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保险毕业论文

2022-05-1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汽车保险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學生就业权益的关注,毕业生社会保险权益受到侵害的状况十分突出。结合实践,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险问题分析了现状与成因,并基于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解决方案。关键词:毕业生;社保;思考毕业生社会保险问题长期以来是一个令人忽略的问题。

第一篇:汽车保险毕业论文

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同时就业率持续走低,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亟待解决。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大学生失业;就业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成为了国家社会都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大学生这个失业待业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一些专家学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相关研究。赵宏斌、陈平水(2003)[1]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下,高等教育体制与劳动力市场没有较好的衔接,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个普遍现象;魏瑞清(2007)、[2]等学者则探讨了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有着功能性作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是顺应时代发展,当前的失业保险制度不仅要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更要促进其更好的就业;刘旭东(2007)[3]则针对大学生失业问题提出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津贴;刘源清(2008)、[4]段美枝(2014)、[5]彭燕飞(2007)、[6]赵昂(2010)[7]在基于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则谈论了构建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可行性,阐述了在我国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更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可行之策。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毕业人数显著增加

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了一个居高不下的局面,2001年毕业人数紧达到114万,2003年时为212万, 2005年时突破300万,达到338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4年则达到727万。而据预测,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50万,在短短的15年中,由2001年114万人数增加到2015年750万人,从这些数据当中可以看出来近十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很快很大,毕业人数持续走高。

(二)就业率降低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76.1%,2001年则为70%,2002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毕业人数的增加,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4.7%;到了2004年伴随着招生人数大幅度增长,就业率仅为47%,就业形势仍处于低迷状态,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型,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毕业人数的增多,就业率的持续走低,就业难则成为普遍现象。我国人力资源需求市场与大学生供给量一直处于一个供求不平衡状态,供求矛盾,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二、目前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与时俱进,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保险制度的两个基本功能就是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后者的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在现在大学生身上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都是合理引导大学生更好就业,现实情况中失业保险资金的滚动结余并没有合理地发挥其促进就业相关作用,合理调整失业保险基金利用结构,增强其就业功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的最终目标。

(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大学生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层的广发关注,它不仅是大学生的个人问题,更是国家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目前,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多,就业率低,导致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它的指数形势呈现了递增趋势,且这种状况不是暂时的,有可能持续存在,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会滋生一些聚众打架斗殴、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高隐患的工作,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在失业待业期间保证其基本生活,缓冲一定就业压力,通过失业保险制度中提供的一些专门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优化人力资源,更好地就业。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但是现行体制不完善,目前并没有把大学生这一群体纳入体系当中。失业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则有利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三、失业保险制度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窄。我国的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仍然较少,大部分人群并没有同等享受了这一政策。在现行实施地《失业保险条例》中仍然没有覆盖每年从大中专院校毕业走向社会,短期内难以就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失业保险问题没有得到保障和重视,这亟需解决。

(二)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支出结构不够合理。由于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导致了基金滚动结余较大,同时也说明了支出结构不合理。失业保险在大学生群体中覆盖面窄,在职工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不够突出。

(三)失业保险制度立法不完善。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还没有覆盖到大学生这个群体,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我国在80年代时就已经颁布了失业保险法等条例来保障一部分失业人员的利益,例如《失业保险条例》有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人员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本条所称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但是从条例中可以明显看出没有覆盖到高校毕业生这一个群体,说明了在即将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无法同其他职工可以享受平等待遇,这就意味着大学生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却无法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四、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功能的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失业保险覆盖率。简化登记手续,扩大失业人群登记范围,首先在失业保险制度中就应该将大学生这个群体纳入进来,引起重视。大学生失业保险应该覆盖于各个高校,包括技术学校和高职本科学校等。

(二)合理运用大学生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其再就业功能。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合理的基金支持,保险基金的监管在基金运行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失业保险个人账户,采用个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基金流失。扩大保险基金在就业方面的支出,例如增强保险基金在职位培训、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方面的开支,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提供了大学生更好就业的机会。同时国家也应该利用保险基金去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顺应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潮流。设立创业津贴、求职津贴、企业招聘津贴等。

(三)加快完成的大学生失业保险立法工作。社会失业保险条例针对的就是失业者在失业期间可以通过失业保险这一法律层面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获得的保险金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通过政府提供的职业介绍、职业技术专业训练促进其再就业,而社会保险基金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这一群体虽然没有纳入体系之中,但是却有共同之处,所以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社会失业保险制度的整个立法程序和基金运行流程。例如在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基金的保障标准和基金运作,失业保险金领取人的资格和身份认定,保险金的收缴问题,对于乱收费用,冒领保险金等基金费用相关的环节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关于筹集大学生失业保险的来源,可试行建立自愿的失业保险制度,所谓的“自愿的失业保险制度”,就是资金的筹集方分为政府、学校、本人三个主体。以政府的补贴为主,各高校政府补贴以当地的职工平均工资基数进行缴纳,同时社会公益基金,捐款补助等款项均可作为基金筹集渠道。学校可以资助一部分,学生本人则可以自愿拿出一部分进行相应的社会失业保险缴纳。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在促进就业功能方面作用非常不明显。因此只有充分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广泛听取意见,更好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 赵宏斌, 陈平水.《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分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0)

[2] 魏瑞清.《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综合评价》[J].社会科学论坛.2007

[3] 刘旭东.《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津贴制度的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

[4] 刘源清.《浅谈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J].科技与信息.2008

[5] 段美枝.《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导向型失业制度保险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01)

[6] 彭燕飞.《试论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7(7)

[7] 赵昂.《构建大学生就业导向型失业保险制度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0

作者:姚雪婷

第二篇:毕业生就业中社会保险问题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學生就业权益的关注,毕业生社会保险权益受到侵害的状况十分突出。结合实践,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险问题分析了现状与成因,并基于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毕业生;社保;思考

毕业生社会保险问题长期以来是一个令人忽略的问题。随着经济放缓和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以及社保制度的并轨,延迟退休政策的明晰化,社会各界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及其相关的社保问题关注度逐渐增加。本文就毕业生社保问题,结合实际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一、毕业生社保的现状

1.现行的就业协议的重大缺陷。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依据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并在当时的就业大环境下设计的,而没有依据《劳动法》来设计就业协议书的条款。而教育部制定这个文件,主要是程序性文件,主要是有关就业方案制订、就业落户、干部身份确定,以及档案转递等方面的一个规范性文件。就业协议书和配套文件对于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很完整的制度性的设计,或者说在这方面没有顶层设计。

2.现行的理论界和实务中,没有完全把毕业生当作劳动者主体,忽视毕业生的劳动权利。现在在理论界关于毕业生是否具备劳动者的主体资格,还有很多理论上的争论。主要限制是原劳动部1995年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一来,在校学生打工遇到劳资纠纷,就只能通过民事诉讼走司法程序。

这一规定至今仍然影响着劳动力市场,也是很多大学生兼职、打工、劳务活动、实习、见习、求职的过程中的一个障碍和维权的灰色地带。

3.学生的维权成本过高以及缺乏维权的途径。在权益的救济渠道并不是特别的清晰,通过申请调解、仲裁、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对于用人单位一般的违规行为或争议不大的问题,劳动者可以先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向该单位所在的区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让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罚。而对于在异地求职的大学生而言,人生地不熟,而维权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即使投诉,还有笔录、调查过程、开庭、仲裁的过程。一般的大学生是承受不起这个时间成本的。

二、成因分析

1.毕业生大都是在试用期、实习期、见习期。我们单位在此期间也不会在这个期限内为毕业生购买社保。我国的《劳动法》规定了试用期,单位对劳动者是否能够在此单位就业没有信心。有的明文规定在转正后办理社保,有的是潜规则。

2.我国的相关社保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主要在在职人士的社保问题,对于毕业生就业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太多的关注。对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的社保问题没有足够的力量加以监管。

3.毕业生的维权意识不到位。自我维权意识和保护能力弱,使得大学生合法权益受损。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涉中处于劣势,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受到侵害时,不愿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实际上,尽管法律上大多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在心理上,他们也依旧是个孩子,远离了父母,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我维权意识缺乏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大学生合法权益受损的主观原因。

三、可行的解决方案

1.制定毕业生就业条例,取代目前的就业暂行规定。把目前行政规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20多年来政府部门的文件当中行之有效的条款集中起来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条例》,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顶层设计。

2.对困难大学生的求职期间的社保,实行政府补贴。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中的困难群体目前政府和学校都有比较大的帮扶措施,主要是就业补贴、专人帮扶。其实在这方面可以延长帮扶的轨迹,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社保由政府提供一定程度的补贴,保障这批群体在择业期或单位缴纳社保之前能够纳入社保体系。比如提供工伤、医疗保险的补贴。这样这批毕业生在离校后有基本的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保障,实现学校和单位之间的无缝覆盖。

3.大学入职初期社保费率实行递进制。有的地方规定离校未就业的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于毕业后两年内实现灵活就业,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可申请毕业生社保补贴。但我国企业社保费率较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层面实行大规模的降低费率暂时还不现实。而企业雇佣大学生除了学生的学历、能力外,社保负担也是一个敏感的因素。我们可以在目前的主要的五险一金的基础上,把聘用大学生的社保费率按目前的50%到60%折算,每年提高一定的费率。用三年的时间恢复到正常费率。这样既减轻了企业的社保负担,增加了聘用大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大学生的到手的现金收入,增加了可支配收入,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消费能力。

4.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教育部和省级就业主管部门、各大高校开通了立体互通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可这个系统目前只是开通了教育系统,人社系统与教育系统并未实现互联互通。可以研究人社部门的就业系统与教育部就业系统的并网。相关政府单位应就此问题与各有关机构创建一个大型的全国各地互通的大学生供需资源网络,专供大学毕业生及企业获取有关的就业信息,通过这种网络方式不但使得供求双方的沟通更加便利,同时能够为学生在选取专业时提供参考信息。

以二代身份证为唯一追踪标记,实现学生求职、就业、社保登记、社保缴纳的全诚记录。这样既有利于教育、人社部门掌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数据,也有利于毕业生的维权和投诉。

5.加强大学的就业指导。在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的教学内容,在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加强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签署的指导和把关。与用人单位沟通,在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中把社会保险条款明晰化、确定化。

参考文献:

[1]李晓英.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法律问题探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3):23-25.

[2]傅林放.论大学生的劳动者性质[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11(5).

作者:范崇源 陈青钰

第三篇:现代汽车设计、制造及运用人才本科毕业实习模式的探讨

摘 要: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性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近几年,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探索本科毕业实习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严格毕业实习管理和完善实习指导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并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现就现代汽车设计、制造及运用人才本科毕业实习模式展开一些探讨。

关键词:汽车人才 毕业实习 模式

0.引言

近年来,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面临许多新问题,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海南大学汽车系基于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积极探索本科毕业实习能力训练的“二元结构”新模式,将《综合实习》和《课题实习》有机结合,构成毕业实习的整体,解决该环节学生综合能力与课题研究能力相结合的培养问题;创新性地提出《课题实习》分层次教学法,让学生根据就业去向、科研兴趣与爱好进行选题,因材施教,兼顾学生考研和就业需要;优化《课题实习》分“两步走”的过程教学模式,将毕业实习时间进行弹性拉伸,解决了传统毕业实习在时间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1.汽車系之前本科毕业实习模式的状况及问题

毕业实习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接触专业领域生产实际,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性阶段,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

我系之前本科毕业实习主要方式是传统的集中式毕业实习。即由我系同一联系实习单位,由指导老师带队,集中进行。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和高等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使得传统的集中式毕业实习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诸如实习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和实习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企业因经济效益等原因不愿接收大批学生实习、毕业实习经费及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导致了毕业实习质量难以保证,而实习质量又影响到毕业设计质量,进而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对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中式毕业实习模式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要进行毕业实习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我国现代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汽车设计、制造及运用人才的需求。

2.培养现代汽车设计、制造及运用人才本科毕业实习模式

2.1积极探索实习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探索毕业实习能力训练的“二元结构”新模式。创新地将毕业实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实习》,是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第二部分为《课题实习》,是为培养学生对某一具体专业问题进行较深入研究的能力而设计的。将《综合实习》和《课题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毕业实习的整体,解决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课题研究能力培养的问题。

(2)“集中实习”结合“分散实习”的新实习形式。先将所有学生集中到一个专业对口、规模较大的实习单位进行面上实习,然后按《课题实习》选题的不同将学生分散到不同实习单位再逐步深入实习内容,这样既能结合“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优点,兼顾到“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实习与就业岗位结合”,便于指导教师跟踪指导,也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各自发展需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就业率,还可以减轻实习单位的接待压力。

(3)提出《课题实习》分层次教学法。面对学生群体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科研兴趣和就业去向等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课题实习》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一部分选题以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为支撑,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科研平台;一部分选题源于指导老师长期积累的实验室建设或生产实践课题;一部分选题结合学生就业方向,由师生商议拟定。海南大学汽车工程系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两个实践课程紧密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就业去向、兴趣与爱好进行选题,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的《课题实习》。具有较强的科研兴趣和潜质、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通过选题参与指导老师的课题研究,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发表学术论文,为进入名校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该模式已在2010至2012年进行了实践,效果显著,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录用)研究性学术论文12篇(EI收录6篇),进入国内外名校攻读硕士学位18名(大部分为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日本北九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

(4)优化《课题实习》分“两步走”的过程教学模式,解决传统毕业实习在时间与质量之间的矛盾,以及与学生求职、考研存在时间上冲突的问题。该教学模式要求在四年制本科第七学期第8周之前进行选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余”《课题实习》,在第八学期开始实行“全日制”《课题实习》,之后紧接着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两步走”模式将毕业实习时间进行弹性拉伸,在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这一教学模式既保证了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时间,也对培养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海南大学汽车工程系在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

(1)对于学生之前实习过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单位档案,事后各单位进行回访,建立互敬互助的合作关系;

(2)抓住机遇,与每年需要实习生较多的单位进行战略合作,签订中长期合作协议。例如,广州宏昌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海南钧达汽车饰件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热带汽车试验有限公司、海南安骅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海南嘉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实习期间,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做第一指导教师,与本系指导教师形成“双导师制”,并且给学生发放一定的实习补助。

以上措施不仅有助于落实学生毕业实习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解决实习经费及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提高学生毕业实习质量。

2.3加强毕业实习过程监控,完善考核内容和指导方法

(1)加强毕业实习管理。实施中期检查和末期考核双重考核制度,在实习期间进行中期检查,对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监控。院(系)派出毕业实习检查指导小组,对部分集中实习单位的学生进行中期检查、指导和慰问,同时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与交流。实践证明,执行毕业实习中期检查,对加强校企联系、鼓舞师生士气、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大有裨益。实习结束后,系组织召开毕业实习总结会,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末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习单位鉴定(态度、纪律、业绩等)、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通过毕业实习总结大会,为毕业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实习心得的机会,也为院系领导和指导教师提供机会对实习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总结、思考及改进措施。

(2)不断完善实习指导方法。毕业实习虽无固定教材,但指导教师一定要根据毕业实习的要求与内容,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实习思路,从实习项目、就业择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指导教师针对不同的实习岗位和不同学生群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面到点逐步深入实习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关爱学生,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心的实习环境。

通过建立和健全毕业实习管理规定、加强毕业实习过程控制和完善考核内容及指导方法,以及将《课题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对具体的选题进行针对性实习,结合具体的选题针对性地安排毕业实习,保证了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连贯进行,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保障,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层次和质量。2010至2012连续3届毕业生的实践表明,有较大自由度的选题空间,符合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原则,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毕业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我省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就业率在海南大学中名列前茅就业层次和质量不断提升,为机电工程学院荣获校“就业标兵单位”和海南大学获评教育部“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贡献力量。此外,汽车工程系专业教师积极总结教学改革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相关教学研究论文5篇。

3.创新与特色之处及其应用情况

3.1创新与特色之处

(1)把原来只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的实习目标,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课题研究能力相结合的实习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将毕业实习改革为“综合实习”和“课题实习”两大部分,构建毕业实习能力训练的“二元结构”模式。将《综合实习》和《课题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毕业实习的整体,解决在毕业实习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专题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问题。

(3)面对学生群体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科研兴趣和就业去向等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提出《课题实习》采用分层次教学法。让学生根据就业去向、兴趣与爱好进行选题,因材施教,兼顾学生考研和就业需要。

(4)为了解决传统毕业实习在时间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构建《课题实习》“两步走”的过程教学模式。将实习时间进行弹性拉伸,既能保证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时间,也对培养创新精神、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2应用情况

(1)“培养现代汽车设计、制造及运用人才的本科毕业实习模式”,2010~2012年应用于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和车辆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实习教学。

(2)在实施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和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新模式的过程中,海南大学教务处和机电工程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教学环节,适时发布《关于做好

级本科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通知》和出台《机电工程学院毕业生毕业实习手册》,确保了毕业实习“特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毕业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3)专业教师总结教学成果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刊中的引用情况良好。

4.结束语

通过2010至2012连续三届毕业生的实践,结果表明,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三年合计出国、被各类高校录取人数多达近50人;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海南大学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工作上手较快、能力较强。近几年毕业生供不应求,2010和2011届就业率(截止当年8月底)高达94%~100%,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80%集中在汽车设计、制造及运用类大中型企业。此外,教师发表论文引用情况良好,显示出社会对我校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质量的认同,也是对其毕业实习改革应用效果的极大认同。

此项研究成果将继续应用于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课题研究能力相结合”的毕业实习目标,为其他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吳长悦等.开放式毕业实习新模式探讨[J].矿山测量,2005,(2).

[2]周再清,钟翼.金融学本科生实习模式探讨[J].金融经济,2005,(2).

[3]陈迪红.两种实习模式的比较和选择[C].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4]陈振斌,张建珍.交通运输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改革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03期.

项目来源:海南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项目 ;项目编号:hdjy1004。

作者:李劲松 陈振斌 张建珍 肖明伟 金志扬

上一篇:化学基础教育论文下一篇:平面广告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