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技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当前,全面落实新战略、实现产业化发展成为横亘在中航工业直属板块面前的重大课题,中航航空电子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航电系统公司)也不例外。与国际知名的航电系统供应商相比,虽然在同代技术的产品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基本不差代。

第一篇:科技技术论文范文

精锻科技:核心技术驱动高速成长

从2012年半年报来看,汽车行业上半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呈下降态势。按照申万二级行业分类标准,汽车行业样本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5499.86亿元,同比下降0.1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0.99亿元,同比下滑8.73%。同时,由于产能过剩,竞争激烈,整个板块毛利率、净利润率均有小幅下降。

但是,记者注意到,精锻科技却给投资者上交了一份靓丽的业绩,公司2012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11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0.5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发28.8%。深究个中缘由,记者发现,精锻科技之所以能够保持逆经济周期成长,是因为其具备核心竞争力,具有较高的定价权,以及不可替代性。

乘用车精锻齿轮龙头

公司主营业务为锥齿轮(包括半轴齿轮、行星齿轮两种)和结合齿轮等业务,主要应用于汽车差速器、汽车变速箱。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一汽车零部件中的细分行业具有高精密、高技术的特点,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能够供应,而精锻科技是唯一给外资或合资品牌汽车做配套的零部件厂商。公司掌握有先进的齿轮模具设计开发与制造核心技术,采用冷温热精密锻造成型技术,能够制造专业化的高品质汽车齿轮。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锥齿轮业务在轿车精锻齿轮领域市场占有率已稳居第一,2011年在乘用车市场市场占有率为30.59%。

据了解,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精锻科技的齿轮在精度和强度上具有优势,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给大众、通用、福特、丰田等多家跨国车企配套的精锻齿轮公司;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在价格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已经具备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特点。

经营业绩优秀

有分析人士指出,汽车行业的高速增长大多在2009年以前,2009年以后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汽车行业的景气度下降,很多公司的经营业绩也明显滑坡。然而,记者发现,从精锻科技公布的定期报告及招股说明书来看,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参见图一)。

记者在进一步调查中还发现,精锻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扩张很有含金量,在全行业整体毛利率下滑的同时能够保持大致稳定,且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参见图二)。

客户关系稳定

精锻科技的齿轮产品主要供应合资和外资品牌车型,合资品牌主要有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和长安福特等,外资主要包括通用北美、德国大众、吉凯恩鲍比(GKN)和约翰迪尔,自主品牌主要有比亚迪、长城、长安、五菱等,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数据显示,公司2012 年上半年对外资、合资品牌车型配套的齿轮收入为1.59 亿元,同比增长3.61%,占营业收入的76.9%,其中外资占20.8%,合资占56.1%;自主品牌车型配套的收入占比为23.1%。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能够得到国际整车制造品牌或者零部件总集成商认可的并不多,这要求供应商有质量过硬的产品、优良的服务,比如,国内整车厂商对锥齿轮的精度要求为:高级乘用车7-8级;中低端乘用车和高端商用车8-9级;中低端商用车9-10级;合资和外资车企精度要求一般为7级。目前,公司的齿轮产品精度达到了7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未来,精锻科技有望借助已经建立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拓展更多的业务。

结合齿轮业务蓄势待发

结合齿轮主要应用于双离合器变速箱,作为一种技术更先加的新型汽车零部件,目前应用范围还不广,其对齿轮的精度和强度要求较高,主要采用精锻工艺制造。这将给有实力制造结合齿轮的零部件厂商带来新的市场机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较高的性价比优势,精锻科技在精锻结合齿领域已具备较大优势。但由于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公司2011年结合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5.8%,市场占有率仅为1.14%,成长空间非常大。

据了解,目前公司主要为国内的大众大连工厂供货,公司配套比例在25%左右。未来向大众配套的比例有望逐步上升。也已经完成对唐山爱信结合齿、GKN 北美差速器齿圈项目的小批量试生产。一旦放量,公司的业绩就会再次大幅度增长。

募投项目缓解产能瓶颈

据悉,由于精锻科技技术水平高、新客户和新项目拓展得力,产品供不应求,目前产能利用已经接近极限。而募投项目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投产,预计到12月底,将形成差速器锥齿轮600万件,变速器结合齿轮400万件的产能。产能的投产将会有效释放公司的产能瓶颈增,公司有望进入一个新的快速成长期。

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势构筑了精锻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也使得其能够穿越经济周期,取得远超同行业的收益,未来,随着新市场的开拓、募投产能的释放,公司发展有望进入新的快车道。

作者:林然

第二篇:中航工业航电系统:从高科技技术到高科技产业

当前,全面落实新战略、实现产业化发展成为横亘在中航工业直属板块面前的重大课题,中航航空电子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航电系统公司)也不例外。

与国际知名的航电系统供应商相比,虽然在同代技术的产品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基本不差代。然而在航电军民融合协同发展、产融结合等产业化发展方面,由于受历史、文化、地域、政策等主客观因素,无论在发展思路还是在发展举措上,航电系统公司还需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航电系统的产业化发展问题,是核心能力提升和战略转型问题,是军用技术如何向民用技术转化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军民产业有机结合的问题,更是如何实现技术和产品相关多元走向市场、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航电系统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卢广山说。从此不难看出,对于航空高科技企业而言,首先要解决军民如何融合的问题,其次要考虑融合到什么程度,最终要实现商业成功、提升企业价值。

背景:让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贯穿于航电产业发展始终

随着集团战略的深度推进,市场化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构建起母子公司管理架构,推动航空电子产业快速发展,集团专门成立了由5家事业单位和13家工业企业(包括2家上市公司)组成的航电系统公司业务板块,该板块是集团航电产业或业务发展的主体,是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承接主体,是集团战略的“承重墙”。

公司组建以来,以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战略为指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提升能力、战略转型为主线,以资本化运作、产融结合、产业快速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专业化整合、市场化改革、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和产业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资源资本化、技术产业化、产业市场化、军民融合化,努力推动航电产业跨越发展。

航电系统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多个关键要素的转型发展,比如创新模式、发展模式、研发模式以及资源整合模式等,都面临着与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挑战。要应对这些转变和挑战就必须将集团战略贯穿于航电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改革调整,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核心能力引领,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推进战略转型,统筹好改革与发展两个大局,统筹好专业化和多元化两个关系,统筹好产业发展、业务并购和资本运作三方面工作,协同推进市场化改革、资本化运作、专业化整合、国际化开拓和产业化发展这“五化”举措。

集团战略在航电系统公司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丰富实践,具体来讲如下。

两融。将航空电子技术和产品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通过与国际航电系统供应商合资合作进入全球民机航电市场,大力发展国际军贸业务,实现国际军贸市场、航电系统加改装市场的新突破;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就是借力区域发展契机,将航空电子技术推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将航空电子技术和产品转化成工业技术和产品(或民用技术和产品),真正进入到民用市场,实现商业成功。

三新。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航空电子技术也在创新发展,从技术、产品、子系统、系统,无不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航空电子技术与航空电子产业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军民用产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决定了航电产业的发展必须采用新的研发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实现由“技术创新型”向“技术+设计创新型”转变,由“技术依赖型”向“技术+商业创新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整合与配置资源型”转变,由“企业自身实体型”向“跨界型”(跨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跨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地域)转变,最终实现技术和商业模式相结合,构建一个从技术到产业化的转化体系。

五化。创新发展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资本运营是企业发展的第二个动力。前者解决的是技术和产品的跨越发展问题,后者解决的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支撑和保障问题。五化战略中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产融结合问题,还有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来重新打造公司的治理和管理问题。①航电产业应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三层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总部与成员单位一体化经营管理体系,规范运营,加快市场化改革;②重新定位专业、技术、产品等核心能力,实现战略、业务链、价值链的有效协同,组建航电协同研究平台,创新航电系统研发体系,积极推动航电专业化能力和业务整合;③通过多元融资、业务整合,提升航电系统资产证券化率,实现航电整体上市,加快资本化运作;④通过合作、创新和并购,拓展航电空白专业领域,加快航电产业平台、专业中心和产业基地建设,最终实现航电产业跨越式发展。

通过“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航空电子技术和产品产业化发展。

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发展机制

谋求航电系统产业化发展

从霍尼韦尔、柯林斯、GE公司等这些国际同行看,基本上走的都是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之路,无一不是积极引入外部资源为我所用,不失时机地通过重组、上市、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积极壮大和发展自己;从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恰当地把军用技术移植到民用领域,形成军民融合、军民互动、军民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航空武器装备的持续发展,形成强大的“保军”实力和全球竞争优势。

为此,航电系统公司提出了“航空为本、全面创新、相关多元、整合并购、体系发展、市场导向、合资合作、国际标准、资本运营、品牌塑造、协同发展、产业经营,最终实现军民融合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的产业发展思路。

航空为本。航电系统公司的成立就是为满足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为各型飞行器、发动机和防务系统提供先进的航空电子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因此,航空为本是航电系统公司的使命和责任。

全面创新。随着航空武器装备和民用飞机的发展,从平台到系统,从机内到机外,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系统,整个航空工业在全面转变。全面转变的背后,需要我们航电系统在观念、技术、管理、市场和体制等方面的全面创新。

相关多元。军民融合的核心就是军用技术要通过相关多元转化到民用产业。相关多元的内涵是,技术是相关的,但是形成的产品、产业和市场是多元的。很难想象,一项技术只对应一个产品或市场。因此,相关多元指的是产品谱系、产业结构、市场层面要能够多元化。

整合并购。航空电子技术几乎覆盖了电子信息的核心领域,从射频探测到光电探测,从计算机到网络,从显示到控制,从导航系统到自动控制系统,从传感器到基础器件、微电子,几乎覆盖了整个电子信息的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由于历史的演变,目前航电的产业架构仍然是基于单个企业面向专业和产品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航空电子技术发展的需求,需要从专业、技术和能力上进行业务整合,从而更好地适应航空电子系统发展的要求。发展民用产业更是如此。通过整合,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整合,完善我们的技术要素和产品要求;通过整合,更好地为市场提供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产品。

整合并购的过程,就是跟市场对接的过程,是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齐头并进的两条战略。因此,市场导向、合资合作、国际标准、资本运营、品牌塑造、协同发展等,这些合起来,就构成了航电系统公司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

坚持内生发展和外延并购并重

实现从高科技技术向高科技产业迈进

资源价值最大化永远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对航电系统公司而言,航空电子的技术和产品体现了高科技的先进性和技术应用的创新性。在航电系统公司产业发展战略中,既有集成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的新经济产业(包括新能源电子、物联网电子、智能与自动化系统以及其他一些相对应的电子技术和产品领域),也有快速通过业务并购来解决向民用产业转化的成熟技术和产品领域。

那么如何将航空电子的技术、产品、知识、管理,以及核心能力、核心资源优势转化成与市场接轨的产业发展状态?

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相结合是航电系统公司进入相关业务领域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手段。内生是基础、并购是手段,与市场接轨是目的。若不具备自我研发实力,不将技术和产品集成起来,光靠并购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内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外部并购是打造一个面向市场的产业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产品,进入市场。

“我们一部分自己做研发,一部分靠外部并购,内生和并购不是一刀切的概念。并购是解决市场的路径问题,解决产业的路径问题,解决产品的业务扩大问题。业务的拓展、市场的拓展、产业的拓展要通过并购来实现。但是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的发展,则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创新发展来解决。”卢广山说。

第一条路径是立足内生发展,即对于非航空民品中的新产业、新产品,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将先进的技术转化成产品,将产品打入市场,通过市场扩大形成产业规模。

航空电子技术受先进的电子技术发展影响较大,对创新发展的要求很高,是航空工业技术发展变化最快、面临竞争最激烈的产业之一;航电系统是软硬件结合的多功能集成化产品,在航空制造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中价值空间较大、是国内外供应商竞相争夺的领域之一。因此,航电系统公司必须满足客户与市场的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的要求,从原来的平台牵引、技术牵引到真正地实现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并举,实现自主创新超前发展。随着航空武器装备从有人化向无人化转变,从单平台向多平台转变,从以航空为主向空天一体化转变,从单机系统向网络系统转变,这些都对航电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航电系统不能够自主创新、超前发展,就不能满足现代航空武器装备的要求。

第二条路径是适时外延并购,即对于相对成熟的技术和产品,通过与市场快速对接,外延并购,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在相关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市场平台上发挥作用,实现技术和产品向不同类型市场转化,向更广泛的技术和产品转化。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与经营模式的制约,大多数单位仍处于军品主导的经营模式,先进的技术与产品不能够走向民用领域,市场化程度不够高。为适应市场需求,解决现有技术和产品向成熟市场的转化,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建立产业化发展模式,尚需要时日。为缩短时间,就必须迅速解决技术和产品对民用产业的转化问题,怎样可以转化?如何快速转化?这其中,业务并购就是抓手之一。

通过业务并购,航电系统公司可以解决如下问题:①将现有技术和产品向成熟市场转化。②将现有技术和产品向其它技术和产品进行集成,促成新产品、新系统、新技术的派生发展。③与市场对接,快速进入一个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以“3699”业务战略为依托

实现航电产业跨越式发展

战略如何落地?航电系统公司提出了“3699”总体业务战略,即以三大产业中心为主体,以六大区域产业基地为承载,搭建起九大专业平台,发展好九大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

三大中心。为了推动非航空民品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与市场的全面接轨,航电系统公司提出了要建立军机航电系统中心、民机航电系统中心、非航空民品的技术创新发展中心,因为军机、民机和非航空民品产业发展都有各自的市场经济环境和产业规律。三大中心的建立,就是要建立适应军民用航空电子技术与系统和非航空民品发展要求的研发和创新发展中心,全面支撑航电系统公司产业发展。

六大区域产业基地。通过与重点区域经济发展圈融合资源、市场、技术、产品和产业,打造电子信息器件、惯性器件、传感器、连接器、汽车系统及电子、微电子等六大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在重点区域经济发展圈布局航电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按照集团公司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的要求,航电系统公司在进行战略和产业的选择时,遵循总体原则:业务发展战略要与区域经济品牌形成有效的对接。目前,航电系统公司与上海市、山东省共6家企业共同投资组建中航民用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建设上海民机航电产业园,为中航工业和美国GE公司民机航电产业的对外合作提供了重要保证;积极推动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构建凝聚研发资源与技术实现创新发展的平台,设立北京青云航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北京航电产业发展平台,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已于2010年12月31日完成奠基,北京顺义航空产业园区正在加速推进;陕西宝鸡航空装备产业园、宝成航空精密制造工业园已开工建设;已完成深圳市军工科技创业园建设,深圳航空产业园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成都红外传感器和重庆集成电路制造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

九大专业平台。航电系统公司将着力发展射频探测、光电探测、座舱显示与控制、飞行控制与作动、综合惯导系统、综合处理与网络、综合数据管理与信息、火控和发射、大气数据与传感等九大专业平台,构建航电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态势。

九大产业。航电系统公司结合自身技术、产品和资源优势,同时贯穿“相关多元”的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了航空、基础器件、通信系统及电子、汽车系统与电子、智能与自动化系统、物联网电子、医疗设备、新能源电子、安防电子与软件产业共九大产业。除航空以外的其他八大产业都是非航空民品电子信息领域的新兴产业,是航电系统公司将航空电子技术的先进性与非航空民品产业开发的战略有机结合的重要战略选择。也就是说,航电系统公司利用自身拥有的价值链、产业链、技术要素、产品要素,到市场里找到相关的产业链、价值链,通过相互匹配来实现相关多元的战略对接,实现与市场的匹配,解决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家把航空制造业作为新兴战略高科技产业,航空电子产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航电系统公司将在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和“三个跨越”,全面推动航电产业战略转型,为实现航电系统从高科技技术迈向高科技产业,最终实现航电产业的跨越发展而不断奋斗!

第三篇:科技兴农与农民技术教育

摘 要 科技兴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农民技术教育是科技兴农的重要抓手。通过考察Y市X镇农民技术教育实践,发现该地区农民技术教育尚处重启初期,新成立的农民夜校承担着农民技术教育职责,此前农民技术教育长时间处于缺失状态,农民几乎没有获取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使得农业生产以经验主义为主。当前农民技术教育面临着供给主体有限、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与需求脱节以及教学内容转化效果差等现实问题。要消解这些问题,须以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民技术教育,以现场教学和电视专栏丰富农民技术教育形式,以登记和电话热线反馈农业科学技术现实需求和以实名指派到村落实农民技术教育内容的转化。

关键词 科技兴农;农民技术教育;农民夜校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指出:“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形成一个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1]可是,长期执行的科技兴农政策未能广泛地改善中国农业生产面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农民整体上难以全方位享受到科技与农业有机结合带来的福祉,科技兴农在有些地区流于形式。毋庸置疑,科技兴农的关键在于农民能将农业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创富增收,其前提条件是农民了解相关农业科学技术并有意愿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因而,作为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动员农民将科技扎根于农业路径的农民技术教育之重要性突显出来。

一、问题的提出

1928年,中国著名教育家,乡村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深刻地意识到:“我们要想中国活起来,就得在农业上安根,工商业上出头。”[2]在此思想指导下,他积极创办农业教育学校,传授农业生产知识,成为了农村教育的先行者与时代典范。科技兴农被确立为国家战略已经多年,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力,引导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实现科技兴农战略过程中显得异常重要,“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终实践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力,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关键”[3],而让农民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路径之一便是农民技术教育。

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交流平台,分别以主题包括农民技术教育和农民科技教育为条件搜索近10年以来相关文献,农民技术教育与农民科技教育在本文中表达相同意思,发现研究成果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在内容范畴上相对较窄,主要涉及农民技术教育模式、农民技术教育有效性、农民技术教育教学方法、国外农民技术教育启示、农民技术教育现实问题与对策等。

具体言之:其一,关于农民技术教育模式的研究。华国辉等基于宝鸡市农民技术教育网络平台实践的调研,发现该市在农民技术教育领域走在了本省的前列,实现了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省市县乡村五级办学体系网络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天网、地网和体系网的“三网合一”[4]。其二,关于农民技术教育有效性的研究。陈维静等认为,当前农民技术教育的有效性不佳,判断基础是农民技术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形式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并将此主要归因为农业生产的分散性[5]。其三,关于农民技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吴建英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运用,主张在农民技术教育中采用目录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问题教学法,因为这三种方法对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更好地掌握与领会知识、技能具有良好效果[6]。其四,关于国外农民技术教育启示的研究。刘志兵等率先引介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农民技术教育经验,继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政府加大制度建设,设立农民教育專项经费,整合资源,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7]。其五,关于农民技术教育现实问题的研究。周兢认为,农民技术教育在教育途径、教育水平、教育对象和教育传播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从体制、财政投入和乡村干部方面切入来解决这些问题[8]。

需要说明的是,农民技术教育与农民职业教育之间关联密切,但农民职业教育的内容除了本文所指的农民技术教育之外,即传授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业科学技术,还包括对农民从事其他行业所需技能技巧的培训,而现有研究偏好于笼统地使用农民职业教育,未能对其详细区分。因而,农民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足以揭示农民技术教育研究现状,故不将其纳入到研究成果中。同理,农民教育的外延比农民职业教育的外延还要宽泛,除了职业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创业教育等,将两者放在同一层面使用缺乏科学性,故也未将其纳入到研究成果中。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既有研究在农民技术教育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有助于正确认识农民技术教育现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但整体来看倾向于使用规范性分析,从宏观方面探讨与农民技术教育有关的问题,而中国地域之间差异显著,东部有的地区农民技术教育进展得如火如荼,早已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和科学化运作,而西部有的地区农民技术教育则长期处于缺失状态,仍然以传统的农耕方式为主。致使两者出现巨大反差的原因纷繁复杂,既与地区自然环境、人口结构不同相关,也与政策执行走样、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等难脱干系。因而,“以偏概全”式探讨农民技术教育问题未免有失偏颇。基于此,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考察科技兴农过程中Y市X镇农民技术教育的现实状况,寻找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既有问题探求解决之道,以期对完善该地区农民技术教育制度有所裨益。

二、对Y市X镇农民技术教育实践的考察

(一)资料来源与调查

本文资料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对X镇管辖行政村内多位村民的电话访谈,二是对X镇管辖行政村的实际走访调查,期间与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及村民们就农民技术教育问题展开深入、详细交流。选择X镇作为调研地的理由是相较于该市其他地区,该镇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庞大,流转后的土地以种植柠檬、葡萄、柑橘等经济作物为主,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相对于其他地方更大,是当地开展农民技术教育较早的地区之一,因此该镇农民技术教育实践状况在Y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X镇农民技术教育实践概述

X镇的农民技术教育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初便建立了农技校,专门负责培养农民的科技素养,比如生猪养殖和接种、油菜与水稻种植、作物嫁接等,在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期政府决定停办农技校,农民便失去了获得科学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直到1年前,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经过在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贫困村试点农民夜校,发现它的开办对中央和省委重要政策宣讲、脱贫攻坚和村民移风易俗等工作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而,2016年底,决定在省内全面开办农民夜校,并且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进行了区分,从制度构建和管理方式的差异性上体现出来。响应上级政府号召,X镇政府积极协助各行政村有序地开办学校。有必要说明的是,农民夜校最初是为实现精准扶贫目标而设立的,是对扶贫先扶智原则的践行,如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应如何科学运作便属于农民夜校的传授内容,像审视该地是否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保障、市场条件等都可以在农民夜校开设的课程中获得解答[9],并非是专门为解决农民技术教育的长期空缺问题而生,但也包括农民技术教育课程设置,此举为农民获得科学技术教育间接提供了新路径。

X镇某行政村是当地闻名的贫困村,因此,农民夜校的建立时间相较于其他非贫困村而言更早,2016年9月,在镇政府的组织下,村委会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级学校为主要阵地创办了农民夜校。

农民夜校的权责划分是:精准扶贫驻村工作组长是该村农民夜校的责任人,主要负责统筹农民夜校的所有工作,而夜校日常工作的从事者则从村里的优秀党员中挑选,其职责是发布授课信息,整理授课资料以及安排布置授课场地等后勤事务。农民夜校的师资队伍主要有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学校教师和致富先行者等。领导干部的职责是宣讲党和政府的重要政策,由本镇的党委书记出任;技术专家和学校教师的职责是讲授农业科学技术,由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职业技术学校的农学类教师以及周边大学的农学院教师出任,致富先行者的职责是结合自身情况传授致富经验,由当地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出任,该村农民夜校拥有几名相对固定、素质较高的教师,为农民教育奠定了扎实基础。农民夜校的上课频次大概每月2~3次,每次均不少于2小时,从设立至今已开展了多次授课活动,主题较为丰富,既有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文娱活动,也有农民技术教育,创富增收经验等,但总体来看,农民技术教育所占成分最大,而且项目前期农民参与夜校的积极性颇高。

三、农民技术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技术教育供给主体有限

当前农民技术教育完全由地方政府供给,无论是完善基础设施还是聘请教学专家、管理教学活动等统统由政府包揽,目标是在每个行政村建设农民夜校,这种集生产者和安排者于一身的管理方式明显不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要求,因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呼唤多中心治理,而公共治理中的“多中心性”实质是公共事务的民主合作管理[10]。由政府单一供给农民技术教育的弊端至少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增加公共财政负担,凡是在农民技术教育方面的开支都要由财政拨款,而农民夜校的规模巨大,截至2016年12月30日,全省已建农民夜校23802所,覆盖率达52.2%,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配备高清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设备[11],由此可见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其二,难以保证农民技术教育质量,由政府单一供给农民技术教育透露出垄断的味道,而垄断时常伴随着低效率,寻租腐败,因为垄断意味着信息的不公开、难透明,信息流动不畅易致监督流于形式,这明显会直接影响技术教育的质量。

(二)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形式单一

农民技术教育的开展依托于农民夜校,教学形式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即政府定期聘请技术教育者到教学基地以板书形式授课,并组织感兴趣的农民集中学习,但实践表明,这种单一教学形式的收效甚微,难以实现农民技术教育政策的初衷。因为课堂讲授虽然有利于扩大人才培养面,节约教育资源,调动技术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但本质上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传递方式,不利于使农民直接体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加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因而,课堂讲授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况且理论与实践是两回事,将理论成功运用到实践也需要适当的能力,而农民们并非都具有这种能力。

(三)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与需求脱节

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理应与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相契合,因地制宜,服务于地方农业发展,但现有的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在这一点上似乎做得并不到位,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需求脱节的情形,即技术教育者讲授的知识内容更多是普及性的,并非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农民实际需求展开,而每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农耕文明都不尽相同,农业生产方式必须区别对待,如当地本是传统的农耕区,没有发展渔业的条件,但技术教育者却设计有如何养鱼的技术内容,这不但有违政策初衷,而且也降低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无法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难以给农民带来益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技术教育者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农民的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地反馈给技术教育者。

(四)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转化效果差

现阶段农民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转化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农民在接受技术教育之后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并不多,他们依然还是偏向于采用经验主义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究其原因,首先,与当前农民技术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存在问题难脱干系,使得表面上看农民接受了系统的技术教育培训,但其实根本没有掌握这些科学技术,他们即便有心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也没有相应的能力。其次,有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持怀疑态度,表示不愿意尝鲜,因为第一个人可能会失败,导致粮食或者其他农作物减产,继而影响到收益。第三,有的农民因为经济拮据而无法承担购置某些农业机械设备的费用,他们其实对农业科学技术很感兴趣,也愿意积极践行科技兴农政策,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各项农业生产活动中,但家庭经济條件有限。第四,有的农户根本没有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动力,因为家中仅仅是留守老人或者孤寡老人,创富增收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多大吸引力,他们不愿意为此付出。

四、解决农民技术教育实践问题的对策建议

为全面落实科技兴农政策,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真正做到将科技与农业有效结合,完善农民技术教育制度至关重要。

(一)以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民技术教育

农民技术教育供给主体需要打破政府垄断状态,推行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模式,一方面可减轻公共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弥补政府供给的固有缺陷,激发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虽然农民技术教育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从物品类型学角度来看,属于私人物品,而私人物品交由市场供给的效果最佳,但其较强的外部性使得政府不得不担负起这份责任,因而,政府供给农民技术教育服务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即便提倡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民技术教育,政府在此领域也是扮演主导地位。关于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合作模式,存在政府购买和合作治理两种基本形态。政府购买即地方政府将农民技术教育服务作为一项商品,通过招标等方式委托给企业或者第三部门进行生产,政府只需履行好监督职能,政府购买的好处在于可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农民技术教育质量,倘政府对合作方提供的服务不满意,则可中断合作,迫使合作方必须在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合作治理即政府与企业、第三部门,甚至公民共同向农民提供技术教育,每个治理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合作中,如政府可制定公共政策保障合作行动的有序性,企业和第三部门可负责农民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公民可宣传农民技术教育活动,让更多农民了解并愿意接受此项技术培训。

(二)以现场教学和电视专栏丰富农民技术教育形式

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对农民技术教育而言也不例外,有必要在坚持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引入现场教学和电视专栏等其他方法丰富农民技术教育形式,克服课堂教学的弊端,以免农民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出席现场教学活动而造成学习中断。现场教学需要技术教育者走出课堂,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在农忙时节,到乡间田头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手把手地教授农业科学技术,让农民真正掌握使用科技的能力,在农闲时节,定期到农村走访,以现场问答,甚至具体操作等方式传授农业技术知识。“新媒体技术是社会变迁和文明进步的推动力,这种力量通过传播技术手段和有代表性的传播内容来实现”[12],因而,可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农民技术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农业发展的推动,这便需要政府借助地方电视台的媒介。这里主张利用电视而不主张利用网络的原因是网络在当地农村的普及非常有限,使用面狭窄,而电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配备,使用面更为广阔。利用电视传授农业技术知识的路径有两种,一是在已有的地方电视台里面增设农民技术教育栏目,如在XX电视台综合频道内设置此栏目,邀请相关专家录制教学视频,并添加必要的图、文,由电视台在某时间段内播放,供农民学习,二是专门开播一个农业频道,完全播放与农业类相关节目内容,农民技术教育作为单独栏目在其平台上放映,这样更具专业性和易传播性。

(三)以登记和电话热线反馈农业科学技术现实需求

农民技术教育内容需求与农业生产活动应紧密结合,改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际遇,而教学与实践能否进行有效结合的关键在于农民的现实需求能否恰当及时地反馈给技术教育者,以备技术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建议以登记和电话热线反馈农业科学技术现实需求。具体言之,可在农民夜校设立登记簿,倘农民在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疑惑,或者在农业生产中遇到技术需求,则在登记簿上留言,以便技术教育者随时了解农民的现实状况,或者把登记事项交由村委会,村干部定期收集农民在生产技术方面的需求,继而由村干部把这些需求共同反馈给技术教育者,实现信息之间的对接。此外,还可在地方电视台的农民技术教育栏目设置免费热线电话,农民只要有疑问,便可在规定时间段拨打热线反映需求,倘问题较为简单,技术教育者则可当场为农民作出详细解答,倘问题较为复杂,技术教育者可在事后单独联系需求咨询者,这种“一对一”的咨询与反馈形式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以实名指派到村落实农民技术教育内容的转化

为确保农民了解农业科学技术之后有效践行这些科学理念,有必要以实名指派到村方式落实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因为实践表明,科技兴农战略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需要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当前精准扶贫进程中的“驻村帮扶”无疑为设计实名指派到村提供了一定借鉴。以实名指派到村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不必动用各级政府,交由基层政府足以,依据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数量的多少和管辖地域面积的大小来安排工作人员究竟负责几个行政村的农业科学技术落实问题,倘工作人员数量多而管辖地域面积小,则可安排一位工作人员负责1个行政村,倘工作人员数量少而管辖地域面积大,则可安排1位工作人员负责几个行政村,这里必须明确不需要工作人员长期驻守在村里,也不需要工作人员保证每户农家都能将农业科学技术完全落实,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定期了解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户家里的运用情况,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在农户创富增收方面的作用有多大,农户面对农业科学技术究竟是持赞同还是持保留亦或是持反对态度等,做到挨家挨户地走访调研,根据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实施科技兴农保障措施,倘某农户有意愿落实农业科学技术,但限于缺乏资金购置农业机械,工作人员可利用国家惠农贷款政策积极帮助其获得所需资金,倘农户对农业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工作人员要耐心对其进行引导。为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落实农民技术教育内容的转化过程中做到奖惩分明,还应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方面引入合理的指标体系[13]。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EB/OL].[2017-06-06].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016/c389908-25846936.html.

[2]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0.

[3]吳根成.推动科技兴农发展农民教育[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1(9):18-20.

[4]华国辉,谭军勇,康晓敏.基于网络平台的农民技术教育新模式[J].农业网络信息,2010(9):105-107.

[5]陈维静,朱启臻,姚继亮.专业化生产条件下农民技术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成人教育,2008(9):65-66.

[6]吴建英.浅谈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中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10(2):8-10.

[7]刘志兵,杨洁,苏力华.国外经验对江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0(8):76-79.

[8]周兢.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4):106-108.

[9]何阳,孙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问题与消解[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3):29-34.

[10]孔繁斌.多中心治理诠释——基于承认政治的视角[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6):31-37.

[11]新华社.四川已建农民夜校逾2万所基本覆盖所有贫困村[EB/OL].[2016-12-30].http://www.gov.cn/xinwen/2016-12/30/content_5154937.htm.

[12][英]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

[13]何阳,孙萍,孙大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地方政府绩效考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8.

Key words prospering agriculture by scientific technology; farmers technical education; farmers night school

Author He Yang, PhD Candidate at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of Northeast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

作者:何阳

上一篇:风险控制管理论文下一篇:教育机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