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对比——从比较学习法谈高中英语教学

2022-09-12

在日常学习中, 我们将经常遇到许多英汉谚语。掌握其语言特点, 了解其起源和文化内涵, 对我们准确表达思想情感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一定会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例如:

(1)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 事竟成。

(2) No pains, no gains.不劳则无获。

(3) 失败是成功之母。

(4) 边学边问, 才有学问。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若能适当地运用和教授英语谚语,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素养,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本文将从对比学习法的角度探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谚语学习。通过对英汉谚语起源深入探究及其差异性分析, 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掌握英语语言与文化。

“谚语”在《新华字典》中是指流传民间的通俗简练而富有意义的固定语句, 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在英语中, “proverb (谚语) ”是指用以提供建议或者陈述某一事实的固定且为人熟知的词组或句子 (“a well-known phrase or sentence that gives advice or says something that is generally true”---牛津高阶词典第七版) 。既有词组形式也有语句形式, 而在汉语中, 谚语通常只是语句形式。为避免定义上的不等同, 本文将只对句子形式的谚语进行讨论。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象征系统。” (E.A Nida, 2001, 139)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谚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必然也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谚语, 作为语言的一部分, 起源于客观世界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被主观化。因此, 通常来说, 所有的谚语都有共同的基础来源, 主要包含文化典籍、自然环境、宗教、及历史发展。但是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影响通常在不同国家却不尽相同。相应的, 英汉谚语也就在这四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处。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既丰富了文化又受制于文化, 而谚语就带着不同的文化烙印, 从自己独特的文化典籍、自然环境、宗教及历史中起源发展。

一、文化差异

流传于民间口语中的谚语,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 开始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中。部分谚语来自书面文献, 主要出自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名家作品中。源自文化典籍的“雅谚”, 有些是在民间口语说法的基础上提炼打磨而成, 而有些则属独创, 有着鲜明的文化色彩、语体特色和教育警示作用。

英语谚语主要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 伊索寓言以及莎士比亚戏剧。汉语谚语则起源于中国传统神话传说、寓言及《论语》、《庄子》等经典著述。

例如:

(5) Be 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 (From Hamlet)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哈姆雷特》)

(6) Take it or leave it. (“别讨价还价, 接不接受随你便”出自《李尔王》)

(7) 欲速则不达。 (Haste makes waste.)

(8)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9) Beware of Greeks bearing gifts. (“提防来意不善的礼物”出自为人熟知的希腊人利用木马攻陷特洛伊的故事。)

(10) Not even Hercules could contend against two. (“即便赫尔克利斯, 也是一不敌二”。出自罗马神话, 赫尔克利斯, 是主神宙斯之子, 力大无穷。)

(11)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道教掌故之一, 道家八仙利用各自法器渡海)

(12)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出自《庄子·山木》, :“睹一蝉, 方得美荫而忘其身, 螳螂执翳 (yì) 而搏之, 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 见利而忘其真。”)

二、历史背景差异

各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历史, 其间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或是有特定的历史、社会意义的事件, 进入语言体系中并被赋予固定的意思, 广为流传开来后便成为谚语的素材, 因而谚语是具有独特民族渊源和历史积淀的。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 在这悠悠岁月中沉积了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封建时代的文化产物, 如:

(24)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25) 女子无才便是德。

相反, 英国历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征服与被征服的发展进程, 从罗马征服到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 从日耳曼征服到英荷战争, 英语谚语不断从外来文化习俗中吸取新鲜血液。这类谚语如:

(26) Bear the palm. (“获胜”, 出自罗马习俗, 赠予获胜的角斗士棕榈树枝)

(27)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赴汤蹈火”, 出自盎格鲁-撒克逊人习俗, 把嫌疑犯的手放进开水中来识别他是否有罪)

“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 (一个国家的智慧、风趣和精神均体现在它的谚语之中---弗兰西斯培根) , 谚语历史久远, 与民族特定的文化典籍、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等息息相关。各个民族的文化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 各自的谚语都带有其自身的文化烙印, 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因此, 在谚语学习和教学中, 通过对英汉谚语产生的源头的深刻了解和对比, 有助于正确理解其内在含义, 为学习和研究西方语言及其文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 而且对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的沟通和借鉴都是大有裨益的。

上一篇:江南湖心岛桥钢箱梁制造工艺下一篇:选择性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