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论文范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问题教学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法已成为思想政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而问题的创设则成为这种教学法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分析自己在《企业及其作用》一课中对“问题”的成功创设,提出了在“问题”创设上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篇:问题教学法论文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是最能体现新课改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也是广为课改实验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方法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所谓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指问题成为主体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主体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是认识事物的起点,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教师应当确立能力立意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提出疑问、寻求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自然、愉快地接受知识,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状态接收信息,能使学生自觉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当前。大多数高中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历史课本知识单调、乏味,历史课堂缺乏趣味性、直观性,远离学生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有:展示文物、图片,给学生讲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及其事迹,通过电影、电视剧的片段再现历史情境,引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历史事件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在导人新课时“激趣”。在课中“激趣”,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激趣”反思,也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引趣或课后布置作业巩固兴趣。在问题教学中,不仅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把历史学习引向深入。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有些地方学生不感兴趣、容易跑神,而且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的时间相当短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用一些策略,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减。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时,笔者将中、英两国参战军队的人数资料呈现给学生,学生当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多的清军竟然抵挡不了几千英国军队的进攻?笔者再把中、英军队军舰、武器和清军从广西调到广东前线需要近一个月等资料呈现给学生,然后设问:“结合图片资料分析在鸦片战争中,号称几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假如道光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中国有无可能取胜?”学生兴致很高,对中国战败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他们还对中国有无可能取得胜利做了多种假设、猜测和争论。最后,学生理解了中国战败是必然的,之所以战败,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综合实力强大,蓄谋已久;另一方面是因为清政府腐败落后,组织不力。根本原因是中国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二、教会学生批判与反思

历史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对既定的理论、结论、观点进行质疑、反思和超越,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历史批判性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形成问题意识的核心要素,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独特视角,大胆质疑,形成有独特个性的见解。特别是对当今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更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关于琦善的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他是投降派的代表,但有学者研究认为:琦善是主张禁烟的,也没有诬陷林则徐;在1840年12月至1841年2月,琦善向虎门增兵3150名、勇5800名,这说明他抗英是积极的;琦善并没有割香港给英国,只是允许英国人寄居香港而已,而且是向道光帝奏准了的。因此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仅仅概括叙述了琦善在广东的活动,没有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此设问,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畅所欲育,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有据,都要予以充分肯定。对问题的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大胆批判和反思,就会常常有惊喜,历史课也不会那么单调、乏味了。

三、用问题范例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妥善处理好问题材料,合理设置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璧问题和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发展。现行高中历史新教材是以问题为主线来呈现学习内容的,教材前、课中、课后都设计了许多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探究,而且许多问题是非常典型的,这实际上为问题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范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杜 宣

第二篇:浅谈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的有效创设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法已成为思想政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而问题的创设则成为这种教学法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分析自己在《企业及其作用》一课中对“问题”的成功创设,提出了在“问题”创设上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问题的创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法已成为思想政治课的常用的方法。所谓问题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预设问题,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将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学,使学生不但处于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处于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互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问题式教学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问题”的创设,因为“问题”的创设是否恰当往往关系到这种教学方式的成功与否。2008年12月我参加了桂林市思想政治优质课竞赛,参赛课题是《企业及其作用》,我感觉在这节课中最大的亮点是比较成功地运用了问题式教学法,特别是在问题的设置上,取得了“问之巧,效之妙”的结果。下面联系这节课谈谈如何进行问题的有效创设。

一、问题的创设要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同学们参与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使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应遵循趣味性的原则。

我在《企业及其作用》一课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经济学理论性较强,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设计的这样一个活动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企业并不陌生,它离我们很近,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全体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有利于营造一种浓厚的探究氛围,在这种浓郁的氛围中,师生间、生生间互相启发、交流、探讨,每一位成员将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既获得知识,又增长智慧。

二、问题的情境创设要具有实践性、生活性,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式教学法重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因此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尽量贴近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或者说是学生相对比较了解的社会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企业及其作用》的情境设计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景:“面包店是怎样创建与发展的”,由于学生刚从初中上来,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理论性较强的观点难以接受,如果单纯地讲企业,会让大部分的学生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很陌生。但高一的学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求知欲强,对社会的经济现象很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并实践,所以从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特意设计了这个情景,让学生参与到生活中经常接触和联系的小企业(如小卖部、面包店等)的创建和发展中去,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从中有所体会,有所收获,从而以小见大,掌握有关企业的知识。

三、问题的创设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搞清楚为什么这样问,能服务于教学的哪一点。根据教材的知识,寻找问题良好的切入点,此外还要注意问题的综合性,根据前后知识的关系设问,使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如在《企业及其作用》一课中,就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解决全课的知识点。这个中心问题就是“怎样办企业”。它是通过层层深入的四个设问,(1)如果你是投资者,你打算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小企业?(2)怎样建立这个企业?(3)如何经营发展这个企业?(4)这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归纳出企业建立的条件与程序及企业的作用。解决重点。再由企业的作用推出企业的地位。再以学生设想这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可能产生的某一个经济纠纷为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得出法人的概念,然后结合法人的要求与企业的要求,引导学生得出企业法人的含义,从而突破难点。整节课,学生们始终围绕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办企业。但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为一定的知识点服务,都为达到一定的情感价值目标、提高学生的一定的能力服务。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培养了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四、问题的创设要从易到难、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在认知的基础上推向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完全是太容易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类型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没有多大的思维训练价值,但如果一开始就难度太大,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回答。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层层深入,才能激励全体学生发挥各自的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和探究能力。

如在《企业及其作用》一课中的四个设问,(1)如果你是投资者,你打算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企业?(2)怎样建立这个企业?(3)如何经营发展这个企业?(4)这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这四个问题的设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层次分明。能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进而解决下一问,前一问为后一问的解决作铺垫。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五、问题的创设要有利于扩大主体参与面,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问题式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作为主体参与活动。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其中一点就是要求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扩大学生参与面就是给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每一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就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参与面比较窄,这就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在《企业及其作用》这一课中,通过问题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展示课堂实录片断)

师:如果你是投资者,你打算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小企业?

生:小超市、米粉店、书店、饼干店、服装店、面包店……

师:如果按照同学门的意愿,每一个人办一个企业,那我们全班同学就可以办几十个企业,看来今天我们这节课办不完那么多的企业,怎么办?

生:那我们一起办一个企业吧!就选办面包店。

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设问(看来今天我们这节课办不完那么多的企业,怎么办?)巧妙地引导同学们在提到的多种企业中,选了一个同学们熟悉的,联系比较密切的商店,作为本班统一建立和经营的企业。这就使不同个体、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地进入所扮演的角色,想方设法去经营好本企业,从而扩大了同学们的参与面,鼓励和引导了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问题”的创设,既要联系生活的实际,又要紧扣课本的知识,还要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积极地思维、大胆地尝试,不断地构建新知。

参考文献:

项爱佳.《浅谈高中政治课堂问题式探究教学的问题设计》.

作者简介:李江健,女,大学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政治组

作者:李江健

第三篇:问题中心教学法

摘 要:为明确界定问题中心教学法的概念,探析问题中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阐述问题中心教学法的实施程序,教师可以运用文献法研究问题中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进而探析其教学原则,在此基础上,给出问题中心教学法的定义,最后,从教学实践的角度阐述问题中心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关键词:问题中心教学法;理论依据;教学原则;实施程序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1.062

问题中心教学法就是将教学内容分解预设为若干问题,再将每一个问题按照以下四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小结提升”依次推进,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故问题中心教学法也可称之为四步循环教学法。

一、问题中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知识论是问题中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与环境之间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当儿童与世界相遇,与周围的人或事物相遇时,儿童会发现自我的观念与他人、与世界的观念是不统一、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状态一方面会造成儿童的苦恼和困惑,但是另一方面则能够为儿童提供获得新知识的机会。所以,当儿童处于一种新的环境中,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刺激,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到之前所没有的知识。皮亚杰注意到了儿童认知发展上的这种特征,因而他认为教育活动应该为儿童提供新的刺激,当然这种刺激应当在儿童可理解的范围内。一旦注意到了这些刺激,并且对其做出反映,那么知识的建构和发展就会在内心中形成。经过了不平衡状态后,儿童就会将新信息、新观念纳入到自身已有的认知图式当中,皮亚杰把这个过程称为“同化”。当儿童无法将新信息同化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中,那么就进入了皮亚杰所提出的第三个阶段——“顺应”。儿童的认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二、问题中心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一)以问题为中心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决定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阐述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的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一战略主题的全面落实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个重难点的解决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它們都有共同的学习对象——问题。所以,实施问题中心教学法是全面达成国家中长期战略目标,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战略主题的需要。

(二)以发现为目的

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理论出发,提出建构主义的知识论,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发现为目的的,而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与记忆为目的。传统的课堂没有注意到课堂的发现本质,而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知识传授和记忆的场所。

(三)以探究为手段

皮亚杰从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强调教育活动不应该只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只有这样做了,教学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他主张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去思考,然后得出结论。“发现——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本质上说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四)以自主、合作为形式

“以问题为中心,以发现为目的,以探究为手段。”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不能再延续传统的“以传授为目的,以记忆为手段”的模式了,必须让课堂教学走上“探究”之大道。而“探究”的形式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另一种是“合作”。所以,自主、合作是问题中心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三、应用“问题中心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的程序

在阐述实施程序前,我们有必要进一步阐述:问题中心教学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的问题,也就是问题中心教学法的本质问题。在阐述了问题中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问题中心教学法的本质已经很清楚了。事实上,问题中心教学法就是将教学内容分解预设为若干问题,再将每一个问题按照以下四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小结提升”依次推进,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应用这一方法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循环使用下列四步,这也是我将问题中心教学法也称为“四步循环教学法”的原因。

(一)提出问题

课前,教师在根据《课标》要求,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解预设为若干有逻辑关系的问题。课堂上,教师依次将课前的预设问题提出以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如在进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我将教学内容分解预设为下列问题:

1.复习平方根的定义及其求法。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9

(2)x2-9=0

(3)x2-1=8

(4)(x-1)2=9

(5)x2-2x+1=9

(6)x2-2x-8=0

3.师生共同归纳概括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4.让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尝试:

(7)3x2-6x-4=0

5.师生共同归纳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6.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教材33页例1。

7.师生共同评价各组完成的质量,通过评价进一步强化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8.课堂练习:教材34页第1、2题。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以平方根知识为基础,同时又可作为渗透转化思想的重要素材。因此,首先复习平方根知识,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稳固的生长点。接着让学生尝试解方程(1)~(6),对于方程(1)学生根据平方根知识很容易解决;方程(2)、(3)学生通过探讨很容易转化为方程(1);对于方程(4)学生通过探讨也能发现其与方程(1)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将方程(5)、(6)转化为方程(4)。然后,在回顾、分析方程(5)、(6)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随之,让学生尝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7),由前面经验,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将二次项系数转化为“1”后再配方。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最后利用例题强化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利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设计中始终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步步设疑,层层激趣。

教师在预设问题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不明确的目标往往导致课堂低效甚至无效。例如,我校开展的一节交流课“30°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中,当教师引导学生得出: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后,教师要求学生讨论,但讨论什么?教师并未说明。这样,白白浪费了8分钟后,学生还呆坐着。教师着急了,问学生是不是没有人会证明这个结论。学生才明白:原来老师要我们证明呀!所以,明确的目标是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的关键。其次,问题难度必须适当。我们所预设问题的难度一定要适当,不能过难,如果太难,学生中没有人能解决,那何来合作,学生能与谁合作?反之,目标也不能太简单,过于简单的问题,没有合作的必要,非要学生合作的话,那只能是假合作。不能合作或假合作就背离了“以自主、合作为形式”的教学原则。所以,难度适当的问题是问题中心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那么“适当”的标准又是什么?冯恩洪专家告诉我们:“学生跳起来够得到的目标就是最适当的目标”。所以,难度“适当”的目标是展开合作的核心。最后,预设问题间必须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主要处理好学生现有知识与所要学知识间的关系,即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归根究底就是要解决好各个知识点之间谁为谁服务的问题。

所以,预设目标明确、难度适当、联系紧密的问题系列是提高问题中心教学法中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二)探究问题

从建构主义认识论分析,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输入、储存”课本和教师提供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建构知识的基本方式是同化和顺应。当新的知识与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相符时,就被同化、吸收并储存,否则就会被排斥或经“修正”“重组”后再吸收。然而,学生原有的经验也就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逐步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往往与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大相径庭。所以,经学生自主修正、重组后的知识往往是新知識与旧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原有的思维方式相互影响,而衍生出的具有个人主观色彩,形形色色的偏离了科学概念的相异构想。

从教学实践来看:如果在教学活动之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是一片空白,那么教师组织教学也就简单,只要把“桶里的水”倒到一个个“杯子”里就可以了。但数十年来传统教学的历史已证明:直接把“桶里的水”倒到一个个“杯子”里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而“相异构想”尚未得到纠正。其教学结果必然是,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把教师给的正确的认识忘掉了,留下的还是学生原来的。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如果能把原来的“相异构想”显现出来,与正确的认识“碰撞”,再放入学生的脑中,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

所以,“探究”不但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更是让“正确认识”与“相异构想”不断“碰撞”的过程。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才强调“自主探究(自我的‘正确认识’不断碰撞、取代自我的‘相异构想’)”与“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内的‘正确认识’与组内成员中的‘相异构想’不断‘碰撞’,并最终让‘正确认识’挤走学生原有的‘相异构想’。)”是问题中心教学法中课堂教学的根本手段。

对问题进行探究,探究方式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究,可以是小组内合作探究,可以是组间合作探究,还可以是师生合作探究,具体采用哪种探究方式取决于学情。在探究预设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生成问题。因为生成问题或是预设问题的阶梯,或是预设问题的补充或延伸。所以,对生成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预设问题。

(三)解决问题

在深入探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相异构想”,并在“正确认识”与“相异构想”充分“碰撞”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总结产生的结论,并对各种结论进行分析,探究出正确的结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着力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第一,智识共享。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吸纳和获取对方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从而达成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第二,促进融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一方战胜另一方,一方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强加于另一方的过程,而是在对问题逐步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融合,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第三,知识衍生。问题的解决过程不是机械地复现探究过程、探究方法,而是师生共同致力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衍生出新知识的过程。

(四)小结提升

在解决问题后,我们的教学过程尚不能就此打住。我们还应当就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回顾,重点强调典型错误,强调思想方法,突出知识要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总之,问题中心教学法就是将教学内容分解预设为若干问题,再将每一个问题按照以下四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小结提升”依次推进,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应用这一方法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循环使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小结提升”这四步,这是我将问题中心教学法也称为“四步循环教学法”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世界教育思想地图:50位现当代教育思想大师探访[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 张人利.学校的改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3] 朱菊芳.问题中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06-208.

[4] 姜华.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5] 徐建勇.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64).

[6] 彭愈红.初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刊),2014(1):23.

作者:李俊 仝光国

上一篇:供配电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