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基本理论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新课程基本理论范文

基础教育新课程基本功理论

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培训资料

一、填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 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新课改的主要任务是首先要改革旧的 教育观念 ,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 素质教育 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的转变。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3.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 乐于 探索 勤于 动手 ,培养学生 收集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 4.新课改中的有关教学观关注(1)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 开发 的过程?(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 交往 、积极 互动 、共同 发展 的过程?(3)教学重结论还是重 过程 ?(4)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 人 ?

5.新课改中的学生观说的是 (1)学生是 发展 的人 (2)学生是 独特 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 意义 的人。

6.新课改中的教师角色说的是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促进 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研究 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 建设 者和 开发 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7.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尊重和赞赏 。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帮助和引导 。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 反思 。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合作 。

8.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主动性 、 独立性 、 独特性 、体验性、问题性。 9.新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重视 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 差异 ,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 性 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 参与 与 互动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 形成性 评价相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 Ⅹ )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 √ )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Ⅹ )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 )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

Ⅹ )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

)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Ⅹ )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Ⅹ )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 )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 )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

Ⅹ )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

)

13、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建知识意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

( √

)

14、让学生人人参与、受益一生的课就是好课。

( √

)

15、我校的资源中心是图书馆。

(

Ⅹ )

16、新的教材处理的基本观点是“以学论教”,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收获出发,强调教材处理的过程性、生成性、体验性。

( √ )

17、 情境体验式、和谐发展式、过程活动式、发现探索式、自主交往式”中只有“发现探索式”才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

(

Ⅹ )

三、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臵的 课程,自小学 年级开始设臵,每周平均 课时。( A )

A.必修 3 1 B。必修 1

1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B )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 C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臵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 C )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 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 D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四、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2个及2个以上的答案是符合题意的,请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

后的括号内。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 ABC )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 (ABCD )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 ACD )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 ABD )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CD )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 ABCD )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五、简答题:

1、本次课程究竟要改什么?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2、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4、结合自己的学科谈谈为什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6、 为开展新课程的实验工作,你阅读了哪些理论书籍或文章?有些什么收获?

7、通过新课程理论学习,你在教育教学中有什么新举措?请你结合自己的所任学科谈谈。

8、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答: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9、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答: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10、、如何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

答: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

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位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

11、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有: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教管理;第二,以“拿”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重建。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致力于: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使广大广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教主义,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

六、分析说明题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们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答:本人认为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他的做法的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并帮助他指出他在学习上的努力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教导主任做法的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我一不会这样做,发现了王林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与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2、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臵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臵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臵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举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臵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臵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4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学生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采用适应不同学生的多种评价方法,实施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种分层评价使各类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首先,该教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的独特性。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读后感

本学期通过学习刘老师的课程,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关注课程相关理论,我从图书馆借阅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一书,此书由李方教授主编,通过阅读此书我获益匪浅,我将按照主编略述、本书体系、吸引我的章节、以及我的评价这几部分对此书进行介绍,至于我的浅陋意见不足之处望老师正。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是由李方主编的一套尝试融合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理论书籍。主编李方教授197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1996年评为教授,2001年从华南师范大学调往湛江师范学院担任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同时兼任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李方教授曾在1999年赴台湾参加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师范大学购得《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引发了相关思考,回到大陆又参加了黄甫全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的讨论,并参与撰稿,遂决定带领湛江师范学院的同僚撰写同类教材、著作的愿望。最终本书在2002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对于本书的体系是十分清晰明确的,本书一共十七章,我再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以及我对本书阅读的需求,将这十七章分为了五部分。

第一章到第四章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对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关系、教学与课程的理论基础、历史演变以及主要的流派进行了介绍,通过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实现对课程与教学的过去以及基本现状形成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我在完成这一部分的阅读之后也算是略微地了解了些教学与课程的相关知识,形成了对课程过去是什么怎么样,现在是什么怎么样的认识。

第五章是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念,是我单独看的比较仔细的一章,这是因为“后现代”这一概念对我来说很陌生,曾为接触过。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艺术中,随后出现在哲学中,是一个庞大的思想流派。本章对“后现代”概念只是一般性介绍,介绍了大家的对此的认识,从处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关系的角度看待后现代主义,并介绍了图尔明的“后现代主义只能是对现代主义的排斥,所以,目前还无法对后现代主义下一个定义”这一结论,当然这也不在本书的介绍范围之内,只是捎带的事儿。在本部分随后的两小节中介绍了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理念以及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读完之后,我总的感觉是后现代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观就是强调“人”,强调重视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以及自主构建同时还主张在教学中“去中心”——即不主张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这都是对以前教学和课程观的一种摒弃。本部分最后一部分吸引我的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评价观,后现代主义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观强调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动态性和复杂性。总的来说,我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说的都很好,但是实践起来恐怕就是很难实现,不说其他的几部分,但说评价这一环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评价的模糊性、动态性和复杂性,所以啊,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理想罢了,就像周星驰的无厘头也算是后现代主义,因为这些电影也算站在现代主义的对立面,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种情景和生活。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到第十一章,十三章到第十五章,在这一部分中,介绍的全部都是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的理论,由于所包含的章节非常多,因此在这里,我不想引用太多的书本上的语言,我认为这一部分是对整个教学和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介绍,读完之后,我就明白了当一名教师如何教学,如何去实施课程,这些问题。

第四部分是第十二章课程的内因学习和无意识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的主流都是强调外线的有意识学习,本章则是反其道行之,第一小节介绍了一般性的内因学习的历史演进,后边的小节则是介绍了课程内隐学习与无意识教学理论的内涵、机制与实现。一切意识活动都是建立在五一十的组合上,个人的见解都受到情感、想象以及其他无意识活动的影响。

第五部分则是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以及未来的展望,第十七章介绍了外国(资本主义强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向日本看齐,日本在1987年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直到今天我们才开始做,我们与日本同处亚洲,从文化角度来说,都是大中华文化区,拥有比较多的相似性,借鉴意义更大一些。

读完《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我情不自禁的掩卷深思,本书主要是对教学与课程的理论融合进行了尝试,

并没有太多的理论探讨与创新,用的最多的是“某某说、某某认为”等,恰如本书绪的作者李定仁所说“力求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以前对课程的理论甚至很多教学基本理论不甚了了的学生来说,这本书实在是非常的适合——基础、扎实,我曾经参加过四次教师的招录考试,相关的教材也读过一些,我认为,如果,我们研究生毕业之后立志于国家基础教育,这本书将会对我们的教师招录考试准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即使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小学教师,这本书也是一本很好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参考书。

姓名:薛琨

学号:2010200905

电子邮箱:xktc0015@163.com

第三篇: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题库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题库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题库

一、单选题

1.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这种类型的课程为(

)。 A 分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活动课程;D 必修课程

2.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这种课程为(

)。

A 综合课程;B 分科课程;C 活动课程;D 选修课程

3.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为(

)。

A 分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选修课程;D 经验课程

4.(

)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A 选修课程;B 必修课程;C 活动课程;D 学科课程

5.(

)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 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 学科课程 ;D 活动课程

6.一般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课程表上所体现出来的课程。这种课程为(

)。

A 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 综合课程

7.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外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这类课程为(

)。

A 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 综合课程

8.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的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也只有学科专家才能对本学科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编制出有一定水准的学科课程。这是何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

A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社会中心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9.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这是何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

A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0.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但不按学生的活动来组织课程;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这是何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1.以下哪个不是属于课程标准的性质(

)。 A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B 它是规定了教师的具体教学内容

C 它规定了本门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D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设

12.按照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 A 横向组织;B 逻辑顺序;C 螺旋式;D 直线式

13.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

A 横向组织;B 心理顺序;C 螺旋式;D 直线式

14.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

A 横向组织;B 心理顺序;C 螺旋式;D 直线式 15.以下哪个不属于课程组织的原则(

)。 A 连续性;B整合性; C 顺序性;D 螺旋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6.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提出者是(

)。 A 泰勒;B杜威;C斯滕豪斯;D 赫尔巴特

17.把课程实践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这是何种课程范畴(

)。

A 课程目标;B课程内容;C 课程实施;D 课程评价

18.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这是何种取向的课程实施(

)。 A 忠实取向;B 创生取向;C 相互调适取向;D 学生取向

19 设计好的课程是可以改变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这是何种取向的课程实施(

)。 A 忠实取向;B 创生取向;C 相互调适取向;D 学生取向 20.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再设计的过程。这是何种取向的课程实施(

)。

A 忠实取向;B 创生取向;C 相互调适取向;D 学生取向 21.以下不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 A 接受学习;B 自主学习;C 探究学习;D合作学习

22.教师在教学中也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创造性人格,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

)。

A 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3.教学是指教学要根据所传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原则,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

)。 A 巩固性原则;B 量力性原则;C 启发性原则;D 系统性原则 24.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

)。

A 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25.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题目能够接受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

)。

A 巩固性原则;B 量力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启发性原则 26.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 D 实验法

27.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为(

)。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 D 实验法

2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独立操作,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为(

)。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 D 实验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9.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探讨,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多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为(

)。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 D 讨论法 30.以下不属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有(

)。

A 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B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C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D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31.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为(

)。 A 班级授课制;B 个别化教学;C 分组教学;D 道尔顿制 32.在教学评价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严格执行评价标准,坚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直观臆断。这反映哪种教学原则(

)。

A 科学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主体性原则;D 灵活性原则 33.在教学评价时,承认评价对象(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这反映哪种教学原则(

)。

A 科学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主体性原则;D 灵活性原则 34.在教学评价时,要针对不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使用统一的模式,这种教学原则是(

)。 A 科学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主体性原则;D 灵活性原则 35.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际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动方式,这种教学范畴为(

)。

A 教学方法;B教学目标;C 教学模式;D 教学评价

36.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为(

)。

A 范例教学模式;B 抛锚式教学模式;C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D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37.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在进行迁移整合的教学模式为(

)。

A 范例教学模式;B 抛锚式教学模式;C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D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3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答案的教学模式为(

)。

A 范例教学模式;B 抛锚式教学模式;C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D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39.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

)。

A 悬念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实验导入法 40.通过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使学生兴趣高涨;至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

)。 A 悬念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实验导入法 41.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度到新课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习。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

)。

A 悬念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演示导入法 42.通过寓言、故事、典故、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种情境,来引入新课。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

)。 A 典故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演示导入法 43.它是以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或热点问题为主题,引导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用说课的方式向其他教师、专家和领导汇报其研究成果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是哪种类型的说课形式(

)。

A 主题性说课;B 示范性说课;C 评价性说课;D 研讨性说课 44.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更正或引起他人思考而写的文字。这称为(

)。 A 教学机制;B 教学反思;C 教育叙事;D 教育博客 45.(

)是教育工作者回顾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工作,从中找出经验教育,引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应用文体。 A 教学工作总结;B 教学工作计划 C 教学工作案例;D 教育教学随笔

二、多选题

1.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 社会需求;B 学科知识水平;C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D 课程理论

2.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优点(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 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B 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C 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

D 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3.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优点(

)。

A 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B.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C.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解决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4.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优点(

)。

A 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B.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C.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解决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A 学习者的需要;B教师的需要;C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D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6.课程标准有哪些性质(

)。

A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B 它是教师教学的具体内容;C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D 它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7.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有(

)。 A 直线式;B螺旋式;C 逻辑顺序;D 心理顺序 8.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它可以分为(

)。

A 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B 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C 显性课程资源;D隐性课程资源

9.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它可以分为(

)。

A 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B 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C 显性课程资源;D隐性课程资源

10.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它可以分为(

)。

A 校内课程资源;B 校外课程资源;C 有素材性资源 D 条件性资源 11.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资源的特点来分,它可以分为(

)。 A 校内课程资源;B 校外课程资源;C 有素材性资源 D 条件性资源 12.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有(

)。

A 课程目标;B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C 社会发展;D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科学文化知识

13.“泰勒原理”的主要包括有(

)。

A 确定课程目标;B 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C 根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D 根据课程目标评价课程 14.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有(

)。

A 忠实取向;B 相互调适取向;C 创生取向;D 学生取向 15.影响课程实施的学校外部因素主要有(

)。

A 教师;B社区与家长的影响;C 政府部分的影响;D 社会团体的影响

16.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实现(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A 国家;B 地方 ;C 学校 ;D 社区

17.新课程改革课程结构的变革主要内容有(

)。

A 小学阶段一综合课程为主;B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C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D 高中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18.备课的三项工作主要有(

)。

A 备教材;B 备学生;C备教法 ; D备教学评价 19.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有(

)。 A 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B 学业成绩检查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 C 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求灵活多样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 学业成绩检查评价主要以批判为主 20.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有(

)。 A 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 B 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C 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 D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

2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为(

)。

A 教学任务 ;B 教学内容;C 学生年龄特征;D 教育行政者要求 2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有(

)。

A 在教学人员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 B 在教学活动程序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C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D 在教学空间上,以课外活动为基本活动方式 23.个别化教学的特点有(

)。 A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 B 学生的学习由教师“扶着走”

C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等为依据。 D 等同于学生个体独自学习 24.个别化教学的缺点有(

)。 A 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B 个别化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C 个别化教学比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化更很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

D 个别化教学不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 25.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

)。

A 诊断功能;B 反馈功能;C 鉴别功能;D 导向功能 26.根据评价的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

)。

A 相对评价;B 绝对评价;C 个体差异评价;D诊断性评价 27.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学评价可分为(

)。 A 诊断性评价;B 形成性评价;C 总结性评价;D 相对评价 28.根据评价的主客体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

)。 A 诊断性评价;B 形成性评价;C 他人评价;D 自我评价 29.根据评价范围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

)。 A 单项评价;B 综合评价;C 他人评价;D 自我评价 30.教师讲授技能要体现以下哪些原则(

)。 A 科学性;B 适应性;C 教育性;D 启发性 31.结课的类型有(

)。

A 认知型结束;B 开放型结束;C 突然型结束;D 浪漫型结束 32.说课的类型有(

)。

A 研讨性说课;B 评价性说课;C 检查性说课;D 主题性说课 33.教育叙事的特点主要有:(

)。

A 事件的真实性;B 事件的典型性;C 具有问题性;D具有感悟性 34.教育叙事主要分类有(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 反思式;B 陈述式;C 质疑式;D 点评式 35.教育随笔的特点有(

)。 A 随便;B严谨;C随心;D 形式固定 36.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 A 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B 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C 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D 注意反思的“严谨性”

37. 一般的教育论文的征文由(

)三部分组成 A 引论;B 本论;C 结论;D 论题 38.教育反思的内容有(

)。 A 记成功之举;B 记“败笔”之处 C 记教学机智;D 记学生见解

三、填空题

1.(

)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在他的(

)著作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3.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了(

)课程评价模式。

4.(

)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5.新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这分别是(

)、(

)、(

)。

6.(

)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7.备课内容包括:(

)、(

)和(

)。 8.我国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

)。

9.(

)是教育工作者回顾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工作,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应用文体。 10.教育反思接近于议论文,教育随笔属于散文的一种,教育叙事属于(

)的范畴。

11.教育叙事更强调叙述,教育案例更强调(

)。

四、判断题

1.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即平时考查和考试。(

)

2.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

) 3.重视学生的经验,是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 4.学习者的需要是影响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

)

5.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按照从已知倒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这是课程直线式组织方式。

6.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是美国学者泰勒提出的。(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7.目标模式便于操作又容易操作,因此很长时间里在课程领域占主导地位。(

)

8.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9.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备课、上课和课外作业组成。(

)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11.个别化教学就是好,班级授课制就是不好。(

) 12.教学评价的功能就是诊断功能。(

)

13.相对评价就是指对评价对象某一方面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

)

14.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包含建构主义。

15.悬念导入法就是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

) 16.课堂教学讲授不一定要有情感性。(

) 17.板书要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

) 18.教师只要有基本教学技能,就一定是好教师。(

)

19.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智慧十分重要。(

) 20.教育随笔必须有统一的格式。(

)

五、简答题

1.请简要回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2.请简要回答CIPP评价模式。 3.请简要回答教学的基本任务。 4.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缺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简述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 6.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 六.案例分析题

1.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2.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有长短,既都不全面,又都含有合理因素,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支持它们存在的条件。同时,它们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又都不是一样的。搞单一化和绝对化是行不通的。要解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孰优孰劣之争,必须摆脱多年来影响教学论和课程论领域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地、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实际,不要把这两类各具特点、各有侧重的课程论搞成水火不容的两大营垒,不能像国外的‘现代派’或‘进步派’把学科课程论批判得一无是处。”

请根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请你结合下列案例,阐述发现性学习的特征。 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教科学课的王老师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布置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他们自选一个课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全部的研究过程,课题内容不限,但必须有独立见解。

小黄同学选择的课题是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他从宠物店买回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想出了一个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测试时,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取得食物的时间。

他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5天。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小老鼠钻洞。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每次只需十几秒钟就可以钻过纸洞,吃到食物。而那只小黄老鼠却是只实实在在的小笨蛋。它从来就没能明白,钻过洞就会别有洞天。第二阶段,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右边的洞则可以吃到食物。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

小黄同学做实验时,手里拿着秒表,一丝不苟地记下小老鼠每次通过右边洞获取食物的时间。别看那只小黄老鼠有时会拉一两个“引体向上”,却还是那么傻乎乎地不会钻洞。而那只小白老鼠则10次之中有8到9次知道从右边的洞钻入。

测试结束,几天后小黄同学完成了他的论文,那完全是一篇正正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规规的研究报告,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他的结论令人刮目相看。他写道:“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过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那只黄老鼠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

……

小黄同学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动物研究组的一等奖。

七、论述题

1.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2.论述怎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论述教育论文的写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测试卷

2010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专项复习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1分)

1.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为(

) A 分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选修课程;D 经验课程 2.(

)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A 选修课程;B 必修课程;C 活动课程;D 学科课程

3.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外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这类课程为(

) A 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 综合课程

4.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这是何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

A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B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5.按照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

A 横向组织;B 逻辑顺序;C 螺旋式;D 直线式 6.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提出者是(

) A 泰勒;B杜威;C斯滕豪斯;D 赫尔巴特

7.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这是何种取向的课程实施(

) A 忠实取向;B 创生取向;C 相互调适取向;D 学生取向 8.以下不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 A 接受学习;B 自主学习;C 探究学习;D合作学习

9.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体现何种教学原则(

)

A 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0.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独立操作,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为(

) A 谈话法;B 讲授法;C 读书指导法; D 实验法 11.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为(

)

A 班级授课制;B 个别化教学;C 分组教学;D 道尔顿制

12.在教学评价时,承认评价对象(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这反映哪种教学原则(

) A 科学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主体性原则;D 灵活性原则

13.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在进行迁移整合的教学模式为(

)

A 范例教学模式;B 抛锚式教学模式;C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D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14.通过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使学生兴趣高涨;至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是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

)

1 A 悬念导入法;B 衔接导入法;C 情境导入法;D 实验导入法

15.它是以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或热点问题为主题,引导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用说课的方式向其他教师、专家和领导汇报其研究成果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是哪种类型的说课形式(

)

A 主题性说课;B 示范性说课;C 评价性说课;D 研讨性说课

16.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更正或引起他人思考而写的文字。这称为(

)

A 教学机制;B 教学反思;C 教育叙事;D 教育博客

17.(

)是教育工作者回顾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工作,从中找出经验教育,引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应用文体 A 教学工作总结;B 教学工作计划 C 教学工作案例;D 教育教学随笔 1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19.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20.“拔苗助长”违背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2分) 1.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优点(

)

A 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B.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C.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解决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2.影响课程实施的学校外部因素主要有(

)

A 教师;B社区与家长的影响;C 政府部分的影响;D 社会团体的影响 3.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实现(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A 国家;B 地方 ;C 学校 ;D 社区

4.新课程改革课程结构的变革主要内容有(

)

A 小学阶段一综合课程为主;B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C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D 高中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11.备课的三项工作主要有(

)

A 备教材;B 备学生;C备教法 ; D备教学评价

2 5.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有(

)

A 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B 学业成绩检查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

C 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求灵活多样 D 学业成绩检查评价主要以批判为主 6.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有(

) A 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

B 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C 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 D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

7.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为(

)

A 教学任务 ;B 教学内容;C 学生年龄特征;D 教育行政者要求 8.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

)

A 诊断功能;B 反馈功能;C 鉴别功能;D 导向功能 9.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 A 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B 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C 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D 注意反思的“严谨性”

10. 一般的教育论文的征文由(

)三部分组成 A 引论;B 本论;C 结论;D 论题

三、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

1.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在他的(

)著作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2.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了(

)课程评价模式。

3.(

)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新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这分别是(

)、(

)、(

)。

5.(

)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6.备课内容包括:(

)、(

)和(

)。 7.我国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

)。

8.(

)是教育工作者回顾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工作,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应用文体。 9.教育叙事更强调叙述,教育案例更强调(

)。

10.________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四、判断题(共5题,每题1分)

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2.个别化教学就是好,班级授课制就是不好。(

) 3.教师只要有基本教学技能,就一定是好教师。(

)

3 4.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智慧十分重要。(

) 5.教育随笔必须有统一的格式。(

)

五、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

1.请简要回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缺点。

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其所受制的因素? 4.简述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

六.案例分析题(共3题,每题6分)

1.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2.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有长短,既都不全面,又都含有合理因素,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支持它们存在的条件。同时,它们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又都不是一样的。搞单一化和绝对化是行不通的。要解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孰优孰劣之争,必须摆脱多年来影响教学论和课程论领域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地、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实际,不要把这两类各具特点、各有侧重的课程论搞成水火不容的两大营垒,不能像国外的‘现代派’或‘进步派’把学科课程论批判得一无是处。‛

请根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3.请你结合下列案例,阐述发现性学习的特征。

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教科学课的王老师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布置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他们自选一个课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全部的研究过程,课题内容不限,但必须有独立见解。

小黄同学选择的课题是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他从宠物店买回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想出了一个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测试时,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取得食物的时间。

他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5天。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小老鼠钻洞。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每次只需十几秒钟就可以钻过纸洞,吃到食物。而那只小黄老鼠却是只实实在在的小笨蛋。它从来就没能明白,钻过洞就会别有洞天。第二阶段,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右边的洞则可以吃到食物。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

小黄同学做实验时,手里拿着秒表,一丝不苟地记下小老鼠每次通过右边洞获取食物的时间。别看那只小黄老鼠有时会拉一两个‚引体向上‛,却还是那么傻乎乎地不会钻洞。而那只小白老鼠则10次之中有8到9次知道从右边的洞钻入。

测试结束,几天后小黄同学完成了他的论文,那完全是一篇正正规规的研究报告,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他的结论令人刮目相看。他写道:‚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

4 力,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过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那只黄老鼠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

„„

小黄同学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动物研究组的一等奖。

七、论述题(7分)

论述怎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五篇:新课程理论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

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

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

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②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

③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如果是,则为主体;

如果不是,则为客体

④要帮助学生完善主体结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对客体(教学内容)的感知、概括、记忆、运用等任务;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 (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二、创新教育与教师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创新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观念提出的。任何一种新观念的提出,都是时代时展的必然结果。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创新教育是走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同时,新观念都具有超前性。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活动。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情是基础,理是目的。创新教育要注重人的情感投入,创设怀境、培养情感,使课堂充满人情味。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现行教材中蕴藏着大量创新的好题材,如:“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还有别的解法吗?”等等。但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的特点,加上时代的变化,观念、知识的更新,往往显露出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实际,进行及

时的充实和变通。

(四)创新教育与学生。

1、强调主体的参与。

2、强调知识的应用。

(1)课本知识生活化,培养应用意识。

(2)重视实践,培养应用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提高应用能力。

三、素质教育

(一)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1、结合教材,自然渗透。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并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感觉,从而自然地受到教育。

2、见缝插针,适时渗透。除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外,其他学科都有它自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适时向学生渗透。

3、持之以恒、不断渗透。一种正确的思想、科学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和树立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不断地认识,逐步形成或树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持之以恒、进行

不断地渗透。

(二)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师虽代表不了学生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全部,但却象一面聚光镜一般,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发挥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现代教学研究认为:“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学生就当然是主体。”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论把教与学的关系看作:“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这就明确指出了,教与学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学活动中辩证统一的两个侧面的关系。只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并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教师要在认真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结合认知、技能、情感等要素,分别制定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要在不断调控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较为理想的认识、思维条件,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讲效率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这一认识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复习铺垫、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总结评价等环节构成。优化教学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这样的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就不让少

数或个别人代替。

3、优化教师的“教法”,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的方式。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操作法、练习法、讨论法、游戏法、阅读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舍弃一节课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做法,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三)突出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起点。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认识的发展主要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主要表现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意向的发展,也有称为个性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认识的发展与意向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铺相成的关系。

1、创造良好的气氛效应,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力求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并善于运用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这种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认真的、合作的、追求科学的一种学习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注意、期望、鼓励、关怀和爱护。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做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情感是促使学生积极上进的物质力量。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品尝

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组织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发展能力。

人的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在学习活动中的锻炼。

四、注重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注重参与的广度,让全体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参与“量”的飞跃。

1、采取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采取“合作研讨”、“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展示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完成知识的“发现”和“获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性参与、尝试性参与、理解性参与和巩固性参与,从而达到全程参与的目

的。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读书、计算、操作、推理、判断等任何一项学习都不可能由眼、耳、口、手、脑某一感官独立完成。必须密切合,才能使学习卓有成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听觉通道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觉通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达70—80%。为确保学生的全方位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注重参与的深度,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参与“质”的飞跃。

1、培养自主意识,增强独立性。“独立性”指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能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策略能作出适当的评价,并进行调控。

2、调动积极因素,增强主动性。“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特征的总和。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能主动确定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

(1)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兴趣,使学生“想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

理的欲望。”

(2)教给学习方法,具有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3、注重思维发展,增强创造性。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对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的培养等。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1)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2)鼓励学生的直

觉思维。

五、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呆板单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时,也习惯于机械呆板地照本宣科,严格遵循教材,紧扣教材、忠实于教材,不敢越教材半步。 在现代的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生活化、趣味性等特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处理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

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

(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多年来,教师一直处于知识传授的权威者的地位。老师对学生总有许多不放心,总怕学生的能力有限,总放不下师长尊严的架子,在教学中总喜欢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做的讲授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一定的定势。

实现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系统的知识。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课堂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受到限制,教学与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实际脱节,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要接受讲授式的教学内容,进行千篇一律的问题训练,思维过程主要是对课本例题的模仿。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四)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喜欢套用公式、例题机械模仿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限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欠佳。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的机会,要找准让学生探索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整理,在探索中学会求新求异。同时,我们要把探索性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探索性学习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五)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在评价时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技能领域里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受、探索性学习的过程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明显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方面的体会,更要关注学生

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等。

六、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原则

1、全体参与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创新学习的根本方向。

2、主体主动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学习的前提。

3、启发探索原则。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启发探索创新学习的基本方式。

4、求异求优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求“优”。——创新学习的灵魂。

5、民主愉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创新学习的重要保证。

6、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创新学习的客观

要求。

7、实践操作原则。引导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创新学习的重要

途径。

8、评价激励原则。对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主动地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创新学习的动力因素。

七、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习能力

(一)指导“做”,培养操作能力

1、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与目的本末倒置。

2、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不能把操作活动看作是一般的随意的活动,动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操作过程要有序、明确,学生完成的是一个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

3、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

(二)启导“思”,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传播和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要从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四点要求着手;要不拘泥于教材,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宽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诱导“说”,培养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教学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留足让学生口述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以体现自主学习精神。

(四)引导“联”,培养迁移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

认识活动之中。

八、学会参与 走向未来

1、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喜欢学习,有较高品质的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因此,除了认知技能领域外,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能力、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学会参与”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使学习成果得到恰当的评价,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将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更好地统一起来,注重人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学习者的亲身参与中进行才会有效。没有学习者的参与,学会学习将是

一句空话。

2、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活动。

3、在做人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做人。

在“学会参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

动与静的关系;个体活力与规范约束的关系;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关系;学生的长远发展

与近期发展的关系。

九、学生心理引导技巧

1、步难以上青天——层递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层递效应,俗称“进门槛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96年),心理学家查尔

尼(1975年))

2、榜样太高不可攀——差错效应

能力比自己强,总体上各方面优于自己,然而和自己一样不时会出现一些可以原谅的小差错的人更能吸引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差错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

3、术家写评语——巴奴姆效应

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泰勒 巴奴姆)

4、疯狗唾液救人命——接种效应

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态度变化与过去对某个问题体验的关系时证实:处于态度改变情境的个体,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后,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作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地增强了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这就是“接种效

应”。(巴斯德)

5、响鼓要用重锤敲——强刺激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效应”。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条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效应”。

6、难以自禁激扬情——组场效应

众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当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在感人场景的渲染下,人的情感、行为就会被磁化而变得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升华为与场景一致的情感与行为。这种能磁化人心理的强大、特殊场景称之为大众心理场,它所产生的

效应称之为“组场效应”。

7、滴蜜赢得他人心——认同效应

引导者表达与对象之间在观点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引导者实际上向对象出示了一张“自己人”的心理名片,这使被引导对象产生一种“同体观”,视引导者为“自己人”,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对方的“反引导定势”和防范心理,取得倾向于对方的观点,接受对方引导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认同效应”。

8、先抑后扬见奇效——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显得喜欢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人们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人们的人更令人喜欢。心理学家阿伦森把这种心理现象

称为“增减效应”。

9、适得其反在禁令——潘多拉效应(禁果逆反)

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

效应”。

10、好戏连演令人厌——超限逆反

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11、烽火连天戏诸侯——信度逆反 指由于以往经验积累、人格特征等因素,产生对信息源、引导者的不信任,导致消极、反常

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12、好意此时被曲解——情境逆反

指在特定的时机、场合,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逆向、排斥态度。

13、小人之心度君子——自比作用

心理实验证明:如果有一个陌生人,要猜测他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等,最大的可能性是把对方估计得和自己一样,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籍贯相仿是尤其如此。心理学上把这种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怀有一样的心情、想法、好恶、品质等心理现象称为“自比作

用”。

14、奖励结果事愿违——德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其效果反而会降低,外加报酬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故称之为“德西效应”。

15、心灵绿洲待开垦——罗森塔尔效应

由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在学生身上产生符合期望的心理现象,罗森塔尔把它叫做“皮格马利

翁效应”。

16、情境变换难注意——斯特鲁效应

所谓“斯特鲁效应”,就是当着人们对某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顺利地对这些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斯特鲁首先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17、大失所望星期一——月曜效应

所谓“月曜效应”,是指点星期一与其他工作日相比,人们的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力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大大影响工作和学习效果的心理现象。

18、新官上任放把火——首因效应 心理学上把人际交往中,由初次见面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其产生的心

理影响被称为首因效应。

19、妩媚一笑遮百丑——晕轮效应

心理学上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把一个人某种突出品质或特点的清晰、深刻印象,由此作出整体印象的评价,从而掩盖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点的印象,称之为“晕轮效应”(光环

效应)。

20、前功一朝化烟云——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新形成的印象淡化,甚至抹去以往已形成的印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

21、药铺抽屉密密排——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是指由社会刻板印象所形成的人际知觉定势。社会刻板印象是社会对一类对象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而不管这一类对象间的实际差异。如“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22、锦上何须再添花——马太效应

人们把“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类现象称为

“马太效应”。如“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23、险把巨星当鞋匠——黑票作用

所谓“黑票作用”,是指不管一个人具备其他任何品质,只要有一种极端消极的坏印象,就把

对方的其他好品质都一票否决掉。

24、失之东隅收桑榆——补偿

所谓“补偿”,是指个体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他人的承认,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

慰,满足新的需要与实现新的目标。

25、小题大做起作用——升华 所谓“升华”,是指引导对象的“动机替代”,即用高尚动机代替低级动机,用社会性动机代替自然性动机,从而使引导对象地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自身动机的社会责任、社会价值,从狭隘的低水平认知和情感中“跳”出来,正确看待个人的得失,产生新的意向,去追求新的目标。

26、文过饰非自解嘲——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它。以“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最为典型。个体在追求某地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

象,被称之为“甜柠檬”机制。

27、有了陪衬始宽慰——觅类求同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为了减轻其所受到的心理压力,于是寻找一些与他同样遭受挫折的伙伴,以此聊作自慰,并减轻受挫折感,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觅类求同”心理。

28、色若无事实内荏——反向形成

所谓“反向形成”,是指个体的需要和目标受到阻碍后,为防止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表现出来,而在外在行为上采取一种与此相反的行动来表现的现象。

29、混为一谈减重压——融合效应

所谓“融合效应”,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不愿意承担由挫折带来的巨大压力,于是把自己在挫折中应有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或者与同样受到挫折的他人相提并论,证明自己与他人等值,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30、责难他人为平衡——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个体遭遇挫折后,不进行自我检讨,而把挫折引起的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念、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转移或推向他人和周围事物,以此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的心理现象,也叫“推诿作用”。

31、羡慕名人自炫耀——自居作用 所谓“自居作用”,是指为了迎合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人们,于是就在思想、行为上模仿他们,或按照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或者把他人具有的令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强加到自己身

上,以此求得安慰和满足。

32、往事浮现月明中——回归效应

一个人如果喜欢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认为过去的一切比现在美好,因此迷恋过去,甚至幻想回到过去美好的岁月中去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回归效应”

上一篇:新老师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学雷锋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