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粘连性肠梗阻

2024-06-30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精选十篇)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儿, 排除肠扭转、肠套叠等梗阻, 符合入选标准的粘连性肠梗阻患儿98例。男61例, 女37例;年龄9个月~12岁, 平均年龄 (5.54±1.53) 岁;有手术史患儿73例, 占74.49%, 部分患儿有反复手术史。临床表现包括急性面容, 腹痛呕吐, 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腹部体征可见肠型, 肠鸣音活跃、亢进, 甚至气过水音。腹部X线平片、B超等提示为机械性肠梗阻。

1.2 治疗方法

除11例入院即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 随即进行手术治疗外。其余87例先行保守治疗, 持续胃肠减压, 减轻腹胀和呕吐, 减少毒素吸收, 改善血循,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治疗过程中每2~4h观察一次腹部体征, 每8~12h进行腹部X线复查, 观察肠管液平面的变化及肠管扩张程度;病情进展, 保守治疗无效则行单纯粘连松解术、肠段切除吻合术、小肠折叠排列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98例患儿中术后死亡1例。保守治疗成功47例, 手术治疗51例。手术治疗患儿包括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 入院急诊手术11例;2例因反复发作性肠梗阻决定手术治疗;7例经保守治疗96h未见好转, 转手术治疗;17例患儿在24h观察过程中出现腹部症状加重, 体征加重, 腹部x线和B超检查未提示明显肠绞窄趋势, 仍行手术治疗。14例患儿入院48h内出现腹肌紧张, 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 采取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复发粘连性梗阻16例, 切口感染11例, 肠瘘3例, 腹腔感染5例。

2.2 不同手术时机对肠切除率及并发症影响

将17例症状体征加重, 但观察时间较短, 肠绞窄趋势不够明显的患儿作为A组, 14例肠绞窄趋势明显的患儿作为B组, 2组均无死亡患儿, A组肠切除0例, 术后发生复发性肠梗阻3例, 切口感染2例, 腹腔感染1例。B组发生肠切除3例, 复发性肠梗阻4例, 切口感染3例, 肠瘘1例。A组的肠切除率和复发性肠梗阻发生率均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十分常见, 其病因不外乎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患儿多由于发育异常或者胎粪性的腹膜炎所致[7,8];后天性患儿多由于腹膜炎、腹部外伤和腹部手术导致, 80%患儿是由于手术后肠粘连。粘连是一种纤维增生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时, 大量的纤维素渗出、沉积, 形成纤维网络, 纤维的形成和分解吸收决定粘连的程度[9]。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期, 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完善, 肠腔结构发育不成熟, 肠壁较薄, 致使炎症容易累及整个肠腔, 在浆膜面完整的情况下渗出液亦能进入腹腔, 造成肠粘连及肠梗阻[10,11]。

遗留的粘连成角、粘连带压迫、内疝等导致肠梗阻, 多数患儿起病较急, 腹痛逐渐加重。因小儿对病史叙述不清, 有的体征又不明显, 影响对病情程度的准确判断。就诊时如已发生休克、有腹膜刺激征、腹部扪及压痛性包块和腹腔穿刺抽到血性液体等表现可明确诊断为肠绞窄, 尽早手术。但发生肠绞窄时行手术多需切除坏死的肠管, 术后并发症较多[12]。因此及早判断出肠绞窄趋势十分重要。

国外文献报道术前诊断为单纯性肠梗阻的患者仍有31%术中被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13]。简单地按照保守治疗的原则, 对初诊为单纯性肠梗阻的患儿过长地禁食观察, 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关于手术的时机选择, 临床无明确结论。本研究中入院观察时间较短, 肠绞窄趋势不够明显的患儿在24h内行手术治疗, 术中无1例肠管切除, 术后复发性肠梗阻为3例, 发生率为17.64% (3/17) 。肠管切除率及复发性肠梗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入院48h后手术, 肠绞窄趋势较为明显的14例患儿。因此, 从安全角度建议对患儿手术采取积极态度, 不能一味观察, 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篇2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方法;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

1 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和类型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的类型应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指患者先天腹腔发育异常或者由胎粪性腹膜炎导致的先天性粘连导致的梗阻;继发性则是指病因的后天性,常见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腹腔感染或者腹部外伤等导致。临床上的原发性病因较为少见,百分之八十的粘连性肠梗阻是继发性的【1】。

由于现代医学中的腹盆腔手术病例的逐渐增多,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会进一步上升,其发病的原理可能与手术中腹膜以及肠壁浆膜的大面积损伤有关【2】,手术过程中腹腔可能受到的感染和产生的炎症也大大增加了腹腔手术导致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的概率,另外手术过程中例如牵拉钳等手术器械对于浆膜层的损伤以及缝线、遗留纱布、灌注药物等异物均可能引起腹腔手术后的粘连性肠梗阻。在周大新【3】和倪克勤【4】等关于腹腔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病例的报告中也可以看到关于腹腔手术后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急剧上升的报告内容。

肠粘连并非一定导致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即使腹腔内有肠粘连的发生但肠内容物通过无困难即不能认定为粘连性肠梗阻,但因为肠粘连而导致肠道成团,影响肠道蠕动和推进肠内容物即可认定为粘连性肠梗阻【5】。

2 非手术治疗方法分析

目前,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在于区分患者病情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单纯性的粘连性肠梗阻由于梗阻病情较轻,病情相对单纯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方式,临床上的症状缓解率能够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6】。另外,大多数的由于腹部手术后引起的粘连性肠梗阻,粘连的范围较多而且广泛,往往不易引起完全的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因此选择非手术的治疗方式较为合理【7】。非手术的治疗方式包括: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维持体液的电解质和酸碱度平衡以及使用一些润肠药物和中汤剂等方式进行治疗【8】。在蔡国源的报告中针对没有发热和腹膜炎等肠绞窄症状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病人采用了较为保守的非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9】。另外,一些学者在非手术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是有了一些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也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疗效,例如张长青应用的奥曲肽治疗【10】,以及曾永明使用的生长抑制素治疗都在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生长抑素的使用,曾永明在其治疗报告中指出,使用生长抑素能够很好的缓解粘連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患者出现的腹痛和腹胀症状获得了显著的缓解【11】。

然而,针对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治愈效果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跟踪研究认为,通过非手术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即使通过药物和各种治疗手段的控制,使得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最终大部分患者都需要中转手术进行治疗,因此在我们进行非手术治疗期间,我们应当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的变化有及时的把握,并根据各种病情的变化进行各种复查,并根据适当的情况选择继续保守治疗还是中转手术治疗【11】。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应当及时的中转手术治疗:首先是症状表现为单纯性的粘连肠梗阻患者在经过12-48小时的保守治疗后仍然不能缓解腹痛等症状或症状加重的,或者是经过多次的非手术治疗治疗效果不佳甚至病情加重的【12】。

3 手术治疗方法分析

手术治疗的目的非常明确,直接用于解除患者的肠梗阻,治疗肠绞窄的症状,同时防止病情的再次复发和最大程度的保持手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一些急性的肠绞窄症状的患者以及非手术的治疗失败的患者宜及时采取手术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的操作技术主要包括分离粘连、解除梗阻、切除毁损肠段、肠吻合、肠造口减压等,手术操作的任务主要是要恢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切除病理毁伤的肠段以及防止再次的肠粘连梗阻。在手术决定实施的过程中,粘连性肠梗阻是否出现肠绞窄症状或者是否有出现肠绞窄的趋势是判断手术实施时机的重要指标。如果手术时机把握不当,过去保守的判断会使得肠管出现水肿,缺血等,这对于肠管的损伤是不可逆的,而且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手术后出现肠瘘、腹膜炎和腹腔脓肿等感染症状的几率会大大上升,因此手术治疗方式对于手术时机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13】。

手术治疗时通常使用的手术方法有:单纯粘连松解术、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肠排列术、短路手术、造瘘等。在对这些手术方法进行选择时应当以患者的个体情况为标准,最大限度的保证手术后短时间内粘连性肠梗阻的再次复发。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当注意对全部肠管检查,避免手术过程中对正常肠管过多影响,对于引起梗阻的肠管粘连在进行分离时应当尽量避免肠壁的穿孔,手术原则上以尽量不增加肠管的创面为准则,因为过多的创面对肠壁浆膜等的损伤会使得手术引起更大规模的粘连的可能性大大升高【14】。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的不断提升,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2】已经开始逐步的应用到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当中,这种手术方法即利用腹腔镜来分离造成肠梗阻的粘连带,实践证明,这种手术方法能够使得手术创伤降到最低,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复发率,且术后恢复时间短,可以使得症状较轻的早期病人迅速的进行治疗【14】。然而该手术的进行过程中仍然有着治疗效果不明确和手术操作局限等弊端,因此是否应当推广使用仍然有待进一步论证。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的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已经获得了突破,这一临床上棘手的难题逐渐的有了治愈的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对于这一疾病的完全治愈也将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 潘克宁.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的临床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1,26(2):178—179.

[2] 蔡晓军,张新国,韩承新.肠粘连患者选择实施腹腔镜粘连松解术的体会[J].腹腔镜外科,2008,13(1):33—34.

[3] 周大薪.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27—28.

[4] 倪克勤,王菊.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0):3158—3159.

[5] 王培斌,李安全,姚宝石,等.术后粘连性肠梗阻89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学,2006,13(9):1460—1461.

[6] 蔺建章,高超英,刘福成.粘连性肠梗阻不同治疗方法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13):1603—1604.

[7] 胡继康.急性肠梗阻84.3例病因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1998,8(7):362—363.

[8] 张连阳.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进展[J].局部手术学杂志,2005,14(2):1.

[9] 蔡国源.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J].河北医学,2008,14(6):698—699.

[10] 张长青,张葵玲,吴伟岗,等.奥曲肽作为辅助剂在肠梗阻的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11):1047.

[11] 曾永明.生长抑素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J].实用全科医学,2006,3(4):258—259.

[12] 王维礼,吴洪平.粘连性肠梗阻143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08,19(1):31.

[13] 陈庆永,王春友,蒋春舫,等.施他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1):692—693.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恶心, 呕吐, 腹胀, 腹痛及排便困难等, 并经B超、X线等检查证实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按照手术时机的不同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观察组20例患儿中, 男12例, 女8例;年龄0.66~14.31岁, 平均 (4.72±1.36) 岁;对照组20例患儿中, 男9例, 女11例, 年龄1.33~15.02岁, 平均 (4.89±1.51) 岁。40例患儿中18例 (45%) 存在手术史, 其中肠扭转不良7例, 腹部外伤及肠闭锁4例, 阑尾切除6例, 其他手术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40例患儿全部由笔者所在科室同一医生实施手术, 术前所有患者常规禁水、禁食, 肠胃减压, 平衡水电解质。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适宜的手术方式,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5 d内进行手术, 对照组患者在5 d后进行手术。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所有临床症状均消失, 通过X线、B超检测肠腔内部胀气、积液等均消失; (2)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肠腔内部胀气、积液等均有显著改善; (3) 无效:所有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肠腔内部积液、胀气加重, 出现肠坏死或死亡[3]。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 (19/2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 (13/2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9063, P=0.0481)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肠坏死率、死亡率分别为5.0%、0, 对照组分别为20.0%、10.0%,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2.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为 (16.89±2.36) h,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19.56±2.32) 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257, P=0.0201) 。

3 讨论

临床急腹症中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发率较高, 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肠鸣音减弱、排便不畅等。其产生既可能是先天发育异常所致, 也可能是后天形成。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因患儿年龄小, 自身发育不成熟, 免疫力较弱, 对腹部感染及肠道寄生虫抵抗力差, 另外既往手术也是造成此病的主要原因[4]。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起病急, 进展快速, 一般情况下此病可通过保守治疗得到缓解, 但因其属于进展性疾病, 保守治疗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即使转而行手术治疗, 术后并发症也会明显增多, 严重者甚至出现死亡[5]。故对确诊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患儿, 及时行手术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儿预后。本研究证明, 及时的手术是杜绝术后各类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 也对术后恢复时间有影响[6]。故对此类无法良好描述自身病征的特殊性的患儿, 就需要医生结合患者自身的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设备进行综合分析, 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诊疗。

近年来对于微创技术在临床的普遍发展及其自身具备的独特优势, 使得多数情况下的手术方式可通过腹腔镜下来开展, 它不仅能够减小患者的切口, 还可以降低伤口感染, 但对于发生明显腹胀的患者实施腹腔镜会影响到手术的操作视野, 而且进入腹腔也较困难, 故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手术[7,8]。

本研究针对手术的治疗时机进行分组, 其中观察组患儿在5 d内接受手术治疗, 而对照组患儿则在发病5 d后接受手术,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 (19/2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 (13/2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9063, P=0.0481) 。两组在术后的并发症方面, 观察组仅1例肠坏死, 无死亡, 对照组则出现4例肠梗阻, 2例死亡, 两组并发症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 但可能是因为样本太小。在两组术后恢复方面,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为 (16.89±2.36) h,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19.56±2.32) 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257, P=0.0201) , 提示及时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 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起病快, 发展迅猛, 且病因复杂多样, 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策出最佳的手术时机, 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进而使愈后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高勇, 张琳.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78例不同手术时机对比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 (9) :1248-1249.

[2]陈朝晖.粘连性肠梗阻儿童的手术时机选择分析[J].现代医院, 2014, 14 (5) :61-62.

[3]江晨庆.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开展急诊手术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33 (16) :95.

[4]刘海源.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急性肠梗阻临床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4, 21 (15) :23-24.

[5]陆炎.急性肠梗阻不同手术时机治疗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4, 20 (23) :72.

[6]朱峰.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5) :185-186.

[7]章社民.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4) :110-111.

粘连性肠梗阻中医治验三则 篇4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04-01

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反复发作腹痛,恶心,呕吐,排气排便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该病属于中医腹痛,肠结的范畴。多因饮食不节,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气血淤阻,燥屎内结等多种因素,导致肠道通降功能障碍,滞塞不通而引起。随着对肠梗阻病理生理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治疗方法的改进,特别是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提高,约大部分病人可经非手术疗法而治愈。近年来,笔者根据临床分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取得了很好疗效。兹举验案三例,介绍如下:

1 虚寒症

陈某,男,42岁,1986年行脾切除,2001年行胃大切,2008年10月因上腹痛,呕吐,不能饮食而住院,診断为“术后肠粘连伴部分性肠梗阻”。经禁食,补液,抗生素治疗,腹疼未缓解,诊见面晄神疲,消瘦乏力,头晕心悸,畏寒肢冷,上腹广泛压痛,喜温喜按,腹软。口不渴,喜热饮,大便微溏,小便清利,脉细涩,舌淡苔薄白。证属虚寒腹痛,气血不足,拟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30克、酒白芍15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党参20克、红枣10枚、饴糖15克、九香虫10克,1日1付,水煎2次温服,5剂后腹痛缓解,稍能进食,继服10剂,腹痛消失,食欲大增,诸症好转出院。后续服7剂,至今腹痛未患。

2 寒结腹实症

王某,男,65岁。3年来因阑尾炎术后,肠粘连致肠梗阻,曾反复手术3次。近半月来腹胀疼痛拒按,大便不下,反复灌肠无效,病人拒绝再次手术,改服中药治疗。诊见表情抑郁,腹胀如鼓,肠型可见,十余日大便未解,四肢欠温,舌质暗淡,苔白厚,脉滑而沉。腹部X光透视诊为粘连性肠梗阻。中医辨证属阳虚脏寒,腑气不通。宜温阳散寒通腑。方用大黄附子汤:大黄20克(后下)、附片10克(先煎30分钟)、细辛6克,水煎服,一日一剂,药后2小时矢气频作,腹胀好转。2剂后,便下数枚燥屎,腹胀疼痛消失,梗阻解除。

3 腑实症

黎某,男,31岁,工人。2008年6月10日以粘连性肠梗阻收入院。患者半年前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治愈。今腹胀腹痛4小时,曾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无矢气,大便24小时未下,腹部肠型,肠鸣音亢进,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弦滑。腹透:肠腔大量积气。测T38,P83次/分,BP16.11KPA,血检WBS11.5﹡ 109、L N82%当即给予腹部热敷,胃肠减压,补液,灌肠诸法治疗,6小时病情无转机。在严密观察下给予中药治疗,中医辨证为肠腹不通,气血瘀阻,热毒内结。治宜通腹开结,行气化瘀,清热解毒,方以大黄牡丹皮汤加味:大黄20克(后下)、牡丹皮15克、桃仁12克、冬瓜仁30克、芒硝10克(溶化)、枳实15克、莱菔子30克、水煎250毫升。经胃管1次注入。40分钟后转矢气,稍后大便排出,头干,后为臭水稀便,诸症悉除。取出胃管,中药略有出入,继进2剂,每日1剂,观察4天,痊愈出院,随访2年无复发。

4 按语

案1患者男反复手术史,畏寒肢冷,喜温喜按,小便清利,脉细涩,舌淡苔白,脉证所见,为虚寒型腹痛无疑,此为黄芪建中汤所主之证。加九香虫增强温中止痛之功。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1]。

案2患者年老体虚,多次手术史,中阳之气竭乏,寒邪壅结在里,气机升降失常,故见腹胀疼痛,便闭诸症。大黄通腑泻实,付子细辛温阳散寒,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使顽疾得除。肋下偏痛,发热,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2]。

案3患者排便排气停止,腹痛,舌红苔黄燥,脉弦滑,为热毒内迫营血,血瘀于肠中,经脉气血不通所致,故以大黄牡丹皮汤通腑开结,行气化瘀,清热解毒而愈。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3]。

参考文献

[1]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删补名医方论卷一,739.

[2]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腹痛寒疝宿食脉证并治第十,536.

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 篇5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09年11月间在我院就医的肠梗阻患者26例, 男性20例, 女性6例。儿童6例。年龄16~70岁, 平均44岁。

1.2 病因

本组病历只发现2例先天性的, 主因发育异常或胎粪性腹膜炎所致, 后天性比较多见, 本组病历24例, 是由于腹腔内手术、炎症、创伤、出血等引起。活动剧烈、暴饮暴食都可诱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1.3 临床表现

该组患者均出现轻度腹痛、随后病情加剧出现绞痛, 绞痛达到高峰后, 疼痛又减轻, 如此反复。伴有恶心呕吐、呕吐为反射状, 呕吐物为内容物, 同时停止排气排便。

1.4 重要的辅助检查

X线检查, 本组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多个液平面及肠管扩张有积气。

1.5 治疗

采用非手术治疗18例, 给予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清洁灌肠、静脉输液、预防感染、缓解疼痛等治疗, 并配合中药治疗。有3例病例出现病情加重, 发生较窄性肠梗阻时, 给予手术治疗, 有效的避免了肠坏死等并发症。对反复频繁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3例病例也给予手术治疗。同时配合中药治疗:饮用蜂蜜水、理气宽肠汤、生植物油等。

2 护理

2.1 鼓励患者早起离床活动, 处进肠蠕动的恢复。

待病情出现好转, 排气排便后, 经过X线检查确定胃肠功能恢复后, 拔出胃管。拔管操作必须按着程序进行, 以免发生窒息等。拔管操作:先将胃管与负压吸引器断离, 反折捏紧胃管最末端, 嘱患者屏住呼气, 缓慢牵拉, 当胃管牵拉至咽喉部时, 快速拔出胃管, 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拔管后12小时, 可试着进少量流食饮食, 并观察进食后患者的反应。如无不良反应, 48小时后可进半流食。少量多餐, 且勿暴饮暴食及剧烈运动等。

2.2 患者出现呕吐时, 将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 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

呕吐后为患者温水漱口, 做好口腔护理。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 做好护理记录。

2.3 做好胃肠减压的护理

目的是减轻腹部胀气, 处进毒素及细菌排除体外, 降低肠腔内压力。护理上应注意观察胃管插入的深度 (55~60cm) , 固定是否稳妥, 每天检查胃管外露部分的长度, 做好标识。观察有无脱出, 有无打折, 保持胃管通畅。每日二次口腔护理, 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注意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当出现血性胃液时, 疑为病情发生恶化, 及时通知医生妥善处理。并做好记录, 保持出入量平衡。

2.4 遵医嘱给予灌肠。

耐心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及意义, 以便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采取左侧卧位, 配好灌肠液, 温度39~41℃, 调好灌肠筒的高度, 距肛门60cm左右, 嘱患者深呼吸, 轻轻的插入肛管深度7~10cm。灌肠结束, 嘱患者平卧, 忍耐10~20分钟再排便并观察大便的颜色及性状。如灌肠过程中, 患者有便意指导患者深呼吸, 同时调低灌肠筒的高度, 减慢流速。如患者有心慌, 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 立即平卧, 避免意外的发生。

2.5 指导患者注意保暖, 尽量不使用热水袋, 防止烫伤。

每日热水泡脚。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2.6 补液的护理

根据病情、年龄及出量的多少补充液体及电解质。必要时输血, 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同时注意改善患者全身的营养状况, 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注意保持输液通畅, 观察有无输液反应。

2.7 采取半坐卧位, 以减轻腹痛、腹胀对膈肌的压迫, 有利于改善循环及呼吸功能。

2.8 解痉止痛的护理

确定无较窄性肠梗阻后可以用阿托品类解痉药, 但禁用吗啡类止痛药, 以免掩盖病情而延误治疗。

2.9 应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以防治细菌感染, 减少毒素吸收, 减轻中毒症状及局部水肿并。

用药前如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 要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 如无药物过敏史, 方可做过敏试验, 试验结果阳性者要及时通知医生及家属并做好标记, 阴性者方可用药。

用药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并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

2.1 0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监测生命体征, 如发现患者有明显的

腹膜刺激征, 或有血性胃液等异常情况时, 应警惕较窄性肠梗阻的发生, 及时通知医生, 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治疗。

2.1 1 心理护理

反复的呕吐、灌肠及疼痛的刺激, 患者比较烦躁、焦虑, 多与患者沟通, 向患者讲解成功病例, 讲解疾病知识,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不仅能增加患者对疾病的康复知识, 而且能增加护患之间的沟通,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预防能力, 更好地配合医护,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减少复发率。对患者做好出院指导:适当活动, 不要在饭后剧烈运动。吃易消化的食物, 禁食凉、粘、硬及油炸的食物。不吃不洁的食物, 定期吃打虫药。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经常性腹部按摩, 每日饭后2小时后, 采取以脐部为中心, 顺时针按摩100圈, 再逆时针按摩100圈, 有利于肠管蠕动, 促进肠道吸收。如有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及时就诊[1]。

参考文献

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 篇6

1.1 医护配合

在治疗中出现各种征候, 应互相沟通, 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报告医生, 采取相应措施及早处理。

1.2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患者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使患者初步了解此病的治疗、护理知识, 减轻其恐惧及悲观情绪, 调动主观积极因素,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密切配合治疗。

1.3 胃肠减压的护理

随时观察或2~4 h记录胃管吸引出物的量、颜色、气味, 以便掌握病情的变化及了解减压是否有效, 根据病情可从胃肠减压管缓缓注入植物油, 植物油温度宜在20℃左右, 温度过高、过低均可引起呕吐。中药大承气汤煎至200 ml, 温度在35℃左右, 患者行右侧卧位缓慢保留灌肠, 或用10%盐水200~300 ml反复进行灌肠, 灌肠后应注意观察排便情况, 如排便的次数、颜色、量、性质、气味等, 并做好出入量的记录。

1.4 做好观察生命体征的护理

根据病情4~6 h测血压、脉博、体温的变化, 如有体温升高, 脉搏增快, 呕吐频繁, 腹痛症状加重, 可能发生绞窄性肠梗阻, 应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术前准备, 密切观察有无休克的发生, 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1.5 支持疗法

补液、纠酸、纠正电解质紊乱, 应用抗生素。

2手术后的护理

2.1 注意病情观察

根据病情, 2~4 h测血压、脉搏、体温各1次, 观察患者精神状态, 腹部体征, 保持胃肠减压引流通畅, 在手术后3 d内有微热者, 可予物理降温。

2.2 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术后禁食, 禁水期间注意防止脱水和酸中毒, 适当补钾, 纠正酸中毒, 给碳酸氢钢静脉注入, 并应用抗生素, 必要时可给予输血。

2.3 预防术后并发症

在留置胃管期间要保持口腔清洁, 2~3 h作1次口腔护理。指导帮助患者翻身、皮肤护理, 防止褥疮发生。根据病情鼓励患者早期离床活动, 促进体质的恢复。

2.4 饮食护理

患者排气后, 可给少量多次的全流食或半流食, 待肠功能完全恢复后方可给软食。

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治疗体会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 我院普外科共收治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6例。男19例, 女17例, 年龄30~71岁, 平均48.2岁。病例手术史, 其中阑尾手术15例、胃手术4例、胆道手术2例、脾手术2例、妇科手术3例、结肠手术3例。术后至发病时间为6个月至8年, 平均28个月。住院天数3~28 d, 平均16 d。

1.2 临床特点

常由于腹腔内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等引起。既往有慢性肠梗阻症状和多次发作者多为广泛粘连引起的梗阻;长期无症状, 突然出现急性梗阻症状, 腹痛较重, 出现腹部局部压痛, 甚至腹肌紧张者, 即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

1.3 治疗

1.3.1 非手术治疗

因手术并不能消除粘连且术后必然形成新的粘连, 故对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特别是广泛粘连者, 一般选用保守治疗, 进食水, 胃肠减压补液,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同时给予生长抑素, 待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减轻后, 应用大承气汤250 ml胃管注入, 夹管4 h并250 ml灌肠至通气, 将拔胃管前, 注入60 ml石蜡油夹管, 其由肛门排出后再拔管。

1.3.2 手术治疗

适用于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或高度怀疑绞窄性肠梗阻者。手术方法根据粘连情况而选用下述方式。①因粘连带或小片粘连引起者可行粘连带切断或粘连分离;②广泛粘连引起者, 对未引起梗阻的部分不予分离, 因广泛粘连而数次引起肠梗阻者可行折叠排列术;③若一组肠管紧密粘连成团引起梗阻, 可将此段肠管切除行肠吻合术, 若无法切除则将梗阻近、远端肠管行侧侧吻合。

2结果

本组3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21例, 保守治疗后症状、体征逐步缓解, 住院天数3~21 d, 痊愈出院保守治疗无效行急诊手术者15例, 术后积极抗炎, 补液, 给予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 第4~5天胃肠功能恢复, 肠管通气并进食, 治愈出院。

3讨论

肠梗阻是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 或通过发生障碍。根据发病原因通常分:粘连性肠梗阻, 嵌顿疝, 肠肿瘤, 肠扭转, 肠套叠是肠梗阻的主要发病因素, 尤其是粘连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粘连性肠梗阻的直接病因是腹腔内粘连的存在。粘连和粘连索带形成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2]。先天性者少见, 可因发育异常或胎粪性腹膜炎所致;后天性者多见, 常由于腹腔内手术、创伤、炎症、出血、异物等引起, 临床上以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多见, 约占粘连性肠梗阻的80%。

粘连性肠梗阻诊断一般不难, 主要是小肠机械性梗阻的表现, 患者多有腹腔手术、创伤或感染的病史, 以往有慢性肠梗阻症状和多次急性发作史。长期无症状, 突然出现急性梗阻症状, 腹痛较重, 腹部局部压痛, 甚至腹肌紧张者, 应考虑是粘连带、内疝或扭转等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手术后早期发生肠梗阻, 应与手术后肠麻痹恢复期的肠蠕动功能失调相鉴别。前者除肠粘连外, 与术后早期肠管的炎症反应有关, 既有肠腔的梗阻, 又有肠壁炎症引起的肠动力性障碍;后者多发生在手术后3~4 d, 肛门排气排便后, 症状便自行消失。

因腹部手术的广泛开展, 粘连是肠梗阻首发原因, 粘连肠梗阻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手术后发生的肠梗阻, 另一类为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肠梗阻。本组手术后发生的肠梗阻占全部粘连性肠梗阻的83.67%[3]。其中胃肠、阑尾、肝、胆、脾术后发生的肠梗阻占手术后肠梗阻的90%, 盆腔手术后发生肠梗阻占手术后肠梗阻的10%。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阑尾炎术后发生的肠梗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由此, 可见手术与腹膜粘连紧密相关。

因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粘连, 术后必然要形成新的粘连, 再发梗阻的几率高, 所以对早期、单纯性肠梗阻, 不完全性梗阻, 特别是广泛性粘连者, 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如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 手术须及早进行, 以免发生肠坏死。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多处发生, 手术中应予注意。

参考文献

[1]高德明, 吴金生.现代急腹症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311.

[2]凌锡森, 王行宽.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

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30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21例, 女9例, 年龄为5~77岁, 平均年龄为51岁, 病程为5~36 h, 平均 (12.0±1.0) h。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发病入院, 均伴随腹部胀痛不适、肛门停止排气 (排便) 等症状。经入院诊断, 均为粘连性肠梗阻 (腹部平片及CT均提示肠梗阻) 。经剖腹探查术治疗, 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较稳定, 且均无脏器功能衰竭表现。

1.2 方法

对该30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患者实施剖腹探查术治疗, 具体做法为:患者入院后, 首先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检查, 且进行持续性的胃肠减压、抗炎、通里攻下治疗。然后, 对未排气、排便、腹痛无缓解 (或者腹痛进行性加重) 患者进行腹部CT复查, CT检查可见大跨度的气液平面, 则要考虑是否具有机械性肠梗阻 (粘连带牵拉肠管成角致) , 确诊后, 统一进行剖腹探查术, 尽可能沿着患者的原切口进行, 在打开患者的腹腔后, 寻找患者饥饿段肠管及饱胀肠管之间的分界点, 随后进行锐性分离粘连, 若发现患者的肠管粘连呈团状 (难以理顺) , 则需要进行纵切横缝术 (或者进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 。另外, 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给予适当的肠减压, 且在一般情况下, 为了避免引起腹腔感染、肠瘘等症状, 对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患者不进行肠减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患者对临床医疗工作的满意情况 (纳入十分满意和满意) 、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的临床疗效具体情况为:3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入院72 h内进行剖腹探查术, 手术均成功, 术后1~4 d恢复肠功能, 术后恢复较好。9例患者对临床医疗工作十分满意, 19例患者对临床医疗工作持满意的态度, 总满意率达93.33% (28/30) 。患者对临床医疗工作总体持满意态度, 且术后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但是有5例患者发生轻微的切口感染, 占16.67% (5/30) , 经治疗后痊愈。3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 d。对30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 均未发现病情复发, 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一般采取剖腹探查术进行治疗, 且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肠内容物往往不能正常运行[3], 肠内容物难以顺利通过肠道, 从而导致患者的肛门端传送障碍, 引发排气、排便障碍, 同时会引起腹胀, 甚至是进行性腹痛。对粘连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往往难以缓解病情, 且患者容易发生绞窄性肠梗阻, 引起全身病理性变化[4]。而剖腹探查术能够有效规避传统非手术治疗方式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提高临床疗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只有5例患者发生轻微的切口感染, 经处理痊愈。28例患者对临床医疗工作满意, 满意率高达93.33%, 且本次调查研究的30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较短 (平均14 d) , 有效地降低了临床医疗费用, 可见剖腹探查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效果值得肯定。

总之, 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72 h的保守治疗仍无效 (伴随不能通气、通便、腹胀无缓解等症状) , 则需要转为手术治疗, 一般采取剖腹探查术, 且及早诊断与及早治疗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值得进一步在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骆仕华.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治疗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14 (8) :152-155.

[2]蒙显科, 崖宝坚.96例粘连性肠梗阻在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23 (9) :4905-4906.

[3]郭亚军.70例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6) :123-125.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 篇9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6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076-01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于腹腔内肠粘连,使肠内容物的正常代谢受到阻碍而引起的,这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它在肠梗阻中的发生率约为25%~45%[1]。粘连性肠梗阻临床中采取的治疗方式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具有比较高的治愈率,能够让患者的病痛得到很好的缓解。此次研究中根据接收的9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使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来进行研究分析,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至2013年我院共有9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接受治疗,有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4例,最小患者26岁,最大患者68岁。

1.2 方法:全部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前都要求禁食、禁饮,缓解胃肠压力,术前进行基础治疗,让患者的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稳定,为患者进行身体的调养。手术使用硬膜外联合麻醉,调整患者体位为仰卧,根据手术的需要来为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从原切口进入腹腔,若是原切口出现了粘连,那么就需要对其范围进行适当的延长,让粘连的部分得到分离,在进入腹腔之后,根据解剖关系来进行辨认,将其进行分离,不同的粘连部分完全的松解,将狭窄的部分进行切除。完成手术治疗后,需要及时的进行止血,避免异物的残留;小肠表面采用局部系膜被覆,从回盲部做肠排列,并进行固定,当空肠上部放入腹腔后将两侧固定在侧腹壁和结肠系膜上,小肠排列要具有永久性和规律性[2],最后清洗腹腔,避免杂物遗留,并放置引流管。

1.3 疗效评价标准:痊愈:临床中的各类症状完全的消失,患者胃肠良好,没有出血的情况,体内水、电解质平衡;有效: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的症状全部都存在,患者没有出血的情况,电解质水平有所不稳;无效:症状完全没有消失,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紊乱。

2 结果

95例患者中有48例行肠切除吻合术,21例行单纯粘连松解术,26例行粘连松解后肠排列术。所有患者术后73例痊愈,13例有效,9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0.5%;术后3~15个月进行了随访,统计得出有1例患者出现阵发性腹痛,其余患者无其它症状发生,发生率为1.1%;另外有2例患者复发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率为2.1%,经分析发现者2例所行手术方式分别是肠切除吻合术和单纯粘连松解术。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多发于频繁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研究表明有40%的患者会在腹部手术治疗的时候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情况[3],使用传统保守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方式能够让其得到改善,但是无法治愈。所以手术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能够取得不错的疗效。目前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疗效可观,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可,本研究95例患者就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率为2.1%,临床效果非常不错,这与手术方法、手术时机等方面的选取息息相关。

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肠梗阻复发,其中1例行肠切除吻合术,1例行单纯粘连松解术,其余93例采用粘连松解后肠排列术,由此可见手术方法的选取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就总结本次手术经验,将粘连性肠梗阻外科手术治疗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总结。

3.1 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外科医生为患者进行治疗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情诊断和资料分析,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来进行治疗计划的制定。对患者的绞窄情况应该要判断是否是因为单纯性肠梗阻演变而来,是否是恶化所引起的;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其发病后2天就需要进行手术,也可以先保守治疗,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期。

3.2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肠梗阻患者如果是由于点片或束带粘连导致的,其肠管血运比较好,可以选择采取粘连松解术;若是患者的肠管狭窄比较轻微,可以选择不进行肠切除,避免其受到损伤;患者需要进行数次腹部手术治疗,其小肠会出现粘连的情况,而术中分离比较困难的,可以等患者的情况好转后,再进行分离治疗。临床中使用松解术和肠排列术具有不错的效果,此次研究中的患者大部分都是使用该手术方式,其临床效果非常的突出。

总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黎胜伟.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及预防进展[J].包头医学,2010,34(2):72-75.

[2] 黄益辉.肠排列术在广泛性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15-116.

[3] 陕大治,赵正杰.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3,26(9):23-24.

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治分析 篇10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治疗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肠粘连而导致的肠梗阻, 在肠梗阻中占20%~40%, 其病死率为8%~13%。其治疗有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是有适用性、疗效性限制的, 手术治疗会容易出现新的粘连问题, 所以治疗方法一直是胃肠疾病的一个治疗难题。本次研究将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7月所收治的4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42例患者中, 男28例, 女14例, 年龄12~70岁;5例患者有不明原因的腹痛史, 16例患者有腹膜炎病史, 21例患者有腹部手术史。42例患者中, 28例进行手术治疗, 14例进行非手术治疗。

1.2 诊断方法

根据以下标准:有腹部手术史;听诊时肠鸣音亢进或有气过水音;发病前有剧烈运动、暴饮暴食;有四大症状: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或排气;腹部透视时可见很多气液平面或肠袢积气比较明显;腹部包块或有腹膜炎体征。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治疗

对有腹部包块、腹肌紧张、反复跳痛 (+) 、症状典型的患者行手术治疗, 因为手术治疗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且能预防病情继续恶化。在为患者选择治疗方式时, 对于以下情况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疑是肠绞窄的患者, 要尽快开展手术[1], 尤其是对于症状严重或儿童、老年患者;单纯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12~24h, 如症状没有减轻或加重, 要转成手术治疗。除去结核性肠梗阻患者, 其他患者在进行非手术治疗12~24h, 症状没有得到缓解, 则须进行手术治疗。本组中有28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2例行短路手术, 2例行肠排列术, 4例行扭转复位术, 5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 15例行粘连松解术。

1.3.2 术后治疗

患者术后禁饮食, 持续进行胃肠减压, 为补充充足的液体、维生素、电解质, 抗生素等。对于无心肺并发症者, 鼓励其在术后8h下床活动, 对于恢复肠鸣音较慢、肠麻痹的患者, 注射0.5mg新斯的明, 并用中药大承气汤进行保留灌肠。

1.3.3 非手术治疗

禁食水, 胃肠减压;保证酸碱、电解质、水平衡, 为患者补充营养素;使用抗生素, 通常联用, 其中一种就是抗厌氧菌的药物[2], 如替硝唑或甲硝唑等;另外, 可行灌肠或导泻。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42例患者中, 28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4例患者在保守治疗没有明显改善以后转手术治疗;14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患者有25例痊愈, 2例切口感染, 1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非手术治疗患者中, 全部痊愈。非手术治愈患者多数都是在治疗2h以后症状得到了改善, 有2例患者经过胃管注入了中药大承气汤或泛影葡胺 (76%) , 2~4h后症状有所稳定。42例患者中, 无死亡病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有27例未再发作, 15例再发作, 其中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7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1例短肠综合征患者, 经饮食疗法, 半年后痊愈。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中最常见的类型, 其主要是因为腹部外伤、腹腔感染、手术粘连而引起的, 其中80%的患者都是因为手术粘连而导致的。现在腹、盆腔手术患者不断增多[3], 使得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多, 特别是盆腔手术、阑尾切除手术, 其中最多的是阑尾切除手术, 可能与肠壁浆膜受损、大面积缺失腹膜有关, 而十二指肠、胃、胆道手术次之。多数患者的粘连位置都发生在小肠, 常见的类型有腹壁和肠管粘连, 多出现于腹部手术, 或者是腹壁严重创伤, 其损伤肠管都是锐角扭转的;肠管粘连成团, 部分肠管扭转或是狭窄, 其中肠管广泛粘连是最难治疗的[4]。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 要结合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以往手术史来判断。肠粘连因素很多, 如没有洗净手套上的滑石粉就进入了患者腹腔;腹腔里积脓、积血、积液;手术时暴露肠管时间太长;术后活动较少等。因此, 预防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医生手术时要轻、准、稳。一旦发现有手术指证, 就要立即手术, 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庄晓泉, 李严, 赵良模.肠切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3例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8 (3) :234—235.

[2]吴绍豪, 郑凯, 徐敏, 等.肠梗阻496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54 (13) :132—133.

[3]张毅, 侯勇, 侯昌映, 等.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6, 13 (5) :567—568.

上一篇:城市给水管网下一篇:地基基础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