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育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2022-09-12

1 前言

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知识密切相关, 开展环保法律教育具有可行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环境教育的理念与环保法律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 并可以把职业教育学生的环保法律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 把对学生环保法律意识培养的效果作为职业教育的标准之一。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 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 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

2 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内容

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 在环境中的教育, 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帮助学生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各种探索活动, 在环境中亲身体验、感受各种环境问题, 端正环保态度。充分挖掘现行地理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地理布局、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为主要依据, 环境保护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 智力教育内容。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 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 分析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环保意识措施。

(2) 德育内容。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 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 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 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 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 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 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树立“保护环境光荣, 破坏环境可耻”,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3) 实践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 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讲究环境卫生, 节约用水用电, 收集废纸废铁, 爱护花草树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投身于环保事业。

3 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理教学内容的变化而改变, 如摸清地区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分布规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现状及演化规律,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 依据可持续发展观点, 深入研究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关系, 探索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及合理的需水量, 提出符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进而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 为实施资源开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 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 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 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在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 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 深入理解环境问题, 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新能源”时, 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 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 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 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 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 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不应该发展核电站。

(2) 开放性教学, 加强环境教育, 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 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 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 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 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 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 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 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 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 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从谈起, 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3) 利用各种实践活动, 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 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 那么, 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 所以,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环境教育。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4) 结合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如有的地方台风海潮造成的惨痛教训, 师生对此问题深有感受, 思考得特别深, 不但宣传了防护工程的意义, 而且对有关的水文、气候知识有了较深理解, 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还可以结合3月12日植树节, 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 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 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 同时也深化了地理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4 课堂教学和地理教师的知识扩展要求

地理教师不仅自己而且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 以弥补课堂之不足。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收集有关资料, 也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 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譬如, 有关三峡工程利弊的讨论, 以及它对周围生态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等等资料, 都是需要补充的。又如西北地形地貌复杂, 整体上看山地、高原、沙漠、盆地相间分布, 形成了西北各省区的基本地理单元, 东西横贯的天山将新疆分为北疆和南疆;南疆东部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又相对独立, 称为东疆。甘肃西部是河西走廊内陆河区;东部为黄土高原, 大部分是黄河流域。青海西北有柴达木盆地, 南部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 东北部为黄河支流湟水流域黄土地貌区。陕西北有黄土高原, 中部是关中盆地, 南部为秦岭与大巴山地。宁夏南高北低, 地貌表现出由流水地貌向干燥地貌过渡的特点, 西北部贺兰山为黄河与河西的分水岭, 东北部接鄂尔多斯高原, 东南部连黄土高原, 南部为六盘山地, 内蒙西部自西向东为河西走廊下游、阿拉善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要根据其环境特点作出相应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措施。

(1) 课堂教学从封闭转变为开放。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体验式的学习,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最终必须落实于每个人的行动上。作为地理教师, 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中, 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 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能够对现在和未来的世界发展产生影响。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加深他们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感, 澄清他们的价值观。当学生面对神秘而美丽的大自然时, 他们会由衷地发出赞叹, 并对大自然产生尊重、欣赏和爱护的情感, 当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接触到或善或恶的各种现象时, 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和心灵去分析去鉴别, 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会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 在各种环境问题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 知道怎样做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并知道如何避免, 如何做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活跃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 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 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 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 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环保功能中各具优势, 各尽其职。以培养学生参与发展的环保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创造地理活动课程新模式。地理活动课程在地理教育中历来都有广阔的领域。按照《中国2 1世纪议程》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的地理活动课程应以参加地区环境保护和地区发展规划为主要内容。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途径, 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意识, 达到具有理性的环境行为。要让学生懂得, 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 是地球大家庭中的组成成员之一, 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 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 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 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 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从而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例如,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西北地区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状况, 并使生态环境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有必要实施一批区域性调水与扬水工程, 如宁夏扶贫扬黄工程具有较大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应继续建设;考虑到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因素, 在移民人数不变的条件下规划的灌溉面积可以适当减小。引水工程将明显增强天山北坡经济带大城市的水资源保障条件,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不仅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全局性举措, 通过换水还可增加对河西走廊的远期供水, 并提高黄河中上游省区的分水比例, 应加大前期工作力度。从某种角度来讲, 地理课就是环境教育课, 是教育中最直接的环保知识教育和环保素质培养的综合课, 学生的环保知识可以通过地理教育课的学习得以掌握。

5 结语

环保意识教育, 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爱惜森林、保护绿色环境、保护水资源环境的环保意识要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必须将环保意识的培养列入培养跨世纪职业技术人才所必须的高度来加以重视。作为地理环保学科的教师们, 更应该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动力, 利用自己独特的教学优势, 站在环保教育的最前线, 为保护我们人类共有的地球环境, 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环境问题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依法治理是环境问题的关键, 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知识密切相关, 职业教育过程中开展环保法律教育具有可行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重对学生环保法律意识的培养可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地理,环境教育,环保法律意识

上一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治疗下一篇:试论平面装饰绘画色彩的表现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