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

2024-05-11

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精选八篇)

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胃腺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29例, 其中男20例, 女9例。所有患者均无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均无明显恶病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均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

1.2 营养方法

于手术后12~24h经空肠营养管开始输注温盐水250~500ml/d, 速度40~45ml/h, 以保持营养管通畅,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若无明显异常, 术后24h开始持续输注肠内营养乳剂 (TP)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每瓶500ml) , 开始给予500ml/d, 速度:10~20ml/h;术后第3~7天予500~1000ml/d, 速度30~50ml/h;连用7d。液体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用量及输注速度, 营养液温度控制在25~35℃, 防止输入过冷的营养液引起胃肠蠕动加快或痉挛导致腹泻、腹痛。

1.3 结果

29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完成治疗, 输注期间出现腹胀、腹泻及恶心情况3例, 经减慢速度后症状缓解。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3d, 无严重的腹泻、腹胀, 无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讨论

全胃切除术后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 充分的营养支持可使机体尽早恢复, 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传统观念认为胃肠道手术患者需待大肠功能恢复即肛门排气后才可进食或肠内营养[2]。有研究表明, 腹部手术后肠道麻痹以胃和结肠为主, 如术前小肠功能正常, 则小肠的运动、吸收功能可在手术6h后恢复。理论观念的更新使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成为可能。

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保持肠道黏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维持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防止肠道细菌移位, 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有学者认为需待胃肠功能完全恢复, 才可实施完全的胃肠内营养支持, 但通常需1周左右的时间。机体禁食1周后消化道质量将减轻, 即使实施全胃肠外营养, 也表现为肠黏膜萎缩, 肠黏膜细胞蛋白质、DNA、RNA含量降低, 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菌群失调。新近研究表明肠内营养有利于保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 其机制可能为肠内营养通过食物刺激肠道交感、副交感神经及肠道黏膜的表皮细胞, 致局部释放各种神经递质、血管活性物质及细胞因子, 使肠黏膜不因缺乏这些物质而萎缩。有研究指出早期肠内营养可纠正胃肠癌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状态, 促进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宁, 刘放南, 李幼生, 等.腹部手术后患者血浆谷氨酰胺的变化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5, 5 (1) :3-5.

[2]尹路, 黎介寿.肠内营养的费用效果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5, 3 (4) :226-229.

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 篇2

【关键词】早期胃癌;胃部分切除术;远端胃切除术

随着诊断技术发展,近年来许多胃癌在早期即被发现,早期胃癌如何达到根治效果,提高术后生存率、生存质量是临床治疗的研究热点[1]。笔者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患者,其中35例给予胃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46.9±7.2岁。癌变范围:17例粘膜内癌、18例黏膜下层癌。病理分型:高分化癌9例、中分化癌10例、低分化癌16例。大体类型:8例隆起型、12例平坦型、15凹陷型。肿瘤直径:0.9±0.3~3.1±1.3cm,平均年龄2.2±1.5cm。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46.6±7.1岁。癌变范围:16例粘膜内癌、19例黏膜下层癌。病理分型:高分化癌8例、中分化癌13例、低分化癌14例。大体类型:9例隆起型、13例平坦型、13凹陷型。肿瘤直径:0.8±0.2~3.0±1.2cm,平均年龄2.1±1.4c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远端胃切除术。

研究组:给予胃部分切除术,确定上腹正中部位为切口,术中在肿瘤上缘的5.1cm处,到幽门4cm处,将部分胃体切除。手术中,将迷走神经的前后干、肝支、幽门支、腹腔支保留。部分清楚周围的淋巴结,再实施胃端吻合。

1.3疗效判断

术后给予1~5年随访,对比两组的胃排空功能、6月BMI指数、胆囊收缩功能、胃癌复发率、5年生存率[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明显性,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经过治疗后,研究组胃排空功能、45min时、60min时胆囊收缩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BM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如表1与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对比

组别例数胃排空功能(ug/m2)

15min30min45min60min

研究组353.1±1.15.3±2.27.6±4.39.4±6.2

对照组3520.2±11.818.5±10.718.8±13.218.2±6.4

P值 <0.05<0.05<0.05<0.05

表2 两组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BMI指数对比

组别例数胆囊收缩功能(%)BMI(kg/m2)

15min30min45min60min

研究组3542.1±8.142.7±8.340.7±4.540.6±5.020.6±3.5

对照组3542.2±6.045.5±9.726.3±7.520.3±7.017.7±2.6

P值 >0.05>0.05<0.05<0.05<0.05

研究组5年生存率、复发率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5年生存率94.1%,对照组5年生存率93.3%,研究组术后2例复发,复发率5.3%,对照组术后3例复发,复发率6.2%,两组的5年生存率、复发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三、讨论

胃部切除术是我国治疗溃疡病常用的手术方法,多年来临床经验证明疗效比较满意[3]。传统的胃大部切除范围是胃的远侧的2/3~3/4,包括胃体大部、整个胃窦部、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灶本身的切除并非绝对必须,在切除技术有困难时,可以加以旷置,如手术后食物不再通过,所以旷置的溃疡可以逐渐愈合。

根据胃切除的部位分为远端胃切除及近端胃切除术,传统远端切除的手术效果远远小于新技术的胃部分切除。通常应用的传统远端切除的范围是切除胃远端的70%~75%。这个范围切除线的标志大约相当于胃小弯侧胃左动脉第2胃支与胃大弯胃网膜左动脉终末支近侧第2支处的连线。胃部分切除的标志约相当于胃小弯侧胃左动脉第2胃支与胃大弯侧胃网膜左右动脉相交接处的连线。

本组实验中,研究组患者胃排空功能、45min时、60min时胆囊收缩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BM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针对早期胃癌患者,实施胃部分切除手术,可达到根治目的,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振方.118例胃癌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31):27-28.

[2] 翁公羽,崔勇,唐焕峰,等.108例胃癌手术治疗体会[J].中外医疗,2010,29(19):69,71.

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自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106例, 其中男74例, 女32例, 年龄为55.4岁。其中黏膜下层癌66例, 黏膜内癌40例;大体类型:凹陷型61例, 平坦型17例, 隆起型28例;低分化型癌67例, 中分化型癌25例, 高分化型癌14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4 cm。所有患者均按照相关标准确诊, 且由专业人员完成手术。将10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26例, 对照组80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远端胃切除手术治疗, 治疗组患者给予胃部分切除手术治疗, 均采取上腹正中切口, 包括以下几点手术要点: (1) 幽门保留, 胃部分切除, 距离肿瘤上缘5 cm的胃近侧端切割线, 距离幽门括约肌胃侧缘3 cm的远侧端切割线。 (2) 保存迷走神经:腹腔支、幽门支、肝支, 迷走神经的前后干。 (3) 淋巴结的清除:按照胃癌的相关治疗规定, 对淋巴结从胃右动脉的右侧行部分清除或不予以处理。 (4) 胃部分切除后行胃胃对端吻合。对两组患者进行胃排空和胆囊收缩功能的测定, 给予乙酰氨基酚1.5 g口服之后, 每隔15 min采血, 血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进行4次检测, 同时对血中CCK值进行测定。胆囊收缩功能采用体外超声波检查, 胆囊最大断面面积禁食一夜后进行测定, 胆囊收缩率为测定的胆囊最大断面面积与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后的最大断面面积值的比值[1]。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胃排空功能的比较

胃排空功能的测定结果见下表1, 治疗组胃排空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统计

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见表2, 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远期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术前相比较, 两组体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体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术后复发2例, 对照组术后复发7例,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该组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给予胃部分切除手术治疗, 其重要技术要点是保留幽门及胃侧的3 cm胃窦区域, 从而发挥正常的胃排空过程及食物在胃内的贮存, 也发挥防止胆汁由十二指肠残胃内的反流, 对反流性食管炎和残胃炎的发生起到了抑制作用。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法测定胃的排空状态, 其结果显示排空类型和排空时间治疗组均近乎于生理状态下的排空, 而对照组患者呈明显的坠落型急速排空特征, 这也充分表明胃部分切除术对胃的正常排空状态保持起到了较好的保持作用。

治疗组胆囊拥有良好的收缩功能, 而对照组胆囊收缩功能有一定程度的障碍。手术中要注意保护迷走神经前干分出的肝支,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护后干分出的肝神经丛, 胆囊收缩功能不良与日后胆石的形成及发生有关, 需要特别注意[2]。两组患者术后具有相似的复发率和方式, 其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是淋巴结转移, 因此, 应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手术方式, 才能够保证患者良好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取得。

参考文献

[1]李明, 许林, 张庆震, 等.胃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J].江苏医药, 2007, 33 (4) :423-424.

[2]张志庸, 崔玉尚, 李单青.溃疡病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1, 4 (3) :195.

[3]云文耀.胃部分切除保留幽门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10) :51-51.

[4]杨永军.保留幽门和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手术对早期胃癌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5) :35-36.

[5]胡祥, 曹亮, 于艺, 等.保留幽门和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手术对早期胃癌的疗效观察[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 13 (12) :907-909.

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 将我院2010年5月~2011年7月收治的72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A、B两组各36例,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A组患者中男19例, 女17例, 年龄41~72 (平均56.4) 岁;B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5例, 年龄39~74 (平均57.2) 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胃部分切除手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保留幽门以及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 并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资料使用SPSS 14.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结果分析, B组的患者围手术期间并发症出现人数少于A组患者,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

B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治疗时间明显要短于A组的患者, 具有明显统计学的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胃癌患者在早期被发现。早期胃癌作为一种可以治愈疾病, 经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后, 患者5年的生存率可以达到90%, 但是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非常差[2]。如何根治早期胃癌, 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胃部分切除术对幽门和迷走神经进行保留, 提高手术后胃排空和胆囊收缩的功能, 可以提高患者手术后生活的质量。且经胃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后的早期胃癌患者5年的存活率可以达到93.93%, 这与传统的手术结果一致[3]。相关研究表明[4], 手术后6个月使用胃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BMI指数明显高于使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 证明使用胃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具有明显肥胖的趋势, 说明使用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的胃癌在保证治愈的前提下,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使用保留幽门以及迷走神经胃部分的切除手术对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萍.胃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2 (9) :256-257.

[2]罗桂林, 肖春明, 李金龙.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胃癌切除手术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11) :352-354.

[3]周虎, 段丽华, 崔海军.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微波刀治疗肝癌11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4) :287-288.

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136例, 根据患者手术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治疗组68例患者采用胃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26例;年龄38~69岁, 平均年龄53.5岁;病变位置胃体36例, 胃角15例, 胃窦7例, 胃底10例。对照组68例患者采用常规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28例;年龄37~69岁, 平均年龄53.3岁;病变位置胃体35例, 胃角16例, 胃窦6例, 胃底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胃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 对患者进行硬脊膜外阻滞麻醉, 取上腹部中线切口, 确定病灶的位置, 在距离其病灶上缘5 cm以及到幽门3 cm处, 切除该部分胃体, 手术中应保留迷走神经肝支、迷走神经幽门支、迷走神经腹腔支和迷走神经的前后干, 然后把胃周围的相关淋巴结清除, 并实施胃胃端吻合。术后做好相应的处理。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根治术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癌的部位及病灶大小的不同, 可采用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 具体操作按照常规手术步骤进行。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术后进行随访2年, 观察两组患者的胃排空功能、术后6个月的体质量、2年的生存率及术后胃癌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所得到的数据, 对两组患者术后胃排空时间、术后6个月的体质量、2年后的复发率进行卡方检验, 然后采用SPSS11.0软件来完成对数据的统计与处理。若最终得P<0.05, 即经统计学处理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胃排空时间及6个月体质量增加情况比较:

治疗组术后胃排空时间为 (19.3±2.7) , 治疗组术后胃排空时间为 (33.8±5.3) , 经卡方检验得P<0.05, 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6个月后体质量增加 (0.8±0.09) kg, 对照组6个月后体质量增加 (0.4±0.06) kg, 经卡方检验得P<0.05, 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术后2年患者的生存率与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68例患者, 术后2年生存62例, 生存率为91.17%;对照组68例患者, 术后2年生存61例, 生存率为89.71%;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2年后的生存率P<0.05, 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68例患者中术后复发3例, 对照组复发4例, 比较两组额复发率,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早期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癌症之一, 若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该病的治愈率也是很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检测仪器的使用, 大大的提高了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从而提高了早期胃癌术后2年的生存率, 降低了其病死率[3]。早期胃癌的治疗一般采用常规根治术进行治疗, 虽然其术后2年患者的生存率可以达到90%, 但是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而胃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与常规根治术相当, 但由于该方法可以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保留患者的胃部的幽门及迷走神经, 从而缩短了患者的胃排空时间,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为了分析胃部分切除手术对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特在我院外科选择了136例早期胃癌患者, 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胃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根治术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的胃排空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术后6个月体质量增加哦治疗组大于对照组, 术后2年两组生存率与疾病复发率相当[4]。综上所述, 胃部分切除手术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降低复发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胃部分切除手术对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为临床治疗早期胃癌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136例, 根据患者手术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68例, 治疗组采取胃部分切除手术, 对照组采取常规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 分析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后胃排空时间低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组术后6个月的体质量增加量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比较两组患者2年后的复发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胃部分切除手术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降低复发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胃部分切除术,早期胃癌,临床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刚.胃部分切除手术 (PPG) 对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9) :1809.

[2]路绪红, 路云翔.胃部分切除 (PPG) 对早期胃癌临床疗效的分析[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10 (5) :547.

[3]胡泽华, 牛永强.胃部分切除手术在早期胃癌中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6) :21-22.

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09年11月我科共行全胃切除术31例, 男19例, 女12例;年龄34岁~76岁。28例主要症状为食欲缺乏, 上腹不适 (疼痛) , 嗳气反酸, 纳差, 消瘦, 贫血, 2例出现黑便, 呕吐1例。胃体癌15例, 胃底贲门癌8例, 胃窦癌侵及胃体5例, 残胃癌2例, 全胃癌1例。术前均经胃钡餐和电子胃镜检查后病理学证实, 病人癌灶范围超过一个胃区或癌灶位于胃体且偏大, 均在全身麻醉下经腹行全胃切除术, 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24例, 姑息性全胃切除7例。

1.2 饮食计划与实施方法

将每阶段的饮食做成食谱, 由营养师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食物分类为谷薯、水果、蔬菜、豆类、奶、瘦肉 (含鱼虾) 、蛋、油脂八大类, 每天从每类中选1种~3种食物, 适量搭配组成平衡膳食, 食谱编制遵循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的原则。责任护士在全胃切除术后各个阶段实施饮食管理和护理, 观察营养方面康复情况。第1阶段 (术后1 d~4 d) :禁食。第2阶段 (术后5 d~8 d) :流质饮食。停止胃肠减压后, 第1天饮少量温水, 首次20 mL~30 mL, 严密观察病人饮水后反应, 如无诉不适次日给予清流质饮食, 米汤40 mL, 每日2次, 逐日增加量与餐次, 至每餐200 mL~250 mL, 每日6餐~8餐, 流质供能3 344 kJ/d~6 270 kJ/d[6]。一般以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 定时定量, 多以精细易消化为原则。如有米汤、果汁、豆浆等, 临床上常用安素肠内营养粉冲剂。第3阶段 (术后8 d至3周) :半流质饮食。半流质供能6 270 kJ/d~7 524 kJ/d[6], 每日5餐或6 餐。食物以米粥、藕粉、蒸蛋、面条、碎菜、肉末为主, 并选优质蛋白高的鱼、肉、蛋、乳、豆制品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每天增加2次~4次安素营养粉冲剂。第4阶段 (术后3周后) :软食。大多数病人消化功能恢复正常后, 予软米饭、发糕、馒头, 各种炖、蒸、禽肉类, 豆制品, 饺子, 包子, 各种嫩菜等软食。早餐:馒头或粥、豆浆、鸡蛋、果蔬、饺子;中餐:米饭、发糕、肉、豆腐、菠菜、芹菜、鱼;晚餐:稀粥、包子、鱼、油菜、蘑菇。

2 结果

31例病人术后经口饮食营养康复情况, 术后1周测血清清蛋白全部正常范围。切口愈合情况:二类切口甲级愈合29例, 乙级愈合2例。出院时均进食半流饮食, 平均住院日为21 d;9例早期进食后腹胀, 1例吻合口瘘, 其余病人进食后无恶心、呕吐、腹泻、无反流性食管炎、无倾倒综合征的发生。

3 早期经口饮食的护理

3.1 心理护理

胃癌病人除有与其他癌症病人相同的心理反应外, 又因其手术主要影响病人的正常饮食, 给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7]。所以, 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一种是由于饥饿, 迫不及待地想进食, 并以验证疾病治愈的感觉[8], 对于此类病人应给予提醒、警告, 解释目前吻合口的愈合情况, 控制病人强烈的进食愿望;另一类病人表现出胆小、谨慎, 不敢进食, 害怕再受痛苦[9], 针对这类病人, 解释营养物质对促进术后身体康复的重要性, 鼓励病人进食。

3.2 各阶段经口饮食的观察和护理

3.2.1 第1阶段 (禁食)

该阶段处于手术创伤期, 吻合口尚未愈合, 肠道功能正在逐渐恢复, 予持续胃肠减压, 保持胃肠减压管的通畅, 减少肠内容物对吻合口的刺激, 减轻肠道张力, 预防吻合口水肿及吻合口瘘。此期全部靠静脉营养供给机体需要。

3.2.2 第2阶段 (流质饮食)

3.2.2.1 首次经口进食的指导

肠道功能已恢复, 表现为肛门有排气, 病人有食欲。停止胃肠减压后, 第1天饮少量温水 (20 mL~30 mL) , 无不适次日可进食流质, 进食时护士应在旁边指导, 协助病人采取半卧位, 进食不可过急, 应缓慢咽下。首次进食量要少, 约40 mL左右, 特别注意食物的温度, 最适宜的流质食物温度为40 ℃左右, 食物过热容易烫伤口腔及肠道黏膜, 特别是更易伤及刚愈合的吻合口, 而食物过冷容易刺激肠蠕动, 导致腹泻。流质饮食应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根据年龄、身高、体重及每日活动量计算总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此期经口进食难以满足身体热能的需要, 另一部分热能需静脉输液供给。临床上常用安素肠内营养粉冲剂, 提供机体全面的营养。

3.2.2.2 首次经口进食后的观察

要严密观察病人进食后反应, 如无不适要逐渐增加餐次和进食的量, 进食后如出现腹胀、腹痛应减量进食或暂禁食, 嘱病人多翻身或下床活动, 待肠道功能完全恢复后再进食。要耐心倾听病人进食后的反映, 指导病人的应对方式, 以助于膳食治疗顺利进行。31例病人早期进食流质时有9例诉有腹胀, 经处理后症状缓解, 能顺利进流质饮食。

3.2.2.3 倾倒综合征的观察和预防

倾倒综合征常在此阶段发生, 尤以进食流质饮食、甜食或站立进食时更容易发生。表现为进食半小时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等表现, 一般予平卧、对症处理都能缓解。原因是全胃切除术后, 使食物过快地进入空肠, 引起肠道内分泌细胞大量分泌肠源性血管活性物质, 加上渗透作用使细胞外液大量移入肠腔, 出现一过性血容量不足。为防止倾倒综合征的发生, 主要采取饮食调整疗法, 应少量多餐, 避免进食过快或食用过甜食物, 进食时尽量少喝水, 防止液体将食品很快溶解而形成高渗溶液排至空肠, 进食后采取半卧位, 餐后休息15 min~30 min后再活动。31例病人进食时进行了指导和预防, 没有倾倒综合征的发生。

3.2.3 第3阶段 (半流质饮食)

3.2.3.1 半流饮食的实施

流质饮食3 d或4 d, 病人无腹胀等不适症状应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阶段, 半流质饮食早期进食的量要从少量开始, 逐日增多, 一日三餐正餐外, 还应在正餐之间加餐, 每日增加餐次2次或3次。进食时应细嚼慢咽, 食物尽量切碎炖烂, 食物烹调时, 应少盐, 忌辛辣, 避免油煎烟熏等。食量大的病人要控制饮食的量, 避免暴饮暴食, 禁喝碳酸饮料, 防止吻合口瘘的发生。大多数病人术后会出现食欲下降, 缺少饥饿感, 原因与全胃切除后胃肠激素对中枢性摄食调节的改变有关[10]。所以, 护士要指导家属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自备一些病人喜爱的食物, 努力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同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 以刺激病人食欲, 增进饮食。术后第10天左右, 病人术后留置的各种引流管已基本拔除, 静脉输液逐渐停止, 营养物质完全依靠经口饮食补充, 进食量要逐渐增大, 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3.2.3.2 进食后的观察

该阶段早期重点观察进食后有无腹痛、腹肌紧张, 伴有恶心、发热、白细胞升高等症状。若出现此情况, 应立即停止进食, 多考虑吻合口瘘。吻合口瘘是全胃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 也是导致手术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文献报道, 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3.0%~6.6%[11,12], 原因与缝合技术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组织供血不足有关, 在贫血、水肿、低蛋白血症的病人中更易出现, 吻合口瘘一般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做好进食后的观察, 有利于及时发现消化道重建后出现的一些问题, 及时处理, 促进病人的康复。本组发生吻合口瘘 1例, 可能与吻合口处张力过大有关, 经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治疗后愈合。

3.2.4 第4阶段 (软食)

一般从术后第3周开始, 病人消化功能恢复正常, 各种不适症状消失, 逐渐进食软食。此期大多数病人已出院, 护士在出院前要做好饮食的指导。90%的病人认为胃切掉了, 饮食只进食到半流饮食阶段, 再也不敢进食米饭或多进食, 结果出现了体重不增或下降, 甚至出现吻合口狭窄, 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繁多, 目前多采用空肠代胃方式, “贮袋”能很快使病人适应“无胃”情况, 迅速提供足够的储存功能[13]。干硬食物能对吻合口和贮袋代胃的容量起到一定的扩张作用, 防止吻合口的狭窄和增加贮袋代胃的容量。所以要鼓励病人, 每天比前1 d多吃一点, 逐渐过渡到手术前的正常饮食。另外, 全胃切除术后缺少了幽门, 易引起胆汁反流, 刺激了食管、吻合口黏膜, 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 预防措施主要有食后要静坐或半坐位30 min~60 min, 睡觉时垫2个枕头, 使头部抬高, 以避免食物、胆汁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炎、吻合口炎。

4 体会

全胃切除术病人失去了胃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术后容易引起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又易引起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肠功能恢复时间长, 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及生存质量[14]。术后按制订的饮食计划和方法, 在各个阶段实施饮食护理, 做好进食的指导, 密切观察进食后的反应, 并做好饮食的健康教育, 有利于病人饮食的顺利过渡, 防止营养性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病人的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经口饮食的实施及护理体会。[方法]对31例行全胃切除术后病人实施早期经口饮食计划, 即由营养师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原则将术后每个阶段的饮食做成食谱, 责任护士在术后各个阶段实施饮食管理和护理, 观察营养方面康复情况。[结果]31例病人术后测血清清蛋白全部在正常范围, 切口甲级愈合29例, 乙级愈合2例, 出院时均进食半流饮食, 平均住院日为21d;有9例早期进食后出现腹胀, 1例出现吻合口瘘。[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实施经口饮食的护理, 可促进病人的康复。

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0年11月普外科接受全胃切除(D2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70例,均符合以下标准:(1)首次入院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明确诊断胃癌,年龄35~75岁;(2)一般状况良好,术前各重要脏器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无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系统疾病;(3)术前半年内未使用免疫增强及抑制剂,未曾接受放、化疗;(4)术前未发现重要脏器及远处转移;(5)手术方式为全胃切除(D2手术);(6)非急诊手术患者;(7)术前未接受肠内、肠外营养治疗。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EN+PN)组各35例。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位置、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及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临床程序:术前都进行常规的胃肠道准备;术前留置胃肠减压管;术中直视下放置胃肠营养管;手术由同组医师进行,采用相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即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使用相同的吻合器械;围手术期预防感染使用相同的抗生素;积极控制切口疼痛;术后第3天离床活动。营养治疗方法如下。

1.2.1 EEN组:

依据患者情况于术后12~24h开始用输液泵经术中放置的鼻肠营养管泵入5%糖盐水,速度20ml/h,总量200ml,温度维持于37.0℃。术后第2天给予肠内营养液能全力,速度20~30ml/h,总量500ml。第3天给予1000ml,速度30~50ml/h,逐渐增加到2000ml,速度增加到50~100ml/h,此后等量维持。起始阶段缺少的液体,可由常规液体经外周静脉补足。

1.2.2 EN+PN组:

术后即开始给予PN,肛门排气后开始给予EN+PN,EN开始后PN液体逐渐减量,营养治疗进行7~9d。术前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PN液体可由此输入。营养素供给为:10%葡萄糖1000~1500ml,50%葡萄糖160~300ml,20%中/长链脂肪乳剂(MCT)250ml,18AA复方氨基酸液500ml,微量元素、维生素由安达美、水乐维他、维他利匹特、格利福斯供给,“全合一”配成三升袋营养液,维持18~22h。第1天用半量,第2天全量,输液泵控制滴速150~200ml/h。胰岛素添加按胰岛素(U):糖为1∶6,由微量泵维持。

1.2.3 能量供给:

肠内营养使用能全力,肠外营养使用太康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层流超净台上配置的3L袋混合营养制剂。总能量基本按照Harris-Benedict公式给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包括: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胃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率。实验室检查:早上6点于病房空腹抽取血标本,标本送检验科检测如下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血前白蛋白(PA)、血淋巴细胞数(LYM)、血淋巴细胞百分比(LYM%)、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实验室指标变化

营养治疗后(术后第8天)EEN组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EN+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见表1。

注:与EN+PN组比较,*P<0.05,#P<0.01

2.2 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与(EN+PN)组相比,EEN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EN+PN组比较,*P<0.01

2.3 并发症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尽管胃癌发病率有所降低,但其仍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方式,其特点是创伤大、并发症多,如:吻合口瘘、吻合口梗阻、肠梗阻、感染等。临床营养的出现,有效缓解了这种状况。如何临床营养使全胃切除患者尽快康复,成为研究的重点。由于胃肠道功能障碍,胃癌患者普遍存在蛋白质-能量缺乏性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不仅会导致术后能量供应障碍,而且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3,4]。全胃切除术后经导管期肠内营养(术后24h内)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减少细菌内毒素的释放和细菌易位,防止肠黏膜通透性增加,抑制术后过度的炎症反应、脂质氧化,降低肠源性高代谢状态,改善全身蛋白质分解代谢和围手术期体质量的明显丢失,刺激胃肠道激素释放,促进胃肠蠕动和胆囊收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费用低廉。肠内营养的效果优于常规输液,且能减少抗生素应用时间。早期肠内营养能降低脂肪氧化和蛋白分解,提高净氮平衡。Fukuzawa等[5]研究表明,术后早期营养治疗可促进肠道吻合口愈合。有研究报告,术后早期营养可预防术后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促进正氮平衡,提高总热量摄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发生[6]。全胃切除术后的应激,高分解代谢状态,都会使体内蛋白分解增加。本研究显示,营养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EEN效果更好。EEN的营养成分经胃肠道吸收,经肝脏代谢,更符合生理,可促进蛋白合成,纠正低蛋白更加有效,可更好的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术后第8天,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都升高,说明营养治疗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EEN效果更加显著。

全胃切除术后的肝损伤,主要是炎性介质介导的肝损伤。本研究显示,术后第8天2组ALT能酶都升高,EN+PN组升高更显著;EENAST下降,反映EEN对肝脏的损失更有抵抗力,同时也说明EEN对肝脏功能影响更小。手术创伤后,蛋白分解加速,BUN排出量增加,机体呈负氮平衡。CrBUN的升高,也有可能是炎性介质造成的肾脏损伤。本研究显示,术后第8天CrBUN都升高,EN+PN组两者的升高更明显,说明EEN对肾脏功能影响更小。

EEN可刺激肠道,使其血液循环、代谢加快,促使肠道受损的功能、结构尽快恢复,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进而促进整个胃肠功能的恢复。本研究显示,EEN可显著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明显缩短术后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通过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我们证实了对全胃切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早期肠内营养:应坚持渐进,序贯原则;营养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安全,防止并发症发生;营养坚持个体化原则。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全胃切除患者的术后早期快速康复。但早期肠内营养的远期效果,及其是否促使肿瘤复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幼生,黎介寿.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8(5):1-4.

[2]Fock KM,Talley N,Moayyedi P,et al.Asia-Pacific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8,23(3):351-365.

[3]Carter J,Szabo R,Sim WW,et al.Fast track surgery:a clinical audit[J].Aust NZJ Obstet Gynaecol,2010,50(2):159-163.

[4]Morton RP,Crowder VL,Mawdsley R,et al.Elective gastrostomy,nutrition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dvanced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radiotherapy[J].ANZ J Surg,2009,79(10):713-718.

[5]Fukuzawa J,Terashima H,Ohkohchi N.Early postoperative enteral feeding accelerates upper gastrointestinal anastomotic healing[J].World J Surg,2007,31(6):1234-1239.

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 篇8

关键词:Roy适应模式,胃癌,胃大部切除术,早期疼痛,负性情绪,术后护理

早期胃癌多采用手术,预后除与病情及治疗方法有关外,良好的护理措施对病情康复、减少复发也有重要作用[1]。Roy适应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理论,认为护理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适应性,帮助其恢复并维持健康[2]。本文探讨Roy适应模式护理对胃癌手术后早期疼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选取2 01 4年1月至2015年1 0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胃癌T2期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47~75岁,平均(57.1±2.9)岁;BMI指数19~23kg/m2,平均(21.1±0.8)kg/m2;住院时间7~14天,平均(9.2±2.6)天;合并糖尿病10例(16.7%),原发性高血压8例(13.3%)。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指数等方面接近。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包括监护生命体征、镇痛、抗感染等,术后2~3天禁食,给予静脉营养,肠道恢复排气后根据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制定饮食方案,增加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摄入,补足液体摄入量。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Roy适应模式护理,具体操作如下:(1)生理功能适应。患者术后最明显的生理变化是疼痛和消化功能的改变。术后疼痛持续两周左右,特别是术后1~4天,多数患者会感到重度疼痛,即使给予镇痛药物仍无法完全消除疼痛,Roy适应模式强调通过调节患者主观情绪和转移注意力降低痛觉,术后对患者播放轻音乐,进行想象疗法、呼吸与肌肉放松训练[3],并告知家属对其进行交谈、抚触,转移注意力;消化功能方面,患者术后需置管行静脉营养,无法进食对患者心理和体质影响巨大,应充分对其进行认知教育,使其了解治疗过程和肠道的代偿性功能,增强其康复信心。(2)心理适应:胃癌患者大多心理脆弱,甚至缺乏生存欲望,在胃大部切除后,部分患者认为自己预期生命缩短,出现抑郁、绝望、恐惧等情绪,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进行术后健康教育,讲解胃癌手术预后和康复良好患者的事例,由家属帮助患者回忆快乐、幸福的经历,帮助其认识主观能动性在康复中的关键作用。(3)自我概念与角色功能适应:胃癌手术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生活习惯,为其制定循序渐进的作息时间和康复训练计划,可令其从基本的穿衣、如厕开始练习,每周完成一件任务,增强恢复信心。(4)依赖性适应:患者术后会有强烈的无助感,对家属和医护人员强烈依赖,除了鼓励患者加强自信,也要对其家属进行干预,告知陪伴和交流的重要性,并尽量避免将手术失败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术后2、1 2、2 4小时,3、7天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值,“0”表示无痛感,“10”表示剧烈疼痛,难以忍受。(2)比较两组术后(干预前)和出院前(干预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二者均以50分为临界值,分值越大表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值比较(表1)术后2小时两组VA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12、24小时和3、7天VAS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表2)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胃大部切除术是早期胃癌患者常用手术方法,一般切除胃远端的2/3~3/4,可显著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率,预后较好,但手术创伤大,患者应激反应较强烈,需给予康复护理。Roy适应模式认为,人的生命过程是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不断适应的过程,护理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适应性和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应激反应,提高护理效果[4]。

本文参照Roy适应模式将患者的适应性反应分为生理、心理、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4个方面,针对性地促进患者适应术后主要刺激、次要刺激和固有刺激[5],如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患者心理预期,改善术后心境,从而减轻主观痛觉;加强术后家属支持和情感交流,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减轻负面情绪;循序渐进的生活行为训练可使患者增强信心,减轻挫败感,重塑角色定位,积极应对康复。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2、24小时和3、7天VAS值,干预后S A S、S D 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应用Roy适应模式对胃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能有效降低其疼痛感,改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邵珠艳.胃癌患者心理因素的灰色综合评判[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61.

[2]谭玉兰,宋玉兰.运用ROY适应模式管理护士职业压力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95.

[3]范金刚,朱国康,崔立中.国内外放松技术和放松机制的研究综述[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9):356.

[4]高晨晨,姜安丽.罗伊适应模式理论新进展评介[J].护理研究,2013,27(11):964.

上一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下一篇:城市景观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