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成绩管理系统

2024-06-21

课程成绩管理系统(精选十篇)

课程成绩管理系统 篇1

1 课程设计过程管理

1.1 课程设计任务分配

课程设计内容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出发, 注重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要求难易适当。目前课程设计题目广泛采用的是二级齿轮减速器为主的机械传动装置设计, 是一个经过多年实践验证的设计题目, 符合教学大纲对该教学环节的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不减少学生设计工作量的前提下, 在讲述机械设计部分时就把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 将课程设计的部分设计计算内容 (如带传动设计、链传动设计、齿轮传动的设计) 放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时[2], 强调与该课程的关系, 这样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减少此部分设计计算的耗时, 提高设计效率。

将课程设计任务按设计内容分组, 比如:带传动+二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二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链传动、圆锥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链传动等组, 每组各设正副组长一名, 负责平时的纪律管理、设计中的问题搜集及反馈等。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时, 指导教师制定完整的设计进度表, 让学生对照进度表进行设计。

1.2 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指导教师及时、耐心、细致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及时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排除困难, 有利于加快设计进度, 提高设计质量。指导教师应勤于指导, 每天都把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掉, 不能让学生带着错误往下做。对学生设计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由组长收集整理, 每天集中讲解。对于以往经常出问题的地方, 设计前一定要重点指出来, 提醒学生注意, 避免再犯。课程设计后期画图阶段, 也要把容易犯的错误提前总结指出, 降低简单问题出现错误的概率。

1.3 学生平时管理

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出勤率低一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生活作风懒散, 认为课程设计时可以不到设计室, 或者迟到、早退, 致使他们在设计中进度缓慢, 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 一错到底。为此, 在开始设计时, 要求按学生学号安排座位, 并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姓名、学号写在设计图纸上, 以方便对照检查出勤和设计进度。同时, 定期检查设计进度, 重点检查平时设计进展情况, 作为最终成绩的依据。

1.4 收尾工作

指导教师要对学生最后完成的图纸、设计说明书逐项进行严格检查。同时, 提出一些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考察学生对设计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据此给出学生学习课程设计的成绩。

2 成绩评定

2.1 评定人员及职责

将传统的由指导教师一人给成绩的做法, 改为由指导教师、小组成员、学生自己组成三级成绩评定机构进行综合评定。指导教师负责制定、解释评定办法和评定指标体系, 审定评定结果, 接受学生有关成绩评定的申诉[3]。

2.2 成绩评定办法

学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得分由指导教师、小组成员、学生自己3部分评价构成, 三者所占权重分别为5∶3∶2。最后由指导教师整理给出最终成绩。成绩评定内容包括:平时表现、设计图纸质量、设计说明书质量、回答问题情况, 权重比例为3∶3∶3∶1[4]。

2.3 评定程序

1) 指导教师评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做出总体评价。

2) 小组内互评。小组内各成员都要互相评分, 对每个人的设计工作做出横向比较。每个人都要客观、公正、公平地对其他组员进行评价, 同时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并对平时表现起到互相监督作用, 减少抄袭的现象。

3) 学生自评。学生是课程设计的主体, 对自己的设计任务完成情况有基本的认识, 要求参考组内其他人对自己的设计完成情况做出评价, 有助于对自己做出清醒的认识[5]。

2.4 评定结果认定及处理

1) 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综合得分在90分 (含) 以上或排名在前10%者为优秀, 80~89分者为良好, 70~79分者为中等, 60~69分者或排名在后10%者为及格, 60分以下为不及格。

2) 成绩评定结果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统计、分析, 向全班学生公布, 作为学生课程设计最终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3) 成绩评定等级不合格的学生, 责令其对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限期整改, 经指导教师再次评定合格后方可给出最终合格的成绩。

总之, 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科学安排, 严格管理, 才能保证课程设计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教学效果。改进的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法有助于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及水平,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改善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摘要:为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质量, 使学生达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的目的, 在课程设计中需要从课程设计任务分配、教师指导、学生日常管理、成绩评定等多方面科学安排, 并阐述了成绩评定的方法和程序、评定结果认定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管理,成绩评定

参考文献

[1]贾吉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 2009, 24 (4) :151-152.

[2]谢宋良, 林怡青.《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质量保障与监控[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5) :229-230.

[3]莫海军, 黄华梁, 徐忠阳.《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 2009 (7) :188-190.

[4]高利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电子制作, 2013, 25 (11) :69.

语言课程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篇2

《汇编语言》课程设计对于巩固汇编语言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十分必要。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程序设计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进一步熟悉汇编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达到能独立阅读、编制和调试一定规模的汇编语言程序的水平。

2、软件需求分析和设计

2.1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对学生成绩的管理,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插入一个数据(插入学生学号以及语数外三个成绩)。(2)修改一个数据。(3)删除学生成绩数据。(4)查找学生成绩。(5)查看学生成绩的排名(6)查看学生成绩分布(7)按esc键退出系统

2.2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应该包含以下信息:学号,语文成绩,英语成绩,数学成绩。因此,系统应该提供以下功能:(1)输出显示菜单。(2)输入学生的成绩(3)修改学生成绩(4)删除学生成绩(5)查询学生成绩(6)显示学生成绩排名(7)显示成绩分布统计(8)按esc键退出系统

2.3依据程序的功能需求,该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下

系统功能结构图

2.4 程序流程图:

主程序流程图

查找学生成绩

插入学生学号及成绩

修改学生的成绩

显示各个学科各分数段的人数

3、程序实现说明

3.1学生管理系统中各子程序如下:

(1).输入全部学生学号以及语文,英语,数学三科的成绩。子程序名:insert 子程序描述:该子程序为输入字程序。系统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数据的,通过该子程序可以初始化系统,将学生的学号及成绩输入系统。

代码:

insert proc near;定义进程子程序:插入学生,学号及 成绩 call input;调用input add n,1 ret insert endp

(2).修改输入的成绩。子程序名:modify 子程序描述:通过子程序修改学生的成绩 代码:

modify proc near;定义进程子程序:修改学生学号,成绩 md1:output mess1;输出mess1 shuru;调用宏shuru:二位数据输入 mov bl,n mov bh,0 mov al,dl mov si,0 md: cmp al,xh[si];先查找输入的学生是否存在

je qq1_1;查到的话,就跳转到qq1_1输入修改的值,也就是重新输入。;结果相等则跳转到qq1_1 add si,1

cmp si,bx jbe md;小于等于则跳转到md output mess;输出mess jmp md1;不相等继续输入学号

qq1_1:;转入修改的值重新输入。mov di,si output mess2 output mess4 mov si,0 mov cx,3

qq3_1:shuruu;cmp dx,78h;

jbe qq2_1;output ts3;jmp qq1_1;qq2_1:mov buf[si],dl output bg;add si,1 loop qq3_1 mov al,buf[0];mov chi[di],al mov al,buf[1]

分别输入语文,英语,数学成绩,并将其放 在缓冲区buf中 比较输入的成绩是否大于120,如果大于120的 话,那么重 新输入成绩 小于等于则转移到qq2_1 输出ts3 跳转到qq1_1 输出空格 将存入buf中的成绩,分别赋值给存放对应科 目的成绩的数组

mov eng[di],al mov al,buf[2] mov mat[di],al ret modify endp

(3).删除学生的成绩。子程序名:delete 子程序描述:通过子程序删除学生的成绩 代码:

de proc near;删除某个学生的记录 sc1:output mess1 shuru;调用宏shuru,接受输入的学号 mov bl,n mov bh,0 mov al,dl mov si,0 sc: cmp al,xh[si];查询输入学号的学生信息是否存在,不存在的话,重新输入学号 je sc2;相等则转移到sc2 add si,1 cmp si,bx jbe sc;小于等于则转移到sc output mess;输出mess jmp sc1 sc2: sub bx,si cmp bx,0 je sc3;相等则转移到sc3 mov cx,bx

sc4:mov dl,chi[si+1] mov chi[si],dl mov dl,eng[si+1] mov eng[si],dl mov dl,mat[si+1] mov mat[si],dl mov dl,xh[si+1] mov xh[si],dl add si,1 loop sc4;loop循环指令,执行操作(cx)<--(cx)-1.若 cx!=0,跳转到标号sc处循环执行;cx=0,则推出

循环,执行loop的下一条指令 sub n,1 sc3: ret de endp

(3).查询学生的成绩。子程序名:find 子程序描述:通过子程序查询学生的成绩 代码:

find proc near;定义进程子程序:查找学生成绩 call sum;求学生的总成绩 call ping;求学生的平均成绩

bj1:output mess1;输出mess1 shuru;二位数数据输入 mov bl,n mov bh,0 mov al,dl

mov si,0

bj: cmp al,xh[si];将输入的学号与输入的学号相比,je i;存在的话,将此学生的成绩输出。je表示结果相

等则转移。add si,1 cmp si,bx jbe bj;output mess jmp bj1 i: output strr2 shuzi xh[si];shuzi output bg;mov al,chi[si] cbw;shuzii ax;shuzii output bg;mov al,eng[si] cbw;shuzii ax;shuzii output bg

mov al,mat[si] cbw shuzii ax output bg;

mov al,pj[si] cbw

小于等于则转移到bj 为二位数据输出 输出空格 将字节变为字

为三位数据输出。输出空格 将字节变为字

为三位数据输出 输出空格的字符串,用于与标题栏对齐

shuzii ax output bg

mov ax,si mov bl,2 mul bl mov bx,ax shuzii zc[bx];shuzii为三位数据输出

output bg;输出空格的字符串,用于与标题栏对齐 shuzi mc[si];shuzi为二位数据输出 ret find endp

(4).显示学生的成绩排名。子程序名:show 子程序描述:通过子程序显示学生的成绩排名 代码:

show proc near;定义进程子程序:显示结果排名 call sum;调用宏sum call ping;调用宏ping call rank;调用宏rank call shuchu;调用宏shuchu ret show endp

3.2程序运行抓图:

主菜单

修改学生成绩

删除学生成绩

显示各个学科各分数段的人数

4、程序总结

通过两个星期的学习,努力,终于完成了报告。系统可以很好的运行。这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几乎每天不是在敲代码,就是在看代码,查书,上网。系统中用到了很多最近才学习的知识,比如宏,子程序。这些都使得代码的运行效率提高了,代码行数减少了。系统还用到了bios的清屏功能。这些功能如果不是做课程设计,我想我很难会接触到这些知识。

由于自己对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其中也会碰到一些困难。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先上网去查找,看看有没有人提过这方面的问题。互联网是强大的,大部分的问题通过网络都可以解决。部分找不到的问题,我就去请教班里学得好的同学。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远超过我。这样下来,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课程成绩管理系统 篇3

调查表明,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究其原因很多,如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家庭和自身对体育课程认识不足等。作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大学体育尤显尴尬,体质下滑说明所开设的大学体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此种情况,全国高校兴起轰轰烈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但未见很好的成效,多数注重形式而无实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措施。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们明白,考试内容和形式才是指挥棒,不管是什么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关注的是怎样做才能提高考试成绩,大学生也不例外,绝大多数学生以通过考试为首要任务。当然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我们可以从考试评分入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参与体育锻炼更应如此。寻找合理的期末考试成绩给予方式,客观公正地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分数,尤显重要。首先,教师在开学第一课就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好才能获得高分,这对于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锻炼、上好体育课程等的积极性都十分重要。明确通告班上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可获得较高的分数,得出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分数。在此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不周之处敬请指教。

1.体质方面。体质主要包括心肺功能、力量、速度、耐力等,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考核体质指标,每学期按教学计划适当选择部分项目考查,并按国家公布的有关规定的评分标准评分。体质测试每个学期可根据发展身体的素质能力选择三项,把力量、速度、耐力各选一项作为考试项目,并建议把800(女)或1000米(男)作为每学期必考项目,其他两项根据实际教学灵活安排考试内容,但注意要以体现速度和力量为主的项目相搭配。注意测试成绩应以参考上期测试成绩,后进生进步应适当给予鼓励加分。建议每项身体素质测试各占10分,体质测试占总成绩30分,这样做表明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2.技术能力方面。目前多数学校进行俱乐部制教学,可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考查相应的技术技能。在考查学生技术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项目和所处技术水平的层次进行分层考试。如篮球技能,运球、投篮等应主要考查初学者,对于较高水平的运动员可考虑考查战术与教学竞赛能力,也就是要注意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安排难易适当的技术技能考试内容。技能考试每一考查内容分数的设计应合理,建议技能考试占总成绩20分。

3.自主锻炼方面。每周锻炼达到一定次数,满一定次数并达到运动量的给满分,少于一定的标准进行减分。对于条件允许的学校可采用打卡方式记录次数,但可能有缺陷,存在代打、走等达不到应有的运动量的问题。目前指纹打卡虽不能代打,但同样可能在打指纹后活动量是否适度等问题,因此建议安排班干、体育积极分子监督,不仅要求达到一定次数,还要求必须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才算完成自主锻炼。无条件的学校可建立自主锻炼个人档案,可督促自主锻炼的次数及增强锻炼效果,建议自主锻炼占30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主动性。

4.生活习惯的养成。个人良好生活习惯作为考核内容。生活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实际上对此方面进行客观评分比较困难,可以在同学之间开展,朝夕相处的学生可以随时知道身边同学的行为。如是否按时吃早、中晚餐,是否按时休息、起床等。同学之间均可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对常见的不良习惯可以适当减分,习惯良好者可以加分。建议习惯评价占10分,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保持等。

5.个人、公共卫生。对个人起居卫生,在公共场合的卫生行为等作为考核内容。由于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直接影响周边的人。乱丢垃圾、随意吐痰等虽然是小事,但影响很大,反映一个人的素养。对于有此种行为的学生应严厉批评,这种行为的监督对象主要是身边的同学,当发现未能很好地讲究个人和公共卫生,可制定相关评分细则适当减分。建议占此项考查占总成绩10分。设立此项目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个人公共卫生习惯的养成。

6.评分方式。采取老师评分,当事人评分,本班班干及学生代表评分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出本学期的学期成绩。所有成绩在学期末统一当面评分,且首先从自主打分开始,再班干、代表打分,并采取去掉最高最低,取平均成绩的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教师可不参与自主锻炼、生活习惯及个人公共卫生等的评分,均由当事人评分及本班班干及学生代表当场评分。

采用此种评分方式可为学生公平公正打分提供保障,班干和体育积极分子应注意平时锻炼时段观察,建议做好备忘录,为当场评分提供依据,也为自评能客观公正自我评价打分提供保障。

7.最后得分。可以把考查的各项内容各自按百分计算得分,然后按上述占总成绩分数比例核算出综合评价分数,即学生个人成绩=体质测试项目30%+所选项目技能20%+自主锻炼30%+生活习惯10%+个人卫生10%。当然,采用此种评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摸索、具体化。但我们可以大胆尝试,给学生更多自主锻炼的时间和空间。此外,也可给予有好人好事行为者、参加体育竞赛者等适当加分,鼓励学生做好人,爱运动。

应用性课程成绩评定探索 篇4

一、考试现状分析

1. 考核方式单一。

为了便于对学生成绩进行统一管理, 我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往往只采用“闭卷”或“开卷”的考核方式, 对于其他的考核方式应用甚少, 而且不考虑课程性质。任课教师在试卷题目设置时也力求简单化、客观化, 理解和应用性等综合性题目也随之减少, 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方法死板, 忽视了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贯通。对于实验部分的考核, 也只是单纯地凭借实验报告, 忽视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 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不参加实验, 靠抄袭等来完成报告, 造成了“一纸试卷定乾坤”的考试现象, 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 实验成绩所占比例偏小。

作为应用性课程,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使得学生毕业之后拥有一技之长。我校目前统一采取“期中 (80%) +期末 (20%) ” (考试课) 或“期中 (70%) +期末 (30%) ” (考查课) 的成绩评定模式, 这种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不良倾向, 而这与应用性课程大纲的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另外, 由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过大, 基本上属于“一次考试定成绩”, 使得考试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努力, 临时抱佛脚”或者是作弊等现象。

3. 考试内容与方法不合理。

由于教师对考试重视程度不够, 或者为了阅卷方便, 导致教师在试题设置上尽可能的客观、简单, 注重单一知识点的考核, 对综合性、应用性题目避而远之, 所有的题目都有标准答案而且唯一。或者对平时成绩的评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命题又不准确, 甚至脱离大纲。

4. 成绩构成单一。

为了便于对学生成绩的统一管理, 对成绩的评定往往只是利用“期末”或者“期中+期末”这种简单的成绩组合, 而忽视了平时表现、实验表现等其他的成绩构成要素, 导致学生不是为了学而学, 而是为了考而学, 使得成绩评定方式具有很大的投机性和随意性, 任课教师也不能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改革方式及可行性分析

1. 考核方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闭卷、开卷考试外, 还可以采用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讨论、课件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授课程的性质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考核方式, 这就可以从主观上克服任课教师的惰性,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从教师层面解决学生认知的问题。同时, 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克服或者改变平时不听课, 考前找教师画复习范围, 死记硬背, 甚至作弊等不良的考试现象。此外,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 学生要完成论文或者课程设计, 就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还可以增加专业相关知识, 开阔视野, 为以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让学生学会去运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 变死学为会学活用。

2. 加强平时考核, 加大平时成绩比重。

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布置开放性题目, 并且及时批阅、记录并及时反馈信息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作业情况了解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查缺补漏,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能力, 避免学生为了得到比较高的平时成绩而去抄作业。在开学初, 任课教师应明确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及考试方法, 规定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中的几项或全部构成, 以及各部分所占的比重。该种成绩评定注重出勤和课堂表现, 要求学生手写、眼看、耳听、口问、脑思, 积极、主动、活跃地参与课堂讨论。此外,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得到锻炼, 包括日常作业、论文和设计等,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独创性考核成为了重点, 所占比重较大。

3. 加大实验成绩比重, 对实验考核指标细化。

作为专业课程, 理论知识是为职业技能服务的。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能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加大实验成绩所占的比重, 突出了学生能力的考核, 使得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可以看到, 实验、实践类考核指标的比重量大, 是对学生综合能力, 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和训练。这种综合性、操作性的训练和考核既包括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也包括对所学相关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甚至还包括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既有以前所学知识的关联和深化, 又有课堂和教材所涉及不到知识的扩展, 为学生提供了同等的机会和舞台,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华,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4. 让学生参与成绩评定。

给予学生一定的心里自由度, 使得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学生参与对自己或他人的成绩评定, 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评定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并且允许学生有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满足当今社会需要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 对学生成绩评定是一项特别复杂的教育活动, 尤其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在评定过程中, 除了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外, 还要严格遵守教育规律, 规范、科学、合理地进行成绩评定, 使其真实地反映高校教育现状,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拥有一技之长, 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宏、聂进、马利芬, 《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7)

[2]俞旭伟, 《改革有机化学考试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 《职教论坛》, 2002 (12)

[3]吴绍春, 《两种考试观的比较》[J], 《交通高教研究》, 2001 (4)

[4]韩九皋, 《动物学实验教学与成绩评定的改革探索》[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教务系统课程成绩录入注意事项 篇5

1、建议使用IE浏览器录入学生成绩,经测试在360浏览器或其他浏览器不能正常加载,会导致成绩不能完整保存、提交后发现成绩丢失、录入界面刷新闪烁、总成绩计算有误、不能导出成绩单或课程质量分析报告等问题。

2、成绩录入前请先按照《新版教务系统在IE浏览器上的配置方案》配置IE浏览器。(注:请到教务处主页-常见问题解答栏目下阅读)

3、成绩录入前应先学习成绩录入流程和成绩录入注意事项。(注:请到教务处主页-常见问题解答栏目下阅读)

4、任课教师在录入成就之前,请先核对学生名单(尤其是降级学生和不是本班级名单内学生)、学时学分、考试性质等内容,若有问题请与教务科联系(电话:6503459/6503700)。

5、成绩录入前必须设置成绩录入方式设置(请严格按开学初各学院送交的课程考核方式汇总表进行设置,尤其是多位教师同时教授同一门课程,其成绩考核方式应相同)。

6、在成绩录入过程中,若教师使用“成绩导入”功能录入成绩时,需确保“总成绩”是“四舍五入”后只保留整数部分的数值。方法如下(任选其一):

(1)在导入模板中将“总成绩”一列设置为“四舍五入”后只保留整数部分的分数,如图1所示。

/ 4

图1(2)在成绩导入后,在图2所示的界面上用鼠标挨个点击每个学生,系统会根据成绩比例以“四舍五入”的方式自动计算“总成绩”。

图2(3)任课教师无论是正常录入还是使用“成绩导入”功能录入成绩请在录入完毕后再一次核实学生成绩录入是否正确,若发生错误请在修改分数后再按“保存”,审核无误后再“送审”;送审完毕后请在第二天再一次登录教务系统看是否审核通过,若审核未通过请点击“审核记录”查看未通过原因,修改后再送审。若有问题请与考务科联系,电话:6503293。

/ 4

5、成绩标志使用的问题

(1)缺考:学生在名单内,但没有参加考试,成绩标志请选择“缺考”。

(2)缓考:原则上由学生申请,教务处审批通过后方可缓考,缓考原则上其录入人是教务处管理人员,但任课教师在使用“成绩导入”功能录入成绩时会使“缓考”标志变为无,请任课教师在录入成绩前先查看是否有缓考标志的学生,若由缓考标志,请教师在导入前把该生成绩删除。若在考试前教师已在学生的缓考申请表上签字,但成绩录入时该名学生的成绩标志依然没有变化,请任课教师与考务科联系确认,电话:6503293。

(3)舞弊、违纪:请录入教师在成绩录入前与考务科联系确认,若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发生舞弊、违纪的情况请录入教师运用这两个成绩标志。

(4)实考:若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实际分数为“0分”,成绩标志请选择“实考”。

(5)未选:任课教师在录入成绩时请慎用“未选”标志,一旦选用会造成学生成绩的丢失,但学生为降级学生在降级前已修过或学生的主修语种为除英语外的其他语种,但专业外语用英语授课的,任课教师在录入成绩时可以用“未选”成绩标志,其他情况禁用。

(6)免考、补修、欠费:这三类成绩标志在录入成绩时尚不涉及。

/ 4

6、更改“成绩标志”的方法(以将“缺考”改为“无”为例):更改标志→保存→录成绩→核实成绩→保存

(1)将“成绩标志”由“缺考”更改为“无”,点击保存按钮,然后关闭成绩录入界面;

(2)重新进成绩录入界面,录入各项成绩,确保总成绩已自动重新核算,点击保存按钮,然后关闭成绩录入界面;

(3)再次进入成绩录入界面,查看成绩录入情况。

课程成绩管理系统 篇6

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难的成因分析

传统课程模式下, 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是分离的。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硬件条件的影响, 专业实践课一直从属于相应的理论课程, 所以, 实验技能的评价也就一直没能跳出理论课程书面考核的框框, 长期以实验题的形式屈居于相应理论课程的书面试卷中。项目课程是任务引领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相互依存, 使得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仅要着力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和应用, 更要客观反应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这是单一的书面试卷评价方式无法完成的。所以, 项目课程呼唤项目式理实一体化评价, 但项目式理实一体化评价的实施又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评价的形式和方法问题项目式理论实践一体化评价不应是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两张皮”的叠加, 而应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与项目课程的课堂组织形式相对应, 这种评价应以典型项目为基本载体, 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过程。这样的评价需要以大幅度增加教师的考评工作量和考评时间作支撑, 这对现阶段师资和教学时间都有限的学校教育来说, 要付诸实施是很困难的。

评价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的学习项目众多庞杂, 若要设计一个考核项目将一个时段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尽可能多地涵盖其中,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般只能从众多学习项目中抽取一两个用于考核, 这样的考核覆盖面很窄, 广度不够, 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进而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不利于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能设计出这样的考评项目, 要保证评价有足够的信度和效度, 还必须全程跟踪每一个学生完成项目的全过程。这将大幅度增加教师的考评工作量和考评时间, 显然是不现实的。

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原则

根据项目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我认为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仅要贯彻一般教学评价所必须遵循的客观性、整体性、科学性和指导性等原则, 还应坚持以下几条特别原则, 作为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准则。

理论性评价与实践性评价相融合的原则项目课程是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通过项目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要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大目标, 所以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应坚持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融合的原则, 将理论评价融入实践操作之中, 同时对两大知识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

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性评价为辅的原则如前所述, 项目课程的项目式理论实践一体化评价的实际操作难度很大, 困难很多。我认为,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用以平时成绩为主体评价体系取代以期中、期末成绩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取代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平时每一节课、每一个项目为载体的形成性评价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首先能有效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克服期中、期末考试只是考核一两个项目所致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保证评价的可信度, 使评价结果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同时,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情况, 形成恰当的诊断, 有效调控师生的行为, 激发师生的专业情感。更重要的是, 这样的评价与课堂教学同步, 评价镶嵌于课堂指导之中, 缓解了理实一体化评价教师精力不足、时间不够的困难, 使评价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后复习巩固, 以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期中期末也应安排适当的考核。但这种考核仍应是项目式理实一体化的评价, 不过考评项目要精干一点、简短一点, 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应小一点。

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这种取向的评价倡导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 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 这正好与项目课程协作学习的要求相一致。学生自评能提升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教师评价能帮助教师了解更多、更全面的教学信息, 了解学生的个性, 进而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

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强调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目的还在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进而保证形成性评价能够顺利付诸实施。在这种评价体系下,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是评价结论的主体, 教师评价只是对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监督和检查。也就是说, 评价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 教师只是通过巡回检查和对少部分学生的抽查来了解他们的自评和互评情况, 并进行最后把关。这就从根本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

调整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成绩的比例为了弥补项目课程期中、期末考试信度和效度低的缺陷, 贯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性评价为辅”的原则, 我们根据不同学科特点, 大幅度调整了平时成绩、期中期末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 平时成绩 (就是形成性评价成绩) 由传统学科课程的30%调高至50%~70%, 期中、期末考试 (终结性评价) 成绩由传统学科课程的30%、40%, 调整至10%~20%或20%~30%。

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期中、期末考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为了提高实施的可行性, 期中、期末考试的考试项目应精心设计, 既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覆盖面, 还要尽可能短小精致, 便于实施。

平时成绩的评价为了应对形成性评价中教师精力不足、工作量过大的问题, 贯彻“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成员成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的学习团队, 每一个学习团队由3~4个以实训台为单位的小组组成。将一个学习团队的学生组成一个集体, 形成一个团队, 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关心、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荣辱与共、相互监督, 让能力差的学生在学习团队的成功中找到自信,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也让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团队互帮互助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 为他们展示自我搭建一个平台, 更让学习团队内各成员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为自评和互评创设良好的运作氛围。同时, 我们将每一个学习项目分解成若干个考核单元, 每一个考核单元的完成时间一般在45分钟左右。同一学习团队的学生由一个考核单元进入另一考核单元的步调必须保持一致, 但同一学习团队的学生完成同一考核单元的快慢可各不相同。这就使得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某一考核单元的任务后必然停下来帮助指导其他同学, 待本学习团队的所有同学都完成该考核单元的工作任务, 并完成自评和互评后方可接受教师对本考核单元的考核, 并一同进入下一考核单元。考核单元小了, 能力差的学生不会因问题积累而失去完成任务的信心, 能力强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帮扶量过大而失去帮助其他同学的耐心。更重要的是, 这样做可有效地减轻教师课堂指导的工作量, 方便教师对课堂进行掌控, 为教师现场评价提供时间保障。

评价的具体操作如下:完成某一考核单元任务的小组要及时进行自评和互评, 并依照评价标准给出一个有一定区分度的“小组评价”等级, 并帮助指导其他还没有完成该考核单元任务的小组尽快完成。同一学习团队所有学生都完成该考核单元的任务后, 学习团队负责人将依照评价标准同时兼顾学习团队内各小组的完成情况组织互评, 给各小组一个有一定区分度的“学习团队评价”等级。然后向教师报告, 接受教师抽查, 教师将依照评价标准随机抽查该学习团队中的某一个学生, 抽查的结果将影响整个学习团队的所有学生, 以约束学生的行为, 促进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如实互评。

摘要: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是项目课程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分析了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难的成因, 探讨了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以期更好地促进项目课程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项目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参考文献

[1]梁惠燕, 邓健林, 张哲江, 曾玮, 高凌飚.高中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J].人民教育, 2005 (20) :30-32.

[2]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

[3]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7) :1-4.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探析 篇7

1 体育课程概念及评价

体育课程的概念为: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它包括:体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时限、体育课、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等。

本文探讨的是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包括了体育课程中的学生体育课成绩、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等内容的评价。而不只是体育课成绩的评价。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客体是体育课程。这是合理而全面的。

2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的现状

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体育教学的任务、特点,制定一种比较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能锻炼情况、学习情况、身体素质和掌握技术情况的考评方法。由此,各高校制定的本校《体育课教学大纲》中规定了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及评定标准。体育课成绩评定内容包括:素质测验、技术评定、达标、机能测定、出勤和学习态度5个方面。也有的高校把理论知识、体质标准、专项技术和技能、思想品质4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这个评价方法对目前的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

通过对浙江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18所大学进行了课外体育活动考察,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如打篮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身房健身等;学生办体育社团,利用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比赛;有的大学晚上开放体育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凭校园卡就可以进行室内体育项目的活动。对这样的行为给予部分体育分加入体育课程成绩里,对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是一种肯定,对不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是一种促进,才能调动更多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体育活动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4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的指导思想

4 . 1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应符合素质教育思想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中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特别是学生的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学校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把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4 . 2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应符合体育教育目标的需要

实践证明,只有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评价,才能引导学生按教学目标来改进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促进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4 . 3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应符合大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的内容、指标等应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考虑运动量等因素,有效增强学生体质。

5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的原则

5 . 1 客观性原则

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以致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积极性,作为指导教学工作、课外体育活动的依据。

5 . 2 发展性原则

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5 . 3 指导性原则

评价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

6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6 . 1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第一、三学期,体育课70分(其中学习态度占20分——包含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各10分,运动技能占50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0分;课外体育活动20分。第二、四学期,体育课80分(其中学习态度占20分——包含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各10分,体育基础知识占10分,运动技能占50分);课外体育活动20分。

6 . 2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内容的依据、说明及实施办法

(1)教育部于1992年、2002年颁布了2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2005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综合评价。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是以大学一、二年级体育课程为公共必修课来制定的,依据体育课程的概念,学生体育课的成绩应当根据考勤、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活动的情况综合评定。要对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的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化、量化,评价就更加合理、全面、有操作性。

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第一、三学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将测试成绩换算为体育课程分,共10分;第二、四学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考试,计入体育课程成绩,共10分。每个学期都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成绩评价,共20分,这是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内容更加全面、合理、进步的方面。

考勤是对学生上课纪律的基本要求,是维持上课秩序所必须的,更是对学生上课情况的反映。课堂表现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完成练习的情况,课堂常规都是课堂表现评价的内容。

(2)体育课评价内容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第八条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体育理论教学很重要,能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学生学会健身的方法等,积极进行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可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每学期进行1~3项运动技能的考试。

(3)体育课程评价中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是学生体育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身体方面没有特殊原因,未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学生,在其体育课成绩中应有反映。”

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换算为体育课程分,共10分:100~85分换算为10分;84~71分换算为9分;70~61分换算为8分;60~50分换算为7分;49~35分换算为3分。

(4)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广泛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要有制度、有组织、有要求、有记录。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要参加2~3次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参加校内校外体育比赛、校运动队训练等。早操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牵头,学生处主要负责,体育学院(系、部、室)协助,负责领广播体操等技术指导及组织,各系书记、辅导员参与,并对学生考勤。学生出早操不仅增强了体质,而且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出勤率。

下午、晚上为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田径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室内体育馆、健身房等都可对学生开放,由体育学院(系、部、室)组织、管理、统计。

7 结语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积极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是学校及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因此,学校及体育教师要更加重视,更加努力工作,实现学校体育目标。

(2)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的评价应该结合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综合评价,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学习运动技术、体育和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而且能养成学生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本文探讨的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全面、实效、可操作性。

(3)评价的具体指标权重各高校可自行决定。应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多鼓励评价。

(4)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外体育活动的记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能更全面、更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工程热力学课程平时成绩评定分析 篇8

1 平时成绩评定模型分析

人工神经网络[4,5]具有较多优点:1)并行处理能力、非线性逼近能力和高速寻找优化解的能力;2)学习、自适应功能和泛化功能,可以处理多变量问题;3)具有联想存储功能和数据融合能力。这些优点[6]使得神经网络适合评价学生平时成绩。

由输入层将学生的各项指标输入,再向前传播到隐层节点,经过作用函数计算,把计算结果通过隐节点的输出信息传播到输出节点后输出。神经元的作用函数采用Sigmoid函数。隐层和输出层各个神经元的输出为:

其中,p=1,…,P;l=1,2;Op(ji)和Op(il-1)分别为l层单元和l-1层i单元的输出;Wlij为l-1层i单元到l层j单元的连接权;θ为阈值变量;P为样本数。

采用BP算法计算神经网络模型,修改各个权值按误差函数的负梯度方向。误差函数En:

其中,Qdk为输出层各节点的期望值,k=1,2,…,n。

每次训练都要进行权值调整:

考虑到附加动量项,则第t+1次训练后神经网络的权值调整为:

其中,δp(ji)为训练误差;η为学习速率;α为动量项系数。

按照上述方法反复训练,当网络的误差小于希望值时则网络训练结束,建模完成。模型计算框图如图1所示。

表1,表2为本模型计算结果和一般模型计算结果。利用经过训练后的成熟网络模型,计算的6名学生的平时成绩见表1。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分数分布比较均匀,其分布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处在中等成绩的人在多数,而优秀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人数较少,而且各个学生的分数差距平均,可以较好的评判学生学习的成绩。

2 结语

针对在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中,平时成绩评定的方法应用现状,提出了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学生平时成绩进行评定的方法。与一般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并结合实例应用,研究发现,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优于普通的人为的主观方法。采用神经网络方法评定则更能够体现学生们的真实水平。

摘要:针对在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中,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应用现状,提出了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学生平时成绩进行评定的方法,与一般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并结合实例应用,研究发现,采用神经网络方法评定更能够体现学生们的真实水平。

关键词:教育教学,工程热力学,平时成绩,评定方法

参考文献

[1]熊旭平,赵建三,陈芳.基于模糊数学的测量学平时成绩评定[J].山西建筑,2007,33(2):210-211.

[2]张卓.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学生平时成绩考核中的应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62-64.

[3]王冬冬.学生平时成绩测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J].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学报,1995,3(8):47-49.

[4]焦李成.神经网络的应用与实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5]闫纪红.神经网络模型辨识及模型结构确定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1999.

改变成绩评价方式有效促进课程学习 篇9

一、目前“电子线路”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1. 考试形式单一

期末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 忽视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考试次数少, 评价不科学;考试方式固定, 很难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 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前松后紧。许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 所以平时上课不专心听讲, 对于这种考核方式, 多数学生习惯于考前一两周突击复习, 殊不知这种强记硬背的内容很容易忘记, 所以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许多知识早已经丢于脑后, 学以致用便无从谈起。

2. 考试内容单一

目前考试过于强调学生应用公式的能力和熟练程度, 这造成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日后的工作中, 学生是利用所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去学习新知识或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单纯计算。考试内容缺乏实践性, 考试题型不合理, 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 忽视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等的考核,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

二、改进考试评价标准

实现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目标多元化, 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学生实际情况、课程特点和专业特点, 加强对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实际技能、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 充分体现全程化、多元化考试思想, 逐步改变一次卷面考试决定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

为使学生明确考核内容和目标要求, 成绩可由四部分构成, 即平时学习态度成绩、实验及技能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加分。课程总评成绩=学习态度成绩×20%+实验及技能成绩×30%+理论考试成绩×50%+加分 (平时学习态度成绩主要是日常出勤情况占25%、课堂纪律占25%、课堂问答占25%、作业完成情况占25%;实验及技能成绩主要是平时实验成绩占50%、实验考试成绩占40%、个人素质成绩占10%;理论考试成绩主要是单元测验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加分指参加本课程相关技能大赛获奖给予加分奖励, 加分项最高不超过10分) 。从几个不同方面来核算成绩, 改进考试评价标准, 使考试评价综合化, 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核。而以往仅仅一次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 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贯穿评价活动, 这样才能达到客观评价学习效果的目的, 才能够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

1. 平时学习态度成绩

平时学习态度成绩, 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1) 日常出勤情况。考勤记录是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将学生的出勤情况记录在“点名册”内, 作为给出成绩的依据之一。考勤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以及学生纪律养成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上课考勤按一定比例算成绩, 这样平时上课不认真, 期末考试很难过关, 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2) 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情况分优、良、中、差, 教师按平时每节课记录情况, 学期末进行总评。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对于暂时落后、纪律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更多的教育和关爱, 维护课堂和谐、活泼、积极、有效, 学生身心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 课堂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 提出问题,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记录完成课堂提问的次数和质量, 期中、期末进行综合评定。以学生为中心, 避免单向的灌输模式, 实行讲课与课堂讨论及学生自学思考相结合的双向教学形式, 注重师生间的互动,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作业情况。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程教学进程, 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依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进行评定。

2. 实验及技能成绩

“电子线路”是电子、电气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 所以实验实践方面的成绩也非常重要。合理科学的考核能有效强化“电子线路”的实践作用, 促使学生提高对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学习的关注和积极性, 促使学生提高自身动手操作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为以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反馈信息。由三个部分组成:实验总成绩=平时实验成绩 (50%) +实验考试成绩 (40%) +个人素质成绩 (10%) 。

(1) 平时的实验成绩。该成绩根据各实验项目的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各实验项目的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三个部分, 平时实验成绩=实验预习成绩 (20%) +实验操作成绩 (40%) +实验报告成绩 (40%) 。每个实验预习成绩按预习报告和教师提问成绩评定;每个实验操作成绩按操作的熟练和正确度打分;实验报告成绩按报告整洁、数据处理、实验讨论打分。

(2) 实验考试成绩。通过制定单科实验课考核大纲, 明确考核的标准。实验考试分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两部分。笔试的形式为问答题、选择题和填空题等, 一般放在操作技能考试之前, 考试的内容为电子技术基本操作知识、基本原理、实验中的问题和实验安全规则以及安全措施等。操作技能考试的内容主要是以基本操作技能为主, 学生到实验室抽取实验课题, 考核的题目以基础的、重点的实验项目为主, 所抽取的实验课题均为本期已经做过的实验, 然后根据课题自己一人独立完成, 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评分。考核内容包括口述实验原理、画出实验线路图、看图接线、设计记录数据表格、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然后,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按考核标准, 综合评定成绩。在实验考试中, 有时为了增加考试难度, 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或要求进行考查, 也可以通过检验学生能否自行排除实验故障来考查, 还可以通过给定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来考查。

(3) 学生的个人相关素质考查成绩。根据实验室的《学生实验守则》, 考查学生能否达到规定的要求, 如爱护仪器, 安全规范操作, 保证实验室清洁卫生等。

3. 理论考试方面的成绩

(1) 单元考试成绩。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平时时间努力学习, 分阶段进行单元测试, 定期地进行一些测验, 同时将考试结果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其学习的进步点予以肯定, 同时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及需要努力的方向。阶段性考核能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增加了平时考核, 全体学生都能认真备考, 课上课下学习风气浓厚;通过对测验中习题的讲解, 教师对学生掌握不牢的知识点及时强调, 督促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亡羊补牢, 改善学习方法, 巩固已学的阶段性成果。

(2)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试卷以教学大纲为参考, 覆盖面广, 考题可以灵活多样, 以闭卷为主。在期末考试中, 制定完整的理论考试试题, 将其作成标准化试题, 试题要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难易程度适中, 题目多样化, 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简答题、设计题等, 全面系统地考核学生是否系统掌握课程知识。

4. 加分方面的成绩

(1) 参加技能大赛获奖可以获得加分奖励。如参加市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学生技能竞赛, 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加分奖励 (比如一等奖的可加5分, 二等奖的加3分, 三等奖的加2分) , 计入期末总成绩, 以资鼓励。

(2) 能独立完成电子制作的也可以适当加分。鼓励学生加入电子制作兴趣小组, 利用实验室的资源, 开展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电子小制作。比如说万用表的组装与维修、抢答器的设计、功放模块的设计与制作、直流稳压电源兼充电器电路和家用调光台灯电路的设计和制作。对于制作成功且能够通过教师考核的同学, 每个制作可加1分计入总成绩。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给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个拓展能力的空间, 从而带动周围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考试成绩评定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使用了以上所述的成绩综合评价办法, 使教风、学风有明显的转变, 使实验教学、技能实训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通过成绩评价环节的完善和创新, 将理论课、实验课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学好其他的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电子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石柳.高职电工电子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 2007 (4) .

课程成绩管理系统 篇10

(一) 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2000年10月, 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标志着计算机课程开始向信息技术课程转变。《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发布, 更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各级教育部门分别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计划, 推进本地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如, 江苏省把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列为2 0 0 5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 投入7亿元对经济薄弱县区进行直接帮扶, 确保到当年年底全省基本实现“校校通”。在此基础上,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功能衰竭、内容过时的问题, 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二) 克服了单一的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并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 让大家摆脱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师们一方面重新理解并运用讲授法、演练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 努力尝试自主学习、主题活动等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这些尝试, 集中反映在一些精心设计的典型案例中:

山东青州第一中学王爱胜老师设计的《欢乐课堂——信息技术第一课》课例, 通过运用生动机智的语言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令狐冲、魔法书的故事, 克服了讲授法“单向灌输”的不足, 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望, 使讲授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焕发出新的光彩。[1]

江苏盐城文峰中学胡林老师设计的《动画原理及制作初步》课例中, 使用了包含任务要求、分步操作提示以及教师演示操作视频的学件, 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海南儋州那大二中刘其政老师在《代理服务器及DNS服务器的工作过程》案例中, 将学生分成4组, 分别模拟网络中各种设备的工作过程, 从而将抽象的技术概念转化成生动具体的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理解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工作过程。[2]

天津第二南开中学徐劲梅老师在“平面故事系列”教学案例中, 以Photoshop作为教学平台, 通过引导学生对绘图工具、选择工具等一系列技术的学习, 亲手制作具有不同意义的作品, 在讨论、分析、自学、练习和小组协作等的合力作用下, 不断提高对平面表达的艺术欣赏能力,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双重建构”的教学要求。[3]

上述案例, 不仅在教学方法的多方尝试上有所突破, 较好地表达了新课程的理念, 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上、在技术方法和思想的理解与呈现上、在课程相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与升华上, 都有着对教材的有效驾驭和超越。

(三) 实施总结性评价, 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

2 0 0 7年, 在先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四个省区中, 海南和山东首先将信息技术纳入了高考科目。海南省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会考成绩的1 0%计入高考录取总分;山东省在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的同时, 还在高考的基本能力考试中涉及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广东省虽没有将信息技术课列为高考内容, 但它采用了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形式对学生信息技术各模块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等级考试的成绩记录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表中, 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之一。此外, 江苏省在2 0 0 8年高考方案中, 把信息技术列入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 学生填报普通类志愿时成绩需达到合格。[4,5]这些对信息技术学科总结性评价的尝试, 对维护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权利、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出现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技术淡化问题

新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文化的濡染和熏陶。但由于不能准确理解课程目标的要求, 不少教师往往把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割裂开来, 出现了两个极端:要么依然停留在“计算机教育”阶段单纯的技能训练层面;要么脱离技术和应用空谈理论, 以“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尤为严重, 甚至有教师这样兴奋地说道:“这下子我可就能跟其他主科老师一样, 在教室里用一支粉笔很轻松地上完一节又一节课。”[6]

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超越技术, 并恰当追求技术背后所蕴藏的技术思想与方法。但若为追求文化价值而舍弃了技术, 其后果必然使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教学方法出现模式化、庸俗化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出现, 对克服信息技术教学中软件功能讲解、单纯技能训练等弊端起到了积极作用, 曾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面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 其后天乏力的问题日益显露, 具体表现为:

(1) 任务存在庸俗化与片面化的倾向。有教师将任务等同于传统讲授课中的练习或作业, 如布置学生练习一个V B程序;有教师将一个个软件操作当做任务;有教师片面理解“任务来自实际”的含义, 选取如“撰写某开发项目的投标书”这样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任务, 反使课程主题被要补充的大量其他方面知识冲淡。 (2) 把“任务驱动”异化为“驱使”。如有教师在“电子小报制作”的教学中, 设计了从版面设计、报头制作、正文制作、版面修饰到作品展示五个任务, 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 学生处在不断完成任务的流水线上, “自主”的时空基本丧失。 (3) 任务主要由教师提出,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虽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却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7]

主题活动式教学是针对以往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 学习内容脱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 忽视知识与应用的联系等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 实际运用中, 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 由于过分迁就“生活化”, 所要学习的信息技术内容反而淹没于序列活动之中。 (2) 虽强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但由于受到课程设计者自身能力的局限, 很难准确把握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和深度, 造成对其他学科的关注定位不准, 给学生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3) 每次活动开展之前, 都需要学生收集、整理信息, 造成某些环节的简单重复。 (4) 课堂之外进行的一些准备和延续性工作, 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又会招致其他学科教师的反对。

(三) 学习方式的转变停留在浅表层面, 出现形式化倾向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得到了教师广泛的认同和采用, 但是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形式化的问题:

在一些课堂上, 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形式。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 没有具体分工或分工不明确, 组内活动时, 往往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人包办, 其他人成了看客。一说开始讨论, 大家都在说话, 彼此不注意倾听对方的意见, 更没有妥协。一到班级汇报交流时, 被叫到的学生张口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如何”, 体现不出小组集体的意见。

探究性学习被泛化了, 一些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如搜索引擎的使用属于操作技能的范畴,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就能掌握。有的教师却把搜索引擎的使用让学生探究, 而对于选择哪些关键词、选择什么样的检索工具、扩检和缩检的时机与方法等真正需要学生探究的内容却没有涉及。

(四) 新课程培训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目前进行的各种针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师培训, 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第一, 重讲授、轻参与。培训形式以专家讲授为主, 课改的理论阐述较多, 用实际案例引领的较少。教师普遍反映, 参加培训时感觉专家介绍的理念非常好, 但一到课堂实际操作, 还是不知从何着手。第二, 重理念、轻知识。信息技术教师主要由计算机教师直接转行而来, 他们在高校接受的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教育, 具备的是计算机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等计算机技术素养。显然, 大多数教师需要加强信息素养的培训。而课改培训的内容通常只包括通识培训、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培训, 明显缺失了提升教师本身信息素养的内容。这种个人素养的先天不足所造成的影响, 已经在课堂教学中显现出来, 不少教师无法设计出具有一定内涵和深度的信息活动。

(五) 教学评价机制对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有限

各省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形式分为笔试和机试两种。机试大多以题库命题、模拟环境的方式进行, 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考试过程中的工作量大、效率低、反馈周期长、反馈能力弱等缺陷。但从数年来国内一些省市进行的信息技术考试的情况来看, 暴露出的问题也非常多。首先, 题库中试题数量庞大、质量不高、重复率较高。其次, 机考系统是一个模拟环境, 对于其中的“操作题”, 学生只能使用某种预设的操作方式, 而不能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 自由选择软件、功能或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 这样的机考系统只能检测学生对特定软件某个微观层面上的功能的掌握情况, 无法检测学生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信息技术能力。[8]再次, 由于受计算机数量的限制, 机考只能采用多机房、多批次的形式进行。考过几次之后, 试题就会“自然泄密”, 考试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各省进行的总结性评价尝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然而在某些省份, 由于考试形式等方面的缺陷, “指挥棒”的逆向调节作用已影响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日常教学。考试指南中的试题成了主要的教学内容, 而信息技术教材无人问津。“通过考试”成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追求。

三、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 改进培训形式, 完善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只靠专家讲授, 理念是难以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观念的, 更无法落实到行动中。培训活动要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以问题为中心, 通过典型案例, 引导教师主动、平等地参与讨论, 让教师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自主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 管理机构和培训部门也要针对教师的年龄、学历层次、所在地区等不同的个人条件, 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信息知识和技术的专业培训。

(二) 开展教研活动,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程的发展在教师,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教研。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组织方式来看,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区域性教研活动。一般由各地的教研员组织实施, 也可以由相邻几所学校组成的教学研究协作体实施。主要形式有集体备课、赛课、课堂教学观摩、论文评选、学术沙龙和网络教研等。区域性教研活动可以集中智慧解决本区域带有共性的教学问题, 总结提炼出先进的教学经验, 并能迅速向面上推广, 进而带出一批优秀教师群体, 大面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二是校本教研。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都会遇到一些其他学校所没有的个性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依赖于学校内部同事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也就是校本教研来解决。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动方式有观课议课、磨课、行动教育等。观课议课要求上课教师必须提前与观课教师沟通设定需要观察某一特定方面的问题, 观课教师则要围绕观课目标, 查阅相关资料, 搜集有关信息, 使自己对要观察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进而在观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提高议课效率。[9]磨课就是教研组或备课组内的全体教师, 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主题, 通过反复上课, 不断改进, 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教研活动。行动教育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10]

三是网络学习, 发展自我。信息技术教师拥有从网络学习知识的技术优势, 从网上向其他教师学习, 是发展自己的一种常用的办法。现在比较好的网络平台有信息技术课程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N个c c e) 及二者相应的论坛, 一些杂志社、出版社办的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网站, 以及一些有影响的专业教师的个人博客。

(三) 完善评价机制, 促进课程良性发展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改革和完善考试的方式, 提高命题的质量, 使其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促进新课程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我们认为,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宜采用笔试和综合任务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李艺教授牵头的“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 笔试也可以实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测量。[11]采用笔试, 就可以与其他文化课程一样, 在考前组成一个命题组“入闱”命题, 命题组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大目标的基本原则设计试题, 从而避免“题库”系统带来的“量大低质”的问题。与其他课程一起集中考试, 则能克服机考方式多批次考试的“自然泄密”问题。为弥补笔试无法评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不足, 可以另外组织上机测验,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完成一个随机抽取的相对完整的任务。综合任务题的大小要适宜, 以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就其内容来说, 每道试题的覆盖范围要适度, 可以综合考虑一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多个功能, 也可以综合多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不同功能。不同试题的考查重心各有侧重, 以避免试题过于同质, 通过多个综合任务题构成的题库实现对学科内容的全部覆盖。这样, 试题的评价目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趋向统一, 单纯“应试”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促使学校和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爱胜.欢乐课堂——信息技术第一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 (2) .

[2]刘其政.代理服务器及DNS服务器的工作过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 (2) .

[3]徐劲梅.“图形图像处理”单元教学案例[EB/OL].http://www.ictedu.cn/show.aspx?id=1403&cid=25.

[4]朱光明.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实施背景与策略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6) .

[5]郭凤广.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的比较与启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6) .

[6]刘超.“技术淡化”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信息技术教育, 2006, (10) .

[7]李艺, 李冬梅.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9]陈大伟, 余慧娟.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关于“观课议课文化”的对话 (一) [J].人民教育, 2006, (7) .

[10]顾泠沅, 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 (上) [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 .

上一篇:强夯置换下一篇:二灰土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