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模拟训练

2024-05-27

职业生涯规划模拟训练(精选四篇)

职业生涯规划模拟训练 篇1

由于现在高校不断的扩招, 中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情势越来越严峻,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 2014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突破了700万, 有近727万人。如此庞大的毕业人数, 再加上招聘企业的技术要求和大学毕业生技术不足的矛盾造成了愈加严重的就业难状况。

(一) 产业结构的调整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联结, 促成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疏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产生影响, 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扩大, 短时间内必将会影响传统行业对人才的招聘。

(二) 就业市场与大学生供求的矛盾

大学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所需要的技能相矛盾造成了两者供需之间的不协调。一方面是由于毕业生没有做好实际的职业规划, 对未来的设想过于脱离实际;另一方面是市场需要的人才缺口大量集中在基层岗位, 例如技师、机械师等技能型人才。这就造成了很多毕业生想去公司白领岗位就职, 而没有这么多公司给他们岗位, 很多企业需要大量技术人才, 却鲜有毕业生问津。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现状

(一) 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轻视

当下很多高校都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模式, 很多东西还在探索中, 由此造成了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 不能很好地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且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块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专业性, 往往只是投入少量的人力财力, 当出现就业率低下的问题后, 虽然会引起学校的关注, 但是也不会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方面进行思考。总而言之, 高校对待尚未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模拟训练还没有足够重视。

(二) 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停留在理论阶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讲究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的学识, 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时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所以这时候强调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模拟训练就非常有必要。在现在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往往注重目标的设计而轻视实践规划, 目标设计得再好, 没有经过实践去验证, 那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纸上谈兵。

(三)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误区

现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当中, 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 就是给学生们过早地制订了一个职业方向, 比方根据你的个性特征就来评估你适宜做什么, 过早地给学生下定论、定框架, 往往会对学生形成束缚, 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确定自己要干某一种职业, 人的个性是不断发展的, 通过规划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了解自己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局限在某一具体的职业上这是不可取的, 没有最合适的职业, 只有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才能获得成功。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及存在问题研究

(一) 大学生自我生涯规划意识薄弱

根据调查, 目前大学毕业生中仅有15%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20%的人了解自己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很多学生不清楚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缺少生涯规划的自我意识;还有一些学生自我分析不够准确, 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缺乏长期地规划;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完全没有必要, 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二) 大学生就业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2015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中显示道德修养、组织能力、独立能力、合作能力、进取心、刻苦精神与工作热情等, 这些被用人单位与社会所看重的基本素质, 被求职大学生相对忽略, 这一结果与去年的结果基本一致。

(三)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在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自我认识不够客观, 规划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生涯规划较晚 (2) 自我评价不准确 (3) 不了解社会真实的需求。

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模拟训练方法

总而言之, 大学生职业规划所表现出的问题反应了当代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还不是很深, 反映了社会、高校对职业规划工作的不重视。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处在发展阶段, 尚未成熟, 而科学的训练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之中, 下面是关于如何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的一些研究。

(一) 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目标是人努力的方向,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 只有制定了正确的目标, 才有成功的可能。主观因素的分析就是分析自我, 而客观因素的分析就是分析学校、社会环境等。 (1) 主观因素分析:除了要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等, 还应该了解自己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2) 客观因素分析:不仅要了解国家目前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也要了解所选目标 (职业) 在大环境下的发展趋势。在校园里, 要了解专业的设置, 以及与专业相关活动的开展等, 确定哪些因素是对自己有利的, 哪些是不利的。

(二) 制定职业生涯目标

在进行了目标可行性分析之后,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般来说, 职业生涯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制定的目标一般是大学四年的目标, 以及更加长远的职业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 要注意几个问题: (1) 目标要适合自己的个性、特长; (2) 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 目标要明确具体; (4) 目标要能正确激励自己。

(三) 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上文提到高校过早地就给学生下定论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所以在这一块我们并没有要求学生单一的确定自己将来要干某一行某一业。一般来说学生大学毕业后有三个方向可以走, 分别是技术技能型发展方向、行政管理型发展方向、自主创业型发展方向, 这三种方向是完全可以自由转换的, 根据你自身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 你完全可以不被某一种方向所限制。但是会不会造成目标的混乱呢?我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是静态的而应该是动态的, 并不是一次规划就可以了事, 环境在变, 个人能力在变, 思想在变, 一旦告诉学生单一的发展路线, 在学生发现这条路并不是非常适合自己的时候, 那么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四) 实施规划方案

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把长远目标分解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 因为学生在选择发展路线上可以变化, 目标就有可能再制定, 但无论目标如何变化, 对于目标的分解这一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制定具体的措施, 具体措施分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 教育培训就是依据不同阶段的目标来进行学习,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增强自己的自身素质;实践锻炼就是要亲力亲为, 体验实际工作的环境, 了解社会, 锻炼自己, 并启发自己,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不断修正自我, 这是十分宝贵的工作经验, 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起着铺垫作用, 也是于他人相比而言一项非常重要的优势。

(五) 评估和反馈

制定的计划不能一成不变, 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 主观客观因素的变化, 相应地我们必须要对职业规划做出调整。在一段时间执行后, 我们要对方案进行评估, 在发现问题之后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规划方案, 包括目标的重新设定, 职业路线的重新挑选, 实施措施的变更等。

参考文献

[1]邬守景.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D].洛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2009.

[2]倪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职业生涯规划与模拟招聘总结 篇2

我们大学生凭自己很难洞悉各种职业的内容及分类,而父母、亲友们也难具有专业化的知识,来协助我们选择适当的职业。对我们而言,职业选择是否适当,将影响其将来事业的成败以及一生的幸福;对社会而言,个人择业是否适当,能决定社会人力供需是否平衡。如果每个人都适才适所,那么,不仅每个人都有发展的前途,而且社会亦会欣欣向荣;相反,则个人贫困,社会问题丛生。由于职业选择,对一个人及社会都有极重大的关系。因此,政府及教育单位,对于青年人未来职业生涯的认识、规划、准备和发展,应极为重视,实施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我们自己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分析,确立我们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计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这一目标。

招聘的基本流程包括确定需求分析、制定方案、招聘宣传,然后筛选应聘资料,如果通过则安排笔试和面试,通过后,就可以进入公司。我们在学校也组织了一次模拟招聘,按照招聘的流程走了一遍,我们小组是招聘培训专员,我们首先确定了这个题目,指定的招聘方案,然后再校园里贴海报进行宣传,进行校园招聘,我们对收到的简历进行了初步的筛选,然后组织了笔试和面试,选出了一些合格的人员。通过这一程序,我对招聘这一模块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职业生涯规划模拟训练 篇3

1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姜世健在《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中指出,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供大于求。调查显示, 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 毕业生逐年增加, 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280万, 比上一年增加68万, 而2005年的毕业生人数已到达300多万, 在短短几年里数量骤增。同时, 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待业,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且流动的规模逐渐增大。而社会和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相对较少, 因此,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总体上呈供大于求的趋势, 这些都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二、知识技能不足。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大学生就业的前提与基础。竞争能力包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专门化、专业化的不断发展, 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掌握过扎实硬的专业基础、基本功, 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有协作的精神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能力, 才能在社会竞争实践中实现就业理想, 满足社会需求。然而, 多数高校毕业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专业技能不熟练, 这也是导致非自愿性、结构性失业的一个原因。

第三、大学生不正确的择业观。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 对毕业后的薪水待遇要求也偏高, 理想和现实差距较大。许多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 以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报酬, 忽略了身边的小城市,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将眼光放在高处, 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另一方面, 许多用人单位看重工作经验, 觉得毕业生不能够马上发挥作用, 创造价值, 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培训, 不愿意接受, 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对大学生来说, 良好的就业理念往往是获得理想职位的成功阶梯, 大学生对择业问题的看法、信念和态度直接影响就业的质量。错误的认识使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因此, 毕业生要根本转变就业观念, 用客观冷静的心态看待自己, 拓宽视野, 结合自身专业、能力、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以达到供需双方最佳的就业组合。

第四、就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影响。随着就业问题的凸显, 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 各种人才供需洽谈会增多, 但仍存在体制性的障碍。教育部门、公安的户籍部门、人事及劳动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通畅, 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限制, 给学生的就业造成极大困难。另外, 毕业生的就业还存在专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矛盾, 如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之间不协调, 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都存在滞后的问题, 没有灵敏地捕捉到市场的信息, 没有及时调整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还沿用老的培养方法和体系。比如, 一些社会需求逐年减少的专业没有相应缩减招生人数, 从而造成学生无处就业, 刚刚毕业就面临失业。还有部分高校对热门专业盲目推崇, 无限制地扩大招生人数, 导致部分专业人才过剩。

2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模拟训练的必要性

要想在求职中取胜, 国家应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 同时, 各高校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和努力, 为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体制, 开展指导课程和模拟训练活动, 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弱点, 扬长避短。具体策略如下。

2.1 高校完善就业指导机制

许多高校缺乏完善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机构多数是从学生管理部门分离出来的, 管理力度较小。部分指导人员没有从事过相关的培训, 实际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对社会形势认识不够透彻, 对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不能给出中肯建议, 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 普遍存在指导质量不高的问题。

2.2 多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近几年各高校为提高就业率, 都开设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 为学生们解答相关困惑。然而, 绝大多数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仅在大学四年级阶段开设, 且指导形式单调, 课程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供求关系也有所变化。高校毕业生普遍重专业知识的积累, 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 导致知识理论与专业素质之间存在断层。因此, 各高校应该在各个学期开设讲座, 或以选修课的形式不同学期开设择业、就业、面试等相关的课程, 针对大学生面临实习的问题进行讲解。

2.3 组织多样化模拟训练活动

大学生想尽快地融入社会, 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和位置, 就必须了解招聘的礼仪、面试技巧, 更好地剖析自己, 自觉摄取有用的信息, 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开展模拟训练活动是结合学生的实习、见习出现的问题, 进行模拟重现, 在直观、真实、有趣的活动中, 提出问题并由专业教师进行总结与指导。学生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掌握了实习的状况, 一举两得。另外, 还可以模拟就业面试现场, 将真实的面试情景再现, 充分发挥学生就业的主观能动性, 使同学了解到面试现场的紧张与压力。活动过程中, 学生模拟应聘人员, 由专业人员担任招聘人员, 使学生提前了解求职面试的应对技巧。模拟面试犹如一次精彩的彩排, 对于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一次亲临现场的面试机会难能可贵, 在充分认识自己、改善不足后, 自身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对自身职业规划的目标也会更加清晰。模拟训练活动侧重于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正确对待就业、择业和创业。基于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准备, 以及对社会状况的普遍缺乏了解与认识, 导致自身学习的迷茫, 而企业也无法在大学毕业生中补充大量新鲜的血液, 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以及企业难寻人才的局面。面对这样的状况, 开展有效的指导性培训活动, 促进了学生与企业间的融合, 发挥出人才的优势, 将知识与技能充分体现出来, 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3 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 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研究,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训练具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对学生而言, 他们渴望打开就业的大门, 达到自身发展的需求与企业之间的双赢, 高校应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加大指导力度, 创新就业指导方式, 提高学生在就业道路上的竞争力。同时, 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叩开理想职业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D].天津:南开大学, 2010.

[2]张松存.浅谈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面试技巧[J].海外英语, 2011 (2) .

[3]苏会方.浅析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外企英语面试技巧[J].科教文汇, 2011 (8) .

职业规划暨职场模拟招聘大赛须知 篇4

业规划暨职场模拟招聘大赛参赛须知

2013-9-1

1各位选手:

请认真阅读本《须知》,包括比赛流程、特色活动、报名参赛、选手辅导、评选与赛程管理等内容,有助于您在本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一、大赛目的通过职业规划大赛的活动形式,传播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和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大学生学习掌握职业规划的一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比赛流程

大赛分为校级比赛、省级初赛、省级复赛、省级决赛四个阶段。校级比赛由各高校自行组织;省级比赛由大赛组委会统一组织。校级比赛以职业生涯规划书面作品、自我展示为依据选送优胜选手入围省级比赛。

三、特色活动

大赛网上报名截止后,将随机抽取30学生赴哈南工业园区进行企业一日游活动。

省级初赛期间,将邀请职业规划指导专家、企业HR经理等作为培训讲师,对参赛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省级复赛期间,将组织选手开展职场训练营特训活动,增强选手职场适应能力。

省级决赛前将组织选手赴江苏昆山进行企业调研考察和职场体验,增强大赛的实战性,拓展选手职场视野,搭建选手求职平台。

省级决赛阶段将在大赛官网上发布优秀选手作品和企业招聘信息,搭建企业和优秀选手就业双向选择平台。

决赛现场将邀请知名企业参加,优秀选手将有机会和企业现场进行签约。

四、报名参赛

本次大赛参赛学生通过大赛官网报名系统

(),经注册后统一报名参赛。

五、选手辅导

大赛期间组委会将通过大赛官网发布职业规划及参赛作品撰写的相关辅导资料,选手可通过指导教师指导或登录官网咨询获得指导。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下一篇: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