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型高血压

2024-05-09

H型高血压(精选十篇)

H型高血压 篇1

1 H型高血压定义及危害性

1.1 H型高血压定义

国内外一系列医学临床研究证明,当人体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10mmol/L时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当前医学界将这类合并Hcy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定义为“H型高血压”,一般认为空腹血浆Hcy水平在5~15μmol/L,平均水平为≥16μmol/L,属于高Hcy血症,并同时伴有高Hcy的高血压定义为“H型高血压”。相对于以冠心病为主要危害的H型高血压而言,H型高血压对脑血管的危害更大。

1.2 H型高血压的危害

近年来的大量医学研究表明,随着血液中Hcy水平的提高,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会不断增大。经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血浆Hcy平均水平为15μmol/L,以血浆Hcy正常值10μmol/L为基准点,研究发现约有91%的男性高血压患者和63%的女性高血压患者超过这一基准值。美国学者Kohno等指出,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由于Hcy作为甲硫氨酸的代谢过程中的产物,能够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较大的毒性作用,严重者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使血中血小板的粘附性快速增高,最终可能导致动脉硬化斑块现象。Hcy的升高还能极大地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长,使血管平滑肌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使组织趋于纤维化及变硬,使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实践中发现,高血压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引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Hcy每升高5μmol/L,则相应地卒中风险增加59%;Hcy每降低3μmol/L,卒中风险可降低24%。国内研究也发现,Hcy升高也使中风的危险性增加了87%,同时Hcy升高也能缩短血小板的存活期,提高其粘附性与聚集性,能够引发脑血栓[2,3]。

当前,我国高血压人群伴Hcy的比率上升很快,由此引发的脑卒中发生率逐年增高,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我国每年新发现脑卒中的病人将由目前的23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以上,由此,强化H型高血压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是研究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2 H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自上世纪末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H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应研究成果较多。

Mancia等指出引发Hcy升高的因素较多,如肾功能不全而导致的含硫氨基酸排泄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过多地摄入蛋氨酸,而相应的维生素B6、B12与叶酸摄入欠缺,学界多认为叶酸摄入不足与Hcy的升高关系更为密切,同时也与遗传代谢存在一定的关系。

据此,国内外学者针对H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进行总结,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Hcy可以产生一系列活性氧中间产物如超氧化物、羟基等,促进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过程,从而减少内皮衍生松弛因子,由此影响到血管运动过程。(2)Mark SD认为,血清中的Hcy借助对血管的损害,对动脉壁内皮构成一定的损伤,能够使动脉壁弹性的得到改变。(3)Hcy的不断升高,能够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快速聚集起来,导致血管的快速收缩。(4)Hcy的升高,可以导致血管平滑肌增殖,增加动脉壁中层平滑肌的数量,使其顺应性相应下降;同时Hcy的升高也会诱发凝血酶的产生,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的形成,这是诱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3 H型高血压的治疗

根据H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病因,针对H型高血压的治疗也应当采取降压和降Hcy兼用的治疗方法。

3.1 维生素治疗方法

陈琳等指出,由于B族维生素(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叶酸)与Hcy的代谢过程密切相关,认为目前我国治疗H型高血压的有效方法是对患者补充B族维生素,通过临床大量实践,可发现当患者机体补充叶酸、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后,Hcy下降幅度较为明显,据此,学者认为补充B族维生素,对于H型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3.2 叶酸治疗方法

当前,我国针对Hcy适应证自主研发的依那普利叶酸片,在临床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学者认为叶酸0.8mg/d可以达到降低Hcy疗效的效果,强调叶酸最大耐受剂量应低于1 mg/d,而依那普利叶酸片是国际上唯一具有0.8mg叶酸规格的药物。李浩等通过研究证实依那普利叶酸片单一片剂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具有较好的疗效,将依那普利和叶酸融合使用,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我国医生在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于降低Hcy的效果,证明其安全性也较高。

近年来,我国研究者综合采用了随机、多中心、双盲对照的方法,将1000例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针对3个治疗组患者,分别给予依那普利10mg、依叶片10/0.4和依叶片10/0.8,并实施一定阶段的连续双盲治疗,通过跟踪调查发现,以上3个组中,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H型高血压的发生率为75%,男性为90%,女性为65%。以上3组治疗使患者的血压都得到一定程度降低,但使用依叶片的患者的Hcy水平也显著降低,虽然针对Hcy水平不高的高血压患者的调查发现,依叶片的总体疗效与依那普利无显著差异。但在H型高血压患者中,通过使用配比的依叶片,针对H型高血压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独应用依那普利。

张树琛等学者经过多年对H型高血压患者跟踪调查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Hcy浓度较一般人群偏高,认为这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之一,强调对患者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叶酸,可以达到控制血压,降低血浆Hcy浓度的效果,同时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卒中的发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前,我国H型高血压的患病比例不断增高,针对H型高血压的防治,要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各种防治方法,逐步从医疗为重点,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综合防控方向发展,如此,才能实现H型高血压防治的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H型高血压呈不断增多的趋势,H型高血压是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疾病的元凶。针对我国“H型”高血压发病率不断增多的现实,早期发现并开展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控制我国脑卒中及心血管病的高发趋势,开展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H型高血压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从H型高血压定义及危害性、H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H型高血压的治疗三方面对国内外H型高血压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阐述,以及对我国H型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H型高血压,危害性,发病机制,防治

参考文献

[1]顼志兵,梁知,徐辉,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高血压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5(5):45.

[2]陈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高血压相关性研究[J].九江医学,2009,24(3):11-12.

H型高血压怎样治疗等 篇2

我今年75岁,患高血压近40年了,血压最高时达到210/110mmHg,心功能尚好。现在主要是收缩压高,经检查同型半胱氨酸值是32.1umol/L,被诊断为H型高血压。现服卡托普利(洛丁新)和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控制在150~120/75~60mmHg。我还有颈部动脉斑块、血脂偏高症状,服用辛伐他汀后,有时会头晕。服西比林可缓解。我服阿司匹林后,会引起血小板降低。请问:像我这样的情况,应怎样服药治疗?

黎川县 沈××

沈××同志:

你逾古稀之年,既有高血压病,又有同型半胱氨酸(Hcy)显著增高(32.1umol/L),被诊断为H型高血压。你在服用洛丁新和硝苯地平等药,现在血压控制尚可。然而,我国目前科研规划对H型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推荐是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如果你当地目前尚无此药供应,可分别用依那普利加小剂量叶酸片同服来取代,也可在你原治疗药硝苯地平服用的基础上适当加服叶酸片。其目的是既要使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又要兼顾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下降。以减少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另外。你颈部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即使血脂不高,服点辛伐他汀也是有利的,但是要定期检查。防止肝功能受损和注意肌病、肌溶解等的副作用。至于肠溶阿司匹林则是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塞的用药,只要没有胃溃疡和出血性病变或皮肤紫癜等病,血小板不过低(你可复查一次)是可以内服的。

教授 主任医师 罗发瑞

上眼脸下垂缘于何因

《老友》专家门诊:

我今年75岁,双眼曾经有过眼膜炎症。经治疗已好转,但在这过程中却出现了左眼皮下垂、不能自动收缩上去。我做过脑、胸部CT和磁共振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血压也基本正常,血栓化验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都正常。我经多方治疗,眼皮下垂都没见好转。请问:我眼皮下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怎样治疗?

婺源县 郑××

郑××同志:

你左眼皮下垂,不能自动收缩上去,经多方治疗无效。你问及这是什么病,有无更好的治疗方法,平时应注意些什么。现就你提出的问题简要解答如下:

上眼皮下垂,医学上称之为上睑下垂,其病因涉及神经科、眼科、内分泌科等方面的许多病变。成年人眼睑下垂的主要病因有重症肌无力、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甲亢性眼肌病、颈内动脉瘤压迫性眼睑下垂等:发生于老年人的眼睑下垂的主要病因,包括老年性眼腱膜退行性变、重症肌无力、脑梗死后眼睑下垂、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等。根据你脑、胸部CT和磁共振检查结果以及血压、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均正常,且无眼外伤史等情况,对于你的眼睑下垂,我考虑可能是老年性眼腱膜退行性变或重症肌无力所致。我建议你到医院做新斯的明实验。即饭后肌肉注射新斯的明1支,随后观察半小时至1小时。若下垂的上睑能提起或有明显的改善,就应考虑上睑下垂是重症肌无力所致,可行新斯的明、激素等药物治疗。如肌注新斯的明后下垂的上睑无改善,则应考虑是老年眼腱膜退行性变所致。对于这种类型的上睑下垂,目前尚无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必须行上睑下垂矫正手术。该手术较小,主要有加强提上睑肌力量的手术和各种利用额肌动力的手术。

教授 主任医师 罗兴中

从痰瘀论治H型高血压 篇3

H型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十分密切,是脑梗死、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冠心病等 动脉粥样 硬化 (AS)型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Salemi等[5]研究证实HHcy与高血压存在协同作用,可使脑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出11倍。HHcy血症最基本的治疗方案是联合叶酸、维生素B12(VitB12)和维生素B6(VitB6)治疗[6]。 有研究表明,叶酸用量 超过1 mg/d可能会引 起与VitB12缺乏有关的症状,包括感觉异常及感觉性共济失调等。另外,长期服用大剂量叶酸会干扰锌的代谢;一些研究的结果提示补充叶酸治疗会导致前列腺癌[7]。 而中医通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在治疗H型高血压病方面有着 不容忽视 的优越性,在控制血 压、降低Hcy、减缓并发症、改善血液流变学、稳定和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心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明确疗效。

祖国医学无H型高血压这一病名,多将其归属于 “眩晕”“头痛”“头风”“脉痹”等病证范畴,后期可发生 “心悸”“胸痹”“中风”“水肿”等不良变证。现代医家认为该病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先天不足、气血精亏密切相关[8]。《内经》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千金方》 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亢头脑也”;《河间六书》 认为本病是因风火为患,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平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丹溪心法》指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因而,病机要点可概括为虚、火、风、气、痰、瘀等六个方面。多数H型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是一个本虚标实的演变过程,本虚在先,标实在后,病位在肝、肾、脾,严重者可损及心、脑[9]。病变早期以痰浊为主,久则兼有瘀血内停,痰瘀互结,并且病程越久,其痰瘀互结之势越深,病势越甚。通过对近年来900余篇文献研究表明[10],高血压病患者中以痰瘀阻络证候最为多见,韦启高等[11]研究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多与中医证素痰浊、血瘀密切相关。故H型高血压从痰瘀立论, 是为中矣。

1痰瘀——H型高血压的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

1.1痰浊与H型高血压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或生冷,嗜酒无度,饥饱无常,或忧思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以致水谷精微无以运化,水液在体内停滞,酿湿成痰;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血津液运行不通,变生痰浊;肝郁化火,灼伤阴液,致肝肾阴虚,无以濡养血脉, 内生痰浊;情志过极,肝胆风阳上犯,肝阳亢盛则伤脾, 木克土而脾虚生焉,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生痰饮;肾气不足,开阖失度,水津不布,聚为痰湿。痰湿中阻有碍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痰浊随肝风上犯故头晕目眩。对于HHcy,中医认为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偏嗜,或湿热中阻,或寒湿内停,脾运不及,痰浊内生,脾不升清降浊,布散失职,中轴枢机失利,则机体对精微物质 的吸收和 利用产生 障碍,造成体内VitB6、 VitB12、叶酸等缺乏,从而导致 血浆Hcy增高。VitB6是胱硫醚-β-合成酶(CBS)的辅酶及胱硫醚酶的辅酶, 缺乏时就可使这两种代谢发生障碍,引起Hcy在体内堆积;VitB12是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叶酸则是体内甲基的间接供体,两者缺乏,阻碍了蛋氨酸的再生成。可见,任何原因所致的代谢酶缺陷或摄入的维生素B6、 维生素B12、叶酸不足,都可导致Hcy在体内蓄积,造成高Hcy血症和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11]。由此可见H型高血压与痰浊密切相关,故认为痰浊是H型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之一。

1.2血瘀与H型高血压H型高血压病的病因虽不同,但病变中均 有血瘀病 机[12]。杨仁斋 《直指方》则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灵枢·百病始生》云:“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 …… 凝血蕴里向不散”。饮食不节,痰湿内停则壅遏气机,或情志抑郁,精神紧张或忧思焦虑,肝气郁结,疏泄不调,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情志过极,肝阳上亢,气机失调而致血瘀证;或阴虚内热,灼血为瘀;阳虚失于温煦,气化不运,无力鼓动血脉运行而成瘀;年迈脏衰,气血生化不足,血少不充,脉道凝涩,而发血瘀。如《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久病耗伤正气,气虚无力运血,血行失其鼓动而失畅,久则正虚瘀结;久病邪气羁留,伤及血络,血脉不畅,而致瘀血。 并且,瘀血的形成不仅贯穿于高血压病的整个病变过程中,也是高血压病产生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瘀血内停,脏腑失养,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Hcy水平升高,并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液运行不畅,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与现代医学HHcy血症导致的高凝倾向及血栓形 成、微循环障 碍等病理 本质具有 一致性[13]。故而认为,血瘀亦为H型高血压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

1.3痰浊、血瘀相互转化 《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中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朱丹溪倡“窠囊”之说:“痰和瘀均为阴邪,同气相求,既可因痰 生瘀,亦可因瘀 生痰,形成痰瘀 同病”。痰浊滞留体内影响血液运行,形成瘀血;瘀血日久,阻碍气机升降出入,致津液停滞,又可加重痰浊;因而痰浊、血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病趋加重。瘀血为血运异常的病理产物,痰湿是津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二者既为病理因素又为病理演变的致病因素。脏腑功能的失调可以产生痰瘀,而痰瘀日久,留而不化, 亦可致气血运行异常,进一步加剧脏腑功能的紊乱,变证丛生。《杂病源流犀烛》中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 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浊、瘀血均为有形实邪;痰浊随气机流畅全身,无处不到;瘀血停积,脏腑组织失于濡养,且阻滞气机,引起全身或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血瘀气滞及气滞血瘀之恶性循环。如痰瘀痹阻经脉, 气血运行不畅,可致肢体麻木、疼痛、甚则半身不遂等; 痰瘀痹阻心脉,血行不畅,心气亏损,可致心悸、胸痹心痛、甚则真心痛;痰浊瘀阻,清阳不升,可致眩晕;肝阳夹痰瘀上逆阻脑络则致中风;痰浊、血瘀内停,上凌心肺,则见心悸气短,喘息不能平卧,少尿,全身水肿等危候。即产生H型高血压中、后期出现的并发症,如大小动脉硬化、脑卒中、高血压脑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等。

2祛痰、活血——贯穿H型高血压治疗始终

基于以上论述,痰、瘀是H型高血压两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对其治疗应双管齐下,以祛痰降浊、活血化瘀兼以辅助人体正气为大法[14],治疗时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桃红四物汤[15]。已有研究表明,活血化痰具有显著降低血 压,改善血管 弹性及血 液流变学 的作用[16]。《医宗金鉴》说“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胸膈上痰诸方》:“头痛不欲食及饮酒,则瘀阻痰方”。 故对于H型高血压病,临床上祛痰药常用半夏、南星、 天竺黄、瓜蒌、枳实、黄芩、白芥子等,活血药常用桃仁、 红花、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益母草、水蛭等。《丹溪心法·头眩》中论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 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诸病源候论·痰结实候》曰:“痰水积聚,在于胸腑,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又因患者禀赋、体质、失治误治等因素,证情往往错综复杂。 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临证时应详审病机,根据证情适宜配以温清消补诸法精确施治,在活血化痰治标基础上,兼顾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及脏腑辨证,才能药到病除[17]。因此,所谓化痰活血法又不仅仅局限于使用祛痰、活血药物,应灵活运用各种治法以达其效。如疏肝理气法,采用诸如柴胡、香附、枳壳、佛手、 青皮、白芍、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通滞,防肝郁化火、 灼津成痰,或气滞血瘀;健脾补气法,采用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苍术、苡仁、陈皮等益气健脾化湿,以防痰湿中阻或气虚血瘀。

叶天士认为:“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丹溪云:“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故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充分认识到久病入络、久病必瘀,即使没有 “瘀证”表现,也可以加用养血、活血等入血分之品,截断疾病发展趋势,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即对于痰浊、血瘀已成者,缠绵难愈,应长期、缓慢调理,不可峻攻骤去。不仅如此,还需分清痰瘀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权衡治之。一般说来,先病痰后病瘀,且痰结较重者,宜治痰为主,重调气治肺脾肾;先病瘀后病痰,瘀为甚者, 当治瘀为先,重在调心肝脾;痰瘀并重者,则化痰祛瘀并举,使痰瘀分消[17]。

3痰、瘀与H型高血压相关的现代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Hcy危害认识的深入,关于H型高血压的中医相关研究渐渐兴起。陈威等[18]将H型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检测患者Hcy水平, 结果显示在痰湿壅盛型患者中,Hcy较其他证型含量升高,说明痰浊与H型高血压 之间密切 相关。张文等[19]通过对300例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型,检测血浆Hcy,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不同证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痰湿壅盛型是高同型半胱氨酸的高危证型,提示从痰论治是防治HHcy的有效措施,与孟丽琴 等[20]的研究结 果一致。邓铁涛[21]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痰证有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正是H型高血压常见的血管并发症之一。痰证高血压病者,主要表现为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低下,致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升高,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或加重高血压病;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而心输出量增加,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从而参与了高血压病发生发展和病情衍化进程[12]。中医研究认为造成瘀血的重要原因是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状态[22],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变形力减弱,是HHcy和高血压 病血瘀证 的病理基 础[23,24]。血液黏稠度高会使外周阻力增加而导致血压上升。临床研究发现,严重者伴血管并发症者血黏度增加,血栓形成率增高、降解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 黏附活性增高,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平衡失调等;内皮细胞分泌舒缩失调[12]。因而H型高血压中风后或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肾病被认为是“血瘀” 的病理及转归,提示从瘀论治是防治H型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在治疗方面,杨许慧等[25]将H型高血压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逐瘀通脉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血管性血 友病因子 (vWF)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且逐瘀通脉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 <0.05),因而认为活血化瘀中成药逐瘀通脉胶囊能 改善H型高血压患者血 栓前状态。 庞英华[26]将76例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口服依那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痰降浊治疗。结果显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降压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痰湿壅盛型H型高血压病在降低Hcy方面与西药对照组组相似,但在增强降压效果、改善患者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车启富等[27]研究结果显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不仅具有降压作用,而且具有降同型半胱氨 酸及调脂作用。 其他实验研究[28]显示祛痰活血中成药通心络可有效降低Hcy,能导致Hcy损伤EC基因表达谱的改变,这些基因改变可能参与了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凝血纤溶等过程。此外,益肾活血胶囊、复方丹参滴丸、丹参注射液、灯盏花素 等[29,30,31,32]亦可明显 降低血浆Hcy水平。在中药研 究方面,活血类中 药银杏叶 提取物[33,34]、苦碟子[35]、丹参[36]被证明能明显改善Hcy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或预防HHcy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高Hcy血症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可加重高血压对血管的损害,促进AS形成[37],降低Hcy水平可减轻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38]。由此可见,祛痰活血类中药或复方可明显降低Hcy水平、降压,减轻或延缓AS发展,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由此也反证了H型高血压与痰、瘀之间的关系紧密。

4小结

重视中老年人“H型高血压” 篇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疾病分类目录认为,健康成人空腹血浆半胱氨酸(HCY)平均水平在5~15微摩尔/升。当HCY水平≥10微摩尔/升时,属于高HCY血症;伴有高HCY的高血压,称为“H型高血压”。大家知道,多数高血压患者都会进行降压治疗,以防止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临床上很多患者虽然已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却仍然发生了脑卒中,这可能是因为此类患者同时伴有高HCY血症等所致。据研究,血液中HCY水平每升高5微摩尔/升,脑卒中的风险就增加59%;而当HCY水平降低3微摩尔/升,就能减少脑卒中风险约24%。因此,中老年高血压朋友对H型高血压应当高度重视,积极了解H型高血压的危害和如何进行积极的防治,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国人HCY水平远高于国外,北方又高于南方,原因可能与种族、遗传、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国人的TT基因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的携带率约为25%,远高于西方国家10%~16%的水平,此基因型易致HCY水平高、叶酸水平降低。其次,国人“食不厌精”,饮食中叶酸被破坏较多,摄入量少,导致HCY升高。目前,我国2亿多高血压病人中75%是H型高血压,他们将面临着发生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更高的风险。

HCY的危害性

HCY是甲硫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它能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或危害、脂质过氧化,并增加血中血小板的粘附性,导致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它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过度增长,干扰血管平滑肌的正常功能,促进平滑肌老化、组织纤维化及变硬,致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剧增。HCY升高还可使血小板存活期缩短,粘附性与聚集性增高,从而促使血栓形成。

不难看出,HCY水平升高不仅是脑卒中也是心肌梗死的新标签。

控制H型高血压可减少3成脑卒中

国外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和加拿大全民强化补充叶酸后,脑卒中的发生率每年下降达2.9%~5.4%;我国河南林县的临床试验及随后进行的多项临床研究也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因此,H型高血压的治疗策略应当“双管齐下”,即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强化补充叶酸。

1.降低血压: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每降低4毫米汞柱,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约36%。因此,降压治疗必须强调达标。

2.强化补充叶酸:基于国人的遗传和饮食习惯等因素,我国人群是药物强化补充叶酸预防脑卒中最恰当且获益最大的人群之一。

3.H型高血压患者每隔3~6个月应检测一次血浆中HCY的水平,以了解降压的同时降低HCY的效果,直至HCY恢复正常。

H型高血压的饮食预防

H型高血压与传统高血压一样,首先提倡“合理膳食、健康生活”,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采用“一、二、三、四、五”方案。

一是指每日一袋牛奶。重点是补钙和蛋白质。

二是指每日250克左右碳水化合物。此量相当于主食6两,调控血糖、血脂及体重。

三是指每日三份高蛋白食品。这是身体健康重要的物质基础。每份高蛋白质食品相当于1两瘦肉或2两豆腐、一个鸡蛋、半两黄豆、2两鸡鸭、2两鱼虾。

四是指粗细结合、甜咸适中,少量多餐、切忌过饱。

五是指每日500克蔬菜及水果。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十大人群应关注

H型高血压检查

1.高血压患者;2.心脏病患者;3.脑血管病患者;4.血脂异常患者;5.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患者;6.长期抽烟、喝酒的人;7.肥胖者;8.吸烟较多者;9.亲属有上述疾病者;10.骨质疏松、动脉硬化患者。

H型高血压的检查:只需空腹抽血即可化验。

H型高血压的治疗:叶酸片每日一次,每次0.8毫克,坚持服用三个月后复查。

H型高血压的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篇5

1 H型高血压的定义及与脑卒中的关系

1.1 H型高血压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通过一系列临床研究证实, 当人体内血浆同半胱胺酸水平超过10μmol/L时, 即可被判定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 , 医学上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称作H型高血压。根据血浆HCY的升高程度可将HHCY分为重度 (100μmol/L以上) 、中度 (31~100μmol/L) 、轻度 (16~30μmol/L) , 以轻度和重度较多见[2]。

1.2 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以每年8.6%的速度不断上升, 预计在2020年时, 我国新发脑卒中可从目前的200万上升到近370万, 除开高血压等传统危险因素, 与脑卒中发病率密切相关的主要是HHCY[3]。我国合并HHCY的高血压患者约占75%, 其中合并HHCY的女性高血压患者约为63%, 合并HHCY的男性高血压患者较女高, 约为91%。国内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 单独发生HHCY或高血压的患者, 其脑卒中风险分别为正常人的8.2倍和3.6倍, 而同时具有高血压和HHCY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则为正常人的12.1倍[4]。有调查研究发现, 经多个协变量调整后, HHCY患者脑卒中发病率较正常者高 (P=0.045) , 合并HHCY和高血压的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较无HHCY或无高血压者高, HCY和脑卒中的关联性在较年轻人群中表现更为明显[5]。HCY是甲硫氨酸代谢产物, 它对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大毒性, 严重则能损害血管内皮功能, 增加血小板粘附性, 最终可致动脉硬化斑块。HCY上升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增长有极大刺激作用, 干扰血管平滑肌正常功能, 使组织变硬, 纤维化,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 补充叶酸对脑卒中及HCY的影响

目前抑制可有效降低血液HCY水平的安全方法是补充叶酸。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的食物中常含有较多叶酸, 人体可从食物中获取叶酸, 但我国是低叶酸国家, 故通过补充叶酸治疗HHCY, 在我国是可行的方法, 但目前叶酸补充对脑卒中的影响尚存在争议。

Souza等[6]研究者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叶酸补充用以预防脑卒中二级预防, 结果显示无效。一项研究将8个随机性、安慰剂对照组的8个大规模临床实验进行分析, 患者共计37 465例, 分析结构显示补充叶酸后, 患者血浆HCY平均水平下降了25%, 但对主要冠状动脉发病率、血管发病率和脑卒中发病率并无明显影响[7]。

另一些研究者将脑卒中设为亚终点分析, 其结果却为阳性。对HCY给脑卒中风险及脑卒中致残率带来的影响做出评估, 对心脏病转归预防进行研究, 将多个国家的55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质量组, 治疗组每日补充维生素B12 (1 mg) 、维生素B6 (50 mg) 、叶酸 (2.5 mg) , 均进行长达5年的随访, 入选患者年龄均在55岁及以上, 均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病或其他危险因素。结果发现约4.7%的患者发生脑卒中, 治疗组患者的HCY水平平均下降2.2μmol/L, 而安慰剂组却增加了近0.80μmol/L, 安慰剂组脑卒中发病率为1.14/100 (人/年) , 治疗组脑卒中发病率则为0.88/100 (人/年) , 使用维生素进行治疗, 减少了非致命脑卒中风险 (HR0.71, 95%CI 0.49~0.94) , 但并不能对24 h及出院时的神经能恢复带来影响 (OR0.94, 95%CI 0.56~1.54) [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以下患者治疗受益较大, 纳入时并未使用任何降脂药或抗血小板药、HCY水平及基线胆固醇水平较高、所居住地食品中无强化添加叶酸、患者年龄低于69岁。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叶酸补充可降低整体脑卒中风险, 但并不能降低脑卒中残疾率和严重程度[9]。

有学者通过一项荟萃分析, 将8项使用叶酸防治脑卒中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分析, 入选人数达15 600例。分析结果显示, 通过补充叶酸可将总体脑卒中发病率降低18%, 但对心血管风险的控制并未得出确切的结果[10]。对叶酸补充时间及HCY水平变化进行关注, 当叶酸补充时间在3年以上, 其HCY水平与基线比较下降20%, 此类患者通过治疗受益更多, 且对于部分叶酸强化治疗或为强化以及一级预防人群中有更好的疗效[11]。有研究团队在中国进行一系列研究, 在江苏、安徽等地进行大量人数研究及随机对照研究, 发现补充叶酸的确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且通过叶酸补充进行HHCY治疗已经列入我国新近高血压防治指南[12]。脑卒中以及预防中可将适当补充叶酸作为有效措施, 通过降低患者HCY水平达到降低脑卒中风险的目的。

3 基因型与H型高血压的关系

MTHFR基因多态性和脑卒中发病率有密切关联。MTHFR是参与HCY代谢的关键酶, 其活性的减弱或消失均可引起血浆HCY代谢异常, 导致HHCY。此外, MTHFR基因多态性和多种疾病有关系, 当MTHFR677→T置换时可引起相应氨基酸编码发生改变, 从而破坏酶的稳定性, HCY代谢缓解受阻, 致使HCY明显升高。TT基因型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 其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明显高于CC基因型者。若患者同时有TT基因型、HHCY、高血压, 其脑卒中发病率, 较无上述因素者高, 约为24.6倍[13]。合并HHCY的高血压患者应同时进行降压和叶酸补充。而合并上述3种的患者需要再补充叶酸的同时进行强化降压。

轻中度的高血压患者MTHFRC677T基因型对叶酸的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者将轻中度原发高血压患者 (480例) 随机分为高剂量也算组、低剂量也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服用10 mg依那普利, 高剂量组服用相同剂量依那普利并服用0.8 mg叶酸。低剂量组服用相同剂量依那普利并服用0.8 mg叶酸。均为1次/d, 连续治疗8周。当治疗4周或8周后, 基因型患者和叶酸治疗组患者均出现叶酸水平上升。与MTHFR677CC基因型患者相比, 高剂量叶酸组的TT患者叶酸水平和低剂量叶酸组TT及CT患者的叶酸水平较低, 女性患者更突出[14]。低剂量叶酸组内, CT或TT型基因患者与CC型基因患者比较, 其叶酸治疗效果较弱, 而高剂量叶酸组并未出现这种现象。只有高剂量叶酸组的3种MTHFR677型基因以及蛋氨酸2756AG/GG型基因在4周叶酸治疗后, 其叶酸水平可到达一个稳定水平。叶酸治疗组患者及所有基因型患者HCY水平均出现下降, 高剂量叶酸组中TT型患者和低剂量叶酸组中TT或CT患者的HCY水平, 均较MTHFR677CC型患者高 (P<0.05) [15]。高剂量叶酸组中, TT型患者HCY下降较CC型患者更明显, 但低剂量组中并未发生这种现象。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基线及叶酸治疗后患者血清叶酸浓度、HCY浓度, 对不同治疗时间、不同叶酸剂量的治疗效果有影响。

高血压患者中, MTHFR基因C677T纯合突变可能与HCY升高、H型高血压重要遗传因素有关, 且有性别差异。据统计, 在我国, 约25%的H型高血压患者是MTHFR677TT型基因。早期给予基因型检测, 检测HCY水平, 给予叶酸补充, 可推进我国高血压防治发展, 减少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16]。目前, 相关基因检测盒已经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并批准。我国正在开展的原发性高血压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室一个样本大、随机性强、双盲、上期平行对照性临床实验, 对MTHFRC677型基因已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干预, 对脑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该研究为叶酸、依那普利治疗H型高血压, 脑卒中防治提供新依据。

4 依那普利联合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

高血压、HHCY这两种危险因素均是可被控制的,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整体趋势是对危险因素综合防控。在一项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I) 进行高血压治疗的药物基因研究结构中报道, 通过ACEI治疗, 好转明显的高血压患者, 其中多数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677TT多态性, 该类患者可能有需将HCY升高的情况[17]。上述研究科说明使用ACIE进行高血压治疗过程中, 患者的HCY水平升高会减弱ACEI对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 为服用ACEI的H型高血压及其他型高血压患者, 同时使用叶酸降低血清HCY水平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防控提供了依据。在一项大型的临床研究中, 发现叶酸和ACEI类药物应用到心血管事件防控上有协同作用[18]。一项研究叶酸预防脑卒中作用的HOPE-2实验中, 联合使用ACEI和叶酸的患者中, 约65%的患者脑卒中风险明显下降, 约下降了25%[19,20]。这些研究均为叶酸联合ACEI类药物防治H型高血压, 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提供了可参考的初步依据。

我国研究者研发的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符合方制剂, 能起到同时将HCY和血压的效果, 为H型高血压综合治疗做出贡献。常用的依那普利叶酸片中有0.8 mg为叶酸, 是唯一可以上市的最佳剂量[21]。0.8 mg的叶酸剂量降HCY效果最好, 且有很高安全性。依那普利则是我国卫生部门公布的一种国家基本药, 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在使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进行原发高血压治疗的一项研究中, 其对HCY和血压的控制效果较单独使用依那普利更好[22]。将依那普利叶酸片和依那普利加叶酸应用到H型高血压治疗中, 前者为固定方, 后者为自由联合, 发现固定方中, 高剂量叶酸组与自由联合方中高剂量叶酸组的HCY降低有效率高, 其降压效果提高了22%[23,24]。固定方中, 高剂量叶酸组, 使用0.8 mg叶酸, 其将压机将HCY效果均明显好于使用0.4 mg叶酸的低剂量叶酸组, 叶酸剂量与疗效有密切关系[25,26]。

5 小结

H型高血压 篇6

从2011年开始, 将在我院和三水中医院、三水西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水疾病防治所及乐平等医院普查、体检、门急诊、住院检出的符合下列条件的H型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队列: (1) 高血压诊断按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1], 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 (2) 血浆Hcy≥10μmol/L。

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肾等脏器的严重并发症、继发性高血压、肿瘤、卧床行动不便、精神异常者。

选取符合要求的共5 000例患者, 充分知情同意告知, 按配合管理意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2 464例, 对照组2 536例。干预组男1 317例, 女1 147例, 年龄37~88岁, >60岁2 008例, 平均年龄65.6岁。其中1级高血压1190例, 2级1 004例, 3级270例。合并冠心病91例, 糖尿病69例, 高脂血症196例;对照组男1 401例, 女1 134例, 年龄32~87岁, >60岁2 033例, 平均年龄64.8岁。其中1级高血压1 245例, 2级987, 3级270例。合并冠心病109例, 糖尿病57例, 高脂血症15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分级、婚姻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注意保持两组队列, 脱列的及时补充。

方法: (1) 建立高血压档案:分别为两组患者登记、注册、建立高血压档案。包括年龄、姓名、职业、住址等一般资料。干预组还包括诊疗经过、重要的检验结果、血压变化和1名家人的联系方式等, 定期更新内容。 (2) 分级管理:干预组按血压水平、危险分层、病程、经济能力, 和病患、家属三方共同制定治疗方案。非药物治疗包括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限盐 (<5~6 g/d) 、低脂 (20~25 g/d) 、多饮水、补钙, 每周3~5 d有氧运动, 保持健康心态、消除紧张情绪, 充足睡眠等[2]。药物治疗选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先告知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 打消顾虑。并请家庭成员督促患者服药和复诊。低危组纳入一级管理, 血压未稳定时3个月随访2次, 稳定后3个月随访1次;中危组纳入二级管理, 血压未稳定时1个月随访1次, 稳定后3个月随访1次;高危组和极高危组纳入三级管理, 2周随访1次, 血压稳定后2个月随访1次。随访方式与患者商定, 包括社区定点门诊、电话、短信和上门面访等方式。对照组不作特殊分级管理, 按每年3次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 (3) 健康教育: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短信、微信、讲座、板报、印发健康教育小册子、上门随访、门诊指导, 电话咨询、病友联谊等多种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定期邀请上级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开展义诊, 教导两组患者及干预组1名主要家庭成员了解H型高血压相关知识。 (4) 监测血压:干预组每天自行测量1~2次血压, 至少每周1次。对照组要求至少每月2次测量血压, 血压波动时可致电询问主管医师。

研究内容:干预3年后比对两组: (1) H型高血压知识掌握程度; (2) 不良生活习惯及行为改变情况; (3) 服药率、治疗率、血压控制率; (4) 终点事件:新增脑卒中损害发生率、致残率及死亡率的变化。血压控制目标:血压控制目标值<140/90 mm Hg, 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130/80 mm Hg, 老年收缩期性高血压控制SBP<150 mm Hg。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H型高血压知识掌握率变化:干预前, 两组对H型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率均很低, 大部分患者对什么是H型高血压、其危害性、如何治疗、H型高血压血压控制标准、不规律服降压药的危害等均不甚了解, 干预组H型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率仅4.5% (110/2 464) , 对照组仅4.0% (101/2 536) ,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3年干预后, 干预组的H型高血压知识掌握率79.3% (1953/2464) , 对照组的H型高血压知识掌握率42.4% (1 075/2 536) , 两组均明显优于干预前, 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干预组的H型高血压知识掌握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9.32, P<0.01) 。

H型高血压危险因素变化:干预前, 两组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久坐少动、情绪不良、血糖控制不佳等危险因素。3年后发现, 经系统干预的干预组其相关高血压危险因素均比干预前明显减少, 前后对比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对照组的吸烟、限量饮酒、精神紧张、血糖达标等H型高血压危险因素在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干预后的H型高血压危险因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 , 见表1。

注:限酒:男性葡萄酒100~150 m L/d, 或啤酒250~500 m L/d, 或低度白酒25~50 m L/d, 女性减半。干预组糖尿病患者n=69, 干预组糖尿病患者n=57。

干预前后治疗率变化:在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均不高, 服药率均低, 遵医嘱坚持每天规律服药的干预组16.3% (401/2 464) , 对照组17.0% (431/2 536) 。其中干预组9.8% (242例) 、对照组9.1% (231例) 完全不服药, 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干预组治疗依从性明显增加, 规律服药率明显上升65.4% (1 612例) , 远高于对照组29.1% (740例)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986, P<0.01) 。完全不服药的情况在干预组也明显减少, 只有0.7% (18例) , 与对照组4.0% (102例) 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875, P<0.01) 。

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变化:干预前, 两组血压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年后, 干预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不同程度较干预前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72, P<0.01;t=3.102, P<0.05) ;对照组的收缩压也较干预前有所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87, P<0.05) , 但舒张压无明显改变 (t=0.239, P>0.05) 。干预3年后, 2014年, 干预组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57, P<0.01;t=1.214, P<0.05) 。综合干预3年后干预组的血压控制达标有1 836例, 控制率74.5%。对照组血压控制达标有862例, 控制率34.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4.354, P<0.01) 。

讨论

本课题发现, 干预前两组患者对什么是H型高血压、危险因素、危害后果、如何治疗等基本知识均严重缺乏。干预后两组患者的H型高血压知晓率、掌握情况则明显提高, 尤以全面干预管理的干预组更为明显。研究提示本地区的H型高血压检出率仍需提高, 本课题两组患者绝大部分是在住院期间验血确诊, 而在门急诊治疗的检查率较低。只有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成因、危害、防治方法, 予以足够重视, 才能有效配合治疗, 达到治疗效果最优化。如何普及H型高血压检测, 提高检出率, 仍值得我们探索。

经医-患-家人一起干预后, 肥胖、吸烟、大量饮酒、高盐高脂、少运动、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均得到明显控制。在干预前, 两组不规律服药率分别高达83.7%和83.0%, 为今后可能出现的高血压脑卒中留下隐患。幸在积极干预后, 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均不同程度增加, 尤以干预组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 配合治疗规律服药率从干预前的16.3%上升至65.4%。与之相匹配的是, 社区医院-大医院-家庭-个人互相协作下的干预组血压控制更为理想和稳定, 达标人群远优于对照组。干预3年后的疾病转归, 干预组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低于缺乏系统、规范管理的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资料显示[1], 有效控制血压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 可减少患者35%~40%的脑卒中。我们尝试将高血压所致脑卒中三级预防前移至社区和家庭, 并将脑卒中的干预重点放在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防控上。通过3年的研究, 我们发现, 经过社区医院和大医院联合干预, 以社区医院为依托, 负责H型高血压管理, 包括建档、诊治、健康教育、随访;以大医院为支持, 负责H型高血压重症患者治疗、抢救, 社区医师培训, 部分高血压患者的专科治疗;以家庭为基础, 家庭成员关心患者的高血压病情进展, 叮嘱患者改变吸烟、饮酒、少运动、精神紧张等高血压危险因素, 督促按时服药, 依时复诊;以患者为中心, 患者要主动参与, 重视病情, 配合治疗。通过多方参与、全社会重视, H型高血压及其所致的脑卒中高发态势有可能得到逐步遏制。

参考文献

[1]刘力生, 吴兆苏, 朱鼎良, 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2011:20.

H型高血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间收治疗的H型高血压患者6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临床确诊为H型高血压, 且诊断符均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原发性高血压标准及患者经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大于15μmol/L。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 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男性19例, 女性15例。患者年龄34~70岁, 平均年龄 (48±5.7) 岁;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13例, 年龄29~68岁, 平均年龄 (43±4.9) 岁。所有两组患者开始治疗前均排除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性损害与恶性肿瘤疾病以及近期有过心脑血管事件史者, 且排除对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过敏者以及近期有叶酸类药物使用史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具有可比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给予依拉普利片进行治疗, 即每日清晨给予患者口服 (由杭州黙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20040008) 依拉普利片, 每次1片, 规格为10 mg;而研究组患者则采用给予口服叶酸片进行治疗于每日清晨给予患者口服 (由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准字号H20103723) 叶酸片, 每次1片, 规格为10 mg/0.8mg。两组均治疗12周, 并于治疗前后采用本院由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指标进行监测。针对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该次研究结果数据均采用Excel数据库整理且所有统计数据全部在SPSS15.0统计学软件上予以处理, 所得计量资料均以表示, 组间差异均使用t检验, 且以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P>0.05表示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其研究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指标降低程度、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而经随访后发现研究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注:△及▲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 即指人体在静态时身体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发生升高, 从而引起机体出现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以及血管产生功能及性质改变的全身综合性病症, H型高血压则属其中较为典型及患病人数最多的一种[3]。随着近年来社会人群生活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进步, 其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呈日渐增多及不断年轻化的趋势, 而随之H型高血压的患病比例也越来越高。据相关研究统计, 众高血压患病人群中, 75.5%的成年患者为H型高血压, 严重影响着其社会人群的生活及生命质量。因H型高血压属一种伴随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病症, 故临床在针对此症的治疗时, 则首先采取以降低HCY为目的的治疗药物。叶酸片属一种复方型降压药物, 此药物能在显著缓解患者血压的同时, 进一步降低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指标, 控制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4]。本次研究结果说明, 研究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指标降低程度、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而经随访后发现研究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H型高血压患者采用叶酸片进行治疗其能够在显著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同时进一步缓解并调整血压, 且临床治疗效果更优于依那普利片。故此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霍勇, 刘平, 等.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9 (6) :614-618.

[2]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 2005, 13 (增刊) :3-41.

[3]宋迎.口服维生素B6、叶酸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海南医学, 2008, 19 (7) :111-112.

H型高血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的90例H型高血压患者均于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 符合H型高血压诊断标准, 均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DBP 90~11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SBP 140~180 mm Hg], 测定血浆Hcy水平均>10µmol/L[3], 排除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继发性高血压、恶性肿瘤、近期服用过叶酸类药物, 不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I) 或者对其过敏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5例, 对照组中男性29例, 女性16例, 年龄30~73岁, 平均年龄 (51.7±7.3) 岁, 平均SBP为 (163.5±12.8) mm Hg, 平均DBP为 (108.6±7.3) mm Hg, 平均血浆Hcy为 (18.7±4.5) µmol/L;平均病程 (6.5±3.2) 年;治疗组中男性28例, 女性17例, 年龄30~74岁, 平均年龄 (52.7±7.6) 岁, 平均SBP为 (165.5±123.7) mm Hg, 平均DBP为 (109.6±7.6) mm Hg, 平均血浆Hcy为 (18.5±4.7) µmol/L;平均病程 (6.4±3.3)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血压和Hcy水平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组具有可比性, 均在知情下签署相关协议, 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必要的健康宣教, 主要内容有生活方式合理化以及服药规范化等, 对照组45例患者给予依那普利 (扬子江药业集团, H32026567) 1片/次, 1次/天, 晨服;治疗组患者给予依那普利叶酸片 (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 H20103723) , 1片/次, 1次/天, 晨服。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浆Hcy水平的变化, 清晨采集患者空腹血, 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水平, 在抽血前测量患者的血压;观察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参照《重要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降压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和Hcy水平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和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个疗程结束后, 治疗组患者DBP和SBP水平相比于对照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 (P<0.05) , 治疗组患者Hcy水平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

2.2 疗效和不良反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 (P<0.05) , 见表2;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89%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为心血管疾病致残和致死的独立危险因素[5]。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相对较高, 其水平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由此, 临床上降低患者血浆Hcy水平是治疗的关键环节, 临床上给患者补充叶酸等治疗, 并降低或者控制血压水平[6]。

ACEI制剂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报道, ACEI制剂疗效显著的患者, 其血浆Hcy水平可能较高, 由此, H型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ACEI制剂, 可能会削弱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功效[7]。由此, 临床常采用降压联合降Hcy水平的治疗方案。体内的叶酸水平和Hcy水平呈负相关, 因此, 补充叶酸对降低Hcy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 (CSPPT) 提前终止并完成二级揭盲, 结果显示, 在相同血压控制水平下, 补充叶酸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叶酸是一种广泛分布的B族维生素, 在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且在Hcy降解过程中可为重新合成蛋氨酸提供甲基供体, 显著降低Hcy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和Hcy水平均明显改善, 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 (P<0.05)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89% (P<0.05) 。由此, 临床上采用依那普利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和Hcy水平,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治疗效果确切, 安全性高, 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 改善其预后和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临床应用依那普利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90例H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45例患者给予依那普利片, 治疗组45例患者给予依那普利叶酸片, 8周为1疗程, 观察两组患者1疗程后血压水平、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变化, 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和Hcy水平均明显改善, 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 (P<0.05) ;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89% (P<0.05) 。结论 临床上采用依那普利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和Hcy水平,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治疗效果确切, 安全性高, 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 改善其预后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依那普利叶酸,H型高血压,疗效,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孟昕, 贺亚龙.依那普利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5) :3195-3197.

[2]徐彤彤, 武琦, 吕祥威, 等.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10) :291-294.

[3]王蕾, 牛茜, 邵爽, 等.依那普利叶酸片降低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效果的Meta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8 (6) :552-554.

[4]查滨, 魏忠明, 郭桂玲, 等.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6 (6) :665-667.

[5]石红梅.依那普利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3) :3456-3457.

[6]朱凌峰.依那普利叶酸片防治H型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7) :737-739.

防治H型高血压 降低脑卒中风险 篇9

一、H型高血压有何危害

H型高血压,其命名强调了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双重危害,被称为“双高型高血压”,存在脑卒中的双重危险。引起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原因主要有:①动物蛋白摄入过多(高动物蛋白饮食中甲硫氨酸含量较高);②代谢辅助因子如叶酸、维生素B6、B12摄入不足(这些因子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反应中为必需因子),尤其与叶酸摄入不足密切相关;③慢性肾功能不全致甲硫氨酸排泄障碍;④甲状腺功能减退;⑤遗传因素。目前已知,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酒精中毒、2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肝病等均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密切相关。

由于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或受损,破坏血管壁弹力层和胶原纤维,导致脂质过氧化,并增高血液中血小板的黏附性,因此高血压患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时会产生如下危害:①增强血小板的凝聚性,容易造成血液凝结在血管壁,在脑血管内形成血栓:②血管内皮细胞容易损伤、干扰血管平滑肌的正常功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到一定程度,就会出血最终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因此,H型高血压患者单纯控制血压往往无法达到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必须在控制血压的同时积极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二、H型高血压怎样防治

H型高血压的防治策略应当“双管齐下”,即:降低血压+降低同型半胱氨酸。

1.降低血压:临床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每降低4毫米汞柱,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36%。因此,降血压治疗必须达标。

2.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由于遗传和饮食环境等因素,我国人群是补充叶酸预防脑卒中最恰当且获益最大的人群之一。国内科学家针对我国患者的特点,进行防治H型高血压发生脑卒中的探索研究后,提出了“叶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方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类新药——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的复方制剂(依叶片)。常用规格的依叶片含有10毫克的马来酸依那普利和0.8毫克的叶酸,是唯一经批准上市的最佳剂量规格。患者每天服用1片,可以同时降低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

3.H型高血压患者除了服用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药物外,与传统高血压的防治措施一样,应当做到合理膳食:①减少钠盐的摄入量。要减少烹调用盐量。少用含钠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目标:每人每日钠盐的摄入量<5克。②减少摄入膳食脂肪、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少吃肉类、海产品等富含蛋氨酸的食物,少吃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目标:胆固醇每人每日摄入量<300毫克;食用油每人每日摄入量<25克;动物性食品每人每日摄入量<100克:每人每日喝牛奶250毫升,每周吃蛋类5个、豆制品500克、鱼类300-400克。③注意补充钾和钙,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的摄入量。如绿叶蔬菜,鲜奶,豆类制品等。④多吃蔬菜和水果。目标:每人每日摄入苹果、橘子等1~2个,蔬菜250-400克。⑤应戒烟限酒。

4.H型高血压患者每隔3-6个月应检测一次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以便了解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的治疗效果,直到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恢复正常。

责编/花语

H型高血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8月~2010年9月以非卒中症状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8例;依据Hcy值分为H型高血压组 (共76例, 男42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69.0±8.1岁) 和单纯高血压组 (共32例, 男18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68.1±7.9岁) , 依据SCI定义, 符合SCI的共49例。入组病例排除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肝肾疾病等;SCI患者均存在经头MRI证实的梗死灶;两组病例的性别及年龄构成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两组病例分别测血压, 抽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血糖、Hcy等, 其中Hcy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空腹血糖 (FBS) 、血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的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规定Hcy≥10μmol/L为高Hcy。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SCI的发病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0.01) ;观察组中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0.05) , FBS、TC、TG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

3 讨论

SCI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 老年人更为常见, SCI与症状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且增加认知功能障碍[3];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高血压为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 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高Hcy也为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H型高血压, 即为高血压+高Hcy, 即有两种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叠加。本研究表明, H型高血压组中SCI的发病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0.0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展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 单独存在高血压或高Hcy的患者, 脑卒中风险分别为正常者的3.6倍和8.2倍, 而高血压伴高Hcy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增加至12.1倍。提示H型高血压与症状性脑梗死及SCI均密切相关;而TG、TC等两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 (P>0.05) 。表1中H型高血压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0.05) 。高血压主要引起小动脉硬化, 在颅内这些小动脉为较大动脉的深穿支, 多为终末动脉, 一旦闭塞, 则易发生缺血坏死, 形成腔隙性脑梗死, 由于其病灶很小或位于脑功能静区, 不引起临床症状, 故而形成SCI;高血压及高Hcy在SCI事件上可能相互促进, Mends等[4]发现HCY超过18μmol/L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几乎可增加3倍。这两种因素叠加增加SCI的机制可能为:高血压与高Hcy均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小板在内皮细胞受损处聚集, 引起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也可以引起内皮舒张因子和收缩因子的失衡, 引起血压的进一步升高;还可使与Hcy代谢有关的酶类分泌减少, 进一步使Hcy的水平升高, 两者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互相促进, 形成恶性循环, 加速动脉硬化, 使得颅内小血管闭塞机率增加, 更易引起SCI。提倡将Hcy的检测纳入老年人常规体检中, 早期发现H型高血压患者, 及时用药物干预, 有效减少SCI及症状性脑梗死事件。

参考文献

[1]杨期东, 牛琦.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杂志志, 2002, 22 (2) :114~115.

[2]胡大一, 徐希平.有效控制"H型"高血压-预防卒中的新思路[J].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 (12) :976~977.

[3]廖小平, 无症状脑梗死的预后[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21 (11) :648~650.

上一篇:自动化水泵控制下一篇:高中英语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