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油污染

2024-06-23

溢油污染(精选三篇)

溢油污染 篇1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多, 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大量的工矿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水、漏油废水排入江河湖海[1,2,3], 造成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受重金属、有机毒物、油类及氮、磷营养盐等的严重污染[4]。特别是位于海陆交互作用的湿地[5], 虽然对污水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但是大量污水的长期排放还是在不同程度上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状况, 人们一方面努力控制污染源, 使之达标排放,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有效的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方法。

清除环境污染物的传统方法有物理修复法和化学修复法, 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处理费用高, 操作复杂, 而且有存在二次污染的可能性等缺点。生态修复的生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环境生物技术, 具有工程简单, 处理费用相对较低、清洁水平较高等优点。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展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初步研究工作, 并完成了一些实用的处理工程。目前生物修复技术在清除或减少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废水、污泥、工业废弃物及气体中的化学物质方面的应用已获得成功。将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溢油污染滨海湿地的治理, 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发展沿海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湿地石油污染现状及危害

1.1 湿地概念

“湿地”, 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 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基本分五大类: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库塘。

1.2 湿地面临的问题

近几百年来, 湿地遭到了严重破坏。虽说湿地干涸是自然进程的必然结果, 但当前不少湿地的迅速消灭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重大联系。

(1) 土壤破坏是破坏湿地的一大因素。人类不合理使用土地, 导致了土壤的酸化与其他形式的污染, 这严重破坏了湿地内的生态环境。

(2) 环境破坏。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这一类污染造成了水体营养化、石油泄漏污染等重大破坏[6], 导致成千上万的水生物及鸟类的死亡。

(3) 围湖、围海造田。这一类经济活动会直接地减少湿地面积。比如我国洞庭湖。当今地洞庭湖面积与几百年前的形成鲜明对比。

(4) 河流改道。这一类工程虽说大大地对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 也对防洪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却影响了河流对湿地的水量补给作用。比如我国的一些河流截弯取直工程, 就破坏了一些湖泊。

2 针对湿地破坏中的石油污染采取的生态修复的方法

我们主要应用的是生态修复即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环境生物技术, 具有工程简单, 处理费用相对较低、清洁水平较高等优点。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展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初步研究工作, 并完成了一些实用的处理工程。

生物修复 (bioremediation) 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及其他生物, 将环境中的危险性污染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为其他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统[7]。

生物修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利用具有特殊生理生化功能的植物或特异性微生物修复受污染的土壤或水体; (2) 合理设计和应用生物处理或生物循环过程, 阻断或减少污染源向环境的直接排放[8]。

2.1 微生物修复

大多数环境中都存在着自然的微生物降解转化有毒有机污染物和石油的过程。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微生物能以这些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 一方面满足自身生长繁殖的需要, 同时将这些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如CO2, H2O, 简单的醇或酸等, 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由于对于湿地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相比于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起步较晚,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 其采用的具体修复措施主要是借鉴土壤微生物修复措施来进行的, 有的甚至是直接照搬经验。但随着对湿地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实际修复案例经验的增加, 研究者发现有些土壤微生物修复措施并不适合应用于湿地环境, 这主要是由于湿地环境与土壤环境的差异引起的, 因此探索适合于湿地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就变得非常重要。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湿地中石油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与效果的环境因素主要有风化过程 (weathering process) 、温度、可利用的氧浓度、可利用的营养基质浓度、pH以及盐度[9,10]等。根据这些环境因素的特点, 在微生物修复过程中应主要采用修复措施来减弱或消除这些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 强化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作用。

2.2 植物修复

植物对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主要表现在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植物释放的各种分泌物或酶类促进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及强化根际微生物的矿化作用等方面。此外, 植被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条件、增强土壤透气性, 从而提高降解效率。

有人以芦苇湿地为介质净化石油开采过程中落于地面的原油, 研究了中试条件下芦苇湿地的净化效果及落地原油对土壤和芦苇介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对不同施入剂量的落地原油都有较好的净化率, 在试验运行期内, 芦苇湿地对矿物油的净化率高达88%~96%。落地原油对土壤的污染基本局限于表层, 对深层土壤的污染趋势并不明显, 一般40~60cm土层的矿物油含量已接近或低于对照区表层土的背景值;落地原油对芦苇生长指标的影响表现出两面性, 一方面抑制芦苇的叶龄指数和株高生长量, 另一方面又能刺激芦苇的长粗、增加芦苇的生物量;落地原油对纤维素、木质素、戊糖、纤维素宽及纤维素长宽比等芦苇品质指标的影响很小, 一些指标甚至优于对照区。

2.3 植物修复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2.3.1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通过植物根际作用降解石油烃, 主要是依靠根系周围的土著微生物群对石油烃的降解, 而土著微生物群的代谢潜能对污染物的快速和完全降解总是不够的。接种外源菌并结合土壤根际的土著微生物群, 能够显著提高石油烃的降解率。欧阳威等将投加外源微生物菌剂与种植高羊茅相结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在成熟高羊茅草坪条件下, 微生物菌剂的强化分解作用可提高15%~19%。

2.3.2 机械-微生物-植物多技术联合修复

机械-微生物-植物多技术联合修复系统 (MPPS) 是应用机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受污染土壤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包括土地耕作、投入植物生长菌和特性降解菌、种植耐污染植物 (高羊茅) 。用MPPS处理炼油厂含油淤泥, 总石油烃含量从5% (质量分数, 下同) 降到0.5%, 去除率达90%, 比单独植物修复提高35%。MPPS不仅能有效去除低相对分子质量饱和烃, 而且对于高相对分子质量、高疏水性石油烃也有较高的去除效果, 此项技术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3 海岸湿地带可持续发展对策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我国海岸湿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认识,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深入开展海岸湿地带生态修复研究;建立海岸湿地的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严格控制海岸带污染;强化海岸带综合管理, 实现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重视湿地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提高抵御海洋灾害能力;加速湿地生态分区, 实施海陆一体化管理;遏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合理进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生态评估和监测, 防范生物入侵等。

4 小结

生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比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更具有前途, 因而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 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荷兰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花费了约15亿美元进行土壤的修复工作, 德国在1995年投资约60亿美元净化土壤, 美国环保局设立了所谓超级基金场地, 将1200处受到污染的地区列为利用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优先处理的场地[7]。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更应重视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 生物修复技术在滨海湿地的研究和应用较多着眼于对海岸溢油的微生物修复。寻找能够适合滨海湿地环境并且能耐受和净化各种污染的滨海湿地植物种是植物修复的关键所在, 同时该植物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已有研究表明, 海滨芦苇沼泽湿地和红树林湿地能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氮、磷营养盐等污染物, 而在我国沿海各省分布有大片的芦苇湿地和红树林湿地。保护好这类滨海湿地并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 如研究各种污染物在滨海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进行湿地本底调查和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研究等, 将对探索生态修复在受污染滨海湿地的推广应用起到积极作用。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海岸湿地的资源、加强海岸带污染状况监测、建立和完善海岸湿地生态环境退化调控对策、健全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以及加速湿地生态分区等是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洪华生, 丁原红, 洪丽玉, 等.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 4 (1) :89-94.

[2]张建锋, 张旭东, 周金星.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修复技术[J].中国造纸学报.2004, (z1) :336-338.

[3]吉云秀, 丁永生, 丁德文.滨海湿地的生物修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 31 (3) :47-52.

[4]冷延慧, 郭书海, 聂远彬, 等.石油开发对辽河三角洲地区苇田生态系统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 25 (2) :432-435.

[5]李文朝, 刘正文, 胡耀辉.滇池东北部沿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现状及其成因[J].湖泊科学.2004, 16 (4) :305-311.

[6]籍国东, 孙铁珩, 常士俊, 等.辽河油田超稠油废水潜流湿地处理系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1, 21 (1) :85-88.

[7]马文漪, 杨柳燕.环境微生物工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8]王庆仁, 刘秀梅, 崔岩山, 等.土壤与水体有机污染的生物修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1.21 (1) :159-163.

[9]Youqing Li, Hongfang Liu, Zhenle Tian.Diesel pollution biodegradation:synergetic effect ofmycobacterium and filamentous fungi1.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8, 21 (3) :181-187.

生物修复技术攻克溢油污染难题 篇2

海洋石油泄漏事故来势凶猛,危害严重。处理这种事故,尚未有完全有效的方法。现在人们通常采用的是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来清除海洋石油污染。物理法包括拦截撇捞法、吸附法;化学法包括燃烧法和化学分散法;生物法目前使用的是微生物吞食处理法。

所谓的微生物吞食处理法是指人工培养的石油清污微生物。将这些微生物大量抛散在石油污染水域来迅速吞食泄漏出来的石油。专家指出,我国的进口石油大部分是通过海上运输进行的。从中东进口的原油大是由国际船舶市场租赁的大型油轮承运,而成品油和从亚太地区进口的原油,主要是由亚太地区和我国的小型油轮承运。这些油轮的特点是船龄长、技术标准低,在承运进口石油过程中,随时存在溢油风险。近年来,仅在渤海海域就发生过多起溢油事故。随着世界对石油及其制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海上开采、运输、装卸以及利用石油过程中的溢油事故正日渐增多。溢油不仅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而且由于石油烃类污染物的潜在毒性和生物积累效应会导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严重下降,破坏海洋生物系统的功能,对水产业和旅游业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溢油事故发生后,靠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在溢油的回收处理上可能发生二次污染,而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来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减小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或自发过程,是一种在微生物降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环保技术。与传统的化学、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复经济花费少,仅为传统化学、物理修复的30%~50%;对环境影响小,不产生二次污染,遗留问题少;能彻底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就地处理,操作简便;操作人员直接暴露在污染物下的机会减少等优点。

1989年在美国阿拉斯加ExxonValdez溢油事故中,美国环保局首次尝试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来清除海滩溢油。在经过大量室内和现场试验后,筛选出亲油性肥料作为降解石油微生物的营养盐,在清除海滩溢油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开创了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中成功应用的先河。

渤海溢油调查 篇3

7月13日,国家海洋局发出指令,要求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康菲中国”)立即停止渤海蓬莱19-3油田B、C平台的油气生产作业活动。在溢油源未切断、溢油风险未消除前不得恢复作业。

蓬莱19-3油田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由康菲中国与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0883.HK)合作开发,并由前者负责油田的开发生产和作业管理。

“康菲中国到目前为止采取的溢油处置措施大多是临时性的、补救性的,并不能彻底有效地消除溢油风险。”国家海洋局官网发布的警示信息称:再次发生溢油的可能性随时存在。

国家海洋局做出这一决定的直接原因,是在监测中发现蓬莱19-3油田B、C平台“连续多日仍有油花冒出”,并非此前康菲中国所声称的漏油已得到控制。

溢油事故发生一个多月来,渤海部分海域遭受严重生态破坏,但真相依然未明。

被隐瞒的事故

6月4日,星期六,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内的宁静被一串电话铃声打破。康菲中国报告:在其开发作业的蓬莱19-3油田B平台东北海面,发现了不明来源的少量油膜。

接报后,北海分局要求康菲中国进行处置,并进行自查。

4天后,康菲中国再次报告,在B平台东北方向附近发现了溢油点,海底有一个1平方米左右的大坑。此时,海洋局才发觉事态严重,立即派员登检平台。经检测确认,溢油样品与蓬莱19-3油田所生产的原油样品油指纹一致。

6月17日,坏消息再次传来:北海分局派出的海监22船报告称,蓬莱19-3油田C平台附近也发现有大量溢油。随后,康菲公司报告称:C平台C20井在钻井作业中发生了小型井涌事故。

此时,一场污染海洋生态的溢油事故已经酿成。“6月13日,油膜覆盖区域达到了158平方公里,是我们监测的单日最大油污分布面积。”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这一切,并未立即向外界公开。敏感的媒体嗅到蛛丝马迹后,开始四处打探消息,但无论是康菲中国还是中海油均守口如瓶,外界无法获得有效信息。

7月3日,有媒体引述中海油内部人士的话报道说:“油污面积只有200平方米”,“原油渗漏点现在也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且油膜回收工作也是基本完成了”。这是事发一月之后,中海油首度对外做出的回应。

7月5日,国家海洋局召开媒体记者会,渤海溢油事件开始由官方口径对外公开。一时间,舆论哗然:一起严重污染生态的溢油事故,为什么被隐瞒了一个月之久?

压力之下,中海油与康菲中国在7月6日上午和下午,连续举行了两场新闻发布会,对外通报了漏油进展。

发布会上,面对媒体的追问,康菲中国并不承认其存在瞒报。康菲中国安全健康环保部经理许先宏强调称:在事故发生当天,康菲就向政府部门做了报告并通知了合作方中海油,这一做法是按照相关法律执行的。

中海油同样表示没有瞒报。中海油执行副总裁陈壁对媒体解释说:“事情发生得很少见,当时并不知道油从哪里来。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确认油从哪里来,希望公布和披露是负责任的”。

“发现油膜后,公司的主要工作和精力都放在了清理油污上,第一紧要的是要把事故控制住,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陈壁表示。

在发布会记者提问结束后,陈壁再次主动发言:“中海油从没有瞒报过溢油事故,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他同时向媒体强调:此前媒体报道污染仅200平方米的说法,“中海油从来没有说过”。

7月13日,康菲石油对外公布溢油量信息时,英文信息中写明溢油量为“1500~2000桶”,中文信息中,康菲则称“溢出的石油和油基钻井液总量约1500 桶(240 立方米)”。在外界提出质疑后,康菲石油才在15日将英文公告修正为与中文公告一致。

谁之过?

康菲中国是美国康菲国际石油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作为一家综合性的跨国能源公司,康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业务往来。“公司以雄厚的资本和超前的技术储备享誉世界。”康菲中国官网称。

这样一家国际性石油公司,如何造就了这次严重的污染事故?

“调查还在进行,我们需要确认最后的原因。目前初步的调查结果是,注水作业导致地层压力增大,油藏流体联通到了钻井附近的一个自然断层,然后上升到海水中。”康菲中国油藏部经理马克在发布会上告诉媒体。

对康菲的这一说法,外界存在疑问。问题的关键是:康菲的注水作业是否存在违规操作?注水强度是否严重超标?

所谓注水,是石油开采中常见的一项基本工艺。在油田开采的中后期,由于油层能量衰减、地层压力减小,油田产量随之下降。为了保持采油量,就需要向地层中注水以增大压力,实现油田的高产、稳产。

注水作业无论是在陆上还是海洋油气开采中,都比较常见。但是,因注水导致溢油事故的发生却相对罕见。据业内专家表示,有案可查的是2008年在挪威的北海发生过一起,而本次蓬莱19-3油田溢油则是渤海开发40余年来的第一次。

“一般来说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清楚康菲的工程师们都干了些什么。在注水前,需要进行平衡物计算,注水压力有一个界限。如果是注水压力过大,突破了地层压力点,就会发生事故。”一名不愿具名的外资石油公司地学经理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国内某大型石油公司一位勘探开发专家,同样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达了对康菲的质疑:“注水导致溢油?不相信这个说法。由于康菲没有对外公布更多的资料,我还找不到疑点在哪里。但从专业的角度,我不相信这个解释。”

从目前已有信息看,除了注水超标外,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康菲对海底情况掌握不够,或者是已经掌握但为了保持产量而有意无意忽略了相关的关键信息,强行采油而最终引发事故。

7月6日,康菲中国的技术人员在媒体发布会上放映了一组幻灯片,展示了B平台附近的地质情况。一条非常明显的断层带,斜斜的从地层深处通向海床。正是这条断层带,成为引发溢油的重要地质原因。康菲中国的技术人员证实:这条断层带是自然存在的,在油田开发前已经存在。

前述地质学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渤海湾的地质非常复杂,断层大量存在。一般而言,19-3油田这里应该是个封闭断层;如果是开放断层,油就不可能存住。现在封闭断层出现了溢油,肯定是外在的力量所诱发,康菲的责任逃不掉。

如果联系C平台的情况,似乎更证明了康菲中国在注水中存在违规、超标情况的可能性。C平台的事故是因为压力比较高而井涌,由于B、C平台相距仅2英里,不排除C平台的压力增高是因为B平台超标注水所致的可能性。

面对外界的质疑,康菲中国坚称B、C平台的事故并不相关,事故具体原因还在调查核实中。

“对康菲中国是否存在违规操作的问题,我们暂时不做评论。地下结构不清,原因复杂,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中。”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郭明克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环境赔偿难题

蓬莱19-3油田于1999年5月为康菲石油发现,可采储量约5亿桶。2002年,该油田一期项目投产,日产原油1.8万桶;2008年9月二期项目投产,油田峰值产量为15万桶每天。

蓬莱19-3采用合作开发的模式进行开采,其中,中海油代表资源国拥有油田51%的权益,康菲中国拥有49%权益,并担任作业者,负责油田的开发生产作业管理。

渤海溢油事故发生至今,无论是中海油还是康菲中国,均未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提出任何赔偿意见。

7月4日,国家海洋局初步完成了溢油影响范围、溢油对海水水质、沉淀物影响的评价工作。报告称:溢油造成了840平方公里的海水从一类变成了劣四类,19-3油田附近水域海水石油类平均浓度超过历史值40.5倍,最高浓度是历史背景值的86.4倍。

“溢油对渤海海洋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威胁。由于渤海是内海,呈半封闭状态,水交换比较差,溢油的影响程度会比一般海域重一些。目前只是做了初步的环境评估,到底影响会是多大,需要长期、持续地关注。”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崔文林说。

“溢油已经回收了一部分,没有回收的就会残存在环境中造成长期影响。我们监测到的是840平方公里的海水变成了劣四类,但是,并不等于说溢油污染的影响范围就是840平方公里。”崔文林进一步指出。

按照相关法律和国际惯例,在合作分成开发中,一般是由作业者承担一切的法律风险。国家海洋局官员表示,康菲中国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独立运营的公司,按照中国法律它是事故的责任人,相关部门会追责责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意味着,康菲中国与中海油将会受到的处罚可能最高只是20万元。

对此,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斌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按照法律,20万元的罚款已经是最高限。但是,法律还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索赔额度肯定远高于20万元。

从目前情况看,康菲中国将承担主要的事故责任并进行赔偿。

中海油执行副总裁陈壁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康菲中国是油田作业者,对事故的处理由作业者来布置;经济赔偿的责任,要根据事故性质来判断,根据中海油与康菲中国的石油合同规定来分担。

上一篇:大学生文化建设下一篇:改变作业批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