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专业

2024-07-02

广播电视专业(精选十篇)

广播电视专业 篇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校主要课程如下:电视艺术概论、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电视文艺节目创作、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技术、电视画面编辑基础、电视文艺编导、电视节目导播、传媒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传播学、影视作品分析、中国戏曲、视听语言色彩学、电视节目策划、照明技术纪录片创作、摄影技术以及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艺术是相通的, 学习需要认真对待, 满腔挚忱, 不心存怠解, 不厚此薄彼。

二、就业前景喜人, 对专业信心十足

目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趋势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 市场广阔, 就业前景喜人。尤其是现在网络发达, 信息日新月异, 科技进步一日千里, 学习网络艺术的学生尤易被市场接纳。总而言之, 电视台也好, 电台也罢,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舞台广阔, 只要有真才实学, 又脚踏实地, 兢兢业业, 必然能够一展身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参与的工作很多, 以幕后工作为主, 包括节目编导、编辑、剪辑、策划、撰稿、记者、摄像以及场记、灯光和后期制作, 不一而足, 根据个人喜好而择, 依据工作需要而定。如果进一步发展, 会成为电视台频道栏目组制片人, 成为管理者, 前途无可限量。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要突破窠臼

在电视行业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举足轻重, 不过, 由于我国媒体发展及其迅速, 竞争非常激烈, 很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在实际学习当中, 笔者发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目的性较差, 对设备的技术性使用、综合性使用有所欠缺, 教学环节松沓, 对实践课程安排的时间不够, 课程内容衔接脱节。进行综合性操作中, 有的同学懵懵懂懂, 有的熟练度不够, 布置的作业不全面, 检查作业不到位, 练习作业乏味无生机。

任何工作, 都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多元化是用人单位对能力的要求倾向, 局限于广播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容易受到冷落。刚刚毕业, 专业技能尚不熟练, 专业优势远不明显, 怎样运用所学, 站稳脚跟, 发挥自己的特长呢?这就需要学习者卯足劲头, 勇往直前, 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 练就过人的组织和策划能力, 具备创新的眼光, 拥有向上的精神, 保持乐观的心态, 临事不乱, 处理问题有条不紊, 事事显出过人的胸襟韬略, 在迅猛发展的广播电视行业中如鱼得水。

四、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媒体行业的发展蔚为壮观, 堪称一日千里,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水涨船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从确立以来, 形成了自有的体系, 在动态发展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科格局, 如今形势大好。我们要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对其科学定位。定位的方向包括很多, 比如课程的设置, 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对教学旧框大胆改革, 尝试、借鉴新的教学方法, 重新审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创新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模式。艺术是相通的, 本专业也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学科中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 使之交叉互利, 增加技能的练习, 增加能力课程, 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可以肯定地说, 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细化, 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社会的影响力的增强, 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新的定位必然是大势所趋。

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方法

(一) 兴趣促使传道功成

加强理论学习, 淡化硬性记忆, 进行充满灵性的实践, 不受学习旧框的禁锢, 让学习方式生动有趣, 提升了学习的创新性, 在教师的引领下将兴趣提升到极致。在课堂上, 多进行模拟实验, 与同学多进行交流, 与老师互动, 要大胆质疑, 要勇于站到讲台上发表意见, 即兴演讲, 广泛沟通。

(二) 增加学习的范围

电视业的发展瞬息万变, 知识的更新必须亦步亦趋, 局限于传统教材, 必然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所以, 要增加学习的内容, 扩大学习的范围, 要从创新的方面进行选择, 比如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时效性。涵盖的内容要范围广, 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创新要求, 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教材的选用要使得学习者走在媒体行业的最前沿。

(三) 重视实践, 全力适应媒体行业的发展

提倡创新, 就是为了学有所用, 就是为了能在工作中一枝独秀, 实践、创新唇齿相依, 只有更多的实践, 才有创新的可能。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属于是“应试教育”, 在面对考试时, 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教师要加大对学习者动手实践的能力, 达到实践与理论共考核的办法。学校方面可以结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统一实践。比如, 学校可以先通过校园的话剧社、广播社、影视剧社组织比赛活动, 筛选出优秀的作品, 然后联系当地或外地的广播电视等节目组, 将这些优秀作品的作者推荐给他们。进行学习实践, 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 还能提供本专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定要鼓励学习者的创作性。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新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 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自己的作品, 其乐无穷。教师可以把学生创作纳入到教学过程中, 激励学生创造, 激发创新灵感, 活跃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 要注重学习方法, 增加学习的范围, 重视实践, 使学生对学习保持盎然的兴趣, 对前途充满信心, 注重自己在编导专业品德的培养, 长此以往, 一定会前途锦绣, 春光灿烂。

参考文献

[1].黄匡宇, 《广播电视学概论》,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09

广播电视学专业简历 篇2

姓名:性别:

目前所在: 广州 年龄: 21

户口所在: 江西 国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高: 155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重: 50 kg

◆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 文案/策划/美术指导

工作年限: 0 职称: 无职称

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生简历模板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生简历模板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一个月

月薪要求: 1000--1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番禺区,广东省

◆ 工作经历

福建厦门中日电热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7 ~ 2021-09

公司性质: 中外合资所属行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担任职位: 操作工

工作描述: 负责机器操作,工作很辛苦,不堪回首,但了解和体验到普通车间工人的艰辛,更加懂得积极向上。

离职原因: 暑假结束开学

广州市创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21-07 ~ 2021-09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物业管理/商业中心

担任职位: 文员

工作描述: 高中毕业,高考完毕,感觉考试成绩很一般,迷失方向的我矗立在岔路口,感到迷茫,出外做暑假工,体验打工生活,锻炼意志。同时也为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十字徘徊路口选择方向上更加坚定,选择继续读书深造。

离职原因: 大学开学

毕业院校: 井冈山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获得学位: 目前大学在读 毕业日期: 2021-06

专 业 一: 广播电视新闻学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21-09 2021-06 广昌县第一中学 高中 高中毕业证书 -

2021-09 2021-07 井冈山大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一次二等奖学金、两次三等奖学金、英语四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积极分子荣誉 -

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生简历模板个人简历◆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良好 粤语水平: 较差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

◆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

前言:现今电视广播文化已经实现了良好产业发展,而由此高校也将广编专业纳入其中。可以说广编专业起源于1990年代,而广编专业以及播音主持等专业的出现更是促使电视广播文化深入到校园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专业创新上的不足,而这就需要各大高校以及教师予以良好关注。

一、广编专业创新内涵

现今可以说创新不仅仅是体现在国家发展以及企业生产方面,而且还需要将其放置于教育上。教育上的创新可以促使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为国家培育更多创新人才,而这对于国家企业有着较大助益。

对于广编专业而言其创新内涵主要是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创新学科体系。广编专业现今涉及十多门具体课程,站在广义视角来讲广编专业指的是广播电视具体流程,如节目策划以及相应制作和播音主持等等。因此创新学科体系就需要在广编专业原学科内容上进行良好补充,充分对前沿理论予以有效借鉴并对学科框架有效丰富;其二是创新教学模式。现今可以说广编专业在实际教学环境中除了需要将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知识予以良好传授之外,促使学生达到教学要求,更加需要促使现有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尤其是需要对授课方式进行更新并添加一定的应用场景。如较为流行的新型化翻转课堂等;其三是创新人才培养。广编专业人才培养即是在教学大纲引导之下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培养目标。而创新就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内容补充以及相应的方案调整[1]。

总之广编专业的创新从其本质上讲属于系统过程,需要在此系统过程将资源良好调动进而才能将培养目标良好实现。

二、广编专业创新困境

(一)欠缺创新意识

广编专业现今虽然已经被各个高校开展起来,而教育部门也对各个高校的广编专业提出了创新要求。但是从现实层面上讲由于配套政策以及相应激励机制还未能够健全,因此创新广编专业依然较为困难。首当其冲体现在欠缺创新方面意识上。尤其是在现今创新广编专业相关学习者思考能力以及理论素养上,国家社会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由此教育工作者拥有广编专业较强创新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现今各个高校显然对广编专业欠缺较强的创新意识,而这也成为了广编专业的创新困境。

(二)存在创新误区

现今广编专业在实际发展的环节中存在相应创新误区主要是体现在部分的广编专业相应教育者往往认为创新仅仅是集中在理论创新上,如提出相应前瞻观念即为创新广编专业。而显然该种思想较为滞后。可以说从上述创新广编专业的实际内涵上看,概念创新仅仅是广编专业最表层的创新,深层次的创新则需要关注广编专业的学科体系以及教学模式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方面实际创新。而由于专业教育创新上存在的误区也影响到了广编专业现今以及未来的发展。而存在创新误区更是成为了广编专业又一创新困境。

(三)不健全创新平台

现今国家对于创新予以了较高的关注,不仅仅是将创新放在企业发展以及技术生产上,更是要求教育上也需要实施创新。针对广编专业虽然部分省市区域高校以及相应科研单位予以了一定创新尝试,但是就大部分区域高校而言并没有建立相应创新平台,或者可以说是创新平台还不够健全,一些针对广编专业相应创新论坛也并未开展起来[2]。而创新平台的缺乏以及不健全从长远视角而言将广编专业发展脚步拖后,因此不健全创新平台也是现今广编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之一。

三、广编专业创新思路

(一)提高创新意识

对于广编专业而言创新思路首先需要思想观念上予以高度重视,众所周知意识能够支配行动,更能够指导行动,从意识上提高对某一事物的实际价值判断将能够加快事物发展进程以及提高预期目标。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广编专业在发展上的重要性。具体来讲相应广编专业实际教育者需要对此专业予以较高重视,将其放置在重要教学地位上,尤其是需要该专业主管教育者重视资源配置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就广编专业创新问题予以会议研究以及民主讨论。只有提升广编专业教育战略高度并引进资源支持才能为其后续创新保驾护航。

(二)纠正创新思想

广编专业上的创新需要注重不能为了“创新”进而走形式化的创新道路,而是需要真正将广编专业创新作为主体,围绕其予以科学思考以及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实践与理论两方面的良好创新有效结合。一般来讲脑袋一热进而得出教育思想往往没有得到实践论证,从其本质上讲并不会对广编专业的教育实践带来真正的教育优化影响,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上新教育思想并不能称之为是教育创新。创新思想的纠正在于不仅仅是创新教育概念,而且还对教学方式以及学科框架基于教育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而正确的创新思想不仅与广编专业实际创新内涵相统一,更加能够促使广编专业实现较好发展。

(三)搭建创新平台

任何的学科要想实现真正创新除了意识上的提高以及思想上的纠正之外,更加需要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支撑。而实践活动则依靠创新平台来实现,由此可见创新平台的良好搭建意义重大。就现今来讲国家需要为广编专业创新平台的实际搭建予以一定的制度支持,如制定相应的平台实施指导建议等等,进而为各个高校广编专业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促使创新平台拥有较为全面创新空间[3]。此外创新平台还需要建立在科学管理以及新技术应用基础上,强化创新平台新技术的培训以及传播,更加提高相关平台教育人员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结论:综上分析可知,广编专业的实际创新不仅仅是时代更新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针对广编专业存在的发展困境就需要予以良好优化,这样才能促使广编专业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秋媛.地方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4:29-30.

[2]黄桂明,莫字瑛,赵千千.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3:78-79.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更新 篇4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理念更新的依据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理念更新的理论依据。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 其教育理念的更新应秉承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一直占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 逐渐回归到它的本意———促进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即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价值, 促进个人发展乃是其固有的基本价值之一。“高等教育正是在对每一个人施加影响, 满足每一个个人的求知欲望, 帮助实现每一个个人的目标的过程中和基础上, 体现着其他的价值与功能。由于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 离开了人自身的发展, 教育就无从反映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育本身也就不会存在。因此, 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 最为基础的是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也即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1) 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全面反映社会需要、学生个人需要和知识传承创新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应是:在三种价值取向统整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个体的价值。 (2)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理念更新的现实依据。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看, 进入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理念须改单一的“统一与标准化”理念为“层次化与多样化”的理念。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又明确把创新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目标之一。从广播电视业的深刻变革看, 目前广播电视媒体正面临着媒介融合、三网融合、制播分离等变革, 这些变革将使广播电视业的理念、体制、组织机构、工作方式等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不可避免地对广播电视新闻人才提出新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满足这些新语境对人才的新需求, 从而解决人才培养与现实需要脱节的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新理念确立的逻辑框架

教育理念是一系列观念融合而成的观念体系, 又是为解决当前问题而确立的工具。新语境下,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理念应在遵循现阶段高等教育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三位一体”价值观的前提下, 结合目前新语境提出的人才培养新需求来更新。首先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分长远需要和短期需要。长远需要是使学生成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 应在学生身上体现教育的本质和本科教育的本质, 使学生达到本科教育应有的目标, 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短期发展需要是使学生具有与社会接轨的能力, 毕业步入社会后能顺利地找到相应的职业, 应体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色, 使学生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能力。其次,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抽象层面是满足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体层面是满足广播电视业变革的需要。再次, 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一是急需能够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二是急需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化传播人才。实质上, 这些需要不是割裂的, 彼此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如创新人才不仅国家需要, 而且学生个人和广播电视媒体都需要。应该说, 新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确立, 需考虑的因素更多, 因而更难把握。但不管怎样, 更新的教育理念能体现现阶段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价值观, 并能满足新语境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能切实解决当前的问题, 应不失为较科学的教育理念。

新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新理念

基于教育本质和本科教育本质的思考: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理念。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 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 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3)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杜威说:“教育的真谛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适应当前的环境, 还要养成他们继续不停地适应那向着未来而迅速发展的广大世界和日新月异的民主社会。” (4)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 专业教育很长时间处于大学的主导地位, 过分追求专业化的极端行为会对人的发展带来危害。“专业化教育也许会促进对某一专门知识的理解, 但它最终会削弱、限制一个人心智的发展, 而这恰恰是大学最重要的目标。” (5) 限制一个人的心智, 也就限制了向未来发展的潜能, 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而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的学识、理性的智慧, 有利于学生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

但是实施通识教育并不是否定专业教育。教育部高教司杨志坚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中论证了本科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所以,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 通识教育可为专业教育打基础;另一方面, 专业教育可使通识教育深入并进一步内化为专业方面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通识教育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只有达到两者的有机融合, 才能使双方共同推进;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只有在通识教育的沃土上才能有更大更持久的生长空间, 从而较好地实现专业教育的价值。

基于专业特色的思考:“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理念。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特别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独特的能力。要找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色, 还得从问题的本体———广播电视新闻学科本身来探求。从广义上看, 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整个广播电视媒体;从狭义上看, 是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类节目;而从当今媒体的变革看, 电视媒体已成为第一媒体。可见电视媒体的新闻类节目是本专业服务的重中之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要能服务好电视媒体, 实现电视媒体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功能是关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 电视媒介与其他媒介的最大区别, 在于它是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同时输出的双重信息的传播。毫不夸张地说, 现在已进入视觉传播时代, 而且在新闻传播进入公民新闻时代的今天, 视频采集的容易要求记者具有更专业的采集能力, 电视媒体应保持并发扬对直接信息———画面重视的传统。同时克服间接信息传播不足的弱点, 通过巧用新闻解释权加大间接信息传播的深度。中国传媒大学高晓虹教授认为:当下新闻的竞争, 与其说是新闻源的竞争, 不如说是对新闻解释权的竞争, 如何分析、解释、判断就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 (6) 而且, 在电视媒体的直播已成常态的今天, 电视记者的解释能力与其他媒体记者明显不同的是, 电视媒体的声画合一、即时性等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在新闻现场面向镜头快速解释的能力。

因此, 新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学生用更专业的音视频采编技能, 在新闻报道中快速进行解释的能力。这样的能力, 是新闻学科之外的财经、政法、体育等专业和新闻学科之内的新闻学等相近专业学生难以具备的, 从而可以有效抵制这些替代品的威胁, 彰显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广播电视行业变革需要的思考:“以视听媒体为主的有限度”的融合化理念。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培养融合人才的要求, 但是目前存在的误区是把融合型人才等同于全能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认为, 培养“全知记者”是新闻教育的误区, 是一种南辕北辙的做法。 (7) 国外已有的经验一定程度说明了把学生培养成全能型人才没有必要也不现实。笔者认为, 全能型记者是媒介融合要求的理想状态, 在目前的中国不太现实。从学生的学习看, 大学本科四年, 由于实习和就业等原因, 在校学习实际只有三年, 这样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培养出的真正胜任全能要求的记者应该是极少的;从媒介工作实际看, 除非在特殊情况下, 一般还是以团队形式作战。因此, 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中, 把全能型记者作为理想目标, 实际目标是在基本掌握所有媒体的技能的基础上, 侧重于传统广电媒体和相关的视听新媒体的学习, 进行有限度的能力拓展, 这才是大学四年较现实的做法。

基于市场和学生个体需求的思考:“满足广播电视及泛媒体需求”的多样化理念。从社会的需求看, 仅仅培养传统广播电视媒体需要的采写编播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广播电视媒体行业内部, 新技术不断促使多样化传播媒介和途径的产生, 目前与广播电视有关的各种新媒体表现出对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新需求;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以外的行业, 其公关宣传等泛媒体岗位, 随着与外界沟通的需要和自己媒介素养的提高, 对传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 社会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需要已从较单一的传统媒体需求扩大到泛媒体多种岗位的多样化需求。

从学生个体的需要看, 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带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结构性失业, 敲响了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警钟。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需要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 让学生不受局限地成长为各具特色的人才, 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基于提升国家形象需要的思考:侧重于“中国问题的国际表达”的国际化理念。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问题越来越具有国际性, 国际问题也越来越直接影响到中国。如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来提升国家形象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课题。虽然高端国际传播专门人才主要由重点新闻院校的国际传播专业硕士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MJC) 院校培养, 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不需要国际视野。无论是国内传播人才还是国际传播人才, 都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 懂得如何做好“中国问题的国际表达”和“国际问题的中国表达”。目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专门国际报道的几率较小, 但随着更多省级电视媒体走出国门和大量广播电视网站的完善, 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国际化意识和能力也提出相应要求, 只不过重点在“中国问题的国际表达”。

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思考:“培养创新的潜能”的创新理念。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也是广播电视行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广播电视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 变化日新月异, 对人才的创新要求更高, 遍观广电媒体竞争成败的案例, 可以发现, 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媒体在市场上的生存状态和竞争地位, 而媒体要创新, 关键在于人才的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学校系统的教育, 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还没有完全定型, 确切地说是培养了一种创新的潜能, 一种基本素质, 而真正成型则是在社会实践中, 高校如果培养好学生创新的潜能, 就给予了学生创新的源泉, 会使学生不断创新进取,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立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10A030)

参考文献

[1]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11) 。

[2]李福华:《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3 (4) 。

[3]雅斯贝尔斯[德]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北京:三联书店, 1991年版, 第44页。

[4]杜威[美]著,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5]李强:《大学理念再思考》, http://www.eol.cn/article/20060721/3200917.shtml。

[6]高晓虹:《电视传播理念的创新思考》, 《编辑学刊》, 2010 (1) 。

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毕业实习 篇5

毕业实习说明暨动员会

一、实习目的 根据广电艺术类专业(编导、播音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特点,毕业实习是教育部要求广播电视艺术类专业必须完成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对大学三年来专业学习的总结和升华。同时为大学毕业就业意向作好铺垫和准备。

 提升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1.进一步理解广电传媒的本质,提高运用广电媒体发现问题、用镜头语言和有声语言表述事件的能力。

2.培养独立完成策划、拍摄、制作、播音、主持、评论、配音等业务能力。

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了解广电传媒工作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4.增加对本专业的理性认识,巩固并梳理所学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构思毕业作品及报告书。5. 在实践中逐步寻找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就业意向。

 6. 培养从业的纪律观念和职业精神。

二、实习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以宏观传媒的思路,进一步了解媒体当前的发展水平、态势及

 动向。1.了解和熟悉与媒体相关的实践知识与理论,在实践中增进对本专业的感性与理性认识。2.通过实习,达到能够独立完成或参与完成策划、拍摄、剪辑、播音、主持、发布等广播电视业务的水平。

3.在实习过程中,要不断对所学业务及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实习结束时,形成实习报告。 4.实习作品原则上要求:参与新闻专题或栏目、节目策划,不少于3期(集、部); 

原则上不指定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等公开媒体,只要专业对口,都5.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新闻中心、网络媒体、独立广告公司等单位实习者,需提交所承担工作成果、案例以及单位鉴定,实习作品数量及要求参照第4条。6.认真填写实习鉴定表、实习鉴定等,不得胡编乱造,如有发现,严肃处理。7.坚持真实性原则,不得弄虚作假。8.实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参与现场短消息、采写或出镜报道、广播报道,不少于15条; 未达到以上要求者,实习总评为不及格。另外实习作品应注明质量等级。

可以作为实习单位。不限地区。要求经营管理比较规范,有利于学生承担一定的任务,能满足教学要求;业务较正常,对学生实习较重视的媒体。学校择优推荐,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媒体。实习角色不限,记者,编辑,编导、播音主持、配音等与媒体相关的岗位皆可。

三、实习纪律

1.严格遵守实习所在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如保密制度,门卫制度等)。特别要遵

5.严格遵守实习单位作息时间,不迟到、早退。不给实习单位打招呼或未办理实习结束手续不得擅自结束实习,如有违背者以实习成绩不及格论处。6.按时返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开学报到时间。7.清廉自律,严禁实习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向采访对象收取和索要财物。自觉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8.实习期间,注意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发生情况,及时和所在实习单位或学

校值班老师联系。

四、实习成绩的考核

实习鉴定(占总成绩20%,主要由实习指导老师评定)。实习报告(应是对实习过程中对某一专业问题的思考)(占总成绩30%)实习作品(占总成绩50%)成绩合格记6学分,并记入总学分。守保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2.文明礼貌,谦虚大方,尊重实习单位人员,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3.在实习中未经许可随意使用实习单位的一切物品,不准妨碍他人的正常操作,严禁在工作场地嬉笑打闹。4.使用实习单位的专业器材一定要加倍小心,妥善保管,如有遗失或损坏情况,后果自负。

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

1.视情况不同,可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业务训练,也可由实习单位分配一定 

优秀:能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

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并能运用学过的理论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并有某些独到见解。实习态度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

良好:能较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习态度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

中等: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主要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学习态度基本正确,实习中无违纪行为。的采编任务独立或参与完成。2.实习鉴定表要求加盖所在实习单位公章,并要有实习指导老师评语和签名。3.实习报告应在第八学期开学后两周内,连同实习作品复印件,实习鉴定表一并汇总后交编导教研室或播音主持艺术教研室,实习报告不少于3000字。 

及格:实习态度端正,完成了实习的主要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能够完成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系统。不及格:有下列情况中的任何一项者,毕业实习成绩为不及格:(1)不服从安排不参加实习者;(2)下学期开始后两周内不打电话告诉辅导员实习单位者;(3)违反新闻真实性,做虚假报道者;(4)参与赌博、收礼、行贿等一切违法犯罪行为者;(5)违反宣传纪律者;(6)实习单位及导师的评价为不合格者;(7)严重违反文明规范,有损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形象者;(8)不按时上交实习鉴定表、实习作品复印件和实习报告者;(9)所发表作品存在抄袭他人者。(10)弄虚作假,欺骗教师和指导委员会者;(11)评审老师认为其它属于成绩不及格的情形。

联系教师

广播电视专业 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理论课程;实践;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往往是多专业、多方向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占有很大的学分占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也会以理论讲授为主,同时配以相关影视资料放映,课程教学手段相对比较简单,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状况尽管有所改善,但基本教学模式仍相对较为僵化,灵活度不够,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尽管一直在滔滔不绝的讲解知识点,但学生能接收的、能掌握的知识很少,久而久之,这种状况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学生们的课堂认可度和知识接受度,这对于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广播电视编导教学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本文通过相关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以为这一教学效能的提升提供相关借鉴。

一、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想

1.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丰富的个体情感是进行艺术学习的一个必要要素。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个体情感的过于注重使学生过多的运用感性思维,在需要运用理性思维、需要系统思考的理论知识面前常常会感觉手足无措,这时教师如果仅仅对这部分内容一带而过、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会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要求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形成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的树立艺术创作思想,进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艺术观念,以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更多的令人欣喜的构思和作品。

例如,在讲授《图片摄影》课程时,教师应从摄影艺术的本原、本体方面入手,对图片造型、光线、色彩等视觉语言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基本功能,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实际操作拍摄。最后将进行艺术鉴赏理论总结,让学生在自己作品和优秀的摄影作品的欣赏中回顾有关理论知识,并发现自己学习中缺失进行弥补。

2.教材选择

在电视传媒事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院校应不断推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教材的改进和完善工作。例如,仅仅在6-7年前,我国很多高等教育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都会将王宏建或孙美兰主编的《艺术概论》作为制定教材,两本教材着重于艺术本体理论方面的阐述,对于艺术发展规律、艺术体系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理论指导能力,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又重新进行了教材筛选。当前由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由王杰泓老师主编的教材逐渐获得了高校的广泛青睐,此教材以艺术本体和艺术本原为基本切入点,通过对艺术语言的阐述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艺术审美理论体系,通过体系化的知识讲解向学生灌输间距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艺术和艺术文化的相关知识。当然,尽管选定好的教材在知识体系阐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并非就需要完全根据教材内容设置进行教学,而是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参考教材章节流程的基础上来确定具体的艺术教学内容。

二、教学实践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化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有一部分理论课程学习起来相对较为枯燥,如果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就会非常容易让学生陷入机械学习的僵局,死记硬背,满篇乱读,进而无法顺利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以《图片摄影》课程为例,在这一课程第二章摄影艺术鉴赏的讲解中,学生对摄影艺术鉴赏中的精神活动过程的理解可能非常有限,甚至只能记住几个艺术名词,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对于什么是艺术鉴赏、何为审美心象、心境共鳴也只是懵懂。如果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自主进行摄影作品的创作,然后进行鉴赏,甚至于摄影者详细说明拍摄理念,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则教学效果将会大相径庭。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引入实践教学,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根据具体的艺术类别划分让学生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操作,这样不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让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对于广播电视编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和认为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甚至我们可以在学生入学初就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偏好,通过自由结合的方式成立兴趣小组,为日后的学习、创作和经验探讨提供方便。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题材偏好、艺术创作习惯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艺术创作,鼓励学生用镜头说话,用视频进行作品创作,并注意广播电视节目的相关要求。以广播电视的艺术要求进行作品阐述并非等同于用影视的方式对艺术类别进行解释,因为,形式应该是多元的、多样的,既可以是纪录、专题类型的,也可以是故事、叙述题材的……例如,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档电视节目,节目类型自定,可邀请嘉宾,并由教师进行指导,运用学校演播室或相关设备进行拍摄编辑,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制作节目的流程和工种,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中摄像、音箱、灯光等方面的使用规律和要求,而节目作品可以在校园电视台进行播放或集中展映。在基础课学习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校园青春主题作品的拍摄,讲述发生他们身边的故事,不管是摄影摄像、画面构思、主题创作、花絮设定,还是阐述风格和后期剪辑都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形式形成一定的理解,还能让他们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以及重要性均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个人的综合艺术感知的能力也会一同成长。进而有效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和专业知识追求的渴望度,在后续的学习中态度更加端正、参与热情更加高涨,可谓是一举多得。

必须注意的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将课堂教学外延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探索,使他们的专业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获取同步进行,齐头并进,以让两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基础理论知识是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石,专业技能是其日后进行艺术创作的功底,只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在今后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在确保两者不偏不倚的基础上,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创作的基本结果、相关节点和自己的期望目标予以明确,并在创作中通过自身情感和思维的呈现,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作品。

三、教学改革方式

1.团队精神的培养

分工精细、工作量庞大是广播电视创作的基本特点,这就需要创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互助协作意识,因此,强化学生团队精神,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在组内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共同来完成任务,鼓励他们多讨论、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让每个人都既能在团队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团队的力量。就当前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强、自我为中心成为团队合作的鸿沟,他们互助合作精神的提升绝非朝夕间便能实现的。教师对他们积极的进行心理引导和心理疏导,对团队中产生的问题和分歧认真的进行处理,以及设置公平合理的考核方法,让他们意识到合作不但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2.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时期。对于广播电视作品创作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因现下广播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明显,更需要注重学生自主思考、不跟风、发挥自我优势、活跃思维的创造力培养。同时培养学生问题应对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在问题面前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行艺术作品创作,只有这样,当他们毕业步入工作岗位后,才能在职业岗位上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进而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考核方式的创新

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储备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艺术作品创作,并在特定时间对此进行综合测评,进而让测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限制,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也会更加具有积极性,他们会努力通过实践活动来吸收和消化理论知识,并在创作过程中锻炼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实践创作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方式的微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同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的出现,选择合适的方法教师才能在辛勤付出后得到最丰厚的回报。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还需要教学工作者继续进行探索,使其继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卓威,张亚伟.多科性大学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02)

[2]王晓雷.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以白城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3(68).

[3]李英春,忻志海.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4]王书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6.

[5]王晓雷.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以白城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3.

对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思考 篇7

国内外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实践和现状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 广播电视专业频道习惯被称作“主题频道”, 就其内涵而言, 实际上是与我国专业频道的概念相一致的。国外最早的广播电视专业频道, 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有线电视网开播的专业新闻频道CNN, 其丰富的资讯信息、独特的新闻视角、精辟的专家点评, 很快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尤其是1991年CNN在报道海湾战争中表现优异, 一度吸引了全球电视观众的眼球, 成为当代电视新闻传播的里程碑事件。目前, 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 尤其是近20年来, 世界电视业的这种趋势更是越发明显, 频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目标受众的划分越来越具体。比如以播放人文、地理、动物及科学纪录片为主的国家地理频道, 以播放科幻题材电影、电视剧为主的美国有线科幻频道, 以播放音乐电视为主的MTV等。

从我国广播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实践来看, 近年来, 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一些电台、电视台通过整合节目资源, 调整频道结构, 积极推动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对象化, 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中央电视台的“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战略, 通过对部分频道的改版调整和节目形态的创新, 有效地减少了频道间定位重复和“撞车”现象, 除第一套节目综合频道外, 中央电视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特色鲜明, 涵盖新闻、经济、综艺、音乐、体育、电影、电视剧、农业、戏曲、法制、纪录片等多个方面的频道专业化格局。同时, 各省级上星频道也一改综合频道大而全的面貌, 着眼全国概念, 突出本土特色, 采取专业化的策略, 极大地提高了频道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如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娱乐特色、安徽卫视的电视剧特色、江苏卫视的情感特色等, 都为全国电视观众提供了风格多样、形态各异的荧屏选择空间。

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动因分析

广播电视受众分化是频道专业化的社会动因。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 与大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相适应, 广播电视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受众已基本摆脱了过去被动收听收看、缺乏可选择性的状态, 不同文化品位、不同收视习惯的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收听收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广播电视由广播阶段进入窄播阶段、从节目栏目时代到专业化频道时代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是频道专业化的技术动因。有线电视数字化使得广播电视突破了频道资源稀缺的瓶颈, 极大地提升了有线电视传输频道的数量和质量, 使受众在同一时间能够接触到几十甚至上百个频道。在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新形势下, 受众手中的遥控器将直接决定频道的收视份额。如何吸引受众、留住受众, 最大限度地强化频道的忠诚度, 是各个电视台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形下, 频道的专业化调整和差异性传播, 也许是解决目前“千台一面”、内容同质的最佳选择。

应对市场竞争是频道专业化的体制机制动因。电视节目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 原创性和品牌化是其保持恒久生命力的重要法宝。那种单纯依赖模仿和照抄生产节目、运营频道的模式, 不可能赢得受众、赢得市场, 唯有个性节目和特色栏目才可以在当今市场大行其道,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拔得头筹。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实践中, 为避免在频道专业化过程中收视率流失, 很多电台、电视台对专业频道的划分比较倾向于内容上的简单归类, 而对节目的原创性以及市场、受众的分析相对缺乏。各地的电视频道虽然貌似专业化, 但细分方式往往大同小异, 大多粗线条地分为新闻综合、财经、影视、体育、科教、城市生活等频道, 低水平重复问题明显。尤其是部分频道在节目资源、制作能力等不足的情况下, 只有依靠播放电视剧来吸引受众和广告客户, 这直接导致了专业频道不专业现象的发生, 违背了频道专业化的初衷。

问题二:节目风格雷同。在一定程度上, 个别广播电视媒体心态浮躁, 急功近利, 对现有节目的克隆、抄袭, 导致在节目风格上缺乏原创性、差异性, 并直接影响了频道专业化特色的形成。如湖南卫视“超女”、“快男”在取得成功后, 国内众多电视媒体竞相模仿, 一度造成选秀节目充斥荧屏, 引发社会热议。另外, 一些地方台的节目缺乏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和改进, 不同地方的节目看起来都似曾相识, 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

问题三:盈利模式单一化。广告收入是我国广播电视频道主要的盈利模式, 在这种盈利模式下, 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听收视率, 而推进频道专业化就有可能影响收听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在这种情况下, 电视台往往更加看重收视率和收视份额, 经常是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综合频道或准综合频道的路子上来, 这也是导致目前专业频道不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问题四:专业频道营销难。国外的专业化频道都十分注重频道的整体营销, 注重打造频道的整体品牌形象, 以自己频道独特的定位、独特的风格、独特的栏目, 甚至独特的主持人、独特的频道标志等, 来树立自己频道及其栏目和品牌形象。但就我国目前专业化频道发展而言, 大多数专业化频道短期内还无法形成小众化、大品牌的效应。

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受众分析。能否最大限度地找准目标观众群, 是推进频道专业化的关键。加强受众研究, 准确是前提, 细分是关键。笔者认为, 只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受众调查, 包括对受众的居住区域、年龄构成、职业特征、收视习惯, 甚至文化水准、教育程度、收入状况、消费能力等有所了解, 才能为频道的专业化定位、专业化栏目设置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才能真正制作出为目标受众量身定做, 符合目标受众收视习惯、收视心理、收视口味的节目。

坚持频道定位。专业化频道的最大特点便是自己独特的个性, 包括独特的栏目与节目、独特的内容与风格、独特的角度与包装等。任何专业化频道或者准专业化频道, 只有全方位找准频道定位、观众定位、栏目定位、节目定位、编排定位、市场定位, 办出自己的特色, 并通过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予以坚持, 才能形成频道独有的节目体系、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 确保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而那种频繁改版节目、随意调整定位的做法, 不仅会影响节目的整体性、持续性, 而且不利于媒体的品牌塑造。

打造品牌栏目。任何一个专业化频道或准专业化频道, 必须全力打造和创办几个名牌栏目。对于专业化频道来讲, 名牌栏目虽然未必是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但它必须具备较高的忠诚度、美誉度, 具备稳定而成熟的受众群体。同时, 栏目的生存时间也是考量一个品牌栏目的重要标准, 真正的品牌栏目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市场的检验以及观众挑剔的眼光。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河南卫视的《梨园春》等。

推进制播分离。在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背景下, 大量专业频道的出现将对电台、电视台播出节目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单纯依靠电台、电视台自给自足、前店后厂, 是很难打造出精品节目的。解决上述矛盾, 只有通过制播分离, 引入市场机制, 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社会化、产业化, 才能有效降低广播电视制作成本, 克服在频道专业化过程中节目供给不足等不利因素。

培养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名主持人是栏目的标志、频道的象征, 甚至是整个电视台的形象。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 早已形成了主持人中心制, 每一个成功的栏目都有名主持人作为代言人, 像我们熟知的欧普拉·温芙瑞、拉里·金、华莱士等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从一定意义上讲, 主持人与栏目是相互促进的一种互动关系, 栏目有了出色的名主持人才有高的收视率, 而一档品牌栏目也可以造就一位名主持人, 这一点对频道专业化也尤其重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篇8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不仅带来了媒介生态的革命,与此相应的是,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也必须进行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高校传媒类专业中招生数量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的专业之一,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国内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为:专门为广播电视系统或其他部门培养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在未来联合作业、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的“全媒介”信息生产平台上,这一培养目标显然不能适应新的行业需求。拓展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口径,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以接受“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传媒教育的挑战,是当前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和革新是这其中最主要的内容。

一、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方面。绝大多数高校的相关专业在本科课程安排中,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从总体上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习两个部分。课内实践主要指在广播电视采访、电视摄像、电视新闻写作、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主持等实践性课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 要设定相当时数的实践教学内容。这类实践教学一般在课内展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内容动手操作。而课外实习一般需要学生深入传媒工作一线,在专业教师和媒介从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为期半年左右的实习工作。

在理论上,课内实践是课外实习的基础,课外实习是课内实践的补充和巩固,二者结合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深入了解传媒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培养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课内实践和课外教学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很多高校资金紧缺, 实践教学设备落后,与媒体的技术设备相距甚远。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已经过时的理论,操作的是已经被淘汰的机器,进入社会媒体实习后很难适应媒体的现有工作环境,不能够直接进入媒体的操作流程。即使有的高校教学设备能够及时更新换代,但还是受资金所限,数量上依然不能够全面满足所有学生需要。这就造成了一些课程实践教学时数缩减,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自然也无法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多数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师资力量有限,特别是有丰富媒体实践经验的师资很少。这样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习中,教师数量和参与实践的学生数量比例严重失调, 教师分身乏术,很难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在此情形下,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实践技能掌握很缓慢。再次,媒体快速的变革和机制转变也带来了难以接纳大量实习生的问题。绝大多数媒体工作强度大,运转速度快,大量实习生进入实习单位,很难找到有时间和精力的指导教师,造成实习生没有机会参与媒体实际工作的窘况。

可见,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传媒工作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走向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不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无法为社会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专门人才。

二、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我们真正地在头脑中了解传媒领域当下发生的这场以“媒介融合”为方向的革命。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表现特征可描述为五个方面:一是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二是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三是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四是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五是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2]。根据这些表现特征,我们能够肯定一点,就是我们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在未来的媒介工作中,不再仅仅是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他们将更多地面对“全媒体”平台,运用“新媒体”技术,成为音频和视频的内容生产者。针对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一)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增加更多新媒体实践课程

在媒介变革的背景下,重新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培养方案的修订入手,在课程设置上扩充实践内容,以此改变之前很多实践类课程受条件限制,重理论轻操作的现状。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把理论融入实践中,在实践操作中讲解理论知识。比如非线性编辑课程应在电编实验室中开展教学,让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够结合非线性编辑理论,以熟悉新闻片、纪录片、艺术片等各类视频作品的编辑规则和环节。同时,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与传媒业的实际发展相适应,增加更多新媒体类的实践课程,像“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都应该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课。

(二)将“自媒体”打造成学生课余实践的平台

今天,“自媒体”的出现有力地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格局。自媒体使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出声音, 进行传播。虽然自媒体的大量存在有着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等,但它弥补了大众传播信息只能单向流动的缺陷,实现了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自媒体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博客、微博、日志、个人主页和微信等等。高校学生深受网络文化影响,是自媒体平台上最活跃的一类群体。因而,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拍摄和制作视频、制作网页、 拍摄微电影等,这些内容健康向上、信息翔实可靠的作品都可以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调动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开放专业实验室,成立教师带队的学生工作室

传统的课堂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熟练业务技能的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室的设备昂贵、技术复杂,管理上难度很高。因而,多数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实验室都只用于课堂教学,不对学生开放。在课堂之外,学生找不到可以随时继续课业实践的设备。我们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办法,全面开放实验室,在课堂下为学生提供继续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来巩固课堂的听课效果。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多创作好的作品,走出校园,参加各类比赛,争取在比赛中多交流,多学习。另外,在实验室开放的前提下,设备比较先进,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高校,可以探索另一条延伸课堂教学的实践途径,就是成立特定专业指导教师带领下的学生工作室。这样的工作室可与校内外的相关部门、单位合作,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音频、视频产品。在完成“订单”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会获得大幅度提高。

(四)夯实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媒体间的合作

很多高校一直以来也有实习基地的建设,但由于重视不够,实习基地建设多年没有推进,造成实习基地数量有限、类型有限,无法满足实习需要。这样,继续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打开思路。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基地未必就一定是电台、电视台,除了电台、电视台之外,网站、报社、各行业各单位的传媒中心、宣传部门、广告公司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培养“全媒体”人才的实习基地。其次,与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与之签订长期有效的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争取媒体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最后,由于很多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缺少甚至没有媒体实际工作经历,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力不从心,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因而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大力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现有的专业教师应与媒体保持密切接触, 在制度上保障教师在媒体兼职和实习的时间,使在职教师掌握最新的媒体实践并有深入研究。

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现状思考 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广播电视编导”是高等教育艺术类本科专业中人气较旺的一个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独立编导、策划、摄制和创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可在各级各类电视台、电台、网络、传媒公司、文化单位,以及政府宣传部门、企事业宣传机构、相关学校、科研机构、报刊杂志等从事编导、策划、撰稿、编辑、记者、摄像、制作、宣传等工作。

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素质拓展和提高其专业技能等方面仍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人文素养淡化、“文人气质”与“影人气质”匮乏等,大多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深入拍摄制作,专业学习实践应付了事,达不到实践教育的目的。现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存在着大量问题,具体如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形同虚设,很多实践基地主要是高校为建政绩签订的合约,毫无实际意义;缺乏专业素质较高水平的一线工作人员参与教学与实践指导,师资力量薄弱,纯教学与时代发展严重偏离;实验经费投入不足,很多拍摄设备数量少且过于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要求;实习与实践都缺乏科学、系统化的考评体系,无法考察学生真实的专业素养与水平;专业设置不合理,无法适应传媒行业媒介分工细化和媒介融合的双向发展趋势。这些现实的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高校广播电视专业的发展和进步,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急需进行教学改革,调整和优化人才。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

2.1 “一专多能”,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能

高校要立足培养具有“大传媒”理念的电视编导人才,注重学生传媒意识、艺术鉴赏力和人文主义情怀的培养,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围绕广播电视电影传媒艺术开设大量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选修课模块进行学习,注重学生“知识/ 技能”兼备培养,为社会和传媒业输送“厚基础·宽口径”应用型人才。

2.2 促进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广播电视与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网络新媒体的有机结合,促进广播电视的网络化,使其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需要引进高技术人才参与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较为专业的教学。同时,以校园广播电视台为实践载体,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大胆创新节目制作内容与方式,多元化满足校园文化发展的需求。

2.3 开展校外媒体战略联盟,为学生的实战演练实践提供机会

高校切实与校外电视台、广播台、报社、传媒公司等加强合作与交流,定期推荐学生去一线岗位参与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近况、供需情况,将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十分重视实战演练这一环节。

3 完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学习教学管理体系

3.1 科学规划教学实践计划、实习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艺术类的专业,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和实践计划时,应将实践教学列为重点教学任务,构建学生实习大纲新体系,让学生预知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实习时间和具体要求,使其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合理或不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实践计划,要加以调整,增加专业实习项目和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一个到多个,单一到综合项目的训练,大幅度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

3.2 引进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构建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

高校要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力度,及时更新陈旧设备,引进先进的高端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提供摄像、航拍、导播、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建成多功能节目制作实验室,为学生实践教学、自主创作提供强有力的设备保障。学校还应定期邀请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一线编导技术人员进校指导,让学校实践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改变原来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局面。

3.3 完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考评体系

大多数的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由于进校前对自身专业定位不清,其学习和实践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只重视考试结果,而忽视了整个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过程。教研室应基于广播电视编导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结合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考评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台的实践平台,对学生专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以考评促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专业 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专业,新闻编辑,创新策略

新闻编辑作为广播电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水平。新闻编辑是指对于新闻事件的收集、整理、编辑、完善、加工、组织等环节,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新闻信息价值判断意识、完善的信息表达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信息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播电视行业的高效发展,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在现阶段,加强对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广播电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1]。

1 提高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在当前经济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高效的信息传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对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创新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全面提升新闻价值的识别效果

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提升其价值的识别效果,是新闻创新的主要内容。新闻作为一种具备一定时效性的信息,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天下之事,无所不包。新闻信息的时效性特点,导致新闻信息的主要内容很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和手机客户端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新媒体的特殊性使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例如:某些人在网上传播食盐供应紧张的新闻,造成市场上出现哄抢食盐的社会事件的发生。新时代背景对于新闻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其必须坚持新闻的正确性原则,在当前一些人为某种原因会传播虚假信息,因此,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提高识别能力,保证新闻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2]。

1.2 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正确性引导

在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中,弘扬社会正能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提高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信息的高速发展成为时代的显著特色,各种新闻媒体、新闻事件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播电视行业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承载着引领社会群众舆论的重要责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良性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支持。新闻媒体主要承担了“扬正气、促和谐”的重要作用。因此新闻编辑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满足社会需求。

2 提升广播电视专业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策略

2.1 坚持新闻创新的正确政治导向性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性,是现阶段我国新闻创作创新的重要原则。广播电视行业不仅是我国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党和国家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和喉舌,还是政府联系和沟通人们群众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因此,要求在广播电视行业的新闻编辑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性。在选稿和修改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新闻质量的科学性。良好的政治素养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首要要求。在新时期,通过敏锐的观察能力,审视形势,对新闻信息见微知著。从政治方面考虑,应该加强对新闻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3]。

2.2 坚持新闻创新的时代性原则

紧扣新闻事件的时代脉络,做好新闻创作,是新时代新闻创作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也更加丰富,群众的欣赏水平和欣赏层次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想满足不同的人群对新闻的需求,就需要新闻创新的内容紧扣时代发展的脉络。在人民群众审美意识、视听喜好、欣赏水平不断变化的当下,紧扣时代发展需求,就需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细微变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要求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满足受众群体对于社会热点和社会难点的关注需求,及时掌握群众的思维脉络,重视新闻内容的服务性,切实关注民生问题。

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群众的需求,切实分析新闻的时段性和群众关注的兴趣点。分时段有针对地设计新闻内容,以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应重视对新闻使用价值的掌控能力,重视对新闻价值及新闻本身的应用,加强对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价值的发掘,确保新闻的价值及本身的有机结合。在新闻创作中,更重要的是及时掌握社会和群众的需求,针对群众的需求寻求相应的新闻内容。在新闻创作中,用得到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新闻。因此在创作中要打破传统新闻素材收集的局限性,回归新闻价值的本身,才能创造出更有时代性的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对背景和相关内容的链接,使受众对新闻的内容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群众对新闻背后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效益方面的认识[4]。

2.3 坚持新闻创作的新颖性原则

新闻创作的新颖性,要求对新闻编辑技巧进行创新。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标题、导语、结构是新闻创新的核心所在。掌握必要的技巧,是广播电视行业新闻编辑创新的关键所在。在新闻编辑创新的过程中,重视对听觉视觉规律的分析,强化新闻的趣味性和新颖性,是现阶段新媒体的新闻内容的要求。同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媒介,制定出不同的内容创新形式,例如:与报纸相比较,广播电视类媒体,在新闻标题的选择方面更强调实用性和新鲜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群众关注。在广播电视行业,对于标题不应该是对内容的简单集中和概括,而应该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全面提升新闻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但与此同时不能过分夸张,导致新闻内容出现失真[5]。必要时可以采用副标题的形式,对主标题的内容进行完善和论述。在现实生活中,空泛、笼统的标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收听收看兴趣。如果受众在换台之中,也许会因为一句标题对新闻内容产生兴趣,那么此时的标题选择就是成功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曼切的观点认为:良好的导语和标题是新闻创作的关键所在。在广播电视专业中,新闻编辑的导语要求具备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切中要害的特点。同时新闻从受众的角度要求文字简洁、生动,力求将导语浓缩成一句话。最后,广播电视新闻要想吸引受众,就需要在结构上进行创新,通过简单的结构进行事件的描述,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的特征要求。

3 结语

一名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对现阶段的行业竞争有充分的认识,通过提高策划意识,全面提升自己的策划能力和策划水平,实现新闻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广播电视专业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既能为社会提供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同时能够发挥引领社会舆论、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申菊.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探析[J].科技传播,2013(23).

[2]韩海霄.浅析广播电视专业新闻编辑创新的策略[J].数字化用户,2013(11).

[3]李琳.基于受众心理的广播新闻编辑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

[4]张松峰.基于受众需求角度的电视台新闻编辑创新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

上一篇:MHC-DRB1基因下一篇:做好班主任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