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英语的教学感触

2024-06-28

公共英语的教学感触(精选十篇)

公共英语的教学感触 篇1

关键词:激发热情,巧妙处理,有效评价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学生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此我在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有效教学”同课异构活动时又有了新的感触。

《触摸春天》一课真切地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强烈追求。那么,针对这样的阅读课文,我们该怎样培学生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构建有效教学呢?

一、课前互动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在课前要与学生谈话交流,一方面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以“礼物袋”的方式,交代学习要求: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做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 同时,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有效教学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时贯穿学法指导,使教学结构浑然一体

教学开始以问题导入,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并引导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问题入手抓重点词句;在朗读中情境体验再感悟等。这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节课中要学什么、怎么学,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势点拨,指导学法,课堂上以学定教,改变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模式,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在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了句子,明白了道理,也学会了方法。在教学结束时,再次总结学习方法及这些方法的妙用,使得学法指导贯穿整个课堂,体现出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三、突破重难点不急于求成,巧妙处理课堂生成

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的道理。 在引导学生感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这句话时,学生一开始并没有很准确、到位地理解 “奇迹”的含义,课堂上不急于求成,而是暂时搁置。通过“她的神奇的灵性从哪里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挖掘文本,即突破了“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难点,又顺势解决了对“奇迹”的理解。这样,巧妙地处理了课堂生成,体现了课堂有效性。

四、合理地选择、应用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适时用课件呈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能发挥媒体辅助引领的效果。配乐图片及简短的解说词,为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推波助澜,学生感悟到了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情感价值,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升华到了高潮。课件虽简单,但合理、适时的应用促进了有效教学的生成,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感触和体会 篇2

自07年受上级领导指示在铜山教师进修学校进修英语以来,至今在我校担任英语学科已近两个年头,由于我校极度缺乏英语教师,因此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四年级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并针对各年级和班级不同的特点,我积极试着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基本上都是按照英语教学常规,让学生多听、多读、多练,从交际练习中不断提高英语能力。并且总结了个人的一套教学心得体会。在此和大家一起交流体会一下。

一、备课

每上一堂课,教师都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所需教具、先后顺序等都必须在头脑中有一个成熟的方案。而备课则是完成这些准备的首要任务。由于本学期我是跨年级教学,备课工作难度就更大了,有时连续两节课上不同的年级,要准备不同的录音带、单词卡片、教学挂图、课件等教学用具。因此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好每个教学步骤,才能做到忙中不乱。

二、教学方法

一堂课的好坏,效果如何、课堂评价如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有很大的关系。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是强调听说读写、掌握新词汇,还是强调交际和会话,侧重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一样。所以,教师要依据课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技巧。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小学英语采用活动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积极运用实物教具、简笔画,情景教学、手势语言等方法来启发、教育学生。教学生做游戏、唱英语歌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有疑难和不懂、不会读的地方,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带读,力争让他们学了就懂,懂了还要会说会用。

三、高涨的课堂气氛

一堂成功的小学英语课,它的课堂气氛自始至终都应该是高涨的、热烈的,学生的精神和学习状态是饱满的、愉悦的。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才能充分激发出来,单词记忆好,句型和课文会话能力也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上课要有激情,有对学生满腔的暖爱,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教师的导演能力

每堂优质的课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它体现的是教师的引导、导演、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最大限度地用英语交谈,做英语游戏,唱英文歌曲、表演英文剧等。所有这些活动和内容,都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而动,教师要掌握、调控好全局。这样,教师累中有喜,学生愉悦中有收益。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

五、创设英语氛围

学英语没有英语氛围、语言环境,对学好英语有很大影响。那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办法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室搞一些英语墙报、英语小报、英汉对照名言、日常用语集锦、英文明信片、日用品英文小收藏等。鼓励学生自办英语兴趣小组,多说英语、多讲英语故事,猜英语谜语,写英语小短文、小诗歌;搞英语小百科等等,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有待尝试的方法。

由于学校安排每个年级英语的课时很少,每周只有3课时,教师的教学则更要少而精、重点突出、巧妙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课堂时间,追求最大效益。

六、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1)让孩子多听录音 在少儿英语教学中,首先是加强听力训练和说话训练,然后才是读写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差,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差,为此,家长一定要配合学校来要求孩子,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听,多听纯正的录音,听几遍、听清楚了以后,跟着说。按照眼前利益来看,我们的升学考试也一年比一年注重听力、阅读等需要综合能力的部 分。

(2)让孩子大声说英语 家长要每天留出15分钟左右时间让孩子读读英语,不管当天有无英语课。我们要鼓励孩子大声地朗读、对话、问答,大声说,不害羞,这样有利于清楚地表达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纠正自己的错误。

(3)让孩子熟练背诵课文和单词背诵是一项基本功,可以积累一些日常用语,到用的时等候就可以脱口而出。但是在背诵过程中要讲究方法,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分散 和集中相结合。我们一般是分段教课文,那就可以请学生分段背课文。等快教完的时候,再把课文串起来背,这样可以降低一点难度,让学生背得轻松些。但是在检 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背得相当熟练,可问他课文中的某个词组或句子的意思时,他却一问三不知。所以,我们在背诵过程中要注意上下文的理解,在理 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要求,课文中涉及到的相关词组和句型,要让学生熟记,并能用它们来造句、说话。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用心 学,能偷懒则偷懒,很多家长比较负责会查问有没有教新课,要不要默写,但孩子不老实,欺骗家长。这时候,家长应该及时跟老师联系,让孩子知道:欺骗不是办法,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单词亦是如此,分散记忆、根据读音记忆单词都是可取的方法。有时,我们回家布置抄写单词,其目的不在于抄,而在于提醒学生记忆这些单词。但是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不重视这项作业,认为只是抄抄而已,不做也没什么关系,其实他连抄写都不做,根本别说是去背了,结果几次下来,他负债累累,应付不过来,学习处于 被动状态,从而影响了以后的学习,出现退步现象。因此,父母在家里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完成英语作业,该读的读、该说的说、该写的写、该记的记,及时巩 固,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亲的良好榜样起着很大作用。孩子一般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时,父母亲对学习的态度,特别是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孩子。

总之,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还要继续不断的深渗透开发新的教学方法,深渗透钻研教材,多读书、多看报、多上网学习,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断的充实自己、积累资料、研究教学,才能让自己的英语教学更进一步。朋 友们,你们说是吗?

谈谈英语单词的记忆诀窍

柳泉镇象山小学 汤兴

英语论文

英语课改后的几点感触 篇3

为了使初中英语教学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此次英语课程改革重点提出:要改变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笔者对自己在英语课改中的教学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培养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

面对刚入学的初一学生,教师可抓住他们稚气未脱的儿童心理,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卡片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最基础的ABCD教起,让他们觉得学习英语既简单又有趣。同时,还可适当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学习英语更加感兴趣。然后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给他们创设语境,让他们轻松自然地进入对英语的学习。对单词的识记,我一直反复强调利用音标记忆,如:学习单词时强调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教室墙上贴着用很醒目的颜色写的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每天利用晨读前让孩子们跟读录音,随时让他们处于耳濡目染中。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了门,有了兴趣,有了自信心,那一切就简单了。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

1.在对英语的语言学习中,我一直鼓励学生自己多说多练。比如,从一开始初一最简单的打招呼用语开始,我就不再让学生离口,跟同学或老师见了面,都要用学到的用语去打招呼。为了让学生克服羞于开口的心理,从我做起,给学生树立样板。

2.我还不断给学生渗透一些简单易说的日常用语。课堂中我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完成对话,以达到能实际运用的效果,而不是为了对话而对话。要求他们加进一些自己的东西,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给其他同学。例如,在初一Unit 1 My name’s Gina中,学生只学到了说出自己的名字,再往后学生逐渐会学到年龄、性别以及介绍家人等等,我就利用这个让学生做演讲,一点一点地增加介绍的内容,这样反复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学生会掌握得很牢固,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

3.在学生的写作培养上,我先让学生搞清楚每一个话题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短文的主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复原这篇短文,这样知识就变成自己的了。比如,初二上册中,我们只要抓住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多锻炼,有充足的睡眠,还要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些主要内容,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写出来丰富多彩的短文,不用再去死记硬背书中的短文。

4.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把课堂交给学生,精讲多练,只起点拨的作用,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备课、备学生上。多设计一些话题,多创造一些语境,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在学习中体会实践、体会交流、体会合作,以达到培养综合运用英语这门语言的能力。

三、教后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英语课程改革不仅要在教学中改革——改变教学方法,改变主体,还应该改革教后。1.我们要在教后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以课标为依据,教学方法是否有所改变、有所创新、有所提高。2.反思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学习上,反思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有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没有?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训练没有?学生的情感意志得到培养没有?3.我们的反思不但要体现在“写”上面:写教后反思,写教学案例,写教学总结,写教学心得、经验,让老师们一起共享教学反思的成果,还要体现在“说”上面:说成功经验,说不足之处,说问题,说困惑,引起大家的共鸣、思维的碰撞,问题会渐渐明朗,思路会渐渐清晰。

通过这种反思,老师作为一个终生的学习者,也能不断发展、创新自我,让自己的学识与所教的知识融会贯通,课堂教学活动就会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就可以轻松自然地接受新的知识。通过实践和反思,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欣赏与激励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创新激情,同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后进生”

中学生情感丰富,老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在课堂中,我适时利用眼神、表情、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我的信任与爱,给他们最大的鼓励和赞许;在生活上,我用真诚的行动和爱心去关心他们的成长。记得刚接任初一之后,由于我们是乡村寄宿制学校,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自己动手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就显得很无助,没有头绪。于是我每天上课前几分钟都会聊到他们的生活情况,告诉他们要根据天气及时更换衣服,要多喝水,天天要按时洗漱等等;每天晚上,我都去他们的宿舍,真正去关心他们,这样就获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好感。有了互相信任的基础,再抓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一些其它原因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成绩参差不齐,英语科目尤其明显。我认为:一个班集体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有一个掉队这个班集体都不是完整的集体。因此,我非常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其中一个还是独生子,备受家人的疼爱,再加上家长也不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学习,这个孩子对学习总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英语也没有基础,所以一开始英语就拉下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先从最简单的英文字母抓起,每天教他们记5 个单词,慢慢地他们就对英语入了门,也会写一些简单的作文,日常用语也说得非常好。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感触 篇4

一、明确意义

学生不愿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学习文言文除了考试和书本上读读之外, 似乎生活中没有哪一方面需要它。所以, 我们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它的意义所在。文言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 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精华,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浩如烟海, 博大精深, 无一不蕴含着民族的智慧。要想做一个有素养、有品位、有内涵的中国人, 就必须站在古人的肩上, 从他们的思想精髓中吸取营养。可以说, 学习文言文是时代的需要。因为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有大量的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 如果不懂文言文, 这些资料将无法利用。比如, 气象领域。现代气象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是从哪里找来的资料呢?答案是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可见, 古代典籍的作用是巨大的, 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也是很大的。

二、提高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如同水面, 教学方法是投入水中的一颗石子, 石子投得好, 便能激起层层涟漪。作为语文教师, 一定要立足学生, 把教学文言文看作是跟古人对话, 跟今人对话, 让学生积极参与文言文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一) 注重诵读

有些教师认为, 学习文言文只要把所学课文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因此把教学文言文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翻译上, 导致学生兴趣不高。我认为, 虽然翻译是学生应该掌握的, 但先应该重视诵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句话更适用于读古文。文言文难读、难懂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所以多诵读就是推倒这堵墙的最好的办法。多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 在学习《赤壁赋》一课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行阅读, 如有读不懂的, 可以查阅工具书, 扫除字词障碍, 当自主阅读较流畅时, 再安排小组代表阅读, 并进行评价, 然后由教师范读课文, 最后听课文朗读录音, 体会节奏、语气等, 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

另外, 朗读还可配上适宜的音乐或分角色阅读。因为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读的过程中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情绪,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 创设情境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较为经典, 文中的人物景色都是美的。因此, 把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美的意境或美的画面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 在很多程度上降低了理解文言文的难度, 降低了学生进入文本的门槛, 为学生跨越理解的鸿沟搭设了桥梁。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 我充分应用了多媒体, 用图片再现了昔时的“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天朗气清”等美景, 介绍了当时文人们饮酒赋诗的过程, 让学生明白了这篇文的来历,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引入了古人深邃的思想中。又如,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 我先和学生一起欣赏《易水歌》, 看相关的视频片段, 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注重人文教育

在教课时,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文言文的“言”字上, 即对文言文中的字词的解释非常重视,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能讲的都要讲, 一篇课文下来, 学生被这些内容压得喘不过气来, 而对于内容所宣扬的思想和人文情感则是一知半解。事实上, 学生所感兴趣的和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帮助的内容正是人文思想。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选择学生喜欢并对学生有益的内容, 要“文”“言”并重, 做到“析词理趣, 两手并举”。另外, 在教学策略上, 教师还要注意体现文言文中的人文情感。如学《陈情表》时, 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李密的“孝”情, 然后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谈谈对“孝”的理解, 以及生活中是如何孝顺父母的。在讨论中, 学生讲了一些历史上关于孝的故事, 这些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指导技巧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是不可少的。因此, 针对考试, 给学生讲一些做题的技巧尤为必要。2014年高考文言文考了四个题, 一个考查实词, 一个考察翻译, 一个考察断句, 还有一个考察对文段的理解。其中, 断句更加侧重学生的语感, 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考, 归根到底考察的还是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这里面是有些小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抓住文章大意的。

(一) 以题解文

一般来说, 学生读一遍不会很懂, 此时, 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 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题。这道题几乎是按照段落的顺序考察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错误的, 而且还是局部错误。所以, 这个题对于学生快速掌握整篇文章的大意是非常有帮助的, 只要预先阅读,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推断词义

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时, 难免会遇到生疏的字词, 这些词就像学生的拦路虎, 成为学生不可跨越的阅读障碍。教师不妨告诉学生如何根据词的形旁来推断词的本义。汉字是表意文字, 一个汉字的形体结构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 尤其汉字中的形声字占很大的比例, 其形旁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许多词以“水”为部, 那么这些词往往就和水有关系。而含有“王”的字往往和玉石有关, 带“口”的当然和吃有关。又如“贝”部, 贝的本意就是古时的钱币, 因此以“贝”为形旁的词, 往往跟钱财有关, 如“货”“赊”“资”“赌”等。

(三) 借助虚词断句

断句题是2014年高考新出现的题型, 重在考察学生的语感。这需要长期的阅读和朗读, 但我们也可以凭借一些小技巧来解决。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 那么阅读时如何停顿呢?这里面有许多表示语气的词, 是自然的停顿处, 比如矣、哉、也、乎等。后人为古文加上标点, 也大多根据这些语气来添加。

总之, 文言文阅读需要夯实基本功, 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此之前, 我们是可以凭借这些小技巧获得不错的解题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 1997 (4) .

[2]刘秀文.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6 (5) .

[3]晏湘琼, 龚枝梅, 黄海涯.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J].现代教育报, 2007 (11) .

谈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中的感触 篇5

在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下,现在要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四大基本功:一是上课,二是评课,三是写作论文,四是命制试题。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应该尽力在这四个方面逐步提高,自我发展。就自己而言,由于以前从教初中,现在变为教小学。对于基础的起始教学来讲,老师们的压力和值得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而对于我们数学整合教育来讲更是难上加难,更重要的是体现课堂的高效,保证高品质的教学质量。而在教学中如何采用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保证教学质量是老师们在教学时的极大困惑。本人在我校任教近四年,有幸教了两次一年级,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的教学方法的一些改进,也想借此机会与给位老师和专家做个交流,不断提升自己,不妥之处望各位老师和专家批评指正。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课程知识要讲究科学性,保证所传授的知识的正确性外,更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相对而言,知识性方面具有固有的定性标准,而教学方法没有,教学方法是一种“活”的、多元的、动态性很强的教学行为。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犹如精准的导航仪,能忠诚地使心理意图达到最佳的现实效果。因此有人说老师不紧紧是教学,还是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和创造者。数学学科,已被习惯称为“理科”,那是因为,数学有着特别丰富的“理”性元素。内容上有“数理”、“原理”、“定理”……,思维上有“辨理”、“疏理”、“整理”、有“理解”、“理顺”、“理清”等。由此可见,数学学科的科学含量特别高,教学方法更须科学性,对于尚属初学寡知的小学生来说就更为必要和必须了。本文从小学数学学科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方法中的感触发表我的一点拙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

一、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解决问题---主要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习过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我在教学时,必须让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要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程度。

我们的教科书在本单元的计算上分3个部分进行编排,即十几减9,十几减8、7、6,十几减5、4、3、2.首先以12-9为例教学参考中给出以下几种方法:

1、破十法(书中重点讲解和使用)

2、圈一圈

3.数数

4、想加算减

书中的破十法把这样的计算分为两步:

10-9=1

12-9=

1+2=3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练习中让生发现规律:

11-9=2

12-9=3

13-9=4

14-9=5

15-9=6

16-9-7

17-9=8

18-9=9

差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多1,我们简单记为“减9加1”来优化计算(即当计算差是可以将破十法中的第一部10-9=1这一步省略,直接计算第二步2+1=3)但是要让生明白这里的“1”是如何而来的,让生既知道计算的算理,又能够计算的熟练和简单。

以此方法如在计算17-9时我们可以用此优化方法来计算既7+1=8。故此在讲解十几减8、7、6时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优化方法简单又快速,但要告知孩子算理

十几减八(减8加2)

如计算13-8时我们可以优化为3+2=5

十几减七(减7加3)

如计算14-7时我们可以优化为4+3=7

十几减六(减6加4)

如计算13-6时我们可以优化为3+4=7

十几减五(减5加5)

如计算11-5时我们可以优化为1+5=6

十几减四(减4加6)

如计算12-4时我们可以优化为2+6=8

十几减三(减3加7)

如计算12-3时我们可以优化为2+7=9

十几减二(减2加8)

如计算11-2时我们可以优化为1+8=9

让学生记住这个小优化口诀简单又快捷,同事优化的数字之和刚好又凑成10,这样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显而易见要比书中的破十法更快捷好用。

要让学生理解这个优化的计算方法,必须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验、去发现。在探究十几减5、4、3、2时,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体现生自主课堂,将十几减5、4、3、2归结为一下几个算式:

十几减5十几减4十几减3十几减2

11-5=611-4=711-3=811-2=9

12-5=712-4=812-3=9

13-5=813-4=9

14-5=9

在教学是我们可以让小组们自行写出算式,并自己探究优化的方法,体现自主课堂,让学生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规律。在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完十几减9、8、7、6、5、4、3、2后我们还可以根据书中第8页的第3题进行练习:

12-7=11-1=

13-7=11-2=

14-7=11-3=

15-7=11-4=

16-7=11-5=

让生来发现规律,找出相同和不同,并能初步感知函数的思想

开展体验式作文教学感触 篇6

一、学生的生活体验就是作文的素材。

我们的生活世界决定着我们生活的经历,促成我们产生各种生活体验,从而不断调整、完善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从“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自觉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体验式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作文内容定位于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而不是教师指定的某一块;将写作动机从学生自身激发,使学生因为有“体验”要表达而作文,而不是要完成任务去写作;将作文写作扎根于学生生活与生活体验。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变“教”为“导”,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叶圣陶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体验式作文就是写学生自己的生活与感受。

二、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中体验生活情感。

没有生活情感体验,学生也只是生活和作文的局外人,难以发挥主体参与的积极作用。缺乏生活的乐趣,作文就失去了重量,写作就会成为敷衍,而不是表达,更不是交流。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作文,都是作者能够积极参与到生活与作文教学活动中,深入生活的细节中,对生活事件进行真诚而活跃的情感体验,在观察与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体参与的积极作用,而这正是体验式作文写作的特点。积极有效的主体体验使参与落到实处,让作文真切地展现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显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能够打动人的表达必定是饱含真挚情感体验的。

三、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整齐划一,评价起来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无视学生的发展,是对学生写作主体地位的漠视,只管学生被动接受,不能激起学生对生活与写作教学活动的积极情感体验,忽视学生写作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的发展,把学生视为没有生活体验的写作工具。这样的写作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表达;不能培养学生作文的个性与创新能力。

公共英语的教学感触 篇7

下面就以执教高尔基的散文诗 《海燕》为例, 谈谈让文本走进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一、反复诵读, 感悟文本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2]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意也。”[3]这足见“读”对感悟文本的重要。我在教学时注重文本阅读, 引导学生对散文语言的美感和深刻性作探究性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影响深远的散文诗, 是经典名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诵读。

1.读准读顺。把握准生字词读音, 扫除阅读障碍, 把课文读顺。

2.模仿, 美读。《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 我借助多媒体播放《海燕》配乐朗读, 学生一边欣赏, 一边模仿练读, 提示学生要读出节奏, 定下本文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 并感受散文诗紧迫急促的节奏。

3.结合背景, 读出时代心声。《海燕》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 我适时向学生介绍当时背景, 当时革命风暴来临时的状况, 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 文末两次大声疾呼———“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临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背景, 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练读体会, 指名学生读, 我予以点拨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快速进入作者内心,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 是全诗最强音, 让学生再次大声朗读, 读出革命者对暴风雨来临的迫切渴望, 随时投入战斗的激情, 唤醒时代人们期盼战斗的最强心声。

二、仔细品读, 解读文本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随作者一起观大海巨变, 赏海燕雄姿。

1.梳理文章结构, 观大海变化。学生读课文, 思考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独立完成, 培养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充分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2.分析人物形象, 赞海燕雄姿。这场暴风雨象征着俄国无产阶级大革命即将爆发的紧张形势, 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发展更加鲜明, 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 探究海燕形象。

3.鉴赏本文语言, 品味修辞妙用。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请勾画出来文中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 并作分析, 画出句中关键词, 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4.归纳技巧, 总结写作特色。读课文思考, 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 (1) 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形象的对比、烘托。

三、拓展练笔, 学用文本

教育的本能不仅仅传授知识, 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常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这样拓展:同学们生活中常会有“暴风雨”的出现, 正是一次次的“暴风雨”, 使我们变得坚强勇敢。请用你的笔记录下那一次次动人的经历, 写出生活带给你的感悟。

请以“当暴风雨来临时”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400 字的作文。要求: (1) 结构清晰。 (2) 立意新颖。 (3) 重点突出。 (4) 借鉴《海燕》写作技巧, 锤炼自己语言, 妙用修辞。学生写后, 以小组为单位, 推荐一篇, 读给全班同学听, 与同学们交流。一组推荐赵瑞同学, 他以“暴风雨”象征自己学习中遇到的艰难挫折。描写他如何战胜自我, 告别网吧, 勤奋好学, 由一名后进生, 成为尖子生的曲折经历。他那清丽流畅的语言, 赢得同学们赞叹的掌声。二组推荐孟涛同学 (这位同学在一次车祸中右腿截肢) , 他以“暴风雨”象征自己成长过程的艰辛历程, 他述说了自己如何面对命运的打击, 自强不息, 战胜病魔, 身残志坚, 重返校园的动人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帮助过他的亲友、同学、老师的深深谢意。在他哽咽的朗读声中, 同学们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不禁发出:“孟涛加油!”的呼声。

通过这一拓展训练, 学生把阅读文本所学习的方法技巧, 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文本学习中得到提高, 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晋) 陈寿.三国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公共英语的教学感触 篇8

感触之一:教师的语言要儿童话,运动术语要通俗化

听课过程中,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示范时, 笔者多次听到教师用“异侧脚踢, 异侧手在前, 创意跳圈, 动作协调”等说法。即使教师废了九牛二虎之力, 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效果不好。究其原因, 教师的语言和授课术语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围。孰不知, 有的孩子是刚从幼儿园才跨入小学几个月, 不可能有那么深的知识积淀, 哪能理解这些名词和专业术语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采用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教学, 如把异侧改为另一条腿或另一只手等, 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感触之二:简单的动作不能复杂的教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以体现教学层次和技能教学的梯度, 把简单的动作拆开来教。如“双脚连续跳”, 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连贯性的动作, 而任课教师偏要把它拆解开来教, 先教预备, 再教跳起, 最后再教落地。看起来似乎教得很细, 孰不知, 这样不仅破坏动作结构, 而且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动作过程机械僵硬, 教学效果当然也不会好。其实即使教师不教, 学生还是会本能地做出连续跳的动作。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跳得更有趣, 把简单的动作连贯教。这样教才能教得有趣, 学生也学得有效。

感触之三:器材的使用要讲究实效

公共英语的教学感触 篇9

一、注重教学内容, 忽视学生情趣调动

在第一个班级上完《假如》这一课时, 我还颇为自己的独特设计而沾沾自喜, 觉得学生也能基本跟上我的节奏, 整个课堂基本在我的掌控之中。但课后总觉得没有到位, 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体现。如在教学第一小节时, 我启发学生说出他们的阅读感受, 学生说不上来, 而我抛砖引玉说出自己的感受, 结果有很多学生说出来的感受与我的感受大同小异。最终, 我得到了我想听到的答案, 却是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在接下来的朗读中, 学生却无法将这种感情融入情境朗读中, 没有得到他们自己的理解, 只是按照我的设计线路一步一步地走, 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 更没有主动地从文本中感受到小鸟高兴快活的心情。虽然本堂课我的表演可圈可点, 可是却忽视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 忽略了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上完课, 觉得自己讲了许多内容, 却发现教学不是很理想。

在第二个班级的教学中, 我改变策略, 设置了各种奖励机制, 充分运用榜样示范法, 不断调动学生的情趣, 使学生在探索中进入情境。如小诗开始部分, 我把学生原来的集体朗读改成了男女赛读, 学生的兴致马上提高了。接下来的提问中, 我有意挑起更多的竞争性, “看谁能最快地发现这首小诗相同的地方?”说话的语气、情感态度和方式都有了变化, 学生的反应也大相径庭。这一次, 学生马上就露出了探索的欲望, 并积极作出思考。不到一分钟, 立刻有学生找出了这首诗歌的结构形式:“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让……能……, 不会……”与之前学生需要我一遍遍引导的表现完全不同, 时间上也节省了许多。由此可见激发学生情趣的效果。

二、注重教学过程, 忽视常规教学训练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 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兴奋点, 但是常有学生因兴奋过头而无视课堂纪律的现象。怎样让学生既兴奋又能遵守规则, 做到“活而不乱”?这个“收”与“放”的尺度把握就全在老师了。在第一堂课中, 有学生讲到“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人类画一个奥特曼……”立刻有学生开始讨论奥特曼, 由奥特曼讨论到怪兽, 等等, 课堂的重心开始偏移, 我采用“小朋友, 快坐好”等方式都不见凑效。课后, 我反思了一下, 发现这一切源于我平时忽视了常规教学训练, 在学生兴奋时没有有意识地教育孩子遵守课堂秩序, 没有引导孩子围绕中心进行思维发散。在第二堂课中, 我马上调整了听说要求, 加重语气强调了范围, 并及时运用激励手段, 学生立刻见好就收, 没有出现偏移课堂内容的现象, 学生思维活跃而有序。

三、注重朗读训练, 忽略教学评价

朗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重点, 在本诗的教学中, 我两堂课都注重朗读, 但收到的效果却不一样:第一个班上完后只有少数学生能背出, 第二个班在课后却有大多数同学能流利地背出。同样的朗读量, 因为方法的不同差别很大。第一个班级我采用的是分散解剖的方法, 学生每一个小节仔细地去朗读品味, 却没有真正到位, 就算是老师指导了他们朗读, 却仍然只有部分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好的学生能背出。第二个班采用的是整体进入的方式, 学生通过初读扫除生字障碍, 读顺课文;细读读懂课文内容;品读课文, 感悟文本, 获得情感体验和他们自己的经验。学生们不但很快地理解了文章的重点难点, 能将其背出, 有几个孩子还自己编出了比较押韵的诗句。课后, 我仔细想了一下, 除了方法的不同外, 我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式也是导致差异的原因之一。同样是全班齐读, 在第一个班我只评价了一句:“我觉得你们还没有把感情读出来。”然后教他们如何读出感情, 怎样读会比较好。在第二个班我的评价是:“孩子们, 老师感觉到你们读出了小鸟的欢乐, 西西的痛苦。你们能不能再体会体会, 读出更多的感情出来?”“谁能率先作个示范, 带着自己的感受更好地读读这首小诗?”这样一来, 学生开始钻进课文, 自然地读出了感情。当我再次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把班上摔断腿的盛金剑同学与诗中角色西西进行情感类比时, 学生能完全融入课文, 不仅能设身处地地体会西西只能坐在屋里望着窗外小树和飞燕的落寞和急切企盼痊愈的心情, 学生朗读时更是流露出了关爱同学的感情。这样的递进式朗读训练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开始有所感悟, 有所联想, 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了良好的铺垫。

公共英语的教学感触 篇10

关键词:解剖,教学,兴趣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具有描述多、解释少、名词多、推理少、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易懂难记的特点, 可谓是一门"不讲理"的课程, 决定了人体解剖学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 由于无法建立各结构、形态的系统性, 而只能靠死记硬背;加上怕脏、怕气味等畏惧心理, 学生先前的好奇逐渐被枯燥取代, 相当一部分同学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付了事, 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人体解剖学被学生们戏称为"四大名补之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能激起学生情感的体验, 引起兴趣[1~3]。那么, 如何使学生对人体解剖学保持浓厚的兴趣、产生学好人体解剖学的原动力、并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呢?

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 以引导启发为原则进行教学组织, 可极大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及学习效率。

1 课前提问

提问内容不仅在于复习上次课的重点内容, 同时也为本次内容预留问题。学生回答可采取多种形式:或口头回答问题;或在黑板上绘图或填图;或指认标本或模型;或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等, 最后教师给予简单总结。有些问题是前次课布置的课后思考题,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包括教材、参考书、互联网等, 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在回答和讨论问题过程中, 教师重在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改进其学习态度。

2 多种手段授课

课堂教学采用以挂图、标本为主, 辅助应用模型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讲解突出重点及难点。 (1) 充分发挥实体标本的作用:标本是重要的直观教具, 直观教学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授课前教师把挂图、模型、幻灯、标本等教具准备好, 使学生对这些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挂图、模型等产生新奇感, 从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2) 幽默授课:教学所用教具虽然都是没有生气的东西, 但是在给学生讲解时, 运用讲课的艺术手法, 把它们变成充满生气的、有趣的、活的东西, 把人体的很多器官和系统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加以描述,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增加人体解剖教学艺术感染力。例如, 在讲述胃的吸收功能时, 教师的一句"酒肉穿肠过", 一定会引起学生注意, 同时告诉学生胃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生动的语言可以带来听觉刺激, 通过认真备课, 力求教学语言精练、声情并茂, 采用恰当的比喻,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刻板的内容生动化同时适当的联系临床。让学生听课时感到既是在学知识, 又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3 标本观察

经过简单示教后, 教师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观察标本, 而教师随时解答学生提问。 (1) 充分发挥"活标本"的作用:在人体解剖学习中, 每位学习者自己就是最好的"活标本"。凡是能够在自身摸到或看到的结构, 就分开男女, 两人一组, 分别在自己和对方身上触摸、观察。这样会印象深刻, 容易记住; (2) 提倡口头表达:在课堂提问中,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同学回答问题时过于拘谨, 口头表达没有条理。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要求同学在观察标本时大声讨论或者朗读所学内容的重要名词, 并在实验课上给同学提供登台演讲的机会。

4 辅导讨论及总结

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 教师给予重新讲解。另一方面, 教师提出有代表性的或较有难度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本次课与前后内容的联系, 留一些较有难度的或综合性较强的复习题, 要求学生多查阅相关资料, 在下次课进行检查提问, 并给学生留出需要预习的内容。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一个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而不是单纯地给予知识, 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 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以上教学, 我们不但培养提高了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 更重要的是, 发展了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技能, 从而建构起正真属于自己的、能够在今后实践中加以运用的知识。通过自我学习, 不仅解决所给予的问题, 而且还发现新问题,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当然,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性, 更加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活动的直观性、教学传授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金融冰, 康春雨, 李云峰.寓创新教育于解剖教学[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2, 23 (3) :351.

[2]陈秀清, 汪爱国, 邹开军.教育心理学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 2001, 23 (2) :132-133.

上一篇:网络信息环境下一篇:投资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