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基于党性教育载体创新路径研究

2022-09-11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人才资源,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其中学生党员更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 是党员中的新鲜血液,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由于大学生党员普遍年龄较小, 社会阅历较少, 各类信息的泛滥极易造成学生党员受到文化多元的影响和冲击, 甚至导致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出现摇摆。因此, 学生党员教育载体的研究极其必要, 尤其在落实“两学一做”常态化的背景下, 如何创新学生党员教育载体, 对增强学生党员凝聚力、战斗力, 加强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有效途径至关重要, 同时也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一、关于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载体的内涵试析

载体在汉语中的语义是指某些能够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载体”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化学领域, 随着科学综合化发展, 逐渐被引用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 “载体”的概念开始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就此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信息, 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控并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产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或者活动形式。

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载体即指, 高校在对学生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 以提高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理想信念、党史党纪、服务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及融入社会的实践能力为目的, 能够被高校学生党员工作者所掌握的, 并能使教育者和学生党员发生互动和关联的物质或教育活动。教育载体区别于单纯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形式”, 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联系髙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党员的纽带, 是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幵展的媒介形式, 是实现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党性教育有其特殊性和必要性, 党性教育必须通过有效载体去实施。一般来说, 我们将党性教育载体分为前期载体和后期载体。

(一) 前期载体

前期载体相对后期载体更注重纪律性, 其以固定的载体组成, 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发展成为预备党员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 包括入党申请书的递交、入党前的谈话、党课的学习、思想品德情况和入党动机的调查、思想汇报、综合测评等考察。在成为党员考察培养期之内进行的学习、培训、实践活动都可看作是党员教育的前期载体。

(二) 后期载体

后期载体就是指学生党员在确定为正式党员后所有德育活动的集合。例如, “三会一课”的开展、“两学一做”教育的实践、党性实践活动的进行、党性修养的培养等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现状

党性教育是指党组织或党员为了提高党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党性修养,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为更好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而对党员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特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是党组织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最终目标是坚定共产党员政治立场, 提高共产党员政治敏锐力, 增强党员政治信仰及政治自觉性, 使党员能够主动抵制不良思想, 使外在理论灌输内化为自觉实际行动的教育。

目前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总体趋势良好, 但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学生党员自我教育意识较薄弱

大学生党员由于年龄及生活阅历的限制, 极易受到外界信息影响, 特别是在微时代背景下, 学生党员受到各类社会思潮的侵袭, 容易出现诸如入党前后表现不一致、校内校外表现不一致、对党的知识了解肤浅, 研究不够深入、行动上入党但思想上没有入党等情况。导致以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外界的影响, 更源于学生党员自我教育意识的薄弱, 具体表现为1.理论学习不够深入;2.随意对待理论学习;3.参与组织学习教育活动积极性低;4.党性修养较弱。

(二) 党性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大学生党员由于社会复杂条件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 出现了功利主义色彩, 入党动机不纯, 往往是入党之前热情饱满, 入党之后思想懈怠, 集中体现为党员的政治生活流于形式, 也使得党性教育活动出现了流于形式的情况。

(三) 党性教育缺乏有效的长效机制

高校党建工作在实践中已经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制度, 例如发展党员制度、预备党员转正制度、党员考核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等, 但是由于党性教育的特殊性, 目前尚未有针对党性教育的长效机制, 党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不仅要利用制度规范党员行为, 也要有明确的制度来监督党员, 并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更新。在微时代下, 党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更要紧跟时代特色, 整合各方资源, 努力创新党性教育模式, 形成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

(四) 党员党性教育与微时代的脱节

微时代的到来, 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传统的大学生党性教育内容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需求。

三、试论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创新路径

基于以上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和困境, 下文将在此基础上探讨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创新的几条路径:

第一, 严格坚持党员党性教育制度载体建设。

党的制度是党内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是以党章为依据, 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和核心、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指向的党内一整套法规制度的总称, 包括党内法规、条例、体制、规则、程序等。

党的制度具有其必要性和特殊性, 也是每一位党员需要遵守的准则, 同样, 在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时也要注重其制度载体建设, 利用规范化、条文化的制度来规范党员参与党性教育, 使得各项制度深入每一位党员心里, 同时配以有效的激励措施。严格坚持党员党性教育的制度载体建设, 不仅是规范党员行为的有效措施, 也是保证党员受党性教育的基础, 更对党建的其他方面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第二, 充分发挥党员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党员党性教育理论载体建设。

党员的理论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具有必要性。理论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极易陷入形式化、单一化、陈旧化的困境, 因此创新党员理论载体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第三, 继续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 增强党员党性教育实践载体建设。

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必须通过长期的修养实践才能得到提高, 党员实践教育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是增强党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并且深受广大学生党员喜爱。目前党性教育实践载体的形式多样, 主要有社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社会志愿服务的开展号召各位学生党员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 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并且能够广泛地了解基层、了解社会, 在实践中提升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在校园内, 学生党员应该在各类二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 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在校园文化中受到党性教育的熏陶。

第四, 积极结合微时代新媒体技术, 创新党员党性教育微载体建设。

除以上三点外, 在微时代背景下, 学生党员教育更应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微载体建设。党性教育微载体建设主要依托各学生支部的线上交流平台开展, 一般可以利用微信群、邮件群、QQ群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 另外也有支部博客、支部微博等平台。

以支部微信群为例, 微载体建设有以下特点:1.由于微信群有即时、快速等特点, 极大地保证了线上微载体各项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和传达的准确性;2.相对于传统的会议、书报、文件、广播等载体形式, 微载体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党性教育的渠道, 使得受教育的党员群体由单一接受教育转变为互动交流获得信息;3.线上微支部的建设, 使得党员教育成本大幅下降, 党员接受党性教育不受空间的限制, 党性教育的载体也从单一、枯燥的文本材料发展至使用各类技术手段产生的微党课、视频党课、党课材料等内容, 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教育需求;4.微载体在实际工作中有利于激发党员相互交流积极性, 进一步提升党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创新学生党员教育载体是增强学生党员凝聚力、战斗力, 加强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是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研究提供借鉴。本文力图结合党性教育载体形式创新, 增强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载体建设, 探索党性教育载体的创新点, 从而为更好提升党员党性教育效果、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载体建设

参考文献

[1] 叶大伟, 易兰华.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16 (14) :66-67.

[2] 肖纯柏.论党性教育的时代内强机活论探索[J].理论探索, 2013 (4) :36-39.

[3] 柳笛.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 2017.

[4] 丁俊萍.党的制度建设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关联[J].探索, 2015 (1) :65-71.

[5] 徐秀云, 王孝琴, 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管理模式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9) :40-41.

上一篇: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下一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色彩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