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信息量与熵的概念

2023-01-01

第一篇:简述信息量与熵的概念

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信息化教学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顺应时代的必然。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对信息化教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 信息化教学,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教学信息化,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环节及其状态,目标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有的教学环节达到信息化。因此,教师关注的是信息化教学,以便更好地上课。社会及官员关心的是教学信息化,是否完成了现代化的建设。信息化教学比较通俗的理解是“电化教学”的新说法。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我们正确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真正的运用到教学中。

第二篇: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核心: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学习内容。

二、交叉学科专题主要教学模式:探究/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 教学周期,以单元为单位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评价、结构化评价的方式。

作品集评价、集体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二、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

三、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作为行动的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核心: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学习内容。

二、交叉学科专题主要教学模式:探究/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 教学周期,以单元为单位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评价、结构化评价的方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二、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

三、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作为行动的基础。

因此,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开阔他们的视野。

第三篇:简述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概念

香水小学严贵军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为典型和特殊的智能活动,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也正在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站在教育战线上应重新认识教学过程,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通过这次培训,深刻地意识到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也知道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学生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探索和发现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 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的概念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

第四篇:简答题:简述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范围。

参考答案:(1)中国法制史,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使用,一是作为学科概念使用。作为历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指的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本身,是一种历史存在。作为一个学科概念,中国法制史则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传播法制史知识的现代专门学科,中国法制史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一门专史,同时还是法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个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学科。(2)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在这一点上使其与集中研究中国历史上各学术流派、各重要思想家法律思想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相区别。具体说来,中国{击制史学科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包括自中国国家和法形成至研究者所处年代期间,在中国地域内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除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全国性政权的法律制度以外,一些在局部地区实施较长时间统治的政治集团所建立的有一定影响和价值的法律制度,也应纳人中国法制史研究的视野之内。从内容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立法成果,包括立法体制、立法括动及其社会背景、立法根据、立法技术以及由立法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第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诉讼原则、狱政管理、具体的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密切相关的司法设施。第三,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包括宏观立法情况、立法与司法的联系、法律的执行情况、法制的整体社会效益等。第四,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和学说,特别是与具体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的思想因素,都应是中国法制史着重研究探讨的问题。第五,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论述题:试论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与突出特色。 参考答案:

(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以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为起点,中国古代法制伴随着国家文明的昌盛而开始了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辉煌历程。在夏、商、西周三代,不成文的习惯法居于主导地位,到春秋末期,公开、成文的制定法终于破茧而出,具有成文法的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制开始迅猛发展。经过此后几千年的积累与回旋,中国古代法律体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从相对粗略和幼稚的简单法条,发展成了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风格特异、义理精深的庞大的法制体系。(2)基本内容:首先,就立法而言。自秦汉至明清数千年间,各朝各代,各主要政权在其建立之初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制定一部大而全的基本法典,作为国家法制的基拙,并作为“祖宗成宪”垂范后世。除基本法典以外。历史上还先后出现过令、科、比、格、式、典、敕、例、指挥、故事等名目繁多的法制形式,作为成文法典的补充,全面调节和规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应该说,就立法规模之宏大、立法内容之丰富、法律形式之多样而言,中国古代法制在世界古代法制史上是首屈一指的。其次,中国古代在长期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司法体制也有极富特色的一面。在夏商以后,伴随着国家机器的不断发达,我国古代的诉讼体制、审判制度也逐渐臻于完善。从秦代开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完整司法体制.以及包括会审制度、调解制度、原情断罪等一系列极具中国古代特色的诉讼方式在内的各种审判制度逐渐建立并不断丰富、发展。从整体上观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的立法技术、司法体制,国家统治阶层运用法律的手段和艺术,以及国家的整体法制水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3)突出特色: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儒家学说的影响、官方的强有力的引导等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一系列带有浓郁学业社会特色的独特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被直接传导至法律制度之中,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伦理法”性格。而在1840年以后,由于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所依附的社会基础逐渐崩溃,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由古代封建法向近现代法律文明艰难地转变。

第五篇:简述公安信息化与科技强警

公安战斗力等于科学技术与警力、警用工具、警务对象、 警务管理之和的乘积。公安科技具有乘法效应,这一论述非常准确的阐明了公安科技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

公安科技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公安战斗力。公安战斗力的第一要素就是警力,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能否完成维护社会稳定这一重要任务,每个公安干警科技素质更是关系到我们能否高质量的完成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我国目前公安干警与人口的比例是非常低的,但依靠增加警力,只能是“治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提高公安干警的科技素质,让每个公安干警更多的掌握与业务相关的公安科技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这是提升警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加大公安科技项目的研究,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升全体民警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公安工作的需要。

以信息化为龙头的公安科技工作促进警务管理的重大变革,指挥系统的建立和各类信息库的建设,将使每个指挥员的思维方式和指挥手段,都发生重大的改变,新的警务管理模式正在形成。手拿话筒的现场指挥,已经被各种信息、图像传输、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手段所取代,运筹帷幄,决

胜千里之外已成为现实。这一切都印证了公安科技在公安工作中的乘积效应。

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不断出现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整体战斗力,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需要有一个强大信息化的公安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夯实基础,注重信息,已成为公安机关科技强警工程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当前公安机关不可能大幅增警以及公安工作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走科技强警之路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一、公安信息化和科技强警的内在联系

公安基础与科技信息紧密相关,公安科技虽不是公安战斗力的独立要素,但它直接影响着公安战斗力的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讲,科技就是公安工作的第一战斗力。

(一)公安民警是公安信息应用的主力军。实践充分证明,犯罪与反犯罪的斗争中绝不是量的拼杀,而是质的较量。特别是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犯罪嫌疑人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装备进行犯罪,犯罪的智能化日益明显,尤以计算机犯罪为代表的高技能犯罪令人震惊。如果我们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公安民警队伍,不会运用各种信息通信

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就无法克敌制胜。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切实把提高民警的科技素质作为提高公安整体战斗力和整体工作效能的重要措施来抓,以开展"大练兵"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队伍素质培训,向科技要警力,才能适应现实斗争和形势发展的需求。

(二)公安信息化是科学技术的具体成果和应用。近几年来,公安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从而被广泛地运用到公安工作的各领域中,并在现实斗争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公安信息和高科技手段,公安工作就无法适应现实斗争,克敌制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公安信息化建设,以延伸和拓展人力资源,切实提高公安工作的战斗力。

(三)公安信息化建设在激活公安基础工作为现实斗争服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大批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大量公安信息进入数据库,形成综合信息查询平台,在公安业务查询和公安信息服务等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沉睡多年的基础数据、台帐翻新变成活的信息,并通过信息共享,有效地提高了整个公安战斗力,真正实现了科技强警的目的。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公安工作要牢牢把握信息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打造"信息化公安、数字化公

安",作为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向科技要警力、要效率、要战斗力,实现数字化公安工作的新飞跃。

二、公安信息化对提高公安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引导公安队伍树立科技意识,进一步推进警务信息化。在当前治安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公安专项斗争持续不断,民警超负荷工作、专项斗争虽声势浩大,但收效甚微,这与公安机关掌握信息的质量和民警的科技素质直接相关。由于平时不注意收集信息,把握信息,致使网上比对,网上追逃等先进科技手段无法发挥最大效益。信息就是基础,只有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才能固本强基。要发挥公安科技手段的作用,就必须以科技效益谋求警力效益、谋求治安效益,才能使公安机关的科技意识、基层领导的指挥艺术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进而提高民警的工作效率,使信息化转化为战斗力,实现科技强警。

(二)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的推进,有利于取得党委、政府的支持,提高公安工作科技含量和信息应用水平。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工作中信息的基础性作用,对建设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公安队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而对公安机关

提高战斗力的举措--"科技强警"工程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不断加大投入,从而使公安机关能把信息化建设用到社会治安管理上来,不断增强打防控工作效能,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三)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公安自身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实施科技强警,掌握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快工作速度,严密工作精度,能够使公安机关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决策,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战斗力。如根据形势、任务变化信息,及时调整计划与部署,突出工作重点,保证完成中心任务;根据各类统计数字信息,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根据警员配合协调、自我意愿的信息,优化组合部门结构,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功能。

(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的推进,有利于深化公安工作运行机制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提高公安战斗力始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没有任何一种特定运行模式。因此,提高公安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在于信息化,数字化的推进,不断加快实施科技强警,把现代信息化高新科技与整个公安工作相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有效管理。具体到公交分局讲就是要依托当前公安信息网络建设,积极争取市局党委的支持,将前期开发的出租车出城登

记、查询、监控系统尽快立项投建,以提高分局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提升驾驭我市"一车两线"治安大局的能力,走科技强警之路。

三、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克服的认识误区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公安工作科技强警的一场革命。当前各级公安机关正在积极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公安工作从量的发展迈向质的提高。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在公安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利信息化建设及科技应用的认识误区,必须切实地加以排除和克服。

(一)必须克服对公安信息内涵与外延问题认识的误区。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在公安系统已形成共识,但在其内涵与外延问题上,认识不同,有的单纯地认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只是技术、资金问题,而忽视建设过程中信息的应用。这种误区往往导致警务信息与实战相脱节。

(二)必须克服信息资源开发、应用认识的误区。通过多年的努力,公安计算机信息通信宽带光纤网络基本建成,网络中心设备基本到位,作为硬件建设为信息运行载体的网络有了良好的保障条件。但目前的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主要原因是忽视了网络资源的利用和信息资

源的共享,不利于提高设备、网络、软件的使用效率,影响通过科技提高公安战斗力的深度和广度。

(三)必须克服民警素质与科技强警关系认识的误区。基层公安机关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其主要项目是计算机系统、通讯系统、刑侦办案技术系统、社会面技术防范系统,而要使这些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关键是要达到规模效益。但目前,公安队伍没有系统地、计划地组织广大公安民警科技素质培训,第一因素的第一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得到开发,民警的认识滞后,认为信息化,数字公安离我们还遥远,也有的认为信息化建设与我无关,不学习,不努力,不争取;甚至在日常警务工作中不比对、不应用,使先进的信息实战应用手段不能发挥整体效益。

综上,要实现公安信息化和科技强警,提高公安整体战斗力,必须加强警力素质培训,警务信息培训,克服认识误区,打造信息公安、数字公安,进一步推进金盾工程,全面实现科技强警。

上一篇:九三学社支社工作总结下一篇:教师文明礼仪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