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外商投资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当前企业成本上升、美元持续贬值的经营环境下,只有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才可能增加企业竞争力,提高利润。本文结合宁波市招商引资重地——北仑区的实际情况谈谈加快企业物流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途径。

第一篇:外商投资论文范文

外商投资环境研究问题探讨

(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摘 要:外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各国都采取很多措施来吸引外资。中国很多地方也纷纷改善投资环境,希望筑巢引凤。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商投资环境、希望改善和优化当地投资环境,以便更好地引资外资。但是在研究外商投资环境时却有种种问题。着重研究这些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认识投资环境、更好地引进外资已经改进投资环境。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FDI);投资环境;问题

外资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和世界经济联系的一个纽带。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外资企业在提供经济建设、扩大贸易、拉动就业、培养人才、增加税收、推动产业调整、推动竞争、技术溢出、带来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促进增长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吸引外资成了很多地区考核官员政绩一个重要指标。对本地外商投资环境的优化和改善成了政府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当前学者对各地的外商投资环境的研究存在种种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对我们正确认识自身的投资环境、摆正地方政府引资目的、进而改进和优化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对投资环境的理解上,缺乏全面的视角

关于什么是外商投资环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潘霞、范德成(2007)认为,投资环境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为接受或吸引外来投资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集合。崔宏楷(2007)认为,投资环境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能够影响或制约投资活动及其结果的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诸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周国富等(2011)认为投资环境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影响或制约投资主体决策、投资活动进行和投资活动结果的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的条件或因素所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认识投资环境的视觉,当前主要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对投资环境的理解,要从投资者和引资者的两个视角来考虑,不能只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考虑。而且投资环境是一个综合、内涵广泛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投资环境的动态性体现在:第一,投资环境自身在不断变化;第二,引资国对投资环境的理解在不断变化;第三,投资环境随着引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第四,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理解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的理解应该用系统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多视角的眼光来看待。

2在引资者看来,认为引进的外资越多说明的投资环境就越好

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无可争议的问题,但是通过对现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引资多少、外资为什么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时候这个假设并不一定成立。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投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外资投向哪个国家或地区,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流向。马晶梅、贾红宇(2009)从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证明了市场规模、市场增长速度等与市场相关因素是决定国别及区域外国直接投资环境竞争力最主要的因素。周国富等(2011)对2000-2008年各省区的投资环境做了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出各省区在产业集聚、科技水平、对外开放度、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对每个省区的投资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孙赫、董钰(2011)利用我国1994-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制造业FDI和服务业FDI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集聚效应、自然资源是制造业FDI流入的主要动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制度因素和开放程度是服务业FDI流入的主要动机。Du,Lu and Tao(2008)探讨了政治风险、制度和引进外商投资的关联性。利用1984年到2003年间发展中国家的83个样本,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稳定、内部外部冲突、腐败和民族关系紧张、法律和法规、政府的民主可靠性、政府管理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商投资的流入。Kang和Lee(2007)利用大量的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数据,探讨了决定韩国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决策。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分布不均衡,60%的企业位于中国东北三省。市场大小、政府政策、劳动者素质、交通基础设施在投资区位选择上有积极影响;劳动力成本、内水航运、距离对投资有负面影响。Cassidy和Callaghan(2006)研究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分布决定因素。结果显示高等教育水平、内陆水运、沿海区域对日本在中国的投资有积极影响。Awokuse和Yin(2010)考察中国吸引外资中知识产权所做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吸引外资有积极影响,并且影响巨大。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影响外资在选择到海外投资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政治、地理位置、知识产权、市场条件、制度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市场条件、经济发展程度、政策等因素可能是投资者考虑的首选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在一些外国投资中站主要因素,比如韩国主要投资中国东三省,主要考虑是地理位置,而地理位置是不可控因素;有些是可控因素,比如投资制度;有些因素是变动的,如经济发展水平、制度;还有一些因素很难变化,如地理位置、文化等。考察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有些环境可能对所有的投资者都有利,有些条件对来自有些国家的投资者可能有利。鉴于投资环境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会有利或有害。我们应该具体分析这些投资环境,针对可以控制的投资环境进行改善和优化。

3 没有明确引资的目的,认为引进的外资越多越好

引资国引进外资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弥补引资国资金短缺、获得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实际研究表明外资对引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中国引资最清晰的战略是“市场换技术”,即通过向外资开放市场,引进外资,以便获得中国缺乏的技术。而这个目的基本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徐亚静、王华(2011)利用30个省市1999-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就全国层面面言,单独的FDI并未对我国专利申请量产生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FDI对专利申请量几乎没什么影响、中部地区FDI对专利申请量显著为正,但其贡献程度不大、西部地区FDI对专利申请量则显著为负。

中国希望利用外资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个目的也似乎难以实现。黄春媛(2011)通过对文献综述,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溢出效应分为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或不存在溢出效应和负溢出效应。颜伟、刘冬荣(2010)研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城乡经济结构失衡、农业经济与非农经济结构失衡、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结构失衡。

中国希望利用外资带动本土经济的发展,研究发现也出现一些与希望不符的结果,外资的出现带来了挤出效应。彭红枫、鲁维洁(2011)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中国国内资本产生了挤出效应,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产生了微弱的挤出效应、显著的挤入效应及严重的挤出效应。孙致陆、肖海峰(2011)根据中国1979-2009年的数据,对FDI与中国国内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DI与国内投资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FDI对于国内投资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而在短期内,FDI对国内投资具有较强的挤入效应。可见外资并不一定就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般说来,FDI对东道国就业数量的增加是有贡献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中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生产经营活动既直接创造就业机会,也间接创造就业机会。中国的学者通过对外资对中国的就业得出一些积极的影响的结论,但是也有不同的结论(任志成、张二震,2007)。如冯明等(2008)通过中国30个省2002-2006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入世以来经济增长、外贸、FDI等对于就业的作用。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就业增加;FDI促进了就业增加,但拉动作用较小,东部与西部的FDI并未显著促进就业。

而中国引进外资带来巨大的环境效应,中国成为“污染避难所”,即随着国家间FDI的流动和规模不断加大,使污染密集产业不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郭红燕和韩立岩(2008)认为FDI存量的增加使工业污染排放增加,也优化了经济结构和提高了技术水平,进而又减少了工业污染排放,FDI对中国环境的总效应是正面的,但影响程度较小;于峰和齐建国(2007)认为,FDI存量诱致的经济规模扩张和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我国环境效应均为负面的,而其诱致的技术转移带来的我国环境效应为正面的,但FDI存量的总体环境效果则是消极的。张金艳、卢泽回(2010)基于1987-2008年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工业“三废”排放量或产生量的数据,对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是导致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而不是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

杨德才(2010)总结了外资对中国的效益,认为外资在中国的真实效应并不主要地体现在弥补资金短缺、技术溢出等效应上,而是主要地体现在制度贡献、市场贡献、就业贡献和视域贡献上。外商直接投资在给中国创造正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垄断、挤压效应、环境污染、利润外流、加剧产业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风险等诸多负效应。基于FDI在我国正效应的不断弱化及负效应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有必要对当前的外资政策做出适度调整。

中国研究者通过对外资在中国投资对中国的影响得出:外资对中国的经济有利的一方面,如就业、出口、产业调整、竞争态势、制度优化等上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外资对也带来了行业垄断、挤压效应、环境污染、利润外流、加剧产业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风险等诸多负效应。特别是经济越不发达,这种效应越明显。这说明外资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在引进外资的时候不能我们在引进外资时要注意这些负面效应的发生,所以不能盲目地引资,而压制本土企业的发展,同时付出环境代价。

4 中国对外商投资环境评价缺乏对引资国主体的考虑

中国对外商投资环境的评价大都基于外资的视角,如张小青等(2006)运用“满意度指数”法,测评了外资对湖北投资环境满意度指数。汪峰(2010)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76个县域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也是基于对投资者的视角的考虑。朱小梅、翟午阳(2007)用投资主体评价的分析对湖北省外商投资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也是这一视角。在调查中选取的调查对象也都是外商投资企业,没有将内资企业纳入调查范围;而且调查中也很少有外资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完善或贡献的项目,因此仅仅从外资这个角度来看投资环境的好坏,没有考虑到引资国主体对外资的期望和引资的目的,会产生引进外资的负面效应,如对内资的挤出、垄断等。

5 一味借鉴外国的投资环境分析方法,缺乏角色和时间的转换

很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要进行对外投资都要进行海外市场投资环境分析,这些分析当然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有:美国学者伊西·特利法克和彼得·班延的投资环境冷热比较分析法、道氏公司动态分析法、投资障碍分析法、美国科尔尼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信心指数”、密西根州立大学国际商务教育与研究中心推出的市场潜力指数(MPI)、国家组合分析(,CPA)、哈佛大学教授Ghemawat(2001)提出的CAGE分析框架等等。

从这些西方的投资环境调查工具来看,它们都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一个海外市场的可投资性,主要从市场的潜力、风险以及成本或障碍来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为管理者进行海外市场投资做决策参考。而我们要做的投资环境分析,应该从引资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指标的选取可以借鉴投资国企业考虑的因素,但是引资国应当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的目标,因此这些方法和指标只能供引资国做参考,而不是照搬西方的工具。比如用“满意度指数”评价体系来评价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是否满意,东道国的环境条件越松,投资者可能越满意;投资国给外资越多的优惠条件,外资越满意。但是,这会对引资国造成环境伤害、抑制本土企业发展。显然外资满意并不能够成为改善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参照指标。

另外,这些西方的分析工具大都是在企业投资之前进行的投资环境分析,投资前与投资后的对海外市场的感受应该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调查中国的外商投资环境时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6对投资环境缺乏系统分析,一味地强调“优化”与“改善”

在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时,环境指标很多。即有软环境、也有硬环境;即有改变不了的环境、也有容易改变的环境;即有短期可变的环境、也有需要长期才能改变的环境。比如,地理位置是难以改变的,Kang 和 Lee(2007)研究得出韩国企业60%的企业位于在中国东北三省,这说明投资环境中有些不可控的因素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引资国却难以通过优化投资环境能够做到吸引这些外资来进行投资。另外,语言、文化、政治体系这些环境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生变化的,而研究也表明,到海外去投资倾向于选择与本国文化接近即所谓“心理距离”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有些环境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比如劳动者素质、配套产业的完善是很难一下子得到很多改善。

现阶段很多对外商投资环境的研究并没有将投资环境进行可控性和非可控性分类,笼统地提出外商投资环境要做出哪些改进,并不考虑这些改进和优化的时间和可能性。因此提出的建议可行性较差。因此需要对投资环境进行可改进和不可改进性分类;可改进的环境还要按改善的时间进行区分,哪些是短期可以做到、哪些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够做到,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地进行环境优化和改进。

7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对引进外资、外商投资环境内涵、外商投资环境评价、优化和改善上都存在一些误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引进外资也30多年,对这些问题也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改善环境、引进高质量的外资。

参考文献

[1]周国富,史玉蕾,王静怡.区域投资环境对FDI区位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3):100-102.

[2]马晶梅,贾红宇.我国省级外国直接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10):112-117.

[3]孙赫,董钰.基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动机分析[J].商业研究,2011,(3):106-115.

[4]Julan Du,Yi Lu and Zhigang Tao,Economic institutions and FDI location choice: Evidence from US multinationals in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ume 36,Issue 3,September 2008,Pages 412-429.

[5]Sung Jin Kang and Hong Shik Lee.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choice of South Korean FDI in China[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Volume 19,Issue 4,December 2007,Pages 441-460.

[6]John F. Cassidy and Bernadette Andreosso-O'Callaghan. Spatial determinants of Japanese FDI in China[J],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Volume 18,Issue 4,December 2006,Pages 512-527.

[7]Titus O. Awokuse,Hong Y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surge in FDI in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8 (2010) 217-224.

[8]Pankaj Ghemawat(2001) Distance Still Matters: The Hard Reality of Global Expans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September 2001,137-147.

[9]徐亚静,王华.开放条件下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创新[J].国际贸易问题,2011,(2):136-146.

[10]黄春媛.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溢出效应研究综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2):93-97.

[11]彭红枫,鲁维洁.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态挤入挤出效应——基于全国及地区差异的分析和检.

[12]孙致陆,肖海峰.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挤入”与“挤出”效应——来自中国数据的经验证据[J].亚太经济,2011,(2):108-112.

[13]冯明,李学民,陈英. 中国入世以来经济增长、外贸及FDI对就业的影响. 中国管理科学[J].2008,(10):268-272.

[14]任志成,张二震. FDI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1-6.

[15]颜伟,刘冬荣.外商直接投资加剧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0,(5):167-168.

[16]张金艳,卢泽回. 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基于广东省的数据(1987-2008) [J].国际经贸探索,2010,(7):56-60.

[17]杨德才.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真实效应分析——兼评我国FDI政策调整[J].当代经济研究,2010,(10):28-32.

[18]张小青,邓锋,毛冬焰.湖北省投资环境满意度评价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6):91-92.

[19]汪峰.湖北县域投资环境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J].商业时代,2010.11:131-132验[J].世界经济研究,2011,(2):59-64.

[20]朱小梅,翟午阳.湖北省外商投资环境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基于投资主体评价的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4-37.

作者:喻红阳

第二篇:从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决策谈加快企业物流建设

[摘要] 在当前企业成本上升、美元持续贬值的经营环境下,只有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才可能增加企业竞争力,提高利润。本文结合宁波市招商引资重地——北仑区的实际情况谈谈加快企业物流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途径。

[关键词] 外商投资企业 投资决策 企业物流建设

From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 investment decision about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logistics

WangRuYun WangReEr: ningb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gang development co., LTD.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England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enterprise cost rise and the dollar continued depreciation of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nly by improv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level, only then may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profit. This paper's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capital introduction ningbo important BeiLunOu - the actual situation about to speed up the enterprise logistics construction necessity and improve enterprise logistics management level of way.

[key words] foreign investment enterprise investment decision enterprise logistics construction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开通,位于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保税港区也已被国务院批准成立,进入建设阶段,这对宁波市招商引资工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接触过许多来宁波开发区投资的外商,通过与他们交流,了解了外商投资决策的程序和影响决策的因素,认识到外商在投资过程中,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加深了对物流的理解,笔者认为在当前企业成本上升、美元持续贬值的经营环境下,只有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才可能增加企业竞争力,提高利润。本文拟结合宁波市招商引资重地——北仑区的实际情况谈谈加快企业物流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

1.物流的概念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源于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现在欧美国家把物流称作Logistics的多于称作Physical Distribution的。Logistics包含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或销售物流即Physical Distribution,可见其外延更为广泛。物流可以定义为“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是这些活动的统一”。

2.企业物流

物流的分类方法包括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及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等。

企业物流是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可以区分为以下具体的物流活动:

(1)企业生产物流 :企业生产物流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大体为:原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门口”开始,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一个一个环节地流,在流的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产成品仓库,便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

(2)企业供应物流

企业为保证本身生产的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效进行起着重大作用。

(3)企业销售物流

企业销售物流是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不断进行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顾客的物流活动。

(4)企业废弃物回收物流

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的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质量,也会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

3.物流是“第三利润泉”

我们曾接触过这样一个项目,计划把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阿拉斯加冰川水通过30万吨散装货轮运到中国,通过管道分装,再通过装瓶灌装送至市场。这个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就是物流,可以说,物流成本对这个项目具有“一票否决权”。许多投资项目能否在中国成功落户与这个例子一样,关键取决于物流效率。在今天的国际工商业界,降低物流供应链的成本已经成为经营管理的首选重点。物流领域已成为继降低资源(人工和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及通过扩大市场销售获取更多利润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

二、北仑区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国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许多企业也对物流管理有了一些认识,但通过对北仑区内的内、外资企业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一些外资企业,已经导入准时制生产方式,物流效率较高,对物流理念的理解比较深入,在仓库设置、物品存放、运输等各环节,都有具体设计规划、标识,实施也比较到位。而一些民营企业与这些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面在下面几个方面:

1.物流理念认识不足

企业经营者,重生产轻管理、重工艺轻物流,对现代物流对新经济时代中企业生产营销的巨大支撑作用和“第三利润源泉”的潜在能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墨守成规,缺乏物流革新精神。

2.企业的组织机构设计不合理、不科学

企业的计划、采购、供应、存储、运输等物流活动分属于各职能部门,各部门和各物流环节因没有统一管理,只对上级负责、容易强调部门利益而没有全局观念。

3.物料储放、运输混乱

企业总体布局一般没有进行物流的规划设计,企业现有的总体或局部的物流格局不清晰,物料流混乱,物料流转时间长,交货周期长,空间浪费大。

4.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效率低

采购信息、供货信息、供货质量信息、库存中各种物资的历史分布等物流的基础数据没进行很好的归纳整理;没有利用看板管理、颜色管理等目视管理方法进行信息共享,信息网络没建立。

5.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技术装备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

6.物流成本方面管理滞后

相关物流系统一般没有采取总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模糊,分部门核算时总成本不清,各种物资、人员、设备设施和时间效率的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没有采用先进的物流比较成本。

三、如何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可以说我国的企业现在都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为即使在国内,也有众多外资企业同我们竞争。如果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1 .物流管理的定义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

(1)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

(2)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

(3)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

2.物流系统化

物流系统就是指在企业活动中的各种物流功能,随着采购、生产、销售活动而发生,使物的流通效率提高的系统。这种系统大致可由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两个系统组成。

(1)作业系统就是在运输、保管、配送、装卸、包装等作业中,引入各种技术,以求自动化和效率化,同时,使各功能之间能完满地联接起来的系统。

(2)信息系统也称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活动中和其他的功能——采购、生产、销售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从定货到发货的信息活动更完满化,从而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

3.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具体对策

(1)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构成模式与物流管理会计制度

在很多企业中,物流成本在企业销售成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企业物流总成本是企业产品在实物运作过程中,如包装、装卸、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企业要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全面、正确的把握包括企业内外发生的所有物流成本在内的企业整体物流成本,以企业整体成本为对象削减物流成本,建立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模式,从原来财务成本费用中剥离出属于物流成本范畴的内容,能准确判断和计算企业现有物流成本及其构成情况。分析和比较物流成本与制造成本,物流费用与其他费用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物流管理会计制度,使物流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在系统上联结起来,切实掌握物流系统的成本。分领域全面清理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建立物流成本科学的比较依据。

(2)在企业内部,充分利用7S、看板管理、颜色管理等手法,加快企业物流速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物流速度越快,所需流动资金越少,同时,尽可能减少流通环节和节约物流时间,尽可能直运输、减少物资集中和分散运输的次数,实现效率化的配送,从而加快企业物流速度,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

(3)在企业外部,与上、下游企业配合,构建一体化物流战略

企业要努力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实现由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供应链成本。

(4)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或成立物流子公司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欧美国家采用较多的是物流的外包,或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它是利用企业外部的分销公司、储运公司或第三方货运人执行本企业的物流管理或产品分销职能的全部或部分。其范围可以是对传统运输或仓储服务的有限的简单购买,或者是广泛的,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复杂的合同。

除了通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削减物流成本外,建立企业物流子公司也是货主企业控制物流费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物流业务仍然处于货主企业的总体控制之下,与此同时,通过子公司的独立经营,来实现物流成本的下降。成立物流子公司后,一方面由于物流子公司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实体,因而在内部费用管理上会更有效,可以更好地消除设施、设备的重复投资、人员费用过大等现象,遏制物流成本上升的一些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从各经营公司来说,物流作业全部外包给物流子公司,物流费用支出将能在财务报表上明确地表示出来,进而有利于促进各经营公司销售上的成本效益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在北仑区的一些大型石化、钢铁企业,已经采取第三方物流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如何更好地通过招商工作提高北仑区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1.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物流企业,促进北仑区物流企业发展

宁波市北仑区“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奋斗目标:把北仑区域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的国际航运中心和服务全省、辐射华东的区域性港口物流中心;2006年2月,宁波市“十一五”规划再次确定,北仑临港产业区是宁波市临港大工业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石化、能源、钢铁等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拥有天然深水良港的北仑区,区位优越,港口集疏运网络正在逐步建成,发展港口物流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世界港口发展的经验证明,要成为国际航运中心,首先要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因此,在今后招商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国际知名物流公司的宣传,吸引这些高水平物流公司来北仑区投资。由世界500强企业马士基集团投资的宁波龙星物流有限公司,去年上半年落户北仑,该项目现已投产年可处理25万TEU。

引进第三方物流公司,为北仑区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良好的选择。初步调查预测,2007年区域内大中企业物流业外包达30多亿元,按照规划,北仑区2020年1000亿元的GDP,相应所产生的企业配送物流服务增加值将至少达100亿元,地方将增收至少5亿元。

2.建立运作物流园区。我们必须加快建设区域大型物流园区,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按照国际通行办法,建设、管理、运营物流园区;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升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技术,提升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吸引区内外物流企业以及货代、船代企业进驻园区。并通过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的整体或部分嫁接,尽快建设起适合市场需求的现代港口大物流运作平台。

3.人才是基础,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加强国外物流专业比较先进院校的联系,争取这些国外教育机构与北仑区内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培训物流相关人才。

作者:王如云 王若尔

第三篇:外商投资撤离带来的挑战

【摘要】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及中国经济吸引外商投资条件的变化导致外商投资大规模撤离的压力远未消失。我国要稳定外商投资,推动沿海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商投资向内地有效转移;扩大内需,促使沿海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商投资从成本寻求型向市场寻求型转化。

【关键词】外商投资 大规模撤离 挑战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外商投资加速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主流的步伐。但是,外资撤离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小觑。

外商投资大举撤离的压力远未消失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跨国公司的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对外投资能力减弱。他们需要收缩投资布局和产业链条,撤回投资。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不仅赤字率、债务率迭创新高,成为世界赤字和负债最多的国家,而且失业率居高不下,技术创新的热点尚未形成,企业大规模兼并重组迹象并未出现,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尚需时日,这决定了世界经济在萧条中徘徊的时间还可能延长。而一些中国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如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能力收缩,使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深受影响。

中国自身吸收外商投资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第一,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加大。目前,全球贸易地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我国从东亚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经加工组装后,再向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东亚国家向美国和欧盟地区的部分直接出口转变为通过我国进行的间接出口。由此导致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加大,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对美元、欧元的升值压力也加剧。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环境趋于严峻,一些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选择撤离。第二,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竞争加剧。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内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全方位展开,内外资企业争夺市场、争夺资源的矛盾显着上升。一方面,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技术手段、雄厚的资金实力等,把一些相对弱小的内资企业挤出市场,使这部分企业资金无法获得正常利润率,成为相对过剩资本,社会闲置资本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国内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也会对外商直接投资构成巨大的竞争压力。第三,外商投资加剧流动性管理难度。外商直接投资中,有一部分是以现金形式通过在我国市场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资的。外商以现金形式投资需要兑换成人民币,直接导致货币投放增加。外商投资的资本项目和贸易项目双顺差造成人民币被动投放,我国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第四,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在贸易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条件下,外汇储备规模扩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人民币升值虽然会使进口成本下降,但由于我国大宗进口产品如铁矿石、石油、大豆等在国际市场上均已形成寡头垄断局面,寡头们操纵国际市场价格,我国几乎是“买什么什么就涨价”;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这也加剧了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缺口,导致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在工业化加速发展中,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环境成本内部化,即最终只能由企业承担治理环境的费用,企业的环境成本呈增加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均GDP增加,要让广大社会公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提高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这必然使劳工成本上升。资产、进出口、原材料、能源、环境、劳动力等成本全面上升,意味着外商投资企业成本呈现上涨趋势,这意味着外资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造成外资直接投资区位转移。

外商投资企业撤离的规律与风险

虽然外商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高利润,但按照获得高利润的方式,又可将外商直接投资分为市场寻求型、政策寻求型、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成本寻求型。根据国内外投资条件的变化,可以预期:随着扩大内需政策逐步落实见效,市场寻求型FDI撤离基本限于市场竞争力脆弱的企业,大举撤离的可能性较小,相反,倒会随全球FDI恢复增长而增加;政策寻求型FDI会因为我国统一内外资企业待遇和政策而大举撤离,这是符合我国经济总体利益的;资源寻求型和技术寻求型FDI受国内经济条件变化影响较小,会保持相对稳态;成本寻求型FDI会在我国成本全面上升过程中调整投资区位,存在大量撤离可能。

我国沿海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85%以上,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外商投资结构。这些外商投资受劳动力成本变化的影响较大,同时,对房地产成本、环境成本、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汇率等极为敏感。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劳工成本逐步提高,其上涨速度明显快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加之房地产等综合经营成本上升、收益下降,该区域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撤离的长期趋势不可逆转。我们不能因为短期外商直接投资撤离趋缓、甚至回流,就忽视长期走势。

外商投资大量撤离,虽然会减少由FDI增加带来的一些矛盾,但却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第一,导致失业率上升。目前,在外商投资企业就业的劳动力(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超过4200万人,约占全国城镇劳动力总量的13%。如果10%的外商投资从我国市场撤离,即使不考虑外资企业的就业结构,也会减少大约420万劳动力就业,使城镇失业率上升1.3个百分点。第二,导致出口下滑。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5%以上。如果外商投资企业撤离10%,外资企业出口同步下滑,则使我国出口增速下降5.5%。第三,导致经济增长放慢。外商投资撤离,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第四,导致技术进步放缓。外商投资通过设备和技术进口、市场竞争、产品链条的技术延伸、产业关联、技术研发与示范、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信息扩散等途径,已经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着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反过来,如果外商投资大量撤离,也会影响我国技术进步进程。第五,导致财政税收减少。近年来,以外商投资税收为主的涉外税收占全国工商税收总额的比重超过20%。如果外商投资撤离10%,将使全国税收总额每年减少1100亿元以上。

稳定外商投资

第一,不能简单模仿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作法。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大转移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大量承接美国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日本成长为世界制造中心后,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日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大量转移到亚洲四小龙。20世纪60到80年代,亚洲四小龙通过吸收日本等国家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经济奇迹。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亚洲四小龙劳动力等成本大幅上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削弱,大量外移。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承接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中国奇迹。日本、亚洲四小龙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移后,都程度不同地出现经济增长放慢、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如今,我国也面临当年日本、亚洲四小龙同样的困惑,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房地产价格攀升等因素,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商投资大量撤离。但与日本、亚洲四小龙不同的是,他们国内、区内腹地狭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只能向外转移;我国腹地广阔,内需潜力大,沿海、内地发展差距大,工业化水平落差明显,内地与沿海相比,劳动力成本、房地产成本低,内地有条件吸收从沿海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撤离的外商投资,实现外商投资在国内的区域转移,避免日本、亚洲四小龙式困惑。

第二,推动沿海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商投资内移。在我国工业化进程远没有结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速演变的条件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进入非农产业部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吸收外商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简单排斥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是不明智的。

第三,加强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内地有关政府部门要加强与沿海的合作,用好外商长期在沿海经营形成的商业环境平台,把沿海作为内地联系海外市场的枢纽;内地还应该发挥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打造适宜投资的区域环境,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企业配套能力,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通过与沿海省、市、县结对子,促使沿海外商投资企业集中搬迁到内地,形成集群效应。

第四,扩大内需,促使沿海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商投资从成本寻求型向市场寻求型转化。如果沿海劳动密集型FDI搬迁到内地生产,能够在国内销售,比起在内地生产、海外销售,可大大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这样,过去沿海成本寻求型FDI就会转化为市场寻求型FDI。而广阔的国内市场对FDI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当然,为了避免外商投资企业争夺国内市场加剧产能过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效增加劳动者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以扩大内需,显得十分重要。(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

作者:桑百川

上一篇:金融期权论文范文下一篇:统计工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