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

2024-06-30

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精选7篇)

篇1: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

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

[摘要] 指示词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指示词进行了研究。一般来说指示词分为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这篇论文主要是从人称指示的语用角度分析为什么说话者在选择使用人称指示时选择这种而不是其他,文中用了大量的实例说明如何使用人称指示词来增进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情感。

[关健词]人称指示 说话者 听话者 亲密度

一、人称指示和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是指通过篇章中词汇和语法特点来解码篇章信息。斐尔莫(Fillmore)和列文森(Levinson)将人称指示分为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此文将从语用角度出发来分析人称指示。人称指示“无法避免的把主观性引入到自然语言的词汇结构”(Lynons 1977, 646).在说话人使用语言的时候对人称指示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语言基本上存在三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是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是指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的选择会表现出说话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听话人的感情、态度和与听话人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会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与汉语中说话人如何选择人称指示来增进感情。

列文森(Levinson 1983)提出了“指示中心”的观点,指示中心是指把说话者作为中心点来解释人称指示词。根据指示词与指示中心的距离,指示词可以分为近指指示词(proximal deixis)和远指指示词 (distal deixis)(Levinson 1983,81)。Lyons也提出了“情感指示”(empathetic deixis)的说法,也就是说说话人选择近指指示词还是远指指示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心里经验,说话人选择人称指示词来缩短他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亲密关系或者是疏远、冷淡。

耿德本提出了情感等级(empathy hierarchy),说话人与参与者X之间通过语言传达的关系被称作情感价值,情感价值用E(x)来表示,说话人面对不同的对象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价值,耿德本的人称情感等级可以如此表示:E(1st)>E(2nd)>E(3rd),也就是说,情感价值最高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然后是第二、第三人称代词。と顺浦甘敬实挠镉梅治

1.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一人称单数

1)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结合了结构法和交际法两者之长处的教学法是我们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The speaker is the only on author of this paper.)(何自然1988)

2)We have been observing the phenomenon for years, but at this stage we are still unable to be very specific about its nature or its cause (何自然1988).

当说话人在谈论自己的所获得的成绩时通常用复数形式来表示谦逊,在这种用法上英语与汉语有相似之处,英语和汉语中的第一人称复数形式都有包括式(we-inclusive-of-addressee)和排除式(we-exclusive-of-addressee)之分。包括式和排除式在英语中主要表现为“let us”和它的缩写 “let’s”上,“Let us”有时包括听话人有时排除听话人,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到底是包括还是排除,而“Let’s”通常只是包括听话人。在汉语中,“咱们”是包括式而“我们“是排除式,但有时也是包括式。当说话人主动地向别人提供帮助时,说话人通常用“let’s”来代替“let me”来表示听话人也是这个动作的参与者从而减少给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矛盾保全了听话人的面子。在汉语中说话人用“咱们”、“我们”从而使自己进入到了听话人的情形而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这样就实现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为了寻找共同点,说话人也通过用人称代词“we”、“咱们”、“我们”把听话人引到自己的情况下。

莱考夫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指示词的包括式和排除式来达到交际的目的,以下是美国总统里根的一段演说:

“by beginning to rebuild our defenses, we have restored credible deterrence and can confidently seek a secure and lasting peace, as well as a reduction of arms. As I said Wednesday night, American is back and standing tall. We’ve begun to restore great American values: the dignity of work, the warmth of family, the strength of neighborhood and the nourishment of human freedom. But our work is not finished.”

在里根总统的这段演说中如果我们不考虑篇章,我们就不知道这里“we”和“our”指的是谁,实际上“we”和“our”都是指美国政府、美国人民或者是两者,里根总统这样用的目的是要让美国人民认同他们的目标与美国政府达成一致。

2.第一人称代替第二人称

根据不同的场景说话人会表达不同的情感,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说话人会选择用第一人称来代替第二人称,这样说话人就把自己引到听话人的情况下从而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例如,一个领导来到一户人家说“咱们家(你们家)今年过得怎么样?”汉语中还有以下例子:

3)你要记住, 我们(你)是学生, 我们(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4)同志,咱们/我们这儿有万宝牌电冰箱卖吗?

这种用法在英语中也很常见,例如一个妻子对饭前不洗手的丈夫和孩子说“We wash our hands before and after dinner to keep fit.”,一个父亲提醒他的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到了,他可能这么说“Tom, what are we supposed to do?”,这样就比较具有说服力,听话人就很容易接受。

这种指代信息使得听话人听起来比较亲切,所以这种用法在正式场合主要是长者或者是领导会这么说,在非正式场合消费者或者家长这么说。

3.第一人称代替第三人称 在汉语中,第一人称经常用来指代第三人称,例如:

5)第一年分水的时候确实影响了我们农民的收入,……

这个句子里第一人称“我们”实际上是指“他们―农民”,用“我们”代替“他们”这样就有效地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表示出亲切的关系。4.第三人称代替第一、二人称

因为第三者不是会话的直接参与者,所以第三人称代词是远指指称。所以说话人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会让人感到有距离感。在某些会话场景中,说话人不用“你”或者“you”来指代听话者而是表示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例如,在厨房的一位妻子对她懒惰的丈夫说:“Would his highness like some coffee?”这位妻子用“his highness”来代替“you”显示出她与懒惰的丈夫的距离和不亲密感,幽默嘲讽的口气也暴露无遗。第三人称代词也常常用来表示责备,例如,Somebody didn’t clean up after himself.

但是,如果第三人称代词或者短语用在长者与小孩之间的对话中,情形就完全变了,它不再是表达不满和责备而是表达亲密,增进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感情,这在英语汉语中都很常见。例如,

6)宝宝乖,宝宝快别哭,妈妈带你上街去买糖糖。

7)这回你就听老师一句话吧!

8)Baby: Mum, tell us a story.

Mother: Ok, but if I tell you a story, will you go to sleep for Mama?

这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有时可以缩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从而让人感到亲密感。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与汉语中人称指示词的使用在缓和人际关系,增进感情方面有很多共同点,这些人称指示词能帮助说话人很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说话人在日常交流中要学会使用这些人称代词,巧妙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Jaszczolt, K.M. 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Levinson, Stephen C.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Lyons, John. Semantics, 2 vols. London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4]关德英. “人称指示在汉语、英语中的语用对比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周雷,牛忠光. “人称指示语话语选择及其语用动机”[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篇2: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

韦氏词典对移情(empathy)的定义是“分享他人思想或情感的能力”,与同情、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通过对情感的感知而产生接近他人情感的情感体验,即情感的共鸣。从语用学进行研究的移情(pragmatic empathy)指言语交流双方达到情感相通,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本文从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角度分析汉语言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词的顺应性,并从语境关系的顺应方面归纳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对汉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一、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

(一)顺应理论

Verschueren 在其著作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语用学。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以语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各个语言层面上的语用问题,这种综观是顺应理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linguistic choices)的过程,这种选择涉及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并依赖于语言的顺应性(adaptability)。简单地说,语言的顺应性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言语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和改变语境,使语境朝着有利于双方交际的方向展开。其中心理因素是较重要的语境变量,这预示着交际中必然出现体现交际主体情感、心理等的话语,以实现情感趋同(convergence)或趋异(divergence)。这也为诠释汉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提供了重要理据。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

指示语(deixis)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涉及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直接的语言反映。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涉及交际双方的人称与社会因素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主要由人称代词来表示,有时也用呼语(vocatives)表示。Verschueren 的语用综合观和顺应论为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

语用学研究的`话语意义是特定语境中特定话语的意义。语境不是静态的,在交际双方说话过程中,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本文主要侧重于阐明汉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如何顺应交际语境。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mentalworld)、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和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从对方的视角看问题,替别人着想,满足对方需求来缩短言语双方的距离感,使人际关系和谐,情感趋同。

(一)语言使用者

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语境中处中心地位。语用移情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多体现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按照语义规则,如果说话人单指自己,应该用“我”;如果单指听话人,应该用“你”或“你们”。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却还需要变通。说话人在说话时要尽可能注意听话人的心理感受,使听话人自然地融入交际情境。

(二)顺应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者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

(三)顺应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尤其是文化传统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何自然,冉永平,)。

(四)顺应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但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也是人称指示语移情过程中要顺应的语境因素之一。

三、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用功能

由于移情本身是说话人出于对听话人的考虑,所以语用移情可以增强话语的亲切感,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如本文中的例子所展现的,在不同的语境下,语用移情还可以起到特殊的功能,如:赞扬、暗示、迎合、否定、掩盖、解决矛盾、缓解紧张关系、维护面子等作用。语用移情在日常会话和书面材料中的频繁使用多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移情话语若能被合理准确的用于言语交际的过程,对于成功完成言语交际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结语

本研究基于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论,其核心即汉语人称指示语移情策略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于语境关系的顺应过程。成功的交际依赖于交际主体根据交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这是语境制约下的适应和顺应。移情策略对交际行为人实现交际意图起着重要作用。

篇3: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

一、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

(一) 顺应理论

Verschueren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语用学。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 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以语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各个语言层面上的语用问题, 这种综观是顺应理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 (linguistic choices) 的过程, 这种选择涉及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 并依赖于语言的顺应性 (adaptability) 。简单地说, 语言的顺应性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 言语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和改变语境, 使语境朝着有利于双方交际的方向展开。其中心理因素是较重要的语境变量, 这预示着交际中必然出现体现交际主体情感、心理等的话语, 以实现情感趋同 (convergence) 或趋异 (divergence) 。这也为诠释汉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提供了重要理据。

(二) 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

指示语 (deixis) 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涉及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 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直接的语言反映。人称指示语 (person deixis) 涉及交际双方的人称与社会因素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 主要由人称代词来表示, 有时也用呼语 (vocatives) 表示。Verschueren的语用综合观和顺应论为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

语用学研究的话语意义是特定语境中特定话语的意义。语境不是静态的, 在交际双方说话过程中, 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 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本文主要侧重于阐明汉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如何顺应交际语境。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 (mental world) 、社交世界 (social world) 和物理世界 (physical world) 。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 经常需要从对方的视角看问题, 替别人着想, 满足对方需求来缩短言语双方的距离感, 使人际关系和谐, 情感趋同。

(一) 语言使用者

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语境中处中心地位。语用移情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多体现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按照语义规则, 如果说话人单指自己, 应该用“我”;如果单指听话人, 应该用“你”或“你们”。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 却还需要变通。说话人在说话时要尽可能注意听话人的心理感受, 使听话人自然地融入交际情境。

1. 爸爸:老师又让家长去学校, 定是你儿子又干什么“好事”了!

妈妈:儿子, 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吗?我们聊聊好吗?

以上是父母因孩子在学校惹事而引起的对话。爸爸用“家长”来代替“咱们”, 用“你儿子”代替“咱们的儿子”, 表明了对儿子责备的态度, 属语用离情 (deempathy) , 本文不加详述。妈妈则用“儿子”而没用“你”, 用“我们”来代表自己、爸爸和孩子而没用“我”。妈妈不但是为了让儿子相信自己, 并告知实情。这种人称指示语移情产生的语用效果大大缩短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心理距离, 从而达到说话者想达到的目的。

在汉语会话中,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必须考虑语言使用者的性别、身份、年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个人因素。它们是选择语言时必须顺应的因素。比如, 我们见到农民称“老乡”, 见到工人称“师傅”。又如 (2) 中, 也是顺应交际对象的一种表现。

2. 妈妈:宝宝把球还给哥哥。哥哥等着呢。

妈妈随孩子叫另一个孩子“哥哥”而不直接用“他”, 会同时缓和两个听话者的焦虑情绪, 让交际顺利进行。

再如,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林之孝家中批评宝玉对几位“大姑娘们”叫名字。里面提及虽然屋子里都是老太太和太太的人, 但嘴里叫着还是要尊重些, 经常如此可能惹别人闲话。看来, 对仆人的称呼要顺应其主子的身份。因此宝玉称呼长辈屋里的仆人“某某姐姐”正是顺应了长辈们的身份。

(二) 顺应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 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者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

1. 老师:同学们, 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2. 我这个学生最爱调皮捣蛋, 真让你哭笑不得。

3.中老师用“我们”代替“我”, 意在暗示学生课堂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这种将学生和老师共同包括在内的指称方式不但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和老师平等学习的心理, 也有利于课上教学。

4.用“你”指代“我”, 缩短了交际双方的距离, 更能引起听者共鸣。这样的换位思考会使对方更能体会说话者的处境。

生活中最容易出现语用移情的人称指示语是在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的言谈中。

5. 妈妈对三岁的女儿说:“宝贝, 咱们吃药吧。”

6. 爸爸对儿子说:“儿子, 咱不要遥控车了, 咱要小人书吧。”

妈妈为了哄女儿乖乖吃药而用“咱们”, 很好地考虑到了女儿的接受心理。爸爸想要儿子看书而不是玩玩具, 就用第一人称来代替第二人称, 拉近了与儿子的距离, 更容易劝说儿子。

(三) 顺应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尤其是文化传统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 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 (何自然, 冉永平, 2001) 。

在交际中, 我们经常采用“人称代词+称谓名字” (“你侄女”、“我们女儿”) 来将所涉及的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联系起来以体现彼此间的社交关系。从汉语语法上看, 第一人称指说话人, 第二人称指听话人, 第三人称指第三者。但是在实际交际中, 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可以体现交际双方的亲密距离。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 第三人称指示语体现的社会距离递增, 相应亲密程度就步步降低。例如夫妻之间用“咱爸”“咱妈”代替“我爸”“你妈”, 能缓和语气, 拉近夫妻的距离。想阻止别人不关水龙头的陋习, 就说:

1. 我们不能浪费水。

此例用“我们”代替“你”, 使批评更委婉, 像是说话人呼吁大家一起节约用水。如果换成“你”, 就会伤害对方面子。

又例如两位客人赴宴, 被安排在同席的相邻座位, 甲出自礼貌会说:

2. 今天不错, 能和你坐在一起。

这是甲的移情说法, 表示他被安排在乙旁很荣幸, 是抬举乙。反之如果甲把话说成:今天不错, 能和我坐在一起, 那么乙就会觉得甲趾高气扬, 心理上难免不痛快。因此社交语用移情是出于对人情世故的考虑, 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交目的。

(四) 顺应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但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也是人称指示语移情过程中要顺应的语境因素之一。

1. (吃饭时孩子把饭撒在地上) 妈妈:你看他, 把饭撒得满地都是, 他真浪费粮食。

在这个例子中, 说话人为了顾及听话者的面子, 用第三人称指示语代替第二人称指示语。这种语用移情手段在一定的手势、表情的配合下, 能缓和批评语气。

总之, 以上人称指示语对语境构建的顺应过程表明, 语用移情是一种重要的构建策略, 它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和心理趋同。

三、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用功能

由于移情本身是说话人出于对听话人的考虑, 所以语用移情可以增强话语的亲切感, 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如本文中的例子所展现的, 在不同的语境下, 语用移情还可以起到特殊的功能, 如:赞扬、暗示、迎合、否定、掩盖、解决矛盾、缓解紧张关系、维护面子等作用。语用移情在日常会话和书面材料中的频繁使用多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 移情话语若能被合理准确的用于言语交际的过程, 对于成功完成言语交际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结语

本研究基于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论, 其核心即汉语人称指示语移情策略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 同时也是对于语境关系的顺应过程。成功的交际依赖于交际主体根据交际需要, 选择合适的语言, 这是语境制约下的适应和顺应。移情策略对交际行为人实现交际意图起着重要作用。

Verschueren将语境分成三种模式: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从人际交往的语境构建角度来说, 语用移情主要是实现言语双方的相互认同, 提高所说话语的可接受性。总之, 移情是交际过程中的手段, 为了调节人际关系, 体现人际意义。

摘要:汉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 并且在特定语境下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 而非仅仅用于传递信息。本文依据顺应理论并借助汉语会话和书面语料, 讨论了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及其语用移情策略在语境关系, 即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构建中的使用, 意在说明汉言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和语用移情策略的使用是人际关系适应和顺应的过程, 能对完成言语交际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用移情,顺应论,人称指示语,汉语

参考文献

[1]Levison, S.Pragmatic[M], Cambridge:CUP, 1983.

[2]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Edward Arnold, 1999.

[3]Yan Huang.Pragmatics[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4]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8) :29-32.

[5]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篇4: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

关键词:语用歧义 人称指示语 英汉对比 类型

20世纪中后期,语用学在西方语言学界兴起之后,语用歧义开始被广泛关注。目前学界对英语歧义句和汉语歧义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从语用平面考察现代英语歧义和现代汉语歧义的研究分析还为数不多。本文选取人称指示语歧义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语言背后的认知和文化差异。

一、歧义与语用歧义

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对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进行了探究。乔姆斯基提出踪迹理论(trace theory);英国语言学家利奇认为歧义是句法和意义之间存在着一与多的关系①;语言学家赵元任把汉语歧义分为“型”(types)和“例”(tokens);沈家煊从一词多义、词类不同、层次不同、语法关系不同、语义关系不同、粘合程度不同、语义辖域和焦点不同、言外之意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英语歧义的类型和成因。

近年来,人们在对歧义进行静态研究的同时,也开始对歧义进行动态研究,即将歧义放在语用学范围内进行研究,研究语用歧义。所谓语用歧义(pragmatic ambiguity/ambivalence),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意这类现象(J.Thomas,1995)。目前学界对语用歧义的类型划分主要从指示语歧义、焦点歧义、预设歧义以及在主要的语用学理论(例如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等)下讨论歧义类型。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具体对比英汉歧义句的语用特征的异同以及各自的特点,以求从中反映出语言与民族思维、认知方式、文化习惯等方面的深层联系。

二、英汉人称指示语语用歧义对比分析

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lel)于1954年发表《指示词语》一文,提出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在英语中,指示词语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定冠词以及一些表示地点和时间的副词。本文对指示语歧义的探究总体来说按照人称指示语歧义、地点指示语歧义、时间指示语歧义、语篇指示语歧义的分类进行讨论。

(一)英汉共有的人称指示语歧义现象

(1)These are his teachers books.

例(1)中的“teachers books”可以是一个概念, 即“教师用书”;但“his teacher”也可以是一个概念,即“他的教师”,所以歧义就产生了。

(2)John told his father he had acted foolishly.

例(2)中的“he”可以是“John”,也可以是“his father”。

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歧义也非常普遍,回指用法是一个语言单位对前面出现的另一个语言单位或意义的指称。“小李进门一看,小王正和他的老战友交谈呢。”从这句话中很难判断出“他”具体是指小李还是小王,所以可以将“他”理解成“小王的战友”,也可以理解成“小李的战友”。

(二)英汉人称指示语歧义的不同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根本上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在语言系统内的构造不同,因此英汉的人称指示语存在很多差异。汉语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并且缺乏由语法形式表示意义的语法范畴,而英语中还保留着数、格、时、体、态、人称、级等语法范畴。例如:

(3)他的妈妈爱约翰。

(4)在他旁边,约翰看见了一条蛇。

例(3)、(4)中的“他”可以理解为约翰,也可以理解为第三人。但是在英语中:

(3)′His mother loves John.

(4)′Near him,John saw a snake.

这样的表达不会引起歧义,是由于英语中存在名词所有格这一用法造成的。例如:

(5)你应当发现史密斯先生与布莱克先生的汽车的不同之处。

(6)那个穿蓝衣服的妇女是玛丽和爱丽丝的母亲。

例(5)中“汽车”可以理解为布莱克先生的,也可以理解成史密斯和布莱克先生共有的。例(6)中“母亲”可以理解为爱丽丝的母亲,也可以理解为玛丽和爱丽丝共同的母亲。但是这样的歧义现象不会在英语中出现:

(5)′You should find w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r.Smiths and Mr.Blacks cars is.

(6)′The woman dressed in blue is Mary and Alices mother.

若一样东西为两人共有,则后一个人名用所有格;如果不是两人共有,而是各有各的,则两个名词都用所有格,且其后名词应为复数。

但是在汉语的指示语歧义中,存在特殊的人称代词造成的歧义,即“我”“我们”及“咱们”之间的交叉关系。例如:

(7)老师对他说:“小明,不弄明白课文可不行啊!这样吧,我们把课文抄写十遍好不好?”第二天,小明把抄好的课文交给老师,老师看了一下,问道:“你怎么只抄了五遍呢?”小明答道:“老师,您说‘我们把课文抄十遍,所以应该是我抄五遍,您抄五遍啊。”

例(7)中,老师使用“我们”只是为了增加亲近的感情色彩,而并非包含式的“我们”,所以这里其实指代为“你”。这种语用移情在汉语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使用“我们”代指“你”或“你们”,是为了缩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交距离,改善社交关系。另外,在汉语言语交际中,“我们”和“咱们”之间出现的指示歧义也非常多,主要是由于“我们”有包含式和排除式两种用法,而“咱们”只有包含式的指示用法。例如:

(8)(一位父亲正试图阻止他三岁的女儿拎起裙子给一群客人展示她的内衣)

父亲:我们不那样做。

女儿:我知道,爸爸。你们不穿裙子。

例(8)中,父亲使用的“我们”是包含式的,并且具有更加亲近式的表达色彩,它实际指代“你”即小女儿,而他的女儿把“我们”理解成排除式,才造成了歧义。

“我们”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卜辞,而“咱们”的用法大概在宋元时期才出现,并且“我们”和“咱们”的使用与中国的地域分布有很大关系。“我们”更多出现在南方人的表达中,而“咱们”在北方人的口语表达中出现得更多,并且北方人在指称自己一方时,用“我们”,但指称自己一方和听话人时,则用“咱们”②。此外,“我们”和“咱们”的不同还体现在不同的使用场合,相对来说,“我们”比“咱们”要更正式一些。例如在正式文体或公开演讲表达中,使用“我们”作用是要取得一种公正、客观、正式的文体效果,比单独使用“我”态度要更柔和亲近一些,但又比“咱们”更理性正式一些。汉语中存在特殊的人称代词具有潜在的指示语歧义,这根源于中国人文化性格中讲究礼貌而且主张儒雅谦和的传统。

三、结语

人称指示语作为语言和世界连接的中介,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会引起歧义,这与听话人和说话人两方都有关联。这也是其他语言所具有的共性。

但是在实际的语用中,人称指示语是作为一种社交指示在使用,而这种社交指示要考虑到相应的文化背景。在人称指示语系统中,敬语的使用(汉语、朝鲜语)显示出一定的社会地位,欧洲许多语言中有两种第二人称单数形式(T/V)来表示交谈者社会地位的差别(拉丁语:tu和Vos,有权势者对别人使用T,别人对有权势者使用V,T/V都表示第二人称单数)。

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1976年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这对概念,汉语属于高文化语境,而英语属于低文化语境。结合上文中的对比分析,现代汉语作为中国的共同语受高文化语境的牵制,体现出中国人性格中的含蓄和委婉,也体现出在交际中时刻注重礼貌和态度的交际原则。英语中的人称指示语也有其独特的用法和规则。所以,人称指示语的歧义与否不仅受到语言结构内部以及交际双方交际心理的制约,还要受到所处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注释:

①黄国文.试论英语歧义结构的形成与歧义的排除[J].外语学刊,

1984,(2).

②李忠美,陈海庆.指示语“我们”与“咱们”的异同及其语用含

义探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9,(5).

参考文献:

[1]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结构[A].朱德熙论文集(第2卷)

[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9.

[2]黄国文.试论英语歧义结构的形成与歧义的排除[J].外语学刊,

1984,(2).

[3]郎万天.语境分析是辨识歧义的重要工具[J].外国语,1995,

(1).

[4]黄德玉.谈“歧义”研究中应该划界的几个问题[J].逻辑与语言

学习,1988,(2).

[5]李忠美,陈海庆.指示语“我们”与“咱们”的异同及其语用含

义探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9,(5).

[6]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2.

[7]周红.语用歧义的产生及其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3).

[8]俞东明.语法歧义与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1997,

(6).

[9]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5: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

如果同学们读过很多篇硕士论文,应该会发现这个问题:在硕士论文中自我指称通常用复数“我们”,单数形式不用“我”而使用“笔者”“作者”等第三人称指示语,而很少出现“你”“你们”等第二人称。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复数“我们”能够引发读者对观点的共鸣,而第三人称则可以增强论文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人称虽然只是论文写作中的细节问题,但运用得当,仍然能够为论文增色不少。下面我们就对硕士论文写作时如何使用人称指示语进行详细探讨。

一、硕士学位论文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

(一)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 1.第一人称单数

通过统计分析语料库中的硕士学位论文发现,在这些论文中很少出现第一人称单数“我”作为作者的自我指称语。此种情况也侧面印证了学术语篇的确有别于其他语篇的观点,学术语篇中的人称指示语具有特别的使用方式。学位论文中第一人称单数“我”使用频率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首先,这与研究生受教育的环境有关。国内多数有关论文写作的书籍都认为,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文章中尽量不要出现第一人称单数作为作者自我指称语,可以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来代替。不仅如此,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也对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标准指出:“论文摘要的写作应以第三人称方式对论文的中心内容进行客观的叙述。” 其次,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文化强调集体的力量,而不是单独突显某一个体所发挥的作用,所以,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会不自觉地少用第一人称单数,避免给读者留下过于强调论文完成者的印象;与之相反,外国学者经常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最后,与学位论文自身的性质特点有关。硕士学位论文是完成硕士学位必须撰写的,是要经过专家学者的审阅的。研究生可能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在论文中明显地强调自己的作者身份。2.第一人称复数

通过在语料库中检索“我们”这一人称代词,笔者发现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在论文中使用频率极高。这些论文中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论文中的“我们”是用来指称作者的。这里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当论文是由多位作者合作完成或一位作者在其他人帮助下完成论文时,“我们”可能是指多位作者共同表达的观点,强调的是整个作者团体共同努力的成果。另一种情况为,论文是由一位作者独立完成的,“我们”仅用来指称作者自己。这种指称在学术语篇中十分普遍。从本次研究统计结果来看,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也同样如此。出现用“我们”来指称作者自己的情况与中国人自谦的习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谦逊,表现在论文写作中即为避免过于强调个人贡献值的大小,习惯性地在文中隐藏自己,不愿意突出作者身份。第二,人称代词“我们”用来指称作者和读者双方。这里的“我们”不仅指称作者,还将读者也包含在内,加强了双方的互动,使读者参与了论文的写作,摆脱了论文旁观者的身份,成为了“自己人”。

(二)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

鉴于第一人称单数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很少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表达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过程中。1.增强作者观点的权威性

使用“我们”而不是“我”来指代作者自身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读者的注意力,降低被读者直接否定的风险,同时也减弱了作者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结论可能造成的主观影响,使整个论文的陈述以及所持学术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表明了作者对所得出的结论的承诺。2.引发读者的共鸣

当第一人称复数指代作者与读者双方时,此种情况大大提高了读者对论文的参与度,增强了读者与论文之间的联系,同时将读者和作者放入同一个情景中,使读者能更好地接受并理解自己的观点,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硕士学位论文中的第三人称指示语

(一)第三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

通常来说,第三人称不是一个单纯的封闭的代词系统,还涵盖一些其他的第三人称短语,数量极为可观。而硕士学位论文中最为常见的第三人称指示语主要为“本文”“本研究”“笔者”“作者”“下文”“上文”等。本文著重统计分析了这些指示语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硕士学位论文经常使用第三人称来指代作者自身,它的使用频率仅次于第一人称复数。

(二)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

篇6: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顺应论,大学英语教师,语用移情与离情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能力,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即语用能力。语用学研究一定语境条件下的语言使用, 其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指示语的运用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环境依赖性, 因此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人称指示语是指示语的一种, 其使用也要顺应一定的语境。以往的人称指示语研究多是从其指称功能、英汉对比分析等各方面入手, 很少专门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及其功能进行研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自身对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在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12级旅游专业英语课堂中搜集了大量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 试图从教学过程的动态语境出发, 利用顺应论分析教师人称指示语的站位选择, 探讨各种人称指示语体现出来的语用移情和语用离情现象, 意在使广大英语教师对人称指示语的运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人称指示语,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2 指示语及人称指示语

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指在语境中才能确定其所指对象或所指信息的词语或结构。英语名叫deixis (也叫indexical或indexical expression) , 来自希腊语, 意思就是利用语言进行“指点” (pointing) 或“标示” (indicating) (何自然、冉永平, 2009:31) 。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划分出了不同的种类, Levinson (1983:68-94) 综合前人的研究, 将其划分为如下五类:a.人称指示;b.时间指示;c.地点指示;d.话语/语篇指示;e.社交指示。其中人称指示语在各种指示语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来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是指在一个言语实践中用特定词语来表达参加者承担的角色, 它是对编码语言与活动中的参与者或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 (何自然、冉永平, 2001:31) 人称指示语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语, 包括说话人也可能包括听话人在内, 例如“我, 我们, 咱们”等;第二人称指示语, 指听话人, 例如“你, 你们”等;第三人称指示语, 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 例如“他, 她们, 有些人, 那个人”等。人称指示语有自我中心性, 它以说话人本身为基础, 听话人要理解说话人的目的意图就必须转换角度。人称指示语在使用过程中也不是总是遵循固定规则的, 它的使用是可以随着语境的动态变化而变化的。

3 动态语境与顺应论

语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 尤其是动态语境。语境不是静态的, 而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它产生于交际双方语言使用的过程中, 会随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马阿婷, 2009) Verschueren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 根据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提出, 语言使用者能在交际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 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使用者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不同的心理意识, 对指示语进行不断的选择。以顺应论为视角, 外语教学的本质就是探讨教师与学生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对外语进行不断的选择, 其中就包含人称指示语的选择, 从其内在属性来看, 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同样遵循这三个特性, 尤其是顺应性, 这种顺应不是单向的, 而是多向的。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环境, 教师既要传授专业知识, 又要灵活处理师生关系, 把握整个课堂氛围, 这就要求教师遵循顺应性理论, 根据不同的动态语境选择不同的人称指示语, 以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4 人称指示语的语用视点选择

语用视点又称交际视点, 其实是一种“语用站位” (pragmatic stance) , 即指说话人站在什么角度说话, 站位体现的是语言成分和语境之间的一种语用关系。冉永平教授认为, 言语交际必然涉及说话人的站位问题, 也即存在说话人的视角选择, 或“视点”, 因此他将其称为语用视点。该视点的选择涉及语境因素, 尤其是指说话人对听话人、对某个事物或命题所附带的态度、情感、立场等, 以及说话人对某事物所持的认识趋向。根据语言顺应论, 交际中说话人的情感倾向是交际主体实现语境顺应的一种表现, 因此, 语用视点的选择就是语境制约下顺应的具体表现。

不同的人称指示语可反映不同的语用视点。从语法关系来看, 第一人称表示说话人, 第二人称表示听话人, 第三人称表示其他的第三者。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选择主要考虑到以下两方面:其一, 受语言层面的句法——语义制约, 需要对语言形式进行不断调整。其二,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下面, 笔者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所搜集的语料做出分析, 对教师使用的人称指示语进行分类研究, 并探讨其所带来的人际功能和语用功能。

4.1 第一人称指示语

第一人称指示语通常指说话者, 有单、复数之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人称单数 (I、me、my) 。欧美文化强调个人主义, 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第一人称单数形式的运用就体现了这种文化特征。

例 (1) :I remember that I arranged some homework for you, right?I asked you to perform a little drama this time.Have you fi nished your homework?Now I hope you can show us your performance.

例 (2) :I like your performance, my dear!

例 (3) :Listen to me carefully!I hope you can catch the main idea of my words.

例 (1) 是教师在刚开始上课时, 准备检查一下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从一开始上课就用一个第一人称“I”与学生拉开了距离, 把自己推上一个权威者或领导者的地位, 以使学生意识到教师的权威性, 从而有利于教师掌控好最开始的教学语境。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 例 (2) 是对学生给出的优秀的表演, 教师会给予积极的评价, 学生在受到这样的评价后一定会很高兴, 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受到了“领导”、“上级”或“权威”的肯定。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权威性或个人主义还体现在教师布置作业和管理课堂秩序中。如例 (3) 中教师通过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 拉开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 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管理。

第一人称复数通常用来指示说话人及其所在的群体和听话人双方。如果包括听话人在内, 其语义特征为包容性 (inclusive) , 若不包括听话人, 其语义特征则为排斥性 (exclusive)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根据交际目的对社交距离和亲密程度进行干预和调整, 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缩短双方的社会距离增加亲密度, 以凸显和强调双方在立场和心理上的相似度;另一方面, 加大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 减小亲密度, 以凸显双方的差异。

例 (4) :Next class, we will have a test.

课堂结束时, 教师运用了“we”这一人称指示语, 将自己的视角和学生放在一起, 暗示考试不是由学生独自完成, 而是将由自己和学生共同完成, 提高了话语的可接受性, 缩短了教学双方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提高授课效率。这体现的是一种语用移情功能。

语用移情 (pragmatic empathy) 是指说话者为了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通常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选择人称指示语的使用, 亦即从对方的物质、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出发, 替对方着想, 充分满足或至少理解对方的需求。它原本是一个美学词汇后来被应用于语言学和语用学中。何自然认为语用移情就是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 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冉永平认为移情是一种换位思考, 可以缩短听说双方的心理距离, 实现交际双方的情感趋同,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最终实现交际目的。在本文例 (4) 中,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布置任务, 没有使用第二人称“you”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拉开, 没有居高临下的口吻, 同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便体现了这种语用移情。

4.2 第二人称指示语

第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是直接面对听话人的, 以听话人为中心, 所以在使用时就要更加注意语境。听话人既可以是在场的, 也可以是不在场的 (如打电话、写信) 。既可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指在场的学生, 既可以单指一个学生, 也可以复指多个或全班同学。在没有语言提示的情况下, 它的指称是不确定的。根据Leech的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中的赞誉准则 (Generosity Maxim) , 尽量少贬低别人, 尽量多赞誉别人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 2011:91) 。

例 (5) Your performance is marvelous!

例 (6) You are very cute and diligent.

例 (7) You are wrong.

例 (5) 和例 (6) 中的第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就体现了这一礼貌原则, 但在谈及伤痛、犯错、批评等有损受话人面子的事件时, 发话人就应该根据顺应论采取相应的言语策略。例 (7) 中的第二人称you的使用就显得无礼, 让人不好接受。在这种语境中, 为了缓和气氛, 对学生的表现给出评价时就可以顺应交际目的, 适当变换, 这时, 通常会省略第二人称和借用第一或第三人称。例如, 教师可以说“I think you can do it much better next time。”这样从第一人称的角度给出建议, 不至于打击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 第二人称指示信息有时可以用第一人称来代替, 如例 (4) 中we的使用。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第二人称指示语是呼语 (vocatives) 。它在不同语境中可以分别用作呼唤语 (calls or summonses) 和称呼语 (addresses) 。

例 (8) Is it for me, sir?

在课堂上有个学生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 老师用sir来提醒对方, 而没有直呼其名, 这样既提醒他已被选为交际对象, 又能维护学生的面子, 在这里也体现了一种语用移情。

4.3 第三人称指示

在英语中, 第三人称指示语可由代词he/she、it、they、this、that、one、these、those等来实现。第三人称常用于照应或泛指, 很少用来指示。

例 (9) :From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we know that someone doesn’t like this way of teaching.

例 (10) :Ok, my deer, I can understand what you said.

以上两句话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用功能。例 (9) 中老师用someone来指代某些不同意这种教学方法的人, 没有明确指出名字, 运用语用移情, 顾及学生的情感立场, 给学生留有一定面子。例 (10) 中的“deer”既是一种模糊用语, 又是第三人称指示语, 老师用这个词指示第二人称, 拉近自己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例 (11) :Let him keep on sleeping, and we will come to our point.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使用第三人称“him”来拉开这个睡觉的学生和其他人的情感距离, 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实际是一种语用离情现象。“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功能体现在说话人和所指对象之间在情感或心理方面的离异, 从而制造双方之间的社交距离。” (冉永平, 2007) 再如, 教师在提及自己所教其他班级学生的表现时说:“人家班里有位同学, 每次都把课文提前预习好……”使用了“人家”这一第三人称指示语, 体现了本班学生与其他班级学生之间有些差距, 也把自己的距离与其他班级的距离拉开了, 显示教师与本班同学才是亲近的, 教师用这种第三人称指示语来鼓励本班的同学, 就是语用离情的一个典型范例。

5 结语

人称指示语看似简单, 其使用却极其复杂, 不同的语境下需要选择不同的人称来达到交际目的。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用功能, 即准确地获取说话人传达的交际意义和隐含信息, 并根据语境的不同, 恰当地选择表达方式, 以达到交际目的。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是联系学生和语言学习的纽带,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 (闻莉, 2012) 因此, 教师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同样要顺应课堂这个动态语境, 适时变换人称, 提高教师语言质量, 以收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更有效地传递知识。这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Pragma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Verschu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Edward Arnold, 1999.

[3]狄淑霞.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4]韩芸.第一人称复指代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移情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1 (1) .

[5]何自然, 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 (4) .

[7]李捷, 何自然, 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8]李潇.教师语言中的人称指示语的礼貌功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 (6) .

[9]马阿婷.人称指示语在动态语境中的交际视点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

[10]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5) .

[11]闻莉.人称指示语在英语课堂中的语用功能[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3) .

篇7: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语论文

【关键词】《茶馆》 人称指示语 语用规律

人称指示语在语用学领域备受关注,它是体现“以言行事”的重要语言形式之一。国内外学者如莱昂斯(Lyons,1977)、菲墨(Fillmore,1977)、列文森(Levinson,1983)以及何自然(1988)、何兆熊(1989)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诠释。在言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语是很复杂的,经常会有违反指示语基本用法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些语言现象,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本文尝试以话剧《茶馆》作为研究语篇,从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两个方面对人称指示语的转换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静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变称等转换用法和动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的转换。静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转变用法,指同一语境下人称指示语的变称、变数等活用用法;动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转换用法,指人称指示语的选择随语境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一、概念界定——人称指示语

指示(deixis)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术语来自希腊语,它的意思是利用语言进行“指点”或者“标示”,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中自身带有某种语境特征,同时其所指对象又由语境决定的语言形式,集中体现了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指示现象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最直接的语言反应。列文森把指示语分为五类,即人称指示语、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社会指示语和篇章指示语。(Levinson,1983:54)要理解指示语,就不得不考虑语境问题。传统的语境概念几乎是个包罗万象的范畴,涉及语言的知识、语言的上下文,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说话方式,交际者的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了解的程度,人的世界知识、交际的变化,社会、政治背景等等。

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在狭义上可分为三类: 第一人称指示语,如我、我们指示说话者;第二人称指示语,如你、你们、您指称听话者;第三人称指示语,如他、他们等指称除了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外的任何人。从广义上来说,沈力(2005)认为人称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和身份语。身份语是指用以表示人物身份的代名词。包括敬语、谦辞、亲属称谓、表示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名词短语等。无论是哪种分法,人称指示语都是对人的指称。本文中我们采取广义的人称指示语的定义,并且不局限于此。其他一切有关人物指称的描述性短语也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

二、《茶馆》简介

本文是个案研究,以话剧《茶馆》作为研究的语篇。

《茶馆》是现代戏剧家、小说家老舍的一部著名话剧。作品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话剧里各类人物的描写,反映了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的动乱变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

《茶馆》为三幕话剧,出现了70多个人物,涵盖了社会上身份各异的人物。人物间丰富多彩的对话,特别是主要人物间的典型对话,为语用指示语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语料。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根据不同的身份特征在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人称指示语。不同的指称语不仅可以表达不同的人物关系,在表达人物性格,揭示社会地位, 抒发人物情感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对人称指称语的分析, 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茶馆》和其他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以及心理状态等,为文学作品的欣赏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三、静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

在探讨静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变称等活用用法的语用选择规律时,本文对《茶馆》中出现的人称指示语变数、变称等非常规用法的例子做了完整性统计。通过统计总结以及举例分析,总结了在静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变称、变数等活用用法的语用选择规律,主要有距离规律(尊卑规律和亲疏规律),礼貌规律等规律。

在言语交际中,不同的指人指称方式起着“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人称指示语中蕴含的亲疏、上下、敬谦等关系组成了不同指称表达式的社会规约意义。因此,指人指称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说话人在不同的语境中必须选择一定的指称表达式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如果这些表达式是社交惯例要求的,那么它们就是规约性的。我们称之为指人指称语的常规用法。如果说话人故意违反常规,特意用它们来强调身份、性质、特征、突出爱憎悲欢等主观心理,这种特殊用法称为指人指称语的非常规用法。

《茶馆》中静态语境下的人称指示语变称、变数的非常规用法有35次,其中我们对变称,变数的用法不做区分。静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转换的非常规用法的语用选择规律总结如下:

1.距离规律。距离规律主要包括两个次规律:尊卑(地位)规律和亲疏规律。在听话者和说话者或者第三方有明显的地位差距的时候,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倾向于体现尊卑的指示语,多用身份语来指称,功能一般是抬高或者贬低对方身份,来拉近或者拉远彼此的距离,从而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当交际的双方没有明显的尊卑的區分时,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倾向于亲疏规律,通过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来控制想要保持的心理距离。

(1)尊卑规律(地位规律)

例1

刘麻子:(凑到松二爷、常四爷这边来)乡下人真难办事,永远没有个痛痛快快!

松二爷:这号生意又不小吧?

刘麻子:也甜不到哪儿去,弄好了,赚个元宝!

例2

黄胖子:(唐铁嘴告以庞太监在此)哟,老爷在这儿哪?听说要安份儿家,我先给您道喜!

庞太监:等吃喜酒吧!

黄胖子:您赏脸!您赏脸!(下)

例3

庞四奶奶:请皇上看看吧!

方六:是!皇上不是快登基了吗?我先给您道喜!我马上取去,送到坛上!娘娘多给美言几句,我必有份人心!(往外走)

以上三个例子中均使用了社会指示语中的身份语来指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例2和例3中,分别用“老爷”“娘娘”身份语来指称听话者,因为交际双方有明显的尊卑差距,所以说话者选择能代表社会地位的身份语来指称听话者,是为了恭维听话者,刻意强调听话者的地位高,从而拉近与听话者之间的距离。而在例1中,刘麻子在指称康六时,没有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他”,而是使用了代表其社会地位的身份语“乡下人”,刻意区分自己的身份与康六的不同,故意疏远他跟康六之间的距离,表现了刘麻子对康六的不屑。

(2)亲疏规律

例4

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例4中,“王掌柜,捧捧唐铁嘴(我)吧!”唐铁嘴用自己的名字(别名)“唐铁嘴”来指称自己,而不直接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我”,实际上是想把自己置事外,让自己作为外人来为自己求情求王利发捧场,以讨好对方。这实际上是语用上的一种离情表现,使自己脱离出情感,以第三者的角度进行求蹭,拉近了自身与听话者的心理距离。这也体现了唐铁嘴作为一名糊弄人的算命先生的嘴上功夫。

例5

茶客丙: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

茶客丁: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去自己谋生,非死不可!

王利发: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大家安静下来,都又各谈各的事〕

例5中,茶客丙处在谈论的群体中,用第一人称复数“咱们”指的应该是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在内的;而茶馆掌柜王利发用的“咱们”实际上是用复数第一人称指示语来转指复数第二人称指示语“你们”——正在茶馆里谈论国事的茶客们。王利发动用了移情的语用手法,主动融入茶客们,让茶客们感觉他也是谈论国事的一员。这样的劝阻不会让茶客们感觉到不舒服,反而拉近了自己(王利发)与听话者(茶客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不仅不会让茶客们排斥,反而更能让听话者们理解遵守茶馆的规定。这展现出王利发作为一名苦心经营茶馆的掌柜,对待茶客们的平等亲切态度。

《茶馆》中人称指示语的变称用法中有一类专门体现长辈与晚辈(父女,母女等)之间亲情关系的指示语变称的用法。用亲属称谓语来指称自己或者他人。也体现了人称指示语变称用法选择时的距离规律。

例6

康六: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

康顺子:我,我……(说不出话来)

例7

康大力: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

康顺子 那时候,你不是才一岁吗?妈妈把你养大了的,你跟妈妈一条心,对不对?乖!

例8

王利发: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

康顺子:他?他是活是死,我不知道。就是活着,我也不能去找他!他对不起女儿,女儿也不必再叫他爸爸!

上面陈列的几个例子都是关于亲人(父女,母女等)之间的对话。现代汉语指人指称的一大特点是,辈分高的,如祖辈或父母辈在儿孙面前经常使用亲属称谓词自指,后辈则相对较少使用亲属称谓词自指。说话人使用这些词语确认双方的身份关系出于两种目的,一是拉近双方的距离,说话人对听话人或被提及的人的心理情感由一般疏远到亲密。二是强调说话人的相对权势,突显亲属身份附带的权利和义务。拉近双方的距离与强调亲属身份所附带的权利与义务,有助于说话人间接实施劝导、命令、请求等行为。

例6中,康六在自己要被卖的女儿面前对自己的指称没有直接使用第一人称“我”,而是用了亲屬称谓词“爸爸”自称。康六虽然为生活所迫要卖女儿,知道女儿肯定伤心欲绝,康六作为父亲,在指称自己的时候特别使用亲属称谓语“爸爸”,让听话者(康顺子)确认与自己的父女关系,希望能顾及父女之情,拉近与女儿之间的心理距离,博得女儿的同情。极力表现了一个封建社会下为生活所迫的无能为力的贫苦父亲的角色。

例7中,康顺子与康大力的母子对话中,康顺子也使用了亲属称谓语“妈妈”来自指。康顺子有过被卖的悲惨经历,她的养子康大力也是被他的父亲卖给了别人。康顺子对自己养子的经历感同身受,并且两个人相依为命,感情深厚,用“妈妈”自指,更能拉近双方的距离。另外,康大力不是康顺子亲生的,这里康顺子用亲属称谓语自指,强调自己和听话者(康大力)之间的亲属关系与亲属身份所附加的权利和义务,希望自己对儿子的养育能换来自己老有所依。

上述两例均为了拉近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距离而使用的亲属称谓语,这也是使用亲属称谓语的一般功能。而例8中则正好相反,在王利发劝告康顺子去投靠老家的老父亲时,康顺子在描述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时,对自己的指称没有使用第一人称“我”,而是使用亲属称谓语“女儿”,将自己从讲述的这件事情中抽离出来,仿佛在讲述别人的经历。这实际上是康顺子刻意拉开自己与父亲的距离,让自己置身事外,展现了康顺子的对父亲的绝望之情。

(3)礼貌规律

例9

唐铁嘴:你呀,看不起我,怕我给不了房租!

王利发:没有的事!都是久在街面上混的人,谁能看不起谁呢?这是知心话吧?

例10

王利发:(过来)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对秦仲义)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以上两例子中,王利发用模糊指称“谁”来转指第二人称“你”,没有直接说“我哪能看不起你。”“你也管不了。”让听话者感觉不是直接说的听话者,是本着礼貌的原则选择的人称指示语。

三、动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

在探讨动态语境下人称指示语的选择的语用规律时,对《茶馆》中三幕话劇中,第二方或第三方对话剧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指人指称做了统计,同样我们归纳总结在动态语境下指称他人指示语用法选择的语用规律,也可以概括为距离规律、礼貌规律等规律。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中动态顺应,是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语境关系与各语言结构之间相互顺应的动态性。Verschueren认为语境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随着交际过程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具有动态性。因此,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动态顺应特征能够动态地解释交际双方在不断进行语言选择过程中的顺应作用。在言语轰动中,尤其在有一名说话者和至少一名听话者参与的这种典型言语交际活动中,对参与者所谈及的人物、事物、时间、过程和活动等做确切的理解,都必须把它们和某些语境构成要素联系起来。(何兆熊,2000:36)人称指示语直接涉及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语境的关系,“是语言与语境之间关系在语言本身结构中得以反应的最明显的方式。”(Levinson,1983:54)

《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不同的语境场景,但有相同的人物,这就为分析动态语境下对同一个人的不同指称提供了可能。

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表1体现了从第一幕到第三幕别人对王利发的指称的转变,比如从“王掌柜”到“老王掌柜”“老头儿”体现了随着岁月的变迁,王利发的年纪增长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同时也侧面反映出茶馆的兴衰。

例11

王利发:二位,二位!您放心,准保没错儿!

宋恩子:不看,拿不到人,谁给我们津贴呢?

吴祥子: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个面子!对吧?王掌柜!

例12

王利发:不怕我跑了吗?

小吴祥子:老梆子,你真逗气儿!你跑到阴间去,我们也会把你抓回来!(打了王利发一掌,同小宋恩子、小二德子下)

例11第二幕中,王利发的茶馆不像以前那么兴旺,但吴祥子还是客气以“王掌柜”指称,体现了礼貌的原则。但等到第三幕,茶馆日益衰落,王利发的地位越发不如从前,吴祥子宋恩子二人因为趋炎附势势力一直没有下降,欺软怕硬,欺负老百姓。在这一幕中,在王利发说“不怕我跑了么”时,吴祥子对这样一个老人一点都不惧怕,使用“老梆子”这样的贬义指示语,表现了王利发的地位卑微。这样也拉开了说话者语听话者之间的距离。

贯穿《茶馆》三幕的还有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唐铁嘴。透过对唐铁嘴的指称的变化,特别是他自指的变化,我们能够明显看到社会变迁,小人得志的嘴脸。在那样一个畸形的社会关系下,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反而是那些见风使舵的人能够升官发财。

例13

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

例14

王利发:福气不小!不小!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唐铁嘴:你呀,看不起我,怕我给不了房租!

例15

小刘麻子:哎哟,他妈的是你,小唐铁嘴!

小唐铁嘴:哎哟,他妈的是你,小刘麻子!来,叫爷爷看看!

例16

小刘麻子:小唐,待会儿我请你去喝咖啡,小丁宝作陪,你先听我说点正经事,好不好?

小唐铁嘴:王掌柜,你就不想想,天师今天白喝你点茶,将来会给你个县知事做做吗?好吧,小刘你说!

随着语用语境的转变,人称指示语也随着语境而变化。对于唐铁嘴这个人物,从第一幕到第三幕中他的自称体现了人称指示语选择的遵循距离规律。从第一幕到第三幕中唐铁嘴有三个代表性的自称“唐铁嘴”“我”“天师”。例13第一幕中唐铁嘴既没有钱也没有权力,地位处于较低的位置,为了讨一杯茶,用自己的名字“唐铁嘴”自称讨好迎合,刻意拉近与听话者(王利发)的距离。例14第二幕中,这时的唐铁嘴不像第一幕中那么落魄,地位也有所提升,在自称时便没有那么卑微,用一般的第一人称指示语“我”自称,没有刻意拉近与听话者的距离。例15、16第三幕中,唐铁嘴得到了当权者的提拔,有可能被封为天师,他对自己社会地位有了自信,在与刘麻子对话时,使用身份语“爷爷”“天师”自称,表现出他刻意强调抬高自己的地位,使自己显得更加尊贵,也刻意拉开了与听话者(刘麻子)之间的距离。

四、结语

指示语提供的信息来自语境。没有语境信息,话语的指示信息就无法表达清楚。我们只有结合语境,才能更好地理解指示语所传达的信息。以上从人称指示语的角度出发,从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方面考察了《茶馆》中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规律。从语用学的人称指示语角度解读了《茶馆》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但由于语料的限制,本文未能从更广阔的角度总结归纳现代汉语会话中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规律,语用规律的总结也有待完善,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弥补这个缺陷。

【参考文献】

[1]Levinson. C. Pragmatics. [M].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3.

[2]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何自然.语用学概要[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5]黄爱颜.话剧《雷雨》会话中指人指称策略研究[D]. 广州:暨南大学,2007.

上一篇:谢谢唠叨的妈妈作文下一篇:幼儿园推广普通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