尪痹中医诊疗方案优化

2022-10-14

一份优秀的方案要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详尽的安排,包括实施细节、步骤等,也许你已经写过不少方案,但你真的懂得方案撰写的精髓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尪痹中医诊疗方案优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尪痹中医诊疗方案优化

消渴诊疗方案的优化

2012年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规范优化总结

本科室对消渴病(糖尿病)诊疗规范进行总结及修订,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及时修改诊疗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总结诊疗过程中新经验,优化诊疗方案,为该病提供更为合理、规范的治疗指导方案。2012年,本科室对消渴病(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和总结,对诊疗规范进行局部修订及优化。

一、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一)临床疗效评价

2012年1-12月份消渴病(糖尿病)共收住院病人32例,病人选择性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中医特色疗法(体针、穴位注射、艾灸等)以及西医西药等综合治疗。收入住院的患者32例,治愈28例,治愈率87.5%,好转4例,好转率12.5%,无效0例,无效率0%。平均住院日为10天。所有患者基本都应用中医中药以及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其中采用配合中药汤剂治疗30例,达到93.75%,非药物治疗以外治法25例,达到78.125%,包括膳食与药膳调配、运动治疗、针灸疗法。中医分型为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脾虚胃热证、上热下寒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

(二)总结

自从拟定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后,科室医务人员均能自觉运用方案指导临床,提高了中药利用率,使疗效得到提高。对于消渴病(糖尿病)患者,充分发挥了中医中药优势。但是消渴病(糖尿病)中后期久病入络阴阳俱虚兼证复杂,并发症繁多,其症型的复杂、变化多端给临床辨证带来困难,现有的证型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中医辨证分型有待进一步优化;消渴病(糖尿病)中后期久病入络阴阳俱虚兼证复杂,并发症繁多,西医西药单一降糖无法控制并发症的发展,中医中药在治疗消渴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中医治疗难点与优化

(一)难点:

1、消渴病(糖尿病)中后期久病入络阴阳俱虚兼证复杂,并发症繁多,其症型的复杂、变化多端给临床辨证带来困难,现有的证型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

2、消渴病(糖尿病)中后期久病入络阴阳俱虚兼证复杂,并发症繁多,西医西药单一降糖无法控制并发症的发展。

(二)优化

1、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优化

本科室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消渴病(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将消渴病(糖尿病)分为主症和兼症两个证型,使之更适合临床应用治疗。辨证分型中主症分为七型型: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脾虚胃热证、上热下寒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兼症分为瘀证、痰证、湿证、浊证四种类型。这一优化突出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特色,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疗效。

2、消渴病(糖尿病)分型后临床用药和并发症用药的优化

本科室根据消渴病(糖尿病)新的分型进一步制定新的诊疗方案, 主症七型继续应用原诊疗方案的辨证论治用药,兼症四型: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加减;痰证:治法:行气化痰,二陈汤加减;湿证:治法:健脾燥湿,三仁汤加减;浊证:治法:消膏降浊,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

第二篇: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开始发送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根据本科实际情况,在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科相关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组织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并根据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定期向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出版发行:010-5129 6515 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70个专业304个病种)

编号

书名

1. 2. 3. 4. 5. 6. 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4个病种

作者

出版社

中医诊疗方案22个专业95个病种 医政司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疗方案24个专业105个病种 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诊疗方案24个专业104个病种 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临床路径22个专业95个病种 医政司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5个病种 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政司

定价 ¥98.00 ¥150.00 ¥150.00 ¥68.00 ¥130.00 ¥130.0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70个专业304个病种)

全套价格优惠… …

有需要 请电话咨询:

出版发行部:010-5129 6515,1312 1717 122

四、试点范围

(一)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通过验收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培育项目。

(二)试点专业、试点病种

1.第二批24个专业105个病种(见附件)。

2.每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培育项目所在科室至少参加1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各医院和科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试点病种。

五、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自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2年2月)。 1.印发试点工作方案。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视频会议。

3.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和试点医院、试点科室制订试点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各病种协作组、各试点医院对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进行培训。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各试点医院和试点科室组织实施试点工作。

3.各试点科室每月组织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4.各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每2个月组织对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定期召开本协作组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会议,就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讨,交流经验。

5.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不定期召开辖区内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定期对各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三)实施工作评估总结(2012年8月)。

1.各试点科室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于2012年8月中旬前将总结材料报送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各试点科室试点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形成总结评估报告,于2012年8月底前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试点单位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和总结。组织召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工作。

第三篇: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1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或伴疲乏无力,视物模糊等主要症状;或无典型症状,但血糖水平符合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2.西医诊断: 诊断标准仍按照1999年W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是指一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3)糖耐量试验(OGTT)时,2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可诊为糖尿病。(注:以上为静脉血浆测值。如毛细血管全血测值,则空腹血糖≥6.1mmol/L(1l0mg/dL),其他标准相同。)

(二)证候诊断

1.阴虚燥热证:

主症:咽干口燥,烦渴多饮,舌红苔黄。

次症:心烦畏热,喜冷饮,溲赤便秘,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2~3项,或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 2.气阴两虚证:

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或下肢发软)。

次症: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尿频或溲赤,便溏或便秘,舌红少津少苔,或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或细弦,或细弱。

夹瘀症:肢体某一部位固定疼痛或刺痛,或肢体麻木,或肌肤甲错,或口唇紫暗,或面部瘀斑,或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或脉象沉细涩。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2项主症者,或具备1项主症咽干口燥,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气虚症状;或具备1项主症神疲乏力,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阴虚症状。夹瘀者,只要具备1~2项瘀血症状即可。

3.阴阳两虚证:

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腰膝酸冷,手足畏寒,夜尿频多。 次症: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冒,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尿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溏结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或舌

质红绛少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3项以上者,或具备主症2项(其中后3项必须占1项)并同时具备次症3项

4.瘀血阻络证:

主症:口干尿多,身体某一部位固定疼痛或刺痛或夜晚疼痛明显。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明显。

次症: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涩。

本证诊断标准:具备主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2项 5.肝胆湿热证

主症: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脘腹胀满,头身困重。

次症:形体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口干口苦。 6.肝气郁滞证

主症:精神紧张、焦虑、失眠、胸胁胀痛、目眩。 次症:舌边尖红、苔薄黄而于, 脉弦。

本证诊断标准:具备主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2项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阴虚燥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白虎人参汤加味。

常用药:人参、知母、石膏、桑叶、生地、玄参、麦冬、丹皮赤芍、地骨皮等。

2.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党参、黄芪、五味子、麦冬、知母、生地、玄参、丹参、赤芍等。

3.阴阳两虚证: 治法:阴阳双补

代表方:真武汤合右归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熟地、山萸肉、山药、杜仲、当归、枸杞子、仙茅、仙灵脾、炙甘草、牛膝、车前子、防己、赤芍、白术、熟附子等。

4.瘀血阻络证:

2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桃红饮子加减。

常用药物:赤芍、白芍、川芎、牡丹皮、桃仁、红花、川芎、丹参、莪术、生地黄、地龙、全蝎、水蛭、葛根等。

5.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或化湿醒脾、清泄肝胆湿热 代表方:三仁汤、甘露消毒饮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草果仁、杏仁、薏苡仁、干姜、厚朴、藿香、茯苓、白术、甘草、茵陈、滑石、通草、黄芩、龙胆草、泽泻、郁金、浙贝、木香、车前子等。

6.肝气郁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

代表方:以疏肝解郁汤加减,

常用药物 柴胡、白芍、 郁金、枳实、茯神、百合、元参、,苍 术、川芎、合欢花、八月札、玫瑰花。

(二)中成药或中成药针剂治疗:

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功能滋养肝肾,每次6-8粒,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金匮肾气丸、金水宝胶囊:功能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每次每次6-8粒,金水宝胶囊每次3-6粒,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复方血栓通胶囊:功能:活血化瘀通脉,每次2-3次,日3次,1个月为一疗程。

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通络。适用于夹瘀阻络者。

银杏达莫注射液:10~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化瘀通脉。适用于夹瘀阻络者。

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化瘀,通脉止痛。适用于夹瘀阻络者。

红花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活血化瘀,通脉止痛。适用于夹瘀阻络者。

生脉注射液:10~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轻证患者。

参麦注射液10~50ml加入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益气养阴扶正补虚。适用于气阴两虚重证者。

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每日1次。功能扶正固本,益气活血化

3 瘀。适用于气虚血瘀者。

(三)特色疗法:

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中医特色治疗。

(1)根据辨证使用针法、灸法及拔罐:每日1次,可左、右肢体交替取穴。适应证:糖尿病早、中期患者。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

辨证进行配穴。配穴:肝俞(肝郁气滞)、脾俞(脾虚湿盛)、肺俞(气阴两虚)、肾俞(阴阳两虚)。

(2)中药外治:包括中药熏洗、熏蒸治疗、蜡疗(蜡水、蜡饼)和中药沐足治疗(注意避免烫伤!)

中药熏洗、熏蒸方药组成:生地、赤芍、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黄芪等。

中药沐足:取生地、赤芍、桂枝、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黄酒、陈醋等适量(约10~30g)同煎,待水温适宜时(约37度左右),盛于足浴器中沐足外洗。每次约半小时。每日1~2次。可舒经通脉、活血止痛。

(3)物理治疗:1.中频脉冲电治疗,2.微波治疗,3..红外线治疗,4.其他

(四)饮食疗法:

1.常规糖尿病餐:主要通过计算患者的标准体重来,制定全天饮食的总热卡以及糖、脂肪、蛋白质的含量。

①测身高、体重确定体型

计算方法如下:

成人标准体重计算公式:身高(cm)-105=标准体重(kg) 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者为肥胖,低于20%者为消瘦,在±10%以内为正常。

超过或低于标准体重的百分比(%)=(实测体重-标准体重)×100%。 ②根据体型和劳动强度计算成人年所需全日总热量(千卡/公斤/日) 休息或超重者:25~30千卡/公斤/日; 轻体力或正常体重者:25~35千卡/公斤/日; 中体力或消瘦者:35~40千卡/公斤/日 ③饮食中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分配

一般糖尿病病人每日饮食中三大营养素所含全日总热量的比例为蛋白质15%左右;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60%~70%。

对蛋白质的量还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选择不同类别的蛋白质。肾功能正常者以谷、豆类蛋白质为好,既有利于营养需要,又可防止血脂升高。肾功能

4 衰竭者选乳、蛋类蛋白为好,因其生理价高,少产生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等物质,有利于保护肾功能。

对于脂肪的供给,要防止血脂升高,应以植物油为主,保证必需脂肪酸需要量。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也应足,食量不足,既不利于保护肾功能,久则影响细胞功能和胰岛素受体的敏感度。 ④安排全天的主、副食及食谱

三餐的主食量为早餐1/5,午餐2/5,晚餐2/5,或早中晚各1/3。 对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病情不稳定的病人每日须进食5~6餐。加餐的食物一般是从正餐中匀出的25~50g主食。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常常在上午9~10点、下午3~4点及夜晚临睡前需要加餐,特别上午9点和夜晚临睡前加餐十分重要。一般认为对非重体力劳动者,每日主食最好不宜超过100g,余下的主食可作为加餐用。 2.特殊饮食:

包括低糖饮食、低脂饮食、低盐饮食、优质低蛋白饮食等,分别适用于糖尿病血糖控制偏低和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及糖尿病肾病(四期和五期,未透析治疗)等情况时。

(五)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及控制体重。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运动内容丰富多彩。可个根据病情的轻重,体力的强弱。个人的爱好及客观条件因人而异。

(六)糖尿病教育:

主管护士进行入院常规健康宣教(住院常规、一般知识如饮食、运动及常用药物知识、注意事项);主管医师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本病人为什么适合此种治疗方案)、转归及预后。

(七)监测:

1.血糖水平:包括全天血糖谱或特定时间的血糖:如空腹、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睡前等,以及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

2.一般情况:包括P、R、BP、T、体重指数以及三多一少等症状的改变。

(八)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主要采用降糖、降压、调脂、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方案。 降糖药物的选择:按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抵抗以及伴随情况进行适当用药。

1、初发的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呈急性受损者,可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胰岛功能恢复、血糖好转后,可改用口服药治疗。方案参考2。

2、胰岛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而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者,可选双胍类降糖药为

5 主,视病情、经济条件以及对治疗达标的要求程度,可同时联合胰岛素增敏剂,或糖苷酶抑制剂以及胰岛素促泌剂等使用。

3、胰岛功能中度受损,应以上述用药为基础,血糖控制不良时可再联合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或传统磺脲类降糖药。

4、胰岛功能受损严重者,慎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传统型磺脲类降糖药,应以胰岛素治疗为主,可视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合并症的情况,联合上述各类口服药治疗。如出现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伴较重的口服药胃肠道反应则停用口服药联合治疗,以胰岛素替代治疗为主。并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降压药物的选择:

降压药物首先考虑使用ACEI或ARB,二者为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单一药有

效时,可优先选用ACEI或ARB;当需要联合用药时,也应当以其中一种为基础。如果病人不能耐受,二者可以互换。ACEI和ARB对心、肾有独特的保护作用,且有调节糖代谢的作用,一但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应使用ACEI或者ARB。合并大量白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ARB作为降血压首选。使用ARB或ACEI的患者,应当定期检查血钾和肾功能。

降脂药物的选择:

调脂治疗首选他汀类降脂药,如甘油三脂增高明显,也可单独或联合应用贝特类降脂药。

抗凝、改善微循环药:

常选肠溶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前列腺素E1制剂等。

(九)会诊

当确诊糖尿病后应请眼科会诊以早期诊断和协助治疗糖尿病眼病;合并有冠心病、心衰等应请心脏科会诊;如合并有严重的水肿和肾损害时等应请肾科会诊;如合并有严重糖尿病足病时则应请血管外科等协助诊治。必要时应紧急会诊和院外专家联合诊治。 三.疗效评价

1.疗效判断标准

包括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主要指标疗效评价,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①疾病疗效评定标准:按《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判定方法。 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至7.0%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空腹及餐后2

6 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 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但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无下降,但未达到有效标准。

②主要检测指标(血糖)疗效判定标准:按前述《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方法。

显效 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至正常6.5%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 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 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或略有下降,但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无或略有下降,但未达到有效标准。

③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按前述《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中医证候的疗效判定方法。

临床痊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四.转归预后

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蒙蔽心窍,则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综观消渴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常以阴虚燥热为始,病程日久,可导致阴损及阳,血行瘀滞,而形成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并伴血脉瘀阻的重证,且常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消渴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甚高的一种疾病,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的患者,其预后较好。儿童患本病者,大多病情较重。并发症是影 7 响病情、损伤患者劳动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应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 五.预防与调摄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其中,尤其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人,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保持情志平和,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第四篇:开展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推进体制和机制上创新。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终达到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起病、能够看得了病、能够看得好病”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鼓励创新中医服务模式,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打造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品牌,根据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的相关要求,积极开展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

二、主要目标 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以优化中医服务流程为核心,推广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做法,集中优质资源,整合优势技术,遵循中医药特点规律,建立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中医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方便、安全、快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三、基本模式 一是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以专科为基础,整合相关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人员、技术等;以系统为基础,整合内科和外科,中医和西医;以疾病为抓手,整合优势资源,建立技术全面的诊疗团队,开展方便患者的诊疗服务。

二是中医综合治疗模式。门诊设立综合治疗区,病房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做好“西学中”工作,让临床类别医生掌握多种中医技术和方法,将针灸、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用于门诊和住院病人,提高临床疗效。

三是养生、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医院服务模式。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康复人群纳入服务范围,丰富“治未病”科内涵,将养生、医疗、康复深度融合,建立医养结合临床模式。

四是涵盖医院、社区、家庭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慢病控制方面的作用,在医院、社区、家庭全方位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打牢分级诊疗基础。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夯实医院发展基础。根据《2016 年以病人为中心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及提高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水平和提高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需要。不断强化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实施医院人才发展规划。

1、大力引进人才。一是根据各学科(专科)发展需要,积极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或中青年业务骨干。二是根据医院业务运行和发展需要,制定基础专业人员招录计划,分步实施聘用。三是通过外聘专家、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各类急需人才,不为我有,但有我用,提高诊疗技术和科研水平。

2、重视并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一是严格执行“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是对所有医务人员分类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多形式多层次针对性的强化培训;三是强化在职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鼓励职工在职教育提高,促进在职人员紧跟时代发展,掌握医学新知识。四是强化进修学习培训,制订进修学习计划,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大力引进先进医学新理念和新技术,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水平。

3、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和保障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真正从感情、事业和待遇等方面留住人才,促进其发挥作用;要科学合理的整合人才资源,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发展平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营造良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进一步稳定人才队伍。

(二)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大 力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鼓励对中医药传统疗法的继承和发扬,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在群众健康保健方面的优势作用,尤其是“治未病”方面的作用,大力采用群众乐意接受的中医中药治疗形式,完善优秀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考评体系,加大对优秀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推广力度和奖励力度,条件成熟时选择一个病种试点多专业一体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试点,为病人提供全面、全程、全方位的服务。

在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制定中将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

(三)

继续加强临床科室的建设与管理,进一。

步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一是加强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制定优化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方案,充分吸收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重”原则,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二是开展中医特色诊疗及宣传。着力打造集中医药特色、现代康复治疗手段高度融合的康复治疗中心,逐步推进肢体康复向脏器康复转化;大力推行非药物治疗,加大针灸、推拿、中药敷贴等中医特色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加强中医治未病的宣传和健康管理。三是研发推广使用新的中药特色制剂。医院发展规划期间,争取研发 3-5 种新的中药特色制剂,拓宽中医药服务范围。

(四)

以重点专科建设为龙头,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

进一步加强学科专科建设。一是明确主攻方向,建设优势品牌科室。医院服务能力发展规划期间,在人财物上给予倾斜支持,集中力量打造 1-2 个核心竞争学科,培育行业影响力。二是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在巩固建设省中医药管理局基层特色专科(中西医结合妇科、骨伤科、康复科、脾胃病专科、儿科)、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皮肤科)的基础上,再培育 2-3 个新的省级重点专科。三是建设高新总院后,积极争取个别学科达到或具备国家级重点专科水平,设立国家级医药科研平台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带动整个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五)逐步规范急诊科建设,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完善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急危重症的“绿色通道”,建立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完善急诊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留观病房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等建设。同时加强急诊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设好中西医结合急诊人才梯队。

(六)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和有 效机制。建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急队伍并落实责任。明确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指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反复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进一步提高全院职工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七)继续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建设。

1、进一步完善医院、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人;成立专门质量管理机构,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活动记录制度;强化医务科、护理部对全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多部门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协调机制。

2、遵照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及省卫生厅的相关规定,制定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与档案管理制度,进

一步完善临床应用新技术审批程序,并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等,建立完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3、进一步完善病案管理制度,落实和强化三级病历质控制度,配备专职院控员,把好院控质量关,监督科控员工作,进一步提高病案质量,完善电子病案管理,同时强化在架病历的实时监控,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

4、进一步完善患者唯一身份识别等有关制度,完善手术患者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保障医疗安全与患者生命财产安全。

5、条件成熟时逐步建立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信息化管理体系。

(八)

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医院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按照卫生部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性要求,着力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大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医院数字化平台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医院网络主干网速率千兆、桌面网络宽带百兆目标;建立电子收费系统、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影像传输存储系统、检验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语音、图像、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阅读、复制、处理、检索和传输。二是建立完善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保障系统安全运行。严格落实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等安全防范措施。完善数据库备份方案,确保医院计算机数据库和重点设备的运行安全。

(九)加强护士队伍与人才建设,开展中医护理工作。

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切实维护护士合法权益,深化护理体制改革,加强护士的教育培训,强化护理管理。

1、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培养专业型人才。2、继续强化护士的培训工作。按《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要求,强化护士的中医知识培训,制订医

院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手册,要求护理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强化护士的技能训练,提高护理水平,对护士进行技能考核。加强服务理念,争创护理品牌。3、发扬中医特色,突出中医护理优势,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操作,科室制订辩证施护病种,制订标准护理计划,能熟练的给病人提供中医食疗及中医保健护理的知识,发挥中医健康宣教的优点。4、进一步完善护理管理信息化工作,各种护理信息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

(十)建设并逐步完善治未病服务平台,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医院争取“十三五”末完成“治未病”服务的平台建设,建成规范的治未病中心,构建有我院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1、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服务规范、中医健康干预方案、技术操作规范、疗效评估标准、制定服务流程等。2、完成设备配置,如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健康干预设备等 3、设计体质辨识表,有计划地开展体质辨识工作、建立健康管理数据库。在提供治未病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积累、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加强中医预防保健对亚健康状态的指导和干预;提升中医预防保健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培养。

(十一)不断提高临床检验水平、规范临床实验管理。

规范检验科建设,按照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和标准筹建、成立独立的输血科,不断完善更新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质量控制制度。不断引进各种检验新设备、新技术,开展新的检验项目,完善我院检验科业务范围。继续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检验人员技术水平和人才结构,继续引进高素质检验人才。

(十二)大力引进先进的影像检查、治疗设备,提高诊疗水平。更新诊疗设备设施,添置核磁共振、CT、DR 数字成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一批先进诊疗设备,大力提高诊疗水平。

(十三)完善中药药事管理。

1、进一步规范我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工作,完善对临床使用中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作用。根据医院基建的建设的进度,安排好药剂科的业务用房问题,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的要求,规范药剂科管理,做好业务用房规划建设。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规定,加强医院中药饮片管理,保障用药安全、有效,推广小包装中药饮片,提高中药饮品质量。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及储备计划,逐步开展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同时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点评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减少和避免药源性伤害。

2、不断引进人才,做好院内制剂的研究开发工作,进一步提高院内制剂的工艺水平以及质检水平,提高药品安全,把制剂室建设成一个出成绩、创成果的科研基地。

3、规范煎药室管理,完善煎药室工作制度及相关流程,煎药员工作技能培训工作,提高煎药质量,缩短候药时间。

第五篇:颈椎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2011年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疗效分析、

总结及优化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或有头痛、头晕、耳鸣、 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常规治疗:

1、一般处理: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

2、辨证分型论治:

1)风寒痹阻型:治法:散寒除湿,疏经活络。方药:蠲痹汤加减。 2)气滞血瘀型: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3)痰湿阻络型: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4)肝肾不足型: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5)气血亏虚型: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方药:八珍汤加减。

三、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穴取颈夹脊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2.牵引疗法 3.其他外治法

灸法:根据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颈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 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4.运动疗法

三、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症状控制,肢体凉、麻、痛、萎症状改善。

四、疗效评价:

l、项痹(颈椎病)证型分布及治疗结果

2011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项痹患者242例,其中风寒湿型36例、气滞血瘀型84例、痰湿阻络型23例、肝肾不足型75例、气血亏虚型24例,总有效率97%。

2、疗效评价

项痹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颈椎病临床症状众多,中西医分型较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

(1)中医治疗项痹,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项痹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使血管扩张,充血减轻,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以达满意效果。

(2)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理疗、中药熏洗等在项痹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为进一步提高诊治疗效,优化方案如下;

(l)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相关科室治疗项痹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项痹采取中药辨证口服、针灸、理疗及中药热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开展项痹患者的中医药早期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加强运用中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

(3)定期开展项痹宣传教育,提高患者颈椎病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针灸、推拿手法治疗的统一性必须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手法,尽可能减少手法差异,保证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特色手法的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5)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短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英太青等,消除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止痛物质,实现短时间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6)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仪器,引进中药足浴治疗。通过制定科室足浴协定处方,应用于患者,以全息理论为指导,中药泡足舒筋通络,刺激足底相关反射区的同时引火下行,改善眩晕症状。

上一篇:班主任的三年发展规划下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