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导疑”教学策略初探

2023-02-16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笔者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大胆探索, 形成了“导疑”教学策略。所谓“导疑”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围绕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相机引导和指导学生生疑质疑、析疑解疑、再生疑存疑的一种方法和策略,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这一策略, 下面结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 (人教版) 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营造氛围, 指导方法, 生疑质疑

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是创新的前提和先导。学生有疑, 才能冲破头脑中的平静, 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 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大胆创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 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敢疑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出一个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 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因此, 要引导学生敢问, 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就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转变观念, 放下“权威”, 主动与学生交朋友,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 以增进师生的情感和友谊。其次, 要面向全体, 多用“鼓励性”语言来引导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提问。再次, 要保护学生的“提问热情”。教师应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学生的提问, 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问题, 哪怕是幼稚肤浅的, 应中肯评价学生的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指导学生恰当的方法, 让学生会疑

古人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生疑的思路方法进行引导, 指导学生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尝试提出不同的问题形式。

首先, 教师应告诉学生, 高中政治内容一般是按照是什么 (包括含义、表现等) 、为什么 (原因、意义、影响、重要性、必要性等) 和怎么办 (包括态度、措施、途径、方法等) 的思路来编写的, 学生可以围绕这三个角度提出问题。

其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景材料、辅助栏目中提问, 从学习的重难点中提问, 从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处提问, 从已知的科学理论知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中提问 (如在学习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框后, 有的学生提出了“既然我国更加注重公平, 为什么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 在知识的易混、易错处提问 (如纸币与货币容易混淆, 有的学生提出了“纸币是货币吗?我们使用的硬币是不是纸币?) , 在自主学习、观察社会、参加实践 (如有的同学在市场上卖白菜, 买卖双方只是经过讨价还价确定了每斤白菜1.5元, 而没有看到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这个价格, 这是怎么回事呢?) 等方面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如, 要尽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多读课文, 联系生活, 进一步思考, 提出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尽量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更深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等等。

二、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 析疑解疑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 谋求终身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因此, 高中政治课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学习, 自己去解决。如何引导学生解疑呢?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操作:

1、个体独立释疑。

学生在自学政治教材的过程中, 碰到一些问题进行自己设疑、解疑。通过阅读课本, 查阅资料等寻找参考答案, 从而解决问题, 扩展思路, 获得新知。

2、同桌相互释疑。

同桌两个同学之间, 根据每位同学自己碰到的政治问题, 互相设疑、互相解疑或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的看法、观点。

3、讨论探究释疑。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自学过程中提出的疑点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使学生在思辩的过程中,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讨论探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各抒己见, 并让各小组代表展示发言, 然后各小组之间相互质疑辩疑, 集思广益, 达成共识。也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 按不同的观点将全体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探究。如在学习“做理智的消费者”时, 许多学生提出了疑问:“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 勤俭节约的作风是不是过时了?”学生的观点分成两派。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全班分成正方即勤俭节约没有过时、反方即勤俭节约已经过时。双方展开辩论,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学生的认识得到更正、深化, 从而形成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学生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 点拨总结, 做好“引路人”。

三、开展反思, 联系实际, 再生疑存疑

一堂政治课的结束, 并不意味着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 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要不断进入新的境地, 就必须常常“存疑”, 保持浓厚的兴趣。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凭借这个例子, 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政治教学中, 学完了相关内容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以点带面、由此及彼、联系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现象或生活实际再质疑, 对理解不清或不能解释的疑问, 可以存疑。如教学“外汇”的知识, 我引导学生明白了人民币升值的弊大于利, 有学生立即产生了疑问:“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人民币还在升值呢?”。这一疑问, 比较复杂, 学生解释不清楚, 当时我也无法解释得让学生满意, 我索性让学生存疑, 让他们在课外深入探究去解决。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分析、联系实际, 既解决了存疑, 又达到了三维目标, 既发展了个性, 又提升了素质。

上一篇:引起消化性溃疡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对策下一篇: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