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后的工作总结

2023-03-10

时间的流逝很快,我们在季节的变化中,也积累了众多工作佳绩。回首看不同阶段的工作,个人的业务水平也有着提升,为了更好的了解自身工作水平,可以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体制改革后的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体制改革后的工作总结

2016年司考改革后的报名条件

2016司法考试改革后报名条件

2015年6月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201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根据该文件,对关键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改革实施时间

该文件上说,所有改革完成时间是2017年底。也就是说,这个改革最早是在2017年实施,最晚是在2018年实施。对于许多人而言,2016年是最后一次考试机会了。

二、非法本、非全日制、双学位学生如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报名资格

文件原文:

2、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或获得其他相应学位从事法律工作三年以上;

以上是文件原文,根据文件原文,以下事项明确:

第一,如果用法学类学历,必须是全日制法学本科学历。如果一个人,本科非全日制,又考取了法学类硕士学历(全日制),是不符合“学历条件”要求的。

第二,如果一个人本科是非全日制,那么必须考取非法学类研究生学历(全日制),才符合学历方面的条件。

(“学历”法学类只认全日制本科。非法学类“学历“认全日制本科、全日制硕士。)

第三,双学位同学福音。如果一位同学,本科是全日制非法学类专业,则已经满足了学历要求,同时辅修了第二学位是“法学学位”,符合条件。

温馨提示:

如果是非全日制本科生(不管专业是否为法学类),只能有两条途径满足学历要求:

第一,考取全日制非法学类研究生学历(考全日制法律类研究生不符合条件)。

第二,或者重新参加高考,考全日制本科学历。

具体报名条件解读如下:(仅属于解读,具体规定还需等正式文件颁布)

1.全日制法学类(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公安等)本科学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2.全日制非法学类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法学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即使是在职法律硕士、法学硕士也没问题,只要有法学类学位就可以了。)

3.全日制非法学类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三年法律工作经验)

4.本科非全日制,只能考取全日制非法学类研究生学历(或重新高考),然后重复第

2、3条。

5.双学位。全日制本科非法本,辅修第二学位法学,可以直接报名。

6.依照惯例,大四上学期9月可以考试。在读研究生可以考试。

相关阅读:

《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

一、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选拔培养社会主义法律职业人才。

坚持整体规划。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确保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坚持遵循规律。

遵循法治工作队伍形成规律,遵循法律职业人才特殊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操守要求,按照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标准,科学设计和实施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提高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坚持积极稳妥。

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只对新进法律职业岗位人员实行考试和职前培训,促进新旧制度妥善对接。

二、法律职业范围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

明确法律职业人员范围:

法律职业人员是指具有共同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伦理和从业资格要求,专门从事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律教育研究等工作的职业群体。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仲裁员(法律类)及政府部门中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国家鼓励从事法律法规起草的立法工作者、其他行政执法人员、法学教育研究工作者等,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

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

取得国家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行;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或获得其他相应学位从事法律工作三年以上;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通过,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建立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是国家统一组织的选拔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国家考试制度。将现有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统一录取的考试方式,一年一考。根据国家法律职业从业的需要,确定合格比例,将现有的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协调委员会,由其负责对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设计、改革及合格标准的确定等项工作。

改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着重考查宪法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检验考生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法治实践水平。加大法律职业伦理的考查力度,使法律职业道德成为法律职业人员入职的重要条件。考试以案例题为主,每年更新相当比例的案例,大幅度提高案例题的分值。

加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组建权威的命题与考核专家队伍,加强题库、案例库建设,每年更新案例库,推进考试测评工作科学化、标准化。

《意见》强调,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正确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选拔培养社会主义法律职业人才。

二要坚持整体规划。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确保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三要坚持遵循规律。

遵循法治工作队伍形成规律,遵循法律职业人才特殊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操守要求,按照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标准,科学设计和实施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提高法律职业人才选拔、培养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四要坚持积极稳妥。

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只对新进法律职业岗位人员实行考试和职前培训,促进新旧制度妥善对接。

《意见》明确了法律职业的范围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在司法考试制度确定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四类法律职业人员基础上,《意见》将部分涉及对公民、法人权利义务的保护和克减、具有准司法性质的法律从业人员纳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范围。《意见》还分别从思想政治、专业学历条件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等三个方面,明确了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

《意见》规定,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将现行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加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意见》要求,建立法律职业人员任职前培训制度,统一职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加强职前培训的组织保障。

为完善对法律职业资格的管理,《意见》提出,要加强法律职业资格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档案管理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暂停、吊销制度。

同时,为实现由司法考试制度向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平稳顺利过渡,《意见》要求做好相关制度衔接工作。

《意见》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加强领导,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顺利建立和有效实施。

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职前培训工作协调机制,同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工作进程,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配套推进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紧密相关事项的改革,做好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方案和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

第二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的春天即将到来

合肥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 --合肥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2002-03-20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下发后,我省联系实际,认真加以贯彻,出台了《关于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目前,我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框架已基本建立,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和浪费现象初步得到遏止。但与此同时,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和就医程序复杂等问题和矛盾突出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合肥市新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合肥市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政[2001]146号)。省政府研究室于元月下旬对合肥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新政策及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召开了医保改革实施部门的座谈会,走访了有关参保部门和两所医院,听取了市人大、市政府领导对新医改政策的介绍。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供参考。

一、合肥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合肥市这次医改政策调整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国家确定的“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城镇广大职工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的医改方向,本着夯实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医疗制度改革的原则,以减轻参保人员负担、简化就医程序、方便医患双方为主要目标来进行。具体调整内容可以概括为:“二八分担、甲乙合并、长者照顾、三改同步、大病统筹、加强监督”。

二八分担:即在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门诊医疗费用,首先由其个人当年帐户支付,个人当年帐户支付不足时,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承担80%,个人承担20%;企事业单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由单位承担大部分费用的原则,自行制定补助办法。

甲乙合并:即在医改初期,对药品目录中乙类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比照甲类执行,使用乙类药品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个人自付的费用暂不收取。考虑到药品目录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医改初期,允许各单位本着从严控制的原则,自行制定相应的补助办法。

长者照顾:即退休人员及工作年限满30年以上的在职人员门诊医疗费用由单位承担90%,个人承担10%;在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上,封顶线以下的部分,个人承担的比例分别为三级医院5%、二级医院4%、一级医院3%;超过封顶线以上至15万元的部分,如在10万元以下,个人承担5%,10万元--15万元部分,个人承担2.5%。这部分人员个人负担比例都是其他在职职工的

三改同步:即在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同时,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卫生、药监部门要加强对定点医院、药店的管理和监督,实行定期督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各定点医院、药店要严格按照医改政策规定,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药品公开招标采购。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作,控制和降低非基本医疗支出,切实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大病统筹:即住院医疗费用主要由统筹基金和大病救助基金支付。对已参保的单位,基本医疗保险费仍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对暂不具备建立个人帐户条件的新参保企业,可先参加住院医疗统筹和大病医疗救助,待条件成熟时,再建立个人帐户,其基本医疗保险费缴纳比例由8%下调为5.6%,门诊费用由单位自行制定处理办法。

加强监督:即加大对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门诊和住院统筹基金的管理,加强对参保单位和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为了加强对医疗费用的管理,市财政、国税等部门设计了医保专用发票,规定参保人员必须使用新版的医疗收费专用收据。

二、台肥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特点

1、以让大多数人基本满意为改革的出发点。合肥市医改政策调整紧紧围绕如何减轻个人负担,简化就医程序,以让大多数人基本满意作为改革的出发点。他们认为要真正减轻个人负担就要在医改政策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两个大多数”:一是大多数约90%的参保人员都是在门诊看病,这部分参保人员的门诊医疗费用负担过重。二是考虑大多数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较高,合肥市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平均为47%,其中大多数参保住院病人的住院费用在5000元以下,这部分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比例超出了合肥市的平均水平。这两个“大多数”代表了参保人员就医行为的主流,能否解决好这部分人就医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事关整个医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的大局。合肥市医改新政策正是针对这两个大多数的问题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

2、坚持从合肥市的实际出发。在医改政策调整过程中,合肥市坚持从实际出发,一是针对群众反映较大,矛盾较集中的问题开展了大量的调研。一年来,合肥市医改办共调研了全市23家主要定点医院、76家定点药店、360家参保单位,召开了近百次的医改座谈会,调阅了参保人员1000余人次出院资料,并进行了分析,为医改政策调整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二是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广泛征求省市有关部门、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参保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周边城市的经验,在调整方案制定过程中,先后几十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合肥市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政〔2001〕146号)。三是医改新政策充分考虑合肥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工资收入状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符合合肥实际的政策措施。

3、新政策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医疗保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以往的许多医改政策较为复杂,群众往往无法全面领会和理解,造成了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医改政策只有专家才明白的状况。合肥市医改新政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简便易行、便于操作”,他们把政策概括为6句话、24个字,即“二八分担、甲乙合并、长者照顾、三改同步、大病统筹、加强监督”,让人一目了然。

4、政府重视,人大支持,省市联手。合肥市的医改政策调整始终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过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医改的专题汇报,分管市长自始至终参加医改政策的调研、制定和调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协调、沟通和宣传等工作。省市医改部门反复磋商,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市政府常务会及市医改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听取医改工作汇报,讨论和研究医改政策。医改工作还得到了市人大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人大先后5次召开人大主任办公会议听取市政府关于医改政策调整工作的报告,在2001年召开的合肥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减少医疗参保人员住院费自付比例”和“关于尽快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议,被列为“一号”议案。

三、合肥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新政策的几点创新

与国家医改政策相比,合肥市医改新政策既坚持了国家医改政策的基本原则,又紧密结合合肥实际,灵活执行国家政策,是对国家政策在实践中的创新。剖析合肥市调整后的医改新政策,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

1、立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框架,继续发挥单位在医改初期的作用。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要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化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门诊医疗费用主要由个人帐户资金支付,个人帐户不足支付时,由参保职工自什。住院费用主要由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但是下有“门槛”,上有“封顶线”。由于在医改初期个人帐户的资金积累较少,而大多数参保职工的医疗费用主要集中在门诊费用上,大多数住院职工的住院费用均在5000元以下,这样就导致了参保职工个人负担的比例较高。加上合肥市没有公费医疗的过渡,参保人员在心理上、习惯上对医改政策还有一个认识、适应和接受的过程。所以医改政策运行一段时间后,群众的意见很大,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要求修改医改政策的呼声很高,也使医改继续向前推进举步维艰,阻力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坚持国家和省关于医改政策的基本精神,又结合合肥实际,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医改新路子,就成为摆在合肥市医改工作决策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合肥市认识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只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找准突破口,分步推进。国家对医改工作的基本方针和配套政策作出了原则规定,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因地制宜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框架尽快建立起来。出于这样的思考,合肥市在调整医改政策时采取了分类实施,多层次分步推进的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合肥市对前一阶段医改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合肥市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合政[2001]146号)。为尽快建立起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框架,新的医改政策强调,在医改初期,从改革前医药费由单位大包大揽到逐步建立医疗费用分担机制的过程中,作为过渡和缓冲,继续让单位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降低住院门槛费,将甲乙类药品目录合并使用,对30年以上工龄及退休职工给予照顾,并给予各单位尤其是企业适当的医改方式选择权。这些政策的出台,减轻了参保人员的负担,简化了就医程序,充分发挥了单位在医疗管理上的优势和积极性,解决了医改中的关键性难题,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使医改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从而为医改这项覆盖面最广的改革顺利向前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立足于解决医疗消费中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建立比例分担制约机制。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由于体制的原因,合肥市医疗消费中滋生了许多弊端,一是医疗消费行为不规范,不合理消费严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医疗消费的费用分担极不合理。医改启动前,医疗费用基本上由单位承担,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很少,这就助长了医疗消费超常规过快增长,给财政、单位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三是不同的行业、单位之间个人和单位的费用分担比例不同,造成了全市医疗消费水平事实上的差异,社会公平性原则难以体现。这些弊端中,最突出的就是医疗消费行为的极不规范,成为长期困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一大顽症。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医改政策规定:原则上门诊费用由参保职工个人帐户资金支付,个人帐户支付不足时,由职工自付,单位不再承担责任。但事实上,大多数参保职工的医疗费用主要集中在门诊费用上。因此,这一规定无疑加大了大部分参保职工的负担,尤其是那些年老体弱、长期用药的参保职工。个人门诊费用支出的大为增加,使参保职工心理上普遍产生了恐惧感和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医改基本框架的建立,使医改难以向纵深推进。因此,如何从制度上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就成为医改政策调整时首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合肥市在调整医改方案时,经过广泛调研、分析,选择了单位和个人都能普遍接受的较为合理的二八比例分担制约机制。同时,为加大医保经办机构和单位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医患方的医疗行为,规定门诊用药必须符合国家制订的药品目录,并设计了医保专用发票,对参保职工医疗行为进行规范。通过这种比例分担方式,建立起了医疗费用的约束机制,既遏制了医疗消费非正常增长的势头,又节约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同时,通过比例分担制约机制,也让参保职工认识到,医改是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的,但又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福利补贴,自己还必须相应地承担一定的比例,从而在观念上的为医改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3、立足于简单易懂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将甲乙类药品目录合并使用。国家政策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使用“乙类目录”的药品所发生的费用,先由参保人员自付的一定比例,再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而且规定,使用乙类药品目录的药品时,医生首先要征求患者意见,患者需要签字认可。由于甲类药品约有900多种,乙类药品共400多种,而且药品目录每年更新,各地还有15%的药品目录调剂权,使医患双方感到甲、乙类药品不易区分,无所适从,难以操作。所以,医改政策调整前,大家普遍反映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设置甲、乙类药品目录,虽然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上极不方便,医患双方意见很大,加剧了参保职工对医改政策的误解和抵触情绪,制约了医改向前推进。

为解决这一问题,合肥市在医改政策调整时,本着实事求是、便于操作的原则,考虑到省会城市职工原医疗待遇比较高的实际,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范围较窄,尤其是大型仪器等诊疗项目和特殊材料费用高,为减轻个人负担、简化就医程序,方便医患双方,这次政策调整规定:在医改初期,对药品目录中乙类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比照甲类目录执行,使用乙类目录药品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个人先自付的部分暂不收取。对原属公费医疗允许报销而未列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用药、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结合合肥用药习惯,由各单位本着从严控制的原则,自行制定相应的补助办法。为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最大效用,鼓励医院合理用药,尽可能多用甲类药,继续把使用甲、乙类药的情况作为对定点医院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这一做法尽可能把就医的复杂程序简单化,将甲、乙类药品目录合并,这样做既切合实际,便于医患双方的具体操作,又增加了透明度和科学性,有利于医保经办机构和单位对医疗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从而保证了医改政策在实际运行中的科学性、透明性和可操作性。

四、对合肥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反映及评价

1、新政策得到广大参保人员的普遍欢迎。医改政策调整后,广大职工普遍反映新政策减轻了个人负担,简化了就医程序,代表了大多数参保人员的利益,真正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精神,是一个符合合肥实际、切实可行的方案。尤其是得到了老职工、体弱多病、长期用药患者的欢迎和拥护。这一改革方案还引起了省内及周边城市的广泛关注,他们普遍认为,合肥市的医改新政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有效地解决了始终团扰医改工作的一些基本矛盾和难点,为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2、多数参保单位拥护新政策,但少数单位担心负担过重,经费难以解决。参保单位认为,新的医保政策降低了个人负担的比例,单位承担的比例就相应提高了,单位要补助职工门诊医疗费用的80%至90%。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认为单位补助没有经费来源,所需经费应该由财政拨款;企业和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认为门诊医疗费由单位补助,单位没有经费来源和支出渠道,担心负担会超过医改前的水平。

3、定点医院赞同简化就医程序,但也担心拨付统筹医疗费用不够用。定点医院对降低个人负担,简化就医程序表示赞成,但同时担心新的医改政策实施后会增加住院人数,随着甲乙药品目录的合并,病人自付比例下降,医保病人统筹支付比例上升,医疗机构负担加大,这样会影响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病人的就医水平。

我们认为:合肥市出台的医改政策总体上是好的,群众反映及实施效果也是好的。合肥医改调整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在坚持国家基本医疗政策和原则的前提下,既体现了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承受能力;既考虑到要遏止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不合理浪费,又考虑到不能降低职工医疗保障水平。他们针对群众反映较大、矛盾较集中的问题,以大多数人基本满意为改革的出发点,紧密结合合肥实际,较为灵活地执行国家政策,是一个符合民情、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是对国家医改政策在实践中的创新。我们认为在改革启动初期,这种调整有利于医疗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平稳过渡,有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医疗保险作为世界性的难题,涉及面广,矛盾多,在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的难点,但只要领导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以改革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坚持调查研究,就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来,合肥市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

五、合肥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合肥市医改新政策的实施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总体效果是好的,为我们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好的经验。但要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不断完善。

1、进一步研究解决参保单位负担问题。当前,对新政策调整后单位负担有所增加问题成为参保单位关注的焦点。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合肥市医改办在制定新医改政策时,曾做过具体测算分析。按调整后的政策,单位负担门诊医疗费用的80%,实际上单位负担的门诊医疗费仅占工资总额的5.07%,加上单位缴纳8%的住院统筹基金和3%的公务员医疗补助资金,单位承担职工医疗费共占工资总额的16.07%,比医改前单位负担的职工医疗费占工资总额的平均比例21.88%要低。医改后,由于实行了“三个目录”管理,门诊医疗费支出也会相应降低。因此,医改办认为与医改前相比没有增加单位负担。关键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讲清情况,说明道理。但医改办也认为,对有些经费确有困难的机关事业单位,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补充方案。对此,我们认为,一是和医改前相比,单位的确承担了相当比例的门诊费用,但与此同时住院费用、大病救助费用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分担,单位在这方面的负担相应降低了。二是由于医改后实行了“三个目录”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了医药浪费现象,门诊医疗费用支出也会相应下降。但对于经费确有困难的机关事业单位,应针对出现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提出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新医改政策就难以落实,也会给下一步扩面带来一定的困难。

2、把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摆上重要位置。“低水平、广覆盖”是医保改革的基本原则。合肥市新医改政策,把积极扩大覆盖面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来。考虑到目前合肥市参保单位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及部分省属企业,覆盖面只占参保人数的30%,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无法体现。他们提出今年医保改革新的目标重点是向企业延伸,对暂不具备建立个人帐户条件的新参保企业,可先参加住院医疗统筹和大病医疗救助,待条件成熟时,再建立个人帐户;并在合肥三县年内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我们认为在扩面过程中,将困难企业职工、下岗职工、破产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是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这部分困难职工特别需要通过扩大覆盖面来解决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应按照先建统筹基金管住院的思路,确定适当的筹资比例,将其纳入参保范围。

3、同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三项改革”必须同步推进。合肥市新医改政策实施后,“三项改革”不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医保体制改革单兵突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保改革的进程。由于医疗机构服务行为不规范,导致了参保人员该负担的已经负担了,而药品价格该下降的却没有降下来。因此,“三项改革”必须相互配套,同步推进,在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同时,卫生部门和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配套改革步伐。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管理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4、积极探索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城市低保对象、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需求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如何建立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不仅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更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国内一些省市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北京市为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最近成立了全国首例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低收入群众医疗需求的北京市社会福利医院,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和因公致残返乡知青等到医院看病将得到优惠服务。青岛市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对遭遇意外伤害、突发大病的困难家庭提供应急救助。南京市玄武区由区民政局、区卫生局和市慈善总会联合开办民政医院,使2000名低保对象、特困残疾人得到了医疗救助。建议合肥市借鉴其他地方经验,对特困职工、特殊困难群体如何参加医保和医疗救助,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也可对“平民医院”、“民政医院”、“在社区医院建立特困病床”等做些试点尝试。

5、努力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障需求,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完善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应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四个层次。合肥市适应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的需要,在新医保政策中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大病统筹、统帐结合、制度并轨、内部运转、社会救助等多种补充医疗保险形式,实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充分发挥单位补充医疗保险金和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的作用。我们认为,目前单位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这应作为我们下一步开展医疗保险工作的一个重点。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办好社区医院是一种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新模式,也是全球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趋势。在调研中,合肥市领导介绍了办好社区医院的构想,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改革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的重要举措。社区医院可以把小病、常见病解决在社区,既可以保证同等疗效,成本费用又低于大医院,这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是最适宜的选择。由于服务方便、成本较低,社区医院还可以在救助弱势人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6、大力加强医保经办机构力量。医改涉及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变,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难度很大,医保经办机构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医改工作,进一步加强、充实医保经办机构的力量,明确管理职能,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医改工作顺利进行。

省政府研究室调研组

笔:辛朝惠 高 文

侯宇虹 王国强

二OO二年三月二十日

第三篇:如何上好新课程改革后的体育课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保证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目标和价值有效的实现。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学 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已摆在首位,因此,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关系重大,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下面通过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经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要转变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老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促使学生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其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在教学中,我特地准备了一些精彩的体育运动视频,让学生感受雄伟的体育竞赛场面,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精神和国家荣誉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2.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有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对哪些体育项目感兴趣,对哪些项目不感兴趣,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耐久跑,特别是女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展耐力的练习通常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难题。但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手段,有些学生选择连续四分钟运球上篮;有些学生选择连续跳绳三分钟;有些学生选择五分钟追逐跑。他们用不同的运动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情感,来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我认为,跑只是一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耐力才是教学目标。因此,我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3.形式多样教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比较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忽视了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多是竞技化,从而导致有些学生消极地应付体育课。新课程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情趣变化,重视学生的情趣和体验,多采用新颖的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如50 米跑,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或人与人之间的"迎面接力跑"。这样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活泼气氛,把枯燥乏味的身体锻炼变得趣味无穷,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4.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教师的良好表率会使学生在榜样力量的鼓舞下,奋发进取,积极学习。如上课开始,教师穿着整齐的运动服装,精神焕发地来到学生的队伍前,不仅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反之、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教师、体育课产生反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拥有强烈的教学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和其它课程一样,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下,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态度,让体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讨的教学过程。

5.美化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课堂活跃起来,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活泼地参与。新的体育课程要求课堂活跃,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状态。做到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如我有时在上体育中,安排有刺激、趣味性的游戏,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效果。新体育课程在教学时应该把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保证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目标和价值有效的实现。

第四篇:由于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产生和壮大

由于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产生和壮大。要进一步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必须鼓励民营企业不断创新、发展,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制度因素的约束:

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有利于激发产权主体的积极性。明晰的产权制度决定着社会高效的组织生产与进行具有激励性质的产品分配,由此带来了民营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了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转变。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产权制度方面的种种约束,这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民营企业外部产权虽然明晰,但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的内部产权关系不明晰。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出现不界定产权有损失,界定产权也存在成本的两难问题,这时界定产权往往造成分割法人财产,拆分企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其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部分企业由于借助国有集体企业以减少发展成本,但却使之留下了产权不清的隐患。不利于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其三,产权保护制度缺乏配套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与其相适应的保护民营企业财产的具体产权制度安排和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使得在面对民营企业产权相关问题时容易出现执法中存在行政制约,各项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甚至出现矛盾,基本法与特别法间缺乏前后照应等不协调问题,使得民营企业在法律上的保护与支持力度降低,利益权利得不到应有保护。

金融制度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发展则金融支持就不可缺少。首先,通过私人间的借贷和个人向集体企业与其他资金互助组织的借贷,这种非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的民间借贷方式。弥补了我国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不足,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据统计,温州全市民营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中24%来自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其余76%全部来自民间贷款。温州与台州两地民间资本已达5000亿元左右。全国民间资本总量更超过10万亿元。相当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其次,在资本市场上,允许民营企业上市经营,甚至允许其海外上市,对于有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资金不足,使其迅速扩大规模起到重要作用。再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也有助于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然而,虽然中国银行以于1998年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受传统观念、资产质量、运行成本的影响,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条件约束依然存在。而民间融资的合法性还不明朗,常会被以乱集资名义加以取缔,从而使得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环境不佳,直接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而在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育的不成熟,市场层少,直接融资渠道对 于民营企业来说基本行不通。具体表现为在股票市场上民营企业难以融资,在债券市场上,民营企业无法以债券方式进行债务融资,在风险投资市场上,由于主要针对民营科技企业,使得一般民营企业无法获得风险投资支持。

商会制度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商会组织对民营企业的意义具体表

现为代言、协调、自律、服务、监督、威权、整合、引导等几方面。但在我国现阶段往往出现政会不分,要么政府包揽了部分商会职能,要么商会本身错位具有太多政府性质,导致商会职能不健全,自我发展能力弱,并缺乏法律支持。使得商会缺乏经济功能,缺少服务的意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

市场准入制度关系到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好坏。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其要求实行平等竞争的经济制度。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

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的局面,一方面通过开辟人才流通通道,使得“下海”创业人数增加。由于用工企业能和待工人员自由双向联系,这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企业运行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大大改善了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允许知识要素参与分配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参与分配的积极性,促进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大量出现。而由于国家鼓励高新技术发展而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主动推动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来,所以改革具有渐进性特点,民营企业在旧体制外发展起来,使得在实际环境中民营企业并没有得到真正国民待遇,在市场进入上还存在进入难、壁垒多、遭歧视等诸多约束。不利于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和扩大。

产权制度创新。首先,需要改革民营企业产权结构。既要通过吸收其他产权主体的股权来建立多元的以股权为基础的新产权结构,并进一步引进职业经理人和科学管理制度,从而消除企业规模扩大后,单一产权制度所带来的不经济。其次,民营企业要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家族试经营模式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模式,民营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及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将企业的组织形式过渡到有限责任公司体制,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最后,要明晰产权。这既要使民营企业产权在每家企业内部得到明晰的界定,还要明晰民营企业和国有与集体企业部门间的产权关系,明确到底民营企业中有无国有或集体资产。金融支持的制度创新。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间接融资领域,我们必须首先要增加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使之转变旧的观念,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专项对口部门,将对民企贷款服务纳入正规业务,下放贷款权限,对现行贷款程序做适当调整。其次就是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银行,实现民间融资的合法化,从而依靠民间自身条件发展民营企业,相对减轻国有商业银行负担。而对于直接融资领域,我们必须构建具有多层性的资本市场体系,通过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培育票据市场来为民营企业开通多种融资渠道。

商会制度创新。加强我国商会制度,首先必须加强商会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经济职能,建立与政府的良好关系。这就要求商会在自身组织建设上实现民营化,将为企业服务作为最高宗旨,进一步建立健全议事、选举、财务制度,加大人才培养,创造出高素质、熟悉具体业务和世贸规则的综合性人才,更好地保护会员利益和为会员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这之中政府就应该为商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规范商会行为。

第五篇:进入大学后的总结

进入大学后的总结告别了中学的时代,迈进了大学的大门,人生的历程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莘莘学子的我满怀希望和憧憬踏进了四川旅游学院,人生的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美好的大学生活也将从这里开始。面对崭新的环境,也是重要的基地,所以我要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并做好一系列相应的规划。这是我刚进大学心里所想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我才发现我自己并没做到,还迷失了自我,自己的目标全部忘的一干二净。做任何是都没全心去做,没有认真的学习,作为班上的班长没有做好带头作用,早晚自习还时不时缺席...做为体育部的干事更没做好了,做什么都都三心二意的,没有做到完全的脚踏实地。领导安排的事也是马马虎虎的在搞,没有全力以赴的做。感觉自己每天过的都是杂乱无章的生活,没有实实在在干点事.

罗洋

2012年10月27日

上一篇:体育教师学期教学计划下一篇:统战部副部长述职述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