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卫生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公共卫生观念下的台湾地区现代主义建筑中的环境建构

摘要:环境议题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学中的重要议题,从班纳姆的环境调控,到迪恩霍克斯对于选择型环境模式的发展,再到环境的建构。建筑学科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社会变革、历史事件以及优秀样本的发现。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环境议题又将会是建筑学科关注的重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试图通过选取台湾地区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期冀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做一些样本验证的工作,并梳理其中可能存在的设计原则从而导向一个设计,反向进行验证。本文首先对环境的建构理论进行历史梳理,从而有明确的研究定位。其次针对研究样本所处的三个特殊历史阶段进行分析,清政府时期到日治时期,再到国民政府时期,一方面,体现在现代性及本土气候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关于公共卫生观念、环境观念以至于建筑相应地响应及调和措施,为此后环境建构样本的产生打下铺垫。另一方面,在这段历史的脉络中,彰显了环境建构的气候本土化特征及在地化的可能性。接下来选取了18个具有价值的台湾早期现代主义建筑案例,通过“环境-建筑-人”为基本模型所搭建的分析框架,可视化环境建构的多维度调和。针对建筑性能,从场地利用、场地创造、朝向策略、建筑形体、建筑构造、平面布局,发掘建筑诗意是如何调和在其中并协同发挥作用。最后总结出一套设计原则,对其中一个案例进行再设计,得到相应设计成果。本次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台湾地区环境建构研究空白的补充,为后续从事相关研究工作者开辟空间,此外环境建构所带来的设计思路与设计路径,对于同类型设计项目有一定借鉴作用和价值。本文正文共约46000字,图表164幅。

关键词:环境建构;卫生观念;台湾地区

学科专业: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环境的建构”理论发展脉络

2.1 环境调控技术观

2.1.1 技术决定论

2.1.2 环境调控

2.1.3 技术性调控与非技术性创造

2.2 环境的建构

2.2.1 范式转移

2.2.2 环境作用

2.2.3 环境传统

第三章 “环境的建构”基础及本土化

3.1 卫生观念背景研究

3.1.1 卫生与建筑

3.1.2 卫生观念作为一种认识工具

3.2 三个历史阶段

3.2.1 清政府时期(1895 之前)

3.2.2 日治时期(1895—1945)

3.2.3 国民政府时期(1951—1974)

3.2.4 小结

3.3 日治时期台湾建筑“环境”响应

3.3.1 蚁害问题

3.3.2 隔热防潮问题

3.3.3 “卫生”住宅改良

第四章 “环境-建筑-人”分析框架

4.1 环境维度

4.2 建筑策略

4.3 人的需求

4.4 分析框架与环境的建构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新富町文化市场-1935-未署名

5.2 台南市青年馆-1950-金长铭

5.3 建国南路自宅-1953-王大闳

5.4 台南市大同教巴哈伊中心-1957-贺陈词

5.5 台南市民族路林宅-1958-金长铭

5.6 私立公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60-达兴登

5.7 东海大学女生宿舍-1961-陈其宽

5.8 台湾大学第一学生活动中心-1961-王大闳

5.9 台北监狱龟山新监总办公厅-1961-王大闳

5.10 台南市卫理堂幼儿园-1962-陈其宽

5.11 东海大学旧艺术中心-1963-陈其宽

5.12 中国美生总会-1963-卢曰镇

5.13 虹庐-1964-王大闳

5.14 天主教圣心女子高级中学-1967-丹下健三

5.15 台北海关大楼-1968-沈祖海

5.16 台北良士大厦-1970-王大闳

5.17 台湾大学归国学人宿舍-1972-王大闳

5.18 台湾大学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1974-王大闳

5.19 凤山农会肉品市场-1984-陈仁和

第六章 环境的建构设计策略汇总

6.1 场地策略(包括朝向策略、场地利用、场地创造)

6.2 形体策略(包括坡屋顶、外廊、檐下空间、天井、底层架空)

6.3 局部策略(包括遮阳构件、高侧窗、通风口)

第七章 环境的建构应用示例

7.1 基地背景

7.1.1 环境区位

7.1.2 气候条件

7.2 设计策略

7.2.1 朝向策略

7.2.2 场地利用

7.2.3 场地创造与底层架空

7.2.4 天井

7.3 概念图纸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医院医疗风险评估论文提纲下一篇:正确训练指导提高成绩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