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思想情感的理解

2023-02-18

第一篇:诗歌中思想情感的理解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表达手法中“反衬手法”的运用。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要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乐景写哀情而愈见其哀。

答案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坎坷漂泊的感慨,报国无门(或“年老无成”)的哀叹,忧国伤时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 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比较阅读题。所选诗歌一为唐诗,一为宋诗,但都是五律。要求分析二诗情感的相似之处,属比较阅读的范畴。在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所选用的意象的相似性进行作答。答出两点即可。要求比较宽泛。

答案 (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变化题”,需要解说诗人心理变化的详细过程。心理未变化时是梦见西湖美景,变化的契机是“急雨打篷”惊醒美梦,变化后的情景是眼前出现了更加美妙的境界。

②答案 上阕词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西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使词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2)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 7.阅读下面的几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反复吟诵这三首词,体会词的共同情感,并说说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句子表达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首词均为一个“愁”而作: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反复品读三首词,比较表达愁绪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玉案》一词“愁”是以“烟草”、“风絮”、“黄时雨”为意象,体现词人对倾慕女子所生的闲情闲恨闲愁,又以“一川”、“满城”等语言为载体,烘托渲染作者在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霖不止的时节,越增无限的愁怀恨绪。《虞美人》则以“一江春水”来坦露这位南唐后主的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武陵春》中的“双溪舴艋舟”意象则形象而又夸张地写出了女词人在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环境中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 (3)通过这三首词的涵咏,你对古代诗歌表达抽象的感情和心志方面有什么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代诗歌的情感、心志一般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即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不同的“愁思”,这也是古代诗歌具体化的技巧之一。正是这样的技巧,使得中国诗歌就更具有想象和品味的空间,这也正是古代诗歌富有含蓄之美的原因。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五言诗的节拍一般为“

二、

二、一”或“

二、

一、二”拍,诵读时,每拍之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就能读出抑扬顿挫的声调与节奏,请你朗读诗歌并画出朗读的节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2)这首五言律诗,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它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等意象,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细致入微地表现诗人心理的变化。表达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的生活的热爱。

(3)颈联“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已点燃,但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村更显安谧宁静,表现作者欣慰、喜悦之情。

(4)贾岛的诗以“幽奇寒僻”风格而著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这一创作特色,请你细细品读,然后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贾岛以“幽奇寒僻”风格著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特色,首联从听觉、视觉相互衬托,“闻寒水”、“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又寂静、凄冷的氛围,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又如颔联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兼之落日昏黑之时,更令人不寒而栗,诗句从声、色两个角度体现了幽深险僻的诗的境界。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表现出诗人对由燕雀、蝴蝶、蛛丝、月影、溪水等构成的乡村清丽景象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乡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第二篇:繁华中的情感诗歌

1.站在季节的转角

任思念守望

看那一抹晚霞

飘渺了天边的霓裳

听那清风的梦呓

跨越了无穷的诗行

我们无法靠近

也无法阻挡

2.

假如不曾用心

回首的刹那

泪水为何在滴

假如不曾用心

想念的片刻

身影为何清晰

假如不曾用心

孤独的时候

名字为何布满纸上

假如不曾用心

相遇的那天

情景为何难以忘记

3.

什么也别说

把爱藏在心间

让暖湿的泪在眸中缱绻

让唇齿的牵用诗意翩跹

什么也别想

把情镶入画里面

让几瓣馨香浪漫寂静

让几缕心灯温柔月寒

什么也别说

什么也别想

就这样,紧握一段不忘

携手在荡气回肠的路上

4.

扬起尘埃里的浪花

隐约那日的脉动

轻轻划过遐想

旧事又涟漪在朦胧中

忆起繁华中的碎念

曼妙那日的彩虹

悄悄走过悸动

悱恻又徘徊在眷念中

不要说梦呓太长

弯月垂钓不起那段天涯

不要说缠绕太紧

谎言经不起时间的考察

当韶华沦陷

美丽的神话居然掺了假

当风尘看穿

温柔的陷阱也闪烁出泪花

5.

走在青石的小巷

任丁香在雨后滑落

那不曾拥有的花伞

做笺了流云的传说

走在红尘深处

任期盼在四季里斟酌

那不曾过夜的誓言

辜负了满池的花朵

微风轻轻吹过

彼岸的灯火在辽阔

八月荷花又开

哪里能坚守江南的执着

隔着时空张望

唇齿留香已成过往

蓄着心湖的惆怅

浮躁的世界空有光芒

6.

坐一尘烟雨

念一生别离

心湖在流逝

墨香也摇弋

谁是我守护的衣钵

谁是我旖旎的不变

梦,跌落了夏花的扑朔

雨,打湿了残存的久远

对着白云

对着蓝天

我一遍遍书写

我一次次泪涟

7.

轻挽惆怅

碎影乱心房

雨已倾斜

夏也薄凉

叹弱叶随风而去

怜离枝痛淋悲怆

瘦了等待

谢了花香

踩着无助辗转彷徨

心事又一次搁浅成殇

一眼回眸

执着徜徉

唯有那不舍的念想

仍寻你旧时的模样

仍缱绻在文字里

久久不忘

第三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有的具有深厚的蕴蓄,诗味如醇酒,入口浓烈,读后令人回肠荡气,齿颊留芳;有的具有江潮般的气势,纵恣酣畅,豪放跌宕,声势夺人。它们往往具有广泛的社会效果,有为而作,意有所归,振聋发聩,给学生的心灵以昂扬优美的情绪感染,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而,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认知,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寻找诗歌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契合点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切实可行的。

一、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

诗歌,是五光十色的生活形象对诗人心灵有所触发,然后逐步集中、提炼、升华,构成意象,构成主题。一首诗产生的过程,是形象的感觉与主题的思维两者不断相互生发、相互促进、相互深化的过程。因而,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才能把握诗人的心灵,并形成感情上的共鸣。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在他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中,诗人触情入景,将自己的留恋之情全部融入对康桥瑰丽风光的尽情描绘之中,全诗“柔美流丽”,一气呵成,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在诗人的心目之中,康桥的形象是唯美的,是完美无缺的。而舒婷的《致橡树》里,描绘的不是单一的形象,而是多个形象的叠加,使读者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在表达对爱情本质的思考和理解时,不是以单一层次的形象来示人,而是巧妙地以橡树象征女性所爱恋的男性形象,通过作为女性形象的象征物——“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的不同的对应、配比关系,营造了一个多层次的形象,明确告诉人们自己所批判的,所礼赞的爱情格式。

由此看来,我们在引导学生读诗并学会用诗描摹事物,阐明事理,抒发感情时,要启发他们依靠形象的手段,调动生活经验,集中生活形象,进行提炼、筛选、典型化。有时单一的形象犹感不足,还需要使用一系列形象。纵横铺排,妙喻联珠,如滚雷,如叠瀑,如层浪之催送,如群峰之逶迤,将学生的情感与心灵,引向至高无上的诗的境界。

二、把握诗歌的情感跌宕

诗歌是情感形影不离的姐妹。感情越细腻,越高尚,越富于变化,学生对诗中的艺术形象就越敏感。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民歌,全篇共六章,每章十句。作品通过女主人公的倾诉,叙述了她和“氓”由恋爱、结婚到最后被遗弃的痛苦经历。女主人公很纯朴,也很刚强,她发自肺腑的倾诉,不仅十分生动,而且也十分感人。由于故事是从回忆写起的,所以全诗的感情色彩是大不一样的。第

一、二章,写恋爱和结婚,基本上采取顺叙的方式写,女主人公单纯的性格和热烈的感情,反映得非常生动真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样朴实的诗句,把年轻女孩子期待幸福的心情,写得多么生动!第三章,用比兴方式来抒情,总结痛苦的经验。痛苦与感伤,代替了热情和欢乐,女主人公的思想显然变得成熟了。作品的后三章与

一、二章的写法是不同的,它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了,而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写的,既写了事情的变化,又抒发了人物的心情。她的感情由激烈的悔痛,变得冷静沉着起来。这就是说,在短短的诗作中,女主人公的感情共变化了四次,这就使诗歌的章与章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跳跃。

一般来说,没有感情,就写不成诗。没有感情上的变化,也写不成优秀诗篇。《氓》之所以会这样动人,就因为它表达了强烈的变化的感情。几千年之后,我们读来还可以逼真地想见当时的情景,并体味到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所表达的,对节烈道德观压制下的妇女的深切同情。

三、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诗歌总是通过各种方法来抒情。在情感的抒发上,有的强烈外露,有的则内藏含蓄。当然,直抒胸臆也好,蕴含动人也好,无非是为了表达真实的感情,展现独特的艺术个性,并以此感染读者。

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里,作者并没有一般化地表达对祖国的深情挚爱,而是在四个诗节里,深情地把感情具体化成一连串的形象: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花朵、黎明、乳房,这些形象都是读者熟悉的生活和感受,既亲切又明朗。作者在对这些动人可感的形象进行归纳时,又采用了富饶、荣光、自由这些富有感性的词汇,喻示着祖国的新生。作者的感情,借助于壮丽的色彩与画面,产生出恢宏的气势和神圣的激动。可以这样说,通过形象来抒情,使真诚的感情与动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是诗歌能够感染读者、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方能教化和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

另一方面,诗歌真实感情的自然迸发,往往还与鲜明动听的节奏,悦耳的韵律和凝聚丰富感情的响亮音节同步。这些都是诗歌感情抒发的常见形式。中学语文教材中较常见的有排比句的运用,同一个词或短语或诗句的重叠排列,以及长短句的交错排列等。这些方法都能使诗歌产生鲜明的节奏感、音乐感,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审美愉悦。当然,所有的这一切必须与诗的内容相结合,与诗中感情变化的节奏相吻合,必须自然、流畅,不可矫揉造作,佶屈聱牙。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他的独有的抒情方式应当给我们以启发,这就是:特有的真诚,自然而深切的流露;清新而晓畅的语言;单纯而简洁的构思;明朗的画面和娓娓动听的叙述。所有的这一切,使得普希金的抒情诗(如《致大海》)读起来是如此的自然而和谐,勾动了读者那根最动情的神经,攫住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发出永恒的迷人的光芒。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才能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情商,培养学生基本的情感能力。

第四篇:诗歌思想情感教案

房山高中生态循环课堂教案

高三语文

第7周04

总编号:

主备人:寇恒贵

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2.提高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

学会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学生背诵

名句背诵,默写。

二、学生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三、学生互批

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四、精讲点拨

(一)了解考纲

了解考题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本考点呈现以下特点和命题趋势:

1、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

么内容”、 “表现了什么思想”、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之类的问题,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少见。

2、文学鉴赏的内容比较宽泛,较为自由,侧重感情评价。

第 1 页 共 5 页

教学方法 积累培养语感

考点解读

(二)考题探究 1.抓住题目透视

讨论下列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什么感情(3分)

送 魏 二

王昌龄

(2010江苏)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越中览古

苏台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旧苑荒台杨柳新

义士还家尽锦衣

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西江月

只今惟有鹧鸪飞

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两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审题)

参考答案:两首诗均通过古今不同景象的对比,抒发了对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1)、答题要点:

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2)、答题步骤: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2.把握景物象征义

(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第 2 页 共 5 页

方法 指导

例题 分析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月高悬对泪脸)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 安史之乱后, 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④爽:清爽,凉爽。合:环绕,充满。风襟:衣襟。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紧密结合注释中的“安史之乱”和“曾困居于此”,二要了解“月”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把握住这两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即可作答。

答案:全诗以明月兴思情,通过咏月 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绘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即表达作者对早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之情,又以梅自喻,表现作者孤寂傲世、坚韧刚强的情感。)

把握景物象征义

诗歌是借助于形象(景象、物象、事象)来抒情的艺术,诗歌的有些景物的象征义被人们约定而俗成 , 如“残月”表示孤独忧愁的心绪;

“归雁”,表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梅花”表凌霜傲雪,坚强之意;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假如能掌握一些景物的象征义,那么我们解读诗意就容易多了。

一般说来,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芭蕉等均表示凄婉悲怆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冰雪、松、竹、菊等均象征忠贞与高尚。

3.关注表现手法

第 3 页 共 5 页

总结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2010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或比兴)的表现手法(1分)。这里诗人以凤凰白比(自喻,自况,1分),抒发了自己虽志向远大,但迫于时代的凄风苦雨,孤苦无奈(1分)、凌云壮志终无法实现(1分)的思想感情。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借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关注诗歌形象(人、景、物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第 4 页 共 5 页 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的头饰。 全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此词以元宵节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表达作者耐得住冷落寂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志士操守的高尚品性。(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三)总结规律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并非只使用哪一种方法,可能要考虑几个方面才能把握准确,分析到位。 回顾总结

• 评价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1、-----抓住题目透视

2、 ----把握景物象征义(比喻义等)

3、 ----关注表现手法

4、 ----联系诗歌形象(人、景、物象)

五、教学反思

第 5 页 共 5 页

第五篇:论文——思想教育中的情感投入

浅谈德育中的情感投入

内容摘要: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的情感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作法有:对学生要宽松和谐,不能高高在上,平等对待学生,消除学生压抑感,使被教育者不知不觉受你的教育;要抱有积极的期待,不要另眼相待,促使学生做出积极主动地反应。要以情感人,不讽刺挖苦,真正使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温暖和友爱;要严格要求,不迁就放松,对学生的不良言行,要大胆管理,善于管理,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按照教师的教育意图努力争取进步作为反馈,使德育目标得以很好的实施。

关键词:和谐期待情感管理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灌输一定阶级的想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训练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然而这个任务的收效却不象智育或体育那样容易完成。由于社会环境、地区风气、时间、阵地人员以及经费等诸因素的困扰,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存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多下功夫,而教师是否注重情感投入将直接关系到教育意图能否实现和效果的好坏,因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为了达到教育教学之目的,师生之间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感情,为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

一、要宽松和谐,不能高高在上

教师不要认为,我是教师,你是学生,因而在二者的关系上应该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异议或者有异议也不能当他的面说。德育工作更是要讲究细腻的方法,在情感和氛围上要和谐,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教育才有实效。有时教师处理事 1

情不当,还强迫学生服从,这样做,表面上看好象学生“服”了,其实内心并未心悦诚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气氛中。”因此要达到教育效果,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平等对待学生,消除学生压抑感,使被教育者不觉得你是有意教育(教训)他们,在宽松和谐,“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气氛中”不知不觉“随着”你,受你的教育,甚至做你的“情报员”,“参谋长”,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德育就是成功的。相反,如果你的自我意识很强,被教育者就会觉得你以教育者自居,你的教育其实是训话,这就必然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二、要抱有积极的期待,不要另眼相待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能否取得较大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是否有期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往往对学习成绩好、语言文明的学生抱有积极的期待和良好的态度,因而这些学生从教师期待的目光、亲切的关怀中得到暗示和鼓励,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温暖的爱,自然会增强进取心和自尊心,从而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符合教师的意图。相反对本身素质较差的“坏小子”,教师不抱有期望,另眼相待,学生本人自然也从教师的言行、目光、态度中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偏见歧视,因而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可见,积极的期待这种情感投入不失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动力,它对学生来说,虽然是一种外在因素,但教师的期望是通过与教师对学生的表情、语气、接触、手势、目光等潜移默化的方式,非常微妙地传递给自己地学生,促使学生做出积极主动地反应,

这恰恰达到了教师地教育意图。我们教师应善于应用这种方式争取更多地教育效果。

三、要以情感人,不讽刺挖苦

这个“情”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德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催化剂。“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地尊重、信任和友爱,使感情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一般学困生由于成绩差而自暴自弃,但往往又不希望别人说他“笨”,更时时担忧别人的指责与嘲讽。这种自卑的心理,严重的影响着他们的智力和发展,要使他们转变,教师必须与他们建立融洽的感情,主动的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的对待他们,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切忌讽刺挖苦,更不能搞变相体罚,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品质要作善意公正的评判,努力成为他们思想上的指导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服务员,真正使他们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温暖和友爱。“以情感人”的结果会使他们(学困生)的心灵深处迸发一股巨大的动力。

四、要严格要求,不迁就放松

对学生不严格要求,却迁就放松,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自己喜欢的学生,或因某方面得到他人照应的“关系户”的这类学生,那不下面子。另一种是对表现差的学生,由于管不了或管不好,干脆不管。只要不捅漏子,盼其早日离校为快。有的教师甚至认为两年就毕业,何必得罪你;对学习上吃力的学生更是撒手不问,只要不闹就行,作业不交反省我的心。

对学生是否做到严格要求,这不仅是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水平问题,更是师德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政治科教师不能

自我解除“武装”。要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对学生的不良言行,要大胆管理,善于管理,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德育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恰恰是要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使之不断进取,走出“差”的行列。

总之,人的情感这种主观心理反映不是凭空产生的,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加强自己工作的针对性,以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平等”需求,同时教师更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人格感召和行为感化,使学生感到你既有渊博的知识,又语言不俗,既令人生畏,又和蔼可亲。这样的反馈,学生就会积极按照教师的教育意图努力争取进步作为反馈,使德育目标得以很好的实施。

上一篇:三供一业供水施工方案下一篇:施工现场维稳工作汇报