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市场

2024-06-02

运维市场(精选十篇)

运维市场 篇1

1 我国海上风电运维市场现状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深度调整,风电行业已经走出了低谷期,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着力扶持风电行业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环境逐步回暖。目前,我国“十三五”规划已经基本确定了上调新能源比例,风电行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将比“十二五”有所提高,预计到2020年,风电装机含量将达到2.5亿~2.8亿千瓦。海上风电具有风速大、来源稳定、环保效应好等突出优势,成为风电行业发展的新宠。在风电行业整体发展前景向好的大环境下,海上风电的市场潜在空间巨大,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在建和已投产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000万千瓦,巨大的装机容量带动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发展,海上风电运维已经成为新能源装备制造行业新的增长点,随着近年来很多现役海上风电机组出质保期,运维市场后劲将被大量释放。

海上风电运维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的运维厂商,但与此同时,海上风电的运行和维护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海上风电面对潮湿、盐雾、台风等恶劣环境,其运行和维护面临众多的技术难题与困难,运维成本约为陆上风电的两倍。

2 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呈现新契机

综合分析海上风电运维市场,虽然还面临一定的技术难题,但随着行业对海上风电运维技术的重视不断升温,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契机。

2.1 风电运维开启智慧时代,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致力于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以智慧、低碳、高效为特点,大量应用了新技术,被应用于新能源领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控制、智能传感等技术被应用于风电运维领域,开启了海上风电运维的智慧时代。

以大数据技术为例,目前海上风电运维主要包括海上风电的集中监控、风电场群的运行管理、风电机组的状态评价和故障诊断、相关的备品配件供应、机组检修和运维等工作,涉及海上风电的运行、管理、维护、故障分析等领域,利用智能传感技术能够将风机运行数据通过互联网,上送监控中心,形成运行数据库,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海上气象分析、地理环境数据整合、卫星图像数据整理和分析等领域,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和整理庞大的海上风电场运行数据,结合数据挖掘和系统监测技术,实现海上风电运维的智能化,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排除风电机组可能出现的故障,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降低风电运维成本,提升海上风电的运维效率。

风电运维行业中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通过对海量大数据的智能调取与分析,为风机运行参数共享、远程实时监控、数据整合与连接、风机预测性维修、风电运维管理的专业化与标准化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海上风电管理平台,获得良好的商业价值,降低风电运维成本,推动风电运维向着预测、预防、智能方向推进。

2.2 大量风机走出质保期,运维市场被释放

近十年来我国风电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大量的风机出质保期,目前,我国2010年之前建设的风机多为2年质保期,2010年之后建设的风机为3~5年质保期,因此,进入2016年,大部分2010年前后建设的风机已经走出了质保期,海上风电也是如此,随着风机运行年限的增加,越来越多风机出现漏油等故障,初期投入的一些制造技术不成熟的风机尤其如此,在此背景下,海上风电的运维市场被大量释放。

根据《2015年中国风电叶片设计制造与运维技术高峰论坛报告》的统计,2015—2016年间,我国每年将有18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的风机出质保期,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规模还在呈现增长趋势,预计到2022年,累计将有超过20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机出质保期,风机出质保释放出的运维市场无疑是巨大的。

2.3 以旧换新和机组退役,大幅拓宽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与陆上风电相比,还相对滞后,很多技术尚不成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检测、制造、安装、施工、运行和维护体系,产业机制尚有待健全,尤其是在海上风电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尚未实现国产化,6兆瓦及以上的大容量风机还处于试点运行和尝试阶段。

在此背景下,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逐步成熟、优质风资源的逐步减少、海上风电管理机制日益流畅,风机的以旧换新和机组退役成为必然趋势,技术先进、大功率的机组将替代过时的小功率机组。此外,海上风机的普遍使用年限为25年,部分风机技术性能也日益落后,发电量不断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日益增加。机组的更新换代给风电制造和施工带来广阔的市场,大幅拓宽了海上风电的市场空间。

3 抓住运维市场新契机,投身风电运维市场

海上风电运维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海上风电工程施工企业应当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发展良机,投身运维市场。

3.1 从单纯施工向施工、运维、服务一体化过渡

伴随我国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也日益提升,相关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因此,要做大做强企业,必须打破单纯从事某一领域的局限,从单纯施工向施工、运维、服务一体化过渡,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目前,包括维斯塔斯、华锐风电等在内的风电企业,都在筹备建立专业的风电运维公司,将风电运维市场作为发力点,抢占新的风电运维市场。可见,单纯的某一技术领域服务已经不是未来风电行业发展的趋势,能够提供从施工到运维和配套服务的企业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3.2 从事后运行维护发展到体系化运维方式

传统的风电运维服务采用事故后修复的形式,对风机故障的发生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预见性,而且基本采取谁家风机故障谁家修的策略,未建立规范化和系统性的运行和维护体系。目前继电保护行业已经较多地推广了状态检修,今后海上风电运维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

因此,风电施工企业有必要推动自身技术和管理升级换代,逐步从单一的事后运维方式过渡到体系化运维方式,推广状态检修的方式,建立系统的监测和运维平台,进行设备健康管理,对智能传感系统收集到的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判,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以整个风电场的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提出运维策略。

3.3 准确把握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发展态势

目前,国内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第一类市场参与者是业主单位,他们会基于自身需求,建立专业负责风机运维服务的子公司,与总公司一起进行协同运维,这类运维方式的优势在于管理方便,中间环节少,合作和协调方便;第二类运维市场参与者是海上风电风机的整机制造商,这类方式是海上风电运维团队的中坚力量,因为在风机制造方面具有较好的经验积累,因此在运维市场具有技术优势;第三类是第三方的运维团队,这些运维团队提供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其成本相对较低,运行管理专业化,制度较为灵活,但在运维技术上相对欠缺。

目前,维斯塔斯、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明阳风电等都建立了专业的运营维护子公司,还有很多相关施工企业也正在组建自身的运维团队,这对于海上风电施工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应当准确把握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发展态势,在当前运维市场三足鼎立的局势下,利用自身在海上风电施工方面的经验积累和规模优势,积极发展海上风电运行和维护技术,借助智能运维技术发展的东风,不断完善自身的风电运维体系,把自身做大做强。

4 结论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增加,相关的运维业务还将持续增长,海上风电施工企业应当紧抓新契机,积极拓展运维业务,推动自身发展。

摘要:在智能电网发展向好的背景下,海上风电发展迅速,部分工程已经运行了一定时间,很多风机面临出质保、更新换代和退役的问题,相关的运维工作量不断增加,市场呈现新契机。文章分析了我国海上风电运维市场的现状,从风电运维开启智慧时代、大量风机走出质保期、以旧换新和机组退役三个方面分析了运维市场机遇,提出施工企业应该把握新契机,发展系统化运维,并向施工、运维、服务一体化过渡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出质保,智能化

参考文献

[1]赵靓.海上风电发展近况调研[J].风能,2013(2):46-49.

[2]韩仲卿,孟海燕.浅谈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J].华北电力技术,2010(12):26-28.

[3]赵群,柴福莉.海上风力发电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电工程,2009,26(12):5-8.

[4]何杰,赵鑫,杨家胜.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J].人民长江,2011,42(1):37-39.

运维市场 篇2

编制单位 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摘要

光伏电站建成并网以后,运维上升成为光伏电站的工作重心,运维工作直接关系到电站能否长期正常稳定运行,关系到光伏电站的运维成本、投资价值及最终收益。

2015年底中国累计光伏装机量已超过43GW,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迅猛增长的装机规模,让光伏电站的监控及运维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另外若按照至2020年我国装机总量150GW测算,未来5年光伏装机量存2倍以上空间,年均20GW的新增装机规模。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光伏电站运营商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中国光伏运维背景分析 第一节 中国光伏运维定义 第二节 中国光伏运维必要性分析

一、中国光伏融资之痛

二、中国光伏运营之痛

三、中国光伏收益之痛 第三节 中国光伏运维政策背景

一、光伏发电行业主要政策

二、光伏发电行业相关发展规划

第二章 中国光伏电站建设现状及前景分析 第一节 中国光伏电站建设现状分析

一、中国光伏电站行业装机容量

二、中国光伏电站项目建设情况

三、中国光伏装机地区分布情况

四、中国光伏电站建设的影响因素

1、光伏电站建设的有利因素

2、光伏电站建设的不利因素 第二节 中国光伏电站成本与盈利分析

一、光伏系统价格走势分析

二、光伏电站成本结构分析

三、光伏行业上网电价分析

1、光伏电站电价政策

2、分布式光伏电价政策

四、光伏电站盈利水平分析

五、光伏电站盈利影响因素

第三节 中国光伏电站行业五力竞争分析

一、光伏电站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二、光伏电站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三、光伏电站新进入者威胁

四、光伏电站替代品威胁

五、光伏电站竞争现状分析 第四节 中国光伏电站行业SWOT分析

一、光伏电站行业优势分析

二、光伏电站行业劣势分析

三、光伏电站行业机会分析

四、光伏电站行业威胁分析 第五节 中国光伏电站建设前景展望

一、未来光伏电站建设的重点地区

二、未来光伏电站建设的重点类型

三、未来光伏电站建设前景展望

第三章 中国光伏运维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第一节 中国光伏运维市场现状分析

一、中国光伏运维市场容量分析

二、中国光伏运维市场分布格局

三、中国光伏运维盈利模式分析 第二节 中国光伏运维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一、中国光伏运维企业规模格局分析

二、中国光伏运维企业性质格局分析

三、中国光伏运维企业竞争格局展望 第三节 中国光伏运维市场前景展望

一、中国光伏运维市场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光伏运维市场前景展望

第四章 重点地区光伏运维产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 青海光伏运维产业政策及现状

一、青海光伏电站行业相关政策

二、青海光伏电站行业配套设施情况

1、青海太阳能资源条件

2、青海电网配套设施情况

三、青海光伏电站行业建设情况

四、青海光伏运维产业建设情况 第二节 甘肃光伏运维产业政策及现状

一、甘肃光伏电站行业相关政策

二、甘肃光伏电站行业配套设施情况

1、甘肃太阳能资源条件

2、甘肃电网配套设施情况

三、甘肃光伏电站行业建设情况

四、甘肃光伏运维产业建设情况 第三节 宁夏光伏运维产业政策及现状

一、宁夏光伏电站行业相关政策

二、宁夏光伏电站行业配套设施情况

1、宁夏太阳能资源条件

2、宁夏电网配套设施情况

三、宁夏光伏电站行业建设情况

四、宁夏光伏运维产业建设情况 第四节 江苏光伏运维产业政策及现状

一、江苏光伏电站行业相关政策

二、江苏光伏电站行业配套设施情况

1、江苏太阳能资源条件

2、江苏电网配套设施情况

三、江苏光伏电站行业建设情况

1、江苏地面光伏电站装机情况

2、江苏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情况

四、江苏光伏运维产业建设情况 第五节 新疆光伏运维产业政策及现状

一、新疆光伏电站行业相关政策

二、新疆光伏电站行业配套设施情况

1、新疆太阳能资源条件

2、新疆电网配套设施情况

三、新疆光伏电站行业建设情况

四、新疆光伏运维产业建设情况

第五章 中国光伏运维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二节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三节 北京木联能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 晖保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五节 青岛萨纳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析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六章 中国光伏运维产业投资分析

第一节 光伏电站行业周期性、区域性与季节性分析

一、光伏运维产业周期性分析

二、光伏运维产业区域性分析 第二节 光伏运维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一、光伏运维产业技术壁垒分析

二、光伏运维产业市场壁垒分析

三、光伏运维产业资金壁垒分析

四、光伏运维产业人才壁垒分析 第三节 光伏运维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光伏运维产业政策风险分析

二、光伏运维产业竞争风险分析

三、光伏运维产业技术风险分析 第四节 光伏运维产业盈利模式分析

一、光伏运维产业盈利模式分析

二、主要盈利模式对比分析

第五节 光伏运维产业投资方式与建议

一、光伏运维产业投资过程分析

二、光伏运维产业投资面临的难题

运维外包的困惑 篇3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指引下,关注公众服务,提高公众服务满意度成为各级政府机构当前的工作重点。而对于为业务提供支撑的电子政务运维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业务创新并实现高满意度的关键所在,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运维外包,各级组织在运作模式、实现方式和管理手段上遇到如下困惑:

困惑一:运维服务到底要不要外包

外包了,将使自身逐渐失去主动权,最终受制于人。这种想法在很多机构中都有出现。从建设来看,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全部由IT公司承担。建设完成后,运维服务工作再交给外包商去做,机构本身似乎只掌握着付费的主动权。而自身信息化技术能力不足,技术人员不稳定等现状又使政府机构的运维工作处于两难,运维工作到底要不要外包,使政府机构决策时变得格外小心。钱花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结果必然会问责到人,殃及“乌纱”。而运维服务外包会失去主动权的保守想法,可能真正会让决策者失去主动权。对于运维服务要不要外包,不是决策者的个人喜好问题,而是政府机构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包括西门子、摩托罗拉、诺基亚、花旗银行等在内的世界500强企业的在华机构中的大部分都已经引入了IT运维服务外包。国内电子政务的运维外包,必将在全球运维服务外包大趋势下蓬勃兴旺。电子政务的运维服务外包,是将非核心业务交给擅长的专业公司完成,使机构得以从繁琐的技术问题中解脱出来,更集中精力于为老百姓提供又好又快的服务中。

困惑二:外包商能否长期胜任运维服务工作

这的确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外包商自身能否不断发展壮大,持续稳定地为甲方提供运维服务成了甲方的担心所在。目前政府的运维服务内容因涉及国计民生和本土文化,更多采用本土公司执行。而本土IT公司目前尚不能与国际IT公司相比拼,无论从规模、技术实力还是资源。这对选择运维服务外包商提出了挑战。运维服务是一项长期且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机构自身的管理能力完善和外包商的成长速度达成了一定关系,管理与服务相伴成长。有些运维商规模并不大,但就某一领域比较专业,使得其具有了相应的竞争能力。另外,对运维服务内容的理解非常重要。运维服务外包商应该理解甲方的业务,并能够深入业务从战略角度为甲方考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意味着双方能否持久合作。目前,政府的运维外包服务多数是通过招标或政府采购的形式,选择决定应该务实创新,不能仅仅以价格最低作为中选条件。

困惑三:如何弥补运维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现状

笔者曾经参与的一次对某市的电子政务开展绩效评价中发现,截止2007年底,某市40多家政府部门中有28家业务系统选择了运维外包,承担运维工作的企业共110多家,其中88家企业是由建设转运维,专业承担运维服务的企业只有10余家,仅有一家拥有运维服务国际资质(ISO20000证书),89%的企业集中在提供较简单的技术设备、网络与系统运维上。48%的部门认为企业的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委办局需要,甚至“部分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还不如一般公务员。”运维工作面临较大风险和挑战。 此种现象其实是很具普遍性的,足以说明运维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

好在眼下的各机构正在有意识地调整业务方向,不仅提供“硬”产品,也向提供“软”服务转型,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升运维服务管理水平。比如有的IT公司在积极配合甲方做好服务规划,梳理服务目录,统计运维资产的同时,在运维服务过程中还带动分包商一起组织运维人员参加ITIL培训,并考取资格证书。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政府方大力支持,有的领导也参与了培训和考试。这样的规划、执行、改进、学习形成了真正的闭环,运维管理与服务正在相伴成长。

困惑四: 运维外包了,信息安全如何保证。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运维服务外包在分担机构IT运维工作的同时,也蕴含着信息安全的风险。运维服务外包商有机会接触组织秘密及机密资料,组织的知识产权也可能面临风险,组织内部的信息对运维服务外包商变得透明。近年来,信息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政府履行职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对社会的整体安全构成威胁,政府形象受到挫伤。信息安全问题在电子政务运维中被突显出来。

加快完善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成为各级政府进行电子政务建设与运维时必须考虑的中心问题。信息安全是整个组织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对于信息安全的管理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要求组织内部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资产是信息的载体,因此资产安全成为组织信息安全的基础前提。其次是对物理资产所承载的信息的策划、实施、检查、改善这一循环的监控和跟踪。在运维服务外包中,资产管理和信息资产管理是首要工作,的确需要加强,通过必要的流程和手段,达到信息监管的目的。

困惑五:如何监管运维服务外包商

钱花了,事没干,至少没干好,这样的现象在以往运维服务外包中不乏实例。伴随运维所有权的转移,高层管理人员无法对外包的内容进行直接控制;忙于业务的部门不能及时、主动发现问题,被动救火;外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对监督评价机制的缺失;等等,都可使运维工作陷入被动。

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开展绩效评价,对运维工作的全生命周期施行考核,是保证运维服务不偏离轨道,达成高满意度和平衡各方利益的最佳途径。同时,适时聘请第三方咨询机构,对运维服务和管理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度判断,有利于机构发现运维服务管理中的问题,补漏查疏,提高运维的绩效。绩效评价是对运维服务外包的管理抓手,定期进行绩效考核,积极应用考评数据做正面引导,将极大地促进运维管理水平和服务绩效的提高。

一大难题:运维费

运维工作的一大“并发症”就是運维费。犹如买了车就要加油才能在路上跑一样。有了运维服务外包,运维费问题就愈发敏感。

有调查机构显示,我国信息化发展中80%的费用用于建设和开发,80%的时间与IT项目运维有关,而运维的投资仅占整个IT投资的20%,形成了典型的“轻服务、重技术”现象。绝大部分钱在前面建设时期花掉了,后面运维没有费用了。这种由来已久的制度性缺失导致运维费没有名正言顺地列入财务科目。随着信息化建设接近尾声,运维工作全面铺开,各单位都在针对自己的情况想解决办法。《北京市电子政务(甲方)运维管理规范》中已初步明确了运维资产的分类和运维费预算的相关内容。接下来的事情是怎么预算,要划怎样的一个圈,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根据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将运维费划分为三大类,即转固资产运维费、高级别运维费和运维长项费用。其中,转固资产运维主要针对固定资产,涉及到运维资产的分类;高级别运维费是指诸如外包服务培训等的费用;而运维长项费用,如数据建设、电路租用等。在具体计算时,通常采用人工量法和比例系数法。人工量法适用于实施性质复杂,服务费用不确定、预估或履行成果不确定的服务项目。而比例系数法采用IT运维资产的系数法,调整运维预算价差,其系数有抽样或分析同类结构的典型IT资产加权平均而得,这也是被世界各国财政运维预算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具体计算时,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使费用更接近实际发生值。

精准运维承载IT运维之梦 篇4

精准运维及其意义

1. 什么是精准运维

精准运维是一种IT服务方法, 它是要让IT运维服务工作围绕被服务对象的业务来展开, 从而进行心跳同步式的服务, 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提升业务体验, 实现服务价值, 而不仅仅是围绕信息系统本身 (软硬件) 来服务。

因此, 精准运维的理论体系架构本质上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体系, 是以业务的心跳为基准的服务思想理念。精准运维是通过一系列方法掌握服务对象所使用信息系统的特性、业务特点, 以及该信息系统所服务的企业业务特性, 找准目标, 通过业务部门及时把用户的真实体验反馈给运维, 这样, 运维工作就能通过掌控信息系统运行风险、运行特点、资源调配情况和业务部门反馈的意见来优化信息系统, 从而精准的预测服务要求并开展服务计划, 提供和建议使用较小的代价有效展开主动服务和快速响应服务做到信息系统与业务心跳同步。

总结起来, 精准运维的基础是熟悉被服务对象, 知己知彼, 并建立风控模型 (该风控模型与信息安全风控不同) , 要素是主动服务与预测, 关键是掌握业务需求与变化;与精准运维密切相关的是业务所有者、信息系统、环境等。同时, 精准运维的行动离不开PDCA的方法。精准运维的框架图如图1。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上层对下层是要求, 下层对上层是支撑, 影响业务的变化主要有六因素;风控模型是精准运维的定海神针;与运维工作关系密切的是业务所有者、信息系统与环境;技术实力是运维工作的支撑。以业务目标为导向, 业务所有者以及环境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作业风险、业务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和安全风险, 按照PDCA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识别、规划、执行、回顾、改进等, 从而保持信息系统与业务需求的精确匹配, 达到心跳同步。

2. 精准运维的特点、意义

精准运维有别于传统运维, 有以下五大特点:以客户的业务为导向。服务要与业务精准同步。强调主动性、计划性的服务, 由救火队变为预防与救火并举。除了保障系统安全稳定可靠, 更强调用户体验、效率和效益。更重视服务价值的实现。

精准运维的意义有五个方面。

1.使运维服务过程更重视用户体验, 促Dev Ops落地

精准运维在服务过程中引入了业务需求作为控制变量, 并以此为导向开展运维, 充分了解了用户业务诉求, 并将用户体验作为最终目标, 这使得运维服务过程更注重用户体验, 摆脱了仅针对信息系统做文章的小格局, 有利于开发 (软件工程) 、技术运营和质量保障 (QA) 之间的沟通、协作与整合, 促进Dev Ops真正落地。

2.让运维服务的价值更得以突显, 并由“人天”来衡量转变为以其产生的价值来衡量

传统运维往往签订一个固定期限的运维协议, 服务的价值一般体现在多少人天、多少人年, 以时间作为标尺来衡量价值。而精准运维的目标是服务给客户带来多少价值并得到客户的认可, 体现在精准运维不仅追求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可靠, 更追求的用户体验、业务效率、业务效益等,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 使服务的立意更高, 目标更高、客户的体验更好, 因而含金量也更高。换句话说, 精准运维让运维服务从低端走向高端, 可以走向按项目制、目标制来签订合作或服务要求。

3. 增强了运维的主动性, 使运维更加有计划性、条理性、预见性, 工作不至于被动

很多时候, IT运维服务带给人的印象似乎只是停留在“救火队员”的角色之上。运维人员往往是等到故障已经出现或瓶颈已经产生, 然后才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予以恢复, 这种运维方法虽然能最终排除故障, 但无法规避对企业业务造成的损失。而精准运维主动关注业务需要、用户体验、系统运行动态和变化趋势, 并采取措施识别人机环境方面的风险并主动采取措施消除, 充分体现了运维的主动性、计划性、条理性和预见性, 真正实现主动预防性运维、防患于未然, 实现信息系统与业务的心跳同步。

4.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

IT系统于业务应用来说, 有可能资源不足, 也有可能资源过剩, 通过精准运维的方法, 不仅能解决资源不足问题, 还可有效应对资源过剩的局面, 将“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打个比方说, 一个营销系统每日的不超过万条记录的处理量, 但当时设计时却购置了配置很高的服务器, 当前的服务器性能只利用了不到10%。通过精准运维的分析与评估, 完全可以在当前的营销系统服务器上部署虚拟机, 作为其他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 企业无需再购置新的服务器, 从而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升资源利用率。

5. 让运维更加向运营靠拢, 成为运营的一部分

所谓运营, 是指以网站为产品营销平台或产品本身, 为开展网络营销而做的一系列工作总称。精准运维不同于传统运维, 更为关注业务需求、用户体验, 通过对运营过程中的大数据从业务角度进行精准分析, 发现用户的需求与业务环节的关联关系, 进而从应用软件的角度进行业务模式、流程的改进与调整, 让业务更好满足用户需要, 从而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或改进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 精准运维让运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接近运营, 且已成为运营的一部分, 能够为开展网络营销贡献巨大的价值。

精准运维该怎么做

1.精准运维的初始化—建立风控模型

了解运维系统的业务特点, 根据业务和系统运行情况与业务所有者一起着手建立风控模型。通过综合各方面信息, 结合业务, 从而建立风控模型, 梳理出风险清单。建立风控模型的过程也就是进行信息系统与业务的匹配度分析过程, 匹配度高的项必然风险小, 匹配度低的项势必风险高。

要素:风控模型的初步建立完成标志是与业务所有者达成共识。

2.精准运维日常运行之信息采集与反馈

首先, 以风控模型为基准, 及时了解业务所有者的具体要求并将系统的情况与所有者交流, 得到有价值的服务信息;其次, 可以利用自动化监控技术采集到用户端的用户体验数据, 如访问网站人数、登录系统效率、页面响应速度、访问流量等;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及最新的ELK技术的方式采集系统日常运行的业务数据、资源使用情况数据、业务运行效率日志数据等。此外, 还可以不断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采集用户的反馈与需求。

要素: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意图, 并形成共识。

3.精准运维日常运行之预测及计划编制

根据采集信息进行预测与计划的编制, 所谓预测, 就是对尚未发生或目前还不确切的失误进行预先的估计和推断, 是现时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进行探讨和研究。科学预测是建立在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科学推断。系统预测的实质就是充分分析、理解系统状况发展变化的规律。用相关性、数据趋势分析法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 分析出业务需求与资源之间的相关性、与运维人员之间的相关性, 分析出应用系统使用的历史与未来趋势, 根据趋势与现有资源的匹配性来实时优化系统资源和人力资源, 并编制详细的系统优化实施方案对系统进行优化。计划即是根据预测和业务所有者要求编制的行动方案。

要素:计划要得到所有者的认可, 如需要可优化风控模型。

4.精准运维日常运行之系统优化执行与实施

根据编制的优化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且与业务方充分沟通, 在不影响业务的基础上完成系统优化、应急演练、风险措施改进的实施服务工作。

要素:注意行为规范。

5.精准运维日常运行之校验与评估

根据实施结果与业务运行情况及对系统运行情况的采集, 不断的校验实施效果, 再进一步评估改进, 通过PDCA循环往复直至达到系统与业务的精确匹配与心跳同步。

运维市场 篇5

2012-12-28 16:30 王财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我要评论(1)字号:T | T

从事IT运维服务的相关企业如何构建完善的IT运维服务体系,并通过ITSS评估。本人结合2012年ITSS运维服务能力第一批和第二批评估经验,就IT运维服务企业如何构建完善的运维服务体系及如何保证ITSS评估,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随着IT运维服务行业的逐步成熟,IT运维服务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服务框架和较完整的服务产业链条,而且IT运维服务已经成为了IT产业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1月5日正式下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2年第28号)》,公布ITSS中的《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1部分:通用要求》(简称:通用要求)、《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2部分:交付规范》以及《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 3项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国家标准号分别为:GB/T 28827.1、GB/T 28827.2、GB/T 28827.3,实施日期为:2013年2月1日。

从事IT运维服务的相关企业如何构建完善的IT运维服务体系,并通过ITSS评估。本人结合2012年ITSS运维服务能力第一批和第二批评估经验,就IT运维服务企业如何构建完善的运维服务体系及如何保证ITSS评估,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符合通用要求及企业自身特点的IT运维服务目录

企业的运维服务目录大类要与IT运维服务目录 标准一致,其中一级服务目录包括基础环境运维服务;硬件运维服务;软件运维服务;安全运维服务;运维管理服务及其它运维等六大类,二级包括如网络运维服务;主机运维服务;应用软件服务等十三小类。要求IT运维服务企业为甲方提供的运维服务目录要细化到二级,且要根据实际的提供的运维服务内容进一步细化。在IT运维服务目录中要详细介绍每种服务的具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运维过程中的交付成果、成果交付的频度等参数。甲方一般只需要参照IT运维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目录选择需要的运维服务项目即可,并按照选择IT运维服务项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运维服务企业在与甲方签订的《IT运维服务协议》中要明确具体的IT运维服务项及每种服务的具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运维服务过程中的交付成果、成果交付的频度,服务人员能力要求,运维服务水平评价标准,备品备件的提供等方面,并有可量化,可评价等属性。

(二)依照企业的IT运维服务目录和运维服务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为给甲方提供规范、安全、可靠的运维服务,IT运维服务企业需制定一套科学、完整、详细、且与IT运维服务目录相匹配的运维服务管理制度。包括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明确的岗位职责、人员素质能力要求、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如人员管理规范,资源管理和储备规范,事件响应规范,问题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规范,信息安全管理规范,知识库(财富库)管理规范,服务台管理规范等。另外还包括在实施运维服务项目过程中所需的各类模板。如运维服务计划,监督管理计划,培训计划,服务报告,季度报告,事件报告单,问题处理单,满意度调查单等。

在实践中,IT运维服务企业以管理制度为保证、以运维服务计划为依据为甲方提供良好的运维服务保障。IT运维服务企业若要参加IT运维能力(ITSS)评估还需要参照《ITSS通用能力评估申请表》中要求提交的18个文件。

(三)规范运维服务合同

构建完善的运维服务体系还需从IT运维服务合同着手。IT运维服务企业要规范要求与甲方签订的运维服务合同,合同中不仅要规定服务的内容,合同价格,还应该依据运维服务目录和客户的运维服务要求,起草包括详细服务条款的《运维服务合同》附件。一般包括服务内容(服务项),服务方式,每项服务的服务质量要求的关键量化指标,服务质量报告的提交方式,提交的频度,服务评价基准等方面。合同是运维服务方为甲方提供合格运维服务的依据,所以运维服务企业要在甲方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细化服务指标,至少应细化到服务目录中所展示的级别。

(四)明确组织内成员的岗位职责

依据运维服务目录和运维服务项目要求制定完善的岗位职责制度,包括管理岗位和运维服务岗位两类。一般包括明确的岗位职责说明,清晰的岗位考核指标体系和对应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五)有监督服务机制

为保证运维服务企业给甲方提供优质的运维服务,运维服务企业需要建立两级监督服务体系。第一级是项目级监督。项目经理对项目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项目成员之间也可相互监督,保证运维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出现问题时能按照问题的应急预案及时解决。第二级是组织级监督。组织级主要是公司高层主管领导和有关的管理部门,公司高层主管领导及有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对运维服务项目的状态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运维服务项目按照计划执行,同时在项目层和组织层的监督范围内。组织级的监控主要集中在服务台,服务台的工作主要包括日常的事件受理、派单、回访等,还包括满意度调查等。

(六)有服务台

服务台是运维服务的中央处理器,用以接收客户的事件报告并及时予以处理、回访,接收客户投诉等。IT运维服务企业要建立服务台,并有服务台管理机制。服务台接到的事件报告后,常规事件通过服务台直接解决,非常规事件或无法通过服务台解决的事件,服务台要按照相关制度派发工单,安排运维工程师到现场解决。服务台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客户就运维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通报有关部门和成员。

(七)建立PDCA机制

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中包括策划、实施、监督、改进等环节。PDCA机制应覆盖到运维服务的各环节,各方面。如运维服务管理制度、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服务能力、资源、技术等。

IT运维服务企业构建完善的IT运维服务体系,要从制度、流程、人员、技术、资源等方面入手,力争做到制度全面,流程规范、清晰,人员职责明确,技术成熟,资源能满足运维需要。若从ITSS评估的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运维服务企业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流程不够规范,制度落实不到位,实际中以人治为主,法治为辅;人员岗位职责不详细;备品备件类资源储备不达标;缺乏有效的监督

运维也要被监控 篇6

因此,浙江移动迫切需要一个主动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主动发现问题,判断故障源,并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专家认为,要解决浙江移动面临的业务挑战,必须对业务系统等进行主动监控管理,优化关键业务服务的可用性和性能,在问题发生之前及时应对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时通过对业务应用的监控,了解最终用户的应用体验,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为此,浙江移动采用了业务可用性中心,可以做到全面业务的服务管理: 包括端到端应用响应时间测量、SLA (服务水平协议)监控和报告、基础架构事件管理、IT 服务依赖性视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终端用户监控器( End User Monitor),它可以主动监控最终用户的应用体验。例如可以逐屏重放问题发生时用户的每次行为,包括用户看到的任何错误信息。这有助于应用专家利用Web 界面,快速锁定问题,及时解决。

系统从业务感知角度出发,以业务拓扑模型为核心,依据业务建模、数据聚集、告警管控和界面展示四个层次来实现IT运营管理,从而让浙江移动的业务、应用、各类平台资源等IT运营管理要素全部覆盖于系统之内。这样,浙江移动通过终端用户监控器监控网上营业厅、BOSS等系统,结果是不仅得到了综合业务视图,同时还可以得到关键性能指标(KPI)的趋势分析、历史数据展现、图表等,分析出具有代表性的客户行为报告,实现了对业务的全面监控,当然,最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

IT运维管理之移动运维的应用研究 篇7

IT运维指的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 IT部门人员要采取相应的管理维护方法, 对设施的运行物理环境、软硬件环境以及其他业务系统等进行定期的维护管理, 因此, 也叫做IT运维管理。

我国的移动通讯在2000年左右开始快速发展, 在率先建成两级网关系系统的基础上, 实行资源管理、流程优化、数据集中管理以及完善网络服务等措施, 建成高度集约化的现代化运维管理体系。随后我国的通讯行业不断推陈出新, 网络业务量与用户量越来越大, 在此形势下, 网络运维工作要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移动通讯的网络运维应用进行分析。

近年来, 我国的通讯业网络运维, 开始在高度集中运维、客户感知等方面不断创新, 但整体来看, 当前的移动运维虽然一直都很重视网络运维, 但在某些方面, 移动网络运维的内容不能很好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市场变化、用户需求等, 导致很难突破现有的运维模式, 获得更好的市场利益与用户体验。因此, 移动通讯行业需要转变网络运维的定位, 将网络视为企业的重要资源进行经营, 在保障网络质量、安全的基础上, 提高运维效率和服务水平, 最重要的是提高网络运维的效益。

2 当前移动网络运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分析当前移动网络运维现状, 发现当前依然存在网络运维缺乏流程化管理、运维集中化管理不完善、信息化管理效率较低等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移动网络运维缺乏流程化管理

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流程化管理, 只有标准的流程化管理方法, 才能使移动网络的运维管理工作保持统一的高质量。由于移动运营过程中, 使用的大设备及运维人员较多, 这就导致影响移动运维工作的因素复杂多样。如有些地区只考核运维人员的绩效, 导致维护工作因人而异, 网络质量参次不齐。由于忽略了对关键业务工作的流程化管理, 导致在运维管理中不能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测量和考核, 也无法对整体通信网络运维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行统一过程控制。

2.2 通讯网络运维的集中化管理程度不足

为了打破以往网络运维体制以及网管系统功能的限制, 当前大部分地区的通讯网络运维普遍采用集中管理、分散维护的结构。分析全省通讯网络的运行情况发现, 虽然目前各地市都设立了各自的通讯网络管理中心, 对通讯网络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但依然存在各通讯网络运维中心之间网络维护流程并不完全一致, 各市、县专业维护职责界面不统一等现象, 整体上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性维护方面, 由于各市县人员构成不同, 人员配备存在差异, 能力差异较大, 尤其综合维护的能力有待加强。

2.3 通讯网络运维的信息化管理效率较低

在现代化信息管理中, 通讯网络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是极其重要的数据信息管理基础, 只有在数据库有记录的通讯网络设备, 才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管理。通讯网络资源数据信息标准化、集中化、统一化, 才能在通讯网络运行维护过程中使得资源利用更合理、有效, 减少浪费,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提高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然而就目前来看, 许多地区的运营公司通讯网络资源信息的集中化管理程度还比较低, 即使做到了部分网络资源如交换网、无线网、传输网资源的统一管理, 但由于部分设备商使用的通讯网络设备管理系统及软件平台有差异, 缺乏较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另外, 部分信息的缺失, 导致网络运行数据不准确或不完整, 无法借助此平台完成对通讯网络运行维护状态的充分监控, 通讯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形同虚设。在当前的通讯网络资源信息系统中, 还存在部分信息数据缺失、无法记录等情况, 造成整体信息不完整。加上各通讯网络维护团队使用的信息系统并不一致, 导致与总公司的通讯网络资源系统信息脱节, 无法做到全网有效的网络资源调度。不准确的网络资源信息, 又会在处理网络故障时误导工作人员, 极大影响了工作的进展, 使得故障处理耗时较长、效率低下。

3 优化移动通讯网络运维的建议

通讯网络运维管理服务是一个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通过一系列互为关联、逐层细化的流程, 为端到端的高效运维管理与控制提供了规范和指南。

3.1 建立网络运维管理中心进行集中化管理和调度

在网络的运行维护转型中, 需要进行组织的集中化, 建立服务共享中心及控制中心。

(1) 集中地理上分散的团队, 实现远程化管理。如今网络的发展已使很多业务都可以远程进行, 突破了地理的限制, 因此, 大力开展集中化管理势在必行。使工具的部署更有效率, 充分利用工具的优越性和好处, 减少地理位置的影响, 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

(2) 各地区要保持统一标准的服务水平, 不能因为地区性的人员能力差异等因素, 影响通讯网络运行维护的服务质量。同时加强对新业务和新技术的引进及实施部署, 加强对运维人员的培训。各地应保持统一的流程和工作规范, 以规范的流程来保证服务质量。

(3) 通过集中化管理灵活调配资源并提髙资源的利用率, 统筹考虑, 减少重复资源, 同时也缓和各地区或局部区域发生问题时资源紧张的问题, 平衡了网络空闲时间的资源闲置。集中化管理也使知识的分享及获取更加容易, 在需要丰富经验的网络运维工作中, 集中化模式离效的知识分享, 可以有效降低网络运维的风险。

3.2 形成流程化管理的制度

有效的流程化管理制度可以在有限资源内, 保证高标准的网络运维服务交付质量, 并有效降低运营商的运维成本。流程化是保证网络运维服务标准的重要方法, 对各区域的不同通讯网络, 要减少人为因素对服务结果的影响, 必需实行统一的标准化流程, 使之不受个人情况左右。通讯网络的服务质量不受个体影响, 而是通过流程及其关键过程性能参数、指标来控制和改进。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标准规范, 对过程指标及过程参数进行控制及分析, 进行准确有效的把控, 实时有效地来控制执行情况。

3.3 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1)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 只有充分进行信息化管理, 才能将服务做得更加完善到位。尤其是网络维护工作, 更需要将原来的被动维护转变为预防性的主动维护。减少网络故障及再发生的情况, 提升网络可用性。

(2) 进行数据管理, 对通讯网络运行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及时控制潜在风险。另外, 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保持持续创新和改进提升, 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3) 目前我国现有的通讯网络运维, 可以将一些基础设施 (如管道、基站、线路等) 简单重复的劳动密集型维护工作进行外包, 核心网络设备的维护工作选择优秀的内部运维队伍负责, 以保证通讯网络运行的总体质量与安全。

4 结语

运营商可以通过对机构人员、工具系统和流程这三个关键环节进行管理, 将管理理念分解到流程, 再将流程固化在系统。通过系统指挥人员按要求行事, 对人员进行集中化机构的统一管理, 来确保运维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摘要: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环境下, 移动通讯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运营商必需改变传统思维, 改变运营维护模式, 提高移动通讯网络运维的效率和质量, 才能在当前时代获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IT运维,管理,移动运维

参考文献

[1]鲁春丛.通信运维管理发展趋势[J].中兴通讯技术, 2010 (2) .

[2]孙长青.铜陵市地方税务局税务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的探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0.

运维市场 篇8

1 地市级烟草IT运维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 地市级烟草信息化部门面临着运维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运维采取看管型模式, 粗放管理效率不高。

目前采取的“设备灯亮、系统在转”的传统运维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信息部门管理员更多的担当“救火队员”, 一旦核心系统故障出现, 更是全体出动进行业务系统数据恢复, 忙于救火。运维人员终日忙碌, 但难以提高信息化管理质量。

(2) 尚未建立绩效考核标准, 流程不顺职责不清。

由于信息化工作的技术特殊性, 目前多数地市级烟草公司缺乏IT工作量化考核工具, 未能有效计算IT人员的工作绩效, 而故障或问题的出现, 很多时候需要多个部门协调才能解决, 在日常管理工作流中, 无法进行有效协作, 出现缺乏主动配合观念, 职责不清, 相互推诿的现象。另外, 缺少对流程有效的监控和跟踪, 没有严格规范、明确有序的流程和控制手段, 无法实时了解和掌握整体运行维护情况和现有状态。

(3) 设备资产缺乏科学管理手段, 无法有效规范监控。

资产管理仍停留在人工管理的范畴, 由于IT设备和软件资产数量庞大, 设备类型众多, 暴露出诸多管理问题, 例如:IT设备台帐不能方便反映设备维修历史记录;设备和软件的配置信息不详, 或者配置信息经过长期维修调整已经与实际不相符合;IT设备预算编制、物资采购、设备调拨、报废等管理流程处理效率低, 监控不到位等。

(4) 运维管理过度依赖个人, 知识库尚未建设。

无法有效克服信息分散和过于依赖个体的不确定性, 给传统运维模式带来了无形压力。在具体任务中, 因为没有技术工具记录任务目前完成状态, 无法实现历史信息查询, 经常出现问题重复处理、耽误业务、浪费人力等问题。此外, 以往事件处理记录比较分散, 缺乏相应科学、持续的记录查询手段, 如果运维人员岗位变动, 那么相关经验以及长期积累的运维知识也将随之而去, 不利于信息化管控水平的提高。

2 IT运维管理体系设计理念

考虑传统运维方式的弊端, 设计IT新型运维管理体系, 即基于“IT管理理念+系统工具+过程方法”的全新IT服务管理组合, 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化流程, 突出相互联动制约, 强化内控机制;完成集中式一体化总控, 覆盖IT运维中所有的技术、管理要素, 实现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有效融合, 降低风险管理, 提升保障能力;层层分解管理要素, 精化细化操作权限, 落实以身份管理为基础、权限控制为核心、操作审计为保证的综合管理模式, 实现权责分明, 互动有序。重点以以下几个方面为抓手, 实现向管理要效益。

(1) 基于ITIL流程和理念, 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

(2) 实现统一监控平台, 实现集中有效管理。

(3) 建立合理的、高效的流转设置和协同机制。

(4) 完善实时、准确的配置管理库, 完整提供所需的配置项信息。

(5) 追踪资产生命全周期的资产管理, 提高IT资产使用率。

(6) 建立知识库积累, 克服依赖个体的不确定性。

(7) 量化运维人员的运维工作, 制定运维考核标准。

3 IT运维管理体系模块设计

运维管理体系包括制度流程管理、IT监控管理、资产台帐管理、信息化项目管理、互动交流平台、系统管理等六大功能模块。

制度流程管理。及时发布相关制度和标准, 以规范和约束信息运维工作;定义各项运维工作流程;持续改进运维流程, 优化部门间协同机制, 实现信息运维整个流程的规范化。

IT监控管理。建立网络设备、机房设备、数据库、PC机等设备的实时监控, 实现异常智能告警、根源分析、故障诊断和根源分析等功能;实现业务关系拓扑、机房拓扑、物理连接拓扑等以及所关注的各项数据信息的集中展示, 在同一界面展现各自的运行状况、健康度和相互关系。此外, 完成OA系统等其他相关系统的无缝整合, 实现资产配置数据同步更新。同时, 提供报表查询和分析功能, 将各种IT基础设施的性能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为IT运维监控管理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资产台帐管理。该模块实现所有IT设备的电子化台帐管理, 确定配置管理的层次和分类, 记录配置及变更情况, 追踪资产生命全周期, 对资产的采购、物资调配、升级、报废过程准确记录。另外, 记录软件资产的故障处理、数据库操作等日常事务, 实现痕迹化、时效性管理, 方便查询和分析运维单据。

信息化项目管理。该模块贯穿信息化项目的始终, 准确记录从设计立项、开发建设、验收鉴定、推广应用等全过程, 重点审计关键节点上关键人员的关键操作内容。实行“立项—实施—中期评估—验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 有利于掌控项目的整体运作情况, 确保项目的实施效果。

互动交流平台。该平台是将专业功能向服务功能延伸的具体实现, 提供服务受理、信息发布、交流互动、查询分析等功能。用户通过服务受理这一功能, 完成包括IT设备需求申请、故障处理申请、数据查询申请、软件功能申请等申请行为。信息部门借助信息发布模块, 让用户了解和掌握IT日常简单维护知识, 各部门所具体使用的IT设备的具体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及时更新一些温馨小贴士, 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有机融合。用户可以通过交流互助模块, 提出问题, 提供解决方法, 营造一种共同参与的氛围。另外, 利用查询分析功能, 能够实时了解问题处理状态, 实现有效监控。

系统管理。此功能模块用于定义用户角色、分配权限, 以及设置权限控制策略。将体系的用户分为运维层用户、管理层用户和服务层用户。运维层用户主要使用监控平台和操作台, 管理层用户主要使用管理平台, 服务层用户主要使用服务受理和互动交流平台, 各类信息正是通过系统的各种功能, 在不同的用户层中流转, 将各层用户无缝连接起来。

4 结语

该体系系统融合了网络管理和流程管理等技术手段, 将制度和流程固化到管理服务中, 以量化的方式核定运维工作, 有助于缓解IT资源监控运维压力, 优化协同机制, 加强监控管理, 有效解决只以技术为导向的用户系统支持传统运维方式的不足, 为运维部门提供方便高效的资源管理工具, 全面提升设施运维效率和服务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市级烟草IT运维现状, 提出运维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功能模块, 应用此管理体系, 将有效避免传统运维模式的管理弊端, 提升运维水平和效能。

关键词:IT运维,运维体系,监控平台

参考文献

[1]冀松杨.ITIL及其在银行IT服务管理中的应用[J].金融信息化论坛, 2009 (4) .

[2]陈旭.IT运维操作管理有效降低企业风险[J].科苑, 2010 (5) .

运维管理浅谈 篇9

运维是IT管理的核心和重点部分, 也是内容最多、最为繁杂的部分, 主要用于IT部门内部日常运营管理, 涉及的对象分成两大部分, 及IT业务系统和运维人员。其管理内容又可细分为七个子系统:第一、设备管理;第二、数据/存储/容灾管理;第三、业务管理;第四、目录/内容管理;第五、资源资产管理;第六、信息安全管理;第七、日常工作管理。

运维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针对日益复杂的业务系统, 现有的运维管理系统更多强调的是功能的展现。比如, 从业务主机负载、数据库服务器负载、数据库、应用系统、进程状况等等不同角度实施联合监控, 强调的是性能、参数指标的多少, 或者是界面的美观程度。当然, 这是落实业务系统管理环节所采用的方法。

但事实上, 作为企业自身来说, 无论采用哪种监控也好, IT管理手段或者运维管理系统也罢, 其核心总是需要围绕保障和改进企业的业务系统。

在企业网络运维早期, IT运维管理侧重于网络、硬件等设备。随着业务系统涉及的环节日益增多, 单一的网络管理已经不足以满足管理需要,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关注点从单一网络转变到当前的业务系统, 落实保障业务系统的各个环节成为重中之重。我们实施运维管理系统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核心业务的维护质量, 围绕这个目标我们要尽可能地将运维管理系统反映出企业网络中的每个细节。

运维管理的必要性

在企业IT基础设施的搭建过程中, 底层的网络厂商和类型多样且复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将不同厂商的网络和应用管理产品在界面级、消息级和数据级集成起来实现统一管理?如何让IT管理员直观清晰地了解到整个网络全局的运行情况、发展趋势和可能存在的故障隐患点, 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实现事前管理。

在绝大多数的企业网络中, 存在不同程度的网路延迟, 造成重要业务和应用时断时续, 这直接成为企业业务的杀手。另外, 网络的带宽也是企业关心的重点。比如, 哪个时段很拥挤, 哪个时段很空闲, 有没有规律, 怎么去调查拥塞的原因, 网络带宽都是被谁占用了, 是被哪些客户端、哪些应用或者异常应用所占用了。这些都是摆在每一个企业运维管理领域中很实际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运维管理经验得出, 对于上述情况, 需要采用流量分析的方式。通过对流量或者监控对象进行采集, 进行24小时实时的监控和分析, 可以对流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分析, 为网络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通过报表分析展现流量特征, 让IT管理员清楚流量被谁、被何种应用、被何种异常行为占用的怎么样。

运维管理可帮助IT管理员判断和控制安全问题, 也就是作为与防病毒、防火墙、IPS等安全产品不同的角色, 从网络的整体情况要能够判断未知的安全问题, 并提供修复方案, 在不影响正常网络运行状况下将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运维管理能针对异常行为的特征建立自动告警, 在某些安全攻击出现前发现故障隐患, 并提供连动的判断和处理机制, 这样IT管理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业务遭受损失。另外IT管理员可以再现数据异常行为, 捕捉网络数据异动入侵记录, 对症下药制定策略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潘果, 刘文彬.IT部门的ERP-运维管理[J].福建电脑, 2008.

[2]朱荣涛.ITIL在莱钢MES系统运维中的应用[J].山东冶金, 2012.

[3]夏丹丹, 等.入侵检测系统综述[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7, 1.

运维调度系统的应用研究 篇10

[关键词] 运维调度 客户 服务业 系统架构

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伴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客户服务已是很多大型企业的主要业务。每个服务性企业都有一支庞大的维护和服务队伍从事现场服务。 以电信为例,随着电信行业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业务、新用户在不断增加,问题也不断出现:运维成本不断增加,VIP客户的响应总是超时,在特定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同时却存在大量闲置资源等等。这说明服务业中原有的现场服务作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现场服务所面临的挑战,老的人工方式的劳动力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了。

运维服务调度系统属于服务优化系统范围,其目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调度支撑系统,改变老的人工方式的劳动力管理方法,使所有维护、服务人员具备远程接收调度指令的能力,运维资源调度实现高度集中、单级调度,从而构造各层面运维、服务人员集中管理、统一调度的运维支撑体系,保障人员调度使用最优化。

一、运维调度系统的意义

随着大型企业的不断发展,各企业的资源趋向平衡,业务同质化越来越明显。而价格竞争的破坏性将使其不再受宠,服务竞争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特征,而高质量的服务也就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曾经是高度垄断经营的电信行业,就已是过度竞争的行业。各个竞争对手日益陷入了“同质化竞争”,新业务的大幅投资与传统业务的大幅降价成了行业的主旋律,而这又是两个相互牵制和对立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内部管理,大幅度降低成本,就成了企业惟一可以选择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高服务质量与降低运营成本”其实是两个相互矛盾的经营目标,是服务行业一直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服务调度优化概念的提出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成功的解决方案,信息化的运维调度系统的建设便是为了实现这一概念,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运维服务调度系统可以实时反映人力资源的工作量、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根据这些被精确量化的指标,制定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对企业员工的绩效进行精确的量化管理,提高企业运营水平。

2.在各个服务行业,客户服务支持部门或运维部门在经营管理上,长期被视为是企业的成本中心。运维部门可以通过转变思路,采用新的管理方法来对服务支持系统进行优化,即提高客户满意度又降低运营成本。这样,尽管在现实层面上看起来依然是成本中心,但在企业的战略高度上,则已经转变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利润中心,与销售部门一道,同时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由于系统可以将精确的管理延伸到企业运营的最小单位——工程师,所以运维服务优化调度系统为企业实施集中管理和机构扁平化运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和保障。

4.通过本系统的建设,管理者能够实时掌握并精确贯彻运营策略和成本控制策略,提供了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指标的支持手段。

5.协助解决销售部门与维护部门之间的矛盾。通过运维服务调度系统的实施,维护部门可以实时地将自己的支持维护力量的状态报告给市场部门和企业的管理者,同时为他们提供有关的资源状态信息,使他们可以及时地与客户签订更加合理和切合实际的服务合同条款,随时调整市场部门活动的部署,使维护部门和市场部门成为一个进退自如的整体。

二、系统架构

运维调度系统是企业整体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属于产品和服务类,是将客户信息管理、任务分配管理、客户申告、任务分配管理等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运维调度管理系统,以实现对运维服务全面综合的管理。运维服务优化调度系统将配合其他系统共同完成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服务保证、运行维护、企业发展决策支持等。其在企业的架构IT系统中的定位如下图所示:

其中红色线框所标示的为运维调度系统所处的位置。

运维调度系统的一般架构如下图所示:

三、主要功能

针对运维服务的特点,以及运维服务系统在企业整体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维调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接口。实现与外部系统的接口,要求能够通过实时接口随时接收上述系统发来的消息,并能立即触发相应任务派发流程,实现闭环的任务流程。

2.任务管理。创建任务:系统可以通过自动或手工的方式创建任务,包括从外部系统中接收到的任务,或由人为分派人员通过任务输入界面手工创建任务。

任务的分配和调度:系统支持智能化的分派和调度,当产生新任务后,系统应根据现有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具有的技能自动分配任务,或给出推荐任务分配的人员排序建议,以帮助调度员手工分配任务。

任务的跟踪:系统应具备任务跟踪功能,在任务分配后,系统可以通过移动通信设备通知现场人员。现场人员则可以通过这些移动设备与系统进行交互,随时报告任务的完成进度,并在任务完成后通知系统,完成任务的闭环流程。

3.人员考核。系统可设定各种关键考核指标,可按工作时长、完成任务量、任务完成质量、客户满意度等不同角度对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并可以以表格、图形等形式报告、展现。

4.统计分析。系统应具备统计分析功能,能够对同类任务的平均完成时间、最耗时任务、人员完成任务情况,人员完成任务平均时间等进行统计,提供报表模板,支持对数据的切片、切块、钻取、旋转等分析操作,支持自定义报表。

四、结语

运维调度在中国的电信行业中一直是一个研究的重点,随着各个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运维调度系统将不再局限于电信行业,其应用的广泛拓展是必然的趋势。本文对运维调度系统的应用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为其发展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晓辉:利用运维服务优化调度系统进行运维精细化管理,电信技术,2007.01

[2]杨 威:构建面向服务的电信运营支撑系统(OSS),当代通信,2005.15

[3]鲁春丛:电信运维管理发展研究,当代通信,2004.23

上一篇:建筑理念回归下一篇:电子化采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