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初探

2022-09-11

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艺术教育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纳入了高校整个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之中, 要使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步入正规、跃上一个全新的高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 发挥督导作用。目前, 省、市一级的艺术教育委员会已成立, 但校一级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尚不健全, 有的只是空架子。因此, 要使高校艺术教育得以蓬勃开展, 必须建立一支高校艺术教育管理队伍, 设立专业管理机构, 规划和督导、组织教研活动, 进行教学评估, 定期检查艺术教育实施情况, 使高校的艺术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第二,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 既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 又区别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 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因此, 从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师, 必须是高水平、高素质的, 也就是说, 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是兼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于一体的多面手, 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 较高的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还需要有广博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 要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必须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第三, 艺术教育应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层次性。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要求“处理好教学活动顺序、科学知识的体系、学生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顺序这几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从课程设置角度讲, 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按照先方法指导后作品欣赏、先艺术感悟后创作实践、由掌握知识转向培养能力的渐进原则, 分为基础知识课程、艺术欣赏类课程、艺术创作提高类课程三个层次, 分别着重培养学生水平渐高的艺术认知能力、艺术感悟能力、艺术创造能力。这种课程设置模式的层次性将面临着学生在选修公共课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矛盾, 有必要对这三类课程作出一定的限制, 把这三个层次的课程分别设定为限定必选课、任意自选课、 (师生) 双向挑选课三种课程类型。

(1) 基础知识课程。这是学生必选的一门课程, 若开课条件具备, 可将其分解为侧重点不同的几门课程:美学概论、文学概论、艺术概论等。作为一门入门级的课程, 这此课程以介绍基础理论为主, 理论讲解不必像专业基础课那样深透和系统, 而是以介绍文艺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艺术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 为学生进一层的艺术类课程学习和今后日常生活中的文艺欣赏活动开启艺术之门。本课程主要面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

(2) 欣赏类课程。如前所述, 这类课程归整为课程性质相关的四个小类课程群, 每个课程群再开出数门具体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具体开设的课程数目宜大, 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课要求。从多样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看, 应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由学生自主选修的课程比重会逐渐增大。艺术课程也相应地需要增加课程数目, 趋向于建构一个比较全面、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而在目前求“全”不能的情况下, 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应以求“特”——特色课程为开课原则, 设置具有地域人文特色, 具有院系性质特色, 具有教师研究专长特色的艺术欣赏类课程。这类课程应以引导学生欣赏具体文艺作品为主, 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说教模式转向重艺术熏陶的体验型模式。强调通过学生审美愉悦的体验,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较高的审美感悟能力, 陶冶学生情操, 提升人文品格。本类课程主要面对大二、大三学生开设。

(3) 创作提高类课程。这类课程本该是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亮点”, 但大多数高校并未与其他课程一样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之中, 而是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存在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边缘地带, 或归之于校团委名下管理, 或推给了学生社团, 或干脆付之阙如。这种状况的弊端是:有进一步提高自身文艺素养要求的学生得不到专业教师的指导, 教师和学生还会因得不到工作量和学分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和学的积极性。

创作提高类课程以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和艺术技巧, 发掘学生艺术特长为主要日标。本类课程的设置原则是求“精”, 即相关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开设 (1~2) 门课程。对选修学生也有较高的入门要求, 原则上要求学生已选修了一此艺术欣赏类课程并获得“优秀”成绩。可实行双向选择的方式, 由任课教师在开课之初对选修学生择优挑选。教学方式以小班制教学和个别辅导为主, 因材施教。具体学生人数则因课而异, 少则如声乐、书法、话剧表演等课程, 三五人则允许开课, 多则如合唱、管弦乐等课程, 可多至百人。在教学管理上, 创作提高类课程应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 作为正式公选课开出, 认可学生的学分和教师的工作量。因该类课程的特殊性, 其考核方式要改变以试卷或课程论文等考核知识掌握为主的方式, 必须以多样化的、实践性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和艺术技巧予以评定。如话剧、合唱、器乐、声乐、舞蹈等艺术表演类课程可采取文艺汇演的形式, 绘画、雕塑、陶艺等关术类课程可采取作品展览的形式, 电影创作类课程可采取展映的方式等等。因此, 这类课程的开设和考核, 既是一个培养学生艺术专长的过程, 也是一个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过程。同时, 学生通过向校外投稿、参加竞赛、校际联展联播、网络展示等, 可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本类课程主要而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如此, 这种课程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文素质培养的“全” (广度) 和“专” (深度) 的矛盾、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矛盾。

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要依据学校规模、师资力量、图书资料、设备场地等实际情况和不影响学生知识结构合理性为前提来确定, 而且这类课程的开设也并不必局囿于本校教师, 可在一定范围内加强校际联合, 引进、交换外校优秀的文艺类素质教育课程, 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也可外聘一此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艺术家开设文艺类素质教育课程, 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艺术技巧对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会有积极作用。

摘要:高校综合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学有其特殊性, 本文试从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的层次性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高校艺术教育。

关键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斯特.西方音乐家漫话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2] 贝多芬.音乐家论音乐与其他艺术之比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

上一篇:浅谈翻译与词典下一篇:“网红经济”时代对高校大学生“关系型消费”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