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2000字读后感

2023-06-20

第一篇:三国演义2000字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第二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第三篇:读后感 2000字

读《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读了这本书可以是说受益匪浅,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最重要的感受是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教师自身这一职业的感受,第二点是教师要具有发现美的双眼这一要求。

一、 教师——一个与心灵相接的职业

书中给老师的第二条建议就是老师要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因为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精神世界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作为老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教学及技术才能沉着应对挑战。但是有些东西我们应该仍然坚守,那就是人性。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及衡量标准。由此看来,教师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责任是巨大的。教师既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那么怎样才能在丰富自己的精神空间。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体有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大量的听取其他老师的课。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己所用。不断

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第二,分析教材及试题,不断更新自己的题库。找到适合学生的试题。 第三,阅读与教学法相关的书籍,并进行充分的研究。

第四,从各种媒体了解时事,拓宽教师自身的知识面。

读大学时会非常喜欢某些老师,因为会觉得这个老师很有人格魅力。何谓人格魅力?我觉得就是一个老师的思想,他的内涵。就这样于无形之中就彻底把学生折服了。所以,教师除了知识的增加,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

一个没有思想的老师是可怕的,王小波认为,自由思维是人的本质,追求智慧是思维的乐趣,是人生的主要幸福。就像文章当中说的:人一向有两个世界,一是物质的世俗的世界,一是精神的可能的世界,对教师而言,应具有在这两个世界里生存的本领。知识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我们更有智慧,也许我们的智慧还不

如古人。所以教师应该做到多思考,多阅读。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琢磨,因为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自己本身。多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思索其实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人的形体脆弱的如同一颗稻草,但是因为有思想,他又会特别强大。

除了多思考,多阅读。 书中也提到的一个重要的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就是“静气”。静下心批改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这样的静就是思想的静。也必定能够感染每一位学生以及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 教师应该有一双发现美的双眼

如今太多的人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将工作视为一种痛苦的经历。认为只有在玩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其实这类人是没有看透工作的真正价值与意义。那么工作的价值又在于什么呢?

我觉得一方面,工作确实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人生在世,前二十年你的衣食靠父母。但是后面你需要去养活自己以及你的孩子,并且还需要赡养年迈的父母。如果没有工作,这些都是空谈。另一方面,工作是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必须去经历的一种体验。一个社会的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拥有一份工作。再次,工作是赐予给你的用来提高锻炼自己的一份天职。一辈子很短,可以浑浑噩噩,恍如你从未来过。也可以轰轰烈烈,给后人留下些许值得铭记的东西。那么你会做何选择?当然,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后者。To make the best of it! 而工作就是最好的一种实现形式。没有工作,你又何谈作为。

当我们具有这样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工作的内涵与真谛,那我们就不会再为加班而怨声载道,不会再为名利而勾心斗角。我们就会以一颗平常心去投入这样一份天职当中,并会竭尽所能将其做到最好。

当然除了能够发现工作的内涵与价值,更要发现学生的价值与优点。也许他们会顽皮,会偷懒,会 不 守纪律,但是不要因此就一票否决,把他们看作坏学生,认为他们没有思想。新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别不大,所以就更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真心真意地为他们着想。

我的一个朋友曾说每次进入中学校园都会有一种神圣感。我开始很好奇,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的,后来我逐渐明白,神圣感的来源就是教师。而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也说过,高中阶段对他的人格及学习习惯的培养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想这正是因为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分严厉及不近人情的老师会使学生成为听话的好孩子,或者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自卑的孩子。而这样的影响将会伴随他们一生的。教师应该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分数。所以教师应该要鼓励与批评并存,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才。就像书中也提到的作为老师要学会真心的赞美他人。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眼阳光。

第四篇:2000字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令我百看不厌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幽默的文笔,讲述了从1368年到1644年这276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以及官员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对政治、战争、帝王心术也有许多介绍,整本书不会让人感受到历史惯有的刻板、严肃字里行间透露出轻松幽默。全套书分为七册:《洪武大帝》《万国来朝》《妖孽宫廷》《粉饰太平》《帝国飘摇》《日暮西山》《大结局》。 第一册《洪武大帝》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在农村放牛的小孩,由于饥荒沦为灾民,家中的父母兄弟全部被饿死,他迫于生计去当了和尚之后在好朋友汤和的介绍之下加入了起义军,一路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首领,最后将害死其家人的元朝灭亡,并将蒙古人赶回了草原和沙漠,并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之后又讲了朱棣起兵用“靖难”的口号推翻了“合法”的继承人,也是他的侄子——朱允炆,当上了皇帝,修改历史。之后又迁都北京。但由于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居然是派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建文帝的„„

刚开始看第一册时我觉得作者的语言精炼、十分幽默,后来又觉得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知道了很多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历史片段,这些对我对真实历史的看法有很大的改变。

第二册讲述了朱棣修著《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和他为明朝做出的其他重大贡献。但朱棣死后,由于太监王振胡作非为,率领大军征讨瓦剌,结果一败涂地,损失惨重,明朝几乎所有精锐战死,只剩下了一群残兵败将和没有经验并为数不多的士兵,连当时英宗皇帝也被抓走。这时候于谦先将明英宗的弟弟,立为皇帝,再将士兵们整顿起来,准备防御敌人,最终在他的带领下,明朝战胜了瓦剌大军。但原先的皇帝被送还后,他的亲弟弟却不愿意再交还皇位,而是将哥哥囚禁起来,最后他回到皇位后,却听信了原来于谦的仇人的谗言,杀害了于谦。

看完第二册后,我不仅明白了战争的残酷,也十分敬佩于谦,在国家即将灭亡是力挽狂澜,拯救了明朝的国运。还看见权力对人极大的诱惑,甚至超过情同手足的亲情。更看到了一代忠臣被杀的冤屈。

明朝还有位人尽皆知的奸臣——严嵩。他“成功发迹“,并将自己遗臭万年的秘诀有两个:拉帮结党、摸清皇帝的喜好,然后再不遗余力的拍马屁。

但是,不为人知的是,在严嵩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一个正直的人,比如他刚考上进士时,由于亲人去世,便回家守孝八年。本来只要四年,但由于他认为当时朝政一片混乱,所以不去做官。可见当时的严嵩还是很严于律己,并且有着自己的底线的。但之后他渐渐在同事的腐败中堕落了,他不再坚持当年的底线,迎合嘉靖皇帝喜爱炼丹一路升官还成立了自己的“严党”,不仅私自买卖官位,而且收受贿赂、打压异己,真是无恶不作。后来徐阶利用嘉靖皇帝喜爱权力的特点,斗倒了严嵩。之后又经历了高拱,到了一代名臣张居正的时代。在我看来张居正实在是一位为民造福的好官,他推行的鞭法和考勤法,令无数贪官胆寒,仅用了一段时间就让原来几乎空空如也的国库充盈起来,实在是令人钦佩。但张居正也有着不好的一面,他一边教导万历皇帝要勤俭节约,一边在自己的生活上又骄奢淫逸,这导致张居正死后其家人的下场十分凄惨,由于抄家的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将张居正的家人来不及离开,就将大门封住,他的一个儿子甚至被关在家中活活饿死„„

最后一部大结局主要讲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刚刚即位就将无恶不作的魏忠贤及其阉党斩草除根。之后明朝遇到连年旱灾,逼出民变。后金的努尔哈赤以及他的儿子皇太极对明朝连年发起进攻。民族英雄袁崇焕前往东北用自己的谋略阻挡了后金军队的进攻。可之后明朝遇到连年旱灾,逼出民变。崇祯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将原来驻守东北的将领,调去镇压农民起义军,结果许多将领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阵亡。最后崇祯皇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身亡„„

其实崇祯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对属下亲近,即使他们犯错也不会多加责怪,并且十分严于律己,能为自己的国家操劳,最后还在起义军攻入皇宫后自尽,有着许多明君身上所拥有的品质。只不过他的运气太差,刚上台就遇到魏忠贤胡作非为,搞得明朝奄奄一息,之后又遇到天灾,最后实在支撑不住,只好自杀、亡国。

在我看来明朝是中国最伟大的王朝之一,在明朝时,科技发达,尤其是火药技术,建筑技术以及造船技术,郑和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明朝名臣以及人才辈出,例如:张居正、申行时、徐阶、戚继光、郑和、袁崇焕、李时珍、徐霞客„„明朝也有许多经典著作:比如两本百科著作:《永乐大典》《天工开物》,还有四大名著中的三本《水浒传》《西游记》以及《三国演义》。现在的朝鲜、韩国、越南,都曾是明朝的附属国。总体来说明朝曾是世界第一的强国,它为中国的科技、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不仅让我详尽的了解了明朝的历史,更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这真是一本令我百看不厌的好书。

初一八班 王笑寒 指导老师:吕明

第五篇:《活着》2000字读后感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活着》2000字读后感,欢迎参考!

《活着》2000字读后感篇一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qiāng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活着》2000字读后感篇二

我得为余华的《活着》写一篇读后感。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

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活着》2000字读后感]

上一篇:word试题及答案很不错下一篇:心灵的成长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