和传递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 但问题关键在于信息 的接受环节。特别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信息接受能力以及信息的转化和应用方面存在根本的缺陷, 甚至对农科信息无法作出反应, 造成信息流转的回路不畅通。在中断的信息流转过程面前, 信息和知识的再生产也必然受到阻碍。(4)集体经济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实行改革后, 虽然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三农”的发展,但在某些方面却又强化了小农生产方式: 第一, 土地的细碎化和生产的分散化, 强化了小农小土地生产经营方式;第二, 农产品提价和“以工补农”之举, 保护了小农生产方式;第三, 严格的户籍制度, 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 形成小农生产的汪洋大海局面。

二、城乡二元体制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贫困、农村凋敝、农业萎缩”, 其核心是农民问题, 实质是贫穷问题, 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二元体制及政策和历史等因素造成的农业和农村利益流失过多, 农民的经济利益、政治民主权利、社会保障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和维护。(一)二元发展战略是其政治、政策方面的原因

当前, 造成“三农”问题现状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是由于长期的工农业不等价交换所造成的农民利益的流失, 而这一问题的形成可以直接归因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对工业倾斜政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新中国成立以后, 由于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发展经济的愿望尤为强烈, 加之急于希望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 于是在选择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时, 我们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在该战略长期的统帅下,造成了我国劳动力要素禀赋难以发挥, 而发展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这严 重扭曲了中国当代劳动力丰富而资本匮乏的事实。造成的结果是劳动力大量的耗费, 重工业的发展也先天畸形, 这种状况正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造成的。更为严重的经济后果是: 这种战略造成宏观政策扭曲, 微观监督和激励效果不佳的现实, 对于农业更是如此。这一战略反映在体制上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结构, 它集中表现在国家从农村吸取大量的农业剩余, 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和对城市的市民进行补贴, 意图迅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二元发展战略及政策变动与“三农”问题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国家政策向工业、向市民倾斜是导致中国“三农”问题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因素。二元发展战略及其政策造成微观、宏观经济运行扭曲, 进而形成了扭曲的经济结构, 这样的条件下, “三农”问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的。(二)二元社会结构是其社会方面的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二元发展战略使农业与工业处于对立状态的二元经济结构, 必然导致城 市与乡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 二者相互影响,形成了城乡分割、工农排斥的二元社会经济结 构。所谓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是指通过政府强制性地采用超经济的手段和政策, 使城乡按照两种不同的方向发展经济: 城市以工业为主,并以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组织生产;农村以农业为主, 抑制其他产业的发展, 并囿于传统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表现在城市现代化程度高, 农村封闭落后, 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城乡二元格局有其存在的道理,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方面, 作为结构偏差的反映和二元结构政策的结果, 我国的城乡人口比率并没有伴随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发生根本变化, 相反,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受其影响一直处于缓慢乃至中断的状态。另一方面, 二元社会结构阻碍了现代化所需要的观念的培育。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 虽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下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资源分配制度等使二元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制度化、模式化、凝固化, 这一运行机制造成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严重失衡, 这无疑会牺牲农民的利益, 阻滞农村的发展, 最终阻碍全社会的发展。

三、有限市场经济的深入影响

农业发展也是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与农业自身的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后者则是与农业无关但是事实上有深刻影响农业发展和变革的外在于农业的那些条件的总和。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就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外生变 量。市场经济的两大机制———价格与竞争在我国的农业领域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农产品的价格形成过程中政府的指导广泛而深入的存在, 市场主导型的价格形成机制并未完全形成。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既不迅速也不显著。竞争机制在农产品的生产体现得就更加有限了, 所以, 市场对农户提高生产、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压力和动力都缺乏的条件下, 当然起不到市场经济应有的充分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了。以下事实说明了我国市场机制对农业影响的现实状况。我国农业正处于有限的市场经济当中。目前, 我国农产品总商品率才超过60%以上,农产品购销渠道不够畅通,所以还属于一种有限的市场经济。因此, 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全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鼓励和指导农民面向市场。从我国的要素资源禀赋来说, 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是我国要素结构的突出特点, 然而目前存在过分强调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倾向, 有可能抑制其他类型的经济要素对经济的作用, 以为单一的劳动密集型的 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多种生产要素高速流转配置的需要,制约了市场经济发生作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在这样的状况下, 资本和知识要素所起到的作用必然是非常有限的, 因为它们得到市场的认可程度是有限的。由此而产生的劳动力、资本和知识的利用率低下的状况,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归根结底, 我国农业的落后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有密切的关系。

四、结论“三农”问题核心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农产品市场化的程度低和农民收入水平低。“三农”问题主要出在农业本身,要从根本上解决,就必须从影响农业发展的多方面要素入手,着力变革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过程中人的力量真正得以释放和发挥,从而促使“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当然, 外在的政策及制度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 当前, 有限 的市场经济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此外, 多重二元结构在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中对“三农”问题产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必须正确对待,并给予高度重视。明确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先导, 但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所在, 对待“三农”问题也应如此, 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才能还农民以应有权利, 才能夯实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基础。

农民收入问题

三、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目前,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环境因素上来分析, 一是我区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基础脆弱, 农业生产难以摆脱自然灾害的侵害, 特别是传统种植业还是靠天吃饭∋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刚刚起步, 高效特色农业还没有最大限度地推广∋ 三是乡镇企业, 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实现产销衔接一条龙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带动能力不强。从主观因素来看,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需深化。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 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 村生产力、实现农民温饱或脱贫意义重大, 但由于土地使用权∃ # 年不变, 使土地经营使用权极度分散, 限制了农业向经营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影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抵御市场风险、自然灾害的能力, 制约了农民收人的增加。

政府服务职能需强化

。一是对农民的引导服务职能出现弱化倾向。二是农产品市场的布局培育滞后。0 # , 年 以来, 政府引导规模种植大棚蔬菜、规模养殖初见成效后, 没有适应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 及时创建有效的蔬菜交易市场和牲畜交易市场, 使农民大规模种养后, 出现了销售困难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农民收人的提高和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农业信息和科技交流培训不够近年召开不少特色农业调产现场观摩会, 但根据农时的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农业产品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交流活动很少, 对新农业科技的培训、宣传也不够深人, 影响了科技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础设施和会共事业投入需加大。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兴县乡村之间, 基本靠沙石路和土路连接交通, 文水县除贯穿全县的∗# − 国道和县城主要街道完好外, 乡镇公路毁坏严重, 通行不畅, 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流的发展。二是农村基层政权经费短缺。今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统” , 乡政府除了每亩地∗ 元钱的税收返还外, 再没有其他收人, 农村基层政府特别是村委干部的工资都成了困难, 本无力顾及教育等公共事业投资。

信货支持能力薄弱

一是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可用资金十分有限。

二是农民还贷意识不强, 贷款的流动性差。特别是在由政府组织的产业结构调整中, 不少 农户把支农再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看成是“扶贫”资金。偿的, 从根本上就没有还款的打算。也有的农户怕贷款归还后难以贷出影响到自己的发展, 宁肯承受罚息, 也将贷款占死不还。三是贷款期限不合农时。目前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主要靠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 而再贷款和信用社贷款最长期限均为一年, 这对一些农业种养项目构成了影响。

四是贷款额度低。五是利息负担较重。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农村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低于城镇居民, 受过一定专业教育或 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很少, 在部分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仍占相当的比重, 这就使得农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 对现代科技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低, 阻碍了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进程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继续深化农村承包经营体制改革。规范农村耕地使用权的流转,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 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一是有组织地进行劳务培训, 劳务输出, 引导有文化、有体力、有技术的农民脱离土地。二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向非农产业转化,同时建立农田使用权的转包、承包机制, 合理配置耕地资源。0 不断强化基层政府的服务职能。提供充分的农业信息指导,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 进一步培育农村市场。建立风险防御机制, 提高政府的引导作用, 对农民的非正常因素的损失给予补偿, 以保护农民生产经管的积极性。∃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会共事业单位的投资。要加强财政对农村基础

增强对农民的信货支持力度。继续深化农村信用村镇创建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推广工作, 合理运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等方式, 努力增加资金头寸。

采取农户联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多种方式, 满足农民不同的资金需求。加强 金融业务创新, 积极开办对农户的消费信贷、票据承兑、票据贴现等新的金融产品, 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信贷需求。建立信贷倾斜机制, 扩大对社员的信贷规。

全方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是建立农业专业职业中等学校, 提供优惠政策, 鼓励农村初中毕业学生到学校学习实用农业种养和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 提高农民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二是建立助学基金, 以协议回乡工作为条件, 帮助贫困农家高考达线子女, 到农业大专院校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三是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固定联系, 聘请农业专家定期辅导本地农科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四是与农业科技发达城市结成姐妹城市, 有目的地搞好学习观摩。1

农业经济管理问题 篇6

【关键词】农业;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资金是项目建设的物质基础,项目又是资金的载体和反映。资金规模决定项目建设规模,资金管理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项目建设的质量。与其它专项资金相比,农业专项资金在使用管理上还具有政策性强、点多面广线长、收效缓慢等特点。现结合我县农业项目建设实际,概括一些资金管理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个人见解。

一、農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立项不科学

一些农业项目在立项时,不能科学、客观地分析当地自然条件、群众基础、市场实际和项目的效益情况,一味地争取资金,盲目申报建设项目。项目资金到位后,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而盲目上马,受益群众积极性不高,项目建成后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益,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甚至损失浪费。

2.项目管理不规范

个别单位只考虑争取项目资金,忽视项目前期调研、可行性等基础工作,等到项目实施中才发现项目无法按计划执行,又不履行计划调整程序,自行随意调整计划批复内容,造成项目实施与计划批复内容不符。一些项目工程未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项目决算高估冒算,少建多报、工程量缩水,项目质量低,工程监理不到位等问题屡见不鲜。再者上级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往往重视项目建成时的验收,忽视项目后期的维修管护,造成项目使用寿命短,群众真正受益少。如沼气池、集雨水窖、农村人畜饮水等工程,部分工程仅使用一年后就无法正常使用,究其原因在于后期维护措施不到位,项目实施单位重建设、轻管护,资金使用效益差。

3.自筹资金比例相对过高

目前许多农业项目资金由三部分组成,即上级财政资金、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群众自筹资金。按照《河北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规定,大部分项目自筹资金比例远高于规定的筹资筹劳控制上限。目前多数村级组织基本没有经济来源,无力投入。农村大多数劳动力出门打工或外出做生意,留守在家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筹集资金基本无人响应,投工投劳也是心有而力不足,导致部分项目在群众自筹方面弄虚作假,编造账目、凭证以应付项目检查验收,毫无实际意义。

4.项目多头管理

从目前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看,涉及财政、发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科技、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单位。这些部门多头管理容易出现如下问题:一是同一类型项目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立项、交叉投入的情况,部门之间缺乏勾通,缺乏统筹整合和集中实施的效能,甚至有个别地方和单位以同一项目建设内容套取财政资金,造成了资金的极大浪费。二是监督单位各行其事,效果不明显。各项目实施都有主管部门监督,同时还接受发改、审计、财政等监督,但这些部门各行其事,多头多次检查,检查内容交叉重合,既给项目单位造成较大负担又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出现。

二、强化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以制度为基础,规范资金使用行为

制度使人知可为不可为,明能行不能行,健全完善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是规范资金使用行为的基础。农业项目前期要建立和完善 “项目库”和“竞争立项”制度;项目建设中要严格实行“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县级报账(核销)制”;项目竣工要实行全面检查验收制和工程决算、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制;项目移交使用后,建立健全“管护制”、项目绩效评价制等。

2.以人为根本,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人是制度的执行者,没有业务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人去执行制度,再健全再完善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一是加强业务学习,科学理财。财政干部要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专题培训、业余自学、以老带新、实战锻炼、岗位轮换等,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技能,学习如何在各种形势下去看待解决问题。二是强化思想教育,依法理财。所谓人才,就是要先做“人”再成“才”。要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强化法制观念、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着积极负责的态度、正确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财政事业服务。

3.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资金管理质量

有了健全完善的制度,有了业务精、素质强的人才,良好的工作方式方法会让资金管理使用事半功倍。

(1)关口前移,强化监督,推进资金跟踪管理。一般情况下资金管理仅在项目实施到一定程度需报账时方介入到项目中,明显滞后。因此,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必须关口前移,向事前决策、事中监督、事后效果延深,采用跟踪监督管理的方式,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坚持做到立项之初应着手审查项目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看是否存在重复投资,有无未经科学论证随意确定建设项目的情况;招投标过程中有无违规指定中标人、违规转包和借用他人资质情况;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深入乡镇、农户及项目实施地进行检查,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

(2)积极创新,勇于探索,开展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积极开展绩效评价,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重点要从关注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效益性延伸,要逐步建立以落实政策为重点,以规范资金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

农业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研究 篇7

1.农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技术复杂程度高。农业企业因为产品为种植作物, 其生产经营受种苗、气候、天气、环境、土壤、降水、员工经验、管理经验、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 其信息化需求更难以把握, 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也比一般工业企业项目管理的难度更高。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 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 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 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 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 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 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 (1) 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 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 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 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

2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 内部的关联性很强, 错综复杂。

3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 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2) 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 (1) 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 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 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 否则, 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

(2) 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 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 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 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 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 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 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 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 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 (1) 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 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 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

然后, 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 可采用头脑风暴法, 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 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

最后, 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 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 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 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 并提供培训。

(2) 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 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 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 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 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 (1) 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 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

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 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 一般情况下, 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 因此, 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 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

(2) 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 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 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 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 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 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

(3) 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 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 要注意到, 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 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 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 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 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 虽然有种种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但是只要从项目管理组织上重视, 确保项目管理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以及项目管理机制的科学性, 并根据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特点, 充分做好企业流程再造和项目需求分析, 科学编制项目进度, 就能最终保证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进度和成效。

参考文献

[1]赵明, 陈晔, 王晓清.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推进对策.江苏农业学报, 2008, 24 (6) :958~962

浅析农业种子管理问题及对策 篇8

1 农业种子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业种子管理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日渐突出,而且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本文笔者在农业种子管理方面从事了多年的工作,对于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做了总结,具体如下:

1.1 种子市场管理方面比较薄弱。

文章开头笔者阐述了由于种子市场全面的被放开,这就催生了种子经营企业也不断增加,导致种子委托代销点也增多。于是,种子经营企业在随意办理种子委托代销,对于委托代销种子经营人员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把关不严,这就出现了代销市场的混乱。

1.2 种子经营方面上存在的问题。

这里主要是指种子的经营渠道多,导致经营乱现象出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种子经营呈现出了多渠道竞争的局面,加速了种子的快速流通,但同时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在经营呈现出了多渠道竞争的局面后也出现了经营人员杂的现象。据笔者所了解,多数经营者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种子方面基础知识欠缺。种子包装标识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有了极大的改进,进口种子无进口证号等现象时有发生。

1.3 销售人员对种子专业技术缺乏。

专业技术的缺乏导致增加了种子管理工作的难度。我们不难想象有些销售人员为农意识淡薄,只追求利润,不宣传品种种植栽培技术,对农民提出的技术问题不能认真解答,对种子质量纠纷不能冷静处理,甚至不闻不问。这种不懂技术而造成的种子纠纷不断增加,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种子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1.4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硬件条件差。

据资料显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硬件条件差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着,良种繁育基地不稳定,直接会导致良种生产能力低,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对良种供应能力的需要。

除了上述几点问题外,笔者还认为种子管理工作人员偏少。目前各地区种子站在岗人员极少,在这些人员中有的有资格参与工作,有的有工作积极性,但他还没有资格去工作,有的人员怕得罪人还不想去,正常开展工作显得人手紧张。

还有就是法制观念问题。在种子经营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最基层的种子管理部门很常见。但是在种子经营队伍中,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不认真遵守国家有关的种子法律、法规,经营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坑害农民。而种子管理部门对待这些违法行为执法力度不够打击不力。

2 做好种子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综合分析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为适应现代农业种子管理工作形势的发展需要,笔者建议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

从目前情况来看,笔者建议从大专院校中招聘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省、市种子管理机构都参照公务员管理,严格落实种子检验员考核制度,逐步实行品种试验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

2.2 开展技术培训方面的工作。

为了提高农民使用良种意识和强化种子质量意识,种子管理站要利用农闲季节和作物生长关键时期,采取广播、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技培训,并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农业种子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来提高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法律意识。

2.3 建立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

随着发展的不断需要,我们今后要在不同地域选择建立较为固定的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以便评选出抗性好、适宜性广的品种作为适宜推广的主导品种进行发布,为市场准入和农民购种提供科学依据。

2.4 加大对种子市场监管力度。

笔者建议在种子销售的旺季,我们对种子经营户要加“密”、增“频”检查,就是要一个不漏的进行检查、抽样、检测。而且要抓住时机,反复的检查、抽样、检测。确保农民都能买到放心种子,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

2.5 积极调解处理种子纠纷。

我们要认真做好群众举报、投诉、来信、来访及种子纠纷的接待处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制度,积极主动介入种子纠纷调解,完善事故处理机制。对群众投诉的各类种子问题,我们都认真对待。群众咨询问题给与认真解答,有必要的及时出现场,给与认真答复。属于非种子质量问题的,耐心帮投诉人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语

时下,紧随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加入WTO的需要,种业的深化改革,政企分离的要求,种子管理者在管理观念、职能等诸多方面还没有理顺的情况下,种子市场又异常活跃,使种子领域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一些伤农害农的种子案件时有发生,既增加种子管理的难度,又损害了农民利益。但是不管怎么说,针对目前种子领域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新的起点,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引我们的工作, 如何有效地解决种子行业科学发展的难题,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雷元宽, 李庆刚等.罗平县种子管理工作现状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7) .

[2]汤云霞, 田丽.对县级种子市场管理的思考[J].种子科技, 2011 (08) .

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9

关键词:农业,专项资金,管理

农业专项资金是国家财政、地方财政下拨用于是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农业生产力,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资金来源。在农业专项资金的划拨、使用、核算方面, 国家有明确的规定, 但在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纠正和规范。

一、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

农业专项资金是指除正常农业事业经费以外, 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各种专项支出, 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林业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科技推广资金、农业产业化建设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资金等。农业专项资金有其自身的特殊管理要求, 总的来说, 当前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可以归纳为如下方面:一是目标明确, 要求申报的项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符合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向和范围, 要有明确的项目目标、组织实施计划和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 并经过科学、客观的研究和论证;二是专款专用、专项核算, 农业专项资金要求必须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和具体用途, 凡是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资金使用范围使用, 不得挪用、挤占, 不得用于专项资金指定使用原则和范围不相符的开支, 同时要求农业专项资金必须按项目分别单独核算, 以清晰反映专项资金的收支情况;三是追踪问效, 要求财政、纪检监察、审计和主管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拨付后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检查、审计, 并负有相应责任。

二、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专项资金预算制定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

我国农业专项的资金拨付 (特殊情况除外) , 一般都是由各基层单位编制年度预算, 提出资金使用计划。但由于局部利益和人为意志的驱动, 不少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编制预算时缺乏可行性分析和确实可行的预算依据, 不全面的分析某种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项目申报“随意性”大。不严格考察、论证项目的可行性, 为了争取资金而盲目的对项目进行立项, 只是想把项目争回来、把资金要回来, 至于资金投入到什么项目, 会有多大效益则不加考虑, 出现“争项目千方百计, 建项目马虎了事”的现象, 造成支农专项资金的损失与浪费, 达不到预期效果。

2. 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一是多头管理, 分散不集中。农业专项资金主要由县级财政预算内安排、上级财政部门扶持和县直农口单位按规定收取的专项资金等三部分组成。这些资金绝大部分统一集中在财政部门管理, 通过财政部门拨付。但还有少部分资金由农口主管局独自管理, 此类资金虽缴存了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专户, 可实质上仍是“自收自支”, 财政部门无法行使监督职能。由于资金管理分散, 一方面使用时形不成“拳头”, 大事办不了, 小事虽然办了, 却不能解决生产上的关键问题, 效益不明显;另一方面造成资金管理失控, 容易导致用款单位滋生腐败。二是财务处理不规范, 管放不管账。农业专项资金财务规范, 会计工作基础差, 核算乱, 存在“一拨、二转、三不管”的现象, 出现虎头蛇尾的管理格局。有的农业专项资金在财政所账上, 有的专业专项资金在“农业六站”账上, 有的农业专项资金在农口主管局账上, 有的农业专项资金拨到了政府账上, 没有统一的财务核算制度。有的项目单位账簿设置不规范, 出现糊涂账、流水账、包包账;有的项目单位原始凭证不规范, 报表不齐;有的项目单位资金审批手续不健全, 会计核算水平比较低, 账务混乱;还有的收入不上账, 乱设“小金库”。

3. 农业专项资金截留挪用情况比较突出。

农业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 且对间接费用规定了开支范围和标准。但项目在调查设计、编制方案、具体实施、监督检查的全过程中需要很多费用, 同时还要承担相关检查部门对专项资金的检查费用, 而县乡政府由于自身财力紧张, 特别是一些靠财政补贴吃饭的地方, 没有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 实施单位的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 基本没有其他来源, 因此, 对下拨各部门、各单位的农业专项资金, 仍有部分被挤占、截留、挪作他用。有的用于买车子、建房子、上馆子、购机子;有的用于发工资、发补助、发奖金, 弥补经费不足;有的用于单位其他生产性支出。此外, 个别权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实施单位进行摊派, 实施单位无力抵制, 只能占用专项资金。

4. 农业专项资金实现的效益差。

农业专项资金使用项目繁多, 大多数项目又分布在县一级实施, 很多涉及村、户, 重建设, 轻管理是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差的主要原因。如植树造林, 光栽树不管护, 林木成活率低, 年年栽年年死, 每次需要补植以前年度计划面积, 重复支付人工工资、苗木费用;农田引水渠、灌溉水池和乡村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工程质量和后期管理养护不到位而无法正常使用, 专项资金投资的成效难以体现。

三、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1. 建立严格的预算可行性分析制度。

各单位各部门在编制农业专项资金预算时, 要牢固树立亲民、为民的服务意识, 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对每一个投资项目要深入调查, 取得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利弊, 客观公正地评价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效益性, 争取“投资一个, 成功一个。带动一方共同发展”, 防止盲目上项目, 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各单位所上报的农业专项资金的可行性给予考察、论证和评估。对不合理的上报项目给予回绝, 这样才能大大的避免项目例项上的盲目性, 从源头上杜绝专项资金的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发生。

2. 强化财务监督和管理力度, 保证做到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各部门和各单位 (尤其是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 应对拨付的农业专项资金在财政同级国库开设“农业专项资金专户”, 将过去多渠道管理、多环节中转改为财政部门“一条边”管理。凡属农业专项资金, 一律缴存“专户”, 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财政部门不得动用“专户”资金平衡预算, 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保证农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专账核算, 解决专项资金被其他资金占用的情况的发生。同时, 县乡政府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 适当考虑项目实施单位的具体情况, 尽量安排资金解决实施项目必须的费用, 从源头上杜绝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的发生。

3.要建立严格的预算审签和审核支付审批制度。

首先, 对重大建设项目资金, 应进一步加强项目工程预算的审查, 核减不合理预算, 经审计部门审定后按项目建设进度及时足额拨付资金, 工程完工经过审计后, 才能办理工程决算。其次, 要保证农业专项资金有针对性进行支出, 主管领导要对农业专项资金进行审核, 即当每一项专项资金支出时必须由主管领导审核和批准, 把好支出关。再次, 加大专项资金支出透明度, 使支农专项资金真正用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上。通过全程审核把关, 规范资金管理, 专款专用。

4. 建立严格的效益分析制度。

当每个农业专项资金项目投资完成、工程竣工后, 必须要求各用款单位对资金使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 同时县、乡镇财政部门要在积极参与项目各阶段检查验收的基础上, 认真做好效益评价工作, 通过对拨款、使用、施工各个环节的实际效益进行最终估评, 使资金在投入后真正的体现出它的功能, 并为今后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援和上报财政预算提供严密的科学依据。

5. 加强对建成项目的跟踪检查制度。

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一是项目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部门和具体项目完成情况执行结果的监管, 促进项目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计划、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通过经常性的后续检查、追踪检查, 了解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部门能否按照国家预算安排足额安排拨付资金、用款单位能否全部将资金用在预算项目上、能否实现投资项目的预期效益, 保证专项资金真正发挥效益, 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和追踪考核档案, 作为以后专项资金投资方向的依据。

四、结束语

农业科研院所往来账款管理问题初探 篇10

1 农业科研院所往来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往来账款的账龄较长

往来账款的账龄过长, 且经历了多任领导和多位财务人员的变更, 当时的经办人有的已不在原单位, 即使能够联系上, 大都也无法解释清楚;有的因办理借款时的手续不齐全, 造成了现任财务人员根本无从下手的局面。

1.2 本应属于列收列支的经济业务也在往来账户中核算

一是一些独立核算的部门甚至个人, 其收支业务较少, 财务人员为了简化账务处理, 直接将其收支业务在往来账户中核算。二是不按照财务制度和财经法规的规定进行账务核算, 擅自改变账务处理方法, 乱列往来款项, 将不属于往来款项的经济业务列入往来科目中核算, 从而达到增减收入支出、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

1.3 部分经办人员职责不清

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借款人在办完借款手续后, 因该笔款项是电汇至对方的, 故认为其没有支取现金, 并且该款项是业务汇款, 非个人借款, 已按领导的指示办理完汇款手续, 至于往来款项的冲销应由财务部门处理。以至于对方未寄回发票, 也从未主动催要, 至使该笔款项一直挂在往来账户中。二是甲、乙二人经常为办理一些相关的业务向财务部门借款, 比如本是甲经手借的一笔款项, 却交于乙, 让乙代办, 乙又用发票到财务部门冲销其自已的欠款, 尽管在往来账款冲销前财务人员也核查了乙的借款, 但因二人有着相关业务的借款, 乙又不将这笔款项的来龙去脉告知财务人员, 所以财务人员也无法从中发现问题, 这样本应冲销甲的往来款项却冲销了乙的往来款项。

1.4 科研院所的账套及银行账户多, 给往来账款的管理带来诸多不变

科研院所的财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方面有其科技企业账务;另一方面承接的课题、项目较多, 而大部分的课题、项目又要求专账专户, 为此应运而生了较多的项目专账与银行账户。例如:徐州农科报水稻研究室有科研专账、种业公司专账、成果转化专账、试验站专账等, 部份借款人是从科研专账中借出的款项, 但取得票据冲销借款时, 却从种业公司、成果转化或试验站专账上支出, 这就需要财务人员逐套总账对此借款人的逐笔借款进行一一核查, 稍有疏忽, 就会造成该借款人几套总账的往来账款出现一片“混乱”。

2 农业科研院所往来账款管理对策

2.1 提高领导对往来账款管理的重视程度, 杜绝主观上怕得罪人的思想

在农业科研院所, 领导更注重的是争取课题、多出成果, 而往往忽视了往来账款管理的重要性。还有些领导持“新官不理旧账”的观点, 认为以前形成的往来账款与自已无关, 从而使一些往来款项因拖延处理而变为呆死账。如果领导能逐渐重视起来, 则相关的内控制度将会完善, 那么, 彻底消除呆死账、规范往来账款的管理将指日可待[3]。

2.2 严格借款的审批程序

执行“前账不清、后账不借”的管理模式, 借款人一定要详细注明借款事由, 以方便日后的冲账与查账。

2.3 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内部的信息沟通

往来账款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是由于缺乏信息沟通形成的, 财务人员应熟悉相关的业务知识, 业务人员也应对相关财务规章制度有所了解, 同时财务部门应定期与各科室及个人核对往来账, 从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 对对账或清理往来账款持抵触态度的科室及个人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如从其工资中逐月扣除欠款、建立适当的内部处罚机制或将往来账款纳入职工考核指标。

2.4 成立往来账款清理小组

对账龄较长, 又确实无法收回的往来款项, 查明原因, 分清责任, 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核销。

2.5 加强财务人员工作责任心, 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

加强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正确区分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杜绝“懒省事”的做法, 不属于往来账科目核算的经济内容, 坚决不在往来账中反映[4]。

2.6 借条一式两联

借款人的部门负责人在借条上注明是从哪一套总账中借款, 一联留作财务上记账用;另一联暂由借款人保存, 待到票据报销冲销借款时, 财务人员只要看借条上的列支渠道, 就会一目了然。这样既省去了冲账前要逐套总账查账的繁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又保证了往来账款的质量。

3 结语

农业科研院所往来账款的规范化管理仅仅依靠财务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 更需要领导的重视以及各处室的密切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 保证农业科研院所的项目、课题、经营等资金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唐国平.会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6.

[2]吴大军.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3]唐存莲.往来账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下) , 2007 (3) :42.

上一篇:我国蔬菜物流模式研究下一篇:钢桁架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