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方法与步骤

2024-06-26

修理方法与步骤(精选十篇)

修理方法与步骤 篇1

关键词:汽车,故障诊断修理,思路方法

1 汽车故障诊断时要注意的问题

1.1 查找合适的维修信息

对于装有自诊断系统的待检查汽车来说, 检查诊断的第一步就是查找合适的维修信息。必须参考修汽车的说明书, 不能用推测、猜想。如果实在找不到原车说明书, 用同类车的说明书作参考也可以, 但要注意数据的差异。除此之外, 最好拥有要维修汽车的服务通报。

另外, 必须拥有汽车的电路图和结构图。没有相应的电路图, 诊断计算机系统的故障是很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制造商提供的维修手册、通用维修手册或电子数据系统中必须载有维修程序信息。诊断结果可以由专用的输出传感器表明是否有故障, 但无法显示故障是出在传感器上还是出在导线上, 因此必须有合适的检查程序以准确地找出故障原因。一本部件位置手册可以帮助找到汽车上的某一个部件, 从而节省时间。

1.2 积极地查找故障

应及时学习最新的修理常识, 及时更新知识, 避免走弯路。有些汽车的间歇性故障是难于诊断的, 除非是检查汽车时正好故障显现。换句话说, 当我们进行诊断测试时, 故障症候不出现, 故障就难以诊断。当故障一出现, 立即直接到现场去诊断故障, 这一方法对无法启动的故障尤为适用。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应当告知顾客不要再试图启动汽车。这样做的费用可能偏高, 但有时候这可能是成功诊断故障原因的唯一方法。一定要乐于多跑上几千米为顾客诊断, 排除故障。

在汽车检修中, 如果计算机装有可拆卸的“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那么必须拥有最新的“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刷新的信息。假如不具备这类知识, 而汽车制造商却推荐更换“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来修正一项特别的驾驶性能, 那么将在检查、诊断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以及增加成本。

还有要注意的常识是, 发动机的机械故障也能产生诊断故障代码, 因此诊断故障代码并不一定是发动机计算机系统某一元件的故障。例如, 如果由于排气阀烧坏而使汽缸压缩性变差, 而诊断故障代码显示的是氧传感器提供的缺氧信号。事实上, 大量的油气混合气在汽缸内未燃烧, 氧传感器能感应到排气气流中附加的氧气, 这时必须尽快确定到底是传感器故障导致缺氧故障码还是有机械上的原因。

2 正确判断故障, 根据故障性质进行维修

汽车维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故障性质。根据汽车不同的故障性质、状况采用不同的维修方法。

2.1 按工作状态可分为间歇性故障和永久性故障

间歇性故障就是有时发生、有时消失的故障;永久性故障是故障出现后, 如果不经人工排除将一直存在的故障。

2.2 按故障程度可分为局部功能故障和整体功能故障

局部功能故障是指汽车某一部分存在故障, 这一部分功能不能实现, 而其他部分功能仍完好;整体功能故障是即使为汽车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故障, 也使整个汽车的功能不能实现。

2.3 按故障形成速度分, 有急剧性故障和渐变性故障

急剧性故障是故障一经发生, 工作状况急剧恶化, 不停机修理汽车就不能正常运行;渐变性故障发展较缓慢, 故障出现后一般可以继续行驶一段时间。与急剧性故障相类似的一种故障叫突发性故障, 在故障发生的前一刻没有明显的症状, 故障发生往往导致汽车功能丧失, 甚至危及驾驶员和车辆的安全。

2.4 按故障产生的后果分, 有危险性故障和非危险性故障

突发性故障和急剧性故障属于危险性故障, 常引起汽车损坏, 危及到车辆和人身安全, 是汽车故障诊断与预防的重点;渐变性故障属非危险性故障, 故障发生后一般可以修复。

3 汽车诊断时要注意的问题

3.1 要有详细的汽车诊断参数

汽车诊断参数是诊断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解体的条件下直接测量结构参数十分困难, 因此必须通过状态参数进行描述, 用来描述系统、零件和过程性质的状态参数称为诊断参数。一个结构参数的变化可能引起很多状态参数的变化, 究竟选择哪些状态参数作为诊断参数, 应从技术上和经济上经综合分析确定。

3.2 合理使用汽车诊断方法

汽车在工作过程中, 各种零件和总体都处于装配状态, 无法对其零件进行直接测试。例如汽缸的磨损量、曲轴轴承的间隙等, 在发动机不解体的情况下是无法测量的。因此, 对汽车进行诊断都是采用间接测量, 如通过振动、噪声、温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来间接诊断汽车的技术状况。采用间接测量方法进行判断, 必然会带来一些“不准确性”。例如发动机工作时, 曲轴主轴承的工作状态可分为正常状态和不正常状态两种情况, 如果采用机油温度作为判断轴承工作状态的特征, 并将油温分为“正常”“过高”两种情况, 则可能会产生误判。因为机油温度过高, 固然可能是轴承运转失常所致, 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如机油黏度不合适、机油量不足、机油散热器不良等) 造成机油温度上升。

“故障树”分析法, 是根据汽车的工作特征和技术状况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树枝状图形, 来对故障的发生原因进行定性分析, 并用逻辑代数运算对故障出现的条件和概率进行定量估计。这是一种可靠性分析技术, 普遍应用于汽车等复杂动态系统的分析中。树枝图分析法用于汽车诊断, 不仅可以分析由单一缺欠导致的系统故障, 而且还可以分析两个以上的零件同时发生故障引发的系统故障, 还能分析系统组成中硬件以外的其它成分, 例如可以考虑汽车维修质量或人员因素的影响。

汽车故障的发生带有随机性, 属于偶然性事件。如若建立树枝图, 并用来分析故障, 有助于弄清楚故障发生的机理, 除可进行定性分析外, 还可以根据树枝图中影响故障发生因素的出现概率, 定量预测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即故障发生的概率。

做好绩效考核步骤与方法 篇2

第一步 确定考核周期

依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包括管理形态、市场周期、销售周期和生产周期),确定合适的考核周期,工作考核一般以月度为考核周期。每个周期进行一次例行的重点工作绩效考核。对需要跨周期才可能完成的工作,也应列入工作计划,进行考核。可以实行时段与终端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在开展工作的考核周期,考核工作的进展情况,在完成工作的考核周期,考核工作的终端结果。

第二步 编制工作计划

按照考核周期,作为考核对象的职能部门、业务机构和工作责任人,于周期期初编制所在部门或岗位的工作计划,对纳入考核的重点工作内容进行简要描述。每一项重点工作都要明确设置工作完成的时间指标和质效指标。同时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分要求,设置每一项重点工作的考核分值。必要时,附加开展重点工作的保障措施。周期工作计划应按照时间要求编制完成,并报送考核执行人确认,然后付诸实施。

第三步 校正量效化指标

绩效考核强调要求重点工作的开展和完成必须设置量效化指标,量化指标是数据指标,效化指标是成效指标。重点工作的量效化指标,反映了重点工作的效率要求和价值预期。另外,在实际工作的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工作结果或成效,都可以用数据指标进行量化的,而效化指标则比较难以设置和确定,需要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及时的信息沟通。因此,考核执行人应会同考核对象,对重点工作的量效化指标进行认真校正并最终确定,保障重点工作的完成质效。

第四步 调控考核过程

在管理运转中,存在并发生着不确定性因素,容易造成工作变数,考核也是如此。当工作的变化、进展和预置的计划发生冲突时,首先应该对变化的事物进行分析,准确识别变化的原因和走向,然后对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作出及时、适当的调整改进。

第五步 验收工作成效

每个周期期末,在设定的时间内,考核执行人依据预置或调整的周期工作计划,对考核对象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成效验收。按照每项工作设置的量效化指标和考核分值,逐项核实工作成效,逐项进行评分记分,累计计算考核对象该考核周期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实际得分,并就工作的绩效改进做出点评。

第六步 考核结果运用

考核的目的是改进绩效、推进工作、提高效率。考核对象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实际得分即为考核结果。如何运用考核结果,会直接影响考核的激励作用。要切实结合企业管理资源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负载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选择和确定考核结果的运用方式。在这里简说几种考核结果的运用方法。

一是考薪挂钩,就是考核结果与薪资收入并轨,按照考核得分,计算薪资实际收入。这个薪资可能是职能职务薪酬或岗位工资,也可以是独立设立的绩效工资,还可能是效益奖金。

二是考职挂钩,把考核结果与考核对象的职位挂钩。考核对象由于主观因素,在较长时间内不能按计划完成重点工作或者不适于承担所在岗位的工作职责,应合理地调整其岗位或职务,避免重点工作遭受损失。

气缸盖裂纹发生原因与检查修理方法 篇3

1.故障现象

高压气体向水箱窜气, 冷却水冒泡;冷却水渗入气缸, 排气冒白烟, 不易启动, 工作不稳, 功率下降。

2.发生的原因

(1) 使用管理不当, 在柴油机缺水、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骤加冷水, 或在冷态下急剧加热 (柴油机启动后不暖机又急剧增加负荷) 等, 致使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纹。

(2) 缸盖水道积有水垢或堵塞, 风冷柴油机缸盖散热片堵塞, 造成局部过热, 尤其是进排气道间的水腔部位。

(3) 柴油机经常超负荷或在过热情况下工作或勤轰猛轰“油门”。

(4) 供油时间不对, 产生早燃或爆燃, 造成缸盖温度过高。

(5) 冬天停机时间长未放冷却水而冻裂, 或停机后立即放冷却水而过热产生裂纹。

(6) 未按规定力矩拧紧缸盖螺母, 缸盖变形产生裂纹。

(7) 由于气缸盖材料的铸造应力和缺陷 (缩孔、夹渣等) 以及结构上的不合理, 会出现应力集中的尖角 (过渡圆角半径不够大) 等, 也会使其产生裂纹。

3.检查方法

(1) 平时主要检查水箱的水位及水质情况和油底壳中的机油油面及油质的情况。还可以从排气的烟色进行观察和分析, 若气缸盖内部裂纹漏水, 排烟会因漏进的水蒸气而呈乳白色。

(2) 裂纹明显可凭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观察到。

(3) 着色法检验裂纹。把缸盖浸入煤油或煤油的着色溶液, 或浸入乙醚50%、煤油50%混合液中, 2 h后取出, 擦干表面油迹, 涂以薄层浆状白粉, 然后烘干, 如有裂纹会显示黑色 (或颜色) 线条。

(4) 通过水压试验来检验裂纹。先根据气缸盖底面形状, 做一专用压板, 压板与气缸盖底平面之间加一块厚度为2~3 mm的橡胶垫。然后将气缸盖紧固在专用压板上, 并在气缸盖出水口处接上水管或水压试验机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一般为0.3~0.5 MPa。在此范围内停止加压后, 观察5 min, 看压力表的读数是否下降和气缸盖有无渗水的地方。若压力表的读数下降和气缸盖有渗水的地方, 则说明此处有裂纹存在。

4.修理方法

气缸盖裂纹的修理, 要根据裂纹的大小、产生的部位和气缸盖的材料而定。通过各种检验, 一旦发现气缸盖底面和其他部位有裂纹时, 不管是多么细小的裂纹, 都要用钳工锉、风砂轮、电动砂轮或油石等工具进行彻底清除, 否则这些小裂纹就会很快扩展, 以致裂穿。对于气缸盖上的细小裂纹, 经过彻底消除, 可以继续使用。如果裂纹比较严重, 则只能更换新的气缸盖。但是为了应急或延长修理期, 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修理:

(1) 金属扣合法:这种修理方法能保证强度和恢复一定的刚度, 同时具有承受高载荷的能力。由于修理操作是一个冷作业过程, 所以又可避免表面变形。这种方法可靠、应用广泛。

(2) 焊补:采用焊补法修理时, 对于铸铁气缸盖应采用低温焊补方法, 温度不应超过300~400 ℃, 焊补前应先预热, 这样可以避免产生内应力而形成新的裂纹。一般说来, 焊补工艺严格, 修理费用高, 更重要的是焊补修理后, 使用较短的时间又会产生新的裂纹, 故往往不被采用。

(3) 用无机粘结剂修补:对于气缸盖底面裂纹可采用正磷酸一氧化铜无机粘结剂进行胶补。此种粘结剂能在500 ℃高温下长期使用不变。具体工艺:①用1号粗砂纸清除气缸体裂缝周围的银粉和铁锈, 打磨宽度为30 mm, 长度超过裂缝两端点30 mm;②用錾子沿裂缝线錾切宽为3 mm, 深为2 mm的 “V”形槽, 并在裂缝两端钻止裂孔;③先用金属清洗剂清洗裂缝周围, 待干后再用酒精擦洗一遍;将调好的胶液先填充止裂孔和“V”形槽。

(4) 镶套法:主要是在气缸盖上的进、排气门座孔或喷油器孔因裂纹而渗漏的情况下采用。镶套的材料一般为青铜或不锈钢。具体工艺:①先在裂纹两端钻止裂孔, 孔径为5~6 mm, 防止裂纹扩大。若裂纹端处位置不明显, 可在裂纹端前方约10~15 mm处钻止裂孔;②将一块厚3~5 mm, 并大于裂纹范围15~50 mm的纯铜板覆盖于裂纹处, 用小锤敲打, 使之贴合; ③在裂纹处涂以环氧树脂或铅油, 补板下面均匀地敷上一层用石棉粉和锌白漆捣成的石棉泥, 然后盖上补板;④用螺钉紧固补板。螺钉取适当间隔, 在补板和机件上共同钻孔并在机件上攻螺纹。然后在补板上扩孔, 并按照沉头螺钉的大小钻出沉头孔。螺钉一般采用M6螺纹, 旋入螺钉前螺纹上需要涂上锌白漆或厌氧胶, 最后均匀地紧固所有螺钉。

浅析桥梁检修规划的方法与步骤 篇4

关键词:桥梁检修规划

桥梁检查的目的是用检查获得的信息更新先验的桥梁抗力退化模型和桥梁荷载模型,桥梁检查的效益为依据先验信息的桥梁修理规划相比于依据后验信息的桥梁修理规划的费用损失。桥梁检修规划包括桥梁修理规划和桥梁检查规划两部分。桥梁修理规划首先根据桥梁系统可靠度,在满足桥梁时变可靠度不低于目标可靠度的条件下,制定各种可行的修理策略,然后根据各种修理策略的费用,从中选择最优的策略。桥梁修理保证在桥梁设计使用期间内桥梁的可靠度不低于规定的限值,修理决策依据桥梁承载力退化模型和荷载模型;桥梁检查是为了进一步获得桥梁承载力和荷载的信息,从而使得修理决策依据的信息越来越充分。将预后验决策方法应用于桥梁的检修规划,确立了一种桥梁检修的规划方法。

一、桥梁检修规划的理论基础

如果描述桥梁承载力退化、桥梁荷载、修理费用的随机变量或者随机过程的分布都是已知的,桥梁的可靠度退化过程可以得到完全的概率描述,那么只需在上面的约束条件下对桥梁的修理进行优化既可。然而事实上这些信息不可能是完备的,例如对于新建成的桥梁这些信息只能从其他已建桥梁统计得来(作为先验信息),而各种随机变量的分布在桥梁与桥梁之间的变异非常大,这就需要对所要研究的桥梁本身进行检查获得承载力和荷载的相关信息,应用贝叶斯概率将检查得到的信息与先验信息综合起来,从而使得桥梁修理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越来越充分。在每个决策点上都有两种选择:或者依据现有的信息做出终端决策,以对桥梁的修理进行规划,或者对桥梁进行检查,以进一步获取桥梁修理规划所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取决于桥梁检查的成本和效益。桥梁检查的效益是依据先验信息做出的修理划相对于依据后验信息做出的修理规划的损失,但是在决定是否对桥梁进行检查时能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未知的(称为预后验信息),所以在预后验决策分析框架下信息的效益为依据先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相对于依据预后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的期望损失。

二、桥梁修理规划

如果描述桥梁承载力退化、桥梁荷载的随机变量或者随机过程的分布都是已知的,桥梁的可靠度退化过程可以得到完全的概率描述,那么只需对桥梁的修理进行优化既可。然而现实中不可能如此,这时如果对桥梁进行检查,会获取更多的的信息,以作出更好的修理规划。但如果检查得不偿失,则应当依据现有的信息做出终端决策。

三、桥梁检查规划方法与步骤

3.1 预后验决策方法

决策的目的是在‘行动’空间中选择某些行动,以使被选择的行动带来的预期效益最大(或者损失最小)。在每一个决策点上都有两种选择:依据现有的信息做出终端决策,或者进一步获取决策需要的信息。如何選择取决于进一步获得信息的成本和效益。获取信息的效益为依据先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相对于依据后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的损失,但是在决定是否进一步获取信息时能获取什么样的信息(称为预后验信息)是未知的,所以在预后验分析的框架下获取信息的效益为依据先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相对于依据预后验信息做出的决策的期望损失。

假设,A={a1,a2Lan}为行动集合;E为事物的状态,为随机变量,取值于状态集合E={e},先验概率密度函数为f`(e);U(ai,e)为当事物的状态为e时行动ai的效益函数。则基于状态E的先验概率分布,行动ai的期望效益EU(Expected Utility)为EUai`=òeEU(ai,e)f(e)de

最优的行动是aopt=ajEUaj=max(EUai)}又假设,Y为检查变量(通过Y可以间接获得状态E的信息),值域为Y,Y相对于状态E 的条件概率分布为fY|E(y│e)

则E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为

从而,用后验概率分布计算上面得到的最优行动aj的期望效益为

而在E的后验概率分布下最优的行动是

于是,检查的效益(也就是信息的效益)VI(Value ofInspection)为

是检查结果变量Y的具体值y的函数。Y的先验概率密度函数为

假定,检查的费用(或者成本)为CI,则当EVI>CI时,检查是合理的,反之当EVI

3.2 预后验分析应用于桥梁检查规划

桥梁检查的效益为按先验承载力退化模型的修理规划相比于按后验承载力退化模型的修理规划的损失。按先验承载力退化模型第一次修理时间为T2,按后验承载力退化模型2,第一次修理时间为T1,如果在T2修理则桥梁可靠度已经低于规定的限值,带来失效损失;按后验承载力退化模型1,第一次修理时间为T3,由于折现,同样大小的费用在T2比T3价值要高,如果按先验承载力退化模型在时间T2对桥梁修理,则还产生修理费用的时间损失,这两种损失就是检查的效益。

本文给出了桥梁检修规划的预后验分析方法,检修规划大致分以下几步:第一步,按先验的承载力退化模型对桥梁的修理进行规划;第二步,应用预后验分析方法确定桥梁检查的必要性,如果检查能产生经济效益,则确定第一次检查的时间并进行检查;第三步,当第一次检查完成(未来的某时间)用检查获得的信息更新承载力退化模型,再用前两预后验决策分析用于优化混凝土桥梁检修规划 217步的方法,重新确定第一次修理时间,并确定下一次的检查时间。桥梁检修规划是个动态的规划过程。

参考文献:

[1]Yanev B S.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systems appliedto bridge,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Large Projects[M].Vincentsen& Jensen(eds), Balkema, Rotterdam,1998.1-11.

[2]张宇贻,秦权.基于可靠度的混凝土桥梁构件最优检查维修规划[J].清华大学学报,2001,41(12):68-71.

[3]Benjamin J R, C Cornell C A. Probability,Statistics,Decision for Civil Engineers [M].McGraw-Hill BookCompany,1970.

修理方法与步骤 篇5

1. 曲轴磨损原因分析

(1) 曲轴轴颈的磨损沿径向方向分布不均匀, 沿轴向的磨损也不相同。通常各轴颈磨损也各不相同。轴颈磨损后径向成椭圆形, 轴向成锥形, 且最大磨损部位互相对应。轴颈磨损成椭圆的原因是由于作用在轴颈上的力沿圆周分布的不均匀引起的。

(2) 柴油机工作中, 气缸内周期性变化的气体压力、活塞连杆往复运动的惯性力及连杆大头的离心力, 综合作用连杆轴颈内侧 (靠近主轴颈的一侧) , 使连杆大头始终压紧在连杆轴颈内侧, 因此其内侧磨损较大。又由于曲轴受到自身旋转惯性力和连杆作用力的双重作用, 使靠近连杆轴颈一侧的轴颈表面的磨损较大。

(3) 连杆轴颈沿轴向不均磨损的主要原因是杂质引起的。润滑油中较重的机械杂质和磨料引起的磨损。由于主轴颈与连杆轴颈油道的倾斜, 在曲轴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 磨料偏积于油道中远离旋转中心的一侧, 并集中于连杆轴颈的一侧, 从而导致该侧连杆轴颈的磨损较大。此外, 零件安装位置的偏差和变形, 也会使两侧受力不均, 其中受力较大的一侧磨损较大。

(4) 曲轴轴颈沿轴向的磨损各不相同。这是由于多缸柴油机进气道布置而造成中间气缸的充气量大、动力大, 曲轴两端分别带有飞轮、离合器和减振器、皮带轮, 以及因冷却温度分布不均匀所致, 故曲轴两端和中间轴颈的磨损量较其他轴颈要大。

此外, 轴颈表面还可能出现烧伤和擦伤。由于润滑不良、冷却不足, 或曲轴机械负荷过大, 造成轴颈与轴瓦表面过高的热负荷。加之剧烈摩擦使表面温度进一步升高, 严重时导致轴瓦减磨合金烧熔, 发生烧瓦故障。过高的温度同时导致轴颈表面氧化, 烧成蓝色。

2. 检查方法

轴颈的检查是检查轴颈圆度 (椭圆) 和圆柱度 (锥形) 误差。当轴颈的圆度和圆柱度都未超过规定限度, 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即为圆度误差, 用外径千分尺在轴的同一横断面进行多点测量 (每个轴颈测量两个截面, 每个截面测量3~4个点) , 轴颈直径在80 mm以下的圆度及圆柱度误差超过0.025 mm, 直径在80 mm以上的超过0.04 mm, 均应进行修理。曲轴主轴颈和连杆轴颈的径向和轴向磨损, 可用外径千分尺测得。

3. 修理方法

(1) 当轴颈的圆度和圆柱度误差超过规定值时, 应进行磨削修理。磨修时, 应首先确定磨修尺寸, 常用的磨修方法有两种: (1) 按轴配瓦 (无级修理) :磨轴时, 在不改变轴颈原几何中心的前提下, 将轴颈磨圆为止。然后根据修磨后轴颈的实际尺寸, 选配合适的轴瓦。 (2) 按瓦磨轴 (修理尺寸法) :此法是根据轴颈的最大磨损量、轴的变形和加工余量, 参照曲轴修理尺寸标准, 最后选择修理尺寸的级数。曲轴修磨后, 按修理尺寸配以相应修理尺寸的新轴瓦。

柴油机曲轴的修理等级一般为六级, 级差为0.25 mm。轴颈的最大磨削量单边应不大于1 mm, 若超过此值, 可根据情况采取恢复尺寸法修理, 如电镀和喷涂等, 但采用这些方法修理时, 必须注意消除热应力。

(2) 当检验发现轴颈表面仅有擦伤、腐蚀和拉毛等, 而尺寸和几何精度尚未受到影响时, 可采用人工轻微磨削修理。

(1) 轴颈表面轻微擦伤时, 可采用麻绳或布条上敷细砂布条, 砂布条的宽度应与轴颈同宽并绕于轴颈上, 用手往复拉动绳索两端, 并不断改变绳索在轴颈上的位置, 将伤痕磨去。用砂布修磨后, 再用毛毡或帆布并涂上机油和少许氧化铬膏进行抛光。最后清洗曲轴, 吹通油道。

(2) 轴颈表面伤痕较浅时, 可先用油石修磨, 待伤痕基本消除后, 再用上述方法磨光。

修理方法与步骤 篇6

社会在不断更新, 煤矿机械设备的更新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煤矿机械设备中效率高、效益大的机械设备得以保存;效率低、效益小的机械设备最终被淘汰。但是, 如何正确使用现有的机械设备并对其做好日常维护也是目前的主要问题。随着机械设备的升级, 操作者的技术要求不过关, 正是影响设备正常运作的主要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并制定有效的改进办法是目前进行煤矿机械设备修理、维护效率化的重中之重。

1 当下机械设备修理维护手段存在的问题

1) 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大一部分煤矿企业对机械设备管理不够重视, 甚至没有完整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尤其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操作技术、机械资料等一系列信息都没有入档, 导致日常管理工作无章可循、无序可查, 对新购入设备的管理工作也是随便了事, 不及时或者根本不入账, 致使新设备的管理信息不畅, 造成日常管理工作的被动, 不能明确机械的使用技术、使用人员以及使用责任等, 导致糊涂使用设备, 无论是对工作进度还是生命财产都造成威胁。

2) 管理机构不健全。当前, 许多煤矿企业都有根据自身企业的需求设立了机械设备管理部门, 但是却不重视该部门。同时, 由于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人员配备少、更换快以及对专业机械设备管理经验的缺乏, 导致该部门形同虚设, 没有真正发挥机械设备管理的作用。

3) 投资不合理。当前煤矿企业对机械设备的投资极其不合理, 尤其是硬件和软件的投资更加极端化。他们往往只追求眼前的利益, 注重机械设备硬件的投资, 但是忽略了对机械设备管理、使用人员的培训。企业宁愿花费大量资金进行购买先进设备, 却舍不得在人员培训上花钱, 这样就很难适应现代设备管理的需要。因此, 就算具有再先进再高科技的机械设备, 专业的管理使用人员技术跟不上, 也是徒增花费而已。

4) 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脱节。煤矿企业只是片面地追求生产速度, 往往忽略了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为了赶进度、赶生产而不爱惜设备或者不进行日常维护, 导致机械设备往往是超负荷工作, 甚至带“病”工作。这样违章操作, 不但缩短了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期限, 更为重要的是在工程结束后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其进行维修, 导致拖慢了生产速度和生产效益。

2 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效率的办法

1) 机械设备的使用。机械设备的真正价值体现在日常使用, 任何机械设备都有使用章程, 根据使用规定正常使用机械设备才能体现机械设备的价值所在, 从而保证安全生产的进行和继续, 而机械设备使用的对错取决于对其直接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故此, 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的体现在于操作者的水平。在使用中, 需要操作人员正常操作各类机械设备, 确保机械设备在健康状态下开展工作, 以免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期限;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 使得操作人员懂得使用机械、维护机械、排查机械问题等一系列的操作技术。

2) 机械设备的保养。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工作的根本, 机械设备得不到正常保养, 从而导致机械设备零件磨损程度严重是缩短使用期限的最主要原因。故此, 进行机械保养的根本就是对零件磨损的处理, 进行零件磨损处理要从主客观方面同时操作。主观方面:对操作者的培训, 因为机械设备的直接操作者是人, 所以, 在日常防磨损工作中, 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因此, 需要强化他们的责任心, 制定奖罚措施, 调动维护设备的积极性;客观方面:采用质量好的材料、选择先进的工艺、设计合理的结构等, 而最主要一项就是加强对机械设备的合理润滑工作。

3) 机械设备的维修。正确使用、合理保养机械设备只是为了减少问题的出现, 但是要杜绝故障是不现实的。有些故障因为微小、不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作, 往往会被忽略, 从而导致小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机械设备的维修主要体现在防患于未然, 不可因为问题不影响机械设备使用, 为了赶进度带着问题作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是杜绝因为机械故障引起重大事故的有效措施。任何机械设备在使用期间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故障, 只有加强管理、合理使用、及时保养、适时维修, 才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频率、提高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率、保持机械设备的良好使用状态,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设备的使用价值。

3 机械设备日常的维护手段

1) 新设备的保养工作。新设备应该包括新安装的设备和大修完的设备。首先要对新设备的坚固工作检查, 安装运行一个班次后, 要先检查各处的连接螺丝和零部件, 经过一个班次的运转后, 各处的螺丝、零部件都会产生配合、磨合作用, 故此, 必然会发生松动, 及时检查坚固, 是保证其必要连接强度的有效措施。对螺丝以及零部件的检查紧固, 可有效避免返修。其次, 要密切留意新设备的油压、气压、电流、温度等各项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要求, 如果未能达到要求, 要立刻查明问题并解决, 保证机械设备正常, 否则, 继续带着故障作业, 对小问题视而不见, 就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从而因为机械设备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2) 加大老设备的维修力度。老设备由于使用次数多, 使用周期长, 很容易出现故障, 或者存在隐藏问题, 故此, 对老设备的维修力度要加大, 并备好充足的配件, 以便不时之需。在进行维修工作期间, 要理清主次重轻问题, 确保关键部位的正常。因为事故发生都是有个发生过程的, 各级管理人员都要重视各阶段的问题, 尽量避免更大故障的发生。

3) 加强管理层管理力度。各阶层的管理层都要深刻意识到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因为管理层掌握着最充足的信息和最有效的控制能量, 所以管理层本身就具有管理号召力。故此, 只有管理层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给予充分的支持, 才能保证机电工作的顺利展开, 以及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4) 培养全能技术人员。随着社会发展, 单一的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显得乏力, 特别是煤矿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知识中, 只是懂得乃至熟练一门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深入井下工作的煤矿作业, 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机械设备故障突发事件, 故此, 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井下煤矿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对机械设备的资料信息、正常使用、日常保养、故障维修等一系列技术都要掌握, 煤矿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只有配备了全面技术人才, 才可以有效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

5) 加强对故障的预防。始终应把预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始终贯彻防患于未然的正确方针, 机械设备管理的中心指导思想应当放在预防上面, 只有有效地制定预防策略, 才能保障煤矿施工机械设备的正常作业, 降低机械故障发生率。

4 结语

作为工业基础的煤矿企业, 如果没有一批完整、良好的机械设备投入工作, 就只有面临被淘汰的危机。只有将机械设备的硬件和软件配备齐全才能保证煤矿企业的建设发展。技术人员准确分析机械故障产生的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修理方案是目前煤矿企业发展的根本。不断提高工程机械修理水平是工程机械维修行业的不懈追求, 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摘要:随着煤矿机械设备逐步转型为自动化、智能化, 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 煤矿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就变得更加重要。只有把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和维修工作做好, 使其正常运作, 才能确保整个煤矿设备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继而保证煤矿企业的发展。文章通过阐述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维修技术, 指出目前机械维护手段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为保证机械设备运行正常, 并针对煤矿设备管理的特点, 提出合理的整治措施。

关键词:煤矿设备管理,机械修理维护,手段、方法

参考文献

药品卫生技术评估的步骤与方法 篇7

1确定评估药品

目前已上市的药品种类繁多, 对所有药品均进行评估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需要在众多药品中进行选择。评估对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卫生系统和医保决策的需求、提出评估申请的机构的目的、临床医疗实践的需要等。几个较为重要的筛选标准包括:1是否为卫生决策、医保支付所亟需;2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大(患病率、发病率、 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属于新一类或首创(first-in-class) 药物,能够较好地改善临床结局; 4使用该药品的个人花费及卫生资源占用较高;5药品存在潜在的伦理、法律、社会问题;6社会及公众的关注度较高等。

2明确评估主题与视角

确定所评估的药品后,首先要明确评估的视角和立场。在医疗卫生体系中,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针对同一问题的观点和立场是不同的, 同时对HTA的需求和使用方式也不同。因此,报告的形式、结果的展现和传播也有差异。常用的视角包括医保支付方、医疗机构与系统、 患者和社会公众等。在明确评估视角后,还必须明确所评估药品涉及的具体适应证、目标用药人群、 药品剂型与剂量、药品使用的场所等。

3选择评估机构

在确定评估视角的基础上,结合评估目的、经费预算等要求,选择合适的评估机构。国内外评估机构包括大学、政府部门、医院、第三方私立企业、保险公司等。目前国内的HTA主要由前三者接受不同机构的申请进行评估。药品的HTA具有专业性强、临床实践和医保决策广泛需要等特点,医院药学部门掌握着丰富的临床药物评价资源、 数据源、技术与人力,并具备中立的地位,正在成为评估的主力。例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等单位已经承担了碳酸镧咀嚼片(福斯利诺®)等多个药品的HTA工作。

4设计评估方案

由评估机构专业人员根据评估对象、主题、视角以及需求进行H T A方案的设计。药品的H T A范围主要包括药品的技术特性(已批准的适应证与药理学特性等)、 临床有效性(效力与效果)、临床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经济性(微观与宏观)及社会属性(法律、伦理与患者意愿)。设计时要紧密结合评估问题与目的,综述疾病的背景信息,制定需要评估的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干预和对照措施及相应的结局指标;考虑进行亚组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发现潜在的适宜用药人群。选择对照时,要根据权威指南、临床实践现状、药品注册情况来确定。对于经济学研究,要确定评估采用的货币标准以及时间范围。

形成初步方案后,通常应召开由药学、医学、经济学专家为主的专家委员会,由后者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修改和完善评估方案。

这一步是HTA的重要步骤,方案的设计决定了之后证据纳入的类型与范围。同时,方案对参与HTA的各方职责范围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5证据收集

全面的药品H T A主要证据类型包括H T A报告、临床指南、系统评价/M e t a分析、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观察性队列研究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等。进行证据收集时,应尽可能系统全面地检索相关资料, 这是得出有效力的H T A结果的基础。透明的、高质量的证据来源是HTA具有公信力的保证。证据的来源主要包括:医药学专业的中英文数据库、临床试验注册网站、HTA机构与组织的官方网站、现有文献的参考文献、药监部门和企业的官方网站等。根据评估主题设定恰当的检索词,并注意对灰色文献的收集。

证据的纳入原则包括:1符合设定的患者人群、对照措施、研究角度、结局指标等;2明确研究类型、研究的合理性及资源使用等; 3研究具备可重复性;4研究采用的分析方法正确,并将偏倚最小化。

6证据质量评价

按照纳入 排除标准 获得证据 后,由于研究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要按照研究类型进行质量评价。 对于H T A报告,利用国际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网络(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Network of Agencies for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INAHTA) 制定的HTA报告条目评价其质量; 对于临床治疗指南,则利用T h e 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EvaluationⅡ(AGREEⅡ)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利用Assessment of Multiple Systematic Reviews(AMSTAR)进行质量评价;对于随机对照试验, 可采用Cochrane Handbook提供的RCT评价量表;对队列研究,可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 文献评价量表;对药物经济学研究可采用Consolidated Health Economic Evaluation Reporting Standards (CHEERS)量表评价其质量。

RCT是评价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证据来源,要注意评价其内部效度。在评价药品安全性时, 大样本、高质量的观察性研究与RCT均为“金标准”。观察性研究由于可能存在的偏倚较大,只在缺乏较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时,高质量的观察性研究才被纳入,并且作为结论依据时要更加谨慎。对于经济学评价,如果已有一些较高质量的经济学原始研究发表,则可对其进行系统评价,作为经济学证据。

7证据提取与合成

进行质量评价之后,要采用证据表格提取研究数据。证据表格一般包括研究作者、年份、患者特征(病例数、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干预措施、临床结局(根据设计方案选择)等。

常用的合成研究结果的方法有系统评价再评价、定性系统评价、 M e t a分析、经济学定量分析、专家共识等。如果研究证据之间异质性及偏倚风险较小,则证据级别最高、基于RCT的系统评价是优先的选择。采用M e t a分析定量合并的目的,是得到对于结局指标偏倚最小的估计值。如果结果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则需通过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手段进行充分的解释。当评估的对象是多个药品且缺乏直接比较证据时,可采用网络Meta分析方式,但要注意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性。

定性的系 统评价缺 乏严格 、 统一的方法学,具有一定的偏倚风险。当某一问题缺乏高质量RCT时,可以使用非随机的观察性研究作为补充,但必须说明可能带来的偏倚;同时可由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现有证据各自进行独立判断,从而达成共识。其中Delphi法和名义群体技术(nominal group technique)是常用的方法。

如果具备条件,可利用本国临床研究数据结合本国经济学数据进行经济学研究,通常采用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C E A)或成本效用分析(C o s tUtility Analysis,CUA)方法,健康效果采用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Year,QALY)。此外,为反映药品宏观经济学特性,需要进行预算影响分析,反映使用该药物对医保预算开支及其他资源消耗的影响。

8形成结论及建议

根据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结果, 对评估的药品针对患有某一适应证群体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结果做出描述与总结,形成评估结论。在此过程中,专家委员会可利用所有类型的证据、专家咨询意见等作为辅助和支持,并对其社会属性提出专家意见。同时,评估者使用证据级别评价体系对每条结论的证据质量和级别进行评价,并据此给出带有推荐强度的建议或意见。目前较为通用的标准是GRADE (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标准和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证据等级标准。

在形成建议时,还应考虑患者 (以及家庭和监护人)的意愿与偏好。可采用书面调查或访谈形式, 收集患者代表的意见。由专家委员会对患者意见进行分析,在形成建议时予以考量。

9传播评估结果与建议

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与对象, 选择不同的传播策略。有研究显示,约有2/3的HTA研究者常用的结果展示方式是在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而约有60%的卫生技术管理决策者希望HTA研究者通过完整调研报告展示其研究结果,其次分别是通过公文初稿和调研报告概述。可见,研究与决策双方应加强交流, 尽量采用决策者所偏好的产出方式,以提高后者对评估证据的认可度。

同时,还应该加强向社会公众传播H T A的结果。可根据公众特点,采用平实、易懂的语言编写出普及性版本,以便于公众和非医学人士知晓被评估药品的最新信息。

10监测评估结果的影响

尽管评估 视角与目 的各有不 同,但H T A结果的传播可对多个利益相关方产生影响,包括卫生政策、医保部门决策、医疗机构新药遴选、企业投资和营销策略、医务人员临床实践以及公众和患者的行为与认知等。研究者应跟踪HTA结果的应用情况,及时收集各方面反馈信息并作出分析和处理,必要时对评估建议作出修订。此外,还需关注国内外对被评估药品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监管部门发布的相关安全性及价格信息,以此对HTA进行更新和补充。

参考文献

[1]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Guide to the methods of technology appraisal 2013[EB/OL].http://publications.nice.org.uk/pmg9.2013-04-04.

[2]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Guide to the processes of technology appraisal[EB/OL].http://publications.nice.org.uk/pmg19.2014-09-02.

[3]陈洁.卫生技术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方鹏骞,祝敬萍.第三方评估在卫生项目评估中的作用与角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10):657-658.

[5]耿劲松,陈英耀,吴博生,等.卫生技术评估应用于决策的方法探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4,17(4):262-264.

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方法与步骤 篇8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步骤,技术体系

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稳产增产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把农业稳产增产、节本增效、节能环保3个环节统筹。使农机和农艺、技术与装备等要素紧密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实现了传统耕作制度重大变革。

1 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旋耕灭茬起垄然后播种的传统耕作方式从事粮食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形成的赤裸的田面极易造成风蚀,10~15cm的耕作层不保水也不保肥,犁底层逐渐加厚,农作物根际分布范围小,根系活力差,对化学肥料的依赖性逐年增强。农民燃烧作物秸秆大量向空气中释放温室气体,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则迅速下降。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这种耕作方式是不是作物生产发育所需要的理想土壤条件,人们却很少去思考。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理想的土壤条件是:平、齐、松、碎、肥、潮、暖,这样才有利于作物根系的良好发育,也是水、肥、气、热诸肥力因子的良好组合。在粮食作物生产中,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才能创造高额产量。一是保证全苗,可以用免耕播种、机械播种来实现;二是防止草荒,可以用化学药剂除革解决;三是要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深耕作层,用深松或耕翻解决;四是要提高水分利用率,用深松或耕翻蓄水、田面覆盖保墒解决;五是防止风蚀,用作物高留茬、秸秆还田解决;六是要增加土壤有机质,用根茬、秸杆还田解决;七是要提高肥效,用深施肥解决;八是要增加边际效应,可以用大垄双行种植形式解决;九是要防止倒状,用苗带重镇压、加深施肥解决;十是要增强作物根系活力,用加深耕作层、保持行间疏松来解决。上述解决高产问题的技术措施,如果归纳总结起来,就是完整的旱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就是为什么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因。

2 加强推广相互结合

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涉伐,要做好六个结合。一是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先抓试验点,典型引路试验示范,由点到面,技术模式成熟以后再推广到面。二是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政府领导要重视,要拿出资金扶持试验示范和典型引路。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主体是农民,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耕作意识和种植习惯,讲科学、重实效,用有说服力的事实教育农民,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农机与农艺技术相结合。同时在品种选用、植物保护、施肥、收获及种植制度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的结合,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四是多元投资与捆绑扶持相结合。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综合技术,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也需要在资金投入、扶持政策、试验示范、机具研发、政策性保险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要充分运用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补贴、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进行扶持,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步伐。五是保护性耕作与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相结合。特别是吉林省西部的中低产田,干旱是粮食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要积极推广免耕播种、深松蓄水、根茬秸秆还田、田面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增加蓄水保肥能力,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六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防止风蚀和干旱为主要目标,以深松和秸秆还田为主要措施,加快保护性耕作的推广。

3 技术模式

根据主要作物和农田特征,可以确定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即玉米大垄双行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等行跑沟台互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玉米垄侧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水田免耕轻耙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山区坡耕地留茬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4 建立保护性耕作体系

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要建立三大支撑体系。一是技术创新体系。以农机农艺结合为突破口,创新种植制度,把旱作节水、交替休闲、机械作业、深松轮翻、秸秆还田等创新技术有机结合,形成适合东北自然气候特点的新型种植制度和技术体系。二是机具保障体系。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开展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契机,结合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实际需要,从提高农机综合作业率的角度出发,加强大中马力拖机及其配套农具的购置和配置,提高机具配套比,提高作业效率。三是综合服务体系,依托科技检员,建立法规宣传、机具销售、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维修、从业人员职业技术鉴定等配套服务网络,形成新时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机综合服务体系。

5 选择好适应的机具

要积极研发和引进各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机具,主要有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深施肥机、秸秆还田机和收获机等。

6 加大宣传,落实责任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改革传统耕作方式的先进技术,基层干部群众对其实施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和技术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扩大影响;基层政府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多做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转变干部群众的观念。

论沥青路面压实度检测的方法与步骤 篇9

关键词:沥青路面 压实度检测

0 引言

检验沥青路面面层压实度是用沥青混合料最大理论密度标准进行计算,最大理论密度是取松散沥青混合料用真空法测定,将混合料试样浸入水中,在真空度为97.3kpa下持续15±2min,解除负压后测定其最大理论密度。这样用最大理论密度计算的压实度称为最大理论密度的压实度。本文结合规范有关条款及实际,就沥青路面压实度检测中的标准密度取值、实际密度测试方法及压实度标准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以理论密度作为压实度检测的标准密度。对任意一种沥青路面而言,压实度都是施工工艺中最重要的施工质量管理项目,在路面质量评定中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059-95)(以下简称“测试规程”)给出其定义式为:K=ρs/ρox100(%)式中:K—沥青面层某一测定部位的压实度(%),ρs—沥青混合料芯样试件的实际密度(g/cm3),ρo—沥青混合料的标准密度(g/cm3)。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以下简称“评定标准”)中规定,沥青混合料的标准密度为拌和厂当天取样的马歇尔试验标准制件密度ρs或试验路段路面芯样密度ρo,客观上实际密度和标准密度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定值,因此,压实度也为定值。但由于标准密度取值方法、实际密度试验方法等不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 沥青混合料标准密度检测

按照现行规范,标准密度可以有两种取值方法,即试验路段路面芯样密度或当天取样的马歇尔试验标准制件密度。结合多年的沥青路面施工以及质量管理经验,我们发现此二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1.1 试验路段路面芯样的密度 我们知道,在正式摊铺之前都要铺筑试验路段,其目的主要是:①确定生产采用的标准配合比;②确定松铺系数;③确定碾压方法和碾压遍数。只要确定了上述参数,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即可正常进行。在确定上述参数时,压实度也是评价指标之一。当然,如果实际施工过程中所有的因素如油石比、级配和施工条件等都不发生变化的话,以试验路段密度作为标准密度也是可行的。但实际上,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实际摊铺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密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值,它会因当时沥青混合料油石比以及施工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以某路段的实际生产为例,所使用的沥青混合料型为AC-251,最佳油石比为4.1%。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每天的生产状况与试验路的生产状况很难保持一致,在一定范围内有着相对较大的变化。因此,以试验路段密度作为标准密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实际应用中也很少以此作为标准密度。

1.2 当天取样的马歇尔试验标准制件密度 在很多工程实践中,常用当天取样的马歇尔密度作为标准密度ρo来计算压实度,当天马歇尔密度是从当天生产的混合料中抽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得到的,它基本反映了混合料生产的变化情况。但当天马歇尔密度还是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2.1 制件温度 根据经验,在室内马歇尔试验制件的过程中,混合料制件的密度会随着成型温度的增高而增大,空隙率则降低;反之,降低温度会导致密度减小,空隙率增大。在工程实际中,室内马歇尔试件空隙率是衡量沥青混合料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做马歇尔试验时我们发现,尽管上下变化了5个不同的沥青用量,变化范围达到了2%,稳定度都能满足要求,流值也大都满足要求,稳定度、密度有时连峰值都不出现,最后决定沥青用量的往往只剩下空隙率一个指标。在生产过程中也是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马歇尔试验只有空隙率会超出要求。因此有不少施工单位为满足空隙率要求在马歇尔试件成型时人为改变击实温度或忽视对温度的控制。

1.2.2 取样的偶然性 试验室在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时,通常是上下午各取一组进行试验以获得当天的马歇尔密度。然而,正常的生产能力是240吨/小时,每天只取两组,所以当天马歇尔密度取样的偶然性较大。试验室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对于马歇尔密度的取值而言是较为明显的。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在实际检测中,很难有以马歇尔密度为标准密度的压实度不合格的问题出现。

1.2.3 最大理论密度 最大理论密度可以通过计算法、真空法或溶剂法来取得,溶剂法和真空法对钻孔取芯而言最能反映实际情况,但这两种方法都不能保留芯样,而且试验本身也比较繁琐。而计算法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而言则最为简单明了、易于掌握。

在SMA生产实践中,我们已经尝试利用最大理论密度作为标准密度的做法。空隙率的计算式VV=(1-ρ)×100%

压实度K=ρso×100%,以理论密度为标准密度时,ρs=ρ,ρo=ρ可以推出:VV=(1-0.01K)×100%

使用最大理论密度可以直接地、相对真实地反映该路段的空隙率情况。

2 标准密度的选择和压实度标准的确定

现在不少公路已在使用空隙率和压实度双控指标,即以马歇尔密度作为标准密度来评价压实度的同时,要求其空隙率也要达到要求。这样做可从两方面对沥青面层的质量进行控制,但实际施工中会出现压实度满足要求而空隙率不满足要求的情况,这很难说服施工单位其是不合格的。当以理论密度作为标准密度时,如前所述由于空隙率和压实度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指标,即W=(1-0.01K)×100%。在这样情况下控制了压实度其实也就控制了路面的实际空隙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标准密度应直接采用最大理论密度,这样就可以直接判断其空隙率的大小,为了避免空隙率过小而导致泛油等病害和空隙率过大而引起水损害,压实度指标宜控制在93%~98%。

3 沥青面层实际密度

按“测试规程”检测沥青面层实际密度有核子仪和钻孔取芯两种方法。核子仪法虽然有非破坏性的优点,但由于各种型号沥青砼表面的粗糙度不一,通过核子仪法测得的实际密度往往偏差较大,且缺乏相关性,因此“测试规程”明确指出不宜采用核子仪法作为仲裁试验和验收评定手段。钻孔取芯的试验方法是在路面施工结束后从面层中取出芯样,比较有代表性,也是现在最常用的方法。由于沥青混合料密度测试方法较多,有表干法、水中重法、蜡封法和体积法等,究竟采用何种方法作为钻孔取芯样的密度测定方法,有必要在此作一探讨。“测试规程”还规定“压实沥青砼面层的施工压实度是指按规定方法采取的混合料试样的毛体积密度与标准体积密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公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指出,当沥青混合料为不吸水时,可采用水中重法,因此在Ⅰ型沥青混合料密度的测定中,试验人员仍习惯采用表观密度作为实际密度ρs来计算压实度,这样其实是不妥的。

在沥青面层压实度检测中,沥青标准密度宜采用最大理论密度,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控制压实度,也可以控制其空隙率等体积指标;沥青的钻孔取芯芯样密度只能采用毛体积密度,以表干法测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

修理方法与步骤 篇10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常是按照教学计划、教材模式、教材列举的设计步骤来介绍教学内容的。但是凭借笔者的教学研究与教学经验,目前教科书中许多传统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不足。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借助经验公式、设计图表、类比的方式进行有限的计算次数、得到有限的设计结果,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设计模式不能使设计的结果获得最佳。如何使学生掌握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先进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对学习最佳设计技术产生兴趣,教学案例的讲解就显得十分重要。职责要求教师必须运用新旧知识的直接联系,迁移类比、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完美的解决遇到的设计问题,并依据需求学习更需要的新知识。本文以《机械设计基础》中的圆柱齿轮设计问题为例,以教科书中的设计问题、设计步骤、设计结果为参照,通过学生们采用不同的设计参数、得出不同的设计结果、对比结果找出最佳,分析、归纳如何快速确定其最佳设计结果,使学生们自己总结出了一种齿轮设计的新方法。使学生了解了齿轮最佳设计、机械最佳设计的概念,在学生思考如何更加快速、方便的寻找最佳设计结果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1圆柱齿轮传统设计方法及其不足之处

齿轮传动用于传递空间任意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广泛应用于机械设备中。在设计圆柱齿轮时,目前教科书和工程应用采用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存在着不妥之处,设计只是片面追求一次性设计成功,设计结果单一且仅仅可行。针对传统设计方法、设计步骤的不妥,本教学研讨是以教科书中齿轮设计例题为研究对象,设计的齿轮机构传动性能最好、齿轮啮合重合度最大为目标,同时追求齿轮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加工制造方便,对传统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进行了改良。传统的齿轮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如下(以闭式软齿面直齿圆柱齿轮为例):

(1)选择材料;

(2)选择参数:小齿轮齿数Z1(Z1=20~40)、齿宽系数φd、载荷系数K;

(3)设计确定齿轮参数。按照接触强度式计算小齿轮分度圆最小直径d1min:

收尾取标准模数,然后确定小齿轮分度圆直径,有:

(4)校核:按照下式弯曲强度校核,满足不等式要求则主体设计结束;否则转步骤(3),增大一级齿轮模数,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由上述设计理论与设计步骤可知,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设计周期长、凭运气盲目试凑、可靠性差、结果众多,不可能获得最佳的设计结果,很难实现齿轮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加工制造方便。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上述传统的设计方与设计步骤,许多学生就提出疑问:小齿轮齿数Z1(Z1=20~40)在这么大的范围里如何选取?在不同的选择中设计结果是否会有差别?差别会有多大?应该如何有效的选取?

针对同学们的疑问,笔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动脑、积极思考,笔者在教学课件PPT中,用多张照片显示了实际工程应用中,许多小齿轮的齿数远远大于40的事实,在船舶中小齿轮的直径很大,如果也按照此要求,齿轮的模数会多大?于是和同学们得出结论:小齿轮齿数Z1在20~40中选择并不严谨。该参数应该如何选取呢?笔者在本章节的习题课上,让学生参考教科书中列举的设计实例,利用全体同学们的智慧,找出传统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启发学生,对圆柱齿轮设计方法进行改进

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去做,力争让学生自己总结与归纳。笔者针对教科书中齿轮设计实例,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实践,每名同学采用不同的设计参数Z1,于是就会得出不同的设计结果,然后采用实现所设计的齿轮“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加工制造方便”的目标,找出众多方案中最佳的设计方案,看看如何能迅速的找到这一设计方案,并总结出规律与新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

依据直齿圆柱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小齿数Zmin=17,笔者让每个教学班的同学按照学号取:Z1=17、18、19、…49、50,其中Z1=24为教科书例题中所取的齿数。高机131班同学们的设计结果见表1。

表中值:长度单位为mm,体积单位为cm3。

在教学中,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满足齿轮接触强度与弯曲强度条件下,直齿圆柱齿轮设计结果评价优劣的标准为:

(1)齿轮齿数越多,齿轮重合度就越大,有力于齿轮传动的平稳性;

(2)齿轮的模数越小(mmin=1.5mm)结构紧凑、加工制造简单,成本低;

(3)齿轮的齿顶圆直径小则毛坯的尺寸就小,制造成本低;

(4)齿轮体积小则齿轮的机构就紧凑;

(5)齿轮传动的中心矩越小,齿轮传动的空间就小,传动装置就紧凑。

按照上述准则,在习题课上,全班同学们公认: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学号为20的同学,当选择的Z1=37,其设计结果为最佳。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如何才能快速的找到该设计方案呢?

如何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能够迅速选择最佳的结果?于是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析探讨了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所在,由此构思出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首先确认了传统设计步骤存在如下不妥(以直齿圆柱齿轮设计为例):

(1)接触强度涉及的参数少,而弯曲强度涉及的参数多因此过早确定齿数z1及率先考虑弯曲强度,通常情况下确定的参数会效果差;

(2)齿轮模数的离散度大,而齿数的离散度相对小很多,因此先随意设定齿数z1,并却保持不变,这种设计是凭运气试凑,设计误差大,导致结构不紧凑;

(3)齿轮齿宽系数φd的引出是为了降低设计难度,将小齿轮分度圆直径d1和齿宽b两个参数人为的合并为一个而引出来的,若初始设定的齿宽系数φd始终保持不变,因计算过程中齿轮模数的收尾、取标准值,造成小齿轮分度圆的放大而又一次将齿宽b放大,齿轮的体积就会增大太多;

(4)传统设计步骤没有体现提高机构的运动性能、结构紧凑性以及齿轮加工成本等因素,只是为了一次性得到一个可行的设计方案而已,会造成设计粗糙、效果很差。

在追求齿轮设计最佳时,应该是在满足强度条件前提下,尽量增多齿数z1、减小齿轮模数m。

改进的齿轮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如下(以闭式软齿面直齿圆柱齿轮为例):

(1)选择材料;

(2)选择参数:齿宽系数φd、载荷系数K;

(3)满足接触强度计算小齿轮分度圆最小直径d1min:

(4)依据降低齿轮加工成本的考虑,选取齿轮的模数m,m优先从允许的最小值选取,同时选取几组供优选,如:m=1.5、2.0、2.5;

(5)用下式推出齿轮的齿数:

收尾,然后确定小齿轮分度圆直径d1,有:

(6)校核。按照下式弯曲强度校核,满足不等式要求则主体设计结束;否则转步骤(4)增大一级齿轮模数,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7)在选择的几组不同所得方案中,依据设计优劣的评价标准,确定最佳设计方案。

3改进后的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的设计效果对比

在教学中通过具体设计实例以及不同设计方法的比较、对比,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面是学生们按照自己总结出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得出的计算结果,3组供优选的设计方案见表2。

表中值:长度单位为mm,体积单位为cm3。

分析表2中的设计结果,方案2的设计结果最佳,于是取方案2为本设计问题的最终设计结果。将新的设计结果与教科书传统设计结果对见表3:

表中值:长度单位为mm,体积单位为cm3。

从表3新旧设计主要设计参数效果对比可知,新方法、新设计步骤有如下设计优点:

(1)齿轮模数减小50﹪,便于轮齿的切削加工;

(2)小齿轮的齿数增加54.2﹪,提高了齿轮机构啮合的重合度,有利于机构传动平稳;

(3)大小齿轮的毛坯直径均减小25﹪,降低了齿轮的制造成本;

(4)大小齿轮的体积分别减小55.1﹪、56.6﹪,机构体积小、重量轻,节省了大量材料;

(5)齿轮中心距减小了23﹪,结构趋紧凑。

4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心求知欲,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利用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相贯通,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妙处,从而主动温习旧知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热爱,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在此向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学院高机131班的全体同学致谢,感谢全体同学参与本课程的教学研讨,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共同完成了齿轮设计方法、设计步骤的改进。

摘要:本文列举了笔者实施过程的具体教学例题、与学生们的研讨过程及其最后研讨结果,开阔了学生们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思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案例,圆柱齿轮设计,传统设计,最佳设计

参考文献

[1]樊智敏.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朱东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孟兆明,李杰,嵇丽霞.对圆柱齿轮设计方法设计步骤的改进[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4,40(16):44-48.

上一篇:以生为本的教学下一篇:呋塞米沙丁胺醇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