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本科毕业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小教本科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面对当前新形勢,高师小教专业《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课程内容与语文教学实际脱节;教学实践环节薄弱;专任教师理论与实践难以兼顾;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等。因此,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习、见习制度;重视实践环节的考核;高师院校和小学一线共建教研平台等是克服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第一篇:小教本科毕业论文

高校小教专业的发展与“文学概论”教材建设

摘要:“文学概论”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文方向的必修课程,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已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在“文学概论”课程建设,特别是教材建设方面没能很好地满足新的需求。为了适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我们应加快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概论”课程建设步伐。

关键词:小学教育;本科;文学概论;教材建设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及“文学概论”课程的设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开创教师培养的新格局,提高新师资的学历层次。”[1]现代小学教师教育大致经历了从三级(中师)→二级(大专)→一级(本科)的发展轨迹。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迫切要求。

1998年,具有七十年中师办学历史的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依托南京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成立了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首开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下简称小教本科)学生,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①

当时,由于小教本科是新办专业,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缺少可参考的先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校在探索中采用了2+2的培养方案。即前两年采用大专业通修制形式,主要设置公共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和教师技能类课程。后两年采用分科制形式,设置中文、数学、英语三个方向性学科,主修各学科专业课程。中文方向的课程设置主要依据传统中文本科的课程设置模式运行,其中“文学概论”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必修课。

此后几年,小教本科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高师院校开办,培养模式也各自为政。

一是“模块模式”。将课程设置为几个“模块”,前三年为综合性课程模块,后一年为学科方向模块,学生在综合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学科方向课程模块。方向模块分为:教育管理、小学中文、小学数学等。中文模块中设置了“文学概论”课程。

二是“分科模式”。其特点是学生一进校就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专业方向,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有各自的课程设置。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为参照,其中“文学概论”课程为专业主干课。

三是“分段模式”。即将四年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为基础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学科专业教育阶段。其中“文学概论”课程为中文方向必修课。

小教本科的培养模式虽然多样,但中文学科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学科方向,而在该方向的课程设置中“文学概论”课程在所有的小教本科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小教本科“文学概论”课程建设情况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制订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规格,完善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编写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1]

“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工作,课程教材建设是关键。”[1]面对小教本科“文学概论”课程的新领域,如何建设适合小教本科的“文学概论”教材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较早涉足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概论”教材建设问题的是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1999年为了解决小学教育专业本、专科的课程建设问题,江苏省教育委员会组成了“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编写委员会”,负责编写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本、专科使用的教材,姚文放承担《文学概论》教材的主编任务,但最终这部教材的使用定位在小学教育专业专科(五年制)的层次上,参加教材编写的主要人员均为江苏省一些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

主编姚文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该教材的编写理念:“力图贯彻一些积极的因素,如何适应跨世纪五年制师范教育的要求,力求做到前瞻性、科学性、生动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结合师范学校中文课程的内容进行理论阐述,在表述上做到简洁、明确、形象、易解等”,[2]411全书的编写思路是:文学的本质→文学的特性→文学的功能→文学的起源、发展和交流→文学创作→文学的风格、流派和思潮→文学作品→文学语言→文学鉴赏→文学批评。

姚文放的编写思路基本上遵循了M·H·艾布拉姆斯的四个世界学说,“从第一章到第四章涉及‘作品’与‘世界’的关系;第五章、第六章涉及‘作品’与‘作家’的关系;第七章、第八章涉及‘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第九章、第十章涉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2]9

姚文放主编的《文学概论》教材是我国较早专门为小学教育专业编写的“文学概论”教材,在内容的编排方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考虑到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他们不以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为主,接触的文学作品普遍较少等。教材在每一章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感性材料,以及文章所引用的理论学说佐证资料,这些资料用独立的专栏凸显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的基本理论。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尤其是教材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2]3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小学教育专业文艺学教师的思考。

此后,各省高师院校都在探索建设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概论”教材问题,也各自编写出版了适合各自培养方案的“文学概论”教材,但纵观这些教材,基本都沿袭了传统中文专业“文学概论”教材的思路。

2000年,为了适应不断壮大的小教本科发展趋势,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有关高校成立了“面向21世纪培养本科程度小学师资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文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建设列入其中。2003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以东北师范大学王确主编的“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概论》教材,诞生了第一部专为小教本科使用的“文学概论”课程教材。

为了体现小教本科的特征,王确在教材建设的理念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体现小教本科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二是注重体系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而以实用性作为第一选择;三是注重将民族文化遗产与当前文学新观念结合在一起;四是注重知识性的讲授[3]。以此理念形成了教材的建设思路: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形象→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及其流派→文学类型→儿童文学→文学阅读→文学批评。

王确主编的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在承纳传统中文专业“文学概论”体系之外,内容上凸显了“儿童文学”部分,这部分主要阐述儿童文学的产生、发展、特征和分类。这种编排确实体现了小教本科的某些特性,小教本科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这一思路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各高等师范院校在小教本科的培养方案中,一般都将“儿童文学”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设置的,有的高师院校甚至把它作为一门主干课(学位课)来开设,如果再在《文学概论》教材中安排这一内容,是否重复呢?此外,“儿童文学”本来应该是文学类型的一种,把它游离于文学类型单独设置,是否缺乏体系的严密性呢?第三,在教材的第八章“文学类型”中,除了编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四大传统体裁之外,又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翻译文学与母语文学”、“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列于四大文学体裁中,这种并列在文学分类上是否合适?会不会给教学对象造成对文学体裁内涵的误解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文艺学教师进一步思考。

当然,王确主编的《文学概论》课程毕竟是我国小教本科第一部,具有探索性价值。

三、小教本科“文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

小教本科专业作为新世纪的新事物,从诞生到现在仅十年左右,目前我国对于小教本科的专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初期,还有许多问题仍然处于发展探索过程中,各高师院校小教本科的培养方案仍然各自为政,缺少规范的相对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自然,“文学概论”课程的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师资问题。小教本科“文学概论”课程的师资力量来源有其特殊的一面,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都来源于以前的中等师范学校。20世纪末,为了提升小学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为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各中等师范学校纷纷合并到高等师范院校,以此为契机,各高师院校也纷纷依托原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资力量成立小教本科专业。因此,承担小教本科课程的教师基本上来自中师,这些教师有其特殊的教学经历,教师的教学技能比较出色,但他们在中师时期承担的多是基础语文课程,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与“文学概论”课程所要求的理论层次有一定的距离。

2.课程内容体系问题。目前各高师院校小教本科“文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比较单一的,一般只设置一门独立的“文学概论”课程,而与“文学概论”课程相配套的“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文艺心理学”等课程则不设置。这样,“文学概论”课程理论的延展性就不足,导致课程理论系统性的缺失。当然,由于小教本科专业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完全按照传统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设置小教本科的课程体系,但可以在课程建设中考虑这个问题。

3.教学内容问题。由于目前只有一部王确主编的小教本科《文学概论》,主编和编者大都是中文专业教师和中师教师,编写思路自然受到了限制。而且这部教材本身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操作性也不是很强,所以选用该教材的学校并不是很多。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小教本科仍然借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教程》以及其它高校主编的中文专业《文学概论》作为教材。因此,建设适合于小教本科、具有小学教育特色的“文学概论”内容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

小教本科建设中的课程设置问题、师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探索任务,本文暂不探讨这一问题。我们目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小教本科各学科教材的建设问题。

目前,对于如何建设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问题成了热门话题,许多有识之士在一些学术会议上也提出过很好的建议。如集美大学的金文伟教授曾经在2006年11月召开的“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学术年会”上呼吁:高师小教本科的文学概论教材,应该结合小学语文的特点,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小学语文文体的解说,例如童话、寓言、神话故事、记叙文、童谣、歌谣等类,而减轻其它方面的分量。同时,注意与儿童文学的巧妙结合(但又要与儿童文学区别开来),并有一些小学语文课文的例证(但又要与小学语文教学论区别开来)。一方面要区别中文专业的教材,另一方面理论上、实用性上又要高于专科教材。也有其他一些学者认为,高师院校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的教学内容从理论层次、知识层次看要略浅于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属于基础性的理论导向课。从总体框架、内容广度而言,又要略大于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课。

确实如此,小教本科的“文学概论”教材建设是新世纪给我们小教专业文学概论教师的新任务。小教本科“文学概论”的教材要有小学教育的特色,不能等同于大学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但又不能脱离“文学概论”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这是建设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的前提。因此,在建设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时应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该明确“文学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小教本科培养的是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一直以来小学教师的特点是角色较多。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学语文之外,往往还需要承担其它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学校小学语文教师甚至还要承担数学课程的教学,他们的学科性特征没有中学教师明显。另一方面,他们所授予的是教育学学士学位,而不是文学学士学位,对中文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概论”课程教材建设首先就要考虑这方面的特点,在理论的深度上,在框架的完整性上应该体现小学教师教育的特色。

第二,又要符合“文学概论”体系性特征。小教本科的“文学概论”教材建设一方面要体现小学教师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不能失却“文学概论”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在教材建设过程中,不管是增加内容还是减少内容,首先不能紊乱“文学概论”教材本身的系统性。我们知道任何理论总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理论系统,我们在教材建设中,如果为了适应小教本科的特点从而打乱了“文学概论”教材本身的理论体系的话,“文学概论”就不成为“文学概论”了。

第三,还要注重针对性。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和相关的理论背景,并能够具有较高的对作品的评价能力,中文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理论层面较深。而在小教本科的培养方案中,开设“文学概论”课程的目标相对较低,往往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开设“文学概论”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解读语文的能力。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在小学语文的选文中,除了古代诗词,很少选入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即使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中选入的一些文学作品,也是通过改编以后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童话、故事、记叙文、儿童作品等文章。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进行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教学内容建设的过程中就要注重针对性,要以帮助学生提高文章的解读欣赏能力为根本。

2008年1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肖冬民编辑策划召开了“高师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建设会议”,会议强调了小教本科《文学概论》教材“要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的实际特点,可教、可学,知识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尽可能地统一起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科教材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小教本科专业学科教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小教专业各学科教师的长期探索,需要我们长期的交流和学习。

注释:

①姚文放主编《文学概论·前言》:“1998年,通过联合办学形式组建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在全国率先进行培养本科程度小学教师的试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总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姚文放.文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王确.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teaching material ‘conspectus of literature’

Zhong Ming-che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of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71,China)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onspectus of literature,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作者:钟名诚

第二篇:高师小教专业《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反思与重建

摘要:面对当前新形勢,高师小教专业《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课程内容与语文教学实际脱节;教学实践环节薄弱;专任教师理论与实践难以兼顾;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等。因此,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习、见习制度;重视实践环节的考核;高师院校和小学一线共建教研平台等是克服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课改;教学;理论;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法》(以下简称“《小语教》”)是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的主要任务是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一般规律和基本的教学方法,对师范生进行扎实的教学实践的训练,并促进其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形成。显然,这是一门最能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性的学科教育类课程之一。当前,师范教育体系层次结构的调整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不能不影响到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教法课程。面对新形式、新任务,高师《小语教》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目前《小语教》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师小教专业《小语教》课程的教学现状已不容乐观。关于当前高师小教专业《小语教》课程教学和新课改对新型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已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端,语文教育界已多有论述。结合诸家观点,我们将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1.课程内容与语文教学实际脱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小语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必须熟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体会语文教学的理论、方法,因为要学习怎样教,前提是要知道“教什么”。但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更新快、教材经费有限和销售渠道单一等原因,学生往往难以得到包括小学语文课本等相关语文教学资源。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与语文课改接轨的《小语教》教材。但这些教材往往更注重理论的阐释,缺乏对师范生专业技能成长的操作性指导,使得《小语教》课程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严重脱节。由于学生非常缺乏对小学语文实际内容的了解,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也就很难产生认同感,更难以产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所以常常是教师在脱离语文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向学生大谈特谈语文教学的各种时髦理论,学生却感到空洞虚浮,无所依附。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严重制约着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造成新教师上岗时的不适应,觉得所学知识脱离小学教学实际,专业成长进程缓慢。

2.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师范生从教能力难以得到切实提高。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其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最终形成,所以,教学法的重点理当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这一点已日益成为高师小教专业培养单位的共识。然而,当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最为明显就是实践环节的薄弱,学生实践演练机会严重缺乏。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一定要在实践中去锻炼,仅凭教师讲是讲不出来的,光靠在教学法课堂上演练也是不够的。因为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训练机会,且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试教,缺乏真实的小学课堂情境,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角色意识。要克服这些弊端,只有组织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师德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了解教学管理的方法和规律,成为合格的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高师院校对教育实习都比较重视,但实习时间却较短,一般只有为期6周的时间。加之实习学校大多对实习生不太敢放手等客观原因,学生实际上真正走上讲台演练的机会少之又少,有的学生甚至只能得到上一堂课的机会!这样的实习效果可想而知,学生根本无法通过实习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当然也难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3.任课教师缺乏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状况的了解,理论与实践难以兼顾。面对新形势,《小语教》课程更加强调专任教师理论修养的与时俱进,课程内容也需要时常更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大增加了难度。而高师院校《小语教》课程的专任教师一般未从事或未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他们高居象牙塔,往往并不了解如火如荼的语文教改一线。他们虽熟悉理论,却由于对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缺乏清晰的了解和亲身体会,教学内容势必缺乏针对性、时效性,难以反映当前小学语文课改的发展态势,虽然教的也许是最新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未能置于一线教学的视野之下,其教学仍无疑是空中楼阁,理论与实践难以兼顾。

4.评价手段过于单一,与课程目标相割裂。《小语教》课程应以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为重要目的,为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不仅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应该与时俱进,评价方式也应该考虑与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否一致。由于种种限制,目前《小语教》课程往往同其他课程的考查一样,主要是采取期末笔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内容主要是考查师范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程度。这种以一张试卷决定一切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无法真正检验《小语教》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尤其是给学生以忽视实践技能训练的不良导向,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

二、《小语教》课程改革构想

小学师资培养中的教学法课程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紧跟语文新课改的步伐,高师《小语教》课程必须从内容、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成长夯实基础。针对以上高师院校小教专业《小语教》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拟提出如下课改措施:

1.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体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只能在个体不断的实践和训练中逐渐形成。教学法课堂不应只是教师的讲台,更应该是学生的讲堂。因为惟有让学生参与演练,才可能将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最终形成教学实践能力。高校里习用的“大师主讲,学生聆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方面显然不太合适。因此,必须从强化师范生实践技能的角度来改革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语教》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改由教师一人主讲的单一结构为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结构。

第一,理论研讨,总结迁移。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主体性。理论讲授往往使学生觉得枯燥,被动接受,教师应该改变单纯的理论灌输的做法,转而引导学生参与质疑、讨论探究。这种改教师单一讲授为学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理论学习不再显得深奥、虚无,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理论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从而促进其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迁移转化。

第二,模拟演练,讲议结合。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

做为中心。”这句话可谓道出了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根本原则:要形成教学实践能力,光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研讨显然不够,还必须模拟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演练,有讲有练,讲练结合。这种模式改变了课堂上自始至终进行理论讲授的做法,通过读议讲练、反馈评价、分析改进等系列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实践,使其既初步体会到站讲台、为人师的个中滋味,又充分展示并锤炼了各自的教学能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互相促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观摩课例,领悟评价。要让学生对所学理论有明确认识,仅凭教师的理论讲授和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纪实片段的文字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典型的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或带领学生亲赴小学进行实地观摩,目击原生态的语文教学课堂。这种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在观摩中眼观耳听,潜移默化,对所学知识有所领悟,有所内化,同时通过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教师角色意识,内心油然升腾起将为人师的自豪与热情。

(2)由大学专任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封闭形式向以大学专任教师为主角,同时吸收一线教师参与授课的开放形式转变。大师不等于在任何领域都是大师,像《教学法》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不应该由高校专任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而应该合理吸纳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共同参与。所谓“术业有专攻”,高校教师有较深的理论造诣,但高居象牙塔,缺乏对一线教改动态的了解,如果自始至终仅由高校教师一人主讲教法课程,教学内容、体例则相对封闭、狭隘,学生会感觉所学知识空洞虚浮,无所依附。如果我们能吸纳一线优秀教师进入大学课堂,可以就某些实践专题,如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之类,给学生授课,可以就临场应变之类教学机智进行现身说法等。这样,教学内容是鲜活的,教学形式是开放的,无疑能大大丰富学生对语文教学实际的了解,激发起他们投身教学实践的热情。

2.改革实习、见习制度,保证实践效果。由于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一方面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训练,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进行试教,学生面对的并不是其授课对象,因而难以产生真正的角色意识。因此在课堂演练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师范生赴小学进行实习、见习。一般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实习都采用在大四上期集中进行一次为期6周的综合性实习的做法,这种做法沿袭已久,已经不能适应时下对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为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可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学生参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保障体系:目前小学迫于升学压力,往往不太欢迎实习生,使得师范生实习机会难求、实习时间不够、实习效果不理想等,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学生参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保障体系。首先,学校、院系要通过和小學加强合作、共建教研项目等措施在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见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重视实践性评价,加大实践环节评价的比重。因为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对其学习行为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只有加大实践环节考核的比重,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2)修订实习计划,采用集中安排与分阶段安排相结合的模式,实习时间适当延长。首先,可结合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学习,进行一周左右有针对性的见习;然后,在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学习结束之后,可组织为期两个月左右的综合性实习;最后,在大四下期学生找工作的阶段,让学生结合其就业、面试进行时间不等的分散实习。除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外,学校和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深入到小学生中间,开展教育调查和担任课外辅导员等,以此了解、体验小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检验和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包括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材设计、板书设计比赛等在内的师范生从教技能大赛,以及鼓励学生参与或承担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等。只有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实践机会,才能真正提高师范生的教育质量。

(3)改革过去集中进行一次综合性实习的做法,内容上将实习分为专题实践和综合实践两大模块。专题实践,是在教法课程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一种即时性的实践活动。它是学习将某项具体内容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对所学理论、教学技能进行的及时应用与反思。例如,拼音教学的专题实践,可以适时安排学生赴小学观摩在岗教师是如何教学拼音的,有条件的还可面向小学生进行一次教学训练,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相关理论,相互述说观摩、演练的体会。这种专题实践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某一专题领域的教学方法。

综合实践是在学生临毕业前安排学生到小学进行语文教育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是对学生语文教学能力的综合培养和全面检测。因为这是就业前的一次实战大演习,为保证综合性实习的效果,一是不要分散式实习,而是要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并安排教法专任教师全程跟踪指导;二是不要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避免学生综合性实习和找工作之间的时间冲突。综合实习的时间不能太短,一般应在两个月以上,可以安排在大三下期或大四上期。只有实习的效果得到了切实的保证,才能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真正提高。

3.高师院校和小学一线加强联系,优势互补,共建教研平台。教法课程专任教师应该是既熟悉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又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高校教师往往未从事或未再从事小学教学,不熟悉一线教改动态,而小学教师实践经验较丰富,但理论水平欠缺,无法将实践经验加以升华。为此,可以尝试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新思路。所谓“走出去”,是指高校专任教师走出象牙塔,走进小学。不仅要深入小学教学一线看课、参加教研活动,而且还要亲历小学教学过程,定期亲身到小学任教。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小学语文的动态和走向,将《小语教》的教学与小学语文课改的现实结合起来,及时丰富、更新《小语教》的教学观念和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时刻保持对一线热点问题的高度敏感,从而将自己的研究置于一线教研的视野之下,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所谓“请进来”,是指聘请小学一线优秀教师走进大学课堂。教学法这种需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不应该由高校专任教师搞一言堂,而应该大胆吸纳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共同参与,比如说某些实践性较强的专题,像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等,就可以安排一线教师来主讲。高校教师走进小学,理论和实践亲密接触;小学教师走进大学,实践和理论相碰撞。二者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共建教研平台,这无论是对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技能,还是对丰富高校、小学教师的个人素养,都不无裨益。

4.改变单一的成绩评定制度,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成绩评定制度,对学生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当前,教法课程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仍主要采取“一试定乾坤”的笔试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是比较片面的,它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知识评价,轻能力特别是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重教学能力评价,轻研究能力评价。我们应将理论考核与教学实践能力考查结合起来,将期末一次性考试和平时多样化考评结合起来。理论考核可以放在期末考试中进行,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则可以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为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机会,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设计、模拟试讲中来,继而对每位同学的表现做出评价并记录下来,并作为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的依据。这样的成绩评定制度才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锤炼实践技能的积极性,才能有效达成教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面貌日新月异,《小语教》课程改革也任重而道远。以上是我们就目前高师小教专业《小语教》课程教学的反思和建议。其实,培养学生语文从教能力的途径远不止此,以上所述可以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只要我们坚持师范教育无论何时都要紧密联系当前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时时以培养学生教学实践技能为宗旨,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迎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喜人景象!

参考文献:

[1]杨华,高师《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实施策略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1):86

[2]龙文希,小学师资培养中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试探[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g):74

[3]孙素艳,从优化结构人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J]辽宁师专学报(社科版),2000,(4):76-77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214

[5]张官妹,高等师范初等教育专业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设置构想[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6]蒋蓉,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湖南一师学报,2002,(12):47

作者:霍生玉

第三篇:五年制定向小教专业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五年制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提出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策略。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重视革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定向小教专业;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断改进,能力提升成为技术创新的首要因素,因此在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教学中要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重视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为提升未来职业能力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本文结合当前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数学教学现状,对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抽象和逻辑推理能力,数学作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现实意义巨大。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育体系内容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数学课程教学中需要考虑数学的应用性。实际教学中,很多高校忽视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课程的应用性,从而影响到高等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要革新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重视增强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数学课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

1 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1 教学方法

在实际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考和计算能力,但是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数学教材中定义、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固定在一定的学习范围内,采用原有的教师机械讲解,学生听课的方式,学生缺少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数学水平差异的存在,影响到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数学方法的训练和数学思维的培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数学意识。

1.2 课程内容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职业院校对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了革新,课时减少,内容较多,出现课时紧张现象,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内容较多,加上数学知识本身抽象性较强,需要学生课外花时间去消化和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也影响到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内容应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需要。

1.3 学生自主学习

要掌握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必须重视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但是教师在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讲解和传授,很多学生学习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的方法不科学,不能在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点的同时巩固原有的知识,将零碎的数学知识点加以串联,难以对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很多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忽视了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学分,难以坚持和钻研,影响到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有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真正的把学习变为自己的事情,主动去学习。

2 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措施探讨

2.1 转变教学理念,强化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因此,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引导学生改变自身思維和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提升自身知识运用的意识,同时在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课堂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讲解基础的理论知识,定义概念等,还要学会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当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信息获取也越来越便捷,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了解与当前时代发展密切结合的资料,如生产投入、生态平衡、资源利用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将其与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应用进行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意识,让学生能将数学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2 结合学生专业,教学内容中突出知识应用性。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教学需要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实际结合,在内容的选取上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分析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实际,积极建设实时动态的模块教学优化整合体系,在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案例的选择上,选择与未来职业发展实际结合的案例,为五年制高职定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首先,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应用性,如医学类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课堂给学生讲解导数,微积分等知识,可以采用边际收入、利润,需求弹性等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微积分,并引出相关的概念,还可以结合经济活动中的统计问题等,引导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处理,资源利用等实际问题,还可以引入经济活动中的数据处理案例,与学生一起探讨矩阵概念及运算,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其次是在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习题等选择上重视应用性,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生活中的分期付款、存储知识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增强数学知识与专业的联系,也能体现出数学知识在日常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生活中的工具性作用。

2.3 重视数学语言教学,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思维

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教学中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关注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需要教师重视对数学应用题中变量及公式等解读,重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应用题的题目叙述较长,涉及的知识面广阔,在解题中题意的理解是前提和关键,因此要培养学生数学材料的感知和理解力,能合理地掌握问题形式结构,并重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指导学生细致认真读题,把握关键词句,弄清词句的意思,分析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需要求解的结论,并能深入挖掘题目中隐含和限制条件,对复杂的问题加以简化,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

2.4 创设现实情境

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教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重视结合学生的专业和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创设具体的职业情境,对课堂教学加以活化,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制作科学的数学课件,针对课件中的问题背景,可以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加以展示,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加以具象化,还可以采用模拟仿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用投影图及动态图等表述难以表达的图形,同时还要丰富课件的内容和形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专业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5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结合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建模背景材料,教师可以引进生活实际中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建模中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切实认识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让学生去生活中发现与函数相关的实例等。此外,还要建立数学模型,重视将实际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出发,用数学语言和思想方法描述和理解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重视革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趙轩.简论高校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0(15):47-48

[2] 李冬梅.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总课题组秘书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六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7:3

[3] 张永利,胡少卿,王志.在应用型本科建设的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以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07):153-154

[4] 李栋红.高校五年制定向小学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和实践[J].学周刊,2021(01):5-6

[5] 张云翠.如何培养学生的高等数学应用能力[J].家庭生活指南,2020(11):44-45

[6] 史悦.高等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和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7):152-153

基金项目: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SK17)

作者:张亚

上一篇:电子应用毕业论文下一篇:工商管理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